新媒体运营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4:04

新媒体运营思维篇1

(内容、产品、市场及管理的革命)

作者简介

陈永东,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媒体创意、传播与营销研究领域专家,新浪微博商学院、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横跨学界与业界的新媒体领域应用研究第1人,知名新媒体评论人,中国十大it博主,自媒体人,“2011首届中国高校微博大赛”评委,“新浪微博中小企业成长案例评选”活动评委,第1财经《头脑风暴》《新财富夜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节目的嘉宾。

他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并提倡将技术创意、内容创意与营销创意相结合,在国内首先提出“创意为众王之王”及新媒体时代“1+4”创新思维理论,总结了许多科学实用的新媒体营销方法与技巧。

曾发表百余篇专业文章,出版了畅销书《企业微博营销:策略、方法与实践》。

内容简介

我们已步入了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被广泛运用,人们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目标群体信息或提供服务。这些新媒体给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颠覆性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赢在新媒体思维:内容、产品、市场及管理的革命》作者总结多年新媒体实践经验,开创性地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的“1+4”创新思维理论,分别从基本思维、内容层面思维、产品层面思维、市场层面思维、管理层面思维共5个维度,结合微博、微信及网络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大量的成功案例,对新媒体运营过程中的思维创新、策略选用、实践路径等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新媒体的种类、特点及发展前沿1

第一章新媒体的冲击与困惑//3

奇迹频出的时代令人不安//3

用不好新媒体让人着急//11

新媒体时代的普遍困惑//17

第二章新媒体的种类与生态//19

不断发展中的新媒体//19

新媒体是把双刃剑//25

新媒体形成新生态//29

第三章新媒体的特点及发展前沿//32

聚合导航新媒体//32

社区交流新媒体//37

内容新媒体//42

视听娱乐新媒体//45

合作创作新媒体//51

第二部分新媒体创新思维53

第四章新媒体的基本思维//55

传统营销理念的传承与发扬//55

新营销理念的对接与演变//58

新媒体StoRe思维//66

创意为众王之王的思维//68

传播即营销的思维//71

Coi评估的思维//73

全员参与的思维//76

第五章新媒体的内容层面思维//78

悬念制造思维//78

病毒爆点思维//81

粉丝草根思维//85

热点借力思维//89

用户协作思维//92

第六章新媒体的产品层面思维//97

大道至简思维//97

痛点把握思维//100

小而美思维//103

极客思维//107

跨界思维//110

混搭思维//115

云计算思维//119

悬赏与众包思维//124

试错与包容思维//128

共享经济思维//132

第七章新媒体的市场层面思维//137

社会化体验思维//137

众筹思维//140

移动与o2o思维//145

平台与合作思维//150

免费换市场思维//153

大数据营销思维//158

湿营销思维//165

统合营销思维//169

第八章新媒体的管理层面思维//173

扁平化思维//173

柔性化思维//179

双子星思维//184

无间断思维//188

账号矩阵思维//192

破坏性创新思维//198

第三部分新媒体思维的实际应用205

第九章新媒体思维运用于微博营销//207

微博增强内容吸引力策略//207

微博扩大内容传播力策略//217

微博提高客服水平策略//224

微博数据监测与危机公关//231

第十章新媒体思维运用于微信营销//240

微信品牌传播与产品推广策略//240

微信客户服务优势与策略//247

微信活动组织策略与方法//252

微信公众号推广策略//259

第十一章新媒体思维运用于网络视频营销//266

网络视频传播与营销的优势//266

网络视频内容创意策略//269

网络视频传播策略//274

网络视频营销模式及策略//277

新型视频模式及营销策略//281

后记//285

后记:

新媒体运营思维篇2

摘要: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思维将会有效促进媒体间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思维主要包括:平台思维、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和社会化思维等。广电媒体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主要做法是:树立平台思维,再造业务流程和竞争新优势;转向用户思维,服务用户并黏住用户;建构跨界思维,着力布局融合业务和拓展服务领域;建立社会化思维,思考创新监管体系和促进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传统主流媒体将进入一场大创新大突破大转型,互联网思维将更加深入地渗透到传统媒体的各个方面,带动传统媒体实现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通。就广电领域来讲,近年来,全国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积极探索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互济,涌现出一大批融合创新型业务、产品、平台和主体。但按照中央的要求,相对媒体发展和技术演进的迅猛趋势,面对人民群众迅速变化的新需求,这些还远远不够。广电媒体还要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大力推动传统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实现一体化融合发展。

互联网思维的几个重要方面

关于互联网思维,业界学界有很多种说法,结合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际和特点,这里重点讨论互联网思维的以下几个方面:平台思维、用户思维、跨界思维和社会化思维。

(一)平台思维――合作共赢。

平台思维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二是建构多主体共享共赢的超大聚合平台。

在平台思维下,一方面是媒体的组织结构出现重构再造。例如,江苏省无锡广播电视台建立了融合新闻中心,实现新闻类节目的广播上线、电视直播、平面跟进、网上互动、微博、手机实时浏览“六位一体”融合播出。另一方面是涌现出具有强大资源吸聚能力的超级音视频服务平台。这类平台的典型代表是美国苹果公司的应用程序商店(appStore)、谷歌市场(Googleplay)、微软旗下的视窗商店(windowsStore)等。这些大型综合服务平台往往集成海量视听内容的相关应用,用户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终端上,随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应用进行在线消费。截至2014年6月,苹果appStore已经拥有超过120万个应用程序,应用程序下载量超过750亿。平台思维的精髓在于打造多主体互利互动的生态圈。未来的媒体竞争,是生态圈的竞争,看谁能够营造出更能吸引和粘附各路玩家在平台上消费数据、生产数据、创造价值的媒体“小生境”。苹果appStore里的视听类应用以各大视听内容集成平台的自制app为主,app本身通常由软件开发商免费提供,盈利方式或广告支持、或内容收费,收入分成,这样就在全球带动起一个庞大的生产供求体系。国内的Bat也各自构筑和强化自己的产业生态。百度收购爱奇艺、ppS和91无线,阿里收购高德,腾讯投资大众点评、战略入股京东等,每家平台都在向多功能、多应用、具有极大吸附能力的生态系统不断扩张和完善。平台的参与者越多就越有价值,而有价值的平台必然也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近年来各路英才向新兴媒体的汇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二)用户思维:用户中心、参与为王、体验至上。

用户思维有两个关键点:满足用户需求,创造用户需求;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用户体验至上。

在用户思维下,不要再向用户强调“我是谁”“我要给你什么”,而要变成“用户想让我成为谁”“用户想要我做什么”“得用户者得天下”。要充分重视各种层次、有着各种需求的用户,用户不再是一类人,而是每个人。因着“长尾效应”,用户通过互联网聚合起来的消费能力是惊人的。美国亚马逊公司总裁杰夫・贝索斯说过,如果我的网站上有一百万个顾客,我就应该有一百万个商店;每个人在网站上看到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谷歌还推出根据用户情绪提供音乐服务的新业务,对用户需求的体贴已经在努力做到细致入微。

在用户思维下,需要用心揣摩用户心态,体贴用户的归属感、存在感和参与感。而邀请用户共创新产品、创新体验是对用户的极致关怀。网上集聚来的群众智慧可以超越平凡、创造奇迹,可以帮助服务主体不断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小米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川说,小米产品没有什么宏观规划,往往是激情而动。“为发烧而生”是小米的产品理念。倡导和带领粉丝及发烧友一起玩,一起改程序,共同完善小米产品,是小米的制胜法宝。

(三)跨界思维:紧跟用户需求和产品链开疆拓土。

跨界思维有两个关键点:产品链紧跟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在哪里,产品链就延伸到哪里;服务紧跟产品链,产品链延伸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在跨界思维下,搜索引擎出身的谷歌做起了电视机顶盒GoogletV,电脑硬件制造商苹果公司通过推出ioS操作系统成功主导新生代数字娱乐生态系统,租赁光盘起家的奈飞公司(netflix)转身做起流媒体视频服务,腾讯成了移动的竞争对手,阿里巴巴、腾讯跻身金融业,Bat进军影视圈。凡是手中掌握用户和数据资源的机构,都在纵横捭阖,跨界建构融合型创新组织体系。因为有用户就有需求――包括信息文化需求和关联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服务就有的放矢、精准对位;有用户就有行为,有行为就产生数据,有数据就产生商机。而在互联网上,这些用户、需求、服务和商机都因为互联互通而实现互动共荣、无限延伸。行业、体制、区域界限日渐消融,你不跨界,也会“被”跨界;你不融合,也会“被”融合。早出手,早主动。

(四)社会化思维:媒体产品生产、传播全过程社会化。

社会化思维有两个关键点:媒体生产传播方式越来越呈现社会化,社会化传播对监管体系提出新要求。

在社会化思维下,媒体产品从创意、生产到营销、传播、消费的整个供给模式发生根本改变,从规范的线性链条状结构转变为不确定性的网状互动式大互联,媒体机构与用户间的关系被重新建构。各类社交媒体成为营销主战场,各类产品、业务与服务通过朋友圈、粉丝、好友等社交关系链进行口碑传播。在这里,人人都是媒体人、各个产业皆媒体。小米公司利用社会化思维成功展开产品营销,投入百人团队通过论坛、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新媒体平台与用户互动交流,培养“米粉”,壮大小米用户规模,同时也调动粉丝资源不断创新自身的产品。近期,众包、众筹等“群体创造”模式更是不断涌现,只要项目有用户、有需求,登“网”一呼,便可广聚天下贤才和“闲财”,共创事业辉煌。

广电媒体吸纳互联网思维探索融合创新

近年来,面对新技术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国内外广电行业积极应对,潜心学习互联网思维,加快发展新媒体新业务,探索出一系列融合创新模式。

(一)在国外。①

英国的BBC,美国的新闻集团、康卡斯特等国际知名媒体机构,都在加快主流媒体发展新兴媒体的步伐,出现了以下几种融合模式。

平台式融合。如英国视听节目服务平台YouView。该平台由BBC联合英国独立电视台(itV)、第四频道(Channel4)、第五频道(Channel5)等主流电视机构,英国电信(Bt)等网络服务商以及部分机顶盒服务商,共同出资组建。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正常收看原来地面数字电视平台FreeView承载的100多个数字电视频道(包括5个高清频道)、收听30多套广播;也可以通过一个入口进入上述几家主要电视台的节目点播和回看平台iplayer、player、4oD和Demand5等,点播上万个视频内容;电影爱好者还可以通过英国天空卫视(BSkyB)互联网电视业务nowtV在这里设立的入口进入一个丰富的付费电影资源库点看电影。在该平台上,传统广播电视、新兴媒体、新兴技术,以后还会有源源而来的其他服务,都简化为电视屏幕的用户界面上一款标示清晰、形象可辨的内容应用,用户可以随意使用。YouView的口号是“永久改变看电视的方式”,将逐步替代免费地面数字平台FreeView。

主体式融合。如美国的葫芦公司(Hulu)。该公司是美国全国广播环球公司(nBCUniversal)、新闻集团(newsCorporation)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等传统广播公司强强联盟建立的新型市场主体,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桥头堡抢占新媒体市场。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Hulu视频付费用户已经超过600万,其中50%来自移动端消费,2013年公司收入突破10亿美元。

业务式融合。如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网络机构康卡斯特(Comcast)。为了应对Youtube、奈飞等新兴媒体的冲击,该公司推出“电视无处不在”计划,实现视频内容的精细包装和多终端分发,宽带、移动、各类视频订阅等新业务用户持续增长,不仅成功应对了传统有线电视用户的流失,还实现了公司产业规模的稳定扩张。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康卡斯特拥有有线电视用户2238万,高速宽带网络用户2159万,ip电话用户1107万。2013年这家公司收入达到647亿美元(约合4000亿元人民币),超过了中国广电行业一年的总收入。

再如美国天狼星卫星广播公司(SiriusXm),为了适应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使用媒体习惯的变化,不断拓展业务链条,完善业务生态,从单纯的卫星广播公司转型为融合音频业务运营商。目前其业务平台集成了700多个专业频道和在线广播内容,通过卫星、有线、无线、互联网、移动互联网(app)等融合渠道传播,实现数百种固定和移动终端的随时随地收听。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其付费订户发展到2600多万,aRpU值12.9美元。有车族是其主要目标订户,全美国70%的新车都预装了天狼星产品,5700万辆汽车的仪表盘上都有天狼星的接收器,预计到2017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亿。

内容式融合。如美国当前最具竞争力的流媒体视频服务提供商之一奈飞。凭借其在经营影视光碟时期积累的内容版权资源和用户资源,奈飞在新媒体时代实现华丽转身,大打内容优势牌,推出影视内容的在线流媒体订阅服务。其业务很快成为众多新兴视听媒体服务商和正处于融合转型期的付费电视运营商的抢手货,迅速接入谷歌GoogletV、苹果appletV、微软Xbox游戏机以及美国康卡斯特、英国维珍传媒(Virginmedia)等的融合型机顶盒。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奈飞国内外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流媒体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2.5%。

内部组织机构和流程再造式融合。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了“中央厨房”式新闻中心,实现新闻、体育、少儿、天气等10个品牌节目内容面向手机、互联网、广播和电视4个平台的分发。

(二)在国内。

近年来,全国广电行业加快发展新媒体新业务,取得显著成绩。截至目前,全国共有29家省级以上(含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获准开办网络广播电视台,有24家城市电视台获准联合开办城市网络电视台;6家广电机构开办手机电视集成播控服务,24家广电机构开办手机电视内容服务;7家广电机构建设、管理和运营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14家广电机构获批提供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全国省级以上广电机构和部分市县广电机构都开办了微信、微博、客户端等业务。一云多屏、多屏互动、从线上到线下(o2o)、城市信息云平台等不断涌现,如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的“一云多屏全球传播”,苏州广播电视台的城市信息综合服务云平台“无线苏州”。有些地方探索建立了融合式新闻中心、节目中心,通过“电视端+电脑端+移动端+可穿戴设备”,积极开展视听内容的一次采集、多次分发、全媒体传播,如无锡台的“六位一体”融合传播。有的地方还在母体之外兴建了可以与商业新媒体机构同台竞争合作的新型运营主体,比如苏州台注册了一个it公司,专门运营“无线苏州”。

这些成绩是可喜的,也为进一步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总体看来,广电机构在开办新兴媒体和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在理念观念、体制机制、技术力量、资金投入、人才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或困难,与中央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同新媒体发展趋势还不相适应。

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深入展开,而中央关于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部署也为国内广电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具体落实和实践工作中,广电媒体还要“躬下身子学习新兴媒体,展开双臂拥抱新兴媒体”。②

(一)树立平台思维,再造业务流程和竞争新优势。

这一思维要求广电媒体突破几十年一贯制的采编播业务流程链,以视听节目内容业务为核心,主动搭建(主导)平台,邀请和吸引怀揣各样梦想的个人、机构登台“唱戏”,整合资源、聚集人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这里,广电媒体要俯下身子,压平运行和服务线,压低观看视线,以双赢和多赢的心态积极寻求合作,以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胸怀,融通不同体制机制、不同媒介、不同业务形态、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业务共济共荣,进而形成新型融合运营主体。

在这方面,一些城市广电机构已经捷足先登。苏州台和无锡台先后于2011年底和2012年底打造了“无线苏州”和“智慧无锡”城市信息云平台。目前这两个平台已经成为以新闻资讯为核心支撑,聚合新老媒体资源、行业内外资源、城市政务及生活服务资源的开放共赢平台。在平台上,各类应用产品实现了交融互动,并不断吸纳新的加盟者,形成真正的互联网生态。如“无线苏州”目前共有新闻资讯传播、公共文化信息、市民生活信息服务、移动电子商务等四大类别16个功能模块,月均总流量达到45t,相当于在线观看2.3万部蓝光电影。城市云平台成为广电切入其他产业的入口,长尾效应初步显现,其o2o电商运营已经通过聚合汽车、房产、票务、保险、在线生鲜市场等应用,切入一系列产品的产业链。

(二)转向用户思维,服务用户并黏住用户。

这一思维要求广电媒体要放下身价,切实走群众路线,观察分析当今的人民群众“都去哪儿了”,殷勤细致跟进服务,“hold”住主流人群,黏住新兴媒体消费人群,逐步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广电媒体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保障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自从诞生以来,一直是党和人民所倚重的主流媒体,是传播主旋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信息文化娱乐需求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具有较高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但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广电媒体这一地位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受众大量转向新媒体,广告收入增势明显放缓。据统计,到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10到39岁的网民群体占比高达79%。近半数的手机网民每天花费在移动终端上的时间超过3小时。视频成为最受移动用户欢迎的在线娱乐内容和方式。人民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媒体的服务就要跟到哪里。当目标受众的主流群体已经聚集到互联网上处理自己的社交、生活和各项事务的时候,及时跟进服务、满足用户需求,已经成为广电主流媒体的必须和必然选择。“无线苏州”和“智慧无锡”都实现了互联网、物联网、通讯网、广电网“四网融合”,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三屏互动”。在这种融合互动中,传统媒体“受众”与新媒体“用户”实现了融通。在目前“无线苏州”171万用户(截至2014年11月中旬)中,20-40岁的群体占据91%(1万份调查问卷)的份额。而在传统广电媒体受众中,这一群体比重只有30%。这说明“无线苏州”正在有效地“抓回”从传统媒体流失的主流人群。

(三)建构跨界思维,着力布局融合业务和拓展服务领域。

跨界思维要求广电媒体跳出传统广电的“行业”“系统”思维,瞄准人民群众的市场新需求,积极开展各类融合业务,开发各类融合产品,紧随融合业务和产品的触角,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业务、产品和服务延伸到哪里,市场和运营疆域就开辟到哪里。这样才有可能撬动更广阔的市场资源和社会资源,逐步建成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事实上,在广电和视听新媒体领域,早已出现众多“非广电”的“系统外”竞争者,同时也是联盟者。以“数字客厅”为例,这里已经成为电视机、游戏机、各类移动智能终端、机顶盒、路由器等等运营商争夺的战场。再看美国著名的网络音乐电台“潘多拉”(pandora),这里总计拥有超过14亿个“私人电台”,平均每名注册用户拥有17个“私人电台”,它们都是专业广播电台有力的“跨界”竞争者。跨进跨出、融合分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媒体竞争的常态。

全国广电媒体已经在这方面积极实践,很多融合创新业务也开始“跨界”运营。截至2014年11月中旬,“无线苏州”已经与22家省市广播电视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合作,“无线苏州”向这些台输出技术、运营机制及商业模式,未来收益分成。可以预期,将来有可能以资本为纽带,以“无线苏州”为主导,形成一个跨区域、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全媒体产业联盟。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移动互联网融媒体云平台“轻快app”,通过该平台提供的互联网入口可以切入政务、百姓生活等多个领域。目前“轻快app”已经有2000多家机构用户,页面浏览量超过6000万。另外,湖南广电芒果tV联合Ut斯达康推出游戏功能机顶盒,百视通联合联众游戏推出家庭娱乐平台,青海卫视与中搜网络达成合作联盟,央视发现之旅推出食品电商平台,浙江华数推出天猫旗舰店,广电机构“跨界”探索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

(四)建立社会化思维,思考创新监管体系和促进发展。

这一思维要求广电媒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产品创作生产和行业监管,逐步建立广电媒体的治理体系。

新兴媒体的鲜明社会化特征已经将社会化思维推给这个时代,推给全球所有的媒体机构及其监管机构。当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不再单单依靠专业的媒体机构和媒体人,媒体监管的对象越来越变成了全人类、全社会、全机构,监管该怎么办?从国外探索来看,在视听新媒体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引入公众(包括行业组织或社会组织)与是较为普遍的做法。例如,美国在电视内容监管方面就引入了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协会(naB)、全国有线电视协会(nCta)、美国电影协会(mpaa)和家长电视监督委员会(parentstelevisionCouncil)等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前三个机构协助监管部门制定了“电视家长指导原则”,后一个机构负责监看视听节目内容,随时向政府反馈,同时帮助政府制定解决方案。充分依靠公众的力量参与行业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的力度与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科学决策、稳妥决策。鼓励公众参与政策制定,也有利于培养公众的媒体素养尤其是新媒体素养。另外,在媒体社会化趋势下,面向大众的传播遵循统一的导向要求和内容标准也是全球性的监管取向。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对网上网下、不同业态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对电台电视台和网络播出的视听内容,包括境外引进内容,实行同一尺度、同一标准,实现一体化、一致性管理。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人民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

新媒体运营思维篇3

【关健词】传统媒体现状分析生态环境

这几年,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媒体大多致力于转型,但在pC端少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建树,不过移动互联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本文关注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切入点――微信公众账号。“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截至2014年末,诞生仅4年的微信月活跃账户同比增长41%至5亿。其中,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产品――微信公众平台更为传统媒体提供了转型的契机。这一平台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商业价值吸引着敏锐的媒体和媒体人。本文关注的就是这一现象。

一、传统媒体微信公号的现状分析

1、内容简移: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世界,能吸引大众的不只是资讯本身,更是与自己思想契合的媒体性格。如果仅仅把微信公共号当做自己的新闻客户端,把内容做简单的平移,甚至只是把刊发的稿件或播出的节目直接放进去,显然无法吸引受众订阅。2、维护力度不够,缺乏互联网思维:从实际情况来看,公共号的维护大多是由媒体从业者兼职来做,难免会因为运营者本身精力不足或对互联网思维理解不深刻而导致账号失去生机。3、互动性差:“网络要能持续地发展,必须要有一种超越人与内容关系的新动力。[2]”习惯于进行“一对多”大众传播的传统媒体,如果没有与订阅者产生“一对一”的私密交流,就势必门庭冷落。4、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后劲不足:缺乏成熟的盈利能力是微信公众账号可持续发展的又一瓶颈。如果无法突破商业化困境,仅靠热情和毅力把这个事情坚持下去显然可行性不大。因此,很多传统媒体的微信公共号出现新瓶装老酒的味道。

二、传统媒体发展微信公号需营造的生态环境

1、正确看待微信公共号对传统媒体的意义。“微信是自愿聚合的群体成员之间的窃窃私语之地”[3],相比于微博,需要订阅的微信公共号还是有较强的密闭性,所以,一个微信号的运营,绝对只是媒体转型的一小部分,但这个小的切入点试错成本更低,培养团队的周期更短。传统媒体对待微信公共号既要看到它的重要性,又不能急功近利,要鼓励员工大胆实践。2、要有产品意识。微信是一个平台,但运营公共号需要将其视为产品,而不是宣传渠道,这方面传统媒体可以借鉴小米公司在研发miUi操作系统时的产品开发模式。只有了解和把握了用户的需求,及时了解用户对公共号体验的意见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内容进行调整,公共号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3、为公共号的运营提供资源和支持。传统媒体的微信公共号应该组建专门的团队来维护,定期对员工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就公共号内容筛选与编辑、推广与吸粉、后台数据分析等内容展开介绍与研讨,让大家掌握更多的运营技巧。

三、传统媒体发展微信公号的相关策略

1、多号联动,各领域细分化。每一个蚕茧形成一个中心,从而使互联形成了多个中心、多元中心[4]这一观点也适合传统媒体微信公共号的整体布局。定位自身的母号和各个部门、线下活动及员工个人公号,组建“公号集团”,互相借力推广,多方积累经验。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动员媒体上下加入到转型实践中,同时,各领域细分的新媒体产品会使管理更加容易,一个轻团队即可推动,而且每个新媒体产品都非常垂直,受众粘度更高。2、精选内容,提升阅读。微信限制每天只能1-3个消息,并支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所以,选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十分关键。总之,只有让自己的受众觉得爽,才能吸引主动订阅、朋友圈推荐和长期活跃。3、活动引领,探索盈利模式。通过活动增加粉丝数量,这对传统媒体来说并不陌生,像有奖答题、有奖征文、真人秀等等都是传统媒体熟悉的项目。“基于互动的关系嵌入比单向度的影响力更有解释力”[5]所以,利用微信多维互动行性,策划更有吸引力的活动,增加平台粉丝量,促使用户从接收者转变为传播者,并合理地嵌入商业元素,以服务性和趣味性来探索新的盈利模式。4、数据分析,公号长变常新。微信公众账号具有“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传播特性,一个公号不可能人见人爱,只有深度满足某一特定群体,公号才有价值。除了定位要设计好,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清晰地了解用户的数量、年龄、学历、收入、价值取向等信息,根据他们喜好调整策略、培养信任和忠诚度,这些都会增加微信公号的市场价值。

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差别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一个以领导或者广告主为中心。只有打破这个思维局限,传统媒体在运营微信公共号的时候才不会新瓶装老酒,才能在手机端与用户亲密接触。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

新媒体运营思维篇4

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韩和港台通常这样定义创意产业,即那些依个人创意、技能和天才,通过挖掘和开发智力财产以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根据这个定义,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美术和古董交易、手工艺、设计、时尚、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以及电视、广播等诸多行业和部门。创意产业涵盖的范围之广让我们觉察到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同时也提醒我们,广阔产业下需要大批量创意人才的智力支持。

“从最根本上讲,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大批创意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中国未来创意产业获得大发展的前提”。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分析指出,因为创意出自“人”,因此培养一流的创意人才,增强创意产业高端人才与团队集聚,是培育创意产业的关键。广告教学担负着培养新世纪广告人才的重要责任,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应该及时做出自己的思考,抓住契机,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注入新鲜的“创意”。①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

有人说:对于中国广告业,全球化是趋势,国情化是特征,本土化是主旋律,是必由之路。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国际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在中国的地盘上“搞”广告,必然要求熟悉中国文化的广告人。

广告是为企业营销服务的,研究的是产品或品牌,更深入地看,现代广告研究的是消费者。在现代买方市场占主导的时代,广告只有了解了消费群的文化特征、消费心理、消费目的、消费价值观,才能建立产品或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联系,进而促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所以,广告人需要仔细地琢磨深受全球化影响的中国消费者的心理,毕竟他们都深受国际大文化影响的同时,骨子却仍然浸透在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中。

当前我国种种社会文化迹象显示,普通民众已经开始重新思考并解读自己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一股民族文化回归的趋势。虽然目前西方文化仍然是强势,但是一个孕育了5000年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不可能被忽视的。在继续学习汲取西方文化经验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的养分。自2006年我国两会上提出应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议题依旧成为2007年两会的热点与焦点,代表们认为要使创意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就要使它具有特色,甚至要具备唯一性。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任何地区和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唯一性,创新完全可以借助我们既有的文化品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对策体现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烈的愿望,这对广告业的发展同样是一个警示。

当前的广告教学仍然热衷于对西方广告理论和文化的转述,所设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国际”偏向。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只是了解了部分西方的广告理论和创意理论,在广告活动和创意实践中明显缺乏自己的创造力。现代广告学源于西方,重视西方现代广告理论教学无可厚非,但是综观中国广告2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即使是国际4a广告公司,在中国走的依然是“中国本土化”的道路,并对中国文化元素越发重视。所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当前广告教学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适时调整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并加重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比例。在广告专业必修课中加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教学切实到位,培养广告专业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使之成为其学习自觉是广告教学迫切的任务。需要重申的是,强调传统文化教学不是以减弱对西方现代广告理论教学为前提的。我们的广告教学应该培养既能熟识自身文化传统,又能熟练把握现代广告原理,“还能在熟悉的现代和陌生的传统间找到平衡点”,具备强烈创意、创新意识的中国的国际广告人才。

重视新媒体教学研究,拓展学生的媒体思维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广告媒体将不断有新的资源可资利用。新媒体双向互动,便利性、个性化特征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所以广泛和有效地运用新媒体是一种必然趋势。

什么是新媒体?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的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也有专家提出:“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②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③不管新媒体到底包括哪些类型,“人类的传媒经过了精英媒体时代、大众传媒时代,正在向个人化传播的新媒体时代迈进。”④著名品牌策划专家李光斗如是说。

现在的广告教学仍然停留在将大部分教学内容放在对传统媒体的认识及应用上,而对新媒体只有简单的介绍,这种对新媒体较为“冷淡”的态度与当前新媒体逐渐在广告业中崭露头角并逐步占据主导的新的市场背景相脱节。人类已经步入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生活方式大部分由数字化的新媒体主导,研究好、研究透新媒体对于广告是否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占据主控地位至关重要。所以,广告专业教师应将新媒体放在与传统媒体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广告教学中不断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步伐,让学生时刻掌握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对新媒体技术和新的特点有充分认识,掌握在实战广告传播活动中灵活应用的方法,以求实现广告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另外,广告教学中还应重视发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产生的化学效应给广告创新发展带来的机会。从威汉环球传播机构主席陈一木丹对新媒体分类来看,包括博客等所谓受众自主媒体都不是完全脱离传统媒体而独立存在的,新媒体的身后或多或少有传统媒体的影子。正如平成老总吴晓波所说:“新媒介生态的时代下,媒体呈现出互为媒体、互为内容的关系。”⑤以前认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有所冲击,甚至会有所取代,将二者关系对立起来的观点现在已明显不适应新的媒体观念的发展。所以,广告教学密切关注新媒介技术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新媒体概念,新媒体的意识,拓展其媒体思维,以期能从开始就提升广告专业学生媒体层面创新创意的想象力。

注重培养学生营销传播意识及系统的创意思维

在传统市场营销理论中,广告只是“4p”中促销的一个环节。说到底,广告是一次系统的营销传播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当今的广告活动是一场精心组织、严密策划、整合资源、系统创意的营销传播过程。

由于实践条件所限,再加上学生缺乏系统思维的习惯,大部分广告专业学生认为广告最重要的是要做出好的创意,写出好的文案,缺乏创作“大创意”的营销传播意识。这样的思维只能适应一般小作坊式的广告公司的需求,难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广告是营销的一部分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系统思维的培养,使之清楚广告是一场“运动”,这个过程是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创意作为广告的核心活动,必须变“孤立”为“系统”,使之贯穿于广告活动的开始、发展和结束的整个环节,所以培养学生系统的创意思维,加强学生整合营销的传播意识已是广告教学的当务之急。

再有,现代学生受网络媒体的影响较深,在网络化时代接受“碎片式”海量信息的同时,思维系统也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天马行空的东西多,而普遍缺乏思维的逻辑性。广告业以创意性为主要表象,创意是传统的叛逆,是打破常规的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不合乎常理的想象或联想。思维的跳跃,甚至不连贯对于创意的产生有一定的益处。但系统性则要求创作者思维严密,具有逻辑性,特别是广告创意需要从营销传播整体角度出发进行策略思考。由此看来,两者之于广告专业教育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二元对立。但其实,创意与系统化、逻辑性可以并行不悖,并驾齐驱。创意是一种思维能力,而系统化是一种思维习惯。对于广告教学,应以创意能力的培养为重,并需要适当系统化与逻辑性思维的训练。这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对学生有所侧重地进行培训。

结语

广告教学的成果最终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广告教学作出最及时的反应。创意产业的升级给广告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广告人才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地球村逐渐成为现实,但是中国的广告不能一味迷信国际化,我们要清醒:超越需要学习,更需要创新。创新依靠的正是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提升,而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培养是广告教学必须做好的工作;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为我国广告产业的升级提供了极佳的机会,这要求广告教学过程要注重新媒体教学,全面拓展学生的媒体思维;创意在广告中作用重大,但是在市场中靠“投机取巧”式的创意就能成为胜者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广告教学中注重锻炼学生系统的创意思维是培养具有战略意识的广告人的重要一环。

注释:

①张慧丽:《创意产业如何“创富”》,《市场报》,2006年2月24日。

②周进:《新媒体之我见》,《广播电视研究》,2005年3至4期。

③吴征:《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革命》,http://省略.

④李光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成功营销》,2007年2~3月刊。

⑤吴晓波:《新媒体时代广告运动的四个新概念》,网易商业频道。

新媒体运营思维篇5

现代传媒的发展,已不仅仅是科技神话,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和光怪陆离的资讯,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使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无须再面对面就可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传媒不止是工具,是带着一种观念走进现代社会的。或者说,是现代传媒推动或支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动向。那些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关的观念和思想,正是通过传媒得以播散的。可以说,传媒成了时代的象征。

一、传媒竞争力的组织特征

传媒竞争力是传媒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提升,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地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媒体组织竞争力体现在价值创造性、难以模仿性、可延展性和自更新性。一条新闻原创性的、独家的信息加工标准、方式、手段是构筑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传媒的竞争力是传媒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特点的传媒特性;是经过时间磨炼而成的品牌和权威性;在信息发达的市场经济时代,传媒竞争力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正在被重新建构成权威性、亲和力、贴近性三位一体的模式。

二、传媒竞争力的制度创新

传媒制度创新从理论上讲,创新前的传媒制度是一种平衡结构,而创新后的制度是在远离平衡态即是远离行政管理色彩浓重的前提下,开放系统即指围绕传媒竞争力的提升,形成所有的传媒战略要素都能自由流动的空间。

(一)传媒制度创新的理念更新

传媒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而是实体企业。所以建立适应传媒竞争力的管理制度必须从历史的反思中提高对现代管理思维方式的认识,并将其运用到传媒管理制度的改革中。市场经济要求管理者必须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来确立现代传媒管理制度的思路,这必然会引起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要适应新的环境,改造传媒管理制度,就必须对传统观点进行反思,更新思维方式。

之一,传媒员工是传媒的主体,要突出人的地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一切管理活动都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之二,目标管理是传媒管理的重要内容,只重目标不重过程,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管理制度要以过程展开,将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要运用现代管理思维的时效观念和动态观念,强调管理的过程和过程的管理。

之三,营销导向是传媒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传媒市场的发展使传媒由“生产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超越受众导向”是传媒营销理念的更高层次,它将受众引导传媒生产变为传媒在充分考量受众需要基础上的传媒创新生产,引导受众的消费导向。

之四,建立现代传媒管理制度,是使传媒的经济活动建立在国家法律体系制度的基础上,不仅传媒的经济活动要维护国家的法律秩序,健全法律制度,传媒内部的管理也要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制约。

(二)传媒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现代传媒管理制度运用现代管理思维模式,树立以强化传媒竞争力管理为目标,以全过程控制为手段的思想,把追求单一的发展速度转变为追求传媒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面向市场决策,提高决策质量。传媒是否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与壮大,完全取决于决策的正确与否。新建立的传媒管理制度,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现代传媒体制上确定责、权、利分清的同时,管理制度上也要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决策体系,强化决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

突出资金管理,注重效益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准确分析传媒在市场中的生存状况,就要通过财务活动来考核传媒的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率的高低、资金利润率的高低等,从而确定传媒效益并提出传媒管理的改进方案。

健全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综合智力。转变管理思想,调整人际关系。要改造管理者传统的职务和权力管理人的体制,将管理者职能由原来的指挥、监督转变为指导和教练,使员工逐步树立以市场为中心、让读者满意的新思想,抛弃以领导为中心,让老板满意的雇佣劳动观念。

倡导传媒文化,塑造传媒形象。创造具有活力的传媒文化是改造传媒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传媒文化的建立必须在传媒各个方面起到良好的建设作用,使传媒出现崭新的精神面貌,树立良好的传媒形象。

(三)传媒制度创新的内容范围

传媒制度创新的内容围绕传媒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是建立现代传媒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各种制度,保证传媒竞争力的作用发挥。因此,传媒制度创新战略资源监控制度,保值增值制度,风险防范制度,激励制度之间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传媒制度创新的框架。

其一,建立战略资源监控制度。战略资源监控制度是传媒经营运作中的最重要制度之一,它使传媒资源利用从单纯从事生产销售活动转向事前预测、事中跟踪、事后分析的综合活动。作为传媒内部监控制度,要使战略资源监控制度做到监而有理、有章、有效、有法,才能真正发挥战略资源监控制度在传媒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

其二,实现保值增值制度创新。保值增值制度一是要树立传媒竞争力价值观。无论什么性质的传媒都要从价值形态,而不仅仅从实物形态来管理和经营传媒,认识和把握传媒竞争力的客观规律,使传媒各项战略要素在不断循环与周转中实现保值增值,使传媒资本始终处于运动良性状态。二是要建立传媒竞争力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个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反映传媒资源指标、知识指标、信息流指标、对社会贡献指标等。保值增值制度中,传媒对有形资产的控制是很重视的,而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制度,是一个至今仍未被人们充分重视的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高速发展,所以传媒在重视有形资产的保值增值同时,更要重视无形资产的保值增值。

新媒体运营思维篇6

互联网演变经历了三个过程,即从web1.0的门户,到web2.0的搜索,再到今天web3.0的SnS双向互动的社交网络。不少人认为互联网真正的核心有两点:一个是云上的,随时可以随用户而改变;第二个是数据驱动。

这种定义反映出业界对互联网的认知欠缺:首先,连接、随用户而改变、数据驱动,抑或“口碑传播”(wordofmouth),这些概念都是美国几十年来营销界最常见的概念,互联网思维本身并无新意,这也是为何互联网思维自诞生以来遭诟病的原因。更本质的问题是:web3.0的出现是否改变了市场营销的游戏规则?互联网思维是否可以落实到有章可循的科学战略?

被夸大的互联网思维

实际上,互联网思维或者社交媒体营销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即便在鼓吹“口碑”可以颠覆一切的今天,美国著名媒体营销研究公司KellerFayGroup和Kantarmedia仍发现90%以上的“口碑”是通过线下口口相传的。

最近,很多纯电商品牌都在设立线下的体验,阿里和腾讯目前的竞争从线上转向移动端和o2o。随着虚拟经济慢慢走向实体化,线上线下的融合才是关键,因为社交媒体营销严重缺乏有效精确的衡量机制,难以预测和控制舆论效果,而且也很难量化投资回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何计算回报?是微博、微信上增长的粉丝数量和评论吗?还是收入增长吗?如果收入得到增长,那么究竟是新粉丝带来的消费,还是老粉丝的重复购买?有多少是网上促销对价格的需求弹性,又有多少是社交媒体互动带来的精准定位?若没有高质量的数据消费链和研究理论指导,这些问题都无从回答。

互联网思维不能包治百病,它并不意味着所有陷入运营危机的传统行业,一旦引入这种思维,就立刻转危为安,也不意味着那些暂时成功的案例可以复制。单纯靠用户量与活跃度的商业模式终究会难以持续。

这也是社交媒体营销狂热在美国渐渐退潮,人们开始回归思考营销更本质问题的原因。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改变的是产品、服务和传播通路,但是并未改变商业的基本运行规律。另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解构了传统的营销概念,形成了独有的产品思维和媒体传播结构,促发了一系列有别于以往的消费者心理决策过程。

现在仅仅处于大互联的初期,真正的3.0时代是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每个个体时刻联网、按需供给、实时互动”的状态,也是“以顾客为中心”市场导向下的新商业文明时代。互联网思维涵盖了营销中方方面面的沟通、公关、数据、优化、研发和客户管理,渗透到企业运营的整个价值链中。但互联网有别于传统营销模式的,首当其冲是其特有的媒体属性。

本质是“赚来的媒体”

在web3.0社交媒体营销中(譬如企业官方博客,微博、微信账号),品牌自己仍拥有控制权,即“自有媒体”(ownedmedia)。web2.0搜索和广告则是品牌付钱买来的媒体,“付费媒体”(paidmedia),目的是吸引眼球增加讨论。

互联网思维更像是“赚来的媒体”(earnedmedia),即把控制权下放到消费者手中,它意味着让你的品牌进入免费媒体中,通过社会媒体创造透明且永久的口碑,而不需要靠有媒体的控制或者付费的广告推介。这是一种双向的倾听与反馈,是企业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高效协同催生的良性循环。在美国营销预算平均被削减20%的经济衰退时期,尤其对创业者来说,这种直接与潜在消费者进行长期沟通交流的能力弥足珍贵。

互联网思维或者说赚来的媒体不会彻底取代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但不同媒体的功能和重要性将不断变化。如果企业思考应该使用哪一种媒体,答案是互联网环境下,一切皆是媒体,用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来产生内容引导传播,服务于赚来的媒体,这样一个有机的媒体组合才最为重要。

付费媒体并没有像很多人预测的那样走向衰退,而是以其及时性和规模性演变成为催化剂来引爆讨论点。自有媒体(web1.0)角色转变为内容提供方(Contentprovider)。“赚来的媒体”则需要品牌与客户的长期互动,并在互动数据中了解用户信息需求,进一步细分定位市场。

如果没有自有媒体和付费媒体的坚实保障,没有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双向的沟通互动基础,那么当危机出现时,很容易发生不可控局面。企业要学习的是,不要在“赚来的媒体”上无法接受负面评论,聪明的营销公关要学会去倾听回应,树立正面形象,扭转不利言论,因为有争议才有流量,有流量才有持续的眼球。

互联网思维是科学战略

那么在“赚来的媒体”时代,“赚”是运气吗?为什么有些产品内容传播得更广?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乔纳·伯杰(JonahBerger)说过,“红”并不是运气,而是科学战略。

让我们看两个在美国和美食营销有关的例子。Cronut(可颂甜甜圈)是刚被发明的一种Croissant(可颂)与Donut(甜甜圈)的综合体,纽约街头凌晨3点就排满了长队,抢购这种限量供应的甜点,黑市价格更是从5美元炒到了100美元。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秀自己抢来的Cronut,并视此为潮流。另一个故事是搅拌机厂商Blendtec的Ceo上传一段视频:他把自己的iphone丢到了搅拌机里!结果Blendtec公司销售额随即暴涨700%。

饥饿营销、社交媒体、名人效应,我们似乎可以简单总结出病毒式传播的“点”。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使用微博、微信与潜在客户群沟通,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方式、策略可以让产品传播得更好?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不是“网”,而是“人”,是顾客的心理决策过程。乔纳·伯杰通过大量实验,总结出6条让产品得到口碑传播的战略,即社会货币、扳机、情感、公共、实用性和故事。

1.社会货币

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传播的内容是富有流通价值的社会性货币(SocialCurrency)。媒体的“通货功能”与货币一样,在于将潜在信息或价值显性化,使之具有可观察性,转化成全社会可见、可观察、可理解的符码上。人们可以在传播这种货币的过程中得到社会认可和心理满足。比如说,人们都喜欢让自己看起来更好的东西,所以网上广为流传的图片往往是美食,旅游和包包等。

这是营销者需要学习应用的重要一课。很多企业盲目地在email或微博中鼓励顾客分享转发,可是信息内容却苍白无力,与消费者社会心理需求脱节。适当提高社会货币的价值,将有效提升顾客参与积极性。

2.扳机

扳机意为传播内容需要简洁易记,可以让顾客脱口而出。如同在超市里消费者目光及双手所及的货架销量最好,传播媒体的有效性与它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是正相关的。越容易被记住的内容,就越容易被分享。

3.情感

品牌和沟通都讲究拟人化,情感化。营销研究发现,带有情感,尤其是正面情感的内容会获得更多分享。正面情感将为品牌带来一种难以复制的无形资产。虽然其他品牌可以通过短时间密集而炫目的炒作来传播其理念和情感诉求,但是最终无法切入人心的情感终究会成浮云。在web3.0时代,情感交流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变得更为直接与细微,甚至具体到每一条信息。

4.公共

公共即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传播学者彼得斯(JohnDurhampeters)说:“货币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原有互动模式的杠杆原理就被悬置起来。于是,劳动能够存储和撒播,超越了原来的局限。”与货币一样,媒体兴起同样促进了社会的理性化及大规模的人际互动,有力地整合了社会。最大化制造公共关注点,可以催化互联网时代的互动参与。

5.实用性

实用性意味着相关性,意味着你有多了解消费者需求。为什么像“养生宝典”,“10个小动作帮你告别小肚子”这样的标题往往得到最多分享?因为这种总结性和功能性内容让消费者最直接看到价值。另一种方式则是把内容与折扣信息相结合,如转发即可获抽奖机会,但这种没有与产品本身紧密结合的价格优惠,长期下来往往不利于培养重视价值的忠实客户群体。

6.故事

最好的营销公司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营销者当然可以选择每次讲一个故事——新鲜的内容可以引发订阅者更大的关注。另一种方式则是从大局出发,思考品牌的定位与消费者的沟通,确保每次的故事都围绕着同一个品牌主题,然后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新工具方式来打动消费者。

新媒体运营思维篇7

关键词:互联网+;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86-03

“互联网+”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传媒领域的深入使用,传统传媒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进程逐步加快,进入全面转型升级阶段。伴随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传媒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矛盾:一方面,传媒业界需要大量具备复合能力的新型传媒人才,新闻单位苦于人才难求;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按照传统新闻传播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编辑、记者已经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很多新闻单位宁愿选择非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也不要现有新闻传播教育流水线上批量生产出来的人才。大量非新闻专业出身的人才进入传媒业,进一步挤压了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就业空间。[1]就业难,成为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共同性问题。“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改革现有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业界提供真正需要的新型传媒人才,是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传媒变革与新型人才需求

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这一轮传媒变革是从信息传播渠道和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开始的,进而扩大到传媒运营模式与企业营销方式,从而改变了整个传播格局与传播生态。传媒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深刻变革需要大量新型采编人才与新型运营人才的推动。

1.全媒体内容生产方式要求新型采编人才具备跨媒介内容生产能力。随着网络与手机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媒体的崛起,媒介内容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微信、微博、博客、手机电视等具备较强互动性、及时性、社交性的新型传播方式诞生并快速积累用户。传统媒体也积极转型,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开启了全媒体时代:媒介机构把记者采访编辑好的内容,以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表现手段,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介同时传播,受众可以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收任何一种媒体的同一信息。全媒体的生产方式要求传统采编人才转型成为能够进行跨媒介内容生产的新型采编人才,不仅在技能层面要熟练掌握不同媒介的内容生产方式、新兴的网络技能以及现代设备的操作,还要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在面对同一新闻题材时,能够快速进行判断、选择,确定合理的跨媒介内容生产方案。这是“互联网+”时代对新型传媒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2.按照互联网逻辑重构价值系统的传媒组织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新型运营人才。作为一种支撑社会的全新技术形态,互联网正在全面变革传媒运营模式。近两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的现实已经说明传统媒体高度依赖传统广告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渐走向衰落。只有按照互联网的基本逻辑进行传媒价值系统和业务模型重构的媒体才可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而这一切的变革,最终依靠人的推动与实施。很多传统媒体在向全媒体转型过程中都会增设“产品经理”的岗位。“产品经理”,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常设职位,负责对产品从创意到上市,包括调研、创意、开发、测试、推广、迭代等相关环节的控制。传统媒体积极将产品意识引入媒介运营中,要求传媒产品经理不仅考虑内容生产环节,还要综合考虑传输渠道、载体特征、运营模式等多个变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并能够不断通过产品迭代提升用户体验。这一职位的设置表明越来越多的媒体需要的不再只是传统的传媒运营人才,而是能将互联网的产品思维全面运用于传媒运营的新型人才。

二、“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目标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新闻传播院系应该着重在知识结构、能力体系和思维模式三个方面对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满足业界对新型传媒人才的现实需求。

新媒体运营思维篇8

关键词:传统出版转型升级融合新媒体

如今,我国正在加快进行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建设步伐,在这种环境下,传统出版业的转型升级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在转型升级中,媒体的融合发展应当被视为阶段性目标,特别是国家有关政策的提出,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得到了人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全方位变革,促进融合发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传统出版业面临的困境

(一)读者改变阅读习惯,加大纸媒生存难度

读者的阅读习惯随着网络的普及在发生着较大变化,他们会越来越多的使用平板、手机、计算机等数字设备进行图文阅读,而很少阅读纸质出版物。目前,网络书城在不断涌现,因不受时空限制、且没有地租等成本,其优势比较明显,结果读者越来越青睐网上购书、网上阅读,导致了很多纸质出版社销售量下降,甚至出现倒闭,不得不转型或停业,等等。

(二)传统出版受网络平台挤压

很多行业,如银行业、传统商业在新型应用形态、经济形态频出的互联网时代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出版业做为传统媒体离网络较近,同样因互联网面临较多危机。目前,一些独立的网络出版平台已在网络出版中开始着力,甚至较多的关注内容生产,在“在线阅读”频道推出后,网易、新浪、百度、腾讯等门户网站相继开始电子出版市场的开发工作。如,百度就推出了“百度文学”品牌,并计划建设成最懂用户需要的文学分发平台;再如,“纵横中文网”等文学网站会致力于将文学作品转为影视、游戏,等等。

(三)传统出版转型方向不尽明朗

传统出版单位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营销模式、出版流程,但若不改变以往的思维形式,则已无法适应数字出版及网络出版不断崛起的新媒体时代的出版环境了,现在,出版单位不明确的盈利形式、模糊的转型方向等不足已开始突显出来,而因有较大风险,传统出版单位尚不敢进行新媒体实践创新,展开深入的开发及融合。

综上,传统出版业进行成功的转型升级已势在必行。

二、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间的关系

首先,该二者在实施途径上大致相同,为完成融合发展,新闻出版者须将转型升级做为前提;同时,在转型升级中,出版者应将融合发展设为阶段任务。为在保持本身长处前提下,引入新媒体的加工信息方法、表达手段,并不断发扬新媒体的渠道及技术长处,完成全媒体基础下的全面融合及发展,出版单位就必须进行数字化的转型升级;其次,具有不同切入点为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间的不同,从出版单位视角着眼是转型升级的特点,而打破原有的出版思维方式,全局化、平行化的关注产业进步则是融合发展的特点。

在既定条件下的共生互荣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间的关系,此二者发展目标一致,虽服务社会、产业发展的形式不同,但达成的结果是相同的,在发展中融合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后,形成的新型组织形态,所以说,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并无矛盾,反而可在发展中相互利用对方的优势,共同前进。于是,人们应当将现今出版行业成长中呈现出的各种困难视为在适应新媒体中的阶段性问题。

三、转型升级应展开全方位的革新

传统出版业在转型升级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为:观念上较为滞后,创新意识差,且畏惧心理、思维定势及辅业意识很强;盲目使用技术,致使对重要技术、先进技术缺乏足够认识,且不善创新及利用新技术;具有本位性的工作机制,致使不会合理使用外部力量;管理方式不够先进,使得运营及管理机制落后,顶层设计不足,因此,出版业若想令其发展适应现今的产业形势,应当开展全面的改革。

(一)思维革新

首先,新闻出版业具有全新的理念、思维,才能够保证进行产品、模式、技术升级的成功,转型升级是否深入取决于其是否深刻了解产业发展状况。出版业的转型升级会与网络发展趋势相符,因为,互联网已成为了今后的出版业的发展环境,所以,在转型升级中,出版业应完成从模式转变到角色改变的全方位变革,为此,其工作开展应立足于新型的互联网视角、思维及发展规律,而非单纯的修补原先框架、或是拓展及延伸以往的业务。

(二)技术革新

新闻出版中的核心竞争力源于优良的内容和技术,此两者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所以,只有同时大力推动技术及建设优质内容,才可以顺利发展新闻出版业。较之于新媒体,传统媒体更擅长内容信息的采集、解读及积累,但若想巩固其长处,必须在此基础上结合进领先的技术,以大幅度的增强内容的影响力、传播力。

目前,出版企业会比以往更为重视关键技术、新型技术,但并太擅长应用新技术,因此,企业的技术能力依然较低,为此,出版企业应当时刻关注前沿技术,更多了解符合现今趋势的实用技术,并力图在研发产品、设计项目中合理应用领先技术,完善业务的开展,促进出版行业的更快成长。比如,可将云计算、大数据引入工作中,以全面优化业务活动、大力整合资源及大幅增强处理数据功能,有力的支持到内容的个性推广及多样化生产;再如,在智能终端上应用wiFi、4G技术,以实现表现方式多样、内容信息优质、互动性高,网络的影响力、覆盖程度也被全面提高了。

(三)模式创新

因规模、资源、种类的不同,在转型升级中,出版企业应在充分了解整体形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长处、特色,致力寻找合适的数字出版商业形式,并据此做好业务安排。如,为向客户提供合适的服务、内容,进行特色数据资源库的建设,注意要充分体现行业主流、集团优势及属地特征;再如,学习互联网公司的成功运作方式,并进行游戏及技术企业的并购、收购,以提高其应用研发能力,成功延伸产业链;再如,在一些行业热点模式,如o2o、手机应用、数字教育里找出和业务成长的结合点;再如,为获得流量、用户,推出个性化服务、内容,为实现内容增值、打破售卖版权定势,创新模式、如植入广告,等。为丰富数字产品形式,全面激活、整合出版内容资源,必须从多角度创新商业模式,也只有这样才可增强产业的创新性及活跃度。

四、从转型升级迈向融合发展的思路

“在新时期传播信息背景下抓住机会,将新的途径、媒介、技术有机结合至人才培养、编辑加工、内容累积的过程中,增强其影响力、传播力是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最终任务,为此,应从三个角度加强工作。

(一)立足多维视角,形成融合思维

第一,全媒体业务流程应建立好,出版企业应将新媒介信息的高广度、速度的长处结合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中,并重组流程,以完成统一的采集、编辑、加工内容信息,并在多次跨媒体、媒介下,令“获得多元体验信息及多渠道传播”得以实现;第二,融合化的加工、生产内容形式要建好,应致力使相同内容与各种终端、渠道多样开发相适配;为使内容产品从一维、静态、可读升级融合至多维、动态、可视,应对视频、动漫、图表、图文等进行综合使用;还可拓展内容传播及生产形式,建立合理机制、便于内容的及时收集及推送;也可为占得传播先机,多生产吸引力高、讯捷鲜活、短小精确的信息;第三,可实行全媒体聚合策略,即为增加影响传播能力,建好新式舆论引导格局,进行跨域地域、业务、品牌及媒介的聚合。

(二)确立用户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出版业应进行数字化创新、并在其中有效使用网络化思维,此外,应致力新媒体局面下角色构建的实现,企业要具有用户观念、服务精神,在充分考虑服务用户下,同时实现“提供服务”、“推送内容”二重作用,为此,第一,合理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形式,并在分析数据基础上准确推送符合客户需要的服务及内容;第二,着眼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在“用户即市场”的理念下,清晰自身定位,并为树立“口碑”,以粉丝运营等方式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增加其忠诚度,并且,为找到新盈利点,开发新的内容供应渠道及营销生产形式,如可应用众筹、微店等方式。

(三)为打开发展空间,拓展新兴市场

对新媒体(如移动媒体、互联网媒体)的拓展、对原平面媒体的不断拓展及别的多元化领域的拓展,都是拓展新兴市场中的内容。

首先,为根据内容生产进行拓展,出版业应重视延伸发展内容产业链,为达成多元增值,开发利用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图书等多领域优秀内容;其次,传统媒体应持续拓展其本身业务,目前,传统出版企业跨行业、领域的经营情况在随着持续深入的转型升级、产业协作而越来越多,这样延伸了出版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也开拓了市场,为医疗、旅游等很多行业服务得到了实现。另外,在聚合和扩张有关单位的业务布局下,由规模经济转至影响力经济可被达成,同时,在品牌传播长处的充分发挥下,要力图进行跨行业、多途径的业务延伸,以可在电商、物流、印务、信息等各类领域中开展业务。

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有力支持

(一)宏观管理和政府政策

如:内容生产受到用户阅读需求改变的影响、提高创新力以适应技术环境的改变、运营体制要适应竞争主体改变等,我国的出版单位在发展中需要应对诸多挑战,为此,出版单位应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并优化服务及产品,以更快的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中,不被市场淘汰。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曾提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并从四个层面明确了探索前进中融合发展的内涵,同时指出“应当多讨论、少争执,边研究、边行动,边探索、边总结,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行动自觉”。

(二)行业协会发展

很多行业协会均提出了对“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并组织各类和“融合发展”有关的年会、专题会,主动应对及推进“融合发展”的进行。

(三)出版单位的微观应对

为应对政府政策的出台,社会多个行业均应采取各类措施积极应对,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曾说过,“在信息科技和出版、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增多背景下,教育内容资源在应用场景、载体形态、生产方式、创作主体上产生着质的变革”,教育行业的数字化已成为发展方向,为适应当代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此公司在致力建立“数字化时代的全新价值链”;此外,江苏人民出版社为迎接变革,也积极的调整本社的业务与组织结构。

(四)产研结合

“融合发展”对于出版业即是机会也是调整,传统的出版企业不可被动等待,而应积极的参与到数字化进程中,并为高效完成转型升级、和研究机构等有关单位展开合作。比如,清华大学出版社就与有关研究院合作成立“新媒体研究中心”,致力研究、探索媒体的融合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的“未来中心”也为一专门研究媒体融合的组织,全面研究数字影视、出版、音乐、动漫等数字媒体,并已获得许多成果。

六、进行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下面主要以人卫社为例,介绍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资源的全方位融合

1.内容资源

一般来说,进行出版的数字转型升级,首先要数字化融合传统资源,应注意,从观念至资源的全面融合均应被包含在其内,数字化融合存量内容资源,出版单位应大力运营存量内容资源,保证存量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转换、版权清理的迅速实现,以保证服务的全面运营、产品的多样化生产;现今,开发中西医著作数据库、将教材分阶段数字化、电子科普及学术书籍的全品种运营等活动在被人卫社大力展开着,不同版块的全数字运营逐步形成;在纸质出版中融合应用数字内容资源,一些媒体内容资源,如视频、动画、图片等会在产品规划制作中被创作出来,为最大程度应用内容资源,出版单位可健全数字出版资源反哺传统出版制度,使纸质出版时再次应用数字原创资源得以实现。比如,人卫社创作的许多数字插图也可被用于纸质出版物中。

2.专家资源

创作数字产品力的融合,为实现富媒体编写思维和作者文字编写能力的充分融合,出版单位应开展协同工作、系统培训及项目合作等内容,以将二维写作转化为三维的网络、媒体创作,以由作者专家迅速转至新兴出版;拓展创作队伍范围,出版单位应关注技术、教育、数字出版、医学等领域专家队伍融合,为顺应融合发展、从创作源头上增强将来的市场竞争力,出版单位可基于作者队伍的融合实现思维及人的融合。

编辑活动出版业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技能更为丰富、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为适应在媒体融合给编辑活动带来的改变,编辑在工作中,不仅应有足够的编辑加工、选题规划能力,更应当善于进行计算机富媒体加工创作、项目管理、整合应用资源及使用互联网。

数字出版编辑和和纸质出版编辑应协同工作,互相学习及补充,逐渐完成编辑队伍的融合,使该队伍不仅具有一线作者资源,还可以新媒体思维进行选题、设计,不仅三审三校能力突出,还可在审读不同素材时使用富媒体技术。

4.产品平台

出版单位通常会在转型升级中适当进行有关平台、产品的开发,但若在设计、相关平台、产品初期缺乏优质的顶层设计,在持续开展业务过程中,会显示出平台和平台、平台和产品、产品和产品的联系及融合并不够深的弊病,因此,出版单位应致力实现“大资源”、“大平台”,在工作中关注融合,并做好总体优化。在数字转型升级中,人卫社不断发扬自身长处、并在政府支持下,开发了很多优秀平台、项目,如“中国医学数字出版与国际化信息平台”等,该社正在努力整合优化有关平台、项目,以逐渐建立数字化的终身服务体系。

5.组织机构

服务、依托某行业是出版单位的特点,同时,其也会加入一些协会、协会,并建立学会、协会,以发挥其整合资源的长处,因此,我们应以数字化视角对不同组织机构加以整合,支持转型升级时的媒体融合发展。人卫社会围绕着服务“卫生计生”展开各类媒体传播工作,为促进“医药卫生”出版的转型升级,该社会在“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全面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等基础上,进行机构组织融合的强化。

6.生产流程

在转型升级中,为使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在流程上连接通畅,出版单位应当加强生产流程融合,这样才可令生产流程、选题策划、纸电同步出版间有更密切的配合,以优化使用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丰富经营形式,并使总体获益更高。

(二)多领域融合,形成新业态

1.数字教学系统解决计划的制定

人卫社的基础工作内容就是出版教材,如今,该社已经建立了合理的协同共享制度,开发了各类服务、产品,并制定了一整套系统解决计划,以便于在校园中推广数字教学产品及医学教学改革的实现,此外,还构建了完整的终身数字教学系统。

2.数字学术系统解决计划的制定

人卫社会重视学术出版,以不断增强自身实力,该社在持续开发一些学术数据库,并已取得一定成果,并且,各类学术数字经营方式也在被推进实行者,这样,医学系统解决策略“将全面、优质知识信息服务推给医疗、卫生从业者”渐渐被构建起来。

3.全媒体数字健康解决计划的制定

人卫社为保证自身稳步、持续发展,大力展开健康传播着,目前,该社会致力进行数字出版和健康传播纸质出版融合工作,并持续强化建设自身数字健康产品,如人卫医学百科等,以不断优化其用途,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物协同作用的发挥得到了强化;为全方位进行电子书的经营,使用第三方平台及“人卫书城”,以促进纸电一同实施及策划;为促进健康新媒体的传播,有效利用慕课平台;顺应新媒体的成长方向,试着使用新颖传播出版手段,如微信、手机app、o2o等,以丰富媒体传播的形式。

4.数字印刷解决计划的制定

印刷业将因数字印刷的推广而发生极大改变,为顺应印刷业的改革趋势,相关单位应在印刷、出版上的创新融合更多着力,于是,为收获服务读者与经济增收二重效益,企业应对因需印刷业务进行大力推进,并不断开发“断版长尾”及“小众刚需”市场。

(三)新思维营销融合

出版社业务的关键部分包括新兴数字营销和传统纸质营销,企业应当致力加强这两部分的协同与融合发展,并保证二者各自具有一定独立性。

1.数字产品多元销售途径的大力开发

数字产品的形态比起纸质产品会更为多样,并且,销售数字产品的形式也更为多元。进行销售数字产品形式拓展时,应持续学习互联网行业经验,使用多种手段,如传统渠道转化、机构直销、互联网零售等,并关注个、试点使用、培训教育作用的发挥,开发多元、富于特色的新媒体产品销售渠道。

2.纸质营销途径培训转化的加强

出版单位可努力发挥纸质营销渠道的长处,在不断的教育培训下,充分增强总体经营水平、加快思维转化,另外,考评精细化业绩得到强化、相关机制被创新活化,并开发各类销售形式,让实力不等的经销者均可积极加入营销数字产品的队伍中,以加速转化过程。

3.二销售系统融合协作的强化

二销售系统应当互相支持、协作及融合发展,同时各自保持一定独立性,注意发展中应充分考虑出版单位的总体利益。为防止存在冲突的对外政策,应在良好合作下拟定营销政策;在对综合营销需求全面考量后再开展数字、营销工作,并在营销中对其加以支持,实现营销协同的强化。此外,考评系统应健全,保证数字及纸质营销回款入账时,在纸质销售回款指标中记下纸质销售中出现的数字销售回款,反之也成立,这样既可使二渠道互相配合及融合发展,也可促使其更好的发展。

(四)整合资本融合

1.跨产业并购

为促进自身业务成长,出版单位可寻找如it企业等合适的相关领域,进行跨产业的购并,全面提高数字业务实力,这样可有力促进产品形式、业务模式、经营观念等的改革及融合。

2.发展项目合作

出版单位在诚信平等、权责利明确的前提下确定优良项目,并展开项目合作,致力使双方长处得以发扬,这样不仅优化了发展业务的成本,也可有效突破本社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瓶颈。

七、结论

为完成融合发展,出版者须将转型升级做为前提;同时,在转型升级中,出版者应将融合发展设为阶段任务,成功的转型升级需要思维、技术、模式的全面变革,这样才能够保证版企业实现资源、资金、营销等充分融合,并取得良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孙寿山.以转型升级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4,06(8):5-8.

新媒体运营思维篇9

面对这样的新时代,“媒体和公司帮助品牌客户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通过适合的沟通渠道在不同的设备端,及时高效地找到精准目标群体是非常必要的,”阳狮锐奇集团(VivaKi)全球CeoFrankVoris指出。

近期,FrankVoris携阳狮锐奇集团全球一众高管访华,为了更加直观的了解中国数字营销市场,他们选择到腾讯这家具有代表意义的互联网企业实地“学习”,并希望双方能够达成更加紧密的合作。

不只是工具和媒介,而是思维

数字变革时代,传统营销思维需要做出改变,数字媒体不只是可以利用的新工具或新媒介组合,更是新的营销思维。“由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移动化等数字发展趋势,正在重构整个广告营销的最新Dna,变革的旅程已经开始。”在双方的交流中,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刘胜义也给出了相似的肯定答复。

刘胜义认为,深入的数据挖掘及用户洞察、整合的内容营销、实时监控及优化应该将是下一代数字营销中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点。

关注大数据和内容营销

CnniC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已经超越pC端,比例高达78.5%,中国已进入移动化的时代。

面对全新营销环境,腾讯做了充分的应对布局。在移动端,前不久微信推出了支付功能,为广告主与消费者实现线上线下的沟通,进行o2o营销提供了更多可能。此外,大数据和内容营销也将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以腾讯为例,今年相继推出了tencentadexchange广告交易平台和“腾果”DSp平台,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全力打造快捷、高效、精准的广告投放;在内容层面,腾讯视频大力发展精品大剧及原创自制节目,为品牌广告主进行深度内容营销提供了优质渠道。

新媒体运营思维篇10

广播电视资源对受众需求表现出价值(吸引力和影响力),它的有形载体是节目。有了稀缺垄断资源(频道),要形成垄断和产生超额利润,就必须让节目和经营两个轮子一起转,其轴心是媒体的根――受众与客户。固根强本,是发展的基础,也是重要方法之一。

一、新闻立台,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闻类节目是地方电视台立台的根本和基础,它反应和体现频道价值,是与同类媒体和其它媒体竞争不可复制的产品,也是媒体资源保值增值的前题和基础。为此,媒体的竞争力和差异化非常重要。

核心竞争力是与竞争对手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及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它以“乡音、乡景、乡情”为主体内容的本土化,是其有效的且不可复制的载体。

差异化其内涵是独特的价值定位,通过价值链运动,为顾客提供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差异价值。这里的价值是指产品(电视节目)和服务,以及为顾客带来的功能、用途、利益等。节目是电视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优质的节目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对他们产生更大的影响,也是广告经营的基础。

新闻节目要做到“短,实,快”“短”就是信息量大,节奏感强,组合流畅;“实”体现在新闻的价值高,可看性强,可信度高。“快”就是第一时间报道。本土新闻是不可复制的优良资源,做好本土新闻节目和栏目是提升频道公信力、影响力最便捷的方式。

专题节目要做到“深,厚,透”“深”就是注重现场素材的收集整理,深度挖掘,发现和表现出现象后面的东西;“厚”就是梳理有用元素,找到闪光点,体现更多价值;“透”就是用严谨的逻辑思维,把客观现实和创作者意图用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专题节目可以持续关注某一个家庭及某一个人的故事,将小人物的命运在荧屏上放大,让观众有亲近感,并以此体现电视媒体的人文关怀。

通过优秀和高品质的自办节目,为本地媒体创造一片“好天、好地、好水”。“好天”就是得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好地”就是有一支和谐、团结、创新的战斗团队;“好水”就是有忠诚受众长期关注,有忠诚的客户长期投入。实现本土化,达到差异化,就能提高受众忠诚度,归属感,巩固高额的视频率并提升频道的品牌。

二、以资料性栏目和电视剧节目补台

当今,电视媒体的节目内容非常丰富,有新闻、专题、动画、教育、音乐、戏曲、娱乐、体育、电影、电视剧及其他,作为地市级电视台,当前还不可能实现所有节目自办,也没有人力、财力支撑。在新闻立台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借助于购买其他节目来丰富荧屏,满足多元化受众的多元化需要。

资料性节目的选择和建立,要特别重视“时尚、科学、娱乐、新奇”类节目,节目形态要体现频道定位和特色,强调和谐统一。

三、科学编排,增加效益

要把频道当作企业来经营,节目就是电视媒体唯一的产品。在创新节目,提升节目质量的同时,要创新编排思维,向编排要效益。科学有效的编排,是维系收视率,提高忠诚度,增加频道价值的关键。此外还要创新编排形式,突出频道个性。最终实现过程制胜,变存量为流量。

节目编排的总体思想要突出“频道专业化,栏目特色化,节目精品化”。强化主打栏目,整合重点栏目,体现区域媒体“大时段,大手笔,大气魄”的气势和“一站式”服务的特色。

频道无缝编排的基本原则1、依据观众收视习惯,解决受众差异化,个人偏好多样化的问题;2、注重节目搭配。线条要流畅,且有起伏跌宕和节奏变化;3、避让与主推:避开中央台和本土强势节目时段(包括本台其他频道节目),不浪费有限的资源;4、延长观众收视时间。制造黄金时段;延长黄金时段。节目上“以强带弱,以弱促强”;5、旧元素新表达。创新形式,制造悬念,合理变化。

创新编排的基础编前做好需求调查和整体策划。由于“糖水效益”,各电视台及各频道间收视率存在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已达到了一种“零和状态”。节目编排有如排兵布阵,必须上升到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因此,编排前,要认真研究竞争对手,采取对抗性、错位性编排策略。找准对手的弱点,填充市场的空隙。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

没有整体策划的电视台及频道是没有思想和没有灵魂的电视台及频道。策划是整体思维的过程,要让这个思想贯穿于整个生产播出过程的各个环节。在编排中体现后娱乐时代的元素,频道、栏目注重包装、推广,并把编排与效益结合起来。电视剧要做到播前热炒,播期参与,播后跟踪。同时,清醒认识“播出季”带来的好处和新的增长点。实现媒体资源整合,横向打通,纵向连贯,对位重播,卡位到点,以此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媒体的价值并不仅仅源于其所覆盖的受众数量,而取决于其所影响的受众数量和质量。对最有价值的受众群体的影响力是媒体的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决定价值大小的因素。电视媒体节目质量的高低决定着价值的大小,因此不管怎样销售,我们只有节目这个产品。搞好节目内容才是实现电视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根本。

四、实施“圈地运动”和“打桩营销”,不断制造有效需求

传统的经营方式是市场找我,而不是我们找市场。也就是习惯意义上的“坐商”。在当今电视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只有主动出击才能生存和发展,否则就只能“坐以待毙”。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及方法,走出去主动寻找市场,开拓市场,实施“圈地运动”和“打桩营销”,制造有效需求。

圈地运动电视媒体经营的“圈地运动”,就是根据媒体有效覆盖范围和受众的分布情况,圈定受众。根据客户的分布情况,圈定客户。同时,建立起客户坐标,制定受众、客户控制图,标出重点,有的放矢。使受众和客户的情况一目了然,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其关键在于营销的主动性和对客户的控制力。

打桩营销是圈地运动的下一环节。通过“打桩”,保护已有受众资源和客户资源。提高受众忠诚度,巩固客户群体,进一步实施精益化营销。

打桩营销,要求分时期梳理客户群体,对客户群按行业进行分类。锁定重点客户,实施专人负责制,进行“一对一”的跟进,提供个性化服务。标注中等客户和小客户位置,分配专业人员进行跟进,动态地、即时地了解客户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宜的专业服务。这样,户户打桩,每个客户都有专人负责提供专业服务。

打桩营销的特点在于,即时了解客户需求和困难,做到与客户共同发展。在营销中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真诚、专业的服务“圈牢”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