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十篇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十篇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5:24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篇1

关键词:乡镇财政 财政管理 财政监督

截至2009年底,江苏省共有1206个乡镇(含参照乡镇管理的涉农街道及开发区),其中镇928个,乡127个,贫困地区乡镇约占总数的1/3。乡镇财政是财政体系的基础环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获得了迅速发展,已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级财政。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激发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了乡镇财政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税的取消、乡镇财政改革的滞后,潜伏于乡镇,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乡镇(尤其革命老区)财政中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乡镇财政困难加重,制约了乡镇财政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

一、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发展现状

(一)贫困地区乡镇农村公益事业资金短缺

在取消“三提五统”和各种集资摊派后,又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乡村兴办公益事业,如农村教育、卫生、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面临新的困难。国家转移支付的数额有限,不可能对所有乡村的所有项目都照顾到,而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政策规定来解决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由于标准低、数额小,与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就必然导致一些乡村,特别是江苏兴化这样农业县乡村和江苏姜堰这样贫困地区乡村难以兴办公益事业,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难以实现。对于大部分乡村来说,挤出一块经费来安排乡镇道路建设支出似乎不太现实。税费改革后,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同样是捉襟见肘,虽然自1998年起,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这块转移支付大都是有条件的,即需要乡镇财政按一定比例配套。贫困地区乡镇大部分都无力解决配套资金。由于基本运转无法保障,根本没有多余资金用于文化、卫生等公益事业。税费改革前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本来就很有限,进入“无农业税时代”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贫困地区乡镇收支不平衡,运转难保证

农业税取消,进一步扩大了贫困地区乡镇财政的不平衡,使乡镇(村)政权的正常运转难以维系。一方面,乡镇财政收入增加难。一是乡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商品化农业规模小,应对市场冲击的能力比较差。乡镇收入构成以农业税为主,缺乏支柱税源,工商税收占乡镇财政收入比重很小,财政收入增长潜力有限。二是农业税取消,乡镇财政失去了原来的主要收入来源。三是分税制改革后,留给地方的是一些小税种,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征管成本高、难度大、数额小,增长潜力有限。四是农村基础建设滞后,支农投入有限,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五是上级与乡镇在维持运转和发展经济及社会事业发展中,各自的职能及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的问题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乡镇支出经费口径依旧。农业税改革后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财政财力在前一段税改时普遍减少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弱,而上级核定的税改转补资金有限,乡镇财力的有限性与事权的无限性矛盾越来越突出,保工资、保运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在目前政府职能还没转变、乡镇机构改革没有到位之前,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无疑给了靠预算外收费来维持运转的乡镇机构致命一击。农村税费改革“革”了乡镇机构收费的“命”,日后如何保证足够的资金维持机构运转便成了一大难题。

(三)贫困地区乡村债务负担难以消化,且有增大趋势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债务高达14亿元,平均每个乡镇近450万元,如果再考虑村级债务,数字恐怕还要翻1番。与此同时,乡镇财政的债务问题也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完全“显性化”。乡镇财政的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只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把问题由“幕后”推向“前台”而已。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债务资金的来源一般有向上级财政的各类借款、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统筹中借款和向企业、个人借款以及各项拖欠款;其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农村中小学建设和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二是补充乡镇政府的日常开支,包括会议费、招待费、报刊征订、干部培训、差旅费等;三是补充乡镇各部门经费的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一方面,包括乡镇财政收入减少,乡镇在维持乡镇政府运转的基本需要方面尚留有缺口,有可能导致新的债务;另一方面,取消向农民收费,切断了乡镇预期的还款途径,且短期内属于乡镇财政的农村工商税又不可能大幅增加,乡镇财政面临的归还债务本金和利息的压力和风险陡然加大。

二、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分析

造成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是综合的,涉及体制、经济、管理等方面,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贫困地区乡镇经济基础薄弱,财源枯竭,经济增长乏力

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从江苏省历史看,乡镇财政曾因农业丰收增加较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再者,国家实施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如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等,对提高农民的收入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1986年,农业生产发展趋缓,农民收入只有微弱增长;1989年出现了负增长,之后微弱返升;1997年以后,农民收入又开始逐年递减,农产品价格下滑,以农业生产为支撑的乡镇财政收入随之减少。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财政收入的另一个支柱――乡镇企业,由于产品档次低,管理不善,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濒临破产,制约了贫困地区乡镇财政收入进一步增长。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个体私营经济虽有所发展,但从业人员少,且以传统农业和传统加工业为主,传统加工业中大都以粮食加工、种养业为主,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利润低。工业基础薄弱,地方企业基本上是小打小闹的私营个体企业,没有支柱行业和拳头产品,农业商品转化率低,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

(二)贫困地区乡镇财政职能不够健全

一是现行财政体制和税制改革兼顾县乡利益不够。分税制和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增值税和所得税大部分上划中央,使江苏省县乡的收入增量大幅度减少,留归县乡的固定收入大多是税源分散、额度零星、稳定性差的地方小税种,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加之税收政策性减收因素增多,如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高,出口退税新政策等,江苏省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来源不稳定,增收潜力小。二是财税管理的权、责、利没有统一于乡镇,导致乡镇政府财政职能不健全。乡镇政府承担组织

财政收入任务,国税、地税均条条统管,而且一个税务所负责多个乡镇的税收征收,征管秩序混乱,甚至产生腐败。三是缺乏激励机制。由于乡镇财政体制由上级财政部门三年一定,固定不变,并过多地考虑乡镇间的平衡,使乡镇财政相对狭窄,导致缺乏积极性,“好乡镇缺动力,差乡镇没压力”。

(三)贫困地区乡镇债务包袱沉重。财政运行困难

一是财政收支缺口形成的硬性债务。不断出台的增人增资项目造成财政收支缺口,一些贫困地区乡镇财力不济,造成欠发工资或依靠向单位、银行、个人借款而形成的政府支出硬性负债。二是乡镇财政管理性负债。上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集体融资企业农村合作基金会,其投放的资金不良贷款数额大、呆账多、偿还难。在国家清理整顿政策的要求和股民要钱的双重压力下,县乡财政只能“趴下身”来挑起这付担子。偿还的压力逐年加大,江苏省姜堰大泗镇每年还合作基金会专项贷款70万元,而每年预算内财力只有300多万元。三是兴办乡镇企业欠债转化为财政负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仍然充当资源配置的主体。乡镇政府直接兴办企业或为企业借款提供担保情况较为普遍。截至2009年底,该镇乡村两级债务账面金额1500万元左右。而这只是账面上反映出来的“显性”部分,尚有大量的名义上虽不直接属乡镇财政负担,但最终仍将由乡镇政府或乡镇财政负担的“隐性”债务存在。目前,乡镇债务还有继续蔓延、扩大的趋势。

(四)贫困地区乡镇财政供养人员控制难,硬性支出不断增大

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有很大弊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江苏省乡镇职能机构一应俱全,财政供养人员仍然很多,财政负担沉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政策性人员安置。如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转业复员军人等,虽然教师工资上划,但镇还需负担相当一部分资金,象江苏姜堰大泗镇每年上划近300万元用于教师工资统筹,相当于全年的一般预算收入。另一方面,由于乡镇入口把关不严,通过其它渠道安置了人员。

三、化解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的对策思考

江苏省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加强乡镇财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既要“治标”,更要“治本”。要紧密结合实际,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培植乡镇财源这一根本出发,通过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完善机构,加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规范职能等多方面人手,建立起功能比较齐全、管理科学的新型乡镇财政。

(一)培植财源,增强贫困地区乡镇自身造血功能

解决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乡镇经济,加强财源建设。现阶段乡镇财政建设的基本思想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依托本地资源,立足财源现状,切实巩固基础财源、速效财源与长效财源并重的多元化、有后劲的财源体系,促进乡镇财政收入上台阶。由于贫困地区各乡镇自然资源和客观条件千差万别,乡镇财源建设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从认真分析研究经济结构和财源结构人手,围绕财源抓发展,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第三产业有优势就发展第三产业,把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转移到能够迅速增加贫困地区财政收入和乡镇可用财力的财源建设项目上。

(二)因地制宜,优化贫困地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体制,是建立和完善乡镇财政的核心,是巩固乡镇财政的基础。江苏省乡镇财政建立20多年来,管理体制不断得到调整和完善,但从近几年执行的情况来看,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根据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在综合考虑乡镇经济发展水平、税源基础、财政收支规模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结合省里的乡镇财政改革契机全面推行“乡财乡用县管”模式,即县和乡镇财政的预算管理权限不变,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

(三)强化征管,促进贫困地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贫困地区乡镇政府和财税部门要全面掌握本乡镇的税源情况,将税源的阶段普查与阶段性调查形成制度,增强工作主动性,降低税收成本;建立财税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落实组织收入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财税分析,及时研究解决问题,确保财政收入全面完成并实现均衡入库;加强税法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纳税意识,依法诚信纳税;财税部门要建立工商税、资源税等税源分类台账,实行户籍化的动态管理;坚持依法治税,加大稽查力度,坚决打击“偷、漏、逃、抗、欠”等行为,坚决禁止转税、挖税、借贷入税等不正当行为;建立乡村两级税收征管网络和协税、护税组织,防止收入流失。

(四)压缩贫困地区乡镇机构和人员,减轻财政负担

大力压缩贫困地区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减少经费支出,缓解财政困难。一是要对事业单位进行彻底改革,具有服务性质,并能从服务中获取收益的事业机构都要逐步推向市场,财政资金使用要从“养人”变为“养事”。二是调整完善省对下财政体制,建立“增人不增补助,减人不少补助”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江苏省贫困地区县市控制财政供养人口,节余资金可用于人员的其他支出。三是对编制、进人权限实行“双控”上移的办法,实现中央提出的5年内财政供养人口“零增长”。

(五)防范和化解贫困地区乡镇债务,降低财政风险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篇2

摘要:农业大国的特殊历史背景,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致力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这对于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和各民族友好团结具有极大的意义。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乡镇经济发展暴露出一些负面问题,面临财政困境就是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本文对乡镇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探析;乡镇政府;财政困境;对策

一、乡镇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

自实施分税制的财政制度以来,乡镇政府面临的财政困境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由于以往的财政制度乡镇政府拥有自主设立收费项目的权利,它可以采取征收农业税的方式弥补财政缺口,使财政困难的现象得以掩饰,但当下的税费制度革新,使得乡镇政府真实的财政状况暴露在公众面前,具体可以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赤字严重

自实施农业税收制度改革以来,农民的经济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国家相应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减少,即使是在国家不断加大对乡镇机关财政倾斜力度的情况下,与原来相比较乡镇政府还是减少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途径。农业税收制度的全面取消,意味着国家需要用其他的经济收益来填补这一财政空缺,我国采取国家政府承担60%,地方性乡镇机关承担剩余的40%的方式。乡镇政府是国家的基层管理机关,为圆满完成中央政府下达的任务,或多或少会渗透一些政绩工程的元素,面对经济收益减少的困境,乡镇政府就采取向社会企业贷款的方法,以此造成财政赤字的恶性循环。

2.债务负担沉重

财政赤字问题的日益加剧就直接导致乡镇政府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乡镇政府引导地方建设全面发展的职能受到限制,使很多乡镇工作难以正常开展,而且在乡镇建设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其一,职工工资标准低,由于乡镇政府不仅面临着财政周转不灵的问题,还承担着巨额债务负担,使得职工工资标准一直无法提高,这严重降低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难以认真履行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甚至导致了拖欠职工工资问题的产生。

其二,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在乡镇政府面临沉重债务负担的情况下,使得可支配收益资金大量减少,无法承担国家所规定标准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当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引发一定社会问题的时候,乡镇政府才着手解决问题,对于那些不紧急或者上级机关不检查的建设项目采取尽量拖延的方法。再加上乡镇地区广大社会群众对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足,对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清醒的了解,使得他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不强烈,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乡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困境,这也是导致乡镇基础设施老化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乡镇群众精神生活得不到全面提升的原因之一。

其三,义务教育得不到落实,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制度的逐步健全,国家相关的义务教育法律对乡镇政府确保农村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职责作出了明确规定,乡镇政府不仅要承担起组织适龄农村儿童按时入学的任务,还要做好维护学校周边环境的工作,另外,还要注意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儿童的辍学率以及特殊儿童群体的入学问题。当前乡镇政府面临的债务负担使得教师工资标准的提高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同样严重降低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使义务教育得不到良好的贯彻和落实。

3.存在虚假财政收益的现象

由于乡镇政府意图尽量避免财政贡献率过低的现象,在农业税全面取消、政府机关经济收益降低的情况下,有些乡镇政府就采取买税卖税的方法,这在财政收益记录上就成为了乡镇政府的财政政绩,但这种不良现象实质上不仅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损失,更引发了一些政府官员贪污腐败的问题。

二、乡镇政府财政困境的解决对策

1.改革乡镇政府财政制度

其一,面对乡镇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现状,国家机关需要重新调整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制度,税收制度就应该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国家应该适当放宽税费征收权利,使一部分税种从中央机关下调至乡镇机关,诸如个人所得税和工商税等;改变税收来源的组织方式;在国家增值税收入中增加对乡镇政府的分配比例,以此达到逐步缓解乡镇机关财政困境的目的。

其二,对乡镇机关的事权进行重新划分。适当下放不适宜上级县级机关负责的事宜,适当上调适宜于上级机关管理的财政事宜,以此使乡镇机关所担负的财政压力适当减少。诸如,把由乡镇政府负责的公务员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建设、社会保障建设、离退休人员安置工作分配给区级、县级政府部门,使乡镇机关主要负责本乡镇的各项建设事业。

其三,明确划分各级政府部门承担公共设施建设的职责,以此促使各级政府部门有针对性的完成建设工作,并在减轻财政负担的情况下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诸如,按照公共设施的性质,清楚划分地方性公共物品、国家性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使各级政府部门明确自身建设任务,避免上级部门向下推诿建设任务。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凭借农副产业资源、充足劳动力资源、渔牧产业资源等,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地方的市场需求和生产资源为依托,扩大优势资源的生产规模,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投资环境,使当地经济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既有利于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乡镇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带动新税源的培植,新税源的出现能为乡镇政府的财政困难的缓解提供了动力支持。

3.加大财政调整力度

乡镇政府承担着为乡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这就诱发了财政权利和事权不相符的现象,国家机关应该以各个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为依据,重新调整中央与地方、以及各个地方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坚持财政权利和事权相一致的原则,合理确定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出额度,适当减少乡镇政府的上缴收入的类别,以此尽可能的缓解乡镇政府承担的财政负担,以此确保乡镇机关切实履行公共设施建设的职能。

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乡镇机关面临财政困境,极大的影响了国家基层建设的顺利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必须首先致力于解决好乡镇政府的财政问题,以期通过改革财政制度、增加乡镇机关的财政收入、加大财政调整力度的手段,达到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镇政府财政困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波.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困境与出路[D].南昌大学,2012.

[2]褚会敏.乡镇政府财政困境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刘京锋.后税费时代乡镇政府职能变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3.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篇3

我们国家的扶贫攻坚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财政扶贫,信贷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个部分组成的,扶持贫困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摆脱贫困,持续发展的能力。财政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对扶持贫困以促进地区的均衡发展和共同致富,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为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做出贡献呢?现在,我结合两天来参加会议的所观、所思、所想,谈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财政扶贫工作的根本保证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要求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江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这个问题。而且,从我们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财政扶贫的实践来看,领导的重视对于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首要的、不可或缺的,这次受到表彰的十二个财政扶贫先进单位的一条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经验,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党政领导对财政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财政抉贫工作为要取得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我看一定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财政厅(局)领导要重视。支持扶贫工作,尤其是一些贫困面比较大,贫困人口比较多的省(区),财政扶贫任务比较艰巨,财政厅(局)的领导更要给予扶贫工作更多的关心,在财政部门内部上上下下拧成一股劲:二是财政部门要把自身的扶贫工作做好,不要把精力总是放在与其他部门的扯皮上,要看开一点、看远一点,把财政职能范围内的扶贫工作做好了,领导自然会给你“压担子”;三是财政部门要学会主动做工作,省(区)领导平时的工作很忙,不可能只盯着财政扶贫一件事,这就要求财政部门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多汇报、多宣传,把财政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本身的工作成绩传递到领导那里,争取得到领导最大程度的重视和支持。这方面的工作,湖南、云南、河北和广西都有很好的经验,值得大家认真地学习。

二、深入实际是做好财政扶贫工作的基本前提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家底,有的放矢,是我们扎扎实实做好财政扶贫工作的基础。这是一个认识问题,同时又需要有一种好的精神。说它是一个认识问题,是因为只有深刻地领会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攻坚的指示精神,才可能真正地深入基层,调查了解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最迫切的需要,工作也才有可能做到点子上。说它需要有一种好的精神,是因为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可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动真情,扶真贫。

目前,我国还有580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他们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边疆地区、地方病高发区以及水库库区,这些地方地域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匾乏,文化教育落后,人畜饮水困难,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素质低下。虽然扶贫攻坚的难度很大,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希望。这个希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1994年国务院公布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6年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与会并作重要讲话,同时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不仅如此,这些年来中央许多领导同志还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查研究,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为彻底摆脱贫困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二是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有尽快解决温饱的强烈愿望和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已经开始摆脱“安于现状”的旧思想的困扰,意识到只有不断地求发展才能过上好日子。有了这样的希望,也就给我们每一位财政扶贫工作者树立了信心。有了信心,理所当然地就应该把它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扶贫攻坚,中央很重视,落实却在基层。就我们财政扶贫工作而言,一个最基本性的工作就是要摸清家底。但是摸清家底绝不是像只在嘴上说一说那么简单的事情,也不是仅到某个贫困户家里看一看就能解决问题,它需要一大批基层财政扶贫工作人员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他们真正地深入到每一个贫困乡、深入到每一个贫困村,甚至是许许多多的贫困户家中,去调查了解和深入研究有没有饭吃,有没有水喝,有没有通路,有没有通电,有没有基本的医疗、教育条件等等诸如此类的直接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财政扶贫工作者有一种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动真情,做实事,为了实现到本世纪末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做好财政扶贫工作的关键

财政部门在扶贫攻坚中最主要的职能就是对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而且,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得是否有效率,又是衡量我们工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这样,就要求我们对于财政扶贫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诸如资金的分配、使用对象的确定、使用方向的选择、监督机制的完善等,都要做出科学的比较和分析,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1997年中央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仅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等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就达到了67.5亿元,加上股票售表收入用于扶贫的20多亿元资金和地方财政30%-50%的配套资金投入的资金量就够大的了。所以,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科学分配,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及时到位。为了避免资金分配的随意性,我们正在开展专项转移支付研究,目的在于科学合理地分配财政扶贫资金,使扶贫资金能够用到最需要的贫困地区。今年在进行用于扶贫的股票售表收入资金分配时,我们采用简单的因素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明年将通过科学的专项转移支付方法,规范、合理地分配财政扶贫资金。希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利用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科学分配财政扶贫资金。资金的分配合理了,就更要抓好资金的到位问题。按照《预算法》时规定,财政资金采用的是逐级下拨的拨款方式,有些地方就出现了截留或者暂时挪用扶贫资金的现象,虽然经过强调现在这种情况减少了,但仍未引起个别地方的足够重视。这里我要再强调一下,希望这些地方能够尽快改正。财政扶贫资金有时是救命的钱,如果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都去截留。暂时挪用,或许是解了某个地方的燃眉之急,可是你对那些缺吃少穿。生活困难的贫困群众怎么交待,你对自己的良心怎么交待,更何况这样做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往往也是弊多利少。任何一个地方政治要稳定,经济要发展,都要有长远眼光,不要只盯住眼前的一点小利不放。确保扶贫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是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的,希望每一级财政今后都能把这项政策不折不扣地执行下去。

(二)因地制宜,突出财政扶贫资金使用重点。现在的贫困人口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缺乏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对人畜饮水、医疗保健、道路电力、基本农田建设和初等教育等方面的需求;二是缺乏摆脱贫困、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主要是由难以得到资金支持、科学技术知识贫乏和人员素质低下等原因造成的,所以,也亟需资金的持续支持和技术培训的援助。针对这种现实状况和财政扶贫资金的性质,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整财政扶贫资金的结构,把资金重点用于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到为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文化、教育、卫生保证.以及技术培训和能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项目上。四川省财政厅在这个方面就有一些做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他们考虑到贫困户由于缺乏担保和抵押而难以获得扶贫贷款的现实,广泛借鉴一些国家成功的经验,第一期拿出1600万元进行“小额信贷”试点,为贫困户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当然,国际上有许多成功的扶贫经验,但是千万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改造,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向的确定上,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有些地方自行扩大资金的使用范围,把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捆做一项资金来用,每一项资金的使用都覆盖了三项资金的使用范围,这种现象要坚决杜绝,要严格按照每一项资金不同的使用范围分别使用;二是要严格控制财政扶贫周转金的规模,把财政扶贫周转金用于能为贫困人口包糙更多就业机会、效益有保证的种养业和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项目上。

(三)规范管理,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中央的财政扶贫资金现在实行的规模化管理,在资金的分配、项目的选择和检查监督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根据《预算法》的规定,正在逐步完善,以形成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按照《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要求,中央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对省级贫困县和一些贫困乡的扶持主要是依靠地方财政的扶贫配套资金。因此对省级财政在扶贫资金管理上也有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要加强扶贫资金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在扶贫项目的管理上,有个问题需要强调一下,即集权与分权的结合问题。它一方面,要求有自下而上的各种层次的积权性,尤其是贫困户自己参与扶贫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基层组织也应该享有充分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又要有个人责任制严格的组织纪律以及严格的检查、监督和工作评估制度,对项目的受益者同样应有严格的纪律,因为在严格纪律要求的前提下,只有充分调动了直接受援者—贫困户和基层组织参与项目的积极性,才可能自上而下提高对资金在使用管理上的制约程度,从而达到提高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在抉贫资金的管理上,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一些好的管理办法,大家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借鉴。例如,湖南省报帐制和封闭式的资金管理办法在实践中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真正达到了“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真扶贫,办实事”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制止了财政扶贫资金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

四、搞好部门协作是做好财政扶贫工作的重要条件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篇4

关键词:竣工财务决算;建设项目;建设对策;建设财会

一、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认识不到位导致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意识薄弱。建设单位较重视项目建设,建设期间往往比较抓紧,工程完工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建设工作已取得业绩或成果,因此项目完工交付后普遍存在松懈状态,忽视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二)历史遗留问题影响竣工财务决算的及时编制。2005年中心成立之初,建设单位移交给中心核算的214个项目中相当大一部分已经竣工,有的项目甚至是2002年已建成投入使用,由于项目建设资金没有保证、资料不齐全、管理不规范及工程超概算超计划等原因,影响竣工财务决算的及时编制。

(三)项目办、临时机构等机构撤销、基建管理人员变动加大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困难。基建机构承担着工程建设的重担,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竣工财务决算工作。工程交付使用后,项目建设单位机构撤销、人员解散调离后,无人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而时间拖得越久,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工作难度也就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久而不办的现象。

(四)会计人员素质影响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质量。由于项目建设往往是短期的一个过程,单位负责人不太重视基建财务工作,忽视会计人员的素质,如学校往往会启用总务处主任之类的非财会人员做为报账员,即便是财务人员,也有相当部分的报账员对基建财会知识不了解,综合素质不高,影响了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质量。

(五)项目建设期和使用期限划分不清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一些项目在投入使用几年后尚未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手续,基建贷款、管理费等待摊费用不能准确界定成本期间时限,建成后未长期办理交付手续前发生的各项费用继续列入成本,多项目同时共建情况下各种公共费用的摊销方式也存在较大争议等问题,都影响着竣工财务决算数据的准确性。

(六)公益性项目交付使用资产接收单位难以落实。建设单位往往认为自用的固定资产应该入自己单位账,但公益性的资产,如城市道路、管网、桥梁、康庄路等使用人为民众,虽然是国家投资,但不应属自己单位的资产,竣工财务决算报告中的接收单位也就难以落实。

(七)工程规模小(如小巷工程)或使用专项资金建设的项目有不同于一般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性。这类项目往往规模小、金额少,未做立项、可研、初设等,未经发改部门批复建设,仅依据资金文件或预算、计划实施,项目非单纯建设,有部分为培训、维护管理等等的专项费用发生,项目结束后,部分项目甚至无实际资产交付。这类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与审批都难以按正常办法进行。

二、解决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问题、困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各建设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对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在政府投资项目竣工后,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经批准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对受历史原因影响未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的项目,应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进行深入调查,对完工项目进行清理,研究解决困难的对策,补办竣工财务决算和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

(二)出台制约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建议政府出台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制约机制,将工程建设单位的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工作列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予以考核,把工程财务决算作为工程整体绩效来评估,作为工程评优的一项硬性指标。同时明确建设单位、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责,明晰责任,并责成各部门清理建设项目,管理监督部门要切实负起管理监督职能,加大督促力度,指导、督促各建设单位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办理好固定资产交接手续,促使建设单位积极做好项目完工后的后续管理工作。

(三)寻求部门帮助,加强内部协作。在竣工财务决算未批复之前,临时指挥部或基建办不得撤销,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主管人员也不能调离,对编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应积极寻求发改、财政、建设、主管等部门帮助,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间的配合,单位内部基建、财务、总务等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认真做好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

(四)加强人员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各部门各单位应切实抓好财会队伍的业务建设,多渠道、多形式加强会计人员基本建设财会知识的培训,加强会计人员教育力度,不断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定期开展工作交流,通过学习、交流更新知识,进一步提高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质量,强化核算和监督,完善和落实各项基建会计管理制度,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

(五)夯实基础工作,提高决算质量。强化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基础工作,在编制报告前进行合同清理、债权债务清理、资产清理及竣工结余资金清理;对概预算与会计核算口径对应分析;确定项目竣工三个月后为竣工财务决算基准日;采用按概算分配率或按实际分配率的方法分摊管理费和借款利息等无法直接计入项目的公共费用,准确计算建设成本,提高竣工财务决算报告编制的质量。

(六)合理列支投资,落实接收单位。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基本建设非经营性项目发生的不能形成交付使用资产而等待核销的特殊支出,如城市绿化等应列入待核销基建支出,而城市道路、地下管网、桥梁、康庄路可形成资产部分的投资支出应最终形成固定资产。资产可交付国资公司等,确定其为业主的地位,由国资公司进行管理或由国资部门授权(委托)其他职能单位代管,一方面落实资产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推进国有资产的管理与经营。

(七)政府投资项目出现的某些特殊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应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地方立法或出台政策,完善、修订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办法和措施,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绩效。针对规模小、非纯粹建设的工程项目,可考虑出台竣工财务决算特殊的编制和审批办法,简化编制方法,降低决算审批权限,20万元限额以下的,可考虑由主管部门审批,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作者单位:龙泉市会计委派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篇5

一、现行财政税收政策对医院发展的作用

1、财政税收政策促进大城市医院发展。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满足城市人群的医疗需求,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财力,使城市医院得到快速发展,同时专业技术人才、高端医疗设备、关键医疗技术都集中到大城市,也解决了我国城市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为我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坚强的健康保证。由于卫生资源高度集中在大中城市,看病难看病贵。这是全社会关心的热点,为解决当时大城市看病难的问题,贫困地区看病贵、看病差。

2、财政税收政策制约了贫困地区医院发展。根据各地方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医疗服务机构的经费主要靠地方财政来投入,因此对贫困的地区医疗服务机构来说很难获得充足的财力支持。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机构在基础设施、医疗设备、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医院,导致医疗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造成大城市看病难、看病贵,县乡村容易看病、看不好病的现象发生。

3、财政税收政策有力支持了民营医院的快发展。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税收优惠政策相继出台,民办医院得到了蓬勃发展。与公立医院相比,民办医院具有经营机制灵活,融资渠道多元,办医形式多样,市场开拓意识和服务意识强等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同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

4、财政税收政策在卫生产业作用。在“万名医师下基层”、医院结对帮扶活动中国家财政投入了很多资金、有力支持了上级医院对落后医院的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院看病差的问题。

二、探索新时期财政税收政策对医院发的作用

1、发达地区实行紧缩财政政策,贫困地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达地区医院已经具备了自身发展的条件和能力,把这部分资金转移到贫困地区医院建设和发展。促进地区间医院的平衡发展。使贫困地区的人民得到公平的医疗服务。

2、在贫困山区实施更加灵活的财政税收政策。财政从基础设施、医务人员工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支持贫困地区医院的发展。改善条件、优化环境、提升服务能力,使这些地区的医院得到发展。从税收方面,如减免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来支持医院人才队伍的稳定,提高技术水平。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篇6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世界实体经济面临巨大的困难和调整,我国中小企业增长速度进入了近十年的低谷。2010年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随着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浪潮的逐渐消退,弥漫于全球企业的恐惧情绪也日渐消弥,但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小企业来说,金融危机带来的伤痛退去后,中小企业是否能够从战略的高度去审视、重视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找出财务管理中暴露的问题尤为重要。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出现了产品出口下降、库存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等一系列问题,财务状况恶化,生存和发展相当困难。据相关统计,我国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期增长率在在2008年一年时间内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中型工业企业2008年亏损率达到22%,比2007年增加了4.7个百分点,是2003年后的亏损率高峰,小型工业企业2008年亏损率比2007年也有所增加。以广东省为例,2008年广东中型工业企业增长速度显著降低,其同期增长率只是2004年的72.6%、是2006年的49%、是2007年的76%,小型企业的生产总值同期增长率比2007年下降了3.7%。与沿海地区相比,我国的内陆地区中小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8年整体亏损面在22%左右。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内陆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南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于北部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政府政策支持,融资渠道少

资金筹措困难、资金严重不足、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目前很多中小企业还不具备向公众发行债券和偿还的能力,直接融资的渠道对中小企业来说几乎没有。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效益低、风险高、诚信度低,而且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致使很多银行不愿或不热情向中小企业贷款;而且在进行贸易活动中,供货商一般不愿意给予中小企业贸易赊账的待遇,而没有贸易赊账的支持,中小企业就不得不用现金付款。这就使得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的持有比例较低,货币资金常常处于短缺状态,这也使其难以开展长期投资业务,只能以短期投资为主,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多年来,我国政府的政策体系倾向于大企业,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另外,中小企业普遍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资金不足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薄弱,对于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强烈的风险控制意识,对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没有一个足够的认知,对筹资、投资的决策随意性较大。面对金融危机,准备不足,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仓促应对,加上防控能力较弱,应变措施不力,使企业经营举步维艰,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企业始终在高风险区运行。这表现在:财务机构的职能不清晰,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衔接不明确,财务机构职能仅限于会计核算及资金调拨;资金管理、税务筹划、财务计划与监控、决策支持等职能缺少相应的机构和岗位平台支持;会计核算工作缺少系统、规范、适用的制度进行规范;财务支出审批的责任不明确;财务会计档案的归档、保管和借阅缺少明确适用的制度规定等。财务控制薄弱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的风险意识不强,资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资金回收困难,应收账款不能兑现;存货控制薄弱,存货过多,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非货币性资产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也无人查找,资产浪费严重。

(三)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企业管理混乱

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财务人员几乎不会参与收集分析信息,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缺乏必要的投资分析,造成投资失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品开发。但由于中小企业对优秀财务管理人员的吸引力不大,导致最高决策者常常难于进行正确认识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作用,造成了投资严重失误。某些经营者存在重技术、轻管理和重销售、轻理财观念,认为企业效益靠的是业务发展,不是“管”出来的,忽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作用。

(四)缺乏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能力有待提高

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缺少,是影响中小企业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并未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财务人员,或者把财务人员当作“记账”员。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在财务人员的选聘上,任人唯亲,普遍缺乏正规的专业培训,业务素质低难以胜任财务管理工作。财务在很多中小企业中就是平时记流水账年底结算有无盈利的部门,他们的作用就是记账和算账。财务部门没有按照会计法规的要求设计总账、分类账、明细账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没有正常发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作用。更有部分企业本身根本没有财务机构的设置,而是从外部人才市场临时聘用财务人员。这些兼职会计平时不到企业去上班,只是根据月底或月初企业经营者给出的资料做账,他们主要负责对外提供财务与纳税报表,完全成为纳税申报的工具。会计完全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割裂开,甚至有的企业经营者把财务申报视为企业经营的累赘。因此,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机构普遍从设置上就不合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也就形同虚设,真正的财务专业人才很难留住,即使留住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企业缺乏财务管理能力,造成了从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机构设置上的严重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更是困难重重。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加强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创新企业融资管理

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当然出现融资难、贷款难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破解融资难题,企业首先要对融资的方式进行一个梳理,对企业的融资方向进行定位,根据企业的规模和资金需求量合理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并且要在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融资成本,并要保持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难的困境。很多银行都开展了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中小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扶持政策,根据各金融机构的融资政策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融资机构以及融资方式,有效解决企业资金的紧张的问题,早日顺利突破金融危机困境。

(二)建立风险管控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战略模式

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中小企业风险的反思与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小企业在制定财务管理战略时必须对企业所面临的各项风险进行分析应对,并将风险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因素予以考虑,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应将风险管理战略作为企业财务战略的一部分,从而能够确保风险得到充分重视。

(三)加强成本管理

中小企业要生存、发展,降低成本是关键。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所有人员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因此,中小企业应建立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增强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形成人人关心成本、处处关注成本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良好的有助于不断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时效性的机制。

(四)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企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拥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的财务人员队伍,对于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更加重要。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及新政策,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素质。财务人员应在管好、用好资金上多下功夫。同时要注重学习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各类财经法律法规,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资本市场上尽可能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小的风险为企业筹集最多的资金。因此,财务人员要多参加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经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翁晓梅,郝超峰.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战略模式转型的思考[J].中国会计师,2010(1).

2、徐燕,李红湘.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3).

3、林帆帆.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4).

4、葛洪朋.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财会研究,2009(6).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篇7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一、引言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的基础工作,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高校由过去单纯的教学、科研中心、逐步转变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和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并举,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财务管理无论在观念上、管理上还是人员素质上仍存在很多不适应,财务管理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对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寻找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一项值得研究的任务。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财务管理缺乏系统的控制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制度的突出缺陷是“所有者缺位”。这表现为作为高等教育主要出资人的国家,只承担了出资义务,而没有对学校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造成投资的所有者缺位。国家是高校净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国家并不要求高校偿还其提供的资产,也不要求分享经济上的利益,而是将这些资产交给高校自行经营和管理。高校管理者独立行使法人权力,但并不承担具体的受托责任,导致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2.高校财务管理缺乏规范性

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主要是通过财务预算的制订和执行来体现的。然而,相当一部分高校没有树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表现为: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重视预算内资金、轻预算外资金管理,等等。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部门预算和高校内部预算两张皮,各部门编制的预算往往不能客观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而学校内部预算也不能反映学校财务收支的全貌;编制预算与执行预算两张皮,预算项目没有尽可能细化,预算支出没有科学的定额和标准,有些校领导未按预算安排使用资金,而是随意开口子、批条子,造成预算变更频繁,预算执行刚性不强,故预算常会失控;高校缺失对“债务预算”的管理规定,导致目前高校预算和会计核算决算之间有很大差别,使高校的举债问题难以处理,预算编制基础面临挑战。

3.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结题不结账

按照高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同有关部门取得指定项目和用途并且要求单独核算的专项资金,应当按照要求定期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项目完成以后,应当报送资金支出结算和使用情况的书面报告,并且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验收”。目前各高校未严格执行上述规定,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混乱。

4.学生拖欠学费使高等教育资源减少

实行高教成本分担,按规定对大学生收取学费,是《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的合法收费,也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依法缴纳学费也是大学生的义务。然而学生拖欠学费的现象已成为当前困扰高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学费清欠工作已成为不少经费短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三、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建立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面对高校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实际情况,高校要制定和完善财务评价制度,对高校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剖析、比较和评价。通过对高校财务收支情况的分析,掌握学校的收入构成,支出结构及各项收支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促进和引导学校的各项工作,起到“晴雨表”的作用;通过财务状况的分析,利于科学决策,统筹调度,合理运用资金;通过办学效益比较分析,为主管部门正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制定决策提供依据。

2.强化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预算是整个学校财务工作的核心,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依据,预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校的财务状况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为了保证高校预算的良好执行,必须在高校内部制定统一的预算编制原则和方法,把高校的全部收支作为预算统一管理的对象,在编制支出预算时,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编制预算时,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既要考虑学校事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学校财力的可能,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把学校的有限资源用于学校的重点工作。另外完善预算的调整制度,从调整时间、方法、程序等作相应的规定。学校预算一经核定,不得随意改动,提高预算的刚性。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优化资金的支出结构,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使预算更趋公平、合理、透明。

3.完善高等学校财务指标,加强财务分析能力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得到加强,各类经济决策行为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结果。这就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完善分析系统。通过会计报表等重要指标进行分析,确定潜在的风险,及时控制风险及分散风险。

4.建立校长领导下的总会计师制度

高校筹资多元化使高校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设置总会计师专职主管学校的经济工作,直接对校长负责,总会计师作为财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参与本单位的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是校长的参谋。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宏观调控,统一运筹资金,综合平衡、协调各方面利益,使学校经济工作良性循环。

5.监管与服务并举稳妥推进学费清欠工作

加大申请助学贷款的力度,建立学生费用收缴工作奖励基金,由于奖励学生收缴工作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邮寄费等必要工作开支。对于刚考入大学的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并建立资助困难学生工作责任制,落实专门机构,明确领导分工。不允许任何高校以任何理由拒绝家庭困难学生入学,努力实现“确保没有一名考入公办学校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加强服务意识,尽量避免学费被学生挪作他用。做好做细思想工作、稳定特困生的情绪,提供勤工助学岗位。但是对恶意拖欠学费的学生,加强“立法”,在学生违纪处分中规定恶意欠费行为做记过以上处理。

四、总结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规范高校资金收支制度,强化高校财务管理,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已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篇8

关键词: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面临困境;对策

一、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财务管理制度缺失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面临很多困境,其中财务管理制度缺失问题较为突出,很多人员并没有认识到设置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致使整个财务管理工作难以有序展开。本身财务管理是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度的确立有助于约束各级人员行为举止,让其更好的做好份内事,进而确保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方向顺利的展开。然而现实状况是,国有企业所设立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着问题,往往与实际自身经营状况并不相匹配,再加上各级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中的内容来行事,这都成了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1]

(二)财务管理人员匮乏

财务管理人才匮乏问题也较为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国有企业要想在新形势下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引进专业的财务人员来展开管理,但是实际状况是,内部管理人才往往处于匮乏状态,而现有的财务人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普遍偏低,他们并没有受到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及时地去处理。其次,财务管理中会面临着一些风险,必须要加强财务人员技能培训,让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然而,很多财务人员并不具备这种能力,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也比较落后,这都会致使重要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

(三)内部控制制度混乱

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内部控制制度混乱问题较为突出,这都将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财务管理,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水平。但是实际上,所设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上存在着问题,致使财务管理工作停止不前,同时,一些管理人员也没有采取措施强化预算控制和管理,这样也会致使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够顺利有序展开[2]。其次,领导人员也没有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没有主动参与到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再加上很多人身兼数职,致使财务会计人员的审核监督环节无法顾全,最后,难以推动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展开,也将阻碍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进度。

(四)预算管理不够完善

目前,新形势下随着国有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内部所经营的项目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同时隐藏在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而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就比较多,这就需要完善风险控制体系来规避与风险。然而现实状况是,很多领导人员往往忽视对预算管理的重视,致使财务管理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风险,这不仅会削弱行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利润,也会为自身蓬勃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再加上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都将为财务工作的顺利实施带来负面影响。除此之外,很多财务人员没有对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也没制定可行策略去处理,最终,致使国有企业难以新形势下立足和生存。

(五)资金管理相对薄弱

资金管理相对薄弱也将影响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现如今,任何行业要想在新形势下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重视并加强财务管理,而资金作为各项经济活动顺利展开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加强对其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资金利用率,也能够规避坏账等问题的出现。然而,据调查数据显示,国企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加强对内部资金的管理,这也是由于部分领导人员缺乏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没有认识到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鉴于此,就会致使内部资金链出现断裂,或者是出现坏账的问题[3]。同时,财务人员也忽视了对流动资金的管理,致使资金管理水平不高,最重要的是会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整体进度。

二、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面临困境的解决对策

(一)健全相关财务管理质量

要想满足新形势下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国有企业应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现代化方向快速展开。本身财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就比较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为自身蓬勃发展带来便利,具体我们要从以下几点展开分析。首先,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要结合实际经营状况来设立,这样才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并在激烈的市场行业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要引导各级人员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来行事,这样才能够发挥所设立制度的最大化作用。其次,作为领导人员也要转变财务管理职能,要做好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干预,这样才能够为自身蓬勃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要加强各部门互动交流,让各级人员能够认识到所设立管理制度的严谨性,进而构建良好合作关系,切合实际的将所设立的财务管理制度融入各个部门工作中去,如此一来,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

(二)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培训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要加强财务人员技能培训,财务管理本身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势必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其中,而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的高低关乎财务管理水平,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内部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培养,这具有现实意义。首先,可以定期展开相关技能培训活动,以此来对各级财务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且提高工作能力,而领导人员也要积极参与到技能培训活动中来,以便于起到一个良好的表率作用,进而让其他人员向自身看齐,并主动参与到技能培训活动中来,进而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支持,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规避不必要的财务风险。其次,财务管理人员也要及时关注财会动态信息上的变化,并不断创新会计核算处理方式方法,因为落后的方式也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工作需求,所以更加需要运用先进的方法来加强财务管理,进而切合实际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以及有效规避核算出现失误等问题的出现。

(三)要强化预算控制和管理

以往财务管理工作中仍旧受到很多问题的影响,致使管理效率不高,所以,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必须要强化预算控制和管理,这样才能够规避内部控制制度混乱的问题。首先,作为领导人员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它作为各项经济活动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加强控制与管理,也要对自身实际经营状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这样才能够确保预算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且避免预算工作存在盲目性或者是片面性的问题。其次,也要结合实际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引导各级人员严格执行制度中的内容,对于那些互不相容岗位也要合理的设置,切合实际的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为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夯实基础[4]。此外,企业管理人员也可以设置激励惩处制度,以此来提高各级人员工作积极性,这也是强化预算控制和管理工作的一个有效手段。当然,对于财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也要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处理,如此一来,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将预算控制与管理工作落实下去,也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在新形势下蓬勃发展。

(四)完善预算风险控制体系

国有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面临很多困境,其中预算管理不够完善问题比较突出,这将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时效性,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所以,新形势下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完善预算风险控制。首先,要结合实际状况来优化风险控制体系,因为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本身就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所以更加需要结合实际状况来设立相应风险控制体系,这十分有助于帮助企业规避财务风险,进而促进各项经济活动能够顺利有序的展开。其次,也要加强财务审计监督力度,这也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企业领导人员予以高度重视。此外,也要明确划分各级人员岗位职责,使他们能够明确自身岗位职能作用,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且努力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切合实际的将所设立的预算风险控制体系作用发挥出来,且让企业在新形势下健康、快速发展。

(五)加大企业资金管理力度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还应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因为资金作为自身经济活动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必须要确保资金充足,这样才能够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首先,领导人员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应将眼光放长远,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对内部资金的管理力度,也要对每一笔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这有助于规避资金链断裂等问题的出现。同时,也要设立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并引导各级人员严格执行制度中的内容形式,这也是提高资金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次,财务部门也要建立管理制度来防范违约风险,并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于经济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资金流向也要进行实时的监控,这都是防止资金被长期占用,或者是非法挪用等不良现象的关键,进一步全面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提高行业综合市场竞争力并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从而为后续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创下良好的条件,这在新形势下也非常的重要,需要各级人员予以高度重视。

三、结语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要健全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并加强财务管理人员培训以及强化预算控制和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完善预算风险控制体系且加大对资金的管理力度,这样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促使国有企业朝着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玲.大数据视域下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纳税,2020(13).

[2]张冲.新阶段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商讯,2020(5).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篇9

一、我国财务困境理论研究现状

财务困境在国内更多的被称为“财务危机”和“财务困难”,但什么是财务困境,在概念的内涵方面,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的判断。从国外的研究结果来看,虽然学者之间亦有一定的分歧,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已基本形成共识:财务困境都是从现金流量而不是盈利的角度来下定义的,差别只在于是否将违约视为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当企业对债权人的承诺无法实现或难以遵守时,就意味着财务困境的发生;财务困境不等于破产,破产清算仅仅是处理财务困境的方法之一,有学者将违约视为流量破产,资不抵债称为存量破产;财务困境的影响主要是在违约之前发生,因此公司价值的损失大部分是在违约或破产之前而非以后。

国内目前对财务困境的研究,一般都是将St公司视为财务困境公司,但St公司是盈利能力方面出了问题,并不意味着St公司的现金流不足以履行偿还义务或违约。因此,St公司并不等于财务困境公司,在选择研究样本时,应该进一步分析St公司的现金流状况,确定是否真正陷入了财务困境。

对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成因的认识,国内往往归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实际上,管理不善可能是最重要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经济不景气、企业所在行业进入衰退期以及资本结构不合理都可能导致财务困境。目前,国内的大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具有更为复杂的原因,一般认为,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使缺少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只能借款,因此形成了高负债并导致财务困境,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健全,对企业的软约束必然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管理不善和盈利能力低下,导致无力偿债;另一方面,在政策的倾斜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国有企业即使在亏损的时候仍然可以很轻易地低成本从银行贷款以维持生存。低下的偿债能力、廉价的筹资成本、软约束的偿还压力必然导致国有企业的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信用体系的缺失和由此导致企业三角债和债权回收困难等因素更加剧了我国企业的财务困境。

在我国,对于债权人特别是银行来说,由于普遍存在的通过破产逃避债务的现象,债权人被迫承担了许多本应该由困境企业或社会承担的损失。因此,为了尽可能提前预防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或破产,同时也为了避免这类事件对债权人合法利益的侵蚀,建立财务困境的预警系统非常必要,关键是建立适合我国现实情况的预测模型。

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期,金融体系、资本市场、社会信用体系、产权市场等方面都还很不完善,因此,不能将国外的模型直接应用到国内企业上。虽然有少数国内学者建立了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测模型,但由于样本太小,而且St公司并不等于财务困境公司,因此这些模型更多的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尝试,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财务困境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学说,目前研究的前沿是违约风险的定量评估和预测、违约债券和贷款价值的估计,研究的基础是大量的实证数据。财务困境成本可以分为企业价值损失、债权人的损失、其他利益当事人的损失三个部分,据美国学者研究,总成本约占公司总价值(股权加债权)的10%~20%,但与公司资产状况、行业状况、经济条件、同期违约债券的总额有关,因而具有较大的波动性。

目前,我国学者对财务困境的研究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限制:资本市场不成熟、破产重组法律体系不健全、市场化债务重组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而且相关数据的获得性、可信度都很低;只有电力、能源等几个国家垄断行业的少数企业可以发行企业债券,但规模非常小,也几乎不存在违约风险问题;企业融资结构单一,几乎都是银行贷款,但因为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违约贷款的处理与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联系紧密,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财务困境的范畴。由于缺乏大量可信的统计数据,很难进行实证研究,目前国内财务困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破产和重组的定性分析、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可行性研究等宏观政策方面,在财务困境成本的实证研究方面还是空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资本市场的发展,非国有企业的破产和重组问题大量存在,因此,财务困境的研究应面向所有企业。

二、我国财务困境处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困境处理的一般模式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处理财务困境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资产重组,企业通过出售部分资产,与其他企业合并,减少资本支出等方法来取得现金流,以偿还到期债务。第二种是破产清算,法人资格消失,通过清算来结束各种债权和股权关系。第三种是债务重组,企业与债权人就原债务合同进行谈判以确定新的债务合同,包括债务展期、债务减免和债转股等。

在财务困境的处理方面,最主要的方法是债务重组。重组是为了使有复苏希望的企业在发生暂时支付困难时,避免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债务重组包括三种模式:(1)正式重组,也就是在破产保护下重组,即在第三方——法院的领导下进行重组也称庭内重组;(2)私下重组也称庭外重组,企业与债权人私下达成债务重组协议;(3)预包装破产重组,即先与债权人达成协议,再通过法律程序重组。如图一所示(略)。

(二)我国企业财务困境的处理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对财务困境理论的认识较为深刻,破产和重组立法方面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技术都比较成熟,但我国由于还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在技术层面上遇到很多难题,而且在理论上也存在不少困惑的地方。

1.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在国际上是相对简单的一种处理方式,最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出售部分非核心资产(一般在10%~20%之间)或业务来变现资金以偿还到期债务,或者通过被并购等方式来获得还债的能力,政府几乎不干预。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资产重组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一些经营状况良好但不具备兼并条件的企业在政府干预下,被迫兼并没有经济效益的困境企业,以避免破产引发的职工安置压力。但由于加大了企业负担,许多优秀企业被拖垮,随后也陷入困境,而有的上市公司为避免摘牌或配股的需要甚至仅仅为了股价炒作而进行资产重组,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资产重组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2.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在我国被称作企业整顿,并包含了资产重组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的整顿条款,以及1992年7月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对破产程序外整顿的规定。债务重组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善我国企业不合理的债务结构,减轻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有积极作用,同时又避免了破产程序容易引起社会震荡等消极因素。

但与债务重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债权债务问题不同的是,我国的企业整顿是与国民经济的整顿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是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手段以行政命令为主。因此在具体规定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适用范围上,只是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在程序上,由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并组织实施,并以企业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为前提。这些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环境,破产保护应该适合所有类型的企业,而如果能直接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也没有必要经过复杂的法律程序、承担昂贵的时间损失和费用。

债务重组涉及到市场、会计与法律制度,但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条例规定破产程序外的整顿,涉及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一些整顿措施,对最为重要的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界定模糊。我国企业真正通过整顿获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而且暴露出大量的问题:一方面通过重组和破产逃避债务成为债务重组的根本动力,严重侵害了债权人特别是银行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上市指标和配股资格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引发了地方政府主导的以“保壳保配”和“借壳上市”为直接目标的上市公司重组浪潮,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从财务困境理论角度研究如何完善法律、法规以规范债务重组行为,不同财务困境处理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和选择,内部控制人对财务困境处理的影响等方面应该成为我国财务理论界的研究方向。

3.破产清算

破产清算是解决财务困境最为极端的方式,也是我国研究财务困境最深入的领域。我国从1986年开始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使政府官员和企业职工逐渐了解和接受了破产,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建立更为完善的破产制度打下了基础。但在企业的破产过程中,无论从条文还是程序均暴露出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1986年开始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第二条、第三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依照本法规定宣告破产。由于现在公司的类型出现了有限责任、股份、合伙制、国有控股、国有参股等多种形式,而且非国有企业已经是我国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的重要动力,因此原来只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破产法已失去现实意义。

(2)对债权人利益的侵蚀。现有破产法将社会稳定置于债权人利益之上,首先考虑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安置的问题。企业在破产以后,首先要用企业存留财产变现后的收入来安置职工,剩下的钱才能还债。实际上这已经不是纯粹经济意义上的破产,而是一种政策破产,所以债务清偿率极低,债权人合法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蚀。特别是我国企业的债务绝大部分是银行贷款,在实践中,存在大量的违规出售产权、脱壳经营、母体裂变、假破产兼并等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银行被迫承担了大部分改革的社会成本。破产和重组对国有企业来说,不但不是一种威胁和制约机制,反而成了一种诱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和管理进步的作用。

(3)政府行政干预及地方保护。国务院《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中规定,试点城市国有企业的破产实行预先报批的计划管理制度,使法院失去对破产案件受理的决定权,在破产清算中,清算组的组成也完全以政府行政官员为主体。而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通过重组、破产管理人等制度,利用市场化的独立中介机构、专业人士(如会计师、律师、审计师等)来进行。这种制度上的欠缺为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行政干预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三、理论解释和政策建议

从理论上来说,对财务困境处理方案的选择是根据公司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困难程度、债权人一致性以及效益困境水平决定的。但在我国,目前重组方式的选择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目标。问题的核心是:在重组或破产清算的过程中,政府与债权人的博弈问题,即国有企业破产或重组后职工安置与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之间的矛盾。对于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说,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企业员工失业后,由社会和市场来解决其生存问题,所以在财务困境理论和这些国家破产重组的相关法律中,几乎没有论及职工安置问题。但是处在转型期的中国,这是一个事关社会稳定和改革能否顺利推行的政治问题。

从经济学上来说,产权改革必须体现一个公平问题,我国前期改革特别是农村改革的成功,一个根本因素就是改革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公共选择和起点平等。如果在国企的重组和破产过程中,不能给予职工应得的补偿,就失去了公正,最终也不会成功;地方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通过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侵蚀债权人特别是国有银行的利益,使地方利益最大化,特别是职工安置问题得到暂时解决,是一种必然的理;困境企业作为经济人,尽可能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将成本转嫁给债权人特别是银行,同样也是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而现有法律和政策的不完善也给这些行为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债权人,特别是国有银行来承担改革的成本,是更加不合理不公平的,更严重的是,为了职工安置问题牺牲银行利益的同时,必然牺牲了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效率,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动荡,其后果最后也还是要国家来承担。

其实,破产和重组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其本身就需要其他相关法律和政策(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等)的配套才能顺利实施。将国企改革的负担转嫁给地方政府和银行,指望通过重组或破产来解决职工安置问题,违背了财务困境的基本原理,最终是没有出路的。破产法和其他相关法规在实施中暴露的大量问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必须指出的是,破产法不会影响企业自身在市场中竞争的命运,破产法首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信用体系。

我国新的破产法从1994年开始修订,如何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重组和破产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个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破产法,是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超出了本文的研究范围,下面仅就财务困境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破产保护下的重组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因经济基础、市场环境和法律体系的制约,私下重组和预包装破产重组还几乎是空白。但理论研究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私下重组具有一定的优势,更加适合质量较好的困境企业,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法律框架的建设,以便于银行从事理性的债务处理,为拓展我国企业的重组途径做理论上的准备。

(二)国有企业更加适合正式重组,一方面是因为国有企业重组的复杂性,必须有政府和法院的参与,其次,国企的财务杠杆一般都非常高,而正式重组与私下重组相比,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更加灵活。

(三)国外的实证研究发现,申请正式重组的企业,70%都没有存在的经济意义,这意味着那些没有效益应该被破产清算的企业领导人为了个人福利最大化会寻求破产保护,因此从成本的角度研究破产法,应该引起重视。在财务困境的处理过程中,应该从机制上强化债权人的参与和尽早介入,以及抑制经理人的成本问题。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发挥资产管理公司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四)由于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稳定已被我国所认识和重视,保护银行债权人利益的重要性容易被接受,但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我国加入wto,商业债权人、普通企业债券持有人等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如何保护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五)我国新的破产法能否出台,关键不是立法技术,而是实施条件是否具备。由于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初次就业市场本身压力很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较为严重,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发展预期的不确定,可能新的破产法出台时机还不够成熟。

「参考文献

1.章之旺,《上市公司财务困境成本的定量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5.

2.Gilson,StuartC.,John,Kose,andLang,LarryH.p.“troubledDebtRestructurings:anempiricalStudyofprivateReorganizationofFirmsinDefault”。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0,27:315~354.

3.Brealey,Richarda.myers,StewartC.andmarcus,alan.“FundamentalsofCorporateFinance”。mcGraw-Hill,inc.1991:392~400.

4.RichardB.whitaker.“theearlyStagesofFinancialDistress”。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1999,Vol23,2:123~133.

5.altman,e.“FinancialRatios,DiscriminantanalysisandthepredictionofCorporateBankruptcy”。JournalofFinance.1968,9.

6.Zavgren,C.V.“assessingtheVulnerabilitytoFailureofamericanindustrialfirms:alogisticanalysis”。JournalofBusinessFinanceandaccounting.Spring1985:19~45.

7.Kurtm.FanningandKennetho.Cogger.“aComparativeanalysisofartificialneuralnetworksUsingFinancialDistresspredic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intelligentSystemsinaccounting,Financeandmanagement.1994,Vol.3:241~252.

8.张鸣,张艳,《财务困境预测的实证研究与述评》,《财经研究》,2002,12:29-35.

9.李秉成,《企业财务困境形成过程研究》,《当代财经》,2004.01.

10.RichardB.whitaket.“theearlyStagesofFinancialDistress”。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1999,Vol23,2:123~133.

11.SrisChatterjee,UpinderS.Dhillon,GabrielG.Ramirez.“Resolutionoffinancialdistress:debtrestructuringsviachapter11,prepackagedbankruptcies,andworkouts”。Financialmanagement.1996,Vol.25,1:5~18.

12.陈凯凡,陈英,《对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标志事件选择问题的探讨》,《经济论坛》,2004.03.

13.张玲,曾志坚,《上市公司重组绩效的评价及财务困境预测实证研究》,《管理评论》,2003.05.

14.刘胜军,李汉铃,《财务困境与稳健经营》,《企业管理》,2002.04.

财务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篇10

关键词:高校收费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形式和办学规模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校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格局已经形成。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的出台,对改变长期以来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传统办学模式,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实行教育收费可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总额,从而为更多的人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校为了吸纳更多的教育资源必须考虑市场需求,以质量和效益谋求生存和发展;适当收费对受教育者可形成约束,当教育不再免费时,受教育者在学校、专业、学科等方面选择的自增强,更珍惜求学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提高人力资源投资效益。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学费收入已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有力保证,加强高校收费管理已成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强化高校收费管理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收费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的轨道,是高校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1目前高校收费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收费项目多、标准复杂、任务量大

目前,高校各类在读学生,如本科生、函授生、夜大生、自考助学、教师培训等,每年人数相当多,学生缴费总量逐年增加,而且各类学生有着不同的收费标准,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住宿不同,其学费、住宿费标准也不相同,再加上有的学生减免学费、转专业、退宿、休学、贷款缴费等特殊情况,给学费、住宿费等的收取及统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过去季节性的收费变为经常性的收费,收费工作量越来越大,时间跨度越来越长。

1.2学生拖欠学费现象严重,欠费比例与金额逐年递增

学生拖欠学费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几年,这一现象变得更加突出,欠费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欠费金额也越来越大。各类收费不能及时、足额收缴,已严重影响了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经调查发现,学生欠费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特困生增多;二是针对收费的思想工作不到位;三是区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难度较大;四是勤工助学体系不够完善;五是助学贷款难以落实;六是学生没有较强的缴费意识。

1.3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学生收费信息难以共享

由于学生收费工作涉及的部门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容易造成收费管理协调难、拖欠学费严重等问题。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学院之间的配合无法及时协调运作。而这其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影响到学生收费工作的效率。收费信息与欠费情况不能及时汇总,学院不了解学生交费情况,财务部门又不能直接向学生催缴等。加上家长不了解孩子的交费情况,难以配合财务部门收费,无疑增加了学校财务部门及时收费的难度。

1.4.收费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度执行乏力

各高校为了加强对学生收费的管理,一般都制定了收费管理制度及管理办法,但各种原因使得这些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乏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1.5.现代化管理手段少,收费方式滞后,造成工作量大、效率低、信息不畅

1.5.1高校收费,大都是在新学年新生报到时采用集中收费的方式,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容易出现交费期长、排长队等现象。收费方式多为现金收取、委托银行收费、银行储蓄代扣等,在实践中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

1.5.2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实现了计算机网络收费。网络收费提高了高校收费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实行了收费工作的动态管理;能及时提供收费准备工作必须的信息和资料,保证收费工作顺利进行;能对学生历年缴费进行跟踪记录和准确统计;实行了学生异地缴费,学校通过网络与银行直接进行缴费结算,改变了学生携带现金、学校集中收取现金这种极不安全又给财务人员带来工作压力的传统收费方式。网络收费尽管存在许多优点,但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费用收入管理的全过程与学校的财务核算体系相脱节。收费软件系统中的应收数、已收数、欠费数,在财务处理中只能反映已收费用,其他数据无从查找,学费管理的全过程不能完整地反映在学校财务核算体系中,从而给收费管理造成许多困难。

第二,容易形成财务管理漏洞。计算机软件收费管理系统是单人、单机操作,缺少财务内部控制的复核与审核过程,可能造成人为因素上的少收、漏收、错收,而财务系统无从查找,造成财务管理上的漏洞。

第三,影响会计报表的准确性。学生人数的增加,带来了学生欠费数额的上升,欠费问题一直未在会计报表中反映,财务分析时容易使学校忽视此项资产的存在,这样既可能影响财务分析的准确性,又可能使学校蒙受经济上的损失。

第四,不利于收费数据的相互核对。现行财务软件可以对大批量的、事先知道的学生费用进行数据初始,但对于一些短期培训、进修学员等形式的收费,多采用手工开票方式收取,而大部分高校财务系统没有设置明细科目用于与收费系统和手工开票的数据进行核对,财务系统中收入明细科目记录的数据既包括收费软件收取的费用,又包括手工开票收取的费用,这样造成收费软件中的收费数据不能与财务系统的收费数据进行核对,一旦收费软件中的数据被随意改变,很难及时发现。

1.6缺乏激励措施,主观上影响催缴交费的积极性

在高校学生收费管理中,学院的学费欠缴工作也不容忽视。由于各学院之间缺少相互竞争的动力,且不管学生欠费如何,学校预算照常下拨。各院、系感受不到积极催缴学费与其他学院之间的差距,正所谓干好干坏一个样,于是从主观上影响了向学生催缴学费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长此下去,很难提高学校收费管理水平。

2加强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的对策

2.1加强收费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

针对部分学生的错误观念,要及时将国家有关收费的政策、收费标准及高校收费管理的规定宣传到广大学生、教师中去,要在广大学生中形成教育也是一种消费,上学理应交学费的思想;要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加强学费管理是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的,催缴学费是每个员工的义务。

2.2进一步完善高校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系

高校学生收费工作,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还涉及到其他职能部门的积极协调与配合。在管理上,需要形成高校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系,财务部门负责收费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学生欠费信息,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及时将学生变动情况向财务部门通报,以便及时调整相关信息,各院、系及时督促欠费学生缴费。辅导员是直接接触学生的指导老师,他们了解学生家境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做好欠费学生的思想工作,高校在收费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各院系领导及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同时,在收费管理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及各院、系之间要建立起紧密的服务管理体系,通过校园网将学生缴费的情况及时公布,提供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

2.3建立健全收费管理制度严格完善的收费管理制度,明确收费流程,是保证学费及时、足额到位的关键

2.3.1建立收费稽查制度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第一,高校纪委(监察)、审计、财务部门应联合设立收费检查组,对校内有收费的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按规定收费,有无超标准、自设收费项目及扩大收费范围,有无向学生收费不开具票据或使用不合法票据。第二,学校通过设立公示栏、公示牌、公示墙等形式,向学生、家长及社会公示收费项目及标准、收费依据、投诉电话等相关内容,依法收费,接受社会和学生的监督。

2.3.2制订学生学费收缴工作管理办法。学校在广泛征求财务、教务、学生工作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学生学费收缴工作管理办法,作为《学生手册》的内容之一,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学生收费管理工作中的职责。

2.3.3实行收费工作奖惩制度。把收费管理的职责落实到院、系,学校财务部门将年度预算经费指标与收费情况挂钩,把学费收缴完成情况作为各院、系及辅导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评选优秀辅导员也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在费用收缴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院、系和个人给予奖励,对给工作造成损失的给予惩处。通过奖惩制度,调动各院系及辅导员的积极性,增强收费管理力度,切实降低欠费比例。

2.4落实收费制度的配套政策,完善收费管理

由于我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不高,需要有配套措施来使更多的贫困生走进大学校门并维持整个高等教育学习期间的费用。对于真正贫困的学生,高校应按照有关政策,通过困难补助、助学金、勤工俭学、部分减免学费,尽量争取银行对学生助学贷款的支持,设立专门的助学贷款等管理机构,并通过该机构把助学贷款管理与学生学籍管理结合起来,开展规范化信用监督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制度。

2.4.1实行奖学金制度。奖学金是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适应新世纪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激励措施。奖学金制度的实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缓解了部分学业优秀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问题。

2.4.2全面实施助学贷款工程。助学贷款是以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支付在校期间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为目的、运用金融手段支持教育、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形式。目前,国家已开通了助学贷款绿色通道,使经济困难的学生取得低息财政贴息助学贷款,保证他们不因经济困难而中断学业。高校要采取措施扩大获取助学贷款的范围,积极主动面向社会获取资助,切实帮助贫困生不因经济原因而缀学;加强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帮助学生、家长认识贷款解困助学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自身的信誉,使学生摆脱依赖心理,自力更生,提高独立意识、责任意识、信用意识。

2.4.3加大勤工助学力度。勤工助学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措施。高校应尽可能多地设立一些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创造一个能通过自己劳动所得解决部分上学费用的机会。

2.4.4规范学费减免行为。成立由各职能部门组成的学费减免审核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减免事项,让尽可能多的贫困生享受该政策,增强他们勤奋学习的动力。

2.5.改革收费方式

2.5.1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特点、集核算与管理为一体的收费软件,该软件应与日常财务处理软件相配套,便于及时入账、对账,保证账单、总账与明细账相符,同时能及时反映学生有关未缴费、欠费、减免费等信息,以满足管理方面的需要,达到资源共享,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2.5.2建立辅助账。为了沿用收付实现制,利用财务软件功能,应建立收费管理辅助账,记录有关收费的应收数、已收数、欠交数,以便随时与收费系统对账。同时,对手工票据与机器票据进行分类记录,如:在“应缴财政专户学费(住宿费)”等科目中设置手工开票和机器开票明细科目,以便有效地控制人为因素修改机器收费数据。

2.5.3强化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严格的日常操作规程;妥善保管收费系统的会计档案;严格收费票据的领用和核销制度;会计人员与收费人员定期进行收费数据核对,保证财务系统的收费科目金额与收费系统的收费总额及手工票据的金额相符;加强会计人员之间的协作。

总之,高校收费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完善的制度管理,又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既需要高校积极主动工作,又需要学生、家长、社会的积极配合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只有通过高校各部门和银行的协同合作,建立起良好的收费管理体系,才能及时、准确、足额地完成收费工作,以保证高校教育事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高翠清.论高校收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3):67,68

[2]冒萍.高校收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3):33,34

[3]程玉洁.谈高校收费财务管理[J],中州审计,2008,(5):105-107

[4]蔡清福.高校收费管理探讨[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7,(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