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6:03

地理专题研究篇1

地理市情普查是在地理国情、省情普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需求延伸开展的普查工作;是以获取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更详细的地理信息为目的,展现地市一级自然资源利用与开发、社会经济规划与发展、民生建设现状与改善等更加详细的数据资源的普查工作。开展地理市情普查是一项重大测绘工程,普查专题如何选择,必须紧密联系当地实际情况,以体现的热点、城市公共管理现状、地方经济发展趋势、城市综合实力展示等为出发点,服务地方政府规划决策、服务城市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本文通过对台州市现有资源的调研和资料收集,分析了台州市地方经济发展规模及特点、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及区域现状、以及现有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开况等优势和弱点,提出了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市情普查专题选择的框架内容。

2地理市情普查现状资源与专题选择主要因素

浙江省利用全国开展地理国情普查之际,在全省展开了省情内容的普查。浙江省人民政府鼓励各地市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国计民生建设、城市管理等现状数据缺乏的现象开展地市一级国情普查。台州市人民政府为更准确地掌握地方资源现状情况和服务城市发展战略,于2013年底发文并作出部署,要求台州市在完成地理国情、省情普查的基础上,新增本市的普查内容,具体实施于2014年开展调研,2015年全面开展普查,2016年完成统计分析与评价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在此要求下,台州市测绘主管部门对全市二十几个行业主管单位进行了需求调研和资料收集,分析了台州市目前最迫切需要开展普查和掌握现状数据的行业方向,以此作为普查专题选择的主要因素。

2.1城市救灾、防洪排涝资源

台州市主城区地势西高东低,东面临海,受雨季和台风影响很大,每年受灾群众少则几十万人,多则上百万人。城市救灾避灾、防洪抗洪是政府每年的头等大事,掌握城市洪水易发区域、城市低洼地段、道路易积水区域的具置分布和受灾影响范围是避免受灾、防灾的基础。政府多年来不断扩建和完善城市救灾避灾场所,新建或修复防洪抗洪设施,以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但这些举措未得到有效的智能化管理,在灾难面前不能做到及时响应。建立起易受灾区域和救灾避灾场所的空间位置分布数据,做到及时调度和实施救灾避灾、城市防洪排涝应急措施的智能化管理迫在眉睫。

2.2海洋、港口与物流资源

台州濒临东海,海洋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是一个海洋大市。台州市岸线条件良好,有众多的自然港湾,港口资源也很丰富。目前,台州港已初步形成以头门为核心港区、以大麦屿、海门为重点港区,统筹发展黄岩、龙门、健跳港区的“一港六区”格局,是浙江沿海地区性重要港口,也是浙江省第二条定制线航道。台州市早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要科学引导海洋资源使用、严格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建立合理的海洋开发秩序、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台州海上交通和物流依赖港口的发展,与陆域上的物流基地相呼应,形成了台州市通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海陆物流生产线。掌握台州港口和物流基地资源的空间位置分布、实际吞吐量等信息是交通运输部门合理安排运输生产线的依据,防止港口拥挤、物流阻塞的现象发生。因此,台州市海洋各类功能区划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普查得到真实的数据,以为台州市“十三五”规划中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2.3城市经济发展资源

台州经济活跃,各类商业市场也日趋活跃,较之以前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人们对高大尚的商业场所也越来越向往。掌握该类数据的空间分布与实际规模,有利于政府掌握全市经济基础命脉,为政府对全市经济发展战略提供设计方向。台州着力扩大工业园区建设,引入先进技术,辅助制造业从“规模小、数量多、技术含量低”逐渐迈向制造业产品数字化、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渠道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制造业基础扎实,素有“模具之乡”、“塑料制品王国”的美誉。2016年台州“两会”中,“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台州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是热议的话题,制造业已经成为台州经济的主心骨。

2.4城市现代农业资源

现代农业建设日渐成熟,农业资源已成为台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台州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全市累计建成59.53万亩粮食功能区和10个现代农业综合区、49个主导产业示范区、7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台州兼得山海之利,农业资源丰富,是一个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农业区域。黄岩是全国最大的设施茭白生产基地、我国著名的果品基地,黄岩蜜桔、路桥枇杷等久负盛名。掌握台州现代农业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为农业部门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撑与服务数据。

2.5城市建设与公共管理资源

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健全的配套设施是反应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如:城市建成区范围、建成区内绿地率及绿化覆盖率、城市公共管理资源(城市泊车位、城市地下空间、公交站场站点、公共自行车停车点等)等数据是否达到发达城市标准。这些给城市居民直接带来出行方便、居住环境优越的配套设施建设规模反应了城市建设的软实力,掌握这些数据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2.6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

台州市水源分布不均衡,降水集中,但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大部分水资源以洪水形式流入大海,人均拥有水资源量较少,属于中度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水环境恶化,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掌握水资源数据,为台州市保供水、制污水、抓节水提供基础数据源,为全市饮水资源保护和后期监测作好基础评估。

台州市自然风景名胜区为数不多,达到省级以上的是少之又少,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义不容辞。同时,台州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等为台州市增添了许多文化色彩。由于许多保护单位年数已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普查不仅掌握这些数据的空间分布,更是对文物的探查和摸底。

3地理市情普查专题的框架内容与服务对象

普查专题框架内容是台州市地理市情普查实施方案编写的前提,也是对测绘工作“按需测绘、按需普查”的高度负责。普查专题不仅要有地方特色和创新点,而且还要体现城市内涵和服务城市发展战略。台州城市发展以“建设现代港湾都市区,打造国际智造名城、海上丝路港城、山海宜居美城”为发展方向。“十三五”规划中把加快“一都三城”建设放在主要战略部署位置。

3.1地理市情普查专题总体框架内容

在对台州市的热点、政府民生建设工程、城市经济发展等现状和需求进行分析后,逐步选定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市情普查的专题内容,结合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国情、省情普查信息,围绕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作进一步详细普查。最终将地理国情、省情普查数据作为最基本的数据资源,与地理市情普查数据共同构成台州市第一次地理市情普查的专题框架,直接面向台州市“一都三城”城市发展战略建设目标,框架图如下:

3.2普查专题服务之“国际智造名城”

台州建设“国际智造名城”,是要把握国际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注重科技引领,实施创新驱动,积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加速发展、智能生产方式加速推广等。调查工业园区、商业市场及农业二区的相关信息,为台州市政府在工、商、农方面逐步实现工业化、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平台。

3.3普查专题服务之“海上丝路港城”

建设“海上丝路港城”,是要把握开放型、外向型的经济特征,以港口引领、拥湾发展为导向,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充分发挥港口和海湾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普查海洋功能区、港口码头资源和物流基地的相关信息,可促进以台州港为核心的海上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区域交通物流枢纽、加强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人文交流。

3.4普查专题服务之“山海宜居美城”

建设“山海宜居美城”,是要把握“建设美丽台州、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要求,以生态引领、民生优先为导向,充分发挥山海兼利优势,建立山海协同发展机制,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推进公共服务均等优质化,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发展。调查城市建成区、城市建成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防洪抗洪设施、饮水资源保护区、旅游区及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城镇低洼地段及道路易积水区、洪水易发区域、城市救灾避灾场所、历史文化保护区及文物保护单位、公交站场站点、城市停车位、自行车站点普查、城市地下空间等专题的相关信息,为建设美丽台州提供了科学依据。

4结束语

地理专题研究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0.183

[中图分类号]G642.4;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2

2009年3月,物流业被列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2014年6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12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

据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调研结果显示,全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已达600余万人。因此,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空间广阔。然而,现实景象却是企业招聘物流人才难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怪现象。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校内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现代物流企业实际需求脱钩等。而强化实践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出现的问题,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另一种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配备较宽广适用的实践场地、较仿真实在的设备设施等硬件条件,还需要配套的师资、实训指导教材等软支持。尤其像涉及物流设施认知、物流设备操作和物流作业流程等方面的课程更是需要学校进行大量设备设施投资,一般学校很难承受。即使学校有能力投资设备,但由于这些设备的教学利用率比较低,维护成本比较高,往往导致投资效果不佳。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采用学校投资、企业投资或校企共同投资3种形式。由于高校自身资源有限,采用企业投资和共同投资的形式比较普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如下几种。

1.1订单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理性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明确三方职责,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毕业可以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2006年至2009年,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管理系就曾经与“德邦物流”联合举办“德邦物流班”。

1.2学工交替式

这种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实践相互交替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校学习以专业公选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企业以参加特定的生产实践为主,并学习实践内容相关的专业限选课程。例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2010年开始与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联合进行校企合作,采用这种模式运行培养了近300名物流人才。

1.3项目运作式

这种模式围绕物流生产或物流某一运作环节的项目开展教学活动,企业全方位介入专业教学,物流作业员直接指导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例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2012-2015年,连续4年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送去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接受行业高管对物流配送实训的课程教学。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问题

2.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观念存在误区

物流管理具有基础环节繁多、科学体系性强、现代科技含量高以及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等特点。因此,学校更应注重开设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以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实践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两个方向共同的专业核心课程,毕业生对其重要性评价均值达63%,但对其满意度的评价则较低,均值仅为33%。这意味着学校今后需在此类课程的设置上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软硬件资源配置问题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源包括实训平台、师资以及实践教学教材3方面。

实训平台方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别是依靠企业的,企业既要保证正常经营,又要配合学校做好实践教学,还要考虑人才培养问题。

学校投资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到底应投入多少资源才能基本保持与学生数量相匹配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师资方面,高校教师和企业高管究竟谁应该负责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及指导,存在争议。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真正来自企业的教师并不多,而企业当中有教学经验的就更少。

实践教学教材方面,传统的理论教材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传统的教材理论多,很难与日新月异的现代物流发展规模相适应。

2.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很难得到相关政策支持

物流管理的实践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习,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需要国家、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但这又与学生管理产生了一定冲突,需要广大师生及社会人士集思广益,共同解决。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对策

3.1形成互惠多赢的科学机制

学校为企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在不断探索中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已经连续两年以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为研究案例,通过物流调研报告为企业解决问题作为学院“挑战杯”项目,在协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升师生在物流行业的科研能力。企业除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外还可以冠名学校相关专业比赛,如“全国商科物流技能大赛”等。

3.2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的校内外资源配置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是核心关键。建立先进的集教学任务、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物流实验室,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践eRp沙盘模拟实习室,便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物流实验室。

打造专业的实践教学团队是人才保证。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考取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在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严格考核教师的实践能力,并将考核结果和职称评定、工资等挂钩,形成良性机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从企业引进具有双师条件的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编写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是有力补充。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联合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合作编写了两本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力求科学理论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3.3政府的政策支持

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政策文件,从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措施提出总体设想和要求;加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力度,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适应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要求;对建设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校给予经费扶持。例如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于2012年与广州航空邮件处理中心共同申报省级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得到省教育厅15万元的经费支持,给予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大力支持。

4结语

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个循序渐进、全面布局的理性过程。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可从购买物流相关软件开始,建设物流实训室、实训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先从体验式参观、社会型调研开始,逐渐加深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层次,条件成熟时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最终建设“公司化”实训基地。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联辉,易伟义.本科院校物流实验室建设方案探析――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2):79-82.

地理专题研究篇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需要培养两种人才:一是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研究型人才,二是在各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00年经教育厅批准设置的本科专业;2000年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本科自学考试主考院校;2003年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厅重点建设专业验收,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本专业围绕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一直致力于学生技能培养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一)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现状

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主要是从学生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已经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培养体系,近几年来,以专业技能培养体系为指导,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技能为目标的基础技能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本专业开设了基础课实验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训练和外语基本训练等项目,以全面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

2.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养

结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工作能力的要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为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本专业采取实验实训、经管基本技能训练、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要求学生毕业论文写作必须和毕业实习工作相结合,加强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

3.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管理综合能力,适应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更高要求,本专业利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采取让学生积极参与eRp沙盘操作、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走进企业,全面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几年的实施探索,总体感觉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在体系架构上是好的,但在专业实验体系的构建上还显得比较混乱,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表现为:

1.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待提高

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经过这几年的实施证明,技能培养体系总体良好,符合我校培养目标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但由于社会不断发展,企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企业对本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本专业的技能培养体系,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还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体系架构,在课程实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块及实验教学方法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由于实验教学体系上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并最终对本专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2.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较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技能培养体系构建以后,由于实验教学体系还没有构建,本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实验教学层次不分明,实验教学内容缺乏一体化的整合,实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验项目之间的脱节现象,大多实验教学基本上是在固定的场所模拟进行,不能将企业的实际情况反馈到高校,就不能保证实验环境、实验内容等不断更新与完善,不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3.实验教学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室没有充分利用

近几年来,本专业实验教学大多在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进行,但我校经管实验中心成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以来,实验室建设有了很大提高,相关的实验室有人力资源实验室、人力资源沙盘实验室、eRp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等一系列的实验室,这些优越的实验室条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直接影响专业实验教学效果。

(三)嘉兴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培养体系改革思路

1.改革理念

本着“明确思路、创新理念、塑造亮点、创建示范、加强规范、保证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思路,坚持一要充分利用我校经管实验中心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一优越的实验条件,用足用好现有的实验室资源;二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和我校学生现实状况出发,对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项目实施加强与改进相结合,在探索两者契合点的基础上力争构建系统性、科学性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及我校经管实验中心的实验条件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图

2.改革具体思路

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线,以现有技能培养体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经管实验中心优越的实验条件,以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主线,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以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实务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内容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块;采取模拟型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行动学习法及探究型实验教学等多种实验教学方;加快校内团队素质拓展实践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学生校内实践的重要基地;加强与拓宽校企合作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全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体系,为实现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3.改革预期成果

为实现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和市场需求情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这是顺应我校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实现“做强经管”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从总体来说,改革将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1)优化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真正适合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全面实施。

(2)全面提高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各项素质,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能真正成为适合市场需要的有用之才。

地理专题研究篇4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51)

摘要: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出发,阐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深入剖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专业学位;实践基地;研究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29-03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由于国内招收研究生的规模逐年增大,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数量达40多万人,从以往硕士研究生就业趋势来看,就业主要面向于社会实际领域[1]。同时研究生教育居于高等教育顶端,其综合素质对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对研究生培养结构进行了调整优化,即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调整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扩大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规模,2009年我国开始招收以应届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虽然应届毕业生与以往招收的在职人员相比,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锻炼,但研究生对参与实践活动表现出强烈的愿望[2]。因此,培养单位建立一批创新研究实践基地对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完善,所以如何探索出一套新型的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

为了应对国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现状,研究生实验基地将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来转变研究生的教育理念和调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国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提出明确要求:重点突出围绕科学前沿和现实需求催生重大成果的产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进科教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科教结合特色和优势的发挥,推动加快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质量,推动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的结合[3]。

为了积极落实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将实施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授予学位的标准也反映出该专业领域的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分析

(一)传统培养模式限制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教学模式方面,意识上已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行为上还延续着学术学位的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机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研究生普遍只能进行工程项目的储备工作,并未参与工程项目的研发。这种培养状态下,不但没有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现状,并可能致使他们既没有学术硕士的理论素养也没有工程硕士的专业素养[4]。

同时,两年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还面临着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怎样进行时间上的合理分配,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时间与产品研发周期进行匹配,以确保在完成基础理论目标培养的同时,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的研发中。由于研发性质的新产品研发周期会因产品类型的不同而变化,从调研阶段到产品测试阶段,一般设计类产品大致在1年内研制开发完成,系统集成类产品因需要现场测试,开发周期更长一些,一般2年左右。所以,如何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理论学习与校外基地实践学习合理的时间分配,探索出一套新型的符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课题来源的局限性与成果转化的滞后性

课题来源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1)科技类横向课题来源受到企业或单位的限制。虽然科技类横向课题解决的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但是课题是由于委托方遇到问题或者需要而设立的,课题的研究会受到基地企业创新需求、科技成果市场转化能力和最终用户单位对课题目标需求等情况约束,因此创新基地的课题扩展性、稳定性及课题的数量等都存在不确定性。(2)企业纵向课题的研究具有知识储备广、覆盖面宽、工程应用背景强的特点,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课程受自身学科方向限制,与多学科交叉的纵向课题需求不匹配,导致研究生理论学习时间过长,应用研究时间不足的问题。

科研成果转化的滞后性表现在:(1)高校作为科研成果的提供者,由于受到科研激励机制的影响,过分强调了科研成果的学术性,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5]。(2)国内还没有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缺少在高校与企业间发挥应有桥梁和纽带作用的中介机构,约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这两种问题,都直接影响专业研究生实践基地的持久性,不利于实践基地目标的实现。

(三)依托单位积极性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

依托单位积极性不高是由于对学生短期的顶岗实习存在着顾虑,会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因此企业不情愿接受研究生顶岗实习,导致研究生实践教学成了“时间教学”,学生怨声载道,校企苦不堪言,这种现象严重制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6]。

同时,在利益分配方面,政府、学术机构、产业组织以及学生等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参与者,各方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制约因素诸多,任何单方面都不能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多元联动育人和利益相关者权益均衡的问题[7]。在实践教学考核方面,也缺乏一种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践培养的评估机制,将实习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直观的展现出来,以此来展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面对依托单位积极性不高,管理机制不完善的现状,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机制来改善此等困境。

四、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基地建设的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摆脱对学术性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盲目模仿和依附,合理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时间,使其真正参与到企业或单位产品的研发中,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独特的职业性、实用型特色。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培养其竞争、团队、目标导向意识和沟通、创新、自我管理能力。在管理考核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实可能性和前瞻性,更好地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落于实处。

(一)构建以实践案例分析为导向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制上的独特性,要求其教学方式应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实施以项目创新基地实践教学为主,课堂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采用所在企业或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为案例素材,在教学方法上开展案例教学、仿真教学、模拟教学,并根据不同专业类型和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8]。在实践学习上,要以本行业从业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跨学科、专业分析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从而建立校内以教师讲授为基础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校外实践基地以工程案例教学为基础的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交叉课程模块等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具体教学计划为,用半年时间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其后半年时间实施以专业研究生实践基地为主导,结合企业或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项目研发知识的储备,下面以控制工程专业为例说明培养方案的调整方式,如图1所示。把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相结合,将公共课程改为自主学习,并在课程中添加相关课题的基础课程,使理论学习能更好地服务于实践教学。研究生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导师的指导能够快速融入到实践基地,更好地完成实践学习。

(二)确立横纵向项目转化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在课题来源受限、科研成果滞后问题上,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1.实现横纵向课题相互转化。对于横向课题,首先进行课题诊断、分析,发现并确定课题的攻关难点;其次,将攻关难点落实于实践基地每个参与人员身上,可在缓解课题不足的同时,又能更快地推进课题完成,解决两年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间紧迫的问题。再者,将横向课题的攻关难点进行汇总,为纵向课题的申请进行知识储备,同时可将纵向课题所涉及技术攻关难点结合企业或单位的实际生产问题,发展相关横向课题,实现横纵向课题相辅相成,推进高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实践基地作为科研人员(含导师、企业科研人员、研究生)与用户企业的窗口,加强联系、促进合作,省去科研人员与用户企业联系的中间环节,科研人员可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用户企业的实际生产力,从而缩短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周期。这样就把高校锻炼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和实践研究能力的目标和企业提高生产率、改进生产方式、获取高额利润的目标进行了紧密结合,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长足稳固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三)学校协同企业构建考核评价准则

随着研究生教育转型,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会逐步增加,需要的实践基地数量必然相应增加,这需要国家为实践基地建设的依托企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再者,学校应对已经建立的实践基地要积极维护,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与服务支持,以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固发展。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一个科学的、先进的、可操作的、广泛适用的考核评价标准[9],以便实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真正评价。具体评价准则可以采用如下模式。

1.明确考核目标,调整专业学位培养计划。保留其学位基础课程和学位专业课程校内教学方式,删减部分学位公共课程(如英语)和选修课程实施基地实践教学方式。

2.细化基地量化标准,实施项目阶段考核。项目分为工业生产背景研究、项目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系统详细设计、产品调试与检测五个阶段,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整个项目或项目的哪几个阶段,由学生校外基地的实践时间和项目研发周期共同决定。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实施项目阶段成果考核,最后以阶段考核加权的方式,汇总基地考核结果。

3.实施递进式考核,突出实践能力考核。分三步进行考核,第一步由学校组织进行学位课程考试,第二步由实践基地进行工程实践能力考核,第三步由学校进行论文答辩评定。

4.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目标进行关联分析,对不合格者要求其进行专项培训,再次考核合格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以确保实践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计划的正常实施。

参考文献:

[1]加大力度,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答记者问[eB/oL].[2009-0303].http://edu.cn/gao_jiao_news_367/20090303/t20090303_362401.shtml.

[2]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3]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就《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答记者问[eB/oL].[2013-12-30].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71/201312/161489.html.

[4]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养改革,2013,(25).

[5]杨京京,刘明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8).

[6]李献斌,刘晓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新视野,2012,(5).

[7]高仲飞.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5).

地理专题研究篇5

一、多种培训方式推动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1.开展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即为达到某一专门目的或解决某一专门问题采取的教师培训。通过地理专题培训可以更新地理教师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完善知识结构。长寿区在新课程改革中,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近些年来,在区教委直接领导下,区教委人事科和区教师进修学校共同组织,针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进行全方位集中培训,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如表1),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专题培训主要涉及地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调控课堂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采取邀请市内外地理专家到培训班级开展专题讲座,区内名师及学科带头人侧重经验交流及组织献课等(如表2),有力地推动了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培训形式既有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野外实践、课堂观摩,又有教师自主研修,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组织培训既拓宽了教师视野,改变了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又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让地理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并为打造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供了条件。

2.举行专题讲座

为确保每年高考顺利进行,让地理教师能更好组织二轮三轮综合复习,同时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在高考即将来临的前三个月,定期聘请国内先进地区知名地理专家到区内为高中地理教师作专题讲座和分析高考试卷,请教学经验丰富地理名师及学科带头人展示示范课等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专家引领,让地理教师熟练掌握高考复习动向,提高对高考试卷的解读能力,把握好高考前的二、三轮复习课。同时,高考复习会是每年在学生进入高三时由市业务部门或出版集团举办的针对当年高考试卷评析和高三复习专题讲座以及市内在该次高考中取得成功的经验分享,一般邀请全国知名地理专家或者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进行讲座,并请市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地理教师介绍成功经验(如表3)。高考复习会是专业性极强、针对性高、学术价值大,并对教师专业发展具直接引领的培训范例。每年的高考复习会区内每所高完中学均会派高三教学的地理教师及备课组长参加。

二、多类活动形式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1.参加学术年会活动

地理教育学术年会是全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年内学术交流及教师课程资源和课例展示的会议,是地理教育界最高级别的盛会。全国学术年会通常就近期国际国内的地理教育大事件进行学术交流,帮助地理教师解决学术研究难题,也是地理教师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近5年来,每年10月中旬举行全国地理教育学术年会,区内均派教研员和一至二名地理教师参会,会议结束后参会教师将全国学术年会的新信息和新观点带回全区组织学习讨论,旨在以学术年会的高端精神和要求引领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重庆市地理教学专委会学术年会每三年举办一次,每次年会均组团参加,长寿区参加重庆市地理教学年会的地理教师人数在全市各区县中均排前几位,让更多地理教师感受学术年会的研讨氛围并对教师专业发展起促进作用。

2015年在丰都县举行的重庆市地理教学专委会学术年会,区内组织近20位教师参会,部分教师在年会上进行论文交流,地理教师撰写的教学经验论文在本次年会有12人次分获一、二等奖。

2.参与各类竞赛及研讨活动

有人说优质课与常规课区别大,有人认为优质课是作秀课,常规课是实在课,是直接面对学生的课。其实不然,很多参与和观摩过地理优质课的教师深有体会,一堂真正的优质课绝不是作秀课,而是优秀教师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欣赏,它不但会为听课者带来极强的欣赏价值,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高度概括和准确落实,常常令学生终身难忘,激发他们积极思考,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当然,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也是教师思维品质的呈现,更会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例如,2013年在江津区举行的地理优质课大赛,区内参赛教师2名,分获一、二等奖,其中一人选调进入市内名校,参与观摩的地理教师达20余人,有力地调动了地理教师参与观摩和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又如,2016年在璧山中学举行的高中地理优质课大赛,区内参加观摩教师超过20人。

教学研讨活动是以学科内教师课例为载体,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以及教材处理能力等的研讨,通过这种活动,会直接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困惑,帮助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难题,是一种面对面、针对性强的组织活动。在区内每学期地理学科会组织三次以上学科内教学研讨活动,以一位地理教师课例为载体,组织区内相关年级教师观摩评析,深入探讨一堂课乃至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地理教研员或者区内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也可就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集中研究交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三、多项教育科研提升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1.承担市级科研课题

人们常说,不懂科研的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要想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教育家,教必须参与科研,主动完成项目。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行家,须依靠教育科研提升专业素养。

案例Ⅰ:承担“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乡土地理教学实践研究子课题乡土地理独特教育价值研究’”

为提升地理教师研究能力,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在区地理中心组和地理教师共同努力下,教育科研从2009年开始正式进入长寿区地理学科,开启了地理学科课题研究的大门。借助长寿区第二中学的平台,组织区内善于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承接第一个科研课题:“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乡土地理教学实践研究子课题乡土地理独特教育价值研究’课题”(如图3)。通过该课题研究,填补了区内课题研究的空白,让一批地理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用更科学合理的手段认识和把握中学地理教学,促使地理教师逐渐从教书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激发地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兴趣,为造就地理学科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打下了坚实基础。

案例Ⅱ:承担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乡土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4年11月,区内部分教师在地理教研员带领下,承接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乡土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该课题被列为市级重点课题,经过2年多研究,目前已进入结题阶段。

通过承担市级课题研究,不仅能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拓宽地理教学研究视野,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又可培养教师向学者型和名师及教育家方向努力,同时扩大本学科在市内的影响力,为教师专业发展创设平台。

2.开展区内校本研究

校本教材是教师根据校情,结合学生实际编制的符合本校地理教学特色的教学资源和教材,是对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发展与补充,是教师科学把握课堂教学的有利武器。区内各学校在市级课题影响下,相应开展区内一系列课题研究,旨在促进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型教师转变。

案例Ⅲ:长寿实验中学校本研修课题的研究

各学校地理组组织地理教师深入挖掘校本教材,组织针对学校自身特色的校本研究课题申报,其中长寿区实验中学成功申报区内课题“校本地理教材的应用研究”并正在积极开展。长寿中学、川维中学地理组积极筹划本校的校本课题研究。

地理专题研究篇6

新课程改革是对一系列新老问题的艰苦探索过程,它需要理性的思考和科学的方法。惠山区教育局在课改工作开展半年之后,就申领了江苏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区域性推进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试图以课题研究统率课改实验的全局,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促进课改实验科学、规范、有序地向纵深推进。

一、通过课题研究的广泛开展,促工作方式的改进与完善。

课题研究由学校共同参与,但不搞自上而下的任务分配,而是由学校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能力自主申领,并组成校级课题组。教育局将有共同研究志愿的学校组成区级课题组,每月安排一次课题研究活动。活动由学校轮流提供活动的现场,让本校尽可能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每次活动的内容主要为:提供课题研究相关资料,组织学习讨论;交流本月研究工作进展情况;结合研究课(活动)展开专题讨论;明确下个月的研究任务。每次活动都有区教研员、学校课题负责人、有关教师共同参与,南师大的教授、研究生也经常加入到活动中来。这就保证了每次活动都有专业的引领,都有对实践的指导,都能够让参与者获得收获。教研室及时形成活动小结,对研究活动进行回顾、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行动。这样网络化的课题管理让全区各中小学都进入了课改的课题研究,学校又带动大多数教师投入到研究活动中来。这样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活动,使广大教师不再感到课题研究是高不可攀的难题和抽象的理论推演,而是教学的行动,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可以改善原有教学行为,提高实施新课程的适应性水平。每一所学校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改进了新课程实施的管理方式、评价方式。

二、通过课题研究,明晰实验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阶段重点。

课题研究为全区的新课程实施明确了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理清学校实验工作思路和确定研究重点内容的过程。学校自主选择研究专题和实施专题研究对新课程实施中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与考试改革等重点问题的认识都有所提高。例如,作为评价课题组的成员单位,洛社中心小学、省锡中分部、长安中学着眼于师生的发展,分别研制出体现课改理念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玉祁中心小学则以区评价课题组研制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为凭借,紧扣“教学目标的把握”这一主题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提高了老师的认识,改革了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推进”策略的实施,为我区课改的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级各类人员的研究积极性,有效地实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科研和教研的有机整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领域,也让我们更多地得到了“教科研转化为现实教育生产力”的快乐。

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没有高层次专业引领的支持和“本土化”专业力量的支撑,研究的深度推进将会面临困难,于是我们采取了如下策略:

1.加强与高校及教科院、所专家的紧密型合作。

这样的引领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建立在以共同的发展目标为导向的基础上的。有规划,且有数量与质量的保证。专家们俯下身来谈教育,一线教师与专家面对面切磋教学问题,实现共同发展的“双赢”。我区与南师大、省教科院等单位的愉快合作就为我区的课改实验在高品位上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保障。

2.进行专题性学习,让书本发挥引领作用。

优秀的教育教学专著和论文无疑具有专业引领的作用。要发挥书本的引领作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和研究的专题。围绕专题广泛搜集材料、比较碰撞、分析取舍、形成认识,最后以文献综述或专题讲座的方式物化呈现并指导行为实践,必将对某个问题有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专题性学习的内容可以不断发展变化,由小及大,由浅入深,不断积累,每一个专题就是教师专业发展之路上的一个前进脚印。通过这样的过程,教师就可能成为某个问题的专家。区教科研部门通过汇编专题学习资料等形式引导教师进行专题学习,通过加强实践研究中的相关资料整理来促进这种专题学习。

地理专题研究篇7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更加突出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职业性质和特点的要求[5]。按照行业特点或职业需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体现出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别,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实用化、工程化、技术化和职业化特点,改变课程设置僵化、强调统一、灵活性差等缺点。

1.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打破原有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框框,在重视基础理论能力培养的同时,要适度增加通用型理论课程模块,即“大学科、大平台”课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各种材料的制备技术、材料的各种分析手段和表征方法,以及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因此,作为专业学位课,我们设置了《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材料制备技术》和《材料现代分析方法》三门课程。其中,《材料工程案例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内容涉及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复合材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特点及技术指标要求,例如金属材料的失效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电子陶瓷材料在高温烧结时颜色变黑的原因;钛酸钡本应为绝缘材料,但添加稀土元素变为半导体材料;等等。与其他基础课程相比,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联系更为密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材料制备技术》涉及各种材料的制备原理、制备方法与应用特点,是材料工程研究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础理论知识。《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既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又侧重于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是必须掌握的专业学位课程。其内容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能谱分析、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差热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激光粒度分析、比表面测试等各种表征和分析测试方法。这些核心课程的设立将奠定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和技术问题的理论基础。

2.根据培养方向不同,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模块,即“小方向”课程。例如,根据材料工程方向发展的特点和结合材料学院的科研基础,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有材料加工成型与模具设计、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等四个方向。在这四个方向上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即每个方向设置两门任选课程。材料加工成型与模具设计方向主要课程有《材料成型技术与模具》和《材料表面工程技术》,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方向主要有《先进无机材料与物理性能》和《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电源技术方向主要有《电化学原理及测试技术》和《新型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方向主要有《高分子材料选论》和《有机波谱分析》。按不同的培养方向灵活设置研究生课程,可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性,有利于培养其职业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3.除了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外,为了提高研究生的解决实际工程和技术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必修课程,设置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和《专业实践》这两门课程,以更好地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取向和过硬的专业实践的特色。同时,还设置了学术讲座、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技术经济分析等课程,以期全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企业技术管理等能力。总之,课程设置要联系企业实际需求,考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研究背景等实际因素,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出一套以因材施教、体现学科前沿和实践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比如,在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让研究生学习典型的数据处理软件origin和CaD、proe等工程制图软件,而该类实用工程软件的学习无疑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硕士论文选题应来自于企业和科研课题,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因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要求双导师制。一位是校内的导师,另一位是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理论部分的指导等;企业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安排、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等。学校、企业导师要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导师遴选上,既要对导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等进行量化评定,又要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和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对导师进行全方位综合测评。只有达到要求的校内外导师才有资格被聘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此外,要弱化对导师学历的要求,强化对导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要求。

2.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素质建设。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校内导师有相当数量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年轻导师,他们虽然学历高,但大多缺乏实际工程经验。为此我们有计划地选派年轻教师到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去挂职锻炼。同时,通过承担企业的横向研究,使年轻教师了解工程实际,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技术改造以及企业的运行、营销和管理,从而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在稳定现有导师资源的同时,我们从企业聘请或引进有工程技术背景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作为专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根据学科方向相近或相似的原则,成立3~5人由校内和校外导师组成的导师指导团队,这样可有效发挥各自导师的作用。

3.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例如,《材料工程案例分析》这门学位课,可以聘请行业技术专家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分析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或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难题如何攻关解决等,强化研究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大实践领域专家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明确实习实践导师和论文导师的职责。

(三)深化校企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结合专业和行业的特点,选择条件好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实习实践基地,强化产学研用人才培养链条。材料学院已与行业部门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十多个。2012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和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建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该基地被批准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上级有关部门拨专款用于该基地的建设。材料学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方便地到该基地实习实践,企业的导师和校内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团队共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联合培养基地拿出专项资金用于改善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条件以及资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经过实践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明显提高。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培养单位和行业部门良性互动的包括课堂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结语

地理专题研究篇8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98-02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我国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同时,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职业转换能力和软技能培养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社会需要实践能力过硬的学生来满足生产要求。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需要完善现有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一、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截至2013年6月,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已经毕业两届。毕业研究生也走进社会的各行各业,社会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具体要求也日趋多样化。因此,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和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认可度偏低,缺乏了解。目前,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学生本身对专业学位的定位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教育部在2009年[1]号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但现今大多数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薄弱,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与他人沟通和合作能力不强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培养模式上找答案。

2.双导师制度在实行时脱节,学生实践经验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我国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绝大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制定了双导师制度,即作为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同时有两位导师: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这样可以将学校导师强大的理论基础和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互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但是在实际实行过程中,由于企业生产任务重、技术保密等多种原因,学生进入企业后与企业导师沟通较少,加之动手能力低,多数是在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这样的实践并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锻炼机会。

3.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缺乏经验,适合的实践基地较少。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我国实行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时间只是短短几年,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经验,课程体系虽然做了一定修改以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和优势,但教学过程中仍以书本讲授为主,学生缺乏现场分析能力。因此,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从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实践环节等多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路和举措

几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些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导师遴选、实践环节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善,并结合西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提出解决的思路与举措。

1.在对社会宣传度及加大认可度的层面上,我校近年来积极配合媒体,宣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当前面对的市场经济体制、买方市场格局下研究生进行自主择业求职的局面,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我们的各项工作措施也紧紧围绕就业竞争力展开,树立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理念,突出学校的特色优势,确立社会实践的主导模式,培养将来能够成就自我,满足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根据这一定位,我校在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担负工程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我校规定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所设方向需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上,确立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贯通,旨在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2.在导师的遴选方面,我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仍采用的是校企联合的双导师负责制,但对于导师的要求更严格。校内导师为主导师,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且在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领域内有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已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应从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工程实践单位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并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科研合作经历。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科研费用和学校规定的生活补助。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食宿条件和一定的科研补助。在校内有明确且较固定的合作导师。我校聘请的校外导师都是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他们同时也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授课,同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完成论文研究期间的合作指导工作;并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最终形成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专家、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多方位、高水平师资团队。另一方面,我校积极加强本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2009年,我校出台《西安理工大学青年教师赴大型企业锻炼实施办法》,该办法的实施旨在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是我校进行青年教师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办法中涉及的企业多达24家,包括了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重型汽车制造集团公司等大型企业。迄今为止,已先后有96名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参加了该计划。教师们通过在企业的实践,了解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提高了动手能力,更新了知识结构,认识到企业对大学人才能力培养的取向;同时青年教师赴大型企业锻炼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进行工程实践锻炼的平台,建立了进一步和企业进行合作的纽带,通过锻炼,开阔了专业工程视野,为以后的科研开发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3.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我校从课程设置阶段开始就重视对学生实践性的培养,在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了理论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分,规定实践环节不少于5学分,并且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学校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教学实践实验室建设,每个领域学校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目前设有23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技术推广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7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这些实验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事科研创新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在校外,学校也主动适应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学院和导师三管齐下,建立了多层次的实践渠道。学校通过校友办公室与全国各地的校友密切联系,通过校友的大力协助,与东方气等知名企业、苏州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经济体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开展长期协作。学校还设立了专项资金支持各学院联合企业共同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针对每个专业领域的实践基地,学校将以不少于每年3万元的支持力度,用于基地管理与运行等方面的建设与完善。我校的水利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先后与西北水电勘测设计院、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中国水电第十五工程局、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等西北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协议,并设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除了固定的实践基地外,学校还倡导导师充分利用面向应用的科研项目自主开发实践资源,与企业开展多方面的合作。这些实践基地均能很好地满足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接下来,学校计划和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取长补短,以期使学校研究生教学能增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校的实践基地能更适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从而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协调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类型,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握专业学位教育这种特殊类型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这样才能破解“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的难题。文章分析了现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同时给予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但在认识程度上还存在缺陷,理论和现实分析上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

[2]马静,赵桂荣;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模式[J].中外教育研究,2011,(10).

[3]郑湘晋,王莉;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

地理专题研究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综述;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选择,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趋势和潮流,也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普通教育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作为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也逐渐成为学者探讨的焦点。本文尝试收集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有关文献资料,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便为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体系。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问题,主要集中在我国学者提出的一些观点上。学者们往往是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基础上,论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相关内容。但对其内涵尚没有统一的表述,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李娟华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在具备教师专业化一般特征的同时,有其特殊性。具体体现在:应具备职业要求和条件,即职教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职业伦理规范;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www.133229.com李建荣、米靖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教师应提供专业化服务;二是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三是教师职业是自身终身学习、不断发展的职业。吴敏豪持同样的观点。刘娜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是不断丰富的、动态发展的,其内容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被社会认可,应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职业学校教师应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应具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职业学校教师都应具备研究的意识并付诸教学实践,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从现有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研究看,学者们普遍先以教师专业化的相关理念作为铺垫,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基础上融入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而形成自己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的问题

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探讨。

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问题张小军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有以下几点问题:首先,教师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思想观念不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其次,年龄、职称、学历、学位、学缘及专业结构等显性结构存在诸多问题;再次,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不尽合理、“双师”素质不高。郝文星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所面临的问题是:教师专业知能缺失,从教能力不足,职业道德有待提高,研究和创新能力差,在职进修形势紧迫,专业自主受到限制,组织力量薄弱。王政认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不足包括:专业知识培养的欠缺;专业技能培养的欠缺;专业态度、专业道德培养的缺陷。陈彩萍、员创治认为职业教育教师学历层次低;多数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专业技术能力低;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技术训练。

职业教育教师群体专业化问题有的学者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来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吴全全认为,目前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实际情况是,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基本是一种从学科性原则出发的、基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教学论模式。其中所学知识内容主要是普通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和专业科学相关知识的叠加。因此,职教师资培养过程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吴敏豪认为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科型教师比重较大;教师无暇深造和提高;师资培训资金短缺;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师评聘标准缺乏特色。贺文瑾、石伟平从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出发,指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二是职教师资来源问题;三是职教师资职前培养中的问题;四是职教师资职后培训中的问题。王伟麟认为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面临的困境,一是职业院校教师职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职业师范教育的欠缺、“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欠缺);二是教师职后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三是职校教师社会地位与待遇存在的问题。还有学者从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保障体系构建角度指出了相关的问题:重视有形保障,忽视无形保障;强化刚性保障,淡化柔性保障;保障形式多样,但缺乏系统性。

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者们对职教教师专业化的策略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措施张小军提出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有: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和行业职务证书的双重资格制度;高职院校教师拥有自己的专业自治组织;为社会提供切实服务;拥有专业自主权;高职院校教师的动态发展。宋丽娜提出的对策是:明确科研和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建立科研培训基地;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保证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投入。王政针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难,提出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策略:改变观念,提高职校教师地位,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确保教师专业发展顺利进行。

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的措施陈彩萍、员创治针对我国职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教师专业化可以通过社会化、校本化、师范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石伟平等人在总结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来源、职前培养、职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后,提出了以下对策: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提高职教师资的职业待遇和职业声望;构建科学的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体系,造就新型职教师资;改革教师培训传统方式,建立三元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加强职教师资在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健全职教师资制度体系,保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王玉苗等人提出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途径:提供精致化的有效培训;建立学习型教师组织;通过批判性教学反思,形成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激活教师的缄默性知识。邓泽军针对高职教师专业化问题,分析了影响高职教师专业化的主要因素,提出应对策略:努力激发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积极完善高职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产学研结合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建设。黄川川等人从职业精神培养的角度提出:应建立“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证书标准”;实施“直通车工程”,打通校企人力资源共享通道;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实施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养计划”。

总体而言,我国对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在借鉴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经验的探索阶段。因此,从各个角度创造条件,营造氛围,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开展,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体系任重而道远。

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不足

从总体看,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研究的内容还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在分析现有研究文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对此要予以重视。

理论研究不足通过文献阅读我们发现,尽管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与普教教师专业化研究相比,研究成果太少;就内容来看,许多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从不同层面去研究、剖析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如何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如何构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体系等问题。

重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从文献分析来看,在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中,模仿比较多,有些甚至是套用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方法。只是改变了形式,其实质还是普通教育的研究。例如,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专业标准等的界定过程中,参照的是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有些完全是一样。毫无疑问,与普通教育教师专业化研究成果相比,后者的研究成果更丰富、更完善。可以通过模仿和借鉴促进我们在这个研究领域不断地成熟、不断地发展,但是不能仅靠模仿或者套用研究模式、方法,还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在研究过程中融入职业教育特色元素,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这样才能很好地发展职业教育。

缺乏多元的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来看,研究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相关的文献,大多数学者采用的是文献法,少数学者用到了比较法、调查法等。单一的研究方法使得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说明的问题存在片面性。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侧面入手,积极地探讨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和规律,应灵活地运用实证法、调查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展开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娟华.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探析[j].教育探索,2006,(11):108-109.

[2]李建荣,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初探[j].职教论坛,2007,(3):55.

[3]吴敏豪.职业院校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27):52.

[4]刘娜.试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j].职教论坛,2006,(6):48.

[5]刘素婷.高职教师专业化建设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9):94.

[6]张小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探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s2):31.

[7]宋丽娜.中等职校教师专业化问题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4):48.

[8]郝文星.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问题初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20.

[9]王政.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浅议[j].科协论坛,2009,(1):168-169.

[10]陈彩萍,员创治.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和途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7):84.

[11]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9):2.

[12]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73-75.

[13]王伟麟.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探讨[j].职教通讯,2007,(8):63.

[14]吴铭.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保障体系构建探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14.

[15]王玉苗,孙志河,柳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5,(5):53-54.

[16]邓泽军.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及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6):24.

[17]黄川川,王文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6,(8):55-56.

作者简介:

谢志平(1984—),男,江西上饶人,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地理专题研究篇10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校外实践基地;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相比较,专业硕士更注重将学术价值转变成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强调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因此在培养过程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其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使其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运用,而这种培养过程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的。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的定位不明确

当前高校在教育观念上“重学轻术”的思想依然为主流,未能树立“学以致用”的教学管理思想,很多高校未能区分全日制专业型与学术型研究生的不同,使得专业型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不是很大,因此未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1.2“双导师制”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按照教育部规定,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施行“双导师制”,因此很多高校都设立了校内外双导师。但由于校外导师,忙于自身的岗位,无法投入更多的经历到研究生培养中,对研究生的实践过程、论文撰写过程指导不多;另一方面,校内导师的指导也仅限于实验室,与校外导师的沟通较少,因此造成很多高校的校外导师的设置只处于表面形式,“双导师制”的优势完全没有体现出来[1-2]。

1.3实践效果不明显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实践,但很多高校的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仅停留在参观见习、完成实践报告的层面,研究生并没有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其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大部分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因此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并没有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其专业技能也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实践效果不明显,实践质量也很低[3]。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一入岗就能及时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专才”,因此必须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无疑是其实践教学的最佳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进入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对提升其职业能力、适应社会需求有着很大的帮助。

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对于研究生适应未来的职业要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校外实践基地能使研究生获得理论课堂中涉及不到的知识,增强研究生与社会的交流,能全面深入地与产业对接。此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参与业务实践的机会,让研究生参与企业实际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人才资源于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能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将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3浙江万里学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其功能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在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选取上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在本行业内具有一定的地位;二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意愿强烈,能为研究生提供课题与实践岗位。基于这两个原则,本领域选择了如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23家企事业单位共建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23家企业基本涵盖了本领域水生生物种质工程与海洋牧场、海洋生物资源与生物制品和食品化学工程与安全控制三个方向的所有研究内容,在研究生学习的各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3.1入学初让研究生熟悉企业运作

在研究生入学生物工程初领域即按照方向选取20个左右校外实践基地,统一组织研究生进行参观考察,让研究生在入学阶段就了解生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在整个研究生阶段及以后的工作中所面临的整个生产行业,了解行业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使得研究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理论课程的学习及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使其研究生生涯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2为理论学习提供现场教学场所

本领域理论课程中部分专业课选择进入企业进行现场授课,如“水产动物遗传育种”、“海洋生物健康养殖”、“生物制药技术”、“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海洋天然产物与功能食品”等五门课程分别在鄞州清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宁波甬盛水产种业有限公司、象山县东盛水产有限公司、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象山宏森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宁波天宫庄园果汁果酒有限公司、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七家企业进行授课。事实证明,进入企业现场授课让研究生在学习理论课内容的同时实践技能、创新能力、职业水平都有所提高。

3.3提供项目研究课题与研究条件

研究生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根据企业需要进行选题、完成开题报告后,校外实践基地不仅向研究生提供研究项目还提供设备与研究场所。如,2012级研究生王斌同学进入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项目研究,根据企业需要开展了题为“河蚬微波喷动床干燥传质特性及工艺研究中”,海通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其提供研究设备微波喷动床,最终,克服了河蚬微波干燥对物料加热不均匀性问题,使一次干燥成品均匀度达到90%以上,提高了脱水速率,比单纯热风干燥节能20-25%,干燥时间缩短50-55%。

3.4为研究成果提供应用环境

研究生形成科研成果以后,校外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应用环境,检验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如,2013级研究生路春玲的研究成果“海藻活基空心胶囊的研发工艺”进入宁波市鄞州区江南胶囊有限公司进行中式,江南胶囊有限公司为其提供中式设备,经过中式发现以海藻胶为主要原料研制的海藻基消化道空心胶囊制备操作简单、成本低,目前已进行放大型实验与产业化示范。

4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契机构建“产-学-研-用”的基本培养模式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一直遵循“企业实习在先、理论学习随后、项目研究对接、实践应用贯穿”的培养方式,将本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环节分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生一入学便进入企业进行参观,主要目的是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和模式,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确定学习和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即企业见习阶段,对应于“产”;在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研究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下,研究生完成不少于27学分的理论课学习,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理论学习阶段,对应于“学”;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项目研究,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学位论文选题,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项目解决方案,即项目研究阶段,对应于“研”;研究生进入企业,将研究成果用于生产实际,检验项目解决方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实践应用阶段,对应于“用”。自2012年第一届研究生至今,逐步构建了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基础的“产-学-研-用”递进的培养模式。

5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产-学-研-用”模式的成效

5.1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让社会重新认识全日制专业硕士

校外实践基地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研究生进入企业的科研团队,以解决企业某个关键技术难题为主要目标开展实践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学习环节,学校和企业完成科研项目的同时也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此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职业角色和专业技能均得到提高,丰富了其职业实践经验,符合教育部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理念,保障了其培养质量。

5.2推进了校企合作,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形成了“校地共建、校企共育”的协同培养机制,并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的机制,学校和企业共享研究资源。通过建立“产学研”协同的评价、监督和保障的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齐力共建,互惠互利。达到学校培养产业急需人才,人才服务产业创新活动,企业创新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社会(行业或企业)、学校和研究生的利益共赢。

6“产-学-研-用”培养模式的展望

6.1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领域下一步将重点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科研平台的共享以及校企共同培养人才队伍的长效机制。本领域已经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今后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择优建设好一批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的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协同校内实训基地和科研平台,与企业健全优势互补、共享资源、合作双赢等方面的长效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对这部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拟在两年内扩增高质量校外实习实践基地9个,每个培养方向各3个,以充分满足实习实践环节的需要。

健全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成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机构,积极探索高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与合作就业的模式,使企业参与研究生的全程培养环节,为研究生提供实践岗位的同时,也提供具有生产实际背景的课题,提高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加强研究生在校外实习实践过程中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与生产实际的工程对接。

6.2加强校内外导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

目前本领域虽然聘用了一批较高理论水平且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任课教师和导师,但青年博士实践的经历尚欠缺,学校进一步完善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鼓励教师进企业、进基层锻炼;另外,企业的部分专家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但理论知识较为欠缺,学校将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加强相互学习,提高指导研究生的水平。计划每年增派2-3名青年教师在企业或研究单位锻炼,开展“教授讲课到企业”的活动,并不定期组织校内外导师交流学习。

完善校内外导师的考核制度,从工程实践经验、基础理论、指导能力及精力等方面对校外导师进行全面考核,建立适合校外导师的遴选、培训、激励等机制,引入淘汰制和动态选聘。对连续2年没有研究生选报的导师取消其招生资格,下一年重新参加遴选。

【参考文献】

[1]陈沛,王处辉.全日制专业硕士报考吸引力偏低的原因探析[J].教育科学,2012,28(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