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6:30

节能环保管理制度篇1

一、节能环保管理工作思想意识的提高情况。

质量环保部在节能环保方面及时建立管理体系,成立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经过一年的努力,项目全体员工及各施工队伍、班组成员的节能环保意识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驻地洗车池设置于试验室旁,设置联合沉淀池,两处废水统一排放至沉淀池,经沉淀的废水用于场地降尘、洗车等。

2.项目驻地食堂设置隔油池,厨房配备抽油烟机,餐厅、宿舍及办公场所设置集中垃圾桶,与当地环卫签订协议,定期清理、处理。

3.拌和站水泥罐安装除尘装置,场内废水收集、沉淀后统一排放,同时利用废水对场内定时进行洒水降尘。

4.**及环山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利用临近其他项目可利用的施工便道,同时在施工便道沿线专门配备洒水车,不间断洒水,最大限度地降低扬尘污染。

6.路基填料经与业主、设计、监理等各方商讨,并经试验室实测试验,确定采用隧道开挖渣土进行填筑,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降低了项目成本。同时将实测单体抗压强度符合要求的石料运至碎石厂,加工成碎石,作为混凝土原材使用,有效节约了项目成本。

7.所有工点场内裸土都要求覆盖绿网,并保证每天进行定时洒水降尘,保证场内扬尘最小化。

8.征迁铁路红线范围内的苗圃时,项目将移出的苗木一部分移植到项目驻地进行绿化,一部分分发给当地居民进行再移植,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高原地区绿地植被破坏,有效保护了高原地区生态环境。

9.项目驻地及施工现场采用的照明灯具均为节能型的LeD灯,且制定了节约用电的相关管理制度,有效节约了项目用电成本。

二、节能环保管理体系的建立情况。

(一)管理领导小组和组织结构建立情况,管理人员配置情况、岗位职责的建立情况等。

项目成立了以项目经理李胜、项目书记谢大彬为组长,以其他项目领导为副组长,以各部门部长为组员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岗位职责。

(二)节能环保职责制的落实情况。

1.开展了环境风险自查自纠活动。

2.签订了安全环保、职业健康、消防保卫目标责任书。

3.对节能减排责任目标进行分解。

4.编制了节能减排工作计划

5.编制了外协队伍管理制度,并与队伍签订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

6.进行了重大环境因素识别,并编制了控制计划清单。

7.进行了节能减排专题教育培训。

(三)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

1.完善了节能减排规章制度。

2.完善了外协队伍管理制度。

3.完善了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管理体系。

三、节能环保过程管理情况

(一)项目策划及施工组织设计中节能环保的工作内容固化建立情况。

首先,根据项目策划,项目质量环保部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成立了节能减排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岗位职责,签订目标责任书,夯实责任体系。其次,编制了外协队伍管理制度,并签订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过程管理中,及时辨识重大环境风险,加强节能环保监测,保证节能环保管理可控。

(二)环境风险影响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建立情况。

根据项目地处环境、气候特征及工程特点,辨识、评估出重大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并制定了相关控制措施。

(二)节能环保的监测监控及台账建立情况。

项目质量环保部根据识别的重大环境风险因素清单,编制了监测监控清单,并建立了监测监控台账。

(四)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管理。

项目建立了应急管理体系,并制定了应急预案,进行了交底和培训,储备了应急物资。

(五)节能环保的交底和学习培训情况。

项目组织了节能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培训、节能减排控制措施学习培训、应急预案交底、重大环境风险因素识别清单及控制措施交底。

(六)节能环保工作的检查情况。

项目质量环保部进行每周两次的质量、环保检查,并进行通报及督促整改。

六、节能环保管理人员的培养情况。

七、本年度其他重点节能环保工作开展情况。

八、节能环保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节能环保管理制度篇2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现将《****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省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号)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云发〔20****〕21号)要求,制定我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省万元GDp能耗(按照20****年价格计算)比20****年降低17%,由1.73吨标准煤下降到1.44吨标准煤,平均年节能率3.7%;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在20****年的基础上削减4.9%,由28.5万吨减少到27.1万吨,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在20****年的基础上削减4%,由52.2万吨减少到50.1万吨。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2%。

20****年节能目标为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3.8%,实现节能量275万吨标准煤;力争20****年较20****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2.6%,CoD削减1.3%。2008至2010年节能目标为全省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32%,每年节能量320万吨至350万吨标准煤。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手段,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控制增量、优化结构,调整存量、淘汰落后,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政府带头、全民参与,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规划产业和地区布局,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加快发展低能耗、小污染、高附加值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四)持续优化工业结构。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抓紧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6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推进重化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重化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力。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装备制造、光电子等低能耗高新技术产业。

(五)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按照产业共生、产品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合理规划产业和地区布局,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切实推进现有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发展。对不符合现有工业布局要求的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工业企业,要实行“环评”和“节能审查”一票否决,以及通过政府扶持等措施,坚决实施开发性节能环保搬迁改造。

(六)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国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要求,逐步建立落后生产能力退出机制,鼓励企业关停落后生产能力;引导企业进行资产整合,按照高能效、低污染、高效益的原则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坚决淘汰钢铁、铁合金、电力、铅锌、煤炭、焦炭、黄磷、建材、电石、化肥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期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为:电力1****.26万千瓦,炼铁768万吨,炼钢31万吨,铁合金43万吨,水泥1****4万吨,电石10万吨,黄磷13.4万吨。20****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为:电力10.26万千瓦,炼铁131.2万吨,炼钢16万吨,铁合金18万吨,水泥453万吨,电石10万吨,黄磷10万吨。20****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节能4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6400吨;淘汰1.7万吨/年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和3.4万吨/年以下草浆生产线。对淘汰关闭的企业,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中止供水、供电,不安排运输计划。省人民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企业名单和执行情况。

(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商贸、现代物流和网络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文化主导产业,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树立一批文化品牌;全面推进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与经贸往来,把****省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业。

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八)推进电力节能调度。按照能效和环保指标排序,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节能调度,优先调度高效清洁火电机组,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合理调整电网的运行电压水平,提高负荷的功率因数,优化西电东送负荷曲线,进一步降低电网线损。在大电网覆盖范围内,优先建设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火电机组或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不得新建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纯凝汽式燃煤机组。实施节能经济调度,20****年实现节能11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1.76万吨。

(九)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标准和规划,采取丰枯、峰谷分时电价等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转移用电负荷,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积极推进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20****年,通过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减少用电60亿千瓦时。

(十)加快推进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列为国家燃料乙醇试点省,引进国内燃料乙醇先进生产技术,抓紧研究制定我省加快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建立****燃料乙醇产业信息平台。到2010年,全省形成年产燃料乙醇200万吨的生产能力,培育20户燃料乙醇重点生产企业。20****年重点抓好首批10户燃料乙醇投产工作,生产燃料乙醇30万吨。

(十一)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风能,建设大理等风力发电场;加快发展生物柴油,推进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建设;加大城乡太阳能开发利用力度;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发电厂;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大力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煤炭液化、煤基醇醚和烯烃代油示范工程和技术储备。

四、整体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十二)重点抓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我省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25户企业、11家与省人民政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的集团公司、参加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企业,“****”期间分别实现节能量200万吨、288万吨和100万吨标准煤;20****年分别实现节能量50万吨、60万吨、2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8000吨、9600吨、3200吨。全面抓好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加强计量和统计工作,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用能设备节能监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开展节能减排对标管理活动,培育节能环保示范企业,推进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十三)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减排。重点抓好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管理,对新建建筑按照节能50%以上的设计标准从严审批。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节能环保专项测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有关规定同步建设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从2008年起,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对现有不节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末昆明市要完成改造面积20%,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要完成改造面积15%,小城市要完成改造面积10%以上。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定额制度。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末城乡居民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普及率达到30%以上。大力推广新型建筑节能环保材料。

(十四)大力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末营业性公路运输综合能耗下降到8公升/百吨公里,内河运输下降到35公升/千吨公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国家标准,在昆明、玉溪、曲靖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推行机动车尾气定点检测制度,加大尾气超标车辆治理工作力度。实施公路、铁路隧道通风、照明节能改造;积极采用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和太阳能路灯。加快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等交通替代能源的推广应用。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速公路里程,改造路网和农村公路条件,提高车辆实载率。加强车辆、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能耗指标体系。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有效衔接。

(十五)积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期间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各类经营场所、居民住宅中高效节能灯具使用率达到85%以上,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00万支,其中20****年推广20万支。加强对夜间景观、大型商厦、宾馆酒店、娱乐场所、写字楼等场所的节能监管,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推广商业和民用节能设备。按照《七彩****保护行动》要求,积极创建节能型“绿色酒店”、“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绿色城镇。

(十六)切实抓好农村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期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00万口,新增省柴节煤灶50万口,新增太阳能热水器50万平方米。20****年新增沼气池20万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万平方米,新增省柴节煤灶10万户。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养殖小区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甜高粱、甘蔗、木薯和油菜等能源作物;推进农业机械节能,更新淘汰老旧农业机械、高能耗老旧渔船和装备;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和太阳能利用示范。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和环保农业生产新技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引导乡镇企业向州(市)、县(市、区)的工业园区集中,因地制宜治理分散的生产生活污染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容村貌整治。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培养提高农村居民节能减排意识,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习俗,倡导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十七)加快实施6大重点节能工程。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和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实施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煤层气(瓦斯)发电、绿色照明等6大重点节能工程项目480个,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00万支,使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同行业国内、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实施6大重点节能工程,“****”期间形成3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减排二氧化硫48000吨;20****年形成5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减排二氧化硫8000吨。

(十八)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按规定划定保护区,科学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以制糖、造纸、食品等行业为治理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在设市城市采取禁煤、推广清洁能源、创建烟尘控制区等措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十九)实施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省规划建设4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27万吨以上,形成CoD削减能力6.5万吨,全省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50万吨以上,所有设市城市、60%以上城镇要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市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二十)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为目标,加大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力度,燃煤电厂新建机组必须符合规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同步建设高效脱硫设施。现役单机13.5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必须在2009年前安装脱硫设施。

(二十一)加大以滇池为重点的9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通过实施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湖滨湿地保护恢复等重点工程,削减9大高原湖泊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湖泊水质和生态景观明显改善。到2010年,9大高原湖泊治理项目开工率达到100%,完工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削减10%以上。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十二)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链条效应,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十三)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继续抓好10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企业和100个重大示范项目的推进工作。进一步推动全省首批20个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健康发展。20****年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生物等重点行业,组织实施30项重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对试点示范企业加强指导,跟踪监督,进行年度考核。推进钢铁与有色、化工、电力、农林与生物资源、服务业五大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工作。

(二十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期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3%。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大力推进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加强废旧金属、废旧家电和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推进废物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回收、市场汇聚、再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循环系统。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提高固体废弃物利用率。继续组织实施好资源综合利用五年行动计划,切实抓好列入行动计划的50户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二十五)抓好工业用水节约利用。“****”期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2%。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4%。加强对工业用水定额执行情况的指导检查,建立重点耗水企业节水情况报告制度。20****年重点抓好12户高耗水企业节水示范,重点支持电力、钢铁、有色、化工、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项目,矿井水利用和企业中水回用等废水资源化项目,工业节水示范园区建设和节水器具推广示范项目。

(二十六)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镇)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面推进城市(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填埋气体发电,加强垃圾发电示范推广工作。加快全省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已审批的集中处理设施要在2008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

(二十七)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继续以工业企业为重点推行和实施清洁生产,在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内的工业企业要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期间力争1/3以上的工业企业、50%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对100户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列入20****年清洁生产行动计划的317户企业要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以推动和指导州(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为重点,制定相关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标准,加快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步伐。开展清洁生产表彰奖励活动。

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八)加快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研发,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时,把节能减排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大力支持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十九)加快建立节能服务体系。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三十)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进环保服务产业发展,研究制定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

(三十一)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内先进省、区及有关机构建立节能环保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内外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八、切实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三十二)建立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制定节能减排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列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凡与省人民政府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各州(市)、重点行业和企业都要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暂停该地区增加能耗或污染排放项目的审批。

(三十三)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对全省主要耗能单位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省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督促各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能源统计,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立并完善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加强能源统计检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制定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2008年前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并与省、州(市)环保部门联网,构建污染物排放立体监测体系。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公报工作。

(三十四)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实行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前进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节能审查、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凡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或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必须组织编制和实施该区域的环境整治规划和总量削减计划,建设项目所增加的污染物排放要在本地区内削减。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未达到控制目标的,有关部门应停止审批、核准在该责任区内增加超标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抓好工程项目论证工作,加强节能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和节能减排计划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的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处罚。

(三十五)开展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对标管理。从20****年起在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全面启动节能减排对标管理活动,制定企业节能减排对标管理技术指南,从重点耗能行业中确定有代表性的11户“领跑者”率先启动实施,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强化管理。

(三十六)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各级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及其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节能监管体制,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立省级节能监察中心。加快各级环境监测和节能监测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测站的建设,适时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按照规定时限达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扩大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范围。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

(三十七)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督促用能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管理体系,保证能源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可靠。

九、加大节能环保执法力度

(三十八)加强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燃煤电厂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建立脱硫设施运行台账,加强设施日常运行监管。20****年底前,所有燃煤脱硫机组要与****电网公司完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对未按照规定和要求运行脱硫设施的电厂要扣减脱硫电价,加大执法监管和处罚力度,并向社会公布。完善烟气脱硫技术规范,开展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组织开展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

(三十九)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经费的重要依据。对重点监控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实行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并限期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对未按照规定和要求运行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城市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有关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1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地区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建设资金。

(四十)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四十一)加强企业能源审计。与省人民政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的11户企业集团和参加“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企业要开展能源审计,组织编制节能规划,制定实现节能目标的实施方案。对未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企业,实行强制能源审计。

十、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十二)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按照国家价格政策,完善电力丰枯、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实施有利于烟气脱硫的电价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城市垃圾发电,并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实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制定支持再生水、矿井水、雨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目前的每公斤0.63元分3年提高到每公斤1.26元;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杜绝“协议收费”和“定额收费”;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科学确定收费标准,吨水平均收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0.8元;科学确定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

(四十三)完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在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费最低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各级财政部门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承担污染治理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重点流域内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做好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准备工作。继续加强和改进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研究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和渔船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

(四十四)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

(四十五)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融资服务。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对我省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建立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环境信息通报制度。

十一、加大节能环保宣传力度

(四十六)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制定节能减排宣传方案,我省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省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十七)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培训。组织好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选择若干节能先进企业、机关、学校、商厦、社区等,作为节能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

(四十八)加大节能环保教育培训力度。将节能环保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内容。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加强能源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耗能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十九)实施节能减排表彰奖励。加大节能减排奖励力度,制定奖励办法,对在节能降减排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组织媒体宣传节能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

十二、发挥政府机构节能表率作用

(五十)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全省各级政府机构“****”期间要实现节电20%、节水20%的目标;20****年要实现节电5%、节水5%的目标。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定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施能耗公布制度,实行节奖超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要制定和实施适应本系统特点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

(五十一)抓好政府机构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凡新建或改造办公建筑必须采用节能材料及围护结构;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严格控制公务车数量、排量和使用量,推广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全面开展食堂燃气灶具改造;开展政府机构办公区和住宅区节能改造示范项目。

(五十二)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认真落实国家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规定,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对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显示器、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和照明产品、用水器具,由同等优先采购改为强制采购高效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建立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评审体系和监督制度,保证节能和绿色采购工作落到实处。

附件:1.****省“****”期间重点领域节能量计划表(略)

2.****省“****”期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一览表(略)

3.****省“****”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项目计划表(略)

****省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分解方案

为落实《****省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实现我省“****”节能减排目标,现将我省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分解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节能减排工作,坚持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坚持推进重点耗能企业技术进步与加强节能基础工作相结合;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实施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源头控制与存量调整、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以20****年为基准,到“****”末,实现全省万元GDp能耗降低17%,由1.73吨标准煤下降到1.44吨标准煤;全省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削减4.9%,由28.5万吨减少到27.1万吨;二氧化硫(So2)削减4%,由52.2万吨减少到50.1万吨。

二、任务分解

(一)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1.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规划产业和地区布局,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文化厅、环保局、旅游局,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参与)

2.优化工业结构。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重化工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生物制药、装备制造、光电子等低能耗高新技术产业。(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工商局,省政府国资委,****银监局等单位参与)

3.优化工业布局。合理规划产业和地区布局,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推进现有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发展。通过实行“环评”和“节能审查”一票否决和政府扶持等措施,对不符合现有工业布局要求的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工业企业,实施开发性节能环保搬迁改造。(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工商局,省政府国资委,****银监局等单位参与)

4.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立落后生产能力退出机制,鼓励企业关停落后生产能力;引导企业进行资产整合,按照高能效、低污染、高效益的原则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按照国家要求和我省的工作部署,淘汰钢铁、铁合金、电力、铅锌、煤炭、焦炭、黄磷、建材、电石、化肥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对淘汰关闭的企业,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中止供水、供电,不安排运输计划。(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地税局、环保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国税局,省政府国资委,****银监局,昆明电监办等单位参与)

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商贸、现代物流和网络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快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加强旅游市场开拓,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文化主导产业,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树立一批文化品牌;全面推进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合作交流与经贸往来,把****省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网络信息服务业。(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委、教育厅、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商务厅、文化厅、广电局、工商局、新闻出版局、旅游局,****银监局等单位参与)

(二)优化能源结构

6.推进电力节能调度。按照能效和环保指标排序,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节能调度,优先调度高效清洁火电机组,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机组发电。合理调整电网的运行电压水平,提高负荷的功率因数,优化西电东送负荷曲线,进一步降低电网线损。在大电网覆盖范围内,优先建设单机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或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不得新建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纯凝汽式燃煤机组。(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昆明电监办,****电网公司等单位参与)

7.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标准和规划,采取丰枯、峰谷分时电价等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转移用电负荷,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推进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钢铁、黄磷、锌冶炼等高耗能行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由省经委、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厅、质量技术监督局,昆明电监办,****电网公司等单位参与)

8.加快推进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列为国家燃料乙醇试点省,引进国内燃料乙醇先进生产技术,抓紧研究制定我省加快燃料乙醇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建立****燃料乙醇产业信息平台。到2010年,全省形成年产燃料乙醇200万吨的生产能力,培育20户燃料乙醇重点生产企业。(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交通厅、农业厅、林业厅、商务厅、环保局等单位参与)

9.大力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水电,积极开发风能,建设大理等风力发电场;加快发展生物柴油,推进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建设;加大城乡太阳能开发利用力度;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发电厂;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煤炭液化、煤基醇醚和烯烃代油示范工程和技术储备。(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委、科技厅、财政厅、建设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环保局、煤炭工业局,昆明电监办等单位参与)

(三)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10.重点抓好工业企业节能减排。我省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25户企业、11家与省人民政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的集团公司、参加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企业,“****”期间分别实现节能量200万、288万和100万吨标准煤。抓好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指导,督促企业加强计量和统计工作,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和用能设备节能监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开展节能减排对标管理活动,培育节能环保示范企业,推进企业加强基础工作、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加强节能减排管理。(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环保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参与)

11.加快推进建筑节能减排。重点抓好新建建筑节能设计管理,对新建建筑按照节能50%以上的设计标准从严审批。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节能环保专项测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新建住宅小区要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同步建设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设施。从2008年起,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加强对在用大型建筑节能管理,对现有不节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末昆明市要完成改造面积20%,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要完成改造面积15%,小城市要完成改造面积10%以上。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定额制度。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末城乡居民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普及率达到30%以上。大力推广新型建筑节能环保材料。(由省建设厅牵头,省经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商务厅、环保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参与)

12.大力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国家标准,在昆明、玉溪、曲靖3个国家环保重点城市推行机动车尾气定点检测制度。实施公路、铁路隧道通风、照明节能改造;积极采用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和太阳能路灯。加快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等交通替代能源的推广应用。加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高速公路里程,改造路网和农村公路条件,提高车辆实载率。加强车辆、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能耗指标体系。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有效衔接。(由省交通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公安厅、财政厅、建设厅、环保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昆明铁路局等单位参与)

13.积极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期间公用设施、宾馆商厦、写字楼、各类经营场所、居民住宅中高效节能灯具使用率达到85%以上,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00万支。加强对夜间景观、大型商厦、宾馆酒店、娱乐场所、写字楼等场所的节能监管,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推广商业和民用节能设备。积极创建节能型“绿色酒店”、“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和绿色城镇。(由省商务厅牵头,省经委、教育厅、财政厅、建设厅、环保局、旅游局等单位参与)

14.抓好农村节能减排。把节能减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期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00万口,新增省柴节煤灶50万口,新增太阳能热水器5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农村及户用沼气和集约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进养殖小区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甜高粱、甘蔗、木薯和油菜等能源作物;推进农业机械节能,更新淘汰老旧农业机械、高能耗老旧渔船和装备;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和太阳能利用示范。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和环保农业生产新技术,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引导乡镇企业向州(市)、县(市、区)的工业园区集中,因地制宜治理分散的生产生活污染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容村貌整治。(由省农业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科技厅、财政厅、建设厅、林业厅、水利厅、环保局,省政府扶贫办等单位参与)

(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15.加快实施6大重点节能工程。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和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实施余热余压利用、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改造、能量系统优化、煤层气(瓦斯)发电、绿色照明等6大重点节能工程共480个项目,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00万支,使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指标总体达到或接近同行业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期间形成3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建设厅、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煤炭工业局等单位参与)

16.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重点行业水污染防治及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集中式引用水源地按规定划定保护区,科学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以制糖、造纸、食品等行业为治理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在设市城市采取禁煤、推广清洁能源、创建烟尘控制区等措施,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由省环保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建设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煤炭工业局等单位参与)

17.实施一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到2010年,全省规划建设4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27万吨以上,形成CoD削减能力6.5万吨,全省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50万吨以上,所有设市城市、60%以上城镇要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城市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委、财政厅、建设厅、水利厅、环保局等单位参与)

18.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加大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力度,燃煤电厂新建机组必须符合规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同步建设高效脱硫设施。现役单机13.5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必须在2009年前安装脱硫设施。(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委、科技厅、财政厅、环保局、煤炭工业局,昆明电监办,****电网公司等单位参与)

19.加大以滇池为重点的9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通过实施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湖滨湿地保护恢复等重点工程,削减9大高原湖泊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湖泊水质和生态景观明显改善。到2010年,9大高原湖泊治理项目开工率达到100%,完工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削减10%以上。(由昆明市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环保局牵头,省经委、科技厅、财政厅、建设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等单位参与)

(五)发展循环经济

20.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构建以高新技术为主体,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链条效应,不断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局等单位参与)

21.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继续抓好10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10个示范县、100个示范企业和100个重大示范项目的推进工作。进一步推动全省首批20个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工作的健康发展。推进钢铁与有色、化工、电力、农林与生物资源、服务业五大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工作。(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环保局、旅游局,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参与)

22.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期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大力推进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加强废旧金属、废旧家电和废弃电子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推进废物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社区回收、市场汇聚、再加工利用三位一体的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循环系统。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切实抓好列入资源综合利用五年行动计划的50户企业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林业厅、商务厅、地税局、环保局、国税局等单位参与)

23.抓好工业水资源节约利用。“****”期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2%。加强对工业用水定额执行情况的指导检查,建立重点耗水企业节水情况报告制度。重点支持电力、钢铁、有色、化工、造纸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矿井水利用和企业中水回用等废水资源化项目,工业节水示范园区建设和节水器具推广示范项目。(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环保局,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参与)

24.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镇)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全面推进城市(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填埋气体发电,加强垃圾发电示范推广工作。加快全省医疗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已审批的集中处理设施要在2008年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商务厅、卫生厅、地税局、环保局,省国税局等单位参与)

25.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期间力争1/3以上的工业企业、50%的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对100户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在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内的工业企业应当全面实施清洁生产。以推动和指导州(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为重点,加快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步伐。适时开展清洁生产表彰奖励活动。(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环保局,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参与)

(六)开发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26.加快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先进节能减排技术产品研发,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时,把节能减排作为政府科技投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点,大力支持节能减排的共性、关键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政府经合办等单位参与)

27.加快建立节能服务体系。培育节能服务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环保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政府经合办等单位参与)

28.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加快环保产业发展政策,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政府经合办等单位参与)

29.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国内技术交流与合作,与有关国际组织、国内先进省、区和有关机构建立节能环保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内外合作的领域和范围。(由省政府经合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科技厅、财政厅、环保局,省政府外事办等单位参与)

(七)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30.建立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列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凡与省人民政府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各州(市)、重点行业和企业都要明确年度目标,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暂停该地区增加能耗和污染排放项目的审批。(由省监察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人事厅、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省政府国资委、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参与)

31.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省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督促各重点用能单位加强能源统计,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立并完善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制定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2008年前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并与省、州(市)环保部门联网,构建污染物排放立体监测体系。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公报工作。(由省统计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监察厅、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省政府国资委、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参与)

32.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出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实行审批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前进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强化节能审查、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抓好工程项目论证工作,加强节能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和节能减排计划到位、目标到位、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的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处罚。(由省经委、发展改革委牵头,省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环保局、统计局、工商局,省政府国资委、法制办,****银监局等单位参与)

33.开展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对标管理。从20****年起在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全面启动节能减排对标管理活动,制定企业节能减排对标管理技术指南,从重点耗能行业中确定有代表性的11户重点用能企业率先启动实施,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快技术改造、强化管理。(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环保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参与)

34.加强节能减排管理能力建设。加强各级节能管理机构建设,明确责任主体及其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节能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健全节能监管体制,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立省级节能监察中心。加快各级环境监测和节能监测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测站的建设,适时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按照规定时限达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扩大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范围。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环保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参与)

35.加强能源计量管理。督促用能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合理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计量管理体系,保证能源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可靠。(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科技厅、财政厅、环保局、统计局,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参与)

(八)加大节能环保执法力度

36.加强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燃煤电厂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建立脱硫设施运行台账,加强设施日常运行监管。20****年底前,所有燃煤脱硫机组要与****电网公司完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对未按照规定和要求运行脱硫设施的电厂要扣减脱硫电价,加大执法监管和处罚力度,并向社会公布。完善烟气脱硫技术规范,开展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组织开展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由省环保局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省政府国资委,昆明电监办,****电网公司等单位参与)

37.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经费的重要依据。对重点监控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实行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并限期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对未按照规定和要求运行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城市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有关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1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地区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建设资金。(由省建设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农业厅、水利厅、环保局等单位参与)

38.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由省监察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政府国资委、法制办、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参与)

39.加强企业能源审计。与省人民政府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的11户企业集团和参加“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的企业应当开展能源审计,组织编制节能规划,制定实现节能目标的实施方案。对未完成节能目标任务的企业,要强制实行能源审计。(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环保局、统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参与)

(九)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40.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按照国家价格政策,完善电力丰枯、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实施有利于烟气脱硫的电价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城市垃圾发电,并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实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制定支持再生水、矿井水、雨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和国家有关规定,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目前的每公斤0.63元分3年提高到每公斤1.26元;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杜绝“协议收费”和“定额收费”;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科学确定收费标准,原则上吨水平均收费标准不低于0.8元;科学确定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经委、财政厅、建设厅、环保局,省政府国资委,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昆明电监办等单位参与)

41.完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等。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在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费最低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各级财政部门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承担污染治理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重点流域内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做好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准备工作。继续加强和改进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研究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和渔船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银监局等单位参与)

42.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地税局、环保局、国税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银监局等单位参与)

43.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融资服务。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对我省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建立环保部门和金融部门环境信息通报制度。(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银监局等单位参与)

(十)加大节能环保宣传力度

44.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制定节能减排宣传方案,我省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我省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由省政府新闻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文化厅、环保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省政府国资委等单位参与)

45.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培训。组织好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选择若干节能先进企业、机关、学校、商厦、社区等,作为节能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加强能源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耗能岗位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文化厅、环保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省政府国资委、新闻办、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参与)

46.加大节能环保教育培训力度。将节能环保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内容。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由省教育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委、科技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文化厅、环保局、广电局、新闻出版局,省政府国资委、新闻办等单位参与)

47.实施节能减排表彰奖励。加大节能减排奖励力度,对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组织媒体宣传节能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由省经委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广电局,省政府国资委、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参与)

(十一)发挥政府机构节能表率作用

48.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全省各级政府机构“****”期间要实现节电20%、节水20%的目标。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定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施能耗公布制度,实行节奖超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要制定和实施适应本系统特点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省级有关部门等参与)

49.抓好政府机构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凡新建或改造的办公建筑必须采用节能材料及围护结构;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严格控制公务车数量、排量和使用量,推广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全面开展食堂燃气灶具改造;开展政府机构办公区和住宅区节能改造示范项目。(由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牵头,省级有关部门等参与)

节能环保管理制度篇3

一、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到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年的0.76吨标准煤下降0.56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5%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年9.91立方米/吨下降到7.48立方米/吨,降低33%。“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减少10%和8%,到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年的263吨减少到236.7吨,化学需氧量由1049吨减少到965.08吨;县城污水处理率不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快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三)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程序、用地批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机制。严格落实国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在出口配额的申报和分配中,严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关,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一律不向国家申报出口配额、不向国家要求提高出口退税率。执行国家和省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组织相关部门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县商务局、县环保局、县物价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电力公司负责)。

(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组织相关部门,制订治理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工作方案,分行业、分产品、分年度认真组织实施。重点抓好矿产开采、小黄磷炉、小水泥等专项治理工作,从源头上控制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对工业高压用户落实无功就地补偿消谐等节能技术改造措施。到年,对产品单套(台)装置规模磷矿开采10万吨、硫酸4万吨、三聚磷酸钠2万吨、磷肥5万吨、水泥20万吨以下的企业及生产设置逐步给予淘汰和关闭。对不按时关闭的企业,县政府依法予以关闭,有关部门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质监局、县工商局、县电力公司负责)。

(五)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国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40号)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从年起,新建项目单套装置最小规模分别为选矿50万吨/年、黄磷7500吨/年、磷肥20万吨/年,其它产品必须达到国家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能耗和环保符合国家行业规定。按照国家《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令第57号)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年修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令第13号),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商务局、县环保局负责)。

(六)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落实《湖北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政发〔〕34号),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有序合理开发水电,鼓励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推进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县水电装机总量由年6千瓦增加到15万千瓦;太阳能热水系统达到1.2万平方米,在城区景观改造中推广应用太阳能灯及其它太阳能产品,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万户,全县户用沼气总数达到3万户,新建大型沼气工程2处,中小型沼气工程20处,全县年产沼气总量达到0.11亿立方米(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电力公司、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能源办负责)。

(七)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制订促进全县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和指导目录,加大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抓好旅游、星级宾馆等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全面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行业,基本形成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程度高、功能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期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年的38:25:37,转变到23:50:27。认真组织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和设备、环保节能与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为主攻方向,以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群为主线,以高新技术项目、企业、基地为主要环节,加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延伸,竞争力明显提升。重点抓好化学选矿,湿法磷酸精制,窑法磷酸规模化生产,精细磷酸盐开发、电动汽车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关,全力支持窑法磷酸等已取重大成功的技术创新项目由试产转为规模化生产,到“十二五”末,力争形成10万吨窑法磷酸生产能力。(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旅游局负责)。

三、加快实施重点工程建设

(八)加快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着力抓好燃煤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电机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认真组织筛选推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扶持。在争取国家和省资金项目上,优先支持节能环保型建设项目。(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科技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财政局负责)。

(九)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加快启动县城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到2009年要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同时认真组织编制乡镇污水处理规划,分重点、分步骤搞好乡镇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建设。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达标率。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鼓励农村集镇兴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农户改厕工作。(县建设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能源办、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十)完成二氧化硫治理工程。根据县政府与市环保局签订的《“十二五”二氧化硫总量消减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十二五”末,我县二氧化硫排量由263吨减少到236.7吨。在年末,楚烽公司、巨力公司完成节能减排改造项目,荆山水泥公司完成烟尘回收脱硫设施,三家企业完成削减二氧化硫126吨。(县环保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负责)

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十一)深化发展循环经济。制订我县深化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研究制订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加快实施重点企业循环工业技改工作。组织申报湖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重点抓好楚烽公司、巨力公司两个公司余压余热利用的技改项目,争取将楚烽、巨力列入湖北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楚烽公司在年已列入湖北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负责)

(十二)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组织实施《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抓好节水型工程项目建设。在高耗行业推行节水工作,加大企业节水技改力度,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重点企业的水资源管理,加强灌区节水改造和修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制订高耗水行业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订区域、行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制订城区企业和个人自取水管理办法。从年起,禁止企业和个人私自建设取水点。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城区新建住宅和办公楼房,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县水务局、县建设局、县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十三)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国家《“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913号),大力推进矿山开采秩序整顿,着力推进中低品磷矿、煤矿、硫铁矿等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实施矿产资源全层开采,主要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年均提高3—5个百分点。抓好以黄磷等磷化工产品生产为主的废渣、废气、废水、废热的利用开发,提高综合利用率。探索促进全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政策措施,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和加工处理的建设。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逐步淘汰实心粘土砖,到年底,县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至年,乡镇集镇建筑使用节能墙体材料使用率达到90%以上。(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建设局、县财政局、县地税局、县供销社负责)

(十四)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县城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特别是医疗废物、废水要坚持处理三专制度,即专人管理,专册登记和专项设备,医疗废物处理要交给具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系统,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努力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县建设局、县环保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卫生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十五)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对达标排放、但污染物总量负荷依然较高的企业,监督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地方标准或污染排放总量超过已核定限额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重点行业所有改、扩建项目均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前对原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按照国家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和标准,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达标活动。认真组织国家清洁生产备选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大对清洁生产项目的支持力度。大力实施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建设,在耕作制度、农业机械、畜禽水产养殖、农村生活等方面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推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节能。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推行农业节本增效模式。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合理、科学利用农药、饲料和肥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负责)

五、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十六)全面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推动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支持窑法磷酸技术研发,尽快形成生产能力,磷化工业产品要由初级产品向精细磷化工产品转变,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在矿产资源上,要以化学选矿为重点,逐步替代过去初级配矿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节电、节能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县科技局、县经济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水务局负责)

(十七)逐步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发展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加快对现有能耗高、效率低的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逐步建立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等进行管理一条龙服务。(县建设局、县科技局负责)

(十八)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制定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研究制订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县环保局、县建设局负责)

(十九)开展节能减排区域间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重点引进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成果,在废物循环利用、能源梯级综合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领域加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合作,拓宽节能环保合作领域和范围。(县科技局、县商务局、县环保局负责)

六、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二十)建设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乡镇、各部门年度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要尽快制订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县组织部、县实绩考核办、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县环保局、县质监局、县统计局负责)

(二十一)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全县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地区单位GDp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省能源清查工作的通知》(政办发〔〕106号)精神,全面摸清全县能源生产、流通和消费状况,制订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国控和省控企业到年末,全部安装完成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县环保部门负责验收,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运营管理。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向社会公布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数据。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公报工作。(县统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负责)

(二十二)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审批权限。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企业和单位,暂停环评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依法处罚。(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负责)

(二十三)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突出抓好规模以上企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工作,推动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节能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加强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配齐管好节能减排计量检测设备,建立和完善企业节能减排计量监控体系,做好节能减排统计分析,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实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单位,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开展重点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指标对比活动,找准问题和差距,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经济局、县质监局、县统计局负责)

(二十四)加强节能环保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优化城区、企业用电方案,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推进能效电厂建设,提高电能使用效率。认真落实《湖北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政发办〔〕92号),建立健全电力需求侧管理组织体系和长效运作机制,落实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加快负控装置建设,强化重点企业用电单耗管理和用户的利益。改进发电调度规则,以节能、环保、经济为标准优先安排清洁、高效机组发电,实现电力节能、环保和经济调度。(县经济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物价局、县电力公司负责)

(二十五)严格建筑节能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81号)和国家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监管工作的通知》(建办市〔〕68号)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的实施意见》(改办〔〕39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实现新建筑达到节能50%的目标。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源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年县城区新建建筑要达到节能标准,所有新建住宅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督体系,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县建设局、县房管局负责)

(二十六)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强化行业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建立完善退出机制,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落实国家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县交通局、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科技局负责)

(二十七)加大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扩大能效标识在家用电器、电动机、汽车和建筑上的应用,不断提高能效标识的社会认知度,引导社会消费行为,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积极支持相关企业申报国家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县质监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建设局、县水务局负责)

(二十八)加强节能环保管理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监管监察体制,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监管体制,加快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测的硬软件建设,适时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提高能源统计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开发应用、信息、评估监测、监督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统计局、县财政局负责)

七、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二十九)健全节能减排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结合保康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草拟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水污染防止、大气污染等方面规章制度,制定地方节能减排标准,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对节能减排标准项目,采取快速立项的方式,优先审核审批。组织宣传贯彻强制性国家标准、地方节能降耗方面标准,做好标准实施监督工作。(县政府法制办、县质监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建设局、县农业局、县环保局负责)

(三十)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加快县城污水处理建设步伐,要力争在2009年完成建设任务。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营运后,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实行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营后,一年内处理污水能力要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60%。(县建设局、县环保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水务局、县财政局负责)

(三十一)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县政府每年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统计部门要定期对节能减排数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节能减排统计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点,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政府法制办、县监察局、县环保局、县统计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负责)

八、建立节能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十二)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强和改进电价管理,逐步实行电力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规定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实行差别电价。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并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安排,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要达到每吨0.8元。使用自备水源,对已安装水表按水表显示值计算,对未安水表,其水量按取水设施每日运转24小时的最大流量计算。逐步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建立县城污水排放集中垃圾处理良好运行机制。(县物价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局、县建设局、县水务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县地税局负责)

(三十三)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政策。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大矿山环境备用金征管力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继续加强和改进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品、节能环保型车辆、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国土资源局、县建设局负责)

(三十四)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加快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人民银行保康县中心支行、保康县银监办、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负责)

九、加强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工作

(三十五)广泛深入持续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制订节能减排宣传方案,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告,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组织开展好每年的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县新闻中心、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教育局、县水务局负责)

(三十六)表彰奖励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对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组织媒体宣传节能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县委宣传部、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环保局、县水务局负责)

十、推动政府机构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三十七)政府机构率先垂范。行政机关要从自身做起,带头节能,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政府机构能源定额标准,推进政府机构用电、用水管理,实行节奖超罚,并将政府机构用水用电拿入年度综合考核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制订和完善适应本系统特点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教育局、县科技局、县文化体育局、县卫生局、县质监局、县统计局负责)

(三十八)抓好政府机构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政府机构重点抓好办公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县直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带头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度、冬季不得高于20度的标准。凡新建或改造的办公建筑必须采用节能材料及围护结构,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推动公务车节油,推广实行一车一卡定点加油制度。(县财政局、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县政府采购中心、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建设局负责)

(三十九)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185号)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90号),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清单制度,不断扩大节能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范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采购人)用财政资金进行采购,要优先采购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机构应当在政府采购招标文件(含谈判文件、询价文件)中载明对产品的节能环保要求、合格供应商和产品的条件,以及优先采购的评审标准。采购人或其委托机构未按上述要求进行采购的,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理,财政部门视情况可以拒付采购资金。(县财政局、县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县政府采购中心负责)

十一、加强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落实和检查考核工作

要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是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实现这个目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确保实现。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格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完成好的地方给予奖励,对没有按期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实行评先创优“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责任。从年开始,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停止新开工项目审批,停止工业用地审批。县人民政府每年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各部门签订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年中组织检查,年末进行考核。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把节能减排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有关部门和重点企业,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并每年向县人民政府报告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履行情况。县人民政府每年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的进展情况,在“十二五”期末报告五年两个指标的总体完成情况。各乡镇人民政府每年也要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节能减排工作,自觉接受监督。

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节能减排。对重点用能单位要加强经常监督,凡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目标;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行为实行重罚,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同时要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环保义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十二、建立强有力的节能减排领导协调机制

节能环保管理制度篇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全县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强化监管,根据《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文件精神,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建立全县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管理责任制。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建立健全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责任体系,落实责任,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切实改变“高能耗、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谐龙游建设。

二、基本原则

1、“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按照政府领导分工管理范围,对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由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副县长具体主管、协调、督促职责范围内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指导、督促责任部门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属地管理、部门负责”原则。采取条块结合,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做好本行业领域内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管委会按照一把手负责制的要求,对本区域范围内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

3、“谁耗能、谁节能,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进一步明确企事业单位主体责任,对各自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治理责任。

三、领导分工

按照县政府领导成员分管范围,对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作如下划分:

1、县长连小敏:对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

2、常务副县长王良春:具体分管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协调,主要负责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等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县府办、发改、经贸、劳动与社会保障、能源、安全生产、环保、国资、税务、国土、工业园区、统计、机关事务、外事、金融、保险、供电、总工会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3、副县长吕玉茹:主要负责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旅游、广播电视、体育、食品药品监督、电大分校、妇联、档案、文联、关工委、县志办、红十字会、新闻单位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4、副县长薛伟:主要负责科学技术、信息化等方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科技、农村能源、外贸、供销、行政服务中心、技术监督、民族事务、宗教、侨务、电信、邮政、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科协、共青团、对台办、侨办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5、副县长李建民:主要负责农业和农村等方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农办、农业、林业、水利、民政、移民、人民武装、征兵、乌引工程、气象、防汛防旱、防灾救灾、采砂办、沐尘水库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技110、人武部、慈善总会、老龄委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6、副县长洪一舟:主要负责商贸流通、政法等方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公安、司法、交通、监察、、物价、粮食、物流、招投标监管办、招投标中心、工商行政管理、烟草、消防、铁路运输、铁办、法制办、法院、检察院、武警、残联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7、副县长周向军:主要负责城乡建设等方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范围:建设与城市管理、村镇建设、招商引资、山海协作、驻外机构、房改办、住房基金管理中心、人防办、社区建设与管理、城市创建、工商联等部门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

县政府领导工作调整、变动,新任接替领导即为自然责任人。如县政府领导分工有调整,按照调整的分工履行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领导职责。

四、责任分解

(一)部门责任分解

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管理职能,承担相关行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监管责任,主要部门的监管责任分解如下:

1、县政府办公室:负责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督查、协调、考核。

2、县部门:负责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受理、交办、督办、调处。

3、县经贸部门:负责全县节能降耗工作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工业经济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负责工业项目决策把关和产业政策的执行;负责产业结构调整、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工作。

4、县环保部门:负责全县污染减排、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案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全县环保管理、环保执法、污染纠纷调处工作;负责工业污染防治、污染减排工作;负责全县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环境监察管理、环境监测管理;负责全县环境违法行为的依法查处。

5、县发改部门:负责服务业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重点项目的计划报批,并组织实施、检查考核。

6、县财政部门:负责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经费保障,并监督经费使用绩效。

7、县农业部门:负责全县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业方面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全县农业生产和畜禽养殖业方面的项目决策、规划管理、污染防治、纠纷调处;负责全县各类污染引起的农损调查、鉴定和估价工作。

8、县水利部门:负责水资源、流域和养殖业等方面的水环境保护监管、治理工作;负责水产养殖、砂石采挖、水利水电污染防治、污染减排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水产养殖、砂石采挖、水利水电污染纠纷的受理和调处;负责各类污染引起渔损调查、鉴定和估价工作。

9、县建设部门:负责城区和建筑业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城乡建筑、城区商业、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引起的污染纠纷的受理、调处;负责通过环评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施工许可、供水许可;负责实施被关停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断水措施。

10、县公安部门:负责城区商业噪声、生活噪声、机动车噪声和尾气污染防治、污染减排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全县群体性和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治安秩序管理。

11、县工商部门:负责受理和调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和个体工商户经营引发的污染纠纷;负责吊销被关停的高能耗重污染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

12、县林业部门:负责林业生态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林业生态资源破坏事件;负责被各类污染引起的林损调查、鉴定和估价工作。

13、县交通部门:负责交通建设、运行方面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恢复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交通环境污染纠纷的受理和调处。

14、县卫生部门;负责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医疗卫生机构污染纠纷的受理和调处;负责各类被污染引起的医疗、鉴定和估价工作。

15、县国土部门:负责通过环评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供地许可;负责受理和调处各类未批先建项目的违法用地问题;负责受理和调处矿山采选引起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恢复问题。

16、县规划部门:负责通过环评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规划许可;负责受理和查处各类未批先建的违章建筑工程。

17、县供电部门:负责通过环评审批的各类建设项目供电许可;负责实施被关停高能耗、落后生产力、高污染项目的断电措施。

18、县农办部门:负责全县农村生活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受理和查处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引起的污染纠纷。

19、县旅游部门:负责全县旅游景区、旅馆饭店及农家乐等旅游业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受理和查处各景区景点、旅馆饭店及农家乐等旅游业污染纠纷。

20、县教育部门:负责全县教育机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方案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教育系统污染纠纷的受理和调处。

21、县科技部门:负责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检查考核;加快高新技术在环保领域的推广应用。

22、县媒体部门:负责按照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加强全社会宣传教育工作。

(二)乡镇(街道)、工业园区责任分解

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对辖区范围内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负总责。负责辖区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方案编制、政策制订、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负责辖区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项目管理、违法查处、纠纷调处、检查考核;负责辖区内村庄(社区)和主要耗能排污单位年度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分解,并做好监督检查和考核奖惩;负责受理和调处辖区内各类污染纠纷;负责做好因环保问题引发的维稳工作;负责监督、制止辖区各类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并协助主管部门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当前,在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现,工业点源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县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目标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各乡镇(街道)、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根据各自职责分工,采取措施,扎实推进,真正把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加强领导。各乡镇(街道)、部门要按照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责任分工,建立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加强区域、行业范围内的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确保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要定期不定期地研究解决有关问题,逐级签订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严格检查、严格考核,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3、完善制度。要全面落实“五步工作法”,严格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完善项目准入制度;要逐步建立“两高一低”企业退出机制,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和排污费征收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推进重点排污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等环保设施建设,建立企业节能减排与政策挂钩机制。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节能环保管理制度篇5

一、节能减排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认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

(二)主要目标。到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1.60吨标准煤下降到1.27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3%。“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分别减少10%和8%。全区城区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一)完善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政策措施

1.鼓励类项目。鼓励企业引进和研制开发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低能耗低污染先进技术、产品和生产能力项目,税务部门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予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2.限制类项目。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对新建和改扩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有关部门在投资管理、环境评价、土地供应、信贷融资、电力供给等审核时,要以国家实行行业准入条件为依据,严格把关。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通过用地预审和不预供地,环保部门不予办理环保审批手续。

3.淘汰类项目。各有关部门及有关企业要采取积极有力措施,按规定限制淘汰。在淘汰期限内,价格主管部门应依法提高供电价格。对不按期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的企业,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关闭,并妥善安置企业人员;其产品属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区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督促其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要吊销其排污许可证(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经济局、区建设局、区环保局、区物价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区工商局、区供电公司负责)。

(二)加快新型能源项目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一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支持有实力的公司建设秸杆发电项目;二是稳步发展替代能源,积极推进生物柴油项目建设;三是加快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步伐,到年,全区力争农村户用沼气达到32500户,年产沼气总量达到1138万立方米(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农办、经济开发区、区科技局负责)。

(三)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制订促进全区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加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抓好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全面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行业,基本形成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程度较高、功能较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到“十二五”末,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22:54:24转变到15:60:25(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统计局、区经济局、区文化局、区旅游局、区商务局负责)。

三、加大投入,全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采取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以及区政府安排必要的资金支持等方式筹措节能减排资金。重点节能工程所需资金主要由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为主。加大政府对节能减排的投入,区政府作为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在开征城区污水处理费的同时,努力争取省专项资金对我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支持。区财政年根据节能减排项目安排专项资金(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经济局、区科技局、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二)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抓好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电机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以及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工程。认真组织筛选推荐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区科技局、区经济局、区财政局、区建设局、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三)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实施一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加快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钢铁、化工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落实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在钢铁、机械、建材、纺织、建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区科技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局、区建设局、区农业局负责)。

(四)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城镇污水专项治理工作,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污水管网的规划与建设。到年,全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和达标率。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鼓励农村集镇兴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大力开展农村改厕工作(区建设局、区环保局、区农业局、区农办负责)。

四、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一)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积极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工作,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大高耗水行业和重点用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加强重点企业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城区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区水利局、区建设局、区经济局负责)。

(二)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落实国家《“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913号),推进大宗工业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探索促进全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政策措施,实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和加工处理布点试点建设工作。积极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加快淘汰实心粘土砖,到年底,城区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年全区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区建设局、区国土资源分局、区农业局、区经济局负责)。

(三)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到年,城区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并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集系统,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区建设局、区城管局、区农办、区新村办、区环保局负责)。

(四)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对重点行业所有改、扩建项目均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前对原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按照国家清洁生产评价体系和标准,指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达标活动。大力实施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建设,在耕作制度、农业机械、畜禽水产养殖、农村生活等方面推广应用节能技术,推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节能。深入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推行农业节本增效模式,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促进合理、科学施用农药、饲料和肥料,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区环保局、区经济局、区农业局、区水利局负责)。

五、强化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一)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全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年底以前各有关部门制定落实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区委组织部、区实绩考核办、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局、区国资办、区环保局、区质监局、区统计局负责)。

(二)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统计部门要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区级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要建立并完善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和监测。环保部门要认真落实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建立环境统计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落实污染减排定期调度制度。做好区级在线监测联网,对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排放情况、污水处理厂出口水质、主要河流断面的水质、主要水源地水质、城区空气质量等五个方面实施在线自动监控,构建污染物排放立体监测体系并向社会公告监控数据。统计部门会同区经济、环保、水务、建设等部门要做好单位GDp能耗、工业增加值能耗、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统计公报制度(区统计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区建设局负责)。

(三)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要求,年底以前制定具体实施办法。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项目必须符合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求。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节能、环保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要立即责令停止生产并处罚款(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环保局负责)。

(四)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严格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配齐管好节能减排计量检测设备,建立和完善企业节能减排计量监控体系,做好节能减排统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设备检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实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区经济局、区环保局、区质监局、区统计局、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

(五)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充分发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综合优势,优化城区、企业用电方案,推广应用高效节能技术,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建立健全需求侧管理组织体系和长效运作机制,落实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加快负控装置建设,强化重点企业用电单耗管理,协调好社会、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利益(区经济局、区物价局、区供电公司负责)。

(六)严格建筑节能管理。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实现新建建筑达到节能100%的目标。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区建设局、区房管局负责)。

(七)加强节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监管监察体制,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理顺和逐步建立区级节能监察机构。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监管体制,加快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区排水监测站的硬软件建设,适时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提高能源统计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开发应用、信息、评估监测、监督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区编办、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局、区环保局、区统计局负责)。

六、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一)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湖北省节能减排的有关法规和规章。组织宣传贯彻强制性国家标准、地方节能降耗标准,做好标准落实监督工作(区政府法制办、区质监局、区环保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经济局、区建设局、区农业局负责)。

(二)强化城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实行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城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实行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限期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城镇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区建设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区财政局负责)。

(三)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区政府和有关部门每年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统计部门要定期对节能减排数据质量进行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节能减排统计中弄虚作假的行为。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政府法制办、区监察局、区环保局、区统计局、区工商局、区质监局负责)。

七、完善政策,形成约束和鼓励机制

(一)落实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税收政策。区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产品、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的税收优惠政策(区财政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科技局、区环保局、区国税局、区地税局负责)。

(二)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大实施电力峰谷分时、丰枯和季节性电价力度。对高耗能行业中国家规定淘汰类和限制类项目,继续实行差别电价。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安排,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按国家规定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目前的每公斤0.63元分三年提高到每公斤1.26元,同时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加大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建立城区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良性运行机制。在年底前全区全面开征城区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要达到每吨0.8元。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区物价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区经济局、区建设局、区财政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地税局、区供电公司负责)。

八、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一)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每年制订节能减排宣传方案,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节约环保意识。组织好每年一度的节能宣传周、城区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中国水周等宣传活动(区委宣传部、区广电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负责)。

(二)表彰奖励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区财政设立节能减排奖励基金,对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并组织媒体宣传节能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区发展和改革局、区财政局、区环保局、区水利局负责)。

九、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一)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各级政府及各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节能,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施能耗公布制度,实行节奖超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制订和实施适应本系统特点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教体局、区科技局、区卫生局、区质监局、区统计局、各镇人民政府负责)。

(二)抓好政府机构办公设施和设备节能。各级政府机构重点抓好办公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区直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带头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不得高于20℃的标准。凡新建或改造的办公建筑必须采用节能材料及围护结构;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合理配置并高效利用办公设施、设备(区财政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建设局、各镇人民政府负责)。

(三)加强政府机构节能和绿色采购。认真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185号)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90号)。各行政、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采购人)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要优先采购节能、节水、环境标志产品。采购人或其委托的采购机构应当在政府采购招标文件(含谈判文件、询价文件)中载明对产品的节能环保要求、合格供应商和产品的条件,以及优先采购的评审标准。采购人或其委托机构未按上述要求采购的,有关部门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理,财政部门视情况可以拒付采购资金(区财政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

十、加强节能减排组织领导

节能环保管理制度篇6

一、完善制度

健全组织,为加强节能科学管理,推动节能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医院已经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节能降耗管理领导小组,2020年将继续贯彻执行上级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节能技术监管的各项规程、条例、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节能管理。同时,围绕医院节能工作计划,按月落实分解,进一步提高全员职工的节能意识。

二、计划重点完成工作内容

1、进一步加强节能宣传,进一步实行全院耗能较高的设备设施改造,实现全院节能供应。

2、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废物处理由专人负责、分类收集、集中定点存放,最后交指定的医疗废物处理公司焚烧处理,双方签名,做好记录。

3、为创建“健康绿色医院”,为病人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在院内栽花、种树,投资添置垃圾箱对生活和医用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无害化处理。

三、具体措施

1、节约用电。合理设置办公室、会议室空调温度,夏季制冷温度设置不低于26℃,空调开启时关闭门窗,杜绝长明灯、白昼灯。合理开启和使用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用电设备,尽量减少待机消耗,杜绝长时间待机现象。

2、节约用水。用水设施设置明显节水标识,自觉养成节水习惯,加强用水设备维护管理,调低卫生间水箱水位,坚决杜绝跑冒漏滴,严禁长流水。

3、节约办公耗材。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倡导无纸化办公,医院内部会议通知尽量采用微信、QQ群等通知方式,减少纸质件。提倡使用再生纸和双面用纸,提高纸张的使用率,一般文件、材料装订在左上角,方便回收再利用。减少圆珠笔或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量,办公耗材领取、发放实行登记,制定专人管理,严格控制。废旧报纸、旧杂志、旧电池、废弃的文印纸张等,应集中回收,统一处置。

4、节约通讯费用。办公室电话尽量减少长途电话,解答外线电话做到言简意赅,尽量减少通话时间。

5、严格执行差旅费报销制度。出差期间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四、节约公车耗费

1、加强公车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进行集体公务活动时,提倡集中合乘公务用车,不分散使用小汽车,严禁公车私用。

2、实行车辆定点加油、定点维修、定期保养和统一保险,科学核定单车燃油定额,努力降低燃油消耗,减少车辆维修费用支出。

五、节约接待费

1、节约会务费用。能在院内开的会议,决不选在医院外开会,确实需要去外面召开的会议要控制人数、规模、会期、合理选址,提倡开小会、开短会。

2、节约接待费用。严格公务接待标准,实行分档定标、分工负责、严格审批。公务接待大力提倡吃工作餐、按需订餐,坚决杜绝各种大吃大喝的铺张浪费现象。

六、工作要求

1、以“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为原则,切实降低公务支出

深入推进节约型医院建设,强化行政开支日常管理,健全支出管理办法,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要通过严格审批,控制经费等办法,加强对各类外出参加会议和培训的管理,规范公务接待行为,严格执行接待标准及减少陪餐人员,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节约用水用电,降低电话费支出,减少办公用品的消耗,提高办公设备的使用效率,讲究成本核算。要加强对职工节俭意识、成本意识、效能意识的教育,积极营造“人人节约、事事节约、处处节约、时时节约”的氛围,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贯彻于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

2、已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制度为重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医院领导干部要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正确政绩观,充分认识发展是政绩,抓降低行政成本、节约社会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不断完善内部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要完善决策机制,提高行政成本运行的透明度,从根本上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节能环保管理制度篇7

(一)主要目标。到2010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到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由*年的2549万吨减少到2295万吨,化学需氧量(CoD)由1414万吨减少到1273万吨;全国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二)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健全法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提高意识,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动员全社会力量,扎实做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控制增量,调整和优化结构

(三)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抓紧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建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上项目与地方节能减排指标完成进度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的机制。落实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继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大差别电价实施力度,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差别电价标准。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四)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力度。“*”期间实现节能1.18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240万吨;今年实现节能315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40万吨。加大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期间实现减排化学需氧量(CoD)138万吨,今年实现减排CoD62万吨(详见附表)。制订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的具体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予以关停,有关部门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严格控制国家安排投资的项目,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国务院有关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告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和各地执行情况。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有条件的地方要安排资金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

(五)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先进生产能力。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尽快修订颁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商投资节能环保领域,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外资项目,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提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六)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抓紧制订出台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水电、沼气、生物质能利用以及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的科研、开发和建设,加强资源调查评价。稳步发展替代能源,制订发展替代能源中长期规划,组织实施生物燃料乙醇及车用乙醇汽油发展专项规划,启动非粮生物燃料乙醇试点项目。实施生物化工、生物质能固体成型燃料等一批具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示范项目。抓紧开展生物柴油基础性研究和前期准备工作。推进煤炭直接和间接液化、煤基醇醚和烯烃代油大型台套示范工程和技术储备。大力推进煤炭洗选加工等清洁高效利用。

(七)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抓紧制定实施配套政策措施,分解落实任务,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着力做强高技术产业,落实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

三、加大投入,全面实施重点工程

(八)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着力抓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期间形成2.4亿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今年形成50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重点是:实施钢铁、有色、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项目共745个;加快核准建设和改造采暖供热为主的热电联产和工业热电联产机组1630万千瓦;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30个,推动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与改造示范,启动200个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示范推广项目;推广高效照明产品5000万支,中央国家机关率先更换节能灯。

(九)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期间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500万吨、再生水日利用能力680万吨,形成CoD削减能力300万吨;今年设市城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200万吨,再生水日利用能力100万吨,形成CoD削减能力60万吨。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形成CoD削减能力140万吨。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和改造。严格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十)推动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期间投运脱硫机组3.55亿千瓦。其中,新建燃煤电厂同步投运脱硫机组1.88亿千瓦;现有燃煤电厂投运脱硫机组1.67亿千瓦,形成削减二氧化硫能力590万吨。今年现有燃煤电厂投运脱硫设施3500万千瓦,形成削减二氧化硫能力123万吨。

(十一)多渠道筹措节能减排资金。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所需资金主要靠企业自筹、金融机构贷款和社会资金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安排必要的引导资金予以支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在实行城市污水处理费最低收费标准的前提下,国家对重点建设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承担污染治理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对重点流域内的工业废水治理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十二)深化循环经济试点。认真总结循环经济第一批试点经验,启动第二批试点,支持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浙江、青岛等地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试点。继续推进汽车零部件和机械设备再制造试点。推动重点矿山和矿业城市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组织编制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制糖等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加快制订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十三)实施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快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改造及矿井水利用重点项目。“*”期间实现重点行业节水31亿立方米,新增海水淡化能力90万立方米/日,新增矿井水利用量26亿立方米;今年实现重点行业节水10亿立方米,新增海水淡化能力7万立方米/日,新增矿井水利用量5亿立方米。在城市强制推广使用节水器具。

(十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落实《“*”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煤层气、煤矸石、大宗工业废弃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期间建设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2000万千瓦,今年开工建设500万千瓦。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认定。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利废建材产业化示范。修订新型墙体材料目录和专项基金管理办法。推进第二批城市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确保2008年底前256个城市完成“禁实”目标。

(十五)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充分回收垃圾中的废旧资源,鼓励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积极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十六)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组织编制《工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编制通则》,制订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力度。合理使用农药、肥料,减少农村面源污染。

五、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

(十七)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等科技专项计划中,安排一批节能减排重大技术项目,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组建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强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十八)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实施一批节能减排重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落实节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纺织、造纸、建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及农业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十九)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指导意见》,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为企业以及党政机关办公楼、公共设施和学校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

(二十)推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制订出台《加快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积极推进环境服务产业发展,研究提出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的政策措施,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或设施运营。

(二十一)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开展节能减排国际科技合作,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节能环保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宽节能环保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六、强化责任,加强节能减排管理

(二十二)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具体的评价考核实施办法。

(二十三)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全部耗能单位和污染源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全涵盖全社会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区域间流入流出及利用效率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调查体系,实施全国和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季度核算制度。建立并完善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能耗统计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加强能源统计巡查,对能源统计数据进行监测。制订并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和监测办法,改进统计方法,完善统计和监测制度。建立并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网上直报系统和减排措施调度制度,对国家监控重点污染源实施联网在线自动监控,构建污染物排放三级立体监测体系,向社会公告重点监控企业年度污染物排放数据。继续做好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公报工作。

(二十四)建立健全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建立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组织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指南》,加强对地方开展“能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把总量指标作为环评审批的前置性条件。上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评审批权限。对超过总量指标、重点项目未达到目标责任要求的地区,暂停环评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强化环评审批向上级备案制度和向社会公布制度。加强“三同时”管理,严把项目验收关。对建设项目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生产等违法行为,严格依法进行处罚。

(二十五)强化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期间全国千家重点耗能企业实现节能1亿吨标准煤,今年实现节能2000万吨标准煤。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完善节能减排计量和统计,组织开展节能减排设备检测,编制节能减排规划。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实行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及公告制度,对未完成节能目标责任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今年要启动重点企业与国际国内同行业能耗先进水平对标活动,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中央企业全面推进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活动,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二十六)加强节能环保发电调度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并尽快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办法,优先安排清洁、高效机组和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限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今年上半年启动试点,取得成效后向全国推广,力争节能2000万吨标准煤,“*”期间形成6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研究推行发电权交易,逐年削减小火电机组发电上网小时数,实行按边际成本上网竞价。抓紧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规范有序用电,开展能效电厂试点,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二十七)严格建筑节能管理。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全过程监督管理,实施建筑能效专项测评,对达不到标准的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验收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从2008年起,所有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等文件中要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深化供热体制改革,实行供热计量收费。今年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管工作,北方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完成采暖费补贴“暗补”变“明补”改革,在25个示范省市建立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能耗定额制度,实现节能1250万吨标准煤。

(二十八)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管理。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执行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建立汽车产品燃料消耗量申报和公示制度;严格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适当提高排放标准,继续实行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公布实施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和有效衔接。

(二十九)加大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力度。加快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制度,扩大能效标识应用范围,今年《实行能效标识产品目录(第三批)》。加强对能效标识的监督管理,强化社会监督、举报和投诉处理机制,开展专项市场监督检查和抽查,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推动节能、节水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规范认证行为,扩展认证范围,在家用电器、照明等产品领域建立有效的国际协调互认制度。

(三十)加强节能环保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节能监管监察体制,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立地方各级节能监察中心,抓紧组建国家节能中心。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污染减排监管体制。积极研究完善环保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加快各级环境监测和监察机构标准化、信息化体系建设。扩大国家重点监控污染企业实行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加强节能监察、节能技术服务中心及环境监测站、环保监察机构、城市排水监测站的条件建设,适时更新监测设备和仪器,开展人员培训。加强节能减排统计能力建设,充实统计力量,适当加大投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

七、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

(三十一)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处罚标准,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积极推动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的制定及修订工作。加快民用建筑节能、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处理管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环保设施运营监督管理、排污许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城市排水和污水管理、电网调度管理等方面行政法规的制定及修订工作。抓紧完成节能监察管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节约用电管理、二氧化硫排污交易管理等方面行政规章的制定及修订工作。积极开展节约用水、废旧轮胎回收利用、包装物回收利用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等方面立法准备工作。

(三十二)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研究制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各地区抓紧研究制订本地区主要耗能产品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今年要组织制订粗钢、水泥、烧碱、火电、铝等2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包括高耗电产品电耗限额标准)以及轻型商用车等5项交通工具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制(修)订36项节水、节材、废弃产品回收与再利用等标准。组织制(修)订电力变压器、静电复印机、变频空调、商用冰柜、家用电冰箱等终端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制订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标准体系编制通则,指导和规范企业节能工作。

(三十三)加强烟气脱硫设施运行监管。燃煤电厂必须安装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建立脱硫设施运行台帐,加强设施日常运行监管。*年底前,所有燃煤脱硫机组要与省级电网公司完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联网。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脱硫设施的电厂要扣减脱硫电价,加大执法监管和处罚力度,并向社会公布。完善烟气脱硫技术规范,开展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组织开展烟气脱硫特许经营试点。

(三十四)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和监督。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列入国家重点环境监控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及污染物排放信息实行向环保、建设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季报制度,限期安装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并与环保和建设部门联网。对未按规定和要求运行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城市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落实收费政策、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的,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故不运行的地区,暂缓审批该地区项目环评,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建设资金。

(三十五)严格节能减排执法监督检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每年都要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和监察行动,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违反节能环保法律法规的单位公开曝光,依法查处,对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强化上市公司节能环保核查工作。开设节能环保违法行为和事件举报电话和网站,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建立节能环保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力、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等行为,依法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八、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十六)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推进成品油、天然气价格改革。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降低小火电价格,实施有利于烟气脱硫的电价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煤矸石和城市垃圾发电,实行相应的电价政策。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加快推行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的限制类、淘汰类高耗水企业实施惩罚性水价,制定支持再生水、海水淡化水、微咸水、矿井水、雨水开发利用的价格政策,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将二氧化硫排污费由目前的每公斤0.63元分三年提高到每公斤1.26元;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提高CoD排污费标准,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杜绝“协议收费”和“定额收费”。全面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并提高收费标准,吨水平均收费标准原则上不低于0.8元。提高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改进征收方式。

(三十七)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进一步加大财政基本建设投资向节能环保项目的倾斜力度。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进和完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继续加强和改进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管理。研究建立高能耗农业机械和渔船更新报废经济补偿制度。

(三十八)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品(设备、技术)目录及相应税收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减免企业所得税及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完善对废旧物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优惠政策;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在计征企业所得税时实行减计收入的政策。实施鼓励节能环保型车船、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改进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研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实行鼓励先进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进口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十九)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研究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安排中进一步突出对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

九、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四十)将节能减排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每年制订节能减排宣传方案,主要新闻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宣传节能减排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大力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加强对外宣传,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在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取得的成效,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四十一)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能减排宣传。组织好每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及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水日宣传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选择若干节能先进企业、机关、商厦、社区等,作为节能宣传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开放。

(四十二)表彰奖励一批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对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组织媒体宣传节能先进典型,揭露和曝光浪费能源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反面典型。

十、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

(四十三)政府机构率先垂范。建设崇尚节约、厉行节约、合理消费的机关文化。建立科学的政府机构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制订并实施政府机构能耗定额标准,积极推进能源计量和监测,实施能耗公布制度,实行节奖超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系统,制订和实施适应本系统特点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

节能环保管理制度篇8

党的“十”报告中,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了重要阐述,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等相关领域引起了全社会的空前重视。高校做好节能工作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北京林业大学节能工作现状

1.能源使用管理现状

北京林业大学是具有生态环保的学科优势,长期关注能源和环境问题。学校教学生活区主要消耗的能源有电力、天然气、燃油和水。其中电力主要用于照明系统、供热系统、建筑内部空调通风系统、室内设备系统、综合服务系统等耗能系统的机电设备,以及各办公室内的办公设备等室内设备;天然气主要供食堂和供热锅炉房使用;汽柴油主要用于校车及实验室设备等;水主要为校园各区域生活用水、锅炉房补水、中央空调补水以及消防用水等。学校制定较为完善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和水电表查抄制度,能源计量器具相对齐备。

2.能源管理存在问题

(1)节能自主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针对教学、科研、办公等单位部分的能源,仅采取计量统计措施,没有具体的指标进行管控,加之部分单位及个人集体利益淡薄,校园内“常流水、长明灯”等严重浪费现象时有发生,节能管理过程中,部分环节监管薄弱,往往导致能源浪费现象发生多时后才被制止。

(2)技术和资金投入不足。学校节能管理中的技术和资金问题,主要包含能耗设备更新改造和计量设施齐备完善两方面问题。目前,校园内尚未完全淘汰落后产能用能设施设备,计量设施难以覆盖水、电、气等能源使用的各个末端。节能智能控制技术推广力度不强,节能管理中使用的前沿科技亮点少。

二、北京林业大学能对策探索

1.增强师生节能意识

(1)积极发挥绿色、低碳、环保三类特色专业优势。学校根据现有教学科研条件,将林学、生态学、森林资源保护、生物质能源研究以及三废(废水、废物、废气)处理技术研究等方面的课程,列入学生必修或选修课程范围,提高节能环保教育系统化、科学化水平,使节能环保自主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2)打造绿色节能校园文化。作为全国最高绿色学府,学校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引导舆论,打造节能环保宣传平台,广大师生参与节能环保活动热情高、效果好。目前,全校共有节能环保类志愿者社团10余支,志愿者们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推动建设节约型校园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3)积极发挥学生骨干节能示范作用。由学生党员自发组织成立的源爱节能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近百名,服务队定期组织开展节能宣传服务;积极依靠基层党团组织,在学生公寓楼内设立节能监督负责人,促进全校师生良好节能习惯的养成。

2.完善节能管理体制机制

(1)加强节能机构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学校2002年设立学校节能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节能工作的长期规划、设计,并负责制定有关制度,落实各单位的工作责任。下设节能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节能工作;

(2)不断完善节能工作规章制度。学校制订了严格的一、二、三级水电表查抄制度,要求一级表日查,二、三级表月查。强化统计分析工作,利用基础数据分析能源使用与管网运行情况。重新修订了《北京林业大学能源使用管理条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校园绿化用水相关规定》等管理制度。

(3)强化能耗计量监测考核,厉行节能奖惩。学校实行“指标核定、节约奖励、超额自费”的管理模式,并建设了远程节能管理系统,加强能源使用的监测管理。自2000年以来开始实施水电收费制度,利用经济杠杆遏制学校水电浪费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营性单位全额收费,同时,制定校内经营性单位用能指标,签订水电使用合同,对超指标使用水电加倍收费。后勤单位、产业单位等独立核算单位,全部收费,厉行节约。

(4)注重节能管理人才培养。高校节能管理是一项长久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完善的规章制度,更需要专业能源管理人才的投入保障。学校定期对能源管理各环节工作人员开展技能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节能系统人员整体管理水平。学校节能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现有专职能源管理工作人员三人,其中一人具有博士学位,两人先后获得国家能源管理师资格证书。为节能工作各项措施规划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3.依靠新技术提升节能工作水平

(1)加强用能老旧设施设备的改造。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强校园内老旧管网改造力度,通过几年的努力,更换热力管道及重做管道保温层各万余米;校园内已完全淘汰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水设备,做到校园内新型节水器具全覆盖;全面实施绿色照明工程,逐步在全校将低效高耗能照明光源改换成节能高效光源将原有的t8普通荧光灯更换为t5高效荧光灯,根据实际测算,节电率高达50%;学生浴室内,在消费刷卡系统的基础上加装节水器,取消了洗澡“大锅饭”,统计数据显示,节水率高达近40%。

(2)积极运用节能新技术,从技术改造中挖掘节能潜力。按北京市统一要求,学校及时完成供热锅炉房煤改气改造工作,组织专家经多次论证后,2008年,学校开始实施智能化供热系统综合节能技术改造,供热系统在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达到了按需供热、节能减排的目的,通过实际运行,采用新技能技术的供热系统年均节能近10%;依托校内学科优势,实现科研与节能工作相结合,2011年,联合校内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对图书馆中央空调控制系统实施智能化节能改造,在改善图书馆内空气质量及舒适度的同时,2012年较上年度实现节能11%。

(3)积极建设校园节能监测平台。经多年努力,学校成功获得国家“2012年高校节能监管平台建设”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目前,正逐步改造校园内水、电、暖管网计量、控制装置,依托校园网络,建立校园节能监管平台,将采集到的用户末端计量信息远程传输到监控中心,通过实时监测分析,不仅可以及时查找用能异常点,还可以通过用能合理化分析,对用能单位科学制定用能定额,大幅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极大地提高节能工作效率和水平。

三、结束语

高校应当进一步重视节能降耗工作,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科学组织、科学管理、科学配置,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文庄.高校建筑节能的思路与对策[J].建筑节能,2009,(1):56-57

[2]谭洪卫.首批“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高校――同济大学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J].建设科技,2009,(10):20-23

[3]王妍.高校节能工作浅谈[J].高校后勤研究,2012(1)

节能环保管理制度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建立我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落实考核监督制度,着力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民生优先,人水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现代化民生水利为目标,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关系。

(二)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统筹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水资源协调利用。重点推进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全面加强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各级人民政府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三、主要目标

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建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建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考核制度;完善与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相适应的监控体系。按照《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文件要求,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8.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0年0.413提高到0.449以上;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市跨界河流交接断面水质水量达标率达到100%以上。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0.17亿立方米以内,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2%以上。203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0.85亿立方米以内,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7%以上。

四、任务及分工

(一)实施用水总量控。

1.制定并实施市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依据自治区下达的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结合全市水资源实际,综合考虑各县(市、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现状、用水效率、产业结构和未来发展需求,制定各县(市、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工信委、住建委、市政管理局、农业局、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把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作为取水许可办理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前置条件。对直接从江河、湖泊或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建设项目,未取得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申请批准文件的,政府投资主管部门不得审批、核准该建设项目。(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工信委、住建委、环保局、市政管理局、国土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开展工业园区、重大产业布局和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从宏观战略层面促进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委、住建委、环保局、水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建设项目通过水资源论证并落实论证报告中确定的节约、保护和管理等措施,经验收合格的,方可发放取水许可证。对取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县(市、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取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县(市、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优先保障低消耗、低排污和高效益的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节水高效项目,坚决淘汰高耗水、低效益的企业和产业。(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工信委、住建委、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严格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全面贯彻落实《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严格按法定程序、征收标准范围依量计征水资源费,各级各部门不得擅自减免水资源费。水资源费用于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不得侵占、截留、挪用。(责任单位:市水利局、财政局、市政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已经覆盖、水质水量能够满足需求的区域,单位、企业原有自备井一律封停,禁止取用地下水。公共供水不能完全满足用水需求的区域,限量开采地下水。公共供水管网尚未覆盖的区域,应当创造条件延伸公共供水管网,逐步停止取用地下水,并封停取水设施。(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工信委、住建委、环保局、市政管理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实施用水效率控制。

1.制定并实施市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严格依据自治区下达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结合各县(市、区)用水现状、节水潜力、经济社会发展等,制定各县(市、区)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每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期下达1次,年度用水计划指标每年下达1次。(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工信委、环保局、市政管理局、农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调节作用,合理提高非农业用水价格,稳步推行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并根据运行成本,依法适时调整水费、污水处理费价格。(责任单位:市物价局、工信委、住建委、环保局、市政管理局、水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加强节水监督管理。强化取用水大户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对超标准和超计划用水的单位实行超定额取水累进加收水资源费政策;严格执行工业行业主要产品用水定额标准,对高耗水产业、行业和产品逐一排查,逐一严格整改。(责任单位:市发改委、水利局、工信委、物价局、质监局、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实行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未落实“三同时”制度的,不予竣工验收。逐步推进新建大型文化、教育、宾馆、饭店、办公设施,以及新建大型住宅小区,配套建设节水设施和中水回用设施,安装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节水型用水器具。(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住建委、工信委、环保局、旅游局、商务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加强水资源监控体系和信息化建设。抓好年取地表水量20万立方米以上或地下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不含水电站)、生活取水户的取水计量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推进农业取水设计灌溉面积在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的取水计量管理和自备水源取水户计划用水管理,实现对全市重要取水户取水许可总量的在线监控。(责任单位:市水利局、财政局、农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6.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农业用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力度,推广管道输水、灌区改造、防渗、微灌、喷灌等工程节水技术和生物农艺节水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完善和落实产业支持、技术服务以及节水、抗旱设备财政补贴政策,大力扶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调动农民发展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到“十二五”末,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0年的0.413提高到0.449。(责任单位:市水利局、发改委、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工业用水。加强对冶炼、化工、火电、造纸、制糖、建材、食品等高耗水企业的节水管理,积极开展工业节水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先进的节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技术,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鼓励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和实现废水“零排放”。到“十二五”末,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5%。(责任单位:市工信委、环保局、水利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城镇生活用水。着力加大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广普及高效实用的节水器具,重点抓好宾馆、饭店、洗浴、游泳、超市等公共场所节水型用水器具的普及;加强对洗浴、洗车等高耗水服务行业的节水管理。(责任单位:市住建委、工商局、市政管理局、旅游局、商务局、环保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非常规水利用。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雨水蓄积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示范工作。城市水系、园林绿化、洗车、道路喷洒、工业生产等用水优先利用再生水,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回用率争取达到5%。(责任单位:市工信委、住建委、环保局、市政管理局、园林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三)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1.制定并实施市水功能区达标率控制指标体系。严格依据自治区下达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指标,结合市划为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的现状,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环保局、工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2.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市中小河流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把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河湖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按行政区域制定限制入河排污总量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年度入河排污控制指标,确保水功能区达标率。2014年,完成市中小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排总量控制方案编制。(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环保局、工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3.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区域,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并逐步核减排污量。2014年,完成市辖区内全国和重要水功能区的确界立碑工作。(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环保局、工信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4.加快推进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测体系建设。按照水功能区划和地表水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建立各县(市、区)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水量控制指标和管理制度,严格水质水量目标管理,推进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建设。加强对重要取用水户取、退水计量和入河排污口监控设施建设。初步建立满足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要求的水量水质监测站网体系。(责任单位:市水利局、环保局、财政局、水文水资源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5.加强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开展重要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推进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建设,完善饮用水水源应急监管体系。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防治面源污染。加快备用水源地和备用水源供水管网建设,提高突发水污染等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大力开展城市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二级保护区面源污染治理工程。(责任单位:市环保局、水利局、住建委、市政管理局、林业局、农业局、国土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应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我市将严格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切实做好贯彻落实工作。由市水利局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我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办法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水资源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定各年度目标和任务,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

(二)严格落实责任。

各县(市、区)政府人民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管理控制指标的落实负总责。市人民政府对各县(市、区)的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市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报干部主管部门备案,作为地方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干部和相关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由市水利局会同有关部门制订,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牵头推进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建设;财政部门负责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经费保障;环保部门负责水污染防治工作,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农业部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污染防治工作;统计部门负责及时提供考核所需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等有关社会经济统计指标。其他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拓宽投资渠道,建立长效、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资源管理的投入,保障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工作经费。按照《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460号令)要求,将水资源费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

节能环保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油田建设;绿色施工管理;技术创新;清洁生产

中图分类号te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8-0054-02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目前国内外对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等方面关注比较多,对建造过程中的绿色施工关注不多,所以为了在绿色施工理念上全方位控制,我们把绿色施工分为设计理念上的绿色管理和施工阶段上的绿色施工。总之,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总体方案优化,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保证。施工过程控制方面主要是施工过程控制,保护环境。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编织出绿色的大网护佑我们的美好家园。

由于全世界能源紧张的现状,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很多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对节能提出更高要求,绿色设计则被称为是“工业生产的又一次效率革命”。绿色设计是不光要在技术层面上考虑,还要在设计的思维和原则上下功夫。从绿色设计的内容可以看出绿色设计的出发点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这是“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的反映,也体现了现代

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设计中的绿色思维还应该包括安全、自然、人性的含义,这样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要求设计师以一种更负责的方法去设计更加简洁、长久、完美的产品。例如1994年,philipstarck为法国一家公司设计的绿色电视,除了在技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术上选用了一种可回收性材料,在造型和风格上,也体现了简约、持久、安全的“绿色”感觉。

1设计方面将绿色环保作为今后重要的设计目标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清洁的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提供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身心健康。

现阶段我们主动地尝试去利用太阳能,自然光照明,自然通风和降温,考虑太阳能光电转换系统进行设计。因地制宜的采用清洁能源进行设计施工。

例如:新疆某地有一种建筑,墙壁材料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混合建成,保温性很好、建造成本也很低廉,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

又如:很多城市的高层建筑利用太阳能光电转换系统进行设计,将白天的太阳能转换成晚上的霓虹灯点缀我们美丽的城市,既节省能源有美化环境。

2施工阶段上的绿色施工管理

如何把绿色施工管理过程做好是我们研究讨论的方向,大致分为三大块措施考虑:1)思路上绿色措施;2)技术上绿色创新措施;3)管理监督体制上的绿色合作措施。

思路上绿色管理措施:

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要想使绿色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宣传和培训,让企业每一个员工清楚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和含义,养成自觉参与的习惯。

企业最高管理者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所承包工程的竣工,并且确保实施绿色施工,技术性、管理性工作的人员要从施工的准备阶段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方面从源头减少或消除污染,并从污染控制转向清洁生产,提高生态效率。

另外,还要强化建筑工人的教育,他们的积极参与会更有效地推动绿色施工的实施。

例如:河南油田油田建设有限公司在工地宣传栏目张贴绿色施工宣传图册,营造绿色施工氛围。定期组织施工班组进行绿色施工学习培训,按照绿色施工方案要求,教育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认真按照方案和技术交底实施,实现绿色施工常态化。通过开展持续教育与培训,改变他们在施工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的态度和做法。

另外还开展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评比活动,组织全员评审优化,并广泛开展学习,以便各项措施得以落实实施。

3技术上绿色管理创新措施

1)把绿色施工理念真正贯穿到施工全过程中必须要绿色施工的技术和管理创新。

例如:绿色施工方案的合理优化与创新,甚至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优化,认真合理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的评价管理以及各项技术控制措施等等,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实现技术革新,减少施工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以期达到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的目的。

例如:河南油田油田建设有限公司组建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并层层分解工期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及时检查工序质量,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以及文明施工问题等等都需详尽的统筹安排,取得的技术上保证施工质量,管理上高效便捷,保证了绿色施工通道的有效控制;

2)技术创新也取决于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型设备,以及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加强数字化工地等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步伐。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绿色施工管理将是未来施工管理创新及施工企业发展的方向。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尤其是在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改革生产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开展“清洁生产”,尽量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促进现场施工与环境相协调,才能使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下去。

关键词油田建设;绿色施工管理;技术创新;清洁生产

中图分类号te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68-0054-02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目前国内外对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等方面关注比较多,对建造过程中的绿色施工关注不多,所以为了在绿色施工理念上全方位控制,我们把绿色施工分为设计理念上的绿色管理和施工阶段上的绿色施工。总之,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总体方案优化,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保证。施工过程控制方面主要是施工过程控制,保护环境。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编织出绿色的大网护佑我们的美好家园。

由于全世界能源紧张的现状,引起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很多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对节能提出更高要求,绿色设计则被称为是“工业生产的又一次效率革命”。绿色设计是不光要在技术层面上考虑,还要在设计的思维和原则上下功夫。从绿色设计的内容可以看出绿色设计的出发点主要是在技术层面上,从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这是“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的反映,也体现了现代

设计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设计中的绿色思维还应该包括安全、自然、人性的含义,这样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产品。要求设计师以一种更负责的方法去设计更加简洁、长久、完美的产品。例如1994年,philipstarck为法国一家公司设计的绿色电视,除了在技师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术上选用了一种可回收性材料,在造型和风格上,也体现了简约、持久、安全的“绿色”感觉。

1设计方面将绿色环保作为今后重要的设计目标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清洁的节能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提供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身心健康。

现阶段我们主动地尝试去利用太阳能,自然光照明,自然通风和降温,考虑太阳能光电转换系统进行设计。因地制宜的采用清洁能源进行设计施工。

例如:新疆某地有一种建筑,墙壁材料由当地的石膏和秸秆混合建成,保温性很好、建造成本也很低廉,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

又如:很多城市的高层建筑利用太阳能光电转换系统进行设计,将白天的太阳能转换成晚上的霓虹灯点缀我们美丽的城市,既节省能源有美化环境。

2施工阶段上的绿色施工管理

如何把绿色施工管理过程做好是我们研究讨论的方向,大致分为三大块措施考虑:1)思路上绿色措施;2)技术上绿色创新措施;3)管理监督体制上的绿色合作措施。

思路上绿色管理措施:

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要想使绿色施工能够顺利进行,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宣传和培训,让企业每一个员工清楚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和含义,养成自觉参与的习惯。

企业最高管理者制定绿色发展战略,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所承包工程的竣工,并且确保实施绿色施工,技术性、管理性工作的人员要从施工的准备阶段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方面从源头减少或消除污染,并从污染控制转向清洁生产,提高生态效率。

另外,还要强化建筑工人的教育,他们的积极参与会更有效地推动绿色施工的实施。

例如:河南油田油田建设有限公司在工地宣传栏目张贴绿色施工宣传图册,营造绿色施工氛围。定期组织施工班组进行绿色施工学习培训,按照绿色施工方案要求,教育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认真按照方案和技术交底实施,实现绿色施工常态化。通过开展持续教育与培训,改变他们在施工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的态度和做法。

另外还开展编制绿色施工方案评比活动,组织全员评审优化,并广泛开展学习,以便各项措施得以落实实施。

3技术上绿色管理创新措施

1)把绿色施工理念真正贯穿到施工全过程中必须要绿色施工的技术和管理创新。

例如:绿色施工方案的合理优化与创新,甚至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优化,认真合理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绿色施工的评价管理以及各项技术控制措施等等,根据自身技术优势,实现技术革新,减少施工过程中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以期达到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的目的。

例如:河南油田油田建设有限公司组建一个有权威的、有组织能力、效率高的项目领导机构,并层层分解工期目标,落实责任,订立规章制度保证目标的实现,都是实际中有力的组织措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控制,及时检查工序质量,处理好交叉施工的安全防护以及文明施工问题等等都需详尽的统筹安排,取得的技术上保证施工质量,管理上高效便捷,保证了绿色施工通道的有效控制;

2)技术创新也取决于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型设备,以及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加强数字化工地等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科技成果,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步伐。

存入我的阅览室

3)精心施工,让“清洁生产”贯穿于绿色施工技术全过程控制

(1)如何贯彻“清洁生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节约能源,二是减少污染,具体要求和措施如下:在进行工艺和设备选型时,优先采用成熟、能源消耗低的工艺设备。在可能时,对现有的能耗大的工艺及设备逐步替代、淘汰。以清洁能源代替污染大的能源等;

(2)施工现场对建筑施工的材料、水等资源“清洁生产”管理

在施工现场建立废弃物的回收系统,对废弃材料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和回收利用;减少施工期问的用水量;在现场设置雨水、污水收集、沉淀处理池,经过处理的雨、污水用于冲洗车辆、降尘、灌溉等;

(3)当前我们绿色重点是使油区施工工地的污染防治变清洁有效

施工过程中的油区污染物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油区污染主要来自地下石油钻井泥浆和井喷原油及管道原油泄露和原油本身的污染。它是通过具体工艺设计,和严密的环保防患措施的制定来保证环境不被污染。我们与当地环保局通力配合,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设备检测气体和水质,从源头防止油污污染博湖水资源,让油气混合物进入三相分离器分解产生油气水等物质,分解的气体经轻烃回收装置产生液化气天然气进行回收利用;分解出的原油进行销售;分解的污水经沉降反冲,再经一级二级三级过滤装置加药使污水水质达到国家检测标准,再经污水泵回注地下2000多米深处。并对可能的油污,泥浆拉回到定点处理场统一处理固化回收等措施进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的发生,,通过“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负面的影响。

4建立绿色管理监督体制及合作措施

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监督体制及合作贯穿施工全过程,为此,企业要抓好以下工作:

1)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管理及监督制度

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2)严格现场安全监督管理

通过安全工程师的现场监督检测,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对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总之,施工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管理体系要素要求,不断完善相应制度,建立相应责任、教育、检查、事故统计、报告、处理、预评价制度以及活动开展程序制度、操作规程等,将绿色绩效指标纳入员工的考核体系,使企业绿色管理的所有活动过程都有制度指导、约束,不留制度“管理真空,做到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保证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5结论

绿色施工已成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施工设计和施工的全方位绿色控制管理,我们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深入扎实地做好绿色施工各项工作。通过企业施工管理窗口,营造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氛围,树立新时期绿色施工管理的新形象,加快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施工管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振良.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广东建材,2005(10).

[2]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J].中国建材资讯,2006(1).

[3]武卫江.浅谈施工企业技术创新[J].山西建筑,2006(2).

3)精心施工,让“清洁生产”贯穿于绿色施工技术全过程控制

(1)如何贯彻“清洁生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节约能源,二是减少污染,具体要求和措施如下:在进行工艺和设备选型时,优先采用成熟、能源消耗低的工艺设备。在可能时,对现有的能耗大的工艺及设备逐步替代、淘汰。以清洁能源代替污染大的能源等;

(2)施工现场对建筑施工的材料、水等资源“清洁生产”管理

在施工现场建立废弃物的回收系统,对废弃材料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和回收利用;减少施工期问的用水量;在现场设置雨水、污水收集、沉淀处理池,经过处理的雨、污水用于冲洗车辆、降尘、灌溉等;

(3)当前我们绿色重点是使油区施工工地的污染防治变清洁有效

施工过程中的油区污染物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油区污染主要来自地下石油钻井泥浆和井喷原油及管道原油泄露和原油本身的污染。它是通过具体工艺设计,和严密的环保防患措施的制定来保证环境不被污染。我们与当地环保局通力配合,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设备检测气体和水质,从源头防止油污污染博湖水资源,让油气混合物进入三相分离器分解产生油气水等物质,分解的气体经轻烃回收装置产生液化气天然气进行回收利用;分解出的原油进行销售;分解的污水经沉降反冲,再经一级二级三级过滤装置加药使污水水质达到国家检测标准,再经污水泵回注地下2000多米深处。并对可能的油污,泥浆拉回到定点处理场统一处理固化回收等措施进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的发生,,通过“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负面的影响。

4建立绿色管理监督体制及合作措施

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监督体制及合作贯穿施工全过程,为此,企业要抓好以下工作:

1)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管理及监督制度

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2)严格现场安全监督管理

通过安全工程师的现场监督检测,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对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总之,施工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管理体系要素要求,不断完善相应制度,建立相应责任、教育、检查、事故统计、报告、处理、预评价制度以及活动开展程序制度、操作规程等,将绿色绩效指标纳入员工的考核体系,使企业绿色管理的所有活动过程都有制度指导、约束,不留制度“管理真空,做到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保证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5结论

绿色施工已成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施工设计和施工的全方位绿色控制管理,我们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深入扎实地做好绿色施工各项工作。通过企业施工管理窗口,营造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氛围,树立新时期绿色施工管理的新形象,加快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施工管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振良.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广东建材,2005(10).

[2]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J].中国建材资讯,2006(1).

[3]武卫江.浅谈施工企业技术创新[J].山西建筑,2006(2).

存入我的阅览室

3)精心施工,让“清洁生产”贯穿于绿色施工技术全过程控制

(1)如何贯彻“清洁生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节约能源,二是减少污染,具体要求和措施如下:在进行工艺和设备选型时,优先采用成熟、能源消耗低的工艺设备。在可能时,对现有的能耗大的工艺及设备逐步替代、淘汰。以清洁能源代替污染大的能源等;

(2)施工现场对建筑施工的材料、水等资源“清洁生产”管理

在施工现场建立废弃物的回收系统,对废弃材料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和回收利用;减少施工期问的用水量;在现场设置雨水、污水收集、沉淀处理池,经过处理的雨、污水用于冲洗车辆、降尘、灌溉等;

(3)当前我们绿色重点是使油区施工工地的污染防治变清洁有效

施工过程中的油区污染物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油区污染主要来自地下石油钻井泥浆和井喷原油及管道原油泄露和原油本身的污染。它是通过具体工艺设计,和严密的环保防患措施的制定来保证环境不被污染。我们与当地环保局通力配合,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设备检测气体和水质,从源头防止油污污染博湖水资源,让油气混合物进入三相分离器分解产生油气水等物质,分解的气体经轻烃回收装置产生液化气天然气进行回收利用;分解出的原油进行销售;分解的污水经沉降反冲,再经一级二级三级过滤装置加药使污水水质达到国家检测标准,再经污水泵回注地下2000多米深处。并对可能的油污,泥浆拉回到定点处理场统一处理固化回收等措施进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的发生,,通过“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负面的影响。

4建立绿色管理监督体制及合作措施

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监督体制及合作贯穿施工全过程,为此,企业要抓好以下工作:

1)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管理及监督制度

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2)严格现场安全监督管理

通过安全工程师的现场监督检测,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对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总之,施工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管理体系要素要求,不断完善相应制度,建立相应责任、教育、检查、事故统计、报告、处理、预评价制度以及活动开展程序制度、操作规程等,将绿色绩效指标纳入员工的考核体系,使企业绿色管理的所有活动过程都有制度指导、约束,不留制度“管理真空,做到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保证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5结论

绿色施工已成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施工设计和施工的全方位绿色控制管理,我们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深入扎实地做好绿色施工各项工作。通过企业施工管理窗口,营造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氛围,树立新时期绿色施工管理的新形象,加快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施工管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振良.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广东建材,2005(10).

[2]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J].中国建材资讯,2006(1).

[3]武卫江.浅谈施工企业技术创新[J].山西建筑,2006(2).

3)精心施工,让“清洁生产”贯穿于绿色施工技术全过程控制

(1)如何贯彻“清洁生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节约能源,二是减少污染,具体要求和措施如下:在进行工艺和设备选型时,优先采用成熟、能源消耗低的工艺设备。在可能时,对现有的能耗大的工艺及设备逐步替代、淘汰。以清洁能源代替污染大的能源等;

(2)施工现场对建筑施工的材料、水等资源“清洁生产”管理

在施工现场建立废弃物的回收系统,对废弃材料进行分类收集、贮存和回收利用;减少施工期问的用水量;在现场设置雨水、污水收集、沉淀处理池,经过处理的雨、污水用于冲洗车辆、降尘、灌溉等;

(3)当前我们绿色重点是使油区施工工地的污染防治变清洁有效

施工过程中的油区污染物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油区污染主要来自地下石油钻井泥浆和井喷原油及管道原油泄露和原油本身的污染。它是通过具体工艺设计,和严密的环保防患措施的制定来保证环境不被污染。我们与当地环保局通力配合,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设备检测气体和水质,从源头防止油污污染博湖水资源,让油气混合物进入三相分离器分解产生油气水等物质,分解的气体经轻烃回收装置产生液化气天然气进行回收利用;分解出的原油进行销售;分解的污水经沉降反冲,再经一级二级三级过滤装置加药使污水水质达到国家检测标准,再经污水泵回注地下2000多米深处。并对可能的油污,泥浆拉回到定点处理场统一处理固化回收等措施进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污染源的发生,,通过“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负面的影响。

4建立绿色管理监督体制及合作措施

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监督体制及合作贯穿施工全过程,为此,企业要抓好以下工作:

1)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管理及监督制度

建筑工程项目应建立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责任制,明确各自责任。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严格控制,各分部、分项工程均要全面实施管理到位。在实施全过程管理中首先要根据施工队伍自身情况和工程的特点及质量通病,确定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再结合质量目标和攻关内容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制定具体的质量保证计划和攻关措施,明确实施内容、方法和效果。

质量控制的目标管理应抓住目标制定,目标展开和目标实现三个环节。施工质量目标的制订,应根据企业的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经验的新施工产品以及用户的意见和特殊要求等,其中同类工程质量通病是最主要的质量控制目标;目标展开就是目标分解与落实;目标的实施,中心环节是落实目标责任和实施目标责任。各专业、各工序都应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进行全方位管理,从各个侧面发挥对工程质量的保证作用,从而使工程质量控制目标得以实现;

2)严格现场安全监督管理

通过安全工程师的现场监督检测,检查各项制度的执行,对野蛮生产,违章作业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秩序正常运行。总之,施工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管理体系要素要求,不断完善相应制度,建立相应责任、教育、检查、事故统计、报告、处理、预评价制度以及活动开展程序制度、操作规程等,将绿色绩效指标纳入员工的考核体系,使企业绿色管理的所有活动过程都有制度指导、约束,不留制度“管理真空,做到制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保证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5结论

绿色施工已成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施工设计和施工的全方位绿色控制管理,我们将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深入扎实地做好绿色施工各项工作。通过企业施工管理窗口,营造良好的安全文明施工氛围,树立新时期绿色施工管理的新形象,加快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施工管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振良.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广东建材,2005(10).

[2]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J].中国建材资讯,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