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环保管理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8:28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篇1

关键词:lac理论;地质公园;资源环境;游客体验;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x321;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23-06

lactheorybasedplanningandmanagementofgeoparktourism

yiping,fangshi-ming

(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thetheoreticalframework,prerequisitesandapplicableconditionsoflactheoryappliedtothegeoparktourismplanningandmanagementwereintroduced.theapplicationstepswereanalyzedemphatically.theinterrelatedplanningandmanagementsystemconsistingofstatusquo-planning-monitoring-responseforgeoparktourismwasestablished.theplanningschemeofgeopark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wasdesigned.theresultsshowedthatlacplanningtheoryastheconcep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couldbeusedinthefieldofgeoparktourismplanningandmanagement.itwillprovidereferences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tourismgeopark.

keywords:lactheory;geopark;resourceandenvironment;touristexperiences;planningandmanagement

地质公园(geopark)是一类特殊的旅游区,更强调科学性,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重要方式之一[1]。地质公园以稀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体,以区域地质环境、自然人文环境为支撑,以地质旅游项目和科学普及活动为核心吸引物,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科考人员和地质工作者,产生了强大的旅游经济效益。通过开展地质旅游活动,寓教于游,向公众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科学品位和文化价值,促进社会进步,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2],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地质公园首次把珍稀的地质遗迹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全球性保护,在地球科学和旅游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地质公园规划不仅引起了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还逐步为公众所接受,前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与科学考察的人数急剧增长,这对地质公园的景观资源保护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以及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3],加上很多地质公园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沿用传统的以产品数量为基础、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导致景区近距离重复建设、旅游产品同质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环境容量作为一种在国家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中广泛应用于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模型和方法被地质公园继承了过来[4]。大量的研究表明,环境容量是一个集自然、经济、社会环境于一体的动态复杂巨系统,具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的双重属性,环境容量的大小涉及到时间尺度、空间分异、行为方式、资源敏感度、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价值判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很难通过统一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5]。目前,学术界对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的内涵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开展行之有效的研究工作,在地质公园规划编制过程中,规划编制人员常常采用“极限人数”的理念来管理公园旅游规模,使用统一的公式、统一的标准计算出公园各园区、景区的游客日容量、年容量,以此作为最终结果来控制游客规模。这种将旅游环境容量视为一个固定的阈值,用统一的量纲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环境容量,计算出的结果往往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lac(limitsofacceptablechange)理论就是在对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继承和对环境容量模型方法的革命性批判中产生的[6],是美国资源保护方面的专家

进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中环境容量规划与管理的有效工具,中文译为“可接受改变的极限”,逐渐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协调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目前,将lac理论运用到地质公园规划与管理中来协调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关系的文献极少,仅有的文献也只是简单地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并未结合地质公园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基于此,本文以已有的lac理论成果为基础,试图将其运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探索详细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步骤。 1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

地质公园规划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考虑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对于一个游客人数超过环境承载力极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景区而言,将目标转向环境保护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一个旅游市场日益萎缩的地质公园面临的更现实的目标和任务是大力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lac作为一种新的旅游规划理念,其实质是寻找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平衡点,通过制定动态监测指标和可接受的变化极限标准,监测地质公园旅游发展导致资源环境的变化状况,科学制定可接受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管理行动计划,将资源环境变化维持在一个健康范围之内[7]。

1.1lac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前提

1.1.1具有明确的目标地质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科学有效的管理,而管理计划需要坚持合理的发展目标。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地质公园肩负着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高;开展旅游活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重目标。

1.1.2维持区域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多样性地质公园内分布着记载区域地质历史、事件和演化过程的大量地质遗迹资源,是地质公园的资源载体和核心景观,其规模及价值大小直接决定了地质公园的性质及品位[8]。公园内类型丰富的其他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综合反映了区域的自然概况和历史文化背景,一旦遭到损毁和破坏,就会永久失去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物质载体,必须维持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的独特性、稀有性和多样性。

1.1.3旅游对资源环境的伤害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就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必须承认即便是较少数量的游客和较小的活动量也会对公园生态环境带来冲击。

1.1.4管理资源环境的变化管理旅游活动引起的资源环境的变化,确定这些变化的类型和范围,并识别多大的变化是可接受的,管理不再局限于对游客数量的控制,而是对游客行为、活动区间、开放时间、基础设施、政策执行、教育宣传等多方面的调控。

1.1.5实施监测lac监测的对象包括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两部分。监测游客体验,主要是对游客体验质量和满意度大小进行调查,资源环境监测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生态环境破坏状况,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和变化标准,一旦超出了“可接受改变的极限”时,便采取管理调控措施。

1.2lac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适用条件

1.2.1必须面临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随着地质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面临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两大矛盾目标,lac理论就是解决矛盾、协调平衡的过程。

1.2.2矛盾目标必须有所退让和折中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是地质公园规划管理必须协调的两大矛盾目标,限制其中一方,另一方必然受损,惟有双方有所退让和妥协才能实现地质公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提升和最优化发展。

1.2.3明确一个亟待解决的主导目标地质公园不同于一般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其建立的主导性目标首先是保护区域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然后才是适度开发景观资源,开展旅游活动,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开发的原则应坚持科学性、知识性、文化性、高品位、高起点和低介入[9]。

1.2.4制定矛盾目标的监测极限标准监测标准是对“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的定量描述和评判,极限标准的确定应该建立在两个矛盾目标折中平衡的基础上,而不是某一个目标利益的最大化[10]。

2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步骤

lac理论不同于传统规划中确定的游客数量

控制标准,而是一个科学完整的规划管理过程和方法体系,在规划管理方案批准实施后,通过对方案执行效果进行监测,形成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具体过程分为如下九个步骤[11,12]:

2.1明确旅游规划管理的重点与方向

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重点和方向主要有:明确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的数量、等级和价值,明确地质遗迹景观和其他自然人文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特征,明确地质公园各园区、景区的规模和空间布局,明确地质公园功能区的划分和建设情况以及能否满足旅游活动的需求,明确各级地质遗迹保护区的保护状况,确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明确地质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和目标,明确地质公园旅游客源市场和影响力范围,明确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大小和重游意愿,明确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是否科学完善,明确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公众对地质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参与情况等,上述项目有利于使规划管理者认识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和改进方向。

2.2识别潜在的游憩机会

游憩机会(recreationopportunity)有助于识别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条件和管理政策是否有利于旅游开发和开发成何种类型的旅游产品[13],不同的游憩机会描述不同分区的旅游景观、游憩环境、游憩活动、游憩体验和管制措施。根据地质公园规划管理的目标和地质遗迹保护的要求并结合游憩活动的需要,可将地质公园在空间上划分出观光游览区、科普教育区、游客服务区、地质遗迹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公园管理区等功能分区,探索不同分区内的游憩机会类别,如在游览区内,可以考虑培育观光、休闲、探险、登山、摄影、娱乐、购物等游憩机会,在科普教育区内挖掘科研、科考、教学、实习等游憩机会类别。

2.3构建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集

监测指标的选取要遵循系统性、独立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原则,指标必须全面反映区域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的健康状况以及每个游憩机会对其可能的影响程度,强调社区居民与游客的共同参与。根据地质公园的两大矛盾目标,采取向专家、管理人员、游客和社区居民发放征询意见表的形式收集监测指标,最终选取以下因子作为评判地质公园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表1)。2.4清查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的现状

对上述确定的监测指标现状值进行清查,资源状况可以通过专家和仪器分析等实地考察比对确认,环境状况可以采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监测手段和分析方法开展现状测量,游客体验现状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指标现状值的获取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也为评估游憩机会类别方案提供依据。

2.5确定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变化的极限值标准

极限值是每一个游憩机会引起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变化的可接受的安全警戒线,即每个监测指标值允许动态变化的健康范围(表1、表2),当指标监测值在极限范围内变化时,则表明地质公园的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旅游业处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则为不可接受的危险状态。lac理论确定的监测极限值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地质公园发展的阶段适时调整[14]。

2.6规划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方案

ros(recreationopportunityspectrum)即游憩机会谱,是lac理论的延伸扩展,游憩机会谱主要由环境(settings)、活动(activities)和体验(experiences)3个部分组成,它将旅游规划的目标方案转化为提供游憩机会,通过综合权衡地质公园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制定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提供相应的游憩活动和基础服务设施以及管理行动,为游憩者提供特定的游憩体验。运用ros的活动(activities)、氛围(settings)、机会(opportunity)和体验(experiences)四种管理要素,根据步骤2划分的地质公园功能分区和识别的游憩机会,综合规划旅游活动机会类别方案,在公园游览区根据地质公园功能分区要求、资源特色和游客需求合理规划观光体验、科普教育、科考探险、登山康体、休闲度假、健身娱乐、民俗文化体验、宗教朝拜、购物等游憩机会类别方案(表3)。

2.7评估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的成本

代价

针对各种规划方案制定不同的实施计划,并对方案进行社会成本分析和环境代价风险评估。例如,某个规划方案拟将地质公园某一自然生态区域规划开发为休闲度假区,但通过专家、管理者和公众共同参与评估方案可能导致的资源环境损害和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果这一区域开发难度大,需要巨大的资金且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或是与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区相冲突,这种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就不具有可行性了。

2.8选择最佳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

根据地质公园不同区域资源环境保护的现状和要求以及成本代价评估结果,分析出各个方案的优势和劣势,综合比较,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一个或几个最佳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并向公众公布每一方案评估的结果。

2.9实施优选方案并监测管理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变化

管理者将选定的方案以政策的形式实施,加强监测、细化行动,成本核对、时间安排和责任分配等都需要及时调整。如果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日益恶化,超过了可接受的监测极限标准,必须立即采取新的管制措施,比如,在地质公园旅游旺季,游客数量极多,景区内拥挤不堪,严重超过了资源环境和游客体验状况的极限标准,管理者应该及时采取调控票价和开放时间,规划合理的游览线路,有效引导游客分流,平衡游客在各景区的合理分配,达到既保护资源环境又提高游客体验质量的双赢目标。

3结论和讨论

1)基于lac理论的旅游规划管理是一个动态实时调整的行为过程。lac理论中的旅游监测指标和标准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系统,尤其是指标选择的过程应该是专家、管理人员和公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过程。本文在系统阐述lac理论应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框架、前提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lac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应用的步骤,确立了一个由现状—规划—监测—响应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体系,首次提出了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体验状况的监测指标和标准,制定了地质公园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文中构建的规划管理体系、监测指标、标准和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仅是一个概略的框架,针对某一特定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监测指标和标准的选取、游憩机会类别规划方案的制定因公园特色和规划目标的不同应有所差异。

2)lac理论用于旅游规划的最大优点就是引入了较为完善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在规划制定中融入了公众的诉求和愿望,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强调既要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又要考虑游客以及子孙后代可以从同一旅游资源中获得较高的旅游体验,这一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既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研究结果表明lac规划理念可以看作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到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领域的一个缩影[15],为地质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3)lac理论作为一种资源规划管理的政策和技术工具,其理论框架和实施方法都有待于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完善,如何量化分析以使该理论框架更具有操作性和普适性,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逊,赵汀.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j].地球学报,2009,30(3):301-308.

[2]许涛,陈龙,田明中.地质公园旅游者的参与动力与受益模式研究——以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1,13(2):127-132.

[3]郑敏,张家义.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对我国地质遗迹保护区管理体制建设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35-38.

[4]李一飞.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及其实证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9. [5]武艺,吴小根.试论lac理论在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6):544-548.

[6]杨锐.从游客环境容量到lac理论——环境容量概念的新发展[j].旅游学刊,2003,18(5):62-65.

[7]陈涛.lac理念下利川旅游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方世明,李江风,赵来时.地质遗迹资源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33(2):285-288.

[9]后立胜,许学工.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

2003,22(5):54-57.

[10]杜颖,蔡君,王冰.刍议lac系统中指标及标准的确定[j].河北林业科技,2008(2):47-50.

[11]ahnby,leebk,shafercs.operationalizingsustainabilityinregionaltourismplanning:anapplicationofthelimitsofacceptablechangeframework[j].tourismmanagement,2002,23:1-15.

[12]fraumane,bankss.gatewaycommunityresidentperceptionsoftourismdevelopment:incorporating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intoalimitsofacceptablechangeframework[j].tourismmanagement,2011,32:128-140.

[13]黄向,保继刚.基于pci的“中国生态旅游机会图谱”适用性评价[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8(1):81-86.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篇2

为贯彻落实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全省档案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省档案局的安排,笔者对武威、黄羊两个省级开发区(园区)档案工作进行了调研。总体感觉两个开发区经过20余年的发展壮大和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和集聚效应日益显现,已经成为武威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入驻企业、项目建设逐年增加,其产生的档案资料来源广、内容杂、门类多、数量大、成套性强,给管理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应当引起档案部门与园区管委会的高度重视。

一,园区建设基本情况

两园区都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2006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第一批省级开发区。武威工业园区是集体经济、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和包装印刷、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仓储物流、纺织服装、综合加工等配套产业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园区总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现已建成6.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11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户。园区现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0.5亿元,上缴税金7.1亿元。其中,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8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7.44亿元,上缴税金1.68亿元。黄羊工业园区是集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为一体的部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和省级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园区规划面积44平方公里,现已入驻工业企业9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6.9亿元。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6亿元,上缴税金9919.8万元。

二,园区档案工作现状

l管委会档案工作状况

(1)人员机构健全。两园区都初步建立了档案工作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应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明确了档案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配备了专兼职档案员,在管委会办公室设立档案室,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与保管工作。

(2)工作逐步开展。自2011年以来,两园区管委会文件资料的收集整理已经纳入凉州区档案局年度文件材料立卷归档“百分制”考核工作。截至2014年,室存归挡文书档案达到近10000件。

(3)问题令人堪忧。两园区档案工作整体处于初始阶段,除文书档案外,财会、招商、规划、建设、市政管理等各部门形成的档案资料各自存放,分散保管,没有集中统一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管委会档案室面积狭小,且“八防”等设施配置不全,管理人员不够稳定,兼职岗位多,专业素质低,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开发利用无从谈起。

2入驻企业档案工作状况

(1)综合管理型。该类不到入驻企业总数的5%,包括省药物碱厂、武威移动公司、新疆天康饲料有限公司武威分公司等。其特点是企业领导比较重视档案工作,有分管领导,有归档制度,有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有设备较为规范齐全的档案室。各类文件材料集中统一保管,档案实体整理较为规范,分类科学,保管期限划定准确,卷盒标注完整,有卷内目录和备考表,案卷排列有序。

(2)初步管理型。该类约占入驻企业总数的25%,包括普安药业、普华甜菊糖有限公司、鑫淼公司、黄羊河食品有限公司等。这类企业内部有规范的档案室,有专兼职档案员,各类档案资料都集中在档案室统一管理。再如达利集团,将不同种类的档案资料保存在不同部门,在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文控室,负责保管企业的文书、合同等档案资料,由一名办公室文员兼职管理;而技术、设备、财务、生产、经营等档案资料则保存在相应的职能部门。其企业领导有较强的档案意识,也制定了文件材料归档制度并纳入企业管理制度之中,并对档案实体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与整理,但是文件材料的分类归档、编目和编号等不规范,保管期限也没有划分,卷盒使用五花八门。

(3)无序管理型。其数量约占入驻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些企业档案工作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没有明确的档案人员进行管理,无库房设备;各类文件材料简单分散地堆放在各职能部门办公室的文件柜内,不分类目,不加整理;更有甚者,个别企业老总还自己管理文件。这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尚处于一种本能的、自然的管理状态,只要用时能找到即可,档案信息得不到全面开发利用,档案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三,园区档案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档案意识淡薄

园区工作人员普遍档案意识淡薄,管委会及企业领导对档案法律法规和档案工作不甚了解,没有认识到档案是一种资源,是企业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园区建设管理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注意收集积累档案,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忽视档案对园区和企业发展的作用,认为在档案管理上投入人力、物力不合算,等一等、拖一拖也无关紧要。他们没有把档案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和日常工作中去,档案资料随着人员流动、领导更换而丢失现象严重,全面开展档案工作和规范管理更是奢谈。

2人员调动频繁

由于人员调动频繁,造成管委会、特别是入驻企业的档案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档案管理业务培训,不熟悉、不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对文件材料的收集、鉴定、整理、归档等基本业务环节不了解。加上档案员身兼数职,兼职档案工作又不纳入业绩考核,不直接与职称、工资挂钩,因而使他们产生了应付差事的想法,认为自己反正千不长,干好千坏也不影响升迁,档案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不能保障。

3制度保障缺失

园区多数企业没有按照国家档案局“10号令”的规定制定系统规范的档案工作管理制度,虽然管委会在《开发区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下发后,对原有的归档制度进行了一些修订完善,但仍然存在某些方面内容过于笼统、原则的问题,导致“有规难依”。如:有关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管理体制等规定,在实际操作中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致使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都无章可循,管理的随意性大,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安全性都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4业务监管不力

业务监管不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园区管委会工作机制不健全,职能职责不明确,其精力主要集中在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上,在档案管理方面缺乏专业人员,无心也无力对企业档案工作履行监管职能;另一方面,档案部门也存在园区单位多是私营、三资企业,其档案属于企业主的私人财产,无必要对其加以管理的偏见。加之在日常的业务监管中,业务指导人员时不时地遭受企业管理人员的冷遇,因而对园区的档案行政执法与业务指导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不能经常深入到基层企业,导致不少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得不到督促整改。

四,加强园区档案工作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加强法规宣传

首先,应把依法治档作为园区档案工作的重要原则和发展方向,纳入园区建设的日常管理,切实转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思路,加快实现由过去传统的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以业务指导为主向依法监管为主的转变,改进行政执法,完善监督机制,推进依法管档。其次,应充分运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档案法规宣传。同时,通过在园区设立法律咨询点、举办档案知识讲座和岗位培训班、开展档案知识竞赛和档案法规“七进”等活动,宣传档案工作法律法规,报道档案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事例,学习档案工作规范、标准,以增强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管委会及企业领导的档案意识和建档工作积极性,使其自觉走向依法治档的途径,努力实现从“要我建档”向“我要建档”的转变。

2健全领导机构,优化管理网络

在目前园区规模还达不到成立档案馆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档案工作机构,成立综合档案室,实行各种门类、载体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这就要从组织领导上加以重视,在队伍建设上落实措施,把档案工作列入园区建设和发展规划,列入领导议事日程,明确分管领导,配备与档案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档案人员,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网络。即:管委会——办公室——档案室——各工作部门——企事业单位环环相扣,各环节真正担负起相应的档案工作职责,确保园区的档案工作管理到位,不致失控。

3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能

依据《档案法》《甘肃省档案条例》《开发区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和《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制订更为具体明确的开发区、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和相关的工作规范,对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归档范围、工作职责、管理体制等作出明确规定,使档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轨道。

4.突出监管重点,创新监管方式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篇3

1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概况

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于2002年开始建设,以生活垃圾处理为依托,立足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再生循环经济,围绕建设城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环保科研教育、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区的目标,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包括卫生填埋场及配套设施、医疗垃圾处理厂、生活垃圾焚烧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等4个项目,成为北京市当前惟一初具规模的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并于2010年被确定为北京市第1批循环经济园区类试点单位。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高度重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异味防控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开展异味排查防控工作,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积极采纳专家意见,及时向社会通报异味防控情况,确保了垃圾处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城市垃圾处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2垃圾处理过程中的异味源分析

高安屯卫生填埋场:一是填埋区的填埋气体外溢。由于填埋区全部采取膜覆盖,对于填埋气体进行收集和处理。在覆盖膜有漏洞、密封不严和负压过大的情况下,可能会有少量填埋气体外溢,臭味较轻。二是填埋场渗沥液处理车间及调节池。车间硝化罐罐体或管道如果存在密封不严或漏气的地方,以及渗沥液调节池入口漏气、池内负压未有效建立或除臭效果不理想等情况下可能产生臭味。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是引桥。由于卸料大厅在第2层,引桥的建设为陡坡,垃圾运输车辆经过引桥时会造成渗沥液遗洒,尽管每日多次用清水冲洗,但仍然是焚烧厂最大的异味源。二是卸料大厅及垃圾池。由于卸料大厅集中了垃圾料坑、渗沥液排放口等设施,尽管采取了安装负压风门、更换玻璃、定时清洗等措施,但在风门不开的情况下,也可能有臭味扩散到厂区。三是运送垃圾的车辆。目前,每天进入焚烧厂的垃圾量在2000t左右,垃圾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可能存在渗沥液遗洒和异味飘散的隐患。高安屯餐厨垃圾处理厂:餐厨垃圾处理厂目前处于调试阶段,每日处理垃圾约30t,设计日处理垃圾400t,如果正式运行后按照设计垃圾处理能力每日进料,异味治理更要加强。一是卸料厅。垃圾车往卸料坑卸料时,虽然目前要求垃圾卸料不落地,也在卸料厅门口开启了负压风幕,但仍可能存在异味外溢。二是污水处理站。厂内污水处理站目前不能满足达标处理出水需要,现阶段采取污水外运方式处理,由于运输车辆需从储液池内抽取污水,此过程中可能造成异味外溢。高安屯医疗垃圾处理厂:医疗垃圾处理厂的物料成分以含有塑料的一次性薄垫、手套、输液管,针头和镊子等为主,易腐性物质含量非常少,可通过喷洒药剂进行消毒灭菌,消毒液气味也可能成为微弱异味源。

3异味排查工作主要做法

3.1强化制度管理,形成异味防控长效机制园区成立了异味防控专项工作小组,制定了《北京市朝阳循环经济产业园异味排查实施方案》、《园区异味防控工作预案》、《园区整体异味控制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保障了异味防控工作的长效性。

3.2加强园区内部管理,增强异味防控管理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强化填埋场日常管理,规范作业流程,严格做好日覆盖工作。加强对作业现场、调节池、提升泵井、园区道路等区域和设施的除臭药剂喷洒,提高全方位立体除臭效果。二是加强对园区内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和医疗垃圾焚烧厂检查和监督力度,规范企业运行标准,监督企业对卸料平台、卸料仓等重点部位的除臭频率和力度,要限时整改排风系统和渗沥液处理系统,确保各项指标达标排放。三是强化园区各单位设备及建筑物日常维护维修保养工作,加大巡查频次,保持建筑物外观整洁,设备功能齐全,运转有效。提升园区道路质量,防止渗沥液道路遗洒。协调区环卫服务中心,对存在问题的垃圾车进行拍照登记,对不合格的垃圾运输车辆及时整改。加强园区内道路遗洒的清扫、冲刷和喷洒除臭药剂工作,增加夜间道路除臭人员。提高在极端气候和突发事件条件下异味防控的能力。建立应急响应领导小组、不断完善极端气候和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落实阴雨天气领导带班制度,确保应急区域积水和作业现场渗沥液导排及时,堆体无积存。

3.3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科学防控异味能力组织专家指导评审。组织成立异味防控专家组,对园区异味防控工作进行评审,针对不同时期特别是极端天气异味防控提出指导意见,督促园区各单位不断提升异味防控管理水平,提高科学防控异味能力。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不断总结经验,把握天气变化规律,发挥园区空气监测数据信息在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及时调整除臭设施,运用科技手段提高防控能力。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标准意识和工作质量,使工作人员规范操作,增强异味防控意识,最大程度减少异味产生。

3.4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强化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园区网站、《循环产业报》、电子显示屏作用,扩大信息公开,自觉接受监督;不断总结经验,规范园区对外开放工作,完善对外开放档案,提升园区影响力。关注舆情信息,增进与居民的联络和沟通;落实居民代表和人大代表联络制度,认真做好居民群众来电接访工作。4异味防控工作的主要经验1)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异味防控工作的开展。园区领导高度重视异味防控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和落实,制定排查方案,启动工作预案,成立专项小组,推动异味防控工作的实质性开展。2)督查严格,全面掌控异味可能产生的条件。由园区管理中心统一安排,建立异味防控长效机制,按照各单位自查为主的原则,对园区内各项目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对重点运行的设备设施进行抽查,针对可能产生异味的环节组织监督整改,及时消除了隐患,推进了异味防控规范化管理工作。3)加强巡查,及时掌握居民反映的异味信息。加强对周边地区异味源的排查,重点落实有居民反映的区域,调整排查线路,及时汇总排查结果,对异味产生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发出通报,制定应对方案,提出控制要求或整改建议。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alina”为你整理了这篇生态环境分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今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问题导向,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明显。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大气污染精准治理减排,加大扬尘治理力度,实施重点行业VoCs整治,1-10月,我区空气优良率为92.6%,pm2.5平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4%。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1-10月,辖区内省控以上断面iii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为75%,县控以上断面iii类及以上水质达标率为66.7%,省控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推进污水零直排建设,椒北工业功能区块已完成任务;医化园区中18家重污染企业、14家轻污染企业已完成任务。三是打好净土清废战。深化土壤污染防治,已完成13个疑似污染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工作;已完成18家国家质控的详查企业的地下水采样工作;已明确19个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地块非污染地块。启动椒江区“无废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转运试点工作,目前已设立3个收集点,着力完善工业固体废物收运体系,提升工业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风险防范能力。

(二)突出严格执法,中督反馈问题整改有效落实。一是扎实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目前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未结案信访件“德鑫公司搬迁”问题,考虑企业生产、员工安置等实际情况,给予企业6个月生产过渡期,明确2021年1月份停产退出。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我区共受理54(计45.3)件信访件(全市518件),其中重点件4(计2.1)件(全市16件),责令整改企业38家,立案处罚13家,累计处罚121.7844万元。二是推进医化园区综合整治。邀请专家开展地毯式排查,排查出问题178条,完成整改131条。建立“一企一员”制度,实行企业包干服务,责任落实到人。运用无人机、声呐无人船、内窥镜探管等多种高科技手段,严厉打击暗管偷排违法行为,对振港染料顶格处罚100万并责令停产整治,刑事拘留5人,批捕包括法人代表、总经理在内的4人,企业内部暗管已拆除并灌浆封堵;查处了东风化工涉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案,刑事拘留5人,批捕包括法人代表在内的2人。

(三)突出机制创新,生态环保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通过制作宣传视频、发放宣传册、发送工作短信等方式,实现固定污染源工作企业通知全覆盖。创新开展“一对一”现场登记服务、发证企业分批培训等,保质保量完成固定污染源清理工作,共完成排污登记3531家,发证76家,整改41家。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委托浙江省环境科技公司编制椒江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及美丽椒江建设规划纲要,并召开工作部署会,明确任务分解。

亮点工作:

一是创新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积极探索“互联网+环保监管”新模式,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区域环境质量管控一件事、第三方环保治理一件事、环保业务协同一件事,打造集区域环境质量监控、审批、企业监管与服务、宣教培训、第三方治理单位管理、内部科室协同等功能为一体的全新综合管理系统。目前,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项目已通过区改革办、区大数据局等条线向省级申报县域集成管理重大改革项目、观星台优秀应用、十四五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大项目等。

二是实行“环评规范化”创新。加强环评等机构管理,严厉打击环评领域弄虚作假行为,强化溯源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发挥环评源头预防作用。打好助企惠企组合拳,推进我区特色行业管理要求模块化。根据“三线一单”和区域调整实际,重新调整熔炼、表面处理(非电镀)、橡胶等重点行业管理准入指导与行业提升规范。

三是加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击力度。截止11月初,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8000余人次,检查各类企业3000余家次,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77件,罚款888万元,移送公安20起,刑事拘留10人,行政拘留29人,查封扣押11起,限停产案件18起,承办了新《固废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例处罚案。共受理各类环境信访件482件,同比下降13.62%。

四是创新引入“环保管家式”服务。引进上海一家第三方“环保管家”公司,在前所街道六联眼镜园区和海门街道太和园区进行试点,帮助轻污染企业指出和改正环保管理方面的不足,助推社会中介机构提供环保技术服务与我区工业园区环保管理需求的无缝对接,组建并扩大组织提供优质治理服务,推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与第三方“环保管家”公司签订协议的企业已有15家。

二、明年工作思路

(一)坚持绿色生态,稳步提升环境质量

一是强化水环境治理。围绕“水质提升、水生态保护”的中心任务,以“椒北水系水质稳定达标、洪家下陈区域水质明显改善”为两大目标,以重点涉水行业总氮总磷控制整治、区域污水处理厂建设、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生态缓冲带建设为抓手,推进地表水环境质量改善和近岸海域生态保护。完善水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计划在椒江建设5座水质浮标站,在医化园区建设3座微型水质自动站。

二是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好臭气异味治理、汽修行业整治、pm2.5和o?“双控双减”等专项行动,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推进椒江区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上牌“一站式”服务改革;开展工业企业VoCs减排,坚持绩效分级差异管控,确保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力争各项指标达到年度考核要求。加强大气监测体系建设,在5个街道选址建设5座三参数乡镇空气站并投入运行;主要道路建设3个道路微站并投入运行;完成4套黑烟抓拍设备调试安装。

三是加强治土长效管理。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落实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联动监管机制、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督促实施一批管控和修复重点工程。排查沿岸工业场地,对在产企业进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深度排查,对退役工业场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形成疑似污染地块清单。绘制沿岸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地图,实施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的分级“一张图”管理。

四是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到2022年6月底,完成全域范围内“无废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合理规划布局椒江区固废收储项目,拓张服务范围,形成椒江全域的固废收集体系,实现固废的安全高效利用处置。

(二)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抓好第二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抽调专人专职跟进,紧盯警示案例问题、反馈问题和重点信访件的整改反馈,高质量高标准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各项任务整改,积极做好第二轮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迎检准备工作。

二是深化医化园区综合整治。建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医化整治工作,督促医化企业在2021年年底完成销号任务。邀请中国环科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专家,对医化园区在产企业进行地毯式摸排,制定全方位的整治实施方案。梳理明确的问题清单。通过无人机智能巡检、VoCS走航、水环境巡航等科技手段,对医化园区实行水陆空全方位的监管。开展医化园区地下水隐患排查,制定医化园区分区管控措施,稳步推进医化园区地下水改善工作。筹建医化园区工业废水站,系统解决医化废水和地下水深度处理难题。开展九条河污染源调查,实现有的放矢,从源头截断污染源,提升河道水质。

三是强化群众身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做到有诉必接、有案必查、有查必果、限时办结,有力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严厉打击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环境违法行为。

(三)坚持改革创新,统筹抓好生态建设

一是深化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智慧环保”项目建设,对全区污染源实施全过程智慧管控,实现环保一张图、监管全覆盖。完成环保“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平台建设,以“精准监管,精细服务”为切入点,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科技手段强化“过程监管”,通过平台实现数据监测告警,加强部门协同处置,融入全区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二是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编制并落实美丽椒江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作为我区今后美丽椒江建设的指引,申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和自然保护地监管,严守生态红线。

三是推进新兴工业区审批工作。对慧谷科创园、聚星科创园、康乐小微园等新兴工业区开展专项服务工作。制定环保提前告知单,确保企业在入驻园区时即能了解环保要求,提升业主参与环保审批的主动性。利用“一张网”,在政务服务网上了解企业立项情况,为企业建设准确提出意见建议。建立园区环保服务群,包括园区企业、环保工作人员、第三方服务专家、代办员、街道工作人员等,实现时时线上互动,及时解决企业环保工作疑惑。

(四)坚持动真碰硬,全面强化环境监管

一是坚持执法主业,加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监管。根据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督察警示案例暴露的问题,我区环境执法监管仍存在盲区。组织抽调精干力量,配合园区管委会组建医化园区环保执法中队。同时,争取编制配齐配强一线执法人员,做好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监管。加强对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积极运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赋予的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刚性手段,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恶意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一律顶格处罚并移送公安刑事拘留。

二是强化科技监管,形成过程管控的“一张网”。2021年,投资1.6亿元的“智慧监管”平台启动试运行。借助平台监管,实现重点企业、重点点位的电量、风量、水流量等过程性监控有效数据联网。定期开展沿江非法偷排行为排查,借助红外无人机夜间巡查、声呐船定期检测等科技性手段,对沿江8个生态圈开展环境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严防企业非法排污现象。

三是组建信息核查中队,深化“智慧监管”实际应用。抽调3-5人,组建信息核查中队,在委托第三方日常运维的基础上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执法大队跟进处理,在弥补一线执法人员不足的不利条件下,亦可做到对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24小时监管,督促企业合法经营、合规排污。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持续加大夜查、周末查、假期查等非常规时段检查的频次,借助科技监管的有效应用,做到更加精确地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对偷排漏排的环境违法行为坚决做到发现一起,从严从重打击一起。

(五)坚持能力提升,全力打造生态铁军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党建引领,形成“紧扣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互动循环的良好工作格局,争创党建示范单位。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形成的学习教育、为民服务、清正廉洁等成果,营造敢担当善作为的优良作风。持续落实区委巡察整改成果,实行廉政约谈常态化,时刻筑牢思想防线,建设清廉环保。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学识精湛、乐于奉献的生态铁军,扎实推进各项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落地见效。

二是发挥专业能力。组建环保“讲师团”走进工业园区,开设行走的“绿色课堂”等活动,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最生动的案例等,为企业讲授环保知识和管理要求,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助力企业,通过专业培训使企业从思想上实现质的改变。

三是扩大宣传力量。积极发动街道、企业等年轻力量加入环保志愿者队伍,进一步联合环保志愿协会、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媒体等社会组织,成立绿色联盟,充实环保宣传力量。邀请社会各界代表人士(如两代表一委员、新闻媒体、微博大V、社区群众、学生等),通过参观访问、亲身体验、现场直播等方式,直观展示椒江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和成绩,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引领和辐射作用。提升生态环保宣教品质,争取摘得2021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品质之星。

三、环保“十四五”思路

(一)高质量推进全产业绿色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严格执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积极探索研究异地开发搬迁等补偿政策。优化产业集群布局,深化重点区域和行业污染治理。重点整合特色行业集群发展,推进医药化工园区,特色渔港经济、前所眼镜园区及配套集中环保设施建设。高质量推进一批“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建设。

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立足椒江自身优势产业,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做精;推进产业创新升级,重点推进医化等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控制中间体、做优原料药、发展成品药,努力打造高端医药产业制造中心和“绿色药都”。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完善“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推动产业从“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转变;加快高端装备、汽摩制造、医药健康、电子信息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传统产业循环化、低碳化改造。发展现代物流,运用先进技术推进物流产业低碳化发展。发展低碳工业,重点培育汽车制造、高端装备、清洁能源、航空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新兴等碳排放强度低、产业带动强的主导及新兴产业。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与深化经济发展、能源改革和环境质量改善等工作的协同管理,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里下达目标,推广实现分行业率先达峰,推进能源、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碳减排工作。重点碳排放行业和主要产品年度平均排放强度,引导平均线以下的企业对标排放。加快低碳试点建设,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选择燃煤电厂等重点排放企业,开展协同减排试点。聚焦生态功能区、沿海岸带和海岛等重点区域,聚焦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安全、农林业生产、海洋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全方位高标准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示范试点,探索近零碳排放区示范试点。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文化。开展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试点。

(二)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深入开展水环境污染控制。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实施能力提升和提标改造、主干管网和污水泵站建设、区块截污纳管等建设。强化工业企业污染管控,建立完善医化、造纸、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废水长效监管机制。规范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工业集聚区内雨、污水收集系统完备,雨、污管网布置合理、运行正常,纳污处理设施与污水产生量匹配。全面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按照“应纳尽纳、应治尽治”原则,联接终端出水至市政污水管网。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船航测、声呐和人员现场踏勘等手段,实现排查范围及排污口和暗管应查尽查,整治与建设规范化入河排污口。同时,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和污水源头管控。强化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稳定率、出水水质达标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污水处理率“四率”考核,强化生活污水应接尽接、六小行业等“小散乱”规范管理,从源头规范污水接入管理。到2025年,所有(街道)级(含)以上工业园区、所有生活小区达到“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基本达到其他类“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标准。

二是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的首要工作是有效开展pm2.5和o3的协同防控,聚焦VoCs治理、夏秋季臭氧污染治理、扬尘污染防治等问题,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着手,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多措并举削减So2、nox和VoCs等大气污染物,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步改善。通过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深入调整运输结构、优化用地结构、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双控双减”。以能源转型升级为核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低碳社会。加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控,严把耗煤新项目准入关,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船舶,实施清洁排放运输,严格落实扬尘措施等方面,实现椒江的蓝天。

三是深化土壤污染综合防控。通过继续加强农用地土壤分类管控,进一步深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和污染地块一张图,以指导合理规划地块用途。严格落实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整合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和用途变更为敏感用途地块,统一纳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进行分类管理。同时,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生态环境部门会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制定并实施污染防治方案。以地下水利用较多区域、重点医化园区、涉重园区为重点,开展重点区域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实施风险管控或治理修复工程。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防治。定期开展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加快对椒灵江沿岸重点工业园区、遗留工业场地土壤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和智慧园区建设,做好源头管控,预防“增量”。督促企业建立并落实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四是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以打造“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治理能力匹配化,统筹推进工业和其他固体废物管理,加快构建固体废物多元处置体系,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闭环管理。从源头管理减量化,通过加强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全面补齐我区固废处置能力缺口,有效提升固体废物管理水平。

(三)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保护

健全环境治理监管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技术服务水平,做好环境综合执法前准备工作与执法后服务支持工作。推动环境监管社会参与,强化第三方企业参与宣传引导,逐步带动第三方监管全面开展。建立健全第三方环境监督监管制度,严格准入门槛、第三方采购模式及第三方惩戒制度,培育客观公正的第三方市场。推进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接受社会监督,确保环境监督工作公正、客观。椒江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事前防范和管理标准体系、事中处置政策、事后赔偿和修复政策建设,进一步健全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与赔偿技术规范体系和污染治理与修复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管控环境政策体系。推进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试点,建立环境体检、责任保险、专业服务、风险防范、损害理赔为一体的绿色金融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健康风险信息透明度机制和能力建设。完善环境应急体系,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及应急物资配备,健全环境应急队伍,组织建立应急救援市、县二级网络信息系统,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四)高效能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篇5

环境保护工作关乎民生,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设局一直把环境保护工作贯彻至城镇建设的始终,在项目选址、审查、建设、验收都严格把关,在县城环保设施建设上逐年加大,具体情况如下:

一、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

一是在县城规划控制区工业项目的选址、布点上,我们严格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及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可研报告),根据排污程度,与环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会同分类确定布局在不同的工业园区,实现工业进园。

二是在非规划控制区工业项目的选址(如采砂场、采石场等),由环保、国土及项目所在村镇共同现场踏勘,在项目选址审批表有相关部门的审批意见,我们才核法项目选址意见书。

三是在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方面,对节能减排作了严格要求。在项目设计时,明确要求业主单位实行太阳能集中供热、雨水收集循环利用及新型轻质墙体材料,也是规委会审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后期建设的高层建筑、较大规模的住宅小区都严格执行,特别是填充墙、外墙大部分使用的是免烧砖、空心砖,粘土砖逐步取缔。

在实施中,与环保部门紧密配合,加强监管,严格执行项目“三同时”制度。特别是在工业项目的验收时,有环保等部门的验收意见,我们才办理相关验收手续。

二、进一步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规划布局了大同一、二类和矣腊三类两个工业园区,近期将启动矣腊工业园区专线建设,全力服务于工业发展。

二是通过多年努力,采取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的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于2008年12月启动了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场项目建设。垃圾处理场建设规模为日处理垃圾130吨,概算投资3300万元;污水处理场建设规模为日处理规模为近期15000立方米(2010年),远期日处理30000立方米,概算投资9200万元(场区3200万元,管网6000万元),两个项目计划在年内完工。项目建成后县城所有污水、垃圾全部实行集中处置,达标排放,可有效解决城市污水、垃圾污染问题。

三是在县城新区建设和老城改造中,主干倒管网全部实行雨污分流,只是老324国道改造较早,至今还是雨污混流,下步将统一改造;各小区内部管网建设都实行雨污分流,污水进入管网集中处理达标排放,雨水自然排放。

四是结合中缅天然气管道建设,我们也启动了天然气供气建设工作,现在正在做供气方案,今后将逐步推广使用天然气。

五是加大了水源地保护,把水源地列为自然保护区,并加强水质监测,确保供水安全。特别是在运煤专线线路确定时,提出了多个方案,其中一个方案投资相对小,但从水源地上方向走,考虑尾气、灰尘污染,最后确定现方案,从纸厂方向走。

三、加大县城生态环境建设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篇6

(一)单位职能职责

1、按照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全县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报县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2、依据县域建设总体规划,会同县级有关部门编制全县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编制园区内的土地开发利用。

3、负责园区内开发项目的策划、论证、招商、管理等工作。

4、负责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设施建设工作。

5、完成县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岗位设置

1、秘书科工作职责

(1)负责承办机关党务政务工作,制定、落实机关各项规章制度,处理机关日常行政事务。

(2)负责日常文件的起草和报送,机关公文传递(阅),机要、保密、公文管理和文秘工作。

(3)负责机关责任制考评工作。

(4)负责来信、来访登记工作。

(5)负责相关文件、汇报的起草工作。

(6)负责与县内外其他单位和部门的业务沟通与协调。

(7)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2、综合统计科工作职责

(1)负责园区内项目每月进展情况及各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工作。

(2)负责与上级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做到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做好每季度报表报送工作

(3)负责园区每月经济运行分析,并与工业、统计、发改等部门加强联系,做到数据精准统一。

(4)负责园区内各类专业会议的组织和筹备工作。

(5)负责相关文件、汇报的起草工作。

(6)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规划设计科工作职责

(1)负责制定园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计划、方案以及园区建设发展的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对入园项目实行登记备案。

(2)负责编制园区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并协调落实相关报批工作。

(3)负责起草、编制、修订园区年度实施方案。

(4)负责园区整体包装和对外宣传工作。

(5)负责园区内项目的包装、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

(6)负责相关文件、汇报的起草工作。

(7)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4、项目促进科工作职责

(1)负责园区内各类矛盾纠纷、案件的排查处理工作,以及园区建设中的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

(2)负责园区入驻项目的前期征地和其他协调服务工作,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3)负责园区内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

(4)负责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5)负责各类调研、视察、参观的协调服务工作。

(6)负责相关文件、汇报的起草工作。

(7)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5、环境保护科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县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拟定园区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并监督执行,组织对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2)拟定园区环境保护计划和规划,组织拟定和监督实施园区重点企业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

(3)负责对园区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等的污染防治法规和规章的组织实施。

(4)监督对园区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

(5)协同县环保局指导和协调解决园区内重大环境问题,调查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处理涉及区外环境纠纷,负责环境监理和环境保护行政稽查,组织开展园区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活动。

(6)负责组织、指导园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7)负责相关文件、汇报的起草工作。

(8)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6、计划财务科工作职责

(1)负责单位财务收支、报送、人员工资等财会工作

(2)负责来客接待,机关后勤管理和保障工作。

(3)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2013年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

1、园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亿元。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1亿元。

3、园区营业收入完成65.8亿元。

4、园区工业产值完成65.8亿元。

5、园区上缴税金5.76亿元。

6、完成煤电、煤化园区规划环评编制工作并通过专家评审。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篇7

关键词:市政规划;给排水系统;设计原则;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理念及开发意义

1、城市给排水科学规划理念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必需品,也是每个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索。一个城市的水资源丰富与否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区域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因此,城市需要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规划,只有合理使用水资源才能帮助城市不断发展。而实际排水工程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从而帮助城市的排水没有污染物。

城市给排水工程既是工程项目,也是保证城市和谐发展、不断进步的重要决策。对水资源的分布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在进行配置优化和合理利用,达到最大效益化。有相关经验的城市将城市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给水排水工程、交通规划、住房分布等能够彼此获益,极大地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也避免了对环境的破坏。城市水资源的相关现状普遍出现在各种城市中,所以,对城市的给排水系统进行规划成为了当下城市建设中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2、提高和开发水资源使用效率

想要开发水资源,就要从源头做起。可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从天然河流、湖、海等进行水源的获取,其利用效率相当低下,而且还是无法避免浪费现象。我们应该着手于身边的资源,积极发现,积极拓展从我们身边流失的资源。

3、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水污染是城市生活中非常严峻的问题之一,排水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水污染。我们应该在规划中根据不同地形和现实情况,将城市水资源分等级,将少水缺水的地区进行格外保护,杜绝任何污染源在其地区出现,保证原本就不充沛的水资源能够最大程度惠及当地居民和企业。而在其他地区,需要对污染源进行专业检测和定期勘查,督促政府和企业单位持续重视排水质量。

二、.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原则

对于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应遵循两个最基本的原则,一是坚决杜绝新污染源、新排污口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求或趋向平衡,或已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城市水资源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城市中,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给排水规划必须把

握和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改变城市供水的被动局面,必须行动起来,充分开发利用身边自自流失的资源,在给水规划中要根据水文水力关系及环境容量,划分出城市水源的级、一级保护区以及准保护区,并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提出有关治理现有污染源、清除排污口的措施,坚决杜绝新污染源、新排污口的产生。二是协调好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好城市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做好水资源的统调配和利用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制定合理的改造和建设计划,以使人居环境更加接近自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节约用水”子系统,‘治理污染”子系统,‘回收利用”子系统.

三、给排水管网设计的方案

3.1给水管线系统设计方案

给水管道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将管线的线路以及管线的尺寸设计合理,必须结合规划设计要求,从整体设计上来思考管线系统的设计,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实行分期实施,远近结

合的方案。如果在管线系统的设计方案中采用远近结合的方案,在管线系统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协调和安排管线的建设和施工,及时做好管线的综合设计和管理,这样既可以方

便调整,还可以为维护提供便利的条件。

3.2污水管线设计方案

在污水管线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在道路两侧地块的污水管接入口处预留接户管管径和接口的设计,为道路两侧地块的污水可以得到就近的排放。这样就可以为污水排放创造

出有利条件,防比道路积水的情况发生。在污水管线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管线设计的平整性,管线的位置一定要设计合理,一定要避免在重要建筑下面设计管线,以免影响建筑物的

质量。污水的排放是管线设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设计不合理就会给污水的排放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合理的计量污水排放管线的民度和埋设深度,避免污水管线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发生。

3.3雨水管线设计方案

在雨水管线设计中一定要尽量缩短管线的民度,尽量设计能使雨水管线埋深最小,可以重力自动流出,因为如果管线设计埋设深度不合理的话,会影响排水的速度。管线设计尽量要靠近河流或河道或是污水处理厂,方便雨水的排放,这样还可以方便规划河道的走向,还可以方便雨水管线排水,在设计中一定要勘察现场情况,了解详细信息,把握好设计细节,这样才能够把规划和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避免设计和现实情况不一致的情况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发生。

四、合理设计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

在对工业园区进行给排水设计时,应该充分考察当地的地形特点,并根据地形来进行给排水管道的设计。在设计工业园区供排水管道前,要考察到工业园区内的地形特点,针对工业园区的地形进行合理的供排水设计。在进行排水管道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到综合处理污水的情况,可以根据工业园区的地势情况来进行设计,把污水处理设置在地势的一端,这样工业废水就可以集中通过排水管道排入到污水处理厂中,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相应提高管道的

排水流速,还可以确保工业园区的排水顺畅。在对工业园区的雨雪水排水设计中,也要依据地势优势,在低处设置排水管道,不仅可以加大对雨水的排泄量,还可以保障雨季工业园区的排水便利。在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的设计中,应充分根据地形来进行设计,根据地势高低设计排水管网;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设计对于综合污水处理厂的设置,应该在地势较低的一端,这样工业废水就可以很轻松地经过排水管网排除,不仅是利用地势之便提高给排水管

道的设计质量,也可以降低资源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业园区内的排水流畅。

对工业园区的给排水设计中,应该设置专用的供水管道,以此来保障工业园区内的用水情况。对于工业园区内的企业以及用户应该分开设计供水管道,避免企业与居民共用一个供水管道,有效避免工业用水不足的情况发生,也可以减不供水不足对居民用水的影响。针对用水需求较大的企业,可以在工业园区的供水管道设计中,为其规划出专用的供水线路,将工业用水同日常用水分开供给,满足工业与居民的用水需求。给排水管道设计中,给水管的

敷设应该在道路南侧与西侧,可以用球墨铸铁管来形成环状以及枝状管道。先从工业园区的专用进水管线中敷设输水干管,管径可以为500unn,再在园区内敷主干管,管径可以为300--400uun,以此来满足供水量需求,并且在所有管道上还应该每隔120m就设置好消防栓,便于日后对排水管道的维护。

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设计中,管道一般分为三部分,不仅有工业污水排水管道,还有日常用水的给排水管道和园区内的雨水排水管道。对于园区内的日常用水管道排放,可以根据居民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专业排水管道,满足生活用水的排放量,对于雨水的排放管道设计,要针对季节以及雨量等情况进行计算,避免因为雨水排出的泥沙对管道流速的影响,以合适的管径来铺设园区内的给排水管道。在管径选择时,避免管径大对流速的影响,还要

避免管径过不被污染物阻塞的危害,精确设计给排水管道的管径,确保管道符合工业园区内的实际情况。工业污水处理应该有专门的排水管网,不仅提高企业的污水处理效率,还将节约企业的污水治理成本,并且还能够保护工业园区附近的环境;对于家用排水管道的设计中,一定要注意给排水管道的管径问题,这样才可以确保排水管网符合园区内居民的使用需求,可以使用大管径排水管道,但也要注意合理合适的原则,这样才可以使管道设计既不出现

流速过慢的问题,也可以避免管道堵塞。

工业园区现代排水管道设计中,一定要规划好企业的用地问题,并且也一定要铺设好专门用来对于工业污水的排放管道,使用环状管道的铺设方式,集中起整个园区的工业污水对其进行处理。传统的园区给排水管道设计中,对于园区的工业污水处理往往没有达到治污标准,不仅污染园区环境,也给园区排水规划造成一些影响。污水处理中,对于排水管道应该有专门的大来进行管理,采用统一的规格进行污水处理,将污水集中处理排放,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规定后,再进行统一排放,保护了工业园区与其下游的周边环境。工业园区排水管道设计中,可以设置专门的污水排水管道,工业污水可以统一集中处理,降低企业污水治理成本,减少用地面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的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设计中,对于雨水排水管网的设计中,应该根据园区的地域特点还有每年园区的雨量来进行细致的分析,对排水管径的实际可以按照百年一遇的雨量来设置。并且在排水管的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管径与流量之问的关系,考虑到雨中含有的沙石以及流量变化对管道的影响,避免雨水带入泥沙,避免流量、流速以及污染对管道的堵塞。一定要通过科学的计算,合理分析现代工业园区内的排水管网的设计,这才是奠定管网

安全的的良好基础,可以有效减少园区排水问题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针对北方工业园区管道的设计中,应该考虑管道坡度、直径以及线路的问题,可以先使用现代化手段对管道进行检验,观察其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满足工业园区给排水工作的实际需求,然后再通过对水管网系统的静态分析以及动态模拟,对工业园区给排水管网的用水流量以及管网进行平差分析,了解管网在工业园内的极端用水条件下,如何应对突发的转变。

在我国城市建设规划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城市环境有着很大的改善,对工业园区的给排水设计中,应该合理设计、积极参与,因此在工业园区的给排水管道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企业入住后的给水管道是否能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更好地满足企业用水的正常运行。给排水管道设计中,还可以使用信息化,及时地采用wateCaD管网建模软件,对工业园区内的给水管网进行模拟分析,探讨管网设计中存在的弊端,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改善修复,不仅可以提高对园区内给排水管网设计工作的效率,还可以使园区的给排水管道设计更符合使用需求。同时,在工业园区管道设计中,还应做好企业单位的废水处理工作,避免因为企业污水处理效果不佳或者不达标就排放污水,以此来改善工业园区的环境,健全工业园区给排水管道的配套设施,加快工业园区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工作,改善工业园区的环境。

结语

综合所述,给排水管网设计是城市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的环节和过程,在给排水管网设计中一定要注意避免管线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发生。设计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要将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设计中要尽量避免浪费的情况发生,在成本上尽量做到节约,这样才能够在设计中科学合理的设计管线,以上是笔者对给排水管网设计谈的几点体会,希望能够对今后给排水管网设计提供可行性思路,为给排水管网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金辉.铜陵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服务中心规划建筑方案设计[J].工程与建设,2011.(4).

[2]胡俊芳.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篇8

【关键词】化学工业园区;危机管理;联动机制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社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化工产业作为我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近年来,国内特大化学灾害事故越来越频繁。

(1)2010年5月7日上午6时25分,位于陆良县的云南鸿泰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异常排放事故,导致91名村民出现不良反应进医院。

(2)2010年5月13日,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一座煤矿发生气体泄漏事故,导致21人死亡。

(3)2010年5月16日下午4时许,位于荆州沙市区的湖北三才堂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发生甲基氯化物泄漏事故。导致附近胜利村26名居民中毒住院,其中11名儿童的肝脏、心脏出现异常。

这一系列事故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探索建立化学灾害事故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整合现有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灾害事故所造成的危害,研究建立适应我国发展的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化工园区危机事件原因

在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是指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危机事件,主要是由于不可抗力,地震、泥石流、大风、冰雹、强降雨引发的洪水等恶劣事件引发的化学事故。

1.2社会因素

1.2.1设备因素

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体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等,引发的危机事件。

1.2.2管理因素

一是园区准入制度不健全,缺乏安全有效的监管体系。园区只顾招商引资,不管企业的安全情况,只顾眼前利益。

二是有关企业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对从事的工作未掌握客观规律,如工厂选址不合适、生产设施及工艺落后、工作责任心不强、管理混乱,员工安全意识不强,逃生能力弱。

三是政府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效能不足。化工园区同时受到公安、环保、质检、工商以及卫生、海关、税务等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各部门都制订了推动本行业的有关法规和规定。一方面,这么多管理部门,使得企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监管中,各职能部门交叉,分工不明确,发生事故后,责任承担部门不明确,导致效能不足,监管不力。

1.2.3技术因素

如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体防护用品用具的使用,不安全装束等。其中,违章作业、维护不周、操作失误这三个原因,又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1.3战争及其他因素

化工园区作为高危行业,集中放置了各种各样易燃、易爆的化学用品,如果被战争分子、、极端分子或者黑社会团体利用,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危险源,会造成灾难性影响,极难控制,危害甚大。

2.以襄樊市襄城区余家湖化工业园区为例,分析联动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余家湖化工业园区简介:

余家湖工业园区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经济开发区位于南大门,是省政府2008年6月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也是市委市政府重点发展的开发区之一,总规划面积24.88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全市能源、化工、建材工业基地。以能源、精细化工、建材工业为主导产业。目前园区对危机管理有一定认识,开始重视园区的危机管理。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政府、园区及周边居民在管理中,缺乏沟通和交流

在危机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政府、园区及周边居民三者之间需进行有效的沟通,做到信息和资源共享。及时交流和沟通,整合现有资源共同应对各种危机。

2.2缺乏相应的法律规章的保障

在突发事件处置中,一些应急措施的采取与否往往不是依照法律的规定,而是依靠领导人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由于缺乏相应的程序规则和权力对抗规定,容易造成应急权力失控和资源浪费。

2.3缺乏统一有力的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目前,我国的园区应急指挥体系表现出多元化和分支化趋势,缺乏由拥有法定权力的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危机管理机构和应急指挥机构。按部门、行业或条块建设的信息系统普遍缺乏辅助决策支持功能,难以统一调配各种资源解决危机。

2.4园区应急预案的管理、维护和运行存在着一些漏洞

一是预案编制不科学不充分。二是预案的管理、修订、更新与维护尚待研究,预案未做到责任到人,在紧急情况下的防灾措施难以到位,很难真正落实。

3.如何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三方联动

在危机管理中,建立以襄城区政府为主导,园区企业为关键,周边居民为辅助的应急管理体系。一方面由襄城区政府组织牵头、协调,各部门积极参与,建立调度指挥中心,通过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合理掌握和利用各方资源,及时有效地解决危机,降低事故的影响。

另一方面,建立以生产单位(园区企业)为中心的应急救援体系,各企业按照国家安全生产条例,完善自己的应急预案,编制自己的应急队伍,建立应急管理机构,处理日常危机事件。做到事前有预防,事中有控制,事后有处理。各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三者统一于应急指挥中心,相互交流和沟通,做到信息共享,技术资源共享,物资资源共享,专业救援队伍共享,统一指挥,共同应对危机。

3.1建立应急管理指挥中心

在危机中,一个强有力的危机管理部门至关重要,化工园区危险源集中,风险高,应急管理涵盖部门多,涉及领域广,管理难度大,需要有机构有专人负责。对此,余家湖化工园区应建立应急管理与协调指挥机构,从襄城区政府、化工园区及周边村民三方吸收人员,明确其属性、编制、人员、职责等。应急组织体系是化学工业园区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是负责指挥、管理、协调、运作所有应急行动的机构保障。实施事故应急管理,从组织层面确保实现化学工业园区应急管理的常态与非常态、日常预防/减灾与异常应急处置的有机统一。整合化学工业园区所有的应急资源,成立专门的应急指挥中心,由该中心(部门)全权行使应急指挥大权。具体说来,就是在该政府部门的牵头下,联合化学工业园区相关应急部门以及周边居民三方力量,统一构建应急管理中心。按照约定的流程,分工协作,联动指挥,联合行动,从而快速构建化学工业园区应急协调指挥系统。在应急中心下设综合预警系统、综合预控系统以及应急保障三大系统。

3.2建立和完善综合预警系统

完善综合预警体系一是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网络体系。要通过延伸现有灾害信息监测网网络,收集对园区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事故信息。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建立常规数据监测、风险分析与分级等制度。化学工业园区风做好险防控工作,应从园区、企业和周边居民三个层面着手。

企业层面,要开展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登记、申报或普查,全面掌握化学工业园区内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数量和分布。在重大危险源辨识基础上,建立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信息管理系统,为化学工业园区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提供决策与参谋;推动企业建立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严密监视可能使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态向隐患和事故状态转化的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及时给出预警,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园区层面,要制定和完善园区准入制度,合理规划与布局。组织开展化学工业园区整体定量风险评价,分析确定化学工业园区的主要危险因素,运用各类事故后果模型,对化学工业园区内各种潜在事故的后果影响进行评价,确定事故的影响范围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根据整体定量风险评价结果,分析化学工业园区风险容量,科学规划化学工业园区现有空地发展规划。

周边居民层面,积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参与到园区与企业的监管中来。做到有情况及时上报和检举,并对相应的企业进行惩罚,杜绝园区与企业的疏忽状态,将危机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点。

3.3建立和完善预控体系

建立完善入园企业应急预案评审与备案制度。针对当前化工园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通过预案评审,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保证应急预案切实可行、科学有效;加强和确保化工园区各层级预案之间相互衔接,实现园区应急救援整体联动。即园区总体预案和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预案要相互衔接,园区预案与企业预案要相互衔接,园区各类专项预案之间要相互衔接。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结合化工园区实际情况,以及演练效果,检查预案,发现预案的不符合性,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保证预案的实效性。

3.4建立和完善应急保障系统

大力加强应急保障系统的建设与完善。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及其危机的严重性,在危机管理中必须做好应急保障工作,为解决危机提供各种服务。

加强信息与通讯系统建设,园区、企业信息的监管,灾情的上报,防范措施的下达等等,在危机中信息的上传和下达十分重要,针对园区的地理位置一般在离市区较远的农村地区,应充分根据当地情况,利用电话和广播建立起一个通讯网络,做到灾情在第一时间的上传和下达。

加强物资与装备保障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政府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政策的倾斜,另一方面应从中引导其他事业单位和园区企业,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园区企业的应急物资,统一调配,保证应急物资的供应。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应急队伍是化工园区实施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充分利用政府、园区和周边居民的力量,组建应急队伍。应充分利用公安、消防、交通、卫生、医疗、民政、军队、公共事业等部门统一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为各级领导提供可供决策的信息支持平台,以及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形成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化工园区应针对园区事故类型及其特点,依托驻园或临近园区的公安消防特勤队伍、大型企业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建立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主辅相成的园区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参考文献:

[1]曾明荣,魏利军,高建明.化学工业园区事故救援体系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4(5).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篇9

八月的三江源头,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一望无际的草原平铺在高原大地上,绿草如茵、流水潺潺,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在植被茂盛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美丽的澜沧江穿行而过,英国生态摄影爱好者唐瑞连续半个月守候在一座山头上,等待着“幽灵猫”的出现。

“幽灵猫”是业界对雪豹的别称,该物种难得一见,长期以来被直接观测并记录到的影像少之又少。但近年来,昂赛乡的牧民却多次目击并拍摄到它们,这里是中国雪豹栖息最为密集的区域,有时候,它们甚至会大摇大摆地走上街道。

这并不是唐瑞的首次青海之行,此前,他两次前往青海,但都未能如愿捕捉到“幽灵猫”的倩影。这一次,受当地政府之邀,他与来自英国、美国、德国等地的近80名生态专家和摄影爱好者一起,参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调研。就在8月18日这天,蹲守多日的唐瑞终于在300米外的岩壁上发现了两只雪豹。

位于青海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安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在世界范围内,很难再找出这样一个汇聚了如此众多名山大川的地方,也很难再找出三条源头如此血脉相连的大河。然而,上世纪末,受人类活动加剧、超载放牧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这一地区的草原、湖泊、冰川等生态系统发生退化。为此,2005年,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决定国家投资75亿元人民币建设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

十余年来,国家已累计投入生态资金近90亿元,使三江源地区的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三江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举世瞩目,20世纪末还鲜为人知的三江源,如今已成为21世纪保护自然生态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热点地区。今年4月13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6月7日,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正式挂牌成立;8月26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晓涛主持召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8月30日至9月1日,王晓涛率国家相关部委有关同志,就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情况进行调研。

三江源只是中国生态保护和建设成就的缩影。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2740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

2016年,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已开创60年,在迎来蓬勃发展新时代的此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也加快了步伐。

中国“国家公园”亮相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1872年美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国家公园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和全人类性的自然文化保护运动,并形成了一系列逐步推进的保护思想和保护模式。目前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设立了多达1200多座风情各异、规模不等的国家公园。

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之中。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在三年前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十二条明确指出,“加强对国家公园试点的指导,在试点基础上研究制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构建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的长效机制。”

此前,在2015年1月,北京、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云南、青海被选作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试点省份。根据国家发改委会同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旅游局、文物局、海洋局、法制办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每个试点省份可选取1个区域开展试点,试点时间为3年,2017年年底结束。

“九省份试点”的启动,无疑是自2013年年底中央正式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后所跨出的重要一步。

不过,接下来的工作却并不轻松。

据知情人士介绍,为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一个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成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晓涛担任组长。领导小组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联络员会议,研究试点有关问题;多次召开座谈会,指导试点地区开展工作;此外,领导小组还赴多个试点地区进行了多次实地调研督导。

同时,发改委还启动了总体方案研究,在国家公园标准规范、现有保护地体系梳理、构建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等方面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全面总结美国、南非、新西兰、巴西、德国、泰国、日本等国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际经验,力求确保中国国家公园体制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确保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从具体试点到顶层设计都科学合理、有章可循,国家发改委还与国外相关机构签署了多个合作协议,包括:2015年6月8日与美国保尔森基金会签署的《关于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的框架协议》;2015年9月,在访问美国期间,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签署的《关于开展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以及今年8月31日签署的《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加拿大公园管理局关于开展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保护和管理合作的声明》。

尽管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备受重视,但各地试点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却并不“一帆风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在相关部门和试点省的共同努力下,共有5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获得批复,分别是:青海三江源、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浙江钱江源、湖南南山。

探路先锋的激情与困惑

今年5月14日,国家发改委批复《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神农架林区将正式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湖北将神农架作为该省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在湖北国家公园研究中心主任邓毅看来,这是因为神农架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良好的保护基础,而且满足代表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等试点区域的选择要求。

虽然自身有着较好的条件,又符合试点区域的要求,但在从跻身全国首批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围绕《神农架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相关工作人员还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展开了多方调研并形成了初稿,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反复论证修改。”邓毅告诉《小康》杂志记者,调研和论证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进行:一是试点范围是否选择神农架全域,原有保护地体系如何整合;二是采用什么样的单位管理体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如何处理;三是人员需求测算及安置配备方案;四是资金需求测算。“考虑到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调整,最终的试点实施方案采取了较为稳妥的‘三步走’方案,一年打牢基础、两年完成试点、远期全域推进。”

尽管大家都花费了不少心思,但邓毅仍然觉得,这样的试点实施方案并非十全十美,因为“还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尚待解决”。他举例说,比如如何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这在国家公园范围的划分、小水电和矿山的关停等问题上都有所表现;再比如说,国家公园管理局与地方政府间的事权划分尚有不清晰的地方,特别是与规划、保护相关的事务还有待厘清;还有,纵向政府间国家公园事权的划分也不是很清晰,这又会引起机构如何设立、职能如何确定等问题。

问题与困惑,并不仅仅在湖北神农架存在。

浙江省关于《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试点实施方案》是在今年6月17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的,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焦旭祥在浙江省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的消息时就坦言,在试点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试点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区集体林地占比过大、探索跨省级行政区开展试点等主要难题。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巡视员孟沙认为,目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普遍存在着整合区域不尽合理的问题,特别突出的是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存在的“为了整合而整合”的问题。他指出,该试点区应当按照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要求,将福建武夷山与江西武夷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跨省整合,“目前在福建省范围内只需在武夷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区域范围开展试点,而不是将地理上和管理上各自独立的福建武夷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与福建武夷山部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中间的八个村进行整合。”

在孟沙看来,“为了整合而整合”的问题并非孤例,他将这类问题总结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国家层面国家公园体制设计和准入标准而造成的,“有的试点省在试点区域选择时代表性、典型性不强,试点区范围偏小,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不到位。”

除此之外,孟沙还提出了另外三方面的问题。“由于国家层面没有明确国家公园的事权和财权,有的试点省在试点方案编制过程中,当保护和利用发生冲突时,往往让步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本应纳入试点区的重要栖息地或生态价值高的区域,往往由于分布有工矿企业或社区等而未纳入试点范围内;由于国家层面尚未制定国家公园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导致试点方案编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试点方案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理念、目标定位不清,功能分区不合理,地方经济发展、旅游开发倾向明显;一些非自然资源保护主管部门由于受部门职能的局限,与自然资源保护主管部门在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和宗旨、区域选择、功能区划和管控措施等方面存在分歧。”

改革之思:为什么要“整合”?

无论是邓毅提及的地方一线工作人员在调研和论证中关于“原有保护地体系如何整合”的思考,还是从事了30多年自然保护区工作的孟沙对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存在的“为了整合而整合”问题的看法,其实都指向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核心要义究竟是什么?

孟沙认为,研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国家公园、什么是国家公园体制、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如何建立中国的国家公园体制。但从试点先行这种推进方式来看,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待试点评估并出台“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时才能总体明确。不过,在当前,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有关自然生态的系列讲话、指示批示中,完全可以清晰地把握这项体制改革的理念、原则、目标定位和路径。

今年1月26日,在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要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对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一直非常关心。去年12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审议通过。会议指出,在青海三江源地区选择典型和代表区域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现三江源地区重要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促进自然资源的持久保育和永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突出保护修复生态,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要着力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优化重组,增强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协调,将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今年3月10日,全国“两会”期间,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关心地询问青海保护生态环境、推进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情况。强调,一定要生态保护优先,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5个多月后,在青海考察时来到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结合多媒体演示,听取了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情况和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及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情况介绍。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要统筹推进生态工程、节能减排、环境整治、美丽城乡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搞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不言而喻。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孟沙指出,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中,国务院各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思维,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改革、系统改革的具体思路去理解和推动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总目标,特别是关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将所有权与监管权分离,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管。”

在孟沙看来,合理整合,就是要从解决现有保护地的散、隔、分、乱、杂、多头管理和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监管者权责不到位、边界不清等问题出发,让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整体保护、系统保护、严格保护。“‘整合’必须是合理整合、科学整合,而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孟沙对“整合”提出了两方面的具体建议:一是整合区域和监管措施,突破现有部门分工和行政地理区域的限制,整合在重要生态地理区位存在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破碎化、孤岛化以及保护措施、监管权的多头行使区域;整合相邻区域、同属性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域监管措施,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在体制上落实分级行使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监管权人的边界和责任;在监管体系上改变管理措施的交叉重叠、效力低下状况,统一由一个部门行使。

破与立: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

与散、隔、分、乱、杂等问题相比,一个在自然保护领域内流传更广的词是“九龙治水”。

“我知道你们在各自的部委都有很多委屈,你们之间也都有各自的立场。但在自然保护的问题上,我们是同盟军。”据媒体公开报道,在2014年10月下旬召开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公园体制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杨锐对大家如是说。当日,国家发改委、环保部、林业局、海洋局、水利部、文物局、国土部、住建部等相关主管部门和学者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公园的体制建设问题。

这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代表处项目执行总监李琳第一次看到发改委官员出现在这样的场合,在此之前,她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部委的官员如此坦诚地谈自己的想法。

其实,如此景象的出现并不奇怪。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唐小平研究发现,中国现有自然保护区域180余万平方公里,覆盖国土面积约18%,大致有12种类型。其中数量为2740处的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也最多,包括国家环保部、林业局、农业部、海洋局、水利部、国土部等;风景名胜区由住建部主管;海洋局主管的有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林业局主管的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地质公园由国土部主管;农业部主管的有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原生境保护小区。

唐小平分析指出,现行自然保护体系有四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体系结构不合理,自然保护区面积占70%以上,并且都在按照199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一刀切”管理。二是各类保护区域按照自愿性原则建立,布局不合理,许多重要生态区域没有纳入自然保护体系,比如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只保护了26.8%。三是体制上由业务部门监管,同时按属地实行分级管理,重要生态区域成为地方政府的唐僧肉;因行政区划、部门职能等导致保护地孤岛化、破碎化,管理交叉重叠等。四是缺少成片、整体、系统保护的类型和机制。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的研究,按形成管理体系的标准,我国目前的保护地可以划分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以及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指其中的大遗址)和a级旅游景区(有少数没有被其他类型覆盖)这9种类型,共有10余个政府部门管理着这些保护地。从国家层面来看,自然保护区目前是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环保部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国务院林业、农业、地质矿产、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分管其所属的自然保护区,其中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占大多数;部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由住建部管理;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由国家林业局管理;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家文物局管理;国家地质公园由国土部管理;水利风景区由水利部管理;a级旅游景区由国家旅游局管理。在这些部委中,与国家公园建设关系最密切的是国家林业局、环保部、住建部,因为在这些形成管理体系的保护地中,依法而设的只有三类: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条例》)、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法》),前两类以自然保护地为主,正是按照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加强生态保护的主体。

无论什么样的划分方式,基于这样的管理格局,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部门博弈都在所难免。

实际上,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交错、保护对象重复、保护目标混乱等问题已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作,对世界遗产、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规划与保护管理颇有研究的赵智聪,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彭琳、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系主任杨锐在联合署名文章《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中提到:在国家层面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之后,诸多学者认为首先应进行关于国家公园制度的“顶层设计”,即“建立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意味着在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的同时,应理顺我国现有各类型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系,明确各类自然保护地应有的保护目标和定位……然而,关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到底如何,却一直没能进行系统梳理。国家发改委公布在9个省份进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后,如何理顺各类型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系,成为每个试点省都将面临的重要问题,但是从省级层面出发的试点方案很难触及全国层面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调整,9个试点省在面对国家公园与原有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目标、利用程度方面的差异等问题时,普遍选择了回避态度,实际上也无法触及改革应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赵智聪、彭琳、杨锐看来,在没有理顺现有自然保护地之间关系的情况下,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重新梳理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并尽早在各层面达成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公园如何“设计”

进行关于国家公园制度的“顶层设计”,亦是一线相关工作人员的呼声。邓毅建议,在吸取试点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将中央和省级国家公园的设立纳入机构改革中,将国家公园建设与三级公立公园体系建设、保护地体系建设、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考虑,以解决由于顶层设计缺失而导致地方缺少一个稳定的制度预期的问题,从而缓解地方的博弈和策略行为,更好地实现保护的目标。

这两年,唐小平所进行的研究工作之一,便是对目前中国所有的自然保护地进行重新梳理,力求构建一个新型的自然保护体系。在他的构想中,“新自然保护体系”将分为严格管理保护区、国家公园、野生生物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生态功能与资源保护区五大类型。与现有自然保护区域相比,“新自然保护体系”下的严格管理的自然保护区包括了现有的部分自然保护区;野生生物保护区包括现有的部分自然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原生境保护小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包括现有的风景名胜区、部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沙漠公园、海洋公园;生态功能与资源保护区包括现有的集体林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禁猎(渔)区、禁伐区、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等;而国家公园则是一个全新的自然保护“面孔”。

唐小平认为,国家公园应将“完整生态系统保护”作为主要管理目标;可允许的活动有“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而它的典型特征则包括三个方面:拥有足够大的面积,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全球或国家层面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及教育、体验意义。

园区环保管理方案篇10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动物园管理,充分发挥动物园的作用,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提高的需要,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综合性动物园(水族馆)、专类性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城市公园的动物展区、珍稀濒危动物饲养繁殖研究场所。

从事城市动物园(以下简称动物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动物保护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动物园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动物园管理工作。

城市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城市的动物园管理工作。

动物园管理机构负责动物园的日常管理及动物保护工作。

第四条国家鼓励动物园积极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和移地保护工作。

第二章动物园的规划和建设

第五条动物园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园林和绿化规划,并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发展。

第六条需要新建动物园的,应当对建设地点、资金、动物资源和技术条件、管理人员配备等,进行综合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报告和计划任务书,并向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前,应当征得城市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城市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新建动物园组织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论证结果应当公示。

第七条动物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坚持环境优美、适于动物栖息、生长和展出、保证安全、方便游人的原则,遵照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的有关标准规范。

第八条动物园的设计单位应当具有国家规定的设计资质,并在资质证书许可的范围内承接业务。

第九条动物园规划设计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全国总体布局规划;

(二)饲养动物种类、数量,展览分区方案,分期引进计划;

(三)展览方式、路线规划,动物笼舍和展馆设计,游览区及设施规划设计;

(四)动物医疗、隔离和动物园管理设施;

(五)绿化规划设计,绿地和水面面积不应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六)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七)商业、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八)人员配制规划,建设资金概算及建设进度计划等;

(九)建成后维护管理资金估算。

第十条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动物园规划、审批时,应当将动物园设计方案征求城市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一)符合动物生活习性要求;

(二)方便游览观赏;

(三)保证动物、游人和饲养人员的安全;

(四)饲养人员管理操作方便;

(五)规定的设施齐全。

第十一条城市人民政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动物园规划审批时,应当将动物园规划设计方案征求城市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动物园规划设计方案,应当由城市人民政府园林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论证结果应当公示。

动物园应当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建设。规划设计方案确需改变的,应当报经原审批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动物园的建设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设计进行。动物园的施工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竣工后按规定验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侵占动物园及其规划用地,已被占用的应当限期归还。

第十四条动物园扩大规模、增加动物种类,必须在动物资源、动物笼舍、饲料、医疗等物质条件和技术、管理人员都具备的情况下稳步进行。

第三章动物园的管理

第十五条动物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动物园的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必要的职能部门,配备相应的人员,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科技人员应达到规定的比例。

第十六条动物园管理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建设部颁发的《动物园动物管理技术规程》标准。

第十七条动物园管理机构应当备有卫生防疫、医疗救护、麻醉保定设施,定时进行防疫和消毒。有条件的动物园要设有动物疾病检疫隔离场。

第十八条动物园管理机构应当对饲养动物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健全饲养动物谱系。

动物园都应当设立谱系登记员,负责整理全园饲养动物的谱系资料。

第十九条动物园管理机构每年应当从事业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科研经费,用于饲养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

第二十条动物园管理机构应当制定野生动物科学普及教育计划,要设专人负责科普工作,利用各种方式向群众,特别是向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

第二十一条动物园管理机构应当完善各项安全设施,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游人、管理人员和动物的安全。

动物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游人的管理,严禁游人在动物展区内惊扰动物和大声喧哗,闭园后禁止在动物展区进行干扰动物的各种活动。

第二十二条动物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园容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完善环卫设施,妥善处理垃圾、排泄物和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三条动物园管理机构应当加强绿地的美化和管理,搞好绿地和园林植物的维护。

第二十四条动物园内的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当符合动物园规划设计方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动物园内摆摊设点。

第四章动物的保护

第二十五条动物园管理机构应当制定野生动物种群发展计划。动物园间应当密切配合和协作,共同做好濒危物种的保护繁育研究工作。有条件的动物园应当建立繁育研究基地。

第二十六条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因自然或人为灾害受到威胁时,动物园管理机构有责任进行保护和拯救。

第二十七条动物园与国外进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进出口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Ⅱ野生动物的交换、展览、赠送等,涉及进出口边境口岸的,经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取得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机构核发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大熊猫的进出口需报国务院批准。

第五章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八条对在动物园建设、管理和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科学普及教育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一)未取得设计、施工资质证书或者超越资质证书许可的范围承担动物园设计或施工的;

(二)违反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动物园建设的;

(三)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动物园规划设计方案的;

(四)擅自侵占动物园及其规划用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