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十篇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十篇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4:25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篇1

[关键词]安全监理、危险源、安全技术交底、特种作业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香苑东园建设工程建设规模48万平方米,地下部分15万平方米,深基坑最深达12米,工程由22幢楼组成的集住宅、商业大型综合小区。针对香苑东园的工程特点,在安全管理上我有几点安全控制方法,跟大家交流、探讨。

一、危险源辩识,并编制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工程开工前,组织监理组成员学习并熟悉施工图纸、施工作业环境、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质[2009]87号文及各类安全管理规范及法规、文件,辨识香苑东园工程的危险源,确定危险性较大以上危险源,如深基坑、高大模板工程、悬挑脚手架、起重机械的安拆装、卸料平台的安拆装、中心提升式附着升降脚手架等,对危险性较大以上危险源要求施工单位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危险源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组织专家评审,依据专项施工方案及相关规范、标准、法规,编制了切实可行的监理实施细则,每周组织安全工程师对较大危险源的项目进行巡视检查,每日安全监理人员不定时巡查,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及时上报监理工程师以及总监理工程师,必须将较大危险源的项目作为安全监理工作的重点控制目标。

二、安全方案的审批程序和安全技术交底

危险性较大危险源辨识后,在第一次工地会议上要明确危险性较大以上危险源专项安全方案的编制、审核、审批的程序,危险性较大以上危险源专项安全方案由施工总承包单位组织编制,其中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深基坑工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等专业工程实行分包的,其专项安全方案可由专业承包单位组织编制,专项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技术部位组织本单位施工技术、安全、质量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安全专项方案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后须邀请安全专家进行评审,评审意见有须完善的,须按专家意见进行完善,完善后报总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进行审核,通过后方可按方案组织实施。

监理在审核专项安全方案时,总监理工程师首先要根据专项方案涉及的专业和内容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学习此方面的规范和法规文件,知道这个专业规范所规定的强制性条文、验算的内容及构造措施等,然后组织专业监理工程师根据规范上所规定的内容和专家评审意见对方案进行审核,审核通过的要签同意意见,审核未通过需注明完善的内容。

方案审核通过后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点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此时监理要进行跟踪,对安全技术交底不能流于形式,确保安全技术交底落到实处,最后要见证各方在安全技术交底上签字确认。

三、动态核查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

国家对容易发生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安全健康及设备、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岗位设定了特种作业,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本工程种作业人员的类别有建筑电工、建筑架子工、建筑起重司索信号工、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建筑焊工等。工程开工前要求施工单位报审相关岗位、相关人员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清单,施工过程中要进行每月动态核查,主要检查特种作业人员有没有变化,变化的特种作业人员有没有资格证书,资格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特种作业资格证书,到期是否进行复审,对首次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在其正式上岗前是否安排了不少于3个月的实习操作期,对高大模板工程模板支架的搭设是否安排了建筑架子工特种作业人员,同时也要对这些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在网上进行核查,通过这样的动态核查,杜绝了无持证作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过期的特种作业资格证书人员上岗,为工程创造了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

四、安全达标否决制

对监理日常巡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涉及较大危险源的项目限期整改,对于屡次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停止工序或隐蔽工程的验收。特别是安全达标验收内容不能及时落实到位的,及时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对于不能按安全文明措施费计划落实安全投入的,及时约谈项目经理或实际承包人,必要时可采取停止工程款支付申请。对于重大危险源项目不能积极整改,及时向安全主管汇报。

五、严把安全验收关,把验收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阶段检查的重点。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篇2

[论文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适用;暂缓批捕;思考

近年来,未成人犯罪居高不下,甚至有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的倾向,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影响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一种,是司法机关同刑事犯罪作斗争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如何改革和完善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审查批准逮捕机制,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既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又达到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目的,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笔者从审查批捕工作的角度谈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暂缓批捕制度的见解。

一、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据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于2007年至2009年间,共受理未成人犯罪批捕案件77件165人,件数和人数占三年受理总数7.1%和10.4%,其中批准逮捕72件151人,不批捕5件14人。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1.犯罪类型比较集中,暴力性犯罪和涉财型犯罪占的比例大,抢劫、抢夺、盗窃犯罪超过80%。

2.团伙犯罪突出。未成年人与成年犯罪人一起结伙作案,危害严重。

3.犯罪主体文化层次低,绝大部分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

4.低龄化趋势明显,甚至发生一起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杀死一人、重伤一人的案件。

5.无业未成年人犯罪的比重大,占90%以上,学生占4.8%。

6.作案手段成人化、智能化。部分未成年人作案时分工明确、组织周密、手段老练残忍,有意破坏现场,具有明显的反侦查意识。

二、当前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批捕案件的困惑

“不得已提交审判原则”是国际公约确认的一项未成年人司法准则。我国对未成年人一直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最高检和最高法也相继制订了一系列对未成年人实行特别的司法保护政策。然而尽管一再强调采取审慎、轻缓的刑事政策,但在实践中却很难真正做到“轻缓”,未成年犯罪人的批捕率一直居高不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笔者所在的检察院于2007年至2009年三年间,每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率均达90%以上。

(一)具体的法律规定滞后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未年人司法程序法律体系,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罚基本上套用成人的法律规定。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规定过于概念化,导致在实践操作中难以把握。虽然最高检和最高法相继颁布了一些司法解释对此予以弥补,但是这些规定也过于原则,可操作性差,使得对未成年人的“少捕、慎捕”难以真正落实。如最高检于2006年12月28日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对于罪行较轻,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没有社会危害性或者社会危害性较小,不会妨害诉讼正常进行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不予批准逮捕;对于罪行比较严重,但主观恶性不大,有悔罪表现,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没有社会危害性,不会妨害诉讼正常进行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也可以不予批准逮捕,并列了七种也可以不予批准逮捕的情形。这是一项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社会危害性的程度,何谓罪行较轻、罪行较重,确实难以正确把握。况且第十三条在罗列了一些具体不捕标准前还加了“可以依法不予批捕逮捕”,而非“应当依法不予批准逮捕”,给予了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二)存在可捕可不捕但不得不捕现象

刑事诉讼法关于逮捕的三个法定条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是逮捕的事实条件;“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是逮捕的刑罚条件,“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是逮捕的羁押条件。现实当中对逮捕的事实和刑罚条件比较容易把握,而认定“有逮捕必要”的羁押条件是当前批捕工作的难点。因为公安报捕时绝大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未曾采取过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无法来推定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且实践中逮捕率与公安的工作业绩挂钩,取保候审影响逮捕率且存在着逃跑的风险。因此公安机关普遍不愿意取保候审,甚至于有时家长不在本地或者不愿配合检察院的工作,致使检察院要在短短七天的审查批捕期限内对未成年人作全面调查,衡量是否有逮捕必要是不可能的,在无法作出不捕的风险评估的情况下不得不对未成年人采取逮捕措施,以保证没有社会危害性的发生和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从而导致批捕率居高不下,如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2007年至2009年,共批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151人,不批捕仅有14人。

(三)不能正确理解和落实对未年人的“轻缓“刑事政策

近年来,未成人犯罪居高不下,甚至还有增加和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的趋势,犯罪类型从小偷小摸、以大欺小侵犯财产型犯罪逐渐向抢劫、强奸、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甚至贩卖毒品等严重暴力、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类型转变,未成年人犯罪成为影响当地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比如笔者所在的县城就有两个以吸收未成年人加入为主的帮派,这两个帮派经常聚集未成年人到学校周围、网吧等地寻衅滋事,严重社会秩序,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纷纷要求严厉打击。又如笔者曾办理过一起在校生故意伤害案,事情的起因是陆某因在校园内被同学李某欺负,于是用菜刀将李某砍成轻伤,案发后,陆某悔罪态度较好,表示今后愿意赔偿被害人的损失(由于其父母双亡没有钱,平时依靠支助才能读书),由于是在中考前夕,试图进行刑事和解,但是被害人家属不理解,学校也表示不同意犯罪嫌疑人继续回到学校,最后只能作出批捕决定。

三、暂缓批捕制度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刑罚为辅的原则。《人民检察院院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对于罪行较轻,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没有社会危害性或者社会危害性较小,不会妨害诉讼正常进行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一般不予批准逮捕;对于罪行比较严重,但主观恶性不大,有悔罪表现,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没有社会危害性,不会妨害诉讼正常进行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也可以不予批准逮捕。赋予了检察机关相当程度的自由裁量权,为暂缓制度的施行留下了“法律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第二款规定“暂缓逮捕”:对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果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这个规定虽然是针对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但是经过立法规定可以延伸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以作为暂缓批捕的立论依据。综上可见,暂缓批捕制度符合对未成年犯罪人实行轻缓处理的精神实质。

四、暂缓批捕的含义和特征

暂缓批捕是指: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根据其犯罪性质、危害程度、悔罪态度等情况,认为没有立即逮捕必要,并且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对其决定暂缓批准逮捕并取保候审后,规定一定的期限对其进行考察。考察期满后根据其表现决定是否批准逮捕或建议侦查机关直接移送审查起诉。

其特征是:1.适用的对象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2.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并且涉嫌犯罪;3.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且其法定人对犯罪事实与定性没有意见;4.设定明确的考察期限;5.暂缓批捕后取保候审回到社会;6.实行观护帮教。

五、暂缓批捕制度的程序设计

(一)“暂缓批捕制度”的对象和条件

暂缓批捕的对象是已经构成犯罪但没有立即逮捕必要且具备有效监护条件和社会帮教措施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凡是适用暂缓批捕决定的,必须具备如下条件:1.主观恶性较小;2.社会危害性不大;3.属于偶犯、初犯、从犯、胁从犯;4.确有悔罪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5.有挽救可能而通过教育、感化、挽救而能达到最佳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适用暂缓批捕:1.主观恶性、社会危害性较大;2.社会反响强烈;3.属于惯犯、主犯;4.结伙、流窜作案;5.作案手段残忍,情节恶劣;6.属于黑恶势力性质;7.不捕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8.辩护人、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认为不构成犯罪的。

(二)适用暂缓批捕制度的程序

1.启动程序

对适合暂缓批捕条件拟实行暂缓批捕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案件,检察院应向犯罪嫌疑人及其法定人讲明暂缓批捕的含义,由他们自愿向检察院提出暂缓批捕的书面申请。

2.审查和审批程序

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审查认为没有立即逮捕必要,并且具备有效监护条件或者社会帮教措施,符合暂缓批捕条件的,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报检察长批准,必要时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暂缓批捕的考察期限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犯罪情节、社会危险性和比照刑法规定涉嫌罪名的量刑程度等具体情况而定,力求既能教育未成年人,又能激发其改造积极性的双重效果出发。笔者认为可以设定一年至三年不等的考验期为宜,因为考察期限太短不利于对未成年的考察,太长则引起案件久拖不决。

3.帮教程序

检察机关决定作出暂缓批捕的,应责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写出悔过保证书,由法定人作担保,并与检察院签订帮教协议书。

4.跟踪考察回访程序

检察机关决定作出暂缓批捕的,应当办理取保候审手续,同时应明确规定暂缓批捕期间,未成年人应当承担以下义务:1.定期到执行机关或者由他们所指定的部门地点报到;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住所或者一定区域;3.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4.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5.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6.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如违反上述义务,应当决定批准逮捕。

未成年人除了应当遵守上述义务外,还应定期向检察院作书面思想汇报;同时检察院还应不定期地派人到未成年人所在的学校、单位和家庭进行回访调查,及时掌握未成年人的行为思想情况,督促其改过自新。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篇3

关键词:工程监理;箱梁;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危险源分析

中图分类号:U4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在前期安全监理实施工作中,监理部应由总监根据城市高架工程情况,有针对性的编写安全监理规划。对工程进行危险源分析,汇总后要求施工项目部编写相关的危险源清单及应急预案,报监理审核。然后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要求,审查施工项目部报审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类专项施工方案等开工前安全资料。同时组织专监编写相关的专项安全监理细则,如主体结构箱梁施工的专项安全监理细则(模板和支架)、大型吊装设备施工的专项安全监理细则,并对施工单位进行监理书面交底。主要内容有:

1.审核施工单位企业资质证书及安全生产许可证是否合法有效。

2.审核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督促施工项目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和一系列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监理应重点审查项目经理及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合法资格,是否与投标文件相一致。审核特种作业人员资格,做到相关证书与人员及身份证相符,特别要注意证书的年审时间。

3.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要求,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要求。

4.审核施工项目部工程安全防护措施使用费计划及安全生产经费的落实情况。

5.审核施工项目部进场拟投入使用的机械设备及施工机具,要求其提供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合格证明。

6.督促施工项目部在开工前做好对进场民工的安全教育及安全技术交底。

7.审核分包单位的企业资质及安全生产许可证。

8.督促施工单位做好开工核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施的检查、对“五小”设施的检查、对施工单位安全台帐的检查、对民工安全教育及安全技术交底的检查等。未通过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站的开工核验,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开工。

上述工作是工程前期的监理准备工作,也是后续工程实施监理安全管理的依据。

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监理安全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在巡视、验收和旁站工作时,进行现场落实,努力保持工程施工安全在可控状态,并认真在监理日志中做好记录。主要工作内容有:

1.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批复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各专项施工方案实施,对工程建设的五大要素即人、机、物料、方法、环境进行监理,对施工过程中的冒险性、盲目性、随意性及发现的隐患,及时提出书面整改通知,并督促其限期整改;情况严重的,监理项目部及时下达工程暂停令,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同时报告建设单位。安全事故隐患消除后,监理项目部应检查整改结果,签署复查或复工意见。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不停工整改的,监理单位应在通知建设单位后,向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报告,以电话形式报告的,应当有通话记录,并及时补充书面报告。检查、整改、复查、报告等情况应记载在监理日志、监理月报中。

2.根据危险源清单,每月应组织全面安全检查不少于一次,重点是安全生产责任是否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是否到位。

3.如实、全面记录安全监理台帐,主要有:(1)安全监理工程师、监理员登记台帐;(2)安全教育培训台账,监督施工项目部对施工管理人员及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施情况;(3)安全会议台帐,应对会议内容进行记录并附签到表;(4)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5)安全监理日志及各类安全监理检查表。

4.对在监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监理项目部应每月填报《在监项目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信息汇总表》提交建设单位和监理公司备案。《汇总表》应经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加盖监理项目部印章。每天巡视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作业情况,并按规范要求进行监理旁站。

5.在施工过程中,当施工单位对经过审批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专项施工方案》进行重大调整或者变更时,监理项目部应督促施工单位按原程序重新办理内部编制、审核、批准和报监理审核手续(须专家论证的应重新组织论证)。

6.施工现场一旦发生人员伤害,工程施工的险兆、险情等,总监、安全监理人员、专业监理人员应立即向监理公司报告,一般事故1小时内,情况紧急应立即报告。同时总监应向建设单位报告,并督促施工单位按各类事故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及时报告。工程完工后,监理安全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将平时收集到的安全监理资料整理并装订,立卷归档。安全监理资料包括安全生产合同、协议书;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及网络(含联络表);安全监理大纲;安全监理实施细则;安全技术措施(方案)审查记录;安全监理工作计划、总结分析报告;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其它安全管理资料。

三、高架施工中易发生的具体安全问题:

1、灌注桩:施工机械未经过检测报验(表a3.1.4)、销钉无卡子、钢丝绳破损、配电箱触电保护器无效、电焊机无二次侧降压保护装置等。

2、承台:挖机机械报验、临边防护、基坑防护(如是否放坡、是否有塌方危险)、配电箱触电保护器无效、电焊机无二次侧降压保护装置等。

3、立柱:脚手架方案报验、脚手架是否按方案搭设、临边防护、高处作业、防坠落、防失稳、配电箱触电保护器无效、电焊机无二次侧降压保护装置等。

4、箱梁:支架方案报验、支架是否按方案搭设(注意支座、顶撑、螺杆、碗扣及杆件间距和规格)、高处作业、临边防护、防坠落、防失稳、配电箱触电保护器无效、电焊机无二次侧降压保护装置等。

5、防撞墙:施工方案报验、施工是否按方案实施、高处作业、临边防护、防坠落、防吊篮失稳、配电箱触电保护器无效、电焊机无二次侧降压保护装置等。

6、冬雨季施工:冬雨季等季节性施工方案报验、施工是否按方案实施、高处作业是否符合要求、夏季防暑降温措施是否落实。。

7、文明施工:场地围墙和道路是否按方案实施、加工区和生产区是否按施工方案实施、文明施工标示和标牌是否实施、现场作业人员着装是否符合要求。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篇4

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将呈现出显著的“放大效应”。因此,上海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尝试探索出一套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办法。

综合举措

由于上海没有煤矿和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所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是危险化学品的应急管理。上海以“源头管控、过程管理、区域联控、整体提升”为主线,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立足长效,推进危险化学品“减量、集约、受控”,探索从“负面清单”到实现“正面清单”的管理。

实施源头管控,完成布局调整。2010年世博会前,完成了外环以内、黄浦江上游水资源保护区内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布局调整。

加强过程管理,分步实施禁限控措施。在第一批《上海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基本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2014年出台第二批《上海市禁止、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规定了88种全市禁止、170种中心城区禁止以及178种限制和控制危险化学品目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为第三批实施“正面清单”管制进行积极的探索。

推进集中经营、逐步规范流通领域。出台指导意见,在奉贤、闵行、金山和青浦4个区推进危险化学品集中经营平台建设,对危险化学品的流动、流向、服务实行过程控制和全程监管,为下一步实现危险化学品闭环管理打好基础。目前,4个试点区的集中交易市场均正式挂牌运行,已引进200多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落户。

建立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助力安全治理。根据上海市13个重点领域,围绕“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信息记录和共享为基础、流程优化再造和系统建设为支撑”的总体构架,构建完善上海市安全生产领域信用体系。针对各类市场主体建设“上海市安全生产(危险化学品)信用系统”,将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建设项目安全职卫审批、隐患督办治理和事故调查处置等日常检查、发现的相关信息适时录入该系统,自动生成企业安全生产基础信息。以分类、权重、分层(级)形成企业安全生产信用档案,并作为实施安全分类分级监管的重要依据。同时,实施“失信惩戒”制度,向社会公开曝光企业失信行为,从而形成强大舆论约束。2014年7月,在“上海安全生产网站”上公告了8家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严重违法失信行为。

构建体系

上海市正以安全生产法制建设、责任落实、隐患治理为重点,构建和完善城市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安全生产法制体系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重要基石。在立法方面,上海市创设了一系列符合辖区安全生产实际的制度规定,出台了《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上海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办法》《上海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明晰了“两级(市、区县)政府、三级(市、区县、办事处)管理、四级(市、区县、街道或乡镇、社区)网络”以及“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分工负责的”监管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属地监管、直接监管”的责任体系,使法律法规更具执行力,也将法治意识传递至基层。在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同时,通过《上海市安全生产条例》对上海市安委会办公室以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责予以法定化,并通过《关于进一步强化地区安全生产责任的意见》对属地监管职责予以规范。在此基础上,以下达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责任签约承诺、年度履职考核为抓手,充分发挥上海市安委会办公室的平台作用和安全监管部门“指导、协调、监督”的综合监管职能,推动各区县、市安委会成员单位、控股(集团)公司有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创新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一方面,上海创新总体制度设计,出台了《上海市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严格规范隐患排查、监控、建档、报告、督办要求,基本形成分级分类挂牌跟踪督办,社会共同监督的隐患排查治理常态、长效机制,改变原来安全生产区域创先评优、指标考核的传统做法,并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在综合治理考核中的比重,完善基层隐患发现报告和网格化属地治理机制。

另一方面,突出常态化治理,抓好制度落地。将隐患当作事故对待,对重大事故隐患责任单位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督促企业遵守承诺,限期完成整改,依法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每年对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事故隐患由上海市安委会办公室实施挂牌督办,督促行业、部门分层分类落实重点治理工作。2011-2013年,上海市共消除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燃气管网、加油供气、消防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26项市级重大事故隐患;2014年“大叶公路沿线长输管道违章占压事故隐患治理项目”等市级督办事故隐患治理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转变政府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积极谋划深层次改革。通过有效改进审批流程、合并审批项目、拟定下放审批权限、规范要素要件、采用告知承诺、简化审批材料、发挥社会组织等方式,对上海市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工作进行整体优化重塑。整合建立了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信息系统,优化实施了内部并联审批、监察效能跟踪的行政审批流程。

整体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审查上,合并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流程。实施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和职业卫生审查与评价报告“二合一”。在专业服务机关资质审批上,简化审批内容,鼓励引导一家专门服务机构同时具备安评、卫评两种资质,加大安全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融合力度。在安全培训管理上,取消机构资质审批,推进安全培训市场化运作、行业自律,推进安全资格考试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安全资格证书管理简政放权工作。

在社会组织培育上,引导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大力发挥技术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将审批中的技术环节审查交专家或者专业机构委员会实施。探索政府部门负责完整性审查和合格性审查、社会组织负责技术审查的新模式。同时,积极采取定期盲审、结果公开、警示约谈等多种措施,督促相关机构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创造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物质和设备上,做到与先进单位、地区和国家同步,有专人管理,确保物资完好。一旦有事,要备得有、找得到、调得快、用得好。

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和教育上,尤其在基层单位,要少一些口号标语,多一些安全提示和演练,第一时间、第一反应非常重要。第一反应者的素质和自救、互救的能力往往决定他们在事故发生时能否生存。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篇5

一、侦查监督工作面临的机遇。

第一,完善了逮捕制度,明确了逮捕条件,并将“社会危险性”的判断标准细化,区分了是否逮捕的三种情形,使逮捕条件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侦查机关(部门)和检察机关统一认识,准确掌握逮捕条件,提高逮捕办案质量。第二,规范了审查逮捕程序,将检察机关目前对公安机关报送的提请批准的材料主要由书面审查变为当面讯问犯罪嫌疑人,并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有利于更好地把握逮捕的必要性,有利于发现并纠正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利于保证人民检察院正确行使批准逮捕权,防止错误逮捕的发生,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第三,适当延长了检察院自侦案件的拘留期限。目前,职务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上提一级”的改革,使职务犯罪案件的审查逮捕程序更加严格,逮捕标准的把握也更加规范,但异地报送案件材料、异地讯问犯罪嫌疑人、异地送达法律文书等,使办案期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修改后的刑诉法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对被拘留人审查批捕的时间由十四日延长到十七日,既基本满足办案需要,也符合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平衡的原则。第四,设立对在押人员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这项制度是对以往逮捕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有利于强化人民检察院对羁押措施的监督,防止超期羁押和不必要关押。对改变过去一旦批准逮捕,无人过问,一押到底的状况有重要意义。第五,增加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采取查封、扣押、冻结侦查措施进行法律监督的规定,拓展了监督内容和领域。

二、侦查监督工作面临的挑战

第一,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诉法总则,并在多项具体规定和制度完善中加以贯彻和体现,对侦查监督工作的理念产生深远影响。贯彻这一原则,要求侦查监督人员必须进一步更新执法理念,增强人权保障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效率意识、时限意识。牢固树立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全面客观收集证据与坚决依法排除非法证据并重。要求侦查监督人员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自觉贯彻于执法办案的全过程。

第二,完善逮捕条件,细化“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规定,对提高审查逮捕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刑事案件一直存在着逮捕率过高;逮捕羁押不分,超期羁押严重;逮捕条件和审查逮捕程序存在缺陷,行政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此次刑诉法修改细化了逮捕条件,完善了审查逮捕的程序,特别是增加规定审查批捕既要讯问犯罪嫌疑人,又要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引入了诉讼化机制。这些修改将有助于完善被逮捕人的权利保障,减少不必要的羁押,防止错误羁押。所以,侦查监督部门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严把质量关。

第三,审查逮捕阶段排除非法证据。修改后的刑诉法对公检法三机关在各自诉讼阶段都有对非法证据的排除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在侦查、审查、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意见、决定和判决的依据。”审查批捕工作具有司法审查的性质和法律监督的属性,所以,对于非法证据的排除,也应适用于审查逮捕过程,对非法证据在审查逮捕时的排除应当按照侦查监督程序未进行,主要针对客观证据的合法性和言词证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工作重点应是对瑕疵证据的转换和补正,为后续的公诉工作打好基础。

第四,职责任务面临的挑战。一是检察机关对查封、扣押、冻结,不依法解除查封、扣押、冻结侦查措施有权进行监督。二是明确了检察机关对强制措施的监督职责。三是创设了逮捕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监督机制。四是明确了对非法取证行为的监督。五是明确要求逮捕后应当立即送看守所羁押的规定。六是在证据制度方面,证据概念的界定,证据种类的增加,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制度的确立,以及行政执法过程中收集的证据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等。七是技术侦查措施入法为检察机关探索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提出了新课题。八是对阻碍辩护人、诉讼人行使诉讼权利的违法行为的监督。

第五,辩护制度的完善给侦查监督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律师辩护的起点提前至侦查阶段。侦查机关在第一次讯问犯罪嫌疑人或者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检察机关有义务及时转达犯罪嫌疑人委托辩护人的要求,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辩护;二是应律师申请,调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的证据材料;三是在审查批准逮捕阶段,可以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从而使控辩平等理念进一步向前延伸;四是增加阻碍辩护人行使职责的救济渠道。

三、积极应对新刑诉法的挑战

一是要改变“构罪即捕”为“确有必要逮捕”。逮捕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审查逮捕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一项刑事诉讼制度。新刑诉法对逮捕制度作了重大修改,检察机关适用时要体现少捕人、少押人的立法精神。改变过去“构罪即捕”的习惯做法,只要能有效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能不用逮捕措施或改用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较低程度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尽量不用逮捕措施。使每一个被逮捕的嫌疑人都属于“确有必要逮捕”的。特别是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更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篇6

一、严格环境准入,从源头上控制电镀污染

(一)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电镀集中工业区的选址,选址建设前需依法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在环境敏感区、水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的区域内不得批准建设电镀集中工业区。经批准的电镀集中工业区必须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入驻电镀集中工业区的电镀企业必须按规定取得完备的审批和验收手续。

(二)实行“增量控制”和“存量优化”的原则,一律不得审批新建、扩建电镀集中工业区以外的专业化电镀企业。现有专业化电镀企业2012年底以前要向电镀集中工业区集中并同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对现有生产工艺进行升级改造。

二、加强环境监管,强化污染防治措施

(三)对存在建设单位未落实环评“三同时”制度,“久拖不验”、“久试不验”,未经环保验收或经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的,限期办理环保验收手续,逾期未办理的,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并予以严厉处罚。

(四)对电镀集中工业区一律参照省控重点源环境监管的要求进行监管,安装重金属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备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同时按照相应频次进行现场监察监测。

(五)电镀废水必须“分类收集、分别处理、统一排放”。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氰废水、含铬废水、综合废水等进行分类收集;含一类污染物的废水要单独处理并在车间或者车间处理设施后设置专门的采样口;产生空气污染物的生产工艺和装置必须设立局部气体收集系统和集中净化处理装置,净化后的气体由排气筒排放。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省半岛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并按照从严原则执行。

(六)危险废物必须实施规范化管理。产生的危险废物要落实申报登记、转移联单、台账以及管理计划备案等制度;电镀槽液、废槽液、污泥及电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险废物不得随意弃置或排入废水收集系统;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必须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并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危险废物的处置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强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处置利用全过程管理。

(七)按照《关于构建全省环境安全防控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各电镀集中工业区应建立环境预警体系,完善环境应急预案,设置环境风险预警监测点位,落实各项应急处置措施。应急预案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演练。

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规范电镀集中工业区环保行为

(八)电镀集中工业区需配备专职环保管理人员,污染防治设施的操作人员须经专业培训并持证上岗。要建立齐全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记录,对废水、废气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污水排放监测以及污泥处置等情况进行记录,收集整理原辅材料、用水量、重点危险化学品采购、使用等原始凭证,分类建档备查。

(九)自行管理运营污水处理设施的电镀集中工业区应具备相应运营资质;委托他人运营的,运营方应具备相应运营资质。设施运营管理需遵守《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许可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3号)的规定。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篇7

(一)实施范围

2012年我县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二)目标任务

2012年需改造1000户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

二、补助对象与标准

(一)补助对象。农村危房改造补助对象重点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

(二)建设标准。危房改造采取重建和修缮加固两种类型。重建或修缮加固住房建筑面积原则上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

(三)补助标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多渠道筹集改造资金。政府分类补助标准为:五保户、农村低保户重建房屋户均2万元;修缮加固户均0.6万元。贫困残疾人家庭、其他困难户重建房屋户均1万元,修缮加固户均0.4万元。

(四)资金分担。政府补助部分,中央每户综合补助6000元;省级每户综合补助2000元。除中央和省级补助外,其余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按照25%:75%比例承担。

县、镇财政可根据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情况,安排必要的危房鉴定、规划编制等工作经费。

三、改造方式与时限

(一)改造方式。危房改造分为重建和修缮加固两种方式。农村危房改造坚持以分散分户改造为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危房集中村庄的危房改造,结合村庄整治、圩堤达标、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道路、供水、亮化、沼气、环保、改厕等设施建设,整体改善人居环境。

1、重建。拟改造农村危房系整栋房屋属D级危房的应拆除重建。重建房屋原则上以农户自建为主,自建确有困难且有统建意愿的,镇政府要协助农户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统建。

2、修缮加固。拟改造农村危房系局部危险属C级危房的应修缮加固,由农户自行修缮加固;自行加固确有困难的,镇政府要主动帮助。

(二)完成时限。2012年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四、工作要求

(一)规划引导,科学实施。各镇要及时将改造任务细化分解落实到各村、落实到贫困农户。加强规划引导,推广《省农村危房改造设计图集》使用,提升农村危房改造水平,合理确定农房建设标准和抗震等级,加强地方建筑材料研究利用,降低成本。农村危房改造户数比较集中的村庄,必须编制村庄规划。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和抗震等级,科学编制农村危房改造设计方案。

(二)整合资源,合理推进。统筹整合土地整治、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改水改厕、农家书屋工程、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农网改造等项目,通过政府补助、银行信贷、社会捐助、农民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促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三)严格程序,加强管理。要优先改造住房最危险、经济最困难的贫困农户房屋。坚持“户申报、村评议、镇审核、县核准”和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规范工作程序。

1、个人申请。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家庭,由户主自愿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

2、集体评议。村委会接到贫困农户的申请后,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并将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予以公示。经评议认为符合救助条件,且公示无异议的,填写申报材料上报镇政府审核。对经评议或公示有异议、经复核不符合补助对象条件的,应及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3、入户审核。镇政府收到村委会的申报材料后,组织人员上门核查。经审核确认符合条件的,报县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简称“县危改整治办”)审批。

4、复核批准。县危改整治办接到上报材料后,应立即复核,对符合补助对象条件的,予以批准,并根据县房屋安全专业鉴定机构出具的农户住房危险程度鉴定意见,核定补助标准。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审批,并说明理由。

5、竣工验收。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竣工后,各镇要组织自查验收,以村为单位填写工程竣工验收表和整体验收报告,县危改整治办根据各镇提供的工程竣工验收表和整体验收报告对工程竣工验收情况进行审核验收,并向相关部门提交验收报告。

(四)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县财政局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资金的使用管理。补助资金要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并按有关资金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使用,健全内控制度,执行规定标准,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各镇要做好资金发放到户的监督管理,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要定期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严肃处理。

(五)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农村危房改造要严格执行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各镇要组织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建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危房改造的工程质量安全。县危改整治办要组织力量,对危房改造施工现场开展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六)建立信息报告和档案管理。各镇要严格执行周报制度,每周将工程进度报县危改整治办。县危改整治办要按照有关要求,及时汇总并上报有关农村危房改造计划落实、资金下达、监督管理等情况。各镇要组织编印农村危房改造信息,定期或不定期报送建设成效、存在问题和建议等情况。

按照《关于建设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建村函〔〕168号)要求,完善危房改造农户纸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批准一户、建档一户,规范有关信息管理。各镇要及时、全面、真实、准确录入“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进度等情况将以录入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为准,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县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各镇政府是农村危房改造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具体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

(二)完善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农村危房改造的政策和规定,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审计和社会监督,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公开、公平、公正。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篇8

化工过程(chemicalprocess)伴随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物料和产品,涉及工艺、设备、仪表、电气等多个专业和复杂的公用工程系统。加强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是国际先进的重大工业事故预防和控制方法,是企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号)精神,加强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提升化工过程安全管理水平,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一)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包括:收集和利用化工过程安全生产信息;风险辨识和控制;不断完善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通过规范管理,确保装置安全运行;开展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严格新装置试车和试生产的安全管理;保持设备设施完好性;作业安全管理;承包商安全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事故和事件管理;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等。

二、安全生产信息管理

(二)全面收集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要明确责任部门,按照《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aQ/t3034)的要求,全面收集生产过程涉及的化学品危险性、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全部安全生产信息,并将其文件化。

(三)充分利用安全生产信息。企业要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各类信息,明确提出生产过程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通过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操作规程、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制作工艺卡片、编制培训手册和技术手册、编制化学品间的安全相容矩阵表等措施,将各项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纳入自身的安全管理中。

(四)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及时更新信息文件。企业要保证生产管理、过程危害分析、事故调查、符合性审核、安全监督检查、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相关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最新安全生产信息。

三、风险管理

(五)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要制定化工过程风险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辨识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规定风险分析结果应用和改进措施落实的要求,对生产全过程进行风险辨识分析。

对涉及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以下统称“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储存装置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要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技术,一般每3年进行一次。对其他生产储存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针对装置不同的复杂程度,选用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HaZop技术等方法或多种方法组合,可每5年进行一次。企业管理机构、人员构成、生产装置等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要及时进行风险辨识分析。企业要组织所有人员参与风险辨识分析,力求风险辨识分析全覆盖。

(六)确定风险辨识分析内容。化工过程风险分析应包括:工艺技术的本质安全性及风险程度;工艺系统可能存在的风险;对严重事件的安全审查情况;控制风险的技术、管理措施及其失效可能引起的后果;现场设施失控和人为失误可能对安全造成的影响。在役装置的风险辨识分析还要包括发生的变更是否存在风险,吸取本企业和其他同类企业事故及事件教训的措施等。

(七)制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企业要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的要求,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确定本企业可接受的风险标准。对辨识分析发现的不可接受风险,企业要及时制定并落实消除、减小或控制风险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四、装置运行安全管理

(八)操作规程管理。企业要制定操作规程管理制度,规范操作规程内容,明确操作规程编写、审查、批准、分发、使用、控制、修改及废止的程序和职责。操作规程的内容应至少包括:开车、正常操作、临时操作、应急操作、正常停车和紧急停车的操作步骤与安全要求;工艺参数的正常控制范围,偏离正常工况的后果,防止和纠正偏离正常工况的方法及步骤;操作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障、职业健康注意事项等。

操作规程应及时反映安全生产信息、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项的变化。企业每年要对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确认,至少每3年要对操作规程进行审核修订;当工艺技术、设备发生重大变更时,要及时审核修订操作规程。

企业要确保作业现场始终存有最新版本的操作规程文本,以方便现场操作人员随时查用;定期开展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建立培训记录和考核成绩档案;鼓励从业人员分享安全操作经验,参与操作规程的编制、修订和审核。

(九)异常工况监测预警。企业要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重要工艺参数进行实时监控预警;要采用在线安全监控、自动检测或人工分析数据等手段,及时判断发生异常工况的根源,评估可能产生的后果,制定安全处置方案,避免因处理不当造成事故。

(十)开停车安全管理。企业要制定开停车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制度。在正常开停车、紧急停车后的开车前,都要进行安全条件检查确认。开停车前,企业要进行风险辨识分析,制定开停车方案,编制安全措施和开停车步骤确认表,经生产和安全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要严格执行并将相关资料存档备查。

企业要落实开停车安全管理责任,严格执行开停车方案,建立重要作业责任人签字确认制度。开车过程中装置依次进行吹扫、清洗、气密试验时,要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引进蒸汽、氮气、易燃易爆介质前,要指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流程确认;引进物料时,要随时监测物料流量、温度、压力、液位等参数变化情况,确认流程是否正确。要严格控制进退料顺序和速率,现场安排专人不间断巡检,监控有无泄漏等异常现象。

停车过程中的设备、管线低点的排放要按照顺序缓慢进行,并做好个人防护;设备、管线吹扫处理完毕后,要用盲板切断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抽堵盲板作业应在编号、挂牌、登记后按规定的顺序进行,并安排专人逐一进行现场确认。

五、岗位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

(十一)建立并执行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企业要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教育培训的具体要求,建立教育培训档案;要制定并落实教育培训计划,定期评估教育培训内容、方式和效果。从业人员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十二)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企业要按照国家和企业要求,定期开展从业人员安全培训,使从业人员掌握安全生产基本常识及本岗位操作要点、操作规程、危险因素和控制措施,掌握异常工况识别判定、应急处置、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技能与方法,熟练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当工艺技术、设备设施等发生改变时,要及时对操作人员进行再培训。要重视开展从业人员安全教育,使从业人员不断强化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化工安全生产的特殊性和极端重要性,自觉遵守企业安全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企业要采取有效的监督检查评估措施,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和效果。

(十三)新装置投用前的安全操作培训。新建企业应规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要求,变招工为招生,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养。工厂开工建设后,企业就应招录操作人员,使操作人员在上岗前先接受规范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培训。装置试生产前,企业要完成全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岗位技能培训,确保全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后参加全过程的生产准备。

六、试生产安全管理

(十四)明确试生产安全管理职责。企业要明确试生产安全管理范围,合理界定项目建设单位、总承包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方的安全管理范围与职责。

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负责编制总体试生产方案、明确试生产条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对试生产方案及试生产条件提出审查意见。对采用专利技术的装置,试生产方案经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审查同意后,还要经专利供应商现场人员书面确认。

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负责编制联动试车方案、投料试车方案、异常工况处置方案等。试生产前,项目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完成工艺流程图、操作规程、工艺卡片、工艺和安全技术规程、事故处理预案、化验分析规程、主要设备运行规程、电气运行规程、仪表及计算机运行规程、联锁整定值等生产技术资料、岗位记录表和技术台账的编制工作。

(十五)试生产前各环节的安全管理。建设项目试生产前,建设单位或总承包商要及时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生产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三查四定”(三查:查设计漏项、查工程质量、查工程隐患;四定:整改工作定任务、定人员、定时间、定措施),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有关标准和设计要求,确认工艺危害分析报告中的改进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已经落实。

系统吹扫冲洗安全管理。在系统吹扫冲洗前,要在排放口设置警戒区,拆除易被吹扫冲洗损坏的所有部件,确认吹扫冲洗流程、介质及压力。蒸汽吹扫时,要落实防止人员烫伤的防护措施。

气密试验安全管理。要确保气密试验方案全覆盖、无遗漏,明确各系统气密的最高压力等级。高压系统气密试验前,要分成若干等级压力,逐级进行气密试验。真空系统进行真空试验前,要先完成气密试验。要用盲板将气密试验系统与其他系统隔离,严禁超压。气密试验时,要安排专人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气密检查记录,签字备查。

单机试车安全管理。企业要建立单机试车安全管理程序。单机试车前,要编制试车方案、操作规程,并经各专业确认。单机试车过程中,应安排专人操作、监护、记录,发现异常立即处理。单机试车结束后,建设单位要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及制造商等方面人员签字确认并填写试车记录。

联动试车安全管理。联动试车应具备下列条件:所有操作人员考核合格并已取得上岗资格;公用工程系统已稳定运行;试车方案和相关操作规程、经审查批准的仪表报警和联锁值已整定完毕;各类生产记录、报表已印发到岗位;负责统一指挥的协调人员已经确定。引入燃料或窒息性气体后,企业必须建立并执行每日安全调度例会制度,统筹协调全部试车的安全管理工作。

投料安全管理。投料前,要全面检查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和应急准备等情况,具备条件后方可进行投料。投料及试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要现场指挥,操作人员要持续进行现场巡查,设备、电气、仪表等专业人员要加强现场巡检,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投料试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现场人数,严禁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七、设备完好性(完整性)

(十六)建立并不断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建立设备台账管理制度。企业要对所有设备进行编号,建立设备台账、技术档案和备品配件管理制度,编制设备操作和维护规程。设备操作、维修人员要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资格考核,培训考核情况要记录存档。

建立装置泄漏监(检)测管理制度。企业要统计和分析可能出现泄漏的部位、物料种类和最大量。定期监(检)测生产装置动静密封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定期标定各类泄漏检测报警仪器,确保准确有效。要加强防腐蚀管理,确定检查部位,定期检测,建立检测数据库。对重点部位要加大检测检查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管道、设备壁厚减薄情况;定期评估防腐效果和核算设备剩余使用寿命,及时发现并更新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

建立电气安全管理制度。企业要编制电气设备设施操作、维护、检修等管理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电源系统安全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要制定防爆电气设备、线路检查和维护管理制度。

建立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安全管理制度。新(改、扩)建装置和大修装置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投用前、长期停用的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再次启用前,必须进行检查确认。要建立健全仪表自动化控制系统日常维护保养制度,建立安全联锁保护系统停运、变更专业会签和技术负责人审批制度。

(十七)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开展设备预防性维修。关键设备要装备在线监测系统。要定期监(检)测检查关键设备、连续监(检)测检查仪表,及时消除静设备密封件、动设备易损件的安全隐患。定期检查压力管道阀门、螺栓等附件的安全状态,及早发现和消除设备缺陷。

加强动设备管理。企业要编制动设备操作规程,确保动设备始终具备规定的工况条件。自动监测大机组和重点动设备的转速、振动、位移、温度、压力、腐蚀性介质含量等运行参数,及时评估设备运行状况。加强动设备管理,确保动设备运行可靠。

开展安全仪表系统安全完整性等级评估。企业要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安全仪表功能(SiF)及其相应的功能安全要求或安全完整性等级(SiL)。企业要按照《过程工业领域安全仪表系统的功能安全》(GB/t21109)和《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安装、管理和维护安全仪表系统。

八、作业安全管理

(十八)建立危险作业许可制度。企业要建立并不断完善危险作业许可制度,规范动火、进入受限空间、动土、临时用电、高处作业、断路、吊装、抽堵盲板等特殊作业安全条件和审批程序。实施特殊作业前,必须办理审批手续。

(十九)落实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责任。实施危险作业前,必须进行风险分析、确认安全条件,确保作业人员了解作业风险和掌握风险控制措施、作业环境符合安全要求、预防和控制风险措施得到落实。危险作业审批人员要在现场检查确认后签发作业许可证。现场监护人员要熟悉作业范围内的工艺、设备和物料状态,具备应急救援和处置能力。作业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监督检查,严禁监护人员擅离现场。

九、承包商管理

(二十)严格承包商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承包商安全管理制度,将承包商在本企业发生的事故纳入企业事故管理。企业选择承包商时,要严格审查承包商有关资质,定期评估承包商安全生产业绩,及时淘汰业绩差的承包商。企业要对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入厂安全培训教育,经考核合格的方可凭证入厂,禁止未经安全培训教育的承包商作业人员入厂。企业要妥善保存承包商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记录。

(二十一)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承包商进入作业现场前,企业要与承包商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交底,审查承包商编制的施工方案和作业安全措施,与承包商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安全管理范围与责任。现场安全交底的内容包括: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泄漏、火灾、爆炸、中毒窒息、触电、坠落、物体打击和机械伤害等方面的危害信息。承包商要确保作业人员接受了相关的安全培训,掌握与作业相关的所有危害信息和应急预案。企业要对承包商作业进行全程安全监督。

十、变更管理

(二十二)建立变更管理制度。企业在工艺、设备、仪表、电气、公用工程、备件、材料、化学品、生产组织方式和人员等方面发生的所有变化,都要纳入变更管理。变更管理制度至少包含以下内容:变更的事项、起始时间,变更的技术基础、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消除和控制安全风险的措施,是否修改操作规程,变更审批权限,变更实施后的安全验收等。实施变更前,企业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检查,确保变更具备安全条件;明确受变更影响的本企业人员和承包商作业人员,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变更完成后,企业要及时更新相应的安全生产信息,建立变更管理档案。

(二十三)严格变更管理。工艺技术变更。主要包括生产能力,原辅材料(包括助剂、添加剂、催化剂等)和介质(包括成分比例的变化),工艺路线、流程及操作条件,工艺操作规程或操作方法,工艺控制参数,仪表控制系统(包括安全报警和联锁整定值的改变),水、电、汽、风等公用工程方面的改变等。

设备设施变更。主要包括设备设施的更新改造、非同类型替换(包括型号、材质、安全设施的变更)、布局改变,备件、材料的改变,监控、测量仪表的变更,计算机及软件的变更,电气设备的变更,增加临时的电气设备等。

管理变更。主要包括人员、供应商和承包商、管理机构、管理职责、管理制度和标准发生变化等。

(二十四)变更管理程序。

申请。按要求填写变更申请表,由专人进行管理。

审批。变更申请表应逐级上报企业主管部门,并按管理权限报主管负责人审批。

实施。变更批准后,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没有经过审查和批准,任何临时性变更都不得超过原批准范围和期限。

验收。变更结束后,企业主管部门应对变更实施情况进行验收并形成报告,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相关部门收到变更验收报告后,要及时更新安全生产信息,载入变更管理档案。

十一、应急管理

(二十五)编制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完善。企业要建立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等。要定期开展各类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评估预案演练效果并及时完善预案。企业制定的预案要与周边社区、周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预案相互衔接,并按规定报当地政府备案。企业要与当地应急体系形成联动机制。

(二十六)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企业要建立应急响应系统,明确组成人员(必要时可吸收企外人员参加),并明确每位成员的职责。要建立应急救援专家库,对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发生紧急情况后,应急处置人员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各自岗位,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处置。要授权应急处置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组织装置紧急停车和相关人员撤离。企业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动态管理,定期核查并及时补充和更新。

十二、事故和事件管理

(二十七)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的管理。企业要制定安全事件管理制度,加强未遂事故等安全事件(包括生产事故征兆、非计划停车、异常工况、泄漏、轻伤等)的管理。要建立未遂事故和事件报告激励机制。要深入调查分析安全事件,找出事件的根本原因,及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二十八)吸取事故(事件)教训。企业完成事故(事件)调查后,要及时落实防范措施,组织开展内部分析交流,吸取事故(事件)教训。要重视外部事故信息收集工作,认真吸取同类企业、装置的事故教训,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能力。

十三、持续改进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

(二十九)企业要成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由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本企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工作。

(三十)企业要把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纳入绩效考核。要组成由生产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负责,工艺、设备、电气、仪表、公用工程、安全、人力资源和绩效考核等方面的人员参加的考核小组,定期评估本企业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的功效,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并核查整改情况,持续改进。要编制功效评估和整改结果评估报告,并建立评估工作记录。

化工企业要结合本企业实际,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指导意见,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化工过程安全管理。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篇9

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1.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技术标准,加大安全投入,健全安全管理机构,保持安全设备设施完好有效;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要切实承担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带头执行现场带班制度,加强现场安全管理;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一律经严格考核、持证上岗;要严格依照劳动合同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职工必须全部经培训合格后上岗。

2.严格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认真按照《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充实区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成员的通知》(政综〔2012〕46号)文件精神,将安委会主任调整由正职领导担任,进一步落实行政首长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完善安全生产履职报告和点评制度,健全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各级单位负责人要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每年亲自主持召开不少于4次的安委会成员会暨季度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会议。

3.严格落实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成立道路交通、消防火灾等17个专项领导小组,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并下设办公室挂靠在牵头部门,进一步明确的安全监管职责,强化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各部门各单位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组长要调整为行政正职领导担任,要严把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关闭和取缔非法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要不断探索创新与经济运行、社会管理相适应的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健全与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用地审批、银行贷款等方面相挂钩的安全生产约束机制。

4.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考核追究。要建立定期检查、现场分析、诫勉约谈和警示通报等方式推动相关部门落实安全监管责任,重点督查落实岗位监管职责、开展隐患排查、行政执法情况,对督查中发现有关部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要限期整改;对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工作不落实、情节严重的,要移送监察、效能部门予以责任追究,并抄送组织人事部门,严格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继续实行安全生产形势逆转的镇(街道)和区直行业主管部门在季度会上作原因说明的制度。凡被警示通报的单位,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扣10分、被黄牌警告的扣20分。要充分发挥检察、监察、公安机关在安全生产责任追究中的职能作用,实施严格的责任倒查,切实解决一些地方事故调查处理偏软、偏轻的问题。对触犯到法律责任的企业法人、实际控制人,要坚决移交司法机关,从严、从重、依法追究其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对事故情节恶劣、群众反映强列的重大事故、典型事故要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进展和事故查处结果,快断快决,不留后患。

二、着力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5.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强化建设项目安全审查核准,把安全生产条件作为高危行业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未通过安全评估的不准审批(核准、备案),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要依法取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和使用)制度,落实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条件)的论证与安全评价、设计审查、施工和竣工验收的审查与备案规定。实施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强化安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配备。

6.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监控管理。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科技和信息手段,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强化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企业要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分析,重大隐患要及时报安全监管监察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对重大隐患实行要政府挂牌督办,确保监控、整改、防范等措施落实到位。各镇(街道)要建立重大危险源管理档案,完善重大危险源监管信息系统,实施动态全程监控。

7.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认真按照《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开展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政综〔〕108号)要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对在规定期限内达到国家或省级标准一级达标的企事业单位,实行安全费用提取比例、保险投保费率等方面下浮一定提取比例或下浮缴付费率;在法律法规授权下安全许可证到期时可直接申请换发证。达到市级标准一级达标的企事业单位,其在增资扩营或新增项目时可给予优先审批、优先供地、优先安排政府扶持资金或帮助协调银行优先安排信贷资金。对逾期未申请或未达到最低标准等级的企事业单位,将由区政府对其黄牌督办,暂停其生产用水、用电;暂扣有关行政许可证照,暂缓有关行政审批事项;暂缓年检,注销登记或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函告企事业单位开户银行;不予安排科技、技改、节能、农发、“618项目”等政府专项扶持补贴资金;取消各种评优评先资格;在安全费用提取、工伤保险、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安全生产责任险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8.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切实抓好热害、粉尘、高毒物质等职业危害的防治,切实做好职业病诊断、鉴定和治疗。对国家公布容易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严格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预评价报告未经审核同意的,一律不得批准建设。落实企业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强化职业危害申报,对职业病危害防控措施不到位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三、深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专项整治

9.加大交通运输安全综合治理力度。区交通运输、公安、安监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道路旅客运输企业的综合治理,认真抓好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的《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试行)》(交运发〔2012〕33号)的学习宣传、检查督导和贯彻落实工作。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营运车辆安全管理,严格驾驶人资格准入,禁止客运车辆挂靠或变相挂靠运营。规范机动车辆驾驶员培训考核、机动车辆维修企业的管理,严格落实机动车辆登记检验、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强制报废、回收管理等制度。加强道路交通车辆动态监管,严厉整治超载、超限、超速、冒黑烟、酒后驾驶、高速公路违规变道、违规停车等违法行为。完善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违法行为通报、客运驾驶员“不适岗”名单公布制度。认真开展道路、桥梁、隧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继续强化铁路、农机安全监管。严格落实校车安全管理责任,强化校车安全监管,推进校车安装GpS,全部做到动态在线监控。

10.加强消防领域的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加强社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落实建设项目消防安全设计审核、验收和备案抽查制度,持续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治易燃易爆单位、人员密集场所、“三合一”场所、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大型工业园区火灾隐患。

11.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科学规划化工园区,优化化工企业布局,严格控制城镇涉及危险化学品的建设项目,加快城区高风险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搬迁。全面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普查评估,开展地下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设施安全整治,继续推进化工装置自动控制系统改造。

12.深化非煤矿山安全整治。实施非煤矿山主要矿种最小开采规模和最低服务年限标准,落实充填开采标准和规定。全面加强矿井安全“六大系统”建设,推行尾矿库一次性筑坝、在线监测技术。严格落实环保、安全论证作为新建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审批前置条件的有关规定,建立尾矿库闭库保证金制度和尾矿库安全与区、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人挂钩责任制度。在露天矿山推广应用中深孔爆破技术和机械化铲装作业,加强高台阶、高陡坡、排水设施的整治。

13.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完善建设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制度,落实工程领域各环节安全监管责任,强化参建各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信用体系,完善失信惩戒制度,严厉打击超越资质范围承揽工程、违法挂靠分包转包工程等不法行为。持续开展起重机械、高大模板、深基坑、升降设备、脚手架等设施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重点工程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14.加强渔业生产及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推行60马力以上渔船公司化、协会化管理模式,完善海上渔业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商渔船通讯互联机制和海上搜救联动、奖励补偿机制,推进渔船自动识别、渔视频监控、渔船管理信息化等系统建设和维护。严厉打击“三无”船舶和渔船、农用船、自用船非法载客载货行为,持续开展重点水域、重点船舶、重点时段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渡改桥工程。

15.强化其他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切实加强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教育、旅游、特种设备、电力、冶金、有色等行业领域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人员密集场所、大型集会活动等安全责任制。

四、大力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16.持续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要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区政府要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加大事故预防和查处、先进技术推广、宣传教育、监管能力等投入。支持有效消除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改造和搬迁项目,对因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的化工企业的搬迁要给予补偿和扶持。企业在年度财务预算中要明确必要的安全投入,落实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完善落实工伤保险制度,提取一定比例的工伤保险基金专项用于工伤事故预防,积极稳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

17.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企业必须加快国家规定的各项安全系统和装备建设,积极推广引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金安”系统。

18.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要制定相关政策,遏制安全水平低、保障能力差的项目的建设和延续。加快淘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鼓励尾砂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对技术设备落后、构成重大安全隐患的企业,要予以公布,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的依法予以关闭。

19.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信息平台、应急救援队伍及装备、应急专家队伍建设。要加快石化工业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依托大型化工企业建设区域性化工应急救援基地和骨干队伍,建立以化工、消防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为基础的应急救援体系,落实预案报备制度,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推动应急管理示范单位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

五、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和安全文化建设

20.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约束、督促检查、行政问责、区域联动等制度。加强安全生产法制教育,加强日常执法、重点执法和跟踪执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督查和隐患排查常态化机制,每月安排一定时间,下到问题较多的基层一线,对所辖重点监管企业开展执法检查。重点督查企业主体责任是否到位,安全生产工作在末端上是否落实。对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要采取果断措施,第一次限期整改、第二次行政罚款、第三次停产停业整顿、第四次关闭取缔。

21.积极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要建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中心,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经费制度,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区政府按全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提取一定经费作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专项经费,确保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区直各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印各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基本常识手册,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公共安全、应急避险和职业健康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五进”活动,努力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同时,要强化安全文化创建力度,制定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

22.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依法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进一步充实基层监管力量,落实监管人员、设施、装备和经费。各镇(街道)、山腰盐场和石化产业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总公司、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石化工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要明确承担安全监管职责的机构,按要求配备与监管任务相适应的专职监管人员,要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市村(社区)安全生产监管员队伍建设的通知》(政文〔2012〕30号)要求,配齐村(社区)安全生产监管员;继续深入开展“争做安全发展忠诚卫士,创建为民务实清廉安检机构”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培养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实事、干成事的安全监管监察队伍。

23.加强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制定完善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把安全生产考核控制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大各级领导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中安全生产的权重和考核力度。

危大工程方案监理审批意见篇10

论文关键词 人权保障 逮捕措施 基本原则

逮捕,作为刑事诉讼法的保障措施,正确、及时地使用,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在现代法治社会,公权力本身就是以保障个人权益为存在依据的,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作为刑诉诉讼的双重目的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权是逮捕的基本出发点之一”豍。

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立法的不完善,导致可捕可不捕的都捕,羁押成为常态,不仅损害了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和公正品质,也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完善逮捕适用的司法属性。

一、逮捕的属性

正确理解和适用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中关于逮捕措施新的相关法律规定,需要对逮捕的属性进行系统的把握。逮捕作为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实施的目的在于保障刑诉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就其本身不具有刑事犯罪评价功能,这是逮捕同刑罚和行政拘留存的本质区别。由于刑事强制措施只是一种保障刑事诉讼的预防性手段,因此,并非对每一刑事案件中的每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必须采用刑事强制措施,这也为当今世界刑事诉讼活动普遍认同的做法。但从历史发展演变过程看,刑事强制措施曾兼具预先惩罚受追究人的功能,基于评价主义思维定势的影响,司法实践中把逮捕视为对犯罪的惩罚手段,不仅导致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进行不适当的限制,而且导致刑事强制措施滥用现实,这明显与现代刑事诉讼的目的追求不协调。

其次,逮捕直接折射着国家司法机关所代表的公权力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私权力之间的关系。我国从固有的有罪推定思维方式摆脱的时间不长,无罪推定的现代刑事司法价值理念尚没有达到摈除有罪推定思维定势的高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水平与其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然地位不相称。因此,要正确地适用逮捕,要从保障人权的观念出发运用逮捕豎。从内容上看,刑事诉讼中所保障的人权涉及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在刑诉诉讼中只有保障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完整地行使,才能实现刑事诉讼保障人权的目的。从程序上看,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应该包含:保障个人免受无根据的或非法的刑事追究;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受到公正的待遇;保障被依法认定有罪的被告人受到公正的、人道的刑罚处罚,禁止酷刑和其他不人道的刑罚制裁。

再次,逮捕作为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最严厉的一种,逮捕的适用应当严格贯彻目的原则和比例原则,同时还应符合必要性和最后性的要求,形成一个限制逮捕适用的谦抑模式,仅作为非采取逮捕羁押手段不足情况下,防止现实社会危险及保障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下去的最后保留手段。只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实施新的犯罪、干扰诉讼、危害社会秩序等现实社会危险,且不属于可以实施监视居住的,逮捕的适用才具有正当性。减少逮捕羁押,尽可能抑制逮捕对人权的侵害,是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意图,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刑事诉讼目的。

二、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制度的完善

逮捕权作为司法权,其行使应当遵循司法模式。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了逮捕的条件,删除了“有逮捕必要”意思含糊的表述,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辩护律师的申辩权,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使控辩设置得到平衡,增强了其司法属性,畅通了救济渠道。设置对逮捕强制措施的行使的制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完善了司法程序构造,彰显了程序正义性。

(一)明确了逮捕条件,增加可操作性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1)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3)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逮捕的条件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具有实施新的犯罪、干扰诉讼、危害社会秩序等“五种”现实危险的。将过去有关规范性文件关于逮捕必要性的规定,上升为法律规定,对“逮捕必要性”条件的明确界定,对准确掌握逮捕条件,提高逮捕办案质量提供了法律支撑。

(二)进一步完善了审查批准逮捕程序,增强了司法属性

增加了审查批准逮捕时讯问嫌疑人和听取律师意见的程序,完善了审查逮捕的司法程序构造。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可以讯问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1)对是否符合逮捕条件有疑问的;(2)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检察人员当面陈述的;(3)侦查活动可能有重大违法行为的。”“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可以询问证人等诉讼参与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辩护律师提出要求的,应当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增加了审查批准逮捕时讯问犯罪嫌疑人和听取律师意见的程序,完善了制衡立法缺失的机制,保障公民对强制措施的抗辩权,增强了其司法属性。此外,还增设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改变目前一旦批准逮捕,无人过问,一押到底的状况。

(三)规定监视居住与逮捕适用相同的条件,设置了逮捕的替代措施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1)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抚养人;(4)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5)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创设逮捕的替代措施,体现了尽量减少羁押的立法思想,完善了刑事强制措施的制度构建。

(四)建立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延伸了羁押监督范围

现行刑事诉讼法由于没有规定羁押的必要性审查制度,羁押期限往往被等同于办案机关的办案期限,以至于形成现在羁押成为常态、非羁押成为例外的现象。“判决前…应当尽可能使其人身自由和财产处于不受限制的状态;即使对其人身自由和财产进行限制,也应当适度”豐。新修改的刑诉诉讼法第93条增设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延伸了羁押监督范围。

三、逮捕制度的执行

(一)更新执法理念,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

实现立法的目的关键在人,不管法律规定的逮捕条件如何明确完善,它都无法离开司法人员的司法行为而自行实现。审查逮捕要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把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贯穿于司法行为的全程,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审判之前和审判期间处于非羁押状态应是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抗羁押的一项基本权利。”豑要在观念上摈弃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的观念,把公平正义作为司法工作人员的核心追求价值,坚决摈弃轻视人权,“宁枉勿纵”观念。只有执法观念的转变,重树现代司法普遍接受的人权保障标准,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逮捕的相关法律规范才能得到正确的执行。与对“逮捕必要”的理解一样,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中规定的“五种危险”情形,在法理上它是一个非规范性的,究竟是非“现实危险”或是“可能的危险”,需要司法人员作价值判断。因此,笔者认为,尽管法律明确了逮捕条件,但逮捕的正确适用还需在司法中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才能遏制和消除当前司法实践中逮捕强制措施适用不慎乃至滥用的现象,实现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目的。

(二)建立逮捕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

在审查批准逮捕时,不仅要审查犯罪事实的证据,而且要重点审查逮捕必要性的证据,将“逮捕条件”的认定建立在客观、充分的证据判断上,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一是审查逮捕必要性的范围必须限定在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具有实施新的犯罪、干扰诉讼、危害社会秩序等“五种情形”;二是完善审查逮捕时讯问犯罪嫌疑人和听取律师的意见制度,审查批准逮捕应当以讯问嫌疑人和听取律师意见,非经这一程序一般不得作出批准逮捕的决定;三是重点审查逮捕必要性的证据,在侦查部门提请审查批准逮捕的案件时,不仅要审查犯罪事实的证据,而且要重点审查逮捕必要性的证据,同时加强非法证据的排除。审查逮捕必要性应结合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生理因素、客观环境等因素加以综合考量,从犯罪性质恶劣程度、再犯的可能性、能否确保行速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等三方面证明其“社会危险性”的大小,要用证据来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具有实施新的犯罪、干扰诉讼、危害社会秩序等“五种”现实危险,而非办案人员主观判断的“可能危险性”。

(三)严格执行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羁押必要性审查应重点审查逮捕时适用的条件是否已经发生变化,即是否有再次犯罪和妨碍诉讼的危险性。逮捕后对在押人员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重点与批捕前必要性审查有所不同,逮捕前因案件还在侦查之中,逮捕必要性审查应当以是否会毁灭、伪造证据,实施新的犯罪作为考量的重点,而逮捕后对在押人员的羁押必要性审查通常是在逮捕后一段时期以后进行,主要评估有无继续危害社会的可能,能否保障诉讼顺利进行豒。笔者认为,羁押必要性审查应当遵循如下路径:一是羁押必要性审查从单向审查向合理听取多方意见,除审查公安机关的移送材料和意见外,还要听律师和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的意见,甚至召开听证会。二是完善程序。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强化监督制约,对是否变更逮捕执行措施引入人民监督员等外部监督机制,防止走向另一极端。三是基于羁押必要性审是一项新的制度,涉及多个审查部门、环节,建议有权机关对此项制度作出规范性的实施细则。

(四)优先适用监视居住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监视居住和逮捕适用相同的条件,但具有符合适用监视居住“五种情形”之一,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可以监视居住。从控制人身的程度上看,监视居住的强度低于逮捕。基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立法目的,笔者认为,此处的“可以”应当理解为“应当”,只要上述情形之一的,都应优先适用监视居住。

(五)建立新的逮捕案件质量考评导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