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实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7:21

体育教学实践总结篇1

关键词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人才培养

1.相关概念界定

实践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应用,自主进行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观察社会,科学研究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配合理论教学、强调学生亲自实践的课程,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产业管理是指以规范体育市场为目的,以实现经营目标为依托,由一定组织(社团、实体、体育行政机构、企业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体育产业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娱乐业管理、体育竞赛表演业管理、体育场馆管理、体育广告业的管理、体育旅游业的管理、体育用品业的管理、体育经纪人管理等。

2.实践教学在体育产业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从党的教育方针中可以看到国家积极号召在教学中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根据反映层次的系统性可以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听课等获得,而实践知识只能通过实践获得,因为实践知识仅存于实践中,这种知识不能通过简单传授来掌握,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与直接实践它的人相接触才能获得。而体育产业专业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的学科,要掌握与之相关的实践知识,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手段。

3.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3.1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环节

根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专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包括毕业论文、毕业实习、学术活动三个环节。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四学年,占4个学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秋季,共16周,占8个学分;学术活动在每个学年均有安排,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20次校级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听论文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学术活动等,占2个学分。培养方案总学分为165学分,实践环节14学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重是8.48%,

3.2专业实践教学的阶段与时间

3.2.1实践学习的阶段

根据对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和阶段调查,了解到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情况如下:

表1实习时间与阶段表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实习的比重占到85%,实习时间为12—16周,而在前六个学期进行的实习在实习的总比重中尽占到15%。可见学生参加过的实习主要是学校在第七学期安排的毕业实习,在前三学年很少组织过相关课程或专业的实习。第三学期是专业课学习的核心阶段,体育产业专业的课程中应用类课程占到47%,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在课程设置或周末、假期都应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从上表中学生参加的实践学习情况分析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进行过相关实习的学生很少,只有部分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主动安排过一些实习活动,可见实践教学在阶段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3.2.2学生的毕业意向调查

通过对学生毕业意向的调查显示,有57%的学生选择就业,25%的学生选择读研,18%的学生选择出国。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对于考研的学生这段时间正是考研复习的黄金阶段,对于找工作的学生这段时期各个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也已经陆续开展,显然对于毕业实习时间和阶段的安排不太合理,有待改善。

3.3实践教学的形式

图1学生参加与喜欢的实践教学形式

根据访问调查了解到北京体育大学实践教学的组织方式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集中、分散相结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其次是分散实习,再次是集中、分散相结合,而学生参加的委托实习和定岗实习的相对较少。按照学校对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实习阶段学校会安排学生到指定单位实习,或者由学生提出申请自找单位进行实习。51%的学生是在学校的安排下到指定实习单位进行了实习;27%的学生选择了分散实习,即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进行实习;也有18%的学生采取了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而图1所示的学生喜欢的实习形式中有28%的学生选择了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一种挑战性相对较大的,在实习期间学生需要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的实习形式,可见有一些同学喜欢接受一些挑战性较大的实习安排。同时也有35%的学生喜欢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实习形式。

3.4毕业实习的总结和评价情况

3.4.1毕业实习的总结情况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毕业实习的总结内容主要是学生写个人总结,根据规定要求学生每月需交一份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对整个实习做总结,而在指导教师总结评定、召开教育实习总结大会、学生阶段性的自我总结方面做的不够到位,可见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的总结上内容较单一,主要以学生写总结报告为主。甚至有少部分同学选择没有总结,可见对学校要求的总结报告只是应付式的完成作业,没有真正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到的知识做统一梳理和规划总结。

图2毕业实习的总结情况

3.4.2毕业实习的评价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毕业实习的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实习单位先评,返校后指导老师决定成绩的方式,23%的学生不清楚具体的评价方式,可见在评价方式上没有一套完成的评价体系,学生选择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由此可见学生不清楚自己的实习成绩将如何评定。而在学生认为好的评价方式上,有47%的学生选择应制定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做到“有法可依”,37%的学生认为应指导老师、单位老师和学生自评相结合。可见,学生认为一套好的评价体系应当制定实习成绩评估综合量表以及指导老师、单位老师和学生自评相结合。

表2毕业实习的评价情况

4.体育产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4.1体育产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体育产业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分类,按实践教学的内容和阶段可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氛围以下几个环节:

入学教育,是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也是在其人生旅途发生转折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

专业实验,通过开放性实验,使得学生通过对与专业课程配合的参观、认知实践、动手操作和演示等方式,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基础的目的。

专业实践,可分为认识实践、工作实践、社会实践。认识实践是在专业课学习之前,通过观看录像、系列讲座、参观等方式使学生对专业有关的工作场景有所了解;工作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实际工作锻炼,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行业调查、咨询、访谈等于体育产业管理相关的实践活动。

证书培训,是指根据国家的职业标准,培训学生掌握相关的职业能力,以取得与体育产业管理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形式。

学术活动,包括学生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和专题讨论等。

毕业论文,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选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且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题目进行写作。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枢纽,根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安排到与之相关的体育单位或组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场工作中,应是一种综合能力强、挑战难度大的专业实践。

体育产业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共性教育向个性教育转变,重视理论系统向重视综合应用转变,构建体育产业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图3)。

图3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4.2体育产业实践教学时间与阶段模型的构建

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求建立一套有益于体育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阶段模式(图4)。

第一阶段:实践理论培养阶段,即本科教育的第一学年。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的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军训、系列讲座等,使学生熟悉和使用大学学习和生活,熟悉教学环境、方式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通过参加相关专家、教授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对体育产业专业的认知能力,提高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从内心认识到实践教学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培养通过实践来教学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了解实践教学的内容、环节等,为今后实践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意识培养阶段,使得学生逐步确立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形成对职业发展的初步倾向和期望。

第二阶段:专业理论提高阶段,主要是指本科教育的第二学年。通过一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专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专业知识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个阶段通过一系列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门课程都要根据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验、参观学习四个环节,并利用周末或假期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微型实践、参观实习,使得专业理论课程得到有效的应用和进一步的掌握。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应该紧密联系所学课程,根据课程需要到相关单位进行参观或实习,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中的区别和差异,体会从事相应行业所须加强的知识准备,在今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

第三阶段:社会实践能力拓展阶段,主要是指本科教育的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在这一阶段将要进入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学习,一些应用类的主体课程在这个阶段逐步开展和学习,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是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课堂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施。进过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具备了从事体育产业相关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根据自身的优势确立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方向,开展综合操作实践学习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毕业意向调查,依据照顾多数和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安排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毕业实习要以就业为目标,尽量根据学生兴趣提供一个独立的岗位,由学生全权负责这个岗位的业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安排应尽量与自身既定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到准备从事的职业的相关单位开展实践,使得学生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变化,在实习中了解社会、提高业务水平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第四阶段: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生参加学术讲座、论文报告、学术交流和专题讨论等活动。以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平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专业范围内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写作。

4.3拓展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在专业实习阶段主要采取的是集中实习和分散方式两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的选择实习形式,从而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在保留原来的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的形式下,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安排学生参加委托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两种实习形式有很大的独立性和挑战性,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委托实习是指院校将实习工作全权交给实习单位,实习单位全面负责这种实习工作。顶岗实习就是学生直接担任实习单位中的某一岗位工作,顶替这个岗位的人员工作,这样的实习形式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培养了综合职业素养。

在16周的专业实习过程中,前8周的专业实习可以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以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专业上辅导,并对学生有一全面整体的了解,在后期的教学过程中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实习形式。后8周根据毕业意向的调查情况安排学生为考研、出国或工作做准备。对于选择工作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散实习、委托实习或顶岗实习(图5)。

图5专业实习形式安排

4.4建立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体系

4.4.1实践教学的总结形式

实践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经验性课程,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将所学知识得到综合应用,并逐步积累经验,因此总结工作是实践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做好总结工作,及时了解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更应注重总结,总结在实践中自身存在的不足,欠缺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总结——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巩固理论知识,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和目标。实践教学的总结应包括:学生总结报告、指导教师总结、总结大会、学生自我总结。学生的总结应突出参加实践教学的收获、学到的知识、及理论知识的运用和掌握情况,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的补充和提高。

4.4.2构建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图6)

图6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5.结论与建议

(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不够充实,环节比较单一。应该拓展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体系。

(2)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和阶段比较集中,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的阶段,适当延长实践教学时间,根据体育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专业特点,结合学生的个人意愿与职业规划适时安排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

(3)在组织形式上应根据各个教学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要求合理布置组织方式,实现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4)在实践教学的评价方面构建了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总结评价体系,采取综合总结方式,采用自评、他评、师评和总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艺体,(2003)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常智.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58-265

[4]王建民,谢芳.实践教学指导.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

体育教学实践总结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质量观;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67-02

一、在构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强调适应社会需求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02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15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近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

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

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强调专业特色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16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平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学前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学习。我院向各教研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研讨与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游戏论》的教学走出课堂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工作管理》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幼儿园总务工作调研”的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注重以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

体育教学实践总结篇3

一、成为终身学习者,为追求专业发展“薄发”而“厚积”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首先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面对新教育形势的需要,教师不仅要勤于学习,还必须善于学习。所谓勤于学习,就是要学而不厌,就是要锲而不舍,就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物。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所谓善于学习,就是既要向理论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既要长善救失,又要善假于发,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心应手,从“博喻”的境界走向“善喻”的境界。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比较好的理论学习方法应该是全面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所谓全面学习,就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计划地系统地学习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人文知识等能够代表当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知识。此种学习贵在坚持有恒,因为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终生受益。所谓重点学习,就是根据在近期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用到的有关知识,必须提前安排计划进行学习,如支持新课改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包括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培训方面的理论学习,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有些重要的基本理论还要重点的、反复的学习。如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成功智力理论、自主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博学是“博喻”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学习,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且才能运用新理念正确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时的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境问题。

二、成为教育研究者,用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自己的教学个性

善于研究他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是衡量一位教师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优秀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善于从他人或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规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不是深入考虑自身的科研理论底蕴和实际科研能力,看不起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而热衷于别的课题研究,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新课程的到来,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整合、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的诸多变化,有许多教育教学领域需要教师们通过教研或科研攻关。因此,新课改为教师们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非常丰富的研究课题。如合作学习如何有效开展、如何实现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过程整合、如何有效的组织开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拓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等。在目前形势下,笔者认为,鼓励教师投身于教学研究比较有效的策略是将教师理论培训、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将零散的基础性的应用问题研究与系统的课题探索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善于从自我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问题研究开始做起,让教育科研活动真正能够促进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三、成为教育反思者,让勤于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理论的再认识过程,也是发现、提出新理论知识的过程。没有及时地总结,也就不会有新的发现。通过一定的文字记录形式,如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或在教学研究中获得的新认识(即科研成果),在教育理论的层面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概括总结,这既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化自己教育理论认识的过程,更是与同行们交流体会、推广科研成果的过程所必须。

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但却缺少必要的、及时的、相应的研究资料的积累分析,研究过程表现出随意性和肤浅化。如体现研究活动的教学随笔、科研活动记录(集体备课、上课、说课、评课、专题方案及总结报告或小论文等),有的教师虽有原始文字材料积累,但归档不系统、研究不及时,或分析总结不全面深刻。有的教师在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中,就没有把本阶段研究活动中记载于各种档案资料中的、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很好地概括分析出来。

体育教学实践总结篇4

关键词:中医;教育教学;选题;思路与方法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应该怎样选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部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是一门学问,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题与科学研究课题选题一样,均是针对发现的疑难问题来研究如何运用最佳方法与手段解决这个疑难问题。中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只不过是解决中医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问题而已。

1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教育教学课题不是坐在教研室里苦思冥想得出来的,它来自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可能是存在的普遍问题,或是存在的特殊问题。课题设计者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设计并运用科学研究的手段与方法,最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当前高等中医教育存在的课程之间内容重复问题、扎实中医经典功底问题、学生动手能力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问题、教学质量评估问题等[1],均是中医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针对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从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与考核认证角度、课程整合方法的角度、多站式考核方法的角度、实训基地建设角度,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角度、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角度等来尝试解决[2]。各种问题解决的同时,其实也将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向前推进了一步,使高等中医教育更加适合人才培养需要,更加适应社会及时展需要。教育教学课题选题还可根据各学科、各门课程的特点,找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方法,最终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再如:教学内容的多少与深浅是否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是否与时代、与教学对象相适合,网络课程建设、教学平台信息化建设,以及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课程群建设等是否与专业建设及课程建设紧密结合等,以此为基础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解决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经过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及可行性之后,即可申报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只重视教材与教案,忽略对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的发现与思考[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全部。我们的《中医经典内经教学远程教育系统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是源于中医网络教育教学势在必行的形势下立项的教改课题,经过认真策划、实施与总结,圆满完成预定计划,最后还意外地获得了吉林省优秀教育技术成果三等奖。《中医运气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也是针对《中医运气学》课程当时面临的师资严重不足、没有教材、开课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立项研究的课题,经过七年的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培养了优秀教学团队,主编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运气学》。

2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良好方法及手段的总结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均有较深刻的体会,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只是没有及时梳理、总结与升华。其实,这也是教育教学研究中很好的选题切入点,若将这些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梳理、总结,作为课题立项来认真研究,其结果是不仅能让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得到了升华及科学的鉴定、专家的认可,还能让更多的教师借鉴并应用,解决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同样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最终培养了学生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及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我们在课程中采取了pBL教学法、启发式、归纳式、学导式等多种教学法,并有计划地实施与总结,经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摸索出了适合《内经选读》《中医运气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撰写的论文集立项课题均是来自于教师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4]。再如,教育教学中共性的问题,形成性评价、创新性人才培养、双语教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教学基地建设等亦是很好的选题切入点,《内经教学运用“三段”教学法,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即是源于多年《黄帝内经》教学积累的良好教学方法的总结,申报课题后,又经过理论、实践、再实践、再理论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目的并获得了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3源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些现象和问题的前瞻性思考

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题立项,是源于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某些现象和问题的深入思考,乃至长期的思考。用心的教师会在教育教学中,对本职工作及其相关工作有所思考,找到教育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和交叉点,这就需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学的人员要站在本领域、全国甚至国际教育教学的最前沿,了解高等中医教育发展现状,判断其发展趋势,再结合国内中医高等教育现实状况,考虑并研究中医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5],对未来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有所认识和估计,作出比较深刻的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前瞻性地设计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预案。我们针对中医高等教育与日韩关系密切,且各具特色的国际中医教育的现实情况,立项的《中日韩三国中医教育发展现状及特色的比较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选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良好方法及手段的总结、源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某些现象和问题的前瞻性思考。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没有止境,教育教学改革要与时代接轨,要推动教育进步,要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苏颖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聂金娜,苏颖,张焱,等.以培养中医人才为导向的《内经选读》教学实践与反思[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2):355-357.

[2]苏颖.构建院系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5):571-572.

[3]苏鑫,苏颖,张文风.评价体系对中医实验实训网络教学监控作用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31(3):28-29.

体育教学实践总结篇5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教育

一、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环境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环境问题,增强环境意识,探究解决方法,我们试图探讨将环境教育贯穿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环境观察、实践、调查、分析、归纳,获取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走出长期以来只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知识概念,忽视实践技能,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贯彻三个必须

1.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紧扣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素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很好的切入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教学形式,从而促进学生情意、操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

2.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紧密联系乡土地理内容。第一,各区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地理特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采用不同措施。所以,以区域为单位,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就能更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而且,结合学校所在的具体区域进行研究能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第二,乡土地理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平台。从理论上来说,“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应用地理范畴,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并且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研究。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

3.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管理好外出调查的学生。根据我们对高一刚入学的新生的问卷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是背诵法,普遍感到地理很难学,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因此,为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与课改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间取得可行的转化措施。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校以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学校的关系网、学校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学生生源的分布,制定对学生外出调查的管理措施,学校的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等情况,这些方面都是必须考虑和做好准备的。

三、试行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践活实动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发动、调动、助动的过程;从活动本身来看,有一个准备、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一个萌动、主动、自动的过程。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协调运转,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教师处于辅导、指导、诱导的地位,学生处于主导、主体的地位。教学核心是学生的“活动”,没有“活动”的实践活动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形式,因其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因此,不可能详细列举各种活动课课堂的组织形式。目前,我们实验研究的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采取了下述两条思路:一是活动方案式,主要包括活动标题、活动目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场地设计与器材准备、活动程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活动的总结与体会。二是主题活动式,就是指围绕着一个主题,鲜明而突出地提出所要解决的课题,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多种能力、多种手段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时空交错,充满立体感,发挥整体效用。

我和我领导的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了一个“关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即“三段十五步式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三段”指的是: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五个步骤。具体如下:

1.准备阶段:第一步,老师根据课本进程选定活动主题。第二步,宣传发动学生。第三步,学生通过网络、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有关主题的资料。第四步,举行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第五步,加强社会沟通,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2.实施阶段:第一步,小组确定活动地点。第二步,小组制定活动计划。第三步,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活动过程性表格。第四步,与相关部门联系。第五步,学生实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3.总结阶段:第一步,学生整理小组相关表格和活动记录资料。第二步,班级讨论会,分个人、小组、老师三个层面进行总结交流。第三步,整理出研究出的内容。第四步,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五步,学生写出活动心得和活动日记。

我们通过这个模式有效地进行了环境教育,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知识的信息量。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了动手和动脑能力。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学习兴趣也很高。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生活,也了解了所学知识,并且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发现问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培养了情商;学会了如何设计问卷调查,如何分工,如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知识。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反过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扩大了视野,让学生养成了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能够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四、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评价

体育教学实践总结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b)-0176-01

体育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体育教学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其中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动作技术,提高学生运用动作技术能力,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密切相关,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做好实践教学的相关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我国实践体育实践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对体育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提高。

1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做的工作

体育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1课前备课阶段的工作

课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了解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方案。

(1)了解学生。学生是体育实践教学的对象,因此在进行体育实践教学之前体育教师必须要对学生有所了解,了解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个人特征,特别要重点了解学生现有的身体素质情况,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和爱好。只有深入地了解了学生之后,才能够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得到更有效地传递。

(2)了解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课的核心所在,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钻研,只有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才能够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找到核心技术点,确定教学内容地重点、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寻找到相应地教学方法。

(3)制定教学方案。科学的教学方案是体育实践教学的依据。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重视教学方案的制定。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可以进行信息搜集,也可以与其他体育教师进行讨论。制定的教学方案必须要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知道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二是要体现教学的公平性,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现有体育水平;三是要显示出教学的有效性,让每个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能够拥有成就感,增强学习的信心。

1.2课上教学阶段的工作

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课上教学阶段主要的工作包括:进行适当讲解、做好示范动作、处理好突况。

(1)进行适当讲解。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讲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讲解的内容和时间不宜过长,要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同时还要重点突出,以便能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2)做好动作示范。在体育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的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影响够极大,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做好动作示范。动作示范的速度可以根据课的性质而定,如果是新课,无论是分解动作还是完整动作,都需要放慢速度,以便学生进行学习,如果是复习课,可采取正常速度。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动作,体育教师要进行多次示范,同时要对学生的错误动作进行纠正,针对学生的特点指出相关的技巧。

(3)处理好突况。在体育实践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突况,对此体育教师要有所准备,尤其要掌握一些运动损伤的急救知识,当有学生受伤的情况发生时,体育教师一定要冷静,采用正确的处理措施,如有需要,要迅速安排教学工作,在第一时间将学生送往医务室或医院就医。

1.3课后教学阶段的工作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课后教学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体育实践教学结束后,体育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以便做好后面体育实践教学的安排。如果学生对本次教学实践所教授的技能掌握的较好,在下堂实践教学中可以用少量的时间来进行复习,如果学生的学生对本次教学实践所教授的技能掌握的不太好,在下堂实践教学中就需要安排适当的时间来对上次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加强。

(2)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体育教师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可取,特别要注重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的归纳总结,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长处。

2高校相关部门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做的工作

高校相关部门在体育实践教学中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合理安排体育实践教学的时间

高校相关部门需要对排体育实践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要注重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并且要合理安排体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能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同时,也不可完全取消体育理论教学,要遵守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

2.2要注意对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

高校相关部门需要安排适当的培训来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使他们能够拥有更好地教学理念,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通过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来使实践教学课堂拥有更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高校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促进体育教师对自身素质的重视,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进行自身素质的提高。

2.3要安排相关的体育活动来促进体育实践教学

高校相关部门可以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来让学生有对体育技能进行实际运用的机会,以提高体育实践教学的影响力。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性,对他们能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天义.体育实践课教学之我见[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10).

体育教学实践总结篇7

随着现代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性教学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实践性,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学生适应社会竞争,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忽视了自身实践性能力的培养,不能用自身实践指导教学,制约了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探寻有效的实践性培养方式,让高校教师真正将知识转化为体育实践能力,是当代体育教师工作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2创新教学能力薄弱

很多高校体育教师认为,由于学科内容的限制,教学现代化改革与体育学科的关系并不大,因此也就忽视了自身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新媒体和新教学方式的运用,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重要意义。可以这样讲,这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师在能力上的一块短板。高校俸育教师在这样的传统教学理念下,课堂缺乏足够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不够,很难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这也是导致高校体育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原因。基于此,寻找科学的现代化教师培养方式,提升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是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2.3没有构建起科学的教学体系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体系至关重要,但是很多高校体育教师都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引下,高校体育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思维体系的培养与构建,这也是很多教师容易忽视的内容,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单纯注重知识点的传授,教学内容缺乏体系性和针对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学生没有全局性思维和学科思维,在面对体育实践的时候,往往不能从容应对,制约了教学总体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帮助体育教师构建体育教学体系,也是高校体育教师培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3优化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的具体策略3.1进一步创新教师培养理念

在高校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创新与优化培养方式,要坚持贯彻学科理念。要想提升体育教师培养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的理念人手。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更是教学的引领者,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方式,丰富完善自身教学体系,多利用外出学习机会,学习先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模式,根据本地区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良,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开展学习,提升教学总体水平,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满足当代学生需求。基于此,通过理念的创新与优化,可以夯实教师培养基础,打造现代教师团队,为高校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做好准备,切实提升教学总体水平。3.2充分依托小组培养方式

开展高校体育教师培养工作,必须有载体和依托,体育小组就是这样的平台,具有阵地性质的作用。必须充分依托体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体育教师真正找到组织。体育小组具有很多特点,机动灵活,由于人数比较少,开展教学研讨等也更方便。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培养发展实践中,依托体育小组开展培养工作,契合了现代高校体育教师培养的方向与目标,对于提高培养效能具有重要意义。3.3提升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

在高校体育教师培养实践中,注重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体育学科而言,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在教师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引导教师创新理念,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升高校体育课堂的丰富性,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高校体育教师打造现代高效课堂.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师培养实践中,要着力提升教师的现代化教学能力,构建立体化的体育能力培养格局,进而实现高效教学目标,满足现代高校体育教育需求。3.4注重教师教学体系的培养

体育教学实践总结篇8

论文摘要:从高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定位,开展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等三个方面探索了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定位与有效模式。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高职“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和领会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与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等多种功能,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在促进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结合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应该走出校门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开展实践教学为努力方向,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为保障。

首先,中央文件是在与课堂教学相对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这个意义上使用社会实践这个概念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面简称《意见》)第11条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意见》第15条指出,高等学校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2]。

其次,高职院校学制短,只有3年。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采取“2+1”教学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1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习,采用这种模式教学的专业,其校外顶岗学习课时均占总学时的1/3。还有些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已占到总学时的1/2及以上,像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其主干课程总学时230学时,理论、实践各102学时,其余3周是烹饪工艺综合实训。甚至有些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课时占到了总学时的2/3,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只有1年时间在校学习,其余两年在见习单位顶岗学习,做到教学、工作两不误。我院的思政课理论课时很紧张,如“基础课”,总学时是30学时,平均每周2学时,只能保证理论教学的完成,几乎没有多余时间用于实践教学,因此必须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

最后,因办学需要,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与企业建立了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基地,把这些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中,让学生走出校门,这样做,一来解决了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集中这一问题,以往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多以传统革命圣地和历史博物馆类型的基地为主,而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来源广、数量多,选择的余地较大,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二来可以节省经费,我院十分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的经费。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群后,开展活动时节约了大量的经费,减少了师生时间和人力的重复耗费[3]。

二、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建构

毋庸讳言,高职院校“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不甚理想,存在着缺乏广泛性、带有随意性、操作不规范三个突出的问题[4]。要想突破目前这种困境,亟需探索出一套对大部分高职院校来说都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基础”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

“基础”课实践教学走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是我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有自身的特点,体现在办学方向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特点就是按照社会的实际需求,以能力素质为本位组织教学,即把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主线及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为此,实践教学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5]。这更需要我们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渗透到各种形式的专业实践教育之中,把课堂上的理论延伸到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基础”课的育人功能、用课堂上的理论真正指导学生的实践,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诚实守信,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他们今后要面临的工作环境、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行业、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树立职业理想,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或择业目标,规划自己的职

业生涯。

我院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走上了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两次转化”——即由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再由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和科学的世界观,以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基础”课任课教师到学生实习实训单位了解学生的顶岗实训状况,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思想状况,利用网络、电话、走访、座谈的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摸清他们的实际情况,把握其思想脉络,预测其心理变化,解决其在顶岗实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实现了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双赢。

2.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统筹安排,全院一盘棋,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促进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高职院校本身比较注重实践教学,包括“基础”课在内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围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项目和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多管齐下,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目的。在构建“大思政”体系的基本思路指导下,我院充分调动、利用并开发、整合各种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为“基础”课实践教学服务。实现全员育人,由院党委牵头,学院书记主抓,由党办、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和各职能部门代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处)组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制度[5],负责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指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有效开展。

将我院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基础”课实践教学基地群,是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第二步要做的事情。前面提到,我院各专业已与200多家企业建立了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把这些专业课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我院基础课实践教学基地群中后,我们发现“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对各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思政教师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结合理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做到诚实守信、勤学好问,遵纪守法,团结互助,以礼服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到校交思想体会报告和论文(思想体会报告和论文不能少于1500字),然后进行论文答辩。此外,还采取参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考评,增加学生参与平时成绩考评的新模式,即以班级为单位,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纪律、学风表现和道德实践的真实状况,将教与学之间的问题反映给任课教师,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给出学生自评的相应成绩,本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10%。这些做法急专业之所急,想专业之所想,解决了专业实践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学生品行考核问题。

三、建立公正合理的考核体系

1.改革考核制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并非所有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有些学生在思想上对实践教学轻视,不认真参加实践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主要的是充分发挥考核的督促作用。我院的做法是,把“基础”课的3学分按比例(理论课2学分,实践课1学分)分配,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督促其参与实践教学活动。

2.建立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体系

为使评价结果更公平合理,更符合实践教学的特点,学校建立了以“基础”课教师为主,以辅导员、班干部为辅、各系党支部审核的“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立体化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证明,这一考评体系,充分体现了“基础”课实践教学重实践性、重过程性的特点,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规范性,能够确保实践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实现,充分发挥考评应有的功能和作用[6]。

参考文献

[1]吕慧萍.浅谈“两课”社会实践的实效性[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6):8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3]邹曙南.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83-84.

[4]韩毅,景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5,(1):71.

体育教学实践总结篇9

关键词: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本然冲突;纾解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a-0044-04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领域内的基本问题和重要问题之一。说它基本,是因为此问题涉及教育科学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合法性;说它重要,是因为此问题关系到教育实践的优化与变革。不仅如此,现实中的教育理论专家与中小学一线教师之间经常存有误解乃至彼此抱怨。教育理论专家感叹中小学教师缺乏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研究意识和能力,中小学教师抱怨教育专家研究得出的理论空疏无用。这种缺乏默契甚至相互诋毁抱怨的事实更加凸显出问题研究的必要性。研究此问题,不仅有利于双方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化解矛盾,也有利于双方开展深度合作,更好地从事各自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本然冲突

从发生学角度追根溯源,教育实践活动先于教育理论的产生,教育理论总是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凝练而来。教育实践活动是蕴含、催生、修正、更新教育理论的母体和土壤,教育理论通过及时归纳、总结、反思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一定的逻辑和科学思维的加工从而建构出普适性的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是一种鲜活的、丰富的、人与人相互交流对话、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展进步的活动,而教育理论相对来说则是一种静态化、系统化、逻辑化、符号化、表征教育教学规律、原理、原则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

植根于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并不止步于知识体系的固化形态,它会重新回到教育实践母体中去,作为某一时代某一地域的人们继续从事教育实践活动的参考和指针,并接受教育实践活动的验证、批判乃至重构。由此,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螺旋式往复运动不仅构筑出绵延不绝的教育实践史,同时也生发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史和教育理论史。

然而,这种对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过程性陈述并不预示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实然的和谐共振状态,相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和谐与共的外表之下暗含着两者之间固有的冲突与隔阂。这些冲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理论的理想性与教育实践的务实性

从教育实践中孕育出的教育理论并非是简单直接、原封不动、机械式地对教育实践活动作镜式反映,而是加入了实践主体自身对教育活动的理解、理想、价值观、意志等各种人性化、个性化、主观化因素。这就是说,教育理论虽然是教育实践主体对客观教育实践的表象和意识的构造物,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这种意识并不是对教育事实的简单复制和机械式反映,而是在将教育实践主体的主观烙印深深印刻于教育理论的内核中。“教育学在本质上是一类以价值建构和意义阐释为目的的价值科学,……在教育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1]

教育理论与其说是对于教育实践客观、理性的适应和表征,不如说是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动建构。教育理论不仅仅是对教育实践事实的客观反映与写照,同时也是对其进行的主动建构与超越。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适应与超越是教育理论的双重属性。教育理论不仅记录了实践主体对实践活动的描述、解释、反思或批判,同时也将实践主体对于理想形式的教育之设想和价值观投射于其中,反映出实践主体对于理想教育的探索和追求。

这种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教育理论当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实践,但却不足以充分指导教育实践。这是因为教育理论更多追求的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形态,而现实的教育实践却在实施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理论追求好的教育,追求理想的教育理念,探索好的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而现实的教育实践需要的却是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策略、手段与方法。现实的教育在社会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压迫和催逼下需要扎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提高升学率达标率,提升学校品牌和美誉度。教育理论更多的是思考追求好的教育教学如何可能,教育实践更多的是追求有效教学如何展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各自的目标和旨趣构成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本然冲突和张力。

2.教育理论的宏观性与教育实践的复杂性

教育理论除了具有理想化的层面,也具有客观化的层面,这种客观性反映在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教学规律、原理、原则的发现和揭示中。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拥有自身的活动规律。人类在长期反复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观察、体验、反思、总结、提炼等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逐渐摸索、认识并发现教育实践中潜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因果联系和必然性,这些因果联系和必然性最终构筑成由教育教学规律、原理、原则支撑的理论大厦。例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教育需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等。这些教育规律、原理、原则揭示了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必然性联系,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是每一位教育实践活动主体必须认识、了解并遵循的基本活动法则。

虽然教育理论揭示了教育活动中的规律性存在和必然联系,然而这些理论只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并不能告诉教育实践者在面临实际教育情境时究竟应该怎么做。教育理论只是提供了教育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却没有告诉实践者具体应该怎么做的操作性知识。“教育儿童既不是一个简单的经验性观察和描述儿童做什么和能不能做什么的归纳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按照总的规范和原则来确定儿童应当学习什么的演绎过程。”[2]

实际上,教育理论仅仅是理论而已,不能也不可能提供具体的操作技术。这是因为教育实践的时空、人事环境都是变化不定的,尤其是处在教育情境中的儿童,其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性格、生活背景都是不同的、独特的,教育理论不可能给出适合每一个儿童的具体教育处方,以同一种教育模式去形塑不同的儿童。教育理论具有宏观指导性,但也仅仅止于宏观指导,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实际情境,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性法则。人们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如此,教育理论的宏观指导性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构成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本然冲突和张力。

3.教育理论的自洽性和教育实践的实效性

教育理论虽然生发于教育实践,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从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的教育理论需要经由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进行检视、修整和再加工,保留其中的本质和精华,剔除出一些不必要的细枝末节和一些不连贯的、前后矛盾的部分,从而使得教育理论更加科学,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成为一整套由基本概念、范畴、命题经过逻辑关系和事实关系整合而成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知识系统。“观念系统(即理论)淘汰一切趋向于干扰和打乱它的东西。它会调动一些免疫机制,来抑制或摧毁任何危及自己完整性的材料或观念。”[3]

教育理论的自洽性是必要的,这种对理论自身进行科学思维加工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理论进行再思考的过程,它不仅能够对原先理论进行调整修补,更重要的是它能对原有理论进行反思,审视其研究方向与方法,并对之进行修正。理论的自洽性过程其功能一方面在于修饰,使理论更加严密和清晰,一方面在于修正,通过对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进行反思,使理论得以自我净化、自我优化。近年来兴起的元教育学研究就是教育理论自洽性的明证。

理论的自洽性对于教育实践者来说是陌生的,教育实践者并不关注理论严密、清晰与否,教育实践者关注理论是否足以指导日常教育实践,能否提升教学效率,能否提高学生成绩。凡是能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成绩的理论就是好理论。教育实践者内心信奉的法则是理论的实用和有效,至于理论是否系统、是否具有逻辑严密性都无关紧要。他们认为,理论的逻辑性、系统性是教育理论专家的事务,实践者的任务只需要利用专家提供的那些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提高可见的分数、升学率就行。教育实践者更多的将自身定位在教育策略、教育技术的应用者和实施者的角色上。教育理论越是系统、越是具有逻辑自洽性,越是“高大上”,往往越是显得曲高和寡,远离于教育实践生活,难于实施运用,难以引起实践者的兴趣。由是观之,教育理论的自洽性与教育实践的实用性也制造出理论与实践之间本然的冲突和张力。

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可能性纾解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并非如传统观点所认为的那般和谐统一。传统观点倾向于认为理论出自实践,理论指导实践,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教育理论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拥有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和行动逻辑。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存在天然的冲突,冲突的产生既有习惯性因素的作用使然,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冲突的本然存在,并不表示冲突不需要纾解。由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冲突不是根本上的冲突,而是非根本性冲突,两者之间并非不可调和,因此两者之间具备“视域融合”的可能性。根据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三种冲突样态,两者之间纾解的路径在于:

1.理想性和务实性冲突的化解需要双方相互理解、深度合作

教育理论的理想性在于寻求好教育的理念和形式,教育实践的务实性在于寻求更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思考好教育的理念和形式,能够深化人们对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提高人们的教育视野,批判教育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在现行体制和教育传统的催逼下,寻求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教育实践者提高教学效率,做到家长满意,社会放心。因此,我们既不能因理想性的教育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而嘲讽教育理论的虚幻、无力和不切实际,也不能因教育实践过于追求学生成绩和教学效率而一味批判教育实践功利化。

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相互理解包容,加深对对方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之重要性和意义的认识。与此同时,双方还需要开展深度合作,努力构建S-U合作共同体。因为任何一种教育理论都是植根于丰富的教育实践中,理论工作者只有关照实践,走入实践当中,亲自观察教育实践,与实践者进行对话沟通,才能更好地掌握实践动态,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有力的指导。同时,教育实践者通过主动与教育理论专家交流并结合教育反思,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实践状态,提升自己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2.宏观性和复杂性冲突的化解需要教育实践者习得教育智慧

宏观性的教育理论包括教育规律、教育原理和教育原则,它是对教育必然性的认识,对于提高实践者的理论认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教育理论如同教育大海上的灯塔,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坐标。但是这些宏观性的教育理论只具有引领和指导意义,面对教育实践中复杂、微观的种种教育情境时,教育实践者需要在这些原则规律的指引下学会灵活恰当地运用,提高对教育情境和问题的理解和敏感度,善于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努力习得发现和解决教育问题的智慧。

教育智慧并不是一种无法实现、高不可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秘密,实质上教育智慧是指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现了教育问题,并做出了及时、恰当、合理的教育行动而已。就是说,教育实践者保有敏锐的教育敏感性,及时察觉出需要教育者介入的教育情境,实施了恰当的教育行为,促进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3.自洽性和实效性冲突的化解需要研究者聚焦问题式研究

自洽性的教育理论为理论研究自身所必须,是不可避免的,它有利于理论的科学化和体系化。但是,教育理论研究者在体系化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要学会适时地关照教育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丰富的实践是教育理论的诞生地。因此,教育研究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埋首于故纸堆中皓首穷经,满足于“小我”的闲适和安稳。

在当下教育面临积极转型的时段,在教育问题泛滥、教育活动还远未达到理想状态的当前,尤其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关怀教育实践,走入教育实践,聚焦教育实践,对实践中出现的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指导和建议。教育研究需要更多一些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证研究,更少一些饶舌似的空疏无用、浮夸式的无病、脱离实践的书斋式研究。聚焦于问题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应然取向。扎根于教育实践、验证于教育实践、运用于教育实践的问题式研究模式是摆脱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本然性冲突和实然性脱节的根本手段。“到中小学去做研究”以前是、现在是、未来同样是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188-189.

体育教学实践总结篇10

1体育俱乐部的设立对于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体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针对其实践的课程教学,不仅在专业课程上作出相应调整,而且在实习环节上,专门为其建立了实践基地,为体育硕士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除以上的举措外,则着力于提升技能水平、教学能力等实践能力,而体育俱乐部的设立正为此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通过将学生平常的非正式组织纳入到二级院系下的管理制度,设立体育俱乐部这一正式组织,将最大多数的学生纳入到常规化的体育实践活动管理中,发挥组织优势,同时也正是发挥体育硕士的主动作用,将创新实践培养模式与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提升。

2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

2.1研究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研究生的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于高校之中,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域同乡型、学术团体型、兴趣爱好型、利益共享型等,基于这些类型的存在,研究生的非正式组织在其学习、生活中,往往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在研究生的管理中往往还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非正式组织也是基于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专业性质等而存在的,所以,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它是管理研究生的重要命题之一。

2.2整合非正式组织的形式

在整合非正式组织的过程中,一方面既要发挥研究生群体内最大化的主动性,选择符合他们兴趣、需求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组织在整合过程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组织有安排、活动有成效。而体育俱乐部正是基于研究生群体中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主动需求和内在动力,根据其群体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设立不同体育项目的俱乐部,聘请教师及技能水平高的同学作为教练和负责人,进行常规化的教学和训练,提升技能实战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2.3体育俱乐部对非正式组织进行整合的优势

研究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往往导致在研究生的管理中,正式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够,而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整合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一是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训练氛围,促进学风的优化和提高;二是可以弥补党团组织管理中的不足,促进不同专业、年级、班级群体间的交流和沟通;三是俱乐部的平台可以锻炼负责人的管理、组织、教学能力,可以提升研究生一专多能的技能水平;四是可以通过俱乐部的活动,发掘素质优秀的人才;五是通过活动,可以发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素质,有利于进行多方面的分类指导。

3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和效用

区别于社会盈利性的体育俱乐部及一般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既非盈利性组织,也非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而是作为学院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并重的体育项目团体。体育俱乐部的设立,旨在提升研究生特别是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以学院总支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为模式。一方面,总支管理可以将学生的日常活动纳入到学院的长效机制和培养过程中;另一方面,研究生自我管理既可提升其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也可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俱乐部的参与度。

3.1俱乐部活动开展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有利性

体育俱乐部设立在党总支这一基层组织下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效果的提升。从体训研究生这一层次来看,党员的人数在总人数体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索性研究——关于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体育俱乐部陈鸿俞秋玥(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摘要:自2005年始,我国创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着重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以调整我国体育学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并适应现代体育事业的需求。在体育硕士的培养中,本文特别提出了对其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着力于从我院设立的体育俱乐部活动而延伸出此类活动对于体育硕士技能、教学、组织、管理等综合实践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关键词:体育硕士体育俱乐部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3)07(b)-0155-02中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党员的高比例,更有利于活动开展中参与的积极性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党总支的管理,更有利于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

3.2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组织设置和活动开展,注重于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倡导在总支管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是体育俱乐部项目的开设,根据每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二是体育俱乐部的负责人和教练由学生自己报名,经总支选拔后聘用,并在总支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各项活动;三是在活动开展中,倡导俱乐部负责人和教练充分发挥管理和训练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内部的教学指导、交流活动、技能训练等活动;四是俱乐部成员的参与,完成按照学生意愿和兴趣,自我选择要参与的俱乐部,并通过活动、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五是俱乐部结合研究生分会,做好每一阶段的活动总结和计划,总结优势,发现不足,以便更好地开展俱乐部活动。

3.3俱乐部活动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