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设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2:00

学校建设管理制度篇1

本文所指学校管理三分制是指在学校管理系统内部,将决策、执行、监督权分离,其中决策的主体是校务委员会,执行的主体是学校领导,监督的主体是教代会及家长委员会,在运行过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一种学校管理体制(如下图)。

二、学校管理三分制中“决策、执行、监督”的内涵

1.决策

学校的决策需要民主决策。1991年,校长负责制被写进了《教育法》,这是我国学校管理加快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校长的这个“负责”,可非同一般,因为校长要负责对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负责对教师提供工作服务。但是,“负责”并非“专制”。学校毕竟是公众的学校,做好面向公众的教育服务,自然要符合公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诉求,所以校长的“负责”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加强民主决策,决策才会得到大家的支持。“负责”不是抽象的观念,应该形成具体的决策,变为鲜活的工作。这个过程如果仅仅依靠校长个人的智慧和魄力,必定是难以推进的。加强民主决策,决策的科学性才会更有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家长对校长负责制颇有微词,如上述提到的管理制度弊端,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在“民主决策”上出现的一些分歧。校长负责制离开了“民主”,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特质。因此一定要把“民主”作为“决策”的的根本原则。但如果只是学校领导内部民主,教师因为没参与、不了解,会认为这是虚假的民主,而事事、处处与校长抗衡,导致工作无法高效开展。因此为了实现民主决策,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校务委员会,参照发达国家校务委员会制度的建设情况和国内南京校务委员会实施的具体情况,校务委员会成员应由学校行政领导代表、教代会代表、家委会代表等多方人员组成,总人数不作统一要求,以单数为宜,各方代表各占三分之一,其中学校行政领导代表、教代会代表、家委会代表由学校行政领导、教代会成员、家委会成员民主选举产生,各方都没有绝对的决定权。校务委员会成员的任期由学校确定,一般两到三年。校务委员会的主任可以由学校领导或者其他委员担任。如果学校领导担任主任的,则应当由一名家长委员担任副主任。校务委员有明显不称职的,教代会与家委会有权提出弹劾,交付学校行政、教代会成员、家委会成员表决。校务委员会最主要的职能是审议和决定。在遵循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对有关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学生发展的相关事项进行协商审议,并做出相应决定。凡是有关学校发展方向、基本建设、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师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等决策事项,均由校务委员会做出审议与决策。校务委员会对重大事务行使票决权时,实行委员实名投票制,以强化责任和公正,决策时需要半数委员同意才能通过。

2.执行

经过校务委员会民主决策后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由学校领导执行。为了能有效执行,学校领导要根据学校特点和需要,以教学、科研、德育、总务为中心,在规定的机构限额内,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自主设置各种职能部门,按照有利于为教师、学生提供便利服务的要求,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与分工,同时还可以根据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特点设置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可以由跨部门成员组成,主要解决需要跨部门完成的项目。如学校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就涉及到学校的教学、德育、后勤工作,就需要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工作小组,来统一协调工作的开展,避免出现互相扯皮现象,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3.监督

校务委员会的决策、学校领导的执行均需要实行民主监督,只有这样,相关的决策、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监督主体有两个,一个是教职工代表大会,另一个是家长委员会。学校要依法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和运行符合规定,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和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收入分配方案等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事务,要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涉及对教职工有约束性的相关制度要充分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要接受教职工的评议、考核。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班级和学校两级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承担参与教育工作、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促进学校与家庭沟通、合作等职责,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由家长民主选举产生,校级家长委员会在班级家长委员会成员中民主选举产生。学校应当提供必要条件,如专门的办公场所、开放学校、定期见面,保障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提出意见建议。学校实施采购校服、订购教辅材料、组织活动、代收费用、饭堂等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一般应由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建议和选择方案,并做出相应说明,提交家长委员会做出决定。

为保证民主监督的落实到位,一方面学校要大力推进信息公开和办事公开。按照中小学信息公开的规定,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机构、制度,落实公开的具体措施,保证教职工、学生、家长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重点公开经费使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质量、收费等备受关注的信息。面向师生提供管理或者服务的部门、机构,也要公开办事依据、条件、要求、过程和结果,充分告知办事项目有关信息,并公开岗位职责、负责人信息、工作规范、监督渠道等内容,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如校园网、微信公众平台等让教师、学生、家长随时随地查阅公开的信息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学校的意见、建议能够及时反映给学校领导、管理部门,并得到相应的反馈。如设置反馈信箱、反馈电子邮箱、反馈电话等。

三、学校管理三分制的运作机制

学校建设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高等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探索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了不少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但是,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错综复杂又在不断变化,此外,大学扩招、网络的推广普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显著、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等诸多因素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因此,面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学生管理工作中内部存在的问题,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积极剖析学生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深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本文即对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制度化建设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建设中难以回避的重要议题。因为学生管理制度就好比校园中的法律法规,是学校对每一个学生的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划出了每个学生的行为底线,是每个学生的行为准绳。比如学校规定上课的时间,学生必须在上课铃声响起前坐到教室里自己的座位上,这就是制度,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否则教师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无法展开正常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学生管理部门进行有效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学生管理的基础。

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制度的危害

(一)缺乏了行为的依凭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危害,无论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者而言,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会觉得无所适从。任何缺乏规章制度的组织都是混乱、涣散的组织。就好比没有红绿灯的路口,看似可以随意走,但实际上由于双方的抢行会让交通愈发混乱,反而造成了通行的不便。同样,缺乏制度,即没有统一一致的行为标准来约束,学生会觉得做好做坏一个样,做得好没人表扬,做得不好没人批评,这无形中打击了一心向上的学生,也伤害了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的学生,而纵容了错误的行为。

(二)增加了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制度的规范,学生管理者处理事务将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办事的因人而异,学生难免会感到厚此薄彼。造成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感缺失,而这将损害教师的权威,对教师的个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也对整体的校园氛围造成负面影响。

(三)降低工作效率

学生管理工作者办事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自然会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使管理工作呈现混乱局面,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二、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的意义

(一)制度可以将很多优秀的学生管理方法固定下来

制度使学校优秀的学生管理方法得以传承,再通过逐步地系统化完善,形成统一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比如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是毕业就担任辅导员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经验明显不足,这时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中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管理办法的明确规定就可以对他们起到充分的指导、引领的作用,使这些年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尽快融入自己的角色。而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辅导员转岗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即降低了个人因素对整体学生系统的工作的影响。

(二)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

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更规范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行为。它们提供可遵循的行为准则。学校学生系统中各级各类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其自身的性格与能力上的差异使他们在处事方法与管理方式上都存在差异,这可能造成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一致性,使学生管理出现波动。这时,应用制度管理,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些差异与波动,使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具备一致性、可预测性和可复制性。

(三)制度中的奖惩细则使学生管理具备公平性

古语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道出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的重要性。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者在管理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一碗水端平”,使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权力得以公开透明地运行,避开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与学生管理者自身的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加强了对各项权利的控制与约束,从而使学生因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公正性感到信服,去自觉自愿地遵守学校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

(四)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制度化让办事流程一目了然,制度使相关人员的责任分割清楚明晰,这样,各级各类的学生管理人员对自己的工作职责理解得更加透彻和深入,减少了工作推诿的可能性,有利于工作的衔接和操作。同时,制度化的办事流程也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学校的学生管理统一标准,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可预测,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更容易开展,整体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管理目标也就更容易实现。

(五)制度使学生有了清晰的奋斗方向

比如学校的奖学金制度,学生具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努力方向有了清晰的认识,而不是制度缺失或在评定条例上模糊其辞,让学生无所适从或是让管理者暗箱操作大行其事,以此来制约各种投机者。总之,制度的重要性毋庸多言,但有时制度也因过于刚性或是不够人性化而深为诟病。人性百态,每个个体对制度的解读都是不同的,但此时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就应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如果要切实考虑每个个体的利益,在诸多顾虑下就无法制订任何制度了。

三、进行制度建设的要点

(一)注重制度建设中的奖惩体系建设

制度的实施,与奖惩体系密不可分,甚或可以说奖惩体系是维持制度公平性与公正性的必要手段。比如学生迟到了,教师可以按照制度规定对其进行处罚,以儆效尤。因为如果不处罚的话,对违反制度的同学来说,既然犯错成本为零,那么下次再违反规定也没关系。但对于遵守制度的学生来说,看到触犯规定的同学并未受到处罚,内心感到不公,认为遵不遵守制度都一个样,既然如此,就没有遵守制度的必要了。所以必要的责罚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地保证制度贯彻执行。再比如,各级各类的奖学金制度就是对努力学习者的褒奖。因此,可以说制度与奖惩体系相辅相成,有效地维持了学校内部的公平与公正。

(二)注重制度建设的实操性

因为制定制度的目的即在于执行该制度而不是制定完后束之高阁,那么一个制度必须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被应用,否则即失去了制度的固有意义。但一个制度如果标准模糊,实操性差,也会让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比如,助学金制度中,如果这样规定:给予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一定助学补助。那么,“贫苦家庭”的界定与“一定补助”的多少都将给具体发放助学金的学生管理人员带来操作上的困难。因此,健全制度首要地要考虑制度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不可用的制度、内容空泛的制度形同虚设。笼统、模糊的语言应尽量具体、明确。此外,为盲目追求制度的完整性,制度制定者直接从其它学校照搬照抄,这时有可能出现不适用的情况,比如北方院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就和南方院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大相径庭,这时如果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原样照搬的结果是很多细则用不上或不适用。借鉴其它学校的制度自然可以取长补短,但这时一定要结合本校实际做有针对性的修改,而不是直接原样照搬,因为可能出现无法在本校有效操作的情况。

(三)注重制度建设的系统性

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学校各级各类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则应自成系统,在建设过程中自上而下,先整体而后局部,既要考虑全局,又要考虑各个制度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各系的学生管理制度不能与学校的发生冲突,而当制定助学金制度时,同时需要考虑制定配套的监督制度。

(四)注重制度建设的科学化

制度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将学生管理的行为形成体系,进而发挥出最优化的管理效能。因此,在制度建设中,思索制度执行的前瞻、规划、布置、实施、反馈五步骤,并按流程化、规范化、量化完成这五步骤,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制度建设。总之,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总结过去管理中的经验教训,要思虑周全,能对种种管理效果做出准确的预判,能分析利弊得失,权衡各方权益,需斟酌制度中每一条细则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细则间的逻辑关系,如此才能设计出好的学生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孙立强,解明,李继霞.浅谈新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科教导刊,2014,(7):224-225.

〔2〕唐冬芬.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34):254-255.

〔3〕卢铁光,王立.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及启示〔J〕.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6):34-35.

〔4〕张玲,张惠瑀.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6,(3):87-88.

〔5〕洪志钧.柔性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5,(4):92-93.

〔6〕施盛威,吴昌政.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4):50-52.

〔7〕杨彤,廖菁.高校学生管理人性化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57-158.

学校建设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高校教育水平也不断提升。而各高校之间的实际情况又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制度,以下是我针对辅导员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一些建议。

1辅导员例会制度

每周辅导员召开一次工作例会。通过各种例会传达学院领导管理精神,统一思想,布置工作,汇报工作、学习上级文件、工作经验交流和研讨。

2工作日志制度

辅导员要坚持写工作日志,要求在工作日志上工整详细的填写会议记录、工作计划、工作内容、检查总结、学生谈话内容、宿舍走访情况。使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促使辅导员的工作扎实深入。

3辅导员值班制度

根据学生工作的特点,各辅导员周一到周四晚间轮流校内值班,通过值班,深入学生寝室、教室,检查学生学习、生活秩序等方面情况,处理突发事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处理,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保证校园学生的安全稳定。

4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制度

4.1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为了在工作中能全面、科学、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性格特征、家庭情况,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4.2辅导员每学期要和学生谈话至少两次。谈话要有目的性,要做充分的准备,不能漫无目的事实不清。还有就是要重点关注父母离异的学生,恋爱失利的同学,经常违纪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低不定的学生,言行异常的学生等,适时与他们谈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定期与班干部、学习成绩优秀、积极进取的学生群体谈话,鼓励他们保持继续向上的劲头,发挥先示范性作用,以点带面,营造出一个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4.3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时,要注意方法和策略的使用,并以真诚的态度充分的尊重积极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和处理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烦恼。具体地讲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4.3.1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国际国内的政治事态,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3.2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帮助他(她)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以共同商量的形式确定出学生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

4.3.3在和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时,应注意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并注意挖掘和分析这类学生成绩差的深层次原因,与学生共同商量和制定提高学习成绩的具体有效措施,督促他们在学习上寻求一种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学习方法。

4.3.4建立学习差、纪律差等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记录表,定期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并排除影响其学习进步的不利因素,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加强其自我监督能力,以达到转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4.4辅导员与学生谈话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重点是面谈,在和学生面谈时一定要注意场所的选择,一般问题可以在办公室谈,敏感问题必须要在封闭私密的地方谈,否则效果不会很理想,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积极采用网络、电话等方式。

5辅导员学生宿舍访谈制度

5.1辅导员每周应至少两次走访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安全、卫生、文明寝室建设达标等各方面的情况,监督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以及宿舍管理规定,提高学生的防火防盗的安全意识,促进各宿舍内学生间和谐关系的建设,使学生宿舍呈现和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气。

5.2在访谈中,辅导员应着重关注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一旦发现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应给予及时疏导,如果问题严重,应立即上报至学院学生处。对于生活上、学习上及其它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辅导员应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5.3辅导员要对学生文明寝室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定期开展班级寝室评比活动,并予以公示。确保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和谐,互相关心,团结互助,寝室和睦温馨,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发扬。

5.4辅导员要做好每一次学生宿舍访谈的工作日记以备查。

6辅导员听课制度

6.1听课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听课了解学生课堂学习、出勤等方面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等不良习惯起到监督作用,同时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协调学生和授课老师之间的教与学的矛盾,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指导,从而加强学风建设。

6.2辅导员听课时主要掌握学生到课情况、听课情况、师生互动情况、教师授课情况等。要及时地与任课教师沟通联系,沟通学生对上课的想法、感受和意见,同时也要虚心听取任课教师对学生课程学习、管理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对教师授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学生意见普遍较大的要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并向有关部门反馈。

6.3辅导员每学周听课不少于两次。每次听课要做好记录,填写好课堂记录表。每周“听课记录表”交至学生处检查。

7辅导员主题班会制度

7.1主题班会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有效载体,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政治思想理论学习、校规校纪教育、安全教育、学风教育、感恩教育、各种总结,安排工作等,从而促进学生在思想、行为、学习和综合素质上得到提升。

7.2每月组织主题班会不少于两次。每次班会要根据学生处的管理精神,精心设计,策划好活动方案,做好有关材料的保存。

7.3要积极创新班会的形式,营造自由宽松的交流环境,综合利用专题讨论、主题演讲、文艺节目,互动交流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敢于发言,有机会发言,切实增强班会实际效果,使班会成为学生思想提升、素质拓展和能力培养的基础平台。

8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

8.1教育要求老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所以辅导员和家长联系是必要的。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建立和保持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通过面谈、电话、短信邮件等渠道及时沟通。把学生在校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同时也能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性格,学生家庭环境,学生经历等方面情况,便于有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8.2辅导员与学生联系要遵循两个原则。一就是和家长联系要事先让学生知道;二就是要就事论事不能陈年旧事一起说。总的说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结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8.3学生若出现以下情况,辅导员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8.3.1学生思想状况出现重大起伏,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8.3.2学生生病或出现意外事故住院以及出现重大心理问题,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8.3.3学生经常不到课,经教育不思悔改时,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8.3.4学生行为违反校规校纪,经教育无改观者,要及时与家长联系。

总之要做到重点学生要加强联系,一般学生要保持联系。

学校建设管理制度篇4

管理上水平,制度要先行。我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规章制度。同志生前曾说过,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没有铁的纪律,什么事也干不成。这里的纪律也是指规章制度。要想管理好一个单位就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学校管理同样需要规章制度。常规管理制度是学校借以拘束,激励师生,规范其日常行为,使得学校能够正常运转,保持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的一套基础制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民主协商,共同参与。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制度。实际上,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教师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过程,对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起到良好的作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出台了适合我校的《教师考勤制度》《教师综合评估制度》《教学过程评价制度》《学校卫生体育检查评比制度》《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教学环节规范制度》《班主任工作制度》《学校安全制度》《一日常规百分赛制度》《教师工作奖惩制度》《目标量化管理制度》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规范了师生日常行为。为公平合理评价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校各项工作考评提供了依据。制度的建立,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遵,有据可依,有度可评,为逐步实现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学校管理不仅是建立健全制度的过程,而且是执行落实制度的过程。建立了一套好的制度,而在管理中不去严格执行,落实或管理不到位,制度就会形同虚设,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过程也是制度建设,完善的过程。制度执行落实的过程也是管理的过程。制度在管理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在制度建设中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没有制度建设就谈不上管理,没有管理,更谈不上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和制度建设相辅相依,杂糅相容的。

管理是刀,制度是刃,用好刀,更要把钢用在刀刃上。那么,在工作中,如何管理,如何搞好制度建设并落到实处呢?第一,提高管理水平,办好一所学校,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特别是要有一个好的校长。实践证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因此,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成员要不断加强对教育法规,政策理论的学习,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提高,并能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指导工作。研究教育工作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学校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领导班子成员不但要善于学习管理方面的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既懂业务又懂管理;既能应付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事情,又能驾驭全盘的德才兼备的行家里手。其三,打铁需要自身硬,改变作风自先行;外树形象强内功,身为标杆旗自红。领导班子要廉洁自律,塑好形象,树好威信,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孔子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既是制度的坚强执行者,又是制度的忠实遵守者,这样才能凝心聚力,形成强有力的领导管理核心,激发广大教师自觉遵章守制的积极性。第四,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任人唯亲,不搞小圈子。敢于坚持原则,主持正义,明察秋毫,伸张正气,铁面无私,一视同仁。教育广大教师自我管理,做到既有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又能够自我约束,举止有素,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第五,防止计划多,落实少;制度多,执行少;布置多,督查少;制度上墙装门面,材料入档走过场。常规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集中检查与分散检查相结合,每次检查有评估,有记录,有总结,真正使检查成为促进制度落实的催化剂。第六,坚持制度创新。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建设要在管理中不断修改完善,创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常规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教育管理与持续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逐步建立一种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科学管理体制,并真正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第七,以管理为龙头,建立激励机制,为制度落实,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对工作进行了量化,实行了目标管理,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并逐步落实到人,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格局。解决了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管理不善,相互推诿及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把抽象的使命化作具体的责任,把满腔的豪情化作前进的动力,形成群英云集,争相竞技的良好氛围。第八,实行领导集团化,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制度规范化,将个人愿望与学校目标达成一致,把学校的发展需要变成学校和自己的共同需要,变成自己的自觉追求,从而使学校与教师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管理搭台,制度唱戏,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创造一种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组织纪律又有个人心情舒畅自由的环境,唱好领导,教师,

学生管理三部曲,以制度建设为契机,激发斗志,凝聚意志,严谨治学,向管理要效益。

学校建设管理制度篇5

论文关键词:兼职教师;现状分析;制度设计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美国职业教育的兼职教师规模大、来源广,1921年沃尔特·C·伊尔斯对加利福尼亚州的8所初级学院的调查发现,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兼职教师的比例大约占学院教师总数的2/3,这一比例到目前基本保持不变。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一支数量可观的兼职职业教育师资群体,1994年,澳大利亚拥有专任职业教育师资1.8万人,兼职职业教育师资3.2万人;英国的职教院校兼职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63%。[2]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职业教育的教师结构还达不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优化职业学校教师结构,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一个正在制度化的命题。

一、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985年5月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各单位和部门办的学校,要首先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专业技术师资问题,同时可以聘请外单位的教师、科学技术人员兼任教师,还可以请专业技师、能工巧匠来传授技艺。”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政策文件的形式提到兼任教师问题。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中要求:“要聘请一批富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到校任兼职教师,做到专兼结合。”这个《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兼职教师”的名称。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提供方便。”这是我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了“兼职教师”。这些政策的推出,说明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仅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的保证,教师的优劣程度和教师的结构比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职业教育发展速度之快,职业学校原有的专业教师已很难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年轻的专业教师缺少一线的工作经验,年长的教师又缺乏创新性,造成职业学校教学能力薄弱。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的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增加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工作,又可以弥补教师人数不足的缺点。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关系到职业学校未来的发展前途。

(三)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需要

职业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切增进人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职业态度,使人们能顺利从事某种职业的教育活动;狭义上说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就是一种就业教育。职业学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大后方,是人力资源市场的基础保障。密切职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是职业学校发展的主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2002]5号)文件中指出:“兼职教师是指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有较强实践能力或较高教学水平的校外专家。”例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与友嘉实业合作建立了友嘉机电学院,校企各自选派人员担任校企共同体理事会和院务班子成员,推行二级学院院长与企业厂长联席会议制度,推行专业组长与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对接制度,使校企共同体真正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四)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的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职业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所不同的。目前我国拥有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域,四大经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产业结构也有所不同,各有各的特色。而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能力,同时也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提供的就业空间;反之,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就业水平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发挥地域优势,可以让职业学校的学生进一步了解市场所需,针对市场需要更好地达到学习目的,方便毕业生就业;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结构来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改革课程内容,满足区域经济结构对人才的需求;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职业教育的资源,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优化教学资源,给职业学校带来最佳的办学效益。由此可见,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既协调了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关系,又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达到共赢。

二、职业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一)兼职教师队伍中个体素质高低不一

教育部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应达到60%左右,兼职教师比例一般不少于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指出:兼职教师与专业课与实践指导教师合计数之比达20%以上为优秀,10%为合格。目前很多省市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与专职教师的数量之比还远远达不到1:16这个比例,教师缺口相对严重,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招聘兼职教师来弥补这一不足。而当兼职教师的数量满足要求的同时,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又出现了新的问题。2007年在对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职院校进行的兼职教师队伍情况调查中显示出:五所高职院校共有426名兼职教师,仅有329名兼职教师来自企业,还有近百名兼职教师来自普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浙江省高职院校所聘任的兼职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为2.1%,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为22.3%,本科学历教师的比例为54.6%,尚有21%的兼职教师的学历在专科及专科以下;从职称结构方面,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8.3%,具有副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30.5%,具有中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43.9%,还有17.3%的人员没有职称。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职业学校很难能聘任到高层次、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职业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兼职教师队伍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职业学校里的兼职教师由于多数是来自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平时在行业、企业工作量大、任务多、时间紧,很难在职业学校长期胜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工作,再加上职业学校对兼职教师的吸引力不够以及自身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足,导致了兼职教师队伍不够稳定且流动性较大,在管理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很多职业学校将聘任的兼职教师看成是学校发展的暂时性需要,并没有做出长远的打算,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规范,当兼职教师的本职工作与学校课程安排发生冲突时,兼职教师无法调整,只能放弃兼职工作,职业学校对兼职教师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也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大部分职业学校选聘兼职教师只是为了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兼职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的要求高度,在兼职教师选聘中把关不严;由于兼职教师与职业学校是一种松散的被聘与聘任的关系,所以也存在个别兼职教师不服从职业学校管理的现象。职业学校在选聘兼职教师时没有形成配套的人才引进计划和各种奖励、激励机制,受以上种种原因的影响,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兼职教师选聘困难,待遇因地而异差别较大

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的选聘与专职教师的选聘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还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职业教育涉及面广,专业设置广泛且不断调整变化,涉及到各行各业,但是职业学校的渠道狭窄,不能与众多的行业、企业进行沟通。因此,目前选聘兼职教师大多数是通过校企合作、熟人介绍等关系进行的,因而导致选聘机制单一,选聘的兼职教师很难胜任职业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同时,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的待遇也因地而异,总体水平不高。大部分职业学校对兼职教师的报酬一般按照实际上课时数进行计算,并没有出台相应的奖励、激励措施,导致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缺乏,不能激发兼职教师的潜能。而有的地区却出台了一些鼓励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2009年6月15日新闻晨报报道了题为“上海:中职校特聘兼职教师将获每年2-3万元资助”的文章,文章指出:上海市将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工作,每年资助100人左右,三年资助人数累计达到300人左右,特聘兼职教师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2万-3万元,资助经费在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中安排;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10年1月6日报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技工学校、乌鲁木齐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乌鲁木齐市推拿职业学校和米东职专日前拿到首批由市财政下拨的专款62.4万元,该笔资金用于学校聘请兼职教师,该市财政将承担兼职教师每人每个月2000元的工资补助。

(四)兼职教师师范性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大多是来自于企事业单位,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具体实际操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他们的技术技能大体上来说是从一点一滴的实际工作中积累起来的;很多兼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念理解不够,对系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深入;还有一些兼职教师没有真正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兼职教师每个人的工作背景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对职业教育理念的认识不同等等原因,导致了兼职教师在实践指导过程中讲授系统理论知识偏少。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专职教师经过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或者接受过师范教育;而兼职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也基本上没有师范科班出身的。这样,兼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不能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正确对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达不到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能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当然,绝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对教学工作是认真对待的,但不排除小部分兼职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兼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教材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够,通常是上课之前进行大概地预览,多数兼职教师则是凭借日常积累的工作经验进行教学,存在备课不足的现象,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般兼职教师的课程没有课后辅导,很难了解教学效果及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与构想

(一)规范兼职教师聘任制度

兼职教师的聘任关系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关系到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职业学校迫切需要规范和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以确保行业企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能工巧匠进入职业学校兼职任教,并切实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及其潜能。只有学校内部建立起高效的用人机制,才能为聘任兼职教师提供空间,兼职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范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严把入口关,为以后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奠定基础。聘用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单单地流于形式,要从兼职教师的招聘方式、准入制度、招聘程序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的意义在于明确了教师招聘的范围,规定了教师招聘的门槛,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地位。这以上仅限于专职教师的招聘,我国对兼职教师的招聘并没有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对于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的招聘,应该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与主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招聘相结合,到行业企业中选聘优秀人才。与企业合作,既有利于职业学校选聘兼职教师,又有利于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明确兼职教师准入制度,从选聘者的学历水平、职称情况、工作表现考核、专业能力、职业道德、自身素养、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虑;举行严格的招聘考试,筛选优秀人才;签订聘用合同,规定聘用期限、工作职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工资待遇水平等。

(二)完善兼职教师校内工作和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问题是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加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性因素。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包括兼职教师的工作管理制度和教学的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的工作管理制度是指对兼职教师日常工作的管理制度。包括:兼职教师每次上课的出勤情况、迟到早退的惩罚手段、请假手续、参加例会的要求、娱乐规定的时间以及针对违反者的惩罚手段;因与原单位工作冲突而导致的调课、缺课说明;对兼职教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案的要求、定期制定教学规划、作业布置要求;兼职教师的仪表、道德行为规范、师德、素养、应该承当的责任和义务等。职业学校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应该做出细致地规定。兼职教师教学管理制度是为了使教学常规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兼职教师的教学管理制度涵盖如下内容:明确指导思想,教学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政策;明确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德育工作的同步进行;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确定好教学项目的教学目标、任务,教学的内容、进度,提出完成任务的措施与要求,确定学习的内容、形式,掌握好教学的时间,定期做好教学评价工作。

(三)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

职业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奖励、激励和资助体系,调动兼职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物质需要只是兼职教师最基本需要的一个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兼职教师的实际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兼职教师有了需求才会有动力,但是这种需求必须是他们经过努力后才能达到的,这样才能起到奖励和激励的作用。大多数职业学校只是支付给兼职教师固定的课时费,很难满足兼职教师的需要,不能激起兼职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奖励、激励机制。比如,随着兼职教师工作时间的增加,对兼职教师的工资进行一定程度的上调。兼职教师对于工作环境也是有所要求的,他们也需要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下进行教学,良好的工作环境与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为兼职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配备现代化的教学仪器等,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在进行奖励、激励的同时,要注意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兼职教师除了有物质上的需要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以物质激励作为激励的主要模式,将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辅助模式;多种激励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善于运用成就激励、物质激励、能力激励和环境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要遵循因人而异的差别性激励原则,每个个体都是有差异的,要了解不同的兼职教师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激励。

(四)实施兼职教师培训制度和评估考核制度

学校建设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高校管理制度

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多高校对多媒体设备疏于管理,造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使其使用寿命缩短,给学校的基础设施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这就需要校方及时发现设备管理所存在的漏洞,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而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

1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

维护好多媒体教学设备是高校管理的基础,也是维持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所以,有必要针对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以便于令教学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有章可循。

1.1多媒体教学设备对于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多媒体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为直观、立体且信息容量巨大,其教学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现在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托,承载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参与多媒体教学过程也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制作ppt格式的作业,从而扩展学习思路,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较为有利。

1.2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高校教育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普及,其使用频率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传统教学设施,然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是极快的,这就给设备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设备型号出现统计疏漏

多媒体设备应用广泛,而且每个多媒体设备的型号都不尽相同,这就给学校对设备管理的统计工作带来问题。例如:当设备部件出现问题时,维修人员可能对相应的部件进行更换,往往就会出现设备的型号与之前登记的型号不符的情况,影响设备的档案登记的准确性,不利于日后管理。

1.2.2设备的易出现闲置情形

在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多媒体设备的发展较为快速,学校为教学所购置的多媒体设备往往只着眼于当前的教育阶段,只要多媒体设备能够满足时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即可,缺少对其长远规划[1]。假以时日,就会产生旧有多媒体设备的闲置情况,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标准与实施策略

学校管理的完善不仅需要建立周全的管理制度,而且更需要相应配套措施来促进其执行。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维护教育平台的良性发展,本着这一目标,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便于相关人员遵照执行,以期共同管理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

2.1落实具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责任人

关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实施策略,首先要落实其管理责任制,尽量让教学楼中每一楼层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有其具体的管理责任人。这样一来,一旦发生设备维护或故障问题,专业的技术人员应出面及时进行修正,缩短了维修时间,便于教学课堂的有序进行。而且,责任人必须在设备闲置期间及时对设备进行查勘与维护工作,避免因设备故障问题延误教学。一般情况下,多媒体设备的故障原因大致趋同,配备专门的设备维护人员可以建立维修工作记录,便于对多媒体设备进行长期系统的维护,维修记录也可以帮助维修人员较快速的找到故障点,从而节约排故障查时间。

2.2建立多角度的辅助管理措施

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护仅靠相关责任人的管理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多角度的辅助管理措施进行联合监管。如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设备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相关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反馈,并且将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于下次再出现同样问题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处理。另外,学校的综合管理部门的后勤人员要及时查勘学校固定物资的使用情况,全面掌握高校各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年限,确保设备更换的预估工作[1]。

2.3做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交接工作

一般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范围是在学校内部,但由于教学模式的改换,可能出现将多媒体设备借出校外的情况发生,这就需要针对“借出――归还”过程做以日常交接管理,让每一次设备的使用痕迹都有章可循,通过责任人签字、确定归还期限等细节的限制,严格控制设备的使用情况。另外,如有发生设备损坏的情况,就需要按照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执行相应的赔偿行为。管理好多媒体教学设备是校方应尽的责任。

2.4关于设备折旧等问题的处理

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过程中,除了对现有设备进行适当的维护以外,还要考虑到多媒体设备的更新与换代问题。在我国目前高校的设备管理统计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每年都有大批教学设备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境地,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革新速度非常之快,学校出于资金成本方面考虑,不可能频繁的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就需要高校对现有设备进行有效分散,例如:可以进行折价处理给进货市场,也可以低价转卖给企业等。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技术革新带来的设备闲置,提高学校对于多媒体设备的管理效率,节约学校教学资源,以便于将资源投入到更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新渠道中。另外,学校的闲置设备也可以进行捐赠,很多偏远地区的教学设施仍旧落后,如果能将高校的闲置设备赠予希望工程,体现出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伟大之处。

3结束语

对于我国高等学府的教育过程来讲,其教学质量是重要考察指标,各个高校力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且运用多项教育手段与教学模式。其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就是一大突破,这是教育事业受到国家及各级学校管理者重视的体现,也是当代广大学生的集体福利。当然,学校制定出统一的制度来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管理也是必要的,节约了教育资源,完善了教学环境,值得我国各高校进行制度推广。

【参考文献】

[1]顾晓艳.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06):161-162.

[2]徐蓉.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123-124.

[3]何冰,汪大贵,陈建莉.浅谈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与维护[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09):161-163.

学校建设管理制度篇7

摘要:本文从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出发,就推进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机制的实现路径从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建设进程、强化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提升校务公开制度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原则运行机制

一、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是指高校管理制度自身的合法化过程,包括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及执行过程。高校管理制度只有经过合法化,才能够有效地进入到制度的执行阶段,是高校管理制度得以运行的内生性条件。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原则主要集中体现在制度依据的合法化、制度内容的合法化以及制度运行的合法化三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制度运行的合法化是防止个人、机构、组织恣意行为的程序性保障,同时也是全面保障高校管理制度实施的基础性条件。

2.正当性原则。是指高校管理制度本身及内涵上的可接受性。高校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被广大师生接受,是保障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正当性原则主要是通过程序和实体两个层面体现出来的,也就是程序的正当性及实体的正当性。前者表现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法定性和公开性,后者表现为高校管理制度内容下权利、义务的目的性与伦理性。

3.民主性原则。是指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要坚持做到成员对高校管理制度制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设权等等各项权利的切实履行,是围绕民主而进行各项程序性活动的显著体现方式。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原则需要靠民主化的参与以及民主化的协商。具体实现方式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成员需要做好沟通、协商工作,促进一致协议的达成,实现争执、对持、冲突之后的双赢局面。

4.可持续原则。是指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整体性、稳定性、有效性及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包括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可持续性下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前者需要在进行高校管理制度建设中,以全局为出发点、稳定为基本要求、制度发展及延续为角度,充分考虑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与长期性,达到动态与静态的有效耦合。后者需要从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整体出发,遵循保障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高度程序化及运行效率,全面融合以公平作为基本价值依据和价值目标的观念。

二、推进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机制的实现路径

1.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建设进程。首先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结合时代特征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由教育部统筹各省积极参加高等教育法规修订工作。通过广泛的调研、征求意见、组织研讨等等方式进一步修正及完善《高等教育法》等等法律法规的明细条文。二是要大力完善地方政府和高校依法办学、依法教学、依法治学等法规建设,重点突出地方办学特色,明确地方政府办学的目的、宗旨、方向,科学界定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地方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保障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实际可操作性。三是要求各高校遵循国家教育的方针,完善符合学校特征及实际的科学规章制度,保证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学习的正常进行。

2.强化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主要体现在党委在高校要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党委领导”同“校长负责”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有机辩证统一的过程,其根本的目标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不容许相互独立、相互脱离的情况发生。具体到二者的日常职务,党委领导的重点工作在于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校长负责重点在于贯彻执行党委的决策。通过二者的分工合作,形成党委领带、校长负责、依法治校的民主而科学的治校格局。

3.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提升校务公开制度水平。这是保障高校管理制度后期切实落实的重要条件。其中,提升校务公开制度水平主要可以通过建立校务办公领导小组、落实校务公开制度、明确校务公开内容,针对性开展公开活动等方式加以实现。同时也可以按照长期、短期、定期、随时等等方式公开校务的具体情况,切实实行校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由党委督办、工会落实。对于严重违反校务公开制度的个人,可以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给予纪律处分及后期教育,保障校务公开活动的正常开展。

综上所述,高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后期的有效运行,不仅仅是高校法制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当前高校民主化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从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出发,就推进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希望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保障高校管理制度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余军.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学校建设管理制度篇8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的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制度建设的首要目标是为了建立和健全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通过建立全面、全程、全员的管理系统与考评系统,让每一个人有明确的岗位,每一个岗位有明确的职责,每一个岗位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形成公正、公平的优良氛围,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点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学校的建设,首先需要教育理念的现代。只有理念的先进,才会有行动的科学,才会有现代学校发展的灵魂。现代学校的构成,必须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向。在现阶段,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是科学、协调、民主、先进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教育发展到现代化阶段,教育的价值取向已逐步走向人本化。现代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如果不注重以人为本,就会失去自身的核心价值。这里所指的人本化,是教育行为中的一切人,包括学生和教师。学校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实点,都应体现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由此理念指导下的学校,才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依附走向自主。确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是传统学校迈向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关键要素,也是一切有志于建设现代学校的人们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

二、构建现代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赖以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一是以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方法,反映出国家的意志和政策导向。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也必须建立在现代化的课程体系之上。我们要从学校出发,建立基础型、拓展性、研究(探究)型课程体系,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下,开始走向科学、正规、系统化。只有当我们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真正具有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学校才会有实现现代教育目标的载体,现代学校制度才会在现代课程体系的支撑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三、建立现代管理机制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作为管理理念来说,应该以人为本、民主决策、社会监督。无论是制度设计,操作过程,都要“目中有人”。作为管理制度来说,应该有科学、系统、精细的制度体系。例如组织管理制度体系、目标计划体系、管理操作体系、业绩考核体系、质量评估体系。使学校的组织机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及实施、人员考核奖惩、校园安全等各方面都有章可循,并处于良性运作之中。作为管理手段来说,应该更先进、更高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的精确度和实现管理过程的精细化。只有建立起科学、高效、先进的管理机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才会有实质性的内涵。

四、建设现代学校文化

学校建设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实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要适应我国本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就要严格规范和强化高校教学管理,其中关键环节是要立足本校实际,根据新的办学形势和目标任务,构建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科学、完善、长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以促进办学水平的日益提高。

一、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宿迁学院作为从无到有,平地起家的新建本科高校,存在人才培养方案不合理、教学秩序不稳定、教学管理制定不科学、教学理念不先进等问题。这些问题也正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方案不符合学校定位。

由于我校采取特殊的办学机制,在办学初期全盘借鉴联建我校的八所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初期为我院教育教学进入正轨,教学秩序的稳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地方性建设人才的欠缺,全盘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适合我院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不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

由于处在办学初期和我校地理位置的限制,课程教学大纲执行不力,随意调整课程上课学期,因人设课、随意排课现象比较严重。

(三)教学管理集中在学校层面,院系教学管理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校初为了使教学秩序迅速进入正常轨道,教学管理的权限集中在学校层面,而院系的角色仅相当于“办事员”,无法有效调动院系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考试管理不规范、学籍管理不到位、教学质量管理有漏洞、教学业务档案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四)学科专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规划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与专业建设不配比;学科建设缺乏长远管理机制。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淡化了投身教学改革的强烈意识等。

二、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理论思考。

宿迁学院在十多年的本科办学过程中,对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思考和有效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一套符合我院定位、办学层次的教学管理体系

1.基本要求:在广泛吸收、借鉴老本科院校成熟教学管理经验和迅速掌握本科教学管理规律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提升管理理念,转变管理职能。

新建本科院校在建立本科教学管理体系中,要认真学习分析研究高等教育的管理理论,把握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规律。只有通过不断学习,认真实践,科学总结,才能把握规律、更新观念,并不断积累经验。

2.前提条件:正确厘清本科教育的普遍性和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育的特殊性关系,制定规范、科学、系统、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

新建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在正确把握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一般规律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因校制宜”地探索制定出培养一般意义上的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层次人才的教学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研究、把握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管理规律,积极探索、实践、总结、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此外,还要发挥先模仿后创新的精神,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构建完善的符合本校实际教学管理体系的必由之路。

3.目标定位:明确学校发展定位,立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来有效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在全校管理体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是制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逻辑基础,而且是学校各部门、各领域制定相关制度的价值标准。换言之,学校内部各部门在制定相关制度时都要围绕这一核心价值标准来进行。新建本科院校均具有地方性和区域性之特点,努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既是新建本科院校建校的逻辑起点,又是构建本科教学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目标要求。宿迁学院是位于项王故里唯一的本科院校,自2002年建校以来,我校始终结合自身的优势,围绕苏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围绕本地区人才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管理,取得了不少成效。

4.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建立完善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教与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本身不是纯粹的行政命令,而是教育教学规律的揭示与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校在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始终立足以人为本,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着力点,以服务广大师生为落脚点,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牢固树立“教师是高校第一资源”的理念,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优化队伍结构,实施“凝聚力工程”吸引人才,加快本院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大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的信念,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将学习成绩作为入党、选干、评优的重要条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此外,学校不断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吸引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自己的潜能。

(二)实践探索。

1.教学计划执行到位,教学秩序稳定,管理效率不断提高。学校通过内培外引师资,强调教学计划就是“宪法”的原则,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能够得到全面保质保量的执行。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服务意识也得到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得到严格执行,无随意调(停)课等现象,教学秩序稳定有序。教务部门认真总结教学管理规律,提前做好工作计划,坚持科学管理,教学管理效果得到显著增强。

2.专业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合理本科专业。经过专业建设的严格管理,我校已经形成以工为主,以应用学科为主,文、理、工、农、教、经、法、管、艺等较为合理的38个本科专业。2011年我院申报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这是我院在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上的首次重大突破。

3.课程建设管理水平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我校按照“强化基础、注重特色、精心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重点课程建设为主导、精品课程建设为示范,通过课程重组,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整合和优化,形成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和动态性特征的现代课程体系,从根本上保证课程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多年来,共建设96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8门网络课程。

4.实践环节管理得到加强,实验实践条件得到改善,建立了稳固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各院系站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高度,发挥主动性,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学校学仪器设备总值9269万元,有10个实验中心,97个实验室,建立122个校外实习基地。完全满足各类人才培养需要。2011年我院申报的现代制造技术综合训练示范中心,被遴选为江苏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这是我院在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中取得的首次突破。2012年我院申报的“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江苏省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

5.政策经费倾斜,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在不断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我校采取政策经费向一线教师的倾斜做法,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由此得到加强,教师从事教学与研究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关心教学、研究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办学10多年来,共有97个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立项,共获得45.7万元的经费资助。

6.卓有成效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学生的骄人成绩。近年来,随着我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日趋完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得到极大增强,良好的学习气氛已经形成,招生计划超额完成,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逐年攀升,学生考研录取人数逐年上升,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均超过80%,一直高于同类高校。我校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8年和2012年均获得甲组(本科组)全国一等奖。

三、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

十多年来,立足我校实际,科学借鉴其他老院校的成熟做法,大胆改革,着力构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构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提供认识基础。

为了实现我院的办学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教学管理,才能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师资精良、设施一流、环境优美、学风浓郁、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一流地方高校。为此,我校办学十多年来,先后四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主题分别为:第一届是“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探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届是“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全面开创我院教学工作新局面”;第三届是“准确定位,深化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第四届是“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四次教学工作会议的召开,对提高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构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二)集全校之力制定、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构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提供重要载体。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制订符合我院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我院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文件:2006年出台了《2006-2010年学科专业建设规划》;2006年还出台了《关于制(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09年出台了《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意见》,这些“规范”和“意见”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培养目标与要求、课程设置、组织实施等进行了规定和阐述。通过广泛调研,组织专家审核,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两次修订,明确、细化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实现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专业培养目标基本符合和适应我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三)制定出台符合我院实际的系列规章制度,为构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我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基本形成涵盖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及教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得到认真执行,取得良好效果。

在教学计划执行方面,截止2012年,我院形成了较为合理的38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得到严格执行,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计划执行意识显著增强,教学计划异动手续健全,执行有力。

在考试管理方面,管理规范,考核科学,考风良好。我院制定了《宿迁学院考试管理规定》、《宿迁学院关于考试违纪行为的认定与处分的规定》、《宿迁学院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宿迁学院学生课堂考勤规定》、《宿迁学院大学体育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关于考试环节的管理文件,对试卷命题、制卷、保密、考试组织、阅卷、试卷分析、试卷归档及考试违纪处理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我院坚持把考风、考纪教育作为学风建设的重点,以端正考风促进学风建设,学生考试作弊逐年下降,诚信考试的考风逐步形成。

在教学管理方面,健全组织,强化管理,提高效率。我院出台了《宿迁学院教学行为规范》、《宿迁学院教学事故的认定与处理条例》等系列文件,稳定了教学秩序,规范了教学行为。

(四)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为构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提供完善机制。

我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学校层面,成立学校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组,教务处成立教学研究科,实行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和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院系层面成立院系教学督导组。并出台了《关于加强教学管理、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暂行意见》、《宿迁学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等文件。

两级机构的设置和制度建设,为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对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落实,及时改进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学生能够以主体管理者的身份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积极性,教学质量的监控得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保证。

(五)落实两级教学管理体制,这是构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突破万人,原有的以学校教务处为主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校的快速发展。从2008年起,为了调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对教学任务的下达、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生补考、缓考手续的办理、学生学籍异动、学生选课的调整等手续由院系办理、教务处备案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模式。

改革院系考核制度,充分调动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院系开始站在专业办学质量提高的角度重新审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教学管理环节的规范管理、实验室建设的科学规划,校外实践基点建设,教学档案的管理等取得了显著效果。

(六)主动评估,自加压力,查找问题,这是构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内在动力。

为了检验办学成果,2008年,我校主动邀请省内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库成员来校进行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针对专家提出的“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因材施教,努力培育优势特色”的指导建议,结合我校实际进行认真研究,对我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和完善。

(七)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构建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提供坚实基础。

学校于2008年投入近40万元的经费,配置了基于网络化的教学管理软件和硬件。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化管理带来的革命性管理模式,在计划管理、课程安排、课程选修、考试管理、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核、学位资格审核等方面的效率都得到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柴达,王燕.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和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59-61.

[2]席琳琳.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制度建设的探讨[J].沈阳工程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2(2):183-185.

[3]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学校建设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整体改进

当前,高等教育已进入规模扩张、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质量提升转变的发展期,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已实现4%目标,教育经费从相对紧张到相对充足。4%目标实现以后,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将与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同样重要,教育经费使用的问责和督察等外部监管将日益加强。高校财务管理需要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不断提升教育经费使用绩效,以适应后4%时代的教育经费管理需求。本文通过分析4%时代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需求和新挑战,试图建立适应财务管理新需求,全面应对财务管理新挑战的整体改进策略体系。

一、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需求及新挑战

在新的以内涵发展为主线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指引下,高校财务管理的重心必须随之转移到服务和支持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上,转移到用好管好教育经费上。为此,在经费不断增加和教育事业不断改革创新发展的双重机遇和挑战下,特别是在4%目标实现后的一定时期内,如何优化内部支出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绩效已成为社会的关注点,也成为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需求。财务管理在此需求实现过程中面临现行国家财政政策、现行财务治理结构、现有利益博弈格局、现有债务规模和现有资产利用状况的挑战,这些挑战制约着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影响了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国家现行财政政策对高校财务自的挑战

自2001年以来,我国教育财政进行了系列改革,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项目经费监管、财政经费绩效评价以及定额加专项经费投入等都对高校财务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强化了高校经费收支监管,促进了学校资金的规范运行;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政府对高校经费收支的过程性控制和结构性监管控制。但是,现有改革过分强调政府对学校直接的微观控制管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财务自,降低了高校财务的主动性和适应财务环境的能力,造成学校预算的财政依附性,学校财务管理缺乏适应性。同时,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中专项拨款比重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高校之间和高校内部发展的不平衡,造成部分高校出现“专项经费用不完,基本运转经费不够用”的现象,导致内部结构优化困难。此外,自2012年开始,我国颁布或将颁布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以及《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财会制度,新制度的颁布实施将在成本费用控制、财务监督、经费绩效评价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也必将对高校现行财务管理体制、财务治理结构、财务组织建设,以及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和挑战,对高校财务的整体规划能力和事先统筹能力、财务精细化和科学化提出更高要求。

(二)高校现行财务治理结构对学校财务体制的挑战

高校作为一个多利益主体组成的事业法人,同样存在委托关系,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存在“内部人控制”现象。一方面,学校校级管理层(政府任免的校领导)与政府、债权人、学生家长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一致,学校校级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作出一些非理,如盲目扩大规模、盲目贷款、盲目高标准配备资产,重科研轻教学等,财务决策的短期化行为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学校校级管理者与下级管理者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不一致,内部各级委托者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作出一些非理,如院系部门“人人抢资源,人人不关心资源”、“资源共享度低”等。因此,影响高校财务管理效率的不仅仅是预算编制、财务分析、财务信息化等技术性手段,高校更应关注财务治理等财权配置方面的制约因素,重视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等财务治理结构对财务体制的挑战。

(三)高校现有利益博弈格局对支出结构优化的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规模化发展,高校的经费来源更加多元化,经费支出内容更加复杂化,涉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院部、不同群体的发展和利益保障。在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期内,高校面临着广大教职工迫切需要提高工资待遇,广大学生迫切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后发学科迫切需要增加房产、设备、人才引进等投入以及优势学科需要继续做大做强的多重需求。按有无限定用途来分,学校经费主要分为限定用途(项目)经费(包括财政专项拨款、科研专项收入、专项捐赠等)和无限定用途经费(包括财政定额拨款、学生收费、学校资产经营收入、利息收入等)。无限定用途经费是学校校级层面的可自由支配财力,它首先需要满足保证学校基本运转的现有人员工资、水电消耗、医疗卫生、安保物业、学生奖贷助勤、贷款利息等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需求,剩余部分才可用于基建投入、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项目支出方面。在后4%时代,高校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政府、社会、学校等将更加关注经费的有效使用,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此情况下,现有利益博弈格局对优化学校内部现有支出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投入产生了更强的挑战。因此,面对新的形势,财政专项投入政策的调整、学校零基预算编制方法的采用、学校绩效预算的实施等迫在眉睫。

(四)高校现有内外债务负担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外延发展过程中,高校逐渐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部分高校还存在严重的挪用科研等项目暂时结余资金的问题。高校内外债务的形成为学校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了学校发展,但同时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债务利息支出和财务风险。“十一五”期间,中央到地方各省市都开始了政府化债工程,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化债政策,一方面从新增基建项目审批角度严格控制高校新增贷款;另一方面从部门预算管理角度要求高校制定化债财务计划,从学费及住宿费中拿出规定比例资金用于还本付息或经批准的新建基建项目投入。同时,随着高校债务问题的日益严重、收支两条线的深入推行以及政府政策的调整,银校合作方的银行逐渐加强了对高校贷款的控制,高校逐渐丧失了与贷款银行的议价能力和空间,丧失了新债还旧债的运作空间,部分高校或将出现贷款本息支付压力及内部资金运转停滞的风险。高校现有内外债务负担对高校财务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高校发展规模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相对稳定,债务问题将日益严重。

(五)高校现有资产利用状况对学校资产管理的挑战

自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新校区建设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硬件投入建设,特别是在基建贷款投入和专项经费投入的推动下,高校土地、房产、家具、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数量和质量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很多高校固定资产规模都从当初的几亿元上升到几十亿元。但由于高校固定资产内部配置结构失衡、共享度低、责任成本考核机制缺乏以及财务管理、价值管理、预算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脱节等系列原因导致了“人人抢资源,人人不关心资源”的不合理局面,导致学校现有固定资产使用率低,进而造成学校每年需要大量教育经费投入到固定资产的更新、维护等方面,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校内对资源不合理配置的争夺。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调整,需要高校财务管理拓展管理范围和内容,要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将资产管理纳入财务管理范畴,财务管理不能单纯停留在资产的经费支出审核、价值核算和总账控制方面。

二、高校财务管理应对挑战的整体框架性改进策略

全面了解学校财务工作的内外部环境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是在新的以内涵发展、均衡发展、创新发展为背景的学校发展战略下的财务工作必须面对的,也是新时期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变革的动力。高校需要从明确财务发展战略、夯实会计核算基础、转变预算管理办法、创新财务组织建设、优化财务治理结构、完善财务制度建设和强化财务综合信息化建设七个方面全方位改进财务管理。具体见图1。

(一)明确财务发展战略

后4%时代,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用好管好教育经费将更加重要。未来较长时期内,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优势学科和后发学科、教学和科研、学科发展和生活待遇之间对资源需求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源供给与资源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体现在财务上即年度预算平衡和长期预算平衡问题、经费分配和有效使用问题。前者需要从战略层面确定学校财政政策和财务管理体制,后者需要从战术层面确定具体措施,而两者都需要学校明确财务发展战略。因此,高校财务管理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路,在充分分析学校发展的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强化学校发展规划和财务战略的相互支撑。在充分分析和预测学校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经费筹集和经费支出需求后,高校应站在“大财务”的顶层,确定学校可持续发展财务战略,克服当前学校财务管理的短期化弊端。

(二)夯实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是学校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核算的及时性、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将大大提升财务信息质量,提高财务服务效率和效果,增强财务监督和财务分析能力,保障教育经费有效使用。为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夯实会计核算基础工作,提高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首先,夯实会计原始凭证要素,严格会计原始凭证要素齐全;其次,根据学校经济发展和内部管理需求,改进项目设置和科目设置,在满足财政预决算管理和专项经费管理要求下,根据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制,优化项目设置和科目设置;再次,按照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统一会计核算主体,改会计委派为集中核算,增强成本费用核算和归集,在会计核算中心的统一领导、统一核算下,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全面性;最后,改进会计核算服务和监督手段,推行网上预约报账、网银支付和公务卡,提高会计核算服务效率和会计监督力度。

(三)转变预算管理办法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和关键,具有经费配置计划和控制的双重功能,起着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重要作用。为提升学校部门预算与学校综合预算的协调性、增强学校预算自主性、可持续性和透明性,充分发挥预算在学校整体发展过程的财务保障、财务导向和财务控制作用,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应做到如下几方面的转变。第一,转变预算管理理念,将学校发展战略、学校发展特点以及学校可持续发展规划贯彻到年度预算管理理念中。第二,创新预算编制方法,将年度预算编制向中期预算编制发展,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预算一体化,克服单纯编制年度预算的短期行为。第三,调整预算经费分配重点,调整预算经费分配结构,将经费配置重心转向内涵建设、质量提升方面,在预算编制时应将增量经费切实向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实践等环节投入,逐步压缩“三公经费”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支出比重。第四,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加大审计、监察在学校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跟踪审计力度,弥补财务审核着重关注会计事项手续完备、票据合法的缺陷,更加注重预算执行的真实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第五,加强预算执行的财务考核和分析力度,拓展财务决算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完善的年度、学期和月度财务预算执行分析报告体系,逐步提高专项经费执行效果分析力度,加大学校经费支出中的经济事项和功能事项的考核力度。第六,实现专项经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将专项经费预算纳入学校综合预算统筹考虑。专项经费具有政策性强、专款专用、专项申报、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与学校部门预算和学校综合预算、执行预算相脱节、相分离。为此,高校应根据专项经费申报使用规定,从学校全局发展的角度,以学校财务为主导,全面主导专项经费的申报、使用和考核,改变专项经费部门化的现状。

(四)创新财务组织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财务组织的财务核算、财务监督、财务决策职能,高校首先应完善财务组织机构设置,按照财务与会计职能的差异,根据财务与会计的“二元”理论,优化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之间的职能关系。其次,进一步充实和整合学校财务组织机构内的预算管理、价税管理、国资管理等科室建设,不断拓展财务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适应高校财务从核算型财务向管理型财务、经营型财务发展的需求。再次,进一步改革会计核算中的会计委派制为集中直接核算制,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会计核算信息化手段,成立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全校会计核算工作。最后,应进一步充实财会人员配备,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基础的职称、职务“两条腿”成长成才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广大财会人员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五)优化财务治理结构

学校财务工作不仅仅是技术工作,更是一项政治工作,每年经费预算的内部讨价还价式博弈就是最好的佐证。完善财务治理结构和内部经济责任制,优化学校财务事项的决策、执行、监督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权与事权的合理配置,实现学校整体利益最大化。高校首先应进一步强化校长负责制,明确在党委领导下校长对全校财经工作负总责的体制机制。其次,全面及时深入推行总会计师制度,建立以总会计师为领导的财经小组集体讨论制度,为校长、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最终决策提供决策依据。最后,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学校经济事项的统一领导和集中管理制度,所有涉及经济事项必须预先经过学校财务部门的统一审核,严格按照财务部门、总会计师、校长、校长办公会和党委常委会的议事流程,严禁跨流程办理。

(六)完善财务制度建设

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已颁布实施,在促进和保障高校财务管理上台阶上,大学内部建立体系化、标准化、科学化、精细化、自主性和及时性的内部财务制度显得重要和紧迫。从制度建设原则上看,高校财务制度建设应坚持以国家有关教育财政法规制度和政策为依据,在充分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从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坚持财务制度建设与学校业务活动的联动,保证财务制度建设符合学校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内部管理需要,具有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从制度建设体系上看,高校应结合学校财务管理内容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在充分分析学校财务管理内容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角度体系化规划制度建设框架。纵向上要从财务制度建设、财务操作规程建设和财务服务指南建设等层次由粗向细、由顶层到具体;横向上要从基本财务管理体制、基础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组织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经费支出管理制度、收入及分配管理制度等方面细化。从制度建设过程上看,高校成立由财务部门牵头的制度建设小组,通过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紧密配合,在全面整理国家相关管理制度和学校现有内部财务制度及相关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财务管理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差距,拟定学校财务制度建设体系框架,明确制度保持、制度修订、制度增补的具体内容,明确内部分工。

(七)强化财务综合信息化建设

当前,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仅局限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只对有关符合会计信息确认条件的交易及事项进行采集和储存,不包括引起会计信息结果的非财务信息。同时,高校财务信息系统与业务部门信息系统,以及业务部门信息之间存在信息不共享,造成高校财务分析预测、财务决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实现高校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共享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按照URp管理要求,高校财务综合信息化系统包括核心层、紧密层和业务层三个方面。其中,核心层包括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紧密层包括工资发放信息系统、酬金发放信息系统、学生收费信息系统、资助发放信息系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银行对账系统、网上查询服务系统等;业务层主要包括学生宿舍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水电管理系统、医疗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科研服务管理系统、公务接待管理系统、差旅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实习管理系统等。为此,高校要以财务信息为中心建立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财务信息化与学校管理一体化。按照“大财务、大管理、大服务”的思路,以财务部门为牵头,信息技术部门为支撑,从价值管理角度对学校人事管理(含人才工作)、资产管理(含对外投资、资产出租)、教务管理(含课酬)、科研管理(含科研收入)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纳入财务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各相关部门仅仅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和信息资源的利用者,克服当前各部门各自建设自己的业务信息系统,各自掌握相应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标准、信息质量、信息内容、信息及时性方面的差别,保证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统一,通过基本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实现各项经费收支及其业务动因控制、决策监控、分析考核等全生命周期的流程管理整合,将经费监管提前到业务监管阶段。

尽管后4%时代,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着国家财政政策对学校财务自的挑战、财务治理结构的优化对财务体制的挑战、现有利益博弈格局对支出结构优化的挑战、内外债务负担对学校财务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资产利用状况对资产管理的挑战等诸多挑战,但这同时也是高校提高教育经费绩效,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一个契机,而高校财务管理整体改进策略框架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帮助高校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范英杰.“二元制”财务机构设置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7-81.

[2]赵善庆.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精细化建设[J].财务与金融,2010(6):57-60.

[3]乔春华.政府委派公办高校总会计师研究——二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J].中国总会计师,2011(1):82-85.

[4]乔春华.高校会计机构设置与会计人员配置研究——三论高校财务管理体制[J].教育财会研究,2011(4):3-10.

[5]康智云.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理念创新[J].财会研究,2011(5):41-43.

[6]陈淑梅,黄钟慧,张治坤.北京大学财务信息化建设时间和经验[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1).

[7]邱升齐.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探讨[J].财会通讯,2011(23):67-68.

[8]鲍成中.后4%时代:我国教育经费的保障和利用[J].中国教育学刊,2012(9):9-12.

[9]顾芳.关于高校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12(2):15-17.

[10]叶青松,陆莹.对高校国有资产“四结合”管理体系构建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3下):119-121.

[11]伍松涛,李善民.高等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路径选择——基于大学内部财务管理视角[J].教育财会研究,2012(3):10-15.

[12]李丹.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2(4):23-28.

[13]刘涛.现阶段我国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2(11中):20-21.

[14]李庆河,程志.高校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会计之友(上),2012(12):114-116.

[15]李现宗,毕治军,颜敏.高校预算管理转型研究[J].会计研究,2012(12):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