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定量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2:33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篇1

【关键词】资产公司;经济资本管理;全面风险管理

自2006年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资产公司”)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任务后,在国家战略安排下稳妥推进商业化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发展成为以资产管理为主业、依托平台公司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现代化大型金融机构,并初具金融控股集团的雏形。目前,中国信达、中国华融已经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中国东方、中国长城也即将启动股改,以推动自身向真正的市场化经营主体转变。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政策性经营理念对其商业化业务风险管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对于公司面临的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缺少有效的识别和计量方法,尤其面对监管部门出台的并表监管和资产风险权重计量要求,迫切需要引入先进、科学、可靠的风险管理技术。这也正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鉴于此,本文拟从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经济资本理念入手,结合资产公司实际,对资产公司如何建立经济资本管理制度,并将其融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作一粗浅探讨,以期为资产公司及其他金融机构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提供参考。

一、资产公司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在探索市场化原则下的多元化综合金融服务体系过程中,无论是风险管控,还是业务转型,资产公司对经济资本管理工具均有着现实的迫切需求。

(一)引入经济资本是资产公司适应外部监管的需要

银监会于2011年3月了《金融资产公司并表监管指引(试行)》,成为资产公司风险监管的纲领性文件。以风险为本的并表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最低资本监管、杠杆率监管、内部交易(包括风险隔离)监管、大额风险暴露监管和流动性风险监管。为配合并表监管指引的实施,银监会于2012年6月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试行)》,明确了资产公司风险监管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具体标准。与此同时,银监会正在抓紧研究制定资产公司的资产风险权重问题,为资产风险系数的设定和资本要求的计算提供依据。这些要求使得资产公司未来的发展步入了“强资本约束”时代。为适应资本监管的需要,资产公司必须迎合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工具,促进风险资产的增长与资本的增长相协调,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监管标准。

(二)引入经济资本是资产公司经营管理的本质要求

1.引入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是资产公司识别和计量各种风险的需要

作为一种以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为主业的异质性金融控股资产公司,资产公司的经营风险除了单一法人金融企业具有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等外,还具有类似金融控股资产公司的特殊风险,如内部交易风险、利益冲突风险、资本不足风险、集中度风险、声誉风险等。为对资产公司上述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准确计量,需要引入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准确评估覆盖各种风险所需的资本,将经济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为一体。

2.引入经济资本、科学配置资本是资产公司实现业务战略转型的需要

面对强资本约束压力,资产公司的经营模式需要转型,总体方向是大力发展资本集约型业务,不断完善业务体系和服务功能。对此,资产公司需要对每项业务的经济资本需求进行评估,并在不同业务线之间合理配置资本,进而根据资本配置情况对业务负责人进行绩效考核,使得业务与业务之间对资本产生竞争关系,引导各业务和部门谋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努力拓展低风险积聚和高资本回报率的业务。此外,为适应业务转型,还需建立经济资本的风险定价与考核机制,以合理引导资本配置于资本回报高的业务领域,并满足总体资本监管要求。

二、经济资本管理:基本原理与应用框架

在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中,经济资本是与账面资本、监管资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本质上是银行用于资本内部配置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一个“虚拟资本”,全面客观地反映银行预计将承担的风险水平,并通过风险损失计量映射资本要求。从风险角度看,银行内部管理者通常将银行风险引发的潜在损失分为三种类型: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经济资本就是银行为了抵御非预期损失而需要的资本,是在给定置信度水平上(如99%)、给定时间内(如一年),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计损失“应该有”的资本。显然,经济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其完全可以融入银行的风险管控体系和经营发展战略,且经济资本管理应当成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

按照经济资本管理在风险管控领域的一般应用框架(如图1所示),在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覆盖风险种类)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经济资本分配和考核制度安排,可以引导资本合理使用以制约风险资产的增长,将经济资本控制在既定的目标范围内的同时,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本回报,最终促进业务发展中速度、效益与风险的协调与统一。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关键在于对经济资本进行计量的基础上,建立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机制:一方面,利用经济资本的科学分配,可以约束盲目的规模扩张和风险积聚,通过对风险资本的计量和比较,引导发展低风险业务,确保发展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以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方式评价单位经营成果,可以强化资本约束机制,引导发展高资本回报率业务和低资本消耗型业务。

三、资产公司建立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对策

为构建适应现代金融控股集团经营发展要求的资产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必要植入经济资本理念,建立经济资本管理制度,使经济资本充当风险管理中集成化的核心变量,进而可以用于资产组合分析、多维度限额管理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等关键领域。

(一)建立经济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的长效机制

资产公司需要树立科学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明确经济资本管理的目标为:通过经济资本管理,使资产公司业务风险的增长与资本承受能力相适应,风险增长与收益增长相协调。该目标可细化为“量”和“质”两个不同维度的具体目标:一是保证资产公司的资本能够达到并表监管要求和自身经营发展需要,主要涉及资产公司经济资本的计量、监测,用以解决经济资本的数量约束问题;二是充分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创造更高的资本回报和价值,主要涉及对现有经济资本的配置以及绩效考核,用以解决经济资本的质量约束问题。

考虑到经济资本管理需要风险计量技术和系统数据的支持,推行经济资本管理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包括如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引入经济资本概念,采用初级简单适用的方法,探索通过经济资本量化各类业务敞口的风险水平,计算抵御风险所需的资本金额,据以调整风险偏好与发展战略;其次,探索建立起经济资本分配办法和实行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以引导在不同区域、行业、产品和客户之间合理分配经济资本,不断优化业务和产品结构;最后,随着数据系统的积累,开始引入比较先进的计量方法,提高经济资本计量与应用水平,使置信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经济资本的运用继续向产品定价、风险限额设置、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延伸,使经济资本在风险管理领域的作用不断扩大和深化。

在明确经济资本管理实施计划和目标功能后,资产公司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要以监管部门设定的监管标准(尤其银监会推行的四大监管工具)为导向,立足内部风险管理需要,全面解决资产公司风险管控中的风险战略、风险分类、风险评估、风险定价、风险监测、风险应对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并以经济资本为核心指引,逐步建立起经济资本约束风险资产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明确经济资本计量的范围与方法

为识别资产风险,一些资产公司出台了《经营资产风险分类办法》,按照业务条线和资产特征将资产公司经营资产划分为商业化收购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三大类。为达到计量经济资本要求,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资产公司经营资产的分类,根据资产属性和行业特征确定,进而作为明确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和相应方法的重要依据。

1.确定经济资本的计量范围

根据资产公司业务风险的计量要求和资本覆盖要求,确定经济资本的计量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资本性占用。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范围。包括表内各类风险资产和表外业务。具体可分为债权性资产、权益性资产、表外资产三大类。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计量范围。主要为表内和表外业务因利率、汇率、商品和股票价格等变化而产生的风险,重点是对资产公司持有上市资产公司股票的市场风险经济资本进行计量。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范围。主要是商业化转型以来,尤其近三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

(4)资本性占用经济资本计量范围。主要为固定资产净额、固定资产清理余额、无形资产余额和长期待摊费用余额。

2.选择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

根据经济资本计量原理,经济资本是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和资本占用的机会成本的加总。各类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介绍如下:

(1)信用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信用风险采用的计量模型通常可分为监管和市场两大类。考虑到资产公司现阶段信息系统和数据累积基础尚无法满足内部评级法要求,资产公司可借鉴银监会《金融资产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和《巴塞尔资本协议ii》的标准法,通过“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内部系数法是基于现有会计科目,参照并表监管中资产分类口径,对具有相同风险属性的资产进行分类,确定各品种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并根据分类资产的时点余额和平均余额,确定相应的经济资本占用额。根据资产风险权重计算要求,初步可将资产分为8项债权性资产(国家及中央债权、国家债权、金融机构债权、公用企业债权、重组不良资产形成的债权、投资固定收益类的债权、围绕不良资产追加投资的债权、重组非金融机构形成的债权)、5项权益性资产(围绕不良资产的追加股权投资、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工商企业股权投资、阶段性股权投资)及3项表外业务(担保和增信、受托管理资产、风险仍在资产公司的资产销售与购买协议)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和表外业务3大类、14小类。同时,参照监管标准,确定经济资本系数=风险权重×12.5%(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计量使用的是考虑风险缓释因素后的资产净额,即从资产账面价值扣除减值准备和考虑合格抵质押(如银行存单、国债、央票等)或合格主体提供保证(如中央政府、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由此得到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公式为: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各项资产净额×该项资产的经济资本系数)=∑(各项资产净额×风险权重×12.5%)

(2)市场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市场风险计量的最好指标是风险值(VaR值)指标。但考虑到VaR方法是建立在大量历史数据基础之上,资产公司面临着样本数据缺失的问题,对资产公司资产组合采用VaR法计量市场风险无法实施。目前可行的方法是按照监管部门给定的标准法的规定,分别计量利率风险(分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和股票风险(分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资本需求,加总得出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未来,随着市场风险的不断积聚和数据积累,要注重积累市场交易风险的基础数据,逐步引入VaR法,建立精确的市场风险计量方法。

(3)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有基础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由于目前资产公司不具备完成测量操作标准带来损失的数据,无法采用高级计量法来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可采用基本指标法。操作风险经济资本按前三个年度经营总收入的平均值的一定比例确定: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前三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值×风险系数

(4)资本性占用经济资本的计量方法。一般而言,金融机构资本性占有资本不能大于实际资本的30%,也就是,合理性资本占用的总量要低于实际资本的30%。根据不同的管理要求确定经济资本分配系数。

资本性占用经济资本=各类资本性占用当年平均余额×对应类别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

计量资本性占用经济资本时,各类资本性占用余额为扣减资产损失(减值)准备后的净额。

3.资产公司的现实选择

考虑到资产公司目前尚不具备采用内部模型法对各类风险进行计量,且超额资本不是很充分(一些资产公司几乎触及资本监管底线),在探索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建议可以采用两步走的措施:第一步,引入外部监管的标准系数法,只对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进行计量,作为初始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第二步,随着业务和经营数据的积累和计量模式的开发,再考虑引入更加科学的内部模型法计量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的经济资本。比如,某资产公司在首次引入和设计经济资本管理方案中,就选择了以银监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并表监管指引(施行)》及非现场监管报表指标体系中设定的各类资产所对应的风险权重为基础,结合行业调节系数对其经济资本进行计量,作为各分支机构经济资本分配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三)经济资本管理工具的应用领域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对资产公司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通盘管理,必须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加总,并对所有风险进行有效管控。

1.充分发挥资本作为风险约束边界的作用

面对不断强化的“资本约束”要求,资产公司必须重视资本约束,重视资本回报,充分发挥资本作为风险“硬”约束的作用。除了满足监管部门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还应长期保持合理的资本充足水平和设定资本回报要求,才能决定规模扩张的边界和业务发展的方向。强化资本约束观念,必须把资本约束放在资产公司经营的重要位置,诸如:明确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原则,逐步建立经济资本分配机制,在系统范围内实施资本限额管理;引导有限资本向效益更高的业务领域流动,开展不占用资本的金融中间业务,压缩资本消耗型业务;加强资本使用效率管理,完善资本使用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和推进经济资本管理的有效模式……

2.科学设定风险限额和确保资本覆盖风险

从风险管理角度来看,预期损失可以拨备,可按成本先做拨备;异常损失概率很低,不需做资本准备,一般根据压力测试和情景模拟制定应急方案。而非预期损失概率反映了在没有监管情况下,资产公司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所表现出来的资本要求。为保证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必须明确各业务条线及总体的风险限额,以保证资产公司承担的总体风险与资产公司资本总量和风险偏好相一致。通过对各业务条线和单位的经济资本计量和配置,可以作为风险限额分配和调整的依据,进而,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根据各业务条线或单位实现的利润差别对配置的资本额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引导对取得的额度内配置的资本优化使用。

3.依托经济资本科学地配置资产公司资本资源

资本作为资产公司有限的经营资源,对其合理配置与使用是经济资本管理的关键。实现经济资本的有效配置首先要求评估资产公司对风险的总体承受能力,进而根据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开展业务所承担风险的大小,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如RaRoC)来合理配置经济资本资源。具体路径如下:首先,计算资产公司各类商业化项目所对应的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额度,加总形成各业务条线或单位所需的经济资本额度,然后汇总评估资产公司经济资本的总体水平;其次,综合考虑资产公司资本实力、监管要求和风险偏好等因素,确定资产公司总体的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非预期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在各机构之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切分;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各业务条线、各机构经风险调整后收益的绩效评估,就经济资本占用分配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4.建立基于RaRoC和eVa的经济资本考核体系

经济资本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是: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和经济增加值(eVa)。其中:

(1)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RaRoC)=(收入-支出-预期损失)/经济资本。RaRoC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所以RaRoC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其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由此计算的资本收益率指标,既考察了资产公司的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2)eVa=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成本。此处的经济资本成本是指为抵御非预期损失所占用经济资本与股东对资本期望回报率的乘积,即:

经济资本成本=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eVa衡量的是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在多大程度上超出或低于股东的期望回报,直接反映了股东价值是否得到增值。

在对分公司(办事处)、子公司业绩考核中,资产公司可以引入RaRoC和eVa指标,同时,赋予股东(资本)期望回报率概念,考察各经营单元的资本回报水平和经济增加值,引导分公司和子公司注重资本投入的规模与效率、收益与风险的平衡,不断提升资产公司的价值。

5.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推动资产公司经营模式转型

资产公司应探索构建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加强对权重风险资产的分析和研究,合理调整风险资产组合。具体思路是,要实现资产公司总体资本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把业务倾斜到能创造最大资本收益的领域,即RaRoC最大的领域。但在实际中,考虑资本收益率的动态性和周期性,可取的方法是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各项业务规定最低RaRoC标准,对低于这个标准的原则上不做,只允许做等于或高于标准的业务。如此,那些低收益的单位自然选择相对较高收益的业务,不但其占用的经济资本相应减少,而且达到通过分配经济资本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6.通过经济资本管理完善风险定价

在产品定价过程中,RaRoC技术在收益的基础上强调了风险因素,可以通过RaRoC推算出该项产品的市场定价。因此,对于资产公司资产收购、股权投资等业务,通过计量其经济资本占用,确定最低的资本回报要求,进而将RaRoC值与资产公司所要求的最低收益率进行比较,衡量某项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据此调整资金定价水平,并确定有关投放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清华.终极产权、控制方式与审计委员会治理需求[J].管理世界,2008(9).

[2]阎庆民.推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发展[J].中国金融,2011(23).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篇2

1统计以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作用

前言中提到,宏观经济的管理需要借助数据统计,而数据统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并决定宏观经济管理效果。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步伐,实现经济发展现代化,我国政府采取了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政策,希望以科学管理、调控市场宏观经济的方式,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主体体制的发展。从当前的实施效果来看,这一政策颁布与实施之后,无疑是有效而可行的。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一政策遇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管理效果。而在所存在的问题当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数据信息的统计质量不良。针对宏观经济管理调控中所存在的数据信息统计问题,现对其作用以及重要性作相关分析。

1.1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必需条件

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所制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等三大数据信息处理分系统,独立于三大系统之外的经济信息统计系统负责对社会经济信息进行专门的搜集、统计和管理,并在管理的同时对数据信息统计活动进行监督与调控。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数据信息的统计质量,保证社会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性,就必须严格做好社会经济信息统计工作,及时、迅速以及高效的完整数据统计。

1.2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奠定经济宏观决策的基础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对经济宏观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宏观经济决策主要指的是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快速有效的发展,就必须要制定一个发展目标、方针及政策。而这一目标的制定是国家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自身的特点做出的一项全面的决策。在这个重大决策过程中,需要以下几个步骤:第一,需要对社会经济等各种信息进行调查与研究,并能够全权掌握,分析出其中存在的问題与矛盾;第二,请专家对大量信息进行深度研究,并制定多个解决方案,然后对方案进行评估之后选定一个可靠的方案。这样才能够保证宏观经济决策的可靠与科学。

1.3提高统计数据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监督的关键

宏观经济监督管理需要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所谓宏观监督,就是制定并执行各种法规、条例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并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所进行的经济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监督是宏观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监督职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检验决策是否科学可行。监督的手段很多,其中统计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统计只有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才能发挥国民经济“监测仪”的作用,密切注视国民经济发展势态,紧密围绕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灵敏跟踪各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进行定量检查、监督和预警。

2当前经济数据统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思想行为不端正

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或者说社会经济数据信息的统计工作中,少部分领导者可能会因为欠缺经济发展思想,或者思考问题不全面,导致其无法从全局性范围出发,做出长远的决策,甚至因为某种私人利益而向上级部门隐瞒真实的统计数据,利用职位之便进行各种非法、违法的活动。领导者思想行为不端正是造成数据统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2考核指标不完善

当前,国家政府对地方干部的政绩管理和考核制度不完善,尽管党中央指出,在新形势下药抓住经济发展机遇,在遵循社会经济发展方针的前提下接受挑战,切实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在真正实施时,由于国家所制定的政绩考核制度不完善,考核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导致相关考核部门无法真实获得地方干部的政绩,无法对地方干部的数据统计质量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与管理,进而导致经济数据统计质量低下。

2.3《统计法》不完善

除了人为因素和外界因素影响之外,数据统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问题也是导致数据统计质量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目前看来,《统计法》在实际实施时存在着诸多问题,统计工作受阻和无法开展等,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统计法》本身的不完善,国家在制定《统计法》时由于欠缺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考虑,或者考虑不周,所以导致其所制定出来的《统计法》在具体实施时失去作用,甚至无法实施。

3统计数据质量的途径

2007年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强调以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为中心,深入统计改革,加强各项建设,强化统计管理,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服务,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3.1立足统计改革,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

统计部门直属于本级政府,听命于本级政府,这种体制难以保证统计部门的客观中立和统计数据的准确,从这个角度分析,实行统计部门的垂直管理是有必要的。近年来中国统计改革有一系列重大举措,特别是去年以来,统计改革“三大战役”(即三支调查队改革,经济普查和GDp下算下一级)和《统计法》执法大检查揭开了中国统计大改革的序幕,尽管改革涉及方方面面,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搞准、搞实统计数据。

3.2对于人为原因造成的统计数据质量不实,要靠法制治理

充分运用《统计法'》这个最为有力的武器,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此,一是要扩大统计执法力量,增加统计执法的专业人员。二是扩大查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统计违法的比例,大幅度提高查处数量。三是广泛深入进行统计法宣传,尤其是强化违法案例查处实例的宣传,提高法律威慑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宏观经济的有效管理,就必须要把握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政府中统计部门的最主要工作也就是统计信息,并提高其质量,这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美清.关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统计,2006(01).

[2]蒋英.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认识[J].山东煤炭科技,2005(06).

[3]崔新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几点建议[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作者简介:张明飞,身份证号:452729197508200213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篇3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内容;探究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1、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职能。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向企业员工宣传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制定经济管理方针和经济目标,进行经济管理评审,确保经济管理所需资源的获得,进行经济管理体系策划,在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变更策划和实施时,保持经济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经济管理方针与企业的宗旨相适应,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经济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在企业内得到沟通和理解,在持续适应性方面得到评审。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企业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经济目标,包括满足经济管理要求所需的内容,经济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与经济方针保持一致。企业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和相关方满意为目的,确保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予以满足。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企业内经济管理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在企业内建立沟通过程并确保对经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2、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的设置和职能。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指定一名经济管理体系代表,并授予一定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经济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经济管理体系的业绩和任何改进的需求,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和相关方及企业规定要求的意识。

二、经济管理体系评审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定期对经济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应包括评价经济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求,包括经济方针和目标,应保持管理评审的记录。评审的内容:内部审核结果,顾客及相关方反馈,过程的业绩和结果的符合性,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可能影响经济管理体系的变更与改进的建议。评审的结果:经济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与顾客、相关方结果的改进和资源需求。

三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

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包括:

(1)项目(产品)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项目(产品)经济目标实现的策划应包括如下内容:项目(产品)的经济目标和需求,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的需求,经济目标实现所需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复核的活动,为实现过程及其结果满足要求提供证据所需的记录。

(2)与顾客(相关方)有关要求的确定。包括顾客规定的要求,如计量方法,付款方式,社会行业惯例,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企业自己确定的附加要求。

(3)与顾客(相关方)要求的评审。企业应对顾客(相关方)的经济要求(如接受订单,提交标书前)进行评审,以便确定顾客(相关方)的经济要求得到确认,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予以解决,企业应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

(4)与颐客(相关方)的沟通。企业在履约过程中应对顾客及相关方的沟通进行有效安排,以便确定双方合同规定的经济管理信息,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变更和更改,顾客和相关方的反馈,如顾客抱怨等。

四、内部审核

企业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便确保经济管理体系符合策划的要求并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企业应对内审人员组成、资格、方法、范围、时间作出策划。内审的记录要保持。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

五、不符合控制

1、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企业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经济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证明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当未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确保经济目标的实现。

2、结果的监视和测量。企业应对项目(产品)的经济结果进行监视和测量,以确定经济目标的实现程度,这种监视和测量应依据所策划的安排,在经济目标实现的适当阶段进行,如年中、年末。

3、不符合的控制。对过程、结果监视和测量及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处置:一是采取措施,消除已发现的不符合;二是同顾客或相关方协商接受不符合;三是采取措施防止不符合的蔓延。不符合的性质及随后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予以保持。

六、持续改进

企业应利用经济方针、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首先,纠正措施。企业应采取措施消除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应确定程序,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评审不符合,确定原因;评价措施需求,确定所需措施;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其次,预防措施。企业应确定措施,以消除潜在不符合的原因,防止不符合的发生,应确定程序,规定以下方面的要求:确定潜在不符合及其原因,评价防止不符合发生的措施需求并确定和实施所需的措施,记录所采取措施的结果,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

七、核算和计量装置的控制

企业应对经济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计量、核算设备工具进行有效控制。应对国家有规定的计量器具:如磅秤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并防止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的损坏、失准。对经济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应进行确认,必要时要再确认。

八、材料采购过程的经济控制

1.采购过程。企业应确保采购活动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对采购方式、采购程序及供方的履约能力要作评价。制定相应的评价准则,保持评价记录。

2.采购信息。在采购前要对供方的有关经济信息进行搜集,包括供方的信用状况、经济实力、经济管理状况、计量方式、运输手段等。

3.采购产品的验收。企业应确保验收采购产品的活动,确保采购产品的数量、质量符合合同的约定。

九、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经济控制

1.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经济核算。

确定其方法、程序、人员、设备及审核活动是否符合项目(产品)经济策划的要求。

2.对特殊过程的确认。企业在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管理经济活动时,应对那些以前没有经验可循的新产品、方法、工艺流程、设备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专题策划,井进行确认和再确认。如会计核算工作由手工变为电算化等。

3.产品物资防护。企业应对生产的半成品和成品、采购的材料物资提供使之在贮存,搬运、使用过程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符合企业经济管理的要求,避免产品因丢失、霉变、挥发带来的损失。

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必须遵守法律和法规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篇4

1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管理依据的法律法规

根据建设部等七部委制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确定经济适用住房(以下简称经济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经济适用住房工作负总责,对所辖市、县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决定了经济房是国家政策性保障住房,是用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国家福利。在经济房的管理中,政府应该是一个积极组织、科学管理、层层落实的参建部门,而商业开发项目政府的角色是监督部门,两者完全不同。

2加强行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

近年来,经济房项目建设领域中存在诸多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建设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置法律体制于不顾,处处钻空子,严重损害了国家、集体、低收入家庭的利益。反映在:基本建设有法不依、不报建、不招标,强行不合理压价,现场随意签证,挪用项目资金,随意把不合理的费用加入成本,降低经济房建设标准,配套设施不完善,房屋质量差,面积超标,质差价贵,这些都极大的制约和限制了经济房项目建设的发展。所以,加强经济房项目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政府责任和参与项目的各单位责任是完善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建设的重要保证。

3项目质量管理规划与控制措施

3.1项目质量管理规划

(1)质量方针。经济房项目的质量方针应由政府经济房主管部门和开发建设单位共同确立,并将此质量方针通知所有的干系人。

(2)范围说明。项目的范围说明规定了主要的项目成果,也规定了项目的目标,是质量规划的关键依据。

(3)成果说明。成果说明是对范围说明书中的项目成果的进一步说明,包括有技术问题以及可能影响质量规划的其他问题的细节。

(4)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各地区的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指导经济房的项目建设,政府经济房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联合组建项目管理班子,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建设。

3.2项目质量因素的控制,包括人、料、机、法、环五个方面的控制。

4项目前期投资决策阶段的市场调查

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调研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必须掌握足够的政策、市场情报,如政策规定、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市政配套完善程度等。前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的灵魂,而据此进行的工程设计是项目的龙头。只有龙头中有“魂”,才能使工程设计、建设和项目管理有章可循。

5项目规划及设计阶段的管理

5.1正确编制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应以项目前期的策划定位、批准的规划设计方案、经济房建设的法律法规为依据进行编写。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是项目成本控制的最总要的阶段,占总成本控制75%,为了有效地控制设计质量,就必须对设计进行质量跟踪,通过合同约定的方式,实行限额设计的方式,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的面积、质量等方面的建设要求,定期对设计文件进行审核。在设计过程中和阶段设计完成时,项目设计主管人员应对设计文件进行深入细致的审核。

5.2建立设计项目主管质量责任制

设计主管人员在项目管理部的领导下,对设计过程进行管理,监督检查,确保设计产品和服务满足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

5.3明确项目管理部各专业工程师的监控设计质量的职责

项目管理部各专业工程师要明确各阶段设计的细度和深度以及体现项目特点的设计要求,并采取措施对专业的设计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6项目实施阶段组织管理

在经济房项目建设过程中,组织与协调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经济房项目主要包括四个主要的组织系统;政府经济房主管部门、项目业主、承包商、和监理,而经济房项目又处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项目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包括系统的内部协调,即政府经济房主管部门、项目业主、承包商、和监理之间的协调,也包括系统的外部协调,包括国土资源、规划、各级人民政府等政府部门、金融组织、社会团体、服务单位、新闻媒体以及周边群众等的协调。项目管理部组织协调工作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组织关系的协调、供求关系的协调、配合关系的协调、约束关系的协调。

项目管理部所有的协调和工作都必须符合国家和项目所在地政府有关经济房建设和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去协调、去工作。

要站在项目的立场上,公平的处理每一个纠纷,一切以最大的项目利益为原则。做好组织与协调工作,按照合同的规定,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只要这样,最终才能维护好项目的利益,确保经济房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质量、工期、投资、环境、安全的统一,不能有所偏废。协调和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能脱离项目目标去协调,同时要把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环境、安全统一考虑,不能强调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部主要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有:协调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组织与协调监理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的工作;组织与协调各施工单位(包括总承包商、专业承包商、供应商等)的工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争议的协调、处理。

7建立完善的合同示范文件体系

建立开展项目合同示范文本体系研究,理清在项目建设各个阶段需要的合同,尽快制定相应的示范文本。如尽快出台项目联建合同示范文本,项目资金管理合同示范文本,工程项目各级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等,逐步形成完善的工程合同示范文本体系,以规范合同管理。

7、通过契约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开发建设单位在中标后,应同政府经济房主管部门共同选择项目资金监管银行,开立资金监管账户,并就监管项目的基本情况、监管内容、监管时间、违约责任等于监管银行三方签订经济房建设资金监管协议,项目管理部具体按照协议规定使用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

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操作风险就伴随其左右,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认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就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人为因素如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以及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仍然是银行业务最主要的操作风险来源。实践表明,国际银行界频繁发生的操作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操作风险管理实际上覆盖了几乎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覆盖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科学系统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才能使操作风险管理成为可能的和有效的。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操作风险框架,但仅仅制定风险管理框架还不够,还难以将风险管理战略落到实处。商业银行只有建立起自发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才能真正达到操作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而经济资本管理就是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

一、经济资本管理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关键

经济资本管理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约束思想作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取得了革命性进展。从性质上,资本约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资本的数量约束,;二是资本的质量约束。总体上看,数量约束关注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主要影响银行的生存问题;而质量约束关注银行经营的效率性,主要影响银行的发展问题。经济资本的提出和应用不仅实现了建立在高度量化基础上的风险损失与资本承担的相互统一,而且不断推动着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整体统一,确立了资本约束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1.经济资本是开展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操作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量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业务的操作风险状况,并可根据管理需要灵活地分解、合并。通过计算总体需要的经济资本并与账面资本(核心资本)比较,商业银行可以评价自身资本充足状况,将有限的经济资本在各机构、各个层面和各种业务之间进行分配,对自身的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

2.经济资本能够在操作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目前,国际银行业大多使用经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来反映经济资本收益率和有效风险回报率。RaRoC表示特定资产或业务单元在扣除预期损失后的净收益与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RaRoC=(收入―支出―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以经济资本理念为基础的RaRoC,是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充分考虑预期和非预期风险损失情况下的真实盈利能力,较好地反映了任何资产或资产组合的资本回报水平。商业银行可根据不同产品特点,以RaRoC作为资产类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的主要参考标准。在保证该产品或该客户的RaRoC不低于当年经济资本成本率的基准上确定产品价格。同时,商业银行也可根据能够承受的风险额度,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的经营状况,控制操作风险总量,调整风险结构,实现收益与风险的优化组合。资本的内部优化扩大了资本收益基础,为增进股东价值而不断实施的风险调整和资本调整,使银行的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一样,实现了从过去的静态和被动管理向动态和主动管理的递进。

3.经济资本是建立自发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推进器。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需要该机制的动力部分、传导部分和工作部分协调发展。而经济资本就是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传导部分。要真正发挥其传导作用,就要将操作风险纳入到统一的经济资本计量和分配之中,从而在产品定价、RaRoC考核中通过各机构和各部门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控制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实际效果。首先,要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完整记录各种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为产品定价和RaRoC考核提供数据基础。其次,要将操作风险成本纳入到产品定价中。对于高频率低影响的事件,强制要求各经营单位将操作风险成本纳入产品定价中,以覆盖相应风险,满足RaRoC最低标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定价高就意味着失去竞争力,经营单位为重获竞争优势必然主动完善内控,降低操作风险。最后,要实施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考核。对于低频率高影响的事件,要通过经济资本加以补偿,由于经营单位的内控状况与经济资本占用成反比,经营单位必将进一步加强内控,以降低经济资本占用,提高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

二、经济资本计量在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按照度量模型繁简程度、度量精度和对数据量的要求精度,可以采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三种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

1.基本指标法。采用基本指标法银行持有的操作风险资本应等于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乘上一个固定比例(用α表示)。资本计算公式如下:

KBia=[∑(Gi1…n×α)]/n

其中,KBia表示基本指标法所需要的经济资本;Gi表示年总收入,包括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α为基本指标法比例,为15%;整个公式表示为最近n年总收入的平均值与α之积。

2.标准法。在标准法中,将银行业务分为8个业务部门:公司金融、交易和销售、零售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支付和清算、服务、资产管理和零售经纪。在各业务部门中,总收人是个广义的指标,代表业务经营规模,因此也大致代表各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暴露。计算各产品线资本要求的方法是,用银行的总收人乘以该业务部门适用的系数(用β值表示)。β值代表银行业在特定业务部门的操作风险损失经验值与该业务部门总收人之间的关系。应注意到,标准法是按各业务部门计算总收人,而非在整个机构层面计算。标准法下对操作风险的资本分配等于每个业务线资本分配之和:

KSta=∑i8(Gii×βi)

其中:KSta为标准法下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分配值;Gi为每条业务线在过去三年总收入的均值;βi为每条业务线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建立8个业务部门中各业务部门的总收入与经济资本要求之间的联系,其值由12%至18%不等。同基本指标相比,标准法细化了银行的业务部门,为不同业务部门赋予了不同的操作风险系数,更准确地反映了不同业务部门的整体风险程度。但对于单一产品部门来说,标准法与基本指标法并无太大区别。

3.高级计量法。高级计量法是指,银行用定量和定性标准,通过内部操作风险计量模型计算监管资本要求。使用高级计量法应获得监管当局的批准。监管当局要求,在2006年底实施新协议之前一年,同时采用高级计量法的银行要用这种方法和现行资本协议计算监管资本。鉴于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处于不断演进之中,不规定用于操作风险计量和计算监管资本所需的具体方法和统计分布假设。但银行必须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考虑到了潜在较严重的概率分布“尾部”损失事件。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银行必须表明,操作风险计量方式符合与信用风险iRB法相当的稳健标准(例如,相当于iRB法,持有期1年,99.9%置信区间)。

三、经济资本管理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

经济资本管理必将对银行内部管理产生深远影响,商业银行引入经济资本管理后,对其操作风险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积极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实现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经济资本管理首先要求银行接受风险管理文化,特别是业务部门要把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等量看待。在经济资本管理模式下,与之配合的是经济增加值(eVa)和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业务部门的考核指标不再是利润指标和风险指标这两类完全分割的指标,而是在经济资本计量基础上的完全统一的考核指标。这样,业务部门就不能够把利润指标和风险指标割裂开来看待,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必须考虑风险的因素,将风险收益平衡法融入日常工作之中,取代传统的决策程序。

2.主动开展操作风险管理,努力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内控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占用多少。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情况下,操作风险管理水平越高,内控评价排名越靠前,内控评价系数就越低,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占用就越少。为减少经济资本占用,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商业必须积极主动管理操作风险。

3.建立完善损失数据库,加快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管理。一般认为,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基本指标法的适用范围是小型的、业务范围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内的商业银行。通过一个固定的百分率α,基本指标法可直接将操作风险资本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指标加以联系,而不考虑银行的具体业务范畴。新巴塞尔协议中选定的业务指标是总收入,主要原因是总收入指标的数据容易获取、可以校验,在不同地区具有连贯性与可比性,而且具有反周期性特点。但总收入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业务规模与操作风险暴露相关,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不确定的。总收入是反映商业银行历史的经营指标,风险反映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总收入并不反映操作风险管理的质量。

正如前所述,通过基本指标法计算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必然比通过后两种方法计算的经济资本要高,特别是比通过高级法计算的经济资本要大,从而不利于按照eVa和RaRoC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因此,从提高操作风险敏感度、降低经济资本占用,提高RaRoC的角度出发,商业银行要逐渐采用高级法计量操作风险。但采用高级法必须要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因此加快构建完整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

参考文献: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篇6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企业管理;决策;应用

一、引言

企业管理中牵涉的决策问题较多。例如,财务决策、销售决策、组织决策、人事决策等等。管理经济学关系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决策。管理经济学是独立的经济学应用学科,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由于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被广大管理者所接受,对未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二、生命周期管理

生命周期管理源于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包括定义、技术以及规程的较为灵活的综合性结构,生命周期管理属于产品的管理系统,目标是把一个组织的产品以及产品结合的所有生命周期以及价值链所引发的环境负荷及社会经济影响的最低化。同时对企业的产品研发及投放周期有重大的参考价值,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基业长青。

三、战略管理(宏观经济)

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这就要求高级管理层具备相关的能力及素养。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将国计民生作为目标,透过不同的政策、制度、法律,对市场经济运转的总量与结构进行协调,把控活动的综合。而外延包含了所有国民经济、地区经济、城市经济、部门经济、县区经济、乡镇经济的结合。管理者对宏观经济的理解、把握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

四、管理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决策之间的关联

管理经济学指的是对企业在一定宏观及微观环境下的研究可以发现,面临如环境束缚等问题应当怎样把有限的资源更加良好的进行运用,来实现既定企业目标。身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界点,管理经济学主要包含了企业决策的经济环境、研究决策最优化的问题。[1]可是,面对企业决策人员来讲,大型繁琐的理论系统可能并非具有实用价值,可通过理论里抽象的一些原则或方法,就能够让管理人员在企业决策里快速掌握重要的事件。只有将原则和方法进行渗透,才可以养成良好的管理习惯,而且把这样的思维方式以及习惯的使用在企业生产、运营决策的考量当中,才可以完全感受到管理经济学。

五、投入产出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所有物质资料的生产,都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劳动对象、劳动方法、劳动力融入生产过程当中,令其结合,从而就会生产出一定数量的物质产品。所有部门的产品通过用途能够分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所有部门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具有非常紧密的关联。这样的关联还可以从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方面的联系进行分析。因此,也被称之为技术经济性关联。

六、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生产管理决策中的作用

首先,真正感受需求规律,有效运用企业产品统治市场。可是,企业只是依照以上方法来降低产品的固定成本和简单掌握一般商品的需求规律是不充分的,应当对变动成本进行把控,令其产品单位的平均成本具有竞争力,如此就能够缓解价格弹性及收益之间的关联,并将其使用在需求规律中为企业提供应有的服务。

其次,透过管理经济学里的科学成本分析,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来提高生产的规模,加快生产处在规模报酬攀升的阶段,以此来构成规模经济的优势,将低成本和推销方法有效结合。

最后,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进行理性的判断。在系统方面,欠缺对企业经营的指导,进而令企业构成特有的经济学理性思维的意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并以此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指导。

管理经济学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这些经营决策既影响日常决策,也影响长期计划决策的经济力,是微观经济学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是沟通经济学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桥梁,它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分析工具和方法,其主要理论在需求、生产、成本、市场等方面为决策提供重要指导作用。

七、设计管理经济学的框架

(1)管理经济学的重新界定体现出应用管理经济学的技术、理论以及方法。企业必定是市场经济里具备独立且完整决策权的企业。社会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企业是具备清晰产权的现代企业,政府行政干预应当压缩到最低限度,企业、市场、政府经济行为的法律基础要非常完善。

(2)面对我国企业急需处理的规模不够经济、经营不是集约化的现实问题,将规模经济、集约经济的内涵进行阐述,并提出实际应用的方法,来处理我国企业的两大问题。

(3)汲取了系统管理学特有的权变管理学派的理论精华,并提出系统权变决策的理论,进而以境遇权变决策来取代传统管理经济学。

(4)为了提升处理不同企业经济决策问题的能力,新框架不断涉及设备投资方案的决策、设备更新方案的决策、生产和库存决策的方法、定价决策、人力资源配置、广告决策等范畴。

八、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决策中的应用

(1)深刻感受需求规律,有效运用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空间,快速掌控市场。对于普通商品的需求规律而言,一切其他条件不变,价格降低,需求量提高。价格提高,需求量降低。可是,身为企业只是掌握普通商品需求规律是不充分的,应当对需求价格弹性以及收益的关系给予理解,并将其运用在企业的战略服务当中。

(2)科学的成本分析能够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和销售,构成规模经济的优势。产品研发过程中,一旦可以有效运用标准技术来降低成本,对集中力量提高产品特色的整体设计十分有利,保证产品质量,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删减多余劳动力,只要处理得当,就能够较为明显的提升企业效益。转变劳动组建方式,有效运用设备、人才以及生产环境。

企业有效运用规模优势,不但降低供货商的进货成本,还会由于规模的构成降低自身的生产产品部件的成本,令其生产的产品性能持续攀升,价格却明显降低,提高了竞争力,进而积极扩大生产,把长期平均成本掌握在U形的前半部分,令规模经济的整体效应能够达到最优。[2]

(3)企业领导应当有效运用管理经济学原理进行理性判断。企业在决策之前应当对市场进行透彻的分析。对市场的需求量、产品的价格弹性进行分析,来判断产品的定价。企业的领导应当透过价格策略来转变企业的境况,一定要了解产品的价格弹性,如果弹性不足就应当涨价,弹性充足就应当减价,不然,就是自取灭亡。价格弹性的预测成了制定营销计划的重中之重。企业的营销部门应当透过价格促销、交易折扣、兑奖券等不同形式,让收益达到最大化,一定要了解不同顾客群的喜好以及商品的价格弹性。[3]掌握不同商品给企业战略策略带来的作用。并且企业应当通过成本原理,为企业的生产能力建立清晰的认识。

九、结束语

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机遇的不断成熟,市场的不断变化给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能力提出了挑战。经营者只有把管理经济学的精髓融入个人思想,建立积极的思维习惯,并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才可以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挣得先机。

参考文献:

[1]谢兰芳.浅议推进财务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2):169.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篇7

【主题词】经理;管理;分析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面临新的环境。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由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手段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要科学有效地提高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就必须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系统要素进行协调配套的创新。

1经济管理的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即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它实际上决定着管理的内容重点和着力方向,同时也是评价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创新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不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重点亦不同。当经济过热时,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了重点目标;经济不景气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重点目标。重点目标的实现,能够带动其他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由此可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相机抉择性的目标,只有进行不断地调整才有实际指导意义。人世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其次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是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出现大起大落,都是源于经济总量平衡出现问题。在经济上升阶段,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欲望增强,合理把握总需求的增长尤为必要。目前,居民消费行为已趋于成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比较稳定,除个别热点产品外,不会出现排浪式消费热潮。因此,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特别是支撑投资增长的银行贷款增长速度,就成为保持总量平衡的关键之举。在总量平衡中,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尤为关键。因为短期内将会对我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平衡造成一定冲击。一方面,对我国来说,进口必然会增加。此外,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增加我国的进口。例如,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必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又如,随着我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国外投资的大量涌人,也会使进口大大增加。再如,我国持续采取的刺激内需的政策,也会刺激进口的需求。

2经济管理的主体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是指依法成立、履行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的内容是塑造现代政府主体.具体表现为组织创新和人员创新两个方面。其组织创新的实质是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改革政府职能、确立政府规模与提高政府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是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程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掌好舵,而不是去划桨,鼓励和调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划桨的积极性,掌好舵,不划桨的政府才是明智的政府。要按照政企分开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实现由微观直接的干预向宏观间接调控的转变,按权责一致原则,调整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防止职能交叉,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互不负责的弊端,按照精简、统一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按照效能原则,确立最优政府规模,政府最优规模应是边际政府交易成本和边际市场交易成本、边际制度收益和边际制度成本分别相等的那一点上,按照效率原则,要以尽可能少的机构、人员去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降低政府工作的成本,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关键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定位。

不仅要进行组织创新,而且要进行人员创新,即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3经济管理的客体

宏观经济管理客体即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管理对象。具体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消费基金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生产布局和地区协作等。创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窖体,首先必须重新界定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的权利范围与关系.特别是要明确政府应当具有的权力和不应当具有的权力的边界。对于政府应当具有的权力,必须优化配备力量确保其有效实施,而对于政府不应当具有的权力,则必须收回并完整地交还给市场和企业。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世贸组织原则以及中国国情来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应当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与成熟而及时从市场的主要角色中退出,从商业性竞争领域中退出.使企业作为具有充分权利与完整义务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成为市场的主体和主角。

4经济管理的手段的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干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它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也包括各种硬件,如各种传媒和网络等。管理手段是决定管理效能的关键因素,能否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水平。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篇8

一、财务学与经济学

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获取无限的人类社会需要的最大满足的社会科学。它涉及任何人类社会必须决定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一是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二是决定如何生产,即用什么技术将投入资源组合起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产出品;三是决定产出品为谁生产和如何分配。经济活动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人类需要、资源和生产技术。

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类需要(Humanwants),包括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人类需要有两个特征:一是需要的多种多样性;二是需要从长期看的不可满足性。人类需要的满足水平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与其所处地理位置有关。从效率观点看,满足人类需要的水平,一方面受资源和技术允许条件下可用于消费的或用于进一步生产的各种有用产品或劳务水平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这些产品或劳务在不同组织之间分配合理性的影响。前者反映生产产出(output)水平;后者反映分配和消费的效用(Utility)水平。

资源(Resouree)是指可用于生产满足需要的产品的各种手段或财富(means)。资源可分为劳动力资源、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三类。现代经济学中还把企业家作为第四种资源。如果将劳动力资源与企业家资源合并,将资本资源与自然资源合并,那么资源也可分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两大类。资源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绝大多数资源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二是资源具有多种用途;三是为生产一定产品,可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学中的投入(input)主要是指这些资源的投入。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经济效率(economicefficiency)是指用货币计量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准确地说,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率是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即任何生产与消费的重新组织,如果不能使某一个人或某些人的处境变坏,就不可能使另一些人的处境变好。在微观生产理论中的效率是指资源投人与有用产出之间的比率。在福利经济学中的效率是指产出与效用之间的比率。因此,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提高生产领域的效率,会增加有用总产出;在产出一定情况下,提高消费领域的效率,会增加总效用。总之,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经济效率的提高会使人类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这正是效率在经济学中占有核心地位的原因所在。

可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科学地解析了资源投入与配置的效率与效果,为财务管理学科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2.经济学与财务(金融)经济学

经济学为财务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财务(金融)经济学(Financialeconomics)是从经济学领域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财务(金融)经济学是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试图通过对个人和企业的最优化投资、融资行为以及资本市场的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分析,去考察跨期资源配置的一般制度安排的方法和相应的效率问题。财务(金融)经济学由金融市场学、投资学与公司理财学三个部分组成。金融市场学研究的是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以及国内外经济中金融系统的运作;投资学研究的是风险与收益的确认和度量、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权衡、估价技术与金融工具的设计等内容;公司理财学研究的是以公司为主体的理财理论与实践问题。

3.财务学的经济学基础

在整个金融经济学中,公司理财学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上,财务学不仅科学地融会了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而且其发展是以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学说或理论为依托和基础的。

第一,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与效用理论。经济学中“理性”的涵义有两种:其一是指个体追求某种工具价值的“最大化”;其二是指个体决策过程在逻辑上的无矛盾。经济学效用理论是经济学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最富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理论工具。

在财务决策理论中,假定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在进行决策时,选择能够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另外,也假定理性的投资者是规避风险的。在理性投资者假设和效用理论的基础上,财务学家利用经济学中的无差异分析方法分析投资者的最优投资组合策略。

第二,经济学中的供求均衡分析。供给和需求及其相应的均衡概念一直都是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也是一种根本分析方法。经济学供求均衡分析方法的结果就是推导了一个数量――价格机制,价格必须在均衡点上,否则市场供求力量就会发生作用以使价格达到新的均衡。所有的经济学模型最终几乎都是以获得使供需匹配和市场出清的价格结束。

供求分析在经济学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财务学中也如此。在财务学理论中,典型的Capm模型就是利用了均衡分析方法,从市场投资主体的效用最大化出发,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获得了均衡状态的资产价格。

二、财务学与统计学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统计学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指标,表明所研究的对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反映其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数量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变动规律。

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科学。一般的记述统计侧重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而数理统计侧重数据处理的“科学性”。一般而言“科学”要求有客观性、再现性、普遍性。为表现这种科学性,研究者常喜欢用数学模型,因为数学比较简明、严谨,比较抽象。数理统计就是运用数学工具,记述数据产生的过程,描述概率分布,进行推定,作假定检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按照统计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的不同,统计学可分为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两大类。理论统计学指的是统计学的数学性原理,也就是数理统计学,具有通用方法论的理学性质。应用统计学指的是基于理论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数据处理方法。统计解析方法及统计推测方法。

2.财务学的统计学基础

财务学研究是建立在可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不可避免地需要利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财务学尤其在如下两个方面需要借助于统计学,它们是投资分析和风险管理。这两个领域直接涉及到统计数据描述及推测统计学。另外,日益崛起的金融工程学领域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统计学,它主要涉及与数学有关的应用概率过程,应用概率微分方程式的研究领域,有时被称为

数理金融。

投资分析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地提高投资收益,为此从可选择的投资资产(股票、债券、包括外汇在内的外国证券)中,进行资产选择操作,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因此要用到运筹学中的最优化理论。

风险分析与管理领域正是基于统计学质量管理的思想建立起来的。风险与收益的衡量需要借助于统计学中的均值――方差分析。企业或银行的财务结构受汇率、利息、股价的变动,其资产价值也在不断变化,这就构成了市场风险。为了根据市场风险考察企业资产的价值变化,将企业的价值变化看作风险要素股价、汇率等变化的函数,描述其概率样本分布,推定其下限5%可能损失的金额。其中,既可用有关股价、汇率变化的模型,也可考虑因素相关的变化。有关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经常涉及到的BiS(国际结算银行)规定中,也要求按照上述方法计算企业资产价值变化下限5%的金额,规定企业要保留一定程度的自有资本。从这种意义而言,BiS的规定非常依赖于模型。由于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也必须以现价评估,所以不带价格的资产也要依靠模型评估。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具有现实性,财务管理也要求助于统计学的知识。

期货交易的领域是理论水平较高并富于挑战性的领域,它包括金融资产组合理论与资产组合的实践(financialengineering)。许多问题常被从数学角度程序化。其领域的数学结构包括连续时间的概率过程、概率微分方程式、概率测度的变换公式等。

三、财务学与管理学

1.管理学的基本概念

管理学的内涵就是要说明什么是管理,以及管理的内容与方法。“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的这一定义概括地将管理的特征、职能、目标统一起来;管理的特征、职能与目标又将其与管理控制联系起来。

管理是一种活动,是为有效地实现某个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活动是发挥管理职能的活动,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管理活动中,各种管理职能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

2.财务学的管理学基础

管理的内容由管理活动的内容所决定,现代管理之父法约尔将一个企业的活动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技术活动,即生产和制造;供销活动,即购买、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即寻找资本及最适当地利用资本;安全活动,即保护财产和人员;会计活动,即盘存、资产负债表、成本和统计;管理活动,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在上述六类活动中,管理活动即是管理或管理职能,管理的内容应该是管理活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其他五种活动。

财务管理要解决的是公司价值的创造,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的价值管理活动,即实施价值管理。财务管理以价值目标为尺度,将公司管理活动与公司理财的具体决策统一起来。

管理的方法可解释为研究管理的方法和管理中应用的方法。研究管理科学和管理理论的方法共有十一种:经验法或案例法、人际行为法、集体行为法、协作社会系统法、社会技术系统法、决策理论法、系统方法、数学法、因地制宜法、管理任务法、经营论法。这十一种研究管理理论的方法对研究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或借鉴作用。特别是行为科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案例方法等,对研究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管理中应用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发挥管理职能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指挥方法、协调方法和控制方法,这些方法对财务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四、财务学与会计学

1.会计学的基本概念

会计学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产生、发展,以及近代会计的程序与方法日益完善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会计学以会计的目标、职能、对象和程序、方法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揭示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过程,促进会计工作更好地为经济生活服务。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尺度,运用一系列程序和方法,连续记录经济业务,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过程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是指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图1(吴水澎主编:《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72页可反映这四个环节在会计中的地位。

会计程序与方法中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方面是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其中,提供会计报告是会计的主要职能。会计报告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是以浓缩的、综合的、系统的、分类的形式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会计报告主要包括对外报出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等。

会计报表是由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会计报表来体现。

2.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财务与会计是两个并列的经济范畴,在性质、地位等方面是有区别的。会计是信息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会计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会计又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它为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管理服务。财务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范畴之一。财务管理学则作为财务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而存在,如果说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是现金流量的话,那么,财务管理侧重于现金流量本身(通俗地说,财务管理是一种现金流量的安排),而不是现金流量信息。这就是会计与财务的区别之所在。

财务的本质是本金投入收益活动,会计的本质是信息系统。在经济组织内部,财务处于主导性管理的地位,生产、技术、营销、劳动等项管理都要围绕价值最大化和本金扩张的财务目标去进行;会计处于基础性地位,通过提供财务信息为财务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服务。由于财务与会计是两个并列的范畴,所以在理论研究上自成体系,形成两门不同的经济学科。

会计学与财务学紧密相关。财务管理的职能包括预测与计划、决策与控制、分析与评价等内容,这些财务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会计学所提供的信息,会计学为财务学提供了数据基础。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混沌;预测;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3)-0085-04

从1963年洛伦兹发现混沌现象(蝴蝶吸引子)以来,迄今已40余年了,这期间,特别是近20年来,几乎各个学科都发现了混沌现象,混沌现象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现象。经济学科也不例外。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的暴跌打破了新古典主义的神话,使新古典大厦摇摇欲坠。“黑色星期一”表现出的突发性和奇异性是新古典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新古典经济学总是把股市波动归咎于来自经济系统外的随机干扰。但是,对于这次震动世界经济的股市暴跌,却找不到任何来自经济系统外的充分证据。因此,经济学家们开始寻找能够更真实刻画股市运行方法,寻找一种把股票细微、分散的交易同大规模宏观变动连接起来的方法。这导致了混沌经济学研究的大发展。混沌经济学在方法论、时空结构、建模方法及追求目标等方面与新古典经济学存在着深刻分歧,但在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方面更具现实性和优越性。管理会计是一门将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叉学科,它与财务会计并列,成为现代企业会计的两大分支,它具有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职能,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管理会计是建立在线性数理方法基础上的,与经济实际不相符合,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一、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预测功能的影响

1.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

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在一次对天气预报所作的计算机模拟中发现一种奇异的现象:初始值仅相差1%的同一线性模型在经过一个较长时间序列的递归演化后,会出现两个截然不同的、彼此偏离越来越大的结果-即系统演化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这是以往的任何理论所无法解释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蝴蝶效应”。当然,人们在几年以前就已经了解,小原因可以产生大结果,因此未来很难预测,但是直到19世纪法国数学家阿达马才证明:对于某些系统,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常常使预测结果变得如此不同,以至一会儿以后,预测事实上已经没用了。另一位法国科学家庞加莱在1908年出版的《科学与方法》一书中作了相当干脆的表述:被我们忽略了的非常微小的原因决定着我们不能忽略的客观的结果,而事后我们说这个结果归因于机遇。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被认为是混沌系统的本质特征。“蝴蝶效应”的存在意味着经济预测只能作短期预测,而不能作长期预测。混沌一方面指出了原本认为不可预测的复杂事物具有可预测性;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对原本认为可预测的简单事物的预测具有局限性。预测理论家Gordon指出,混沌理论开辟了预测研究新的领域,为原来被认为不可预测的复杂系统的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途径。

2.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前面我们谈到管理会计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预测未来,由于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它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经济混沌所表现的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预测和决策两个方面。

预测是根据过去和现在预计未来,根据已知推测未知。企业的行为可看成一个系统,过去或现在的情况可看成是系统演化的初始条件,但这只能称为一种“假想”的初始条件,因为我们对初始条件的了解(即企业对现状的了解)带有一定的不精确性,也就是说企业对自己现状的把握与企业“真实”现状(我们称之为“真实”初始条件)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由“真实”初始条件出发所得到的企业行为结果构成的轨迹称为“真实”轨迹,从“假想”的初始条件出发按照系统演化规律得到的轨迹称为“虚拟”轨迹,它由企业时间序列的预测结果构成。由于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最初即使“真实”初始条件和“假想”初始条件非常接近,“真实”轨迹和“假想”轨迹也会愈来愈迅速地分离。由于系统演化的连续性,短期内这种差异不会太大,短期预测是可能的,但长期预测是不可能的。这必将对管理会计预测与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产生影响,如未来一定时期内现金流量预测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净现值法、投资回收期法、内部收益率法和外部收益率法等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将受到质疑。

管理会计在表现为混沌的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中要用到空间重构技术,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相关文献。近年来新的预测方法不断涌现,如马军海等利用指数自回归成功地进行了经济混沌时序的预测。姚洪兴等利用小波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股市预测等等。管理会计要较好地为企业的预测和决策服务,应充分考虑这种影响,合理确定预测期,完善预测与决策方法。如在编制预算时最好采用滚动预算的方法,根据企业的现状和环境变化及时对长期规划进行修正。同时还应注意到,虽然一个系统可能显示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但决不意味着关于该系统的每件事都是不可预测的。事实上,在混沌的背景下找出什么是可预测的,也是一个真正深刻而重要的问题。非常遗憾,这个问题还远未得到解决。

二、经济混沌对管理会计解析过去功能的影响

1.混沌经济学与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方法上的比较

传统管理会计认为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即假定经济主体具有内在一致的稳定偏好和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和信息,因而在任何时点上都能够准确地从全部被选方案中选择出效用最大化的最优方案。这不符合现实交易中人的基本特性。事实上,最大化只是人类行为意愿趋近的目标,但在现实中只能有限地做到,也就是说,现实的人在决策时将受到有限理性的制约。传统管理会计在建模过程中,线性化分析和近似方法是两个重要工具。如量本利分析中假设销售收入与销售量、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完全线性关系,即使对这一建设作拓展进行非线性的量本利分析,也只是静态地反映成本、收入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仍是一种历史决定论的分析。在混沌经济学看来,决策者通常不可能想象出其决策所面临的全部备选方案,也不具备关于未来各种可能性及其后果的完备知识和预见。不对称信息和私人信息的存在更是有限理性的特殊表现。线性分析和静态分析方法根本无法描述复杂的经济现实。经济系统中时间的不可逆、多重因果反馈环及不确定性的存在使经济系统本身处于一个不均匀的时空中,具有极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非对称的供给需求、非对称周期波动、非对称信息、人的行为的“有

限理性”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的表现。所以,具有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特征的非线性系统的精确形态不可能通过线性近似方法得到,非线性系统不能被化整为零地加以求解和加总;只有用非线性工具,才能精确地描述经济系统的真实演化。

2.利用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方法上进行革新

从上文的分析知道,混沌经济学在解析过去上比传统管理会计更符合客观实际,所以管理会计在建模方法上应该借鉴混沌经济学的非线性方法,使用非线性差分方程和非线性微分方程建模。同时,企业的经济为是一个随时间演化的动态博弈过程,管理会计在分析企业的量本利时应引入动态博弈机制,分析有限理性下参与人纳什均衡(即最优利润)的存在性与稳定性问题,模型在参数取何值时出现分岔、在什么情况下表现为混沌。国外在分析企业利润的复杂性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在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中,可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借鉴国外的一些成熟、先进的方法来完善管理会计的解析功能。

三、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控制职能的影响

1.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

管理会计通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使之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卓有成效地进行。企业为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要先通过决策程序确定最优方案;然后,再对所选定的最优方案进行加工、汇总,形成企业生产经营在一定时期的全面预算,它集中反映整个企业在该时期内要完成的总的目标和任务;为促使总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具体化,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个“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使它们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并以责任预算所规定的指标作为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准绳;各个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记录和计量,从实际完成情况和预定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工作成果,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完满实现。

2.混沌经济学对管理会计控制职能的影响

从上面对现有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的解析可以看到,现有管理会计的控制功能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基础上的,忽略了系统对初始条件可能表现出的敏感依赖性。即忽略了对混沌的控制和利用。国外许多学者在研究企业的产出模型时发现:当需求函数或成本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在系统参数变化的一定范围内,企业的产量均衡点会变得不稳定,出现倍周期分岔,最后走向混沌。费智和杜建国对寡头市场下一类量本利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研究表明,当经济主体对产量的调控速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nash均衡点会失去稳定性,经倍周期分岔后出现混沌态,如图1所示。其中q1、q2分别是双头垄断厂商的产量,α1表示厂商1根据边际利润的大小对产量调整的相对速度,从而企业的利润也会表现出混沌行为。杜建国和盛昭瀚等在此基础上考虑经济主体出于财务、生产能力、谨慎等方面的考虑,对其业务量作一定限制时量本利动态演化博弈模型的复杂性,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模型仍然会出现混沌态,但如果经济主体决策时过于谨慎,模型的混沌态会消失。杜建国和盛昭瀚等还采用博弈分析方法和数值仿真手段针对一类量本利分析了经济主体在混沌态时的业绩表现,发现对市场过快反应的经济主体在混沌态时的业绩表现下降。这些研究方法在某些方面比传统的量本利分析方法更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为传统的量本利分析方法假定市场价格不变,企业只要在生产能力许可的范围内按照盈亏临界点生产量生产就一定可以保本,按照计划产量生产就一定会完成目标利润,这不符合企业有盈有亏、经常有企业破产倒闭的经济实际。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按照传统的控制方法不一定能保证决策所定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应吸收混沌经济学的成果来完善自身的控制功能。混沌控制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如果混沌是有害的,即系统在处于混沌态时表现较差,则应根据系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控制方法来控制混沌至某些周期轨道。Hopf分岔控制、倍周期分岔控制应属于这一类,在所有的控制方法中,延迟反馈法在经济中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如agiza等对产出博弈模型的混沌态所作的延迟控制中,实际上利用了以前的产出,如:q(t),q(t-1),…,q(t-t)等来确定第t+1期的预期产出,文中比较了t=1时用延迟与不用延迟nash均衡点的稳定区域,得出了使用延迟扩大了稳定性区域、延迟了分岔发生的结论。其中确定预期产出的方法与管理会计中指数平滑法这一预测方法不谋而合。杜建国和盛昭瀚等采用符合经济系统特点的直线控制法对一类量本利模型的混沌进行了控制,发现施控主体的业绩在控制后有很大改善。这些研究说明了在管理会计中应用混沌控制方法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表明混沌是有益的,如Huang在研究有增长上限的蛛网模型时证明,当系统处于混沌态时平均利润较大,那么对这样的混沌就应当诱导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管理会计应扩充其控制功能,利用混沌控制的机理来选择适当的预测、决策方法,达到利用、控制和预防混沌的目的。

经济管理定量方法篇10

[关键词]加强;医院药品;管理;

经济核算随着我国医院管理规范化,药品管理也逐步迈上了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轨道。其中,作为减少药品消耗、控制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核算方法在药品管理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我国药品管理现况

1.1、药品管理现状现在,药品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地位已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在药品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投人了人力物力,加强药品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我国医院药品管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往医院中药品管理制度不健全、药品保管紊乱、用药不合理、药物品种杂、药品价格乱等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除此之外,大部分医院还加强了、品使用的管理、“有效期”药品的管理以及无失效期药品的管理等细节问题,使医院管理的深度和信度有了质的提高。

1.2、药品管理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药品管理有向信息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计算机技术,条形码技术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应用,药品编码、数字化都体现了药品管理的信息化方向。而近年兴起的经济核算方法则是医院药品管理集约化发展的特征。

二、运用经济核算加强药品管理

2.1、经济核算经济核算就是利用价值的形式,通过记帐、算帐的方法,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劳动消耗和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分析和对比,力求用尽可能小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经济核算的兴起和发展为医院实现保证一定服务水平前提下,控制药品消耗而降低成本的目标提供了较好的方法。现有的许多医院经济核算系统只是针对医院的整体产出以及医疗科室的效益问题进行经济、成本核算,但却很少涉及到现今医院经营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药品的管理。作为目前我国医院收人的重要来源,忽视了药品的管理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控制成本、增加效益的目标。

2.2、药品管理中的经济核算办法在药品的具体核算过程中,为了核算反映和监督医院药品购人、销售流转的全过程,财会部门应设置和“药品”、“药品进销差价”两个总账科目,核算药品的购人、领发、销售,以及药品成本和药品进销差价。

2.3、经济核算应注意的问题准确计算药品收人。药品收人总额包括医院购进药品和自制药品收人,含药品经营成本、加成收人、折扣收人、加工增加值等所有收人。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折扣收人必须计人药品收人。保证药品收支结余的正确性。

三、经济核算管理的扩展方法

3.1、物流技术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医院实现保证一定服务水平前提下,控制药品消耗而降低成本的目标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它可以应用在包括药品的需求分析及预测、订单处理、自制药剂的生产及运输、药品的仓储以及药品的临床使用等方面。其应用于医院药品管理的核心是各临床科室采用适时的按需实物分配。这样可以在保证服务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实现成本的最低,特别是各科室的库存成本。而医院内药房或药剂科则可以通过这种分配保证低库存水平下的供给,并实现对临床科室高服务水平的支持。

3.2、高低限量法在药品的库存管理中,高低限量法是比较实用的方法。核心就是用计算机统计特殊时期药品出库量、新药出库情况、长假期间处方量及药品销售额,根据这些数据确定药品存储量,尽量降低存储成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药品的高限量是指库存量达到该上限时应停止采购药品,这一库存量将保障药品某段时间的供应;药品的低限量指库存量降到这个点时应及时采购药品,这一库存量保持在下次采购到货之前药品不断药。医院可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出合适的高低限,例如每种药品的高限量可定为该药品20d用量,低限量则是其10d用量。因为药品用量具有不稳定性,可每两、三个月进行一次全面调整,平时若单个药品流通数量变化很大,可及时调节该品种高低限量以保证药品供应或防止药品积压。高、低限量的使用,避免了传统上人为凭记忆及经验等方法进行请领药品的弊端,同时也不会造成一些药品的积压或漏补现象。但在应用中需注意特殊时段所需药品的高低限量应经常进行跟踪调节,保证没有药品脱销现象发生。

3.3、aBC分类法aBC分类法属于运筹学方法,运筹学是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为决策者在决策时提供科学的依据,它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力工具。运筹学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中都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aBC分类法属于运筹学中的库存理论。这种方法是根据价格及在医院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程度对药品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类的药品建立不同的订购和存贮模型,采用不同的库存策略。aBC法对医院现行的库存策略改变不大,但对经济效益的提高效用十分显著困。通过以上对我国现阶段药品管理现状的描述,对药品管理方法和发展趋势的介绍,可见经济核算方法是现代医院药品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正确的利用经济核算方法,是能够加强药品管理的质量,是能够提高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

参考文献:

[1]宁俊红,李虹影.浅谈医院的药品管理[J].中华当代医药,2004,2(10);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