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3:40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篇1

【关键词】自私假设;无关性命题;教学困境;研究式教学法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结构

微观经济学常被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选择的学科,或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于相互竞争的用途的学科。这两种定义只是视角的不同。在a.马歇尔所奠定的新古典主义框架中,自私假设、稳定性偏好、需求定律、理性选择模型、边际分析和均衡分析方法共同构成了微观理论的内核。从效率或社会福利的角度看,当约束条件变化时,自私个体通过行为选择调整,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微观分析模式,可以被精炼为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该模型旨在阐释,在理想的市场条件下,以价格机制来引导个人的行为选择,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状态,即帕累托效率状态。传统框架中的理想条件通常包括:任何参与者都没有市场势力,而只是市场交易条件的接受者;市场中同种交易对象在品质方面没有任何差异,从而交易对象可以简单地以一个数量来指代;市场参与者可以自由进出退出市场,或者说不存在市场进入与退出的壁垒;以及参与交易的各方不存在信息方面的差异,并且知道所有会影响收益的重要信息等。当交易满足这些理想条件时,市场交易行为将在某个特定价格决定的交易数量下达到均衡,亦即参与交易的个体都在这一价格和数量下,达到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优化。对于偏离理想状态的现实世界,则需要以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为蓝本,通过实施政策干预等使其向理想状态靠拢,典型的操作是对市场失灵的干预,如反垄断、外部性干预和公共产品的提供等。概言之,通过构建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以新古典主义为代表的微观理论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照系统,并以之服务于经济政策的提供和评价。

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难点剖析

以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为统率的微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具有封闭特征的演绎逻辑。从理论的实践功用看,如何将这种封闭的演绎逻辑运用于对真实经济世界的分析,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倘若不能妥善克服这些困难,微观经济学将只能是R.科斯所说的黑板经济学,只是一套基于自私假设的重义反复式的演绎推导,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是自私假设在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工具化,以其作为阐释工具,揭示自私假设这一经济学本体在变化不居的约束条件下所体现的不变本体特征。马歇尔说,一寓于多,多寓于一;中国儒家哲学说,理一分殊,体用不二;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等。这些哲论可以被认为是对理论的逻辑体系及其与应用之间关系的认知途径或法门。随着观察的角度不同,或对考察经济活动的假设条件处理不同,自私假设可以表现为一套无关性命题或相关性命题,它们是同一本体在某些前提条件存在与否时的两种不同表现。从无关性命题的角度看,有表现为经济效率与产权制度无关论的阿罗-德布鲁范式,资源使用效率与产权初始配置无关的科斯定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的mm定理、金融理论中的有效市场假说和格拉欣法则、国际贸易中的一价定律、契约理论中的契约形式与效率无关论;税收与公债的巴罗-李嘉图等价、费雪效应、货币中性乃至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等。而从相关性命题的角度看,这些无关性的判断都不能成立。其间的关键点在于对于约束条件的假设处理不同。例如,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经济效率与产权制度无关,但现实世界的交易费用不可能为零。因此,需要将无关性命题限定为一套观察经济现实的参照系统,通过测量现实约束条件的变化来解释经济现象,回到相关性命题上来。

问题是,因缺乏交易费用等分析理念和技术的支持,传统框架中表现为一价一量的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分析结论遭遇着重大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框架很难将诸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纳入经济分析,譬如,在分配理论中分析劳动动报酬的决定时,因局限于交易对象同质化假设,导致劳动市场上复杂多变的劳动契约形式和签约行为大多被经济分析漠视。显然,基于传统框架的分析结论和政策措施必将因忽视了约束条件的差异而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将其逻辑体系运用于分析经济现实,传统框架缺乏一套有效的关于测量与假说验证的操作体系,至少是在这方面缺乏系统清晰的阐释。

三、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困境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难点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困难。首先,课程时序设置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困难。将微观经济学这样一门具有很强方法论意义的课程大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由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也缺乏基本的科学方法论、逻辑和哲学素养,新入学的大学生们大都很难对该课程形成相对准确而清晰的理解。其次,课程在逻辑体系和方法论意义上的复杂多变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安排的困难。如何在课程的讲授中,以不断变换地处理约束条件变化与行为选择调整之间的联系为载体,展示无关性命题与相关性命题之间区别和联系,使同学们得以认识和体悟到两种看似矛盾的命题是自私假设本体的不同表现,如何巧妙引入形式多变却又源自一体的无关性和相关性命题,如何选择详略并突出重点等,都需要相对深厚的教学技能和经济理论素养的支撑。再次,如何通过引入交易费用的理念,以考察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假设条件的理想化,并处理好有关假设条件是否应该具有现实性特征的争议等,通常都超出了授课对象的理解意愿,问题是,这些内容大致上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所在,不对其进行阐述将无以明晰学科的中心理据。最后,如何以交易费用理念为支持,通过考察约束产权界定竞争的多样化契约,对以完全竞争市场模型为核心的传统分析框架进行拓展和完善,以弥补其对经济现实解释能力低下和解释范围狭小的局限,并最终回到对经济理论或命题判断与经济学本体之间关系的阐述和体认上来,似乎更加超出了对理论缺乏足够好奇心的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关于测量体系的特征、假设处理与假说检验的关系等问题该如何处理,虽属必要,但往往因为内容太难而只能稍作介绍,从教学内容设计的层次递进角度看,通常只能以具体的内容构成进行暗示而不明言。

四、以研究式教学作为困境的对策

鉴于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可能的困难及其性质特征,本文认为,应该在教学内容设计和形式安排上积极运用研究式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和应用体悟。研究式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制定研究计划书,计划书的具体构成包括:以对认识学科理论和建构假说提供帮助为指导,确定切实可行而有价值的研究议题和研究目标;进行相关文献回顾,以考察其他人使用了哪些基本的理论和分析技术,对该议题进行了怎样的描述,是否存在缺点或可改进的地方;选择研究对象和基本方法,确定可资利用的资源或资料来源,以及收集处理方法;根据理论指导确定并妥善定义研究议题的主要变量,同时确定测量变量的方法体系等。作为体悟微观经济学体系及其本体和变化关系的支持手段,研究式教学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文献研读、围绕专题的实地调研分析和案例教学。这三种形式在不同程度和范围内阐释着微观经济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自私本体在不同约束条件或应用领域内有着怎样的变化表现或具体理论形式,如何处理与约束条件密切相关的假设条件,如何围绕经济理论来构建假说判断,并如何遵循科学方法论的准则对相关假说进行验证或否证等重要内容。虽然一寓于多,多寓于一,但认识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初始阶段更多地需要通过聚焦于“多”的具体含义来暗示“一”的恒定性及其内涵。通过将问题界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问题的重点和相关处理方法得以特别强调和烘托,这些形式为经济学入门者提供一个体认经济学体系,模仿假说构建和约束条件测量等学习理论和经由模仿转入理论的运用实践的良好小生境,它使得入门者得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研究议题的局部性重点上。再通过研究议题的变换和教学控制者强调暗示各研究议题重点之间的联系等操作,将能够较好地实现微观经济学预定的教学目标。

五、研究式教学的条件支持

以研究式教学这种手段来应对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困境,需要一些列条件的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需要简要地刻画并强调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体系,摒弃一些缺乏现实解释力的理论构成,并重点强调关键性经济学概念在体系中的逻辑联系和方法论意义,以期为学生形成一个指导认识现实的理论框架和不断体认反省的理论体系标的。其次,需要放松常见的严格课时考核管理,为研究式教学提供富有弹性的教学时序安排和课时设计等支持。再次,需要科学合理地组织一个具有多种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学师资团队,以便对学生提供多个方面的指导,为有效开展研究式教学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这包括提供基本的科学方法论指导,文献搜集与研读方法指导、研究选题方法和研究计划书的编写指导、相关调查研究方案设计与相关方法指导等服务内容。最后是设计科学有效的研究式教学效果的检测、控制和反馈方法。总之,研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推广,本身就需要一套理论方法的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对于研究式教学法的研究是另外的课题。

六、结论

微观经济学在经济管理学科中具有强烈的方法论意义,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社会科学的哲学基础。其中心内容是,自私假设这一经济学本体在不同的约束条件下会表现为不同的具体理论。随着对约束条件进行不同的假设处理,源自自私假设本体的理论可以表现为看似矛盾的无关性命题和相关性命题。更为困难的是,由于缺乏交易费用理念的支持,传统框架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分析交易主体和对象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缺乏清晰而系统的交代。相关的内容要么表现为经典文献,要么需要借助相关理论指导,才能够从一些特殊经济现象或前人提炼的案例中解读出来。这些都是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当然,研究式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一些列条件的支持,包括方法论的指导、课程教学设计调整、师资团队的构建和具体的研究调查分析方法指导等。

参考文献:

[1]许成钢,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J].比较2002(1).

[2]谢作诗,李平.《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缘起、内容及再解读[J].世界经济,2007(12).

[3]张五常,科学说需求[J].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篇2

[关键词]DSGe有限理性认知偏见行为宏观经济学

自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来,①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就备受争议。不仅因为对凯恩斯本人思想的解读不同,导致了后来的凯恩斯主义与后凯恩斯主义之争,而且也因为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等人对凯恩斯主义的激烈批评,并最终形成了与凯恩斯主义并驾齐驱的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萨金特、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等人更是构建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从而将新古典范式重新引入宏观经济学,形成了代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使得宏观经济学也可以基于一般均衡分析来讨论总量问题和宏观行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当代宏观经济学来说至关重要,虽然新凯恩斯主义以竞争者的姿态出现,但其理论内核和凯恩斯主义并没有太多关联,与凯恩斯本人更是保持了明显的距离。新凯恩斯主义与其说挂靠在凯恩斯名下,不如说是挂靠在新古典范式名下,其本质上不过是新古典范式的一个变种而已。从长期看,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只不过在短期,新凯恩斯主义突出了市场非出清,从而为总需求管理政策找到了支撑点。就当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来说,两者的共性远大于分歧。DSGe模型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两者的分歧,并且使两者找到了共同的微观模型基础,而这也恰恰是当代宏观经济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事实上,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已经开始反思DSGe模型的危害性,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试图再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些新的努力尝试可能会造就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这种新范式一定不同于DSGe模型,甚至可以说DSGe模型只不过是新范式的一种特例。但这也仅仅是一种猜想而已。本文将从DSGe模型的争议出发,通过引入行为宏观经济学的新探索,从一个新的视角探讨宏观经济学的脱困之路。

一、DSGe模型的兴起及其局限

自从卢卡斯等人引入理性预期假设,①宏观经济学找到了与新古典范式连接的桥梁,从而踏上了新古典化的演进之路。理性预期学派看似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实际上不过是寻求新古典范式的内核构建。只不过传统的理性预期模型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完美,其核心的问题在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无法处理不确定性,而宏观经济的特征事实离不开不确定性这一关键假定。后凯恩斯主义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正是从不确定性入手的,凯恩斯把不确定性放在关键的位置,凯恩斯主义却把这关键的零部件给丢弃了。传统的理性预期学派同样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直到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传统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加入了外生的随机冲击,首次构造了现代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②才使得凯恩斯的不确定性假设似乎有了被有效处理的可能。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把理性预期学派推进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即RBC理论),从而完成了宏观经济学的彻底新古典化。RBC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完全竞争市场,且保留了理性预期学派的当事人理性预期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宏观经济总是可以通过价格机制进行自我调整以实现均衡,实际经济对均衡的偏离主要受实际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生产率冲击,③因而经济波动主要源于技术冲击。RBC理论的思想和法玛等人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④如出一辙,由于完全竞争市场必然是有效的,所以价格的波动主要来自随机冲击。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发展的RBC理论虽然在模型上看似华丽,但因其理论假定严重偏离现实经济环境而饱受批评,以至于后来的理论在保留理性经济人假定和当事人理性预期假定的前提下,通过引入不完全竞争市场假定和短期市场不出清假定,实现了对新古典范式的更新,这种更新被贴上了新凯恩斯主义的标签流行起来。同时,后来的理论也继承了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发展的校准方法,从而让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越来越陷入到象牙塔之中。

无论是RBC理论下的DSGe模型,还是新凯恩斯主义下的DSGe模型,核心都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这种研究范式已经成为当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流砥柱。⑤DSGe模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模型简洁,能够把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归约为微观主体的最优化决策。更为重要的是,和新古典范式一脉相承,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得以在长期的框架内坚持,而市场非出清则仅仅成为短期问题。但DSGe模型的优点也隐含着其致命的缺陷,最主要体现在这种模型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上,缺乏对宏观经济事实的解释力,更谈不上有效指导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和实施。如克鲁格曼所指出的,DSGe模型根本无法做出与现实相符的有效理论预测;⑥布兰查德也强调,DSGe模型无法让人信服;⑦罗默更是尖锐地批评DSGe模型,认为这种模型是真正让宏观经济学陷入困境的罪魁祸首。⑧

迄今批评DSGe模型的人认为,这类模型的致命缺陷在于其理论假定严重脱离现实。这种批评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别是按照弗里德曼的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观点,假定是否符合现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论本身的预测力。此外,对DSGe模型的批评还出现了另一类偏见,就是只针对这类模型的技术细节加以讨论,而对一个理论体系来说,技术细节仅仅是实现理论逻辑的一个手段,并非理论的内核。可以说,迄今关于DSGe模型的讨论都忽略了更为关键的理论内核问题,这个内核就是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赖以生存的根基。对宏观经济学理论来说,内核体现在微观基础上,有什么样的微观基础,就有什么样的宏观经济学理论逻辑。DSGe模型正因为缺乏一个科学的微观基础,才导致其理论模型缺乏预测力和解释力。

无论是RBC理论下的DSGe模型,还是新凯恩斯主义下的DSGe模型,本质上都保留了新古典范式必备的理论假定,即理性经济人假定和理性预期假定,后者只不过是针对时间决策而言的。事实上,只要理性经济人假定得到满足,理性预期假定就会自动得到满足。这是因为当事人在充分理性的前提下,必然可以理性预期未来所有时点的相关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做出最优化的决策。在跨期决策当中,并不存在时期的局限,多期决策和无限期决策对决策者的理性要求是等价的。给定长时期决策,只要理性经济人拥有经济均衡所需的全部信息,就必然可以做出符合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这是新古典范式的理论内核,这一内核在DSGe模型中得以充分的体现,自动成为DSGe模型的理论内核。因此,DSGe模型的问题其实就是新古典范式的问题,批评DSGe模型应该针对新古典范式,而不是这类模型的技术细节,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从理论预测上看,相较于法玛等人发展的有效市场假说,DSGe模型有着类似的理论预测。给定当事人是理性经济人,那么有效市场假说要求当事人能够获得决策所需的充分的信息集,决策本身并不重要。只要信息充分,决策理所当然是最优的。除非经济系统受到意外的冲击,即随机事件发生了(反映了凯恩斯的不确定性的思想),否则宏观经济总能实现有效均衡,对均衡的偏离不过是随机冲击的结果。通过引入随机冲击因素,DSGe模型实际上做了一个理论上的防御,也就是说,这个模型的构造并不依赖于传统新古典理性经济人所要求的那种完全理性,这就意味着理性预期下的理性经济人有可能犯错误,这错误是来自随机事件的扰动。DSGe模型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受到批评者对完全竞争市场的攻击了。但这种理论上的防御并不成功,原因在于DSGe模型依旧假定了经济系统中代表性当事人的同质性,即便这种同质的当事人是理性预期的,并非完全理性的。同质性的假定把理性预期的当事人趋近为新古典理性经济人,从而并没有在理论上有实质性的改变。因为在同质性当事人的假定之下,从个体到总量仅仅是一个简单加总,那么宏观问题也就是一个微观问题,这种看似把宏观和微观一体化的模型处理让宏观经济理论变得更为简洁,但同时也让宏观经济理论规避了经济系统固有的复杂性。①

代表性当事人和随机冲击相结合的做法也显得很荒谬。在DSGe模型中,经济波动主要来自于虚构的外生冲击,比如技术冲击、价格冲击和偏好冲击等,问题在于,这些外生冲击完全独立于当事人行为,因而可以看作是某种随机因素的结果。这样一来,经济波动也变成了外生的,当不存在这些外生冲击时,宏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只有当这些外生冲击出现,经济才发生波动。而类似技术冲击本身是一种长期因素,既然如此,一旦发生了技术冲击,经济就不仅仅是波动了,而是会长期偏离原先的均衡。这并不符合随机性。而价格和偏好冲击等可以视为短期因素,这些短期因素显然和当事人的行为有关,应该内生于经济系统当中。同样的价格变化和偏好变化,哪些是内生的?哪些是外生的?DSGe模型根本无法说清楚。难怪罗默说,DSGe模型看似有微观基础,实际上这个基础并不存在。②克里尼克也指出,DSGe模型目前不足以刻画真实的经济行为,更谈不上建立一个合理描述经济行为的微观基础。③这种理论上的固有缺陷直接导致了DSGe模型无法有效描述和解释众多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①此外,为了有效处理参数识别和估计问题,DSGe模型引入了校准或贝叶斯估计等方法,同样是因为缺乏一个合理的微观基础,才导致了这些方法天然地表现出主观性太强的特点,它们完全取决于研究者自身的直觉,和经济系统的特征事实毫无关系。这种主观性导致了DSGe模型的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大幅度下降,或者说得更直白点,采用DSGe模型可以按照研究者的需要来量身定做研究结论,这就完全违背了科学研究的性质。②因此,DSGe模型的许多研究都值得高度怀疑。③

新凯恩斯主义的DSGe模型试图通过引入不完全竞争市场假定来弥补传统新古典范式的不足,但其理论假定依旧高度依赖理性经济人和理性预期假定,这就产生了这类模型内在的逻辑上的矛盾。④不完全竞争市场意味着市场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甚至市场的均衡难以保证。而DSGe模型在当事人理性预期下并不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不完全竞争市场看起来更像是强加给DSGe模型的一个外生假定,除了让模型看起来有现实基础外,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之所以存在这种理论上的内在矛盾,归根到底还是和这类模型没有科学的微观基础有关,这也导致痴迷DSGe模型的宏观经济学家对模型方法的渴求远大于对经济现实的观察和理解。如同克里尼克的极为坦率地批评,DSGe模型使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家逐渐成为缺乏经济思想的人。⑤罗默甚至说,DSGe模型之所以毛病百出,还雄踞宏观经济理论的顶端,不过是因为卢卡斯、萨金特等宏观经济学家的利己心作祟。⑥按照罗默的说法,崇尚DSGe模型的宏观经济学家并不是出于探求真理的动机,而仅仅是出于通过构建一个有门槛的理论来获取个人名利的动机,本质上说,DSGe模型成了这些经济学家寻租的工具。

当然,DSGe模型也有一些改变,比如引入市场摩擦、引入当事人异质性、引入当事人的适应性学习机制等等。而这些努力一部分看起来是在新古典范式内挣扎,另一部分则试图跳出新古典范式,通过引入新的范式来实现DSGe模型的蜕变。只不过这种蜕变后是否还是DSGe模型的问题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正努力摆脱新古典范式的束缚,这一变革的核心就是重塑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而这一切都和行为经济学密切相关。

二、行为宏观经济学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DSGe模型的关键缺陷在于没有构建一个科学的微观基础,但这不代表宏观经济学理论就没有这方面的努力。和DSGe模型相反,行为宏观经济学致力于重构微观基础,让微观基础有科学的依据,从而有可能引领宏观经济学走出DSGe模型的错误泥沼,走向正确的方向。行为宏观经济学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革命性,是因为它的出现一开始就是针对新古典范式的理论内核。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在构建微观基础时,高度依赖代表性当事人的跨期决策,在具体模型构建上表现为贴现效用函数的各种形式,但这种处理难以解释社会经济中的异象。⑦行为经济学家通过引入有限理性假定,替代新古典范式中的理性预期假定,从而建立了新的宏观经济学的范式,这一新范式被阿克洛夫在诺奖致辞中首次用“行为宏观经济学”一词命名。①阿因斯理和哈斯拉姆、②弗雷德里克、罗文斯坦和奥多诺休③综述了时间偏好的研究成果。德里斯科尔和豪登对行为宏观经济学模型进行了系统综述。④迄今为止,行为宏观经济学分别从跨期选择模型再造、消费和储蓄理论更新以及经济波动等宏观经济学总量问题的行为解释等多个方面出发,开始尝试重构宏观经济理论,并展示出一种新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范式的雏形。

(一)跨期选择模型再造

行为宏观经济学首先从最基础的跨期选择模型入手,在证伪新古典范式的理性经济人假定和理性预期假定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跨期选择理论,这一理论目前已经有取代传统新古典范式的趋势。在这项全新的理论探索过程中,芝加哥大学的塞勒教授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塞勒采用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一个跨期选择实验,在这项实验中,被试针对某些特定金额的收入,估计不同期限后的等价金额。⑤比如,针对15美元的选项,要求被试估计1个月以后、1年以后以及10年以后的等价金额。这实际上是测试被试针对15美元收入在不同时期的主观价值。实验结果表明,在被试心理估价过程中,15美元1个月后相当于20美元;1年以后相当于50美元;10年以后相当于100美元。这意味着对被试而言,平均来说,1个月的贴现率是345%;1年的贴现率是120%;10年的贴现率是19%。显然,贴现率是非线性衰减的。

塞勒的这个实验结果实际上证伪了新古典范式关于偏好的时间一致性假定。按照新古典范式的跨期选择模型,贴现率在不同时期都是一模一样的,存在一个无限期的内在一致的贴现率。这种贴现率和理性预期及当事人同质的理论假定是一致的。对理性预期当事人来说,能够充分估计未来每一期限的时间价值,从而未来任意两个期限之间的相对价格都是一样的,特定时点不影响当事人的决策,影响决策的仅仅是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偏好。只要给定新古典理性经济人假定,这个时间偏好不受具体时间的影响,存在稳定性和内在一致性。但塞勒的实验结果恰恰证明,当事人存在不一致的时间偏好,即时间偏好是不稳定的,这就意味着新古典范式的理论假定本身存在错误。

对塞勒而言,真实的被试展示出了完全不同的时间偏好:首先,当事人存在异质性,并且无法像新古典理性经济人那样做出时间一致的跨期评价,具体时间对当事人的时间偏好产生了影响。这说明理性预期假定得不到实验数据支持。当事人的这种偏好特征实际上体现了其认知上的框架效应,具体时间点构成了决策的框架,对当事人的决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正是当事人有限理性的体现。其次,当事人表现出了认知上的确定性偏见。在具体实验数据上体现为,时期越近,被试赋予的贴现率越高;时期越远,当事人赋予的贴现率越低。这种确定性偏见决定了当事人缺乏远见,存在短视,这同样完全违背了理性预期假定。最后,即便在同一时期,当事人针对不同的金额的主观评价也存在巨大差异,即存在“量值效应”。这种效应同样和框架效应有关,不同金额的标的构成了当事人的决策框架,显著影响到其决策,这说明人们计算能力通常都非常有限。

塞勒的开创性工作对新古典范式是一个沉重打击,并引发了众多后续研究,这些研究进一步发现,收益和损失对贴现率也有差异化影响:人们对收益赋予的贴现率相对更大;人们更偏好递增收益序列,厌恶递减的收益序列;每一期的消费和效用不独立,某一期的消费和效用和过去某期或过去多期的消费和效用相关,等等。①莱伯森基于塞勒等人的早期研究结果,构建了全新的行为跨期效用函数,以期替代传统的新古典贴现效用函数,②这个新函数被称为“准双曲”贴现函数。基于这一新函数,可以证明消费在不同时期的不独立性;消费者的确存在心理账户假说;李嘉图等价等经典宏观经济学命题都不成立。

(二)行为消费和储蓄理论

宏观经济学最初是从总需求开始分析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关于家庭消费和储蓄的理论。家庭消费无论是取决于家庭的当期收入,还是取决于家庭的持久收入或相对收入,抑或家庭根据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平滑,核心都在于家庭消费决策和收入总量有关,和收入来源无关。也就是说,传统的家庭消费和储蓄理论中,收入都是同质化处理的。但塞勒在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传统理论的这种逻辑存在错误,也得不到相应的实验证据的支持。塞勒发现,家庭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和其具体的收入来源有关,收入来源形成了家庭消费和储蓄决策的框架,这就意味着不同收入来源下,相应的收入水平会表现出各自的消费倾向,即消费倾向具有异质性,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假说。③

塞勒揭示了家庭日常消费和储蓄决策时的一个常识,即人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所得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在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证券投资、不动产投资等多个账户上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收入来源结构。给定这一结构,人们在进行消费决策时,会根据流动性大小来依序花费,比如先花零钱,零钱不够了动用活期存款,依此类推。人们总是把长期资产作为一种储蓄,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平滑消费。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实际上完成了两次账户构建:一是获取收入时,家庭会根据不同的收入来源配置相应的账户,比如偶得收入或意外收入通常更多地配置在现金账户上,而工资和奖金等常规收入则会更多地配置在长期资产上;二是家庭会根据不同账户类型主观设定相应的边际消费倾向,比如现金通常被用于完全消费,而其他账户资金则会在消费与储蓄之间权衡,长期资产主要用于储蓄。这两个层面导致了家庭在不同收入来源和边际消费倾向之间建立了某种内在的关联性,从而形成了消费倾向的异质性。由于家庭短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更高,远期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更低,家庭在消费和储蓄决策上就恰好展现出双曲偏好的形态。因此,塞勒的心理账户理论实际上是莱伯森的双曲偏好理论的微观基础。

以心理账户理论和双曲偏好理论为基础,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家构建了行为消费和储蓄理论,以此作为传统消费理论和储蓄理论的替代范式。行为消费和储蓄理论给宏观经济学提出了新问题:假如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异质性,那么简单地依据总量进行总需求管理可能就是完全错误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过去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效果不好,很可能就是与其对家庭消费和储蓄行为的理解不恰当有关。行为消费和储蓄理论通过引入家庭的认知基础,给家庭消费和储蓄行为建立了一个更科学的微观基础,从这一基础出发,可以探求参与人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对宏观经济总量变化的作用机制。尽管这些作用机制在凡勃伦和卡托纳等人的著作中早就有了初步的说明。特别重要的是,行为消费和储蓄理论能够揭示参与人的拖延、顺从、意志力、心理的内在紧张、诱惑、从众、炫耀等认知心理和社会心理特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这就为未来构建总需求的微观基础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向。实际上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

(三)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宏观经济波动

微观主体的认知偏见会产生诸多宏观后果,①这是行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发现。早期阿克洛夫和耶伦等人提出了一个效率工资模型,用以解释劳动供给行为。按照这个模型,企业为了激励工人,采取高于均衡工资水平的效率工资,导致产出增加;但效率工资会降低工资调整的灵活性,导致宏观层面劳动市场无法及时出清,从而带来失业。也就是说,通过效率工资模型可以初步解释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这是新凯恩斯主义的微观基础之一。问题在于,为什么效率工资会导致短期失业和经济波动?这在机制上似乎还很模糊。后来阿克洛夫等人进一步引入企业和家庭的有限理性假定,他们把企业和家庭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预期的,一类是近似理性的。理性预期的企业会准确预期到通胀率,并以此决定支付给工人均衡的工资水平;而近似理性的企业则只能预期到部分通胀率,从而导致这类企业的工资水平偏离均衡工资水平。由于总体经济中的平均工资水平为两类工人的加权平均工资,所以宏观层面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对均衡工资水平持续偏离的,市场不可能出清,从而菲利普斯曲线呈现出非线性特征。②

按照附加有限理性的新的菲利普斯曲线,在宏观经济中,失业率和通胀之间不再存在单一的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基于单一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设计,目标就是在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做出权衡。而一旦菲利普斯曲线并不存在这种单一关系,简单地权衡通胀率和失业率就可能是完全错误的。根据行为宏观经济学的非线性菲利普斯曲线,传统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无效,这看似与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结论类似。实际上,行为宏观经济学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并非指宏观经济政策真的无效,而是强调简单权衡通胀率和失业率的政策无效。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考虑微观主体和宏观总量之间的复杂机制,而不仅仅是相机抉择的简单化的总量政策。同样,由于微观主体的认知偏见会带来复杂的宏观经济绩效,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等强调的固定规则的宏观政策同样也会失效。例如,格拉海姆和斯诺维瑞在交错合同模型中引入双曲偏好,发现在交错合同与双曲偏好的相互作用下,货币政策具有长期实际效应。③类似的,福斯特等人分别假定了理性预期、准理性模型(自然预期)和直觉三种认知模式,发现三种预期下的宏观经济波动路径存在显著差异,这就导致宏观经济政策出现明显的分歧和绩效差异。④而罗森巴特-维希把卡尼曼和特维斯基的价值函数引入新古典增长理论,结果发现参与人的有限理性和社会性会显著影响长期增长路径,并且这种影响机制让短期和长期的简单两分法变得毫无意义。⑤

三、结论:宏观经济学的自我救赎

DSGe模型看似精致美好,但由于其自身的理论假定的局限,导致这类模型并不具有有效的解释力和预测力。甚至可以说,这类模型已经成为相关宏观经济学自得其乐的工具,而不是科学研究本身。究其原因,就在于当代宏观经济学无法摆脱新古典化的窘境。新古典化容易让一个理论获得简洁之美,同时也让一个理论丧失科学之魂。即便新凯恩斯主义下的DSGe模型引入了不完全竞争假定,这一变革也并不足以矫正这类模型的错误。这是因为最核心的理性经济人假定和理性预期假定得到保留,而只要存在这两个假定,甚至不完全竞争理论本身是否在长期成立都是一个问题。按照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的逻辑,不完全竞争只能是短期现象,而不会是长期现象。事实上,即便在超长期,完全竞争市场也几乎没有存在过。

不完全竞争和新古典理性人假定的内在冲突导致新凯恩斯主义DSGe模型有着与生俱来的脆弱性,经不起仔细推敲。复杂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机程序掩盖了这种内在的理论缺陷,而经济学家们乐此不疲。所幸一些头脑清醒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试图改变这种局面,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重构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行为经济学已经建立了新的跨期选择模型与家庭的消费和储蓄利率,让微观基础的重构有了支撑。一方面,行为经济学家自身在尝试建立行为宏观经济学模型,以替代新古典范式;另一方面,迷恋DSGe模型的一些经济学家也开始重视行为经济学家的工作,在DSGe模型中引入行为经济学的有限理性假定。例如,艾格森和克鲁格曼通过假定两种类型的当事人,即有耐心的当事人和没耐心的当事人,来处理当事人的异质性难题;①通过引入有限理性和适应性行为,构建新的计算经济学(agent-BasedComputationaleconomics,aCe),来解决宏观经济的均衡偏离难题。②而所有这些新的处理恰恰是行为经济学的内容。正如布兰查德所指出的,宏观经济学已经试图从行为经济学中寻求更合理的微观基础构建逻辑,③但这还是DSGe模型吗?新的模型与其说是DSGe模型,不如说是行为宏观经济学模型。这可能是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正道。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篇3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二次革命)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两类市场上这两个微观主体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性行为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2.消费者均衡的变动是指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会引入消费者均衡状态发生一些规律性的改变。(1)基数效用论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1价格下降,消费者均衡条件要求商品1的边际效用相应下降,意味着消费者将增加商品1的消费数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出结论,商品1的价格与消费数量反方向变动,这就证明了需求规律。(2)序数效用论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1价格下降,预算约束线以纵轴交点为圆心逆时针旋转,导致均衡点右移(一般情况),商品1消费数量增加,商品1的价格与消费数量反方向变动,同样证明了需求规律。此外,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收入增加,预算约束线往右平行移动,导致均衡点发生移动,进而可以分析消费者收入变动与商品消费数量两者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恩格尔曲线。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变动都是分析外部条件改变后,新的均衡状态与初始均衡状态下相关变量的变化规律。关注的是不同均衡状态的比较,而不是关注均衡改变的过程。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的变动都是采取了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篇4

关键词:居民消费;跨期选择;不确定性;制度转型;预防性储蓄;流动性约束

中图分类号:F0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5―0012―04

近几十年来,消费函数理论一直是经济学家长久关注的领域。自凯恩斯首次将不确定性引入其宏观经济分析并创立消费函数理论后,有关消费函数的实证研究一直被置于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地位。莫迪里安尼、弗里德曼将消费函数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力图为宏观消费理论奠定相应的微观基础;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和预防性储蓄理论,将不确定性引入消费函数,实现了从确定性分析到不确定性分析的拓展。

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对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演进过程基于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大体可划分为两大时期:前一时期是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和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的永久性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为代表;后一时期是从70年代后期开始,以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为代表的相关经验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跨期选择与西方宏观消费理论

众所周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市场的完全信息和个体的理性预期等假设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是新古典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之一,即每个个体都是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者,他们在追逐其目标时总能做到前后一致;即使面临不确定性事件,他们仍能通过确定其客观概率或主观概率而计算出这些期望值。

西方新古典消费理论关于居民消费的分析是基于消费者跨时决策理论在消费领域的不同应用展开的,特别20世纪后半期的消费理论研究,都是以消费者跨时选择为基础,研究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交替关系的跨时选择。跨时最优选择理论的众多基本观点都包含在无风险、跨时偏好随时间可加且可分离的状况中,其效用函数表示为:

U=v1(c1)+v2(c2…+vt

然而,生命周期模型和永久性收入模型认为,在跨期最优模型中行为人可以准确预期未来的收入水平,

题的考虑,在跨时最优的分析框架内对随机游走假说进行修正,使得模型更符合实际。不确定性作用于消费的一个途径是产生预防性储蓄,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未来某期的消费量将高于本期消费量,即本期消费产生低谷,未来产生高峰;另一个途径是加强了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下降而进行储蓄。根据预防性储蓄假说,与确定性情况相比,居民在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一般都会增加储蓄,居民所增加的这部分储蓄被称为预防性储蓄。预防性储蓄理论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及消费者跨时优化选择行为,认为消费者储蓄不仅仅只是将收入均等分配于整个生命周期,其理论意义在于放弃了二次型效用假设,从而把预防性动机容纳进来,使不确定性真正成为消费函数的组成部分。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既可以来自未来个人情况的不确定,也可以来自未来整个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于消费来说,信贷市场的不完全性形成流动性约束。而流动性约束假说认为,流动性约束不论何时发生,都会使一个人的消费比他想得到的要少,即使是发生于未来也会减少当期消费。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只要个人能够用未来收入作担保就可以在相同利率水平上借钱消费,这种假设与现实不符。因为现实中人们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满足融资需要,消费可能不遵循随机游走假说的一个原因是消费者可能面临流动性约束。如果消费者无法实施借贷且当期收入低于永久性收入,则消费者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将进一步加强。

三、制度转型与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不确定性

任何系统都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扰动的影响,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都是在相应制度框架中进行的,制度处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作用的增强,制度变迁的路径和均衡点并不是惟一的。因此,制度变迁的结果并不一定就是有效率的稳定均衡。事实上,不确定性事件对于制度变迁的影响,很多时候是累积性的,制度变迁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在于增强了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强化了消费者的风险预期。由于制度变迁是一个牵涉到利益格局调整的复杂过程,制度变迁主体多样化的偏好和选择,使制度变迁过程充满了时滞和不确定性。处于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消费者,对新制度何时能建立起来以及新制度到底能带来多少潜在收益缺乏充分的信息,因而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于是倾向于增加储蓄,使消费尽可能保持平滑。

不确定性是转型经济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些不确定性集中表现为:制度的不确定性、个体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备性等。我国推行的是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由于决策者的有限理性和改革的非帕累托性质,而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制度的不确定性预期。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表现在目标的体制模式由于受到转型的初始条件与路径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确定性;从微观

层面来看,由于经济中的微观个体难以预料未来的体制走向,从而难以对将来可能发生的收支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消费者的不确定性预期越大,消费者的风险均摊的动机就越强烈。要增加当期消费,必须尽可能降低消费者不确定性预期,以增加消费者抵御风险的能力。应该说,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制度变迁成为一种常态,因而,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预期也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市场导向的经济转型的不可逆转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居民消费行为的制度基础。与此相伴随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福利制度的逐步解体,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得到强化。相应地,该阶段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征是:消费者的选择性增强,消费者行为的内生模式逐步确立;消费的跨时均衡机制开始初步形成;居民的制度变迁预期长期化,预防性储蓄动机上升;金融市场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使消费者流动性约束弱化。对于现实的社会经济来说,要达到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最根本的是要减少不确定性,促进居民对未来社会经济及其制度发展的稳定预期的形成。

四、若干思考

居民是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微观主体,其行为特别是消费选择行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与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包括消费与储蓄决策、金融资产组合选择和消费结构选择。居民的消费结构选择影响经济结构变化,从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微观基础,是当代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从西方宏观消费函数理论的微观基础来看,主要是对消费者行为选择的研究。由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一个明显的缺陷在于该理论是建立在对消费心理的主观判断上,因而也就缺乏微观经济基础。正是以生命周期假说和永久性收入假说为代表在微观基础上进一步对消费理论的改造和完善打破了凯恩斯宏观消费理论的统治地位,推动了西方宏观消费理论在不确定性分析范式下的拓展,并对以iS-Lm模型为基本分析框架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发起了挑战。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篇5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系统思想;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成新华(1963-),男,江苏泰兴人,扬州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主任,教授。(江苏?扬州?225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6-0085-02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方法既是确定目标的方法,又是实现目标的方法。运用系统方法指导“微观经济学”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与系统的关系、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等诸方面的问题,并在教学中树立整体的、联系的、比较的、发展的观点。其目的在于,一是认识课程教学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二是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新系统,使其存在与发展合乎培养目标的需要,即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教学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微观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阶段学习。对于走过高考“独木桥”的路、长期习惯于教师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学习“微观经济学”普遍具有较强的恐惧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感到迷茫,对繁杂的曲线和变化缩手无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难以从总体上把握“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自然降低了学习兴趣,也影响着后续课程的学习。[1]综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状况,结合笔者多年课程教学体会和课程建设的经验,将系统思想运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上,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从创立到不断补充完善,再到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发展的学科。19世纪后期,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效用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并引入了边际分析法。马歇尔在综合上述成果基础上,以自由放任为最高准则,将研究从生产转向消费和需求,明确提出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形成了以价格为中心的理论——微观经济学创立。20世纪30年代以后,罗宾逊、张伯伦提出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的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补充了马歇尔的理论。[2]市场失灵理论与微观经济政策调节是对传统理论的反思和总结;博弈论和企业产权理论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丰富了马歇尔的理论,形成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这也是目前国内大多数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的理论体系。这种体系既研究古老而又现代的家政管理,又研究多姿多彩的企业经营,还大胆评说政府日益加码的经济调控。它既赞美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效率优势,也无情地剖析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诸多缺陷及发挥“看得见的手”在弥补这些缺陷中作用的方式和方法。遵循整体性原理,要求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体系架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的来龙去脉,并确定理论形成的范式。现代微观经济学研究和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就内容体系而言,是在均衡价格理论和弹性分析工具基础上,通过效用论研究消费者行为;通过生产论、成本论及市场论研究厂商行为;通过自由市场机制下供求两种力量的形成及相互作用,分析市场均衡状态的实现;通过分配论研究市场出清条件下的资源最优配置或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想状态;通过微观经济政策对非均衡状态和市场失灵进行调节,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就研究范式来看,微观经济学不同于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采用“问题—假设—推理—结论”的范式,研究方法则以实证分析,辅之以规范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突出这两个方面,让学生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方法清晰,为学好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中的联系性

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系统设计中,既要重视系统组成,更要关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设计“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教学时,对实证分析形成理论的过程及各个环节要进行详细地勾划,实证分析第一步就是概念的界定,即对于研究所涉及的变量要有明确的解释,这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这个概念,而是要从培养学生以后自主学习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的基本素养上来设计。比如,研究农民收入增长问题,首先界定清楚什么是农民。纯粹从户籍角度来谈,农民否包括在校读书而没有转户口的大学生?纯粹从职业角度来界定,农民是否包括农业大学的老师?就这样从小就知道的概念,其内涵学生并不一定能表述清楚,而未来工作和生活的诸方面都跟概念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不可忽视。遵循联系性原理,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

实证分析中假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一种结论(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学生学习时往往会忽视假设条件,死记结论,从而会出现运用上的错误。比如,传统上将农产品市场看成是近似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由此用完全竞争市场的相关结论来解释特色农业就存在认识和结论上的错误。笔者在评审一在读经济学研究生论文时发现,这个学生将目前房地产市场假设为完全竞争的市场,并且借用已有的研究模型,对某地房地产的定价进行研究,看上去模型做得相当漂亮,结论也鼓舞人心,但假设脱离实际,这种论文还有什么意义?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篇6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 

在经济学刚从伦理学分离出来之始,并没有关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隔,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亚当斯密与李嘉图在关于古典经济学的早期论述中,对经济学做了一个大致的论述,提出了一些经济学的经典观点。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经济学引入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将经济学分析的重点聚焦在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点上,从而开始出现所谓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成为了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但这种经济学观点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整个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而仅有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简单宏观经济模型。 

微观经济学的经典假设“理性人”,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做出任何利己的行为都能够促使经济的发展,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经济自由的运行便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但1929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仅在美国蔓延,而是波及了整个发达主义国家,满目的萧条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然而政府依旧奉行自由主义,依旧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奉为能够解救危机的良药。在资本主义存亡之秋,罗斯福的出现积极推行政府干预措施,而为了给罗斯福的政策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而这本书就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开端,也成为了宏观经济学建立的奠基。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式,从整个经济总量出发,而发展成为了一种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建立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引发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然而这种经济现象在利用凯恩斯主义的情况下并不能够缓解,反而引起了其他的危机。因此,反凯恩斯潮流开始泛滥,并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流派,分别为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强调利用理性预期来调整宏观经济学,并积极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 

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解释自身的经济理论中,凸显出了一个矛盾。对于微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之中,有多数人的经济行为形成的宏观经济主体却并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理性的单个行为主体在成为总体之后就并不理性了。這个矛盾反映在了凯恩斯的整个理论当中,但凯恩斯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和研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针对这个矛盾发难凯恩斯主义,他们认为宏观经济学所谓的总量分析只是基于对所有经济行为个体的总和分析,是需要符合单个经济行为个体的特性,因此需要拥有微观基础。之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者们采用微观假设来构建宏观行为模式,将宏观经济现象赋予了微观基础,沟通这两者之间的就是理性预期。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微观主体的行为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微观主体通过预期调整来规避宏观经济政策的利益损害,从而提高改变自身的行为机制。而这种依据理性预期进行行为调整的方式会根据预期形成方式的不同,对宏观经济造成不同的影响,也会对政策效果造成相当的影响。通过理性预期的加入,就将微观主体与宏观变量之间搭建了桥梁,也构建了相互作用的机制,为宏观经济学加入了微观基础。 

三、对宏微观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由于凯恩斯主义在解释和解决“滞胀”的经济问题上表现乏力,一批凯恩斯主义的拥护者积极为凯恩斯主体寻求出路,由此新凯恩斯主义涌现。新凯恩斯主义在坚持原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基础(市场非出清、有效需求不足和宏观经济有效)上,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和想法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观点,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缺陷出发,通过构建复杂的模型理论,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之处。也正是新凯恩斯学派学者的努力,开拓了现代经济学的新的方向,推动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的发展。在重塑凯恩斯主义上,新凯恩斯学者主要是从工资和价格刚性的主题上寻求突破,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合同的存在解释劳动力工资价格黏性,在产品市场上利用“菜单成本”和“调价不确定性”来解释产品价格的黏性等。在凯恩斯经典主题上寻求突破,使得凯恩斯主义得到发展,现代经济学也因此获得新的研究领域与观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需要指导实践的学科,需要拥有能够对现实客观经济现象解释能力,如果无法解释则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经济理论基础,对经济学的假设和研究变量做出调整,从而使得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经济学现象,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理论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正如当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所发生的经济问题而做出的理论研究,任何经济学理论都不能够束之高阁,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才具有指导作用。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不管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微观主体,还是整个经济主体,都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并不能够看成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这样容易缺乏完整性,也会导致经济学理论缺乏指导实践的基础。现阶段,西方经济学界流行将微观行为和微观假设应用到宏观问题分析当中,而只有利用单个微观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构建宏观总量关系,才能算得上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宏观经济学。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逐步建立,再加上博弈论在经济学之中的应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正朝着统一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直.图像宏微观特征偏序结构一体化表示与相似性度量研究[D].燕山大学,2014. 

[2]韩璞庚,张正君.宏观与微观: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与绩效分析[J].求索,2002,(04):19-22.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篇7

初步顺次考察经济学信息范式的提出、形成和基本特点,是本文的任务。本文认为,已经形成并仍在发展的信息范式的基本假设只有两条:经济人行为最大化效用动机假设和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假设。区分经济人行为的动机、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对于理解这两条基本假设,理解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特别关键,而且与笔者读到的新古典主义和批判新古典主义的各种观点,都有所不同。本文只在信息范式基本假设的框架内,有所侧重地讨论涉及经济学理性的相关概念;对延续了新古典范式的信息范式的基本方法,不多讨论。

一、新古典范式的缺陷:从信息视角出发的评析

在现代经济学语汇中,新古典范式、瓦尔拉范式、完全竞争范式、一般均衡范式、竞争-均衡范式或传统微观经济学范式是同义语,意味着传统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模型蕴涵的基本方法和假设。前面提到,新古典范式中,基本分析方法还是有效和有力的,已经为信息范式所承续;无力和失效的是基本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新古典范式的核心。

新古典范式的最基本假设,是通过经济学论着和教科书提炼和广泛传布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这一假设由四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经济行为人──买卖者众多,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各厂商生产的商品在品质上无差异。

·资源(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经济行为人对有关的商品交易的信息(知识)完备。

它们的基本功能,是论证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会出乎他们意愿地促进公共利益,而且会比他们自觉或依靠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更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亚当·斯密,1994,第27页)。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竞争市场或市场机制,也就是价格机制。因此,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市场机制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幺、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上述假设、原理和基本问题,构成了新古典范式的核心,并通过福利经济学定理得以精炼表述。

在我看来,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中,经济行为人信息完备假设最为关键,由此可以得出一系列推论:

价格可以传递市场交易中的一切信息,信息是完备和对称的,于是经济行为人不必为获取信息支付成本,他们有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激励不存在。因此,新古典范式中不存在信息成本和激励的问题。

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信息成本为零是交易成本为的必要条件。因此,新古典范式是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完备假设。

第三,既然信息完备,市场交易及其前景就是确定的。因此,在新古典范式中,风险和不确定性没有容身之地。

信息完备和确定性保证了经济行为人的理性──最大化效用的动机的实现。因此,新古典范式中经济行为人的理性是完全的,没有必要区分经济行为人在动机、决策和结果三方面的理性与否以及程度如何,三者是一致的,不受限制的。

信息完备、不存在获取信息的激励、交易成本为零、理性完全、价格接受者、商品同质、资源进出市场无障碍,使经济行为人成为无差异的同质人;现实经济行为人的差异性、他们私人信息的不完备或不对称性、个体行为人之间的竞争等相互作用,被综合从而化解消融于市场价格这个公共信息之中了,竞争的差异性、多样性和风险性这个竞争完全性的本来意蕴,被竞争的同一性和确定性的异化意蕴替代了,这与经济学的个体主义出发点和微观分析之名不甚相符。因此,新古典范式的经济分析,实质上至多微观于个别市场或行业,个体经济行为人的风险类型、如何决策、由谁决策的问题无关宏旨,至少不太重要。

信息完备假设加上完全竞争市场的另外三条假设,使得市场交易的一般均衡必然达成,帕累托最优必然实现,市场机制不可能失灵。因此,运用新古典范式于理论分析的必然结论就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最有效率,政府干预不必要,或者政府干预越少越好。

这六点推论意味着,新古典范式具有循环论证的性质,其假设已经决定了其结论的必然性和唯一性。新古典范式的必然性和唯一性,面对经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显得过于严峻,过于乌托邦化。按照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的看法,新古典范式不讨论经济社会如何处理新信息的流动问题,不考虑人们如何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问题,甚至不承认经济社会传递信息的效率与获取信息的激励之间的冲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例如股票市场信息不完备造成的“非均衡的均衡数量”现象;又例如投资人或创新者的创新活动,意在获取报酬,不可能免费传布技术知识的信息。如此等等,说明了新古典范式解释域的偏狭和解释力的疲弱。

今天看来,1920-30年代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中,兰格-勒纳-泰勒定理(Lange-Lerner-taylortheorem)所表述的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具有等效性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在于:1.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2.低估了人为造成完全的定价体系运行的困难,相应地低估了经济中非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3.低估了配置资本的困难;4.误判了中央计划功能和竞争功能的作用;5.忽视了经济中创新的作用(Stiglitz,1994,p.66)。这一系列低估与高估,都建立在对于经济学新古典范式的迷信和误用之上。其中最根本的错误,正如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指出的,是人们对于自身理性和科学的“致命的自负”,高估了中央计划当局模拟市场机制获取、传递信息配置资源的能力(Hayek,1988,chap.5)。一句话,低估了信息及其引起的激励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这一结论,不仅为经济理论所证明,为全世界中央计划型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成功所证明,而且为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和进程所证明。

新古典范式对经济运行的解释与经济现实之间的严重不和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但是,人们还是可以说,新古典范式类似于物理学的无摩擦真空世界,是与“实然”相对照的“应然”,向人们提供了可资参照的坐标,至少在理论上很有价值。如果经济学延续新古典范式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这话倒是不错。问题是:新古典范式是不是目前的最优参照系?有没有改进的可能?如果有,如何改进,替代范式是什幺?这几个问题有点像当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面对牛顿定律的情形。

现在,回答这几个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至少答案的方向已经清晰:新古典范式不是目前最优的参照系,有可能改进,改进的一个可行方向是从现实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入手,建立改造并最终替代新古典范式的信息范式。近十几年来,信息经济学及其整个经济学的进展表明了这一点。

二、信息范式的提出、形成及其重要影响

信息经济学是问题导向的,信息范式的提出和形成依赖于信息经济学对于经济问题的研究。依我有限的阅读所见,最先提出信息范式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94年,他在《社会主义凋萎了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学信息理论研究方法”(theinformation-theoreticapproachtoeconomics),简称“信息范式”(informationparadigm),作为区别于新古典范式的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Stiglitz,1994,p.5)。囿于该书论题,他没有详细讨论信息范式本身,更多地分析和讨论了涉及信息范式的经济学一般问题。不过,从他讨论的问题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进展中,我们还是可以理出信息范式的形成脉络。

谈到信息范式形成的思想基础,至少有四位经济学大家必须提及。

奈特1921年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区分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并且指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一部分人会努力获取信息以寻求获利的机会,而他们也会比其它人得到更多的获利机会的信息(Knight,1921)。这可以看作是市场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思想的萌芽。

在1920-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中,哈耶克认为,只有通过深远地分散于竞争和自由定价的市场体系中,才可能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王宏昌,1994,第241页)。他在1937年的论文《经济学与知识》中,探讨了人类知识的积累和结构问题,也就是人类的信息获取和结构问题。他在《社会中知识的运用》(1945)中指出:现实中完全竞争并不存在,价格体系可以传达稀缺性信息,但不能传达完全的信息。他批评经济学以完全信息为理论前提,从而无法认识市场失灵问题。他初步指出了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每个人都对其它人有信息优势(哈耶克,1989,第2、4章)。哈耶克的论述,警醒人们注重知识和信息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强调任何人和组织的信息都不可能完备。

凯恩斯在《通论》中,用大量篇幅,从贷款人与借款人两类风险、人们的现有知识、经济世界的不确定性、预期和投资乘数的角度,探讨了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备对人们经济行为和经济波动的影响。他强调,人们据以作出预期的现有知识和信息(情报)不足,再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着工商界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和“血气”,这些因素共同制约着决策者的预期;预期波动和利率的对比,以及人们的货币流动偏好,影响资本边际效率波动;资本边际效率,与依赖于边际消费倾向的投资乘数,进而影响投资波动和就业波动,造成商业循环(凯恩斯,1997,第5、9、10、11、12章)。与其它人不同的是,凯恩斯对不确定性、知识和信息不完备的强调,明确地与经济波动联系在一起。这构成了英国新剑桥学派琼·罗宾逊等人看重的凯恩斯的动态经济观的核心,也应当成为探讨经济波动的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微观基础之一。

这里,应特别提到1937年科斯开创性的论文《厂商的性质》在这方面的贡献。科斯第一次明确论述了包括在交易成本之内的发现相对价格的信息成本,以及信息交易可能降低但不能消除信息成本:“建立厂商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有成本。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成本,是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随着出卖相对价格信息的专业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可能减少,却不可能消除。”(Coase,1937)他在开创性地分析经济制度运行的交易成本时,已经自觉地运用搜寻和利用信息有成本的概念了。由此稍加引申,就可以得出市场运行的信息不完备而且无法消除的更一般结论。因此,说科斯是信息经济学的思想先驱之一,毫不为过。这一点被绝大多数学者忽视得太久了。

饶具意趣的是,被认为是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与主张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学派的奈特、哈耶克和科斯,各自从不同角度出发,不同程度地超越了新古典范式,为信息经济范式的形成奠了基。这说明了信息问题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在强大的经济事实面前,具有不同意识形态背景的经济学家,或者不自觉偏离新古典教义,或者自觉修正新古典教义,都或多或少推进了经济学的研究。因此我认为,指出经济学派的界限,有益无弊;过分强调经济学派的归属,不利于厘清不同学派学者在不同问题上的相同或相异见解复杂交织的情况,不利于经济理论和思想史的研究。

信息经济学的诞生促进了信息范式的形成。1961年,斯蒂格勒的论文《信息经济学》(Stigler,1961)和维克里的论文《反投机、拍卖和竞争性密封招标》(Vickrey,1961)的发表,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正式建立(参见:黄淳、何伟,1998,第1页)。有两个方面的进展特别值得提出。一个是同一种商品价格的分散性,另一个是经济行为中私人信息的相互作用和风险交易。

斯蒂格勒的论文涉及到第一个方面:同一种商品价格的分散性。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中,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同一的,完备信息假设保证了这一点。他指出,作为经济信息的价格是经济行为人在搜寻中获得的,而搜寻信息是有成本的,搜寻信息的成本使得价格的分散性存在。这意味着行为人获得完备信息的不可能,信息不完备会导致价格刚性、价格与商品质量差异。更重要的,由此引出的推论是,价格机制在市场中的运转有成本,完全竞争假设是有缺陷的。这位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领袖,批评新古典范式的完备信息假设,建议用标准最大化行为假设来决定人们可能得到多少信息。

上述维克里的工作,以及对信息经济学发展作出卓越成就的阿罗1963年的论文《不确定性和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涉及到第二个方面:私人信息的相互作用和风险交易。前已述及,在新古典范式中,经济行为人的私人信息从属于市场价格的公共信息,交易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风险不存在。在现实经济中,同一商品价格的分散性和交易者数量往往有限,市场竞争不完全,私人信息的相互作用与风险转移重要起来。维克里的分析,揭示了拍卖活动中,交易者“底细”这一私人信息及其不对称性,私人信息的相互作用和交易者之间的博弈,决定了拍卖的方式。阿罗1960年代以后的一系列论着,阿克劳夫(akerlof,1970)关于旧车市场的论文,以及其它经济学家的工作,大大推进和拓展了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的分析,尤其是引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分析,显示了着重由具体交易过程理解经济社会存在方式和特征的信息经济学的重要作用和潜力,使不对称或不完备信息问题成为经济学的一个新焦点。

这个新焦点的汇聚,伴随着相关领域的一系列发展:冯·诺依曼和摩根斯特恩1944年开创的博弈论和预期效用论,纳什1950年先驱性的非合作博弈论,1960年代塞尔顿和哈萨尼将博弈论动态化、引入不完备(全)信息,西蒙1947年以后关于管理决策行为中的有限理性的论述,以及197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迅速崛起。这一系列发展,造成了工具性的博弈论,非最大化的有限理性基本行为假设,制度分析的交易成本-产权理论,与问题导向的信息经济学的强有力结合,使经济学从价格机制分析向非价格机制分析拓展和深入。从这时起,个体经济行为人之间的博弈,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的关键作用,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外部性及其内部化的问题,委托-合约与其它经济制度的约束和激励效应,对于新古典范式形成了根本性挑战,真正的从个体出发的微观经济分析才开始名副其实了。19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学信息范式形成。

信息范式形成的标志,是将近二十年来,一大批以最大化效用、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假设,分析经济问题的形式化模型的出现。这些模型的洞见大大展阔了经济学的视野,是微观经济学的直接深化和广化,促进了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新的新福利经济学、新厂商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发展。

信息范式的形成,不仅对传统经济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而且提出了新的经济学问题。例如,经典的经济学三大基本问题是生产什幺、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建立在新古典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着经济行为人博弈行为的思考,和本章前面关于信息完备假设的六个推论,从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假设出发,经济行为人如何决策与谁做决策的问题,就不再是无关宏旨的,而是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了。因此,经济学基本问题便不再是三个,而是四个。运用信息范式的大量经济学模型,包括本文讨论的模型,证明了第四个基本问题的至关重要性。

如何决策与谁做决策的问题,不仅关乎私人信息和博弈行为,而且关乎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安排和变迁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合约与激励问题。在这方面,新制度经济学派作出了贡献。除了前述科斯的贡献,巴塞尔(Barzel,1985)将不对称信息与交易成本、剩余占有权的不确定性联系起来的思想很有启发性:交易成本不仅仅是“成本”,它是由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实际产权边界处的“公共领域”,并由之产生对“剩余”占有权的不确定性(转引自:汪丁丁,1995,第64页)。反过来,信息范式的形成也促进了交易成本-产权理论的发展,近年来的大量有关文献,特别是涉及产业组织、委托-和合约问题的文献,都反映出信息范式的深刻影响。

三、信息范式的基本假设和基本分析方法

1、信息范式的基本假设:

(1)经济行为人最大化效用假设。

这一假设既有对新古典范式的承续,又有对新古典范式的扬弃。承续与扬弃的关键是区分经济行为人的动机、决策和结果。动机最大化是公理,不承认这一点就等于除掉了经济学大厦的根基。

西蒙(Simon,1992)对于支撑新古典理性的主观效用理论的归纳是:作为决策者的经济人,1.面临着给定的备择方案集合;2.具有每一备择方案实施结果的概率分布知识;3.以这种方式最大化给定效用函数的期望值。他对这种理性的致命批评是,没有考虑经济人的实际决策过程、知识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西蒙(1992)提出了接近实际的“有限理性”假说,以替代奥林匹亚山神式的完全理性:1.假设产生决策备择方案的过程,抛弃备择方案给定的假设;2.引入对于备择方案实施结果的估计程序的假设,即假设决策者寻求处理不确定性的策略,抛弃决策者掌握实施结果知识的假设;3.假设满意策略,代替最大化假设。

我以为,新古典范式理性的合理成份是最大化动机;不合理成份的要害是信息完备假设,从而漠视了经济人的决策过程,漠视了经济世界的不确定性及其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漠视了经济人决策及其结果在放松信息假设后与动机的偏离。既然新古典的理性过于乌托邦化,那幺建构新的理解经济人理性的框架就是必要的。借鉴西蒙的过程理性和知识、计算能力有限性的假说,不妨将经济人的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心理动机、决策过程、和实施结果,可能更清楚地考察理性的内涵,减少不必要的旁逸斜出和无谓争论。

作为心理动机的经济人最大化自身效用,是经济人的理性,也即追求最优的自利心。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理性有贯彻决策过程直到实施结果始终的趋势,其指向不变,无论外部环境如信息条件怎样变动,经济人都会在约束条件下尽可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期决策和结果与初始目标的偏差最小化。这意味着,动机最大化不随条件改变而改变。

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西蒙“有限理性”的第3条假设,即用满意策略代替最大化假设,是不可取的。理由是,所谓满意,意在面临环境约束不得已而为之,实质上经济人不会放弃最大化动机,他始终在力求尽可能的最大化,只不过这时的最大化是有约束的最大化罢了。例如,一个创业的厂商,想建一个年盈利100万元的工厂。历尽艰辛之后,所建工厂仅仅年盈利70万元。他满意吗?能不满意吗?实际上他心有不甘,不得不满意,满意他在环境约束之下,尽他所为了。满意尽他所为,就是满意他尽可能地最大化了,他的最大化初衷并没有因为环境不如设想的好、他历尽艰辛而改变。与此例类似的生活事例比比皆是,很可以说明“满意”实质上就是“有约束的尽可能最大化”。因此,西蒙的这一条假设是名替而实不代的假设,不能成立。反过来,如西蒙所述,经济人是寻求满意的,那幺试问:满意的指标是什幺?若以数轴衡量,满意不可能是一定点,定点意味着最大化点,只能是一区间,区间总可以作无限分割,这种满意还有什幺意义?比最大化优越多少呢?事实上,主流经济学家很少接受“有限理性”对于最大化的替代,我以为,就在于西蒙的假设尽管接近了现实,却很难用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有限理性”富于启发性,但失之于满意策略的假设,不如最大化动机来得简明有力。因此,即便是像斯蒂格利茨那样的批判新古典范式的经济学家,也没有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满意假设,仍然采用最大化动机假设。由此也可见出,最大化假设一直没有被替代,就在于其动机假设──经济人自利的最大化追求,仍有生命力。批判地剔除其过程和结果必定最优的武断命题,最大化动机依然可以作为信息范式的基本假设。

为了深化和扩展动机理性的内涵,可以汲取中国的传统伦理资源,这就是:忠义礼智信、推己及人、克己复礼。这一资源应当加以当代意义的正面阐释。利他可以视为一种偏好,满足利他偏好的是利他行为的效用。这与最大化利己者的偏好动机不矛盾,而且隐含了合作的精神。推己及人、克己复礼,博弈时要顾及对手的策略,重复博弈还要反复顾及下去,推己及人,推人及己,……合作有时比不合作对于利己主义者更有利,合作往往能够实现集体和个人的长远利益。为什幺要忠义礼智信?集体有时可以办到个人无法办到的事功,要事功最大化走合作的路子,成功的可能性大一些。个人违悖了这种常情和传统,对于集体而言,当然是不忠、不义、不信、而且不智的行为了。如何做到忠义智信呢?克己复礼。克己复礼,推己及人,推人及己,事功厥成。中国人的礼,就是道德共识,传统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的事功,大致相当于西方人的利益。演进的博弈的均衡止于礼。传统中国人不是不利己,而是明智的利己,利他的利己。从这一面看,对最大化效用动机的广义理解,就应该包括利己心和利他心,利他心可以看作利他主义者满足自己利他偏好的动机。

关于经济人的行为过程和结果,我以为,西蒙的过程假设和认知能力有限的命题是成立的。由之可以引申出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的假设,引申出决策和结果会随着约束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结论。一般来说,决策和结果多少会偏离动机,因为要约束条件不变几乎不可能。例如信息总是不对称和不完备的,经济人在形成动机的初始,极难预期到信息不足的严重性,也无法确知获取信息的成本,他是在决策过程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上述信息的,这一过程是信息渐次充分化、却不能完备的过程。经济人行为的决策和结果,不仅受到动机的制约,而且受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条件的约束。外在的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约束了经济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效果,素质和能力高强的人也不例外。因此,具有理性动机的经济人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是否理性,也就是最优,取决于信息约束。信息约束不仅体现为它本身对理的约束,而且反映了经济社会制度的效率。效率高的制度可以使信息的披露和传布快,透明度高,经济人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出现机会主义的概率小,决策和结果与动机的偏差小;反之则反是。

国外文献中有关近似理性、准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的分析,说明了行为动机对于行为结果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幺出现偏差,但将这些偏差简单地归结为近似理性、准理性或不完全理性,不能令人满意,因为那可以被解释为经济人的理性受到环境约束所致,如同我上述对于有限理性的分析。说到底,近似理性、准理性或不完全理性等“非理性”概念,依然是围绕着理性轴心旋转、不时展露出离心倾向的理论现象,实际上构成了理性的补充概念。如果这些概念能够作为经济分析的独立的基本假设,经济学早就有一片新天地了。可惜,均衡和演进(制度)的分析方法,或者演进的均衡方法,难于被证伪,也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而均衡和演进的方法又只能在理性假设的框架中展开,至少目前和可见的将来如此。总之,经济学必须建立在理性假设的基础之上,分析的结果可以突破对于理性的成见,作为对于理性内涵的新的理解和补充。

(2)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假设。这意味着信息是不确定性的负度量,信息或信号具有经济价值,行为人花费成本才能获得信息,一个竞争的世界在研究和开发信息方面投资不足,如何配置稀缺的资源使获得的信息最大化是现实也是经济学至关重要的问题(阿罗,1989,第158-165页)。经济史尤其是当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证明了这一点。从信息角度看,信息的不完备或不对称决定了交易成本的存在,如何配置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这一假设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学最重要的假设之一,它修正了新古典范式“保护带”──行为人拥有特定的关于环境的信息,极大地影响到对于新古典范式“硬核”的改变,因而是信息范式替代新古典范式的关键要素。

2、对相关经济学假设的辨析

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假设,刻画了经济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构成了对于经济人最大化效用动机的客观约束。从此出发,审视理论界流行的形形的经济学基本假设,可以廓清混淆。

(1)交易成本为正的假设,体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相当重要,却不能与信息假设并列。因为从根本上说,交易成本主要反映了信息成本,签约成本、履约成本等交易成本不过是搜寻、处理信息成本的不同表现形式。

(2)非完全竞争假设,则主要是放松信息完备假设的产物,限于篇幅,这里不讨论。

(3)有必要多说几句的,是机会主义假设或假定,这一假设多为赞成或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的人们所采取。具有最大化动机的经济人的行为,在合约等制度约束有隙可乘时,呈现为机会主义倾向的具体实施:事前的逆向选择和事后的道德风险行为。这些都是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引起的,也就是信息完备到不完备这一约束放松过程的产物。机会主义倾向内在于经济人最大化动机之中,有着深厚的社会的经验的哲学基础。我认为,人性本恶亦本善,人性自利亦守法。法律是对人性恶的惩戒,明白法律的惩戒性质是人性善的体现。体现这两点的是,经济人要牟利,在合约、法律等一系列制度约束之下,有择手段地牟利。经济人明白,不择手段地牟利,一旦超出了法律的界限,就会受到制裁。“法律不告诉人们应该做什幺,法律只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幺。”法律就是对经济人牟利手段的界限,使他们不能不选择不触犯法律的手段去牟利。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决定了法律、合约等制度总是不完备的。制度必定存在的罅漏,使人性恶的一面──机会主义倾向,转化为实际行为,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已经被经济学家认识到、模型化的两种实际行为。如此看来,经济人理性的哲学基础,确实是体现人性恶与善两面的明智、守法的功利主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是人们的美好企盼。而机会主义假设,是理性和信息假设基础上的推论,不能与前两者并列。

(4)理性预期假设,可以由最大化和信息假设推出。

(5)有限理性假设,是对最大化假设的修正,并不是最大化之外的独立假设。

(6)对于“价格灵变”或“市场出清”假设,我们也可以推导:在信息完备的假设之下,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经济人能够迅速作出调整供求的反应,价格(工资、利率等)当然是灵活变通的,而价格灵变和其它新古典假设,保证了市场总是及时出清的。因此,价格灵变和市场出清也是推论的结果,被新古典主义者奉为基本信条,并不是公理性的基本假设。

综上所述,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只有两条:理性──最大化自身效用假设,和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备假设。前者是对经济人主观心理动机的公理性抽象,后者是对经济人受到的客观约束条件的抽象,两者是最基本层次的抽象,是经济理论据以展开的基本假设。其它假设,如机会主义假设、理性预期假设、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假设、非完全竞争假设、有限理性假设、交易成本为正假设或假说等等,或者不是一个层次的假设,或者不能与最大化和信息假设并列,因此都是引申或派生假设,不是基本假设。

3、信息范式的基本分析方法

信息范式的基本方法,更多地承续了新古典范式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收益-成本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均衡分析方法和演进的动态方法等,它们在经济学的长期发展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工具性要素。但是,这些基本方法结合了信息范式的基本假设,被运用于分析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根源,解释力相当强,代表了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阿罗,1989:《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胡佛(1988),1991:《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黄淳、何伟,1998:《信息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莫里斯,1997:《詹姆斯·莫里斯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

张维迎,1996:《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Coase,R.,1937,“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november.

Hayek,F.a.,1937,“economicsandknowledge”,economica,February.

──1945,“theuseofknowledgeinsociety”,aeR,35:519-530.

──1988,theFatalConceit:theerrorsofSocialism,Routledge.

Knight,F.,1921,Risk,Uncertaintyandprofit,Houghtonmifflin.

muth,J.,1961,“Rationalexpectationsandthetheoryofpricemovements”,econometrica,29(3):315-335.

Simon,H.,1992,“Boundedrationality”,innewman,p.,milgate,m.,andeatwell,J.(ed.),1992,thenewpalgraveDictionaryofmoneyandfinance.

Stigler,G.,1961,“theeconomicsofinformation”,Jpe,June,69:213-225.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篇8

关键词: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演化;异质性;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l一0036―08

经济增长始终是经济研究的永恒主题,经济增长理论分为古典增长理论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但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并没有一个完善并且严格的定义。从时间上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增长理论;从内容上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包括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和新增长模型。因此,现代增长时代是这样一个时代,即主要的增长促进力量是系统地开拓科技的前沿,并将这些知识系统地应用于产业的生产技术。技术进步是新古典解释的一个基本要素,最近几年来,看到对新古典增长模型修补的文献,试图强调技术进步具有相当程度上的内生性。然而这些“新的”新古典模型与那些老的模型同样是“机械的”。无论外生的技术进步,还是内生的技术变化,都在新古典理论范式框架下,新古典理想假定难以就复杂的现实作出合理解释。

然而,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兴起已成为20世纪末国际学术界主要的事件之一。演化(或进化)经济学接受达尔文的进化世界观,认为经济演化的核心不在于静态的存在,而在于动态的生成,倡导从生物学尤其是进化生物学中汲取丰富营养,通过遗传、变异、复制、选择等生物学概念的隐喻方法来理解和处理动态复杂经济系统,从而发展了一种富有前途的经济学方法(Fosterandmetcalfe,2001)。现代演化经济学的产生,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受到了冲击,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演进

(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演进

正如庄子银所说,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条由技术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演进道路。索罗模型虽是经济增长的基准模型,但该模型以外生的技术进步解释经济增长,难以合理解释人类漫长的经济增长史。因此,新增长理论把技术内生化,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根据经济增长理论时间进程,总结出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历程,以便进行总结与评价。

(二)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历史演进的规律性总结

1,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分别按照技术从外生到内生、市场结构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垄断竞争)两条线路演进的

一条是技术由外生到内生的转变。现代经济增长是一条技术演进的路径,即由新古典外生技术到新增长理论的内生技术,由此,现代经济增长强调了技术进步的作用。这一演进路径表明,现代经济增长不是由外生因素决定的,而是由经济体系中内部因素决定的,所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注重考察技术进步的各种实现机制和具体表现形式:边干边学、人力资本、知识积累、产品种类增加与质量提高等。

另一条演进路径是以市场结构为线索的。索罗模型在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下,认为外生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使得新古典模型陷于“解释一切却不能解释长期增长”的境地。随后新经济增长理论突破理想假定,从两个方向超越新古典假定。其一是在完全竞争的框架下加入外部性因素。这类模型以阿罗边干边学模型为代表,主要包括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等。另一类是线性技术内生增长模型,这类模型在新古典框架下,不仅存在凸性技术,而且拓展资本范畴。真正突破完全竞争假设是罗默内生技术进步模型和格罗斯曼一赫尔斯曼产品质量阶梯内生增长模型。这类模型在垄断竞争条件下考察了经济增长的机制与因素,更好地说明技术进步的决定机制,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说,罗默的知识驱动模型、格罗斯曼一赫尔斯曼模型等产品种类增加型模型的建立标志着经济增长的研究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

2,同质性、加总与生产函数

无论是哈罗德一多马模型、新古典模型,还是新经济增长理论,都从总供给角度研究经济的长期动态变化,而总供给取决于宏观的总量生产函数,因此,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函数是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关键。经济增长由外生技术向内生技术转变的关键也在于生产函数。而总量生产函数是由微观主体构成的,按照新古典内在的一般逻辑,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以“同质性”为基础的。

所以,在同质性假定下,厂商的生产函数加总构成了宏观总量生产函数。因此,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以同质性的、可加总的宏观生产函数为核心,这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由技术外生向技术内生转变的关键所在,更是一个经济具有“卡尔多稳态”的核心所在。从生产函数形式的角度考察新经济增长模型还可以看出,尽管新经济增长理论家在构建他们的模型时大多数采用了复杂和艰深的数学工具,但是新增长模型的内核非常简单,一个经济的总量生产函数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使整个经济的增长进入“卡尔多稳态”,左大堵(2005)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总结出经济内生增长实现稳态的五大规律。

3,最优―一般均衡―线性动态的新古典范式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采用线性动态的一般均衡分析范式。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最早由拉姆齐提出,卡斯和库普曼斯将其引入增长模型,其思想基础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核心是库思一塔克定理。按照这种范式,除非是由于随机事件,否则经济增长的运动轨迹可以也能够被当事人所确切预知。因此,这种线性动态的一般均衡分析范式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半机制”。

主流经济学均衡范式的理念是以均衡状态作为参照系或基准点来研究经济问题(钱颖一,2002),并认为经济会自动调整从而收敛于均衡状态。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的观点,及对均衡机制的理论描述,主宰了新古典主义理论(霍奇逊,1993)。均衡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研究纲领。刁伟涛则更倾向于把均衡范式理解为以均衡概念为核心构建的并得到普遍遵循的理论框架。

线性动态的一般均衡分析范式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纲领,这种纲领以最优为突破口,以一般均衡为核心钢构,以线性动态为基本处理方法,渗透着理性预期的卢卡斯思维范式。因此,理想假定的生产函数必然存在着稳态路径;由于理性预期的作用,经济主体作出确定预测,因此,在这种分析范式中,任何经济主体一定找到稳态路径。

由此可见,线性动态的一般均衡分析范式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取得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和必要条件。无论索罗模型,还是新增长理论,都坚持线性动态的一般均衡分析范式,所以要认识到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方法论作用,正如罗默(1989)在评价新古典增长模型时说,其方法论的影响是深远而带有根本性的;也正是这种范式把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统一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二、基于演化理论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批判

经济增长的演化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凡勃伦无疑是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他发出为什么经济学不是一门演化科学的呼吁之后就始终未停止过赋予经济学以演化色彩的努力。阿尔钦(1950)借用生

物演化和自然选择,利用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解释经济主体的非最优行为,为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兴起准备了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现代演化经济学开始起飞,1981年,博尔丁出版《演化经济学》。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出版了经典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标志着演化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演化思想的引入,为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素材。

(一)异质性、非加总和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

同质性是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性假设,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总量生产函数的前提,而总量生产函数是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内生稳态的立论基础。这种假设是以新古典式的“本质论”为基础的。本质论认为本质先于存在,群体中的理想类型(代表性个体)体现了本质,所有对理想类型的偏离都是偶然的,是无足轻重的,这样,只要分析理想类型就够了,没有必要去研究变异的情况。正是这种本质论的推理排除了多样的可能,产生了新古典范式的给定偏好和个体同质性的假定。

但是事实上,经济主体的行为、态度、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异质性,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生产者有不同的生产函数。因此,在演化经济学范围内总量生产函数是不存在的。这样,构建在总量生产函数基础上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成为“无源之水”。从经济学一般理论角度来看,异质性表示所考察对象之间的差异化程度的,不论这些研究对象是家庭、厂商、部门还是区域或者国家,都会因为他们在产品消费或生产、生产方式采用、创新活动和密度追求或者组织环境上所作出的选择活动,形成其努力、行为和成功方面的差异。从经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异质性是指技术的异质性并以某一技术的局部应用为基础,这意味着异质性始终与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显然异质性来源于创新,因为新事物――用熊彼特的话来说就是“新的组合”――被引入市场,从而异质性又与动态性相联系。

所以,无论从经济增长理论假设的现实性角度而言,还是从探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微观机制来说,异质性是一个基准概念,以异质性为基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不是基于总量生产函数的一种平衡增长路径,而是建立在微观企业主体基础上的创新和技术的“集合体”,必须超越正统理论单一生产函数的限制,通过使用一种演化的里昂惕夫技术,采取一种微观的经济分析方法来分析企业和行业的差异性,进而研究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

(二)非均衡、非最优和非线性动态――经济学全机制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是信奉均衡思想的,认为世界的理想状态和最终状态是均衡,均衡成为主流经济学的秩序观,这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最优一一般均衡一线性动态的新古典范式,但缺乏对不确定性以及演化过程的关注,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以及演化过程却作为现代经济增长路径的常态存在。正如布劳格指出,“现代工业化经济常常展示出反均衡,”一般均衡理论是不适用的,而不是谬论。

这一经济增长的“半机制”根源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决定论范式,古典经济学在其经济秩序中,依赖机械轨道式的均衡概念,建立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给定初始条件,就找到一条稳态路径。但是,均衡增长理论是静态的一个特例,因而,如果我们把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变联系起来,在我们开始对经济增长进行思考时,我们需要一种截然不同的、非加总的和远离均衡的思维模式。

演化经济学开拓者阿尔钦早在1950年就批判新古典式的最优假设。他认为,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企业只需要“正的利润”而不是“最大化的利润”就能生存。因此,经济增长理论应该建立在“非最优”假设上。虽然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动态性质,但是这种动态是古典式的转移动态,仍然没有超出静态范畴。在动态经济分析中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只关注稳态路径,常常忽略局域发散情况,没有涉及动态方程的非线性现象。

所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虽在市场结构方面逐渐突破新古典理想假定的束缚,但是由于该理论中同质性与可加总的生产函数和方法论的新古典范式的半机制,致使该理论只是对经济现实的一种寓言式的解释,而不是一种科学的阐释。

三、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要突破寓言式的解释,重建现实式的理论架构。按照一般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首先要明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环境。按照经济增长的演化思想,经济增长是在不确定、异质性和“历史友好”的经济环境下的一种非最优、非均衡和非线性动态的演化过程。

(一)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现实性假设

现代经济理论的重建,不仅要从经济环境突破,更重要的是要在理论假设方面有所突破。要突破新古典理想假设,建立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现实性假设。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应包括以下四个:

1,满意假设。由于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人们不可能确切地预测结果,因此,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选择和决策过程往往追求满意,而不是追求最大化,并且表现为一种试错过程。

2,不确定性假设。不确定性意味着变化,意味着结构变迁,结构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动力。

3,多样性假设。多样性是分析的基本起点,多样性假设意味着经济状态、经济行为者、人的心智和选择行为等都具有异质性。

4,历史重要假设。历史重要意味着时间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作用、经济过程中的路径依赖性和经济过程的不可逆性。

(二)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方法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沿袭新古典范式的方法论个人主义,它分析同质的代表性个人行为,这使得该理论陷于致命的境地。因此,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必须摆脱新古典范式方法论,在整合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基础上,建立个体群思维方法论。个体群思维方法认为个体群是由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个体构成,在个体群层面上可以观察到支配行为多样性变化的规律性。在个体群方法中,我们认为群体中的成员是不同的,为了刻画群体,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的一般性质及它们在内部的分布。

大多数关于生产和增长的经济模型都没有明确地考虑到质变。如果经济系统的构成是前期经济发展的结果,那么,这种忽视将使得经济理论缺少因果分析。正是这种个体群方法不但将经济增长理论的因果关系更好地建立起来,而且还考量了经济增长的综合性、整体性、多因素性和动态复杂性。因此,我们主要的方法论选择是,现在要采纳一种实在论的立场。从实在论的观点来看,任何理论都必须从基本的本体论假定开始,它为更具体的理论命题确定了框架。

(三)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准分析框架

依据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与方法论,构建了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基准分析框架。

与现代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不同,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以异质性的企业作为研究经济增长机制的基础和出发点,而不是总量生产函数。异质性、竞争、选择和创新共同作用,决定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演化过程。

企业内部生产采取了惯例指导的原则,惯例是代表了企业的技术系数,是企业在微观层面上异质的“基因”,通过市场机制的竞争与选择,并根据企业的“实现利润”,对企业进行评价。市场机制进行竞争和选择时,企业的异质性可能会减少,为了保持企业足够的异质性,需要“创新”的注入。这样市场竞争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增长。

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突破了理想假定的束缚,对经济增长的解释更具有现实性。第一,经济增长不仅是各个要素单独作用的产物,而且各要素间的互补及互动产生的溢出效应也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纳尔逊认为,经济增长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产物,而且是技术与制度协同演化的产物。纳尔逊把技术分为物质技术与社会技术,物质技术主要在企业生产中使用,而社会技术主要指社会制度特征。社会技术与物质技术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的协同演化推动了经济增长。第二,深化认识经济增长的微观动力机制。技术进步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进化过程,是企业为保持异质性而不断“搜寻”的过程,因此企业进行R&D支出、发明和模仿,经济增长过程是一个累进的具有某种路径依赖特征的进化的“马尔科夫过程”,从而超越了现代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过程的寓言式说明。

(四)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比较

依据以上分析,可以对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进行比较。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篇9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需求量;需求;消费者均衡;垄断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严密,逻辑性非常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基本理论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客观上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有些教材的编写过于抽象,对基本理论概念的阐述本身不够透彻,又加大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笔者认为,从基本理论概念入手,将一些学生感到抽象与繁难的基本理论概念作严格的界定,讲深讲透,再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概念以学生熟悉的例子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从而更好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也更容易地将这些基本理论概念应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下文笔者就抛砖引玉,对微观经济学中几个知识点做些探讨,与同行作些交流,以激发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

1需求与需求量

需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理论,需求规律是经济学分析经济现象不可缺少的理论工具,但是刚刚开始接触微观经济学的学生,往往误用需求规律,或者认为需求规律在解释现实经济现象时,在有些情况下是适用的,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就不适用。进而对经济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产生怀疑,不再相信经济学的科学性。这种不必要的误解产生的根源是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掌握得一知半解造成的,同时也说明,在课堂教学中讲清楚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需求理论中把影响消费者最终需求的数量的因素,分成两类,一类是商品本身的价格,另一类是其它因素,如消费者收入、其它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等等。需求规律是说,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下降,消费者的需求量减少,也就是需求量变动。比如消费者对雨伞有需求,如图1,假若雨伞的价格从p,下降到p,,,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量就从Q,增加到Q,,。如果雨伞本身的价格并没有变化,但其它因素产生了变化,比如消费者的收入增加,使得消费者对雨伞的最终需求的数量增加,这就是需求的变动,如图2中a所示,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线D就右移到D,的位置。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减少,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线D就左移到D,的位置,如图2中b所显示。

通过引入看起来有争议、似乎推翻需求规律的事例,来讲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在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是特别有用的[1]。

例一:假如雨伞原来的价格是10元,天下大雨,商店老板临时把雨伞的价格提高到15元,但他卖的雨伞数量比平时还多,这种情况有没有违反需求规律?不少学生都认为需求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管用了。其实不然,这是典型的搞混了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雨伞卖的贵,消费者购买的数量就越多。”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正确的理解是,因为下雨,消费者对雨伞的需求增加了,在圖形上,整个需求线从D就右移到D,的位置,在雨伞供应不变的情况下,雨伞的价格上升,简单说就是,“雨伞的需求增加,所以雨伞的价格上升。”

例二: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曾经到北京大学演讲,演讲完后有北大某经济学者问张五常,说你讲需求定律是公理,不可能有违反需求定律的情况,那么现在mBa的学费越来越贵,为什么读mBa的人数还增加了呢?张五常教授当时简洁的回答,“需求增加,价格上升。”北大某经济学者显然混了需求量与需求的变动,人们的收入增加,攻读mBa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以及读了mBa之后会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使得人们对mBa的需求增加了,在图形上,也是需求曲线向右边移动。

2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含义

消费者均衡的原理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结论[2]。但学生在学到这一知识点时,常常难以理解,大多数学生都是机械地记忆消费者均衡的条件:(1)mRS=pX/py,(2)mRS递减,其中mRS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pX/py表示两种商品X与Y的价格比。他们一般将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当作数学的结论,难以理解这个条件真正的经济含义。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通过让学生内省的方式,讲清消费者均衡条件的经济意义。商品X与商品Y之间的边际替代率mRS的含义,即mUx/mUy,相当于消费者在边际上对两种商品之间比价的主观评价,而两种商品的价格比率px/py代表的是该消费者所面临的市场机会,也就是市场对两种商品的客观评价。

如果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与市场机会给出的对两种商品的客观评价不相等,说明消费者还没有充分将市场给出的机会完全利用,在相同预算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对现有消费组合的调整,达到更大的满足。如果消费者的主观评价与市场的客观评价是相等的,消费者的满足就最大化了。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是随着消费者购买的商品X与商品Y的数量不同而变动的,但价格比率px/py是不变的,如果边际替代率与价格比率不相等,就可以通过调整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使得边际替代率与价格比率相等。

笔者在讲解时,举了一个假设的例子来阐明这一点。假定某消费者拿20元到水果店买水果,打算买苹果(X)和梨(Y)。假如苹果与梨的价格比率px/py是2,意思是消费者若要多购买1个单位苹果,就得放弃2个单位梨的购买,这就是市场机会。假如消费者已经购买苹果与梨的一定数量,边际替代率mRS是4,这意味着消费者对1个单位苹果的主观评价是值4个单位的梨。显然,苹果的市场价格是低于消费者的主观评价,消费者若再增加1个单位苹果的购买,可以赚到2个单位的梨。这样一来,只要px/py小于mRS,消费者就可以一直增加苹果的购买,减少梨的购买,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随着苹果数量的增加,梨的数量的减少,苹果与梨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会下降,边际替代率若下降到2,此时px/py等于mRS,所有有利可图的机会都利用完了,消费者均衡就达到了。

假若px/py大于mRS,分析正好倒过来。比如价格比率px/py是4,意味着消费者若要多购买1个单位苹果,就得放弃4个单位梨的购买。消费者苹果与梨的边际替代率如果是2,即消费者对苹果的主观评价是值2个单位的梨。消费者减少1个单位苹果的购买,增加一个单位梨的购买,可以增加自身的利益,赚到的也是2个单位梨。只要px/py大于mRS,消费者就可以一直减少苹果的购买,增加梨的购买,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随着苹果数量的减少,梨的数量的增加,苹果与梨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会增加,边际替代率若增加到4,有利可图的机会就利用完了。此时px/py等于mRS,消费者均衡的条件重新达到。

消费者均衡直觉的经济含义可理解为,若消费者对苹果的主观评价低于市场价格,他的最优决策就是卖出苹果,比如他自己觉得1个单位苹果值2元,市场上1个单位苹果卖4元,他就卖出1个单位苹果,赚到差价2元。反过来也一样成立。通过这一讲解,就把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与每个人日常的经济行为联系在一起,学生就明白了,消费者均衡条件本质上说明的是人们买进、卖出行为的依据,人们可以通过套利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最大化利润与最大化收益

在微观经济学垄断理论一章,许多学生很难理解最大化利润与最大化收益的区别。为了向学生阐明这一区别,笔者在上课时举了作家拿版税的例子:

例一:著名作家陈丹燕的例子[3]。因为有读者很喜欢读她的书,但向陈丹燕抱怨说,书价太贵了。

“[网友]问:我很喜欢你的文章,买了你几乎所有的书,但这些年,你的书越来越贵了,对爱你的读者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迹象,我希望定价最好不要超过25元。

[陳丹燕书]答:定价不是一个作家可以控制的,控制权在出版社,我自己也希望书价不要太高,因为我自己买书的时候也希望书是比较便宜的,如果那个书是比较贵的我也希望是借来看而不是买一本,特别是买了以后发现这个书的价值不是很大的话也会觉得不高兴,所以我觉得我可以理解这种心情。”

例二:畅销书作家大冰的例子[4]。

这是一本长达480页的书籍,但是定价依旧非常亲民,大冰坦言,这个价格是跟出版社反复博弈后的结果。“从我的角度来说,我是一个内容生产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为读者做点什么,最起码让大家买得起正版,少买点盗版。”他还不忘说,“写书只是我收入来源之一,稍微任性一点也无所谓。”

然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作家为什么希望自己作品的定价更低一些?难道他们关心读者的利益还要超过关心他们自身利益吗?其实不是的,从经济学角度看,作家的著作带有一定独特性,因而具有垄断的特征[3]。因此可以用垄断理论来分析作家的行为。

但作家的书是通过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社与作者在利益方面是存在分歧的。具体而言,作家获得报酬的主要方式是拿版税,与出版社进行收益的分成,版税率相当于分成率,一般在6~8%之间,按作家的名气、作品畅销的程度及销量会有所调整。图书版税的一般计算方式是:图书单价×图书印数×版税率=总收益×版税率。所以作家关心的是总收益,总收益越高,他所得的分成收益即版税拿的就越多。但出版社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总收益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定篇10

初步顺次考察经济学信息范式的提出、形成和基本特点,是本文的任务。本文认为,已经形成并仍在发展的信息范式的基本假设只有两条:经济人行为最大化效用动机假设和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假设。区分经济人行为的动机、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对于理解这两条基本假设,理解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特别关键,而且与笔者读到的新古典主义和批判新古典主义的各种观点,都有所不同。本文只在信息范式基本假设的框架内,有所侧重地讨论涉及经济学理性的相关概念;对延续了新古典范式的信息范式的基本方法,不多讨论。

一、新古典范式的缺陷:从信息视角出发的评析

在现代经济学语汇中,新古典范式、瓦尔拉范式、完全竞争范式、一般均衡范式、竞争-均衡范式或传统微观经济学范式是同义语,意味着传统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模型蕴涵的基本方法和假设。前面提到,新古典范式中,基本分析方法还是有效和有力的,已经为信息范式所承续;无力和失效的是基本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新古典范式的核心。

新古典范式的最基本假设,是通过经济学论着和教科书提炼和广泛传布的完全竞争市场假设。这一假设由四个特征性条件构成:

·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经济行为人──买卖者众多,他们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力微乎其微,他们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

各厂商生产的商品在品质上无差异。

·

资源(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

经济行为人对有关的商品交易的信息(知识)完备。

它们的基本功能,是论证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会出乎他们意愿地促进公共利益,而且会比他们自觉或依靠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更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亚当·斯密,1994,第27页)。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竞争市场或市场机制,也就是价格机制。因此,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市场机制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幺、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上述假设、原理和基本问题,构成了新古典范式的核心,并通过福利经济学定理得以精炼表述。

在我看来,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中,经济行为人信息完备假设最为关键,由此可以得出一系列推论:

价格可以传递市场交易中的一切信息,信息是完备和对称的,于是经济行为人不必为获取信息支付成本,他们有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激励不存在。因此,新古典范式中不存在信息成本和激励的问题。

信息成本是交易成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信息成本为零是交易成本为的必要条件。因此,新古典范式是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完备假设。

第三,既然信息完备,市场交易及其前景就是确定的。因此,在新古典范式中,风险和不确定性没有容身之地。

信息完备和确定性保证了经济行为人的理性──最大化效用的动机的实现。因此,新古典范式中经济行为人的理性是完全的,没有必要区分经济行为人在动机、决策和结果三方面的理性与否以及程度如何,三者是一致的,不受限制的。

信息完备、不存在获取信息的激励、交易成本为零、理性完全、价格接受者、商品同质、资源进出市场无障碍,使经济行为人成为无差异的同质人;现实经济行为人的差异性、他们私人信息的不完备或不对称性、个体行为人之间的竞争等相互作用,被综合从而化解消融于市场价格这个公共信息之中了,竞争的差异性、多样性和风险性这个竞争完全性的本来意蕴,被竞争的同一性和确定性的异化意蕴替代了,这与经济学的个体主义出发点和微观分析之名不甚相符。因此,新古典范式的经济分析,实质上至多微观于个别市场或行业,个体经济行为人的风险类型、如何决策、由谁决策的问题无关宏旨,至少不太重要。

信息完备假设加上完全竞争市场的另外三条假设,使得市场交易的一般均衡必然达成,帕累托最优必然实现,市场机制不可能失灵。因此,运用新古典范式于理论分析的必然结论就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最有效率,政府干预不必要,或者政府干预越少越好。

这六点推论意味着,新古典范式具有循环论证的性质,其假设已经决定了其结论的必然性和唯一性。新古典范式的必然性和唯一性,面对经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显得过于严峻,过于乌托邦化。按照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94)的看法,新古典范式不讨论经济社会如何处理新信息的流动问题,不考虑人们如何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问题,甚至不承认经济社会传递信息的效率与获取信息的激励之间的冲突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例如股票市场信息不完备造成的“非均衡的均衡数量”现象;又例如投资人或创新者的创新活动,意在获取报酬,不可能免费传布技术知识的信息。如此等等,说明了新古典范式解释域的偏狭和解释力的疲弱。

今天看来,1920-30年代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中,兰格-勒纳-泰勒定理(Lange-Lerner-taylortheorem)所表述的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可以具有等效性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源在于:1.低估了激励问题的重要性;2.低估了人为造成完全的定价体系运行的困难,相应地低估了经济中非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3.低估了配置资本的困难;4.误判了中央计划功能和竞争功能的作用;5.忽视了经济中创新的作用(Stiglitz,1994,p.66)。这一系列低估与高估,都建立在对于经济学新古典范式的迷信和误用之上。其中最根本的错误,正如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指出的,是人们对于自身理性和科学的“致命的自负”,高估了中央计划当局模拟市场机制获取、传递信息配置资源的能力(Hayek,1988,chap.5)。一句话,低估了信息及其引起的激励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这一结论,不仅为经济理论所证明,为全世界中央计划型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成功所证明,而且为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改革开放的决策和进程所证明。

新古典范式对经济运行的解释与经济现实之间的严重不和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但是,人们还是可以说,新古典范式类似于物理学的无摩擦真空世界,是与“实然”相对照的“应然”,向人们提供了可资参照的坐标,至少在理论上很有价值。如果经济学延续新古典范式仍然可以保持较高的解释力和生命力,这话倒是不错。问题是:新古典范式是不是目前的最优参照系?有没有改进的可能?如果有,如何改进,替代范式是什幺?这几个问题有点像当年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面对牛顿定律的情形。

现在,回答这几个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至少答案的方向已经清晰:新古典范式不是目前最优的参照系,有可能改进,改进的一个可行方向是从现实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不对称入手,建立改造并最终替代新古典范式的信息范式。近十几年来,信息经济学及其整个经济学的进展表明了这一点。

二、信息范式的提出、形成及其重要影响

信息经济学是问题导向的,信息范式的提出和形成依赖于信息经济学对于经济问题的研究。依我有限的阅读所见,最先提出信息范式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94年,他在《社会主义凋萎了幺?》一书中,提出了“经济学信息理论研究方法”(theinformation-theoreticapproachtoeconomics),简称“信息范式”(informationparadigm),作为区别于新古典范式的经济学研究的新范式(stiglitz,1994,p.5)。囿于该书论题,他没有详细讨论信息范式本身,更多地分析和讨论了涉及信息范式的经济学一般问题。不过,从他讨论的问题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进展中,我们还是可以理出信息范式的形成脉络。

谈到信息范式形成的思想基础,至少有四位经济学大家必须提及。

奈特1921年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区分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并且指出: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上,一部分人会努力获取信息以寻求获利的机会,而他们也会比其它人得到更多的获利机会的信息(knight,1921)。这可以看作是市场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思想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