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6:21

奖励规章制度篇1

第一条为奖励在推动我市科学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科技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公民。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省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自主创新和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原则。

第三条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科学技术奖的组织、受理、评审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章奖励设置及奖励

第四条市科学技术奖是由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政府奖励。市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为市科技奖)分为三类:

(一)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二)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

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工作中取得了有创造性的重大的科研成果或专利技术,第五条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是指在市行政区域内。对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和创造重大经济效益的科技工作者个人进行的奖励。

(一)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每次评选1-2名。

(二)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由市人民政府市长签署。

(三)对获得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将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第六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是指对具有创造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科技研究成果和成果推广应用进行的奖励。

(一)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等级。

(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获奖组织由市人民政府发给奖状。对获奖项目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发给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和奖金:

1一等奖奖金每项10000元;项数78项

2二等奖奖金每项6000元;项数1720项

3三等奖奖金每项3000元;项数3033项

第七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是对在本市注册且属中小型规模的坚持推动本企业的科学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

(一)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每次评选6-8家;

(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由市人民政府给获奖企业颁发奖牌及奖金。每项奖金10000元。

第三章奖励范围及条件

第八条本制度适用于在市行政区域内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活动的组织或公民。

第九条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被奖励对象必须热爱祖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为做出创造性贡献,并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科技工作者可作为奖励推荐提名:

(一)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或创新的研究成果。

(二)从事具有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工作中。

第十条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推荐项目重点是应用于生产实践一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应用研究成果(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生物新品种)属于:

1国内、省内、市内首创的

2本行业先进的

3经过实践证明具有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

(二)具有国内、省内先进水平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三)取得国家专利证书(即授权)或申报的发明专利已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

(四)市推广、转化、应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成效显著的

(五)引进、消化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贡献突出的

(六)市内重大科学技术工程建设、重大设备研制、企业技术改造、资源开发利用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七)实施社会公益性重点项目中。

(八)从事标准、计量、质量、科技信息、科技档案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自然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医疗卫生、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防治以及软科学研究、科技著作(科普)编著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第十一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授予符合下列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一)开发出具有省级及以上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本企业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15%以上。

(三)重视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新技术的研究应用。

第四章推荐奖励程序

第十二条市科学技术奖励实行归口管理的推荐制度。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下列单位和个人逐级推荐和申报:

(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科学技术行政管理部门;

(二)市直有关行业主管部门、院校;

(三)市直重点企(事)业可直接申报;

(四)具有高级职称的3名以上同行科技人员联名。

第十三条推荐单位作为行业归口管理部门对其推荐的人员和项目进行初审。

第十四条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项目由主持单位按归口的原则推荐上报。

第十五条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对推荐的人员和项目进行评审。

第十六条市科技奖评审结果在媒体上公告。接受社会监督。异议期为一个月。

第十七条对有异议的项目经有关单位初审。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审议并作出认定结论。

第十八条对公告后的获奖人员和项目。经市政府批准后予以授奖。

第十九条市科技奖的获奖人或获奖项目的完成人。作为考核、晋升、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和享受有关待遇的依据。

第五章奖励经费

第二十条市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

第六章组织管理

第二十一条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承担。

第二十二条市科学技术奖专家评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

第七章罚则

奖励规章制度篇2

关键词:企业员工;奖惩体系;奖励体系;惩处体系;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4-0134-02

我们一直强调加强企业管理,那么企业管理到底管什么?简单地说,无非是管人管事。但是,事总是由人来做的,把人管好了,也就把事管好了。因此,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管人”,究其根本,无非是激励和约束员工,从表现形式上看,就是员工奖惩体系构建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从事企业员工奖惩工作的实践经历,就企业员工奖惩体系构建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 建立员工奖惩体系的意义

完善的员工奖惩体系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1.1 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管人管事,但归根结底是通过对人的组织、控制、指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完成相应的生产经营工作,实现企业目标,认真审视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无不体现了这一思想。企业通过制定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员工奖惩体系,加强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向员工传达明确的信息,哪些能做,做了企业会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资奖励;哪些不能做,做了企业将进行组织处理和经济处罚,从而形成正确的员工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2 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

员工到企业工作,一定有其自身需求,包括保障其生活的物资需求和高层次的价值实现需求。完善的员工奖惩体系给企业所有员工明确了职业发展通道和努力方向。员工的所有付出都能够在企业中得到相应的肯定和回报,包括职位晋升和待遇提升,从而实现员工努力提升素质和更高层次的发展的良性循环。即便是员工因违章违纪受到惩处的时候,也有章可循,

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切实保障员工正当合法权益。

2 员工奖惩体系构建原则

企业在构建员工奖惩体系的时候,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2.1 合法性原则

企业制定员工奖惩制度,特别有关员工惩处的制度,必须遵循国家法规要求,主要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做到每个制度、每个条款都在法律框架范围内,这既是依法治企的要求,也是避免劳动争议产生,保持队伍稳定的有效措施。

2.2 系统性原则

员工奖惩体系构建涉及到企业每一位员工、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每一个管理层级,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因此必须坚持整体设计、综合平衡的系统性原则,才能真正发挥激励约束作用,否则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

2.3 实用性原则

企业在构建员工奖惩体系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特征、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选择员工奖惩制度的表现方式,明确给予员工奖惩的范围、对象和标准,确保可操作性,达到有效激励和约束的目的。

3 员工奖惩体系构建方案

员工奖惩体系构建应坚持奖惩并重,给予员工奖励时,以精神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给予员工惩处时,坚持以警戒教育为主、警戒教育与依法依规惩处相结合。

3.1 员工奖励体系设计

在阐述这一点之前,必须统一认识,即奖励不等于激励。也就是说,只有合理设计的奖励制度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如果奖励制度设计不合理,实施效果可能是奖励了个别人员,但却挫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奖励体系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1 员工奖励的事项一般应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先进性、典型性,能够产生较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促进公司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调动员工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防止滥设奖励项目,降低激励效果。

3.1.2 应当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需要,适当设计奖励项目,以突出当前的重点工作和关键岗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3.1.3 绩效管理本质上也可以说是员工奖惩的一个内容,也同样是为了激励和考核。员工如果较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则在绩效评价时反映即可,一般不需要重复给予奖励。

3.1.4 企业应当全面规范所有的奖励项目,包括综合性和专业性的、行政性和党群性的、常规性和临时性的、精神鼓励和物资奖励的,以统一平衡不同类别、不同层级奖励的方式和标准。

3.2 员工惩处体系设计

给予员工惩处旨在强化负面考核,达到警示教育员工、逐步规范员工行为的目的。实践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2.1 设计的惩处制度应尽量细化,明确告诉员工哪些是企业严格禁止的行为,哪些是违章违纪行为,不能做,做了的后果是什么。

3.2.2 设定的惩处标准要合理适度,既要体现一定的力度,达到教育警戒的作用,不至于不痛不痒;又要合情合理,不能超出员工的承受范围,要让员工心服口服,防止员工产生对立情绪。

3.2.3 给予员工惩处应综合考虑违章违纪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造成的后果、承担的责任等要素定性、定量确定,保障惩处公平、公正、公开。

3.2.4 给予员工惩处应当履行必要的程序,包括征求工会意见,将惩处结果及时依法履行送达程序通知员工本人和工会,给予员工申诉的权力等。其中对于解除劳动合同的,要特别慎重,要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履行相关程序,如下达解除劳动合同的纸质通知、出具解除劳动合同证明、及时转移档案、保存相关资料等。

3.3 相关事项

3.3.1 要构建完善员工奖惩体系,企业还必须建立员工奖惩的组织领导体系,明确职责分工和奖惩权限。

3.3.2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制定的员工奖惩制度,应当内容合法,履行职工代表大会(职代会)审议通过等程序,并将制度通过适当的方式公示或告知所有员工。

3.3.3 对于企业管辖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子公司,不能照搬上级单位制定的员工奖惩制度,应当按上级要求制定本单位员工奖惩制度,并提交本级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向员工公示或告知后方可实施。

3.3.4 员工奖惩制度一旦制定颁布,关键在于执行。企业上下各级应当切实维护员工奖惩制度权威,不论上层领导还是基层员工,都应当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有功必赏,有过必惩,才能真正发挥员工奖惩制度的作用。

4 结语

奖励规章制度篇3

第一条为规范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简称“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确保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安全运行,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关于开展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是中央或地方财政设立的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实行“国库统管、分账核算、直接补助、到户到人”的原则。任何部门、单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四条建立奖励扶助专项资金“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四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制度运行机制。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管理和发放必须接受财政、人口计生、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人口计生部门负责核实奖励扶助对象人数,编制资金需求计划,管理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并监督发放机构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和资金管理情况。

财政部门负责奖励扶助资金的预算决算、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并加强监督管理,实现封闭运行。督促发放机构将奖励扶助金及时划转到个人账户。地方财政通过财政年报向上级财政部门反映专项资金到位、发放和结存情况。

发放机构负责制定资金发放办法和操作规程,按照服务协议的要求和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奖励扶助对象名单建立个人储蓄账户,将奖励扶助资金及时足额划转到个人账户,并将资金发放情况反馈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社会监督由监察或审计部门牵头,推行社会公示制度,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对制度运行的全过程监督。

第二章奖励扶助范围和标准

第六条奖励扶助对象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二)1973年至2001年期间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

(三)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四)年满60周岁。

奖励扶助金以个人为单位发放。

试点地区省级人口计生委依据上述基本条件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的有关政策解释,结合本地相关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奖励扶助对象确认的具体政策。

第七条奖励扶助标准:符合第六条规定条件的奖励扶助对象,按人年均不低于600元的标准发放奖励扶助金,直到亡故为止。已超过60周岁的,以奖励扶助制度在当地开始执行时的实际年龄为起点发放。

第三章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来源、拨付和发放

第八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纳入年度预算予以安排。地方负担的资金,以省级财政为主。

第九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按基本标准,西部试点地区中央财政负担80%,地方财政负担20%;中部试点地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别负担50%;鼓励东部地区自行试点。

第十条各省(区、市)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自行确定有资质的金融机构作为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统一发放机构。

发放机构要为奖励扶助对象开设个人储蓄账户,并对奖励扶助金的发放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十一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由省级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专账,分别核算中央财政拨付和地方财政安排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

第十二条中央财政负担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每年6月30日前下达到试点省份;地方财政负担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每年7月31日前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十三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到位后,人口计生部门应及时将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提供给发放机构;发放机构应在8月31日前将专项资金一次性划拨到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账户,并将建立个人账户和专项资金拨付情况,及时反馈给地方财政和人口计生部门。

第十四条省级人口计生部门每年1月31日前向同级财政部门反馈上年度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9月30日前报送下年度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和资金需求计划。上述情况和资金需求计划同时报国家人口计生委。

国家人口计生委10月31日前向财政部报送下年度个案信息和资金需求计划。

第十五条省级发放机构应于每年12月31日前将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等相关信息资料报送省级人口计生行政部门,并会同人口计生部门输入“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系统”。

第十六条发放给奖励扶助对象的奖励扶助金以年为单位计算。奖励扶助对象持有效证明到发放机构认定的发放网点支取奖励扶助金。

第十七条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形成的结余,区分中央和地方部分,用于抵扣下一年度相应奖励扶助金的额度。

第四章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和监督

第十八条财政部门和人口计生部门建立奖励扶助资金的监督检查机制。财政部和国家人口计生委每年采取直接或委托方式对各地资金测算、拨付和管理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九条加强对发放机构资金运行情况的监督。发放机构不按服务协议履行资金发放责任,截留、拖欠、抵扣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取消发放资格,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从事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部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改变奖励扶助范围和奖励扶助标准的;

(二)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的;

(三),专项资金管理混乱的;

奖励规章制度篇4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师激励;激励方法

众所周知,学校管理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而调动教师积极性无疑是实现这一宗旨的关键所在。要使每位教职工的个人意愿和能量与学校的整体目标统一起来,把学校意志转化为每个教职工的内在要求和实际行动,使管理效能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必须建设一支师德好、业务精、团队意识强的师资队伍。如何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满腔热情、精神饱满地投人工作呢?教师激励应当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同步跟进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相互交叉和融合的。人们的众多的需要大致可归结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大的类别。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出发,激励方法也理所当然地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两大类型。

物质激励是用实物或奖金等形式进行奖励或惩罚,以影响人们行为动机的方法。而精神激励主要是从精神层面来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的方法。精神激励包括的方式比较多,主要有表扬激励、批评激励、期望激励、榜样激励、荣誉激励等。

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孰重孰轻?有人认为,当前教职员工的待遇还不高,物质激励比精神激励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人认为物质激励不是一帖良药,尤其是对于具有安贫乐道、甘于清贫的优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更是如此。坚持精神激励为主是由知识分子的心理特点、教师的职业特征以及激励效果的自身特性所综合决定的。

其实,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孰轻孰重的问题,而是一个两者需要同步跟进、不可偏废的大问题。尤其是,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还需要得到更进一步的满足。在这种背景下,强调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就可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因而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华东师范大学俞文钊教授,在长期的心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同步激励法的主张。这种观点强调,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地加以同步实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同步激励法的关系式可表达如下:激励力量=(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该表达式表明,只有当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都处于高值时,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激励力量。两者只要有一个处于低值,就不能产生最大、最佳的激励效果。同步激励法即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双管齐下的一个简要的最好的表述。它不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简单拼凑和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融合。

2.情感激励和制度激励相辅相成

情感激励,有人称之为关心激励。这种激励不是以物质利益或精神理想为刺激工具,而是通过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良好的感情关系,来调动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情感激励是一种人情味很浓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尊重人,使被管理者处处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教育系统是一个知识密集、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组织,广大教职员工对于尊重的需要、关心的需要就更为强烈。要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工作热情,离开情感激励是难以达到其目的的。实施情感激励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人情味。一方面要坚持原则,按章办事;另一方面要三分含情,七分叙理,做到情理结合。(2)对教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或者带有色眼睛看人。(3)学校领导者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处处做教师们的楷模,廉洁自律,不计得失,敢挑重担。

制度激励(竞争激励),是指通过教师任用制度和管理制度所产生的“危机效应”和“竞争机制”,激发和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现在已经开始全面实施教师全员聘用合同制。教师职务废除了“终身制”,教师出现了“危机感”,激励就会自然产生。从学校内部来看,必须注意发挥规章制度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都与教职工一定的物质利益相联系,因此对教职工的消极行为是个约束。另一方面,规章制度又为教职工提供了行为规范和社会评价标准。教职工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还与自我肯定、社会评价等精神需要相联系,因此,其激励作用是综合的。发挥规章制度的激励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其次要有章必循,不管教职工愿意与否,都必须按要求去做,促使教职工养成自觉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最后,要贯彻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做到违章必罚。不论是谁,只要违章都必须受到惩处。只要坚持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对教职工不但能起到约束作用,而且能起到激励作用。

在当前的学校管理活动中,重规章制度建设,轻情感激励的弊端比较突出。部分学校管理者成天忙于制定各种形式的规章制度,以至于乐此不疲而眼中无人。更有甚者,少数管理者拒绝与广大教职员工接触,不深人实际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和需要,把企图依靠手中的权力和各种限制性措施,来达到压服教职员工的目的。显然,这种管理很难取得高效率的效果。

3.正激励和负激励适时适度

正激励即奖励。负激励即惩罚。正、负激励是学校领导者依据学校和有关部门所制订的各种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教职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所做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或否定和批评、制止和反对,从而有效地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方法。表扬、赞赏、晋级和批评、处分、开除等就是正激励和负激励的一些常见形式。正、负激励之所以重要并受到学校领导者的青睐,这是因它们具有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一属性决定的。正激励和负激励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调整人们的行为动机,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

另外,根据斯金纳强化理论,负激励应以过程性激励为主,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自觉克服不良行为。而在运用正激励方法时,为了避免人们对奖励的期望值不断增高或对奖励习以为常,管理者应采取间断的、时间和数量都不固定的奖励。再者,由于负激励在运用中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和不良行为,应该慎用。在实践中,应把正激励和负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一般坚持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负激励时,必须注意:

3.1关注时效性。奖惩的激励效应是与奖惩是否及时有密切联系的。行为修正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将行为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个人并给予奖惩,这样才能在客观上起到激励的作用。否则,就不能产生激励效果。

3.2把握奖惩度。学校管理者在运用正、负激励时应谨慎考量,要特别注意奖惩是否适度这个问题。恰当的奖励,应使受奖者觉得受之无愧,教职员工觉得受奖者真正值得奖励。同样,惩罚的轻重也要与不良行为的性质及其危害程度相当。轻描淡写不对,从重从快也不行。前者难以引起教职员工的心理反应.是无效惩罚;后者惩罚过重,容易引发人们对受罚者的同情,导致教职员工的逆反行为,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3.3注意频率。频率即激励次数的多少。尤其是对正激励而言,频率不一定是越高,激励效果就越好。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教职员工对激励频率的适应性、学校经济承受力等因素来确定。如果对学校的各项大小工作,一律采用高频奖金激励,久而久之,奖金也就失去了激励作用。

4.个体激励和群体激励不可偏废

个体激励是以教师个人为激励对象,对教师个体进行激励的激励方法。群体激励是以教师群体为激励对象。对教师群体实施激励的方法。个体激励强调的是个人的成绩和努力;群体激励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的作用和贡献。

奖励规章制度篇5

第一条为做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的个案信息登记和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目标人群的有关情况,建立完善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制约的运行机制,确保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深入地推广和实施,根据《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信息管理规范(试行)》(人口厅发【2005】84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口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分工协作、分级负责、管理规范、快捷高效”的原则,建立信息核查、登记、传输、应用、质量控制等制度,确保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目标人群个案信息及时、准确、全面。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省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资金发放机构进行奖励扶助信息的管理。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按照财政部《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和省人口计生委省财政厅《关于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明确人口计生部门、财政部门、委托发放机构的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

第五条县以上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内相关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政策法规部门负责奖励扶助对象确认口径解释及资格审定工作;发展规划(规划统计)部门负责组织专门统计调查、确定奖励扶助对象、录入维护奖励扶助对象个案信息并进行质量控制;财务部门负责联系财政部门和发放机构、编制资金需求计划、掌握和监督专项资金的运行情况。

第三章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与信息上报

第六条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的对象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

2、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1973年以来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生育;

3、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

4、年满60周岁。

第七条全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实行年审制。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程序分为个人申报、村级审议公示、乡级初审公示、县级审查确认四个步骤。

符合奖励扶助条件但因故当年未纳入资格确认程序的人员,原则上应纳入下一年度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确认程序。

第八条每年1月31日前,个人申报。上年度未纳入奖励扶助、本年度符合奖励扶助对象条件、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的人员,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村(居)提出书面申请(格式见附件1),填写《山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申报表》(见附件2,以下简称《申报表》),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见附件3)。上年度的奖励扶助对象,原申报信息发生变化的,要重新申报。

第九条每年2月28日前,村级审议公示。村(居)民委员会对本年度申报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的和上年度的奖励扶助对象,都要逐户逐项上门核实情况,并将核实情况张榜公示(格式见附件4)。公示结束后村级应在《申报表》上签署审议意见。对本年度申报要求确认奖励扶助对象资格但不符合条件的,要向申报人说明原因;符合条件的,要将《申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对上年度符合条件,本年度因信息发生变化不再符合的,要向当事人说明原因,并填写《山东省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退出情况报告单》(见附件5,以下简称《退出报告单》),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有关信息虽发生变化但仍符合条件的,要将新的《申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初审。

第十条每年3月31日前,乡级初审公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对村级上报的资料进行初审,并进行公示(格式见附件6)。公示结束后,将经审定的《申报表》、《退出报告单》等资料报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审查确定。

第十一条每年4月30日前,县级审查确认。县级人口计生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上报的资料进行审查和公示(公示格式见附件7),确认本年度奖励扶助对象。

第十二条每年5月31日前,信息录入和变更阶段。经确认具有奖励扶助对象资格和因故退出奖励扶助的对象,由县级依据《申报表》和《退出报告单》,将其信息录入“全国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

各市人口计生部门要随时登录“全国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负责督促所辖各县(市、区)及时录入上报信息,并对汇总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下载工作,将奖励扶助对象名单进行备案。

第十三条每年6月10日前,部门信息报送。人口计生部门要向同级财政部门和发放机构提供当年奖励扶助对象的个案和汇总信息,即《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见附件8)、《奖励扶助对象人数(预测)汇总表》(见附件9)。

第四章奖励扶助资金信息

第十四条每年6月15日前,省财政厅按照省人口计生委提供的当年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将所负担的奖励扶助专项资金下达到各市。6月31日前,市、县财政负担的配套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应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第十五条每年7月31日前,各县(市、区)发放机构应根据人口计生部门提供的当年《奖励扶助对象花名册》,将上半年的奖励扶助金划拨到奖励扶助对象个人储蓄帐户;次年1月31日前发放下半年的奖励扶助金,填写《奖励扶助金发放情况花名册》(见附件10),反馈给人口计生部门,每年12月31日前,由人口计生部门将信息录入“全国奖励扶助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计生部门在奖励扶助资金划拨到个人帐户之前,发现奖励扶助对象信息有误,不符合奖励扶助条件的,应立即终止向该对象发放资金,并填写《退出报告单》,立即作退出处理。

第十六条每年1月15日前,各市人口计生部门向同级财政部门反馈上年度奖励扶助专项资金发放情况,即《奖励扶助资金发放情况汇总表》(见附件11)。

第十七条建立奖励扶助对象人数和奖励扶助资金需求预测预报制度。各市要提前开展对下一年度符合奖励扶助条件对象的摸底排查工作,并根据奖励标准,预测下一年度奖励扶助资金需求。各市人口计生委于每年9月15日前,向省人口计生委和同级财政部门提供下年度奖励扶助对象汇总信息(见附件9)和下年度《奖励扶助资金需求计划表》(见附件12)。

第五章信息管理与质量监督

第十八条各相关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建立信息管理制度,明确专人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口计生部门要确定专人具体组织、协调此项工作,按规定及时处理和变更相关信息。

第十九条各相关部门要建立信息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对本部门奖励扶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省、市人口计生部门要对个案信息数据进行校核和评估,定期通报各地提交个案信息的进度与质量,并不定期地对上报的信息质量进行抽查,确保奖励扶助资金准确、及时发放。资金发放情况的检查可与奖励扶助对象资格年审结合进行。

第二十条财政部门、人口计生部门、发放机构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应同时使用书面和电子两种格式。书面格式的资料,须经单位负责人签字,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

第二十一条建立信息处理、利用、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用户的使用权限和安全责任。妥善保管密码,密码至少每半年更换一次,不得越权获取或处理信息,不得擅自对外提供相关信息。

奖励规章制度篇6

该公司安环部提供的统计显示,自从去年10月实行“两奖两罚”制度至今年3月的半年间,共收到各单位查找、消除事故隐患奖励申请表120份,确认发现隐患59个,其中,重大事故隐患11个、较大事故隐患48个,累计奖励员工47200元,涉及烯烃、环己酮、合成橡胶、环氧树脂、己内酰胺、化肥、动力、供排水、热电事业部及供销部、技术中心等11个单位的员工。

与此同时,半年来,该公司安环部通过检查,在合成橡胶、化肥、己内酰胺、环氧树脂、烯烃、供排水、热电事业部以及供销部、城区社区等9个单位辖区查到26起违章行为,其中严重违章行为11起,一般违章行为15起。共扣罚相关责任单位及人员51500元,其中严重违章行为扣罚35000元,一般违章行为扣罚16500元。据统计,在所查处的违章行为中,涉及外来施工单位(包括改制企业)的有22起,占总数的85%,高处作业不系挂安全带等直接作业环节“三违”及监管不力是主要情形。

从该公司企管部获悉,去年,该公司共发放HSe考核工作兑现奖272万元。公司从去年1月1日起开始计算“安全生产爬坡奖”,10月1日起执行考核兑现。至今年4月,公司已按照各直属单位的HSe业绩兑现177.4万元“安全爬坡奖”奖金。有的单位因零事故拿到足额奖励,也有的单位因发生事故被否决,不仅拿不到当年的奖励,还影响到下一年的月度奖励。企管部负责人介绍,今年,公司进一步加大HSe工作业绩考核权重。

奖励规章制度篇7

基本原则;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同奖同罚

关键词;全员、全时、全程、全责

各单位以路队为单位,成立以单车为主的安全小组,每个小组原则上不超过5台车,实行安全奖,连奖连罚制度,当月内,在小组内有单车发生违章、违规、有责事故的,一律取消安全小组内所有驾驶员安全奖。扣除的奖金奖励于本路队其他无违章,无有责事故发生的安全小组驾驶员。路队安全小组之间可相互监督但只限于从事营运驾驶时间以外。

基层单位领导、管理人员,全部分散挂靠到各个路队指导、协助路队长、安全员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如当月内该路队发生有责事故的,对路队长、安全员、挂靠管理人员进行警告。连续两个月内发生有责事故的降低工资发放标准(按5%扣除)。单起事故责任追究路队长、安全员除降低工资标准外仍按照《营运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年度内事故计划费用

交通事故费用计划=计划营运公里×0.05元/公里。当年未结案的事故按事故预计费用考核,但实际借款超过预计费用的按实际借款费用考核,待事故结案后,超出预计或实际借款的费用计入下一年事故费用。对年度内节省交通事故费用计划的单位以发放奖金的方式进行奖励。

1、奖金总额=节省事故费用数额×10%

2、奖金由各营运单位根据本单位安全管理百分制考核结果拟定分配方案,经公示并报安管办审核,集团公司批准后发放。

3、奖金分配方案中,对营运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奖励不得超过奖金总额的30%(其中主要负责人10%,分管安全副经理10%,其他班子成员10%),安管人员的奖励不得超过奖金总额的20%,挂靠路队管理人员10%路队长的奖励不得超过奖金总额的40%。

对年度内超出交通事故费用计划的处罚

1、处罚总额=超出事故费用数额×5%

2、各营运单位根据本单位安全管理百分制考核结果拟定处罚方案,经公示并报安管办审核,集团公司批准后执行。

奖励规章制度篇8

 达县财政局南外镇财政所干部职工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端正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廉洁高效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创健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经职工会议讨论,所长会议研究,并报镇党委、政府同意,特制定办公会议、学习生活、工作纪律、考核奖惩、廉洁奉公、任职轮岗、责任追究等管理制度。

一.办公会议制度

办公会议由所长主持,或所长委托负责日常工作的副所长主持,原则上每月召开定期办公会议两次,特殊情况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而召开。由所长、副所长、各办公室负责人参加。

1.及时传达中央、省、市和县委、县政府、县财政局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抓落实的工作措施。

2.研究部署县委、县政府、县财政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做到责任落实,人员到位,强化检查督促,推行目标考核。

3.按照县财政局和镇党委、政府的要求,研究部署机关各项工作。

4.认真抓好所机关各办公室和镇级各单位的财务工作,确保执行财政法规,圆满完成财政任务,力求增收节支。

二.学习生活制度

(一)政治学习制度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县委、县政府以及镇党委、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指示和决定。

2、政治学习由陈跃平书记主持,负责拟定年度学习计划、阶段性学习计划,并负责政治学习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

3、参学人员必须坚持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属重大政治理论学习,每位同志都要有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年底一并进行考核。

(二)业务学习制度

1、坚持以财政、财务、会计、国有资产管理、电脑等方面的知识为主,组织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

2、业务学习由李光容副所长主持,负责拟定年度学习计划、阶段性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料的准备等。

3、参学人员必须作好笔记,坚持全员学习、相互学习、随时学习和学用结合。每阶段学习结束后,必须考核验收。做到人人懂会计,个个会电脑。

(三)定期学习制度

政治学习每月至少组织学习1次,业务学习每月至少组织学习2次,每位工作人员全年参加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30次。

(四)考勤考核制度

每个机关干部职工都必须自觉参加学习,若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应请假,并严格进行考勤登记,不请假者按旷工处理。对政治理论专题学习,涉及考试、考核的要纳入干部职工的年度考核考评。

(五)学习交流制度

每季度进行1次集中学习和交流发言。结合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研究学习,开展工作,按要求提前作好发言准备,并形成书面材料,交单位存档。

(六)组织生活制度

党、团组织活动和组织生活由陈跃平书记、王胜男副所长主持,按要求定期开展活动,力求抓出成效。

三.工作纪律制度

(一)严格上下班制度

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按时上、下班,不得迟到、早退、无故缺勤。上、下班实行签到、签离制度。

(二)严格请销假制度

1.凡因公出差的要经所长同意,到县外出差还需经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同意,并报经县局批准。

2.凡请1天事假的要具备请假条,由执周所长审批;请假2天以上事假的由所长审批;请假3天(含3天)以上事假的,要经所长签署意见送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审批。全年事假累计不得超过25天,否则,按旷工处理。

3.病假凭医院证明请假,参照事假审批权限办理,不准小病大养,无病请病假,若有违者,按旷工处理。

4.婚假、产假、丧假、探亲假、公休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公休假应提前一周报告,由所里统筹安排,假满后按时销假。

5.一年中事假超过本人可享受的工休假的(工龄5至10年5天,10年至20年10天,20年以上的14天),当年不得再安排公休。

(三)严格工作制度

1.各办公室及其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时按质完成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独立处理事务,需要请示的问题必须及时请示汇报。

2.办公场所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秩序和纪律,文明办公、礼貌待客,热情接待外来客人和来访人员。上班时间不准用电脑玩游戏,不准在活动室搞不健康的娱乐活动。

3.不定时地对各办公室及其工作人员的在岗情况进行检查,若检查到有不假善离岗位者,按旷工处理。

4.坚决服从镇党委、政府和县财政局的双重领导,讲原则,顾大局,协调一致,勤奋工作。

5.职工考勤薄和请假条,每月月底由值周所长在3个工作日内交档案室备案,作为每月及年终干部职工考核的依据。

6.上班时间,严禁在办公场所打扑克、打麻将。

四.考核奖惩制度

(一)学历、职称教育奖励制度

1、凡参加各类学历教育的职工,应妥善安排学习时间,克服工学矛盾,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2、职工报考必须符合招生简章所列的报考条件,遵循“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规定,原则都应报考财政、财会、经管、英语、经济法、计算机、法律等与财政所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

3、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原则上应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不得脱产学习。

4、为鼓励职工学习积极性,职工通过学历教育获得民办教育承认的大专、本科文凭的,其学费由单位全额报销。

5、职工参加全国性会计类资格、职称考试的,考试合格后学费由单位全额报销,并给予一次性奖励。取得初级职称的奖励400元;取得中级职称的奖励800元;取得会计、税务注册类资格的奖励1500元。

(二)新闻宣传奖励制度

1.信息奖励。凡个人、联名或集体撰写的财政信息,被县级有关部门刊物采用的,每条奖励20元;被县委办、县政府办刊物采用的,每条奖励30元;被市委办、市政府办和市财政局刊物采用的,每条奖励60元;被省委办、省政府办和省财政厅刊物采用的,每条奖励120元;被部级刊物采用的,每条奖励200元。

2.宣传报道奖励。宣传报道,调研文章(论文),被县级刊物采用的,300字以内每篇奖励50元,300字以上每篇奖励100元;被市级报刊、杂志采用的,300字以内每篇奖励100元,300字以上每篇奖励200元;被省级报刊、杂志采用的,每篇奖励300元;被部级报刊、杂志采用的,每篇奖励500元,获奖文章按相应档次增加1倍奖励;被报刊、杂志头版头条或报眼位置采用的文章增加1倍奖励。

3.财政信息,宣传报道,调研文章,原则上需经单位领导审定后投报;同一稿件多级采用后,只按最高级次奖励;与财政工作无关的稿件,不适用本奖励制度;若由单位交费刊登的文章不予奖励。

(三)逗硬惩罚制度

1.按照规定的工作时间,迟到或早退(30分钟以内)每次扣发当事人当月津补贴10元;迟到或早退超过30分钟为缺勤半天,扣发当事人当月津补贴20元;迟到或早退超过60分钟为缺勤1天,扣发当事人当月津补贴30元;迟到或早退(30分钟以内)每5次为缺勤1天,扣发当事人当月津补贴30元。

2.凡有事需请事假者,非特殊情况必须先到单位签到后方能请假离开,否则按旷工处理,扣发当事人当月津补贴30元。职工请事假(累计8小时为1天)全年累计不得超过25天,否则按旷工处理,每超过一天扣发当事人津补贴30元。

3.不服从工作安排,不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按旷工处理,扣发当事人每天津补贴30元,并承担由此而造成的一切责任。

4.全年累计旷工20个工作日或连续旷工10个工作日的,按公务员管理有关规定处理,取消当年优秀公务员评选资格,同时按旷工的天数扣发全年各项奖金。

5.病假在一个月以上的按川人工〔1994〕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请事假1个月至6个月以内者,按比例扣发日平均额的综合奖,超过6个月的,扣发全年奖金及补贴。

6.星期天、节假日安排加班的,其加班补助按《劳动法》有关规定发放。以上规定每月如实兑现。

7.上班时间,在办公场所打扑克、打麻将。扣发当事人当月津补贴每人次50元。严禁参加任何形式的。若被公安机关、上级有关部门抓到,除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外,同时扣发当事人当月全部津补贴及年终文明奖。

五.廉洁奉公制度

(一)不准在公务活动中接受礼金、有价证券和各种贵重物品,对实在难以谢绝或事后发现留下的,应如数上交监察组织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理。

(二)不准以任何名义、形式向单位或个人索贿、受贿和利用手中职权吃、拿、卡、要。

(三)不准参加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

(四)不准以任何借口到所管属单位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各种费用。

(五)不准用公款搞超标准接待和到营业性舞厅组织舞会。

(六)不准动用公款或参与公款性质组织的旅游活动。

(七)不准违反政策规定和不按工作程序、审批权限划拨各种财政性资金。

六.任职轮岗制度

(一)全体财政干部职工应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坚定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

(二)每位干部职工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与时俱进,做到依法行政,科学理财,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三)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任人唯贤的原则,对干部选拔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四)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工作实绩突出,勤政务实,廉洁高效,遵纪守法,团结同志,作风正派。

(五)全所一般职工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制度,原则上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不应超过5年,确因工作需要的,最多不能超过8年,工作年限达到以上条件的必须实行无条件轮岗。

(六)在预算会计、预算外专户会计、出纳岗位上工作应做到日清月结,账务清楚。原则上以上工作岗位上工作年满3年的,应无条件轮岗。

七.责任追究制度

(一)实行领导负责制。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管理制度,所长主持全面工作,副所长负责所分管的工作,其余人员履行本职工作,做到切实履行职责,承当工作责任。

(二)履行职责要严格做到坚持原则,依法行政,秉公办事,科学理财,促进发展。

(三)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将追究领导的责任。

l、对职工考勤不严,不按要求考勤的。

2、不严格执行财经制度,账务不清、财务混乱,岗位职责不明确的。

3、截留、挪用、贪污、侵占公款的。

4、出现重大安全事故的。

5、处理突发事件不力的。

6、隐瞒重大事情不报的。

7、违犯工作制度相关条款的。

8、违犯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

(四)切实抓好治安防范工作,杜绝各类事故发生,若出现重大责任事故,概由当事人负直接责任,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个人责任。

本制度从二0一二年三月一日起执行。

 

奖励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民办教育促进法私立学校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

[作者简介]陈汉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浙江宁波315100)

比较大陆《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我国台湾的《私立学校法》,其内容虽有所差异,但都包含了对私立学校的立法宗旨、学校性质与地位、董事(理事)会制度、奖励与扶持、税收、收费等方面的条文规定。比较《民办教育促进法》与《私立学校法》的异同,对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立法宗旨

大陆《民办教育促进法》

(以下简称《民促法》)第一条规定:“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根据该条规定可以看出,《民促法》的立法宗旨有三:(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3)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这体现了国家对民办高等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和依法管理,维护了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保障了民办学校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台湾《私立学校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促进私立学校多元健全发展,提高其公共性及自主性,以鼓励私人兴学,并增加国民就学及公平选择之机会,特制订本法。”可以看出,其立法宗旨是为了确立筹设私立学校的权利义务主体,提高私人办学的自主性,并适应未来一法人可设立多学校的需求。

总体上看,两部法律因制定时间不同而分别承担了不同的历史使命,法律实施侧重点有所不同。《私立学校法》侧重于促进私立学校多元健全发展,提高其公共性及自主性,以鼓励私人兴学,并增加国民就学及公平选择之机会;而《民促法》的宗旨是为了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及维护民办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二、民办(私立)学校的性质与地位

《民促法》第三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民办教育公益性事业的属性,而否定民办高校的营利性,规定了民办教育的社会主义属性。《民促法》对民办教育性质和地位的界定是该法的一个关键性原则。

《私立学校法》第二条规定:“各级、各类私立学校之设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由学校财团法人申请之。”因此可以看出,台湾私立学校必须作为财团法人的身份方可设立,其性质为财团法人,私立学校与财团法人合二为一。因此国内学者将其称之为“公益性的财团法人”。关于私立学校的地位问题,在《私立学校法》制定的最初预设中,立法思想便蕴含了“私立学校的补充性、非营利性、公共性以及世俗性的地位特征”。在最初制定《私立学校法》时,在国民教育阶段中私立学校则属于例外的、补充的地位。私立学校并没有规定必须登记为财团法人,但均被视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团体。私立学校的公共性也是在私立学校规程时期确立的,在当时制度的限定下,私立学校与公立一视同仁,具有明显的公共性。

比较得出,《民促法》规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公益性事业的性质,这也就强调了民办教育的公益性。同时也指出,民办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承认了民办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私立学校法》在第三十五条中规定了财团法人的性质,私立学校与公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公共性。

三、董事(理事)会制度

《民促法》第十九条规定:“民办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对董事会人员的组成,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应由举办者或者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其中1/3以上的理事或者董事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对于董事(理事)会的人员数量,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应由5人以上组成,设理事长或者董事长1人,理事长、理事或者董事长、董事名单报审批机关备案。关于董事会的职权,《民促法》规定,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行使下列职权:聘任和解聘校长;修改学校章程和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制定发展规划,批准年度工作计划;筹集办学经费,审核预算、决算;决定教职工的编制定额和工资标准;决定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私立学校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了董事会、董事及监察人的设置原则。关于董事及董事会,规定董事会由7-21人组成,董事每届任期4年,连选得连任;在资格限制上,董事相互间有配偶及三亲等以内血亲、姻亲之关系者,不得超过董事总额1/3;董事会创办人为当然董事,不经选举而连任;对董事的选举,董事会应于当届董事任期届满两个月前开会选举下届董事,并应于选举后30日内,检具全体董事当选人名册,报请法人主管机关核定;对董事长的选举,新董事会应于报法人主管机关核定后30日内,由原任董事长召开新董事会,推选新任董事长报法人主管机关核定,并于当届任期届满前交接完毕,报法人主管机关备查。除此之外。本节还对董事的补选、解除、消极资格以及相关罚则作以详细说明。

《民促法》规定,学校应当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而《私立学校法》规定私立学校必须设立董事会。台湾私立学校必须设立董事会,其决策机构较为明确,而《民促法》则留下了“其他形式”的空间,这种规定某种程度上对民办高校的管理带来不便,可能导致监督管理缺乏约束对象,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也因此不完善。《民促法》的弹性设置会让其董事会的法律规定形同虚设。

四、奖励与扶持

《民促法》关于扶持与奖励的条款,由第四十四条至第五十二条组成。包括:(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的发展,奖励和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3)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4)国家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5)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应当按照委托协议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6)新建、扩建民办学校,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教育用地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私立学校法》在第五章规定了奖励、补助与捐赠的办法,规定了私立学校奖励与补助的条件、对象、方式以及对赋税减免措施。它规定,私立学校办理完善、绩效卓著者,法人或主管机关应对学校法人、校长或有关人员予以奖励。其中政府奖补助金的覆盖面较为广泛,涉及到对学校、董事会及校长、行政员工、教职员工、学生的奖励。奖励方式自由灵活,除了颁发奖金之外,还颁给奖匾、奖词、奖章、勋章以及嘉奖等。第六十条规定,对未依法使用奖助金的私立高校,“教育部”除了有权收回奖助金外,还可以停止申请奖助金的资格,直至其改善为止。私人或团体对于学校的捐赠或宗教法人捐赠设立宗教研修学院时,除依法予以奖励外,并依法获得减免税捐。另外,对个人或盈利事业的捐赠事宜作了相关规定。

比较看出,在奖励与扶持部分,《私立学校法》比《民促法》更为详细和具体。《私立学校法》的规定包含了对私立学校奖励与补助的条件、对象、方式以及对赋税减免措施的具体说明。但《民促法》对扶持与奖励的规定过于宏观,对于采取什么具体方式,奖励幅度多大以及获得奖励的条件等并没有确切说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五、税收问题

《民促法》第七章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私立学校法》规定:“私人或团体对于私立学校之捐赠,除依法予以奖励外,并依所得税法、遗产及赠与税法之规定免税”。两部法律都在此强调了对民办(私立)学校的税收优惠的具体措施。我国大陆学者胡建波认为,就捐资办学抵税一项,大陆的税收优惠要优于台湾。如《民促法》允许捐赠人百分之百抵税,而台湾则规定:个人之捐款,不超过综合所得总额50%,营利事业的捐款,不超过所得总额25%,并得依规定申报当年度所得税。

比较而言,两部法律都强调了对民办(私立)学校的税收实施优惠政策。《民促法》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私立学校法》规定,私人或团体对于私立学校的捐赠,除依法予以奖励外,并依所得税法,遗产及赠与税法之规定免税。但目前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大陆的税收优惠措施要优于台湾,尤其捐资办学抵税这一做法,表明大陆现阶段对民办高等教育的促进力度比台湾要大。

六、收费问题

奖励规章制度篇10

关键词:煤矿安全员工安全互保区队自查

1.背景及概况

煤矿事故的发生是内外因素交替吻合的产物。从内因讲,是井下各种地质因素相互作用矛盾发展的结果。从外因讲,采掘方式方法、配套管理措施等等都直接影响井下各种矛盾的发展,其结果或诱导矛盾向安全稳定发展,或导致事故发生。其核心归纳起来还是人占据着主导因素。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归根到底是人的管理。

如何实现人的管理呢?首先是推行员工之间的互报意识,形成一种安全互保小团队,特别是班组之间、员工之间等。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抗风险水平是有限的,只有整合班组之间、员工之间这种小团队之间的安全意识,提升他们之间安全互保水平,才能真正的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水平。

2.安全互保实施的作用和目的

2.1加强员工安全互保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就是为了达到员工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目的。

2.2员工安全自保也是践行公司“五自管理体系”中员工自律的精髓。因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活动在矿井生产中对安全起着决定作用,员工互保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决定着矿井的安全和谐发展,只有确保了员工的安全,才会换来矿井最大的效益和收益。

3.安全互保开展方法

3.1安全互保人员范围的界定

3.1.1采煤组

(1)生产班:工作面支架工、采煤机、运输机、转载机司机为一组;上下两巷超前端头工、乳化泵站司机为一组;皮带机司机及其他人员为一组;

(2)检修班:供电检修组;三机检修组;皮带及其他检修组。

3.1.2开拓组(以掘进头为一个独立单位)

(1)迎头打眼、放炮、架棚、支护、喷浆等大工为一组;

(2)其他人员为一组。

3.1.3掘进组(以掘进头为一个独立单位)

(1)迎头打眼、支护、综掘司机为一组;

(2)皮带、绞车司机等其他人员为一组。

3.1.4机电一队

(1)地面所有人员为一组;

(2)井下各变电所、泵房人员为一组;

(3)井下其他人员为一组。

3.1.5皮带队(以煤仓上口为分界线)

(1)生产班为一组;

(2)电工班钳工班为一组;

(3)安装班为一组。

3.1.6运输队

(1)检修班:井下道班一组;电工班一组;钳工班一组;电机车修配班一组;(共4组)

(2)生产班:井下电机车司机及跟车工一组(含调度员)、北四斜巷一组;北二斜巷一组;矸石山及地面作业人员一组;(3个生产班,共12组)

(3)其他人员为一组。

3.1.7通风队

(1)井下瓦斯检查工为一组;

(2)井下爆破工为一组;

(3)井下通风设施工、通风工为一组;

(4)其他人员为一组。

3.1.8探防队

(1)以采煤工作面顺槽为一组;

(2)地面人员为一组。

各区队无论哪个小组出了互保责任,班长和跟班队长必须同样承担连带责任,接受同等处罚。

3.2安全互保相关人员连带处罚规定

3.2.1造成别人伤害程度达到轻伤及以上的,对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属劳务工的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属正式工的给予留用察看6个月的处理,并分别给予罚款5000元。

3.2.2造成别人伤害程度达到轻微伤的,对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为劳务工的给予解除劳动合同,为正式工的给予留用察看3个月的处理,并分别给予罚款3000元。

3.2.3对同组作业人员发生轻伤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除按照矿有关规定处理外,其他同组互保人员均给予每人1000元的罚款。

3.2.4对同组作业人员发生轻微伤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除按照矿有关规定处理外,其他同组互保人员均给予每人500元的罚款。

3.2.5同时违反《新桥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及隐患责任追究制度》规定的,可进行重复处罚。

3.2.6对同组作业人员发生“三违”的,除违章人员按规定缴纳诚信保证金外,其他同组互保人员一般违章罚款100元,严重违章罚款200元。

3.2.7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造成未遂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主要责任人,属劳务工的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属正式工的给予留用察看3个月的处理,并分别给予罚款3000元—5000元。

3.2.8对个人一年内累计违章3次、一季度内累计2次的,属劳务工的给予解除劳动合同,属正式工的给予留用察看6个月的处理。

4.区队自我安全互保行为奖励

为促进各区队自觉做好安全自主管理工作,对区队自治、班组自律、员工自理行为进行鼓励,主要对区队自查“三违”、自查隐患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标准如下:

4.1区队自查“三违”奖励标准

4.1.1自查严重“三违”奖励标准:

①对区队“双基”百人率1.0加15分;

②查处“三违”人员者奖励800元/人·次;

③队长奖励200元/人·次。

4.1.2自查一般“三违”奖励标准:

①对区队“双基”百人率1.0加10分;

②查处“三违”人员者奖励500元/人·次;

③队长奖励100元/人·次。

4.2区队自查隐患奖励标准

4.2.1自查主要一般隐患:

区队“双基”加2分/条,查出隐患人员奖励100元,队长奖励50元,但对责任人必须严格按照区队制度进行考核。

4.2.2自大隐患:

区队“双基”加10分/条,查出隐患人员奖励500元,队长奖励200元,但对责任人区队内部人员按照区队制度执行处罚,其他人员按照矿制度执行处罚。

4.2.3对区队“双基”考核,取消区队自查一般隐患加分,但区队必须按照《新桥煤矿事故隐患排查与整改》制度的要求每天进行隐患自查排查工作,不按照规定进行隐患排查者扣“双基”10分。

4.3科室自查“三违”奖励

4.3.1一般“三违”对科室“双基”加2分,严重“三违”加3分;

4.3.2查处“三违”人员者,严重“三违”奖励800元/人·次;一般“三违”奖励500元/人·次;

4.3.3全矿人员抓“三违”采取只奖不罚的原则,安检员抓“三违”按有关规定执行,但其他人员抓的“三违”不再对安检员进行处罚。

5.安全互保实施效果

5.1规范职工行为,促进矿井长治久安。员工安全互保行为的实施,从制度上规范了职工的操作行为和不安全因素,让职工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去保护自己保护他人,进一步促进了矿井的长久安全发展。

5.2明确奖罚范围,体现区队自治。对奖励以及处罚标准进行了明确,特别是给予自查行为加大了奖励力度,让区队在自治方面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真正体现出了区队自治。

5.3增强职工超前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全互保要求职工在工作中要有超前安全意识,在生产一线,职工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制约。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损失,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为保持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