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护理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4:34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篇1

关键词:医疗纠纷;医疗安全;医疗缺陷;合法权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提高,医疗纠纷事件不断增多,而原本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也不断增加,有效的处理医疗纠纷有助于医院按照正常秩序进行,减少医院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良影响,提高社会服务功能。

1医疗纠纷的概念、发生原因及特点、处理方法

医疗纠纷是患者和医疗机构或医护人员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基础上,双方对医疗行为的需要、采取的手段及期望的结果产生分歧,并以损害赔偿为主要请求的行为。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很多,首先有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和服务观念不到位,实施医疗行为过程中出现了态度蛮横粗鲁等现象;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造成误解;患者或者患者家属对医护知识缺乏,不知道疾病的危重程度,一味把治疗效果不佳归罪于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缺乏相应的医疗知识,对医护人员及院方作出的解释不能够理解;故意通过造成医疗纠纷形式,目的是减免医疗费用。上述原因可能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因素。医疗纠纷产生后,患者或家属可能通过此形式来获得医疗赔偿或者减免医疗费用;或者采用人多要挟形式强迫院方满足提出的要求;采取殴打辱骂等形式,殴打或辱骂医护人员、堵塞医院大门等,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目的是让院方满足其提出的要求;或者患者通过专职医闹机构、等。

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途径主要是调解、医疗事故鉴定和民事诉讼。调解是在卫生行政机关、第三方法人或者自然人,或者在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之间针对医疗纠纷进行的裁决行为。医疗事故鉴定是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医疗事故鉴定。民事诉讼是案件当时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通过人民法院的开庭审理,在查明事实及适用法律情况下,对医疗纠纷进行裁决[1]。

2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理

医疗纠纷的妥当处置不但有效的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利于维持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同时也能更好的维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

2.1成立健全的医疗安全管理组织

加强医疗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有利于提高各级领导对医疗安全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在医院内可成立健全的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以业务院长为组织的主要领导,医务处、门诊部、护理部、学科带头人等为成员,在各个科室设立医疗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健全的管理规章制度。此组织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实施医疗安全教育,组织医疗安全查房,定期通报医疗安全情况,处理医疗隐患,作出防范,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强化医疗安全意识,并对无差错或差错少、无事故或者事故少的科室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2.2完善医疗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医疗安全管理实施制度化、标准化,目的是为了有效的防范医疗缺陷。可根据医院情况制定医院安全管理规定,制定对危急重症、疑难病例、手术患者相关的安全管理规定;制定输血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等,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充分结合科室收治患者特点,目的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提高医护人员对医疗安全的重视以及执行的标准化,避免无制度可依等杂乱管理。

2.3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是有效的方法医疗缺陷产生的医疗纠纷。首先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执行医疗行为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查对制度,这样可有效的避免医疗缺陷发生。再者,加强病案管理也是减少医疗缺陷所引起的的医疗纠纷的发生,医护人员做好对病情分析,做好记录,为医疗鉴定时提供准确完整的病案资料,这样有助于减少医疗纠纷发生和有助于处理医疗纠纷[2,3]。

2.4加强医疗安全关键环节管理

针对医疗行为中的医疗缺陷相关多发及好发因素,对医疗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有序有效管理。在对关键环节管理过程中,严格加强三级查房制度、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要从医院管理部门到具体临床科室部门,做到责任到人,确保制度严格实施,确保岗位责任制实施。加强医疗安全关键环节的所涉及人员管理和培训,提高上述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加强此类人员的技术培训,对于责任心缺乏、技术水平差等人员要调离此岗位。对于医院捏的手术操作、输血、护理、院内感染等关键环节加强管理,落实到人。

2.5依据法律规定保障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为了防范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除了有效合理进行医患沟通外,同时要根据法律规定做好医疗纠纷处理,医院建立健全医疗纠纷接访程序和制度,成立医院医疗纠纷调解办公室,办公室成员要掌握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通过相关法律知识培训等形式提高办公室成员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做好医疗纠纷调解。

总之,医疗纠纷的产生因素和特点较多,不能一一罗列,但是做好医疗安全管理是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方法,及时发现医疗缺陷,有利于避免和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有利于维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持医院正常工作秩序,提高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建波.医疗纠纷司法鉴定的法律依据—兼谈正确处理司法鉴定与医疗事故鉴定的关系[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5(03):46-48.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篇2

随着医学与法律知识的普及,病人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疗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护士如何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履行自己的职责,是有效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护士条例》,就新时期护士如何规范护理行为,促进护士依法执业,有效防范医疗纠纷进行探讨。

1强化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执业

1.1护士必须是经过护理专业学习并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专业人员护士上岗前经过培训、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合格后才能上岗,以保证护理质量。未经执业注册者,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人员,也不得从事护理执业活动。

1.2执业护士应依法执业执业护士除认真学习职业道德教育、医院规章制度、护理管理制度外,还应着重学习与护理行为相关的《宪法》、《刑法》、《民法通则》、《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有关内容,增强法律意识,并通过护理纠纷个案分析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的规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以及对患者、患者家属和社会的义务,理解和尊重病人的各项权益,懂得依法执业的重要性,做到知法、守法、用法,确保医疗护理安全。

2建立、健全及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

2.1加强制度管理不断完善各种工作和安全管理制度、应急处理程序和专科护理流程,细化并规范护理过程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加强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核心制度的管理。

2.2制订各种护理应急预案如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时、患者猝死时,发生化疗药液静脉外漏时、突然停电、火灾、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能很快进入应对处理流程,并时时进行护理应急预案的演练。

2.3建立护理告知、签字制根据各科室不同特点,对做特殊护理操作、治疗或一些相关院内科室规定,如深静脉穿刺、拒绝翻身、患者外出或夜不归宿等,履行告知义务,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清楚会导致的不良后果,做到知情同意,建立护理告知、签字制。

2.4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卫生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制度是维护护理工作有序进行、保障医疗护理安全的根本。在有章可循的基础上,做到有章必循,避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有些护士把本该属于自己的工作交给护工来做,如吸痰、口腔护理,更换引流瓶等,认识不到自己的违规行为,为患者的安全带来很多隐患。

2.5在落实规章制度的同时,应增强证据保全意识疑是输液、输血、注射、用药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并将残留液、输液瓶送检,若患者及其家属不参与封存,应请公证机关对封存过程予以公证,以保障证据的法律效力[1]。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水平

《护士条例》中规定护士在执业活动中,发现患者病情危急,应当立即通知医师;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应当先行实施必要的紧急救护。因此,护士不仅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积累工作经验,还要熟练掌握临床抢救、复苏技术,提高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和应急能力,同时要全面提高护士的专科护理技术水平,避免护士由于护理专科理论知识及技术不全面,当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未能做出正确评估,未及时报告处理,或对医疗设备使用能力的缺乏,使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4执行医嘱

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而拟订的书面嘱咐,是护士对患者施行治疗及护理措施的依据,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注意。

4.1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应严格“三查八对”注意医嘱的合理性及正确性,不能错误或机械地执行医嘱。《护士条例》规定,护士发现医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诊疗技术规范的,应及时向开具医嘱的医生提出,必要时向该医生所在科室的负责人或者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管理的人员报告。如果护士怀疑医嘱存在错误,护士有权力拒绝执行,并向医师提出质疑,如果遭到医师斥责或强制时,护士应向其所在科室负责人或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医疗服务管理的人员报告;反之,如果护士明知医嘱有错误仍然执行,护士将与医师共同承担所引起的法律责任。

4.2执行口头医嘱一般情况下,不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在遇抢救急危患者时,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向医生复述一遍医嘱内容,方可执行,随后应注意督促医生及时补开医嘱。

4.3严禁违规行为严禁护士随意篡改医嘱、无故不执行医嘱、无医嘱擅自给患者用药做治疗等违规行为。

5增强服务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往往仅注重执行医嘱,完成打针、发药的工作,忽视了主动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巡视病房和基础护理等工作;注重治疗性措施的落实,忽视了对患者的生活照顾、心理护理和康复指导;注重技术操作,忽视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未能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完全付诸行动[2]。护士应以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来履职尽责,尊重、关心、关爱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与健康,紧紧围绕“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护患沟通,积极开展好一对一的健康教育,主动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6尊重患者的隐私权

患者在入院后,为了更好地实施整体护理,在入院进行护理评估时,患者为了早日康复,往往会将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习惯及嗜好等隐私和秘密告知医护人员,同时在住院期间,患者的一些检查结果、病情及治疗方案涉及当事人隐私的,护士有义务保护患者的隐私。就医者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不得随意泄露,护士应充分认识到随意泄露患者隐私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

7规范护理文书

书写护理文书是护士工作行为记录的文字材料,也是各项护理活动及病情观察的客观记录,是治疗诊断和实施护理措施的科学依据,是处理和解决医疗纠纷、鉴定事故性质的重要法律依据,所以规范护理文书书写非常重要。

7.1护士书写护理文书原则应当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原则,字迹清晰,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7.2护士之间不得代签名或代医生签名如署名不实,当发生医疗纠纷,在法庭上一旦进行笔迹鉴定,将失去法律效力。

7.3护理病程记录单的书写记录要更具体、全面、客观、真实,不能凭空想象,随意记录,避免发生医疗纠纷时对护士举证不利。

7.4护士长加强护理记录书写质量的监控和管理使护理文书书写缺陷遏制在护理记录形成的过程中。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救死扶伤、保护生命、防治疾病、减轻痛苦的专业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爱心,勤奋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规范护理行为,坚持依法执业,增强服务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防范医疗纠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篇3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和全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日渐增多。频发的医疗纠纷不仅干扰了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无形中造成了医患之间的隔阂,甚至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还可能造成医务人员的人身伤害。目前,医疗纠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认真研究医疗纠纷处理困难的成因与防范措施,寻求医疗纠纷最佳的解决途径,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工作秩序,是当前医疗卫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1医疗纠纷的概念及分类

医疗纠纷一般泛指患者或其家属与医疗机构之间对诊断、治疗、护理过程、治疗结果及其产生的原因在认识上发生分歧,患方向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甚至司法机关控告或提讼,要求追究责任、赔偿损失所发生的纠纷。

医疗纠纷根据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无过失而分为两大类,即医疗过失性纠纷和非医疗过失性纠纷。医疗过失性纠纷,由于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存在明显过错,处理起来比较简单、直接。而非医疗过失性纠纷构成原因比较复杂,解释、处理工作极为困难,严重干扰科室、院领导的正常工作,处理不好甚至有可能激化矛盾,扩散影响而成为不稳定的因素[1]。

2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分析

2.1医方原因:医疗纠纷中的医方原因包括医疗技术、医护人员素质、医院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在诊疗或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缺乏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执行医疗规章制度不到位,违反医疗技术操作常规,因工作中出现差错酿成纠纷;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水平不过关,对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认识不足,出现漏诊、误诊等诊疗失误,甚至因严重不良后果,引起纠纷;病历文书书写不及时,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患方常对补记的病历书写部分不予承认,认为院方篡改病历。在医疗活动中有些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询问病情、体格检查不详细,病历书写不实事求是,凭空臆造病历,或受患者所托对其病史进行隐瞒或涂改,很容易引起医疗纠纷[2];缺乏与患者沟通的语言技巧,服务过程中存在生、冷、硬、顶的不良现象,个别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缺乏同情心,与病人谈话语言生硬,解释病情过于简单,对病人主诉和家属反映表现出不重视、不耐烦,使病人或家属产生反感情绪和逆反心理。在医疗纠纷发生早期由于解释工作不到位、态度粗暴,造成医疗矛盾进一步爆发;部分医护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不能很好履行告知义务,知情权重视不足,未向患者将病情、采取的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情况告知,未尽到告知职责,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不信任,对诊疗过程有疑惑,最后酿成医疗纠纷[3]。

2.2患方(患者及其家属)和社会的原因:随着我国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普法教育的开展,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同时又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且对医疗期望值过高,一但医院实际提供的医疗服务结果差于预期,病人就产生不满情绪,极易导致医疗投诉。有些患者或家属出于经济补偿心理,想借助医疗纠纷带来经济效益[3]。甚至一些病人或家属把对社会不满的情绪用极端方式转发到医院或医务人员身上,如以棍棒相加,冲击医院、扰乱医疗工作秩序,欧打、辱骂医务人员,由此引发群体性恶性事件和暴力案件,使医护人员的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4];此外由于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医学知识,出于对患者的同情,偏听了患方的一面之辞,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出现片面报道,使医疗服务市场导向失衡。

3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

3.1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与医院的各项制度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医院的一切医护行为严格按照正规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运作,坚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制定了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和计划,实施医疗安全教育,组织医疗安全查房,定期通报医疗安全情况,找出医疗安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限期整改,制定防范措施。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尤其是新分配毕业生的岗前教育,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

3.2强化业务技术培训,狠抓医疗质量。加强“三基训练”,举办医疗技术操作培训和考核。科室坚持全科业务学习,对疑难病例、死亡病例、误诊病例举行讨论,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定期举办新知识、新技术业务讲座,切实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避免在诊疗活动中出现因医疗水平不过关造成的医疗纠纷。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加大质量监控力度。防范医疗缺陷最基本的措施,就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护理工作中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按照“三查七对”执行,避免医疗缺陷的发生。在临床工作中,建立建全了接诊、三级检诊、大查房、会诊、病案讨论等规章制度,降低误诊、漏诊率的发生率。提高病案质量,减少因病案书写质量不佳引发的医疗纠纷。新分配来的医师和进修医师等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掌握和熟练应用病案书写的规范,要认真及时记录医疗过程中的各项资料,重点要突出,条理清晰,及时、准确、完整地提供病案资料。同时还要注重病历的内涵质量,如主要诊断明确,治疗及时,合理用药,病程记录能反映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危重患者抢救、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等,坚决杜绝对病例进行涂改、捏造[5]。

3.3尊重患者的权利,加强医患交流,充分尊重患者的各项权利,尤其是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履行必要的告知义务,在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的同时,应将患者的病情、诊疗措施、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解释病情时,医疗人员应站在患方立场思考,用能够理解的措辞与用语。医护人员还应当在服务质量、态度、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讲究沟通的艺术性,仔细诊治患者,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同时,医护人员还应当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文明行医,廉洁行医。

3.4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掌握各种纠纷、治安案件的应急处理方法。一旦发生或者发现医疗隐患或医疗过失行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的不断扩大。对于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工作、损坏公物、危害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的违法行为,保卫部门要全力配合公安机关,同不法份子斗争到底,坚决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总之,医疗纠纷原因较为复杂,预防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是医院不可回避的责任。各级医院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监督落实,真正建立起医院治医疗纠纷处理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瑞菊.医疗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182-183

[2]许芳.加强病案管理防范医疗纠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3):224-225

[3]王军.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特点与防范措施[J].社区医学杂志,2011,9(3):20-22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篇4

一、本罪的主体是否包括医疗单位的行政、后勤人员

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是指经过考核和卫生行政机关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疗防疫人员、药剂人员、护理人员、其他卫生技术人员。

目前,理论界对医务人员可以成为本罪主体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在医疗单位中的其他工作人员,如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能否成为该罪的主体存在分歧,对此,有关的法律法规并未明确,理论界主要三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医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也可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第二种意见认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只限于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其他党政、财会、后勤人员等,均不能成为医疗1.王汉亮、佟强著:《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讲话》。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37页。事故罪的主体";第三种意见认为,"在医疗单位中其他负有为保障公民的生命和健康权益而必须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由于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这种义务,以致造成就诊人身体健康严重受损或死亡的人员,也可以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一种折衷的说法,在本质上与第一种观点并无不同,只是为行政管理和后勤等工作人员成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设置了限定性条件。

第一种肯定说的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卫生部《关于若干问题的说明》中规定:因诊疗护理工作是群体性的活动,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人,还应包括从事医疗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但因当时还没有法律明确规定医疗事故罪,这一规定显然不是为了解决刑事责任由谁承担的问题,而是旨在解决民事责任方面的问题,所以《说明》中的规定并不证明医疗行政管理、后勤人员当然的具备了医疗事故罪的主体资格。

第三种折衷说的观点,笔者认为,"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这一条件限定过于空泛,"特定义务"中的"特定"具体应是什么标准,学者们也没有作出明确的表述,因此在实践中很难操作。有些行政管理人员如医院的业务副院长,有时也参加医疗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是以医务人员的身2.梁华仁著:《医疗事故罪的认定与处理》,法律出版社第271页。3.赵秉志主编:《新刑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1页。份而不是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因此,是当然的医务人员。

笔者认为,医疗事故罪的主体不应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

第一、从违反的职责上看,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违反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而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如医院的会计、电工、救护车司机,他们并不掌握一定的卫生专业技术,他们的工作职责同诊疗护理活动和保障就诊人生命和身体健康没有直接关系,尽管《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等规范性文件中规定有医疗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的职责和义务,但这些规定并不能起到直接规范医疗技术行为的正常进行、直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作用,因而这些规定不能成为医疗事故犯罪中所指的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

第二、从行为的结果上看,医师、护士等医务人员违反医疗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的行为直接侵犯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所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医疗机构正常管理秩序的破坏,往往不必然导致就诊人死亡或损害就诊人的身体健康,它必须与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的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相结合,才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医疗上的侵犯。既然行政人员和后勤人员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无法直接在医疗工作中对患者造成损害,也就无法将其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视为医疗事故罪的行为。

第三、从刑事责任上看,我国刑法对医疗事故罪规定的法定刑低于其他责任事故犯罪,这是由于医疗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医疗行为与其他业务行为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因此在刑事责任上给予其立法上的宽容。而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工作则不存在上述的高风险性,他们的工作在风险性方面与其他业务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其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侵害的对象有时是不特定的,还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与其他危害公共安全的责任事故犯罪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如果将他们作为医务人员处理,则有违罪刑相适应的处罚原则。

对于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违反规章制度造成患者重伤、死亡的,没有必要一定要以医疗事故罪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我国刑法的其他规定中也有追究其刑事责任的依据,认定时可以根据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其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如果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的构成要件,则应以重大责任事故论处,尤其是后勤服务人员,他们的工作也是一种业务行为。如果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符合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犯罪的构成要件,则应以过失致人重伤、死亡罪处理。

参考文献:

[1]梁华仁著:《医疗事故罪的认定与处理》,法律出版社。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篇5

医疗侵权是指医疗机构在从事诊疗护理过程中因不法行为或技能的不合理欠缺而侵犯患者合法权利的侵权行为,是民事侵权的一种。医疗侵权在临床认定十分复杂,医疗过失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一直是解决医疗侵权民事纠纷的一个难点,在医疗侵权纠纷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处于信息极不对称的弱势地位的受害人的不利形势,该规定第条文明确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通过举证责任的倒置,平衡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但这一规定不能真正解决因果关系本身的认定问题,因此需要对其因果关系构成的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过失四个要素进行逐一探讨。

(一)违法行为

医疗行为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职业行为,我国各级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制定了大量的规范医疗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违反其中任何一项,即是医疗违法行为。从制定机关来看,可以将其划分以下五个层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如“刑法”、“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国务院的卫生行政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卫生部及各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办法等行政规章,卫生厅颁布的规范医疗机构及医疗活动的规范、制度以及就上级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所颁布的实施细则。

(二)损害事实

医疗侵权以损害的存在为前提条件。损害是指,因一定行为或者事件对他的财产或人身造成不利影响,包括财产损失、人身及精神损害。医疗事故与民法上侵害人身权的侵权行为在损害结果要件上已十分接近,但在理解与把握四级医疗事故中的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结果上,实践中颇有争议。

(三)因果关系

哲学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事务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在医疗侵权中,只有确定医疗行为对人身损害的原因力、作用力大小,才能为损害赔偿奠定客观基础。医疗损伤结果形成原因往往都比较复杂,鉴于此,“条例”将医疗事故鉴定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改为医学会组织,医疗鉴定机构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改为专家鉴定组,鉴定方式明确规定为合议制,专家鉴定组成成员由双方当事人在医学会主持下随机抽取,并可以有法医参加,这样会增强对于因果关系认定的透明度和信服力。

(四)过失

法学把行为主体主观上对其行为可能引起或已经引起的有害社会的结果分为故意和过失两种心态。医疗损害赔偿问题所涉及的主观过错当然包括这两种类型,不管是主观上是故意还是过失,都可能会对就诊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在实践中以过失为多见,如果个别医疗损害涉及故意伤害,当事人不但要承担民事责任还要承担刑事责任。

二、对临床护理中法律问题的预防

(一)加强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法现象的主观把握。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法律教育这一块几乎都是空白,这种内外环境交织的结果导致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缺乏法律意识,不能从法律角度维护患者和自己的权益,如在实践中患者以院方侵犯自己的隐私权、知情权等为由进行索赔的屡见不鲜,或在发生医疗纠纷后院方一味忍让,甚至满足一些无理要求,法律意识的欠缺是医疗事故发生的根源。然而法律意识并不能自动产生,它需要外部灌输,所以广大护理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医患双方利益。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

道德是一种关于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等观念、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的内容与评价标准总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护理作为一门特殊职业是因为其对象的特殊性,是有生命?有思想情感的人,需要护士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职业理念。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护士面临着理想与现实、无私奉献与经济利益、尽职尽责与超负荷劳动等矛盾及困惑,护理人员首先要调整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三)加强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的职业,加上各种诊疗手段的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还要有终身学习的信念和能力;在培训护理人员模式上不仅要培养全科性的人才,更要注重专科性的人才,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从而提升护理质量,这是预防护理纠纷的重要技术保证。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肿瘤:护理:安全隐患

肿瘤护理是近年来随着肿瘤学发展而逐渐走向专科化的一门护理学科,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肿瘤的认知已从群体、人类、细胞直至分子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近二十余年来,肿瘤医学与临床实践的深入研究,促进肿瘤专科护理特色逐步形成,受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肿瘤护理的范围得到扩大和延伸,护理的重点已不仅仅限于实施各种技能操作,而是从躯体症状、心理反应、生活质量、健康宣教和社会支持等多方位关心肿瘤患者。

1护理安全的概念及意义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护理不安全因素将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影响患者康复及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医疗成本上升,物质消耗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2护理安全隐患

2.1患者方面的因素

①法制观念意识:随着《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的颁布实施,患者和家属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容易产生投诉行为。②肿瘤内科是个特殊的专科,有的患者对病情了解不够,易误解医务人员言语或操作,也易引发护患纠纷。③医疗费用问题:随着医疗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医疗费用逐年增加,使得一些合理检查被误解:加重发生矛盾冲突的可能。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原因

①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竺查七对”制度,如洗胃时一次灌入量过大致胃破裂,不加强巡视,导致液体外渗时未及时发现,未及时根据病情调整静脉输液滴速导致患者出现不适或病情变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输液反应发生等引起医疗纠纷等。②操作技术不熟练:在抢救过程中,一是观察病情时因经验不足,对出现的某些症状缺乏认识,以致延误诊断和治疗:二是在抢救中,因操作技能不精湛,导致抢救不及时、有效,造成家属不满:三是在抢救过程中对诊疗仪器、设备的性能不熟悉,出现紧急情况时应急能力差,也极易发生纠纷。③医疗设备问题:抢救物品准备不充分,设备维修、保养、保管使用及管理不到位,可影响抢救工作的正常运行,从而直接影响抢救的效率和质量。④护理记录存在缺陷: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出现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客观、不完整,客观数据有遗漏或错记,以及护理记录重点不突出或针对性不强等情况。⑤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流程不顺畅,但是由于服务流程不顺畅,护士对患者的询问不耐心、态度冷淡、生硬或语言使用不当、对患者的误解不详细解释,导致患者和家属会认为护士缺乏同情心,从而引起争端,引发纠纷。

3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

3.1加强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全员防范风险的能力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罚条例》、《护士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做到依法、护法、守法。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并及时履行各种告知义务,发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处理。涉及专业性强的问题应请主管医师进行解释,以免因解释不当或医护解释不一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组织学习差错讨论会,让大家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是规避护理风险的保证。

3.2加强肿瘤专科业务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专业技术,每月请科主任或院内专家进行技术讲座和指导,也应加强急救业务的培训,可到iCU,手术室进行短期进修或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每月组织一次理论和操作考试,使每个护理人员都能熟练地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能够在抢救患者时做到争分夺秒、有条不紊,提高抢救成功率。

3.3加强护理记录单的管理

护理记录要及时、准确、完整,记录要规范,医学术语要准确。急诊抢救时间紧,口头医嘱多,要及时补全记录,防止漏记、错记。护理记录记载了患者抢救治疗及病情演变的全过程,是护患争议事件举证的重要依据。护理文书要妥善保管归档,严禁遗漏或丢失。规范护理文书管理缺席,使护理文书的质量控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4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护理管理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止差错事故的基础,各级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是护理安全的保证。只有健全规章制度、抢救流程和预案,护士才有章可循,使组织内部井然有序。工作流程的完善可以方便护士、减少工作漏洞,保证护理安全质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篇7

医疗纠纷是医、患双方对诊疗护理的后果及其原因的认定有分歧,当事人提出追究责任或赔偿损失,必须经过行政或法律的调解或裁决才可了结的医患纠葛。产生医疗护理纠纷的原因主要有医院方面的原因:(1)医疗事故或差错引起的纠纷。(2)服务态度引起的纠纷:多是因为医务人员的态度粗暴等原因造成纠纷,特别是当病人出现不良后果时,即使不是医务人员的过失,但病人及家属易联系起来而引发纠纷。(3)不良行为引起的纠纷:如索要红包、进行不必要检查等可能造成纠纷。病人方面的原因:(1)缺乏医学知识和对医院规章制度不理解。(2)强调权利而未履行病人义务。(3)病人及家属不良动机造成的纠纷,极少数病人及家属企图通过吵闹来达到某些目的[1]。

1护理管理者强化护理安全

护士长是基层护理管理者,应加大对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的研究力度,防微杜渐,从法律角度审视日常工作,提出问题,找出对策。深入病房,倾听病人的意见,及时发现影响到护理安全的隐患,利用晨会,交接班时间,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判。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提出防范措施。护理文件的记录要完整、准确、及时,合理排班,改善工作环境,同时护士长要注意媒体对医疗事故的报道,对报道的医疗事故传达给护士,引以为戒。

2强化护理管理中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在社会己步入法制时代的今天,护理人员必须从法律角度审视日常工作,用法律自我约束,维护好护患双方的权益。护理工作细致、复杂、涉及面广,具有严格的连续性。严谨、周到的护理服务可以为正确、及时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对解除病人痛苦,缩短病程,预防并发症,挽救病人的生命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法律意识淡漠,工作责任心不强,就会出现许多不安全因素。无数事实证明,护理差错事故中,尽管护理人员主观上并非故意,但究其原因,主要是违反查对制度和操作常规,不履行岗位职责,过于自信或疏忽大意等所致。一旦发生护患纠纷,不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会受到干扰,当事人(病人或家属、护士)身心受到伤害,严重时还会涉及社会。因此,护理管理中强化法律意识,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只有严格按章工作,才能既保护病人权益,又保护护士自身利益,做到双赢管理。

3强化护理管理中法律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护理法学是研究和解决护理职业法律标准化的学科,宗旨在于确立护士的法律地位以及对病人应负的法律责任,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有效工具。我国颁布了《护理管理办法》、《民法通则》、《消毒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这对医院日常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确保护理质量,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就得在充分认识职责与制度中潜在的法律责任范围的基础上,视其为法律意义上的义务去履行。从护士上岗培训,从规章制度的落实到护士技术操作规程的执行,护理管理的每个环

节必须严格规章管理,严格考核,加强督查力度,避免违反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的行为。

4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护士法律意识淡漠,即表现为责任心不强,工作质量低劣,导致医疗秩序混乱。医疗护理法律文件是医务人员遵章守纪的有力保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才能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否则将承担法律后果。因此要求护士养成慎重、周密、谨慎的工作作风,严格查对、确保准确无误。同时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到班班床头交接,交清病人的病情、治疗、护理情况,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病人病情变化,并能采取有效措施。

5防范护理纠纷对策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护士职业道德修养。道德与法律是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道德观念的进步,促进法律的进化,法律的权威又保证了道德的完善和发展。医学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促进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以道德的眼光对待护理工作,在思想上、观念上和行为上处处为病人着想,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6确保病人的合法权益

(1)享受医疗权利:病人最基本的权利就是有权获得良好的医疗诊治,包括享受平等医疗权,了解有关诊治及病情预后等确切内容和结果并决定自己的手术及各种特殊诊治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不分病人性别、民族、信仰、社会地位和病情轻重,为病人提供礼貌周到、耐心细致、合理连续的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向病人提供相关信息,帮助病人作出决定如:告知病人检查的目的,发药、肌注、输液时应该告诉病人所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及不良反应等。(2)有要求保密的权利。保护病人隐私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整体护理的开展,病人对护士的信赖感增强,病人把自己不愿对其他人说的隐私告诉了护士,所以责任护士必须保证对病人隐私的保密承诺,否则会影响到整体护理的实施。(3)有参与评估的权利。病人在接受诊治的过程中,对施治单位或个人各个环节的工作有权作出客观、恰如其分的评价,无论由谁支付医疗费用,病人都有权审查他的帐单,并有权要求解释各项支出的用途。(4)有监督维护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病人在享有平等的医疗权的同时,也享有维护自己医疗权利实现的权利,在病人的医疗权利受到侵犯,生命受到威胁而又被拒绝治疗时,病人有权直接提出疑问,寻求解释或通过社会舆论提出批评,要求有关医疗单位或人员改正错误,求得解决。

7维护护士自身的正当权益

由于新闻媒体愈来愈多的关于医疗纠纷的报道,病人作为公民对自己的权益表示极大的关注,对于医疗纠纷,有的病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有的则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如打骂医务人员,干扰工作秩序。医院及科室应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的学习,使每位护士在工作中遇到纠纷时,可正确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处理医疗纠纷时,应以理服人,耐心作好解释工作。

作为护理工作者,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用法律规范护理行为,并且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及业务水平,才能保证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及护士的合法权益,防范护理纠纷,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

参考文献: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篇8

肿瘤护理是近年来随着肿瘤学发展而逐渐走向专科化的一门护理学科,随着科学进步,人类对肿瘤的认知已从群体.人类.细胞直至分子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近20余年来,肿瘤医学与临床实践的深入研究,促进肿瘤专科护理特色逐步形成,受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肿瘤护理的范围得到扩大和延伸,护理重点已不仅限于各种技能操作,而是从躯体症状.心里反映.生活质量.健康宣教和社会支持等多方位关心肿瘤患者。

1护理安全的概念及意义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护理安全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的态度.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护理不安全因素将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影响患者康复及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造成医疗成本上升,物质消耗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2护理安全隐患

2.1患者方面的因素

①法制观念意识:随着《医疗事故处罚条例》的颁布实施,患者和家属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容易产生投诉行为。②肿瘤内科是个特殊的专科,有的患者对病情了解不够,易误解医务人员言语或操作,也易引发护患纠纷。③医疗费用问题:随着医疗新设备、新技术的投入,医疗费用逐年增加,使得一些合理检查被误解;加重发生矛盾冲突的可能。

2.2护理人员方面的原因

①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如洗胃是一次灌入量过大至胃破裂,不加强巡视,导致液体外渗是未及时发现,未及时根据病情调整静脉输液滴速导致患者出现不适应或病情变化,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输液反应发生等引起医疗纠纷等。②操作技术部熟练:在抢救过程中,一是观察病情时因经验不足,对出现的某些症状缺乏认识,以导致延误诊断和治疗;二是在抢救中,因操作技能不精湛,导致抢救不及时、有效,造成家属不满;三是在抢救过程中对诊疗仪器、设备的性能不熟悉,出现紧急情况时应急能力差,也极易发生纠纷。③医疗设备问题:抢救药品准备不充分,设备维修、保养、保管使用及管理不到位,可影响抢救的效率和质量。④护理记录存在缺陷:在抢救急、危重患者时,出现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客观、不完整,客观数据有遗漏或记错,以及护理记录重点不突出或针对性不强等情况。⑤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流程不顺畅,但是由于服务路程不顺畅,护士对患者的询问不耐心、态度冷淡、生硬后语言使用不当、对患者的误解不详细解释,导致患者和家属会认为护士缺乏同情心,从而引起争端,引发纠纷。

3.护理安全管理与防范对策

3.1加强风险意识及法律意识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和维权意识,提高全员防范风险的能力

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罚条例》《护士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做到依法、护法、守法。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并及时履行各种告知义务,发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处理。涉及专业性强的问题应请主管医师进行解释,以免因解释不一致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组织学习差错讨论会,让大家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是规避护理风险的保证。

3.2加强肿瘤专科业务培训

有计划地组织学习专业技术,每月请科主任或院内专家进行技术讲座或指导,也应加强急救业务的培训,可到iCU、手术室进行短期进修后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每月组织一次理论和操作考试,使每个护理人员都能熟练地掌握各种仪器的性能,能够在抢救患者时做到争分夺秒、有条不紊,提高抢救成功率。

3.3加强护理记录单的管理

护理记录要及时、准确、完整,记录要规范,医学术语要准确。急诊抢救时间紧,口头医嘱多,要及时补全记录,防止错记、漏记。护理记录记载了患者抢救治疗及病情演变的全过程,是护患争议事件举证的重要依据。护理文书要妥善保管归档,严谨遗漏或丢失。规范护理文书管理缺席,是护理文书的质量控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4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规章制度,加强护理管理

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止差错事故的基础,各级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抢救流程和预案,护士才有章可循,使组织内部井然有序。工作流程的完善可以方便护士、减少工作漏洞,保证护理安全质量,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4体会

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护理质量,不仅要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而且要对护理人员进行多途径的培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技能以及专业能力保障患者的健康权的生命权。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并加以落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二”的观念。重视事前控制,防范于未然,为护理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篇9

医疗事故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行为。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有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

1.医务人员有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

所谓严重不负责任,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严重不负责任”,是构成本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一必要条件将本罪限定于责任事故的范畴。根据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医疗事故按事故发生的原因分为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发生医疗技术事故的,不构成犯罪。这里的规章制度,是指与保障就诊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关的诊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包括诊断、处方、麻醉、手术、输血、护理、化验、消毒、医嘱、查房等各个环节的规程、规则、守则、制度、职责要求等。这些规章制度,一般都明文规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机构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章及医疗机构自己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中。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有关机构制定了许多医疗卫生方面的规章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人员职责》、《全国中医医院工作条例》等等。这些规章制度是诊疗护理工作规律性的经验总结,是正常开展诊疗护理工作所必须遵守的规范和依据,违反这些规章制度,医疗活动的安全就没有保障。认定行为人是否违反规章制度,应以上述规定为标准。医疗事故案件中常见的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有:错用药物、错治病人、错误输血、错报病情、擅离职守、交接班草率、当班失职等。如:某病员甲,男,70岁,因慢性支气管炎并感染、肺气肿收入某医院内科9号病室6床。住院后,经抗感染、对症治疗等,病情明显好转。住院第6天下午5时许,值班护士乙做晚班治疗时,不进行三查七对,误将同房间8床的青霉素80万u、链霉素0.5g给6床病员甲肌肉注射。推药大约0.1ml时,乙发现自己打错针,立即停止注射,但其既未向值班医师汇报,又没有采取补救措施,接着又给其他病员治疗。2~3分钟后,发现6床病员心前区不适,紫绀,呼吸困难,出现过敏反应,护士立即请来医师抢救。查病员甲重度缺氧、抽搐、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到,给0.1%副胃素1ml肌肉注射,吸氧,静脉给强心剂、地塞米松、异丙肾上腺素,并给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术,5分钟后又给强心剂、洛贝林、多巴胺等。经多方抢救无效,于晚6时死亡。经鉴定,此例为一级医疗责任事故。以给直接责任者护士乙开除公职,留用察看一年处分,对受害者甲免收住院费用,并给家属一次性经济补偿结案。此案即属违反规章制度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案件。护士乙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不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三查是指在摆药后查,服药、注射、处置前查,服药、注射、处置后查。七对是指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和用法)的查对制度,错将给8床病号的针剂给甲注射,导致甲青霉素过敏性休克,尤为严重的是,乙在发现自己用错药后,既不向医师汇报,也不采取补救措施,以致拖延了对甲采取应急治疗的时机,造成了甲死亡的后果,乙的行为根据1997年刑法典第335条的规定,已构成医疗事故罪,应追究其刑事责任。此案仅对乙作行政处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刑法明文设立医疗事故罪的必要性。诊疗护理常规,是指长期以来在诊疗护理实践中被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操作习惯与惯例。各项诊疗操作和护理,均有一定的操作规程的要求,这些规程是为了保障操作稳准,避免失误而制定的,在诊疗操作和护理工作中必须遵照执行,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如,某男婴出生10天,因发热、口吐白沫3天住院,经诊断为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病。给予红霉素、庆大霉素静脉点滴及支持疗法。一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因大便次数多致臀部糜烂,医嘱红外线照射治疗。在执行过程中,因当时灯架已损坏,为减轻照射强度,即用小棉被罩于灯头上进行照射。连续照射至第3日凌晨,方见棉被烤焦起火将病儿烧伤,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此案为一级医疗责任事故。鉴于本例事故先后涉及10数个班次的护士,每个班次都没有认真做好交班,均属失职行为。但在10余个班次中,护士长都没有发现这一事件的险情,说明其对科内护理工作缺乏认真检查,是事故的主要责任者,故给护士长行政开除处分,责令所涉及的各班次医护人员均应写出书面检查,给予家属一次性经济补偿。此案即属因违反诊疗护理常规导致医疗责任事故的例子,本例中婴儿连续光照,用小棉被做红外线灯罩,以减轻照射的强度,属违反操作规程,是造成该婴儿烧伤致死的直接原因,而在施行红外线治疗过程中,10余个班次的10余名医务人员,不按时巡视病房,交接班时也不交待照射时间,以致第3天棉被被烧焦才发现,是造成婴儿烧伤致死的条件。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是构成本罪的前提条件。如果行为人没有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即使发生了就诊人死亡或身体健康受损的后果,也不能构成本罪。

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即违反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的行为,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形式,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形式,所谓作为,在医疗事故罪中表现为医务人员积极实施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常规所禁止的行为。如:开错刀、打错针、发错药等。不作为,在医疗事故罪中表现为医务人员本应履行某项职责而无正当理由没有履行。如救护车司机接到求救通知后无正当理由延误出车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等。

根据医疗机构各科室的特点,可将属于医疗事故罪的医疗责任事故分为临床科室责任事故、医技科室责任事故、护理责任事故、麻醉科室责任事故等。(注:参见王镭主编:《中国卫生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7—321页。)

第一,临床科室责任事故。临床科室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等科室。临床科室责任事故中的严重不负责任行为有如下表现形式:

(1)属临床各科室诊治范围的急、危、重病人,已确诊或可以确诊,借故推诿,拒绝收治,或虽因条件所限,接诊医生未查病人,又未进行处理,不负责任的转院、转科,延误或丧失抢救治疗时机而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下同)。对于虽然属于本科诊治范围的急、危、重病人,但由于本科或本院医疗水平所限无法确诊和治疗的,或由于条件所限(如床位已满),无法收治入院,就诊医生采取了急救措施,病情已有所缓解,在转院或转科途中,出现严重不良后果的,不属于医疗责任事故。

(2)值班医师擅离职守,或工作粗枝大叶,了解病史不清,不仔细检查病人,草率从事,或病情恶化,医生接到通知或急诊会诊单后,无故不去诊治及处理,延误抢救时机,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3)医疗过程中,遇到疑难重症,经治医师既无经验,又不请示上级医生,主观臆断或不执行上级医生的指导,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或请示上级医生,上级医生不提出治疗方案,不组织讨论,敷衍推诿,未及时处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4)属于急、危、重病人,虽非本科急诊,按现有条件及医生的技术水平,可以积极进行抢救,或及时请他科会诊或治疗,可以避免造成不良后果的,却因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延误治疗时机,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5)违反诊疗技术操作常规,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如术前诊断病变部位明确,而手术开错部位,或手术中无客观依据,盲目扩大或更改手术范围;或术中发现与原诊断不符,术者不能胜任该手术,又不请示上级医生,盲目蛮干,草率从事;或术前不认真准备,术中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或因粗心大意,将手术用纱布、器械等异物遗留体内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6)开展国内尚未应用的新技术(如新手术等),事前未作充分准备,无完整实施方案,又无实验依据,未经领导批准,擅自作主,盲目从事,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7)病人对某种药物有明显的过敏史,但因工作马虎未加询问或不重视病人陈述,而致病人过敏反应,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8)药性不明,滥用非医书记载的偏方、草药,药物超过剂量,开错医嘱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9)在使用对某器官有损害或对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药物期间,不定期复查或不随时观察,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10)在助产工作中,违反操作规程,如粗暴地强行牵拉胎盘,造成子宫内翻、出血等,由于不及时抢救或处理不当造成产妇或婴儿严重不良后果。

(11)工作不负责任,粗心大意,发生误诊误治,造成病人严重不良后果。

(12)不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造成严重感染或交叉感染以致发生严重不良后果。

第二,医技科室医疗责任事故。医技科室是指检验、放射、药剂、同位素、心电、超声、病理等科室。医技科室医疗责任事故中的严重不负责任表现形式有:

(1)急诊病人需要进行必要的化验、病理检查(技术、设备条件许可),而工作人员强调理由,拒收标本或拒报结果,推诿搪塞,以致严重影响临床诊断,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2)在化验、病理检查中,由于工作人员擅离职守,工作粗心大意不负责任,造成化验病理结果报错,或未经检查,随便填写结果(出假报告),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3)工作中不执行规章制度,试验时又不按操作规程执行,检查结果误差较大,影响了病人的诊断治疗,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4)检验人员定错血型、配错血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5)玩忽职守,擅离岗位,延误发药时间,影响对病人及时抢救,或不遵守操作规程,不按规章制度办事,错用原料药,或清点验收马虎,或将药物错配错发及将错误处方配发,或将外用药误为内服药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6)超过中毒剂量或凭估计取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7)过期失效药品照常发出,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8)已知为劣质药品或有明文规定的禁用药品,仍继续使用而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9)急、危、重病人,经临床抢救后,病情允许做x线检查,又确有x线检查指征,在抢救医生陪同下,放射科却借故推诿,延误检查,影响诊断,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10)在x线诊断工作中,不负责任,不了解病情又不详细分析,主观臆断,既无经验又不请示,造成明显漏诊,影响临床正确处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11)内窥镜检查违反操作规程,操作粗暴,致使无器质性病变的脏器发生穿孔及大失血,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12)进行碘剂造影检查,检查前未作过敏试验,或错用造影剂,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13)在核医学诊断过程中,发生大量放射性核素误服或注入,或用放射性核素治疗,算错剂量,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14)超声波、心电图和其他科室,对危重病人借故不给检查,以致影响临床诊断,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第三,护理责任事故。其严重不负责任的表现形式有:

(1)护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交接班不认真,观察病情不细致,不按时巡视病房,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失去抢救机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2)擅离职守,工作失职,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及护理,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3)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打错针、发错药、输错血,护理不周发生烫伤、昏迷等,或未对躁动病人或小儿采取安全措施致病人堕床,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4)结扎止血带未及时解除,造成组织坏死,肢体残废等不良后果。

(5)无正当理由延误供应抢救物品、药品,供应未消毒的器械、敷料、药品引起感染,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6)不认真执行医嘱,不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7)手术室器械护士或巡回护士,误点纱布、器械,以致纱布或器械遗留在体内或伤口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8)在对急、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抢救药品准备有误,延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第四,麻醉科室责任事故。其严重不负责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1)错用麻醉药物,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2)麻醉药物使用不当,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3)麻醉期间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贻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4)麻醉操作失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2.医务人员的上述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发生在合法、正常的诊疗护理中,包括为此服务的后勤和管理中。

所谓诊疗,是指通过各种检查,对疾病作出判断,使用药物、器械及手术等方法消除疾病,缓解病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改善病理或生理状况以及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活动。所谓护理,是指紧密围绕诊疗工作而进行的看护和料理。诊疗护理具有如下特征:其一、诊疗护理的主体是合法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其二,诊疗护理工作的属性,是医疗机构或卫生管理部门对医务人员的职务授权行为。其三,诊疗护理的对象是就诊人,即到医疗机构治疗疾患,进行身体健康检查或为计划生育而进行医疗的人。其四,诊疗护理的结果对就诊人而言,是医疗机构的处置结果,而非医务人员个人的处理结果。如发生医疗事故,尽管医疗机构本身不承担刑事责任,而由医务人员个人承担,但医疗机构本身是民事责任的赔偿主体,医务人员个人不直接对就诊人承担赔偿责任。基于诊疗护理工作的特点,必须强调,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只有发生在合法、正常的诊疗护理中,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才构成医疗事故罪。判断合法、正常的诊疗护理的标准有二。其一,看其主体是否为经卫生行政部门确认资格的合法医务人员。其二,看该诊疗护理行为是否发生在医疗机构对医务人员的职务授权范围内。之所以强调医疗事故罪必须发生在合法、正常的诊疗护理工作中,主要基于如下考虑:其一,区别医疗事故罪与非法行医罪。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擅自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员,即无证行医者在非法行医中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应以非法行医罪追究刑事责任。其二,卫生部1990年10月12日卫医发(90)第18号《关于对湖南省临武县卫生局〈关于医疗事故处理中几个问题的请示〉的答复》的第二项中指出,《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只适用于业经卫生行政部门确认资格的合法医务人员在正常工作中所发生的医疗事故。笔者认为,这一答复不仅强调了主体的合法性,同时也强调了诊疗护理工作的正常性。正常性,应以该医务人员所从事的诊疗护理行为是否在医疗机构的授权或委托范围内为限。对于医务人员从事所在医疗机构授权或委托范围外的诊疗护理活动,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不能以医疗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如:1997年9月18日下午3时左右,某公司女职工阿容自带一瓶青霉素针剂到某镇门诊部要求不做皮试而直接注射,遭当班医生拒绝。4时左右,她又来到该门诊部找到相熟的护士齐某要求注射,说是怕痛且以前注射过也不用皮试。齐碍于情面,竟漠视规章制度,应其要求直接注射。在注射过程中,阿容当即出现过敏反应,经抢救无效于9月19日上午死亡。某市人民法院以医疗事故罪,判处齐某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笔者认为,此案以医疗事故罪追究齐某刑事责任不当。其理由就在于齐某为阿容注射青霉素的行为不是齐某的正常工作。医务人员正常的诊疗护理工作,按一般的诊疗护理程序,应首先由就诊人到医院挂号处挂号,其实质意味着就诊人向医疗机构提出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的请求,医疗机构为患者挂号后,表明了医疗机构接受了这一请求并授权或委托相应的科室为就诊人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相应科室的医务人员基于这种委托或授权,为就诊人提供诊疗或护理。在这一过程中,就诊人在认识上是认为这些诊疗护理服务是医疗机构提供的,所以他向医疗机构支付医疗费用,而不是向为其提供服务的医务人员个人支付医疗费用,而为就诊人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的医务人员个人也不认为这是他个人的行为,而是接受医疗机构的委托或授权,代表医疗机构,通过个人劳务的方式为就诊人提供诊疗护理服务,就诊人为此而支付的各种费用,不是支付给其个人的,而是支付给医疗机构的。而在本案中,阿容第二次到门诊部直接找到齐某注射青霉素,她本身在认识上是要求齐某个人为她提供注射服务,齐某本人也知道这是熟人在求她帮忙,而不是在工作。如果公事公办就应当要求阿容先去挂号,然后开医嘱,再执行医嘱注射,齐某没有这样做,显然是把为阿容注射青霉素当作私事,因此,这一行为不能算是齐某的正常工作,在这期间造成阿容死亡的后果,不能适用《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处理,也就不能鉴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及事故性质和等级,因此,也就失去了以医疗事故罪追究齐某刑事责任的依据。对齐某的行为不应以医疗事故罪定罪处罚。

医疗事故罪主要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中,确定诊疗护理开始和终止的时间,对医疗事故罪的认定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急救站等机构已实行规范化管理。就诊人就诊的一般程序为:就诊人到达医疗机构挂号-所挂科室门诊护士分诊-医生诊断,然后根据病情,由接诊医生决定住院治疗、转院治疗、开药后离院、检查后复诊、治疗后离院等(以下统称治疗完毕)。急诊的一般程序为:急诊人到达医疗机构急诊护士站-急诊站护士对请求急诊人进行初步观察或检查,以确认病情是否符合急诊条件,对于不符合条件的,要求其门诊时间再来诊治,对于符合急诊条件的,安排急诊人挂号后分诊,急诊医师诊断治疗,上述两种情况下,应分别以就诊人到达挂号处或急诊人到达急诊护士站为诊疗护理开始的时间,以治疗完毕为诊疗护理的终结时间。在此期间,医务人员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应追究医疗事故罪的刑事责任。在特殊情况下,诊疗护理的起止时间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通过呼叫急救车求治的,应以医疗机构收到电话求救的时间作为诊疗护理的开始时间。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收到呼叫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出诊,造成求救人死亡或严重损害求救人身体健康的,应以医疗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家庭病床的诊疗护理而言,应根据相应情况,分别以有关医务人员接到患者求诊电话、医患约定的诊疗护理时间、医务人员到达患者家中的时间为诊疗护理开始的时间,等等。区分诊疗护理开始和终止时间的意义,在于正确认定医疗责任事故者责任的起点和终点,从而正确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如:某医师给患高血压的病员甲诊治完毕,甲取药回家后,因对服用方法不明,打电话向该医师询问,该医师在回答甲的提问时极不耐烦,双方发生口角,该医师对甲恶语相加,致甲被气死。此例中,某医师虽有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并造成了甲死亡的后果,但由于不是发生在诊疗护理的时间范围内,故不能以医疗事罪追究某医师的责任。以上分析的起止时间只是一个总的范围,其中每个具体医务人员责任的起止时间又因其职责的不同而不同,仔细区分每个医务人员责任的起止时间,有利于正确区分医疗事故罪的责任人,避免出现错案。如某急诊患者到达急诊护士台后,急诊护士百般刁难,延误抢救时间,将病人送到急诊医师面前时,病员已经死亡,对此,只能追究急诊护士的刑事责任,而不能追究急诊医师的责任。

在为诊疗护理服务的后勤和管理工作中,也可能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后果,但医疗事故罪并不以发生在后勤或管理工作中为特征,关键在于造成上述严重不良后果的责任人是否符合前述本罪主体的条件,符合本罪主体条件的人在后勤或管理工作中,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应以医疗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不符合本罪主体条件的人在后勤或管理工作中,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包括就诊人死亡、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在内的严重后果的,不能以医疗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可以其他故意或过失犯罪处理。

(二)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结果

1.死亡的含义

死亡,是指生命的结束。生命结束的标志,传统观点认为是心脏停止跳动或呼吸停止。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一些西方国家提出了脑死亡是真正死亡的概念。所谓脑死亡,是指人脑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坏,先于心跳呼吸停止而引起的死亡。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死亡,既使心跳呼吸还能维持,而大脑功能已经发生不可逆的损坏,也可以宣布该病员死亡。当前,以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的国家很少,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都仍以心脏是否停止跳动,呼吸是否停止,作为生命结束的标志。

2.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含义

医疗护理规章制度篇10

医务科为医院医护服务品质监控部门,承担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及向其提供咨询服务的责任,负责医护品质的日常管理和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做好二年一次的医护安全责任书签订工作。党、团组织负责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教育工作,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调和、相互配合,共同负责防范医护事故的工作。

2、加强培训、知法守法,为防范医疗事故提供法律支持

医院为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医疗安全意识,每半年开展一次医疗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并每年举行二次全院性安全教育会议,每季召开安全医疗例会,对全院职工进行医疗卫生管理知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使全体工作人员懂得在医疗活动中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操作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有效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

3、加强学习,规范服务,为防范医疗事故提供制度保证

为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务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诊治技能。医院将定期举行三基训练及考核,并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学继续教育及学历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医疗服务中,要做到规范服务,严格执行医院绿色通道制度、病历书写制度,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并按规定妥善保管病历资料,落实医疗安全制度和缺陷、事故、纠纷登记报告制度。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咨询,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发生医疗争议时应按规定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复印或复制病历资料。从而达到预防医疗事故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