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十篇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十篇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6:14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篇1

问1:多年来,各地始终按照“健康第一”的要求推进学校体育,为什么现在出台和实施这三个办法?

答: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多年来,各地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但是由于缺乏管理规范和基本制度保障,学校体育工作遇到诸多困难,目前出台三个办法是出于以下三个考虑:一是落实国家政策的需要。《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制度和地方学校体育年度工作报告制度”,并提出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建成科学规范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二是回应现实问题的需要。三个办法的制定坚持“从解决问题入手”。从目前总体上看,学校体育工作仍然是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地方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健康第一的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落实;重视学生体质的教育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基本制度建设有待加强,学校体育与教育现代化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三是聚焦发展目标的需要。三个办法的制定坚持“从目标管理切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目标,旨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目标,旨在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以督促各地政府有关部门落实责任为目标,旨在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问2:三个办法统一印发、部署和实施,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答:三个办法的研制是有系统考虑和整体设计的,分别规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地方体育工作报告等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过程和条件等,就是要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主线,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各地学校体育政策支持为保障,建立一套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其着力点有三:一是聚合一个目标,就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二是健全一个机制,就是通过监测评价学生、学校和地方的行为,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并与教育学业考核、素质评价、招生考试、质量监测、教育督导等教育评价框架相衔接;三是形成一个格局,就是要通过三个办法有机结合、相互配套、系统设计,综合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格局。

问3:三个办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套学校体育评价机制,那么评价内容、基本做法和适应范围分别是什么?

答:三个办法是规范性文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政策性和制度性,分别明确了评价内容、基本做法和适应范围:

首先,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评价内容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个学生参加相应的项目测试。身体形态类的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的项目包括肺活量等,身体素质类的项目包括跳绳、50米、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1000米、800米等。基本做法是:每个学校每学年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本校所有学生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测试的单项与总分的评价等级区分4个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分别记入每个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每年均直接将本校各年级测试数据,经当地教育部门审核后报送至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适用范围是: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

其次,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的评价内容是: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学生体质、监督检查等,以《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依据,逐项细化分解指标,全面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领域。评定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基本做法是: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体育工作自评,对照《指标体系》的要求,逐项评分,并填写《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自评结果报表》,连同相关文件和佐证材料上报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体育工作自评情况进行复核,形成评估工作报告,逐级上报,并公布复核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评估工作报告报教育部。适用范围是: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评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另行开展,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第三,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的评价内容是:各地的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重点反映本地区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以及推进本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基本做法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全面总结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编制和公示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逐级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报情况进行分析、反馈,并向社会公开。适用范围是:各个省份、地市和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开展此项工作,全面总结,逐级报告。

问4:此次出台的三个办法具有什么样的新亮点?

答:三个办法在制度设计上适应当前职能转变和教育治理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注重体系建设。整体设计学生体健康监测和学校体育制度,推进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系统配套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按照办法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基础,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这都是以前所没有的。二是强化落实责任。三个办法的实施将紧密结合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实际进行,三项工作的落实主体主要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填报的内容主要是地方、学校自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彼此不相重复,又能相互衔接,贯穿其中的一个主线就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对学校体育工作健康、科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引入第三方机制。教育部门将每年委托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以及有关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机构,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的研究分析,趋势研究,技术支持,并予以评价和监测结果,使整个的过程更加的准确、客观、中立,各级教育部门则加强整个过程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问5:三个办法都规定了评价评估结果的公示制度,让社会各方监督,如何进行公示?

答:一是公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学校要按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中小学校要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和本行政区域内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基本情况;按生源所在地统计,并以省(区、市)或地(市、州)为单位公布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并反馈至生源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二是公示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结果。教育部动态管理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测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监测点学校,每年抽查各地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并公布各地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在各省(区、市)遴选推荐基础上,教育部认定并公布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三是公示各地学校工作总体情况。教育部负责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研究、分析和公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相关信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动态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持续推动各地交流体育工作经验,展示体育改革成果,共享优质信息资源。

问6:校园体育运动风险一直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如何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安全?

答: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校园日常体育活动一样面临运动伤害的可能,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的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各地和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环境、设备、场地等条件,确保测试环境的安全性。二是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技术培训,保证测试人员按照规范的技术、方式和方法进行测试,避免操作失误致学生伤害。三是妥善处理雾霾、阴雨、冰雪等恶劣天气或特殊自然条件下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四是合理安排测试前、测试中和测试后的医疗防护保障措施。加强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依法处置测试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此外,教育部正在组织研究“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管理办法”,加快建立起包括教育、预防、控制、应急、救济在内的运动风险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科学锻炼。

问7: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环节多、流程长、覆盖广,通过设立哪些制度来保障这项工作的实施?

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并着力建立健全六项基础制度:

一是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数据(含学生基本情况、单项指标分值、测试成绩、评定等级以及实施测试的时间、地点、方式和人员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因病或残疾学生可依申请准予暂缓或免于体质健康测试。

二是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本行政区域内下级教育部门及所属学校全面开展测试工作和及时上报测试数据,并组织有关方面登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按照管理系统设置的用户管理权限,逐级对测试上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经核准后确认提交。

三是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教育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类型、学生性别、年级学段、区域布局等因素,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作为考查样本,进行测试工作和测试数据的现场抽查复核,并将现场抽查测试数据与学校上报测试数据进行一致性比对、综合分析和反馈各地。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工作机制。

四是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监测评价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及时分析测试结果,深度查找影响因素,科学预测变动走向,开展体质健康预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措施,提高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

五是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学校要按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中小学校要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和本行政区域内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基本情况。在公示体质健康信息时不得泄露学生个体的信息和侵犯其个人隐私。

六是建立测试结果应用制度。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问8: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是否影响学生的升学、毕业和评优?是否影响对学校办学水平和地方教育发展的评价?

答:三个办法主要目的是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学校体育发展。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锻炼,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二是推进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障学校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各地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为考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科学规范、导向明确、诚信可靠、保障有力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

问9: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涉及全国几十万所学校的数亿学生,如何保证测试、上报和监测数据的

质量?

答:确保各学校和各地区测试上报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真实性,是构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的基础。这是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的重点,按照办法规定将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测试数据的质量。一是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增强标准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可靠性程度,为提高测试、上报和监测数据的质量打下基础,目前我们已基本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工作。二是建立逐级审核机制。为确保报送的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县(市)、地(市)和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上报数据逐级审核,地方各级教育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进行逐级审核。三是建立抽查复核制度。教育部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和学生进行现场抽查测试,并将抽查测试数据与学校上报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和公示,省级教育部门也将建立本区域内的抽查复核制度。四是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并升级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信息系统,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信息共享能力和数据支撑能力。五是加强社会监督,积极利用监督电话、第三方机构、新闻媒体的监督,确保数据质量。

问10:按照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办法,学校做好体育工作的基本责任有哪些?

答: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是全面引导学校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规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责任和学校体育的“及格线”。各地、校地评估工作要做到全面、准确、客观,保证评估过程严谨、有序,保证评估结果公正、公平,及时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按照办法要求,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定结果为不合格:一是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二是未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的;三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四是未按要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如实上报数据的;五是评估中弄虚作假的。

问11:按照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各地教育部门要向上级教育部门报告学校体育工作的哪些内容?

答:年度报告重点反映本地区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我部还制作了《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表》,作为《通知》的附件,印发各地填报。报表内容将采取动态调整的方式,以反映不同时期的政策要点、工作重点、工作特色。

问12: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和各地体育事业的评价结果,将采取哪些激励措施和处罚措施?

答:一是处罚措施:三个办法强调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年度报告中弄虚作假或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激励措施:各地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宣传:

(1)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方面。鼓励各地表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水平高的学生。比如今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就开展了“阳光少年”评选;鼓励地方将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

(2)关于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方面。各地可设置一定比例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监测点学校和示范性学校,先行先试,总结经验,重点突破。在各省(区、市)遴选推荐基础上,教育部分期分批认定并公布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

(3)关于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方面。教育部在各地年度报告内容和形成全国年度报告的基础上,遴选设立一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试验区,鼓励部分地区积累经验,带动其他地区改革发展,形成典型案例、经验汇编进行展示、交流、宣传。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篇2

中寨乡长寨小学传染病防控方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各种传染病疫情在学校流行和蔓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本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领导小组

组长:王礼学

副组长:王兴林

成员:全体教职工

班级:一年级:

陈丽娟

二年级:左磊

三年级:罗发琼

四年级:叶登程

五年级:朱德祥

六年级;

严开勇

一、处理原则

遵循“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指导思想,坚持“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属地化管理,严格控制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减少发病人数,防治疫情扩散,积极救治病人”的原则,实行分级相应,快速处理的工作机制。

二、疫情报告

1、疫情责任报告人

学校的医疗卫生人员,分管领导(副校长)和校长为疫情的责任报告人;校内、园内的其他人员为疫情的义务报告人。学校、

一旦发生传染病疑似疫情和传染病疫情时,责任报告人立即报告所在地医院、疾控中心和教育局。

2、学生发生散发的(流感

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等传染病等

)、丙类传染病病例及疑似病例时,向责任医院报告,责任医院核实诊断后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学校短期内发生

流感

多例1例麻疹、流脑、乙脑或一个班内发生2例以上的乙类(流

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多例相同症状的病例时,立即报告责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责任医院立即进行现场调查处理,并将调查情况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4、学校发现1例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中的

流感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白喉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发生爆发性疫情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有关法律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三、“疫情分级响应”部分

1、一级响应:一个班级中发生散发的

流感

,乙类(除流感

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及疑似病例时,由学校、

采取隔离传染源、消毒杀虫、预防服药、健康教育等相应措施,责任医院赴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并协助落实防治措施。

2、二级响应:学校、

短期内发生流感多

1例麻疹、流脑、乙脑或一个班内发生2例以上的乙类(除SaRS、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炭疽、艾滋病、流脑、乙脑)、丙类传染病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多例相同症状的病例时,学校、

应立即报告责任医院、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责任医院立即进行现场调查处理,指导学校、

开展扑疫工作;学校、

组织实施各项控制措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和省市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调查处理上报。

3、三级响应:学校、流感

发现1例甲类传染病或乙类中的SaRS、脊髓灰质炎、肺炭疽、白喉或发生多例乙类传染病以及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学校、

应立即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教育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核实诊断,提出疫情控制建议,并立即上报区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执法所负责检查、督促学校、

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疫情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责任医院要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检诊,协助学校、

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服药等工作,并将工作情况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教育局和卫生局要立即到达现场,了解疫情概况,研究安排扑疫工作。

四、“部门职责”部分

1、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安排、检查、落实学校、

的卫生防病工作。

2、学校、

应建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卫生防病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晨检制度、因病缺课追踪调查登记制度、疫情报告制度、自查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传染病相关制度,制定学校、

卫生防病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启动预案,按规定报告疫情并做好以下工作:

(1)、及时隔离治疗病人,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现场,防治污染扩大。

(2)、学校、

的保健医生或保健教师询问病史,做好记录(包括症状、体征、发病时间、治疗经过、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目前去向等),必要时可要求提供病历、病情证明等。

(3)、学校、

相关职能部门应区教育局的领导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组织实施扑疫工作,稳定学生、家长情绪,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4)、学校、

应在区卫生执法监督所的监督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实施隔离、消毒、预防接种等控制措施,有关责任医院协助做好相关技术工作。

3、疫情期间,学校、

实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加强晨检,落实疾控中心提出的各项防病措施,严格控制进出学校的人员。

4、学校不得擅自向社会公布疫情。

5、学校、

应按照市、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要求落实其他预防控制措施。

五、保障工作

1、组织机构:各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都应成立卫生防病的应急领导机构,落实人员,明确工作职责。

2、经费和物质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责成学校、

落实卫生防病的专项经费并配置扑疫所需的器材和药品。

3、学校、

疫情监测网络:学校、

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应将学校校医、班主任、辅导员及学生寝室的室长等纳入监测网络。

4、培训: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常年卫生防病知识和应急技术的培训,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配合,区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技术指导。

5、卫生防护:参与疫情现场调查处置的负责人员,均应配备必要的卫生防护措施,做好个人卫生防护工作,避免传染病的扩散。

6、总结:疫情控制后,学校、

应及时写出书面总结,发现薄弱环节,提出整改办法,总结报所在地疾控中心、卫生执法监督所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卫生执法监督所要督促学校、

整改到位。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篇3

选题本着小、活、实、短、平、快的原则进行,一线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小,即研究的范围、问题规模小,内容具体,但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意义,是个“类问题”,能有点及面,实现推而广之,可以围绕问题持续深入滚动研究;活,即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简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实,即问题是本学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有效上,凸显实效性;短,即周期短;平,即符合教师的实际研究水平,快,即见效快。选题范围主要是研究班级教育管理和学科教育教学,学科教育教学主要是研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二、基本涵义及定位

与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研究范畴,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课题研究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立足校本、贴近教师、植根课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实现教育科研大众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小课题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和参与研究。

三、研究周期

视研究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则两至三周,长则三至五个月,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拟采取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教育观察(课堂观察)、调查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课题组成员一般为1—3人,不超过3人,可以是个人课题,也可以是小组课题。

六、操作流程

小课题研究一般可以采取“深入问题场景(课堂)———发现问题和困惑(提出小课题)——分析、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法(研讨对策)——合作实施或个体实践——总结提升”的操作程序。

1.各校于每学期期初由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为主题的科研论坛活动,指导教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小课题,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见附件),选题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实效性和推广性等标准。

2.教师收集有关这个问题的相关材料及他人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思考和规划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和行动,筹策并制定出行动的计划。

3.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实践,及时记录和收集研究过程的原始真实材料(包括视频材料),写教育教学笔记。一个阶段后,教师进行行动反思,调整行动计划。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尽可能把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行为作为一个过程表述,即不是静止描述教育行为,而要说清楚事情的演变过程,总结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教师及学生行为变化的曲折过程,并尽可能用较为全面的事实表述实际效果。

4.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二度研究”),并收集整理研究过程的材料,准备参加学校或区级的鉴定和评审活动,学校要定期督促、检查研究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召开小课题研讨会,开展小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活动,促进各课题组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

5.学校和区教科规划办要及时帮助教师及时总结小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开展校内、校际或区级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评审、成果推广活动,校内、校际活动由学校自行安排。研究工作结束后,课题负责人要及时向学校或区教科规划办申请结题。结题时主持人须提交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叙事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表》、《研究成果登记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结题研究课教案或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区级鉴定和评审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范围一般为区级立项的小课题。

6、学校和区教科规划办采取丰富多样的成果推广形式,搭建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如开展课堂研讨、科研沙龙、小课题成果交流会、小课题论文评比等活动;汇编《小课题研究课题通讯》、《小课题结题报告集》、《教师小课题感言集》、《教师小课题论文集》、《教师反思、评课集》等文本资料。

七、成果表达方式

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倡导多样有效的成果表达方式,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教学)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报告外,可以采用教育教学的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个案报告等方式,经典或优秀的活动方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程资源、学生作品等也可作为成果表达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学校层面的小课题管理由学校教科室组织实施,区级小课题的申报和管理由区教科规划办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先由学校教科室对上报课题进行指导,并择优(小、实、新)上报区教科规划办。

2、区级小课题申报一般在每年4、5月份,研究方案字数在1000字左右,研究报告字数在2000左右,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进度)表、课题研究成果登记表、课题研究报告表样式见附件。

3、建立小课题管理制度。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篇4

经研究,现就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结束工作和暑假活动安排提出如下意见,希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一、期末考试、暑假及新学期开学时间

本学期期末考试时间定于小学6月30日(周二)一天,初中6月30日、7月1日(周二、周三)两天,学生7月6日(周一)离校,教师7月8日离校。下学期9月1日开学并上课,教师应提前到校做好开学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认真做好学期结束工作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认真组织复习考试。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规定》和《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精神,严格控制学生到校、离校及在校时间,严格控制学生课外作业量,按规定上好各类课程。要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尤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工作。要加强考务管理,严格考风考纪,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诚信考试教育和考试心理辅导。

(二)公正、客观地做好学生的学期(年)评价工作。小学、初中要进一步完善以学生全面素质考评报告单报告学习成绩的办法,对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做出全面评价,并及时记入《学生成长记录册》。

(三)认真做好本学期工作总结和新学期工作计划。各校要对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检查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认真做好总结。要尽早制订下学期工作计划,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强化措施保障。总结和计划要在本学期结束前报我局办公室和相关职能处室。要认真做好教师业务档案、学校档案有关材料归集等工作。

(四)各校在放假前要集中对师生进行下列内容的教育:一是加强遵纪守法的教育。教育师生遵守国家法纪,不参与迷信,和非法宗教活动,不进营业性舞厅、网吧,不看不健康卡通、书籍和录像等。二是切实抓好安全教育。尤其要加强防溺水教育,中小学生外出游泳必须要有监护人管带,以免溺水等事故的发生。目前正值梅雨季节,汛期已至,各校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用房的检查,加强防雷设施建设,发现有安全隐患的用房,要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并及时报告。同时,要切实加强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坚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要严格学校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凡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要立即报告,并及时做好处理和善后工作。要加强假期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落实留校、护校人员,严防校产被盗、被破坏现象的发生。

三、精心组织暑期各项活动

(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假期真正还给学生。学校要科学、合理布置暑假作业,让学生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暑假。放假前各校要认真组织开展以“读书体验快乐,读书使人进步”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具体另行文通知),丰富学生暑假文化生活内涵。学校的体育馆、运动场地、计算机房、阅览室要有计划地向社区青少年开放,并加强管理。根据省、市有关规定,各中小学不得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进行集中文化补习,也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迟放假或提前上学。

(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丰富学生假期生活。各校可以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建国60周年庆祝活动,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提出明确的、可操作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考核制度。要结合《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生环境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浙教电传〔2009〕102号)精神(文件另行转发),组织学生开展以“大气环境与健康”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与征文。要指导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社会调查,丰富生活体验,撰写调查报告。

(三)精心组织继续教育工作,抓好“两支队伍”建设。各校要精心安排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校长和教师等队伍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重视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训。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建设,钻研教材教法,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适应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四)各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当地实际,以《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就暑期安排、安全教育等内容告知家长。

四、其他事项要求

暑期中的有关会议和教学业务活动仍按有关文件执行;各学校假期值班表及值班电话请在学期结束前报区教体局办公室。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篇5

(一)编制目的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妥善处置全区学校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生活秩序的稳定和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市编制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区基础教育各中、小学及幼儿园。所称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是指突然发生,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及生活秩序的重大安全事故。

(四)工作原则

1.“统一指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及各直属单位若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应及时向区教育局报告。区教育局要按照规定时间向区委、区政府、市教育局报告。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由区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快速妥善处置。各相关责任单位派专人迅速赶赴现场,积极协助指导处置工作。

2.“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原则

学校发生重大突发性安全事件后,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要立即深入现场开展工作,各相关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中小学、幼儿园的党政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要紧急行动,各年级、各班级负责同志要按照学校应急预案的要求深入一线,积极做好事件、事故的处置工作。

3.“快速反应、果断处置”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各种影响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安全隐患,要立足防范,抓小、抓早、以快制快。一旦发生重大事件,要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应对,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校内。

4.“措施得力、救人第一”的原则

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应采取一切得力措施,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发生火灾、地震、校舍坍塌等事故,在迅速报警的同时,应紧急组织师生安全有序地疏散,救护受伤学生;发生食物中毒、卫生防疫等事故,在迅速报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同时,应紧急将受伤、中毒学生送往医院抢救;要坚持“救人为本、救人第一”的原则,在组织抢险救灾时,严禁中小学生参加。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领导机构。区政府成立区处置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和局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安监局、区食品药监局、区政府新闻办、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和当地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

主要职责:

1.负责指挥、协调和组织全区教育系统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2.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做出决策,根据突发事件情况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统一部署实施应急救援,并协调解决应急救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负责定期召开应急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做好校园安全稳定的有关工作。

4.监督、检查各成员单位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的落实情况,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演练。

5.负责对事故的原因、责任组织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并经区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审查后适时予以公布。

6.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办事机构。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主任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和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副局长和区政府总督学、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担任,成员由教育局各科室科长组成。

办公室主要职责:

1.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部署和要求,具体负责督促、检查各学校的预防和处置方案,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和补充。

2.负责应急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发生突发事件时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

3.当事故发生时,负责做好校园的秩序维护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处理工作。

4.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5.负责全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总结、报告及信息工作。

6.完成应急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四个工作组:值班管理与信息报送工作组、校舍安全检查工作组、学生及教师管理工作组及应急抢险队。

1.值班管理与信息报送工作组

组长由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党办、行办、电教中心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党办、行办、电教中心等科室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安排局机关安全值班工作,加强对值班的管理与监督,确保24小时联络畅通;迅速传达安全工作有关部署和工作要求,向区委、区政府及市教育局及时报送学校突发事件、紧急险情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对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处理情况等。

2.校舍安全安排检查工作组

组长由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计财科、安保科、勤俭办负责人担任,成员由计财科、安保科、勤俭办等科室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全面排查突发性安全事件后学校校舍出现的安全隐患,认真登记、统计房屋、围墙等校舍受损情况;组织技术人员对校舍安全隐患进行勘察、鉴定、分析评估;加强陈旧房屋及损伤教室的管理,及时拆除存在严重险情的校舍,彻底消除校舍安全隐患;进行受损校舍修复、重建等工作。

3.学生及教师管理工作组

组长由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基教科、人事科、成职科、督导室等科室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基教科、人事科、成职科、督导室工作人员组成。主要职责:引导师生正确面对学校突发性安全事件,做到提高警惕不慌乱,有力有序保安全;指导学校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完善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适时开展疏散演练和自护、自救能力训练;当发生突发事件影响学校正常工作时,组织学生分流,统筹调配师资力量,在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恢复上课,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稳定。

4.应急抢险队

(三)成员单位职责

三、预警与报告

(一)加强监测预警。区教育局要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系统地长期观察,积累第一手资料,认真研究随时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对出现可能影响校园及社会稳定的言论、动向或事态,做到早发现、早布置、早处理,力争把事态平息在萌芽状态。

(二)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区教育局要在各学校确定信息联络员,发生突发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由学校汇总各方面信息,及时报告区教育局,并随时保持密切联系。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对突发紧急情况应当坚持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防止事态蔓延扩大。

四、实施步骤

(一)突发性

1.信息报告

若发现学校有突发性的苗头,学校应立即向区教育局报告。区教育局接到报告后,要加强对事件的严密监控,做好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情况通报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确保在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做到快速反应,妥善处理。在此期间,区教育局要处于戒备状态,保证联络畅通。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防止有害信息传播,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工作岗位,未经上级批准,不得离校出差。

2.应急处置

若校内出现群体性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时,区教育局要及时深入事发学校,采取措施,有效处置,化解矛盾,控制事态的蔓延和扩大。同时,要及时向区委、区政府和市教育局报告信息,并要防止不实有害信息传播,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在中别有用心、蓄意破坏、危及公共安全的极个别人,要及时报请公安部门严格控制和监视。各学校要严格门卫管理,防止学生串联和外出集会、游行,防止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学校;学校党政领导、班主任要深入学生班级、宿舍,面对面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疏导工作。

若突发事件已出现在部分学校且已激化,有串联、集会、到校外示威、游行的迹象时,区教育局要迅速深入事发学校,了解情况,靠前指挥,果断处置,并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工作,及时反馈给区委、区政府。一旦学生走出校门上街集会,游行时,要派人劝阻和随队维持秩序,防止学生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防止学生出现过激的违法行为。各学校要进一步发挥党政工团组织及党政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学生会以及学生党团员骨干队伍的作用,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校不漏班、班不漏人。同时做到教师不停课、学生不停学,加强校园管理,严格控制人员出入。

(二)突发性安全事故

突发性安全事故主要包括突发性校舍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爆炸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安全事故、食物中毒等各种校园群体性伤亡事故。

1.事故报警

各学校若发生事故要及时报警并传递事故信息,通报事故状态,为果断处置事故赢得最佳时机,使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应引导教育每个师生在发现事故的第一时间及时、正确报警。在学校内部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在积极做好师生自身保护和救护工作的同时,立即报警并向学校领导及区教育局报告。

报警内容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时间、地点、性质、危险程度、师生伤亡情况、报警人姓名及联系电话。

2.紧急疏散和现场急救

事故发生后,学校应立即根据现场事故发生情况,设立事故现场警戒区,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将学生撤离到安全区域,控制事态发展,抢救受伤师生;现场救助人员在施救前必须做好自身防护措施,施救时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措施进行。

3.事故处理

事故发生后,及时启动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必须即刻赶到事故第一现场,指挥或指导、协助有关部门进行事故处理。各工作组应结合本小组业务特点,稳定师生情绪,做好财务保障、人力和车辆保障,以及信息报送工作,科学、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

(三)突发公共卫生类事件

1.信息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学校要迅速向区教育局报告信息。区教育局要同时向区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2.应急处置

应急领导小组迅速启动预案,指挥、部署应急处置工作,防止疫情蔓延、控制事态发展。卫生主管部门要迅速联系和配合医疗机构开展对中毒、患病师生的救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进一步扩大。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卫生监督部门封锁和保护现场,排查致病因素,消毒污染区,隔离接触者,做好对中毒或患病人员的救治。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和自我保护意识。配合教职工做好安抚慰问工作。

(四)应急结束

在实施应急救援后,险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或清除,事发地人员和遇险对象已全部脱离险境,由应急领导小组确定应急响应结束。

五、总体要求

(一)各单位、各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落实本预案所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各学校要不断完善维护学校稳定、确保学校安全的工作机制,健全制度,落实措施,按照突发性事件处置程序制定详细的应急反应工作流程。要做好处置学校应急突发事件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储备工作。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及时有效。

(三)各中、小学、幼儿园要根据本预案,制订本学校、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报区教育局备案。同时,区教育局要督促区属社会力量办学单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管理。

六、奖惩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市区总体应急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对本预案实施中的行为进行奖惩。对参加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者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附则

(一)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区教育局负责牵头编制,经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本预案由区教育局负责解释。

(二)预案修订和管理

区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本预案确定的工作职责制定本部门的部门预案,并报区政府备案。

根据《市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本预案原则上每三年修订一次,若本预案出现不能与上级或者同级应急预案保持衔接;应急指挥体系或者职责调整;相关单位或者人员发生变化;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或者应急演练结束后,发现应急预案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等情况,由牵头编制单位及时进行修订。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篇6

2014年,这样的局面即将画上“句号”。

高校将首发“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2013年1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从2014年起,高校要编制和本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要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内容。

《通知》明确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应在2014年年底前、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此后高校应在每年年底前当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这是教育部第一次有明确文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也是继教育部要求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之后的新要求,不仅包括本科生,还包括研究生、高职生,范围更加广泛。

对此,社会舆论给予了积极回应,认为此举是教育主管部门与时俱进、主动回应民众呼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的举措,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客观而言,相对于此前高校只统计公布就业率数据来说,统计并就业质量报告,是一种进步”。国家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作为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向社会公布,这是政府宏观管理高等教育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对于来临的2014年有媒体已经发出了“更难就业季”的判断。据教育管理部门数据,2014年全国将有大学毕业生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留学归来参加就业的将近30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背后就是千万个家庭。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而政府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

促进大学生就业,首先就需要有权威准确的就业数据作为参考,否则就无法制定科学而有针对性的政策,而政策的实施过程也无从监控,实施效果也无从准准确评价。以往,就业质量信息的一直不理想,信息的“权威性”饱受舆论质疑,直接妨碍了高校就业政策的制定,也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以至于麦可思公司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因其数据翔实而赢得社会广泛认可,被许多机构和研究者广泛参考和引用。

此外,教育部要求高校在校园网、就业网、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使过去只有学校自己知道的“家务事”,成为学生和家长都能看到的公开信息,将进一步增加毕业生就业情况的透明化。

高校就业工作有了“标尺”

公布毕业生就业情况,在国外发达国家也是较为通行的做法。许多国家不仅公布毕业生就业率,还常常对某个专业跟踪分析,并将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如许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将mBa毕业生的就业公司、就业岗位、年薪、社会地位等,作为学校专业学术水平、毕业生竞争能力、毕业生受社会欢迎程度的具体指标,并以此来评判学校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的排名和地位。

相比之下,尽管我国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已经十多年,但系统性的、常态化的就业统计制度还相对缺失,不利于家长学生专业报考不说,学校专业设置、调整也缺乏准确的“标尺”。

长期以来,高校很少对公众公布就业信息,甚至讳莫如深。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学校,更是把就业率当作秘密,担心公布出来会影响招生。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学生、家长不敢全然相信各高校在招生时宣布的统计数字。而且,目前单纯的就业率数据只能反映学生就业的量,却无法反映就业的质,对学生家长而言,这样的数据可能加剧对就业的担忧,对高校教育教学而言,也缺少参考价值。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1999年教育部首次公布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社会持普遍支持态度,被认为是“动真格的”行为,但由于当时的就业环境相对宽松,公众并不像各高校那样重视它的排序。几年后,广东、江苏等省份公布本省高校就业率后,社会公众的重视程度已显著提高。

但从2004年开始,教育主管部门不再公布具体学校的就业率,而是每年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总的初次就业率,一些高校因“虚假就业率”问题遭受公众的质疑。《通知》的下发,无疑将有效解决这一顽症。

实际上,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要体现在文件上、口头上,更应该体现在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简称“三到位”),这是教育部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要求。根据“三到位”要求,高校除应设立独立建制的就业工作机构外,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比例达到1:500,就业经费达到年度学费的1%。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已经要求多年,目前高校的“三到位”程度较低,有的高校的就业工作和其他工作合在一起,有些将就业工作职能设在学生处(科),有些与招生工作结合配备人员;就业工作人员兼职的多、专职的少,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大部分院校就业工作专项经费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比例;部分高校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设施简单,工作人员能力有限,人手不够,谈不上专业化水平,就业指导中心甚至被看做是安排人的地方……

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依靠外力推动,有助于各高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提高就业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

“倒逼”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评价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的事情不归学校管,高校只考虑学生的培养。至于毕业生的去向如何、发展状况如何、社会接受程度如何,则很少过问。

到了市场经济年代,人才资源按市场需求配置,大学生再也不是“皇帝的姑娘不愁嫁”,而是要看市场的脸色。学校要千方百计进行产、供、销的链接,培养市场急需、适销对路的人才。倘若一所高校自诩为名牌,它的毕业生却在就业市场上无人问津,这样的名牌将大打折扣。

中国高校不论是办学模式、管理理念还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还很重,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致使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严重脱节。公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无疑对高校办学有了“预警”作用,能提醒高校把“生产”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校的社会适应度,促进高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教育部力促各高校面向市场,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程度被看做是推进高校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对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两者互动的长效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利用“就业”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校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使办学更加面向市场。如同《通知》中所要求的: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相关信息,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健全专业预警、退出和动态调整机制,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不断加大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当然,在看到就业质量报告对高校教学改革发挥“正”效应的时候,还应该充分估量高校在开展这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毕竟就业统计是一项繁杂、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的高校多,如何确立统计标准、如何规划统计方案、如何监督实施等,显然不是一纸文件所能够解决的。

仅就就业率而言,公布的是初次就业率、二次就业率还是三次就业率,是否公布分专业就业率,是否公布就业率构成,其他如是否公布就业层次、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区域流向、薪酬水平、学生满意度等。如何把这项工作做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通知》明确: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在2014年2月底前、其他本科高校应在2014年年底前、高职院校应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这样教育部直属高校完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后,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做阶段性的总结、评估,根据前段工作情况和社会反应,细化指标,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对后面的本科、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进行指导。一轮工作结束后,再总结、评估,在工作进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

就业质量报告不仅仅是就业数据的统计,也是对高校管理评估手段。对此,也有学者担心,如果不进行科学设计与监督,一些高校考虑经费划拨、招生计划、教学评估等因素,是否会出现以前的“被就业”“虚假就业率”等问题,如此,公布就业质量报告的积极意义不仅丧失,还无端增加了高校的负担。从这个角度看,须对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监督,除了社会监督外,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建立健全监督制度,“谁签字谁负责”,让真实的就业情况晒在阳光下。

从眼下情况看,要让就业质量报告“达标”,各级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还不能撒手,至少从标准设计、工作流程和监督监管方面予以“把关”。另外,考虑到学校人力资源限制及统计工作的专业性,还应该重视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根据《通知》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可委托第三方来评价就业工作,这样给类似麦可思这种有一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第三方机构也有了发挥的空间。

另外,目前的就业统计普遍是“静态”性的,只针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状况,而缺乏对学生毕业后发展的动态追踪机制。市场是动态的,这样的统计显然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缺乏实质性指导作用,因此需要更长时间周期的数据,这都是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中需要完善的问题。

可以想见,如果全国“一盘棋”,各高校能够将就业统计工作做好做实,那么,就为全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其意义无疑是巨大的。

链接

美国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情况

美国对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除就业率之外,通常还包括就业途径、就业层次、就业环境、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工作稳定性、满意度以及与专业的相关程度。在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一项名为“从学士到就业”的调查中,关于就业率的附加指标主要有工作稳定性(包括毕业后工作变更次数、失业比例以及工作的平均时间等)、工作收益(主要包括工作的薪金福利)和工作满意度(包括工作安全性、晋升机会、同事及工作条件)等,同时还对这些指标分专业、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进行更为精细的统计。由此可见,美国的毕业生就业评估指标关注内容广泛、全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不仅重视就业的“量”,而且还关注就业的“质”。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6-0078-01

2017年5月24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高中部礼堂举行。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王军、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马凌、赵立等领导,以及各区教委体卫科负责人、教研员、论文获奖作者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在论文综述报告中介绍道,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是北京市最有影响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科研活动。本届论文报告会论文报送数量首次突破2000篇。从论文征集情况看,“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仍然最受一线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和“校园足球活动与冰雪体育项目”方面投稿数量增长较快,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主要研究成果与特点来看,本次论文报告会的入选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两年来北京市学校体育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水平。

亮点1――聚焦大会主题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此次论文征集活动的大会主题关键词之一为“核心素养”。从报送论文中可看到,广大一线教师作者关注核心素养,更多地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学校体育,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从体育教育的高度思考体育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也关注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充分说明,一线教师关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亮点2――研究教育热点提炼首都教育特色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首都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在此次论文征集活动中,有很多“先行者”将本地区、学校开展冰雪体育项目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与广大同行分享。不仅如此,类似对“高参小”等具有典型北京发展学校体育特色的做法研究成果,也屡见不鲜。这些成果的涌现,客观上推进了我市在发展学校体育方面的经验总结,有助于首都教育特色的形成。

亮点3――研究氛围渐浓论文质量有所提升

本次论文报告会不仅在报送数量上超过历届,在论文质量方面也有所提升。一方面,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如国外模式引进、雾霾天气、查操员制、风险防范等;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步科w,包括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比较普遍,从以往的经验总结式为主的论文写作,发展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获得数据,通过结果与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写作的规范性也有所提升。

另外,在本次论文报告会的作者中,首次出现了体育与师范院校部分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学报告会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直以来北京市基础教育与高校的紧密协作关系,引导更多高校学校体育研究者参与到对首都基础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中来。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篇8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体系;体制机制改革;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29-02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这一纲领性的文件对今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全面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指导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宏观改革、中观上提高服务产业的能力、微观上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各职业院校准备乘国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东风,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实现现代职业教育跨越式的大发展。

一、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政策的原因

(一)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呼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新

为什么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同样这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能找到答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发展移动互联网、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众多‘创客’脱颖而出……”进入21世纪10年代,我国之前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的要求。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新行业、新兴态、经济新模式的发展,呼唤新型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而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培养呼唤倒逼职业教育改革。

包括应用本科在内,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机制,每年培养数以百万计的技能型人才,但仍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需要。李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原有的产业结构有的要调整,有的要升级,而从事该项工作的劳动者所需的技能也要与时俱进地更新,这就倒逼职业教育面向产业进行革新。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市场选择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针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改革方向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俗地说,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暨市场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迫使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由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学校教育办学思想、职业定位、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有中央政府及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给予明确引领的因素,为此,教育部发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解决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借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群众对……教育……等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群众的不满主要是由于目前职业院校地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各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水平与美国、欧洲等发展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层次结构尚未理顺,创新发展模式尚未完全清晰,人才的培养尚未系统化……,而这一切都需要职业院校借助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浪潮。建设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口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举措。

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

认真贯彻领会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对职业院校与职业教育改革有引领作用。

(一)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去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单一、校企合作不稳定,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按照总理的部署,接下来由企业主导生产、教学、科研协同创新,在企业设置企业、学校共管共赢、良性运转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共同受益,达到企业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二)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

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扩大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实施范围,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整合应用本科、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教育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以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导向,各职业院校之间资源相互衔接,用人单位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资源融通共享。用人单位的优秀员工可以到职业院校任教,职业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到用人单位工作现场实践性教学,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工学结合的新模式。

(三)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大职业教育理念是一种强调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的教育理念。基于大职业教育的视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现代性、类型特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可以围绕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过程的全程性、办学形式的全方位性、教育学制的全贯性、教育体系的全套性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通性等几个方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不仅要注重国内的职业院校,也应放眼全球,将目光投射到国外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一是走出去,去学习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经验与模式。二是通过国际合作办学的方式将国外的职业教育引进来,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领域、新空间。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路径

(一)现代职业教育对接现代产业体系

历史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意后工业化的来临、全面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悄然改变着现代产业体系。职业教育是服务于产业结构,服务于国民经济,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培植现代职教体系必须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互联网+”新业态、“中国制造2025”等对人力资源的新需要为导向,职业教育紧贴产业结构,使现代职教体系对接现代产业体系。

(二)社会服务能力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良性互动

贯彻落实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宗旨就是要有效整合政校企资源,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已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要整合筹措更多资金,为产业创新加油助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需要健全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激励机制,由政府主导或由nGo建设产学研结合的交流机构,微观上为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宏观上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三)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无缝衔接

“构建适应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的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已明确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贯彻落实总理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职业院校应进行招生制度改革,由上往下依次贯穿研究生职业教育(包括博士和硕士)、本科职教教育(应用本科)、高职高专、中等职业教育等,打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选拔上升通道,实现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研究生教育无缝衔接。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生源。“技术、技能和创意是产业和职业创新的三大驱动轮。而职业教育是三大驱动轮的发动机和原动力。在创业型经济时代,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理念和功能。”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教职工的号角、是用人单位的冲锋号、是青年学子的福音、更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火车。

参考文献:

[1]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2):19-22.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篇9

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在论文综述报告中介绍道,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是北京市最有影响和历史最为悠久的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科研活动。本届论文报告会论文报送数量首次突破2000篇。从论文征集情况看,“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方向的研究仍然最受一线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和“校园足球活动与冰雪体育项目”方面投稿数量增长较快,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从主要研究成果与特点来看,本次论文报告会的入选论文,总体上反映了近两年来北京市学校体育的研究进展和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基础教育学校体育的研究水平。 

亮点1——聚焦大会主题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此次论文征集活动的大会主题关键词之一为“核心素养”。从报送论文中可看到,广大一线教师作者关注核心素养,更多地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学校体育,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从体育教育的高度思考体育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也关注学生的“体育品德”发展。充分说明,一线教师关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 

亮点2——研究教育热点提炼首都教育特色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首都学校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在此次论文征集活动中,有很多“先行者”将本地区、学校开展冰雪体育项目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与广大同行分享。不仅如此,类似对“高参小”等具有典型北京发展学校体育特色的做法研究成果,也屡见不鲜。这些成果的涌现,客观上推进了我市在发展学校体育方面的经验总结,有助于首都教育特色的形成。 

亮点3——研究氛围渐浓论文质量有所提升 

本次论文报告会不仅在报送数量上超过历届,在论文质量方面也有所提升。一方面,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如国外模式引进、雾霾天气、查操员制、风险防范等;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也逐步科學,包括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比较普遍,从以往的经验总结式为主的论文写作,发展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获得数据,通过结果与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从总体上看,写作的规范性也有所提升。 

另外,在本次论文报告会的作者中,首次出现了体育与师范院校部分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北京市中小学体育科学报告会的影响力在逐渐扩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一直以来北京市基础教育与高校的紧密协作关系,引导更多高校学校体育研究者参与到对首都基础教育的关注和研究中来。 

学校法制教育总结报告篇10

在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成立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应急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和指挥学校发生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和处置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办公室主任:

成员:

二、应急处置项目

本应急处置项目是学校发生人数较多、影响较大聚会,并可能走出校门,或者冲击校园,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重大。

三、应急处置类别划分

按照《市区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划分应急处置类别。

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矛盾冲突一般,对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和教育教学秩序影响相对较小。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发生的事态比较复杂,矛盾冲突复杂,问题难以理清,对危及学校财产、威胁师生人身安全、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影响。

特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发生的事态复杂,矛盾冲突尖锐,问题发展态势危及校园师生、财产的安全,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并有冲击校园或走出校园上街聚会的趋势。

四、处理校园重大遵循原则

1.贯彻“安全高于一切,一切服从安全”的原则。保障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的冲突,造成人员伤亡等滋生、衍生事故。

2.落实“以防为主”的原则,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周报、月排查等综合信息分析和按时上报制度,准确预防、得力防范,及时发现矛盾,积极解决纠纷,有效预防学校重大的发生。

3.遵循“依法规范”的原则,以《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条例》等法律为主要依据,以法规为准绳,科学决策、统一领导、责任到人。

4.贯彻“分级负责”原则,学校一般性先期由学校、部门处理,将矛盾解决于萌芽状况,解决在学校基层中,严防逐级抬升。

5.落实“反应迅速”的原则,保证学校、各职能部门及时有效收集上报重大的有关信息,严密监控势态的变化,事发学校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视逐级抬升趋势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6.贯彻“公众参与”原则,发挥学校、各部门,以群防、群控、群救为核心,建立全员动员体系。事发前、事发后组织可动员力量开展工作,做到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物资准备,严防事件的扩大化。

五、处置重大的报告及处理程序

(一)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学校发生重大学校必须在第一时间向街道教育办、并向区教育局报告。

(二)学校主要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往事件现场,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采取有效措施疏导、隔离、调解聚众人员,避免矛盾冲突升级。同时视势态启动应急预案。

1.发生一般性突发事件,学校领导第一时间亲临现场,主要领导挂帅处理,将事件真相及时报告街道教育办。处置结果报告街道教育办和分管教育的街道领导。

2.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学校全体领导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调、调解、指挥,将事件真相及时报告街道办和区教育局。区教育局启动联动应急预案,区教育局和事发街道办领导赶赴现场做好处置工作。处置结果报告区政府主管教育领导和区应急指挥中心。

3.发生特大突发事件,启动《小学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及时向街道应急指挥中心街道教办,向110、120、119、122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报案,请求援助。处置结果报告街道办、街道应急指挥中心、街道教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