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管理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8:11

危机管理教学篇1

工商管理教学里,危机管理处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过去,尽管很多院校的危机管理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管是实践上还是教学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而在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必须加大对于危机管理处理的重视力度,不管是理论高度上还是实践的层次上,都要加大优化力度,在这一基础上推动危机管理处理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工商管理;教学;危机管理处理;实践模式优化

在工商管理教学过程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尽管现在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很多高校依然局限于理论学习层次上,没有重视实践教学,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因此,要从现在的工商管理实际状况出发,进一步提高工商管理教学的实践性,这样才可以提高工商管理教学的水平。

1工商管理教学中危机管理处理的存在的问题

1.1过分重视理论培养,忽视了实践的引导

危机管理处理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还配有相应的课程教学,从现在的工商管理教学来看,其依然停留在理论角度上,对于对不同情况下产生危机的原因、危机的主要表现以及危机处理方式上进行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重点依靠课本案例实现的。这样一来,学生难以把握危机管理处理的理论体系,难以在工作里进行危机的监控和管理。对于危机管理处理工作来说,其实践性比较强,所以学生也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然而现在的危机管理处理上使用的是学生形成课题小组进行分析,容易出现学生仅仅是采用案例分析的套路解决危机管理处理相关案例问题,从实质看,学生仍然没有掌握危机管理处理的实践能力。

1.2危机管理处理的培养思路不清晰

对于现在很多高校来说,其危机管理处理已经初步具有思路,但是这些思路还存在不清晰的问题,没有明确学生要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也没有进一步明确学生要把握什么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其难以自己列举危机管理处理的关键,缺乏完善的学科知识结构,导致学生自身难以应对工商管理中的危机管理处理。由于缺乏清晰的培养思路,学生的危机管理处理能力难以提高。

2工商管理教学当中危机管理处理的改革措施分析

2.1明确危机管理处理教学内容

要想提高工商管理教学里危机管理处理的水平就要明确教学内容,完善自身的教学结构,从实际的教学来看,要体现对于公共危机的处理,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公共危机越来越频繁,其影响之大也不言而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需要具有解决危机的团队,所以在高校的危机管理处理教学里,要培养学生辨识危机和掌握危机的能力,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解决危机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要明确自身的教学思路,按照当前组织运营和管理过程当中的普遍案例进行提炼,结合中外有关企业组织危机分类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

2.2优化危机管理处理教学方式

要想提高危机管理处理教学水平就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事实上,理论教学也不是单纯的知识讲述,也要强调让学生参与进来,举例来看,在学习危机的分类内容时学生要按照课本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这一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类观点。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潜在危机因素也越来越多,所以这就对于工商管理教学的危机管理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里也不再是教师一味的讲述,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危机管理处理教学质量。

2.3改良危机管理处理教学实践模式

要想提高危机管理处理教学质量就要不断改良危机管理处理教学实践模式,事实上,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不高,所以即使是进入到企业里学生们也难以直接处理危机,他们的学习只是理论上的,实践能力并不足以应对企业的危机管理处理,因此就算具有足够的到社会上实践的机会,学生也不一定会表现很多。所以,要不断优化危机管理处理教学实践模式,使学生可以加入到社团或学生会当中进行管理,同时也可以假设一个危机让学生自主处理,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更加有效。

3结语

工商管理教学过程里,危机管理处理学习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学生来说,要在学习的过程里不断提高自己的危机管理处理能力就要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因此,在实际的工商管理教学实践里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不断优化危机管理处理的教学方法,改良危机管理处理实践教学模式,使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进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准备好相关的素材,不断优化自身知识体系,在这一基础上完善危机管理处理教学结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文章通过分析工商管理教学中危机管理处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提高危机管理处理教学效果的措施,为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提供借鉴。

作者:王义龙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解丽颖,苏永志.地方高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5(17).

危机管理教学篇2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组织松散化、教学工作边缘化和教学研究原子化三个方面;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是其产生的原因;保证制度文本合法性、制度执行适当性、制度变迁连续性、制度资源匹配性是其消解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教学管理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

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很多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制度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为什么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没有发挥提高教学质量应有的效力呢?很多学者从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性、执行力和科学性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相关研究。根据新制度主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制度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想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应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获得制度相关客体/主体的认同和接受,取得应有的合法性,否则就会陷入合法性危机,影响制度实施效果。本文从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表现、原因及消解问题,以期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内涵

马克思・韦伯最早从行政管理角度阐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认为合法性是习俗、利益关系等纯粹情绪动机或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之外,统治得以巩固、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更为重要的资源[2]。按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既包括适合法律法规要求,也包括适合社会文化习俗要求,还包括适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质上是指制度在社会上或组织中获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同。学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学校内部的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管理制度发自内心的认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机与制度合法性相对应,是指由于公众对已颁布的管理制度产生了认同危机导致其难以有效地贯彻落实的一种现象,包括理性认同危机和情感认同危机两个层面。理性认同危机具体可分为手段危机、主体危机、价值危机、程序危机,其决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问题;情感认同危机则指利益相关者在心理、情感上对制度的认同危机,其决定了制度“有无效果”的问题。一般很难区分认同危机是在理性层面还是在感性层面,人们大多只关注对某一制度一个总体认同程度。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是指学校制定和实施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不被师生所认同和接受,导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功能的现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可以表现在单一的某个规章或条款上,也可以表现在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上。由于内心没有真正认同和接受,利益相关者往往对教学管理制度采取消极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为,这导致制度表面上仍在运行,而实质上已名存实亡。

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表现

1.教学组织松散化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机首先表现为教师对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为上,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组织“松散现象”的此起彼伏,随处可见。如学校领导与教职员工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关系,隔阂逐渐增大;教学管理干部与普通教师之间彼此对立,彼此相互指责;二级部门之间各自为阵,以局部利益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相互埋怨,缺乏默契与合作。这种长期的组织松散问题最终必然导致组织“离心离德”,内部凝聚力下降,师资队伍不稳定,有利于学校基本职能发挥和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环境难以营造,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价值观难以形成。

2.教学工作边缘化

从内心里没有认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学管理相关制度,教师在教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和情感越来越少,教师把教学工作当作副业,且慢慢习以为常或理所当然。虽然很多学校制定了像《教师教学规程》、《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规范》之类的教学基本制度,对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照本宣科、随便对付的课堂教学仍然很常见,教学工作逐渐被边缘化。学校的教学管理队伍虽然日益庞大,但敷衍了事,不务正业的“懒政”现象也比较普遍,把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步边缘化了。由于缺乏实质上的工作重心,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之间的相互指责和埋怨越来越多。

3.教学研究原子化

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迅速传播和隐性经验的明晰化,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僵化,学校教师被迫独立地从事着机械重复的劳动,观念封闭,视野狭窄,只能关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现在许多学校实施以工厂理念为基础的“绩效管理”,促使教师把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仅仅当作获取“工分”的一种手段,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研究机制难以形成。普通教师很难对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动方式来表达其态度,无法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及教学研究工作的意义。在教学研究和投入上的这种对制度的消极态度影响了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与教师期待错位

获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须保持适度灵活性,体现服务于师生的价值取向,保证程序上公开公正,机会上平等地对待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合法性要求,学校现有的很多教学管理制度本身质量较低。具体表现在:(1)程序危机。制度在制定时没有坚持程序上的公开公正,往往缺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过程,忽视教师的参与。(2)利益危机。制度常常为部分利益集团所左右,利益和资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的合法利益经常受损。(3)价值危机。很多制度坚持消极的x理论假设,在价值上固守控制思维,抛弃了服务师生的管理价值取向,管理的机械化和考核的过度量化使教学管理制度也从“促进教师工作的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的极可怕的魔杖”[4]。(4)规范危机。一些学校把教师教学活动的整齐划一和一致规范作为教学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过程中要求一种绝对的规范性,这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价值和规范上的不合理性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和厌倦,与教师内心期待发生极大错位。

2.制度执行:制度表达与制度实践背离

制度执行和扩散是利益相关者不断互动博弈的动态过程,其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1)人情危机。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因照顾某些人情关系,而妥协退让,因人而异,执行不到位。(2)妥协危机。制度既是约束行动者的规则,也是激发行动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既要约束行动者的行动范围,也会受到多方行动者谈判妥协的影响。(3)竞争危机。由于当前学校组织边界受到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侵蚀,学校越来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质化,教学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战,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来自与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制度的竞争。(4)道德危机。按照制度的本源表达,学校管理者应是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的主体而不是获取制度利益的主体。但是由于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优势钻制度“漏洞”,管理者与教师界限的模糊也很会使教学管理人员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身份于一身,利用双重身份实施败德行为。因此,现实中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经常受到人情、竞争、妥协及道德危机的影响,制度的本源表达和制度的实践效果往往相背离。

3.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制度变革矛盾

教学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才能为教师教学活动和行为选择提供相对稳定的预期,增强教师对教学管理制度的信念认同。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内外部环境经常性的急剧变革,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调整相当频繁,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必然导致学校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稳定的预期和认同。

4.制度资源:依附资源与契约资源分异

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够被广大师生所接受、认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者拥有相当丰厚的合法性资源[5]。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物质激励措施开始在学校管理中越来越普遍化,同时教师与学校间的依附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教师流动、离职现象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而目前学校的规章制度依然是以数字量化资源和身份依附资源为基础。由于精神激励法所能发挥的作用越发有限,学校过度依赖物质激励。因此,现实中教师-学校关系的变化导致制度实施资源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但制度实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传统,这必然导致制度在实施过程遇到抵制。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机的消解

1.理念转变:保证制度文本的合法性

现代教学管理必须适应世界教育发展新形势,用基于知识经济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业模式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从传统的基于控制主义的监控思维向基于互动主义的服务思维转变,明确服务于师生教与学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宗旨;从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专制式制度制订程序向上下互动的双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订程序转变,保证制度决策的公开透明性;在坚持师生利益第一的基础上,从以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为主导转向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诉求;以人为本,从过分强调教学管理规范的效率性和统一性向适度保持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和谐性转变。

2.决策变革:保证制度执行的适当性

很多学校在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时,由于过度集权,有关制度利益的决策权实质上多数掌握在个别重要的人物,如校长、副校长和教务长等人身上。决策权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制度执行过程对人情、妥协、竞争和败德等行为侵蚀和影响的抵抗能力。因此,学校在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时,还必须设计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体系和教学管理民主决策机制,保证教学管理人员在制度执行中从人治管理转变为法治管理,从全能管理转变为有限管理,从权力管理转变为责任管理,从人治手段转为法治手段,真正实现教学管理行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强化制度执行效果。

3.变革引领:保证制度变迁的连续性

中国正经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重大转型,为适应全球竞争需求,国家层面的教育教学频繁改革和科学技术推动的教学理念及手段急剧变革已是新时期我国面临的新常态。在外部制度和技术环境的强大压力下,学校内部的各种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为了保持教学管理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和预期性,学校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认识教学管理变革的新常态,提高变革预见性,不是被动适应管理变革,而是主动引领管理变革;通过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证内部教学秩序和机构的相对稳定性;使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从激进式向渐进式、从集权方式向民主方式、从断裂式向连续性、从单一调整向体系优化转变。

4.环境优化:保证制度资源的匹配性

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等大制度环境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代与身份依附关系相关的教学管理硬性合法性资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逐渐丧失。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现代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的新形势下学校必须不断建构和优化内外部制度环境,从重物理环境向重文化环境转变,在制定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规制性制度的同时,更要加强良好的价值观念、信念体系、认知模式的建立与典型化,重视规范性制度和文化-认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补充和调节作用,强化软性合法性资源的构建与管理,实现软硬资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张富安,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2]余华.管理主义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与超越[J].求索,2008(7).

[3]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机现象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2(4).

[4]包德鹏.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4(4).

危机管理教学篇3

关键词:金融危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

引言

2009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其中一增一失是就业两大难题来源。一增指的是,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失即800万下岗失业人员,这两大群体构成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主要部分。此外还有其他人员300多万人需要等待就业安置。据统计预测,明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目前,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就业局势的稳定。

一、调整工作重心,应对严峻就业形势

从短期来看,在未来几年内,除了落实实施教育管理改革的重大方针政策,要将实际工作中的重心向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上来。从教育管理的角度,应抓紧思考如何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水平,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适应职场能力要求的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实践中,尽可能多的掌握新本领、新技能、新知识,为未来增强就业竞争力做好充分准备。在校务行政工作、日常教学工作、学生社团工作中,积极、及时地调整工作内容和关注点,将就业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导向和主要目标之一。一方面实时跟踪观察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新动向,做好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和宣传工作;另一方面保持与学生的畅通的沟通机制与渠道,全面、及时、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态、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情况。

二、对当前形势的深入分析

(一)金融危机为我市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较大压力。首先,出口方面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鉴于港口在我市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天津港总吞吐量加速下降不仅会直接影响港口本身的繁荣程度和经济效益,而且将逐步影响来料加工制造、商贸物流及其他相关服务行业等,对这些行业的就业造成影响。其次,当前我国实际使用外资(FDi)金额同比下降幅度较大,外资企业收缩形势严峻,将为我市利用外资的增长带来压力,外资企业吸纳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必将下降。第三,我市支柱产业的制造业面临着产值增加减缓、清理库存压力加大、利润摊薄趋势明显的严峻局势,同时化工园、大火箭等先进制造业尚处于在建阶段,短期内缓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能力有限。

(二)新形势下我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

从支柱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预测来看,滨海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利用外资金额、外贸出口总额均低于以往,内外部经济形势或多或少地会影响滨海新区的建设。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有较为明显的减速,外贸出口加速的趋势也在减缓,前者主要反映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后者主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外部环境影响。另外,直接利用外资总额增幅偏低,也成为制约未来新区就业状况的一个潜在因素。

外贸对我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近年来我市的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在60%左右。但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外贸企业遇到发展“瓶颈”,我市外贸出口增幅明显趋缓,甚至出现出口负增长,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使企业利润率下降。据统计,绝大多数外贸企业利润同比下降,不少企业降幅达60%以上。

服装纺织品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对于本市的就业状况的影响远大于其经济占比。自2007年以来,纺织、服装类企业的出口变得“无利可图”,散失掉很大的市场份额,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下滑,商品需求下降,使得问题雪上加霜。如果外贸瓶颈得不到改善,将可能进一步影响我市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

三、对当前教育管理工作的反思

对于当前的教育管理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第一,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专业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需要再权衡。毋容置疑,高校作为培养中高级知识分子的重要场所语阵地,专业性的学科设置时必须的,专业性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栋梁。然而,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以考虑让学生在“专业”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和多样,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例如,学习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也要具备相关学科如工程管理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应该具备工商管理等应用学科的知识等。

第二,当前就业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随着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影响的加深,人才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加深,提示我们拓宽就业渠道,从根本上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

第三,当前存在两个客观的现实:一则,由于经济周期、行业成长周期、市场波动的因素的影响,对一些学科专业的人才需求会出现短时期内的需求过旺或需求冷淡,与对应专业的人才供给水平不相适应;二则,当前高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环境适应能力并不理想。这两者是教育管理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那么,就要思考,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学生对各种岗位、各种行业的适应能力,将就业风险降到最低。

四、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对策思考

当前,就业总体形势的严峻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势必对我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造成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形势也远远没有坏到我们无计可施,提示我们思考新形势下教育管理改革的新空间和新方向,为我们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完善教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形成强劲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根本和基础。事实上,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改革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改进,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教学效率也在不断提高。然而,不断变化的高校外部环境告诉我们,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改进将是永无止境的,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应时应景。当前,面临严峻的就业环境,教学知识结构也要作出及时和充分的调整,体现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的思想。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现有的知识体系结构:一是改进现有课程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训练,提高原有课程的教学效果;二是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观察实际现象、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困难的能力;三是考虑增加就业辅导相关的公共课程,直接就经济形势、就业市场、行业发展情况、职业能力培养等学生就业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灌输、常识宣传,与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解答他们在思考就业问题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和困惑。

(二)提供多样化的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在进行知识结构调整和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充足的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机会,将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认识,学以致用,从而将专业知识迅速转变为实用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与所在实习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在认识实习单位的同时也会加深实习单位对学生自身能力特长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被实习单位留用的几率。

这就要求,高校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要加强同社会企事业机关单位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不断探索合作的新思维、新方式,将高年级在校生尽可能多地、将尽可能早地推荐到这些社会企事业单位中,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这些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同时,加强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督促其提高实践学习的效率,切实落实社会实践的效果。对于一些难以到校外实习的专业,可以考虑在校内创造条件,加大相关教学资源的投入,帮助其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从而实现各专业就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前职场辅导

当前,就业形势和经济环境的恶化不仅引起了高校领导、教师及工作人员的充分重视,同时也在学生中,尤其是高年级在校生中引起了相当的关注,这种关注既带来了激励和启发,同时也容易带来一些不良情绪,诸如紧张、抑郁、消极厌世等。根据以往的一些案例,学生的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消除,将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因此应予以重视,开展广泛、扎实、有效的就业心理辅导和就业前职场辅导工作。

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了解学生作为关注和忧虑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大人力及精力的投入,扩大心理辅导的范围,从学生总体角度,增加职业前心理辅导、挫折心理辅导等课程和讲座的数量和次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从个体的角度,注意观察发现急需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救助的学生,及时进行转门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迅速走出心理困境。总之,心理辅导工作应覆盖全面、重点突出。

参考文献:

[1]远宁.次贷危机历程简记.大经贸,2008年第3期.

[2]李琦.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及启示.金融经济,2008年第3期.

[3]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4]宋福进.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第3期.

危机管理教学篇4

关键词:中小学危机管理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中小学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①

对中小学危机管理的研究,我国尚没有统一系统全面的论述。理论方面比较权威的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李永贤先生,实务方面有马和民先生主编的学校危机管理丛书——《小学危机管理实务》、《中学危机管理实务》。他们对中小学危机管理阶段的划分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观点。

(一)中小学危机管理三阶段论。

根据危机发生的过程,将中小学危机管理分为危机预防阶段、危机应对阶段、危机恢复阶段,每一阶段又划分出不同子阶段。

首先,危机预防阶段。危机预防指学校要减轻或消除对生命和财产可能造成威胁的因素并制订危机防治计划,包括四个重要环节。第一,培养危机意识。端正对待学校危机的态度,经常进行学校危机意识教育,按计划进行学校危机管理操练与演习。第二,制订危机管理计划。学校需要制定和实施关于危机事件的预防、预测、处理和监控的有关规定和确保学校安全、学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第三,识别危机。从人员和物两方面来观察。第四,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根据中小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建立对学校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和报警的系统。

然后,危机应对阶段,同样包括四个环节。第一,迅速反应。中小学危机管理者要在接到危机信号后到危机产生明显冲击之前这段时间内抓住更多时间。应对危机越快速,决策越准确,损失就越小。第二,及时准确地收集信息。信息的时效性在学校危机管理中至关重要。如果学校、教师、家长没有及时获取或者在获取信息之后没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就有可能导致一场悲剧发生。第三,合理配备人员。在危机事件过程中,迅速决定需要配备人员的岗位,为这些岗位配备适当的人员。第四,有效沟通。在学校危机管理中,沟通同样非常重要。学校管理者应采取明确肯定、支持性和非防御性的态度、正确的倾听方式,才能做到有效沟通。

最后,危机恢复阶段。危机后的恢复管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消除危机带来的各种影响,包括有形影响和无形影响。第二,危机评价。认真分析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以及各部门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避免以后发生类似事件。第三,学校要通过“危机评价”这个步骤发现现存的问题,寻求相关领域的专家介入,找到改进现有危机管理的方案,更好地防患于未然,将学校危机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二)中小学危机管理四阶段论②及五阶段论③。

美国教育部根据危机的发展制定了学校危机管理的四阶段模式,即学校危机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四阶段模式。四阶段分别是,危机的缓解与预防:学校和地区要减轻和消除对生命和财产的威胁;针对危机做准备:危机管理计划的制订要针对最坏的危机情况;对危机的反应:在危机过程中所要采取的步骤;危机后恢复:在危机后所要恢复的教学和学习环境。米特罗夫提出了信号侦测、探测和预防、控制损害、恢复阶段、学习阶段的五阶段模型。

二、我国中小学危机管理研究的不足

(一)缺乏对中小学危机管理法律依据的完备研究④。

目前已有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是部门规章,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李永贤在2006年所做的《学校危机管理能力亟待提高——来自200位中小学校长的调查》中显示,近30%的教育局长认为“相关法律不健全”是学校危机管理的最大困境,持此观点的校长更超过半数。然而,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一问题,即使有极少数研究过,也未能深入剖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缺乏对中小学危机管理主体的完整研究⑤。

大多文献集中研究中小学学校的校内危机管理体系,忽视了对校外大环境中的各危机管理主体的研究。根据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学校是一个开放组织,它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想处理好校内各种危机,就必须争取校外各主体的支持。针对这部分的研究不少,但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者们只能将学校与某一两类的校外主体联系起来论述,无法将学校危机管理主体与社会上所有的校外危机管理主体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学校危机管理网络体系。

(三)缺乏对从宏观视野建立中小学危机管理专门机构的研究⑥。

我国的危机管理都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再成立一个临时危机处理小组,如SaRS发生后成立由吴仪领导的临时小组等。我国大多中小学校也一样,总是在危机发生后紧急成立危机应对小组,勉强处理好这次危机后小组就形同虚设,毫无动作了。但危机处置需要依靠经验的积累,同时危机管理经验也十分重要。临时小组缺乏经验,不能快速高效准确地解决危机,其后果将非常严重。学者们很少从国家高度考虑建立健全专门的中小学危机管理机构。

(四)缺乏对培养中小学危机管理研究队伍的研究⑦。

中小学危机管理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对中小学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的大多是学校的领导、教师、教育行政部门。他们对学校危机管理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却缺乏系统的知识理论的支持,做出的决策科学性不够。大多学者提倡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这的确不失为一种办法,但为什么不直接组织一批专家学者专门从事中小学危机管理研究呢?让他们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深入各中小学实践,从事专门的研究,那样制定出的政策才会更科学、可行,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非常缺乏。

三、我国中小学危机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针对以上我国中小学危机管理研究中的不足,拟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一)美日的危机管理机构都是依法建立起来的。

其权利不是来自于行政机构,而是现行法律。一旦危机事件出现,相应的危机管理系统就可以立即自行启动,各部门可以马上找到相应的法定解决途径,从而保证危机管理的有条不紊和及时有效。

我国中小学危机管理可以学习美日,推行法治。首先,政府应努力推动学校危机管理法制化,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其次,学校领导层应认真学习这些法律规范,并将其与本校的实际联系起来制定出适合自己学校的危机管理规章制度。再次,学校要积极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学习这些法律,明确自己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持续过程中应该怎么做。最后,界定各校外危机管理主体在中小学危机管理中的职责,全社会形成一个危机管理网络,才能快速高效地解决学校危机事件。

(二)学校危机管理是一个复杂课题,仅仅依靠学校自身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要做好学校危机管理工作,就要政府、社会各方面积极配合支持。校外的危机管理主体主要有政府、社区、家长、新闻媒体等社会大众。学校必须时时积极地争取他们的支持帮助,才能切实做好危机管理工作。学校的危机管理小组可以通过“电话树”的形式,建立一个完整的通讯体系,把社会各种相关力量都联系起来。这等于用一条线把学校、社区、学生、家长、警察、法律顾问等牵了起来。在各方面有组织有条理的通力合作下,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共同讨论学校里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情况,制订应急预案,预防危机发生。

(三)建立专门的危机处置机构。

危机处置需要依靠经验的积累,同时危机管理经验也十分重要,要保持这一领域人员职务的一贯性。我国应建立从中央至基层中小学的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基层管理者观察分析各学校的危机管理实况,呈报上层管理者;上层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出与时俱进的切合实际的学校危机管理计划和方案,并对以前所发生的所有学校危机管理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日后发生类似事件。中小学危机管理机构要合理安排岗位,配备合适人员,有效分工协作,发挥最佳整体效应。

(四)教育行政部门应培养完善的危机管理研究队伍,积极组织相关力量共同开展危机管理研究,力求为学校危机管理提供指导。

目前,我国学校危机管理研究可资借鉴的经验不足,大多数学校对校园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认识,只是凭借零散的已有经验来被动应对危机。因此,深入研究校园危机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增强学校管理者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最需要的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也非单纯的学校层面的实践研究,而应当是组织理论研究者和学校共同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研究。在这样一种合力下,其研究成果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校危机管理水平的提高。

注释:

①张兴,宋娴,卢艳梅,主编.《小学危机管理实务》[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9:169.

②朱晓斌.美国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与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12).

③毛静燕.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

④李永贤.学校危机管理能力亟待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6-11-09(004).

⑤李永贤,李永彦.和谐视角下的学校危机管理[J].中国德育,2010,(7).

⑥林洲,梁沛华,袁珊,简福爱,陈佳文.美国、日本学校危机管理经验与启示[J].科技传播,2010,(7).

⑦李永贤,李永彦.和谐视角下的学校危机管理[J].中国德育,2010,(7).

参考文献:

[1]耿申.学校危机管理:灾难中生长的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李永贤.学校危机管理能力亟待提高[n].中国教育报,2006-11-09(004).

[3]何韧.建立学校危机管理机制势在必行[J].教学与管理,2005,(29).

危机管理教学篇5

论文摘要:高校中近年发生的一连串危机事件,使我们认识到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高校应成立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建立学校危机预警系统,制定和完善学校危机处理制度,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目前,急剧的社会变迁使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不确定因素变的更多,高校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面临着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危机挑战。发生在高校的SaRS、H1n1、马加爵案、跳楼事件、罢餐、宿舍火灾、校园水浸等危机事件,向人们发出了高校稳定和安全的警讯,使我们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学生日常管理,还要重视突发危机事件的防范和有效解决。因此,正确认识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分析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高校危机管理的有效对策,是摆在高校领导和管理者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

1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高校突发危机事件不仅构成了对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安全的威胁,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稳定、改革和发展。从高校危机管理的起因来看,高校的危机事件分为四种类型:其一,生命安全及健康安全危机事件。这类事件危及生命安全,如火灾、校园水浸、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流行、意外伤害、大学生心理危机等。其二,学校的信誉危机事件。如学术腐败、招生丑闻、师德败坏等有违职守、缺乏道义、涉嫌欺诈或损人利己事件,事件若触犯法律,学校及相关人员还须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其三,学校可持续发展危机。如资金问题、师资问题、生源问题等。其四,失序型危机。[1]如罢课、罢餐、家长群体上访、恶意破坏学校公共设施等。从高校管理角度看,上述事件都属于高校危机管理的范畴,高校应采取一系列方法和措施,来化解危机或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

2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中,缺乏危机意识是—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存在“两重两轻”现象:重日常管理制度建设、轻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重“事后动员”、轻“事先预防”,[1]致使高校面对突发事件时常常出现手足无措的局面,从而造成灾难性后果。

2.1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危机管理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①在危机管理的理解上有误区,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以后知道如何进行处理;②在危机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教学、科研等日常的管理工作,进行危机管理是“杞人忧天”,在人财物方面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2]③高校缺乏危机意识还表现在高校各层次人员缺少系统的危机管理培训。

2.2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高校目前都比较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对一些安全项目有一定的预案管理,例如火灾防治工作一般抓得比较严格。而从危机管理体系的角度看,我国高校还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①高校普遍缺少危机预防机制;②高校普遍缺乏长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往往是“仓促应战”;③高校普遍缺乏危机总结机制。

2.3不能正确处理学校与媒体的关系高校出现危机,新闻媒体肯定会格外关注。如果学校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估计媒体就会报道一些不太准确的信息,受损的肯定是学校,将来出面澄清更麻烦。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及时的对当地部分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3]

3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

高校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即一整套高校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体系。[1]具体而言,高校应采取如下对策加强危机管理:

3.1组建危机管理领导小组组建危机管理领导小组是处理危机事件的组织保障,此小组应当成为一个常态非编制组织,小组办公室可设在学生处,由学生处处长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为:①负责处理校、院(系)可能出现的重大突发性事件和其它危机事件,并对危机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行动;②明晰小组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定期组织相关培训;③定期开会讨论危机管理计划;④危机出现时,小组成员及时制定策略和标准化的应急程序。

3.2制定和完善危机事件处理制度危机管理制度的目的必须明确,即保护和维持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笔者建议高校可从如下方面制定制度:①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工作人员职责;②保持信息畅通的制度;③危机后的恢复、总结和教育制度;④媒体发言人制度。

3.3制定危机管理规范化操作程序危机领导小组应当制定好操作性强的危机管理政策和规范化操作程序,做好如下事宜:①分清哪些是可能产生的“危机”;②假设本校可能发生的危机情境,并进行分类;③根据危机类型决定参与该类危机控制和管理的人员;④为可能涉及的各种类型的危机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规范化操作程序。

3.4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建立一套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对防范危机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方法包括:①建立校园内信息反馈系统。首先是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建设,通过学生骨干及时把握易产生危机的学生情况。其次是建立师生间的信任与沟通,赢得信任;②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的信息反馈系统。对有危机先兆的学生,学校应与其家长保持联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期。

3.5开设危机管理课程将危机培训与教育有机地渗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应面向在校大学生开设危机管理选修课程,让在此方面有经验的老师担任此课的讲授,使大学生对危机管理有系统的认识和学习,不仅有助于加强高校危机管理,推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而且对大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步入社会也将很有帮助。学校可以借助大学校园特有的文化生活,将危机教育与培训的内容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具体活动中,可以潜移默化的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

3.6努力推进高校危机管理法制化高校危机管理作为高校管理范畴的一个有机部分,它的最有效的制度机制是走向法制化。随着20世纪90年代《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法制化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是,我国关于高校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不健全,许多关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往往是以行政命令和工作要求的形式出现的,它们缺少制度的刚性、执行的规范性、责任的法定性。在学生发生日常性的伤害处理方面,尽管教育部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它局限于学生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伤害的情况,其他类型危机出现后的处理并未涉及。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危机事件的处理提升到诉讼程序,我国现有的部门法《教育法》、《民法通则》、《刑法》等也没有对学校危机作出明确系统的规定,容易造成争端起伏,诉讼不止。因此,促进高校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是非常必要的。[2]

参考文献

[1]王茂涛.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28-130.

危机管理教学篇6

关键词:大学生危机管理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34-01

近几年来,在我国各大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频频爆发,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有关危机预防及处理的方面的工作,一直是我国高校管理中的重点。实践大学生危机管理意在建立一个专门管理大学生危机的统一体制,负责危机信息的收集,判断各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并评估危害风险,同时积极主动的协调学校各院系、各部门采取行动应对发生的危机,以及危机发生后把损失减小到最低并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以维护学生和教职人员的安全与利益,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1大学生危机的定义

1.1大学生危机的分类

(1)由于大学生危机的产生具有不同的原因及后果,因此可据此将各种危机分为以下三类:管理决策危机、灾变性危机、信誉危机等。比如水、电、火危险物品引起的事故;或者集体性生活问题如食物中毒,宿舍内疾病交叉感染等;或是自然灾害印发的危机,如洪水、地震等。

(2)从危机产生及影响的范围来划分,还可以将危机分为两类,即内部危机及外部危机;而从其性质等来看,又能将其分为人为危机和非人为危机。

1.2大学生危机的特性

(1)突发性。危机在爆发前虽多有征兆,但人们往往无法知晓其发生的确切地点、时间,同时危机一旦爆发,往往会超过学校控制力和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具有突发性。

(2)紧迫性。危机爆发时的突然性,往往触及学校预案所不及,使得事件紧迫,让学校管理层来不及防备。

(3)不确定性。因为信息的来源、环境的区别、人们的应对心理等因素往往造成危机的不确定性。比如危机的状态、影响力和对危机的回应等,往往都表现出不确定性。

(4)非程序性。由于危机的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等,使得学校管理层在处理危机时,往往给予人工判断而缺失科学指导,使得危机处理具有非程序性的特性。

(5)效果双重性。事情都是双面的,而危机也是双刃剑,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会带来新的机会。

2高校应对大学生危机管理的现状

2.1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高校的危机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危机管理存在思想误区,通常把大学生危机管理当成应急处理,没有制定过危机应对方案或者成立相关危机管理机构,对大学生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2大学生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学生危机管理还处于一种应急机制状态,一是管理机构缺乏,即出现危机了以后,在临时成立危机处理领导小组,缺少科学的预案和应对方法,使得危机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开展。二是危机应对机制建设落后。由于缺少危机意识,使得多数高校危机预防机制不完善,在危机出现时往往显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加大人力财力的浪费,更无法及时、有效地控制危机的进一步扩展和蔓延。三是缺乏心理干预。加强心理干预,能在发生危机时使受到校园危机极大影响的相关人员,所受到的心理创伤得到及时平复,高校秩序和形象也可以尽快得以恢复。然而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心理干预。

2.3大学生危机管理培训力度不强

在我国多数高校中,缺乏对师生进行专门危机意识教育,导致危机发生时,学生和老师反应过激,不知所措,不能自救,管理者不能科学应对危机。现在各大高校注重的是课堂专业知识的教授,从而忽视了对师生进行应对大学生危机知识的教育和危机应对实践性操作的培训,使得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面对危机不能有很好的生存能力和应对能力。

3大学生危机管理的建议

为科学有效地进行危机管理,本课题组认为,针对危机事件在不同阶段有不一样的特点,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科学管理,以人为本原则。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管理,不能刻意隐瞒和回避;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尽最大努力保护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快速反应,广泛参与原则。一旦危机爆发,管理者必须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有效措施将危机的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和蔓延;同时,要尽一切力量动员一切刻意动员的力量,做广泛的调动全校师生职工的积极性参与危机解决。三是权责明确,依法处理原则。处理危机是,要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到人;同时,还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科学地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同时,为了使危机管理有序进行,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1)科学制定危机应对计划。由于危机突发性、紧迫性等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必须科学地提前制定各类危机处理应急预案和计划,从而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2)强化危机意识的有关教育和培训。为提高师生,尤其是学校管理层之危机意识,学校应制定相危机意识教育培训计划,将危机意识教育和培训纳入日常教学和管理,大力开展危机处理模拟实践,从而提高学校管理层和广大师生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

(3)完善管理措施。通过完善管理措施,以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危机管理的科学化、常规化。在管理的过程中确认情况、危机等级评定、初步处理、联络相关者、管理指导、信息处理与等。其中,确认情况主要包括确认学生的安全情况、确认受害情况等。危机等级评定主要是根据危机的具体情况,把危机分为若干等级,根据不同等级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初步处理即最先接触危机的人员(主要是学生辅导员)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联络相关者主要包括联络系统利用、情况上报、根据不同情况联络其他相关者(如学生监护人、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社会治安管理部门等)。管理指导主要是指危机处理流程中各领导环节的指导程序和方针。信息处理与主要包括信息内容的筛选、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信息、对媒体的信息等。

(4)确保信息渠道畅通。一是在危机发生时,要及时告知全校师生发生了什么和应该怎么做;二是学校必须积极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如法律、信息等部门沟通,让他们了解最新情况,并参与危机处理;三是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家属都必须被通知到危机程度和他们家人当时情况;四是必须及时按照合法正常程序将实时信息公布。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虚假消息的扩散。

(5)建立有效善后机制。由于危机具有效果的双重性,所以学校管理层应抓住机会,除科学有效妥善处理好危机,及时做好经验总结,汲取教训以为,还应该建立有效的善后机制,制定科学的善后计划,迅速恢复正常的学校日常工作和教学科研秩序。同时做好危机处理信息整理、归档工作,建立完备的危机处理档案,为以后的危机管理工作积累经验,从而有效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危机管理教学篇7

在社会大转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阶段,高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些危机事件在高校包括高职院校中层出不穷,这些事件的发生在影响学生学习和学校正常教学的同时,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包括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应运而生,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危机意识;危机管理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编号:2014SJD307)

一、民办高职院校危机概述

(一)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概念

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概念现在学术界没有相关的学者作出系统的论述,但关于高校危机,国内权威学者薛澜在《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凡是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成员有关的,在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对高校成员造成不安与伤害、对高校的教学设施造成破坏以及形象声誉带来损失的现象等,以高校现有的人力与资源难以立即有效解决的,均称之为高校危机”。[1]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概念可以参考高校危机的概念,即民办高职院校在事先未预料到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对民办高职院校以及所有人员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并导致不良后果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校内突发事件、学生心理问题等,这些事件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对学校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对学校人员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但以学校现有的资源和制度又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所以称为危机。

(二)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特点

民办高职院校危机具有普通高校危机共同的特点,如突发性和易发性等,但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的独特性,又决定着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有着自己独特的性质。

1.校内危机相对频繁。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所以除了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造成的公共危机之外,校内危机发生的概率要比普通高校大的多。例如,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优越、自我意识较强、遇事易冲动,所以学生打架斗殴的情况比普通高校要严重的多,由此导致的危机也时有发生。再有,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经费的压力,在教学设施以及学生宿舍设施方面的投入有限,由此导致的潜在的危机也不容忽视,应引起各院校的高度重视。

2.规律性和不规律性并存。

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尤其是校内危机存在着规律性与不规律性并存的特征。规律性,特指由于学生自身原因导致的校内危机。例如,每当新生入学、老生毕业的时间,由于人流量大、事务繁多,往往是危机四伏的时间。再如,每年心理问题频发的季节也会成为危机潜伏的季节,虽说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但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压力相对来讲还是挺大的,由此导致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随之增多,这些学生对于学校对于周围的人来讲,危机随时都能发生。不规律性,指由于自然灾害,公共突发事件等不可抗因素导致的危机,这类危机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无法预测到的,毫无规律可言。

3.防御性不强。

无论对于校内危机还是校外危机,民办高职院校的防御能力都是不强的,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危机意识不强,无论从学生还是教师乃至管理者本身来看,安于现状者居多,对于身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都缺乏防范意识;另一方面,从整个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来看,虽然设有保卫部门,但从管理体制上来看,对于危机的预警到处理再到恢复都存在着欠缺性。

(三)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分类

1.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引发的危机。

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主要是指地震、台风、洪水、火灾等不可抗因素引发的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成员以及所有设施造成损害的危机事件。例如,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等。面对这些自然灾害,比起预防之外,加强危机意识的培养和逃生训练显得更为重要。危机现场逃生训练比较好的院校,在危机事件发生时造成的伤亡,明显要比没有进行训练的院校好得多。

2.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的危机。

社会热点问题引发的危机,一方面,指由于国内国际的的一些政治和社会热点活动引发的校园骚动,如游行示威、城市大规模运动等。现在的大学生一般处于思想比较活跃的阶段,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比较敏感,容易受这些事件的影响作出相应的互动;另一方面,还包括一些突发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如禽流感、非典、食物中毒等事件,学校人流量大,人口相对密集,这些事件的发生容易对学生及教师造成群体性的影响。

3.校园治安引发的危机。

校园治安引发的危机事件在民办高职院校比普通高校一般要严重得多,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做事容易冲动,聚众斗殴事件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办高职院校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另外,因宿舍管理及人际关系引发的矛盾也导致危机四伏。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尤其是90后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对宿舍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在与舍友相处过程中摩擦不断,这些都是民办高职院校治安部门需要随时注意的方面,否则时刻都会演变为校园危机事件。

4.心理原因引起的危机。

在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由于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受到影响,尤其是面临社会巨大的压力,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比例也随之提高,这些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于周围的师生乃至整个学校来讲都是潜在的危机。此外,还有部分学生由于贫富差距产生的自卑心理也会产生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的事件,如震惊中国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具有典型代表的例子。

二、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概况

(一)危机管理工作的定义

鉴于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的现状,危机管理工作理所当然的成为当代民办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与危机的概念一样,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的概念,同样,也可以借鉴普通学校危机管理的表述。国内学者刘钢认为:“学校危机管理,是指管理主体针对学校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潜在的或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除危机,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危机管理机制则是专门应对危机事件的组织和机构或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过程和方式。”[2]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可以理解为,管理者针对学校潜在的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既要包括对危机事件的预防、处理,还要包括对危机事件的后期恢复工作管理措施。

(二)危机管理工作的内容

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工作可以简单的分为事前预防、事中决策、事后处理三部分。事前预防是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的前提,事中决策是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的关键,决策水平直接决定着危机处理结果的好坏,及时、正确的决策可以将危机事件的损害程度降低到最低,事后处理是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后处理更多意义上包含着对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的补救和具体的善后工作。

(三)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现状

高校危机管理工作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危机管理机构。在日本,由于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频发,日本大力推行全民的危机教育,对于防灾减灾可谓是“警钟长鸣”。然而,我国高校尤其民办高职院校在危机管理方面仍有所欠缺,从主观上讲,民办高职院校的师生普遍存在危机意识不强的现象,危机意识教育迫在眉睫;从客观上讲,民办高职院校的整个管理体制在危机管理这个环节都是最薄弱的,加强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工作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无论从主观教育还是客观管理体制方面都需作出努力。

三、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措施及意义

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日常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各种危机事件对整个学校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所以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民办高职院校的危机管理工作,这对全校师生乃至整个社会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措施

1.要加强对师生危机意识的教育。降低危机事件的影响程度,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加强全体师生的危机意识,通过事前防范完全可以降低危机事件的损害范围,甚至可以避免某些危机事件的发生。但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师生在危机防范意识方面往往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在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首先从这方面入手。

2.要增强师生对危机事件的实践演练。在现有的条件下,民办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生应对危机事件的实践演练,如火灾、地震的实战演练等。目前,在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的新生军训中都会有消防演练的环节,通过演练,既增强了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也使学生学到了危机事件发生后如何逃生的本领。除了军训外,对老生和全校人员都应该进行实践演练,一旦有危机事件发生,可以将伤亡降低到最小。

3.要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在民办高职院校在危机管理方面,治安部门乃至消防都是一直有着正规的管理体制的,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及学生思想多元化的变化,危机事件的种类也随之增多,如因心理障碍导致的危机事件,这在整个管理体制上来讲还存在着欠缺性,因此,作为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部门来讲,也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完善关于危机事件的管理体系,确保校园及师生的安全。

(二)加强危机管理工作的意义

危机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加强危机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1)对学生来讲,危机管理工作的落实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业更好的完成;(2)对教学人员来讲,学校危机管理工作的加强,一方面,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自身的实践能力;(3)对整个学校来讲,危机管理工作的加强,不仅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还能够提升学校自身的形象和信誉。

总之,危机其实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来讲,尤其如此,危机一旦发生,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正常工作,因此,加强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做好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建立一整套危机管理机制,做好危机管理的预防、决策、处理工作,才能给学生及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作者:孙雪洁张文陈阳华单位: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德育教研室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械工程系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党总支

参考文献:

危机管理教学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危机管理;对策

危机管理在欧美是一个发展相当成熟的领域,但在中国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对危机管理的认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十分薄弱。

随着社会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危机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民办高校作为一类重要的社会组织,也面临许多危机管理问题。

一、高校危机管理的含义

危机是指严重困难的关头,有危险又有机会的时刻,即"危险与机遇"。高校危机是指严重威胁高校或高校师生利益和正常发展状态,并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的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危机管理从广义上说包含对危机事前、事中、事后各方而的管理。

高校危机管理是指高校管理者在面对危机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运用科学的方法及团队合作以预防和化解危机及事后对危机进行评估等一系列过程。高校管理者需针对潜在的、现实的危机,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行动,尽力用最快的速度、最少的资源,通过必要的危机意识教育、危机处理和危机控制来防止危机的发生或减少危机的伤害,最终使危机得到解除。

二、我国民办高校主要危机现状分析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准市场化运作的特征,注定了它不可能像公办高校一样在政府的资助及政策的保护下,过着生源无忧、经费不愁的日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国大多数民办高等学校都身处生源危机、经费危机、师资危机及就业危机的四面埋伏之中。

(一)生源危机分析

学校是办学机构,对于民办高校来说,生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目前,我国公办高校的连年扩招、现行的招生制度、民办高校的急剧膨胀及相对于公办高校高额的学费使得民办高校的生源情况一年比一年严峻。生源是民办高校安身立命之本,民办高校的生命力有赖于源源不断的生源支撑。但近年来,各地民办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生难"的现象。据有关报到,近几个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出现了"零投档"。生源不足严重制约着民办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经费危机分析

1.缺乏政府资助。虽然《社会力量办条例》中规定"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民办学校予以补贴",但是由于我国总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拿出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民办高校中去。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分别以立法的形式对保证教育经费和高等教育经费六条来源渠道的支出、增长和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但对于我国民办高校而言,似乎并不适用。

2.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国家教育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民办高校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是学费部分,占全部收入的将近80%。以学养学,是大多数民办高校获取办学经费的选择。

3.经费管理不规范。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对于民办学校的经费管理问题做出规定,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会计账簿;民办学校资产的使用和财务管理受审批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民办学校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制作财务会计报告,委托会计师事务所依法进行审计,并公布审计结果。但是,由于当前政府的监管不力,许多民办高等学校并没有按照要求建立完善、科学的经费管理制度。许多民办高等学校的经费支出结构并不合理,没有发挥经费使用效益。

(三)师资危机分析

民办高校师资质量的高低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一所学校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校的办学质量。而师资队伍的稳定与否又直接决定着师资质量的高低。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还会致力于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状况却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资料表明,我国民办高等学校的师资主要是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兼职教师具有稳定性差、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直接影响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优秀、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因此,能否建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民办高校危机管理对策

通过危机分析发现,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环境异常严峻,可谓是危机四伏。我国民办高校要突出重围,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机遇,就必须对这些危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一)预防为主的原则

危机管理就是通过及时地预测组织内外部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加以预防,使之化解减弱尽可能地降低给组织带来的危害。由此可见危机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危机预防,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贯彻预防为主的危机管理原则,要求我们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要增强民办高校管理者的危机意识,无论是作为宏观管理主体的政府机构,还是作为微观管理主体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人员,都要时刻站在危机的高度审慎地应对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2.健全法规,预防危机。学校内部必须建立健全危机管理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预防危机不但要求学校对可能诱发危机的薄弱环节直接进行预控,更要求教职员工一丝不苟地作好本职工作,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3.还应加强对危机监测。危机监测是应用预测技术对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进行的估计,这种估计是通过对危机前兆和起因的严密观察,并对所获信息进行处理、评价取得的。危机监测是危机防范的前提和基础,对组织有针对性地预控危机,提高组织对危机的反应速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生为本的原则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肩负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重任。因此,对于民办高等学校来讲,人才培养是其根本任务,也是民办高等学校一切活动的核心。在危机管理中,这一核心也同样不可偏离。

由于危机的危害性及破坏性,可能会造成危机管理目标的多重性。在有些情况下,一些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往往置学生利益于不顾,甚至有时可能以牺牲学生利益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比如在出现生源危机时,一些民办高等学校为招揽生源,不惜一切代价搞虚假宣传,虚张声势。

在危机管理中贯彻学生为本的原则,要求民办高校管理者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时刻把学生利益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把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不断地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三)教学优先的原则

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离开了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从根本本上说,学校的其他一切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因此,在危机管理中,一定要树立教学优先的原则,尽最大努力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也是学校这一特殊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一个根本特点。

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在危机管理中,一定要明确教学工作的优先地位。在必要的时候,要动员一切力量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行。一旦面临经费危机危机时,民办高校管理者首先想到的不应是精简师资,而是精简后勤人员或行政人员。因为一定的师资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师资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进而制约着学生的质量。

贯彻教学优先的原则与学生为本的原则两者并不相矛盾,而是有机统一的。教学优先的原则就是要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正是学生为本原则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马少辉,骆欢欢,邓劲松,唐剑邦.浅谈在学生工作中加强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建设[J].高教研究.2007(6):10

危机管理教学篇9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危机预防

近年来,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以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交互作用和共同影响,高校校园不稳定因素趋向复杂多样,校园危机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高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隐患。从促进校园和谐发展的要求出发,做好校园危机治理已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写进党的文献,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中有着特殊而重大的作用。反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于日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但在应对当前日益频繁的校园危机方面则显得准备不足,缺乏从危机管理的视角对如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生命线,它承担着预防、减弱突发事件影响的使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危机治理的介入应立足于危机预防体系的建立,从源头上遏止危机的产生和蔓延,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和适应性。

一、高校校园危机及其产生原因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巴顿(LaurenceBarton)认为,危机是一种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资产、服务、人员、产品和声誉造成巨大损害。因此。高校校园危机可解释为由高校内外因素引发,带有异常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以大学生为主体,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科研活动、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学校声誉乃至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威胁的或危害的不确定性事件。

诱发高校校园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突发的自然灾害、社会危机的蔓延、学校管理的滞后等。概括起来,一般可将其分为两类,即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是指来自高校外部的致危因素。如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与碰撞,造成主体文化功能的萎缩和社会道德的失范,致使大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了必要的道德约束和规范引导;再如转型期社会的不稳定性,公平正义的缺失,加剧了发生社会危机的高风险,近几年社会上时常发生的公共卫生危机、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在高校学生中也常常产生强烈的反响。内源性因素是指来自高校内部的致危因素。如由于高校管理者危机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法制建设落后、应急管理缺乏制度保障,教育自身调节能力较弱,学生生命价值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引发高校各类学生突发事件。

引发高校危机的原因,很难说是单纯的内源性或外源性,而往往是内、外源性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这就要求我们对高校危机的原因分析需要持整体的、全面的、动态的、综合的观点,而不是抓住一点不顾及其他。同时,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内外因缺一不可,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分析高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构建良好思想政治教育预防体系的先决。

二、危机预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1.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高校危机预测的重要手段

当代危机治理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从已爆发危机的应对转向全面风险的危机管理,强调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意识。内源性因素是造成高校危机的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一矛盾,实际上也就使很多危机消弭于萌芽状态,也就阻断了外源性因素诱发校园危机的途径。高校危机虽然以偶然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发事件是可以预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危机治理的有效手段,具有预测功能。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从思想政治品德上培养教育人的活动,及时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并根据其思想的变化因“材”施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职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功能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事先对学校师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对未来某种不能确定的东西或未知情况做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设想或判断。准确及时的预测不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科学化水平,而且能够未雨绸缪,避免和防范突发事件。

2.思想政治教育是构筑高校危机防线的核心力量

危机事件产生而引发的公共心理危机是不可避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危机事件本身更具有危害性。因为恐慌的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引起更大的生命及财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危机管理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信息收集与反馈、危机文化素质培育、社会动员、危机心理辅导等社会稳定功能,能够利用自身的教育系统,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队伍、教育载体等帮助人们树立危机意识,建立危机应对预案,捕捉并充分挖掘危机中蕴涵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危机背后是机遇”,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形成集体主义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抗挫折能力,从而构筑起保证和促进校园稳定的坚固防线。

3.危机预防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

危机事件以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等为基本特征,“不确定性的危机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既有思路和工作模式”,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往在应对危机事件方面多采取“回应性处置机制”,即动用大量资源用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处置,而忽视危机预防阶段的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因此常被人们喻为“医生和消防队”。因此,面对危机四伏的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危机的研究,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变“被动处置”为“积极预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和前瞻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危机预防中的作用路径

根据危机管理理论,完整的危机管理是一个由四个阶段构成的连续的管理循环,即由危机预防、危机准备、危机回应和危机恢复四部分组成,其中危机预防处于整个公共危机管理时间序列的首位,具有前瞻性和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危机预防包含危机预警与危机防控,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危机预防体系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平时采取的预防措施消除危机隐患,从而避免危机发生,这也是校园危机预防的最高目标。而一般来说,能够通过充分的思想准备、制度准备和组织准备,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爆发设置层层“屏障”,建立各种“防火墙”,提高校园人群抵抗危机的“免疫力”,一旦危机爆发,就能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从容应对,从而避免危机扩大,防止危机升级和失控,尽可能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这也就达到了危机预防的基本目的。围绕这一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校园危机预防的路径关键在于四个机制的构建。

1.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预防教育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预防教育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学生开展应对危机事件的思想教育和必要的训练,以培养危机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危机应对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危机的综合素质的过程。完善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预防教育机制的建立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预防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居安思危,加大危机预防的教育内容,从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两方面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第一,要加强危机意识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高校应加强日常性的危机管理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提高他们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只有全体师生员工都树立起正确的危机意识,才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因此,我们应确立“尊重生命、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理念,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危机意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得防范意识和处置能力。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危机观,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危机,认识到只要人们生存于世上,就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危机,而经历危机,可以帮助人成熟起来。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后为北川中学题写“多难兴邦”,就是要大家看到危机发生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社会效果,使学生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和心理准备。第二,要加强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专题教育的优势,结合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珍惜生命,提高学生勇于生存的信心和能力,使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生命历程。第三,要加强应急知识教育。2006年7月,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师生公共安全意识”。同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进一步强调:“各级各类学校把应急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的能力”。同时还着重指出,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应急演练”。因而,应急知识教育与应急演练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预防教育方法。危机预防教育目的的严肃性使我们更加关注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在选择危机预防教育的方式时,必须创新性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避免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笔者主张在危机预防教育中采用立体多维交互的教育方式,首先,要采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包括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陶冶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实践体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渗透法,即教育者将危机预防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方法。陶冶法,即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危机预防教育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实践体验法,即组织学生参加某种危机预防实践活动,从中丰富实践体验,提高危机预防素质的方法。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网络交互工具和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运用网络播放系统开展案例教育,可以利用学习软件进行模拟演练,还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工具和平台及时搜集学生的思想动向,向学生及时传递预防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快捷、丰富、生动、平等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危机预防教育内容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预防监测机制

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其偶然性的背后包含着必然性的因素,因此,突发事件看似无章可循,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预测和防范的,因为任何突发事件发生的背后都有着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因素,都是矛盾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危机预防监测机制根据对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形势、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合理判断,就能从中捕捉危机发生的预兆,从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突发事件的作用,需要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预防监测机制。危机预防监测的基础是信息收集以及分析与评价。

(1)要建立来源广泛的信息获取网络。组织优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之一,高校大都有一套至上而下的完整的学生工作系统,危机预防监测要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宽,构建一个由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等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网络,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获得各种有用信息,监测各类不稳定因素的演变情况。

(2)要运用多样化的信息收集方法。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使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和咨询、谈心、座谈、观察、网络监测等多种方法来收集学生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方面的信息,确保信息获得的全面性。

(3)要扎实做好信息分析预测工作。科学的预测是做好危机预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危机预防应善于运用思想预测的方法,包括类比预测、因果预测和征兆预测等方法,通过分析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规律及特点,借助于大量的思想信息资料,结合在实践中已获得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从而预测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将会出现的主要思想问题,为危机预防提供可靠的信息。

3.建立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信息反应机制

在危机管理中,危机信息处理的时效性往往是影响危机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危机案例中,常常出现由于对危机信息反应不及时、处理不妥当而导致危机加剧、甚至失控的状况。因此,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建立高效的危机信息反应机制是预防危机发生乃至加剧的有效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危机信息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化解与引导。危机信息对于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导致思想混乱和心理恐慌,进而导致由公共危机而引发的次生危机——心理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潜在危机化解和舆论引导为切入点,建立快速高效的危机信息反应机制。

(1)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化解可能引发危机事件的不良诱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危机诱因防控中具有特殊的优势,当思想教育信息监测机制捕捉到危机诱因信息后,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自身工作机制及时进行干预,具体包括:一是进行思想引导,纠正思想认识偏差,消除因思想误区而可能引发的危机事件;二是进行心理疏导,纠正心理偏差,消除因心理问题而可能引发的危机事件;三是进行法制教育,消除因法治观念欠缺而导致的行为偏差,从而削减危机事件;四是进行对管理者的引导,使其注重依法妥善处置,消除因处置方式不当而导致的危机事件的扩散或再发。

(2)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舆论危机走向。当危机事件发生时,高校学生往往处于非理性状态,此时,学生若得不到及时和权威的情况信息,且受到谣言的影响,那么他们的心理就会由于恐惧而导致失衡,从而加剧危机程度。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承担起舆论引导的重担,迅速、准确地向学生事件的进展情况。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新闻会,向社会和学生及时通报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以及学校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保证信息的准确和真实;二是借助高校宣传媒介,迅速形成针对危机事件的强势舆论环境,强化主旋律,揭露假信息,澄清学生及社会的疑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三是采用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联合多个机构,及时向学生具有安抚性的信息,稳定广大学生的情绪,以避免由于情绪激动而形成新的突发事件;四是及时发掘高校危机事件中出现的正面典型事件并进行报道和宣传,把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急能力。

4.建立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预防管理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危机事件的基础,因此,建立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预防管理机制是做好高校危机预防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危机预防机制的完善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危机管理工作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具有危机意识,能够居安思危,对危机事件发生后可能面临的艰难局面有足够的认识,遇事沉着应对,积极思考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来预防或消除危机发生的方式。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维护学生利益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位,增强责任意识和工作主动性,把诱发危机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运用唯物论、辩证法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危机预防的能力。

危机管理教学篇10

【关键词】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突发事件

一、问题的提出

开篇先从国内近几年发生的有关高校突发事件说起:2003年的“非典”危机,2004年的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校园惨案、2008年寒假期间冰雪灾害造成的学生滞留校园事件、校车超载翻车重大人员伤害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自杀案例等。这些突发事件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高校内部有序的运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威胁到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给高校的形象和声誉也造成巨大的损害。高校的危机事件发生,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产生威胁。所以,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危机管理师构建和谐社会和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有效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维护高校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我国高校危机管理在预警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自1949建国来,高校的管理尤其是危机管理,我们政府以及高校管理者都给予了重视并且在各种突发危机事件处理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但同其他危机管理机制成熟的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预警机制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校对危机管理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目前的状况是简单地认为危机管理就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处理工作。其实,危机管理还包括事件前的预防、危机中的处理以及危机后的总结和处理。而现在国际上危机管理的前沿研究表明,良好的危机潜伏期预防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

其次,高校各层人员缺少相关主题的培训。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永远是真理。除了现有的各种高校危机管理以及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针对各层次高校人员危机培训少之又少。高校在危机管理中,还缺乏公共管理理论的把握和指导。而这些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掌握的危机理论以及意识是严重不足。

最后,当危机事件发生后,国内高校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各个层次的人员都在互相推诿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危机管理职责不明,大家(尤其是部分高校教职工认为这些危机处理应该都是高校领导者以及学生处的工作)认为与自己本身关系不大。

(二)加强危机教育力度

2003年的“SaRS”,给全国人民带来了一次大恐慌。而在高校,这种恐慌更为明显。不仅影响到了学生正常上课、高校行政工作的运行。还同时伴有各种群体性的小暴乱。这些行为说明,对师生尤其是广大学生补上危机教育这一课,是有必要的。高校应加强日常性危机管理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安全防火、安全逃生、传染性疾病预防、交通安全,以及防地震等知识的教育和宣传。

(三)危机管理预警机制尚待健全

目前,部分高校的学生意见反馈机制不完善,学校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办法某种程度上仍存在不及时、不得力的现状。一些高校缺乏健全的危机信息检测系统。这样,健全危机管理预警机制迫在眉睫。

三、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实现途径

笔者试从以下几条路径进行探索实现途径:

(一)完善“以人为本”的预警理念,增强危机管理意识

我们知道,做好危机事件日常预防以及管理的首要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观。高校管理者必须持有居安思危意识,站在长远发展以及高校维稳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危机管理及预防的重大意义,随时随地准备好对抗突发事件的心理和物质各项基础。

(二)加强危机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高校危机管理能力

无论是2003年SaRS在社会上引起的恐慌,还是2008年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惨痛教训都说明了我国应对突发事件教育的缺位。具体来讲可以不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法纪教育,增强学生法制与纪律观念以及在校增加危机管理的课。这样就可以将理论上的危机教育融合到实践中的校园文化构建。

(三)健全危机管理预警机制

这边所强调的预警机制,是指学校各个管理单位都应设有的机制。比如,学校饮食卫生这块,学校食堂应该具备发生中毒事件的应急预案;学校医务室应该备有各种突发疾病的应急预案;而大学生心理教育以及各种自杀等预防应急预案也应该是每个高校应设的。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和学生组织的作用

辅导员是同学生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他的角色扮演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老师,也是生活、感情上的朋友。因此,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工作管理的实施者以及监督者,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多角度地把握学生最新动态,尤其是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学业、就业和心理变化等问题。在实际行动上真正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航者。组织一般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在高校里,正式的学生组织(校学生会、社团)即挂靠在团委或者其他学校管理单位下。也还有使用率较高的非正式组织(QQ群、人人网、各院网站以及老乡会等)。如果高校能够充分引导,并建立健全这些正式或者非正式组织参与机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组织必将发挥更大作用,对我们高校的危机管理工作开展能得以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熊一兵,柳炳祥,邓丽萍.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控制研究[J].经济与法,2009(11).

[2]黄频.高校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