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19:29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等职业院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普高热”不断升温,严重的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也冲击越来越大。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想站稳“脚根”,就必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1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表现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证实,职业教育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相对国内的职业教育而言,许多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更为全面和完善,在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

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来看,职业教育的层次多样化,从中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日益增多,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从业人员文化基础、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带来了可能。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逐渐提高教育的办学层次,由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逐渐往本科专业,甚至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发展,以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适应整个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1.2加强基础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

国外许多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较为重视学生的基础文化的学习,在扎实技能基础的同时,在教学中强化基础理论学习。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继续进行较高层次学习的能力。教学内容注重现代科技知识的发展与更新,并普遍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教育。扎实的基础教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灵活运用使得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

1.3实行课程选修制结构使得课程综合化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逐步增大,社会职业结构的日益变化,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完全按照其所学专业就业。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为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并同时为学生的升学可能提供条件,接受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各学科之间跨科选修,同时,学校将相近学科合并为一个综合性大类学科。比如通信学科与物理电子学科合并为电子通信科,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为社会输送了许多人才,并有效的提高了就业率。

1.4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职业教育定义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其中包括自我谋职技能、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决定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基础知识体系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迅速提供,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有可能形成,因此国外职业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领先我国。

1.5拓宽办学渠道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采用地区与地区间合作、学校与企业、社区合作等多种层次类型的办学形式来开展职业教育及培训,并积极开展国际职业技术交流和学术交流,广泛吸取友国间的成功经验,进行有效资源共享。这一互利模式已得到许多职业教育专家们的共识,取得多方的资金支持,并且为学生的就业铺好路。

1.6做好职业指导

由于现代社会普及教育年限的延长,大多数学生对职业了解甚少,较缺乏择业意识。象我国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时,对其所选专业的情况并不了解,大多只是一味的盲从以及听从父母的意愿。因此从中学阶段开始进行的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职业教育成功的国家在现代学生的中学阶段就建立其职业意识,提供职业信息,按照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系统地进行职业知道,培养学生对社会职业的兴趣以及独立选择职业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职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技能,了解该职业的社会角色,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意识,增强其学习兴趣,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使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

2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中等职业学校定位不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特色,学生没有竞争力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办学层次,强调理论的学习,忽略实践教学,模仿本科层次的教学,这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缺少了核心竞争力,在学历落后于人的同时,实际操作能力也落后,久而久之,学生的就业率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2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学校在用人标准时往往只注重学历,乐意聘请高学历的教师,却往往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许多刚刚毕业的高学历者并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使得教学过程缺乏生动具体的事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没有兴趣,缺乏竞争力。

2.3教材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性较弱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主编写各种课程的系列教材,市面上关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书籍层出不穷,然而大致内容相差不大。大多教材普遍关注的是理论知识的构筑,忽略了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如何运用相关知识的案例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老师备课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完了一门课,感觉空洞无趣,在工作中也会感觉无从下手。

3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而我国大概75%左右的工作岗位也由中小企业提供。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就业逐渐成为我国中等职业院校毕业后的主要选择方向。针对这一现象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中的一些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3.1政府应注重宏观调控,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政策这一大环境背景的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在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规范,并在相应的经济上给于充分的支持,比如人才的引进,专业设备的完善,都离不开经济这一大的环境。

3.2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经验双重结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导体,无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学校的培养目的是学生的技术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具有完整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很好的联系实践进行理论教学。

3.3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

目前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缺少一本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书。因此,这需要国家在中等教育领域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突出的教师们共同合作完成一套具有创新性及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

3.4以为企业制定人才为目的,以产学研模式为载体

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能在许多中小企业就业,因此对于学校而言的理想状态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某家企业的需求,并且解决学生的就业。学校可以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为企业量身定做适用型人才,为企业培养出具有职业特色和理论知识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与企业签订毕业就业协议,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适当解决工作,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达成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卫民.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骆孟波,尚晓梅.高职教育现状及对策浅析[j].职教论坛,2005,1.

[3]叶广荃.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借鉴[j].教育教学研究,2005,6.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篇2

1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学校,其对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都比较高。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中职是由普通学校和中等学校转变而来的,这就决定了专业课的教师和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或是与本专业毫无关系的教师转变而来的。这些教师对中职学校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再加上受自身素质的限制,一些教师只能按照教材上内容进行讲解,并未考虑过所讲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也只能掌握书本知识,而不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1.2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的设置对中职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是吸引生源、满足社会需求及被人认可的关键。但是一些中职学校常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不顾本校的实际盲目追求相对较新的专业,常常会因为专业缺乏特色,而致使学生学不到技术。一些中职学校不做市场调研,只是凭直觉设置新的专业,认为社会上缺乏什么人才,就应该设相关的专业,结果往往是等到毕业生毕业了,相关人才已达到饱和的状态;还有一些中职学校,在设备不齐全的情况下就设置相关的专业,结果学生专业知识没掌握,相关的技能也没学到。大部分学生就是在没有掌握相关技能的情况下,只能在企业中做一个普通的工人。这种盲目地设置相关专业的行为,不仅不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中职学校的声誉。

1.3校企合作的困境

现在的校企合作远远不能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虽然现在的中职院校强调校企合作,但也只是思想上的重视,并没有真正地落实。一些中职院校展开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然而实习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给学生真正的锻炼机会。校企合作本是满足各自需要的,学校希望通过和企业合作,能够解决毕业生就业安置问题,而企业则是需要中职学生能够解决企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双方都没有将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再加上现在的校企联合,尚缺乏政府的支持和法律的保证,这就使中职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很多时候流于形式,难以保证合作质量,其时效性也显得比较低。

2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策略

2.1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

能否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中职教育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要想使其更好地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求,必须有以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创新精神强的教师团队做后备力量。中职院校要想拥有一支较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就要不断地完善内部培训体系,做好培训计划,优化队伍结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教学能力。中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研修班、学术交流及项目资助活动,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较强、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使其发展成为中职院校的中坚力量;师范类学校也应该开设专门培养中职人才的专业,这种直接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能够为中职院校扩大师资队伍,提供更大的方便,同时也有利于从中选取一批有一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高级技师作为指导中职学生实践的实训教师。要实行校企联合,在企业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就需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还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推动下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2.2发展特色教育

中职学校是以育人为本,培养高素质一线技术人才为主的,在发展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主线,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要创办出让社会、家长满意的中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应该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规律,不能因为社会缺少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应该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要看其专业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开展特色教学,设置特色专业,保证中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况且中职学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教育、教学、职业、艺术、专业技能等多个专业,中职院校想将这些专业全都设置出来,也不现实。因此,中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学校特色专业,并将其发展成为品牌专业,合理对其进行规划,使特色专业成为学校的招牌,以此保证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校企合作

针对当今校企合作现状,企业和学校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把人才的培养放在关键位置。企业应该给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岗位,使其能够在其岗位上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企业也应该参与到中职教学中来,只有参与到其中来,才可以保证中职教育特色和质量。因此,学校应该和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需求,以便在以后的教育中能够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出发点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样企业也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要想更好地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教育作为公益事业,仅靠市场机制是无法将教育中的资源物品进行更好的优化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协调。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保证中职院校教育工作顺利地开展。同时还要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以保证校企联合的有序进行。

3小结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篇3

摘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初衷是为各地区输送“技术型、专业型、复合型”的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但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与预期目标背道而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对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一些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改革与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自1980年被提出之后,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各地方、各地区都建立了层次不一样的职业类学校,构建了全国范围内的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个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大量技术型、专业型人才,直接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得到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然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某些棘手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它们的存留。例如:中等职业类学校不顾不从实际教学出发,而是使用广泛而夸张的招生宣传方式将初中毕业生“忽悠”到自己学校去,生源质量不高;中等职业的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的技术能力较差,难以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设施不齐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技术能力方面薄弱等。

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法

上述问题的大量存在,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重视,充分吸取国外以及国内某些地区的先进做法,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采取各项综合措施对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确保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立目标。

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和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改变人们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不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和偏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国际上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提高综合素质,而职业技能的发展方向是高级化、智力化,实质是将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1]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朝着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以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化、综合化教育趋势,共同培养宽基础、多技能的全面发展技能人才。

(二)学校建设的现代化和社区化

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现代化概念首先表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这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滞后的主要原因,当然还表现在教育手段、教育设施的现代化。由于历史原因,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主体是企业、行业办的学校,它的教育的辐射面是以条条为基础的。而社区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概念,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涵义,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行业行政职能的减弱,及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层次结构比较合理的社区职业教育网络,构成既依托当地行业协会来办学,又覆盖全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教育中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

(三)更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是“谋职就业之本,安身立命之基,才略智能之长,个性发展之根”,而“技能型”人才包括三个方面的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和生存技能。其中“操作技能”是彰显于外的岗位业务动作技能,是一种“硬本领”,是评价一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关键指标。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

1.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

这主要包括:一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符合实际。即符合岗位实际、符合学生实际。二是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实际。提倡编写校本教材。三是课堂教学理论要联系实际。多开展案例教学、案例练习、业务见习、社会实践等活动。四是考核方法要符合实际。以检测学生能力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业成绩作出科学评价。在教学理念上要做到“三个零距离”: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零距离”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零距离”贴近,实践教学与岗位要求“零距离”接轨。

2.以增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努力提高实训效果

基础能力建设是技能形成的重要途径,具体包括:一是抓紧实训师资的培养、培训和配备。二是配强实训设备,强化设备管理和实训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三是以设备操作实训为重点、建章立制、加强指导,提高实训效果,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四是大胆探索“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教学”,力争在近期内取得新突破。

3.以增强学生岗位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主要有:一是争取政府、行业主管的支持,形成政府主导、政府行为。政府出政策、行业作指导、校企抓落实。二是紧紧围绕岗位技能需要,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并将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三是努力实现校企“双赢”。包括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科技开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推进职教体系一体化建设,形成培养各层次技能人才的职教网络

职教体系一体化建设是当前企业对企业人才高层次学历的要求,也是中等职业类学校前进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各类教育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如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高等教育等相互结合,协调发展。

第二,职教管理体制从宏观趋于一体。随着改革的深化,中专、技校、职高各类职校培养目标的趋同,各职校的行政主管关系将逐步淡化,主要由宏观的教育管理部门及办学业务指导部门管理,二者职能区分明确的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能更好地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

总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服务,为人民的就业服务。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抓住新时期的改革这一契机,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晶,满明.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风.2010(15)

[2]高月宁.市场经济条件下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5(b)-0032-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来解决。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是新型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以及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但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下面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论述。

1职业教育面对的现状及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1职业教育面对的现状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高的思想,人才价值观的错位,使得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以及职高去学习一技之长。而许多家长宁愿交高额的学费上普高也不愿上职校,反映出了技能人才得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

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很多职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经费投入不足必将xianjiao制约职业教育的质量效益的提高。

1.2中职毕业生现状

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质量相对较差,大部分从事生产一线工作;工资待遇水平低,收入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提高不够明显;缺乏后续培训的机会;竞争能力不够,职位难晋升。

中职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一线岗位工作,一些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即便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其可替代性比较高;有些岗位是典型“吃青春饭”的职业,工作的不稳定性极强,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已经认识到,现在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会在短短几年之内过时,要想保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

2中等职教面临的问题

2.1中职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1)体制割裂。在层次上衔接不够,在类型上融通不够,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

(2)管理多头。在管理体制上,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实行多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这样造成的后果使得管理模式难免会形成交叉、争权等弊端。

(3)质量遭非议。中等职业教育因为人、财、物以及办学思想等先天的不足和社会知识、政府导向、用工政策以及自身条件等后天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自身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

2.2中职后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层次衔接不够严重影响了整个教育的进程。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是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和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虽然,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一直在进行,但却很难说是有效的。如升学渠道窄,中职毕业生直接升学比例不高,大批中职生缺乏升学机会,导致一些中职校为应对单招升学考试而偏离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课程衔接不畅,造成学生学习脱节或重复学习,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因此,系统的深入开展此项研究,为中高等教育有效衔接提供理论与方法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面所说的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及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有效地整合资源,治理无序竞争。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生源竞争异常激烈,某些职校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不正当手段拉生源,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了职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职校要振兴,要发展,就要全方位的整合职教资源。

(2)办学模式要转变,提高中职学生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基础性工程的职业培训教育,由于职业培训教育本身的特点,需要产教结合,要积极开发两个潜在市场:人才市场和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由于职业学校和劳动力市场的结合紧密,实现"学校教育模式"向"企业教育模式"转变、学生转地培养等方式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所以对于中职院校要优先进行产教结合促进办学模式转变。

(3)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的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为不同的学习者创造学习条件。只有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改变种种对职校不利的局面。

(4)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分担机制。中等职业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非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的重要举措。因此,只有更好的发展、整合中职教育,才能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社会学》作者:王清连张社宇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日期:2008年7月.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篇5

【论文关键词】协调发展;培养目标;课程重组;学分制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主要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划分界限模糊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共性,关键词都是“高素质”“技能型”和“人才”,两者层次性不清晰,使得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划分界限模糊,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

2.中高职专业契合度差

中职的专业主要体现职业属性,根据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分析得出,中职专业名称主要对应职业岗位。而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演变而来的,其专业的划分仍沿用其历史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很深的学科体系痕迹,根据《高职专业目录》分析,许多高职专业与本科专业相似,高职与普通本科专业具有较好的衔接对应关系,而与中职专业不管在专业划分的依据上,还是专业名称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中高职教育难以真正衔接。

3.课程未能实现顺畅衔接

中高职衔接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课程衔接不到位,中高职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通道,但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衔接。中职与高职对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没有编写中高职通用教材,导致相同的专业其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相同或相似。学生在中职阶段学过,高职阶段还是开设这些课程;在实训、实习方面,高职技能重复训练中职技能。不仅浪费学生学习时间,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解决思路

与中职学校广泛交流,积极探索中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等,打通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达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要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人才类型的一致性是衔接的必要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以胜任一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为目标,达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应有的岗位技术素质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与之衔接的下一个层次教育,必须与此一致,完成这种目标的初步要求,才能使两个层次有效衔接起来。仅以学习年限和知识量作为层次阶段划分依据的,则不能真正实现中高职的衔接,中高职培养目标的现状迫切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其重新定位。首先,要转变理念,重新整合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找准对接口;其次,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确定能力培养区分度;再次,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分段确定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的原则,根据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基础,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术、实践技能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2.努力促进中高职专业衔接

中高职的衔接必须以专业衔接为基础、以培养目标及课程衔接为核心。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对不同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层次以及该专业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确定各专业适合于中职后就业或是中高职衔接培养。一旦确定某专业适合于中高职衔接培养,则共同制定该专业建设方案,确定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统筹专业设置。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衔接

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共同统筹安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是重构课程体系,推进各专业课程的标准化,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根据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哪些内容由中职、哪些由高职完成,课程按纵向发展序列衔接,根据课程衔接的基础理论、课程发展的阶段性、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技能的形成先易后难顺序排列,中职课程内容的终点是高职课程内容的起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公共课为主,主要讲授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高职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以专业课为主,主要讲授专业理论及技术,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及课程内容前后的有效承接,充分发挥高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

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也要体现承接与延续的关系,中职阶段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基本操作规范、方法等的培养,高职阶段则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更多地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在教学过程中,中、高职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教材、案例、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实现校与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真正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篇6

【论文关键词】协调发展;培养目标;课程重组;学分制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主要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衔接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探索并建立灵活多样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对于拓宽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划分界限模糊

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教育部教职成【2009】2号文件,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以上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具有非常高的共性,关键词都是“高素质”“技能型”和“人才”,两者层次性不清晰,使得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划分界限模糊,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

2.中高职专业契合度差

中职的专业主要体现职业属性,根据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分析得出,中职专业名称主要对应职业岗位。而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演变而来的,其专业的划分仍沿用其历史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很深的学科体系痕迹,根据《高职专业目录》分析,许多高职专业与本科专业相似,高职与普通本科专业具有较好的衔接对应关系,而与中职专业不管在专业划分的依据上,还是专业名称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中高职教育难以真正衔接。

3.课程未能实现顺畅衔接

中高职衔接目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课程衔接不到位,中高职之间已经有了一定的通道,但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衔接。中职与高职对相同或相近的专业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没有编写中高职通用教材,导致相同的专业其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相同或相似。学生在中职阶段学过,高职阶段还是开设这些课程;在实训、实习方面,高职技能重复训练中职技能。不仅浪费学生学习时间,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解决思路

与中职学校广泛交流,积极探索中高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通互认等,打通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达到中、高职教育顺利衔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1.要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人才类型的一致性是衔接的必要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以胜任一定的职业岗位(岗位群)要求为目标,达到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应有的岗位技术素质的培养目标,决定了与之衔接的下一个层次教育,必须与此一致,完成这种目标的初步要求,才能使两个层次有效衔接起来。仅以学习年限和知识量作为层次阶段划分依据的,则不能真正实现中高职的衔接,中高职培养目标的现状迫切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其重新定位。首先,要转变理念,重新整合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找准对接口;其次,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确定能力培养区分度;再次,在此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分段确定中职和高职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的原则,根据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基础,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与技术、实践技能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衔接。

2.努力促进中高职专业衔接

中高职的衔接必须以专业衔接为基础、以培养目标及课程衔接为核心。根据目前经济社会对不同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层次以及该专业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确定各专业适合于中职后就业或是中高职衔接培养。一旦确定某专业适合于中高职衔接培养,则共同制定该专业建设方案,确定中、高职各自的培养目标,统筹专业设置。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衔接

以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共同统筹安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推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是重构课程体系,推进各专业课程的标准化,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根据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哪些内容由中职、哪些由高职完成,课程按纵向发展序列衔接,根据课程衔接的基础理论、课程发展的阶段性、专业知识的逻辑性、技能的形成先易后难顺序排列,中职课程内容的终点是高职课程内容的起点。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以公共课为主,主要讲授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高职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以专业课为主,主要讲授专业理论及技术,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及课程内容前后的有效承接,充分发挥高职的教学资源和办学优势。

在职业技能训练方面,也要体现承接与延续的关系,中职阶段侧重职业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基本操作规范、方法等的培养,高职阶段则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更多地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在教学过程中,中、高职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程、教材、案例、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实现校与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真正实现教学内容衔接。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篇7

然而,在中职教育实际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难题与尴尬,国家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与社会反映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们的传统观念

人们只认可普通教育的人才成长模式,认为这才是正道。正是这种观念导致“高中热”一浪高过一浪,人们把初中毕业生能否考上高中当成孩子能否成才的唯一标准,高中仿佛成了衡量孩子前途的一把标尺。与高中持续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职教育受到冷遇:家长选择职业学校仅仅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有些家长则把中职当成了“托儿所”,一些家庭不愿孩子过早进入社会,又怕他们呆在家里惹是生非,所以中职学校便成了最理想的去处。花一点学费甚至免费就能送进学校,有学校替他们管孩子,不求孩子学业进步但求省心,这是部分家长选择中职学校的唯一目的。

二、中职教学条件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

一是中职教学设施基础依然薄弱。有很多中职学校,教学条件落后、教学设备不足,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小班化、实训化的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专业教师都是转专业而来,专业不对口,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先天不足、实践能力不高,职业教育理念落后,责任心不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极少。三是学校管理模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现在,中职学校的机构设置没有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有效整合,车间、实验室、教室三位一体的教学场地仍属凤毛麟角;教学班级无论什么专业都是50人左右的大班,缺少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小班。

三、职业教育体制落后,缺乏向上发展空间

体制落后是造成中职吸引力不足、招不到高素质学生的根本原因。普通高中毕业生可以上大学、考研、读博;而中职毕业生出路较窄,虽然有少部分学生通过对口升学可以继续深造,但也只是考入高职大专,而绝大部分学生缺少上升空间,从而使学生感到发展无前途、深造无希望,因而学习动力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探讨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转变办学指导思想,要进一步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最近有一个调查,职业学校学生求学目的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为了能够就业。职业学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绝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地转向普通教育。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最终标准。

二是转变办学模式,按照“订单培养”的方式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各地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推动职业学校瞄准就业岗位需求,主动做好市场调研;要把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作为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要与职业中介紧密结合,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要按照就业需求设置专业和配置教学资源,根据地区和学校的优势,在就业市场上打造有影响力的学校和骨干专业品牌。

三是转变办学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化。重点是要实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继续大力推进双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一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在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二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制,如1+2、2+1、1+1+1等,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逐步推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便于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中生文化与专业素质

1.要摆正“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由于就业的需要,很自然的就把专业课的砝码加大了。其实,“专业课”与“文化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宽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素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

2.要准确定位文化基础课。中等职业教育文化基础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文化基础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3.要加强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造成“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认识不够。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文化基础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文化基础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文化基础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

三、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适应人才需求

1.依据新的形势,注重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创新思路,办好特色专业。专业特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因此,要围绕市场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对接。要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中,从对缺少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中,找到职业教育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使职教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2.积极抢占职业培训市场,继续做好招生工作。我国职业教育迄今为止重心还是在学校形态的长学制的学历化的职前养成教育上。这种职教模式对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很有用的,适合青年早期的学生,所以它还会长期存在。同时也要看到这种模式因其培养学生的周期性长,对市场需求与技术进步的反应就不够灵活已日益显出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等弊端,与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不相适应。充分利用我校教学设备、专业师资的资源优势,有意识的抢占职业培训市场,这样既可以使现有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可以拓展我们职业学校的教育功能,逐步实现其职能的多样化,使职教的办学模式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的方向转变。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发展;问题;对策

G718.3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概述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这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

二、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其形成原因也是有很多因素,要解决好形成的这些问题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也需要认清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和小康社会目标全面实现。当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的发展不管是从质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结合笔者工作经验,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经费投入渠道单一。(2)“双师型”师资队伍匮乏。(3)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4)区域特色优势不凸显。

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中职教育已日渐进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中。政府在加大对中职教育扶持力度的同时,会尽可能完善各项有利于农村中职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社会民众的宣传力度,使民众认识到农村中职教育在建设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农村中职教育不再只是一种层次比较低、终结性的职业教育,它将为农村开发大量人力资源,与普通教育有良好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从农村中职教育中获得发展。它将是一切为了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的职业教育。与此同时民众也会看到农村中职教育在培养人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的独特优势,从而逐渐纠正对中职教育的偏见,解放思想,转变以前那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观念。农村中职教育将会是农村教育的主要选择,从而促进农村中职教育的主流化。

2.增加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充分认识到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政府应提高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紧迫性的认识,将其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及时制定促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应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量的经费专项用于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保证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逐步增长。同时,应积极开辟多元化融资、筹资渠道,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结合区域优势促进农村中职教育发展。发展农村中职教育也应该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分析农村的具体区位优势,未来应该形成区域化发展优势十分明显的中职教育。“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0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0%,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竞高达76.40%。”由此可见,根据沿海与内陆农村地区拥有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不同的地域特色形成的区位优势,开放中职教育培训的年龄限制和实行灵活的学习时间,依据当地的经济特色调整专业,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来开办农村中职教育。农村中职教育的侧重点在不同区域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是不同的,因此农村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成为其辅助区域优势形成的助推力,促进区域化发展特色化。

4.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化。依靠学校力量来发展农村中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我国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主体还是国家。而未来,农村中职教育经费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要以市场为导向,学校与各地乡镇企业进行合作是发展农村中职教育趋势之一。“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企业以“订单”形式向学校提供就业岗位,双方互惠互利。学校的职业教育在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企业的职业教育在理论知识的掌握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校企合作进行职业教育可以取长补短,学校理论基础好,企业实践经验多两者结合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校企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就能变为主流,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当地乡镇企业的发展。

5.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师资队伍“双师化”。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业培养人才,同时也能促进农村中职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可谓是一举两得,然而产学研合作模式却能一举四得,除了前面的两得,第三得是推动科技的进步,第四得是为中职学校培养师资。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学校为企业培养人才并进行理论指导,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条件和就业岗位,并在一定时期内进行科学研究合作,最后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企业生产与学校教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学研的合作将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而企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够逐渐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同样学校教师也能走进企业,完善自己教学技能,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使得学校教师呈现“双师”化发展趋势,为农村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基础和有力的师资保证。

6.开展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严格实施职业工人准入制,努力提高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率。职业类学校应积极担负起各专业人才职前培养和职后深造的双重责任,扎实开展企业职工双证制教育培训。学校及相关培训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证书的含金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强化企业自主培训功能,加强对一线职工、转岗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形成职工在岗和轮岗培训的制度,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

结束语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按照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并重,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思路,在扩大优质职业教育Y源、稳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丽珠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265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篇10

一、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和内容不适应新的人才需要。我国职业教育多以学科专业为培养目标,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缺乏针对性,这只能导致学生泛泛地学,量多而质量不高,对实际工作中用到的那一部分知识钻研不透,粗枝大叶,势必造成不能胜任工作或生产产品质量不高。

2.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教育由于资金、经费有限,学校不可能配备像企业那样先进的设备,设备更新换旧慢,教学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少量的实习教学,这期间的教学费力大、效率低,学生的学习困难、热情低。学生的实践大部分在陈旧的设备上获得一点理性认识,思想落后,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很难适应企业工作。

3.教师的实践能力欠佳。师资队伍历来都是决定办学质量的关键,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尤为突出。职业教师不仅要胜任专业理论课,而且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还必须胜任学生到企业实习时的指导师傅。而目前任教的教师大部分来源开普通高校,所学知识面广而博,缺乏针对性的知识,而实践操作能力差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使教学与实践脱节。

4.毕业生就业难。学生求学的直接目的是就业,所以能否获得就业岗位是决定职业教育兴衰消长的前提。而目前职校毕业生缺乏动手能力,工作后要有一个再学习的时期,工作不熟练,影响了企业效益,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企业肯用以前的工人而不愿意接受职校生的原因之一。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坚持以文化课为基础,以专业课为主体,突出职业特色,围绕工作岗位来确定所学内容。所学内容必须随着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扩张、收缩、变换、更新而相应变动,社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同时加强市场企业调查,根据发展趋势预测社会需要的劳动者类型,与企业联营,加强教学的实效性,目标性。

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以实习操作为重点,以岗位合格为目标,职校生在校加强技能训练,然后到企业熟练,因为企业环境为学生的影响最大,在理论教学上将知识划分成模块,每一模块为技能的一个组成部分,采取循环教学,下一轮与上一轮形式相同,但有质的区别。理论要求相应更深,技能要求相应更高,这样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技能的培养层次。在完成专项技能训练之后,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和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不同,进行职业道德,就业指导,行业发展信息,甚至市场发展分析和生产效益分析等,从而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3.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在发展职业教育上不应坚持学校的独立性,而是学校与企业并重,加大企业的参与力度,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使企业把抓职教作为抓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使教学的最重要环节在企业中进行。另外,企业在培训费用和就业方面多做些工作,培养高素质学生,给企业带来活力,促进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