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十篇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十篇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1:37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篇1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篇2

招聘中针对“新媒体运营资深经理”这一岗位,万达开出了50~70万元的薪资范围,而据智联招聘针对2015年春季求职期公布的《2015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万达集团“新媒体运营资深经理”岗位所在地的上海市,即便以6774元地域平均月薪夺得桂冠,但比对万达上述50万元~70万元的“天价”年薪,瞬间变得不值得一提。

不少围观路人不禁感叹,原来做新媒体竟能这么赚钱?

别急,现实总是理想的照妖镜,事实上,大多数公司新媒体运营的年薪始终徘徊在10万元左右,据早前一家新媒体数据机构的网络调查表明,多数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年薪在8万元以下。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新媒体运营从业者提供更加具有诱惑力的薪资,但一方面是企业愿意花钱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却是人才未必能做到使企业满意,“这也就导致了这个岗位的薪资差距较大”。

新媒体运营可不只是管微信、刷微博哦

从岗位职责来看,“管微信、刷微博”只是外界对这份工作的曲解。实际上,除了需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产品营销外,称职的新媒体运营人员还要能够策划与品牌相关的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并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用户参与度,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的营销目的。

小维目前在杭州一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工作,入职已经2年的她目前就职自媒体部门,“每天公众号需要推送的内容都要经过我和其他部门成员的策划,如何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也需要我们去运营,此外,商务合作以及配合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范围之内。”

小维所在的公司在业内颇有知名度,但在她看来尽管其名义上是互联网公司,但在运营和管理上还是较为偏向传统企业;而且因为老板思想活络,往往敲定的事情一夜之间做出另一番决定,以及关于公众号产生的工作繁多,频繁加班对小维来说已成常态。

而在进一步了解中,小维表示目前自己的薪资在朋友间属于中高水平,按照“底薪+绩效+提成”的结算方法,小维能够拿到30万元~40万元的年薪,她表示对自己的薪酬感觉合理,但同时她也透露在目前的工作中也存在较多问题,“首先觉得自己专业知识不够,公众号粉丝利益点和商务利益点之间的冲突应该如何解决,目前仍在探索当中;而鉴于每日推送的内容阅读量与转发量都有较大落差,对于粉丝究竟想要看到什么类型的内容目前还只能靠自己猜测。”

量化产出回报提薪以奖金形式发放

佳佳目前正在办理离职手续,尽管现在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并不需要自己经常加班,但平均4000元每月的工资却让她在城市生活得稍显吃力。佳佳所在的公司属于传统广播互联网行业,目前正在想互联网新媒体转变中,佳佳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文案策划,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实时更新,以及落实公司研发的app的市场推广工作。

在她看来自己承担了太多不属于新媒体运营岗位的工作,以app市场推广为例,公司每年研发众多新产品,但因为尚处产品试水阶段,能够成功的却很少;而且因为市场推广工作占用自己大量时间,原本应该作为重点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反而被怠慢,“我们公众号的文章基本都是从其他网站或者公众号搬运过来,公众号的浏览量和其他指标也不理想。”

新媒体运营岗位尚属于新兴岗位,所以很多公司似乎并不明确这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专注于哪项工作,因此像佳佳这样尽管挂着“新媒体运营专员”的头衔,但实际身兼数职的状况并不少见。

在某建筑行业公司任职HR的旻侑表示,“作用决定身份,结果决定报酬”,首先公司应该明确新媒体运营岗位的工作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量化岗位员工的产出回报。但同时他强调,新媒体运营专员岗位薪资应该在正常职能部门岗位薪酬标准之内,“一般入职新人月薪资在3500元,3年以上工作经验者能够到5000元以上,但新媒体运营专员的基本月工资应该止步于6000元,调薪应该以奖金形式为主。”

他认为新媒体运营岗位的薪资应该是“薪资=基本工资+职级薪资+绩效提成+福利补贴+奖金+其他”,以基本工资为主,“提成性的工作量应均等化,并以福利补贴形式作为补充”;然而他也表示在招聘新媒体运营岗位员工时,还存在薪资待遇无法核定、定薪较难,技术评定与考核标准难规范,专职专岗的人员较少等问题。

岗位需求量大薪资两极化明显

针对旻侑所提出的现存问题,作为垂直类电商人才招聘平台的乐电网其实早在2015年就进行过数据调研统计。

根据乐电网2015年第4季度数据,企业在乐电网的招聘新媒体专员的岗位数量相比较前一季度增长了43.67%,主要的岗位需求增长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电子商务发达城市为主。另外,薪资的两级分化现象比较突出,68.1%的薪资集中在2000~6000元;但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1.5~3万元的高薪招聘也达到了5.32%。在工作经验方面,87.6%的企业要求求职者有1~3年的从业经验——这个比例比其他电商运营岗位高了近20%。

乐电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调研公司的所有岗位中,新媒体运营岗位的薪资属于中下游水平,但是根据环比数据统计,新媒体运营的高薪职位增速较快,根据乐电网的岗位薪资数据显示,2000~4000元在14.2%,4000~6000元的在53.9%,6000~8000元在16.7%,但是1.5~3万元的高薪职位也不在少数;目前在乐电网上招聘的新媒体岗位平均薪资为:5842元。

造成同岗位薪资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其实还在于工作经验,新媒体运营作为这几年新兴的行业岗位,缺少系统的经验学习及提升渠道,以至于大多数公司用初级文案、运营转发、被动回复等基础工作职能去定义该岗位。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篇3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媒体;融合转型

媒体融合在当下正在火热地展开,各传统媒体都在积极探索融合的转型之道。融合会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哪些冲击,融合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大家都在探索中寻找最佳的发展道路。为了了解传统电视媒体融合转型发展之路,笔者联合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试图找出“互联网”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的主要挑战,寻找有效提升传统电视媒体转型的途径,为“互联网电视媒体”运营发展提供建议和意见。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的方式,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融合后,传统电视媒体在内容生产制作、运营机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中有哪些变化。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5道题目,含单选、多选和问答题。调查的对象是部分省市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和部分新闻传播学院的专业教师。调查时间为2016年4月20日至5月10日。调查在河南、山西、浙江、天津、陕西、北京、湖南、江西8个地区进行,覆盖面比较广泛,保证了调研数据的代表性。

基于问卷的自身缺陷与不足,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互联网电视媒体”的发展路径,我们在发放问卷的同时采取与简单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调研的全面性与结果的真实性。

本次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共计300份,最终收回245份问卷,主要来源是手机提交达到87.36%,网页提交12.64%,其中有效问卷244份,实际有效率达81%。在对问卷回收统计时,发现由于实际操作造成样本数量及分布状况略有误差,但不影响问卷调查的真实性。

二、“互联网”对传统电视媒体的挑战分析

(一)内容生产方面变化分析

内容生产面临的变化分析。本次调查主要是从新闻传播理论知识需求、栏目策划与执行、新闻源获取、新闻创新、生产流程与节奏、文稿撰写、内容编辑制作、设备操作、与其他环节沟通这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的内容量和互联网的内容量差距很大,所以在生产流程和节奏上变化最大,达到84.62%。另外在谀坎呋执行与内容编辑方面也有较大的变化,分别达到69.23%和76.92%。技术发展和媒介环境变化使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凸显内容为王的重要性。内容制作方面的优势也是传统电视媒体相对于新媒体目前阶段具有的少数竞争优势之一。

电视媒体进行的变革分析。“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在内容方面也进行了变革。调查主要在内容呈现的多端化、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内容产品的社区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内容知识产权容易受到侵害这几个方面。调查显示,内容生产主体多元化变化达66.09%,信息渠道多元化达65.52%,内容呈现多端化达51.72%。内容知识产权容易受到侵害的变革最小,为35.06%。

(二)运营机制方面变化分析

运营机制的变化分析。运营机制方面的调查是在用户运营、产品运营、资本运营和内容运营这四个方面变化进行的。调查发现,变化最大的是内容运营,达76.92%,在新的环境下,电视媒体不能再一成不变,电视需要内容改革。这也与第一个调查结果,内容为王是媒体生存的第一要素相符合。同时用户运营与资本运营都达69.23%,说明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主要是指引进先进的运营管理方式,转变管理理念,强调用户意识,探索有效的路径,加强资本运营,发展自身。

融资方式的变化分析。本次调查对运营机制中媒体的融资方式进行了重点调查,从银行融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上市融资和财政融资这四个方面展开。调查表明我国传统电视媒体与互联网融合后,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最大,达79.89%,而财政融资最少,只有28.61%。

(三)市场营销方面变化分析

市场营销环境变化分析。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媒体的生存环境,使传统的电视市场营销不得不对环境重新分析,这方面的分析高达84.62%,说明大家普遍意识到媒体生态生存现状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为此要研究用户的市场购买行为,注重采取有效的市场竞争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更好地发展。

电视媒体盈利方式的创新分析。“互联网电视媒体”,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盈利方式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在多元化经营、重视衍生产品开发达79.31%;以优质内容为核心,提升媒体主业的盈利能力达62.64%。

(四)企业管理方面变化分析

企业管理方面变化分析。主要在经营层面、业务层面、决策层面、执行层面、职工层面进行调查分析。调查显示,在企业管理方面,经营层面的变化达到76.92%,而电视台的性质属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最主要的就是经营,所以,只有经营层面的变化与改革才会有新的发展路径,而要做好经营,离不开正确的决策,开展有效的业务,这两个方面的变化达到了69.23%。

人才能力变化分析。“互联网”环境下不仅需要业务能力强的人才,更需要拥有互联网思维的人才,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传统电视媒体中。媒体融合后,更侧重人才的互联网思维达71.26%,创新能力达61.49%。

人员考核和奖励机制分析。媒体融合之后,不仅仅是电视媒体的内容生产制作、运营机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有了很大的变化,人员考核和奖励机制对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融合也有很大的影响。对员工德能勤绩进行综合考核达51.15%、对相关节目的点击率达52.87%、观看节目使用的流量达53.45%、注重产生的效益达55.17%。

(五)传统电视媒体融合后的探索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在不断探索,互联网与电视融合之后在业务流程优化方面变化最大,达58.62%;采编流程再造达56.32%。调查显示,目前的体制机制已成为融合发展进程中的障碍,要求体制改革占55.75%,要求组织结构转型占46.55%,要求部门调整占50.57%,要求奖励机制优化占44.25%。

(六)传统电视媒体开展的新媒体业务分析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积极开展新媒体业务。在建立移动客户端、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与门户网站进行合作和建立官方网站这四个方面都开展了新的业务。调查显示,电视媒体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最多达73.56%,67.24%的电视媒体建立了移动客户端;67.24%与门户网站进行合作,而只有45.98%的电视媒体建立了官方网站。

(七)“互联网电视媒体”融合的主要障碍分析

目前我国的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处于初期阶段,还有许多的障碍,面临诸多的挑战,还存在新媒体人才匮乏,市场机制不成熟,企业管理模式不成熟,员工观念跟不上,企业盈利率低,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等很多问题,其中新媒体人才匮乏达64.94%;市场机制与企业管理模式不成熟分别达58.62%和57.47%;员工观念跟不上达48.85%,几乎占了一半,这必然带来盈利水平差。

结论:传统电视媒体的应用场景多以家庭客厅为中心,应用场景单一。而新媒体以满足个性化需求为主,应用场景丰富。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用户呈现出使用时间碎片化、使用需求个性化、使用场景移动化的特点。因而,传统电视媒体应当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发挥长期以来积淀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运用自己议程设置的能力和高质量信息的生产能力,积极布局生态系统,扩展应用场景,实现一云多屏、多屏互动、无缝覆盖,从而实现内容融合、渠道融合、终端融合。当然,改革必然会触及多方利益,传统电视媒体因其事业化单位企业化运营的性质,在融合发展中更加需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和打破旧体制的勇气,建立良好的改革创新机制,不断探索,最终实现转型发展。

三、相关建议与对策

“互联网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转型建设。

(一)内容生产方面

坚持内容为王。现在是一个资讯过剩的年代,大多数受众每日被纷繁的海量信息所困扰,究竟真相如何,是广大受众真正想知道的,尤其是遇到突发的重大事件时,人们更是选择相信具有较高公信力的电视台的报道。经过60余年培养起来的公信力是电视台最大的无形资产,其优势更多地体现在权威性的“解读新闻”上。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数据显示,在各种媒体报道不一致时,57.7%的人更倾向于相信电视,14.6%的人更倾向于相信网络。我们必须继续发挥电视台的公信力,强化普通受众大事看电视的心理预期。

改变制作观念。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树立为市场而生产的节目制作理念,把受众看作用户。海量的内容和便捷的渠道是新媒体的优势,权威的内容与精良的制作是电视台的强项。要根据用户从单向的信息接收者向互动的内容参与者角色的转型做出调整,改变过去单向内容生产的制作模式,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实现与用户的互通互动。从节目策划环节就开始考虑,把节目的互动性、社交化,作为硬性指标下达到栏目身上,才能形成一定的制度约束。

建立节目创新长效机制与优胜劣汰管理机制。强化节目生产前端的研发环节,充分发挥研发部门对节目的研发与审批的归口管理作用,加强节目审批与淘汰的综合评估论证,避免栏目开设和淘汰决策的随意性,确保决策的科学、透明和民主。

根据接收终端特点策划节目。对于传统电视台而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生产的节目如果只播出一两次显然是不够经济的,所以要考虑节目播出渠道多元化(如电视机、手机、电脑、平板和各种移动终端等)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媒介特质和受众特点对节目的时长、风格和表达进行全方位策划。

(二)运营机制方面

建立在Y源垄断基础之上的传统电视台的运营模式是相对单一的,通常被称为“二次售卖”,即第一次通过传播渠道售卖内容给用户,第二次则售卖广告给广告主。这样的模式割裂了广告主和用户,广告主和广告接收者互不了解,降低了广告信息的抵达率。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电视台的传播平台已不是稀缺资源,这种信息不对称被逐渐消除,那种单纯依赖渠道垄断销售广告的盈利模式正逐渐面临困境,媒体已经进入精准营销的阶段。传统电视媒体应当以内容为本体,融入互联网互动化、个性化等特点,探索符合自身情况的商业模式。要树立突出面向新媒体渠道进行定向播出的编排理念,把不同的产品放到合适的平台上“销售”出去,这样不仅能提升产品的自身价值,也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三)市场营销方面

传播策略方面,要以用户为中心,充分考虑交互式传播的特点,拓展用户渠道,通过各方合作,实现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受众。要利用电视、手机、广播、网络等多渠道进行信息分发,要求渠道多样化、全方位。

竞争策略方面,要向着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以视频优势谋求竞争优势的层面转型。首先,通过媒体品牌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在价值理念和品牌形象等方面,传统电视和其旗下的视听新媒体,如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等应该一体化,从而产生品牌的叠加放大效应。其次,在营销、推广中使用各种媒体的优势组合,为广告主提供一整套的整合广告方案,方案中整合多频道、跨媒体,形成全媒体、全产业链式的竞争合力,使客户的投入在产业价值链上获得几何级数的增加。

(四)企业管理方面

传统的电视传媒管理模式是事业化体制、企业化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与“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致使内部缺乏活力和创造力,危机意识淡薄,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难以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进行局部改良,进行有限创新难以解决媒体自身长期积淀的“发展惰性”。因此,要保证融合战略实施的效果,必须自上而下进行彻底的体制机制改革,其中最核心的体制是用人体制,最核心的机制是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要把干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放在首位,建立干部竞聘、员工竞岗、业务激励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

总之,在技术支撑、政策扶持和受众参与等综合作用下,融媒时代已经快速到来,但无论是传统电视的管理者、生产者、传播者,还是广大的消费者,似乎还没有调整到位。挑战与机遇、坚守与变革还在冲撞,传统媒体融合任重而道远。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篇4

关键词:高校新媒体;传播优势;媒体运营;品牌形象新媒体

和大学品牌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一,必要性。高校在社会上的形象,是“自塑”和“他塑”结合的产物。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高校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竞争,要在激烈的内外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新媒体传播力,是高校适应时展需求、承担大学职责使命、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满足师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第二,可行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社交工具,显示出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极大优越性。新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权利,社会化媒体的“社会化”特性将媒介与社会联系起来,使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结合在一起。这为高校利用新媒体传播优势、扩大传播效果、塑造大学形象提供了可行性。第三,紧迫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加快战略转型、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在改革发展的同时,不免会面临内外部的嘈杂声音,对外需要获得更多社会认同和支持,对内则需要凝聚师生校友共识、集中力量干大事。必须充分运用舆论引导作用,引导师生、大众与学校间的双向互动和表达,不断巩固师生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提升高校新媒体传播力紧迫性与日俱增。新媒体服务大学品牌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第一,认识程度方面仍存在深浅不一的问题。当前,许多高校对于新媒体运营仍缺少必要的、应有的重视,对其意义、地位、功能、作用等认识尚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工作才是硬指标,宣传是软指标”的观念,重实干、轻传播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顶层规划方面仍存在不明不晰的问题。一些高校无论是从人力、物力、财力等配置,还是从规划、方案、实施等操作,都把重心放在了更有显示度的外媒报道上,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在对外宣传中的实际作用。此外,很多学校校园媒体平台之间条块分割严重,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缺少交流沟通协调统筹机制,学校官方平台和二级平台“两张皮”,使新媒体工作经常陷入“独自为政”的尴尬境地。第三,传播内容方面仍存在不精不新的问题。目前,仍有一些高校传播工作思路、方法还停留在传统媒体时代,不敢或者不愿意进行工作模式的创新,习惯于用传统的思路和办法做新媒体工作。一些高校在运营新媒体时直接将传统宣传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新媒体平台,导致平台运营陷入僵化、缺少关注的困境,有些传播内容受众不爱看、看不懂、看后无法“消化与吸收”。第四,互动渠道方面仍存在不畅不通的问题。传统宣传模式下,高校更注重信息传播而忽视受众反馈,一味采取冷冰冰的单向传播模式,导致新媒不“新”。在热点与舆情事件发生时,少数学校会使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回应,多数高校担心新媒体平台使用不当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通过新媒体平台和师生、公众的交流与面对面对话的情况仍非主流,导致新媒体的互动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第五,人才梯队方面仍存在不强不专的问题。新媒体工作对人才素质有特定的要求,既要具备新媒体传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这些都对新媒体从业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使他们普遍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高校普遍存在新媒体人才不够用、不适用、不被重用的现象,新媒体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队伍建设薄弱,使高校新媒体建设受到制约。

以新媒体助力大学品牌形象构建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篇5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009-2012年国内的传统媒体也经历着质的变化,2009年8月6日,广电总局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局,中央三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发出《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至此拉开了高清频道制播的序幕,再加上2010年国家对于三网融合的快速推进以及包括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无疑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国家广电总局对广播影视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能明确感到,把“加快普及数字高清、推动广播影视转变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推进三网融合”作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首先对于高清发展,2008年高清图像的转播在奥运会上得以完美演绎,到了2009年9月国内高清频道的开播,共有包括中央台、北京台、江苏台、上海台、湖南台、浙江台、黑龙江台、深圳台在内的9家电视台实现了国内第一批的高清频道的播出,这9家电视台同时也完成了高清新闻制播网络系统的建设,无论是质量还是效果上都等到认可。广电总局计划快速实现全国各省级卫视频道的高清频道播出,故从2010年起国内大部份省级电视台都加快了高清新闻网络的建设,为迎接高清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广播影视转变发展、构建现代传播体系都是为了推进三网融合和如何在三网融合大环境下更好的发挥广电的内容优势,同时国家相关政策也明确指出广播电视媒体将享有三网融合下“内容提供和内容权”,因此国内的广播电视台就需要拓展内容的汇聚源和海量内容的存储空间,建设一个高效率、高容量的全台媒资系统来服务三网融合。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将现有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的网络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互联互通,同时也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并极大的有利于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政策法规的相应变革。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和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的架设,对于广电网络运营商不仅占有先天网络传输链路优势,同时还具备内容汇聚、内容加工、内容分发、内容的能力和优势。广电网络有着覆盖千家万户的有线电视网络资源、用户资源,并在宣传、内容、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有些地方在发展双向业务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网融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是将现有网络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而且会形成新的服务和运营机制,并有利于信息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政策法规的相应变革。融合以后,不仅信息传播、内容和通信服务的方式会发生很大变化,企业应用、个人信息消费的具体形态也将会有质的变化。

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广电市场的投入与监管,国内广电行业的地位得到了不断攀升,在加快三网融合、高清播出、全媒体的同时,传统的播出机构正向全媒体内容提供商转型,考虑到电视台今后的发展方向,国内大多数结合前期对数字化全台网的整体规划,兼顾各台现阶段已完成的网络项目,正在规划构建一个面向全媒体运营的内容集成云平台,平台将为全台提供一个集全媒体内容加工、全媒体内容汇聚、全媒体内容运营、全媒体内容分发的云服务平台,平台将充分利用现有网络系统和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在重点保障现有标清节目制播的同时,全面支持高清节目的生产与加工,面向三网络融合,完成珍贵视音频资料的存储归档,同时支持向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分发。

面向全媒体运营的内容集成云平台建设完成后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具有强大的新闻特性,利用先进的it技术、通讯技术和广电数字化技术,快速、准确、高效的进行新闻现场直播报道,让老百姓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资讯消息。

具有强大的跨媒介协同功能,在未来的三网融合大趋势下,打造电视媒体、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多种传播媒体之间相互渗透、传播,提高电视台在国内的知名度。

具备节目运营管理功能,可真正将电视台的媒体资料变为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可将有价值的教育节目资料有偿的提供给运营商进行播出,或与运营商进行合作通过点播计费的方式实现共赢。

面向全媒体运营的内容集成分发云平台,由内容汇聚互联系统、内容加工系统、内容运营管理系统、内容分发系统构成。

采用分布式系统结构

系统推荐采用松耦合的分布式结构,通过这样的集成设计理念,可以保证各子系统管理上的相对独立性,也有利于异构新系统的接入。所有功能子系统均通过全媒体业务集成平台的双总线进行集成和接入,数据和消息通过这样的机制高效而严谨地流转运作。

采用面向服务的集成架构(Soa)

在采用Soa架构的全媒体集成平台中,可以分为核心服务和扩展服务。公共服务构架是全媒体业务应用集成技术架构的基础,在内容集成分发云平台项目中,可通过面向全网的SSoS服务,用户在该系统多个业务板块系统中,可以实现单点登陆、无障碍按授权访问任何被授权系统。通过面向全网业务板块的mediaSearch服务,可以实现全媒体集成平台多个应用板块系统的节目内容的同一界面检索、调用。通过UniClock服务,为各试点城市的全媒体内容集成分发平台的全系统节目生产、、运营及后台管理带来了自动化、统一授时服务。

采用双总线的集成方式

考虑全媒体业务网络媒体数据传输需求特点,在Soa架构和eSB基础上,增加一个企业媒体总线(enterprisemediaBus,emB),这样eSB和emB构成了台内网的双总线支撑模型。业务板块间的交互流程中,emB平台的服务可以支持被eSB调用,用于流程中的,以此完成系统交互中媒体文件传输处理工作,所以在系统中,emB平台的服务是一个在文件传输处理的服务的抽象,供主干平台支持各业务板块间交互的复用。在这种模式中emB是作为一个后台服务供交互流程使用,本身并不暴露给业务系统。

平台全面支持全媒体格式和流程

系统中收录采集和编辑编目的各个模块,均全面支持全媒体格式,如:H.264、mpeg2tS流、wmv等,并根据全媒体特点配置工作流程和编目规范。

提供媒体资产管理的主动服务方式

系统相应服务型子系统需要提供主动服务的能力,如收录系统的的收录排行榜、收录调查、热点主题服务等,媒资系统提供主题化服务、热点、收藏夹等功能。变被动服务的系统能够提供主动化、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内容加工系统

节目编辑和一次编审提供转码剪辑、转码打包、粗编、精编等一系列功能。系统提供对全媒体格式(H.264、mpeg2tS流、wmv等)的强大支持,能够提供文件导入、低码率快速剪辑、快速打包转码等真对全媒体内容资源的功能;并会根据全媒体特点突出多媒体混合编辑功能,在集成化的界面中对文字、图片、视音频混合进行编辑,在有限的人工内,完成大量的节目的编辑,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该系统还根据全媒体内容资源的特点,定制了相应的节目编审流程和管理机制。

内容运营管理系统

内容经营管理系统可分解为:节目生产管理、价值核算、版权管理三大系统;

节目生产计划管理子系统:包括节目代码管理、节目生产计划、节目生命周期管理、节目编排管理四大模块。节目生产计划模块是节目生产计划管理子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节目的代码管理模块是对采集、收录、交换的节目进行周期管理的开始。节目的生命周期模块由对应计划推动上下线管理,维护信息的生命周期。节目单编排模块对数字电视、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多个机构进行统一的节目单管理,该系统支持编辑各频道节目单,但需要开发与各能力系统和平台互联接口,实现数据的一致性。

价值管理核算系统:包含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经营管理、价值分析、运营支撑等业务子模块,提供运营交易和内部有形无形资产管理和分析的支持功能。

版权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设计并实现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完善的版权管理控制体系,使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相关版权信息采集记录、版权可用性验证,以及为未来设计实现的版权保护预留必备的接口。使整个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具有全系统版权管理控制手段。

内容管理系统

全媒体内容管理子系统提供对系统所管理的内容资源的内容整合管理和编辑开发功能,包括编目审核模块、检索模块、转码模块、存储管理模块。

该子系统是全媒体内容集成平台内部管理、检索、编目和再开发内容资源的系统模块,提供适应于全媒体内容管理特点的编目规范,并会定制相应的检索机制,提供全文检索、智能检索、二次检索、收藏夹等,还特别提供了热点排行推介等主动服务功能。同时结合全媒体和增值需求,包含了版权管理和节目盘点等模块,提供全媒体商业运营的内容管理基础支持。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篇6

一、包头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建设全媒体新闻传播平台,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覆盖多终端的新型主流媒体。

近两年来,包头日报社投入近400万元建设六大新媒体平台。在此过程中,包头新闻网进行了软硬件升级改造并全面改版;包头手机报在原有移动版的基础上开通了联通版,并创办了《食药工商周刊》,订阅量由2015年初的1万份迅速增加到3万份;集中打造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包头晚报》三大微信公众号,使粉丝总数从2015年初的不足10万增加到现在的40多万,并陆续创办了“包头名医馆”“包头楼市”等10多个生活服务类垂直微信公众号,形成微信矩阵;强化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和包头新浪微博的运营,使粉丝数达到30多万;推出了包头首发新闻客户端,着力打造移动互联网主流新闻门户;建成100多平方米的高技术标准的视频演播室,开通视频频道,自制播出脱口秀节目《新闻马后炮》和高端访谈节目《鹿城访谈》;此外,还开设了音频栏目“包头微电台”,开通了包头新闻网英文网站。至此,包头日报社基本完成了全媒体平台布局。

(二)提出“发展移动端,抢占手机屏”新媒体发展战略,力争实现“弯道超车”。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pC网站正在逐渐被移动新媒体所取代。为此,包头日报社适时将新媒体工作重心转向移动端,重点发展包头新闻网手机网站、包头首发新闻客户端和微信矩阵。围绕这一战略,包头新闻网重新调整了业务布局,将采编、技术、运营的主要力量逐渐集中到微信、手机网站和app等平台,以移动端为中心进行内容生产和平台运营,同时开始对移动端平台的内容结构进行优化,着手增设直播、音频、网络问政等版块和本地生活服务功能以及微电商平台,打造以新闻传播功能为基础的区域性移动综合服务。

(三)把发展微信公众号作为战略重点,做大做强优势媒体平台,带动新媒体平台整体发展。

包头新闻网、《包头日报》《包头晚报》三大微信公众号通过不断提高报道吸引力、举办各种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在较短时间内集聚了40多万粉丝,成为包头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微信矩阵。其中,包头新闻网微信公众号目前已拥有粉丝23万,在自治区网信办和新榜联合的内蒙古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上基本一直位居媒体公众号榜首,并跻身新榜中国微信500强和全国时事类公众号50强,《包头日报》《包头晚报》微信公众号也各拥有粉丝超过10万,在内蒙古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上居于同类媒体公众号前列。为了集中资源壮大优势平台,这三个微信各自建立了独立的编辑部,包头新闻网更是要将采编、运营重心全面转向微信公众号,通过加强内容原创、活动互动、营销推广,提升社会影响力。此外,报社还以支持内部创业等方式,鼓励发展生活服务类垂直微信公众号。

(四)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适应新媒体运作规律的采编和运营模式。

在新媒体布局方面,包头日报社采取了多点布子、优胜劣汰的方式,除了包头新闻网,日报、晚报也在各自发展新媒体,鼓励大家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包头新闻网在采编流程方面,实行了平台责任编辑中心制,由责任编辑全权负责平台编务工作,其他采编人员可以跨平台提供成品稿件,形成跨界供稿、集中编辑的采编模式;在业绩考核方面,尝试以稿件点击量为主评价成果,尽量让采编人员收入与传播效果直接挂钩;在经营方面,对外招商承包经营行业广告,对内推行项目制,通过提供个性化服务等拓展经营空间。

(五)坚持内容本土化,强化报道内容和表达形式的创新,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

对于区域性媒体,提供本地新闻和生活服务信息既是比较优势,也是立身之本。因此,包头日报社新媒体集群一直把生产和本地内容作为根本,充分利用日报、晚报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包装,以适合新媒体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新编排。包头新闻网要求采编人员以微信形式创作和编辑稿件,并成立快播小组,对本地新闻、活动进行现场采访,利用手机从现场传回图文、音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直接由编辑整理。

(六)大力推进全媒体融合报道的策划和组织,在充分发挥各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动,打通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

包头日报社目前已建立了3个层面的媒体融合报道机制:一是在报社层面的全媒体行动统一策划协调机制,针对重点选题和重要活动进行全媒体融合报道。二是建立日报、晚报与各自的微信、微博平台间的互动报道机制,以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三是构建新媒体平台间的融合报道机制,新闻网各平台、频道既各自进行内容生产,又跨平台供稿和取稿。

二、包头日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不足

包头日报社在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也面临一些困惑。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们感觉到对于传统媒体,特别是经济实力比较弱的地市报社来说,推进媒体融合,有不少难题待解。

首先,新媒体投入大、风险高、产品迭代快、技术要求高,而地市报社普遍经济实力不强,既无力外购优质的新媒体产品,也难以建立和维持高水准的技术团队自行开发。如无外部支持,只能选择微信、微博、通用客户端等门槛比较低的平台,很难在技术主导的新媒体领域取得竞争优势。这就需要,一方面争取党委、政府予以更大力度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主流媒体权威性、公信力等优势,尝试与社会资本、技术公司进行股份制合作,补齐自身短板,借船出海。

其次,新媒体产品种类繁多,资金、人力等资源消耗量大,在没有明确的运营思路之前,盲目上项目会造成很大的浪费。这要求我们在打造新媒体平台过程中,应该摒弃大而全的想法,重点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平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另外,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由于路径依赖,趋向于将传统媒体的采编、运营方式简单地复制到新媒体工作中。目前来看,大多数新媒体的传播模式和赢利模式确实与传统媒体差别不大,但如果一直沿袭这种模式,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地市报社的新媒体很难有大的作为。因此,必须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做出脱胎换骨的改变,比照互联网公司的做法,引入项目制管理、技术入股、股权激励、风险投资等概念,打通新媒体产业链,向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领域拓展,尽快由单纯的新闻信息平台转型为以新闻传播为基础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篇7

自2005年8月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在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首次提出“数字报业”并于次年8月正式启动“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至今,中国报业的全媒体转型之路已经走过了6年。笔者以2006年-2012年为主要区间,以中国报业为主要考察对象,以融合新闻为视角,对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中“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运营”三种路径进行了归纳,并分析其利弊,为其他媒体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全媒体生产路径:不同属性的内容往同一渠道输出

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国各地的报业集团都曾把电子版作为介入互联网的尝试,但投入不大,浅尝辄止。2005年前后,当互联网逐步兴起、门户网站的“江湖地位”真正确立起来时,报业集团才在“寒冬论”“拐点论”中集体反思,意识到平面媒体为网络媒体提供了太多免费或廉价的信息,并最终威胁到了自身的运营,跨媒体运营从此才真正被各地报业集团重视起来。

相比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具有及时性、跨区域、可检索、互动性,以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全媒体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因此,当主管部门正式提出“数字报业”推动改革时,全国各级报业集团纷纷采取积极措施,将不同属性的内容集成到集团主推的新闻网站上。

其中,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比较有代表性。作为国家“数字报业实验计划”的首批成员单位,该集团于2007年启动全媒体数字平台建设,于2009年初成立全媒体新闻部,与宁波新闻网合署办公,首批的15名全媒体记者均配备摄像机、数码相机、录音笔和笔记本电脑,实行每周7×24小时即时;在平台建设上,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全媒体数字技术平台,建立全媒体综合性新闻内容生产体系,开始尝试多终端、多形态、多向的传播模式。变革的结果是,宁波新闻网成为全媒体运作的核心。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现有的“八报一社”(即《宁波日报》、《宁波晚报》、《东南商报》、《新侨报》、《余姚日报》、《慈溪日报》、《奉化日报》、《鄞州日报》、宁波出版社)等主要媒体的内容,都集纳到宁波新闻网上呈现(如图1)。

由于全媒体新闻部在运作平台、人员编制、生产流程上与宁波新闻网完全重合,通过网站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全媒体生产能力的构建,可以称之为“全媒体生产路径”。这种路径的优点是以网络媒体作为平面媒体转型的引擎,避免了对传统报业实施流程重组,起步速度较快,全媒体形式的产品呈现得以较快推行。

这种路径的缺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传统优势的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可能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产品生产流程难以深度整合;二是由于全媒体新闻部人才和资源上的限制,视频、音频产品的产量必然有限,以此来驱动几份品牌积累相对雄厚的报纸进行转型,力度必然有限;三是传统报业的强势地位和新媒体平台的弱势地位容易带来价值认同的不一致,可能会导致改革进程缓慢。

全介质传播路径:同一属性的内容往不同渠道输出

当报业和网络两种媒体整合在一起考虑业务流程再造时,无论是先网后报,还是先报后网,都没有把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视为平等的渠道去看待,都跳不出报网互动的思维局限。实质性的突破在于报网融合。

在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上,国外更多地集中在对某家媒体的生产场域与传播端的融合创新研究。《华尔街日报》营运副总裁弗兰克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华尔街日报》的所有同仁应该都认为,内容是最重要的,我们首先应该做出最棒的内容,至于读者的阅读形式,我们不应该苛求。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报纸形式的,我们就将内容放在纸上;如果读者希望看到网络形式的,我们就将内容放在网站上;如果读者希望看到有声书形式的,我们就将内容放在有声书上。读者喜欢什么形式,我们就会尽力以那种形式呈现。现在我们认识到,之前我们把太多注意力放在报纸的形式上了。”

受融合新闻的启发,国内一批重要党报先后采取将同一属性(以政经新闻为主)的内容往不同渠道输出的模式启动全媒体改革。

以人民日报社为例。2009年,人民日报社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增设“新闻协调部”,并将记者站变为“分社”,使报社从深层次上转变为“报道社”。其结果是,从以往单一供稿给《人民日报》,转向给《人民日报》、人民网、人民网阅读器等多种渠道供稿,而记者、编辑的角色,也随之转向全媒体记者、全媒体编辑的角色。

比人民日报社推进得更为彻底的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省级党报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该集团对现代媒体的传播规律作出“六个度”的理论总结,并将全媒体转型的发展路径概括为:在延续平面媒体的“信度”“深度”和“高度”优势的基础上,与新媒体海量信息的“宽度”“速度”和“互动度”相结合,通过流程重组,实现新闻信息统一采集、加工、编辑,跨媒介、跨媒体多次,实现多媒体融合发展。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于2007年设立新媒体部作为全媒体转型的驱动部门,经过5年的耕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该集团的全媒体渠道主要包括平面媒体《南方日报》、网络媒体(简称“南网”)、移动媒体(包括南方日报彩信手机报,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载体上的南方日报移动客户端等)、广电媒体(以视频、音频为主要表现形式)、南方报业户外LeD联播网和电子阅报栏等6条产品线。除了报纸之外,其余5条生产线的内容采集和编审,都由该集团新媒体部完成,而集团各部门、各地记者也全部适应了从为报纸供稿转向为6条生产线供稿(如图2)。

人民日报社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全媒体转型模式,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使主流政经新闻完整地覆盖了目前所能占领的主要传播渠道,顺应了党中央提出的“以党报等主流媒体为核心,整合都市类媒体和网络资源,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总体要求,可以称为“全介质传播路径”。其优点相当明显,有三个方面:一是成立内置于集团的新闻协调部或者新媒体部,并以全媒体流程重组为切入点,动用的是整个集团的记者团队进入新媒体的生产领域,而不是一个部门的力量,驱动能力大大增强;二是流程上的重新梳理,使报纸、网络、手机媒体、户外媒体等比较紧密地融合在一起,避免了不同介质无法协调的窘境;三是集团高层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介质之间的地位相对比较平等,使全媒体转型较容易推行。

但其弱点也至少有三个层面。一是全介质传播意味着要大量投入资金、资源去占领新型渠道,运营效果短期内很难看到,这就给报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二是传统报业对技术人才的积累不够,全媒体平台的研发往往要借助外部力量,制约了转型的速度。三是以内生性的新闻协调部或新媒体部为支点去撬动整个平面媒体的流程重组和资源的重新布局,必将带来很大的协调难度;在传统报业迈向全介质传播的过程中,如何制订全媒体化的绩效考核体系以调动改革积极性,成为巨大的挑战。

全方位运营路径:不同属性的内容往不同的渠道输出,加以概念包装

在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两种模式之外,还存在一种混合模式,即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将不同属性的内容往不同的渠道输出,整合出新的概念。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4i战略”和南方都市报全媒体集群战略,两者都走的是“全方位运营”的路径。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对全媒体的理解有三个层面:一是所有的信息应该面向所有渠道的趋向;二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三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而形成的媒体新形态。跟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路径明显不同的是,解放日报的全媒体转型,既不以集团网站――解放牛网为核心,也不以传播政经新闻为主要目标去占领不同的介质,其着力点在于通过对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占有,以渠道特性、用户人群的差异反推内容生产的差异化,其核心策略是以虚拟组织(连推行新媒体转型的部门都不设立)、轻资产来实现运营效果的突破。

为了不同属性的内容往不同渠道输出之后能产生一个整体的概念,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巧借互联网化的语言“i”,串起一组产品,包装出一个新概念――“4i工程”,即手机彩信报i-news、网络数码杂志i-mook、电子报纸i-paper、公共新闻视屏i-street。

从2005年起开始谋篇布局的“4i工程”,从主要接触场所和其对应的主要受众来看,各有侧重:i-news的主要接触场所为上下班途中,主要覆盖对新闻资讯有较高要求的手机用户,以白领上班族为主;i-mook的主要接触场所是住所,主要覆盖对不同主题杂志感兴趣的电脑用户,以追求时尚的年轻读者为主;i-paper的主要接触场所为办公室及商务休闲场所,主要覆盖高端公务及商务人群;i-street的主要接触场所为商业中心,主要覆盖经常活动在商业区、消费能力较强的人群。

2009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还推出了即时滚动报道的移动数字报纸“新新闻”,研发了“墨迹”阅读器;2010年,除了自建终端之外,该集团也采取将报业内容到ipad、iphone、android系统手机等新潮的移动便携终端上,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是对i-paper、i-news的延伸(如图3)。

同样基于对不同细分消费群体的覆盖需求,南方都市报在以报纸为起点的一系列扩张中,也意识到了全方位运营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彻底的概念包装。

对于业已形成的以《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为代表的平面媒体,以南都网、奥一网、大粤网、凯迪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以南都daily为代表的移动媒体,以南都官方微博为代表的SnS应用,以合作电视、电台节目为代表的广电项目,以南都传媒研究院为代表的品牌运营机构,以南都嘉华、上海阿耳法公司为代表的技术支持能力,这样一个从后台到前端的完整的媒体生态系统,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的认可下,他们将自己的机构名称更改为“南都全媒体”,并提炼出了“南都,无处不在”的品牌理念。

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南都全媒体不仅致力于从单一媒体到全媒体各类型平台的打造,更注重“全媒体内容生产平台、全行业运作业务平台、全广告运营平台、全活动营销平台”之间相互策应带来的综合效应。2011年,南都全媒体旗下各子业务单元实现收入7000多万元,比2010年增长近一倍,呈现出较高的增长速度。

收入增长增强了加大投入的决心。南都全媒体花费上千万元打造的“南都全媒体信息集成中心”是包括集成系统、中央控制台、组织架构、流程、考核等功能在内的一个软硬件平台,该平台于2012年开始投入使用,带来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组织架构上的变化。它使南方都市报从一张主流城市日报的管理模式开始向真正的全媒体集群管理模式转变。其中有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将“南都传播研究院”升级为“南都全媒体品牌事业中心”,这是实施南都全媒体品牌再造工程的主体,它将担负起南都的品牌建设、推广、管理、增值运营等功能。南都全媒体集群将从传统的采编、经营、行政“三驾马车”的格局升级为由品牌、采编、行政、经营构成的“四轮驱动”的格局。

作为市场化媒体的佼佼者,南都全媒体集群的转型路径非常明确:围绕品牌媒体,以其市场占有量为基础、品牌认同度为起点、价值观传播为核心、资源吸附力为枢纽,聚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形态、渠道与力量,实现全介质传播与立体化覆盖的复合运营式传媒集群。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南都全媒体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全方位运营路径,是对前两种路径的综合。这种路径有两个优点:一是市场导向、用户导向明确,对新潮传播介质的介入速度较快,产品创新速度较快;二是强化品牌运营理念,配以比较强势的宣传推广活动,客观上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其缺点同样存在:一是多产品、多渠道形成多业务单元的格局,整合难度加大,融合程度反倒不如同一属性内容往不同渠道的全介质传播路径来得深入;二是由此造成流程重组过程伴随着较大幅度的机构调整要求,决策容易反复;三是概念包装过度,实效待考。

对三种路径的总结和思考

笔者认为,“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运营”三种路径是报业集团从不同侧面、不同需求入手,为自身打造的全媒体解决方案,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媒体生产模式侧重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全媒体生产能力的构建,渠道占有不全面,属于起步阶段容易采用的路径;全介质传播侧重于平面、网络、移动、广电、户外等所有传播渠道的占领,产品形态基本齐全,对流程重组也有程度不同的涉及,但普遍尚未建立全媒体运营的协调机制,属于发展阶段常用的路径;全方位运营基本上都考虑到了全媒体的产品形式和全介质的传播渠道,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开始成为主流,但新媒体的经营收入占比还相当小,运营效果有待评估,在产品和渠道之间的融合度方面有些还不如全介质传播路径,需要全媒体流程再造以强化融合度,属于深化阶段的路径。

中国报业全媒体转型最终能否成功,谁能成为“集大成者”,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决策层是否真正愿意推行全媒体流程再造。一份媒体能否采集、生产、、运营用户所需要的所有信息产品形态,能否掌握不同渠道、不同介质的传播规律,最终都要以全媒体信息平台和全媒体流程再造为保障。这种由内而外的彻底变革,对未来十年深化报业全媒体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篇8

关键词:新媒体产业;经营环境分析;产业融合;经营转型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69-02

引言

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十分巨大,是企业进行产品、形象宣传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其进行多元化转型的重要选项[1]。向新媒体转型过程中,必须准确掌握新媒体经营环境。首先,对新媒体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它主要存在如下三个特征:新媒体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媒体产业结构快速转变;新媒体的受众容量持续增加。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原有的媒体资源主要包括《山东电力报》及app客户端、内外网门户网站、视频网络、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根据国家电网关于新媒体建设的工作部署,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将在2016年底对《山东电力报》进行停刊,在此之前重点推动省公司层面建设“两个平台”,市县公司层面建设“一个网站”,形成规范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接下来,以国网山东电力公司新媒体发展事业为例,对其所处经营环境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推动其良性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希望对有关经营决策有积极参考价值。

一、融合发展的新媒体经营环境

第一,新媒体成为互联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互联网经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严重依靠新媒体。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媒体不仅起到传播消费理念的作用,而且还更加容易引发关注话题,从而聚集媒体流量。尤其是随着移动媒体的发展,社会个体成为话语权的掌握力量。根据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调查,新媒体已经占据传媒产业的70%。在这种背景下,媒体行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新媒体的支持[2]。在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即时通讯工具、网上支付平台、网络交易平台、网络游戏及网络广告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各自形成了占据主流地位的商业模式。以电子商务平台为例,其商品推广活动高度依赖新媒体。一方面,各个电商平台需要通过新媒体形式向社会公众传达特定商品的新信息,增加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认知度。另一方面,消费者也需要通过新媒体了解和接触电商平台,并通过后者搜索自己所需要购买的商品,并可以从众多商品名录中做出选择[3]。可见,在新媒体的支持下,网络经济所蕴藏的潜力被不断激活,各类受众均可通过新媒体传播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第二,新媒体产业结构快速转变。尽管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是相对自由的,然而其产业内部竞争也十分激烈。根据工信部的报告,2015年,报刊等传统媒体持续增长,新媒体平台数量快速增加,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竞争、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新媒体内部而言,各个平台之间相互并购、相互融合的趋势也十分显著[4]。2014年8月,文化部正式《媒体融合发展指导意见》,对新媒体集团形成过程中如何进行资本运作做出了规范性规定。在该意见中,提出新媒体的融合和发展需要与主流媒体为龙头,从而增加媒体的影响力以及社会导向作用。

第三,新媒体的受众容量持续增加。根据市场调研机构艾瑞咨询的调查,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网民用户超过7亿,所拥有的智能手机数量超过10亿台,而且数量仍在以6%左右的速度增加。在庞大的智能机用户群中,有超过43%的用户下载新媒体客户端,主要集中在在线音乐、在线视频和在线资讯这三大领域。其中,新闻资讯类的客户端增长速度最快,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社会新闻、财经新闻和娱乐新闻。在受众快速增加的背景下,传统媒体如果要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快与新媒体的融合速度[5]。实践表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可行的,而且也符合受众需求。以互联网电视为例,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传统电视用户所占比例降低至45%以下,而互联网电视拥有率则高达49.2%。通过互联网电视,用户不仅可以收看传统电视提供的卫星频道及电视节目,而且可以根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搜索和定制。同时,通过互联网电视,用户可以进行网络游戏等活动[6]。

二、融合发展背景下新媒体发展对策

(一)整合现有资源,促进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

在企业网站宣传平台资源整合方面,将《山东电力报》的核心内容逐步转移到内部门户网站上,致力于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构建以内网客户端为载体的内部宣传阵地。对《山东电力报》app客户端进行改版,承接国家电网《电网头条》app客户端的内容,建立符合国家电网要求的全媒体平台体系。

在新媒体传播平台资源整合方面,国网山东电力公司按照“服务公司发展、服务广大员工”的工作思路,对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各项服务业务功能进行完善,承接内外网门户网站以及实体渠道的部分业务服务功能,提高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实用性,并由新媒体中心、媒体业务部负责做好内容开发和日常运营,不断聚拢人气,提高粉丝数量,努力打造成为服务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重要渠道。同时,依托省、市、县公司三级门户网站,搭建基于内网的视频网络平台,升级公司楼宇(食堂)视频播放设备和信息系统,发挥企业文化宣传、时事要闻报道、网络舆论监督、保障员工权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增加内容,提升媒体平台的公众认可度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获取巨大关注,离不开基于受众需求而生产的丰富内容。媒体没有对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就无法实现对舆论的精确引导。国网山东电力公司通过新闻媒体中心对全年传播主题进行统筹规划,对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布局,并通过230多名专兼职媒体工作人员搭建起全面覆盖公司各个领域的信息网络,推动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向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新闻”转型,实现新闻内容的实时采集、深度挖掘、动态分析和精准生产。

(三)实现媒体平台智能化,增加其运作针对性

新媒体是基于智能化技术而产生的,离开智能化就难以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在新媒体建设中,充分重视大数据技术的运用,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需求、客户需求以及媒体运作状态,从而不断改良其平台运作的针对性。通过充分挖掘企业业务服务和内部管理热点问题,将新媒体打造成为准确反映企业动态、客户和员工心声的服务类产品,并从深层次挖掘问题及原因,使正能量宣传做到“有的放矢”。

(四)改良企业运行体制,减少媒体融合障碍

由于传统体制的巨大惯性和难以突破,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在新媒体建设中通过大刀阔斧的机构重组和人员调整,构建媒体转型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本和制度创新的“传媒特区”。新成立的新闻媒体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支撑管理机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结构,制定全面系统的制度体系,并给予管理人员充分的授权,能够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按照互联网的思维、公司化运作的机制构建一个全新的运作平台,通过“效率竞争机制”的制度安排和“增量带动存量”的改革思路,逐步带动促进传统媒体转型,最终实现媒体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

(五)基于已有盈利模式,拓展其操作空间

在新媒体建设过程中,其自身的生存能力不仅仅来源于其传播价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利润操作空间。在传统媒体占主流的阶段,主要是通过二次售卖的形式来获得利润。即将媒体吸取的受众注意力送给广告客户,后者根据受众注意力的规模支付传统媒体广告费用。在新媒体阶段,该盈利模式仍然不变,然而其空间却具有极大的操作性。据此,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在建设新媒体时,主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增加媒体内容,挖掘盈利点。新媒体不仅仅停留在为用户提供免费信息阶段,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查询、电子商务、手机游戏以及电子信箱等服务内容。通过增加内容的丰富性,用户对新媒体客户端有更大的依赖性,从而可以培养较为忠诚的用户群体。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忠诚的客户端用户群体是十分可贵的资源,也是吸引广告客户的基础。

2.改善新媒体网络功能,为用户提供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在建设新媒体过程中,需要注重网上社区、网上学校、网上医院、网上书店等网络功能的开发,同时进行线上线下结合的交友、咨询、拍卖、交易和结算服务,从而形成一种以新媒体客户端为核心的虚拟生活圈子。在维持和促进该圈子运行的过程中,新媒体平台本身可以通过收取服务费、流量费等获取盈利。

3.丰富新媒体价值链,增加产业集群。国网山东电力公司在建设新媒体时,不可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新媒体本身,还应该结合服务受众生活和工作需求。比如,若受众有房屋租赁需求,都可以与房地产公司、房屋租赁公司、房屋拍卖公司等进行价值链合作,从而形成一个规模适当的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切实的工作及生活服务,企业盈利空间也就得以拓展。

结语

创建和发展新媒体不仅可以增加特定组织(企业、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还可以为经营者带来商业利润。也正是因为如此,新媒体产业才得到持续不断的蓬勃的发展。对国网山东电力公司等大型企业而言,进行产业多元化是增加其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时,必须强化资源整合、改善新闻生产方式、突破体制,并增加其盈利点。

参考文献:

[1]秦艳.新媒体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经营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287-290.

[2]乔保平,冼致远,邹细林.再论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1):35-39.

[3]唐■粲.传统媒体经营的新媒体融合之路有多远[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8):22.

[4]李霞.传统电视媒体当前面临的风险与对策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6,(26):36-41.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篇9

【关键词】医院;新媒体运营;问题;对策

一、新媒体运营工作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医院需要展示公众形象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大医院拥有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并通过网站向患者和社会大众传播医院信息。虽然医院网站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但医院官网在互动功能上是不足的,会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因此,医院在对外展示公众形象时,需要主动同社会大众进行互动,主动去表达自己意愿,并耐心倾听患者的需求。医院的新媒体运营,就充当着这样一个角色。新媒体运营存在的价值,就是把医院的专业话语用社会大众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表达出来。

2、患者需要方便获取医院各类信息

当患者在就医之前,会碰到很多问题,如:去哪家医院看病比较好?我应该去挂哪个科的号?如何挂号?医院在什么位置?当天我能不能住院?等等问题。虽然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官网获取到相关信息,但是信息的获取量是有限的。由于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同,所以有些信息是查不到的。医院新媒体平台可以填补这一空白,患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医院进行互动,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医院新媒体的运营服务,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3、医院新媒体运营对舆论的引导作用

新媒体使得民众通过发微信、写微博、发起群聊等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信息传播,这突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大量的“坏消息”在莫名外泄,坏事快速传千里。真实的例子是,2016年1月,受“号贩子事件”及“北医三院产妇死亡事件”影响,很快就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使得医生、医院成为舆论指责的对象,相关舆情持续发酵。医院新媒体的责任之一,就是让大家知道我们在做什么,并解释我们做的事情对患者有什么好处,还有对新媒体上的舆论进行引导。当患者看到医院新媒体信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甚至误解,这时候就需要医院通过新媒体平台去进行话题的引导,为好的言论助力,传播正能量。

二、当前医院新媒体运营存在的问题

1、医院领导对新媒体运营重视程度不高

在医院新媒体的运营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医院没有新媒体运营管理的专门科室,新媒体运营更是被忽略,没有配备新媒体运营的专职管理人员,对医院新媒体运营没有考核和检查,导致了医院新媒体粉丝数量不高,内容长时间不进行更新维护,与网友互动少,面对突发舆情不能及时应对等问题。因此,医院领导要有较强的新媒体宣传意识,认识到新媒体运营对医院整体工作的深远影响,要进一步强化新媒体运营意识。

2、医院新媒体运营制度尚未完善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同时,相关制度应当不断完善。一些网络谣言的制造者为了引起关注不惜捏造虚假新闻。这些网络大V,利用新媒体的快捷传播与迅速扩散,造谣传谣形成所谓影响力,进而谋取不当利益,在误导民众判断的同时也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由于医院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尚未完善,导致了在舆情突发时,不能够及时应对。因此,医院应加快推进新媒体运营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运营规范与监督,使新媒体上的信息传播更加干净与安全。

3、医院新媒体运营缺乏监督

目前,医院对于新媒体舆情的监督引导难度较大,仍然缺乏对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监督力。在新媒体平台上,网友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在匿名的情况下毫无顾忌的发表偏激言论,对医院及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这些言论在发表时间上是不固定的,所以很难做到全面监督。另一方面,医院在新媒体运营上配置的工作人员很少,更加大了对新媒体监督的困难。因此,医院应健立健全新媒w监督机制,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不良网络信息的大面积传播,将不良信息扼杀在初始阶段。

4、医院新媒体运营缺乏互动性

在日常工作中,医院通常在新媒体上医院新闻、医院公告、健康知识等信息,但对网友提出的问题及疑问,很少做出回应。在与网友接触的过程中,总会有摩擦有火花,有点赞的也有抱怨的。医院在新媒体运营中应第一时间发现大家是怎么说你的。对于点赞的,要及时迎合,把赞美声放大;对于抱怨的,也要及时安抚和解释,对存在的问题积极加以改进,减少负面言论。粉丝对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是一颗种子,医院在新媒体运营中应对好的种子进行悉心培育,把坏种子扼杀在摇篮里,多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

三、做好医院新媒体运营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1、注重新媒体平台个性化的打造

根据《2016年北京市卫生计生系统网络媒体传播效果监测报告》,2016年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文章666条。其中“疾控防治”和“疫情讯息”两类文章相对较多。“黄热病”、“寨卡病毒”、“流感”、“麻疹”等疫情广受关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各类疫情及时相关态势及健康提醒。从新媒体平台运营角度来看,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这一平台功能充分运用。其的文章内容多样且鲜明,文章标题前都冠上“北京疾控提醒您”、“国内外疫情讯息”、“健康生活小常识”等主题字样,传播效果更加直接明了。医院在新媒体的运营过程中,切忌片面追求粉丝量、发文数等形式上的变化,要注意对新媒体平台的个性化经营,充分发挥官方微博和微信的实用价值。

2、在内容上需注意话题制造

新媒体运营在内容上,需注意话题制造,如公益活动宣传、正能量故事、健康科普文章、本地医疗动态等,实时相关信息,第一时间向社会传递最新资讯和健康播报。另一方面,就内容而言,微信文章篇幅较长,除了文章本身具备的价值外,标题的设置更需斟酌,巧设悬念、主题鲜明、趣味萌动等形式的标题均会吸引受众阅读,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微信平台紧抓受众眼球,在标题上下足功夫,文章标题前常冠以“三院科普”、“三院人文”等鲜明主题,其中,“三院科普”系列文章传播面较广,引发网民集中阅读、点赞。

3、加强与粉丝互动,提高网民参与度

医院在新媒体运营中,可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形式,提高网民参与度,例如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定期举行献血活动,长期进行征文展播,与参与者亲切互动,提高了微博活跃度。官方微博与粉丝之间的互动频率越高,单条微博的转发量和评论量也会对应增加,从而有利于账号和粉丝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主动传达正确的信息,以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获得外部的理解和关注,才是新媒体时代有效的信息管理方式。

4、加强新媒体舆论管控,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医院作为新媒体的管理者,在解决新媒体存在的问题上也居于主导地位。可以看到,近年来政府对于新媒体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医院对新媒体存在问题的解决与舆论的正确引导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只有医院站出来指导舆论方向,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才能有效解决问题,使新媒体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崭新阵地,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杨勇,杨珊珊,余明阳.新媒体时代的员工管理[J].企业管理,2007.8.87-88.

[2]朱丽丽.一种新媒体经济现象的全球化意义[J].新闻知识,2004.01.14-15.

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内容篇10

关键词:新媒体;矩阵;网上共青团

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共青团顺应网络时代变革趋势,创新青年大学生团员思想引领方式的重要途径。而新媒体矩阵相较于传统媒体布局而言,具有形式新、角度广、内容全、风格多样等优势,不同平台之间信息获取更便捷,资源共享更便利,彼此互动更紧密。利用新媒体矩阵建设的思路,改进加强高校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开发探索新角色和新功能,扩大主流舆论传播,打造网上共青团思政育人的新力量,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一、新媒体矩阵的定义、形式与特点

“矩阵”原本是数学名词,最早的含义指的是方程组的系数及常数所构成的方阵。新媒体矩阵的“矩阵”是这一名词内涵的延伸,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运营者以不同名称在单个自媒体平台上开设多个账号,或在不同自媒体平台环境下分别开设账号运营,并与客户端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新媒体账号方阵,实现同类信息的多渠道传播。[1]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媒体矩阵的工作形态更容易实现信息占领和需求满足,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数据分析等领域发挥出巨大影响力。从新媒体矩阵的载体形式来看,新媒体矩阵一般是以微信公众号、微博为主要载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抖音、B站、网页号等多平台开发端等辅助工具,从而构建出一至两个核心、多个性质形式相仿的辅助平台协作互动的输出网络。新媒体矩阵之内的媒体平台通常在媒体名称、平台介绍和服务范围等方面会做出同样的要求和设置。从内容特点来看,新媒体矩阵一般根据受众人群特点、目标需求以及形式的易于接受程度等要素,打造风格不同的新媒体类型,从而组成系统化的新媒体网络输出矩阵。其主要的特点在于不同平台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克服了传统媒体平台单一,输出性和影响力不够等弊端。目前,大部分高校新媒体矩阵立足于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近年来抖音也逐渐进入高校新媒体矩阵库,总体呈现出媒体融合、各种媒体多功能化的趋势。

二、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现状分析

(一)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的建设现状

笔者作为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团委老师,在2020年承接了学校共青团创新推优试点项目,在学院内部开展了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的探索和研究。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在依托平台类型、阅读量、挂靠组织、运营结构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显著特征。从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共青团开展新媒体矩阵建设依托的平台类型来看,学院共青团主要倾向于选择官方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两大平台作为新媒体矩阵的核心组件。而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两大平台在使用频率上也是目前学院共青团新媒体矩阵中出镜率最高的两种平台类型;从阅读量上来看,微信公众号的平均阅读量要高于新浪微博等其它媒体平台类型,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更大、所拥有的大学生流量更多。同时,学院共青团在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上所投入运营的资金、时间和人才、精力也为最多;从所属组织级别来看,院级层面的组织主要有学院官方,院学生会、院科协等。班级层面的组织主要是各年级班级、团支部等主体。在数量上,所属级别较低一级组织的新媒体类型和数量要普遍高于较高一级的组织;从学院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结构来看,负责运营管理的主体类型主要有基层党委、团委、指导老师等,而平台的运营力量以学生主体组成的新媒体组织为主。

(二)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院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的建设不足

近年来,形式各样的网上共青团平台层出不穷,不少高校在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中有了一些成熟的探索和发现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诸如当前高校校园媒体阵地建设存在着意识形态安全、媒介运营、内容生产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矛盾。[2]笔者在南京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学院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调查研究中发现,学院共青团在新媒体矩阵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新媒体矩阵的建设缺少系统化的设计和格局设置,主要体现在矩阵的设计单一虽满足了新媒体矩阵结构中平台数量的增加,而单个共青团新媒体网络平台各自为战、彼此隔断的特征明显,缺少或没有平台之间彼此联合协作的路径。二是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所发挥的育人效果不够显著。原因主要是在宣传内容和宣传作品的生产源头上未能实现充分调研、在传播末端上未能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平台所生产和传播作品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与受众群体的互动性不强、贴合度不高,难以引起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和归属认同。三是鲜有成熟稳定的运营队伍和运营体系。从新媒体矩阵的运营结构和运营质量来看,除归属于学院团委级别及以上的官方媒体外,大部分的媒体平台依托于新媒体中心等学生组织,缺少专业化的示范和指导,运营队伍成员的流动性高,运营技术手段不足,运营质量缺少稳定保证。

三、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以人为本,把握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核心定位

网络信息化时代,随着新媒体及其工具的出现、发展以及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普及,改变了在校大学生传统的学习、生活与交际方式,也逐渐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但由于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再加上高校主体在教育引导大学生过程中技术手段的不足,许多大学生缺乏对于新媒体信息的辨别意识和筛选能力,更有因新媒体的流量陷阱耽误学业和人生发展的负面案例。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和2019年1月25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以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媒体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因此,新媒体矩阵视域下的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首先要明晰建设的初衷和发展定位,即以人为本,坚持服务于青年成长发展,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以要把握核心问题,高校共青团工作无论是线上、线下归根到底是做学生青年的工作,要把工作的焦点回归到青年学生身上。对于高校共青团而言,只有正确把握当前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平台的认知和使用现状,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新媒体的关注点和聚焦点,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以及可挖掘利用的潜藏资源,才能保证网上共青团基站的建设倡导有回应、动员的行动有支持、输出的内容产品有反馈。

(二)因地制宜,提高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站位科学

从目前高校共青团推行新媒体矩阵建设的实践经历而言,过度模仿或滥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建设经验的痕迹明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注重自身的探索研究,而盲目依赖外界的力量或资源。网上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作为实现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手段,其核心在于调动高校青年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生启迪氛围,因此高校在开展网上共青团基站建设中要懂得因地制宜,借力于所属高校内部有形或无形的校园资产,往往较好推动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建设发展。当前,每个高校中都有易见的或潜在的资产,对此,我们可以将高校共青团开展新媒体矩阵建设可利用的高校资产进行分类,第一类是有形的资产,主要是人和组织,即挖掘培育高校内部具有网上新媒体运营经验的人才和部门。第二类是无形的资产,主要是高校的文化、精神和意志等。文化可以聚拢人心,增加吸引力和关注度。高校共青团借助校园本土文化的力量可以在青年学生群体之间塑造出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高校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顺利持续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首先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所在高校网上共青团平台的建设现状,包括平台类型、平台运行方式、传播量和阅读量等关键信息,充分评估和分析高校网上共青团平台的工作模式和应用实际,科学设计适合己身发展的建设格局。其次,通过线上线下数据调查的方式,收集大学生等受众群体对高校网上共青团平台的使用体验和建议。最后,要从高校自身的环境、学生群体的特质、拥有的资源条件等角度出发,探索适合本校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建设之路。

(三)同频共振,构建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联合行动机制

新媒体矩阵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有效发挥不同平台的特点和优势,扩大传播力、影响力,从而形成指向性的育人合力。因此,共青团基站矩阵必须充分实现多主体、多平台同频共振,共同发力。首先,打破网络平台彼此隔断的状态,从平台特质和属性出发,明确各自的定位和分工。微信公众号具有“熟人”圈子稳定传输的特质;微博具有“陌生人”可见的开放性和即时性;抖音具有“动态”视频花样呈现的形式。其次,建立新媒体矩阵内部平台之间的运行纪律,即核定首要输出端、输出顺序、筛选辨别用户方式等,各个平台媒体按照指令进行工作。此外,网络育人的突破弥补了线下教育不足,而新媒体矩阵的建设促进了线上线下两者的统一。因此,高校共青团在开展教育活动中,要努力促进线上线下的联动协作,既要将育人内容和育人过程进行双重强化,也要基于网上共青团基站的新媒体矩阵进行“循环式”“画圈式”的充实、巩固和提高。

(四)优化管理,完善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人才保障机制

高校网上共青团工作要实现引导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宗旨就必须具有稳定的支柱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输出。这在本质上对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输出动力提出了要求,而人才作为矩阵建设最核心的可持续发展动力,需要得到充分的保障。为此,高校共青团要积极优化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管理方式,完善人才保障机制。首先,优化管理方式,明确领导管理的主体身份,将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建设纳入高校党委、团委等部门的统筹管理范围,由专门部门、专门人员进行明确指导。同时可将共青团基站矩阵的管理建设纳入到高校团组织的年度规划和年度考核体系中。其次,不断培育壮大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的育人队伍,为网上共青团基站的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动力输出。一方面,通过邀请网络新媒体平台运营资深人才和专家,定期组织开展新媒体运营技术专题培训,周期性地对新媒体矩阵的运营现状进行剖析、总结和持续改善,不断强化新媒体工作队伍的思维、技术和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设置优秀共青团新媒体工作者、优秀共青团新媒体平台等奖项荣誉,以公开评比、同步竞争的方式,增强一线工作者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此外,网上共青团作为高等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共青团基站矩阵的工作队伍应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引领水平,从而彰显服务的先进性和示范性。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潮流,驱动着高校共青团工作方式的创新和变革。开展高校共青团新媒体矩阵建设,本质上是通过互联网服务青年大学生,增强服务型高校团组织的属性,能够显著提升高校团组织工作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同时引导青年学生做好政治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增强高校网上共青团工作的影响力和育人效果,这对于高校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文化阵地,进一步完善育人方式和育人手段,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俊洪.略论媒体融合视域下的高校新媒体矩阵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