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十篇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十篇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1:54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篇1

间,其中来到——五龙福园的这段工作经历更是记忆深刻。从我进入公司到工作部门的调整,再到成为部门负责人的这一过程,时间不算太长经历却不同,其中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都是很难得的收获。首先感谢支持、帮助我的领导、同事。但是更要感谢一直信任、鼓励我成长的领导们,当我选择了长安五龙福园的同时,感谢你们也选择了我,并且给予我良好的发展、发挥空间。也是你们的信任、支持与理解,使我有勇气承担一个部门的工作。

从公司的组建到现在,已经历时将近五个月的时间,作为公司的一名行政人员,在此期间经历的更多的是关于公司架构调整、规章制度的制定与修改,以及到目前各规章制度的出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可见他的含义又是显而易见的。

是的,制度还是要不断完善、修订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因为制度的目的所在。我们也多次提到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用来服务于人,而不是制约人的。那么,制定合法的、合理的、有效的、人性化的制度就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关键,使我们的制度有法可依,不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员工个人的立场,以及公司的利益方面,公司制定的制度都要站的注脚,经得起各方面的评激,得到各方多数人正确的理解与认可。

在整理修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我们也在围绕制度进行着各项工作事务,制度是维护公司各环节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有效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制度让活动在企业里的每个人有章可循。因为我们都知道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每个集体就要每个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的人有一个统一的规程,依照正确的制度和规章安排、完成工作,能够相互之间协调从事。如果没有制度,各人都随意发挥,到每一级、每一环节没有制度约束,谁想怎样就怎样,我们的工作将没法做,将会造成很多负面的影响,其中就会有冲突、矛盾,就连浪费都是必然发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制度还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证,在前面的工作中,我们是出现过一些工作的失误,同时公司的各项工作也总有没能按原计划完成的情况出现,其实纠其原因很多就是因为我们的制度不够过硬,相关的制度也并没有执行,才导致计定的工作停歇。所以,首先制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没有合理完善的制度就不可能有效的去做其他工作,也会给公司的销售经营再到战略发展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一定的阻力。一个完整的企业,它的制度和经营方式是不可能,也不能相互脱节的,是相互紧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其次,使员工按照正确的管理制度约束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按照规则做事。工作就是工作,只要按制度、流程来做事不带任何个人主观意愿,一切都能以公司的决策为主,程序也就是程序,不能讲求其他特殊,该到什么环节就到什么环节。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公司上下都照章办事,相信我们的工作会大步前进,不断创新的。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篇2

一、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成立以支部书记为组长、副书记为副组长的制度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二、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清理

(一)对现有制度的规范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进行一次全面审查。重点审查分析各项制度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党建总体要求,是否立足于有效防范和解决权力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否涵盖单位党建的各个方面,制度本身是否具有严密性,制度的体系是否具有完备性,是否突出教育系统的管理特点,以及制度是否细化、具体、简便、管用。

(二)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对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制度予以废除,对不完善的制度要抓紧修订、完善,抓紧制定配套措施。

三、建立健全党建“制度库”

在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清理的同时,对制度进行汇总、归类,统一编制党建制度目录,形成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建立党建“制度库”。

四、查找问题、扎实整改

通过观看电教片、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谈心活动和民主评议等方式,认真检查单位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特别是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进行整改。

在整改过程中,要重点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完善制度:一是以加强对“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一把手”监督管理的具体制度;二是以促进民主决策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将管人、管钱、管事等权力纳入规范的操作程序;三是以强化对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监督为重点,完善领导干部个人重要情况报告制度;四是以规范领导干部职务消费为重点,规范完善有关公务接待、严格公务用车管理等制度;五是以强化群众监督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民意调查等制度;六是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为重点,完善调查研究、厉行节约、效能建设等制度。

五、督查评估、总结提高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篇3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必须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体现环境保护自身特点与规律,必须遵循法治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国情和省情的差异性决定了环境保护道路的多样性,为此,__省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要从国情、省情出发,要遵循生态演变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把发挥政府的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与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中把握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

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与框架构建

(一)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

从制度的属性来分,环境保护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组成。从制度的实施手段来分,环境保护制度分为强制性手段、选择性手段和教育手段3种。从制度的责任主体来看,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针对政府环境管理主体的环境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环境治理主体的环境治理制度和针对公众环境监督主体的环境监督制度3类。

(二)环境管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一是创立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增强环境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二是强化综合决策和协调体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能。三是延伸环保机构“触角”,完善基层环境管理体制。四是完善环境管理机关的内部行政体制。

2.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供给机制

一是要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要加快环境标准制订。三是要创新有效的环境政策。四是要不断完善__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3.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强化外部监管,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建设,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三)环境治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强制性制度建设

企业(排污者)大都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要通过完善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监督企业(排污者)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并转嫁给社会或其他治理主体。从预防性强制制度来看,预防性制度管理理念要从浓度控制和末端控制向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制止性强制制度来看,主要包括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强制淘汰制度、重点监管区制度等。

2.激励性制度建设

要按照“排污要成本,治污有效益”的原则,制订一套以环境经济政策为主、非正式约束制度为辅的激励机制。就目前而言,一是要通过设立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对企业实行环保信用管理;三是要结合污染减排的形势,研究提出排污交易的制度,研究和建立绿色金融、环境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促进资本市场的绿色化进程,保障环境治理主体的“治污收益”;四是要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真正体现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等。非

正式约束制度是企业(排污者)自我规范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在完善非正式约束制度方面,还应注重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标准,逐步建立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强化媒体监督功能,促进和激励企业确立社会责任的意识。

3.惩罚性制度建设

惩罚性制度应包括宏观的环境政策调控和微观的具体环境侵权行为的惩罚。要从宏观角度形成全社会推进节能减排行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微观角度打击违法企业(排污者)故意对他人或公共环境利益造成损害的环境侵权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有效防止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

(四)环境监督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公开性制度建设

环境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将信息公开的途径、形式和程序做出详细规定,使社会公众参与既名正言顺又有章可循。

2.参与性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依法决定相结合的环境行政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的内部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

3.监督性制度建设

要加强社会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性制度建设,对环境管理主体的不作为或作为显失公正的行为,对环境治理主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危及环境安全等行为进行社会公众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非正式制度,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改善环境为荣,破坏和污染环境为耻”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四个重点

(一)加强和改进环保规划工作

要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统筹发展规划;二是实施空间区划;三是推进专项规划;四是制订区域规划。

(二)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与管理

要根据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权限,从__省的环境特征、产业特点和环保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及重点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主要包括:积极编制__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划。提出__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计划,建立项目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确定20__~20__年__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目录。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一是环境质量标准建设;二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三是其他环境保护标准建设。

(三)完善和创新环保政策

1.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政策

一是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二是科学实施总量控制制度;三是严格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四是完善污染减排制度;五是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六是强化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七是继续推进重点监管区制度;八是积极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制度。

2.改革和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探索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三是规范和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环境财税政策;五是探索完善绿色系列政策。

3.推进和落实环境技术政策

制定和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筛选适合__省的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一批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鼓励或限制发展的环境技术、装备目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健全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引导机制。推广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加强引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四)完善和强化环保法规体系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通过立足__省省情与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相结合,通过制定新法和修订现有法规规章相结合,进一步完善__省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一是要重视环境法制基础和空白领域环保立法研究;二是多方法分层次推进人大环保立法工作;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规章的制订。

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六大执行体系

(一)组织保障体系

要形成环境管理既统一监管又分工协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分解,落实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充实环保工作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局内各部门的制度建设任务,做到各负其责。

(二)监测预警体系

近期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急预警体系、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等,做到数据准确、传输及时、方法科学;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使环境管理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工作新格局,确保环境安全。

(三)技术支持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环境战略研究、环境政策和立法研究、环境应用科技和环境标准研究等方面,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__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研究团队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成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__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智囊团,为__省环境规划、标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四)设施支撑体系

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规划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进程。

(五)执法监管体系

应重点针对__省环境执法面临的问题,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健全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维护环境保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境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商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重要性措施

在现阶段,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商贸企业做好内部财务控制,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是商贸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在商贸企业的财务控制中,出现了一些譬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优化商贸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商贸企业优化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

商贸企业发展的源泉就是资金,商贸企业资金周转的有效性依赖于商贸企业良好的内部财务控制。所以,商贸企业优化内部财务控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实现商贸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商贸企业运行的主要内容就是资金和货物的流通,需要的人员众多,人员构成层次也不一致,人员的有效管理是提高商贸企业运行效率的关键。通过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建立,实现商贸企业内部人员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现代化管理[1]。

第二,有利于提高商贸企业的竞争力。商贸企业运行的主要内容是资金和货物的流通,资金是商贸企业发展的关键。通过优化商贸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优化商贸企业资金的利用形式,缩短商贸企业资金的使用周期,实现商贸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有利于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商贸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商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有利于完善商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优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最大潜能,从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

二、商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内部财务控制环境

内部财务控制的实施环境就是商贸企业的运营形式,优化商贸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首先,完善商贸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要加强商贸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扩大控制商贸企业财务报告的人数,增强财务控制的合理性,防止现象的出现。然后,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实行岗位责任制,完善预算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防止不合理经营现象的出现,防止公司的经济效益受损。

(二)健全商贸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

健全商贸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是完善商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保障。

第一,完善内部财务控制的监控体系,在商贸企业资金和货物的交易过程中,促使两方面的内容相互制约。各个部门在运行的时候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在业务处理的过程中,要增强对业务的复核,防止出现双重签订的现象,同时要避免一人签订业务现象的出现。

第二,要对企业内部的财务处理情况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在商贸企业的会计部门中设置一个监督岗,以会计部门的常规性核算结果为基础,对各部门的业务情况进行周期性的检查,对检查结果要及时的向商贸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部门进行反馈。

第三,建立商贸企业内部的监督委员会。监督委员会采用审计、稽核、举报等方法对商贸企业的内部财务进行控制,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解决,以免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发生各种风险[3]。

(三)完善商贸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是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方式之一。商贸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要经过商贸企业监事会的授权,并且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商贸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商贸企业财务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和检查,保证商贸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同时要及时的发现在财务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使商贸企业的财务控制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商贸企业的内部审核也要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会计信息系统操作的规范性;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性。在审核的过程中,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以增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完善性。

(四)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随着商贸企业规模的扩大,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作用。商贸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要保证信息传达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就需要加强商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保证商贸企业信息的真实性,要完善商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监督体系,保证财务人员的行为规范严格按照《会计法》来实行,避免信息失误现象的出现,保证内部财务控制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要建设并完善企业内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促进商贸企业内部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的有效性,保证企业内外沟通的有效性,保证信息传达的及时性,从而促使商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的完善。

(五)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

第一,通过合理的薪酬制度的建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商贸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商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第二,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促使商贸企业的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形成危机意识,从而保证商贸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从而促使商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有效建立。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增强,商贸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获得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内部财务控制。商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完善需要从建立合理的商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优化内部财务控制的环境、完善商贸企业内部的审核制度、提高商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等方面来实现。商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建立,对促进商贸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提高商贸企业的竞争力,对优化商贸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彦.我国企业内部财务控制探讨[J].中国商贸,2011,(33):91-92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精神,对照《党章》规定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以及市直民政系统各个层次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不断探索和建立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永葆党员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开发建设全局,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知难而进,变压力为动力,为实现民政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全面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紧密结合民政部门实际,建立健全“五个机制十九项制度”,积极构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永葆民政部门共产党员先进性。建立健全“五个机制十九项制度”具体是:

(一)建立常抓不懈的学习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学习教育机制,就是要使民政部门的共产党员的学习教育经常化、长期化,不断学习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保持思想先进。具体是要落实如下四项制度:一是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局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要通过抓好中心组学习,来带动全体党员的学习,以巩固和扩大中心组的学习效果。二是健全支部组织生活制度。要在抓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上下功夫,党支部要定期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由党员汇报思想情况,通报重要情况,讨论党内重要问题。努力提高党内生活的质量,强化党员意识,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使党员经常听到党组织的声音、经常参加党的组织活动。三是健全学习制度。要通过落实学习制度,对党员进行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进行理想、信念、宗旨、纪律、党的优良传统和形势任务,以及市场经济理论、价格理论、法律知识等的学习,提高党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知识水平。要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果,使学习真正成为武装党员头脑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四是建立党员自学制度。党支部要注意督促党员搞好个人自学,党员个人要拟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计划,促使党员个人自学制度化、经常化。

通过建立健全常抓不懈的学习教育机制,促使党员经常受到教育、长期受到教育,并努力达到“一二三四”的目的和效果。即“一”就是强化一个意识,就是要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二”就是增强两个观念,就是要增强群众观念和全局观念:“三”就是达到三个提高,就是要达到党员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党员自身能力水平不断提高,党员工作业绩不断提高:“四”就是实现四个目标,就是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督制约机制。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根本性,完善的制度、健全的机制,是永葆物价部门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保证,为此,主要是要完善如下五项制度:一是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要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局机关办文、会议、财务、人事管理等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政务公开、行风学习教育、干部廉洁自律的廉政勤政制度,不断改进民政部门共产党员的工作作风。二是完善党内监督制度。要严格党内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扩大党内民主,着力提高党内生活质量,完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形成组织监督机制。要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增强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加强责任制的考核,将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个人。要把党组织监督与党员廉洁自律结合起来,促使党员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把党内监督制度向民政业务工作延伸,坚持决策等重大问题集体审议决定的制度,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科学性。三是完善党外监督制度。要重视发挥党外监督的作用,要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广泛征求意见的做法与经验,不断拓展监督渠道,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要积极实行政务公开,将民政政策、办事程序、办事纪律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扩大群众的民主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认真受理群众投诉,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把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和自上而下的监督结合起来,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能。四是完善警示诫勉制度。认真落实谈心制,加强领导干部与党员干部职工的沟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做好民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党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五是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通过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积极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做群众的贴心人。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是形成民政部门共产党员争当先进的良性竞争,营造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的重要途径。为此,要建立完善如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健全激励党员的工作制度。要善于用党员队伍中的模范、优秀标兵激励党员群体。在党员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党员是党的事业的主体的思想观念,确立党员在管理党内事务方面的主体地位,坚持党员义务和党员权利的统一,努力发展党内民主,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落实党员权利保障制度。要以完善和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为核心,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要对每个党员在一个时期内如何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作用进行研究,注意督促和激发每个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通过党员权利的教育和党员权利的保障,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和保护好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政治上的重视、生活上的关心和工作上的帮助,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三是建立党员业绩的奖惩制度。对党员在工作、学习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要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以鼓励先进,激发后进。

(四)建立严格明晰的评议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党员业绩评估和考核体系,严格目标管理考核,为此,要建立完善如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党员评议制度。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要群众公认。要以党支部为单位,每年组织一次评议党员的活动,主要是根据党章规定,根据民政部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对每位党员履行岗位职责和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评议。评议可以采取党员自己汇报,全体党员进行评议的方式。评议以后,对优秀的党员要给予鼓励,对后进的党员要进行教育、帮助。二是建立党员考核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党员考核办法,做到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三是建立党务公开制度。让党员始终在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五)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从组织机制入手,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是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建立完善如下四项制度:一是落实责任制度。党支部书记是抓落实的第一责任人,特别是对党组织建设、党员思想建设要亲自抓。二是建立党员建议办理制度。党员向各级党组织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是党员履行权利的一种形式。对这些建议,党组织要负责地给予答复和办理,要把党员的建议分解到有关的部门、人员进行办理。建议的办理情况,要向提建议的党员进行反馈。三是完善党员队伍入出口管理制度。要把好“入口”,疏通“出口”。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特别要把好政治素质关、思想品德关,优化队伍结构。要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管理,对违纪违法的党员要及时处理,疏通出口,纯洁党员队伍。四是建立党员动态管理制度。对党员实施动态的跟踪教育、管理、监督,使每一位党员都始终处于党组织的有效管理之中。要进一步更新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实效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新时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是巩固和发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有效措施,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手段,各支部要充分认识建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性,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建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工作的领导,确保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各项任务的落实。

2、明确职责,强化指导。各支部要自觉建立健全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落实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落实工作措施;要主动担负起建立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领导责任,形成书记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抓的工作格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党员,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工作实效;要重视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务干部的工作能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篇6

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取得了丰硕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制度管根本、务长远,制度建设具有鲜明的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特征。回顾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长效机制建设谋划之早、全党上下重视程度之高、制度建设内容覆盖领域之广,在党的自身建设史上都是少有的,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为促进和保障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党中央为长效机制建设指明方向

创新体制机制,既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2008年9月,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努力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的进展,通过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应对全球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能力、增强解决我国发展面对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增强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能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中央《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意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目标,要求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成功经验,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高度重视长效机制建设。在制定第一批开展活动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从活动一开始就重视做好创新体制机制工作。先后制定下发的第二、第三批活动指导意见等文件,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调立足活动实践,务求管用有效,把解决突出问题和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结合起来。2010年2月,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着重从六个方面建立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

因地制宜、大胆探索,扎实有效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按照中央的要求,各地从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把创新体制机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贯穿始终。

(一)着眼解决突出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各地坚持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放在解决突出问题上,充分运用调查研究和分析检查的成果,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中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找准制度机制方面存在的弊端和漏洞,切实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问题解决,把解决问题中形成的好办法好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巩固下来,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注重加强分类指导,体现各自特点。各地针对地方、领域、行业特点,紧密结合实际,切实加强具体指导,明确长效机制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措施,增强了制度机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省部级机关着重建立健全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规定和体制机制,市县机关着重健全完善转变政府职能、改进作风的制度规定,国有企业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高等学校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结合各自职能和特点,重点从转变服务职能、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健全规章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着重探索建立扩大党组织覆盖和作用发挥、加强行业自律方面的制度机制。

(三)坚持“废、改、立”相结合,务求精当管用。各地注重把继承性与创新性、现实性与前瞻性有机统一起来,加强长效机制的整体设计,在对现有政策制度进行全面系统清理的基础上,对不符合科学发展需要、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群众不满意的全部予以废止,对总体较好、局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存在明显漏洞的及时修订完善,对工作必需而尚未建立的规章制度抓紧调研建立,做到应废尽废、应改即改、应建速建,既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问题,又防止重复繁琐和“打架撞车”。

(四)抓好批次衔接联动,统筹协调推进。各地坚持把第一、二、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作为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抓好批次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之间、地方与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统筹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形成上下贯通、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第一、二批活动单位主动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工作向基层延伸,深入基层听取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建议,并结合第三批反映出的问题和新的实际,进一步清理和健全体制机制。第三批活动单位普遍注重对接第一、二批活动单位体制机制的相关规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规章制度,确保相关制度规定“落地生根”。

立足工作实践、务求管用可行,长效机制建设必将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各地着眼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自身科学发展以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和规章制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一)注重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素养和实际能力,健全完善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和理论普及的制度机制。各地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武装的长期任务,普遍建立健全了集体研讨、专题培训、案例分析、解放思想讨论等制度措施,研究制定了在重大实践中破解难题、增长才干的制度措施。同时,总结推广领导干部讲党课作报告、通过群众喜闻乐见方式开展理论宣讲、运用重大典型和身边典型示范带动等有效做法,不断探索科学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制度化途径,健全完善理论普及的制度措施。

(二)围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健全完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制。各地区各部门普遍重视加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宏观政策研究,制定出台了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环保约束等一系列规划纲要和政策法规;普遍根据资源、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不同情况,研究确立区域化、差别化的发展方式,制定或修订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民生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等。不少地方和部门还着眼于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把行政管理、金融监管、干部管理、资源配置、财税分配等方面作为改革重点,制定了进一步“减政、放权、让利”的改革措施。

(三)立足更好地履行推动科学发展的职责任务,健全完善促进自身科学发展的制度机制。各地结合推进效能建设,围绕更好地解决影响制约自身建设发展的突出问题,总结运用开展分析检查、组织群众评议、公开整改承诺等做法经验,进一步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按照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要求,把调查研究、咨询论证等作为议事决策的重要程序,把党务政务公开、群众参与监督等作为规范工作运行的重要措施;围绕推行目标责任、扩大管理民主、优化工作流程等方面,研究制定了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的制度机制。

(四)突出考核评价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和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各地根据自身推进科学发展任务的不同要求,普遍研究建立了符合实际和特点的发展绩效评价办法,特别是注重增加民生保障、环境保护等指标和权重,并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考核评价干部和机关工作的重要标尺,探索建立群众公开评价的办法。

(五)着眼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机制。各地普遍推广“四议两公开”、“一定三有”、“三有一化”等做法经验,探索建立民情恳谈、票决听证等办法措施;总结完善“农事村办”、设岗定责、党员承诺等做法,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办法;不断健全抓基层党建责任制等办法措施,推广依托行业部门抓基层党建的做法,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行业职能部门加强指导的基层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篇7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坚强而有效的组织性是其力量所在。在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完善,从根本上关系党的路线是否正确、方针政策是否科学,关系政策执行是否有力,关系党的作风是否端正。因此,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是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保证。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制度,只有不断革除弊端,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才能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既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方面,又是解决其他深层次矛盾的关键,具有全局性作用。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促进政府廉洁高效、社会文明和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使党拥有了更有利的执政条件,但也使党面临着更大的执政考验。国际上,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时期,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党的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党政关系仍不够协调,民主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信息化及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要求,等等。只有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克服薄弱环节,才能经受住考验,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们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时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我们只有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阐述了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把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进一步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方向,使党的建设目标更明确、任务更清晰。

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使党的工作充满活力”。这表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定要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要求。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执政的一条主要经验,是党对执政活动的规律性把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和目标,为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指明了根本方向和基本途径。科学执政,就是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三者不可分割。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就要根据科学、民主、法治的要求,坚持整体推进,有系统地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和要素,做到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制约有效,执行有力,从而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效率,降低执政成本。

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着眼于这一目标,按照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来进行,以增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中去。牢固树立和落实“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通过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增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二是坚持开放透明。结构的开放性和信息的透明性是体制和机制的活力所在,既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又有利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稳定。应积极拓宽信息沟通渠道、利益表达渠道、群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惩处机制。三是坚持稳步有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应着眼于巩固全党和全社会的团结,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稳步前进,为我们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提供制度保证。

体现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也是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建设学习型政党,既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要求,也对党的组织提出了健全学习的体制和机制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应着眼于提高党的组织学习能力,推动建设学习型政党。一方面,应坚持和完善我们党已有的学习制度,健全学习体系,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的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应以世界的眼光借鉴国外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有益做法,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在党内营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带头学习、善于学习、相互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各级党组织成为学习型党组织。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制度创新

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因此,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制度创新,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题中应有之义。

按照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的原则,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制度。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扩大在市、县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完善党委内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保证政令畅通,真正在全党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篇8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

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贴息、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多种工具,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和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控总量、调结构、促协调,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及时性、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财政宏观调控水平。

根据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并与从紧的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着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协调发展。继续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机制。支持自主创新,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西部大开发等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完善出口退税、关税等相关政策措施,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励资源性、节能降耗、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实施鼓励节能环保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对外投资与合作方式,促进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农产品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及时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健全和完善相关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实施财税优惠政策,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保障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策,拓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并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研发和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强节能环保监管能力及污水处理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好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采取所得税税前抵扣、投资抵免所得税、增值税进项抵扣等政策,鼓励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促进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完善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加快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制约企业排放行为。推动健全合理的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调节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支持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促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全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008年秋季起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将提供免费教科书的范围扩大到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水平,进一步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全面落实普通高校本科、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逐步探索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学生资助制度。继续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农民筹资水平。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将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覆盖范围。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增加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支持逐步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文化设施。支持保护国家重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等原则,推动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争取在关系民生的若干重大领域支出责任划分上取得进展。在保持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各税种的宏观调控功能、税源的流动性和分布情况以及征管效率等因素,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分配关系,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增加地方税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调整完善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加大对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资源枯竭地区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调节区域内财力差异的责任,减少财政管理级次,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促进辖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作用,推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支农惠农财税政策,加大“三农”投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减负增收。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实施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深化企业职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导企业健全规范内部分配办法,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依法实施企业最低工资制度,支持稳步建立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收入分配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积极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适应公共财政要求,完善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体系。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在改革试点基础上,稳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完善消费税制度。研究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研究开征物业税,完善财产税体系。改革资源税制度,实行从价计征和保护资源的方法,适时开征燃油税。完善税收政策的扶持体系。按照“强化税收、清理收费”的原则,深化税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全面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结合税制改革,将属于税收性质的收费、基金改为相应的税收;完善非税收入管理。推动形成合理的资源、环境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建立矿产资源等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断完善水资源费等非税收入政策,研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预算制度,建立编制科学、执行严格、监督有力、绩效考评各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机制。研究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探索建立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财政工作,必须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篇9

一、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1、企业领导层内控意识缺乏。一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由于受计划经济后遗症的影响,思想观念和经营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没有把企业当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模糊。有的简单地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会计监督等;有的则认为,内部会计控制会束缚自己的手脚,从而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的在经济业务的具体处理过程中,有章不循、执法不严,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着内容不完整、设计不合理问题。有些企业只具有基本的内部控制操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如财务控制的评价制度尚未建立、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大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测和控制很少涉及,比较重视对实物的控制而忽视对行为者的控制。大多数管理者还不习惯应用现代管理的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不能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督。有些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规模、业务性质等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切实际,偏离控制中心。

3、企业文化缺失。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价值观念、规章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率和效果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管理者的素质、价值观和管理理念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我国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旧体制的管理方式上;同时,由于对管理者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使得管理者自我完善的动力不足。

4、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健全监督约束机制、保障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而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型企业还未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已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必须对企业最高领导人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在组织、工作、经济上不独立,政府审计部门对企业内审机构也没有直接管理权,从而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措施

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树立现代企业管理观念。深化产权改革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产权主体的社会化有利于形成多元化利益主体的风险与责任意识,强化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关键在于职责界定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沟通渠道流畅。因此,设计组织结构,要力求避免组织功能重叠,把能够合并又能体现牵制原则功能的职务集中设立在一个部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循环的效率。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塑造出一批具有竞争观念、责任观念的经营者队伍,正是因为有了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以及通过考核选的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国有企业领导者才会有动力去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才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完善公司监督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机制。在很多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内部控制的一些基本原则、职能、方法与措施得到了贯彻实施,但还会频频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进而导致会计信息的违规性失真。首先,建立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保证决策的民主、科学性,遏制“内部人控制’,和“管理者越权’现象;其次,完善董事会,增强董事会中董事的独立性,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再次,强化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监督,并建立、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外部监督机制,引入外界有关机构对企业风险进行合理监督,减少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操控,为内部会计控制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为了保证内控制度有效发挥作用,企业应定期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完善内控制度的检查落实,建立必要的奖罚措施,对各种违规违章行为给予必要的处罚,对积极行为予以奖励,以促进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和完善。

3、强化组织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我国经济机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企业内部组织文化严重缺位与混乱。建设内部控制环境,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和优化,使员工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里提高自身素质、接受企业价值观念、遵守职业道德、增强团队意识、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结果的可测性。同时,要重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使大家互相支持,相互激励,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控制环境,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4、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企业的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也是监督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不仅仅对企业内部各成员进行监督、评价,还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建议,具体包括:对企业各成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经营质量进行评价和建议;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的恰当程度和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和建议;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建议等。对于审计部门的设置应该高于其他职能部门,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否则只能是形同虚设。另外,要使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得到保证,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出具合格的审计报告,帮助国有企业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可以考虑在其内部设立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隶属于董事会,负责内部审计专项工作,并独立撰写内部审计报告。

建立完善制度的重要性篇10

摘要:近些年高校根据新形势进行扩招扩建,高等教育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但高校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内部控制薄弱,财务管理失控等。本文阐述了完善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制度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经费的来源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大学扩招扩建,资金运作更加的多样化。在这些新形势下,迫切需要用好、管好学校各类资源,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更好地为师生员工和教学科研服务。但是,许多高校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管理意识淡薄,高校的会计基础规范也相对薄弱,在经济管理中也存在着许多漏洞和不足。

高校内部控制是指为了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防止发生错误与舞弊,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计划、监督、调整、评价而制定的制度、方法及措施。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不仅能查错防弊、提高办学水平,还在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高校的各类资产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并且部分高校存在预算管理不严格,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因此完善内部控制显得极为重要。实行内部控制能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配置资源,降低费用,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内部控制的管理水平与办学质量存在紧密的关联性,内部控制越完善,就越能体现高校的办学水平。反之就会影响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思想重视不够

许多高校为了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主观上不够重视未能切实执行,因而形同虚设,导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够,高校的经济活动处于失控状态,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高校办学的正常进行。

2、内部控制不完善,管理上存在漏洞

高校一般都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总体来看仍不够完善。有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得过于简单、职责权限不够明确,业务流程也不尽合理,审批权限、先后顺序设计不科学,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的漏洞。

3、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纠正力度不够

监督机制是对高校办学管理者的办学成果、行为和决策进行一系列客观、及时的审核和监察行动。在内部控制的监督过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些高校对内部审计不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受到影响。内部控制监督乏力,导致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4、信息化管理层次低,沟通不畅

横向上,高校的财务部门一般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资产管理、教学、学工等部门也都使用专用软件进行管理,但各部门都自成体系,信息不能共享。纵向上,由于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多,导致的后果是形成管理的盲点和漏洞,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三、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1、树立正确观念,提高决策层内部控制意识

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而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制度保障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因而高校完善内部控制的关键在于领导层。只有领导层重视,才能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

2、加强组织领导,优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最重要的是控制环境,它是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不但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建立,还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高校要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建立符合高校特点的内部控制环境。当然高校的建章立制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关键是要有完备的内部控制环境。

3、大力推进财务委派制,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热爱财会工作,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客观公正,保守职业秘密;其次鼓励会计人员学习各种知识,培养会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各种专题讲座、业务培训等形式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4、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人是内部控制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对人的激励和约束。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高校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和分析,及时处理执行中发现的问题。

5、建立健全高校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强化监督检查

高校应根据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进行及时修正,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在监督过程中加强与内部审计、监察等部门的配合,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检查频率及力度。

6、构建畅通信息传递渠道,确保上下层之间有效沟通

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决策信息,利用各种信息及时调整策略,加强决策和管理活动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建立信息流通和反馈制度。同时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防止突发事件。

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周而复始的动态过程,所以不能期望短期内就能完善内部控制。另外适当引入外部监督也可以促使高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总之只有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监督与评价,才能使高校自觉地加强和完善其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朱蓉.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完善思考.《财会通讯》2010;10

[2]陈阳轩,陈彦清.构建高校有效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经济师》2006;2

[3]余晓林.公立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措施.《财会研究》2010;9

[4]孙珍寿.完善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思考.《甘肃高师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