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讨论法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2:23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篇1

1在教学重点难点中寻找课题开展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要采用合作主流学法,而解决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突破口。围绕教学重点组织合作交流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如上“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这节课时,本来这节课是实验课,我有意识地把它转化为实验讨论课,要求学生上课时自带器材。上课时学生利用自备器材测出硬币周长,并思考、讨论、回答:测硬币的周长可用哪几种方法?请比较哪种测量方法好?讨论中有的同学讲:“用棉线沿硬币周长围一围,再用刻度尺测出棉线起点与终点的长度。”有的同学说“这个方法不精确,棉线有松紧,而且起点与疑点的位置不易定准,还不如用硬币在刻度尺上流动一周,即得周长。”对这部分同学能开动脑筋,应加以肯定,然后分别指出不足:硬币在刻度尺上的位置也同样不易读准确,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同学们相互讨论,纷纷发表见解,有的学生经思索提出创新:先量出硬币的直径,再计算一下就可以得到周长。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样比较准确。这样,学生的潜能一旦发挥,求知欲就越来越强。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适时总结归纳为数学计算法、流动法、直线法,学生都能满意接受。经过教师对所教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合作交流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不仅完成了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自己合作交流讨论并归纳出的规律与老师教给他们的规律一致,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在教师中容易混淆或难以建立的概念开展合作交流

对于初中物理教材中一些容易混淆或难以建立的概念,单凭教师费尽口舌的枯燥说都教,也不一定能收到良效。我以为可以从提出问题的方式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争辩中获得深刻而正确的认识。

3在知识的关键处开展课堂合作交流讨论

教学中的新知识,常是旧知识的延伸或几块旧知识的结合。这些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是教学的关键。一些问题,要解决它有一些“突破口”,这些“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些关键处,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使一些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4要注意适时介入引导和调控

在合作交流时,不是不需要教师。在学生被卡壳、迷途、钻入牛角尖时,教师都需要介入引导和点拔,学生在合作上的自我中心行为,在求知上的自我需求行为,在见解上的唯我独是行为,都需要教师介入引导和调控。只有适时介入引导和调控,才不会造成问题的解决不了,教学任务的不能完成,不会造成课堂的低耗。

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交流讨论来实现的。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课堂交流讨论的契机,直接影响着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交流讨论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交流讨论。因为交流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要源于教学的需要。课堂讨论要及时捕捉契机,错过良机,就要影响交流讨论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要能捕捉出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

1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交流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的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交流。

2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交流,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1牛的水能否产生大于1牛的浮力?”该问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受课本演示实验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认为1牛的水即使全部被出去了也只有1牛,故不可能产生大于1牛的浮力。

3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开展课堂交流讨论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契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解决问题。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这一节,学生存在这样的认识:1、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才会受到浮力,沉入水中的物体没有受到浮力;2、人由浅水走向深水处时,感到身体越来越飘,故认为深度越深浮力就越大;3、轻的物体受到浮力,重的物体不受到浮力,这些问题平时的生活经验,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管学生学前是否有存在这些困惑,就硬生生地将浮力概念托盘而出。这样学生虽接受了浮力这个概念,但没有真正理解,因为这并不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过程而得到的知识。为了使学生真正由感性认识浮力升华到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探究之外,还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提出的错解多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来验证他们的猜想。

4在学生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开展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篇2

一、课堂讨论的意义

1.激发创新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创新过程,与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相比,课堂讨论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学生之所以总是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是因为首先学生好奇心强、爱动好玩、乐于交往,在课堂讨论的活动中,学生的这种心理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因而总是兴趣较浓。其次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自由探索性。教育实践表明,当人们通过民主和自由意志而不是被迫地参与某项工作或活动时,他们就会对工作或活动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

2.提高思维批判能力

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不仅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还要对别人的意见和观点进行评析,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为要完整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在应用它们时常常会产生错误或出现漏洞,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分析、识别、剖析、纠正,从而全面地理解问题。

3.培养数学交流能力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强调数学课堂上的交流,数学交流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基本成分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围绕一节课的中心议题展开讨论,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课堂上的讨论和争辩,可以形成师生、生生之间多渠道的广泛信息交流,在这个讨论中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流学习心得,品尝互相交流的乐趣。

二、课堂讨论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于学生“想了什么”、“怎样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课堂讨论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把讨论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2.时间性原则

讨论应该有实质性的内容,并且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的讨论要根据内容,估计好讨论的时间,确定好讨论所采用的方式。教师一旦设计讨论环节,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的讨论,就一定要把时间估计足,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及条件。

3.互动性原则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性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必要时也应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

三、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

通过调研发现,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一般低于10%,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是观摩课或示范课,参与率往往也不超过15%。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相对拥有更大的主动权,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力相对减弱,即使讨论热烈的小组中也往往只有一半的学生能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不热烈的小组则参与率更低。

2.讨论不充分不深入

课堂讨论中较突出的问题是走过场,在讨论问题时,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讨论问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在课堂讨论中,很多教师的着眼点是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着眼于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往往只有几个尖子生参与讨论。教师则一步步诱导学生进入预先设好的套路,帮助学生得出最后的答案。

(2)在小组讨论中,由于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控制力减弱,暂时使小组处于相对开放的自由状态,加上教师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信心,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活动。这时小组讨论走过场的现象更严重,往往讨论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迫中止。

3.小组讨论的组织效率低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对班级的控制力减弱,以致小组中暂时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有班干部或尖子生的小组中,班干部和尖子生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小组全体参与讨论的责任感,使讨论参与率降低,中等生和后进生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习惯于听尖子生发言,没有参与到讨论中,讨论成了尖子生的专利。

四、把握课堂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既是一种教学方式,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时机,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1.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高级学习是以初级学习为前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知识产生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2.在教学的重点处展开讨论

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3.在问题的疑难处展开讨论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篇3

【关键词】合作讨论时机内容程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而语文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中,是学生感悟、内化语言文字的重要过程;是学生是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看似课堂教学气氛热闹了许多,小学生也好像成为课堂的主人了。但对于有些讨论,学生反应平平,即使偶有发言,也是附和的多,学生并没在认识的深度和宽度上有所提升。这样的讨论,往往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节奏,偏离了教学主题。甚至抑制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原因有三:一是有的教师对分组学习的目的不是很明确;二是有的教师在什么时候用这一学习方式心中无数;三是有的教师对分组讨论的学习方法缺乏必要的指导。那么究竟如何设计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呢?

一、把握合作讨论的时机

对讨论时机的准确把握,需要全面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并时刻关注学生在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动向,切中要害,有的放矢。一般来说,以下两种情况可以考虑组织讨论:

1.思维明显受阻时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辨析关键词语,探究内涵主旨、运用语言文字、自学新知等时候。此时,仅靠学生个体是很难解决问题的,需要教师引进外力来帮助解决。这个外力,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讨论题,这是思路上的定点启发;还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启迪,这是思路上的相互沟通。以下是学生遇到理解难点的时候,教师组织讨论的一个例子:

2.无疑之处生疑时

有些学习内容表面上看,没有学习困难,字里行间却潜藏着一些要害的东西。这些要害恰恰是文章的神来之笔,往往被学生忽视,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地方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会起到及时补漏、引导观察和思考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主要是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习的目的,抓住“疑难之处”、“关键之处”、“细微之处”、“含蓄之处”、“传神之处”,通过设问生疑,促进自己思考,以便消化、吸收文章的精华。

二、精选合作讨论的内容

讨论是否有效,内容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要课前选准合作讨论的内容。

1.讨论重点、难点问题。重点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它往往值得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能加深学生对重点的印象。难点因理论性较强,或因距离学生认知水平较远,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此可以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进行讨论、各抒已见,然后教师加以点拨,加深理解、化难为易。

2.讨论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教学中能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们要精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问题应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全面、不深刻且依靠个人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解决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在这一情况下,分组讨论才会有实效,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3.讨论不懂的问题。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和动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起点和动力。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使小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问到善问。我们可以在预习环节中中提出“有什么不懂的的地方”,“有什么问题”等要求,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汇总不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从而促进学、思、疑、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

三、关注合作讨论的程序

我觉得讨论可以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

1.明确要求

“要求”包括讨论的内容、目的、方式、最后呈现的结果样式等。“要求”的表达力求全面概括,切忌含糊其辞。明确要求这个环节位于整个讨论程序的首位,通常在正式讨论之前实行,将要求预告给学生。如有特殊需要,可对某一方面的要求进行强调和突出。如果要求比较多,可以通过课件、完整的板书,或当堂板书关键点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清楚。

2.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在明确要求之后,互相交流之前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以往的程序中,它往往被忽略和遗漏。因为有些观点认为,学生互相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可以扩大信息量,相互纠偏,而个体思考似乎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实际上这样的认识有所偏颇。如果群体交流不是建立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准备的情况下,很难讨论形成初步看法,那么在讨论时,容易人云亦云,左右摇摆,造成附和的多,有见解少的局面,交流质量将大大打折扣。

3.尝试评价

这个环节包括交流、评价方面,是整个合作学习讨论程序中最关键的地方。对于交流来说: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选择重点交流。限于人数、时间,每个学生应选择重点内容或者精彩内容进行交流。切勿拖沓重复,没有重点,挤占别人交流的时间。二是要求每位学生都参与交流。特别是基础不好的学生,不能缩在一边当听众。在交流时,可将他们安排在中间或者偏后的位置进行交流,让他们多受启发,降低发言难度,树立信心。

4.达成共识

这个环节的任务是概括组内多数正确的意见,使之成为小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组内意见不统一,双方或多方各执一词;有些小组意见虽初步形成,但观点不鲜明,表达不清楚。遇到第一种情况,小组长要组织大家进行具体分析,看看对主要问题的看法,各方是否一致,如果差异只存在次要或者细小问题上,不妨求同存异,提炼出最重要的相同看法,作为小组意见,其他不同意见可作为补充。如果各方在重要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可以各方重新研究,重点整理论据们进行再次交流,小组长也可以汇总意见,在全班交流讨论环节,师生合作探究解决。

综上所述,要给学生提供参与小组合作讨论的机会,要求明确每次讨论的具体目的,并依次精心设计讨论练习,在恰当的时机按照合理的讨论程序组织讨论。这样一环扣一环,一层叠一层,就能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热情,刺激思考,从而提高课堂实效,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今日中国教研》2008年02期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篇4

课堂教学课堂提问交流讨论 多媒体技术新课程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实践发现有的时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时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当学生真地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怎样做?对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哪些改进,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该怎样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

一、课堂提问的“度”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

其一,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其二,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把握课堂提问的“度”,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法。

不少课堂讨论存在着以下问题:

1.怎样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本身也不大清楚。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分组讨论,小组的分配也是按座位临时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无事可做,游离其外。纵观“全局”,还是班上的少数学生在说。显然,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

2.讨论的时间过短,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讨论的安排过于频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

3.课堂上小组讨论后,教师往往会安排小组代表汇报,由于教师指导没跟上,“代表”汇报每人说的时间长,相互重复,这时教师又不好打断,往往是一节课就这样“说”过去了。

怎样掌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呢?首先要弄清“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本意。

合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

交流讨论有两个层面: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从内容上看,讨论交流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针对学生碰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

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恰当地安排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

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度”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方面,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

其一,基本没有板书,知识的阐述过程、典型例题的讲解、练习题目及解题过程、图形等等直接用“电子黑板”打出,一页一页翻得飞快,学生看都没看清楚,更谈不上理解和记下来。没有现代教学手段时,是“人灌”,有了现代化手段加进了“机灌”,“人灌”加“机灌”,学生怎么能吃得消,更谈不上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得太多、太细。有些简单的内容没必要用课件去演示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或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如折纸)、简易教具去演示效果会更好;演示得太细就如同老师讲解得太细,使得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同样得不到发展。

把握课堂使用多媒体的“度”,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保留适当的板书。板书在数学教学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是通过板书来传授的,同时解题、论证、绘图等又往往是通过板书来进行示范的。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课上随时“节外生枝”“电子板”上的内容大都要提前准备好,“应付”不了“突况”。根据需要在图上加辅助线,展示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支粉笔和黑板的作用是替代不了的。

恰当地选择使用多媒体的内容。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授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开展数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多媒体的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动”“静”结合,并相互转化,我们应适时适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帮助学生在动态环境中观察、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把握的“度”还很多,如何把握好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要把握的“度”,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还有待于广大第一线的教师进一步实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山东教育,2011,(25).

[2]教育革新,2009,(4).

[3]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篇5

关键词:数学课堂;把握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356-01

检验一堂好课的标准首先要掌握当堂的教学内容,多少小学生“知其然,也知其不然”,首先做到教师提问要适度,课堂交流要适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适度。只要精讲多练我想对学生来讲肯定是一堂好的数学课。

教学有度就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适度,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不要太轻也不要太重。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怎样做?对我们以往的教学方法应该进行哪些改进,以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应该怎样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目前在小学新课程教学的第一线,一些不“恰当”的、“走极端”的教学行为是存在的,这些教学行为违背了新课程的新理念。因此把握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度”由为重要。

一、教师提问要适度

我们的课堂过去以教师教授为主,被称之为“满堂灌”,改革后强调教师的启发,有的老师把它变成了“满堂问”,即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方式有两种:

其一,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的要求,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落人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没有本质的区别,学生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其二、老师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上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远离了我们培养人的目标。

把握课堂提问的适度,就是要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对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通过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课堂交流要适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补充。与之相适应,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也成为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这里我把它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法。

不少课堂讨论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怎样组织合作学习,教师本身也不大清楚。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分组讨论,小组的分配也是按座位临时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大多数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还摸不着“头脑”,无事可做,游离其外。纵观“全局”,还是班上的少数学生在说。显然,这样的讨论流于形式。其二、讨论的时间过短,有些讨论时间少于2分钟,学生在叽叽嘎嘎地说,谁也听不清楚。讨论的安排过于频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进行小组讨论。其三、课堂上小组讨论后,教师往往会安排小组代表汇报,由于教师指导没跟上,“代表”汇报每人说的时间长,相互重复,这时教师又不好打断,往往是一节课就这样“说”过去了。

怎样掌握课堂交流讨论中的“度”呢?首先要弄清“合作学习”与“交流讨论”的本意。合作学习的本意是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交流讨论有两个层面: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从内容上看,讨论交流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生长点处,针对学习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处,针对学生碰到疑难、单独解决有困难或学生因观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有异议处等。从形式上看,合作学习可以同桌、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采取全班集体交流的形式进行。

要做到课堂交流中的适度,一是要恰当地安排时间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安排好各个教学环节。讨论交流时间要充分,但不能过于频繁,过于频繁就会削弱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之,如果在学生还没有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时,教师来个“紧急刹车”,这样的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因此,在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去讨论有价值的问题,对于一些无讨论价值的问题,教师应适时点拨,以免浪费时间。二是要恰当地进行分组。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差的,会表达的和不善表达的,性格活泼的和性格内向的进行有机组合,让学生之间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讨论后可让不同类型的学生代表本组发表意见,说得不全面时可让较优秀的学生进行补充。这样就打破了课堂模式单调的局面,使学生间有直接交流合作的机会,真正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适度

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中学数学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方面,它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等特点。但有些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存在着两方面的误区:其一、基本没有板书,知识的阐述过程、典型例题的讲解、练习题目及解题过程、图形等等直接用“电子黑板”打出,一页一页翻得飞快,学生看都没看清楚,更谈不上理解和记下来。没有现代教学手段时,是“人灌”,有了现代化手段加进了“机灌”,“人灌”加“机灌”,学生怎么能吃得消,更谈不上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其二、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得太多、太细。有些简单的内容没必要用课件去演示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或有些内容用传统的方法(如折纸)、简易教具去演示效果会更好;演示得太细就如同老师讲解得太细,使得学生没有了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同样得不到发展。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篇6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单纯画几条杠杠,写几句结论,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主要谈一下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完成历史学习。

历史教学课堂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各方面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获得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实践证明,以上做法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良好效果。

一、课堂讨论需要把握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课堂讨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讨论内容、方式要照顾到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而在课堂讨论中,要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并且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好讨论题。一是讨论内容能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二是能提供一定的分歧点,引起学生兴趣,触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三是除了讲究科学性、启发性之外,还应注意要适当有坡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才能使课堂讨论过程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过程。2.民主性原则。学生只有在轻松平等的气氛下参与讨论,才能发挥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才能积极思考问题和踊跃发言。因此,教师要为课堂讨论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无拘无束、无畏缩的表述自己的认识,从而使课堂讨论达到理想的效果。3.有效性原则。任何形式的课堂讨论都要有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热爱。”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保证讨论内容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能促使学生全面的、多角度的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各得其所,这其中最忌走过场,把课堂讨论视为教学的“点缀”,这也是我参加课程改革一年多来最深的体会。刚参加课程改革时我把握不好课堂讨论的尺度,一度追求课上得热闹,很多时候没有达到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升华。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克服了这一弱点,始终坚持让学生学有所值,学有所得。4.鼓励性原则。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应该始终把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倾听其意见,追踪其思路,鼓励其自信,从而助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获得最佳的讨论效果。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有很多学习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都不是特别好,甚至早已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事实上这些学生将来不一定能升学,但是他们都能成才,他们愿意接受教师正确的做人教育,也愿意与我们老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因此,在课堂讨论时,我总是适当地鼓励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告诉他们这不是学习,这是一种观点,你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你能让我们信服,你能自圆其说,我们就认为你是对的。我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引导错误观点的产生,而是对学困生的一种鼓励。

二、课堂讨论需要注意的问题1.要注意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关系的处理。在小组讨论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究、交流,这样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学生脱离注意内容探讨,天马行空,这个在初一阶段最为明显。合作学习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使问题探讨多元化,学生也能取长补短,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合作学习前一定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组员进行探究、交流来解决问题。只有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才能避免合作学习时“浮”、“泛”的现象。2.要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经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全然成了主角。而学困生总是静静地在旁听着,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一定要深入到学生中,引导那些学困生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把焦点引向弱势群体,利用学生的特长来培养周围同学对他的信任和支持.

三、小组讨论交流时应指导轮流发言这种方式是指导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最好是教师示意后,学困生先发言,争取一个也不落下。这种方式使每个成员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提高了弱势群体主动参与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在合作交流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从而使他们乐于采取这种方式学习。总之,课堂讨论旨在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满足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望广大历史教师都来学习和探究这种全新理念的教学法。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篇7

合作探究是指在个体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组成小组,相互讨论、分析与交流,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与全面,最后形成共识,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数学结论。就学习过程而言,自主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有效形式。

一、自主思考,是合作探究的前提

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教学中,细心观察会发现:教师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后,有些学生还没思考就开始讨论,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在小组讨论中无所事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1.学生基础差,对自身没有信心,不知从何说起。2.学生自身没有合作的意识,不愿参与。3.学生对于交流不感兴趣。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应做到:1.合作探究之前要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2.积极鼓励小组用多种方案解决问题。3.对于不同方案,小组应探讨其对错,并进行错因分析。4.对各小组进行适当的表扬与奖励,特别能以多种方案解决问题的小组,这样有助于学习氛围的形成。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必须是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而不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教育。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整体把握以及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

二、组建合作小组,科学合理定位

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但在教学中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分组时,一般可将班级学生按学习、性格、性别、能力等因素搭配成4~6人的学习小组,并让学生的课桌靠在一起,便于小组合作。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避免小组中优秀生统包一切工作,其他同学处于无处插手、无从插口的境地。只有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参与到合作交流中去,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优势。

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1.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2.要把握好时机,当学生遇到疑难或意见不一致时,才进行合作交流讨论。3.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4.在组织合作学习的时候尽量分工明确,比如对一道较复杂、方法不唯一的数学题,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尽量把优等生和学困生分在一起,按基础不同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

三、挑选探究材料,激励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是一有问题就一定要进行合作交流,每个问题都需要几个人共同商议解决呢?笔者认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合作精神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若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诸多负效应。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习实际,盲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安排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因此,在合作交流之前首先要确定好内容,合作内容选择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合作效果及合作意义。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选择可供组织合作的内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机会,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要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四、学会合作探究,提高合作意识

合作探究是学生自主思考的延伸,是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理解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最后形成共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堂教学中,当某个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后,其余小组可以加以辩析,充分讨论,通过互相补充和修改,促使各种观点趋于丰富、全面与完善,归纳概括出更合理的结论或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在数学课中合作探究更多地表现形式是语言的交流,小组成员通过语言的表述把自己的推理与其他成员交流以达到思维的共鸣。交流时让学生尝试着用规范的、严密的、有逻辑性的数学语言讲述。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篇8

一、关于讨论话题的选取

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这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在课堂讨论中要达到这种效果,教师就应该在讨论话题选取上下一定的工夫。因此,讨论材料的选取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在新课程教学中,教材的开放性相应地要求我们在取材中亦应具有开放性。当前社会,信息渠道十分畅通,学生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他们非常想了解一些社会现象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这些都为讨论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取材空间。对于目前的学生,发生在自身及周围人物身上的事件、社会媒体关注的事件或人物等,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吸引力。选取时应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生活,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或人物来进行讨论。

在七年级第二学期思想品德课中,有目内容“生活离不开法律”。为了能得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我选择了“2004年5月,郝劲松律师在坐地铁时,两次上厕所共支付了使用费1元,地铁运营公司没给他开发票,多次交涉未果的情况下,他将地铁运营公司告上了法庭”这一材料,并设置讨论话题――“该不该打这一元钱的官司?”学生对这一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时间讨论十分激烈,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状况,决定了其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我们在选取讨论材料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讨论的话题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与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层层得出。因此,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选取适当讨论内容的关键,离开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讨论将变得空洞而流于形式。

七年级第一学期有目内容“自我新认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理解并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用“全面的观点”这一哲学上的观点去分析自己与周边的现象,对于刚刚从小学升上的这批学生来说,能理解吗?如果连理解都存在问题的话,就更加无法实现“学会”这一能力上的目标了。在教学中,我采用了《骆驼和羊》这则寓言,其内容是指骆驼与羊争论“高好还是矮好”的问题,并且各自展示自身特长来证明。然后,我设置讨论问题――究竟是高好还是矮好呢?人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自己?这一话题是浅显易懂的,也是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经过讨论,从而共同得出“正确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这一结论。

3.讨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在目前的新课程教学中,“活动”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许多教师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而煞费苦心。而这也恰恰导致认识上一种错位,认为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在思想品德课中,这种现象尤其突出。而讨论作为课堂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更多地被赋予这种色彩,直接导致讨论的过于形式化,是因为教学目标的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学习者起到定向和标准的作用。讨论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在选取讨论材料时,要紧扣教学目标。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可以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讨论的,其讨论的问题必须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二、关于讨论形式的选择

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讨论形式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思想品德课中,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辩论、班内讨论、小组讨论、配对讨论等。下面分别列举了这几种形式的特点,便于在不同的讨论内容中选择不同的讨论形式。

1.辩论。辩论是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采用辩论会的形式,根据辩论内容,设立正反双方,先由双方各陈述本方观点,然后进行自由辩论,最后再由双方进行总结。学生在正反两方的互辩中达到了对事物的进一步认识。辩论的开放度比较大,学生参与的热情也会比较高,如果整节课进行讨论,并且讨论的问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的,采用这种形式是比较适宜的。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设置了几堂辩论课:学习苦大于乐Vs学习乐大于苦;好奇心强有利于我们的发展Vs好奇心强不利于我们的发展;挫折有利于我们成功Vs挫折不利于我们成功;法律是对我们的一种约束Vs法律是对我们的一种保护;开玩笑会不会犯法等等。辩论中,学生参与程度很高,教学效果也比较突出。

2.班内讨论。教师出示讨论情境后,学生就讨论问题直接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可以将好的观点写在黑板上),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并作出总结。这种讨论的程序十分简易,因此操作起来十分方便。但是,讨论是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与交锋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及掌握的信息发表见解,在交流、交锋中鉴别、接受他人的信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而班内讨论这种简易的形式,削弱了生生之间知识与经验的有效交流与交锋,它强化了“论”(学生的论述),却弱化了“讨”(研讨与交流)。从这些因素去考虑,若讨论的问题相对比较简易,学生比较容易就能得出一定的结论的,采用班内讨论的形式是比较适宜的。

3.小组讨论。即将班级细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的统一布置下,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活动。小组的规模,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及具体情况来确定,常用的有2人小组、3人小组、4人小组、5人小组等。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哪种形式,主要应视讨论的问题而定。一般来说,讨论问题相对比较简单,不必经过激烈的争论就能得出一定结论的,应该采取人数较少的小组形式,如2人、3人小组。如果讨论的问题比较深奥的,像道德两难情景等讨论材料的,应该采用人数相对较多一些的小组形式,如4人、5人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各抒己见,展开激烈的讨论,在知识与经验的不断交流与交锋中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及认知能力。

在目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的效果往往是非常显著的,因此它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形式。

4.配对讨论。即先将全体学生均配对成2人小组,每对学生就讨论内容进行讨论,得出共同意见,然后与另外一对学生进行二次讨论,形式4人的共同意见,再与另外4人一起讨论,得出8人的共同意见。如此循环,最后得出全班学生的共同结论。

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在不断的配对中认识对方的观点,反思自己的观点,有利于认识水平与判断能力的提高。但是其程序却过于复杂,且往往出现各配对小组由于时间把握的不同,使得提前完成的小组因等待而无所事事。因此,若在教学中使用,应事先对规则及讨论时间等作一定的规定,使讨论良好有序地开展下去。

三、关于讨论任务的分配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即使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以及适当的讨论形式,但讨论课却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在讨论活动中,部分学生怠于讨论,或高谈阔论与讨论话题无关的内容。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讨论并没有充分展开,这往往使得教师一筹莫展。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到讨论中呢?最好的办法是给予学生明确的活动任务。根据这点,设计了一份小组讨论反馈表:

小组讨论反馈表

负责人:

讨论的问题:

组员各自的观点:

组员一:

组员二:

组员三:

组员四:

小组共同观点:

在这张表格中,列入了组员的各自观点及小组的共同观点,使得每个学生有了明确的活动任务,即要求每个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再在组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激烈的争论,得出小组的共同观点。实践中,如果设置一名小组负责人,该同学就会督促组内成员参与小组讨论,最后共同完成讨论反馈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学生怠于讨论或高谈阔论与论题无关话题的局面,使得讨论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关于讨论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学生课前的资料收集。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广博的信息是讨论课开展的前提,是知识内化的桥梁,是开拓思维的载体。因此,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因课文论述不足而必须补充的材料和参考书目,若讨论话题具在一定的难度,课前可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等各种渠道查阅资料,阅读补充的材料,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讨论内容,打有准备之仗。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给予讨论充足的时间。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讨论课的优势就在于各方面的交流及交锋,师生及生生的交流与合作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确保这种交流及交锋能在讨论课中充分地展开。在时间安排上,以小组讨论为例,既不能过长,使组内成员无所事事;也不能过短,使讨论流于形式,应该有适当而足够的时间让每一位组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在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篇9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讨论的契机教师要把握好,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讨论要源于教学的需要。课堂讨论要及时捕捉契机,错过良机,就要影响讨论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深入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要能捕捉出一些能产生新思维和新方法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以及认知水平的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想法,这是思维真实的表现。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不能简单否定,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鼓励勤于思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想法中,捕捉出有代表性的意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在学生解题出现错误时开展课堂讨论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

3.在学生提出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

学生经常会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怀疑、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提出问题。学生会提问题,这是主动求知、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点,教师要结合问题,抓住契机,让学生在集体讨论中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各个环节――认识、理解、应用是紧密结合的。它可使教学的诸项目标准得到全面落实。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在知识的重点处、疑难处和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

1.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讨论

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步步深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地牢固。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不仅完成了教学目的,突出重点,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自己讨论归纳出的规律与老师教给他们规律,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在学生理解的疑难处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难点是纵横交错的外关节点。学生年龄小,对有些抽象的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如果在教学中采取直观性、形象性的教法,就能帮助学生完成认知目标。

3.在知识的关键处开展课堂讨论

教学中的新知,常是旧知的延伸或几块旧知的结合。这些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是教学的关键。一些问题,要解决它有一些“突破口”,这些“突破口”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这些关键处,组织小组讨论,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使一些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交流讨论法的好处篇10

一、时间安排

2015年7月21日至9月20日。

二、学习研讨主题

严以律己,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三、主要任务

1.通读必读篇目。本专题学习研讨期间,一方面,要继续研读中央规定的三个专题全程必读的内容,即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纪律规定,特别是《谈治国理政》、《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另一方面,要认真研读本专题的必读书目,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共XX省委关于落实从严管理干部“五个要”的若干规定》、《中共XX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中共XX市委关于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规定》、《XX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行为规范》、《XX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服务工作考核评分细则》和市委朱克江书记在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等,切实做到严于律己、表里如一。

2.参加两次集中交流研讨,其中至少作一次重点交流发言。交流研讨结合专题调研心得体会,具体围绕以下6个问题进行:①如何做到严格遵守,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②如何做到维护党的团结,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③如何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党内生活,努力提高党性修养。④如何做到遵循组织程序,遵守组织纪律,服从组织决定。⑤如何做到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让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⑥如何做到慎初、慎独、慎微、慎情,在涉及行政审批和招投标工作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每位党工委成员都要从以上6个具体问题中,确定1个问题作重点发言,其他同志作补充发言。重点发言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个人思想和工作摆进去,结合专题调研活动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深入思考,自己动手撰写发言材料。发言既谈学习体会,也谈工作情况,既谈收获,也谈问题,既联系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联系自身存在的个性问题,做到见人见事、触及问题;补充发言也要积极思考、自觉反思,主动交流观点、分享体会,真正互动起来,把讨论开展起来。

3.认真修改“不严不实”问题清单,边学边查边改。坚持知行合一,把学习研讨与查找解决“不严不实”问题结合起来,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工作部署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两促进。

四、方法步骤

1.个人自学。

根据中央和省委规定的必读书目,突出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党工委成员带头开展自学,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个人自学计划,至少通读一遍必读篇目,打牢专题学习研讨基础。

2.召开党工委中心组学习交流会,围绕交流研讨内容,结合专题调研心得体会和开展警示教育活动,开展第一次交流研讨。

时间:2015年8月18日左右,会期半天。

议程:

(1)XX同志主持会议。

(2)XX同志作重点发言,时间30分钟左右,党工委其他同志结合发言展开讨论。

(3)XX同志对本次交流研讨作小结。

期间,办综合处牵头,机关党委、监察室配合做好中心组学习交流会相关工作。

3.召开党工委中心组学习交流会,围绕交流研讨内容,结合专题调研心得体会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开展第二次交流研讨。

时间:2015年9月15日左右,会期半天。

议程:

(1)XX同志主持会议。

(2)XX同志、XX同志作重点发言,每人30分钟左右,党工委其他同志结合发言展开讨论。

(3)XX同志对本次交流研讨作小结。

期间,办综合处牵头,机关党委、监察室配合做好中心组学习交流会相关工作。

4.每位党工委成员认真修改“不严不实”问题清单。

时间:2015年9月20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