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防涝专项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4:05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篇1

【关键词】:排水防涝、雨水规划、防涝规划

【引言】:所谓城市排水(雨水)防涝工程是通过构建排水防涝系统,科学地组织地表径流,防止在城市低洼处造成积水内涝灾害。传统的排水防涝规划重点多放在管网及其附属设施提升改造上,而忽略了其他多种要素在内涝防治中的重要性,由此导致治涝收效不佳。本文以广钢新城为例,分析多维度要素的排水防涝专项规划设计要点。

1广钢新城排水排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花地生态城三大组团之一,广钢新城是2014年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的成片储备开发改造项目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广钢转型及规划深化工作,并提出将广钢新城打造为:政府统筹连片改造的典范;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全方位、高标准配套建设高尚住区的典范。

城市排水防涝工程是一个涉及多种要素的复杂系统,包括城市空间、雨水管网、内河、下垫面、外江洪潮水位、闸门、排涝泵站等。以广钢新城为例,在充分考虑下垫面、现状管网、现状竖向等条件下,通过DigitalwaterSimulation软件构建水力模型,对现状管网进行不同重现期的过流能力校核,内河涌按照20年一遇的最高控制水位进行模拟,可知各类现状主管的过流能力93%以上小于1年一遇。以出水口标高采用河涌20年一遇水位,5年一遇的暴雨强度对管网进行模拟节点溢流淹没分析,根据内涝标准指引评判,内涝等级为积水(积水深度≤20cm)。结合现状地形,以点带面,分析得到现状水浸范围。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芳村大道及鹤洞路为主要淹没地带,淹没水深均未超过0.2m,内涝标准属于积水;其中位于广州造船厂处会产生约1小时的积水。

根据分析,现状存在主要问题为(1)广钢新城大部分现状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仅为一年一遇,设计标准偏低,暴雨时不能及时有效地排除雨水;(2)部分地块现状地面标高较低,受外江洪水顶托等因素影响,时有内涝情况发生;(3)现状东i泵站、鹤洞泵站建设年代久远,设备老化,运行存在安全隐患;(4)东i涌、西i涌淤积严重,影响排涝能力。

2广钢新城雨水、排涝规划

2.1区域雨水及防涝衔接

过往的排水防涝规划常过多考虑规划片区本身的内河、排涝设施等因素,而忽略了排涝大分区的河涌、竖向、排涝设施等因素对规划片区的影响,排水防涝工程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确保整体区域的防涝能力才能更好的保障局部地区的防涝安全,因此从更大的区域来考虑排水防涝规划衔接显得十分重要。以广钢新城为例,广钢新城位于芳村围,区域防涝主要是靠堤防抵御外江,内涝通过自排或泵排。内河涌与外江相接处均规划有水闸,大多数内河涌与外江相接处规划有排涝泵站。为保障广钢新城的防涝安全,需整体提升排涝片区芳村围的防涝能力。根据竖向规划,广钢新城内建设用地地面标高在7.1m以上。但芳村围内广钢新城外部分现状建设用地城建标高低于7.1m,为保证区域防涝安全,规划落实《广州市荔湾区防洪、排涝、排水规划》中的芳村围防涝设施,保留现状芳村围7座达标排涝泵站;重建泵站6座,分别为剑沙泵站、东沙泵站、鹤洞泵站、东i泵站、花地一队泵站和茶虮谜荆恍陆ū谜2座,分别为东裕围泵站和下市泵站。

2.2城市雨水径流控制与资源化利用

遵循城乡统筹、统一规划、源头控制、低影响开发的原则,本次规划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LiD),主要通过设置渗透和调蓄(滞、存)设施实现从源头降低内涝风险。广钢新城具体采用以下三大类措施,①入渗地下:采用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地面、绿色屋顶等技术,庭院广场、停车场采用新型透水砖,建成生态渗透型地面;②收集回用:将屋顶、道路、庭院、广场等下垫面的雨水进行收集,经适当处理后回用于灌溉绿地、洗车、景观补水、喷洒路面等;③调控排放:在雨水排出口处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截流雨水,延缓暴雨径流和面源污染。也可利用自然地形的低洼地作为汇水区域,低洼地的下部铺设碎石等形成蓄水层,种植耐水湿植物,同时形成良好景观效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在源头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单元对初雨进行拦截、消纳、渗透,有条件的地块可设置雨水调蓄池对初雨进行收集处理,待污水干管内流量变小时,再将雨水池内的雨水全部转输至污水干管。

2.3雨水管网系统规划设计

降低内涝风险,确保通畅的排水系统是关键。广钢新城属于连片改造区域,规划区内采用雨污分流。结合竖向规划,尽量采用重力自排,低洼内涝处可设置泵站强排。尽量分散就近排入受纳水体,减小管径及埋深,同时避免高位客水汇至低洼处造成内涝。充分考虑与城市防洪设施和防涝设施的衔接,确保排水通畅。考虑到广钢新城定位高端,在削减源头径流的前提下也充分给予了管网系统排水富余量,在新城路网中规划d600~5.0mx2.0m的主干管渠,就近排入收纳水体。最终,通过水力模型分析校核管网内涝风险。

2.4防涝系统规划

防涝系统主要从竖向控制、防涝设施布局、水系调度来考虑。

竖向规划主要考虑排水及防涝要求。根据《广州市荔湾区防洪排涝排水规划》,广钢新城规划20年一遇最高控制水位为6.5m,考虑道路排水坡度要求,超高不小于0.6m,竖向规划地面标高控制不小于7.1m。鹤洞涌涌口处的20年一遇最高控制水位为7.2m,超高不小于0.6m。

规划区防洪排涝主要是依靠排涝泵站与水闸调度进行内河涌水位控制,由于大部分设施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不达标,需对其进行重建改造。

广钢新城属于芳村围排涝分区,广钢新城的闸泵由芳村围统一调度。调度运行方案分为汛期方案和非汛期方案。其中汛期调度运行方案主要为防洪排涝服务,通过科学合理的调度运行,采取预排+自拍+抽排的排涝方式,保证各片区河涌水位满足规划要求,保障各片区的水安全。非汛期调度运行方案主要为改善河涌水质,通过群闸联控方案,利用外江潮涨潮落,引进外江清水,替换围内脏水,并补充河涌景观水,提高水质标准,营造优美的水景观,改善水环境。

总结

城市建设导致地表径流增加进而加剧流域洪水,而流域洪水反过来对城市雨水的外排形成顶托,加剧了城市内部积水、内涝。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排水防涝规划应从产流过程、传输过程、流域洪水等因素入手。利用低影响开发措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平缓洪峰曲线,通过设置有足够富余量的管网系统保证排水通畅,设置必要的排涝设置,同时通过充分考虑流域洪水对城市排水的影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过流域水系调度,降低设计洪水位,减轻因洪水位顶托而造成内涝风险。最终,通过水力模型软件进行校核,把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分析,为排水防涝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从而更好的指导工程实施。

【参考文献】:

[1]鲁航线等.城市防洪、排涝及排水三种设计标准的关系初探[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1),64-66.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篇2

关键词: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引言

保障城市防洪安全历来是我国防洪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为了进一步做好城市防洪工作,有必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我国城市防洪工作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城市防洪工作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并根据新时期城市发展蓝图提出城市防洪减灾对策。随着我国小城市及县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对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小城市及县城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对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存在的水利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探讨小城市及县城城区水利建设的要求和方法。

当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或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1998年,湖北来凤县遭遇了近50年一遇大洪水,城郊龙洞河水库河堤防洪标准过低而溃堤,洪水淹没了近大半个城区,给该县受灾居民造成了很大损失。

二、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1998年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大洪水,经分析,长江发生1998年大洪水主要是气候异常、暴雨过大、河湖调蓄能力下降、削峰作用降低及水位抬高等原因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堤防问题、分洪区未准备好、围湖垦地,洲滩民垸、干支流上游生态环境破坏、干支流防洪水库不够,下游河湖局部淤积、山区河道和泥石流治理重视不够等因素。可见,小城市、小县城的生态系统也会直接影响到大城市防洪。

三、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

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一、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二、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该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

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三、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篇3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急剧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为使城市(城区)性质、规模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适应以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小城市及县城都在对现有城区进行新的规划和建设。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承担着城市防洪、供水、排水、航运、水环境等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对水利建设,特别是水环境综合治理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一、匀前小城市及县城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1、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二、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1、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参考文献:1.城市防洪课题组,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防洪规划,水利规划设计,2001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篇4

关键词: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排涝应急能力

前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化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防洪排水体系,如果缺乏对该系统建设的关注,在遇到突况时,势必会给城市居民生活造成麻烦,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人身伤亡,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城市防洪排水体系建设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防洪排涝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主要是由防洪及排水两套系统组成,城市堤坝一般将抵御洪水作为核心目标,而室内排水管网系统则主要承担地面径流任务。我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及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地面径流引导不当、排水设施老化及管网规划不合理等方面,上述种种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机会,究其根本,主要是受到防洪体系建设不到位、排水管网及防洪排水体系缺乏合理性等因素造成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体系建设不到位,直接给城市生产、生活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权责划分不够明确

部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管理职能是由市政、水利、城管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其中水利部门主要承担防洪,而市政及城管则负责排涝,由于权责划分不够明确,不仅会造成部门权力较差,还会导致互相推卸责任现象的出现,对工作衔接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使得管理效果大打折扣,造成防洪与排涝管理之间相脱节。同时,城市部分区域在规划建设之初,便没有对管理范围及职责进行有效划分,留下了隐患,难以为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二)监测预警体系不健全

诚然,我国城市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构建较为完善的水雨监测体系,气象预报准确性及精度有了较大提升,在防洪防涝等方面意义重大,但是,就现阶段情况来看,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实践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区域监测点布局密度较低等,难以形成高效、网络化布局体系,城市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另外,在监测体系建设过程中,虽然,信息技术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在信息整合与共享方面效果并不好,由于水雨监测信息主要来源于气象部门、水文部门等,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合作关系,直接影响信息共享价值。

(三)预案体系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仅有部分发达城市建立了专门的城市防洪排涝专项预案,并将该项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但是,在具体预案建设中,缺少对城市地下空间、低洼区域等部分的研究,缺少后续配套应急预案,且该体系建设在向基层延伸方面工作落实效果并不明显,使得洪水风险图、信息更新不及时等情况普遍存在,影响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四)缺少风险评估机制

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很多重点项目并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防洪排涝风险评估工作,除了部分涉及河道等方面的项目,水利与市政部门参与立项,其他诸多工程项目并没有进行专门性风险评估,且很多与城市运行发展息息相关的供电、供水等工程缺乏专门性建设评估,使得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破坏原有防洪排涝系统、改变排水管网等问题,导致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较弱。

三、加强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对城市排涝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针对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高效洪涝管理机制

要想有效提高城市排涝应急能力,单纯依靠一个部门难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市政、水利及城管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确保防洪排涝管理信息实时共享,明确不同部门权责,并适当加强联合演习,以提高组织保障与应急管理能力。不但如此,还需要充分结合城市防洪排涝管理等实际情况,逐渐完善预警监测体系,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强化信息共享性和服务性,并立足于整体,将分布在各个部门的系统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实现多部门信息高效、同步共享,同时,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灾情预警监测能力,例如:为了提高气象部门对短时间对流天气的检测能力,可以建立专门的协同合作平台,将市政部门、水利机构等纳入平台之中,及时预警信息,为各部门做好防洪排涝工作提供支持和帮助。

另外,城市暴雨作为考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对城市内暴雨洪水布设点的监督和管理,广泛收集有效信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城市居民人身、财产安全。洪水无情,为了能够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要结合城市水文地质情况,及时更新信息,适当增加人力、物力及财力,加强防波堤坝、调洪水库等方面的建设,进行灾情模拟,构建完善的应急预案,以此来提升应急处理能力。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防洪排涝工作的宣传力度,引导全民树立保护意识,能够在遇到灾情时,妥善处理各方面事宜,保障人身、财产安全,下图为沈阳市整合各类防洪排水体系方案。

图1沈阳市整合各类防洪排水体系

(二)立足于城市长远发展,优化市政排水管网设计

现阶段,我国部分城市现有市政排水管网作为城市防洪排涝的关键,其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排涝应急能力。因而,应加强对城市排水管网的调整和优化,综合考虑管径和水利参数,对已经确定的给排水管网进行合理分配,提升管网排水能力,且在具体规划中,可以利用优化算法对管道管径进行有效计算,实现以最少投入创造最大价值,不仅如此,也可以使用遗传算法、非线性规划法及动态规划法等进行二次优化设计,提高预测准确度。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城市周边水域流量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市政管网设计提供支持和帮助,最大限度消除洪涝灾害,进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某城市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方案。

图2某市政排水管网设计方案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强化防洪排涝风险能力

城市化进程日渐深化,人们对城市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城市周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综合各方面信息,并借鉴以往洪涝灾害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信息、GpS等现代技术,构建完善的风险分析图,为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另外,针对城市建设中较为重要的项目,应对项目进行防洪排涝进行安全性分析,并交由水利、市政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够进行运作,消除城市建设对防洪排涝体系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应急能力。目前,我国城市在防洪排涝体系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强化自身实践能力。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我国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有待提升,在城市建设中,要立足于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并了解和掌握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建立预案、监测体系,完善市政管网设计,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慧敏,陈蓉,佟金萍.“科层-合作”制下的洪灾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探讨――以淮河流域为例[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8(03):259-261.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篇5

关键词:农业建设涝区管理问题措施

前言:随着涝区管理站的建立,涝区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突现出来。现代化农业对涝区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工程的日常管理;非常时期的应急管理;工程的管理维修;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工程配套的规划建设;工程管理费用的筹集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不断地摸索中总结,本文就涝区工程管理进行探索。

1.涝区存在的问题。

1.1治理标准偏低。一些农业地方排涝体系建设比较久远,在建设标准的选定上已经不适应现在农业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排水站管理体制落后于新形势的发展,管理体制混乱,建、管、用脱节,责、权、利分家,致使涝区管理不能良性循环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受“重建轻管”的思想长期影响,工程维护、设备更新改造的资金投入不足,工程不能进行正常的维修及养护,导致排涝工程老化失修,多数工程都处于超期服役和带病运行,每到汛期,就要采取应急措施度汛,安全隐患极其严重。随着2000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局部地区降雨加强,远不能满足防洪除涝、农田排水的需要,有待进一步提高治理标准。

1.2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涝区建设都比较久远,由于管理维修不善,工程严重老化。涝区工程更新改造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经过多年的使用,建筑物工程(桥、涵、闸)的护坡被严重破坏,回填土被淘空,垫层塌陷。直接导致建筑物的主体防冻深度不够;挡土墙、翼墙侧倾;消力池变形;海漫段冲刷破坏;严重威胁建筑物的主体运行安全。据调查,新开挖的排水沟效果较好,但若干年后,由于长草、冲刷、塌坡、淤积等多种原因,再加上管理养护跟不上,排水效益明显下降。如果全面配套工程跟不上,那么经过逐年的淤积,排水工程将完全失去其应有的治涝作用。

1.3管理工作难。涝区管理站管护面大,战线长,骨干工程多远离村屯,由于附近村屯的本位主义思想和村民的集体观念淡薄,排水沟设障取水、捕鱼,堤防扒口就近排水,堤防通车形成车辙,工程保护范围乱占滥用等现象严重。业内混乱,管业务的不管经费,维护保养没钱;管经费的不管业务,专款不专用。另外,排水站人员配备不合理,职工业务素质低,智力结构不平衡,技术力量薄弱,严重缺乏科学管理和经营管理人才这些现象仅靠行政手段是不能根除的。还有以下几个问题:跨市边界排水纠纷较多。一是跨界排水沟道的排水标准低,农田积水不能及时排出。二是跨界沟道一般涉及两个市或多个市或多个县,在沟道清淤$维护等费用方面;涝区工程更新改造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没有资金投入,致使涝区工程无法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管理经费没有保障,目前财政经常性预算收入根本没有安排在排水工程管理上;涝区工程超设计能力排水,城市废污水的排入,造成排干的淤积,甚至污染。

2.涝区治理对策。

2.1改革排水站管理体制,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体制:拆分所有权,将原有排水站进行所有权分制明晰,实行股份合作制。本着“谁受益,谁负担;谁建设,谁管理”的精神,坚持“统一安排,分级管理,专群结合,群管为主”的原则,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实行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建立专业公司,公司专营排水站及配套工程,责权利于一体。市场机制经营,公司收费、公司管理、公司维护。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推动排水工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明确工程管理责任。干渠以上工程由涝区管理处设计、施工、存档并负责管理养护;支渠以下工程由涝区管理处设计、施工,交给乡镇水管站存档并负责运行养护;田问工程由乡镇水管站设计、施工、存档,由村水管员负责管理养护。

2.2制定相关原则。涝区治理措施分为生物治涝和工程治涝。生物治涝措施主要是以稻治涝,种植草木保持水土。工程治涝措施有修建防洪堤坝、开挖田间沟渠排水系统、修建蓄水工程、铺设地下排水管道,打渗水沙桩排水及浅沟排水等。首先,贯彻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实施。第一阶段重点解决问题较大的排水闸站工程的更新改造。第二阶段,按涝区治理标准,全面完成涝区工程建设任务。然后,先应急,后提高。涝区规划的近期目标是应急,对老设备进行维修改造以及排水流量很大的排水闸的改建,长远目标是新建、重建一批排水站,对田间桥涵工程进行配套扩建。还可以分级负责,对涝区工程建设实行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原则。在资金使用上,各级财政补助资金重点解决涝区排水站等建筑物工程,其它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解决各级沟道清淤扩建工程。

2.3编制涝区治理规划,建立项目库。从涝区工程存在的问题看,涝区治理不单纯是如何解决工程老化失修、标准下降、功能丧失的问题,应制定一个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涝区治理规划。涝区治理应按计划实施,在制定计划的基础上,建立涝区工程建设项目库,以指导涝区工程新建、改扩建及更新改造工作,避免工程建设的盲目性。采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加强排水闸站报讯自动化建设。排水闸站的运行均发生在汛期,与防洪密不可分,排涝信息和排水闸站安全运行状况尤为重要。排水闸站工程管理单位应配备有线或无线通信联络系统,一些大型的排水闸站工程更要加强自动化建设,引入现代技术手段,积极建设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全省自动化信息采集和管理网络系统。通过规划的编制,重点掌握涝区工程数量、工程规模等问题。

2.4建立应急排涝服务队,配备机动排涝设备。根据调查,由于排涝工程管理问题,导致工程设施在没有涝灾时闲置,发生涝灾时,运行不畅。建立应急排涝服务队,在涝灾发生时,如果现有排涝设施不能完成排除内涝水的任务,组织应急排涝服务队进行抢险服务,实现涝区间排水的互动性。调整产业结构,本着综合利用,少垦荒种植,多农林措施,少工程措施。

结语: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管站的建设,几年来,我们不仅重点抓农村水利建设,还把“四有”乡镇水管站建设纳入日程,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水利综合经营,提高了乡镇水管站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水利厅.当代辽宁水利[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11.

[2]SL255-2000,泵站技术管理规程[S].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篇6

关键词:防洪工程;治涝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socialimprovinginfrastructure,increasethewealthofsocietyandtheimprovementofpeople'slivingstandard,tothecityoffloodanddrainingwaterloggingdemandmoreandmore.Liedechungfloodanddrainingwaterloggingengineeringconstructionistheguangzhoucitycenteroffloodanddrainingwaterlogginginfrastructure,afterthecompletionoftheproject,notonlycanreduceflooddisaster,alsohelpsimprovetheliedechungsurroundinglandscape,forthemunicipalconstructionandlaythegoodfoundation.

Keywords:floodcontrolprojects;Currentsituationofwater-logging;existingproblems;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tV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本工程是广州市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的一部分,受城市建设及交通影响,越晚建设,难度越大,成本费用越高,为尽早产生防洪排涝经济效益和避免投资受拆迁等影响而加大,宜尽早把工程规划分期付诸实施,加速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

1工程概况

1.1工程介绍

猎德涌流域面积16.2km2。位于是广州天河地区及珠江新城区排泄雨水的主要河涌之一,起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内的东、西湖。流经广深铁路、天河地区、珠江新城区、猎德村后与珠江前航道汇合,集雨面积16.2km2,河涌全长约6.5km,其中从广深铁路~珠江前航道河涌长约4.3km,涌口处有挡潮水闸一座,采取自流方式排涝。本工程排涝总体规划对猎德涌分区的规划主要有:

1、黄埔大道以南至珠江沿江地带,地势低洼,规划新建地面标高须提高至2.80m。

2、规划在下游近河口处开挖一条分洪河道向南直入珠江。分洪道设计流量47m3/s。

3、猎德涌分区排涝出路入珠江前航道,采取自流方式排涝。

4、河口设计高潮水位2.02m(年均最高潮位)。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猎德涌流域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有必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猎德涌流域的防洪排涝工程作出单独的专项规划。

1.2自然概况

猎德涌流域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年平均气温21.7度,最热的7~8月,平均气温28.0~28.7℃,绝对最高气温39.1℃(2004年7月1日)。最冷为1月(个别年份为2月),平均气温12.4~13.5℃。每年1~7月平均气温逐渐上升。11月下旬至2月中旬可能出现霜冻。

2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2.1近年城区洪、涝灾害概况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省受洪涝威胁最大的地区。从本省情况来看洪水灾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流域性的洪灾,中上游地区普降暴雨,形成长历时的流域性洪水,对中下游造成严重灾害;一是地区性山洪暴发成灾,洪水来势迅猛而历时较短,灾区地点分散,成灾范围小。广州市区的水患不仅与暴雨、山洪有关,还受外江来水和内围洪水及潮汐的共同影响,故使市内低洼地段受淹。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5~7月份。

2.2防洪排涝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河道及堤岸整治工程

1、猎德村段(桩号0+000~0+460,共460m):

本段位于猎德村,堤防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多为浆砌石结构堤岸,局部堤顶、入水步级等采用条石砌筑而成,仍带有岭南水乡的古色古香的气息。

从外观上看本段堤岸大部分无明显破损,结构基本守好;局部出现开裂和堤脚侵蚀,需加固或重建。

本段堤防由于修建年代较早,堤顶标高未按20年一遇防洪排涝标准进行设计,堤顶标高多在1.5~1.7m之间,低于设计(2.15m)水面0.4~0.6m,汛期逢高潮位时容易造成水浸街现象。据走访,猎德桥左岸祠堂前涌水可漫过堤面0.1~0.2m;另据猎德桥下水痕观察,最高水位应在堤岸标高以上0.3m左右。此外,由于受猎德村拆迁用地困难等影响,规划在上游建分洪道,故本段规划河道宽度仅26~27m,而实际涌宽往往还达不到规划涌宽,仅为22~26m。

目前猎德涌本段右岸原临涌建筑均已于2009年拆除,但于2010年上半年在右岸新建成猎德风情街,已无拓宽用地。

2、猎德中桥段(桩号0+640~0+560,共120m):

本段堤防位于猎德中桥桥下(猎德中桥为猎德大桥向北延伸的干道),为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2008年设计,修建于2009年,采用L型挡墙结构。

猎德中桥建设年代较新,建桥时对中桥段涌宽、桥底板标高等对猎德涌的防洪影响进行了详细论证。本段规划涌宽26m,实际涌宽32m,但有两排1.2m桥桩位于涌中,河涌净宽约29.6m;桥底板最低标高为4.4m,高于洪水面2.3m。因此,猎德中桥段堤岸达到了防洪标准,对行洪影响甚微。

3、猎德中桥~花城大道段(桩号0+560~0+780,共220m):

本段堤防位于猎德中桥至花城大道,建设上世纪80~90年代,现状涌宽略小于26m的规划涌宽;堤顶超高水面0.3m以上,已达防洪标高;堤防结构型式多为钢筋砼结构,部分为浆砌石结构,由于受涌水浸泡,砼墙表面下部批荡大量脱落,对景观有一定影响。

4、花城大道~黄埔大道段(桩号0+780~1+780,共1000m):

本段堤防位于花城大道至黄埔大道,花城大道至金穗路段左岸为珠江公园,右岸为珠江别墅区,现状涌宽由24~26m上升至44m;金穗路至黄埔大道段左岸为海居路,右岸为粤海丽江花园等居住小区,现状涌宽按规划进行建设,为44m。

本段堤顶超高水面0.3m以上,已达防洪标高;堤岸采用浆砌石结构,建设于上世纪90年代。堤岸修建年代较新,堤身结构完整,但从珠江公园开挖的堤身断面来看,部分堤段堤身比较单薄。

3防洪治涝的解决对策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排涝管理机制,工作重点放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提高防洪排涝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增强工作的信息和技术手段等方面上,以实现防洪排涝应急管理效能最大化。由于城市建设及违章占地等历史原因,猎德涌河道被不断侵占,越是人口密集,建设集中的区域,往往河道被侵占的越多,用地与防洪排涝矛盾越尖锐,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拟对天河路以南有用地条件的河段尽量加以拓宽。

3.1重视日常管理。

对河道要进行"保河道畅通、保河道整洁"为主要内容的河道"双保"管理办法;对大堤、城墙等要进行岁修加固;实行分段管理,责任到人。防汛部门要组织检查监督,组织评比,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奖惩兑现,使之走上正常化,制度化的轨道。猎德涌下游河道坡率缓,容易淤积上游及周边建筑工地、生活区排入的泥砂、垃圾,加之有截污管井设置于河涌中,增加河道糙率,致使水流不畅,行洪受阻。拟对猎德涌中下游河段进行清淤疏浚。猎德涌中截污系统主要收集西岸污水,因此在猎德北延线截污系统完善后拆除涌中阻水截污管井(特别是拆除抬高河床的截污管及阻水截污井),并拆除沿线阻水的截污拍门、截污溢流堰,设置闸门或其他截流设施,截污时可截流,排水时又可开启不影响行洪。

3.2强化政府综合管理和协调能力。

在法律上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在防汛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综合管理协调职能和运作机制,为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的防汛应急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进一步明确防汛机构和职能管理部门的职能,完善协调机制。通过对涉及防汛工作全局性的重大项目实施决策,组织编制防洪排涝总体规划,加强对预案的综合管理,不断提高政府的综合减灾管理能力。规划管理人员要强化监督检查,使违法建设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并对查出的违法建设给予最严厉的惩处,以保证现有防洪设施不受侵害,确保设施的行洪能力,保证城市的安全。

3.3加强洪水的有效管理,提高防洪排涝科技含量。

防洪排涝警报系统是防洪排涝的生命线,在洪涝未到来之前,不失时机地收集各种防洪排涝信息,准确地进行预报,及时防洪排涝警报,为此,应建立健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

3.4依法加强设施的管理。

为了使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政府部门要借鉴外地经验,结合工程实际,可制订地方性规范性文件,依法保护城市防洪排涝设施。

3.5筹措资金。

实施防洪治涝规划,资金短缺是所有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各级政府要用足用活税费政策,征足城市建设维护费,城市配套费等,做到专款专用;运用财政担保发行城市债券向群众借贷,对农村迁入城市的人口,收取城市基础设施增容费。

3.6缓解防洪排涝的压力。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猎德涌上游的水塘、农田、林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硬化地面大量增加,大大加快了洪水汇流速度,提高了径流系数,增大中下游的防洪排涝压力。因此,在不改变绿地用地性质的条件下,拟将天河路以北的绿化用地改造成低势绿地,并在上游建设调蓄工程(如对人工水体泄水口进行改造,增加调蓄深度;在田径场下新建蓄水池等),从源头上削减洪峰流量,从而缓解中下游压力。按照防洪治涝规划的要求,要有计划、分区域,按系统建设城市防洪排涝设施。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篇7

关键词:河网密布地区、城市道路竖向规划、规范符合性、控制性因素、校核性因素

1、引言

城市道路竖向规划是城市用地竖向规划的重要内容,是确定城市其它用地竖向的重要依据。道路竖向规划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技术要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城市用地的各项控制标高如防洪堤、排水干管出口、桥梁等,使建筑、道路、排水标高相互协调。可以说城市道路竖向规划是城市地形地貌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体现,是城市开发建设中避免无序开山填河破坏生态平衡,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是城市防洪排涝、城市安全、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类别比较丰富,可分为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盆地等。道路竖向规划应针对不同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规划。温州市区地形属沿海丘陵平原区,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其地形地貌是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温州市区多个已编规划项目中的道路竖向规划内容进行梳理,并对道路竖向规划的要点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2、温州市区自然条件概况

2.1地形地貌

温州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瓯江自西向东,流经城北边缘,注入瓯江口。市区地形属沿海丘陵平原区,呈带状,是温瑞平原的一部分,由瓯江冲积而成,大部分海拔不超过5.0m。

2.2气象水文

温州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温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市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7.9℃,温州市区多年平均降水量1717mm,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10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8.2%,降雨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和台风雨。

2.3河流水系

温州市区河网纵横交错,河网密布,整个市区段河网全长约649km,主要河道共约142条,现状水面面积约19.8k㎡,正常水位2.62m,河网正常蓄水量5056万m³。瓯江是温州市第一大河,全长388km,流域面积17958k㎡。

3、河网密布地区建设的利弊条件

3.1温州市区的河网密度

有资料显示,长江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河网密度最大的地区,河网密度在2.0以上。温州市区段河网全长约649km,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254K㎡,河网密度约2.56。

3.2建设的有利条件

河网密布地区一般地形比较平坦,场地平整土石方小,建设难度较小;交通联系相对方便和通畅,可以布局各种类型道路网系统,如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等;城市中密布的河网有利于城市地块和道路雨水就近排放;另外丰富的水系有利于营造优美的江南水乡环境。

3.3建设的不利因素

河网密布地区多属于沿海冲积平原,软土地基处理困难,且整体地势较低,防洪排涝的要求较高,同时由于地形比较平坦,不利于城市地表排水。

另外由于河网纵横交错,内河中小桥梁数量较多,路桥接坡比较困难,桥头跳车严重,行车舒适度较差;如桥梁位于道路交叉口范围,因路桥接坡,交通视线差,影响交通安全和道路的通行能力;另外密布的河流对城市环保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4、道路竖向规划要点分析

城市道路网的竖向控制涉及的矛盾可能很多,因此它相对于单独一条道路的竖向控制也要复杂很多,路网中的多条道路竖向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系统工程,任何规划很难保证每条道路的竖向达到最优方案,但可以通过对城市建设对象的使用功能、工程造价、安全美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以达到发挥最佳的整体效益。

通过对温州市区多个规划项目中道路网竖向规划内容的总结和分析,本人认为河网密布地区道路竖向规划,应从其地形平坦、河网众多的特点入手,根据相关规范要求,梳理出道路竖向规划的控制因素,对路网进行整体的竖向规划,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校核性分析,以达到道路竖向控制系统最优。

4.1规范符合性分析

城市道路竖向标高的确定应满足国家现行相关专业规范的要求,与之相关的规范主要是《城市竖向规划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等,并结合温州市区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制定合适的道路纵断面设计标准和城市用地场地标高确定标准,尽量不采用极限值。

考虑到温州市区整体地形比较平坦,建议道路纵坡度以及场地起伏坡度应比较平缓,反之若地势过于平坦也容易出现道路平坡而不利于路面排水,因此本人认为在城市道路竖向规划中可通过遵循以下几点措施,以完善道路竖向标高的确定。

1)根据道路等级,道路最大纵坡: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分别采用3%、4%、5%及6%;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进口道纵坡度宜小于2%;内河桥梁数量多,且基本属于小型桥梁,为减少桥头跳车带来不适,建议两侧桥台接坡的纵坡度宜小于1.5%。

2)根据道路等级,确定道路纵坡的最小坡长:快速路290m、主干路170m、次干路110m、支路60m。

3)为满足道路排水的需求,道路最小纵坡度不应小于0.3%,遇特殊困难纵坡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边沟或采取其它排水措施。

4)道路标高应能满足地下管网敷设的高程要求和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

5)道路两侧地块的场地标高一般比道路中线标高高出0.2m以上。

4.2控制因素分析

4.2.1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城市道路竖向标高应高于内河相应的设计涝水位,以避免在设计重现期内道路被淹没,造成道路严重积水。尤其对于地势比较平坦的温州市区,防洪排涝的要求相对较高。

根据温州市的防洪排涝专项规划,提出大部分排涝分区采取防洪、排涝分治,即防洪由外江堤防(主要指瓯江防洪堤)工程担负,堤内治涝采取排蓄结合方式,堤内地面高程以防洪排涝规划确定的排涝水位作为控制标准,从而整体降低城市建设用地高程。同时该专项规划确定温州市区的排涝标准为50年,沿江(海)标准堤为100年一遇,并确定了各分片区50年一遇涝水位的具体高程。道路竖向标高不仅要满足5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还应适当增加一定的安全超高值。经过多次规划与水利部门衔接与讨论后,规划建议安全超高值取值在0~0.2m之间,老城区可取低值,规划新区一般取高值。

4.2.2城市内河桥梁控制标高

温州市区内河纵多,河道宽度大多在10~50m,并分为通航河道和不通航河道,桥梁以小型桥梁为主,为降低桥面标高以使道路接坡平顺,目前内河桥梁多采用单跨、三跨或五跨的标准跨径简支板(梁)桥,单跨跨径10~20m。

对于通航内河上桥梁梁底标高取决于航道的等级、通航净空和通航水位。航道等级和通航水位可根据《温州市航道规划》的内容,一至七级航道的通航净空按国家内河通航标准,八至九级航道的通航净空按浙江省内河通航标准。定出梁底标高后再加上桥梁的结构厚度,从而确定通航内河桥梁的桥面标高。

对于不通航河流上桥梁标高的确定,按该河段50年一遇涝水位,加上0.5m的安全超高值为桥梁梁底标高,再加上桥梁的结构厚度,则可定出不通航内河桥梁的桥面标高。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篇8

>>洪涝倾城倾城今年洪涝灾害会超过1998年吗?上海:10年蜕变一变倾城爱情故事十年,倾城之恋二三年盐城市梅雨洪涝灾情分析报告2013年高考新课标Ⅱ数学24题解答日光倾城倾城之恋倾城之光Ⅱ倾城之光可否倾城未倾城牡丹倾城翡翠倾城“倾城”浅说小车倾城《倾城之恋》城市洪涝,如何根治?2015年广西暴雨洪涝灾害的时空格局与危险性评价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管理>洪涝倾城2013年24期洪涝倾城2013年24期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高胜科陈晓舒")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全国多地又陷洪涝。2013年8月17日,广东省一则“暴雨逼停京广线”的消息,将人们的视线引至涝灾重地——广东;而此时,地图北面的辽宁省同样受困于导致63人死亡的洪涝。此外,广东、广西、湖南近千万人受灾,截至8月22日9时,有70人死亡,28人失踪。强降雨还造成青海省24人死亡。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三地约100多万人受灾。今年3月、6月,国务院、住建部曾分别下发文件,强令“发生超过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然而,8月短短几日,全国范围内洪涝灾害已致15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了百亿元。灾难的“引子”早已埋下,却被选择性忽视。尽管诸多城市按国务院、住建部的相关要求,陆续完成防洪规划编制,以及制定治涝方案,有的甚至已花费重金治理。然而,城镇内涝的根源,在于历史排涝标准低、治理手段单一,工程设计缺乏对洪涝灾害风险的考虑等长期积累的弊端。防涝体系完善和升级非一朝一夕可完成,各地须因地制宜,让治理工程“多点开花”;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的巨灾损失补偿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筹集救灾资金,但各级财政救灾支出与巨灾损失之间依然有巨大缺口,补偿仍需其他模式进入。这就是中国每年汛期不得不应对的旷日持久之战。——编者

8月16日凌晨,家住沈阳市铁西区的徐良被雷声惊醒,“终于要下雨了。”这是徐良的第一反应,在酷热多日后,整个沈阳城都盼望着一场雨水。窗外闪电频密刷过眼帘,惊雷、风啸引来车辆报警音不断。

没有人想到灾难将临。16日凌晨,微博上的沈城人发起了“随手拍闪电”的娱乐。雨,越来越急促。12时35分,沈阳市气象预警中心将暴雨橙色预警改为暴雨红色预警,此时市区降水量达到60毫米-80毫米。

约14时,沈阳市政府门前已一片,城区部分地带的积水没过了小轿车前盖,有的倒灌入地下通道;多条道路被封,上百辆浸了水的车辆熄火,被弃在路中央;尚能通行的道路排起了大长龙,急救车不得不逆行。

最终,这场持续三日的暴雨,导致沈阳、抚顺、铁岭等地180万人受灾,截至8月21日11时,63人遇难,失踪101人,倒塌房屋1万余间,超过3万多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直接经济损失85.6亿元。沈城“沦陷”

8月16日,沈阳了暴雨红色预警。这并不是沈阳今年汛期第一次暴雨预警。7月15日,沈阳市城市防汛指挥部启动城市防汛一级红色预警;8月8日,启动城市防汛三级黄色预警。这两次,沈阳城区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

7月15日,辽宁省水文局监测到2013年7月上旬辽宁的平均降雨量比以往平均值多95.7%。辽宁省水利厅提示,辽宁主汛期(7月20日至8月20日)极有可能发生集中强降雨,浑河、太子河、鸭绿江等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

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严阵以待,要求“加强城市排水管网和泵站设施管护,及时疏通排水沟渠,加强应急排涝,确保城市正常秩序”。

然而,这一切未能避免大水淹城。

沈阳网友纷纷将“不可避免”的内涝指向防洪系统。“沈阳今天上午只下了一个小时的暴雨,城市就涝成这样,到处堵车积水,市政的排水系统简直不堪一击。”一位网友的微博得到了众多市民的认同。

而根据2013年3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的一份192页的《城市防洪工作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报告(下称《防洪报告》),沈阳市还是一座防洪达标城市。

该城市于1987年被确定为第一批水利部管理的25座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2007年沈阳市的防洪标准为300年一遇。

这座城市的排水管渠总长3612.63公里,大部分在中心城区,占3105.91公里。以目前的排水系统能够承受大雨(24小时降水量25毫米-49.9毫米)。8月16日沈阳暴雨雨量平均值达59毫米,这超出了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

2013年1月,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的一份提案指出,沈阳市城市排水系统滞后是造成内涝的根本原因。

沈阳城70%的积水靠地下排水管线输送,而这些地下排水管网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其中老城区的管网70%至80%都是老管道,口径很小,泵站设备陈旧。也就是说,老旧的排水管线构造根本达不到现有城市规模的排水要求。

不独沈阳如此,《防洪报告》显示,中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设计标准本来就不高,而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区又低于标准下限。即使以历史形成的较低标准衡量,目前全国城市的53%、340座城市都没有达到防洪标准。

而34座特大城市中,仅有7座达到防洪标准,包括已经被淹的沈阳。比下限还低

到2011年,全国有3.5万公里的城市堤防在汛期护卫城市,城市排水及污水管道总长度为57.4万公里。这些管道在城区主干道基本可防一年一遇的雨情,一些旧城区还不到一年。而欧美、日本等国城市排水设施通常为五年或十年。

1949年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影响,全国城市普遍建设小排水管道,最早甚至还按0.5年一遇的雨量标准设计,允许适当积水。

按照中国现行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年-3年,即可抵御0.5年-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是3年-5年。尽管标准很低,但大量旧城区管道仍达不到国标。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

根据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晓陶的调查,至今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一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

与此同时,强降雨在一些城市的发生频率增加,与排水管线、沟渠和泵站建设滞后叠加,许多城市每逢汛期便现“海景”。

武汉堪称典型,其中心城区相当一部分区域管线系统排水标准仅为0.33年-0.5年一遇。根据排水规划,全市应有22个排水体系,规划面积1374.76平方公里。实际上,武汉外排泵站按规划形成率仅为56%,管网系统完善率仅为55%,有些已建成的泵站的抽排能力只有需求能力的20%左右。

旧管线改造在北京也是牵一发动全身。北京排水管道长度为1.1万公里,城区尚存明清时期的旧沟174公里,均结构老化。老城区胡同里的管网铺不进去,管网上盖起新的建筑群又无法拆迁,只能“老旧管网打补丁,发现一处补一处”。北京雨水管网的面积率仅为50%,属较低水平。

管网铺设、更新的速度未能跟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一些新兴城市甚至不设防。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周玉文曾指出,因城市建设而增加管道,由于未做整体长远规划,以致出现上游用大管,下游用小管的怪事。在沈阳,早期的小排水管道不够用,采取的办法就是接两根小管道。

7月10日,住建部城建司司长张悦在中国生态修复网内部沙龙上表示,各地要系统性地研究气候变化、暴雨公式,尤其在地下管网与雨水调蓄设施、泵站等衔接上,做好规划编制,从防洪体系上做好衔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资金难筹

中央政府显然意识到城市内涝的普遍性以及急迫性。2013年3月,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2014年底前,摸清现状基础,编制完成规划,五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改造,十年时间建成完善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通知还明确建设防洪体系,将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

程晓陶的调研显示,全国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约有四分之一尚未完成编制规划。

编制规划,需要建立专业模型,人才与技术对各地而言都是考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王军承认,即便是技术实力最强的北京,在模型建立、工程技术上也力有不逮。

至于排水管网等工程改造,最大考验是资金。依照1989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强城市防洪工作意见的通知》,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维修和管理所需经费,主要应由地方自筹解决,中央适当补助。

1998年以前,中央每年固定用于全国重点防洪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资金为3000万元,这一数字在1998年洪灾后,上升为16亿元。但1998年的《防洪法》改变了规则,其规定城市防洪投资,由城市人民政府承担。中央不再对城市防洪进行专门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和地方政府重视不足,成为城市内涝的积弊。

防涝工程改造涉及资金庞大。《财经》记者了解到,北京仅立交桥改造一项,84座桥改造就需投入84亿元,全部来自市财政投入。多数城市难以效仿。

国务院与住建部提出:各地可提高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城市防洪经费等用于城市防涝改造、建设和维护资金的比例,以及“多渠道筹措资金”。

即便财力雄厚的北京市,也寄望于地产商能在新建建筑时就考虑到相关设施。北京市规划委基础二处副处长徐咏梅说,2003年北京市规划委、市建委、市水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建设项目雨水利用的通知》,提出新建项目应配备蓄水池等。该通知只是规范建议。

2006年、2008年,北京市又增加了一些强制性要求。新建工程必须按照1万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不小于500立方米的调蓄池,绿地中至少要有50%为可滞水的下凹式绿地,路面应高于绿地5厘米-10厘米;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外部庭院,透水铺装率不得小于70%等。

但规划通过后,开发商和使用方都不愿意支付这笔费用。一位跟踪调研此类工程的专家表示,“小区规划报批时这些设施都存在,等到建设时就变样了,蓄水池最后往往调整成了地下车库。”

徐咏梅认为,从初期的规划条件、方案审查,到后期的许可证和规划验收,都应当强制实施。据其透露,为保证“强制性”,北京市将规范文件升级为强制新标准,已经通过评审,预计很快出台。

除了行政和立法手段以外,其他国家在推行类似政策时,还通过补贴促进实施。比如,日本对于修建调蓄池的费用补贴一半;美国芝加哥对“屋顶绿化”比例高于一半的建筑开发商,提供“密度奖金”,对安装绿色屋顶的商用、民用建筑,按每户5000美元额度提供政府补贴。

北京也开始尝试对建设雨洪利用设施的单位减免防洪费,以及按收集雨水容量给予奖励补贴,但额度较低,对于开发商缺乏吸引力。局部改造缺失

在全面的排水管网仍待规划、资金未卜时,一些城市把防涝体系改造的重点放在积水点处理上,以减少极端恶性事故发生。

2013年,为在主汛期前改造完成166处积水点,沈阳市投入1400余万元。这笔花费主要用于改造青年大街、文艺路、宁山路以及部分下凹式立交桥等“老”积水点。

8月31日沈阳将举行第十二届全运会,彼时仍处于汛期。沈阳市城建局、市防汛指挥部特别要求对“易积水点位设专人和设备重点值守”,当水深达25厘米时,就实行道路封闭的交通管制。

沈阳市为全运会准备的预案,甚至提出只要降雨量达到中雨水平,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出动,分赴48个泵站和中心城区内所有20个公铁桥及全运场馆、易积水地段。

然而,就在距离全运会15天之际,所谓重点区域再次“沦陷”。青年大街的地下通道被雨水灌满,直达天花板,主要改造点,比如文艺路省医院门前、万柳塘公园南门,都被暴雨验证并无明显改善。

8月16日下午,徐良步行回家途中看到,滑翔五金城附近的腾飞二街与二环立交桥下积水已与桥面持平,桥口附近正好有一处限高杆,标明高度为4.5米。

在全国城市内涝的惨痛史上,沈阳还不如北京显眼。

下凹式立交桥,是北京闻名的风景,也是积水内涝的顽疾。2012年“7·21”暴雨事故中,北京东城区广渠门桥下积水深至4米,34岁的丁志健开车被困水中,不幸罹难。

一年之后,悲剧发生地完成了一个排蓄水改造工程,广渠门桥区的排水标准从两年一遇提高至十年一遇。这是北京用三年时间完成84座下凹式立交桥改造项目之一。

2013年,北京启动了20座下凹式立交桥改造,原计划在汛期前全部投入使用。但是,项目建设单位北京排水集团总经理陈明告诉《财经》记者,全部竣工尚需时日,“工程实施的难度超出了预计”。

陈明举例说,北京西三环的莲花桥有“逢雨必涝”的大名。2004年暴雨导致此处严重内涝后,该桥更换了排水泵站,从原2立方米/秒提升至4立方米/秒,但升级却无效果。因为泵站必须与排水管道配套,后者没有改造,前者徒劳升级。此外,新建泵站的下方需修建一座1万立方米容量的调蓄池,这对寸土寸金的北京三环城区来说,仅选址就是难题。

问题又从局部回到了整体。由于改造工程前期论证不足,缺乏系统规划,应急变成了被动。

因此,2013年6月,住建部要求每个城市在规划中描述近十年内涝积水历史情况,包括积水深度、范围,以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等,之后,据此根据各城市特点实施工程改造升级。大灾后大治

“大灾之后有大治”是转型期的中国特点。然而,“防涝体系整体升级通常要经过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程晓陶说,现在应急式完成任务,会出现“一届政府一规划”的现象。由于台风尤特带来的超大暴雨,2013年8月21日下午,广东汕头潮南区陈店镇洋老村,积水超过一米,村民们无法顺利外出。

《防洪报告》统计,2010年全国258座内涝城市,直接经济损失3745亿元中,近三分之二是水毁基础设施等造成。而2012年导致79人遇难的北京“7·21”暴雨事件,直接经济损失上百亿元,这无疑刺激了政府治理城市防涝的决心。

富裕的广州市希望“一劳永逸解决内涝”,计划建设90公里长的“一主七副”八条深层隧道疏导蓄滞积水,投资250亿元。参与规划论证的周玉文认为,工程优点是“解决问题彻底”,缺点是造价大,施工要求高,工程安全性以及生态影响方面还须长期观测,各地推广并不适宜。

素有“百湖之城”的武汉市,今年将投资34.13亿元进行防涝体系升级,包括对汉口中山公园和鲩子湖开挖“地下蓄水池”。武汉内涝主因是城内湖泊破坏性开发严重,大量湖泊水面消失导致城区雨洪调蓄功能锐减。专家认为,对像武汉这样湖泊水系发达的城市,应通过整治河道等方面促进排水能力,只有水系与河道没有太大提升空间,才考虑蓄水工程这种备用方案。

东京是多雨城市,年平均降水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倍,却未受困于洪涝灾害,正是得益于长达百年的修建改造。

早在1900年,日本就颁布了第一部“下水道法”。69年后,再颁《东京都下水道条例》,明确规定接入公共下水道的排水管道的直径和坡度。

东京都的排水管道总长度1.6万公里,这相当于东京与悉尼的往返距离。与中国的城市类似,东京战前铺设的下水管道逐渐老朽,但当地水管局并未一味替换,而是进行有计划的维护修缮,比如,在被腐蚀的下水道内侧附一层特殊的新材质,令老旧的下水道焕然一新,且施工时不需要挖开路面。东京水管部门还组织民众参观管网,介绍防雨知识等。

可见,除了法律、经济相结合的措施,要想让城市防涝体系理性升级,需辅之以技术、教育等配套协调。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篇9

【关键词】防洪除涝;十年规划;水务发展

1现状防洪除涝能力

目前宝坻区范围内有:6条一级行洪河道,为潮白新河、青龙湾减河、t河、引t入潮、蓟运河、北京排污河;8条二级河道,为百里河、鲍丘河、窝头河、箭杆河、绣针河及青龙湾故道;87条排水干渠和11个排涝小区。各级河道、排水干渠经过近几年的整治,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部分一级河道已经治理完成,能够满足50年一遇防洪标准,大部分仅满足20年一遇防洪标准[];二级河道现已全部治理完成或正在治理;87条干渠中35条已完成治理,治理河道长度302.6km;11个排涝小区排涝能力有明显提升,达到5年排涝标准。

2问题分析

(1)防洪安全标准偏低

宝坻区防洪减灾综合能力已显著提高,但与宝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宝坻区地势低洼,极易发生内涝,区内6条一级河道中只有两条河道全线达到设计标准,防洪除涝的标准偏低;大黄堡和黄庄洼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且存在较多无堤段,安全设施不齐全,防洪体系薄弱,且区内11个排涝小区中目前只有1个小区达到十年一遇的除涝标准,大多数小区还存在除涝困难,城乡排水体系不完善,防汛应急能力亟待提高。

(2)两座新城排水能力不足

宝坻新城规划总面积约34km2,京津新城规划总面积约53km2,宝坻城区北部宝坻经济开发区及霍各庄物流区也正在兴建[]。宝坻城区内部排水能力不足,排水体系不畅,雨污混排现象突出;京津新城原为农田排水区域,原有排水渠系已被破坏,新城内部排水体系不健全,沥涝威胁严重。

3总体思路和目标

以服务宝坻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局,立足于水务管理职能,以现代治水思路为导向,着力构建防汛减灾安全体系:重点治理引t入潮、潮白新河、蓟运河、北京排污河等骨干河道,继续开展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大力推动城区排水设施改造,全方位实现水安全。在一级河道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城市排水建设、骨干河道治理、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五个方面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

4十年规划

为提高水务综合防洪除涝能力,为宝坻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本时期,要着力建设防洪除涝安全保障体系,重点对河道进行防洪综合整治、改善城乡排水设施、开展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全方位实现水安全[1]。

规划在一级河道治理、蓄滞洪区建设、城市排水建设、骨干河道治理、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五个方面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宝坻区综合防洪除涝能力。

(1)一级河道治理

全面治理骨干河道,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确保2020年一级河道行洪能力均达标。对潮白新河堤防薄弱段进行加高加固、淤积河段进行清淤治理,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对引t入潮、北京排污河的全段堤防进行加高加固,并疏浚河道,维修穿堤建筑物,防洪标准分别达到20年一遇和30年一遇[];蓟运河对未治理段堤防进行加高加固,维修穿堤建筑物,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

(2)蓄滞洪区建设

大黄堡洼蓄滞洪区

为满足北运河系50年一遇设计标准洪水的滞洪要求,应保证大黄堡洼蓄滞洪区发挥正常蓄滞洪功能。

对北京排污河左堤、大尔路、引滦明渠右堤、青龙湾减河右堤部分堤防进行复堤,同时,引滦明渠侧,在泵站西南、西北围墙以外新筑部分堤防,连接引滦明渠右堤和大尔路,使围堤封闭。改造穿堤建筑物21座。拆除重建南河路撤退路。

黄庄洼蓄滞洪区

黄庄洼蓄滞洪区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蓄滞洪区淹没水深较浅、范围较大,涉及宝坻7个乡144个村共322.27km2,黄庄洼围堤由规划北围堤、箭杆河右堤、西关引河北堤组成。

黄庄洼以林黄渠左堤(林黄路和黄白路即九园公路)为界分成i、Ⅱ两个区运用。隔堤全长21km。其中部分路段标准偏低,堤顶高程2.87-3.17m,基本与分洪水位持平。本次规划按滞洪要求加固该段隔堤。

黄庄洼退水闸位于潮白新河左堤,北里自沽村南1km处。结构型式为砌石盖板涵。该闸与黄庄洼分洪闸为姊妹闸,系分洪闸的配套工程。该闸经过多年运行,出现闸底板下沉,底板开裂,洞身变形,闸门漏水,规划对其加固改造。

黄庄洼规划安置人口7.6万人,安置转移建设主要以撤退路为主,规划撤退路干线是九园公路、宝芦公路,撤退路支线是连接镇的区级路,3级撤退路网是村庄与支线或干线连接的村级路,规划修建撤退路,作为蓄滞洪区人员的临时撤退通道。

规划于黄庄洼Ⅰ区范围内建设黄庄洼水库,拟在正在建设的(Ⅰ区)分区滞洪围堤基础上建设。水库总库容5143万m3,占地面积1.7万亩,灌溉面积11.27万亩。黄庄洼水库正常情况的洪水标准为20年一遇,非常运用情况下的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

(3)城市排水工程

规划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对现有合流制排水设施逐步进行改造。规划保留现状合理排水管道,随着新城建设的发展,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制,完善排水管网,解决低洼地区雨季积水问题[3]。雨水就近排入河道、沟渠。

全区雨水排水出路:

一级河道:潮白新河、t河、引t如潮、龙凤河、蓟运河、青龙湾河。一级河道的主要功能为行洪、输水、蓄水、排沥等。

二级河道:鲍丘河、百里河、武河、绣针河、箭杆河、窝头河、导流河、青龙湾故道。二级河道功能主要为蓄、排城市雨水,一级河道是城区雨水排除的主要出路,二级河道收集远离一级河道地区的雨水,在中、小雨时该河道起调蓄作用,大雨、暴雨时将城区雨水下泄到其他河道。

本次规划保留已建有的宝坻第一污水处理厂、宝坻第二污水处理厂、天宝污水处理厂,同时新建3座污水泵站,扩建1座污水泵站[3]。新建污水管道98.6km,新建雨水管道147.6km,新建八字式出水口91座。

(4)骨干河道工程

全面提高区域防洪除涝能力,大力推进二级河道及干渠治理,实施区域河流达标整治,构建高标准的现代骨干河网,加快低洼地区排涝工程建设。

在完成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确定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的基础上,优先综合治理二级河道共40.6km,使其达到设计标准,分年度治理剩余46条干渠,治理长度293.2km。并且畅通骨干河道,全面提升宝坻区区域引排能力。

(5)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

在已完成的8座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的基础上,完成《天津市农村国有扬水站更新改造工程专项规划补充规划》中规划的6个泵站的更新改造任务[],并完成《天津市排涝总体规划》(2011~2020)中规划更新改造的6个泵站的更新改造任务,同时新建4座泵站,使宝坻区内11个排涝小区均达到1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4]。结合近年来泵站的使用情况,将年久失修,现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能保证扬水站的安全运行,急需进行更新改造的3个泵站列入本规划。

故本次规划共涉及10个排涝小区19座扬水站,由原设计流量212.1m3/s提高到339.2m3/s。

5结语

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篇10

为抗御特大洪涝灾害,有准备、有计划地做好全镇防御洪涝灾害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结合我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总结我镇防汛抗洪的经验教训,针对今年可能出现的雨情、涝情、灾情落实好应对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根据市防指的精神,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特定如下预案:

为了做到统一治水,落实措施,明确责任范围,抗御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根据我镇自然区域以14个联圩成立分指挥部。

1、当外河水位达到1.4米—2.0米时,根据地面真高情况,分批关闭有关闸门及堵好活口门,必须派专人看守防护,低洼区域要提前开机预降,降低内河水位,有专人值班,防止出现险情,此时一切防汛准备工作应全部就绪,即进入临战状态。

⑴当水位1.4米时,封闭毕榔、渭西、振南圩(西北角、渭东)几个联圩,并抽排预降水位到田面挂坎0.2米。

⑵当水位1.6米时,封闭志芳、振南、东南、尖北、青龙、三角6个联圩,并抽排预降到田面挂坎0.2—0.4米。

⑶当水位1.8米时,封闭东白高、双烈、解家3个联圩,并抽排预降到田面挂坎0.2—0.6米。

⑷当水位2.0米时,封闭西白高、白沙、前进、舒高4个联圩,并抽排预降到田面挂坎0.2—0.8米。

2、当水位2.5米时,全镇农业联圩全部封闭并抽排预降,预降水位落差一般在0.6—1.0米,具体由各分指挥部因圩视情况而定。毕榔圩、渭西圩按市第二批滞涝计划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此时已进入关键时刻,镇防汛指挥部领导成员按分工到岗到位,各圩巡逻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抢险突击队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防水位继续上涨,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1、落实圩堤加固、物资筹备工作。各村要对照圩堤标准,查找险工患段、圩口结合部,近期抓紧组织土方加固。对抢险物资依各圩具体情况进行周密安排,落实措施,尤其是重要险工险段,防汛薄弱的地段,更要有现场储备,在五月底前物资必须筹备到位,防患于未然,要坚决杜绝由于工作不实出现储备物资不足,甚至落空的现象。同时,防汛抢险队伍也要及早组织,并加强训练,提高战斗力,具体由各圩长、驻村镇干、村主要负责人负责。

2、落实河道清障工作。根据市2.5米防汛预案,我镇境内重点对渭水河、梓辛河的鱼罾、鱼簖等行水障碍全面清除;其次对各圩境内排涝泵站进水主要排涝河道也要清除行水障碍,要把清障工作作为提高防汛防旱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3、落实检查工作。水务站和供电部门对各机电排涝站要在汛期前做一次检查,现有设备要全部就位,使用性能较差的设备要更新调整,确保汛期拉得出打得响;同时,各村要对现有圩口闸进行一次开关试验,已淤塞的要清除,该保养的要保养,不能用的要备足好积土,并且要及时传递雨情、工情、汛情,为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1、水务站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洪度汛预案,当好领导参谋,指导抗洪排涝方面的业务工作,准确无误的提供雨情、汛情、工情的变化情况24小时确保有专人值班。对全镇的机电排涝站作一次全面的检查试机,对一些病站要及时维修,确保在关键时刻拉得出打得响,要求各村备好抢排泵和抽水机船。责任人:韩兴华。

2、广电站及时转播天气预报和镇防指的有关通知,及时报道抗洪排涝期间的新闻。责任人:马为民。

3、供电所对全镇的电力排涝设施,及时抓好输变电线路的维修和新建排涝站的增容接线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修,确保在排涝期间线路畅通,正常供电。责任人:朱祥海。

4、电信局要保证电话24小时畅通无阻。责任人:朱海燕。

5、财政所及时安排和调拨防汛防旱及抢险救灾所需的经费,并监督使用。责任人:刘佑涛。

6、水产站排涝期负责拆除引水和行洪河道上的鱼网、鱼簖;负责督促湖荡内鱼池的开口滞涝。责任人:王永安。

7、政府办备足常规抢险器材纺织袋、柴油、木材、毛竹、树棍、铁丝等。责任人:华宇飞。

8、城管队城管队员参与建立以民兵、预备役排为主体的抢险救灾队伍,组织抢险演练,出现险情时及时投入抢险救灾;协助做好镇区防汛工作和镇区灾民安置,维护镇区社会稳定。责任人:成亚旭。

9、农经站负责协调组织指导农村防汛防旱和抗灾生产自救。

责任人:熊武洲。

10、民政办及时了解、掌握和核实灾情,并按程序上报,组织开展救灾,处理灾后事宜。责任人:丁明春。

11、供销社及时组织协调防汛防旱和抗灾物资的供应。责任人:陈宏金。

12、运输站保证防汛器材和抗灾物资的运输畅通无阻。责任人:李友荣。

13、派出所负责做好防汛防旱和抗灾生产自救期间的安全保卫。责任人:朱红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