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7:14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篇1

为了进一步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防震减灾的重要批示精神,切实加强我区建设系统防震减灾管理工作,经研究,现就城市规划、勘察设计、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建设监理、质量监督管理中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城市规划方面

(一)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编制和审查工作

1、加快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20*年6月30日前,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城市完成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所需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中。其他城市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防震减灾篇章,对城市地震灾害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地理环境等进行分析,科学指导城区建筑、城市基础设施的防震减灾工作和避震疏散、地震次生灾害防御等工作。

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编制要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7号)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2007)的要求,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城市易发生的灾害类型、发生位置及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进行分析,对城市的防灾避险功能进行评估,对城市建(构)筑物的抗震等级、密度、高度及分布进行控制,对避险场所的面积、容量、分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做出具体规划和要求,并提出避震疏散、预防次生灾害、生命线工程、医疗救护、物资供应、防震减灾管理等方面的相应措施,使城市建设满足防震减灾要求,使城市防震减灾水平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需要。

2、加强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的审查。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有城市防震减灾篇章,作为强制性内容审查。在城市防震减灾专项规划中,涉及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总量等相关指标的规划要求,作为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实施,作为工程规划许可的必具的规划条件。

(二)开展避难场所备案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

1、建立健全避难场所备案制度。避难场所指在预警信息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躲避灾难、临时生活和暂时避险的场所。一般建设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空旷地上,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体育运动场等;设有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相应应急救助设施,储备应急物资。

20*年6月30日前,各市完成避难场所登记工作。各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和详细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避难场所备案制度,记录各避难场所的面积、容积、位置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备情况,报我厅统一编号登记,并按照我厅的总体部署,在避难场所统一公布挂牌。

2、避难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12月31日前,有关城市完成避难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经费应分年度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有关城市应按照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的要求,加快避难场所供水、供电、排污、厕所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勘察设计方面

(一)实施抗震设计新标准。住房城乡建设部已于20*年7月新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年版)(以下简称“新标准”),各市要认真做好新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实施工作,加强组织学习和宣传培训,同时,要做到正确理解、严格执行、监管到位,确保建筑工程质量。

(二)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鉴于南宁市被列入国家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城市,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市被列入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勘察设计单位对上述城市的工程建设,以及全区各地学校、医院、幼儿园、儿童和老年人福利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广播、电视、电影、通信等公共建筑,城镇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均宜按当地抗震设防标准提高1个烈度进行勘察设计。

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应逐步扩大提高1度设防建筑的区域和范围。

(三)鼓励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性能。研究、引进各地先进适用的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包括农村建筑抗震实用新技术),纳入标准规范,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推广使用。结合建筑节能及墙体材料革新政策,限制或禁止使用预制楼板、预制楼梯、悬浮楼梯,限制砖混、砖木建筑的使用范围。

(四)从严审查勘察设计文件。根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和《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48号)的规定,我厅将继续抓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专项审查(以下简称“超限专审”)。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应当在初步设计阶段进行超限专审。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必须由具有甲级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承担,其中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必须分别由具有高层建筑设计经验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和一级注册结构师承担。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必须由具有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审查资质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承担。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备案中,必须切实加强监管。

三、施工方面

(一)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抗震设防质量监管。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工序管理,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施工;监理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工程监理规定,强化监理和工程质量监督。落实好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制,严把工程质量和竣工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二)大型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施工许可要严格把关。继续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建筑)、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管理,在施工许可之前,对工程规划选址、勘察设计、招标投标等内容严格把关,凡不符合国家抗震标准规范要求的,一律不予办理施工许可。

(三)加快对危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危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评估,特别是学校、医院、疾病控制中心、广电、通信、住宅小区等人群聚集的重要建筑,要在当地政府组织下,评估结构安全影响程度,并划分为基本安全、危险和需要进一步鉴定三类。基本安全的可继续使用,但需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否则,要采取措施进行抗震加固;危险建筑要设立警示标志,不得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排险加固或拆除重建。

四、城市基础设施方面

(一)制定防震减灾应急预案。20*年12月31日前,各地市政公用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完成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初稿。各地要严格执行《20*年自治区防震减灾工作实施方案》(桂防震发[20*]1号),各单位在20*年制定的“地震应急预案”基础上,如有必要,可制定新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

(二)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城市园林和景区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各地要有计划地对市政公用设施进行全面巡查,重点检查城镇供水、燃气等生命线工程和道路、桥梁涵洞的受损情况,对损坏的设施要立即进行抢险、抢修。对排查过程中发现市政基础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及时报告,力争尽快消除,确保使用安全。城市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管理单位要加强景区防震减灾的安全管理。

五、村镇民居方面

(一)抓紧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加强并抓紧村镇规划编制,按照《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火灾、水灾)等内容,将防震减灾纳入村镇规划的重要内容。村镇建设规划选址时,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抗震不良场地和塌陷、滑坡、泥石流、洪水、雷电等易发生灾害地段。

(二)加强村镇民居规划建设的管理和技术服务。一要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的管理,加强对村镇民居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保证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抗震减灾的政策、标准、规范落到实处。二要按照《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2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编制单易懂、经济实用,符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的农村民居抗震建设图集,包括抗震设计、施工、鉴定手册,引导农民纠正不良的建房习惯。培训农村工匠,完善民居建设管理工作机制,使村镇抗震工作走上正轨,逐步提高村镇防震减灾水平。

(三)稳步提高村镇防震减灾水平。一是加强生命线工程和避难场所建设,提高村镇一级的防震减灾设施水平。二是大力推进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注意坚持“五个结合”,即预防为主与救助相结合、重点防御为主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加固改造为主与拆除重建相结合、农民投入为主与政府补助相结合、提高抗震性能为主与改善村容村貌相结合;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原则,开展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使我区农村民居到2020年能基本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

六、其他工作

(一)办事机构

1、自治区建设厅统一对全区工程性防御措施工作进行协调指导(包括抗震规划、抗震标准、抗震设计、抗震加固、民居抗震等),统筹城乡建筑和城乡基础设施抗震工作,提高城乡建筑和城乡基础设施抗震性能。位于抗震设防区内的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有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相关工作。

2、建立健全市政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加强市政公用行业防震减灾技术指导与服务,推进行业防震减灾工作,提出有关建议并出台政策法规性文件。

3、建立健全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完善县建设局――乡镇建管站――村庄建设助理员(建筑工匠)的村镇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建房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

(二)宣传培训教育工作

1、加大防震减灾知识培训教育力度。充分吸取四川汶川大地震的警醒和启示,广泛开展震时自救和震后互救的培训教育。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观,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公众抵御自然灾害的心里承受力。

2、多渠道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免费发放资料画册、举办抗震建造技能培训班和组织专家巡回宣讲等多种形式,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三)应急预案演练工作

1、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应急预案》,我厅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地震应急预案》(桂建办[20*]34号),请各单位按照我厅地震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完善我区建设系统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篇2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以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气象预测预报预警能力、防灾减灾保障能力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加强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流程,形成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防灾减灾服务手段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著。

二、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结合秦区地理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农村灾害性天气监测站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乡村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库库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完善雷电、土壤水分等专业监测系统,构建广覆盖、高密度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网络,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充分利用集约化、精细化预测预报业务体系和现代数值预报等技术,加强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和落区预报,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时效性和准确率,围绕暴雨、干旱、冰雹、低温冷害等灾害,开展预警评估等业务服务,指导做好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二)大力推进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升级现有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气象、防汛、广电等各类信息渠道,完善学校、医院、社区、机场、车站、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气象信息设施,加快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和电子显示屏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公共媒体资源,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实现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加强镇级气象工作站和村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信息接收终端设施,提升预警信息在农村偏远地区的传播能力。加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广泛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及时传递预警信息,组织群众防灾避险。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农业专项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中央“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和省级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示范县、现代农业园区气象服务示范点建设,积极构建面对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直通式”和精细化气象服务水平。围绕各类农事活动、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用天气和土壤墒情预报,指导做好农业生产。开展气候变化研究,编制农村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主要农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加强趋利避害引导,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效益。

(四)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按照有机构、有场地、有装备、有人员、有专项经费的“五有”标准,在全县建成标准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构建完备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网络,积极组织开展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减轻灾害损失。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健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作业规范和操作规程,确保作业安全。

(五)着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制定和完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组织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加雨、干旱、冰雹、雷电、低温冻害等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改善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处置措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要把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机构,强化工作落实。镇政府要按照“四有”标准成立气象工作站,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向基层延伸,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格局。加快组织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建设,指导本地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篇3

一、全面落实新的工作部署

继续抓好《防震减灾法》和国发18号、川府发28号文件的宣传贯彻落实,突出抓好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雅府发〔〕1号)贯彻。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增添措施,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依法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和日常工作机构,力争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督查督办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新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二、大力推进规划出台和实施

及时做好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修改,积极报请市、县区政府审议并实施。将防震减灾纳入市、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防灾减灾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之中。着力做好规划的启动和重大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全面完成全市防震减灾恢复重建各个项目。做好县级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力争第二批项目落实。完成市综合地震台网中心平台建设工作。

三、扎实做好震情监视跟踪工作

抓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意见的贯彻落实,牢固树立“震情第一”思想,加强监测预报工作管理,紧盯重点地区,切实落实震情监视跟踪工作。优化地震台网布局,接入宝兴、天全和瀑电水库诱发地震台网测震信号,加密地震监测,提高监测能力。完善监测功能,做好监视、分析处理等技术软件升级,强化台站(网)监管,确保台站(网)运行。加强地震研究分析,改善会商形式方式,提高分析预测质量,强化震情监视工作。加强“三网三员”群测群防建设,健全“三网”阵地和“三员”队伍,落实建设和补助经费,发挥群测群防作用。开展“瀑电库区”地震活动研究。

四、不断增强震灾综合防御能力

继续抓好防震减灾素质工程,切实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和法规“六进”,利用“防灾减灾宣传周”、“防震减灾网”、各种媒体和科普示范学校、社区等平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把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震灾预测研究等纳入“十二五”规划,推进震灾防御基础工作,提高全市综合防御地震灾害工作基础。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和并联审批程序,切实抓好工程建设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和服务,突出抓好重大工程、次生灾害工程、生命线工程等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监管,服务于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和川西枢纽建设,努力提供地震安全咨询和服务。认真落实省人大决定,将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纳入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校舍安全工程。修订完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制度,规范执法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检查、指导职责。把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水库地震专用台网建设、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和“三网三员”建设作为重点,开展专项检查。

五、全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尽快完成《市地震应急预案》等各级各类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修订政府、防震减灾等相关部门地震应急基本流程,根据新的预案组织开展一次地震应急演练。强化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地震应急指挥技术平台,推进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本地化进程,完善灾情上报渠道,健全灾情速报网络。加强防震减灾公益热线“12322”推广使用。推进综合救援队伍建设,根据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特点,认真研究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综合救援队伍工作机制,建立街道、企业、学校、乡镇等地震应急管理制度和基层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开展演练,提高实战能力。推进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物资储备库、应急通讯设施等建设。建立市县地震现场工作队伍。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篇4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提高监测预报、综合防范、应急救援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推进中心城区核心区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新建和在建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抗震民居比例有较大幅度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明显提高,建立起以地震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公众应对地震的能力明显增强,普遍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险技能。

二、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

(一)提高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监理,推广应用成熟可行的抗震新技术,加强对学校、医院、超限高层和大跨度建筑结构等大型公共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加强城市桥梁、供水、供气、排污等生命线工程抗震防灾能力建设,确保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加大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逐步消除抗震设防达不到要求、结构抗震存在安全隐患的房屋建筑,五年内基本完成我区沿海石结构房屋的拆迁重建或加固改造工作,提升城乡建筑工程抗震防灾能力。

(二)加快推进校安工程和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按照区校安办的统一部署,多渠道筹措校安工程资金,加快工程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完成我区校安工程建设任务。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广应用《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按照建筑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使农村抗震民居比例有大幅度提高。

(三)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认真组织编制“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积极开展防震减灾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争取与省、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对接。经组织论证后,适时列入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以项目带动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为中心城区核心区建设提供更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加大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并依法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要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系统建设,确保在突发破坏性地震时,震情灾情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上报。区地震办要加大对各镇(街道)防震减灾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与各镇(街道)密切配合,继续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以下简称地震“三网一员”)建设,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各镇(街道)要重新选任热心地震工作、有一定政治、文化素质的人员任地震“三网一员”,并于5月底前上报区地震办备案。

三、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一)提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依托区消防大队建立区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建设的通知》(政办〔〕119号)精神,区财政将区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装备配置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区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设备购置及队伍建设;同时,对获得省、市专项补助的用于开展地震异常测报落实、灾情现场调查、城乡地震科普宣传、地震应急等工作,区财政要予以适当配套。继续推进各系统、各行业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各级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二)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系统。加强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严格落实地震预案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工作程序,细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机制,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地震应急演练,确保地震应急指挥有效、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灾民能得到基本生活安置。

(三)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规划部门应抓紧组织编制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公园、体育馆、城市绿地等设施,增加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救生避险设备,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完善全区各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优化储备布局和方式,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保证震害发生时有效应对。

四、进一步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密切关注我区的震情动态。加大投入,继续推进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震监测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和综合效益。加强群测群防,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健全地震灾害信息报送机制。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完善地震应急新闻机制,畅通信息报送及渠道,切实提高地震信息速报的公共服务水平。对群众报告的宏观异常,及时组织专家深入调查核实,并公布调查结果,防止地震谣传,保持社会稳定。

五、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

(一)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完善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各级宣传、广电、报刊、教育等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在每年的5·12“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段定期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强化宣传。区地震办要牵头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厂区、进乡村、进家庭”宣传活动,扎实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教育部门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每学期开学后,教育局要督促各大中小学校集中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每所学校应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讲座,举办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二)做好信息和舆论引导。地震、新闻宣传部门要密切配合,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完善地震突发新闻快速反应机制、舆论收集和分析机制,畅通信息报送及渠道。充分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处置地震谣传,保持社会安定稳定。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篇5

大家好!

今天,能够参加这样的一个专题讲座,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准确地说,是非常感激!为什么这样说,我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的“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省厅、省抗震办会为我们编制抗震防灾规划而专门在举办这么一个专题讲座。原来按照省抗震办的意见,这个专题讲座还要专门到我们来举行的,但考虑到我们地处较偏,接待能力有限,更主要的是我们在城市抗震设防编制上也没有什么比较好的经验,所以省抗震办综合我们的意见后还是决定在来举办这么一个活动,对此我是深感谦意。二是没想到省抗震办还专门安排我要在这个会上进行一个发言,对此我是受宠若惊,又深感不能胜任。因为今天我们在座的大部分都是规划设计行业的精英、骨干,而我可能还只能算是一个刚刚入门的“门外汉”。但不管怎么说,我认为这是对我们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包括我本人的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因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结合这么一个专题讲座,我想主要谈一谈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谈一谈做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重要性

刚才,省厅、市局的领导都讲到了做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极端重要性。下面,我就以地震为例,通过几个数据来帮助大家进一步加强这种认识。

我国是地震灾害最重的国家,以下几个数据可以帮助大家理解,那就是:一个1/3,两个1/2,一个100%。

一个1/3:即20世纪全球1/3的大陆地震发生在我国;

两个1/2:即20世纪我国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的一半,新中国成立以来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

一个100%:即有历史记载以来,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20世纪全球两次造成死亡20万人以上的大地震都发生在我国,一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死亡23.4万人;另一次是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2万人。就拿最近的汶川“5.12”地震来说,地震共造成6.9万人遇难,1.8万人失踪,可谓是触目惊心。

而我们现在编制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就是要在全面调查城市地震地质情况和现有建筑物、设施、设备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抗震防灾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结合城市规划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对策,是贯彻防震减灾“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方针,指导城市防震抗灾和从源头上减轻地震灾情的有效举措。

二、谈一谈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县城第三轮总体规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日益扩张的需要,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快速、有序、健康发展。特别是2011年下半年新一届县委、政府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提出了“创特色、铸品牌、成‘一极’,建设‘风景独好’新”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东拓南进”的县城发展方向,快速启动了以月亮湾新区建设、城区路网畅通工程、百里湘江绿色经济长廊工程、城区出入口整治改造工程、“三江六岸”路堤景观工程、206国道东移等一大批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布局日益优化,原有的第三轮县城总体规划对县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日益突显。为此,新一届县委、政府把编制好、实施好第四轮县城总体规划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根据《防震减灾法》和建设部《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并且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县处于广东河源至福建邵武地震大断裂带中段,有多次发生中强破坏性地震的背景,为7度抗震设防区。因此,县委、政府决定在编制县城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同时,组织对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一起进行编制,并且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目前,我局已经聘请了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进行编制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重点开展对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燃气管网等生命线工程以及地震救灾指挥中心、医院、重大危险源、防灾避难场所等重点保障设施的抗震防灾规划和建设,从总体上做好城市抗震防灾工作。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的完成,对于保证我县第四轮总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必将大大增强城市整体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谈一谈从规划建设角度如何编制和贯彻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

规划建设系统的抗震防灾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根据规划建设领域抗震防灾工作的需要,抗震防灾工作要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新的工作体系。具体上说,我认为主要是要把握“三个要点”、坚持“四个原则”、关注“五个节点”。

“三个要点”即:一是要通过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向综合防灾延伸,并重点体现出防灾减灾应急工作的措施,起到为当地政府当好参谋、分忧解难的职能作用,在特殊情况下还起到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二是要通过编制抗震防灾规划,使新建工程、改建工程都能达到地震时的基本抗御目标;三是要通过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在新城建设及旧城改造时,适宜地建设一些小游园、绿地广场,既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又增加避难场所。

“四个原则”即:一是突出性原则。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制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和职能,因此应统筹规划,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使规划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规范性原则。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抗震设防的一系列标准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规定,实事求是。三是前瞻性原则。规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本地现在的定位和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要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不能成为日后制约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四是可操作性原则。规划的制定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要便于日后组织实施。

“五个节点”即:一是在工作布局上,我们既要重视城市抗震防灾工作,又要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形势下加强村镇抗震防灾工作。二是在工作重点上,既要加强对单体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又要重视城镇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既要重视震前的灾害防御又要重视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演练。三是在管理环节上,既要继续做好新建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又要强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抗震质量监管。四是在管理对象上,既要重视房屋建筑、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的抗震设防,又要强化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与防灾减灾。五是在工作内容上,既要加强法制建设,重视基础资料收集,又要高度重视新技术在抗震防灾中的应用。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篇6

我市是地震活动频发地区,周边地区有多个地震断裂带,形成南北东西夹击之势,极易因周边地震发生重大次生灾害或衍生灾害,因此,我市同时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市委、市政府和省地震局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高度重视,就加强地震监测、做好震情跟踪、推进应急能力建设等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省地震局张宏卫局长春节前到我市实地视察指导,充分体现了对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关怀和关注。各县(区)、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工作部署,积极主动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纵深推进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了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得到加强。一是财政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对监测仪器进行更新,同时防震减灾部门对地震观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二是防震减灾部门抓住震情不放松,扎实开展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强化加密措施,加强区域联防协作,科学研制,及时核实各类宏微观异常,深入分析震情形势,密切跟踪震情变化,对全市地震趋势做出了较好的分析判断,确保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二)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提高。加强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落实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设防等级。去年,相继完成了米易马鞍山水库、钢城大厦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场址地震安全性评价和花城新区地震小区划工作。各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民居建设设计图集,加强农居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和指导,国土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教育部门继续组织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交通部门完成了危桥加固,水务部门开展病险水库整治,安监部门着力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民政部门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应急避难场所和救灾物资贮备库建设,我市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明显提高。

(三)应急处理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加强管理,提升地震应急处置能力。根据《市地震应急预案》,对全市地震应急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对地震现场工作必需的应急物资进行储备,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检查并及时补充、更新,确保震时应急所需。二是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救援能力训练,去年4月11日,川滇公安消防部门在乐山开展全国公安消防部队川滇地区地震应急救援拉动演练,我市应急救援支队参加了此次演练,此外,与人防工作相结合购买添置了装备水平较好、能够运用卫星平台提供信息服务的大型应急通讯指挥车,大大增强了处理突发地震灾害事件的能力。三是各县(区)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地震应急预案及其他专项预案修订工作。四是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在全市各乡(镇)和街办各设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将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普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结合起来,有效整合资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地震宏观异常的搜集和地震灾情速报的问题。

(四)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成效。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活动月和历史重大地震纪念日等系列活动,印发各种科普读物,由政府主导,部门、市县(区)、企业联动,通过各种媒体、学校、社区、闹市区、农村集镇、科普教育基地等阵地,采取知识竞赛、设街头宣传站、科普讲座等多种形式,面向全社会进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及普法活动,增强了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五)规划体系基本建立。市发改、财政、防震减灾等部门积极推进《市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该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为我市作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规划支撑和保证。同时,市住建、水务、应急、民政等部门也将防震减灾工作内容纳入同级行业规划,各县(区)也积极推进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

回顾过去一年,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取得长足进展,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目标思路进一步清晰,工作措施进一步强化,工作合力进一步增强。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为做好这项工作付出辛勤努力的部门单位和防震减灾第一线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二、要清醒认识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

年,是我市“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启动实施的关键一年,市委、市政府就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对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要清醒认识我市震情的严峻形势。刚才,王建立同志介绍了我市及周边地震趋势,其严峻形势不容忽视,地震形势异常复杂,可以概括为一是自身规律;二是周边影响;三是人类生产活动对地震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震情意识,高度重视,严加防范,牢固树立“即使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思想,彻底消除侥幸心理,进一步增强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要清醒认识工作任务的繁重形势。面对我市复杂的地震形势,震情监视、震灾防御、应急处置等工作责任重大。同时,今年也是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启动实施关键一年,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务必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三要清醒认识加快基础建设的紧迫形势。我市防震减灾基础还很脆弱,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差还远。当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依然存在以下问题: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还存在漏洞、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依然十分薄弱、防震减灾工作经费保障缺口较大、防震减灾机构人员编制不能完全满足形势任务要求。此外,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不够健全;仍然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尚未排出,部分桥梁、水库还在除险加固过程中;现有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贮备库还不能满足需要。对于这些薄弱环节,我们务必清醒认识,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加快解决和改进。

三、要积极应对,全面做好年防震减灾工作

刚才,市防震减灾局局长卢开南同志提出的年度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任务安排意见,符合我市实际,我都赞同。当前,面对我市严峻的震情形势和迫切的社会需求,按照把地下搞清楚,把地面建牢固,一旦发生地震能有效降低损失的总体要求,我再强调几点:

(一)加快地震监测基础建设,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对于地震预测预报这个世界科学难题和挑战,我们既要增强对地震监测预报科学发展的信心,又要有永不放弃的追求和决心,地震部门和有关县(区)要根据我市震情趋势意见,制定震情跟踪方案,落实有效措施,加强震情研究,努力把握好地震趋势。一是要加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结合“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加快全市地震监测台网改造步伐,优化台网布局,推进技术更新,同时,各县(区)要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加强本地区地震监测台网建设,作为全市台网的重要补充。二是要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依法进行行政审批,做好台站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地震监测数据连续、可靠。三是要改进震情会商机制,充分整合周边地区和国家、省、市的地震监测力量和信息。落实好震情监视跟踪措施,注重发挥群测群防作用,积极开展地震预测预报探索实践,专群结合,集思广益,努力捕捉震前信息,力争做出具有减灾实效的预测预报。

(二)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工作,提高城乡综合防御能力。我们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工作,探明活断层的分布情况及其活动性。其次,要着力提高建设工程抗震能力:一是要依法把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并联审批程序。将抗震设防作为项目审批的必备内容,严格审查,严格监管,严格执法,确保建设工程落实抗震设防标准。二是要适当提高重要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坚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交通、电力、通信等生命线工程也要注意提高抗灾能力。这一点上,希望党政机关、市级各部门要带好头,作好示范。三是要组织开展地震安全隐患排查。全面排查各类建筑物、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在抗震设防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除险加固措施,抓紧组织搬迁处于地震活断层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的民居,特别是矿山、水利、交通等重大设施建设工程要注意加强检查,清除隐患。四是相关部门要规范管理好危化物品。五是要严把永久性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材料质量关,加强监测预警和隐患排查工作,严防次生衍生灾害发生。六是要继续组织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消除安全隐患。

(三)健全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提高应急救援救助能力。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将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要健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要抓紧修订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推进全市地震灾情速报网络和技术系统建设,落实好相应的人员和经费。加强各级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二是要加强抢险救援队伍建设。交通、通信、卫生、水利等部门要加强行业专业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同时要加强军地应急协调机制和社会志愿者组织建设,完善我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三是要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救灾物资调度体系;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建设,为群众应急避险提供安全保障。四是要加强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完善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保障、次生灾害防范等应急救助体系,不断提升我市应急救助能力。

(四)抓好新修订的《省防震减灾条例》宣传贯彻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县(区)和有关部门要将《条例》宣贯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多形式、分层次、大范围地开展好《条例》宣传工作,扩大《条例》宣贯的影响力;要深入研究《条例》所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结合实际,制订落实好配套措施,确保《条例》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五)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增强广大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是提高我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必然要求。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一是要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坚持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纳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纲要、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教育计划,制定和落实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二是要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载体建设。继续推广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社区,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影响面和影响力。三是要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制作。组织制作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宣传产品,组织开展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及其他重点时段的公众宣传活动,提高宣传教育实效性。四是要加强地震新闻宣传管理。做好地震事件信息工作,严格地震信息、新闻报道归口管理,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妥善处置地震谣传、误传事件,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六)积极参加全市防灾救灾综合演练。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5月11日,在米易举行防灾救灾大演练。此次大演练是我市规模最大、范围最宽、实战最强的一次防灾救灾演练,既是对全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成果的全面检验,又是提振全市人民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信心的机会,同时对于提高我市全民防灾救灾意识,提高各级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务必抓紧筹备,细化工作方案,分解职责任务,确保此次大演练圆满成功,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我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四、要强化防震减灾工作保障

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是我市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务必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始终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扎扎实实落实好相关保障措施。

一是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责任机制。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将防震减灾工作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要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相应的工作责任制,明确考核的指标,严格考核的标准,与奖惩进行挂钩,逐步建立防震减灾工作长效机制。

二是要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投入机制。各县(区)要依法编制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将防震减灾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列入工作计划,争取逐步予以解决。其次,要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篇7

一、概念

所谓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关于地质灾害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和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同观点。归纳起来,学术界的几种通行说法主要有:1、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的一种变异现象;2、地质灾害是指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发展的地质事件,如地震、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3、地质灾害是指那些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潜在威胁的自然和人为地质作用(现象);4、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5、地质灾害是因地质活动引起对人类生活、生产及环境的破坏或者损失的现象。

二、在规划中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是防治地质灾害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依据。科学规划对主动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和审批应建立地质灾害调查制度、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审批权限、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原则、规范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内容、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位及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应当包括下

列内容:

(一)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原则和目标;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重点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只能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这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质灾害现状提出的在规划期内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本准则。由于我国灾害种类多、活动频繁、危害严重,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同时,防治工作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依法保护地质环境和治理地质灾害,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使地质灾害防治法制化,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科学化;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普教育工作,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水平,建立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等内容。

地质灾害的防治目标,是指在一定期限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达到的目标。地质灾害防治目标应当分阶段实施。总的要求是提高预报成功率,避免经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主要包括:一是地质灾害防治基础调查和科研项目。二是搬迁避让工程。三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根据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对危害公共安全、自然因素引发的灾害要由财政出资,对人为活动引发的灾害也要进行经济技术论证,分清责任,实施治理工程;四是监测预警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要实施监测预警工程,包括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预警预报。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是指为实现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预期目标而实施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法制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坚持群专结合及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等。

地质灾害防治的工作重点,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该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列入规划,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是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为了从源头上解决和避免这个问题,首先在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规划以及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好城

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城市规划区内地质情况尚不清晰的,必须加强和补充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建设用地条件;凡没有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在总结近几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处理好城市

总体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关系,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时,应当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其组成部分。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篇8

关键词:城市绿地防灾减灾规划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本文为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项目《防灾避险视角下的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23140094-6)。

1、城市防灾减灾绿地规划研究概况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城市绿地作为城市开敞空间,在地震、火灾等重大灾害发生时,能够作为群众紧急避险、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国外防灾避灾绿地规划研究

1.1.1欧美国家防灾避险绿地实践

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的建设和发展多与城市灾害的发生和灾后城市复建有关。欧洲城市防灾绿地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如1693年的意大利卡塔尼亚和1755年的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在灾后的重建规划中,将城市林荫大道与城市广场相结合,相对完善的防灾、避灾、救灾体系[1]。1852-1870年的巴黎旧城改造,开辟了多条笔直的林荫大道,建设环城道路,兴建众多城市广场和公园等。使巴黎的公共卫生条件改善、传染病绝迹。

美国的城市规划借鉴了欧洲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避免了许多城市化过程引起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促使美国开始考虑建造公园系统,以绿地开敞空间提高城市的抗火灾能力。这一规划方法和思想,成为后来防灾型绿地系统规划的先驱[2]。1883年,昆・布朗提出公园系统的建设应该起到保护自然环境、净化空气、防止火灾和传染病蔓延等作用。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积极推动建立以“防灾型社区”为中心的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3],将社区公园、开放空间与防灾减灾、灾时避难、灾后重建相结合。

1.1.2日本防灾绿地的发展

日本是一个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四面临海的岛国,地震、台风、暴雨、火山等引起的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其防灾绿地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江户幕府时期设置具有防火带作用的火除地。早在1919年,日本政府就颁布了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城市规划法规《都市计画法》,规定各城市必须将城市公园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列入城市规划。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使公园绿地的防灾功能受到城市管理专家们的瞩目,并被列为研究对象,“防灾公园”建设被正式推动[2]。1978年,具有防止地震火灾功能的城市公园建设被纳入日本国家预算中,有效促进了防灾绿地建设的展开。1993年,日本对《都市公园法实施令》进行了修正,对城市公园建设时的灾害应急设施进行了必要的定位。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公园绿地在灾时避难、救灾及灾后复建等方面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4]。促使日本政府再次认识到城市公园在防灾救灾方面的作用,编制了《防灾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进一步推动了防灾公园建设的展开。

1.2我国防灾避险绿地的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灾害较多,城市防灾减灾绿地建设远远跟不上城市经济和人口的发展。1976唐山震后重建中,增加了城市公园面积,将抗震通道与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相连,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通畅及时,居民能迅速疏散到绿地中去[5]。2003年10月,建成国内第一个防灾公园――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6]。2004年11月开始实施《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促进了北京市应急避难绿地的建设发展。此外,西安、泉州、天津、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对防灾公园的建设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并着手开展准备、规划和建设工作。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中国地震局印发了《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意见》,积极推动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原则、建设思路、管理要求提出了建议。

2、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功能及分类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是指“在各种城市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为了保护城市和城市居民的生命和物质财产、强化城市防灾构造、建立并完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防灾体系与能力而建设的起到减灾与防御工程、广域防灾据点、避难场地、避难道路和灾后恢复据点作用的城市各类绿地”[7]。所以城市绿地除了娱乐休闲、改善环境等功能外还承担着防灾减灾功能:(1)灾害发生时为城市居民提供临时或较长时间的避难场所及避灾、救灾通道;(2)充当灾害的隔离带,防止火灾或灾害气体蔓延;(3)救援、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活动的据点;(4)对避难者进行紧急救援及消防、储运生活物质集散地;(5)灾时情报的收集与传播。

根据其功能性质不同,可将防灾避险绿地分为五种类型即:(1)中心防灾避险绿地;(2)固定防灾避险绿地;(3)紧急防灾避险绿地;(4)隔离缓冲绿地;(5)绿色疏散通道。

3、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原则

城市防灾减灾绿地的建设与改造,除了满足基本观赏和生态功能外,必须综合考虑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对其进行合理完善的生态规划。需遵循以下原则进行:(1)综合防灾、统筹规划:配置防灾绿地应当着眼于各类避难场所的综合防灾功能、统筹规划,全面发挥各开敞空间的防灾减灾功能。(2)均衡布局、就近避难:综合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各避难绿地的服务半径和人均绿地面积,做到就近避难。(3)通达性:充分考虑道路交通的通达性,如设置不同方向的两条以上的对外通道、防震通道的建设、停机坪的设置等,保证灾时人流和物资流通。(4)可操作性:紧密结合市区中可以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各类公园绿地、体育场、学校操场、各类广场和空地,以及连接上述场所的道路,划定避难场所用地和与之配套的绿色疏散通道,使各类救灾设施的设置、布局更便捷、操作性更强。(5)“平灾结合”:做到平时履行休闲、娱乐、健身和生态等功能,灾时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6)步行原则:充分考虑防灾绿地的服务半径,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共建筑等人群聚集区域多安排紧急避险用地,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4、对邯郸市防灾绿地建设优化思考

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是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角度,对不同类型、不同地段、不同条件的绿地在非常时期的作用加以研究。构建防灾避险绿地体系,充分发挥灾时绿地功能,是提高城市安全性的有效手段。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应纳入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之中,使之一个有机的整体。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纵向上应与上位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很好的衔接、横向上与相关的防灾减灾专项规划有充分的协调和融合,同时,对每一处避难绿地的规划设计进行指导。

邯郸市地处我国华北地区,属地震活动地区,遭受灾害威胁严峻。目前,邯郸市境内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三项指标逐年持续增长,分别达到43%、35%和10.9平方米;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但在对城市绿地防灾减灾规划方面所做工作仍有所欠缺,为此,我们应借鉴目前世界尤其是日本和美国丰富的防灾经验,结合城市绿地的功能,增设或规划现有绿地的综合防灾功能,平灾结合,建设好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在建设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步骤的逐渐完善城市防灾绿地的相关法律规范,构建具有合理层级结构的城市防灾绿地体系,加强绿地内的避难救援设施的建设等,此外还应考虑绿色植物本身的防灾减灾功能,如增加防火、耐火树种的种植等。

参考文献:

[1].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国外城市绿地的防灾功能[J].中国减灾,2009(3):24-25.

[3].LivingwithRisk:aGlobalReviewofDisasterReductioninitiatives2004.Unitednationspubns,2004.

[4].苏幼坡等.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J].世界地震工程,2004,20(4):27-29.

[5].洪金祥,崔雅君.城市园林绿化与抗震防灾―唐山市震后绿地作用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1999(3):57-58.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篇9

一、指导思想

统筹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重点,努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建设目标

通过方案实施,全面完成县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的各项指标任务,形成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覆盖面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和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力争农村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能提前15—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防灾减灾信息覆盖面达到90%以上;重点服务对象和80%以上农户能够科学使用气象为农服务信息;农户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气象服务专项投入产出比达1:15以上。

三、实施步骤

(一)启动准备阶段

1、时间安排: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

2、主要工作:①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两个体系)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②拟定项目实施方案,成立三农气象服务专项领导小组、确定气象协理员,召开项目启动会,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

1、时间安排: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

2、主要工作:按照《实施方案》和《气象标准化乡镇建设任务分解表》中的要求,有计划、分步骤、按时间节点组织实施。

(三)完善提高阶段

1、时间安排:2013年11月1日至30日

2、主要工作:仔细对照县《气象标准化乡镇建设任务分解表》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和提高。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成立镇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由镇分管领导领导任组长,各村委会主任、小学校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民政所所长、土管所所长、规划所所长、财政所所长、水利员、林管员为成员,负责协调和处理日常工作。

(二)各线口协作,形成合力

镇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民政等涉农涉灾线口要打破部门界限,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建立部门之间信息共享、队伍共建、渠道共用机制,与气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一是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建立部门信息共享与联合机制,共同制作、联合农村综合防灾减灾信息。二是强化人力资源整合,依托多部门,开展灾害风险普查、评估、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示范等业务,努力形成我镇涉农、涉灾部门之间联合调查、联合会商、联合制作服务产品、联合信息和联合全程服务的工作合力。

(三)确保投入,规范使用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从2014年起,每年将运行、维护、保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镇财政每年安排1万元经费,用于全镇气象信息服务站设施、设备的添置、运行、维护以及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要规范资金使用,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统一进入“三农”服务专项账户,做到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不得转移、挪用。要严格执行财务纪律,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确保专项经费发挥效益。

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篇10

25日上午,这次检查组全体成员召开会议,听取了省地震局负责同志关于全省防震减灾“一法一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汇报。车秀兰出席会议并讲话。

车秀兰指出,这次执法检查,是省人大常委会201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常委会希望通过此次检查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形成有力推动,更好地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各有关部门要以此次检查活动为契机,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保证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制。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广,时效要求高,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防震减灾“一法一例”,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精神,依法履行职责,切实把防震减灾工作规划好、部署好、实施好。

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地震监测水平,增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提高地震应急反应和救助能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技创新,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整体水平。

要进一步强化全社会依法防震减灾意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培训工作制度化,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避震自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