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明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8:22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篇1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理念文化;行为文化:视觉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构成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它以校园精神为核心,以校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主要形式。具有引领性、教育性、实践性、继承与创新性、规范性等特点。

结合CiS理论,笔者将高校校园文化分为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三个层面。

1.高校校园理念文化。指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它与学校独特的历史背景、地理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引导学校发展方向,塑造学校品格的立校之本,处于校园文化的核心层面,包括大学价值观、大学精神、大学气质、大学作风及大学哲学等,对学校的办学方向及行为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校训是“大工至善、大学至真”,该校训源于毛泽东主席为学校的题词“工学”。意为“工”与“学”并举,实践与理论并重。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追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高精神境界。

2.校园行为文化。指师生员工在学校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及文体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它是学校作风、精神状态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既包括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和准则,即制度文化,如师生行为规范及高校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等,又包括教学生活以及学生借助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

3.校园视觉文化。指通过视觉的表现力来诠释校园理念和校园精神,使抽象的理念落实为具体可见的传达符号,形成一整套象征化、同一化、标准化的符号系统。校园视觉文化在校园文化三个层面当中最具传播力和感染力。包括大学名称、大学标志、标准色、校歌、校徽、校旗、宣传标语等基本要素,也包括教学设备、办公用品、师生制服及学校礼品等应用要素。

二、中美高校校园文化比较

1.美国的校园文化

(1)注重个性化的校园文化风格

美国人最大的特点是极具个性化和想象力,美国100多年前的以农学院为主的“赠地学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已发展成为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并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传统,积淀起了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衣阿华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宏伟的大门,甚至没有院墙,有时连街区和校区的界线也很模糊。但那些古老的建筑、挺拔的大树、平整的草坪、知名学者的名言碑刻,多学科自由的学术气氛,激烈的竞争氛围以及反映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的壁画、雕刻等比比皆是,置身其中,不由令人肃然起敬。有这样的氛围熏陶,对学生成长是十分有益的。美国各大学都十分注重人文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社会学、历史、音乐、绘画等人文社科类课程。

(2)注重培养群体意识

美国的教育思想一方面鼓励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注重团队精神、群体意识、社会伦理道德的培养。美国人向来以义工精神为傲,孩子从小就学习要为社区和个人作各种义务服务。现在大学的一项新趋势是把义工精神跟正规课程结合,学生们一面当义工,一面拿学分。全美的大学正流行把教室扩展到社区。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社会,人们从小就参与许多互动的活动。美国小孩自小就热衷于大量的课外活动,比如打少棒、参加音乐课程、加入男女童军、参与戏剧制作、到朋友家过夜等,花样繁多。他们无比的主动、投入,而且更显著的是,他们从中发展社交技巧,同时乐在其中。

(3)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自以电子计算机诞生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大学校园逐步得到应用以来,信息化就一直伴随着大学校园的成长过程。致力于信息化校园建设成为现代美国大学的重要任务。由于校园网络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

2.中国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颇深,例如蔡元培在对北京大学革故鼎新之际,提出“仿世界各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从而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传统,塑造了北大包容性强的校园文化风格。加之近年来国家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集中表现为:有的高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科学的定位还缺乏高度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还不够多样,措施、手段还不够落实,效果还不够明显;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忽视了大学活跃的学术氛围及鼓励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把校园理念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视觉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建立整套完备的校园文化体系。

三、对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着力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培育崇高的大学理念

一所没有崇高精神境界的大学,不可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各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的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里充满先进文化氛围和探索真理的理想追求;通过理想精神的浸润,师生之间的交流、感悟,学术大师的人格魅力和卓著声望的熏陶;优美的校园风光和极富人情味(人性化)的管理,激发青年学子潜心向学,报效祖国的热情;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诚信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同的大学,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办学风格,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气质;从宏观上分析,大学应该拥有独立、包容、和谐、时尚的气质。

首先,大学需要有个性。应该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周边的条件而各显其能,各展其“特”,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其次,大学是不同思想流派的交汇之所,各种意识形态的角力之地,因此大学应培养包容的气质。它展现了现代大学海纳百川、海阔天高的胸襟和风范。没有包容,大学就没有多样性,就没有生气和活力,思想创新和学术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前提,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就不复存在。

再次,大学还应建构和谐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形成师生和谐,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和谐,人与校园环境相和谐的良好局面。

最后,大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具备了“时尚”的大学气质,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生命力旺盛,创新色彩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2.积极开拓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规范师生操守

首先,建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机制,创新校园制度文化。要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地位和作用,并促使各部门从实际出发,根据整体规划的要求,制定出本部门的具体计划、安排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实现校园文化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良好局面。

其次,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最后,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建设管理和使用好校刊,播电视和校园网等宣传舆论阵地,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明确指向性的舆论环境。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加强网络硬件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建立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网站,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文化活动,净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全面地发挥网络、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等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重视校园视觉文化建设,打造和谐校园

首先,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在校园基础设施上狠下工夫,要加大投入改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条件,要努力确保各类设施齐全、先进,为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篇2

一、民族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

民族高校校园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占了一定比例的,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传统文化、等造成了民族类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不同民族的师生之间会因为民族、地区等一些因素而出现一些不同情况,体现在生活习惯、行事风格的不同等方面。民族类高校要以维护少数民族利益为核心、培养民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肩负党和人民历史发展责任为己任。

二、民族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我国民族类高校作为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服务的高等院校,现如今正在蓬勃发展中,截止2016年,我国已建成包括985工程民族类高校1所、区域性民族类高校4所共计21所民族类高校。在民族类高校中,团结、平等、友爱的校园文化正蔚然成风,来自不同民族拥有不同文化的学生彼此之间求同存异,各级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民族类高校的社会声望进一步提升。随着国家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民族教育事业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在迎接着新的挑战。

三、加强民族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进行正确引导,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

要把“民族理论和政策”作为每个专业的公共必修科目纳入教学中。在经常举办的各级培训班中把“民族理论和政策”作为重要的内容开展“四个认同”宣讲活动,以党校、团校、班级为阵地,以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民族政策,加强“一个硬道理”、“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全校全体人员要认真贯彻党的“四个认同”基本政策,在认同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同一种制度、同一种奋斗目标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扬民族平等思想,让各族学生、教职工参与其中,多宣传民族政策,多开民族精神讲座会。

(二)增强各民族相互尊重的意识,培养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

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类高校与普通性大学之间的不同,学院和辅导员要了解自己学生的民族情况,合理处理好来自学生民族不同导致的矛盾冲突,以一种包容理解的思想去化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样,学生也要有对于其他民族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共建一个和谐团结友好的民族高校文化氛围。

(三)重视各民族文化,传播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民族类高校应该要成为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交流借鉴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开展民族民间文艺进课堂,培养大量民族文艺人才。不定期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节活动,传承并发扬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常开民族表演会,与民族学生一起过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将少数民族中的精彩通过一种合理的方式展现在广大学生面前,让学生普遍感受来自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美。

(四)坚持弘扬团结主旋律与彰显民族高校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共同信念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践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目标。

通过全员参与,从净化、绿化、美化整治校容校貌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通过3-5年的努力,促使我校校园达到: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规章制度齐全、规范、科学,校风、教风、学风体现团结拼搏、和谐文明、以人为本的精神,最终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三、遵循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重视人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思想性原则:就是要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相统一,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占领校园,就是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校园文化阵地。

实践性原则:校园文化重在建设,重在实践,要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全面成才、形式喜闻乐见、同学参与性强、身受广大同学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

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所以要统筹兼顾,全员参与,持之以恒。

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全体师生的和谐发展。

个性化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规范要求,又要按年级分层,因材施教,形成特色。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搞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职中艰苦创业、不断进取的精神;二是开展好主题活动,如读书活动、中学生演讲、明是非辩论会、唱革命歌曲颂祖国大好河山活动等;三是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抓好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节,办好校刊《季节风》及《小荷月报》等;四是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校园广播、橱窗、专栏、标语等途径扩大校园舆论宣传,开办的橱窗、专栏、黑板报、手抄报等的质量要逐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扎实搞好以下四方面文化建设: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即校园环境,是直观性文化,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各种建筑、教学设备、文化生活设施、园林、草地、花坛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学校在积极争取校园后面48亩土地的同时,计划从今秋开始,对校园环境进行整改,内容包括:学生宿舍楼粉刷、教学楼粉刷装修、学生食堂治理、办公条件改善、校园网建设进一步完善、校园绿化美化、创设各种文化设施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并在思想概念、布局格调、育人功能上做到和谐统一。

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规划分批完成学校的净化、绿化和亮化工作,逐步使校园环境达到完全花园式学校的要求;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开辟灯光报栏、灯光橱窗、个性展示墙、名师名生展示走廊、校园语言、图书室、阅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利用教室走廊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文化墙,使学生亲自参与自我熏陶;建成学校完善的校园电化教学网络,让网络延伸至学生教室,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现代教学;在学校主要部位名人名言宣传字画,展示学校的校训和教书育人理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强烈的规范组织秩序性,属于校园范围内必须强制执行和严格遵守的文化类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证。要以《永昌职中规章制度汇编》为基准,进一步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学校的校规、校纪、教学及管理制度要“全”,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内容要“细”,条例明确,操作性强;执行要“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坚持教代会制度,涉及教职工调资、聘任、评先、奖励等重大利益的事项都要提交教代会民主讨论决策,做到有章可依、公开、公平、公正;坚持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学校各项事务都要通过校务会讨论后予以执行;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利用橱窗公示等多种方式及时对外公布学校财务收支、学生费用收取等情况,做到校务公开透明,教职工心中有数;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做到以法律为依据,照规章制度行事,文明治校,文明执教。

3、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师生精神风貌和思想素质、修养的内在及外显表现,是一所学校高层次办学的体现,根据学校21年的发展史,深刻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确立我校的文化建设以校训“团结、进取、求实、创新”为基础,围绕“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为主体来开展。一方面要注重创设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各种健康有意的课外文化活动,占领学生的业余生活阵地。政教处和团委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要开展好绘画、书法、手抄报、小发明、小制作等创作与比赛活动。以广大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增设让全校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丰富“第二课堂”,如成立合唱团、器乐队、舞蹈队.运动队、文学社(团)等组织。举办好每年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教育,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育。如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通过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鼓励学生健康向上;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或优秀影视片;利用各种纪念日,组织开展读书宣传活动;每年组织新生开展学前军训教育和入学教育,进行新党员、新团员宣誓;举办各种知识竞赛或演讲会等活动,使青年老师和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结合本校实际,通过阐释校训、校歌、校徽等形式,汇集职中特色,传承职中文化,弘扬职中精神。

4、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校徽、校训、校歌、校报、校刊、校树、校花、校风、教风和学风等表现出来。校园精神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其精神内涵包括宽容诚信、谦虚博学、求真务实、民主创新等。这方面,学校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将进一步注重实效,突出特色,充分展现职中文化特色。

五、保障措施。

1、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其次,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中小学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文明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对中小学校园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蚀,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确保中小学生健康成才。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保证活动效果,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支部书记杨永新担任、副组长由校长李光宇担任、校委会成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全面组织领导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根据学校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明确学校党政办公室为协调职能部门,政教处、总务处、教务处、团委、艺术组、校刊编辑部、广播室等部门为具体实施部门,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投入。

学校将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它建设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物质保障,最大限度地提高投资效益。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一方面由学校每年按一定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基金基数;另一方面,大力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团体、学校师生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资出力,并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和奖励。

4、以人为本,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师生是学校的主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塑造者,同时又受到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动员他们投入到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

5、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篇4

关键词:校园文化;精神文明;环境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73

1高职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1.1校园物质环境缺乏内涵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为学校文化、教育教学、学生活动等日常活动服务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物质对象,包括校园建筑、活动场馆、校园绿化、教学设备等等,它包含着一所学校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向学生们传递和展现着学校的精神内涵,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优雅的校园环境会令学生们赏心悦目,同时也能发挥激励作用,培育学生们优雅风度的养成。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通常比较注重物质文化,反而忽略了对精神文化的培养。校园物质文化能提供给学生们舒适的生活环境,而精神文化环境t是熏陶着学生们的情操。

目前学校校园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文景观还比较单薄,尤其是公共休息环境区域内,缺少体现校园文化特征的文化景观和文化气息,虽然有一些雕塑或者山石,但也未辅以文字说明,让人无法领悟其中的涵义,如学生商业区的“书山”就比较突兀,设计也让人无法理解。

1.2校园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内容形成共识,需要全校师生员工了解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互相交流、互相促进。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做得不够,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示范比较薄弱,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比较欠缺,使得各部门和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建设认识还不够统一,这也是产生问题与存在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校园内宣传标语的引领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设计恰当的宣传标语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可以帮助学生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在调研结果中,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效果甚微,校园内缺乏系统有个性、符合青年学生们审美的校园宣传标语。尤其是教室内的宣传标语和图片也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规范。文明宿舍的创建还仅停留在“环境卫生”上。与此同时,校园文化的宣传也没有渗透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各个角落,未充分利用橱窗、教学楼走廊、宿舍墙壁、路边花草、网络等媒介来体现和宣传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因为这种宣传的缺失,学生们对校园文化的涵义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同。

1.3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这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强素质教育也就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相比较其它高等院校大学生来讲,生源相对集中在二线城市与乡镇、农村。这些学生在中学期间,绝大多数仅只是为高考做准备,接触的都是应试教育的学习内容,在素质教育方面和泛文化方面的积累较为缺乏。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主体,其自身素质确实还有待提高。例如奇装异服、出口成“脏”、宿舍吸烟、铺张浪费等现象在学生群体中也是较为普遍的,这些都应当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过程中逐步改进。

1.4校园文化特色不足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都存在着千校一律,缺少个性的现象,无法展示学校的独特文化魅力。新的历史条件下校园文化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创新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而校园文化特色是影响学校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追求个性、打造品牌、彰显特色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以特色求创新,以特色促发展,才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学校校园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定位模糊,校园环境建设中缺乏反映传统文化和校史的元素,缺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学生的参与度、认同度都不够高,活动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学校的形象辨识度还不够高等等。

2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2.1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内涵

2.1.1将职业特色融入校园环境

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是首要任务,因此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要将职业教育和专业特色融入其中,让学生行走在校园内感受到浓浓的专业气息。如职业网球学院体育馆门口,可设立网球为主题的雕塑或者园林景观;机电学院实训中心门口可设计类似武汉地铁4号线出站口的机械造型墙,这样使得在此学习或者路过的师生们感受到专业的鲜明特色,在有限的校园范围之类,让学院之间有更加明确的地域划分。

2.1.2重视校园公共区域人文景观布置

校园公共区域是学生们使用频率最频繁的地方,也是最应该布置人文景观的地方。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有100多年的建校历史,其中有多位名人参与学校的发展历程,可将学校创办者的雕像置于校园绿化景观中,让一届届的学子们更加了解校史;也可将知名校友的照片或者图片资料制作成一面校友墙,供后辈学子们学习景仰。

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区域设置一些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如图书馆门口可增设汉字浮雕或者艺术长廊,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知识的源远流长;食堂门口可设立五谷粮食的雕塑,提醒学生们不要随意浪费粮食。

2.1.3校园环境有赖于学生素质的提升

干净、整洁的校园是学校文明的基本要求。学校要通过整体规划,加大投入,积极实施,努力提高学校卫生环境。做到校园各个区域无白色垃圾和其它杂物,保持学校干净、整洁。而环境的提升有赖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各学院的文明督导队也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进行监督和引导,真正实现学生自主管理。

将校园的绿化带进行区域划分,每周由各学院组织学生进行清扫,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学校也应定期对卫生进行检查。

2.2重视校园软环境

2.2.1进一步完备校园宣传提示标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素质教育的大课堂。学校应对公共场所的宣传标语进行统一规范和补充,如提示静止大声喧哗、勿带早餐进教室、随手带走身边垃圾、禁止吸烟等等标语应该更加完善,时刻提醒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公共场所要注意素质。

2.2.2校园软环境的规范化

学校必须提倡把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要求教师上课、与学生交流、谈话等活动,必须使用普通话;学生在校内必须使用普通话,提倡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公用文字规范化,学校公文、标牌、墙报等校园文字使用规范化。校园内杜绝不健康报刊、杂志、歌曲、图片等文化垃圾。

2.3高度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彰显武城精神

2.3.1结合学院个性,开展特色校园文化项目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共有11个二级学院,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了独特的院系文化。而院系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一方面,院系文化要契合到校园文化中来,顺应校园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在校园文化的指导下发展;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也要从院系文化中汲取优秀的、有特色的部分,不断充实自身。如学前教育学院的新生才艺大赛、初等教育学院的国学讲堂、机电学院的一站到底、酒店管理学院的调酒师大赛就是极具院系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一些高校就是因其内涵丰富的院系文化而形成学校特色,甚至引导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2.3.2持续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弘扬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道德文化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社会动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有效方式。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志愿服务工作也一直在扎实稳步的推进,颇见成效。如今年4月的武汉马拉松、“校长杯”网球赛、9月wta武汉网球公开赛等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获得了上级部门的极大肯定。在今后,志愿服务工作仍然要持续推进,并要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把该项工作的范围面向全校师生铺开,让每个积极向上的青年学生都能投身其中,这更将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2.3.3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紧密结合高职院校职业特色塑造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职业文化的结合,是升华校园精神文化的理想方式。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R邓刂省⑿形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高职学院办学与就业市场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对接和融合。

2.3.4积极开拓校园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要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职业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要建立学院网络建设和管理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网络信息监控管理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2.4师生共建校园文化,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规划

校园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且抽象的概念,它的形成并非一人或几人所为,也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不是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完成,更不是仅凭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和象征。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学校。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学生们受益,同样能使全校师生员工受益。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篇5

[关键词]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为现代社会居民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得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物质文明的发展产生差距,造成现代社会精神文明落后的局面。这使得一些当代大学生虽然在知识上占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道德品质、精神文明上却凸显出一些缺点与弊端。因此如何有效的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提升成为了我国各大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大学校园中进行文化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新任务,其主要就是通过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的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现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整合的强大功能,逐渐成为现今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及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校园传播体系的支持,逐渐在高校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给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带来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在高校范围内的广泛普及以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仍处在不断探索的缓慢过程,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匹配研究成果还不多见,这就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因此,视阈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1、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文化升级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主要来源,因此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对现代社会风气以及大学校园文化氛围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社会风气的发展,社会文化的完善等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校园中进行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有效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使得学生在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使得大学生在投入社会工作后,可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中的人、事、物等进行正确的判断,进而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这可以使我国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的改善,缩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差距,推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益于促进社会文化的升级。社会文化包括方方面面,其中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有益的发展,同时又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进行了积极的创新与完善,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社会文化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包容并蓄,开拓创新,达到了文化升级的目的。

2、满足教改需要,提升素质教育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体系,没有优秀的高等学府,那么其在科技、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都不可能取得长远的发展与进步。鉴于此,我国一直将教育当做我国的立国之本,并通过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国各大院校应对教育改革给予重视,明确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并积极的完成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目标与新任务。在当代大学校园内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其是促进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以我国教育改革为指导方向,对教育改革的各项需要予以满足,以减少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弊端与不足。同时,各大高校还应明确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素质教育进行推进,使得素质教育可以更好的与大学教育相结合,完善传统大学教育的不足,实现大学教育质量的完善。

3、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复合人才

复合型人才主要是指高素质、高水准、高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紧缺的一种人才。我国各大院校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对社会的发展需要十分的重视,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了现代大学院校努力的方向。通过对复合型人才进行了解,我们知道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拥有良好的工作能力以及优异的道德品质。在大学校园中进行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自身素质上的不足产生认识,并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得大学生可以向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1、建设体系缺失,管理主体单一

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我国目前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对于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带有着一定的阻碍。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体现在,大学管理人员在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狭隘性,其简单的将大学文化建设归结为学生工作的一种,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在管理主体上存在缺失,使得大学校园内的校园文化建设一直难以形成体系,限制了文化作用的发挥,难以达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仅将其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中,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德育教育的开展。使得学校有关部门难以对德育教育产生重视,进而使得德育教育一直停留在理论阶段,通过枯燥乏味的课堂授课向学生传达,造成德育教育效果难以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出现停滞。

2、表面功夫过盛,缺乏精神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校园制度建设,校园物质文明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而就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物质文明的建设明显要高于精神文明。部分大学院校甚至将美化校园环境,建造人文景观等当做了学校内部校园文化重要的建设内容。而这明显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忽视了内在建设而仅从表面下功夫,只能是自欺欺人,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品质等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还会在高校间造成不良风气,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发展。除此之外,大学院校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忽视还体现在,学校教师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无法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把握。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难以取得实质意义。

3、建设形式单一,个性发展不足

现代社会是一个个性解放的社会,人们在社会中生活逐渐对自我发展,自我展现等产生重视。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作为新新人类的大学生,更是将标榜自我,实现自由等当做了个人发展的座右铭。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学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按照传统统一划归的方式进行建设,仅从完善制度、组织座谈、加强宣传等方面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明显表现出了一定的单一性,不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由于现代大学校园中对创新精神仍没有全面的认识,仅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对授课方法等进行了适当的革新。因此使得一些大学校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固守成规,没有形成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之间产生冲突,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过程中,学校仅通过观看抗争电影、组织专家讲座、进行征文比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显然存在了一定的呆板性,因此大学生对这种教育方式难以全面接受,使得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国精神培养的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1、搞好文化宣传,重视文化建设

为了有效的搞好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我国有关大学院校,首先应在校园内部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师生以及学校内部工作人员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作用等产生全面的认识,并积极的投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其次,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内容庞大的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涉及面广、应用范围宽、建设任务多样化等特点。大学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失败。因此,大学院校应改变传统观念,将大学院校文化建设与大学教育教学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的加大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满足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

2、丰富建设力量,完善管理体制

由上文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直仅限于学生部门。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建设主体过于单一,经常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受阻。鉴于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有关大学院校应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当做全学校的共同任务,让每个部门每个工作人员都积极的加入到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力量,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完善的建设体系。同时,有关大学管理人员还应注意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借助管理的力量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效的指引与发展。具体来说,有关管理人员首先应制定出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注意事项等融入其中。其次,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性,应建立起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其进行管理,让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更加的规范化。

3、发挥学校特色,重视精神文明

每个大学院校由于本学校的专业不同、历史不同、校园传统不同、校训不同等,其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学校文化特色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发挥学校自身的力量,对学校的特色进行挖掘,将学校特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例如,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应重视对学校历史进行发掘,在校园中打造出浓郁的历史气息,让学生在对学校历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学校的文化底蕴进行了解。并且,学校应重视榜样的力量,向学生积极介绍往届优秀校友,让学生在对校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以校友为目标,对自己的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同时,大学院校还应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是文化建设的本质性内容。针对目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脱节的现象,大学院校应积极的完善学校内部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把抓。具体来说,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在校风建设上下工夫,通过树立良好的大学校园风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影响。同时,学校还应借助社团活动、课堂教学等多个途径对学生进行正向思想的宣传,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有关大学院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积极的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完善,让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对我国大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行有效的促进。

参考文献:

[1]肖燕芳.论媒介素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1).

[2]雷召海.关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篇6

【关键词】新媒体和谐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01-02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高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对于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办学理念的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支配着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发展规律,制约着高等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方向、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以及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卓越的导向作用,而这些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最集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功能则是对大学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的优质人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校园文化在网络等校园媒体的传播中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校园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跃至更高的层面,大学与社会之间逐步缩小距离,形成“分享与互惠”的有利关系。

2.校园文化的调节作用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时期校园文化的重心不同。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校园文化自然指向了信息化、媒体化、全民化、个性化和国际化。这种系统化、规律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为其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并作为衡量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对于在教学过程和校园生活过程中学生形成的学术素养和道德品质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出现偏差的思想和行为给予积极的纠正,对校园中不利于学术素养培养和思想建设的行为进行正向调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大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

3.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知识化,校园文化的数字化、媒体化趋势也逐步加快,校园文化的发展逐步倾向于服务于实践、面向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即实用性、开放性、社会性。在校园文化的指引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干精神,传承和发展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非凡的思想价值、深远的社会意义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新媒体资源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虽然至今学界还未对新媒体的定义加以明确,但对其主要内容达成了共识,即新媒体是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以及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主要以各大网站、手机媒体、数字杂志、电子书、移动电视、博客、微博、微信、数字图书馆等为主要形式,被称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资源具有信息快捷、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独当一面,必然会引起校园文化的连锁反应,促进校园文化发生渐进式的变革。

1.高校新媒体承载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虚拟空间”。当这种“虚拟”逐渐被广泛化、普遍化、简单化,它也就变为一种真实存在,成为现实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新媒体作为网络资源的集合体,诸如微博、博客、微信、学习软件、电子杂志等网络和手机媒体,凝聚了高校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内容,成为当代高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图书馆、数字电视等教学手段传播的及时性和广泛性,促进了其对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引导,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速度和培育质量。高校新媒体在宣传校园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校园物质文化的深刻内涵,行为文化的勇敢正义;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传达着高校教学理念、组织管理和制度文化;在校风校训的宣传中,传递着高校以人为本、塑造高尚品德和美好心灵的精神文化。高校新媒体的虚拟性正是迎合了校园文化的无形性存在,捕捉了校园文化高屋建瓴的统领作用,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媒介和物质载体。

2.高校新媒体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媒体的形式逐渐多元化,网络等新媒体形式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高校新媒体不同于一般传统媒体,它是数字化、信息化趋势引发的媒体变革与发展的产物,具有方便、快捷等特点,科技化、专业化、普遍化趋势增强,其所凝结的思想宣传和文化指引作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新媒体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信仰,指引高校的思想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对维护校园安定团结、推进高校学术科研水平的提升、提高师生的共同文化积淀和道德素养,形成和谐有序的大学氛围等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3.高校新媒体传播校园文化的思想精髓

以先进的文化武装高校师生队伍,以高尚的思想塑造当代大学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传播的工具,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状态加以宣传和表达,形成系统的思维特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逐步潜移默化地深入到高校师生的观念中,从而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广阔内涵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被高校新媒体挖掘和解读,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含义,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实践价值,促进高校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遵循校园文化的思想主旨,把校园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意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饱满的精神状态、文明的行为方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储备实力雄厚的后备生力军,输送源源不动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依托新媒体资源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高校新媒体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校园文化凝结了高校新媒体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内涵,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校园文化和高校新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共同体。因此,依托高校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高校新媒体的组合方式,整合高校新媒体资源,是建设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1.加强健康网络建设,进一步夯实校园文化媒体传播的基础

网络已成为当今高校普遍的媒体设施,师生在“虚拟空间”中展开日常交流和社会互动,形成虚拟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交叉层叠,从而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化进程、社会角色扮演与社会关系多元化发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事业中的应用,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另类空间”。与报纸杂志、校园广播等媒体形式相比,网络自有传统媒体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博、微信等各种互动软件以及游戏、学习软件都成为师生学习与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这并不能掩盖网络媒体的一些弊端。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认识事物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网络上应接不暇的庞杂信息和接踵而至的媒体炒作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判断,因而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而误入歧途。因此,提高高校网络建设的健康水平,是夯实和谐文明校园文化的基本前提,适当屏蔽一些不良网站、清理网站垃圾和低俗信息,提高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文明有序、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

2.正确定位校园文化特色,加强高校新媒体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高校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宣传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仅仅依靠高校媒体的优势就能系统化、观念化的。高校新媒体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动态,在宣传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转变原有的“灌输”为“引导”、“宣传”为“服务”、“被动”为“主动”,凸显高校新媒体的承载和桥梁作用,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社会,主动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校园文化依托于高校新媒体的实效性和广泛性,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风格,并且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校园文化指日可待。校园文化的正确定位和正确引导,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校园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为高校的招生、管理、教学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对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品牌实力,跻身国家一流大学之列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整合各种新媒体资源,进一步优化新媒体的管理和应用方式

高校新媒体资源丰富多样,仅仅依靠某一种或某几种媒体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实乃不智之举。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各种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多管齐下,才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新媒体资源各有优缺点,如何发挥新媒体资源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整合的最大效能,是高校在新媒体设施建设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本着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如何优化新媒体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避免置而不用、避免盲目攀比,建设低碳节能型的新媒体资源库,从而为媒体的管理和应用提供简易便捷的空间。新媒体的管理和应用同样需要结合校园文化的主旨和媒体设施的特点,利用校园网络论坛进行专题讨论或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解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交流平台;在校园网站及学院网站建设中宣传学校先进人物事迹,进行人物专访或者专题报道;开通校园、学生会及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的官方微博,设置自由讨论板块,对国家大事、社情民意进行及时报道,力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栏目对高校大事小事进行特色报道,充分发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从而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导向,建设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高校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霞.浅析新媒体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2(1)

[2]陈丽.数字化校园与e-Learning[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办学品位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019-02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和文化气氛。校园文化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内容,如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校园绿化美化等;校园文化也包含精神形态的内容,如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学校师生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种全校师生认同的、精神价值观念共享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实现深层融合的标志,也是校园和谐体系的核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育人环境。

一、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高职教育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规模日益扩大。高职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院校的内涵式建设,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被提上了日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了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议题。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可以让师生沐浴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有利于教师在此氛围中更好地培养高职创新人才,有助于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高职院校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尚未完全形成。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级而来,传统文化被遗弃了,新的文化尚未完全形成。高职院校在扩展规模的同时,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尚未完全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院校办学品位的提升。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提升自己的办学品位并在高等教育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形成自己个性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认识上的误区使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基本保障。有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简单的理解为校园物质形态的建设,如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学生业余生活的丰富,一味地强调发展校园环境和娱乐文化,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另外,高职院校的危机意识亟待加强,危机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由于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高职学生面临着较大的社会压力和就业压力。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地引导和帮助,很容易引发危机事件。这都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与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严重障碍。因此,纠正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误区并健全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制度可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日益盛行的非主流文化加大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当今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如微信、互联网等)。网络文化给学生打开了了解社会和世界的方便之门。但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度,网络的虚拟性有时充斥着不健康的内容。由于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够成熟,网络传播的非主流文化容易引起学生的思想混乱,极易造成不良后果,给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加大了高职院校健康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融合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将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具体内容。

三、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建设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根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注重教育主体间的和谐发展,形成谅解与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主要就是以高职学生为“本”,要把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

2.倡导主流、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是主导因素,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有力的思想和道德上的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主流文化,如爱国爱校、集体主义和主人翁意识、求实创新、严谨勤奋、诚信守信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它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和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以主流文化引领非主流文化,在弘扬主流文化的前提下融合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以先进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与方向,继续唱响主旋律;另一方面,要尊重非主流文化存在的现实性与合理性,肯定其在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和谐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促进它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对非主流文化的消极作用也要敢于批评和指正,特别是对其中容易引发思想困惑、道德失范,与主流价值截然对立的价值主张要及时引导和纠正,促进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高职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要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列入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要注重精神文化形态发展。高职院校领导要统筹校园文化建设各种要素,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充分体现精神文化建设的理念,让和谐的精神文化引领整个校园文化健康的发展。高职院校可借鉴国内外高校成功的文化建设经验,明确自己弘扬和倡导的精神实质,提炼学院建设目标、学生管理理念、教师管理理念、学校精神等精神文化,并把这些理念融于学校的制度建设、行为规范和校园规划建设中。

4.体现高职特色,加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时代性、自主性和适应性。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良好的学习习惯未能形成,但他们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高职学生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性。同时高职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创造和创新。

高职院校要形成健全的和谐校园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品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中,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既有文化又有技能的高质量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红球.学习型班级―现代高校班级建设发展创新探析口[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2).

[2]陈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14).

[3]孔凡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9).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篇8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内部控制控制环境

从《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到“十二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构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的关系

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等“升格”、“改办”而来,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不足,加上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匮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校管理机制建设相对滞后,质量与规模的矛盾突出。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都将更多地依赖于学校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

内部控制源自企业管理,其概念是指一个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大要素构成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高职院校管理引入这一企业变革理论,目的是适当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和理论,应对来自高职教育市场化和竞争的挑战,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是通过一系列详细具体的规则、政策和实施的程序来约束学校各个环节、部门和人员的行为,是一种制度规范的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治理结构、学校管理哲学、校园文化、师生员工的素质、人力资源政策等因素,它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其中校园文化居于核心地位。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基本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精神面貌与文化素养,体现为一种特有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校园文化通过影响师生员工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进而改变他们的行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内容,控制环境影响着其它内部控制要素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控制环境越好,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就越高,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又是改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和有效手段。

在高职院校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会想到靠制度管人,靠感情凝聚人,但制度会有失效的时候,感情会有变化的时候,内部控制制度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有效提高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经营管理内部环境的质量。校园文化具有导向、激励、凝聚、优化、自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对促进学校内部控制管理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得知,各项管理制度都有失效的时候,而当制度失效时,企业经营靠的就是企业文化(魏杰,2002.2),同样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它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能够增强高职院校的凝聚力,自觉规范行为,自我控制,其功能是内部控制中的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的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则是凝聚人心、统一价值观念的粘合剂。很多经验事实证明,没有校园文化作支撑,只是“为控制而控制”肯定是事倍功半的。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不协调

高职院校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要实现优化资源组合和管理,注重质量和绩效的内涵建设,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校园文化底蕴不深、特色不明显,学校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与校风、教风、学风很好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建设与内部控制目标对其的要求不协调。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很多高职院校领导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为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能美化校园环境外,其余都是些虚无飘渺的事,不感兴趣。即便是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建设仍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缺乏系统而长远的考虑和安排,以至于校园文化建设并未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

2.学校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全面。管理者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校园硬件条件的改善上,追求占地面积扩大、环境绿化、校舍条件的改善、仪器设备的现代化等等,注重的是物质可视系统建设,觉得校园漂亮了,环境美化了,硬件条件提高了,多写几条标语,张贴些宣传画,校园文化就建设好了,而忽视了校园文化软件内涵的建设。这是重物质、重表面、轻内涵、轻实质的表现,只注重物质文化层面的建设,而没有校园文化其他层面相辅时,那只是一个没有生机内涵的空壳而已。

很多职业院校对软环境建设的认识比较狭隘,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和宣传部门,局限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多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就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考虑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系统性、职业性的特点。只针对了学生而忽视了全体教职员工,只注重某几个环节的建设而缺乏系统性地规划,没有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人才培养目标等结合起来,缺少职业院校文化的特色,这都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

3.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困难较多。近几年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与速度明显提升,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大部分职业院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成,大都基础条件薄弱,资源紧张。而且由于扩招,很多职业院校在校生人数迅速上升,教学、管理、就业等常规性工作大量增加,学校人力资源条件和各种管理手段都难以与扩大的规模相匹配,学校疲于应付,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原有的高职院校校园一般都占地面积比较小,一些合并而成的学校更是条块分割成几个校区,缺乏整体规划,校园建设比较凌乱,与其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无所适从;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市场化竞争的冲击下,不发展不行,发展又资金缺乏,境遇尴尬;由于校间兼并、规模扩张等原因,校区间的原有管理理念和校园文化不尽相同,融合不到位,造成校园文化整体性系统性缺乏。这些原因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滞后,使内部控制管理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撑,跟不上管理提升的需要。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控制环境

校园文化是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核心竞争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处于上升阶段的职业教育非常需要健康的校园文化来凝聚力量、统一思想、陶冶心灵、约束行为、激励师生,有效地提高职业院校的软实力,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硬件条件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渐向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转移,更加重视内涵质量的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打造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应长抓不懈的基础工作。只有领导重视了,才能层层传递,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行动起来。学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战略发展的眼光看待校园文化的功能,统筹安排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定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规划性文件。在组织上给予保障,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挂帅,统一领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人、财、物的投入,给予经费保障;结合学院的办学特色,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理论基础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学校领导决策层要建立长效机制,调动全体师生员工的智力,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文化。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和形式的有效结合。有关校园文化的理论普遍认为,校园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和表现,是载体,属于“硬环境”的范畴,美化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创造一种积极热情和充满朝气的氛围,提高积极向上的情商;美景交融、标语格言中呈现一种个性,感悟一种理念,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再好的形式也代替不了内涵的建设,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则是实质的内容,属于“软环境”的范畴;校园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实际就是一种制度建设,它与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相辅相成,制度规定可以诠释校园文化的内涵;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公平公正,模式创新,就体现了管理制度中的文化内涵;各种规章制度、工作守则等要以文字手册的形式确定下来,下发给师生员工,进行学习培训,并共同遵守,成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高职院校要用心打造出体现自身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通过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强化文明的行为习惯,让精神文化深入到全校的群体意识中,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保证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一个价值观、道德、制度和行为不断形成和强化的过程,是一种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中“硬环境”是物质载体,“软环境”是文化内涵,应该把形式和实质有效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从而形成一种有特色有内涵,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

3.引进企业文化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要能零距离地适应就业岗位,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知识和一技之长,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高职校园文化应与职业文化相结合与融合,其鲜明的职业化特征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下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校园文化要凸显职业特色,必须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用人标准等企业文化的内容引入到校园中,增强职业化特色,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1)通过吸纳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加强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些高职院校已经通过在学校教学与行政管理中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是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有效途径。如将iSo质量理体系引入到高职院校,并通过认证,使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后勤等日常工作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进行,不仅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将“质量就是生命”的企业文化逐渐引入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来。通过引进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以把被动应付各种各样的评估,变成高职院校质量控制的自觉行为,形成预防性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能够使学校的内部管理变得有序和畅通,也使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质量观念得到快速提升,使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了职业化的特色,最终取得良好学校声誉和第三方评价业绩。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篇9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建设成为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因此,做好高中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及延伸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意义;构建途径

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途径,而进校园文化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是校园的根基与灵魂,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当前,我国大部分高中校园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各中学应对自身校园文化进行全面的审视,并应对其下大力气进行构建与延伸,为校园发展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一、高中校园文化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是中学生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能够对高中生每天的校园生活起到熏陶与滋养用。伴随着高中生高中阶段的成长,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无法取代的意义及作用。

(一)素质教育及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校园中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促进素质教育实现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校园文化不但能够对高中生的行为起到规范的作用,还能让高中生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有效地自我调节及校正,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一个中学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形象的具体体现,对培养学生诸多的意识及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不但有助于高中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及形成,还能够有效促进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科技不断发展,高中生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更渴望得到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及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以此满足其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需求,使高中阶段的他们能够积极、自主、自信、自尊地发挥强烈的进取心,以此构建真实、完美的自我形象,最终实现自身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高中校园文化能够对高中生正确审美观的培养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使高中生追求外在美时不忘对内在美进行培养及熏陶,使高中生的内涵更加深刻,同时获得创造美及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

高中校园的校园文化随时代的不断进步而得到不断发展,中学需做好校园文化的发展工作,及时调整并更新校园文化的发展目标,同时对学校的价值观念予以更新,进而使校园文化得以健康、持续的发展。学校师生是校园的主人,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享受者,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为师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及学习氛围,不但能使教师热情愉快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有效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为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及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高中阶段校园文化构建的途径

(一)树立并深化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能够帮助中学生树立并养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与价值观念,为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指引性的作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功利主义的思政教育比重过大,导致许多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名不副实。因此,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需树立并深化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同时对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协调与统筹。

(二)及时更新校园文化的建设理念

中学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改革,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的时代性。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到师生间的人格平等,营造“人本”观念的校园文化精神,有效贯彻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改革并完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鼓励高中生学生勇于追求自身价值。例如,学校要了解并重视高中生多样化的个性并对其进行深入培养,为高中生提供轻松的学习氛围,挖掘高中生的潜能,重视高中生的个人发展,并积极培养高中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及爱国主义情操。

(三)确保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相互促进

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需明确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地位,学校的文化价值体现在素质教育方面,做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保证校园管理的规范化,并为高中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另外,高中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发挥物质文化的作用,通过校园的物质文化来彰显校园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审美情操。

(四)协调弘扬传统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中学在进行校园文化构建时,需遵循改革创新、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保证校园的文化建设立足于国情之上,使校园文化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同时弘扬传统美德。例如,学校构建并完善文化建设评价及管理机制,加强与相关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三、高中阶段校园文化延伸的途径

(一)平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其发展及传播过程中需要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养分,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时代性及可行性,此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知识体系、行为模式及道德准则方面的冲突。对此,学校需要具备开放的理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校园文化延伸带来的挑战,校园文化在向校园开放的同时也要向社会开放,需注意的是,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具有一定开放限度。例如,中学适当开放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选择性吸收有利的主流文化,并将所吸收的主流文化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构建学校自身独有的特色文化。

(二)协调校园文化的被动性与主动性

高中阶段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参与的目的是吸收校园文化的精髓。随着时代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高中生的情感不断丰富、主体意识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创新学习如:自学、自教、自创等,都被动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但是,高中生的创新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对此,学校应建立并完善校园文化规范制度。例如,以积极主动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及规范来对被动的校园文化延伸行为进行引导,以此保证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合理性及传承性。

四、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及多样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对高中阶段校园文化的构建与延伸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学校需树立并深化校园的文化建设理念,确保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处理好传统文化观念与时展下新文化观念的关系,以此实现高中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与传承。

作者:杨正本单位:甘肃省山丹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曲祚.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2,9(5):88.

高校校园文明建设篇10

    论文摘要: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和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协调好各构成要素的关系,克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偏误,有效发挥和谐校园文化育人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是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学校个性的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等带来深刻影响,为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建设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和谐校园文化尤显重要。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一般文化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外延。充分理解校园文化的涵义、明确其构成要素,才能充分挖掘其育人功能,有效发挥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引导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历代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传承、创造并遵循的,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一种群体文化。[1]和谐校文化即指导校园文化的各组成部分处于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它们相互配合、彼此协调,共同完成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谐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生存土壤、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校园文化构成要素分析 

一般来讲,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形态构成,它们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各自校园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不同的作用。[1][2] 

校园物质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它是高校历史蕴底、精神风貌、人文氛围的校园物化形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物质条件。它包括校园的总体布局、建筑风貌、环境设施、图情资源、实验设施等教学资源。 

校园精神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是高校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校园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其核心是师生共同认可并践行的价值观,它反映出师生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具体表现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校园风气等。 

校制度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在制度层面的表现,它是指凝聚高校管理理论、维持校园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包括规章制度、校规校纪等,对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起着指导、规范和调控作用。 

校园行为文化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它是指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以及师生广泛参与的各类文化活动。行为文化旨在培养学生文明、高雅的行为习惯,是校园文化的具体体现,它表征着校园文明程度,是大学生生成长的外在标志。 

二、和谐校园文化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从大学生生成长成才角度而言,校园文化起着重大的教育影响作用。 

1.精神引领 

校园文化是历代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就其发展看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继承性。而这种经过历史洗礼后传承下来的文化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鲜明的反映出校园提倡、崇尚、追求的主流文化和限制、反对的不良风气,引导和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引导学生奋斗的精神动力。同时,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集中体现出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指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符合时展要求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凝聚人心 

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师生对精神文化的渴求,同时它又是师生共同奋斗的目标,正是这一目标,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将师生凝聚起来,激发一届又一届师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不断开拓进取。 

3.规范行为 

校园文化的行为规范功能表现为校园文化对师生言行的规范约束作用。一方面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的校园风貌,具有强大约束力,在无形中规范着师生的言行;另一方面优雅的校园设施、人文氛围昭示着师生须具备文明的举止,实现人、境和谐。以上两方面均是规范师生行为的“软约束”,它以师生内在的道德信念为前提。此外,对师生言行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就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它明确规定师生应该遵守、践行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此被称为“硬约束”,它体现出对师生言行规范的强制性一面。 “软约束”、 “硬约束”相互配合,一张一弛,有效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 

4.陶冶情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悠久的校园建筑、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的图书资料等,无不承载着办学渊源,凝结着历代师生的智慧,展示着校园精神风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活动,紧扣时代的主流文化等为师生营造出良好的群体心理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他们体验到作为校园一员的自豪感,成为激发学生成长的无形动力。 

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和谐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无声的、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在实中,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种种不足,弱化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用。 

1.建设目的功利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以功利原则、公平原则为主要思想内涵的功利主义思潮对我国价值观影响日渐深入,功利主义思潮对高校办学的价值取向也带来了深刻影响,把是否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指标。在这种价值驱动下,高校的办学宗旨在有意无意中发生了偏移。特别是在高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铁饭碗,实行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后,社会往往以各高校就业率的多少、就业层次的高低作为衡量该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就业率、就业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状况,而生源状况又直接影响学校声誉,学校声誉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这样循环反复、环环相连,相互制约。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打上了深深的功利烙印,出现了功利倾向,形成文化建设围着市场转的现象。如有的高校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把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获取驾驶执照等证书考取和技能学习作为“创新学分”,成为评优评先的加分项目,使得文化建设成为技能培训的推手。市场需要什么,就培养具有什么样“文化”的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以各种职业竞技比赛为主,为此学校活动虽然花样百出,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多以锻炼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为主,学生受益的广度、深度都有待改善。 

2.理论研究不足 

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涉及学生处、团委、宣传部、后勤、基建等校内诸多部门,只有这些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建设合力。但在实现中,学校相关主管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理论研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建设主体、建设目的、建设内容等缺乏清楚认识,无法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来看。仅从狭义角度把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精神文化建设,把校园环境布局、建筑设施、景观设计等排除在文化建设之外,这使得物质文化建设不能恰到好处地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缺乏人文底蕴。此外相关部门各自为阵,从自身工作业绩角度考虑发号施令,使得行政命令重复、建设内容重复,建设水平难上档次。

    3.建设主体偏误 

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他们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理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但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应“建设什么”、“怎么建设”等问题却理所当然由相关行政部门负责,学生及学生团体、教师等都缺少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话语权,是被动的参与。从学生角度看仅仅是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开展校园文化竞赛或活动的“演员”、“道具”。而学校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广大教师更是被排除在校园文化建设之外,不仅对文化建设没有话语权,文化活动也极少有机会参加。由于主体地位的缺失、话语权的丧失,学生往往缺乏参与积极性,只有少数活跃分子活跃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参与面极窄;对教师而言也逐渐养成失语习惯,退为只“教书”不“育人”,游离于校园文化建设之外。 

4.建设内容缺乏个性 

在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围绕高校办学特色应“建什么” 、“怎么建”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为了能有更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各高校间相互考察、相互借鉴,在很大程度上出现雷同现象。如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一定要有“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等景观;在校训的制定上一定要在古籍中寻找出处。此外为更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育人功能,各高校往往热衷于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竞赛,同时也为更高一级的竞赛选拔种子选手,并把竞赛结果做量化为具体分数,作为考评依据。这两种情况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忽略了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出现共性多、个性少的局面。[3] 

5.精神文化建设趋弱 

规范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言行有明确的规定,学生因什么而被表扬、获得奖励和荣誉,因什么而被批评和受到处分,都有彰循、奖罚分明。这对规范学生的学习纪律和行为习惯有强的激励作用和威慑力,建设效果明显。同时优美的校园建筑、精密的教学仪器设施、优雅文明的举止等都对学生都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吸引力,其教育效果也是显而易见。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建设成效也很容易量化,所以被重视。精神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它还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精神支柱,离开精神内涵,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将失去其教育意义。但精神文化相对于其它文化而言,比较抽象,且建设周期长、建设效果内隐,成果难以量化,往往被忽略,由校园文化建设应然的首要地位退居为实然的次要地位。 

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方式、价值判断、精神风貌等方面起着深远影响,优化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长、成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转变观念,明确建设目的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于多元化,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影响的同时,也广泛地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受到冲击,容易限入迷茫、困惑的境地,进而出现精神空虚,无所事是的现象。学生的成长急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丰富其的精神世界,健全其人格。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家园——校园文化,特别是以价值取向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应改变以“是否有利于办学效益”作为评判标准的功利倾向,重新审视在精神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建设目的,以“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是否有利于办学的社会声誉”作为衡量标准,加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2.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建设档次 

意识决定行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主管部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和方向。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主管部门及其负责人,应从专业成长角度出发,激励部门员工深入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究,明确在学校发展的各个发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全局出发,合理整合建设资源和建设力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建设能充分表征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历史、办学特色的品牌文化。 

3.激发主体意识、师生积极性 

广大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一方面传承已有的校园文化成果、创造新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校园文化成果的受益者,接受着校园文化成果的熏陶。要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参与、配合。相关部门应转变大包大揽的定势思维,在校园建设中,主动听取师生的建设意见、建议,为他们提供话语机会。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充分感受校园文化成果精髓,深刻领悟学校办学历史中所传承下来的大学精神,主动地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创新献计献策,以自己纯正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治学态度去教育引导学生,为学生成长、成都树立良好典范。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应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努力吸收已有校园文化成果,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活动中受锻炼、长才干,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4.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突显校园个性 

特色校园文化是此校园与彼校园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本校办学历史和办学实际,从“特”字上下功夫。⑴凝练特色校训。校训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校与校之间相互区别的精神标志,是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动力。因此强化精神文化建设,必须重视校训的提炼,校训要充分表征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切忌相互借鉴、彼此雷同。校训一旦确定,还要进行大力宣传,使它成为真正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激励学生成长的精神动力源泉。⑵打造特色社团。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涉及领域广、参与学生多是其主要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学生个性的展现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舞台。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和引导,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代表性强、反映办学特色的社团,以此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⑶建造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建筑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学校的物质“脊梁”,是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它与大学精神一样是激发学生奋发的不竭动力。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发挥标志性建筑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激励作用,特别是当前各高校大多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学校在追求“大面积”、“新设施”的前提下,在校园建筑设计上,一定要有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发挥它们对学生的无声教育影响作用。⑷提升品牌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最具活力、表现力的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应以活动为依托,立足办学特色和地域特点,打造一系列主题活动品牌。通过品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 

5.合理定位各构成要素,突出精神内涵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构成要素的和谐有序的建设,同时也要突出精神内涵,发挥精神引导作用。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有效诠释学校办学理念的物质文化,起到陶冶情操、激励成长的作用。规范的制度文化旨在从外在约束方面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他律”作用,最终实现将这种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行为自觉,实现“自律”,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制度文化,尤其是“校风、教风、学风”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高雅的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直接反映着学生的精神修养程度、突显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只有打着深深的精神文化烙印,才会有生机、活力。[5]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各构成要素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以精神文化为引领,为学生成长、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亚兰.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j].人民论坛,2010,(12). 

[2]贾九斌.论高校校文化的结构识别[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3]朱昌华.论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