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28:34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篇1

关键词:文化建设;现状;措施

一、当前小学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很久了,但是得到的成效不理想,小学普遍仍以传统的思想进行教学,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各种素质的培养。可想而知,校园足球文化根本不可能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更何谈建设呢?其次,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过程中,主体错位,教师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很少让学生参与到这个过程,不利于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最后,各个学校在建设校园足球文化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体育设施匮乏,而且分配的教育经费也有限,严重制约了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

二、构建校园足球文化的有效措施

1.加强校园足球文化的氛围建设。通过加强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激发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学生的各项素质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中,学校适当开展一些比赛,一方面配合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2.加强足球课程建设。目前的小学生接触到足球的时间有限,没有专门的开设足球课程,加入足球课对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足球知识和技巧。开设足球课以后,学校要安排专业的足球人员进行教学,结合课上教学和课外比赛的教学模式,巩固学生对足球知识及技巧的学习。

3.提高师资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是开展校园足球文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他们的足球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在构建小学校园足球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竞争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对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尤为重要。

总之,小学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积极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快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进度。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内涵;构建

足球运动在高校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其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足球运动作为集体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近年来,随着高校足球联赛和阳光体育运动的稳步推进,高校校园足球运动快速发展。校园足球文化是构成高校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层次挖掘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并充分尊重校园足球理念,才能构建科学、创新、和谐的校园足球文化体制,最终促进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分析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是足球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所积累并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特殊性体现在足球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校园色彩。简单来说,足球文化和大学校园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二者有效融合才能共同推进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因此,只有深刻理解高校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并高度重视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足球运动水平。

二、构建高校内涵式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内涵式校园足球文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对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精神追求和德育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校园足球文化会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因此,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文化建设,可以使学生从足球运动中感知体育魅力并得到放松和享受,从而逐渐形成自觉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最后,足球运动具有对抗性和集体性,学生参与足球学习或锻炼,会逐渐形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这有助于大学生将来适应工作要求和社会环境变化。

三、构建高校内涵式校园足球文化面临的问题

1.对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高校对体育课程重视不够,致使校园足球文化缺失。这反映出部分高校并没有清晰地理解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对足球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忽视了校园足球文化的重要意义,进而阻碍了校园足球文化的发展。此外,一些高校不了解足球文化的意义,认为足球教学无非就是踢踢足球,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即可,导致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缓慢。

2.高校足球运动基础设施不完善。足球运动的开展需要具备高标准的足球场地和基本的训练器材。然而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的足球场地要么不对学生开放,要么不达标,甚至部分足球场地已经年久失修,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比赛或训练环境。这极大制约了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而且也打击了学生的足球学习热情。

3.高校足球课程开展不利。高校足球教学受师资、场地和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一方面教师严重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中较为重视足球技术及相关理论,并没有融入足球文化的讲解。

四、构建高校内涵式校园足球文化的对策

1.加强对校园足球文化的理解。首先,足球文化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为校园足球文化营造一个持续和健康的发展空间;其次,在足球教学中,要加强对足球文化的讲解,确保足球文化与校园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融。

2.改革现有的足球教学理念。高校要改进现有的足球教学理念,以形成清晰的教学培养目标。教师要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增强学生足球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慎重选取教学方法,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摒弃原有古板、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合理、有趣的教学形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校园足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足球教学活动这一主要途径。因此只有改革现有的足球教学理念,才会使校园足球文化有质的提升。

3.加强课外足球文化的传播。课外足球文化的传播是加快校园足球文化发展的另一重要措施。高校要加大对足球文化的宣传和普及,进而潜移默化地利用精神驱动使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另外,高校要重视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使足球运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部分,这样将有效推动内涵式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关系;路径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对于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将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是物质文化建设要求,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在抽象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探索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路径,帮助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

环境艺术设计将人工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有机整合,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体现物质与意识相结合的美,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体现设计的审美功能,科学、经济以及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方面的建设内容,既包含了建筑设施、环境景观等实体建筑的建设,又表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念导向、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建设、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在精神文明建设。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协调校园文化建设的两种方面,积极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与生态环境更好相处的环境,有效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营造校园设施文化的公益性

校园设施包括教学建筑、图书馆、各类具有宣传功能的窗口、海报、校园雕塑、绿化工程、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种功能的设施建设,是文化建筑类别的一种。对于公益性方面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普惠师生。各种校园设施文化建筑为师生提供了文化服务,使师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特征的最大体现。第二表现在服务的便利性方面。校园文化设施更多的以便利师生生活,贴近师生生活为基本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师生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第三,感受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之外,还体现了设计作者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个性,师生在享受校园文化设施的服务时,也能感受到建筑设计所带来的艺术表现。第四,广泛的参与性。校园文化设施的服务性质决定了需要师生的参与性,也需要具有满足师生在开展各种活动所需场所的要求。

(二)弘扬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

1.体现时代特点。不同时期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不同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要满足师生的时代需求,提供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活动场所。2.灵活性特点。除了在满足师生对于开展文化活动场所的要求之外,还要满足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的使用特点,要更多地具备适用性和灵活性,综合利用校园文化建筑,提升校园文化建筑的利用率。除此以外,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还表现在更多地依靠群众和突出的校园建筑特色。

(三)校园艺术文化的创新性

校园艺术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需要注重的方面。以创造性的思维美化校园艺术文化,是校园艺术文化设计的核心。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艺术文化的创新性表现在:首先是对思维能力的综合,一方面表现在将现有知识的相互融合能力,另一方面是将零碎知识理论形成系统的能力,还有是对于具体环境设计的分析能力;第二是思维对多向思考能力,体现在发散思考,思路的转换,优化选择等方面;第三是思维的独创性,不拘于俗套,善于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实现路径

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是高等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平台。目的性、实践参考文献:性、规律性、情感性和系统性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上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途径。

(一)环境艺术设计在物质功能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生态环保方面,自然生态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涉及的对象,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生态性,在对设计系统的生态环保方面,努力营造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其核心理念。在教学实践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要与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与目前的发展状态中的国情相结合,发挥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学科的边缘性、综合各种行业的能力以及统筹协调运作,注重实践。在经济方面,要尽可能地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要重视经济的实用性,把物为其用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环境艺术设计要更多地把服务对象放到师生身上。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精神功能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功能是环境艺术设计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重点之一,是对师生传达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功能。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在创造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特色,建设更多展现学校的校风;注重审美情趣,注重美的创造,展现自然美的同时,不脱离自然环境的本身;注重对于传统的传承,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功能。

四、结语

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展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决定了需要有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又在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效果表达过程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荣智.环境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4):97-101.

[2]刘语.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J].中国艺术,2011(2):210-211.

[3]夏高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J].职业时空,2011(9):156-157.

[4]漆波,许国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6):115.

[5]张洋.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4(10):272.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篇4

关键词: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生态环境

1.高校校园绿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环境质量高低最主要的因素是绿化,通过绿化可净化空气,减少粉尘,降低噪音,调节气温,改善小气候,提高环境质量;可创造疏朗、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便于师生交往;通过绿化可以创造丰富的季相色彩,美化校园环境;还可以让学生学到植物学知识,扩大知识面等。

2.校园绿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2.1校园绿化建设的目标

绿化建设是高校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孕育着文化与文明,成为高校的自然符号和文化依据。不同高校的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环境等均不相同,也造就了不同高校的气质与灵魂。清华大学的荷塘,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武汉大学的樱花等,都是极具文化特色的高校印象,使大学校园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校园绿化建设的原则

2.2.1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学校的社会职责与功能决定了其以人为本的特性,因此校园绿化建设首先要满足师生员工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需求,并结合功能分区,考虑生态需求,建造更具有人性化的绿化景观。

2.2.2自然为本,生态优先。每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景观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其自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生态主题,在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使用乡土植物,尽量降低管理和养护成本。

2.2.3教育为本,特色鲜明。学校的生态建设要突出校园特点,建设植物园式的校园环境,真正体现“一草一木都参与教育”的思想。同时,通过使用不同寓意的植物景观塑造符合高校校园文化内涵的绿化艺术形象。

2.2.4以绿为本,景观分明。高等学校校园绿化应以营造绿色氛围为主,在绿化布局和植物配置上注重造型和色彩搭配,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形成开朗、郁闭和半郁闭等各种不同的绿化空间。

3.目前校园绿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3.1校园绿化存在的不足

3.1.1种类单一,比例失调。园林植物种类单一,多样性相对贫乏,对许多优良的园林树种未给予足够重视,应用的园林植物种类相对偏少,一部分适应性强、观赏性高的园林植物没有得到恰当的运用;园林植物配置不够自然,多表现在乔木灌木比例失调、地被植物种类单一、藤本植物种类太少、垂直绿化不足等,植物品种的选择对色彩的考虑不足,使得植物景观显得过于单调、季相变化不明显。

3.1.2文化缺乏,特色不彰。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能塑造人”。绿化建设应赋予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搭配多种植物,富有寓意的植物图案设计,配搭建筑和盆景的文化墙、花冠长廊、秀雅假山、幽幽小径、亭台楼阁、小品雕塑及立体藤架,能使人体味到浓浓的校园文化及其所蕴含的办学理念,使人焕发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1.3分区不明,设计粗犷。校园绿化在品种、设计风格上没有鲜明的分区。对教学区、教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图书馆区、游憩区及运动区等区域,没有充分考虑其不同分区的绿化功能和配置要求,尚未形成不同分区的视觉可识别性。并且在进行校园规划方面,部分规划设计单位仍采取“建筑先行,绿化填充”的模式,留给绿化的空间就较为有限。

3.2改进措施

3.2.1实施“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本地区的乡土树种为主,充分体现经济、实用、美观的特点,应用自然界的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态、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造植物景观,供人欣赏,乔木、灌木组成树丛、树群时,要深浅疏密相济。

3.2.2要考虑到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的观赏特性。注重各植物之间生态上的联系,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配置效果,无论植物在环境选择还是植物的表现手法或植物之间的搭配都要考虑得比较周到,要考虑到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之间的协调,植物造景材料有主、有次,叶色、质地、株型的对比要有变化。

3.2.3足够重视校园绿地规划设计。好的绿地规划设计是取得良好的绿化、美化效果的前提,它反映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现念。只有在规划设计方面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才会创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校园绿化应从提升校园环境品质的高度,规划时预留较大面积的绿化场地,以供集中绿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篇5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问题;对策

一、前言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代表了所处地域与时代的先进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性,也具有体育文化的特性,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04年,教育部、为了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面向全国高校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的文件。在该《意见》的倡导下,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与校园实际情况,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举办了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有效的落实了教育部、的要求,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营造了良好学校文化氛围。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当中的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查找出制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办法,期望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与问题

1、受到国外体育文化的冲击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校园文化一样,它代表了我国先进的文化形态,是在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为主体的先进文化,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一些非主流特别是国外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包括校园体育文化冲击较大,nBa篮球文化、欧洲五大足球联赛衍生出的文化现象充斥整个活动当中。而我国独有的武术文化无论是展示的内容,还是吸引的参与者都处于劣势。诚然,大部分西方体育文化倡导竞争、拼搏的体育精神。但不可否认,一些消极的西方文化现象,严重侵蚀我国本土体育文化内容,流行于美国nBa运动员的纹身现象,在短短几年内,不但本土球员开始效仿,普通大学生也纷纷把自己喜欢的球星纹在身体上。所以,国外体育文化强势入侵,使得本土特色文化很难立足。

2、暴力体育文化受到一部分大学生推崇

体育运动的本质是通过力与美展示,使得人们拥有强健体魄,达到精神上的愉悦。同时,在运动的过程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但由于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发生异变,使得在运动过程中,特别是竞技活动过程中,为了获得最终的胜利,使用行为的暴力、语言的暴力干扰对方,千方百计的用非竞技手段取得胜利。这显然与社会主义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但体育暴力衍生的暴力文化同竞技体育一起侵入校园,在网络快速、便捷的推波助澜下,很多大学生受到暴力体育文化的影响。比如:在观看体育比赛时,打出侮辱对方队员的标语;在己方失败时,不去反思技术与实力因素,谩骂对方参赛队员、甚至是参与围攻裁判。我国足球联赛发生的数起足球暴力事件,都有在校大学生的身影。有些大学生在参与体育竞技过程中,不是利用合理的技术动作征服对手,而是使用严重的暴力犯规动作打击对方。

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少系统性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活动,是一项整体工程、系统工程。它应该涵盖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因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理解不够透彻,把建设的系统性重视不足,变异称为体育活动的简单累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高校纷纷建立了新的体育设施,为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只是进行物质建设显然是不够的,对体育精神的培养与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机构,制度建设更是无从谈起。所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呈现出抓物质基础建设,大搞各种体育竞技赛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整体性。

4、管理责任不明确

正因为没有专设的管理机构,造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难以落到实处。有些高校对《意见》理解不够透彻,简单的认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那么,这项工作就应该由主管学生的学工部、团委、学生会负责,多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就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体现与成果。前面提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工程,把本该由学校各个相关部门参与的事情,交由一个或者少数几个部门负责,这样很难完成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任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也很难协调解决,活动的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这些做法都不符合校园体育文化的要求,降低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档次,极大限制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措施

1、提高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

我国国情决定了,高校能不能真正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首先取决于学校领导对校园体育的认识。这就需要学校领导了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与意义,带头引领大家共同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服务。积极解决好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当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实效性。

2、加强本土体育文化的宣传与研究

在面对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入侵时,不能采取杜绝或者视而不见的办法解决,需要我们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本土体育文化的挖掘,深入研究本土体育文化,大力宣传本土体育文化。

3、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之所以有些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效果不理想,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是主要原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由校级主管领导牵头,成立专门的办公室,由多个相关部门参与的管理团队。

4、制定校园体育文化的各项规章制度

要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效果,就需要制定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与引导,明确各个环节的参与人的主要职责。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追究制度,那个环节出现问题,由那个负责人承担主要责任。

四、结语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工程,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当中,要认识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于意义;加强对本土体育文化的挖掘、研究与展示;建立以校级领带牵头的管理机构,制定校园体育文化的各项规章制度等,以保障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姜志明.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10)11-13.

[2]邱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高宏体育文化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考试周刊,2011(12)36-37.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篇6

1.校园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学生的德育包括课程德育和课外德育两个方面。课堂上的德育是按照教学大纲和计划进行系统理论知识传授。课外的德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变化和青年学生实际,灵活安排的内容广泛、形式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氛围,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教育。课外教育的主要构成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育人过程中,比课堂教育更生动、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是营造健康、奋进的文明校风校风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驱动。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环境中,受潜移默化的启迪和熏陶,学生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心理环境、行为习惯等等,会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文明的风气。特别是青年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正处于形成时期,由于受健康文化的导向和作用,他们在政治上会逐渐趋于成熟,而这种政治上的成熟必然会从行为上反映出来,从而促进文明校风的形成与发展。3.校园文化是对教育结构的有效完善和补充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铁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全面育人的观点出发,铁路高职的教育结构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这种教育结构下,学生的能力和专长基本趋于一致,不仅远远不能适应铁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还形成了学生成才途中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校园文化能使学生扩大知识,完善教学的实践环节,培养和锻炼各种能力,开发潜在智能,使得“专业+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为铁路企业的发展提供多类型的人才。4.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千姿百态的,人的需要也是纷繁复杂的,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由于受性格、情趣、爱好、习惯等诸方面的影响和决定,学生个人的需要从整体上呈现多样化。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多样化的需要更为明显和突出。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而且通过现实需要的满足,会激励他们产生渴望更高层次需要的动机,从而去不断地追求。再加上校园文化操作者适时地加以精心培养,使之不断地强化,就能使学生最终成为具备某种专长的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的操作方式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和领导,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教育轨道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统一领导,这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党政组织应当对校园文化的发展实施统一领导,共青团组织应当成为主力军。对图书馆及各类社团、协会、沙龙等文化组织的管理,要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必要的激励机制,并根据条件逐步纳入教育的轨道,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前发展。2.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奠定校园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校园文化“硬件”建设主要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校园面貌、文化设施等等。校园的自然环境和校园面貌对于校园文化整体建设有较大影响。一个美丽、清洁宜人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热爱、珍惜、自豪之感,从而成为建设校园的必要的心理基础。校园文化的重要建设途径就是利用图书馆及声、像、文字等传播媒介进行交互感染,动用一定的场所设备进行交流,形成氛围。因此,学校领导应尽力加大校园文化“硬件”建设的投入,使校园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校园文化持续发展的态势。3.调动各方力量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铁路高职而言,各项活动的开展,社团组织、各种沙龙的建立和发展还需要具有专长技能的老师的具体指导。所以,要注意动员和调动那些有一技之长,并且又热心青年工作的优秀教师,为校园文化建设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同时,还需要借助社会文化力量,诸如:学校间的合作、文化团体、各界人物等,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做出贡献。4.开展丰富多彩的表层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包括表层文化建设和深层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表层文化主要是指文化活动,深层文化是指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表层文化是途径,深层文化是目的。表层文化活动具有易于组织、吸引力强的特点,它是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深入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常项及起点。开展表层文化活动需要强调两点,一是要与美育相结合,突出美育功能特性;二是要注意大众消费与高层消费相结合。既着眼于满足消费者的一般需求,又旨在提高其整体素质,要生产和创造出高品味的精神产品,逐步提高文化主体的消费水平,继而提高校园文化主体的整体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导向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篇7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互动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各大高校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创新与教学管理,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等教育革新发展的重要渠道。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需要积极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同时,思政教育也需要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文化发展渠道,通过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互动,加强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以人才力量支撑,推动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一、思政教育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一)提供理论指导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政教育能够提供有效理论指导。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系统化的道德标准与行为指南,强化学生思政素养与道德素质。而高校建设校园文化需要得到行为规范与道德标准的指导,因此,思政教育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都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为学生道德素质发展与个人行为实施提供一个标准,标准制定的目的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深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1]。例如,校园文化中的雷锋精神倡导,旨在强化学生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被继承与发扬,但是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的实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有在思政教育提供有效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才能顺利实施,在规范学生行为、提升学生文化修养的同时,促进学生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体现为思政教育积极影响校园文化建设,证明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具有一定的互动必要性。

(二)促进文化形成和发展思政教育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思政教育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创造、文化形成与文化发展等提供有利渠道,因此,思政教育可以促进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2]。思政教育本身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创新教学方法、精炼思政教育理论,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有助于高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形成与长远发展。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借助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与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基于此,思政教育会不断提升学生思政素养与文化认知,激发学生持续性学习,严格要求自身,使学生有足够的能力支撑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贡献力量。由此可见,良好的思政教育能够在学生层面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的较高道德标准与高尚价值观,积极影响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体现为思政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有利渠道[3]。

二、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政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提供有利载体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有利载体,积极影响思政教育革新发展。校园文化形成于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师生的行为与价值取向,并且能够体现师生精神风貌,因此校园文化属于高校师生校园生活中的精神动力。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校园文化以非固定形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借助基础设施、社团活动、校园广播与课程讲授等体现,为学生学习与生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以积极的校园文化渗透性地影响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这种影响有利于思政教育进步发展,促进高校整体教育效果增强。由于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限制思政教育发挥实际教育成效。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多种设施与活动,能够为思政教育丰富教学方式提供可能性,使思政教育在校园文化影响下,积极实施专题讲座、实践教学活动、校园网络利用等新型教学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成效,体现为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政教育革新提供有利载体,满足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同发展需求。

(二)影响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另一积极影响,是校园文化建设影响思政教育中的思想价值观教育。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旨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使学生具备正确价值观,产生正面行为。但是现阶段文化多元化发展,在各种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容易出现一定的偏差,经常有大学生盲目跟风现象发生,受不良文化影响,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些现实问题增加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难度,需要采取有利措施为学生提供积极正面的文化教育,保证学生“三观”的正确性。而校园文化建设就可以做到这一点,通过校园文化本身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思想观念,满足思政教育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教育有效性提升需求。例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会将先进人物事迹张贴在校园信息栏处,使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这些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而思政教育就可以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这一点优势,更新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成为高素质人才。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意识不强现阶段,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必要性,积极开展推动二者有效互动的相关工作。但有些高校对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缺乏认识,忽视二者互动的重要性,并未开展促进二者互动的具体性工作,使学校师生难以意识到二者互动的积极作用。这种思想意识不足的问题,容易造成思政教育相关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工作彼此独立,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性。

(二)工作机制不完善在办学过程中,高校想要实现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需要为二者互动提供一个相对健全的工作机制。但是受思想意识不足的影响,多数高校无法正确认识二者互动,并未针对二者有效互动目标构建系统、科学的工作机制,使二者互动难以得到有力支撑。另外,有些高校并未针对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现代化教育设备尚不健全,难以满足思政教育革新需求与校园文化系统化建设的需求,降低了高校内二者融合与互动的实效性。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策略

(一)增强师生的思想意识高校想要实现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良好互动,需要强化师生对这项工作的认识。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该教育为基础,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其次,高校需要重视教风、学风与校风的建设,增强学校教师的凝聚力与合作意识,使其实施有效教学,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思政素养,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使高校榜样与示范作用更加明显。再次,高校需要建设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整合校园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构建整体化校园环境,有效影响师生的思想意识,推动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积极互动。最后,高校需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结合德育、思政教育与其他教育,如智育、体育与美育等,增强学校师生思想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加强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需要在学生教育、教师素质、教育环境与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提升师生的思想意识,使其正确认识高校对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强调,促使其积极参与推动二者有效互动的相关工作,提升二者互动质量[4]。

(二)明确二者互动的原则高校加强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需要明确二者互动的原则。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均为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提供更好的指导。因此,高校在融合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二者互动的过程中,需要对现代化原则加以遵循,以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为重要方向,对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有效明确。在加强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期间,学校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结合科学技术创建二者融合机制,构建高校现代化教育模式。同时,高校与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加强二者互动的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明确,并积极创新教育方法,融合科学技术将具体思政教育方法落实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在增强思政教育效果的同时,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促进二者有效互动,以二者互动提升高校整体教育成效。高校是科技研发与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基地,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按照现代化教育原则,对和谐校园氛围进行创建,以思政教育内容创新与校园文化内容创新,促进校园文化与思政教育形成有效交叉,实现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有效互动。

(三)完善互动工作机制高校强化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需要完善互动工作机制。互动工作机制可以凭借自身科学严谨的特点,为思政教育有序展开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互动提供保障。完善互动工作机制,能够保证二者互动的良好性。同时,能够有力支撑高校未来发展。高校建立与完善互动工作机制,需要保证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载体、内容、方法与原则等方面的明确性与一致性,以此取得二者相互促进与彼此协调的互动效果[5]。例如,首先,高校需要建立动力机制,以利益驱动、心理推动与政令推动,保证二者有效互动。利益驱动主要指高校可以为在互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提供资金奖励或荣誉奖励。心理推动主要指在心理层面增强互动参与者与组织者的思想意识与信念,政令推动主要指通过相关条例与政策,高校推动二者进行良好互动。其次,高校需要建立运行机制,以该机制对互动积极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保证二者互动的长期性与系统性。因此,高校需要为二者互动相关工作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支持,完善科研设备,强化教师互动观念,使学校师生充分意识到高校对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互动的重视,共同参与互动相关工作,提升二者互动成效。最后,高校需要建立保障机制,为二者互动提供精神保障与物质保障,如监督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与经费保障等。因此,高校需要提供充足的人力、财力与物力的支持,构建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的互动体系,提升互动工作机制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篇8

关键词:高校园区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如何优化园区资源、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文化引领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是一个具有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

一、高校园区文化的内涵

高校园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延伸,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园区及周围环境场所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核心,园区成员共同参与和选择的群体文化活动,以及通过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1]

二、赣州高校园区文化建设现状

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总面积23.43平方公里,园区内师生2.6万人,进驻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是赣州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调查,随机抽取赣南医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的学生,总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有效率为80%。

通过调查,赣州高校园区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园区内部文化建设不足

1.硬件服务设施不到位

由于各高校入驻高校园区时间长短不一,园区内部文化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园区位于市郊,居住人群相对较少、交通生活不便利、公交线路少、出行难是园区内学生面临的大问题。其次,部分高校还处于建设当中,绿化面积未能达到标准。园区内缺乏休闲场所,致使园区内环境更像工业区。

2.园区缺乏文化活动

虽然高校园区把高校聚集在一起,但是并未把各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也未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各高校各自发展,缺乏沟通交流。高校最主要的活动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类社团或协会活动。

(二)高校园区高校之间文化建设封闭

高校之间缺乏沟通。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较早进驻高校园区,故“社团或协会组织活动”和“校方组织活动”较之赣南医学院更多。不容忽视的是“很少交流”的比例在三大高校之间均占很大比例。目前,各高校之间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是“社团或协会的自发活动”,这种仅限于学生之间的民间交流活动,由于规模小、形式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各高校之间也没有进行“互选课程”的校际交流。

三、加强高校园区文化建设的思考

从以上调查得知,高校园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政府和高校积极配合,不断完善其各项功能,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效。

1.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赣州高校园区投入使用已有十余年,但基础设施尤其是园区出行交通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问题。目前园区四万多学生,只有两路公交路线运行,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园区道路建设,优化公交线路、班次等,改善园区交通状况,美化园区整体环境。

2.加强园区人文环境建设。在园内通过资料和实物展示,生动形象地反映各高校的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在园区内悬挂教育教学名师画像,再现和展示他们的思想观念、品德情操和人身价值;设计反映园区文化精神的雕塑,来激励学生刻苦探索、奋发向上;办好园区专题杂志,充分发挥传媒手段在园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园区内建筑物、道路、景观的命名工作和园区标识设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园区环境格调雅致有序,人文底蕴浓郁,凸显高校园区文化的特色。[2]

3.构建开放的园区。“开放性”被誉为大学城永恒的魅力和最高的办学理念。[3]高教园区的开放不仅是园区内高校之间的开放,而且是高校园区与社区的开放。一方面,积极促进园区内各高校之间的开放。充分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建立网络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图书、课程等资源的共享。开展校际选课,各高校互相承认学分;互派学者、开展合作研究等。另一方面,主动为高校和其他社区搭建交流平台,挖掘高校优势,为社区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如邀请专家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类讲座,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凸显高校园区的整体优势。

4.加强高校内部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学习和生活中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过程的总和。[4]以文化育人是新时期高校肩负的新的责任。高校应建立健全各项文化建设制度,以制度渗透学校文化的要求,从观念上、情感上、行为上规范师生的行为,陶冶师生的情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美化安全的校园环境,以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实现以文化铸校。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也被称为“文化的堡垒”。由多所大学聚集在一起的高校园区,为大学文化功能的整体发挥创造了条件。随着园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园区必将为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琪,杨忠旺.大学生园区文化建设初探——以湖南大学为例[J].商情,2011(35).

[2]姚信,梅伟惠.大学城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7).

[3]刘海波.国外大学城:学校为企业搞开发,师生与居民做邻居[n].环球时报,2001-02-09.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篇9

【关键词】创新;校园文化载体;专业社团;实践与研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其办学规模日益扩大,随之校园文化建设也日益丰富。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形成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新的挑战。

一、高职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现状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许多技能型人才,推动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校园文化也日益丰富,但是高职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的现状却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活动载体丰富,内涵建设不足。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繁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辩论赛”、“晚会”等,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形式多样,但是透过丰富的形式,却可看到其内涵建设的不足。

(二)脱离高职本职,缺乏高职特色。高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大多没能围绕高职教育的本质,缺乏了高职教育自身特色。

二、高职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实践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日益丰富,其形式也日益多样化,如何更好地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新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应用化工技术学院通过建立“分析检测协会”,将专业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为大学生提供深化专业技能的平台,也为大学生提供利用专业技能服务校园、服务社会的机会。

(一)研究校园文化规律,建设学生专业社团。校园文化活动是专业课堂外的另外一个大课堂,可谓学生成长的隐性课程,应用化工技术学院通过研究校园文化活动特点及专业教育实际情况,通过成立学生专业社团――分析检测协会,巧妙将专业课程学习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让校园文化活动凸显专业特征,同时专业技能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达到两者合作共赢。

(二)结合党十精神,凸显社团内涵建设。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结合十报告的精神,应用化工技术学院在学生专业社团“分析检测协会”的建设中,注重凸显社团内涵建设,确立了协会的活动宗旨“立足专业特色,传播生态文明,引导健康生活”。

(三)采取“双重”导师指导,提升专业社团活力。在分析检测协会成立后,应用化工技术学院为该协会聘请了2名教师担任协会指导老师,分别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教师及学院分团委指导老师。通过采取指导老师“1+1”的搭配,在活动过程中,专业老师负责专业技能培训,辅导员老师负责活动组织策划,这样既发挥了专业老师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指导,也发挥了辅导员老师在活动组织策划方面的优势,也体现了专业教学与校园文化的相结合。

(四)结合国际义工节日,开展校内监测服务。联合国将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义工日”,结合这一节日,应用化工技术学院分析与检测协会在学校组织开展了“室内空气监测”活动。在活动开始前,通过海报宣传、微博推广等形式加强活动宣传力度,而后通过征集师生报名登记待监测服务的对象,随之安排分析检测协会学生上门取样并在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形成报告,最终以书面形式向参加监测师生进行分析反馈,同时给予专业指导建议。

(五)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每逢暑假,学校都会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2013年暑假,应用化工技术学生也成立了暑期社会实践团,组织开展了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在暑期中,分析检测协会的师生紧密围绕“立足专业特色,传播生态文明,引导健康生活”的活动宗旨,在立足校园监测的基础上勇于走出校门,积极联系社区,先后为嘉信城市广场、纯水岸、佛罗伦斯尚苑等多个小区居民提供室内空气监测服务。在服务的同时,实践团的师生还注重传播生态文明理念,通过专题知识讲座、派发环保知识贴士等形式,倡导居民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三、高职校园文化载体研究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学院通过打造学生专业社团――“分析检测协会”,围绕学院专业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作出了一些探索,打造出以“学生专业社团建设”为切入点的高职校园文化载体建设模式。

(一)围绕高职教育本质,创新校园文化载体。高职教育中,专业课堂是显性课程,而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应用化工技术学院通过打造学生专业社团“分析检测协会”,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锻炼,同时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结合时政热点主题,凸显文化载体内涵。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同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结合上述报告精神,应用化工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将时政热点问题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深化校园文化活动内涵,有效凸显校园文化建设主题。

(三)改革社团指导模式,促进文化载体运行。区别于以往的社团指导老师往往由一个老师担任,分析检测协会的指导老师则由一名专业教师及一名辅导员老师同时担任。通过这样的改革,既减轻了专业教师在指导活动方面的工作量,从而确保专业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也发挥了辅导员老师熟悉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实际特点,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载体的运行。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篇10

关键词:校园足球青少年阳光体育素质教育

党的十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振兴足球作为发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摆上日程。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之下,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是推动历史的发展,解决我国足球运动危机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保证社会发展对校园足球发展的深远影响,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文明的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并明确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目标、重点工作内容、新的思路、执行的策略等。本研究以宜春校园足球为例,有效地建立校园足球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合力,提高发展的质量。

1.校园足球开展的总体情况

2009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共同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和相关的具体实施的方案。在通知中明确地规定了今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四个阶段都要定期开展校园足球联赛活动。其中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作为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将2009年至2018年期间的校园足球活动的工作规划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9年到2011年间,启动小学与中学的校园足球活动,特别是要制定三级学校的联赛活动;再衔接高中与大学的校园足球联赛活动。第二个阶段是从2011年到2013年之间,重点是总结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经验,并进行科学的推进活动,扩大发展的规模。第三个阶段是2013年至2018年,工作的重点是加大校园足球规模,实现需要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家体育总局每一年都会从体育的公益基金中拨款四千万元作为校园足球活动的专项活动资金,给校园足球活动提供有力的后盾基础。

从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至今,在全国布局了44个城市开展区级以上的校园足球联赛,约有1300所小学参加,完成赛季比赛12000场;有700多所中学参赛,完成赛季约5000场。总共参赛的学校的数量达到2200所,总比赛场数是17000余场。全国参加比赛的校园足球代表队有5000多支,参赛的学生达到上百万,校园足球活动的教练和指导员有1600余人,校长与竞赛管理工作人员达到3270人,学校的体育老师有2875人。

上述数据说明,校园足球活动的规模已经形成,并在短短的时间里制定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相关组织性机构,拥有先进的科学理念,政策非常明确,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在地方实施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始终热情饱满、负责任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也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校园足球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点燃了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新希望,创造了体育运动向前发展的新形势,推动了体育与教学的新高度,给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助推器和教学工具。

2.影响宜春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分析

2.1校园足球基层师资力量不足。

通过对宜春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调研得出,只有十分之一的调研学校足球教练具有相关的资格证书,其中百分之八的教师具有专业足球教练证书。大部分学校校园足球教练都是体育教师,没有足球专业的相关知识及证书,不能在短时间内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训练课程,不能保证学生学习足球技术的系统性训练,制度的训练内容没有按照年龄、特点、水平等划分。基础校园足球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不能保证足球训练的效果与质量。

2.2资金投入不足,活动场地严重缺乏。

适合青少年足球活动的场地不多,足球场地不足,给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放慢了发展的步伐。调研结果表明,校园足球场地多数属于小型场地,符合标准的不多,而且与其他各项体育运动设备掺杂在一起,有些学校的条件比较落后,足球场地设备陈旧、老化,地面凹凸不平,有点甚至将足球场地设置在水泥地面上,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损伤情况。虽然每年体育总局都会对校园足球活动进行专项的拨款,但是僧多粥少,相关部门资金的支持还远远不够。

2.3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较为薄弱。

通过调查得出,在宜春,仅有百分之三的学校开展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活动,受到我国历史足球成绩的严重影响,校园足球从开办以来,在活动中很少体现出足球文化的魅力,使得校园足球失色不少。因此,宜春校园足球文化的建设水平相对比较薄弱。

2.4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通过调查得到,对于国家出台的关于青少年校园足球的相关政策在地方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虽然国家明确地规定培训青少年足球的教练要具有资格证书,但是在实际的落实中,只有百分之八的学校达标,部分落实的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一大半的学校没有落实。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明确说明学校必须做到如何程度,因此,学校只是响应了上级的各项政策的号召力,没有建立有效的连续性的相关机制,校园足球活动更多地趋于形式化。校园足球教练的工资普遍偏低,因此,在校园足球活动建设中,很难聘请到专业的基层足球教练。

3.大环境下宜春青少年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对策

3.1整合各种资源,完善校园足球教练员培训体系。

首先要发挥宜春体育部门与教育局现有专业性的资源,其次要发挥宜春体育专业院校老师和学生的特长与优势,给大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对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发展作出贡献,指导并训练青少年进行校园足球活动。最后是选拔和培养退役的足球运动员,大大加强基层足球交流园地队伍建设,与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沟通,放宽政策,解决退役足球运动员在基层工作的编制问题。

3.2扩大资金投入规模。

在校园足球的资金问题上,光靠上级的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政策上多给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保障。有关主管部门要将学校周边的大学、中专等院校的场地利用起来,给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提供参加联赛与培训的场地,与体育部门积极配合,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稳步发展。在保证现有场地的基础上,利用政府城市规划的整体部署,建设带有多功能设施的足球场地,学习奥运战略的思维方式,设置足球专项场所的建设基金,扩大足球专项场所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校园足球活动的稳步发展与深入普及。

3.3加强校园足球文化构建,营造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

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足球教学大纲,结合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设置科学的训练内容。其次不断提高学生对足球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足球文化的素养,学校给学生提供足球文化的教练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专家来学校参与足球的示范课与讲座活动。最后经常举办一些足球的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足球的热爱,增设足球文化建设的阵地。

4.结语

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宜春青少年校园足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的配置,建立一支完善的足球教练员队伍,增加对足球场地、设备等资金的投入,加强校园足球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的氛围。结合相关校园足球政策与章程,有效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得到宜春足协的帮助,做好技术输送工作,提升业余水平,真正发挥出校园足球活动的功效。

参考文献:

[1]梁伟,刘新民.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建与解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380-384.

[2]何强.校园足球热的冷思考[J].体育学刊,2015(2):5-7.

[3]张沛锋.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4):82-86.

[4]王格.我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2):99-102.

[5]侯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2):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