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十篇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十篇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2:37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篇1

论文摘要融资成本是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各种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和模式进行了分析,结合西方上市公司融资的特点,论证了上市公司融资决策应注意的问题。aBStRaCtthecostofcapitalisoneofthemostimportantfactorsinmakingdecisionofre-raisingcapitalforallmarketedcompanies.thearticlesystematicallydiscussesthemodelsofallcapitalcostandcalculatingmethods,analyzesthemethodsofthewesternmarketedcompanies‘re-raisingcapital,andmadesomeproposalsonmakingdecisionofre-raisingcapitalformarketedcompanies.一、概论可供上市公司选择的再融资方式很多,有长期借款、发行债券、留存收益和发行普通股股票等,然而,根据近两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的金额统计,有76%的融资额来自股权融资,即配股和增发新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受到利率水平和期限限制,明显地感到债务成本的压力,相比之下股票融资则少了这些限制和压力,表现为许多的上市公司利用财务作帐来达到配股的要求,失去配股资格的公司仍设法申请通过增发的方式融资。结果企业虽然获得了现金的流入得以维持企业的运转或扩大经营规模,但却是以侵害股东价值为代价。随着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职工持股、高科技企业的经理层期权等措施的实施,部分企业已经走出了筹资认识上的误区,开始理解和重视股权资本成本的概念。同时,由于企业的股东关注所持有股票的市场价值,也对企业的经理层提出价值增长的要求,公司经营行为逐步发生转变,从规模导向转为价值导向,以实现股东价值的增长和价值的最大化为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要体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原则,企业在设计发展规划和融资方案时,必须从以往单纯考虑股票融资额最大化及融资市场风险因素,转为对融资风险、融资成本及投资收益的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在这一原则之下,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并非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标准,要达到价值增长的要求,投资收益率必须超过资本的成本,而融资成本作为评价企业价值创造状况的关键指标变得日益重要。只有在测算和分析企业的资本成本的基础上,才能提供适应于股东价值增长的融资方案。二、企业资本成本及其估算模型资本成本一般指企业筹集和使用长期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它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资金筹集费是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发行股票,债券支付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律师费、资信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广告费等。资金占用费是指占用资金支付的费用,如股票的股息、银行借款和债券利息等。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也是投资本项目的机会成本。企业资本通常分为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以及两者的混合融资资本,具体又可分为长期借款成本、债券成本、普通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1、长期借款成本长期借款成本是指借款利息和筹资费用。借款利息计入税前成本费用,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如果公司的所得税不为零,则一次还本,分期付息借款的成本:Ki=式中:Ki——长期借款资本成本it——长期借款年利息t——所得税率L——长期借款筹资额(本金)F1——长期借款筹资费用率如考虑资本的时间价值,则L(1-F1)=,Ki=K(1-t)式中:p——第n年末应偿付的本金;K——所得税前的长期借款资本成本;Ki——所得税后的长期借款资本成本;实际计算时,可通过公式用查表和内插值法求出K值。2、债券成本发行债券的成本主要指债券利息和筹资费用Kb=式中:Kb——债券资本成本ib——债券年利息t——所得税率B——债券筹集额Fb——债券筹集费用率如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则:B(1-Fb)=Kb=K(1-t)式中:p——第n年末应偿付债券的本金;K——所得税前的债券的资本成本;Ki——所得税后的债券的资本成本;实际计算时,可通过公式用查表和内插值法求出K值。3、股权成本及留存收益成本留存收益是企业缴纳所得税所形成的,其所有权属于股东。股东将这一部分未分派的税后利润留存于企业,其实质上是对企业追加投资。其构成成本为股东期望的投资回报率。可有四种估算方法:(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法KS=Rf(-Rf)?;j式中:KS——股权成本;RF——无风险的收益率;——平均风险股票必要报酬率;?;j——公司的贝塔系数;实际计算时,RF可用国库券的报酬率的数值;市场投资组合报酬率,实际可以一段时间内股票指数的增幅来代替;?;j值,国外一些专业服务机构一般提供本国公司的?;j值,我国证券市场历史不长,每种股票收益率的数值较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丁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市?;j值的信息含量具有周期性、突发性的特点,?;j值不是很有效,可能与历史短,数据区间不是很长有关。(2)债券收益率加权益风险报酬率KS=KbRj式中:Kb——债券成本;Rj——股东比债权人承担更大风险所要求的风险差价。(3)已实现的投资收益率KS=式中:——平均股利收益率;——一段时间的平均资本收益率;(4)股利增长模型该模式是依照股票投资的收益率不断提高的思路来计算股权成本。KS=g式中:d1——预期年股利额p0——普通股市价g——普通股利年增长率总的来说,留存收益成本的估算难于债务资本,这是因为很难对诸如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及股东对未来风险溢价作出准确的测定。4、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一般情况下,公司会同时采用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的手段,要估算资本的融资成本则需要分别计算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资金的成本和权重,再以此计算公司融资的加权平均成本。其计算公式为:K=waCC=式中:K——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j———第j种个别资本成本;wj——第j种个别资本占用全部资本的比重(权数);实际计算中,简单的可按其帐面价值确定,主要因为资料容易得到。但当资本的帐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差别较大时,计

算结果和实际会有较大差距,如要求精确一点时,则应采用市场价值权数或目标价值权数。5、债务融资与股票融资的动态调整关系若公司不采用债务融资方式,而只采用股权融资方式,此时资本成本为KS=KU.可以推导出,增加债务融资后,则:KS=KU(KU-KB)(1-t)式中:KU——无杠杆时资本成本;B——债务融资额;S——股权融资额;即公司采用债务融资方式后,债务资本增加,财务杠杆增加,公司的风险加大,股东期望的权利报酬率大,股权资本的成本也增加。其增加额为KU(KU-KB)(1-t).6、影响资金成本的因素从以上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影响资金成本的因素很多且经常变化的。主要有:1)总体经济环境。总体经济环境决定了整个经济中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的水平。总体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反映在无风险报酬率上。显然,如果整个社会经济中的资金需求和供给发生变动,或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投资者也会相应改变其所要求的收益率。具体说,如果货币需求增加,而供给没有相应增加,投资人便会提高其投资收益率,企业的资本成本就会上升;反之,则会降低其要求的投资收益率,使资本成本下降。如果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投资者也会提出更高的收益率来补偿预期的投资损失,导致企业资本成本上升。2)证券市场条件。证券市场条件影响证券投资的风险。证券市场条件包括证券的市场流动难易程度和价格波动程度。如果某种证券的市场流动性好,投资者想买进或卖出证券相对困难,变现风险加大,要求的收益率就会提高;或者虽然存在对某证券的需求,但其价格波动较大,投资的风险大,要求的收益率也会提高。3)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大小,经营风险是企业投资决策的结果,表现在资产收益率的变动上;财务风险是企业筹资决策的结果,表现在普通股收益率的变动上,如果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大,投资者便会有较高的收益率要求。4)融资规模。企业的融资规模大,资本成本较高。比如,企业发行的证券金额很大,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都会上升,而且证券发行规模的增大还会降低其发行价格,由此也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三、西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模式1、两大准则。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目标,而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管理是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和股东价值的重要一环。西方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管理受公司治理、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税法以及金融市场有效性等因素影响。从企业角度看,尽管企业所属行业的竞争环境和业务战略不同,在融资决策方面普遍有两大准则,即维持不低于BBB级的良好资信等级(而不是会计帐面资产负债比例),以及降低融资成本。维护良好的资信等级、保持财务灵活性旨在降低财务危机风险,同时有助于保持持续融资能力,要求公司保持负债方的现金流出期限结构同预期现金流入风险相匹配。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企业融资工具层出不穷;从投资者权益保护和税法角度看,则只有债务和股权两种类型。债务利息在税前列支,在会计帐面盈利的条件下,可以减少纳税,增加股东利益。但债务资本缺乏财务灵活性,因为其还本付息的现金流出期限结构要求及法律责任明确,而且债权人为债权安全起见,在债务合约中往往对企业投融资和经营活动设置明确的限制如高风险投资,而这类投资恰是增加股东价值的必要条件。2、按需定制。西方企业首先根据持续投资和增长要求选择融资类型。一般地,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现金流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扩张性投资则通常来源于外部股权融资,而资产负债率,特别是长期债务比例和现金红利支付率一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甚至多年无长期债务,并且不支付现金红利。但其股票市值和投资者资本收益持续攀升,即呈现高增长、高增值,低负债率、低红利支付率并存的景象(微软)。高成长企业一旦成功,投资收益率往往大大超过融资成本。此类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管理首先不是降低成本,而是与企业现金流入风险匹配,降低财务风险。例如,1998年,微软资本收益为52.9%,资本成本只有14.2%;英特尔资本收益为42.7%,成本为15.1%。英特尔1965年创立,1992年以前一直不支付现金红利。这种类型的企业如果依赖债务,容易因经营现金流收入下降而引起财务支付危机。对于现金流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较高、持续期限较长的企业,在长期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形下,则以长期债务替换股权,提高长期债务比例和现金红利支付率。即呈现低增长、低增值和高财务杠杆、高现金红利支付率特征。这类企业包括快速成长后竞争地位稳定、业务成熟的制造业和技术公司,零售业公司以及特许垄断经营的公用事业公司。其收益的长期增长率较低,这类公司股票属于收益或价值型,往往采用直接增加长期债务或用债务回购公司股票方式增加财务杠杆,此举在不明显降低资信等级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资本成本,从而增加股东价值。例如美国佛罗里达电力公司在1994年美国解除各州电力公司运营垄断前,现金红利支付率一直在70%以上。3、动态调整。确定融资类型后,西方企业进一步根据金融市场变化趋势,运用金融工程技术,通过融资方案专业设计,不断降低融资成本。其中包括:根据利率变化预期设计融资产品如浮动利率债务或含有公司可赎回条款的债务以规避利率风险;利用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对企业未来成长能力预期之差异设计融资产品合约如可转换证券、认股权、可赎回股票等融资方式;利用税法设计融资产品如利用资本收益和利息收益税率的差异,发行零息票债券等。西方上市公司通常按照自身的成长阶段和投资战略,从为股东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改变融资方式,动态调整资本结构。如果上市公司短期缺乏能够为股东增值的投资机会,可以通过现金管理,即转换为有价证券来保值增值。如果公司由高速成长阶段进入增长率下降的稳定成熟阶段后,确实缺乏能够为股东增值的投资机会,或者每年的经营净现金流入及现金储备规模大大超过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投资机会所需资金,上市公司一般会把除满足必要的经营与投资活动以及维持良好资信等级所需资金以外的富余现金分配给股东,包括逐步提高现金红利支付率和回购股票。例如,iB

m五、六十年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红利支付率仅为1%-2%。七十年代中期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出现大量现金盈余。1978年红利支付率为54%,1986到1989年,iBm用56.6亿美元回购了4700万股股票。由此可见,快速成长中的企业倾向于股票筹资和增加短期债务、避免长期债务和现金红利;成熟阶段的企业则倾向于增加长期债务,并通过现金红利和股票回购方式向股东大量分配现金。四、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启示1、对于任何方式融资组合,无论是侧重于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其混合成本都必须保证小于资本收益率,否则就会对公司现有股东利益的损害。2、对资本成本的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方面。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这一,其估算是由资本市场来完成的;资本成本取决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风险,资本成本的估算是建立在市场价值而不是企业帐面价值基础上;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和数值有较大的弹性和主观性,因此不必看中资本成本精确的数量值,在实际的应用中只需对资本成本有一区间性的把握。因此,企业在对股权成本的测算时,即可按上述资本成本的估算模型直接计算,也可采用灵活方式,通过在现有的国债收益率的基础上加上风险溢价,借鉴有关投资咨询机构(如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贝塔值结果,参照上市公司资本回报率等办法获得。3、在对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的成本比较分析的关联性的认识方面。一般债务融资成本较低,股票融资成本较高,而且这两者同时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债务融资使用增多,股票的融资成本将增加公司的财务费用,短期降低公司的盈利水平。公司的风险提高,市场预期可能随这提高,股票成本将上升。债务成本和股票成本的关联性是企业在融资决策中所不能忽略的因素。因此,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提高混合融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也必须同时考虑到股权融资成本的提高。4、合理的融资决策必须在保证公司经营的现金流量的匹配的基本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融资的成本,以提高股东的市场价值。在实际中,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会有不同的考虑和侧重。对稳健经营性公司,如基础设施、能源电力公司,公司未来的资本性支出都不大,经营现金流量和收益相对稳定,增加债务并不会明显影响公司的财务资信等级,通常采用长期债务融资方式,由于债务融资通常成本低廉,可满足融资成本小于投资回报的基本性要求,提高股东价值。对高成长性公司,如科技类公司,业务的扩张快,投资的预期回报率高,同时经营的现金流往往不稳定,财务风险较大,债务融资不能保证资本扩张和业务扩展的需要,一般采用股权融资方式。股权融资的成本虽高,但由于一旦公司经营成功,投资的回报率远超过股权的融资成本,对股东的价值并不造成损失。参考文献:1)夏新平,公司财务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2)甘华鸣等,理财:资金筹措与使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3)朱武祥,资本成本理念及其在我国企业决策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天则经济研究所《产经通讯》第十一期,1999年9月4)丁成,中国股市?;值的计算及其简要分析,国泰君安证券通讯,2000年11月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篇2

一、金融机构清算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与一般的清算相比,金融机构的清算虽然在会计假设方面类似,都是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持续经营不再适用、以清算期间为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发生很大变化,但金融机构的清算更为复杂。

(一)不同类金融机构业务差距大,会计核算复杂。

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各类企业,不同类金融机构间业务相差大,涉及会计科目众多,在清算中难以设置统一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而且金融机构的经济业务种类多,涉及存款、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同业拆借、证券买卖、租赁等业务,会计核算复杂。

(二)兼具行政性清算与司法清算。

金融机构的清算,有行政清算与司法清算两种模式。由于金融机构社会大,即使已经资不抵债,往往不直接宣布破产,而是由政府相关部门宣布关闭或撤销,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在解决个人债务和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缺口等问题后择机转入司法清算。无论哪一种清算,都是以非持续经营为目的,需要对清算期间的经济行为进行准确核算与反映,特别是行政性清算,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在构筑金融机构清算会计核算体系时,除需要单独考虑两种清算方式外,还要考虑行政性清算转入司法清算后会计核算的顺利衔接。

(三)对债务的清偿具有明显的政策性。由于金融机构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敏感度高,因此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联合制定并了《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意见》,按照“依法清偿、适当收购”的原则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出资收购停业整顿、托管经营、被撤销金融机构中的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并由中央政府负责全额收购其中的个人储蓄存款和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与一般破产清算中由清算资产偿付债务有所不同。

二、现行金融机构清算会计核算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金融机构清算会计核算制度。

金融机构撤销清算的法规依据是国务院于2001年11月23日颁布的《金融机构撤销条例》,根据该条例,“金融机构有违法违规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秩序、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应当依法撤销”,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实施。从金融机构撤销关闭的实践来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也行使部分对金融机构撤销关闭的职能。但条例主要涉及清算组的构成、职责、债务清偿等,并未提及撤销清算期间的会计核算事宜,而财政部门对此也没有明确的配套制度。

(二)现行金融机构相关会计制度不明确。

财政部于2001年11月27日颁布了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2002年1月1日开始暂在上市的金融企业范围内实施,同时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但并未要求所有金融企业必须执行该制度。同时,该制度主要涉及持续经营的金融企业,并没有提及金融企业的清算事宜。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虽专门设置一章谈企业清算事宜,但仅要求清算机构在清算期间编制资产负债表,没有涉及清算中的具体会计核算工作。

(三)国有企业破产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与金融机构的实际差距较大。

目前,国家对清算会计核算没有相关会计准则,关于破产会计处理规定最为详细的是财政部于1997年颁发的《关于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以下简称破产暂行规定),其中详细规定了国有企业破产清算时的会计处理,破产清算中的科目设置与核算等,明确了破产清算期间的会计报表种类与格式。但该制度明确指出,“上海、天津等国务院确定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的国有企业破产,执行本规定”,在适用范围上不包括金融机构。而且该规定中所涉及的会计科目主要限于国有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差距很大,无法适用。同时该暂行规定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三、机构清算中的核算

金融机构清算虽然有其特殊性,但与其他各类清算相比,本质目的相同,即都是在非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下,确定企业债权,处置、分配企业资产,使企业最终退出市场。

(一)参照国有企业破产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的基本原理进行会计核算。金融机构虽然无法完全遵照破产暂行规定执行,但可以借鉴其中的基本原理:一是将清算期间作为一个单独的会计期间,记载和反映清算组的活动,在清算日按照办理年终决算的要求,进行财产清查,结转各损益类科目、结转利润分配等,在此基础上按照金融机构在清算前适用的会计制度编制清算日的资产负债表、自年初起至清算日的损益表,以及科目余额表。二是清算组要在清算日另立新账,设置会计科目,进行科目结转,核算清算期间清算组的财务收支,编制会计报表。

(二)金融机构清算期间的会计科目设置与余额结转。

金融机构清算期间的会计科目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资本类、清算损益类四大类。清算期间可以按下述原则设置会计科目:

一是资产和负债类会计科目可以按照清算前金融机构使用的会计科目进行设置并进行科目结转。鉴于金融机构涉及会计科目多,不同类金融机构间差异大,在清算期间,可以按照清算前金融机构适用的会计制度,设置资产和负债类会计科目,进行期初余额结转。

二是按照暂行规定设置清算损益类会计科目,包括清算费用、土地转让收益、清算损益等。

三是保留部分资本类会计科目。金融机构的破产往往并不是资不抵债,在偿清各类债务后,如果资产有剩余,要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或持有的股份比例进行分配。为此,在资本类会计科目中,要保留股本或实收资本会计科目,其他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等不再保留。

四是增加部分会计科目。清算期间,金融机构往往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提供资金,解决个人债务和股民保证金债务等。此种资金在清算期间发生,与其他债务不同,在中央政府发放再贷款和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后,金融机构可增设清算期间应付债务-再贷款、再贷款利息、地方政府偿付资金等会计科目;清算期间根据合同、协议的规定应付未付的清算费用可增设应付清算费用会计科目;由政府收购的个人债务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两项中,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有单独的会计科目,因此可增设应付个人债务会计科目。

五是调整部分会计科目。考虑到以清算期间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因此对于清算前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的待摊费用、递延资产以及已经实际形成损失的待处理资产等,在清算期间不再保留,调入清算损益。

(三)清算期间会计报表的种类与编制。

清算期间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清算资产负债表和清算损益表,同时可以编制辅助会计报表,包括债务清偿表和清算资产表。清算资产负债表和清算损益表的格式与金额可以按照会计科目设置情况从会计账簿中直接填列。在清算期间,考虑到当前大多数企业都实行了会计电算化,清算组可以按月出具会计报表,在年初对清算损益表的期初金额进行调整,形成清算期间的会计报表,同时为清算资产负债表增加附注,包括担保资产、有担保的债务、个人债务、已申报的其他债务等。

债务清偿表和清算资产表则需要依据会计账簿、债权登记与确认等资料填列,其格式可以参照破产暂行规定,并结合清算期间的会计科目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设置备查账簿。

被撤销的金融机构,往往管理混乱、严重违法违规,因此在清算组成立后,可能有一些资产的归属无法界定,固定资产账实无法核对。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产企业破产案件若干的规定》,对债务人基于仓储、保管、借用等关系占用、使用的他人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应当由财产权利人收回。为此,清算组可以考虑设置备查账簿,登记被清算金融机构占有、使用而产权尚待界定以及产权属于他人的资产,同时对于价值较低、未在账内反映的实物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等,可以暂不调入账内核算,在备查账中一并记载,待这些资产处理完毕后一并计入清算损益。对于涉及担保的资产、负债,也可以设置相关备查账簿。另外根据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的规定,对于各种负债要停止计息,但对于资产没有提及,因此在行政清算中对资产要设置备查账表外计息。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篇3

中国地方债的历史由来已久。1994年,中央和地方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慢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增长,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举债的方式来满足城市基建和市容改善,同时城市建设对于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具有明显的显性激励作用,加上2008年中国政府出台“四万亿”刺激政策,更加刺激了地方政府举债的冲动,而中国《预算法》中明确规定除国务院另行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来举债。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进行隐性融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膨胀,大量的融资平台本身并无实际项目收益,偿债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平台公司仅仅承担政府融资功能。

由于地方融资平台背后隐藏的较大风险性,以2010年国务院下发的19号文为起点,监管机构开始了一系列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和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当然,此时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以堵为主。

首先是国务院的19号文,要求对截至2010年底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审计,对于纯粹的平台公司要求银行不得进行贷款发放。随后,银监会下发一系列监管文件,要求银行对于平台公司实行“名单制”管理,设立平台贷款五级分类标准及风险权重等。

紧接着是财政部等四部委的463号文,对地方政府及所属机关共计“九个不得”和针对融资平台的“七个不得”,紧急刹车地方政府非公益性项目的一系列违规融资方式,禁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Bt融资。2013年,银监会下发10号文,要求银行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总量控制。

随着43号文的出台,监管层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逐渐由堵过渡到疏,但对地方融资平台举债的监管却更加透明和有力度。

融资表外化考验监管

过去几年,针对地方政府债务和融资平台的监管思路,概括起来是通过严控总量的方式限制规模增长,对于无现金流或者现金流覆盖不足的平台公司,要求银行不得发放贷款。监管堵住了地方政府平台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渠道,但也导致了地方政府通过银行理财、同业等非标方式绕道“影子银行”进行举债,风险由表内转移至表外。

对比2010年和2013年两次地方债务审计结果可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负有偿还责任+担保责任+一定救助责任合计)由10.7万亿元增长至17.9万亿元,整体增长了67%。这表明,监管的确遏制了银行通过表内贷款向地方政府放贷的途径,地方政府债务中的银行贷款规模较2010年底仅增长20%(同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42%),占比也由2010年底的79%下降至57%,但如果加上信托、非银等“影子银行”渠道的融资之后的占比为74%,规模较2010年底增长55%。以堵为主的监管并没有遏制地方政府的举债冲动和风险消除,而是使得风险由银行表内向表外“影子银行”集聚,风险监控的难度反而进一步加大了。

监管层也逐步意识到,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靠堵是无法解决的,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疏导化解。2014年8月,《预算法》通过修订,允许省级地方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发行地方债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9月,财政部下发76号文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城市基建投资和运营。

9月底,国务院下发43号文,纲领性的对地方政府举债模式进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或已经达22万亿-23万亿元,而且,2014年底的债务可能较2013年的统计规模有明显的增长。43号文出台之后,新增信贷中增加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贷款的投放,12月份的新增社会融资也超预期,显示地方政府在甄别期限之前做大债务规模的冲动。

根据平安证券的调研来看,初步预计,2014年底地方政府债务的统计结果或已达到22万亿-23万亿元,较2013年底增长25%-30%。银行贷款由于受到监管的压制,规模增长10%至11万亿-12万亿元;银行自营直投和非标理财绕道“影子银行”投向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达5万亿元(上市银行表内非标资产2014上半年同比增长70%,银行理财余额2014上半年同比增长40%),此外,城投债规模接近3万亿元,较2013上半年增长50%。

2014年10月,国务院在颁布了《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简称43号文),随后财政部等下发了相关配套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存量债务的甄别、存量债务的处置以及新增债务举债方式,主要内容包括:1.将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统筹财政资金优先偿还到期债务;2.2016年起只能通过省级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方式举借政府债务,其他将通过市场化手段如ppp形式进行举债。

而43号文一个重要举措是存量债务甄别将按照项目收益性质逐笔甄别。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存量债务,根据项目性质、项目收益、偿债资金来源、举债单位、债券类型等,逐笔甄别为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具体分类如下:1.项目没有收益、计划偿债来源主要依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甄别为一般债务;2.项目有一定收益、计划偿债来源依靠项目收益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或专项收入、能够实现风险内部化的,甄别为专项债务;3.项目有一定收益但项目收益无法完全覆盖的,无法覆盖的部分列入一般债务,其他部分列入专项债务;4.通过ppp模式转化为企业债务的,不纳入政府债务。

根据不完全统计,银行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纳入比例可能在60%-70%,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预计2014年底的23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中,预计有17万亿元债务银行为最终债权人(贷款11万亿元,自营直投4万亿元,理财2万亿元)。虽然银行在债务甄别中基本都倾向于能够纳入到财政预算中的债务比例尽量提高,地方政府纳入比例可能在60%-70%,包括目前约有55%的银行债务(包括贷款、直营直投、理财)可以被纳入财政预算中,20%的债务可能不会被纳入地方政府债务,对于剩余的30%的债务,银行、地方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仍处于沟通、协商过程中。

按照地方政府债务投向测算纳入比例接近70%,其中没有项目收益或者较差的市政建设、教科文卫、土地收储(专项债务)绝大部分被纳入债务口径,而项目收益较好的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如轨道交通)、农林水利建设(如污水处理)纳入比例相对较低;按照地方政府债务的举债主体测算的纳入比例在60%,其中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债务全部纳入,平台公司和国有企业债务仅少部分纳入。因此,最终的纳入比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存在纳入比例低于预期的风险。

在三项具体的资产项下,能够纳入财政预算的比例,自营直投要高于表内贷款再高于理财资产(65%VS55%VS45%),这可能与同业业务中的保证保函开具业务占比较高有关。换句话说,未来以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银行表内同业的价值重估提升,可能将大大高于银行贷款和理财。

存量债务处理,按照甄别结果区别对待。如果被甄别为地方政府债务(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一般债务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管理,专项债务纳入基金预算管理,并且可以申请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地方存量债务,并且将置换债务的还本付息纳入到地方政府预算。

也就是说,如果被甄别为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债务人无法偿还时,由地方政府履行偿债义务,或有债务转化成政府债务,但转化部分纳入政府债务限额管理。而不纳入政府债务的债务,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处置存量债务。

新增债务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没有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一般债务的,由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融资,主要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偿还。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发展确需政府举借专项债务的,由地方政府通过发行专项债券融资,以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偿还。而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政府对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按约定规则依法承担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相关责任,不承担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的偿债责任。

未来地方增量债务只能通过发行包括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的地方政府债券,对于甄别纳入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也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进行置换。根据2013年6月末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结果,18万亿元的地方债务中(包括负有偿债责任、担保责任和一定救助责任),假设最终有10.9万亿元(地方政府部门举债6.5万亿元全额纳入,其余债务11.5万亿元按30%纳入))纳入了地方政府债务口径,对于这部分的存量债务,未来需要通过债券市场来接纳。

平安证券参考欧美国家的经验对未来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的部分未来演变过程进行了估算,基本假设如下:1.2016年-2020年,每年GDp增速仍可以保持在7%,Cpi保持在2%的水平,之后GDp的增速保持在5%;2.中国地方政府债券余额/GDp的比例在2025年达到美国的水平,即20%;3.每年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优先置换新增债务,剩余部分置换存量到期债务;4.我们估算,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中,10万亿元会被纳入地方政府债务口径。其中(地方政府部门举债6.5万亿元全额纳入,其余债务11.5万亿元按30%纳入)。

据此测算,可以发现到2025年,地方政府债务将达到28万亿元,市政债规模也达到28万亿元,存量债务全部置换成了地方政府债券。2016年作为43号文正式执行元年,地方政府将存在2万亿元的债务缺口,需要银行贷款和其他渠道来满足。2016年可发行1.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优先满足新增债务1.1万亿元后剩余额度3000亿元,而2016年存量债务到期2.7万亿元,也即意味有2.4万亿元的到期债务仍需要银行贷款和其他渠道来满足。

ppp模式应运而生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是指社会资本按约定规则独自或与政府共同成立特别目的公司,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按照约定实现项目收益分配。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政府对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按约定规则依法承担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相关责任,但是不承担投资者或特别目的公司的偿债责任。

根据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测算,到2020年,城镇化的融资需求为42万亿元,而43号文规定了地方政府债务只能通过发行债券的形式进行,未来城镇化的资金缺口将主要通过ppp模式来补充,ppp模式或许成为未来城镇化建设的主流融资渠道之一。

虽然ppp模式仍未被大规模使用,但目前已具备了开展ppp模式的硬件条件。适合ppp模式的项目要求项目有很好的收益,全国的平台公司平均有70%的平台公司可以实现现金流全覆盖,对于这部分存量债务,如果没有被纳入地方政府债务口径,将通过ppp模式来化解和处置。近期财政部首批30个示范项目,从项目投向来看,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轨道交通等ppp模式开展较为成熟的领域,省份也较为集中在平台现金流覆盖较为充裕的省份,如江苏、安徽等。

可以预期的是,ppp公司将是未来大量平台公司的转型方向。43号文及配套文件要求逐步剥离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功能,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未来大量本身没有项目收益和现金流覆盖的平台公司可以作为政府委托部门参与到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中,从这个角度来说,ppp模式也将成为地方政府项目的重要运作方式。

不论是在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ppp模式都是一种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较为成熟的模式。

国际上ppp模式的通常的做法主要包括六个方面,首先是构建制度框架,通常ppp项目运作时间较长,需要跨越多届政府,单靠政府承诺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需要在制度上提供保障;其次是设置管理机构,各国面对ppp模式下可能存在的项目采购动力不足、部门协调不够、专业技能缺失、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均成立ppp机构;第三是明确财政约束,将财政承诺纳入预算管理;第四实施全面监管,如设置标准化合同,建立绩效考核指标;第五是支持ppp项目融资;第六是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我们再来估算一下各主要国家ppp模式的容量。对于金砖国家巴西和印度,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较大,通常也通过ppp模式进行运作。印度ppp的规模/GDp的比例高达30%多,巴西的比例为25%,俄罗斯的比例也高达7%,而对于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ppp模式的项目规模仅有1%-2%。

从国内来说,目前公布ppp项目的8省份的规模已经达万亿元,占GDp的比例不到2%。目前平台公司债务余额为7万亿元,假设70%改为ppp项目,规模可达4万亿-5万亿元,如果做进一步的测算,ppp项目占GDp比例达到金砖国家平均水平,则规模可达10万亿元。

当然,这个规模只是理论上的最大容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短期内规模扩大将受制于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成熟的ppp项目实施程序和流程需要依赖全社会的契约精神和完备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ppp项目通常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需要政府协调社会资本回报和公共利益的冲突。

银行资产风险面临重估

政府债由于政府隐性担保的存在,导致银行信贷不用区分风险,政府债务表内表外模糊定价,无法区分出高风险高收益和低风险低收益的项目差异。43号文及配套文件势必将原有的隐性风险利率曲线分化成为显性的双利率曲线,即政府信用担保的低收益债券利率,该部分将低于银行表内的贷款成本;无信用担保的市场化ppp融资回报收益率,该部分将高于目前政府向银行进行表外融资的实际融资成本。

我们以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投债的信用利差来说明这个问题。从历史数据来看,43号文后,城投债信用利差加速收窄。城投债相对于地方政府债的信用利差平均在280Bp,2014年以来,央行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城投债的信用利差收窄到200Bp。43号文出台后,城投债的信用利差加速收窄了50Bp至150Bp。

43号文使得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成本曲线分化。由于市场无法甄别哪些城投债会被纳入地方政府债务口径,因此,所有的城投债相对于地方政府债券的收益率都在加速收窄。如果将城投债收益率看做现有政府融资成本,未来这根融资成本曲线将分化成显性的双利率曲线,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曲线和ppp融资回报收益率曲线。

根据2013年底审计署公布的政府债务审计结果来看,约有10万亿元左右的存量银行贷款与政府有关。如果从理财及同业的资金的配置行业进行进一步的估算,表内同业投资项下与地方政府债务有关的规模大约3万亿元(占同业非标投资的50%),理财大约有1万亿元(占整体理财产品的10%),因此,与银行相关的地方政府债务估算合计应接近14万亿元。

如果假设:1.该部分由表内大约6%左右的融资以及表外和同业10%左右的融资成本构成。2.按照地方政府债务账面价值侵蚀15%的银行净资产比例估算,则大约蕴含了300Bp左右的风险溢价。3.未来假设43号文落地后,有三分之二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可以纳入预算。

在以上假设之下,我们预计,一旦该部分纳入到一般债务预算内,则银行存量政府债务将有明显的风险溢价重估。

首先,风险利率将有明显的下行。政府隐性担保转换为显性担保,纳入一般债务的政府债务的300Bp风险溢价将趋向于零。

其次,原风险收益曲线将出现分化,分为政府债券与ppp项目融资收益率。预计相比之前的贷款利率和表外融资利率,前者将低于贷款利率,后者将高于表外融资利率。整体而言,政府融资的整体成本应将有明显下降,估算会下降约50个Bp。

最后,政府债务的存量规模将重估。在基础假设之下,14万亿元的政府债务由于银行所承担的隐性风险溢价导致其隐含损失超过1.8万亿元(对应15%的净资产损失)。按照政府预算内和预算外(ppp)两条利率曲线风险重估,按照纳入比例60%计算,地方债务的账面净值能提升到14.6万亿元,账面价值提升17%以上,则银行pB提升0.17倍。

平安证券对于债务纳入比例和ppp项目要求回报率做了敏感性测算,乐观估计如果债务纳入比例达到70%,则银行的政府债务价值提升20%。极端假设下,即社会要求的ppp项目回报率达到14%的情形下,需要至少纳入比例超过30%才能带来存量债务价值的提升。

43号文可以使得银行表内外的地方政府债务的价值提升15%-20%,这让我们联想到上一轮银行资产价值的重估。上一轮经济下行周期中(1994年-2000年),商业银行体系中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不良率接近40%。为了抛开沉重的历史包袱,四大行开始了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剥离。

坏账剥离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是1999年-2000年,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四大行共计剥离不良资产8600亿元;第二次是2003年-2004年及2008年,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四大行总共剥离了1.9万亿元坏账。四大行第一次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坏账,转让对价物主要是现金及资产管理公司债券,并且基本都是按照账面价值等价置换。而第二次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坏账,转让等价物主要是央行专项票据和应收款项,并且出现了一定的账面折价置换。如果考虑不良贷款40%的回收率,置换物的价值远远高于不良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回收率),两次不良资产的剥离带来的价值重估(转让的对价物价值相对于不良资产的市场价值)达到125%。

43号文的出台使得地方政府举债更加清晰化,未来甄别为地方政府债务(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存量债务将逐步置换为地方政府债券,对比不良资产剥离可以发现,此次债务置换与不良资产剥离的实质相同。对于银行来说,资产端均是用债券置换存量的“问题资产”。上一轮经济下行周期中的“问题资产”是3万亿元不良资产,隐含损失可侵蚀银行的全部净资产。这一轮经济下行中的“问题资产”是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包括同业和理财非标资产),隐含损失侵蚀15%的净资产。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篇4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到期还本付息债券溢折价摊销会计处理

(一)购入债券时会计处理 企业购入准备长期持有的债券时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支付的价款中包括的已到付息期限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

[例]a公司2006年1月1日以106620元购入B公司2006年1月1日发行的4年期债券,票面利率5%,债券总面值100000元,该债券于期满后一次还本付息,单利计息,假设不考虑相关税费。

a公司购入债券时: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6620

贷:银行存款 106620

(二)持有期间的会计处理 持有至到期投资用实际利率法摊销债券溢折价时有两个关键问题要解决。

(1)债券实际利率的确定。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设:债券实际利率为i,期限为n年,期满一次还本付息,则:债券到期本利和=债券总面值十债券总面值×票利率×n。令:债券投资总成本=债券到期本利和×(1+i)-n,则(1+i)-n=债券投资总成本/债券到期本利和,从而可计算出债券实际利率。

接上例a公司购入债券的实际利率计算如下:债券到期本利和=1130000+100000×5%×4=120000(元),令:106620=120000×(1+i),则债券的实际利率i=3%。

(2)债券溢折价的摊销。企业取得的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券,应于资产负债表日按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在实务中债券利息在债券到期日一次性收到,采用实际利率法时,应先把债券到期所能收取的利息总额折算为年金,然后以年金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计算每期(一般按年计算)应分摊的溢价或折价。即根据这个利息终值求各期利息年金。计算每期利息年金,到期收到的利息总额=利息年金×年金终值系数,即F=a×(F/a,i,n),其中:F表示到期支付的利息总额,a表示年金,i表示实际利率,n表示期间,承上例,计算a公司购入债券的利息年金:20000=a×(F/a,3%,4),(F/a,3%,4)=[(1+3%)4-1]/3%=4,1836,a=20000/4.1836=4780.57≈4781(元)。摊销债券溢折价,承上例,a公司各期的摊余成本、溢价摊销、票面及实际利息如表1所示:

(3)会计分录。对于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券,上述债券溢折价摊销表中所列的应收利息年金和实际利息收入数字,只能作为计算各期溢折价摊销额的依据,而不能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由于表中溢价摊销是按债券期满应收利息总额折算出来的利息年金计算的,则每期的实际利息收入是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后计算出来的实际利息收入,而会计核算上确认的应收利息,是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金额,因此计价基础不同,这样在作会计分录时,当期应收利息仍应按照票面价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的金额确认,而当期的实际利息收入应该按应收利息与溢价摊销金额的差额(或折价摊销金额之和)确定,只有这样应收利息和实际利息收入的计价基础才是一样,企业的账户才能平衡。

a公司2006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00

贷:投资收益 3419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581

a公司2007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00

货:投资收益 337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630

a公司2008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00

贷:投资收益 3321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679

a公司到2009年12月31日最后一次利息时的账务处理: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5000

贷:投资收益 327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1730

至此,“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的6620元已经全部摊销。

(三)债券到期收回本息的会计处理 2009年12月31日收回本金时的账务处理:

借:银行存款 12000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 20000

此外,如果是折价购入的债券在折价摊销时采用加计处理,即期初摊余成本:上期摊余成本+折价摊销,投资收益=应计利息+折价摊销,折价购入债券与溢价购入债券的会计处理只是在利息调整确认和摊销的方向有别,其余的会计处理相同。

二、到期还本付息的应付债券溢折价摊销的会计处理

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是分别从债券发行方与债券投资方两个不同的会计主体考虑的,因此设置的账户正好相反,一方是筹资方,设置负债账户;另一方是投资方,设置资产账户。这样其应付债券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溢折价摊销的金额相同。

(一)债券发行时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其他金融负债是指除以公允价值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以外的金融负债。企业发行的债券应当划分为其他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应当按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仍接上例:B公司2006年1月1日发行债券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106620

贷:应付债券――面值 1000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6620

(二)债券存续期间的会计处理 计算实际利率。《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

应付债券的实际利率是指将应付债券在债券存续期间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债券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由此可见,债券发行方与投资

方计算实际利率的方法是相同的,即债券的账面价值=到期应付债券的本利和×(1+实际利率)。以此公式计算出发行债券的实际利率。106620=120000x(1+i)-4。B公司的实际利率与投资方相同,也为3%。债券溢折价的摊销。到期还本付息应付债券溢折价的摊销,参考上述债券投资方计算方法确定。承上例,B公司各期的摊余成本、溢价摊销、票面及实际利息计算如表2所示:

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应将用债券面值乘以票面利率计算出来的应计利息计入其科目的贷方,将上表计算的溢价摊销额计人应付债券科目的贷方,将应计利息减去溢价(加上折价)摊销后的余额,计人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的借方。

B公司2006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

借: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 3419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581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5000

B公司2007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

借: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 337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630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5000

B公司2008年12月31日账务处理:

借: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 3321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679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5000

B公司2009年12月31日计算最后一次利息时的账务处理:

借: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等) 327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1730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5000

至此,“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6620元已经全部摊销。

(三)债券到期偿还本息的会计处理 2009年12月31日支付本息时的账务处理:

借:应付债券――面值 100000

――应计利息 20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0

如果债券折价发行,则应将应付利息计人其科目的贷方。将折价摊销额计入应付债券一利息调整科目的贷方,将应付利息和折价摊销额之和计人财务费用(或在建工程等)科目的借方。

参考文献: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篇5

1.应付债券及可转换公司债券核算中的运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17———借款费用》准则,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相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的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在实际利率法下,企业应当按照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计算确定每期借款利息费用,利息调整应在债券存续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例题】甲企业于2006年1月1日发行5年期公司债券,面值为100万元公司债券,发行价格为107.43万元,票面利率为10%,每年年末支付利息,到期一次还本。发行债券所得款项用于补充企业流动资金。实际利率8%。要求:(1)编制摊余成本计算表;(2)对有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2)根据以上资料,甲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①2006年1月1日发行债券。借:银行存款1,074,300贷:应付债券———面值1,000,000应付债券———利息调整74,300。②2006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费用及支付利息时。借:财务费用85944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4056贷:应付利息100,000借:应付利息100,000贷:银行存款100,000。③2007年12月31日计算利息费用及支付利息时。借:财务费用84820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5180贷:应付利息100,000借:应付利息100,000贷:银行存款100,000。④2008年、2009年、2010年12月31日计算应付利息的账务处理同2007年。2010年12月31日归还债券本金及支付最后一期利息费用:借:应付利息100,000应付债券———面值1,000,000贷:银行存款1,100,000。

2.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贷款核算中的运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22———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债券、贷款都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汁量和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例题】乙公司2006年1月1日购入甲公司于2006年1月1日发行的5年期公司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该债券票面金额为100万元,票面利率为10%,实际利率8%,乙公司实际支付107.43万元。该债券每年付息一次,最后一年还本金并付最后一次利息,假设乙公司按年计算利息。要求:编制摊余成本计算表;对有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1)摊余成本计算表见表一。(2)相关会计处理如下:①2006年1月初购入时。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0———利息调整74,300贷:银行存款1,074,300。②2006年12月31日计算应收利息。借:应收利息100,000贷:投资收益85,944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4,056借:银行存款100,000贷:应收利息100,000。③2007年12月31日计算应收利息。借:应收利息100,000贷:投资收益84,820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15,180借:银行存款100,000贷:应收利息100,000。④2008年、2009年、2010年12月31日计算应收利息的账务处理同2007年。⑤2010年收回本息。借:银行存款1,100,000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1,000,000应收利息100,000。

二、在分期付款购买资产和分期收款销售核算中的运用

这种方法同样适用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与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账务处理上,这二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站在购买方的角度,后者是站在销售方的角度来进行账务处理的。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篇6

关键词:权衡理论 契约理论 理论 资本预算

净现值法(netpresentValue,npV)是较为常用传统企业资本预算方法之一。净现值法有一个隐含假设,即企业项目融资全部来自权益,所采用的贴现率也是无杠杆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由于这种方法认为企业投资行为独立于融资结构,没有考虑负债对企业的影响,因此不适用于杠杆企业。然而,无论是资本结构的权衡理论,还是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与理论,都揭示了企业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的关系,以及负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将对企业融资结构与投资行为的关系进行分析,还将探讨了杠杆企业的资本预算方法,并对三者进行比较。

一、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行为关系

(一)负债融资收益 负债融资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负债融资可以带来节税收益。由于利息在税前支付而股利、红息在税后支付,企业的负债越多,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就越少,企业投资项目创造的现金流归股东和债权人的就越多,企业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杠杆企业项目的价值应等于无杠杆企业项目的价值加上财务杠杆带来的节税收益。二是,负债融资可以降低股东――经理之间的成本。现代公司最重要的特征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作为所有者的股东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经理也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并且双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损害股东的利益,如在职消费,过分扩大公司规模等。这种利益冲突带来的成本称为“成本”。负债可视为公司治理工具能够抑制股东――经理之间的冲突,增加公司的价值。经理人员为了寻求高于市场水平的薪金,有着扩大企业规模的冲动。当企业拥有过多的剩余现金时,经理可能会将其投资到能够扩大企业规模但未必具有良好盈利性的项目,而不是将这些现金用于支付股利或回购股票,实际上是以牺牲股东利益来增加自己的财富。负债可以防止这种过度投资行为,降低股东――经理之间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负债的这种作用称为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负债之所以能够降低股东――经理冲突引起的成本,一方面是因为负债本金与利息的支付可以减少可供经理支付的现金;另一方面因为负债使经理面临更多的监控,如果企业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则公司的控制权将归债权人所有,一个无债或债务很少企业的经理可以在不影响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减少股东的收益,而高债务企业的经理则很难做到。

(二)负债融资成本 负债融资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负债融资的财务困境成本。如前所述,债务能够给企业带来节税收益,同时也会带来偿还本金与利息的压力,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企业陷于财务困境的概率会增加。而一旦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就会带来各种成本(如支付给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成本,以及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等),这些成本的增加会降低投资项目及企业的价值。二是,负债融资的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成本。根据契约理论与理论,负债融资会带来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成本。由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及信息不对称,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股东会借助于经理将财富由债权人转至股东,增加股东、债权人之间的成本,降低投资项目及企业的价值,这种成本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情况下会更加严重。对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Fama和miller(1972)在《thetheoryofFinance》,Jensen和meckling(1976)以及myers(1977)在对成本的研究中发展了该问题,明确提出了股东一债权人冲突对投资决策的重大影响:资产替代与投资不足。Smith和warner(1979)也对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冲突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归纳为:股利支付(指在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向股东支付额外股利或其他分配,流下少量给债权人。)、求偿权稀释(指股东为了提高公司利润,未经债权人同意发行新债,致使旧债券贬值,原债权人受损。)、资产替代以及投资不足。首先,资产替代。一旦资金贷出以后,债权人最关注的就是能否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其关注的重点是项目的安全性,而股东更加关注投资项目能否增加股东财富,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由于股东对债权人的有限责任,在负债较大的融资结构下,股东、经营者将具有强烈的动机去从事那些尽管成功机会甚微,但一旦成功获利颇丰的投资,如果这些投资成功,将获得大部分收益,而如果失败,则债权人承担大部分费用。Gavish和Kalay(1983年)考察了杠杆率对股东偏好高风险项目行为的影响。发现股东从未预期项目风险增加上获得的收益(用未来收入的方差来衡量),并不是企业杠杆率的单调递增函数。当债券面值等于预期的企业价值时,股东获得的收益最大,即股东增加投资风险的欲望最强。其次,投资不足。在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情况下,股东不再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转而追求狭隘的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与经理将拒绝那些能够增加企业市场价值,但预期的收益大部分属于债权人的投资,从而引起投资不足。

综上所述,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负债融资对投资项目及企业价值会产生正负两种效应。一方面负债融资可以节税并抑制经营者的过度投资行为,降低股东――经理之间的成本,从而增加投资项目及企业的价值;另一方面,负债融资会提高企业的破产概率,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困境成本,同时也会导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如资产替代、投资不足等),增加企业股东――债权人之间的成本,从而减少投资项目及企业的价值。因此,在对杠杆企业进行资本预算时要充分考虑负债融资的这两种效应。

二、杠杆企业的资本预算方法

(一)修正现值(adjusted-present-Value,apV)法这种方法通过对“净现值”的调整,考虑了负债融资对投资项目价值的影响,提出一个杠杆项目的价值(apV)应等于无杠杆项目的价值(npV)加上负债融资附带影响的净现值(npVF)。由于负债融资对企业破产成本、成本的影响难以量化,在此我们仅考虑负债融资的节税效益。因此,杠杆企业的价值应等于无杠杆企业的价值加上由于负债带来的节税收益。举例说明:XYZ公司正在考虑进入一个新的行业,该项目的初始投资额为1200万元,假设该项目为永久性项目(折旧为无穷小,假设为零)。每年销售收入为900万元,付现成本为550万元,公司所得税率为40%,全权益融资时,股东要求的最低报酬率r0为20%。该项目每年的现金流量计算如(表1),项目的净现值npV=210/20%-1200=-150万。也就是说如果项

目资金全部来源于权益资本,则项目不可行。假设例中XYZ公司可以10%的无风险利率得到一笔永久性贷款750万元。股东与债权人每年所得现金流量之和为240万元,计算过程见(表1)。比在全权益融资情况下每年多出30万元节税收益(整个公司价值将会增加300万元)。如果不考虑负债融资对投资项目价值的其他影响因素,则在杠杆情况下项目的价值等于无杠杆情况下项目的价值加上节税收益。apV=npV+npVF=-150+300=150万元。项目由不可行变为可行,因为债务的增加为企业带来了300万元的节税收益。

(二)权益现金流量法(Flow-to-equity,Fte)这种方法认为公司理财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将杠杆企业属于股东的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进行贴现计算其净现值,如果净现值大于零,项目可行,否则不可行。因为财务杠杆增加了企业的破产风险,杠杆企业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率rs也相应高于全权益公司。这里仍旧用前面的例子来说明权益现金流量法。

根据mm理论,XYZ公司股东所要求的报酬率rs为:

三、杠杆企业资本预算方法的比较与应用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篇7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篇8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篇9

在当前国企改革困难重重的状况下,债转股对很多企业特别是亏损企业可以说是最简便可行的一种改革方式。虽然目前实施债转股的投资主体只有信达、东方、华融、长城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国家开发银行,仅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但可以预见,在我国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深入的进程中,债转股必将成为我国今后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改革范围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在这种背景下,理论界有必要对债转股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本文将从对债转股的认识出发,探讨债转股过程中涉及到的所得税问题。

一、债转股过程中必须明确的几点认识

(一)对债转股的认识

债权和股权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债权转股权是企业进行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债转股从财务的角度理解,是企业债务重组的一种方式,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看出。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转股的核心是债权人作出的利益饶让,目的是希望以短期的利益损失来换取长期的有可能弥补短期损失的潜在收益。从债权人角度讲,是被迫将短期借贷行为转化为长期投资行为,将现实的短期信贷风险转化为潜在的长期投资风险,同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现实债务重组损失,这明显有悖于银行信贷业务的初衷,是银行不得已采取的下策。从债务人角度讲,是获得了即时的债务重组收益,在短期内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债;但从长期看,企业能否持续盈利,不在于财务负担的高低,而在于对资金的运作效率。虽然企业对股权投资不需要还本付息,但股本融资最后所要求的回报率实际上比债务融资所要求的回报率更高。

我国目前实施的债权转股权主要是将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由于种种原因所形成的大量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资产剥离出去,使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大幅度下降,明显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其资信程度,增强其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力。

从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分离的法律现实看,银行不能直接把对企业的债权转为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只有再成立单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购买、承接银行的债权并负责转为对企业的投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银行的风险,但加大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风险,实际上是风险的转移。

(二)债转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债转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主要可以归纳为3个方面:(1)从银行的角度看,大量不良资产已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巨大障碍和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据统计,我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已达19700亿元,占其贷款总额的25%,其中大约有10%是无法收回的呆、坏账,而银行的资金充足率只有8%,在技术上我国的银行都已经破产。(2)从企业的角度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落后,缺乏活力和竞争力,加上背负着许多历史负担和社会负担,经济效益不理想,资产盈利率和资金利税率逐年下降,根本无力偿还贷款本息。(3)从政府的角度看,在《商业银行法》实施之前,银行不能自主按贷款原则发放贷款,而是由政府直接出面,指定企业、指定项目,银行只管付钱,充当政府出纳的角色,这本身已为贷款偿还的可靠性埋下了隐患。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批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纷纷关、停、并、转,由此形成了大量的逾期、呆滞、呆账等不良政策性资产。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使企业和银行都能活起来,还得由政府出面,于是债转股就应运而生了。

目前,中国信达、东方、长城、华融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从国有商业银行收购不良资产13939亿元,实行“债转股”签约的国有企业587家,涉及金额3400多亿元。收购不良资产任务已基本完成,处置不良资产工作也已步入实质性阶段。

(三)债转股的相关利益主体

目前,我国实施的债转股实际是由政府出点子,将银行的不良贷款转化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并对其进行管理、经营直到盘活而最终退出。因此,从大的方面讲债转股的相关利益主体有政府、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在债转股改革之前,国有企业各利益主体的情况是:一方面,企业不是真正的债权人,国有企业经营者和“股东”并不对企业的负债承担责,任;另一方面,银行也不是真正的投资者,银行给哪个企业贷款或不给哪个企业贷款,常常不是立足于投资者的角度,而是由政府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债权实际上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股权,这就是投资主体的错位。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债转股改革,希望借此来盘活存量资产。由于政府在法律地位上是一个虚的利益主体,它本身不受公司法的约束,所以也不存在纳税问题。我们这里要探讨的仅是涉及税收问题的三方利益主体,即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在特殊时期肩负特殊使命的国有独资公司,对于以前的不良贷款,政府已出面接管,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没有太多的价钱可讲,银行与企业的关系也是如此,因而银行可以很轻松地甩下包袱。在银行、企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三者的关系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的关系最难解决,仅不良资产的重估就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主动权在企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于被动地位,而企业的现有机制是无法激活自身的。作为股东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想自身的利益得到保障,并顺利完成其历史使命,目前及今后都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债转股过程中涉及到的所得税处理问题

前文我们提到,债转股的涉税利益主体有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因此债转股过程中必然涉及这三方利益主体的税收处理。目前的债转股为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企业之间的三角转换型债转股,即把国有企业欠国家几大商业银行的过度负债也就是银行中企业不能正常还本付息的债务,从银行中剥离出来,委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转成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原负银行债的国有企业的股权。在债转股企业良性运行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向公众出售股权。因此,整个债转股过程可以分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接受不良贷款、债转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股权等3个阶段。

在债转股三方涉税利益主体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税收处理比较简单。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二十八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免交在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和承接、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业务活动中的税收。”债权转股权,并对企业阶段性持股正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和承接、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业务活动之一。因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接受5家银行不良贷款、债权转股权以及最终退出股权时的企业所得税全部免征。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应制定具体的免税审批程序,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生的免税业务应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资料以证明要求免税的业务与处置不良资产有关。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的税收处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是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交易。交易方式有3种:(1)无偿划拨;(2)作为商业银行对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3)购买。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绝对额比较大,资本充足率较低,绝大部分资产是由负债形成的,无偿划拨将对商业银行的损益和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公司制企业,依照《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进行投资。因此,大多采用第3种方式,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买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1.国有商业银行的所得税处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在国务院确定的额度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账面价值收购有关贷款本金和相对应的计入损益的应收未收利息;对未计入损益的应收未收利息,实行无偿划转。”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贷款,一方面要减少不良贷款的账面价值,即将贷款本息由不良贷款类科目、应收利息类科目转出,并冲减已提贷款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另一方面,将出售款作应收账款入账。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只是将有关贷款科目和应收贷款利息科目按原账面值转化为应收账款类科目,而无偿划拨的表外利息部分并未计入损益,所以,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只是进行一些会计处理上的账务调整,商业银行本身并无影响当期损益的收益和损失产生,不存在对收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问题。

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所得税处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购买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本金及其利息按原账面价值入账,分别列入收购贷款本金和收购贷款应收利息账户。原账面价值与收购价之间的差额用作处理收购贷款呆账准备金和收购贷款坏账准备金,免缴企业所得税。

(二)债转股的税收处理

债转股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是债权转为股权,对于企业是负债转为资本金。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税收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的规定,债转股时(即债务重组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首先要确定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然后将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转股损失,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计提损失准备金,可先冲减,余额确认为损失。实施债转股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核算其长期股权投资及投资收益,如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占企业股权低于20%且处于非控股地位,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如果债转股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占企业股权超过20%且处于控股地位,则采用权益法核算。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取得债转股企业的股权支付的全部代价,属股权投资支出不得计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当期费用,也不得通过折旧或摊销方式分期计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费用,应作为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待将来转让股权或收回投资时,用以计算股权投资所得或投资收益。不论会计上采取何种方法核算,除追加或减少投资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一律不得调整。因此,对于在会计上采取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每年有作为投资损失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应调整增加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并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规定享受免税。

2.债转股企业的税收处理。

债转股企业作为债务人首先要确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公允价值。当债务人为上市公司时,股权的公允价值按对应的股份的市价总额确定。债转股企业应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因放弃债权而享有股权的份额确认为股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当债务人为其他非股份制企业时,股权的公允价值按评估确认价或双方协议价确定。债转股企业应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因放弃债权而享有的股权份额确认为实收资本;股权的公允价值与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权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记入当期收益,并作为应税收益,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股权的税收处理

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决定了其对企业只是阶段性持股,因而必然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一段时期后退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股权的方式主要有4种:(1)债转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企业的成长性、盈利性和投资价值不断提高,逐步被社会所认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将股权转让给境内外投资者;(2)由债转股企业、原集团企业或母体企业回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3)通过规范化的公司改造后,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推荐上市,以证券化的方式退出股权;(4)债转股企业经营失败,最终导致清算破产。

对于第4种情况,债转股企业适用破产清算会计,对清算终了后的清算所得按照税法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因债务人破产等原因得不到清偿的,按照国务院的规定处理”。所以,本文不再赘述。对于前3种情况,其税收处理如下: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股权时取得的股权投资收入与其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转让当期的股权投资转让所得,按规定免缴企业所得税。

2.受让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的境内外投资者(这里仅指涉及企业所得税的经济实体)、原债转股企业的集团公司、母公司,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其为取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支付的全部代价,属股权投资支出,不得计入投资企业的当期费用,也不得通过折旧或摊销方式分期计入投资企业的费用,应作为股权投资的计税成本,待将来转让股权或收回投资时,用以计算股权投资所得或投资收益。不论会计上采取何种方法核算,除追加或减少投资外,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的投资成本一律不得调整。因此,对于在会计上采取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企业,如果每年有作为投资损失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在年终申报纳税时,应调整增加当年的应纳税所得额。

3.原债转股企业只是股东发生变化,如果股权转让时对净资产进行评估,只是股东为了确定股权转让收入的目的,原债转股企业的资产不得按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但是,如果原债转股企业将资产评估价值大于其账面净值的差额确认为应纳税所得,则该公司可以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有关资产的计税成本。并按规定计提折旧或摊销。

三、几点思考

(一)关于债转股的投资主体

目前,我国债转股的投资主体只限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国家开发银行,其他商业银行暂不允许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债转股改革局限于国有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之间,而且建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是国有企业,这种体制本身将大大限制债转股作用的发挥。目前的债转股改革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国有企业内部改革,其思路是狭窄的,最终很难找到一大批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投资者缺位现象依然存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如果仍然来源于旧体制,而不是市场机制本身的产物,其效用是令人怀疑的,很难保证这种类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取得更大成功。

笔者认为,债转股不应当理解为仅仅是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的事,而应该是市场经济下每一个企业与其他若干企业之间的正常经济行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不应当仅仅是独资的国有企业,可以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甚至是私营企业。

债转股是市场经济下一种特殊的债务重组行为,本身并不神秘,也不需要全社会大加炒作。通过这种资本运作,能使各方得到更满意的效果就应该肯定,否则,就不能实施。其实,早在国家实施债转脸改革之前的1992年,深圳市就已经有了债转股改革(也许当时还不被称为债转股)的有益尝试。1992年,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根据深府办(1992)43号文的要求,经中国人民银行深圳经济特区分行批准将某公司(公司真名隐去)属下企业拖欠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外汇贷款债权折实转为人民币投资(假设为60%股权),经过约7年的运作,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又将这60%的股权于1999年转让给深圳市的另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可见,债转股并不是什么新事物,更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如果将其市场化、规范化,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类型的债转股为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逐步推广,也许对整个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财务会计制度、税收政策与债转股改革

这两年我国财务会计制度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正逐步替代行业财务制度。《投资》、《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会计准则从会计核算角度对企业股权投资、资产置换、债务重组等交易作了规范。由于会计与所得税法的目的不同,要正确贯彻现行所得税有关股权投资、债务重组的政策,也迫切需要从税收政策和管理措施上作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债转股作为企业债务重组的一种形式,在会计核算上已被《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所认可和规范,但在税收政策上仍是空白,现行的有关企业投资和改组、改制的税收政策,如《企业所得税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国税发[1998]9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等规定,都不能完满解决债转股过程中涉及的税收问题。着手研究债务重组业务中的所得税问题,是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我国企业资本经营正常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债转股的税收政策

如前文所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按照现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的规定免缴其在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和承接、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业务活动中的税收,这一政策也应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样属特定时期的产物,随着债转股逐渐成为资本市场上企业常用的改组、改制手段,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被其他类型的企业所取代,特定的免税政策就必须随之取消。那时,其所得税问题又该如何处理呢?

债务融资成本的计算方法篇10

   aBStRaCtthecostofcapitalisoneofthemostimportantfactorsinmakingdecisionofre-raisingcapitalforallmarketedcompanies.thearticlesystematicallydiscussesthemodelsofallcapitalcostandcalculatingmethods,analyzesthemethodsofthewesternmarketedcompanies‘re-raisingcapital,andmadesomeproposalsonmakingdecisionofre-raisingcapitalformarketedcompanies.

   一、概论

   可供上市公司选择的再融资方式很多,有长期借款、发行债券、留存收益和发行普通股股票等,然而,根据近两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的金额统计,有76%的融资额来自股权融资,即配股和增发新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受到利率水平和期限限制,明显地感到债务成本的压力,相比之下股票融资则少了这些限制和压力,表现为许多的上市公司利用财务作帐来达到配股的要求,失去配股资格的公司仍设法申请通过增发的方式融资。结果企业虽然获得了现金的流入得以维持企业的运转或扩大经营规模,但却是以侵害股东价值为代价。

   随着资本市场的规范和发展,上市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以及职工持股、高科技企业的经理层期权等措施的实施,部分企业已经走出了筹资认识上的误区,开始理解和重视股权资本成本的概念。同时,由于企业的股东关注所持有股票的市场价值,也对企业的经理层提出价值增长的要求,公司经营行为逐步发生转变,从规模导向转为价值导向,以实现股东价值的增长和价值的最大化为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

   要体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原则,企业在设计发展规划和融资方案时,必须从以往单纯考虑股票融资额最大化及融资市场风险因素,转为对融资风险、融资成本及投资收益的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在这一原则之下,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并非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标准,要达到价值增长的要求,投资收益率必须超过资本的成本,而融资成本作为评价企业价值创造状况的关键指标变得日益重要。只有在测算和分析企业的资本成本的基础上,才能提供适应于股东价值增长的融资方案。

   二、企业资本成本及其估算模型

   资本成本一般指企业筹集和使用长期资金而付出的代价。它包括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两部分。资金筹集费是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支付的各项费用,如发行股票,债券支付印刷费、发行手续费、律师费、资信评估费、公证费、担保费、广告费等。资金占用费是指占用资金支付的费用,如股票的股息、银行借款和债券利息等。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资本成本是企业投资者(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对投入企业的资本所要求的收益率,也是投资本项目的机会成本。

   企业资本通常分为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以及两者的混合融资资本,具体又可分为长期借款成本、债券成本、普通股成本和留存收益成本。

   1、长期借款成本

   长期借款成本是指借款利息和筹资费用。借款利息计入税前成本费用,可以起到抵税的作用。如果公司的所得税不为零,则一次还本,分期付息借款的成本:

   Ki=式中:Ki——长期借款资本成本

   it——长期借款年利息

   t——所得税率

   L——长期借款筹资额(本金)

   F1——长期借款筹资费用率

   如考虑资本的时间价值,则

   L(1-F1)=,

   Ki=K(1-t)

   式中:p——第n年末应偿付的本金;

   K——所得税前的长期借款资本成本;

   Ki——所得税后的长期借款资本成本;

   实际计算时,可通过公式用查表和内插值法求出K值。

   2、债券成本

   发行债券的成本主要指债券利息和筹资费用

   Kb=式中:Kb——债券资本成本

   ib——债券年利息

   t——所得税率

   B——债券筹集额

   Fb——债券筹集费用率

   如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则:

   B(1-Fb)=Kb=K(1-t)

   式中:p——第n年末应偿付债券的本金;

   K——所得税前的债券的资本成本;

   Ki——所得税后的债券的资本成本;

   实际计算时,可通过公式用查表和内插值法求出K值。

   3、股权成本及留存收益成本

   留存收益是企业缴纳所得税所形成的,其所有权属于股东。股东将这一部分未分派的税后利润留存于企业,其实质上是对企业追加投资。其构成成本为股东期望的投资回报率。可有四种估算方法:

   (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法

   KS=Rf+(-Rf)?;j

   式中:KS——股权成本;

   RF——无风险的收益率;

   ——平均风险股票必要报酬率;

   ?;j——公司的贝塔系数;

   实际计算时,RF可用国库券的报酬率的数值;市场投资组合报酬率,实际可以一段时间内股票指数的增幅来代替;?;j值,国外一些专业服务机构一般提供本国公司的?;j值,我国证券市场历史不长,每种股票收益率的数值较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丁成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市?;j值的信息含量具有周期性、突发性的特点,?;j值不是很有效,可能与历史短,数据区间不是很长有关。

   (2)债券收益率加权益风险报酬率

   KS=Kb+Rj

   式中:Kb——债券成本;

   Rj——股东比债权人承担更大风险所要求的风险差价。

   (3)已实现的投资收益率

   KS=式中:——平均股利收益率;

   ——一段时间的平均资本收益率;

   (4)股利增长模型

   该模式是依照股票投资的收益率不断提高的思路来计算股权成本。

   KS=+g

   式中:d1——预期年股利额

   p0——普通股市价

   g——普通股利年增长率

   总的来说,留存收益成本的估算难于债务资本,这是因为很难对诸如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及股东对未来风险溢价作出准确的测定。

   4、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

   一般情况下,公司会同时采用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的手段,要估算资本的融资成本则需要分别计算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资金的成本和权重,再以此计算公司融资的加权平均成本。

   其计算公式为:K=waCC=式中:K——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Kj———第j种个别资本成本;

   wj——第j种个别资本占用全部资本的比重(权数);

   实际计算中,简单的可按其帐面价值确定,主要因为资料容易得到。但当资本的帐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差别较大时,计算结果和实际会有较大差距,如要求精确一点时,则应采用市场价值权数或目标价值权数。

   5、债务融资与股票融资的动态调整关系

   若公司不采用债务融资方式,而只采用股权融资方式,此时资本成本为KS=KU.可以推导出,增加债务融资后,则:KS=KU+(KU-KB)(1-t)式中:KU——无杠杆时资本成本;

   B——债务融资额;

   S——股权融资额;

   即公司采用债务融资方式后,债务资本增加,财务杠杆增加,公司的风险加大,股东期望的权利报酬率大,股权资本的成本也增加。其增加额为KU+(KU-KB)(1-t).

   6、影响资金成本的因素

   从以上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影响资金成本的因素很多且经常变化的。主要有:

   1)总体经济环境。总体经济环境决定了整个经济中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的水平。总体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反映在无风险报酬率上。显然,如果整个社会经济中的资金需求和供给发生变动,或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投资者也会相应改变其所要求的收益率。具体说,如果货币需求增加,而供给没有相应增加,投资人便会提高其投资收益率,企业的资本成本就会上升;反之,则会降低其要求的投资收益率,使资本成本下降。如果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升,货币购买力下降,投资者也会提出更高的收益率来补偿预期的投资损失,导致企业资本成本上升。

   2)证券市场条件。证券市场条件影响证券投资的风险。证券市场条件包括证券的市场流动难易程度和价格波动程度。如果某种证券的市场流动性好,投资者想买进或卖出证券相对困难,变现风险加大,要求的收益率就会提高;或者虽然存在对某证券的需求,但其价格波动较大,投资的风险大,要求的收益率也会提高。

   3)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指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大小,经营风险是企业投资决策的结果,表现在资产收益率的变动上;财务风险是企业筹资决策的结果,表现在普通股收益率的变动上,如果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大,投资者便会有较高的收益率要求。

   4)融资规模。企业的融资规模大,资本成本较高。比如,企业发行的证券金额很大,资金筹集费和资金占用费都会上升,而且证券发行规模的增大还会降低其发行价格,由此也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成本。

   三、西方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模式

   1、两大准则。股东价值最大化是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目标,而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管理是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和股东价值的重要一环。西方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管理受公司治理、产品市场竞争环境、税法以及金融市场有效性等因素影响。从企业角度看,尽管企业所属行业的竞争环境和业务战略不同,在融资决策方面普遍有两大准则,即维持不低于BBB级的良好资信等级(而不是会计帐面资产负债比例),以及降低融资成本。维护良好的资信等级、保持财务灵活性旨在降低财务危机风险,同时有助于保持持续融资能力,要求公司保持负债方的现金流出期限结构同预期现金流入风险相匹配。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企业融资工具层出不穷;从投资者权益保护和税法角度看,则只有债务和股权两种类型。债务利息在税前列支,在会计帐面盈利的条件下,可以减少纳税,增加股东利益。但债务资本缺乏财务灵活性,因为其还本付息的现金流出期限结构要求及法律责任明确,而且债权人为债权安全起见,在债务合约中往往对企业投融资和经营活动设置明确的限制如高风险投资,而这类投资恰是增加股东价值的必要条件。

   2、按需定制。西方企业首先根据持续投资和增长要求选择融资类型。一般地,高科技企业的经营现金流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扩张性投资则通常来源于外部股权融资,而资产负债率,特别是长期债务比例和现金红利支付率一直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甚至多年无长期债务,并且不支付现金红利。但其股票市值和投资者资本收益持续攀升,即呈现高增长、高增值,低负债率、低红利支付率并存的景象(微软)。高成长企业一旦成功,投资收益率往往大大超过融资成本。此类公司融资决策和资本结构管理首先不是降低成本,而是与企业现金流入风险匹配,降低财务风险。例如,1998年,微软资本收益为52.9%,资本成本只有14.2%;英特尔资本收益为42.7%,成本为15.1%。英特尔1965年创立,1992年以前一直不支付现金红利。这种类型的企业如果依赖债务,容易因经营现金流收入下降而引起财务支付危机。

   对于现金流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较高、持续期限较长的企业,在长期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形下,则以长期债务替换股权,提高长期债务比例和现金红利支付率。即呈现低增长、低增值和高财务杠杆、高现金红利支付率特征。这类企业包括快速成长后竞争地位稳定、业务成熟的制造业和技术公司,零售业公司以及特许垄断经营的公用事业公司。其收益的长期增长率较低,这类公司股票属于收益或价值型,往往采用直接增加长期债务或用债务回购公司股票方式增加财务杠杆,此举在不明显降低资信等级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资本成本,从而增加股东价值。例如美国佛罗里达电力公司在1994年美国解除各州电力公司运营垄断前,现金红利支付率一直在70%以上。

   3、动态调整。确定融资类型后,西方企业进一步根据金融市场变化趋势,运用金融工程技术,通过融资方案专业设计,不断降低融资成本。其中包括:根据利率变化预期设计融资产品如浮动利率债务或含有公司可赎回条款的债务以规避利率风险;利用投资者与企业之间对企业未来成长能力预期之差异设计融资产品合约如可转换证券、认股权、可赎回股票等融资方式;利用税法设计融资产品如利用资本收益和利息收益税率的差异,发行零息票债券等。

   西方上市公司通常按照自身的成长阶段和投资战略,从为股东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改变融资方式,动态调整资本结构。如果上市公司短期缺乏能够为股东增值的投资机会,可以通过现金管理,即转换为有价证券来保值增值。如果公司由高速成长阶段进入增长率下降的稳定成熟阶段后,确实缺乏能够为股东增值的投资机会,或者每年的经营净现金流入及现金储备规模大大超过能够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投资机会所需资金,上市公司一般会把除满足必要的经营与投资活动以及维持良好资信等级所需资金以外的富余现金分配给股东,包括逐步提高现金红利支付率和回购股票。例如,iBm五、六十年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红利支付率仅为1%-2%。七十年代中期增长速度开始放慢,出现大量现金盈余。1978年红利支付率为54%,1986到1989年,iBm用56.6亿美元回购了4700万股股票。

   由此可见,快速成长中的企业倾向于股票筹资和增加短期债务、避免长期债务和现金红利;成熟阶段的企业则倾向于增加长期债务,并通过现金红利和股票回购方式向股东大量分配现金。

   四、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启示

   1、对于任何方式融资组合,无论是侧重于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其混合成本都必须保证小于资本收益率,否则就会对公司现有股东利益的损害。

   2、对资本成本的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方面。资本成本是资本市场对企业的外部评价指标这一,其估算是由资本市场来完成的;资本成本取决于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风险,资本成本的估算是建立在市场价值而不是企业帐面价值基础上;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和数值有较大的弹性和主观性,因此不必看中资本成本精确的数量值,在实际的应用中只需对资本成本有一区间性的把握。因此,企业在对股权成本的测算时,即可按上述资本成本的估算模型直接计算,也可采用灵活方式,通过在现有的国债收益率的基础上加上风险溢价,借鉴有关投资咨询机构(如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贝塔值结果,参照上市公司资本回报率等办法获得。

   3、在对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的成本比较分析的关联性的认识方面。一般债务融资成本较低,股票融资成本较高,而且这两者同时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债务融资使用增多,股票的融资成本将增加公司的财务费用,短期降低公司的盈利水平。公司的风险提高,市场预期可能随这提高,股票成本将上升。债务成本和股票成本的关联性是企业在融资决策中所不能忽略的因素。因此,企业为降低成本而提高混合融资中债务资本的比例,也必须同时考虑到股权融资成本的提高。

   4、合理的融资决策必须在保证公司经营的现金流量的匹配的基本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融资的成本,以提高股东的市场价值。在实际中,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会有不同的考虑和侧重。对稳健经营性公司,如基础设施、能源电力公司,公司未来的资本性支出都不大,经营现金流量和收益相对稳定,增加债务并不会明显影响公司的财务资信等级,通常采用长期债务融资方式,由于债务融资通常成本低廉,可满足融资成本小于投资回报的基本性要求,提高股东价值。对高成长性公司,如科技类公司,业务的扩张快,投资的预期回报率高,同时经营的现金流往往不稳定,财务风险较大,债务融资不能保证资本扩张和业务扩展的需要,一般采用股权融资方式。股权融资的成本虽高,但由于一旦公司经营成功,投资的回报率远超过股权的融资成本,对股东的价值并不造成损失。

   参考文献:

   1)夏新平,公司财务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

   2)甘华鸣等,理财:资金筹措与使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