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4:46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篇1

重症医学(CRitiCaLCaRemeDiCine)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的一门综合学科,学科的临床基地是iCU(intenSiVeCaReUnit)。这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他的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2005年以后,随着中华医学会危重症医学分会的成立,更是以井喷之势发展。学科的快速发展在救治大量危重症病人的同时,也汇聚了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精细的治疗手段和一批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自然也就成了临床医学优良的教学基地。[1]

重症医学科的教学基地作用吸引了大量的学员前来学习,但这些学员的来源、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教学,势必影响教学效果。[2]我科根据学员的来源及水平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进修医生、本院轮转医生、实习医生,下面就我科的经验,浅谈重症医学的分层教学。

1.进修医生带教

外院来我院进修医生一部分在当地医院从事过重症医学,进修以提高业务水平,另一部分为其他科室医生,为组建iCU来我院学习。他们的基本特点是学历不高,基础较薄弱,对新技术、新进展及指南掌握不深,但临床基本操作,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技术有一定基础。对于这样的学员,我科的做法是每周一次的重症医学理论学习和新进展培训,夯实学员的理论基础,在日常的查房中贯彻指南,但也不盲从指南,有疑点鼓励大家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对已经掌握的基本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学员的无菌意识,减少操作并发症的发生[3];向学员传授重症医学的新技术,如piCCo,iaBp,eCmo等,使其能更深层次的了解疾病本身,并给他们实践的机会,便于熟悉掌握,也有助于新技术的推广和重症医学的进步。我们的目标是使每一个进修医生回去后能独立进行重症患者的治疗,成为重症医学的一粒种子,在当地生根发芽。

2.本院轮转医师

我院其他科室轮转医师基本特点是学历较高,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基础知

识较为扎实,但缺乏横向思维锻炼,在处理危重症患者时,往往从本专业出发,其结果是在疾病诊治过程中抓不住主要矛盾、缺乏整体性。在重症医学的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应当提倡“整体思维”的模式,强调患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判断病情和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整体观念。以重症急性胰腺炎为例,胰腺炎除了可以引起胰腺自身的改变之外,还可以引起其他脏器的损害,出现出血、shock、DiC、aRDS、aKi/aRF,甚至moDS。有时对胰腺炎并发症的治疗甚至超过胰腺炎本身的治疗,所以,我们不能只注重控制胰腺炎本身,而应该从整体入手,稳定患者内环境和生命体征,在纷繁的病症中分清轻重缓解,抓住重点,挽救生命[4]。此外,还应该教会轮转医生如何分辨危重病人,如目前已认为呼吸频率加快可以作为病情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提前判断病人病情变化趋势,对保证患者安全,减少隐患都有重要意义。

3.实习医生

实习医生刚刚结束理论学习,开始接触临床,安排重症医学科的医生讲授重症医学相关知识,带学生参观iCU病房。安排学生观看心肺复苏教学视频,并用教学模具进行心肺复苏演练,使学生对重症医学形成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引导他们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治病救人,培养学生整体看待疾病和病人的观念,传授常用的抢救技术和仪器的使用。可以将涉及重症医学的相关知识,例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以及输血、外科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外科营养、外科感染、心肺脑复苏等有关内容并入重症医学实习授课当中,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5]。还可以让学生亲眼看见疾病的发展过程,如失血性休克中血压、脉搏及心率的变化,与课本中的描写相互对照,增强记忆。在实习中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可教会学生分析病情,归纳病例特点、总结诊断依据及制定诊疗计划等,使其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训练其临床思维能力。病例讨论的过程就是对疾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能力锻炼与提高的好办法。

重症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朝阳学科,同样重症医学的临床教学也在不断发展中,我们只有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勤于思考和探索,才能取得进步。儒家有云:因材施教,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员的不同程度,给予相应的教学方法,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进一步促进重症医学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黄东晖,韩云.浅谈iCU的临床带教.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5):611-613.

[2]石松菁,林兴盛.危重症医学教学思路的探索.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62-64.

[3]董磊.重症医学临床教学中深静脉穿刺操作的教学体会.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01):79+81.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篇2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专业;重症医学;理论考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9年1-3月,选取参加两段式教学的44名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本科),均已大四,将学生按照标准的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共分成2组,每组均为22名,对照组中,男12名,女10名,年龄区间22-25岁,平均(23.4±0.5)岁;观察组中,男13名,女9名,年龄区间22-25岁,平均(23.2±0.4)岁;两组年龄等资料经全面对比,均差异不明显(p0.05)。1.2教学方法1.2.1准备阶段(1)选学生。针对中西医结合专业大四学生(参加两段式教学),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症医学宣传,使其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到、认知到学习重症医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在学生当中,以一种随机方式,从中选择44名学生当作本次研究对象,然后将其对等分成2组,每组均为22名。(2)对带教老师进行相应选择与培训。在对带教老师进行选择时,主要通过教师试讲等实用方式,择优选出。从基础层面来分析,在选择带教老师方面,需要从根本上满足如下条件:其一,重症医学工作时间10年;其二,职称达中级以上;其三,不仅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而且还需要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其四,在具体的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上,要比较突出;其五,在具体的知识面上,应比较广泛。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出所需要的带教老师选出后,组织其认真学习《实用重症医学》及国内外其它相关知识。(3)制定教学计划。结合学习资料,集体备课,且完成教学计划的制定,从诸如重症医学概论、休克与循环功能支持、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介绍重症医学专业,而在具体的介绍方式上,可选择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来进行,而在理论的课时上,共设有34学时;除此之外,需要强调的是,针对重症医学,引起在时间性上比较突出,因此,可以配合于临床见习,后者同样是34学时。1.2.2实施阶段:对照组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观察组则开展如下活动:(1)理论教学。针对开展两段式教学的学生,其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都在医院;此外,在每天当中,都有半天时间被分配到医院的各个科室见习,所以,在全院范围内,各个科室所收治的重症患者,学生都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知晓,并且还能比较高效的参与其中;在教学方法方面,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是机动授课,也就是说,积极与医院所接收的那些具有典型性、针对性的急危重症病例相结合,采取各种实用且高效的教学方法,如模问题导向法等,把学生安排在各种真实的救治场景当中,“真枪实战”,另外,在此过程中,通过开展带有引导性的提问,以及帮助患者解答疑难困惑等方式,来帮助、引导学生快速进行“抢救”,最终完成所布置的教学任务。(2)临床见习。在医院临教部的积极协助下,借助医院高仿真模拟教学设备,在学习一些章节时,采用模拟教学法、而在见习期间,教师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制定见习方案与具体计划,规范教学查房,加深学生理解与掌握深度;此外,针对重症医学科当中的部分常见操作,如深静脉置管等,尽可能借助床旁观看,使学生于病房内,对操作步骤有更深入的理解。1.2.3评价阶段:在见习后,两组均参加标准的情景模拟、结业理论考试;考试后,科主任进行阅卷与评分。1.3统计学处理。SpSS20.0处理数据,(±s)表示考试成绩,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

2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试成绩、情景模拟考试成绩相比对照组,均显著偏高(p0.05)。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篇3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人民财富的增加,社会对医疗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危重疾病有更先进的治疗措施、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医学的进步也使满足这一需求有了可能。

重症医学既然涉及全身各系统功能的监护与支持,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基础与临床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但绝不是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等各科知识的简单综合。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职的医护人员,掌握危重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1]。目前,许多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师基本都是心内、呼吸、麻醉等专业医师经过短期进修或不系统的学习,甚至直接改行而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不能满足重症医学快速发展的需要[2]。而1998年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和改革方向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卫生部的相关配套法规,都特别注重对临床操作技能的要求,而传统临床教学环境和水平无法满足这些培养要求,需要医学院校寻求更加适应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些都需要加强重症医学学科管理建设。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无论是学术界、各医疗机构、还是医疗管理部门都作出了积极的反应。2005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中华医学会《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明确要求“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各种医院评级、评审也对重症医学的人才配备、设备配置有明确的要求。卫生部于2009年组织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专科医疗服务水平。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院,要加强对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增加人员、设备配置,改善条件,健全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重症医学科。有了规范的重症医学科,才能为提高重症医学的教学质量提供重要的平台。

2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可见,提高思考水平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根本。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获得的知识就越多,其学习效果就越好,从而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可以培养合格人才。

2.1设疑启发,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重症医学典型病例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启发学生研讨有关基础与临床知识,指导学生查阅该病的研究进展,结合病例复习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更全面、细致,医学知识得到拓宽,同时培养了学生“学”的思路,从学习过程中找出更多的规律及更好的学习方法。

2.2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临床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诊治疾病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提不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主动思维过程中认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学会从复杂的临床表现中找出主要矛盾,进而抓住疾病本质作出正确诊断。

2.3实行启发式教学,关键在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的掌握实现由懂而熟、由熟而化的逐级升华,才能自如的进行启发式教学,并以自己的创造热情、创新精神和独创性劳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转为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问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索,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均给予积极引导,回答正确者说明道理,错误者解释原因,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师可采用幽默的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信心[3]。

3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带教教师的素质建设

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具备竞争力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有大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第一线,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优秀的道德品行及深厚良好的人文修养。教师应该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胸怀,要耐得寂寞,严谨治学。

教师应该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教师要时刻勤勉自励,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对学科知识刻苦钻研,努力在学科建设中有所建树。教师有了丰富的科研经历便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之能够在教学改革中正确地提出问题,找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讲解。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教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学者。教师要博学多才、博闻强识,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学养深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质量上乘的学生。教师的学术造诣高才能够高瞻远瞩地审视学科的最新动态,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才能出“精品”课程,育精英人才。

教师要有职业的敏感性。身处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教师要能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通过课内外的教学与指导,尽力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与创新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引领他们逐步迈向科学的殿堂。教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书育人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宽容的氛围,寓教于乐,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的认知、分析、逻辑和思辨的理性优势与人文教养的情感、意志、直觉和综合的非理性优势结合起来,培养他们在智能、情感、道德及行为等方面整体和谐发展的素质,最终使学生成为既会做学问,又会做事、做人的综合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4医学模拟教学在重症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篇4

1 急诊医师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专业知识的需要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各专业都取得长足进步,而今过早、过细地分科,特别是过多从事专科治疗,使各专科医师很少接触和应用其他专科知识和技能。因而其鉴别能力不能满足急症处理的需要,不能胜任今日之急诊临床工作。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工业、交通伤害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突发的群体伤害、新病种出现、少见病增加,后二者使患者病情复杂难辩,因此需要专门培养教育的,面对病情复杂而危重的患者能迅速做出准确诊断,并给予恰当处理的医师,即急诊医师。

2 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急诊医师知识结构的平台。

一个人在学校获得知识据统计占10%,其余是从工作中第二次教育获得,这里第二次教育就是继续教育。由于急诊医疗工作以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和迅速解除病人痛苦,使之得到进一步治疗机会为基本任务,并且急诊科是新建学科,人员来自不同学科,理论偏窄,技术单一,使之不能完全适应急症的救治,所以必须在工作后继续“充电”,不断更新自己、丰富自己,才能更好地完善急诊科工作。

3 是培养急诊专业人才的摇篮。

―个合格的急诊医师仅从学校学习的知识来满足日益发展的急诊医学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急诊医师首先必须有高水平鉴别诊断能力,这就需要他们了解各系统疾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熟悉各系统急症,掌握急危重症的特点以及救治,这就是急诊医师知识广博性特点,同时需要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在突发的灾难事件发生时参与抢救,同时能组织抢救,协调现场,使现场抢救、分诊和转运能科学合理进行,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所有这些必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接受继续教育,才能成为合格的急救专业人才。

4 提高急诊医学地位。普及和提高急诊医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急诊医学事业起步较晚,技术力量薄弱,环境条件较差,设备老化,医护人员缺乏,素质不齐,阻碍急救事业发展,只有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使急诊医师能够迅速抢救生命、稳定生命体征,迅速解除病人痛苦,有“非我莫属”的使命感,而不是让社会及医院领导及同行认为急诊科为“分诊科”而被人轻视,这样会得到各界人士重视、各级医疗行政领导支持、学科同行理解,有利于提高急诊医学地位和宣传普及急救知识。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篇5

【摘要】目的:了解农村社区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治现状及对策。方法:某镇社区共5.3万人,对50―75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采用i-pSS评分标准,符合良性前列腺增生1600多人,药物治疗211例,手术切除15例,其他方法治疗74例。结论:患者对良性前列腺增生认识不足,缺乏合理的治疗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治现状调查对策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尿频尿急、夜间尿次增加和排尿费力,并能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和血尿等并发症,对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需要积极合理治疗,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手术治疗。而农村患者,就诊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预防保健知识,社区医生服务不到位,是该病不能得到早期、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影响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

一一般资料

我镇社区约5.3万人,2012年进行门诊健康体检时,针对50-75岁男性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153份,收回有效问卷4012。采用良性前列腺增生(i-pSS)评分标准,0-7分为轻度症状8-19分为中度症状,20-35分为重度症状。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计1642人,发病率40.931曾接受一般性治疗211例,手术切除15例,其他方法治疗74例,曾接受治疗的人数占总患病人数的18.27。期中以中重度症状为主。该调查对患者的就诊意愿,疾病的健康知识的了解,社区医生的服务作一并询问,发现诸多问题。

二诊治现状与分析

1患者就诊意识不强,就诊率低。农村患者以小病能忍则忍的原则,症状稍重就先去药店买点药自己腹用,再加上医院就诊程序复杂,费用高,很少去医院就诊。而良性前列腺增生起病比较隐匿,症状进展缓慢,当出现尿储留或出现血尿、膀胱结石、尿路感染时才去医院就诊,这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影响治疗的效果。

2治疗不规范。良性前列腺增生治疗包括注意自身保健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长期留置膀胱引流管。从调查表可以看出,轻症患者无一例就诊,中、重症患者早期以尿频为主,错误地以膀胱炎治疗,当出现下尿路梗阻时,简单的行导尿术和口服一点前列康片。长期反复导尿或留置导尿管、造瘘管,造成生活质量下降,手术只占0.91。家庭对老年人患病的不重视,以及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肝、肾等疾患,也是影响治疗和手术的重要因素。

3缺乏必要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医疗常识。农村社区患者知识结构层次较低,获得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常见症状的途径狭窄。而社区医生还没能够改变服务观念,社区服务不能做到“六位一体”服务模式2,80社区服务站只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失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健康指导的机会。

4社区全科医生业务素质不强。社区全科医生多由以前的乡村医生转型而来,普遍存在学历层次低下,业务知识不足,专业技术能力不强,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缺乏认识,当其出现早期症状时,不能及时的诊断及早期有效的治疗,而错误的诊断与不佳的疗效更严重影响了患者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

三建议与对策

1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健康保健意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利用广播电视这些媒体作宣传外,针对农村居民知识层次较低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尤其是这些老年群体,社区医生需要深入到社区家中,发放宣传资料,并需做好耐性细致解释工作,使居民能够了解这些老年常见病的基本知识,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

2强化全科医学培训,提高全科医生业务素质。针对社区医生是由乡村医生转型而来,普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业务素质不高的特点,在转型前要进行规范学历教育以及全科医学培训,使社区拥有更专一的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网络短期业务培训等多种途径,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拓宽社区医生业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社区医生整体业务素质与服务能及.

3改变服务形式,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六位一体”的服务,更加强调贴近群众,要积极改变服务形式,变患者上门求医为社区医生登门服务。真正实现“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做到医患“一家亲”,基本实现“一个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自己床边的大夫”。

4设立老年门诊,简化服务流程,提高老年慢性病的报销比例。每所卫生服务中心应设立专门的老年门诊,要增加方便老年人活动的服务设施,增强人员配备,简化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诊,同时提高老年慢性病的报销比例,使老年人能看得起病,在患病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良性前列腺增生只是老年男性慢性病中的常见一种,而这种现象在老年慢性病的诊治中普遍存在,因此应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参考文献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篇6

1.1SiCU对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除掌握外科系统各专科疾病外,还必须具备扎实的iCU基本理论知识;必须掌握常规急救技术如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最好能使用纤维支气管镜;掌握各种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如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掌握危重症医学的核心技术,如呼吸支持技术、循环支持技术、心肺脑复苏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和营养支持技术等[3];仔细观察患者,高度警觉各种意外,且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1.2国内外综合性iCU患者的医疗管理一般有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3种模式[4]:(1)开放式:患者的加强医疗由专科医师或科室负责,iCU以护理人员为主体,她们根据专科医师的要求进行工作,iCU兼职医师只负责对患者监测;(2)封闭式:患者的医疗活动完全由iCU医师负责,专科问题由iCU医师邀请会诊,进行协调解决;(3)半开放式:患者的医疗措施由iCU和专科医师共同管理,其中专科医师负责专科情况;各种模式均各有利弊。

1.3我院SiCU管理我院SiCU则由麻醉医师管理,采用半开放式医疗管理模式,本文根据笔者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型综合性医院SiCU管理,以便为今后改进其管理提供参考。我院是拥有517张床位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手术科室主要有普通外科、普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耳鼻喉科等,SiCU为单设、行政独立建制科室,设置床位6张,收治全院手术科室重危患者。采用准成本核算及行政管理模式,医院聘任一名业务技术过硬的麻醉医师兼任SiCU负责人,主持日常工作,麻醉科全体医师参与SiCU值班及查房,全面监测分析并维护仪器设备正常运作,保障患者急救复苏,侧重维护患者循环、呼吸等重要脏器功能和内稳态平衡,实施有创性监测、静脉营养和重症支持指导护理,患者发生重大病情变化,通知专科医师到场共同参与抢救。具备较强专科处置能力的专科医师随患者转入而进入SiCU工作,具体负责患者专科疾病及手术并发症的诊治,专科医师随患者好转撤离SiCU回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上海市徐汇区中心一医院SiCU新成立一年来按该模式运作,有效地提高了外科系统重危患者救治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经验总结

2.1该管理模式的优势

2.1.1可以充分发挥麻醉科医师专业特长中型综合性医院SiCU收治对象多为普通外科、普胸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等手术科室行大手术或术前有内科合并症的患者以及围术期发生并发症需行循环呼吸等重要脏器支持的重危患者,这一收治范围加之麻醉医师专业的特殊性和独特的技术能力决定了麻醉医师管理SiCU具有很多长处。

由于麻醉医师接受的专业技能培养和长期积累的监测、复苏、药理知识,并经常接触外科系统各种重危疑难患者的麻醉与围术期生命体征监测使之具备处理呼吸、循环功能不全及水电解质紊乱等重危患者的专业特长;同时,一个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麻醉医师能熟练使用呼吸机、监测仪、除颤仪、微泵等仪器设备,并了解各监测参数所传达的信息。另外,大量的调查资料表明:除麻醉专业医师外,真正能熟练掌握并能实施气管插管复苏技术的医务人员是凤毛麟角,在中小型医院更是流于形式,短期内普及或刻意要求其他专业医师达到上述条件既有难度,更不现实。再者,由麻醉医师负责患者围术期处理,对其病情变化的判断比较准确,在治疗观点上比较统一,围术期治疗衔接紧密,保证了治疗的连续性,避免造成围术期治疗中断或急剧波动;还有SiCU可兼顾术后恢复室的功能,使一些高龄手术麻醉患者得以安全恢复,避免麻醉严重并发症,如恢复不顺利可在SiCU进一步加强治疗。

2.1.2可以促进麻醉学科发展重症监护是现代麻醉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医科大学教案中重症监测治疗学也作为麻醉教学的一部分,有学者建议凡以临床麻醉、加强治疗病房(iCU)等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麻醉科应考虑易名为麻醉及危重医学科[5],一方面有利于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临床科室。麻醉医师管理SiCU后,将一改其长期以来以临床麻醉工作为主的局面,对其知识结构、临床技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促使其不断学习及实践,努力提高认识来解决面临的种种困难从而带动学科发展;另一方面,麻醉医师在SiCU中掌握的知识对临床麻醉工作也大有裨益。

2.1.3可提高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不仅可节省人力,而且可使外科系统重危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随着加强监测治疗概念的普及,iCU已成为衡量一所综合性医院医疗水平的标志之一。作为一个急救、复苏、监测、治疗单元,iCU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危重医学的实践基地。由于外科系统重危患者的复杂性,单一学科难以胜任全部工作,这种管理模式体现了麻醉医师的主导作用,又吸引了手术医生的直接参与,加强了各科室对SiCU的理解、合作和支持,较大程度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因素。

2.2该管理模式的不利因素

2.2.1SiCU难以协调与其他各科的关系由于麻醉学是近30年才得以迅猛发展的学科,其社会地位和知识、技能常不被兄弟学科认同,由麻醉医师管理SiCU并决定治疗方向,其他科医师一时难以接受,从而导致工作上的不合作或抵触。我们在实践中遇到过类似情况。SiCU创建阶段,就希望得到其他科室的充分信任与了解是不可能的,这需要时间,需要SiCU医护人员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加强SiCU人员自身素质建设,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勇于承担相应职责,取得各科室信任和支持,才能逐步打开局面。这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实践,同时需要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

2.2.2麻醉医师难以处理专科问题由于我国麻醉医师长期以临床麻醉工作为主,缺乏手术室以外的工作经验,而iCU多为危重疑难患者,涉及面广,加之现代医学包罗万象,麻醉医师不可能成为医学全才,难以全面精通各专科疾病具体知识,对专科疑难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采取支持的措施,可能延误及时的专科性处理;加之历史原因,麻醉医师队伍良莠不齐,由此引发的问题也不少。因此,SiCU医护人员应与各专科保持密切联系,以保障专科问题的处理。

3讨论

3.1如何保证外科系统重危患者顺利进入SiCU救治在经济核算方法上可实行双计经济核算政策,即SiCU不计算实际的收入,收入按患者来源归属各专科,而重复记在SiCU的账上,并可将这一虚算收入作为考核SiCU的指标之一,同时适当提高SiCU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这样一来SiCU的患者可能不会减少,甚至还会增加,既维护了原科室的经济利益,又保证了SiCU的经济利益,医院的总收益也会随之增加;SiCU的功能也得以充分发挥,既有利于重危患者救治,也有利于学科的发展。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采取这种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同时应完善各种制度,如严格入室指征、畅通患者的转出途径等,该权限应由SiCU掌握,以避免不合理利用:虽然住入SiCU的患者不少,可能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其中不少患者的病情并不需要或本不应该享受SiCU的高质量加强监护服务,且可能使得真正的重危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以致SiCU的现代化设施与技术力量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3.2非封闭式SiCU医师是否需要专业化通常当外科系统患者度过重危阶段后即从SiCU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因此SiCU只是重危患者的中转站,是重危患者阶段性护理治疗的重要枢纽,将非封闭式SiCU专门设科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认为这样既不利于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各专业的发展,亦必将阻碍SiCU发展。半开放式SiCU专职医师必将失去其原有的专业特长及优势,因而其依赖性亦会日渐增加,分析过细往往导致知识面过窄及鉴别能力过低,对专业理论与技能的提高是严重障碍。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大多并无危重病医学专业设置,更没有设立研究生学位;iCU有多专业的特点,在中国至今仍未解决其归属[6],也没有自己的培训、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造成iCU专业人员无法晋升,必然导致学术队伍极不稳定。iCU人才流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事危重病医学的医护人员工作繁忙,责任重大,精神压力大,如果在待遇上没有一定的提高,很难吸引人才专心从事这一专业的工作。在现阶段,对iCU的管理应采用准成本核算及行政管理模式,尽量给予iCU人才相应的待遇。非封闭式SiCU应在行政上独立,以便于切实加强管理,业务上是麻醉学科范畴。

3.3如何进一步提高SiCU整体管理水平具体有以下几点:(1)医院行政支持SiCU,甚至在创建初期行政上直属院部领导,以利于形成良性机制及有效运转。再者,明确麻醉医师在SiCU中的地位,予以相应治疗决策权;建立规范可操作的管理制度,予以SiCU管理者相应的管理权力。同时配备功能齐全的各种仪器设备。(2)麻醉医师应不断消除差异方能胜任SiCU工作,才能发挥其主导作用,故而必须加强对进入SiCU的麻醉医师的专科轮转、iCU理论及技能培训,强化其对危重症知识的全面认识,拓展其知识面,尤其是各种危重症的诊治、抗生素以及各种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营养支持和免疫支持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7],同时要对进入SiCU的各专科医师进行多科协作重要性的教育,减少意见分歧,避免不合作态度,提高他们使用SiCU的技巧。(3)护理工作的管理是SiCU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SiCU要建立一支高水平和专业化的护理队伍,要求有较高的护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护理操作技能,同时还应熟练掌握监护技术,熟悉各种iCU医疗设备的使用等。(4)妥善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尤其要协调好与各专科医护关系,增进了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消除SiCU与其他科室的思想隔阂,以争取各专科的最大支持。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及众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良好的医患关系亦相当重要,故不断提高交流技巧与沟通能力也是SiCU医师应该重视的一个方面。

总之,SiCU是一个很特殊的临床科室,如何使其高效运作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萧正伦.重症监护病房的进展与危重症监护医学.新医学,2000,31(5):305.

2王谊冰.在我国综合医院发展危重病医学和建立iCU不同模式的比较.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6,10(2):169.

3肖正伦,覃铁和,黎毅敏.危重病监护医学与iCU.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32-33.

4邱海波,陈德昌,陈俊豪.论危重病医学及其学科建设.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1,17(2):83.

5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81.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篇7

1983-1986年在云浮硫铁矿医院内科病房工作,牢固地掌握了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内科各种治疗技术,能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治疗,熟识了解用中西医方法治疗内科急、危重症以及疑难病。

1986年新调入**医院到**中医药大学附院内科进修学习半年,1986年7月-1994年5月在**医院门诊急诊工作,此期间用中医药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疑难病,疗效较好,特别是在治疗外感性热病,如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腺炎、急性肠胃炎以及泌尿系统感染及一些传染病,如:腮腺炎、登革热等,使用温病学的理法方药,取得很好效果。在1995年我区发生登革热流行时,使用温病学中名家的理法方药治疗登革热,取得非常好的疗效,本人治疗了多例,全部痊愈。在急诊期间,积极开展中医药治疗急症,特别在高热、厥症、痛症、血症等方面治疗取得一定成绩,为实践中医药治疗急症做出榜样。

1994年6月-现在,本人走上领导岗位,曾任业务副院长,现任党总支副书记,除搞好管理工作外,坚持在门诊主诊,特别在治疗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胃肠病以及一些内科疑难杂病中,取得一定建树。主诊糖尿病专科,在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上坚持辨病和辩症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使用脏腑气血协调冲和,相互为用去理法方药,疗效甚佳,求医者甚众。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抓住这类病皆由瘀血、痰浊、湿邪致病因子造成体内气血,阴阳不协调所致原因,采用活血祛瘀通络,祛痰浊、化湿结合补气、补血、补肾等治疗方法,取得很好疗效。在治疗胃肠病方面,重点在于调节脾气升、胃气降,使两者处于平衡,使肌体阴阳、气血平衡,基于上述观点,本人自拟治胃肠病十几首处方,临床使用得心应手,取得很好疗效,得到群众的赞赏。

在1994年6月-1997年9月,任医院医务科长,在任期间主要为医院“创二甲”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使医院建立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医院成为我市二甲中医院。到1997年9月至现在,任业务副院长,一直参与医院管理工作,逐步完善了医院医疗质量体系,使医院的各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此期间,还重点抓业务发展,坚持走有特色专科的道路。目前**医院创立省重点专科-针灸科挑科,市重点专科-脑血管病专科、骨科,以及本院重点专科康复科(推拿按摩理疗科),这些专科在本区、本市有一定知名度,也受到群众欢迎,取得很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自1994年以来,是市卫生局中医院上等达标评审组成员,是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市科技局科研评审专家。此期间,大力支持市卫生局中医科,市中医药学会各项工作,为振兴我市中医药事业作出较大贡献。被**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名中医”荣誉称号。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篇8

1强化管理制度

重症医学科的各项护理工作流程都是具有明确规定的,因此每一位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规定的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护理,不断的改善自身的护理措施,按照规定给予患者规范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需求。

1.1教育管理的强化

对于重症医学科的每一位护理人员,都需进行严格的法律知识及职业道德培训。我院定期为护理人员开展知识讲座,通过不断向护理人员传递知识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准。同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成绩及日常护理效果等方面筛选出一些优秀的护理人员,为其他护理人员做示范。

1.2科室管理的强化

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组,护士长作为组长,需对护理安全进行全面的监督。对于重点病患,如新入科室的患者、刚完成手术患者及病情极不稳定的患者,需进行密切关注。对于制度管理,需对每日的交接制度、值班制度等进行督促。对于护理人员,需考察其护理工作是否规范、态度是否认真。

1.3物品管理的强化

重症医学科仪器种类较多,且大多都十分的昂贵。科室内需进行设备的定期维护,保障每一台设备的运行不会出差错。这就要求每一天都应有护理人员对仪器的运转进行检查。对于药品管理,每一个所使用的药品上都应该贴标签,并放置于固定的位置。对于即将用完的药品,如医用酒精等,需及时的补充。

1.4文件管理的强化

一旦产生法律纠纷时,患者的病例是最有效的法律依据。因此必须妥善管理患者的病例。同时,科室内的每一位医师在书写病例时,需规范、工整、真实,符合病例书写要求。护士长需对病例进行检查,对于书写格式不正确或内容不规范的病例找到当事人,要求其修改。

1.5沟通管理的强化

进行手术治疗时,必须要求患者家属签字。同时,为了保障患者可得到优质的护理,科室必须限制人员的探访时间。护理人员需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希望家属严格遵守探视时间规定,且在探视过程中,应带好口罩、着隔离服才可进入。

2提升护理人员综合实力

2.1规范人员构成

每一位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必须是在满足相关考核后才可上岗。对于应届毕业生或未取得护理资格证的护理人员,只可先进行实习,且不允许单独当班或值班。在护理过程中,上述人员需不断的积累自身的护理经验,并不忘书本专业知识,尽早通过考核。在人员分配上,需保证每一位重症患者均全天24h均有护理人员看护。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是“三班倒”的工作制度,因此护士长需根据科室内收治的患者人数,对护理人员进行灵活调节。保证每一位护理人员工作与休息时间都较为充分。

2.2护理人员教育培训

只有具备专业技巧的护理人员才能保障护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因此我院十分注重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及基本知识水平。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因病房内的相关规定,因此患者家属常常无法陪伴家属。这样患者的护理职责全部落在了护理人员身上,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懂得为患者付出。同时还能够懂法、守法。要想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护理人员就必须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及熟练的护理技巧。我院定期为患者进行培训,帮助护理人员熟悉护理专业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以检查护理人员的掌握程度。重症医学科病患大多病情危急、病症发生较快,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预见性意识,能够大致掌握患者的病症发展动态,做到防范于未然。护士长作为护理人员的指挥者与主导者,必须接受严格的培训,不断的扩充护理长全方位的医学知识,可以独当一面。并在接受培训后向护理人员讲解所培训的内容,不断的向护理人员传递,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知识。

2.2注意沟通方式方法

不少患者家属因无法陪伴患者,常常担心护理人员是否可以给予患者最优质的护理,因此患者家属需与护理人员进行交流,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近况,让患者家属能够安心。同时应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尽量的包容患者家属。在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探视时,也需与患者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告知患者家属应遵循探视要求,这样不仅仅是有利于院方的管理,同时对患者也是有好处的。在双方的理解下,降低护患纠纷,给予患者最优质的护理环境。

3小结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临床上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增多。这一情况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重症医学管理科,所有患者均为重症高危患者,稍有不慎则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为了提高重症医学科的护理质量,我院为其制定安全管理措施,以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得患者的护理更加安全与完善。在对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我科室需更好的认识到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给予患者更具有针对性、更优质的护理内容。此外,每一位护理人员需不断的提升自己,通过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护理技巧给予患者更加安全的护理。

参考文献

[1]石崛.危机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216-2218.

[2]钟叶蓉.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74-75.

[3]王小平,周雪琴.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132-133.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篇9

   1.1器官监测支持新方法和新技术发明及临床应用

   危重症医学始终处于维护生命的最前沿,坚守着抢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种前沿地位促进该专业理论水平和技术设备呈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更新,同时促进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在容量和血流动力学方面,一些新的监测评价方法应用于临床:组织血氧饱和度(Sto2)、血管阻断试验(Vot)、床旁超声技术和pcv-aCo2等;治疗方面,包括eCmo、高渗液体、新型强心药物使用和临床数据整合与干预等。在呼吸危重症诊断方面,提出了aRDS新的诊断标准,aRDS和CopD的分子标志物应用。治疗技术包括体外心肺辅助系统,机械通气新的模式和超声导向治疗等一系列手段。在脓毒血症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多项新的理论和方法,比如微透析评价组织灌注、免疫系统的监测手段更新等,为进一步减少严重脓毒症死亡率提供更多手段。在肝脏和肾脏的人工支持技术方面,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及急性肾损伤预防共识也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开始应用。同时在营养、镇静镇痛、心肺脑复苏、出凝血异常和重症护理等各个领域都显示出蓬勃发展势头。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处于医学前沿的重症医学进步的基石,重症医学工作者只有把握科技进步的时代脉搏,才能更好的将医学科技成果落实到为重症患者的服务中去。

   1.2循证医学方法对重症医学理论、技术及医疗行为的评价与改进

   重症医学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就体现出与传统学科完全不同的学科特性。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给重症医学指引了一个方向。在客观理解和分析其可靠性及适用性的基础上,与医疗决策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使重症医学诊疗模式不断更新和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循证医学研究促进重症患者病因治疗与支持治疗的结合和统一;循证医学研究推动重症患者治疗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进展;循证医学实现重症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循证医学推动重症患者治疗理念和治疗方式进一步科学化。在aRDS、感染性休克、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和心肺脑复苏等多个领域,循证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已经深入其中,直接影响和指导重症医学医师的医疗行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加强循证医学在重症医学领域更加广泛的应用,为更多的病患提供更优方法学指导下的临床医疗服务。

   1.3专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成熟与多维度合理发展

   重症医学是既与其它学科关系密切又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加强重症医学教育,培养合格的重症医学专科人才是现代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现代医院管理模式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医学院校应该注重对医学生进行重症医学兴趣的培养,加强重症医学科临床基地建设,注重临床技能的训练以及知识的更新,培养学生整体看待疾病和患者的观念,培养正确的临床思维.要注重传授循证思维,达到寻找最佳的循证原则,同时注重培养医学生从实习阶段具备科研意识、创新精神的科学素质。重症医学专科医师必须有扎实而广博的临床训练基础,受过规范的内科或外科或麻醉科轮转训练。与其它各专业一样,重症医学医师应该从已基本完成住院医师轮转训练的高年住院医师或低年主治医师中招募,并接受系统的重症医学基础训练,熟练掌握包括气道管理、血流动力学监测、心肺复苏、机械通气、休克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神经系统急症、内分泌急症、肾脏替代治疗、抗感染治疗、临床营养支持等知识和技术,取得专科学会认证后,独立担负iCU临床工作。中、初级医师还应安排有某些相关科室的再度轮转。重症医学工作者的教育是终身的,其专科医师的资格应每6~8年予以重新认证,以保证其知识技术的更新。目前大型医院已成为疑难重症病人诊疗中心,重症医学的作用将日益加大。不少学者提出我国重症医学发展建设的思路与理念:①建立区域重症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的突出特点是集中,其临床单元应将空间、病人、医护专业人员和先进监测治疗设备集中在一起而凸显其优势。但是iCU建设耗资巨大,而且需不断更新;同时,重症医学科的发展需要与其他专科互为依赖,紧密合作,只有在综合实力较强的医院,iCU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应该建立不同层级“区域医疗中心”,设置不同档次装备的重症医学科或单一iCU,同时配套完善各级医院的双向转(会)诊制度,依靠远程医疗以达到重症医学资源的合理配置。②iCU集中化发展。建立医院层面的重症医学科,搭建大型重症医学平台,才能真正突出和保持重症医学“集中”的优势,也是大型公立医院在医改大潮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一步。除了在硬件建设上集中配置外,还应该建立多专业背景且经过严格重症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症医学团队。这支多专业背景团队,既有重症医学专科医生护士,也有呼吸治疗师、体疗康复师等专业技师,还应包括营养师、临床药师甚至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③增设次级iCU和社区照护中心。近年iCU逐渐面临慢性器官功能障碍病人长期留滞于病房的窘困。因此,iCU建设中一定要考虑次级iCU、脱机病房等配套建设,要求此类病房的床位数占iCU的比例从20年前的1/4达到当前要求的1/2左右。此外大力发展社区照护中心(nursingHome),帮助一些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慢性病人。未来的医院和社区中将需要更多的康复体疗专业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也必将成为重症医学团队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1.4人文伦理思想与先进的生命支持

   技术交融体现出对生命最大的尊重重症医学的研究对象与生命息息相关,因而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生命伦理学方面的挑战,包括资源的伦理挑战、疗效的伦理挑战、费用的伦理挑战、技术的伦理挑战、死亡的伦理挑战、终止和不进行治疗的伦理挑战等等。重症医学医生比任何其他专科医生所要面对的危重患者都多,如自杀、中毒、外伤以及脑死亡、植物状态、濒死患者、放弃复苏、呼吸机依赖等医疗上无能为力的患者,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慢性心脑肺疾病患者在重症医学科消耗着牛命的最后旅程,伴随着难以避免的医源性损害,消耗着巨大的经济和医疗资源。这就必然要求重症医学医生对自己的医疗活动要进行伦理的和人文的深刻反思和顿悟,从而更好的“治疗”或“照料”患者,认识到真正的医学是一切以人为本、不唯技术论[7,8]。一系列伦理问题中,其核心的挑战应该是生命终末期患者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的伦理学和法律问题。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即使医学科学再发展,也仍会有一些疾病是我们无法解决的,此时的医疗行为应以尊重生活质量、避免延长无意义的生命、缓解患者痛苦为主。因此帮助临终患者可以有尊严地、无痛苦地死亡,是iCU当前治疗和护理工作的新任务。对生命终末期患者实施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的流程需综合医学伦理学、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进行。撤离生命支持流程应是iCU中类似其他指南的必备流程。在iCU实施限制或撤离生命支持治疗,也应和其他常用临床常规一样,要有明确的计划。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健全相关法律,多学科医学专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命终末期实施限制医疗的标准,加强死亡教育,才能保证生命终末期患者能够选择有尊严、无痛苦地死亡,有助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重症医学科知识重点篇10

大部分患者认为患的是躯体疾病

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一般人群重度抑郁症的12个月患病率为3%~10%。国内数十项研究发现,我国重度抑郁症的12个月患病率为2.3%;农村略高于城市,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抑郁症患者中,只有10%的人寻求帮助;其中一半到医院看病,这其中又只有2%~3%到精神科就诊,其他都认为自己患的是躯体疾病。”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说,到精神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只有10%是自己来的,很多人坚持说“我没有得抑郁症”。

专家强调,抑郁情绪,只是抑郁症的一个表现。长时间处于低落心境(医学诊断为2周以上),并造成功能损害,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学习,才是抑郁症。专家提醒,兴趣减退、精神压力大、恐惧、无助,长时间出现不明原因的失眠、乏力、食欲减退、便秘、心慌胸闷等躯体症状,需要警惕是否患有抑郁症。

抑郁症发病与性格没关系

由于媒体对大学生、媒体人、官员等群体出现自杀事件的报道较多,很多人认为他们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也有人认为白领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是抑郁症的易发群体。其实这些都是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

于欣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的人,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人,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这些人缺乏社会资源,容易陷入无助的境地,抑郁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变为重度抑郁症,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大学生是自杀行为发生的低危人群,他们有较多条件可以缓解负面情绪,而农村年轻女性才是高危人群。

抑郁症的发病与性格没有关系,是遗传因素与社会应激事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病。

很多医生不能识别抑郁症

于欣去年曾遇到一位门诊患者,他长期感觉肠胃不舒服,有异物感,先后在多家大医院做了4次胃镜、2次肠镜,都没查出问题,最后消化内科医生建议他去看看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