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5:42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篇1

1.以学生为本

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尊重。既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又要尊重他们参加不同实践活动的选择权、建议权和获益权,可以探索建立维权中心等有效形式,维护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各项权益。

2.服务为先

树立服务为先的理念,从关注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兴趣爱好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现实需求出发,可以让他们在对实践活动的认同中自觉投身于各类实践活动之中,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3.普遍覆盖

在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遵循普遍覆盖原则,就是要努力使社会实践活动面向最广大的大学生,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4.分类指导

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和不同类型的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和要求各不相同,必须采取不同的目标、原则、方法分别进行设计、规划和实施。要按照“系统规划、分类设置、分层安排、有效衔接、整体推进”的要求,构建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活动载体和工作体系。

二、构建科学的工作体系,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载体,也给被称之为“虚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实做”的可能。但这样的“虚功实做”必须以完善的工作体系作为支撑,否则仍然会流于形式,难以取得真正的“实效”。笔者以为,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应该包括完善的目标体系、组织体系、

项目体系和保障体系等几个方面。

1.目标体系

主要包括总目标、层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等。其中总目标就是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生活、社会观察和社会实践的结合,使大学生不断完善人格,提升道德水平,加深对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层级目标就是根据总目标的要求和层级递进原

理,以及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分层设定的教育目标。比如可以将教育目标分为合格、良好、优秀三个层级。所谓合格,就是通过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基本的公民素质;所谓良好,就是在基本的公民素质基础上,使大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谓优秀,就是通过实践教育将大学生培养成为素质全面、品德高尚、具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坚定信念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合格是层级中的基本目标,优秀是终极目标。当然具体工作中如何更加科学地设定层级目标,还有待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同时这些层级目标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判别。阶段性目标是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年龄和年级阶段设定的目标。比如低年级、高年级学生应该分别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应该分别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具体到各个年级又该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等。阶段性目标服从服务于总目标和层级目标,是对总目标和层级目标的具体化。

2.组织体系

目前各高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部门众多,比如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保卫部(人武部)、团委、二级院(系)党委(党总支或者直属党支部)、“两课”教研室等,看似工作力量很强,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系统的安排,客观上造成了相关工作乏力的现实窘境。推进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

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层级、分阶段的实施大纲,具体指导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这项工作的推进和落实既需要有一个综合的协调机构,也需要有一个具体的牵头部门。

笔者设想,可以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建立由分管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指导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作为牵头部门,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由于思想引领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根本任务,共青团在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由高校团委代行上述牵头部门的工作。

3.项目体系

根据总目标、层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要求,可以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设计成指定项目、必选项目和任选项目三大类。指定项目是按照实践教育基本目标要求,规定大学生必须全部参与,或者必须达到规定的参与时间的实践活动,比如军事训练、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观察和生产劳动、就业创业见习等;必选项目如社团活动等,具有多个可选的子项,但规定大学生必须选择其中一项或者多项参与;任选项目是根据大学生兴趣爱好等个性化需求和成长发展需要,可供大学生自愿选择参与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

4.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包括人力保障、条件保障和机制保障等几个方面。人力保障方面除了前文述及的组织架构外,建立一支责任心和业务能力双强的专兼职实践教育指导员队伍是另一关键性问题。这支队伍可以从学校党政干部、群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部分专业老师中遴选产生,但要加强对他们的系统培训,把干部、教师指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篇2

本文作者:王熙俊原创投稿

华北电力大学环境学院

—“光之希”实践队赴黄龙寺暑期实践活动[总结篇]

20xx年7月19日--要说再见了,却迟迟不敢说不出口,太多最美最真的回忆流年在脑海深处…….

今天是我们本次黄龙寺暑期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组织了一次队员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的包饺子活动.先由队长给大家分工,然后各司其职,忙得热火朝天.最开心的环节莫过于包饺子了,会包的孩子都争着抢着大显身手,队员们也不甘寂寞想露一手.但是可能由于有些孩子还太小队员们有些也是第一次包,各种奇形怪状的饺子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引来一阵欢笑.随后会包的人手把手地教不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家都能包出完整的饺子了.虽然饺子包的质量不是太好,好多都被煮破了,但队员们和孩子吃着自己包的饺子觉得美味的不得了,扬言回家要做给爸爸妈妈吃.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包饺子活动结束了,队员们收拾东西准备返程了.孩子们见到我们要走,紧紧抓住我们的手不让离开,太多的不舍同样萦绕在队员们的心头,五天的朝夕相处我们早已亲如一家人.再看一眼与我们朝夕相伴的黄龙寺小学,这个最快乐最感动的地方以后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来;跟旁边的村民真诚地道个别吧,她们实在帮了我们太多太多;和纯真可爱的孩子敬爱的老师们合张影吧,记录下那最美的笑脸最珍贵难忘的瞬间.当隆隆的汽车驶来,真的要走了,挥手告别,相拥离开.不忍去看车子窗外亲爱的乡亲和可爱的孩子不舍离去的身影,怕我们舍不得,那些孩子、那些乡亲们、那片山水、那个叫黄龙寺的地方………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篇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实践性活动的类别

为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主题实践性活动的组织需要多样性的载体,让大学生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完成自己的社会化与各种模拟性教育,在自己的感悟、总结与教训中完善与提升自己。

(一)文体表演活动主题教育

文体表演活动是当前高校最常见、最常用、大学生最喜欢且参与最多的主题实践活动。根据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这类主题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第一,单一主题的文体表演活动。即学校或院校甚至班级根据工作计划或特定时期的实际情况,针对某一个主题所开展的文体表演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例如,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大学生所做出的某种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正能量事件,让各院系或文体社团等开展创作,进行以宣传主人翁精神与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的文体表演活动,如专门的话剧演出等;第二,综合性主题的文体表演活动。这类主要是指高校每年的五四汇演、元旦汇演等,其中学校相关部门或院系都会对各节目进行思想性与政治性的把关,在追求节目自身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时,实现不同角色实践体验下的教育意义。由于节目或实践活动项目多、意义大,因而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主题教育。

(二)公益实践活动主题教育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公益既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意识,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行为。当前大学生参加公益实践活动,既可以让他们通过各种事件本身去全面地认识社会,也可以激发自己服务社会、创造价值的激情。根据当前大学生公益实践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两类主题:一类是公益服务类主题。即以不特定的人或群体为对象,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他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一般以某种特定的服务为主,例如维持交通秩序、清除小广告、到敬老院服务以及到社区或公园开展体育项目或技能教学指导活动等。这类实践活动一般以学校与其他单位共建的形式展开,是院系或班级有组织、有纪律的活动;二类是困难帮扶类主题。即针对面临特定困难无法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的群体,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或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或由具有某种特定宗旨与功能的社团组织。例如,医学专业的学生进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基本的医学咨询服务,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暑期等时间开展支教服务等。

(三)社会见习活动主题教育

所谓社会见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适应与发展能力为目的的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大学生主要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主,不仅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也积极地推动自己的知识从理论向实用技能的转化。有两种实践路径:

顶岗实习。这种实习有两种形式:第一,大学生毕业前夕的实习活动,即到专业对口的单位或企业等开展技能性的实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的转化以及相关职业道德与技能的实践性教育;第二,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根据学科需要开展的实习活动,主要是针对某学科或专业的某个技能的实习活动。例如,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到医院开展一天的病房内务整理实习活动等。通过顶岗实习,让大学生在“技能实训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志愿者活动实习。这种实习既可以是学校、院系或班级有组织性的实习,也可以是大学生自己参加的活动。与上述相似的是,主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习活动。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旅行社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会计专业的学生到某公司或会计事务所开展会计见习活动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实践性活动开展方式

在现有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体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作为独立的学科与体系来开展,也被要求融入进各专业学科中,以多样性的路径来展开。在“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主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下,推进各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学校常规性开展方式

该活动的开展即在学校的宏观规划下,各院系与班级按照学校的计划或规划,结合自己院系与班级计划开展的主题实践性活动。根据高校学科教学与部门工作实际有两种开展方式:第一,学科性主题实践活动。即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主,结合其他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需要来展开。例如,一些校企共建的专业学科,其中某项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就需要大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技能学习,到某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技能的实训,并从中学习未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与行业公德等;第二,部门性主题实践活动。主要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院系、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团委(团总支、团支部)、学生会与其他社团等,按照自己的职责范围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中,相对某一个部门而言,其活动都是有限的,但在积极发挥集体作用的情况下,就会形成一张密集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对大学生起到全面性的教育作用,例如学校或院系党委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辩论赛、学校团委组织的群众服务活动、学生会组织的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等。

(二)特定节日性开展方式

利用特定节日开展具有“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社会动员方面的特殊功能”的纪念活动,让大学生在多载体的实践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高校常用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效作用的节日有两类:第一,伟人诞辰。主要是指革命伟人的诞辰纪念日,如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及其他的革命先烈等,甚至也包括在高校所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性杰出人物等。学校或院系根据需要组织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大学生们在对伟人的生平和精神的回顾中扩大与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视野和境界;第二,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主要是指近代史以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都和民族的危亡有着重大关系,例如五四青年节、九一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八一建军节、七一建党节与国庆节等。这类纪念日的活动既可以是各种事件的回顾与宣传,也可以是主题文艺演出等,让大学生在重温历史中,感受伟大祖国成就取得的不易,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等。

(三)社会共建性开展方式

社会共建性开展方式即学校与其他单位或社会团体在目标与计划一致的情况下,大学生与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各种实践活动。常见的活动有两种:第一,相关单位在大学生参与的帮助下完成某种工作。这种情况属于社会上的某个单位发挥组织策划作用,大学生在他们的专业指导下开展某项主题实践活动。例如,大学生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在某个特定的路段或地区开展禁毒宣传活动等;第二,大学生与相关单位员工一道完成某项工作。这是双方均衡参与的主题实践活动,这种形式的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打造新团队和构建新的人际关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大学生和城管一道开展市场的秩序维护活动,让他们体验城管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增强法制意识、秩序意识与公德意识等。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实践性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实践性活动是把教育与活动的过程融为一体,把知识教育与服务社会的就业技能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体验式教育”中,拓展自我教育路径,增强自我教育实效。

(一)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各种主题实践活动中,无论谁是组织者,大学生都需要在总的计划或规划下,根据实际动态变化的情况,做出切实性的教育:第一,活动需要的知识教育。根据活动的主题,大学生容易知道自己需要准备什么知识、自己有什么可以运用的知识、缺少哪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之间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整合等;第二,活动需要的技能教育。作为实践活动,就需要大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如开展某种制作、某种配合性的技能劳动等,尤其是在学校专业教育中没有学到的技能等。

(二)培养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控制能力,直接决定着活动的开展顺利程度以及活动的秩序状况。因此,在活动中大学生要培养两种控制能力:第一,个人好恶控制。即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等,破坏了整个实践活动的大局,尤其是因为个人的不服从或对某种做法的坚持,导致整个活动方案无法执行等;第二,个人能动性控制。实践中的各种活动,都是经过全面考量后的结果,其中既有教育性的考虑,也有学生安全性的考虑。因此,大学生不能仅按照个人的认知,擅自改变其中的某些细节或环节,致使整个活动目标偏离或为活动的继续进展埋下安全隐患等。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

出于纪律、秩序与安全因素的考虑,针对大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活动的事前与事后:第一,在活动之前就把相关活动的内容与方案等告知学生,以征集意见或建议的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参与,集中他们的创新灵感与聪明才智,使活动目标更明确、活动载体更完善等;第二,在活动之后,加强活动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工作,让参与的大学生们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加以反思,探究活动的策划、组织、具体实施及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等,其中可以进行创新提高的切入点,为今后主题教育活动积累经验与创新灵感等。当然,在活动中组织者或教师等,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并未影响整个活动大局的创新行为给予积极的支持,避免大学生创新思维或灵感稍纵即逝的现象发生。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篇4

【关键词】支教;大学生;成果;问题;对策

随着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的深入,近年来的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倾向于支教的比例开始攀升。仅苏州大学2011年暑期社会实践就有10个支教团队奔赴祖国各地。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对于暑期支教的重视,也折射出这种方式在实践课题中的受欢迎程度之高。简单以大学生支教的组织程度,支教时间的长短为标准,可把大学生支教分为不定期支教、短期支教和长期支教。其中短期支教是指社会机构、学校机构、学生社团所组织,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短期支教活动,此类支教有一定的组织性,支教的时间、地点一般是固定的。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显然属于短期支教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初,团中央首次号召全国大学生在暑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时至今日,支教活动开展的作用和意义在各种运作模式和环境下仍是良莠不齐的,面临的困难也层出不穷,诸如教学技巧、教学计划的缺乏、安全保障不足、缺乏体系保障等仍然制约着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的发展。虽然同属于短期支教,针对大学生暑期支教这一模式的相关文献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暑期支教的成效和现存问题进行调研,旨在深入分析暑期支教实践,为完善大学生暑期支教模式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取得的成果

暑假,当代大学生尽自己所能把知识文化带到农村,这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负社会责任的重视,同时也是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以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暑期支教调研在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同时,也可以把知识与实践结合,有利于知识的吸收和运用。暑期支教实践对大学生自身、当地教育系统、当地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对于参与支教活动的大学生的影响

对于身处大都市的大学生来讲,很多人没有经历过支教地区艰苦的环境,在支教地区的生活经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越是困难的环境越能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建设农村的热情。大学生支教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服务农村的理想,为建设农村贡献力量,同时解决部分大学就业问题。

同时,到贫困地区生活一段时间,体会生活的各种困难,有利于大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砥砺自己的品格。同时,团体行动有利于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领悟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通过实地跟踪调查苏州大学的两支支教团队,笔者了解到,志愿者们都深刻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不易,深深领悟到“有些事情时间虽然不长,但回忆却是一辈子的。支教是苦的,回忆却是甜的。”

2.对于支教地区的学生的影响

不同于城市里的孩子,贫困地区的孩子假期生活比较单调,大多数学生整日在村内外游荡,或者看看电视,很少有自己的假期生活。调查中,许多小学校长和家长表示,十分欢迎支教队伍的到来,暑假既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学习新知识。不然,很多学生在家除了看看电视,并无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可做。

对于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都是应试性的教育,课程单一,模式固定化,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补充他们在课堂上缺失的内容,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除此之外,大学生群体在整个社会上属于知识分子形象,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考上大学意味着一生的改变,其意义非同寻常。大学生的榜样力量有助于把思想与道德品质教育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有利于增强教育的效果。

3.对于支教地区、学校的影响

大学生暑期支教团队的到来对于当地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就是提升学生的素质。通过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拓展他们的眼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可以基本实现提升部分学生的素质的目标。这些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功不可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提升升学率贡献力量。

而伴随着大学生暑期支教团队的一般都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这部分资金一般会用来为学校增添教具等硬件设施方面。在贫困地区,不仅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得不到保障,教育理念与方式方法也是比较落后的。而大学生支教团队通过与当地教育部门的沟通,可以逐步改变部分落后的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存在的问题

据人民网一项关于大学生暑期实践的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对于社会实践活动表示认同;而有36%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与想象中是有差距的;认为社会与预想中完全一致的只有12%。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类似于“自发行动”,缺少系统性与体制性保障。

1.支教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

据笔者调查了解,对于大多数支教团队来讲,他们的成员都不完全是,甚至大部分都不是师范专业学生。作为非师范类本科在读学生,支教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对学生的组织和控制能力欠缺,往往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进度,甚至会出现各种教学失误,影响极其严重。

2.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

由于支教成员的知识体系、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往往欠妥,广泛存在安排课程过满、过多的现象。区别于普通的教学模式,暑期支教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在课程设置、内容修订、教学理念上都有所不同。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在接触新鲜事物的同时也会面临着“贪多嚼不烂”的现象。

3.教学时间短暂,影响教学效果

大学生暑期支教仅仅利用短暂的暑假时间,少则五六天,多则一个月。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由于对新事物天然的好奇心,固然喜欢大学生支教团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但是支教结束,学生还要再去适应以前的教学方式,这势必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

《中国日报》2011年8月23日《“败走”深村大学生支教模式新探索》一文认为:大学生暑期支教本可以把一些好的思想和理念带到山区,可这样做的结果是,你花20天的时间养成了孩子自由、自主,我却需要开学后再花两个月时间把他还原成原来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支教给我们增添了许多麻烦。

4.支教双方的安全性无法保障

对于支教大学生来说,支教地点往往离家较远,需要跋山涉水到贫困地区居住。这中间的交通安全、住宿安全等都没有制度和体系上的保障。夏季的高温、汛期,山里的野兽、泥石流等各种安全隐患成为支教团队不得不面临的客观问题。

调查中,也有部分成熟的团队为队员购买了保险,这一定程度上为活动保驾护航。以苏州大学为例,学校集体为全体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两万多名大学生购买了保险,要求不得“上山下水”。尽管如此,几乎每年的暑期支教活动都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料的安全问题。

三、大学生暑期支教问题的对策

短期支教因时间要求较为灵活,更适于在校学生参与,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践。面对诸如教学技巧、教学计划的缺乏,教学内容不连贯等问题,支教组织者应采取对策,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使“支教”实现其所设想的社会效益。

1.完善支教组织架构与保障体系

一个成熟的支教团队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保障团队的顺利运转。支教组织者应形成自己的组织架构、支教的体系和自己的独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并使之贯彻到每一年的支教活动中。

组织者应严格按照选拔标准选拔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强所支教的中小学校的沟通,配合学校的常规计划制定以学期或学年为期限的支教教学计划,让支教大学生每次都能做到“有的放矢”,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在支教过程中,每个成员都要记录在案,互相讨论经验得失,记录成册,为下一次支教活动提供经验积累,以提高教学质量,避免重复错误的产生。以此保障教育理念的延续性。

2.改变教学目标,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传统的大学生支教仅仅是学生正常教学的补充,但却要含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对学生的实质利益也不长久,应改变这种传统思维,教会当地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将课堂延伸至课下,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理念的贯彻,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平时的学习。

为了克服时间短,不连续等问题,可以协商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这样有利于延长支教时间,实现长期合作,形成熟的合作模式。2011年苏州大学推行“惠寒精神”以来,已经在暑期与多所贫困地区的学校建立联系,挂牌“惠寒小学”,为支教拓展了许多合作空间,值得推广借鉴。

3.集约支教时间,完善安全保障体制

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应尽量节约时间,压缩支教的时间成本。时间越久不可避免的安全隐患就越多,成员的安全意识也会有所下降。同时建立相关的安全保障体制,例如成员的各种安全保险的购买,成员活动条例的制定、课堂操作标准等都应该纳入到安全保障体制内。

2006年8月,新疆就启动实施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的大学生到基层学校实习支教计划。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习支教安全管理,切实保障实习支教师生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研究制定了《大学生实习支教安全管理职责》,值得参考。

4.沟通社会与贫困地区,取得社会支持

调查发现,暑期社会实践的支教团队到底能给当地带来什么是很多团队出发前考虑的问题。如何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化作持续帮助也是团队的一个重要课题。任何一个支教团队的力量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大学生支教团队自身的经费都很难解决。为此,支教团队要做的应该是沟通贫困地区与社会的桥梁,将社会上的资金吸引过来,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服务。

事实上,很多支教团队已经在沟通社会方面做出努力。以作为全国十所连续十年参加西部支教服务的高校中山大学为例,该校支教团累计工作超过11.44万小时,为服务地捐资捐物逾100万元,资助、奖励西部贫困学生超过5000人次。

近些年,大学生暑期支教活动在中国广泛存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以及支教大学生在支教态度及认识上的缺陷,因而支教效果并不显著。大学生暑期支教效果的提升,需要支教的组织者、支教大学生、接受支教援助的中小学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大学生暑期支教质量的提升也最终会使三方共同受益。而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给予大学生暑期支教以制度和机制的保障,规范并强化大学生暑期支教行为当时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

事实上,少数支教团队已经在学校层面实现制度保障,将组织程序规范化、课堂教育正规化、心音社会资金、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对当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将形成一股持续发展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子龙.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支教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0(06).

[2]兰善清.支教:变思路、重创新、求质量[J].中小学管理,2006(l):16.

[3]赵芬.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众商务,2010(3).

[4]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07(4).

[5]楼俊君.大学生暑期支教实践的思考[J].高校讲坛,2010(27).

[6]李昕怡.西部计划志愿者职业发展规划调研[J].经营管理者,2010(08).

作者简介: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篇5

关键词:教学实践;创新;高素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80-02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本科教学改革和探索的重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十分重视对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高校必须顺应形势,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各个高等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实施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学一个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吸引和鼓励广大学生树立科技意识,提高科技水平,掌握科研方法,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措施。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创新的结果和效果要通过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来。实践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构成要素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学习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活动实践能力等。对于高校而言,应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实验研究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等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由于今后从事职业的要求不同,其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根据高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大学生个体的实践能力差异,寻找不同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不同的实践教学体系,选择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大学生在校阶段作为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今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和奇迹不断涌现,全球和地区间政治经济的剧烈竞争和广泛合作,资源、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需求的尖锐矛盾,迫使人们努力寻求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的教育活动,通过创新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悟性,全面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肩负历史使命和时代的重责大任,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和方法。

三、实践教学活动的组成与特点

要使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增强创新实践意识,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实践教学中,我们注重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一定要体现其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特别注意动手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此为出发点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各学科、专业均有自身的实践能力要求,为此,应构建立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来说,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由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系统组成,通过校内外不同的实践教学的培养,达到各专业具体的实践能力标准。

1.实验实训。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掌握本专业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实训是针对学生某项专门能力或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实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综合设计。主要由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构成,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设计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巩固所学的知识,把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它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专业知识、训练基本科研能力、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环节。

3.专业实习。专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将自己的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实习可以增长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和责任感,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实习按照教学需要分为教学型、生产型、认识型、强化型等多种形式。

4.社会实践。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第一课堂,还需要与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学生社团、校园文化等第二、第三课堂密切结合。通过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技能与才艺培养,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如何学习,可以使大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专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5.创新创业。高校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学生科研科技活动、创业大赛等环节和活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科技竞赛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我校近些年实行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以及SRp等项目对于推动我校教学改革和建设,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四、创新实践教学实施的保障

1.改革教学管理。在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生必须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学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和自主安排的余地非常小,非常不利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行“学分制”、“弹性学习制”等成为教学管理改革的首要之事。这些学习制度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可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大发挥,为创新人才提供了脱颖而出的环境;这些学习制度还要求改革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多样化考评制度,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推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基本保障,应将实践基地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来抓,通过健全体制、加大投入、加强管理,使实践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同时将与专业相关的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作为重要的专业建设内容,落实建设经费,制订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和师资培养、引进计划。要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力度,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集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及技术推广示范为一体的产学研创新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实习教学的重要场所之一,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建立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实习师生要与基地依托单位形成互动,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技术培训、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加大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开放力度。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开放和共享,对有效利用和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要针对不同功能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开放共享形式。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可将学生参加开放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纳入部分专业,增加学生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时间,强化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贯彻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利用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大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实践,把主动实践的理念贯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不同的学生,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与帮助。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要注重将论文设计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类活动。通过这些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树立创新观点。

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初具成效。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实践教学的改革,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更需要相关的配套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落实学生综合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邢邦圣.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7).

[2]曾祺.当今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6,30.

[3]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

[4]褚南峰,杨志超.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2).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价值;运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困境

就目前形势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两个层面的困境: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还不够完善,许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还比较单一,传统方法已经难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二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给大学生心理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刺激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趋多样,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变化还未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法,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率低下。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1.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入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了解社会,并且逐步适应、融入社会,更加全面地理解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对自我、社会的客观、准确判断标准,为完全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大学生提升人际关系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学习、交流,既能够增强集体意识,也能够使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团结向上的集体氛围中缓解、转移或释放不良情绪,避免大学生因压力积累而产生心理问题。

3.有利于磨炼大学生意志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磨炼大学生意志,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明确自身的目标,并增强应对困难的勇气,树立坚韧、积极的精神品质,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实践活动的运用

1.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体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设置独立、专门的心理辅导部门,利用学校管理及教育资源,以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化的网络体系,使心理健康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更加紧密,为社会实践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有力的物质与制度支撑。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危机发现、监控及干预机制,通过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朋辈及相关人员的交流、配合,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异常情况,进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诊断及治疗的目标,使大学生能够更加顺利地度过心理困难时期。

在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的建设,将心理咨询、诊治与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相互结合,形成更加专业、强大的心理教育力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

3.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多元、客观、积极的评价。一方面,要跟踪、观察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绪、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评价,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使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学生的价值。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活动个体、团队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从评价中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同时也促进学生自我发现与激励,引导学生进入良性的心理发展模式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形势、新变化的背景下,将社会实践活动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既体现了对大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的尊重,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要注重建立完备体系,完善相关机制,还应该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来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实用性,促进大学生心理、情感及思想素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篇7

关键词:创先争优;学生党员;党建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学生中形成“学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带动大学生们整体更好更快地健康成长。这不仅是保持和实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这也是党中央号召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具体要求。

  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现实意义

1、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延展和和深入,需要全体党员共同继续为之努力。通过在学生党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大学生党员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学生党员自觉地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表率对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客观要求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高校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为建设能够培养高质量大学生的社会大学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因此,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和形成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可以培养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提高学生党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创先争优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以创建先进的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大学生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学生党员做到五带头:一是带头努力学习。二是带头立志成才。三是带头服务师生。四是带头遵纪守法。五是带头弘扬正气。

二、新时期学生党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够端正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思想文化交融、利益格局不断发生调整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入党的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现象,具体表现为:入党是一种荣誉,凭借它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可以获取政治资本和就业机会。

2、部分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知识匮乏

部分学生党员把政治理论学习当作形式,不认真地学习国家的政策、方针,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党员政治素养不高,没有树立坚定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没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对改革开放时期所必然出现的一些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认识。

3、部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代表,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在同学中应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些学生因入党动机不纯正,就会出现入党前后行为的反差,部分学生党员面对坏人坏事不敢大胆予以制止及开展斗争,普遍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这些都严重背离了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影响了党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三、精心设计创先争优活动的载体来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

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要紧紧围绕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的实际需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主题教育活动多方位,多角度地来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用实际行动带动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更加坚定地永远跟中国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端正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

针对于学生党员入党动机多元化的现实,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应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教育学生党员。如办“红色网站”、请专家办讲座,开报告会等形式全面提高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我们学院充分利用地处石油城—大庆的优势,组织学生党员参观铁人纪念馆,对学生进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通过开展“周围的优秀学生党员”评选活动,“党在我心中”征文活动等活动来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学生党员对党的感情,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接受后续教育,积极参加创先争优活动实践并不断提升自我。

2、强化党员意识,重新塑造学生党员形象

党员意识就是共产党员自觉性地对党的性质、宗旨的理解和把握;是共产党员对党的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正确认识;是党员觉悟和党性的集中体现。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任务是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和党性觉悟。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大学生党员形象大讨论”,“重温入党誓言,缅怀革命先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党员注重角色意识、党纪意识、先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塑造好学生党员形象。

3、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争做学生表率既是大学生党员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客观要求。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学院利用地处石油城—大庆的优势开展了以“听一场报告会、看一次《铁人轶事》和“弘扬大庆精神、争做文明使者”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等行动,带动大学生为构建和谐大庆贡献力量。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在新形势下,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结合点,不断创新加强大学生党员教育活动的载体和方式,善于探索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升高校学生党建的新水平。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方式。高校在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实践教学

很多高校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只是开展理论教学课堂,没有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2、缺乏规范的实践教学大纲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活动内容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能力,即兴组织实践活动,没有实践教学大纲的指导,具有很强的随意性[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差。

3、实践教学活动组织难度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主要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在校内和校外进行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在组织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存在着场地的选择、活动经费、实践内容、教学目标等[3]多方面的问题。

4、实践活动缺乏有效性

很多高校要求学生在假期完成实践活动,但是对于学生如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指导,导致很多学生在社会上随便找个单位盖上章就向学校交差了。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应对措施

1、重视实践教学

首先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给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来指导现实生活实践活动,能够用有效的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思想,更好地去发展和生活。高校不能仅仅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保证在校内有足够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课时,将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实际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中,还可以向课外进行延伸。

2、教育部门规范实践教学大纲

教育部门要规范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仔细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多个细节。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知识,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指导现实生活实践活动,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有针对性,关注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重点话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另外,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参与的学生比较多,组织和管理起来都存在一定的难度,教育部门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的切实可行性,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3、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1)校内实践教学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在学校各院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例如,校园思想文明活动、思想政治辩论大赛、班级思想政治主题活动等,在活动中,教师积极地进行思想政治指导和教育,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2)校外实践教学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动员学生在假期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大学生最终都会走向社会,寒暑假是他们接触社会最好的机会,教师可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制定多个有意思的实践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选择实践主题,保证他们可以完成实践活动。另外,学校还可以集体组织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在假期思想政治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实践,例如,学校的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支教活动、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加强指导,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

4、加强监管实践教学的过程

学校要加强监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活动,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和实践活动过程,教师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将学生的完成情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一部分,最后都要记入总成绩中,提高学生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实践主动性和积极性。

5、学校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投入

学校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投入,主要包括学校要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经费,为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提供资金保障,积极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场地,和校外的一些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可以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职业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另外,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模范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在职培训和岗前教育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师的培训活动,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和指导水平。

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针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晓静,黄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1).

[2]刘伟.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的理论探索[J].前沿,2010(12).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篇9

一、“实践活动作文”的内涵及其功能

“实践活动作文”的定义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观察、参观、操作、实验、体验等途径,客观反映人、事、物、景的作文训练。其核心概念是“实践活动”,它主要分自然性实践活动和有意识创设性实践活动两个层面。

“实践活动作文”的功能何在呢?

1.“实践活动作文”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引导学生接触实践.参与活动.体验生活,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丰富素材,开阔思路,写出有教育性的作文。通过参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课内外、校内外、家庭内外、广阔社会空间的实践活动,正反辨析“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人和事,能有效促进学生高深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则可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求知、主动学技、主动增能、主动发展个性、主动开发创新力,从而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培养良好的作文心态和作文习惯,提高作文的真实性、可写性。

2.“实践活动作文”具有特殊的开放功能。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当代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应实现作文教学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根本转变。二十多年来,从各级教育部门到各类小学直至语文教学,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转“封闭”为“开放”的作文教学上做了大量工作,涌现了诸如“情景作文教学流派”等,为拓宽开放作文的路子作出了艰辛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原教学大纲内容的限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过去的实践活动往往局限在校园中的课内课外多,通往家庭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偏少,因而“实践活动作文”素材不广、思路不阔。修订后的大纲则强调读书实践、参观实践、体验实践、兴趣实践、媒体实践的多层面开放,强调实践活动应开放到课内外、学科横联结合和校内外广阔社会的各个空间中,与此相对应的作文教学,则要求小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作文过程中,自觉形成勤看、勤思、勤问、勤动的习惯。从重纪实到大胆想象,充分展现了语文教学创新背景下的实践活动作文教学,是一个大观念的开放作文教学改革。因此,“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对于推动其他作文教学流派的竞争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实践活动作文”具有较强的减负功能。由于学生作文智力水平的差异,老师作文教学指导能力的差异始终存在,为此,语文教师,尤其是农村语文教师感到最头痛的信是作文教学,学生最烦恼的还是写作。经调查事实表明,作文改革时到今日,却仍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采用“填鸭式作文指导”。修订后的大纲围绕减负创新,全面推进语文素质教育这一目标,将作文提法改为习作,降低要求,放缓坡度,文体上重纪实、表达上重自由、要求上重内容、方法上重乐学,让学生不怵、不惧、无心理负担,轻轻松松地写作文。因此.引导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社会大课堂,广泛体验实践生活,有效“实施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对学生课业和心理具有很强的减负功能。

二、“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实施的基本特征

人们知道,实践活动是作文之源,没有实践活动,作文就无从谈起,这是任何作文教学方法的必经之路。作为“实践活动作文”教学,更是一种以实践为根本,以活动为依托,以生活为材料的作文教学。为此,分析“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实施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纪实性。这是最本质的特征。实践活动作文要求循序渐进,分年段以写话、片段、简单作文的形式,指导学生将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校内外活动和校内外生活,实实在在记叙下来。

2.自主性。(1)学生自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选择实践活动,这样作文就能写出真情实感。(2)学校自主。即不同的学校根据当地条件、资源实际设计实践活动,这样的作文才富有乡土气息,从而增强作文的可信度。

3.独立性。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及教学需要,创设富有语文特色,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语文独立性实践活动。如语文社交、演讲、书法、阅读、品评、创作、表演、欣赏、调查、报道、知识赛、技能赛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作文教学,能有效促进本学科质量的全面提高。

4.横联性。“实践活动作文”教学需重视与思品、数学、社会、自然、劳动、音体美等各科的横向联系,尤其要以活动课为桥梁,加强与各科活动课的实践联系,让学生在各科教学实践活动中,自觉自愿有意识积累作文素材,并通过无拘束、自由作文的方式记叙下来。

5.社会性。树立实践活动作文大观念,或集体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工农兵,投身各类社会实践生活;或发动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活动。通过参观、考察、调查、体验获取各类实践活动的情景材料、过程材料。这样的作文才能言之有物,切合社会生活的需要。

6.想象性。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要求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尤其是科技实践活动作文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描绘未来。通过具有科技含量的习作实践,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践活动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程序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精神,分析实践活动作文的基本内容,主要充分开拓五方面的实践活动:一是读书实践活动;二是参观实践活动;三是考察实践;四是参与实践。五是利用实践。这五方面的实践活动正是改革实践活动作文教学的根本条件。

修订后的大纲强调,小学习作应淡化文化、降低要求,尽量少写命题作文。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做的写下来,“实践活动作文”教学正为落实这一精神找到了抓手。从“做写结合”模式人手,对应实践活动作文的五个基本内容,也可设计五类实践活动作文程序:

1.读书式实践活动作文程序。这类作文属读后感、心得、体会一类。

2.参观式实践活动作文程序。这类作文即可“先看后写”或“边看边写”。

3.考察式实践活动作文程序。这类作文“先考后写”或“边考边写”。

4.参与式实践活动作文程序。这类作文属实践活动作文的重点,过程是“先做后写”或“边做边写”。

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206-02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念对高等院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现状如何改变?这一切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等院校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担子更重、更神圣。、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更是提高思政课效果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手段。然而,目前实践教学很难落到实处,预期效果远没有达到。如何使实践教学的优势和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凸显?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有重大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

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铸造。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和充分运用实践教学,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的理解,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观点。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应该界定为:根据思政课教学大纲要求,配合理论教学,由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在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之外的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1]。其次,实践教学的内容必须与理论课程的内容密切相关,但其又不是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而是理论课程的扩展,是以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认知视野,培养综合素质。再次,实践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主导,这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最后,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其中。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自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方案实施以来,各地、各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距预期还有差距,现状差强人意,找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对症解决是思政课实践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主体性缺失”

高等院校的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其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2]。学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而不仅是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主体性的发挥对实现思想课实践教学目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依然是教学活动中话语权的掌控者,使学生的主体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被遮蔽。许多高校确实也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大多形式大过内容,比如暑期“三下乡”等,这些实践活动大都不能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实践教育不仅是一种“身体在场”的活动,更是一种“心灵在场”的活动[3]。

(二)教师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毫无疑问,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多数的思政课教师都能对理论教学得心应手,但实践教学意识不强,且经验和能力较缺乏,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对话很难实现,是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弱效的重要原因。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先受教育,现在高校中的思政课教师自己都没有参加过实践的不在少数,因为这些教师大都是由校门到校门出身的硕、博研究生,他们本身就是纯受教育者,没有思政工作的切身经历,或者是在校学习期间参加过那些形式大过内容的效果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青年思政课教师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比较匮乏,也致使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如果为了完成教学要求,而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也难免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实践教学系统规划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不是一门课,而是几门课合起来的总称,是一个严格的课程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设计的范围较广、难度较大,实践教学要顺利进行就要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系统性的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现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中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有的还制定了比较规范的教学大纲,但是又有问题随之而来,不同思政课程老师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自行其是,他们之间没有统一的协调、安排,每门思政课教师由教师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能力、条件来自行组织实践教学。因此一直停留在自发的、随意的的层面,导致不同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单一化,甚至重复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内容,应该从整体上规划不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欠缺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长期的、系统的教学任务,高校要把其作为长远教育规划进行设计,这就需要一套高效的保障机制。需要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各部门之间的通力配合,才能形成合力,为实践教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有力保障。然而,事实上目前多数高等院校这方面的保障机制欠缺,主要存在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经费支持等保障机制的欠缺,进而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低效果化。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学部门远远不够,还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目前许多高校领导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每年的计划都是应时而定,形不成规范化,还有一些高校虽然设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等机构,但很少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形同虚设。制度设计的缺失也是实践教学低效化的重要因素,很大一部分高校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目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平时处于“放羊”状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老师和学生走出教室,走上社会,这需要经费,实践教学的课题研究需要经费,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需要经费,然而许多高校经费短缺现象普遍、保障机制缺失,这都是影响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路径

如何使实践教学回到思政课教育的本真状态?唯有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才是走出当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切实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马克思始终强调人是主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实践教学又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一环,其终极目标必然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定要综合多种形式来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认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现实生活是人的主体性生成之地,当然它也是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养成之地,实践教学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以生活为依托,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向实践学习,为社会服务。人的主体性不是先验的,而是在现实实践中产生和提升的。列宁说过:“学习、教育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5]学生自主性的培育和提升只有和生活相连,切实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才能获得巨大的内在动力。

(二)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素质与能力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对任课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主体性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其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思政课教师需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本质予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思政课教师要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必备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把控能力。高等学校十分有必要有计划地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培训和实践技能培训。思政课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其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素养,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有机会探索出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才能最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水平。

(三)加强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有助于顺利实现实践教学目的的人力、物力、信息等所有资源。靳诺在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讨会上说过:“我们要考虑实际可用的实践教学资源问题。全国每个大学生要参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资源如何保证充足?实际上,实践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潜在和隐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6]因此,高校要对思政理论实践教学进行统一规划,使各个部门单打独斗、没有合力的现象成为历史,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内容选择、结构安排、系统评价等方面的零散化合为有机整体。实践教学资源的功能不会自己产生,这就需要高校领导、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以及学生等各方一起努力才能挖掘思政理论课内在的价值。

(四)建立健全实践教学长效运行和保障机制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高效化,根据中央文件的精神,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势在必行。各高等院校的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各方面一起努力共同合作是实践教学长效运行机制规范化、制度化的保证。有了组织保障还要有制度保障,小平同志曾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的做好事。”一些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管理文件的制定是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的制度保障,这样才能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最后还要配备必要的经费支持,如按照学生人数确定投入经费的比例等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诠释出其自身的魅力,实收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0,(2):70.

[2]汪馨兰,戴钢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55.

[3]汪馨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6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