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9:06

现代物流规划篇1

(1)发挥产业集聚功能,整合优化省内产业结构。

产业集群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企业群体在地理上的集中,它既包括同一类企业集聚,也包括其上下游产业链和相关支持行业的集聚。产业集群这一系统不仅存在着资源和产品的“大进大出”,还需要系统内部不同企业物流的协调一致。物流系统的服务效率和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集群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特别是针对产业集群特点的增值物流服务的支持。可使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本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物流园区是有多家物流企业和相关单位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强集散、广辐射等特点,物流园区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以交通运输枢纽设施(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通过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充分发挥其整合资源的优势,将产业发展链条中的采购、供应、会展、销售、客户服务以及交易结算、物流、信息反馈等各项功能集中在一起,不仅可以使单独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得以提升,最终使各个产业链条在产业集聚过程当中得以整合和优化。

目前河北省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有了较快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据统计,2004年底,河北省初步形成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各类产业集群139个,其中,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90个,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25个,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7个。2004年,全省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5977.2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营业收入总量的40.3%;完成增加值1588亿元,占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的39.9%;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244亿元,实现利润414亿元,上交税金91.2亿元,分别占全省民营经济出口产品交货值、实现利润、上交税金的46.4%、36.8%和28.6%。因而,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园区,未来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2)整合区域物流资源,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现代物流规划篇2

关键词: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物流中心;物流业务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物流行业面临这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正视差距,反思不足,重新思考总结我国物流发展现状,探索现代物流发展之路。我国物流产业从起步到现在规模逐渐壮大,但在体制和模式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在刚刚拥有物流产业的初期,我们主要是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的物流模式,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只在个别区域进行小范围的配送,在很小范围内的部门进行物流产业发展的探索。在这发展期间,也为现代物流奠定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但向前走的道路不能是盲目从众的,要结合现代社会特点,制定完善的发展计划,加速现代物流的发展进程。

一、物流中心的规划

在物流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依据城市形态和可行性进行深入思考,先从大范围的各个环节设计和规划,在考虑某一环节当中的小面积对物流中心的便捷程度。要提高效益,改善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就要在物流中心的策划上好好思考。为了解决物流中心的构建问题,需要决策者对项目做到烂熟于心,对物流中心的环境进行实地的调查分析。这种分析对物流中心的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应调查当地的中心商务区,人口密集区,工厂车间生产区,以及人均消费水平,江镇建设程度等。物流中心的选址必须符合城市总规划方案,确定交通主线路和人口密集区域。可以选择交通便利,但不拥挤的场所。由于物流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车,汽车的尾气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尽量不能选在人口集中的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应以环保为主,废水废气循环利用,减少能源的浪费。合理规划物流中心的绿色植物面积,在减少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与周围景观融为一体。

物流中心应改变人们对于物流仓库的传统记忆,打造现代化的高科技物流中心。应将各部分不同功能的区域按照计划好最省时最便利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可以大致形成物流生产线。合理布局内部结构,若进货,分配,存储,发货可以以一字型或U字型排列,是物流过程顺利进行。由于货运的流畅与否与交通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不仅要保证外部交通的顺畅性,还要保证物流中心内部工作人员与货运车的安排合理。

为提高货运效率,我们可以采用自动化仓库,对货物进行自动分类,流水线运输到下一环节。在计算机高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电子网络实现货物的控制已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样做既可以减少劳动力,又能保证让物流人员在安全轻松的环境下工作。将货仓区与工作区分开,但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渠道保证在出现特殊情况时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进行检查。保证货物在物流运输商不出现纰漏,让客户信任,并发展潜在客户。

二、物流业务的规划

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和取得更高的效益,我们需要在众多领域实现对物流业务的探索。根据风险原则,物流公司可以征集客户意愿,和各个物流环节组成联保小组,共同承担货物风险和企业的经营风险。这种联保小组既降低了每一环节的保险金额度,也增强了物流公司对货运业务的推进,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随着金融经济在我国的大力发展,很多金融企业对于物流业务都很积极的参与,但由于一些小型城乡城市缺乏大型的物流园区,他们的物流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这就需要一些金融机构与物流公司展开合作,由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共同派出人员前往中小型物流公司,进行对仓单的监管和调控。这样在中小型物流业务能在异地等到很好的监控和管理,同时加强了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

在物流企业的长期发展中,会不断有新成员加入,增强企业间的竞争力。物流企业需要为此提高自身管理制度,增强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争取在本地区赢得市场。与此同时,还要定期展开与外部的合作关系,积极寻找扩张业务的机会,多派专业人员前往其他企业学习实践,开展合作交流的和谐竞争关系。

电子商务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物流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在网站上扩展业务,及时信息,成为物流行业另一个交流平台。方便民众快捷的查询信息,大客户了解企业情况,是结合了信息与物流的优秀成果。如果在网站拥有大量的访客,对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业务量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被我国传统的生产发展方式所限制,企业长期存在着重视生产,对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也因为对物流模式的不熟悉,导致在物流方面管理不当,造成货物的不流畅。所以,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从根源上提高对物流认识度,使物流企业最大程度的适应时展。由于我国的物流企业发展不完全,产业结构模式单一,造成很多非物流企业只愿意将简单的例如储存,运输的委托给物流公司,造成了物流行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如果将物流企业的单一功能转化为多方面的一条龙服务,在包装运输储存配送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每一位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才能更好的发展。

随着社会分工的一步步详细,物流行业的规划也朝着更加专业更加发达的时代迈去。物流将是经济发展,信息科技综合能力提升的标志之一。物流是无形的商品,我们在对待物流产业的时候也应将他作为普通商品,营销对路。积极转变有需求才销售的思路,主动考虑各市场和客户的需要,提供更加详尽的服务。在竞争中求的发展。物流企业可以常见客户反馈窗口,客户的需求可以方便的提供在窗口上面,客户的最终目的是货物,而货物是经过一层一层的分类配送到达客户手中,如果物流企业不能将这些服务的质量进行收购,将很大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现代物流要想在发展时期取得突破,就必须打破以往的管理模式,适应现代物流管理模式,开发健全的货运系统。可以将生产商,运输渠道,客户的信息进行有机的结合,各部门切实发挥优势,信息联通,对各个渠道的货物讯息实时掌控,促进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铎,丁立新.物流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文刚.电子商务时期的第三方物流管理[m].北京商业出版社,2009.

现代物流规划篇3

【文章摘要】

本文在分析了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规划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南充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规划的指导思路和功能定位,并提出了一些规划注意事项。

【关键词】

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规划

2013年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规划》中明确了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加强物流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现有信息物流园区资源,完善的物流园区信息服务能力,并研究制定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接口规范。现代物流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意识形态的基础上的现代供应链的整合,而物流园区作为物流载体和物流资源整合平台,它涉及到信息技术和商业园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信息交流与供应链的有机经过政府监管机构。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为业务运营系统是信息技术应用在物流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规划》的指导下,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将依托“数字南充”建设体系,以互联网应用为平台,以构建传感网为关键,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移动定位”以及物流科技领域内多项先进技术,拟建成集信息、在线交易、智能配送、产品展示、推广、营销终端应用为一体的复合功能的物流信息化平台,为物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第三方服务企业及个人提供“全方位、一站式”在线物流信息与交易服务。

1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规划的意义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是利用信息平台,为物流园区的物流作业,物流和加工相关的信息和物流管理的收集,整理、过滤、存储、分析、评价、反馈、、管理和一般控制信息交流平台。规划建设的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帮助现代物流园区南充物流信息的集成与现有的企业资源、优化物流业、物流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益。其含义如下:

1.1有利于实现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南充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对园区企业建设信息化平台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企业信息化的条件,为园区的企业物流信息企业与客户之间共享的实现。特别是为园区内中小企业的物流、物流信息、以实现最佳的业务方式。通过共享信息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可以使企业降低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真正实现现代物流。

1.2有利于推动南充现代物流园区内信息一体化管理

现代物流企业面向的是供应链管理环境,没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无法在市场中展开竞争。南充物流园区可通过整合园区内各企业较为成熟的信息系统,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平台匹配物流供需信息,提高货物运输组织化程度,以及整个园区的工作效率。

1.3有利于推动南充整个物流业行业标准的建设

在物流园区内,物流企业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平台共享网络信息资源,从而促进行业内的技术传播和交流。

1.4有利于提高南充政府在线协同服务能力

采用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融入电子政务功能,完成在线政务服务,包括在线审批、企业信用管理等服务,实现一站式政务协同服务。

2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规划的指导思路

2.1实用性

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南充现代物流园区是为南充物流园区有自己的物流业务应用需求的第一个平台,从办公自动化、仓储管理、运输管理、财务结算等一系列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满足。功能设计应该是深入物流园区的管理实践,同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

2.2开放性

南充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现在还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必须通过与其他平台的接口连接,该平台应充分考虑到信息交换的与外界系统的分析需求,从保证满足的需求功能外,还具有与外部的信息系统,以及处理与交换的能力。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提供支持,物流系统的资源整合,提升企业团体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的链接,共同努力,推动合作机制的建立和运作。

2.3可拓展性

信息平台物流园区具有一定的先取现有的企业信息系统,“无缝”信息资源的优势,其次,我们必须能够适应应用程序的新要求,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新、最后,由于改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评估和选择现有的技术分析时,应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

总之,该平台应适应物流园区和要求多元化的物流服务,提业进步,这一要求体现在提供第一次物流,降低物流成本。

2.4支持物流园区总的战略目标

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将承担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角色。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市场的支持物流市场规范化管理政府宏观管理和控制能力;同时,工业,物流业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信息决策支持工具。

3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的功能

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三大功能模块,提供交易撮合、诚信体系、在线投保、货物跟踪等一站式特色服务。主要功能包括:

3.1电子政务服务功能

联系信息平台是信息平台建设的角度看政府与企业,政府机构和支持之间的桥梁,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的工作原理是发射的国家和地方,南充物流信息平台应当公布的政府政策和宏观经济信息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的效率的信息功能获取信息,也便于在南充市商业领域的指导范围的发展,使得这种促进的重要力量发展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和后勤保障。

3.2电子商务服务功能

物流已连接生产企业的作用和公司的销售功能,物流信息平台也是物流企业,工商企业更加注重和使用高频率的信息传播和收集渠道,更高的商业价值平台本身。因此,为充分利用价值的信息平台的举措,南充物流信息平台应该也有能力在提供在线交易功能、包括在线订购、航运业务的业务功能、在线记录的物流信息;记录订单信息。良好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是一个电子商务系统的高度集成和统一平台。

3.3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功能

3.3.1数据交换功能

这是园区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是一种电子文件翻译、转换和通信、包括网上报关、报检、许可证申请、结算、付款(退款)税务及商业信息的多边交流。物流管理,运营等活动将涉及信息和相关的管理和物流运输,仓储、报关、商品检验检疫、税务、保险、金融等行业管理的业务往来。不同的公司和物流管理的不同方面之间,仍然会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和商业交易和服务。因此,要提高企业的管理,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的效率,以便从不同的数据格式,使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物流信息平台应该提供这样一个大量的通用的数据交换服务和信息交流翻译,转换和存单管理功

3.2.2物流信息功能

由于物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平台将需要的物流管理信息经营者为各类企业及政府部门提供企业信息化的支持。有关物流包括运输价格信息、供应和容量信息、企业广告信息、行业协会公告、培训和信息物流信息平台信息。

3.2.3会员服务功能

会员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会员单证管理、交易跟踪、交易统计、会员资信评估等功能。

3.2.4系统管理功能

法规,以控制用户访问和权限的信息,维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4南充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规划的注意事项

由于物流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物流业务模式,在该国的信息技术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基本上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信息技术的许多物流园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不仅没有为园区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反而成为沉重的包袱。因此南充在物流园区信息化平台规划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越早越好,同时物要考虑到本地产业发展与供应链的整合作用,要依据南充地区的地理、交通,资源的情况,建立正确的信息平台,南充物流园区。许多人认为,信息技术的物流园区应该有等待园区完成后,或者如果你开始投资在公园里,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点结束后。物流园区建设周期长,投资更长的工作时间,而在信息技术平台,占地面积小,不受环境影响较低的投资。因此,在南充现代物流园区规划信息技术为优先,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甚至开始施工前,什么样的秀公园什么样通过平台供应商提供内置的,经常在建设物流园发挥南充促进作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南充现代物流园区,促进政府,市场化运作的信息化需求。南充市物流园区建设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的成败是合理的,和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目前的政策同质化,增加南充土地资源,信息技术的匮乏,物流园区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物流园区竞争的制胜法宝。同时,由于信息南充物流园区建设,推广和应用不同的管理部门也参与了各种物流企业,打造投资回收期长,公园本身或相关业务仅仅是施工难度大的信息平台。因此,现代物流园区在南充信息技术,南充政府必须积极参与、支持、协调和物流园区信息技术的推广。当然,政府不能长期投资,而不是通过直接运营管理的市场运作,因此需要一个第三方平台,以实现长期的稳定运行。

最后,大量使用南充物流园区信息平台,与各大建筑及物流业务依赖于信息服务的质量,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应用,将逐渐成熟。当用户的信息平台达到一定规模,按照“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引进费,使用相关的服务平台,按照市场化运作,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找到一个合适的盈利模式建议,实现健康发展的平台

在由政府指导价相关物流企业,企业自律和准入制度,各种的产业项目协调问题,形成了桥梁和纽带的商业协会和政府建立接触的同时。物流企业的组织的成员,同时也为成员单位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依托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加强业务协作,提高区域物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凌、郭凌.物流园区物流信息服务信息平台研究[J].物流科技,2012(7).

[2]曹殷.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建设问题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2).

[3]中国现代物流.http:///

[4]郭建华.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分析和设计[D].东南大学,2002.

[5]王秦.基于internet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J].北方交通大学,2003.

[6]侯俊生.天津港保税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1).

[7]后德君,肖秋霞,张坤.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4(1).

[8]高树亭.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系统规划框架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5(6).

现代物流规划篇4

一、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

=、嘉兴港发展现代物流已成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也是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港口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供应链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推进港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而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有助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有助于推动港区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助于改善发展环境和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实现集约式发展,提高经济竞争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嘉兴港发展现代物流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我港是典型的“两头在外”型经济,商品大进大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物流市场发育具有较大潜力。物流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省内已形成“四小时公路交通圈”,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个,公路、内河等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规模、技术等水平居国内前列。现代物流发展已经起步,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和专业市场开始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加快转型提升,工商企业开始注重通过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来提高竞争能力,无水港、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加快建设。

=、发展现代物流也存在不少问题和障碍。全社会的现代物流理念有待提高,物流服务企业规模小、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企业物流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还不高,物流设施的布局和建设距现代物流发展需要还有不小差距,条块分割、技术标准不统一、高级人才匮乏等问题还阻碍着现代物流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发挥港区的比较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按照现代物流理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加快完善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努力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有效减轻环境负荷的绿色物流服务系统,构筑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高效便捷物流服务系统;促进物流运作的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规模化,不断提高产业和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突出比较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必须从港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专业市场发达、块状经济特色明显、经济外向度高、深水港口资源丰富、体制机制较为灵活等优势,探索具有嘉兴特色的现代物流发展之路。

——突出现代物流理念。坚持系统和整合的理念、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各物流环节一体化运作的理念、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的理念,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发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整体效率。

——突出创新推动和开放带动。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加快资产重组和机制创新,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际国内资金、技术、人才,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和合作,建立有利于现代物流快速发展的开放式要素配置机制和运行机制。

——突出企业主体培育和规划引导。加快现代物流微观主体培育,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不断改善物流供给,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合理布局重大物流基础设施,规范物流市场秩序,促进现代物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争取到====年,一批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成长壮大,一批现代物流设施建成投入使用,一批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物流服务方式逐步在物流活动各领域得到应用,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水平处于国内前列,口岸通关“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有所降低。

力争到====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形成若干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方便居民生活的现代物流服务系统,企业物流管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明显降低,现代物流业成为服务业中的新兴支柱性产业,现代物流发展总体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

三、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建设

=、把培育物流市场作为现代物流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必须把扩大物流需求与改善物流供给结合起来,把推进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与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服务企业结合起来,把物流市场培育和物流市场规范结合起来,建立高效、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

=、优化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和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转变管理观念,按照现代物流理念,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剥离低效的运输仓储功能和业务,优化供应链管理,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拓展配送市场空间。

=、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企业。努力推动运输、仓储、邮政、货运等企业向现代物流服务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大力引进国外优势物流服务企业,重视引导社会资源进入现代物流服务领域。

=、建立良好的物流市场秩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建立健全物流服务规范和价格机制,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打破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建立统一的物流市场;积极培育物流市场中介组织;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物流市场环境。

四、现代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建设

=、现代物流设施网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支撑。建设物流设施网络体系,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需求导向和市场化运作。充分考虑港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特点,突出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充分考虑与港区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充分考虑制约现代物流发展的瓶颈,加强现有设施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和枢纽节点设施的建设,逐步形成区域性物流枢纽、综合性物流园区、专业化配送中心等多层次、点线面有机结合的高效物流设施网络体系。

=、建设现代物流枢纽。依托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嘉兴应充分发挥公路、和内河航运等设施的优势,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和制造业基地等产业优势,合理规划建设物流设施,加快形成以城市配送物流、中转物流为特色的嘉兴市重要的综合物流枢纽。加快完善集疏运网络;通过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整合资源,加快形成以港口为依托,以国内物流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国内物流枢纽。

=、合理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物流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紧密结合港口集疏运网络和“大通关”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枢纽转运型物流园区;依托中心城市,紧密结合城市化和传统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转型提升,合理布局建设都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依托大型专业市场,紧密结合联托运市场的改组改造,合理布局建设市场流通型物流园区;依托发达的区域块状经济,紧密结合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建设产业基地型物流园区。物流园区的空间形态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有形与无形结合,园内与园外互动,着重在物流服务功能的完善、物流服务效率的提高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上下工夫,提升港口、城市、专业市场和产业园区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按照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规划,加强物流园区与交通主干线规划建设的衔接,积极推动适应多式联运发展的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公路、水运、管道和城市道路等设施建设力度,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

五、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

=、建设现代物流信息体系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本质要求。必须把现代物流信息体系建设与物流设施建设、企业物流优化管理、物流服务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促进传统物流企业改造和工商企业物流优化管理,以信息化提升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

=、推动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物流管理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

=、促进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智能运输管理系统(its)建设,加快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建设,加快构建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开发、应用和整合面向社会的基础性、公益性物流信息资源,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引导和支持企业建设面向用户的专业化物流信息系统,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bar-coding)、智能标签(rfid)、射频(rf)、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

六、现代物流发展政策和措施

=、加强规划管理和协调。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制订本地区和本部门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并与全省及周边地区规划进行衔接。城市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等规划的制订和修编,要充分考虑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以及相关道路等设施。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重大物流设施项目布局,必须符合规划要求,充分论证,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企业的改革重组,促使其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跨区域、跨行业经营;研究解决行业分割、地方封锁等体制性问题,加强公路、水路、管道等部门的协调,清理、修订有关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政策法规。利用我省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外商投资物流企业试点地区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资金、技术和人才,发展港区现代物流。大力支持省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积极提供财政扶持。政府应根据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建立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发展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加强建设用地支持。对重大现代物流项目,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所需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由港区国土资源分局在市留机动指标中给予安排,其用地价格按照实际用途给予适当优惠。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增加现代物流发展投入;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现代物流,并在财税、投融资、土地等政策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进一步改善服务。在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物流项目审批程序、优化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受电容量达到===千伏安的现代物流企业,可享受大工业电价。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内部重组涉及企业资产、股权变动的,免缴相关收费,并免收因内部收益转移而发生的重复收费。

=、大力培育重点企业。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港区现代物流发展重点联系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促进其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全市现代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积极培养和引进现代物流人才。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现代物流知识,提高全社会现代物流意识和知识水平;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在职培训;研究制订人才柔性流动和各种激励政策,引进一批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我港现代物流人才队伍的总体水平。

=、推进现代物流标准化建设。开展物流术语、计量、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积极推动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提高港区物流业标准化作业水平和接轨国际能力。

==、实施物流生态工程。物流项目布局和产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按照建设绿色嘉兴的要求优化交通运输方式,保障运输环境安全,支持低公害、绿色环保物流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普及,加强管理以降低废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物流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积极推动物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制订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加大物流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重点是规范市场行为、推动联托运等运输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建立现代物流培训和咨询等中介组织的认证制度。

现代物流规划篇5

关键词:物流规划区域物流现代物流

区域物流规划的程序

制定区域物流规划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物流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物流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在物流体系的建设中,理顺物流与区域各相关产业的关系,从政府、市场与需求、基础设施、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技术与网络的角度通盘考虑物流的布局,制定出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规划方案。最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向有关单位反复征求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的方法,检讨方案的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完善总体规划,并形成最终规划方案。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

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物流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的市场需求量定量分析

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区域物流规划的内容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

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由“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构成。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网络与技术条件、物流量大、物流企业较为集中、有枢纽地位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可分为四类:转运型物流园区,是指可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转换的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是指具备部分加工功能、实现了厂商产品到客户转换衔接的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是指同时具有以上功能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和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

在综合考虑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程度、辐射集聚效应、交通运输条件及与周边区域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区域物流的空间布局,使其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内部活动的物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物流要求,以形成能提供高效物流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空间布局,围绕区域的产业优势,按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三方面优先次序,重点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的功能(基本功能、增值服务功能、配套服务功能)进行定位。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航路及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站场、停车场、港口与码头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包括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卡车标准、集装箱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需要注意的是,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过程,是一个在现有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的过程,所要解决的是既有资源对物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其主要作用之一是要增强现有各类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追求系统的最优。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信息交换系统、物流电子交易系统和物流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物流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物流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物流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物流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区域物流政策平台规划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物流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物流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物流政策平台建设就是在政府意志及物流规划下,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法规。具体包括:物流法规、市场管理(准入、运作、监管)、项目规划、协同制度、行业政策、行业标准、技术支持、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交通管理政策和人才政策等。这种管理一体化并不是要求物流业的管理归于某一政府部门或重新成立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而是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理顺。物

流政策平台规划的目标是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

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

货主物流企业规划选择区域内一些特大型工业企业及支柱产业中的重要企业进行企业物流规划。主要目的是提高这些企业在采购、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效率,建立企业完整的供应链组织,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鼓励大型企业的物流系统开展社会物流服务。物流

物流基础设施企业规划选择一些重要的物流园区(中心),进行综合的企业物流规划工作。规划的目的是建设市场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物流基础服务运营商。

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规划选择一批有信息网络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和配送资源的电子商务性质的企业,并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授权给这些企业进行整体开发,同时制定特别政策,鼓励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进行商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系统建设。

物流装备制造企业规划选择一批有完善装备体系、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扩展力的企业,开展新型物流装备的开发。

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选择一批现有的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等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其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大型骨干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区域物流规划中注意事项

明确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

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物流环境,加大商品的辐射范围,提高工商企业的物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将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利用本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要做好物流规划,首先要明确规划的目的,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条件,确定物流规划的方向。

结合区域经济水平和特点总体规划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特征,这是因为现代物流业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作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物流业的市场主要来自于当地工商企业以及普通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如果只强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物流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时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该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的支持,因此区域物流的规划必须考虑该区域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与区域城市整体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相衔接

区域物流规划往往涉及到物流节点和通道的重新布局和建设问题,这与区域内城市整体规划密切相关,二者必须紧密衔接、相互结合。同时,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必须考虑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区域物流规划要考虑作为其服务对象的区域内各个产业的发展要求,即各个产业规划中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规模。

突出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推进作用

按照现代物流的复合产业特点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需要,政府应处理好区域内物流需求和供给的关系、物流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物流外部资源与物流内在要素的关系,加强对现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政府管理部门、各类企业等之间的协调,通过调整和制定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及措施,通过对现代物流的综合管理和宏观指导,使现代物流的宏观运行能高度协调,使微观企业物流管理能积极跟进,以便在不同领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和营造良好的系统环境。

现代物流规划篇6

区域物流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冯耕中认为,区域物流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物流体系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它以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区域物流系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为依据,考虑区域物流系统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在掌握交通运输、仓储等物质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统一安排交通运输、仓储等设施,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从冯耕中的区域物流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物流规划就是在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协同理论、系统理论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分析区域物流发展现状、预测物流需求、确定发展思路、建设物流运输设施网络、运作设施网络建设及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和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内容。

(一)现代物流理论

现代物流理论是区域物流规划的最基本理论基础,是区域物流规划中功能定位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区域物流如何进行功能设置。根据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2001)定义,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现代物流强调从供应、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最佳组合,强调应该把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功能之间的衔接,实现物流整体最优,强调应坚持效率、成本、服务与效益的均衡。现代物流理论决定区域物流规划必须把物流七大功能要素有机结合以满足区域内物流客户价值最大化,必须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把物流功能、物流设施设备、人才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物流大系统。同时它要求区域物流规划必须从追求单个企业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动的最优化到追求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基于区域非均衡理论而产生,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区域物流规模效应的形成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内部的节约。物流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同时增长极理论认为,先进物流活动开展,可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因此,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资源增长极”、“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的相互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的诱发效应、极化效应、渗透效应和扩散效应;对重点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核效应”。

(三)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他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协同理论主要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该理论认为区域物流协同效应(即整体性)是由区域物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就好。它要求在区域物流规划中消除物流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的因素,减少整个系统内耗使各子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让整个系统处于有序状态。协同理论认为序参量是区域物流发展的主导因素,只要在规划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我们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物流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

(四)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物流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的大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时空上及资源利用方面的联系,也存在总的目标、总的费用以及总的运行结果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实现物流系统总体目标。因此在区域物流规划中必须做好物流的线路结构规划、节点结构的规划、产品流程网络规划、物流信息网络的规划,必须做好不同层次物流系统体系规划,构建多层次多元网络体系的物流系统,使区域物流发挥其整体最优效果。

区域物流规划的步骤

区域物流规划就是本着服务本区域经济的目的,在综合本区域和外部环境基础上,确定本区域物流发展定位、功能定位、物流设施的总体布局、规模及服务水平、政策措施规划等方面的定位问题。本文认为区域物流规划应该按如图1所示的路线进行规划。

(一)区域物流发展定位

首先,发展定位应主要解决本区域内有无必要进行物流建设、建立怎样类型的物流园区及如何经营等问题。区域物流规划首先解决在本区域内有无必要规划物流建设问题,它决定了该区域未来物流发展方向以及物流经营效率的高低等。规划者必须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总体经济环境、本区域经济状况、现有物流技术、本区域人口规模、临近区域的物流布局、本区域现有物流规模及技术水平、本区域物流需求规模等因素分析,比较本区域与临近区域的物流优劣势,本着成本与收益分析原则,决定本区域内是否有必要进行物流建设。

其次,考虑在该区域内应该建立怎样类型的物流园区。区域经济环境的不同要求建设与之相应的物流园区。如果考虑物流服务地域及本区域及属于位置,可以把本区域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国际性物流园区、全国性物流园区、区域性物流园区或城市物流园区。如果仅考虑其所服务的对象,可以建立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物流园区、为商业零售业服务的物流园区或面向全社会的社会型物流园区。如果考虑物流园区应具有的功能,可以建立仓储型物流园区或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包括港口物流园区、路口岸物流园区及为区域物流企业服务的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区域物流园区类型的确定影响着物流功能规划及布局规划。

最后,发展定位还要解决区域物流经营类型问题,即解决区域物流运作模式问题。物流园区的运营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交通、土地、工商、物价、税务等多个政府部门,其投资庞大、投资回收期相对比较长,因此有效运营可以使区域物流产生效益及快速回收投资。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经营模式是日本的物流团地和德国的货运中心。日本物流团地模式主要是政府先规划过物流用地,将基地内的地块分别以生地的价格出售给不同类型的物流协会,这些协会再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建造物流设施和经营,政府不参与物流园区的日常管理。德国货运中心模式主要为政府规划物流用地,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物流中心,把场地出租给物流企业,入住的物流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库房、堆场、车间,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与私人共同参与)模式。我国区域物流经营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及德国模式。

(二)区域物流功能定位

规划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选择的解决手段,还包括目标的选定,即政策的拟定等。区域物流功能定位就是在满足本区域内物流客户一定满意度前提下确定物流运输网络规划、物流运作设施规划、信息网络规划及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内容。

1.用地规划。区域物流的服务功能特性决定了它大都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好、用地充足的地方。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核心,物流活动必须依赖各种运输方式及仓储条件所具有的安全性、高效性、便利和低成本等特点,组成有效的物流环境系统,及时准确、低成本地将商品送达客户。因此区域物流网络节点的选址应尽可能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节点与运输网络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节点的经济合理性,比如地价区位、劳动力条件、消费群体分布、商品流向及流量、服务水平要求等。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可能物流量大小、物流园内各个功能区的活动关系、作业空间关系等,按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好物流园区用地规模。需要提出的是,用地规划还应考虑规划的区域物流类型,如服务于产品生产的物流中心,用地规划应考虑成本最小,不仅考虑运输成本,还要考虑对于生产有着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比如原材料地的分布、劳动力条件等;服务于商业的物流中心应考虑给定服务水平(主要是指一定的服务时间)物流中心可覆盖的客户数量最大化;货物中转型的物流中心应考虑用地规划以运输费用最小化为原则。

2.物流运输网络规划。由于区域内可以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管道和由不同运输方式组合而成的联运方式的货物分担模式,并由此产生与之相应的物流网络分配模式,因此需要构建满足一定客户满意度下的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级别运输系统构成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输网络体系,保证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内河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实现全程物流运输的无缝衔接。区域物流运输网络规划主要指对区域内的机场、港口、国道、省道、高速路、区域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物流通道畅通无阻。

3.物流运作设施规划。物流作业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为载体进行运作,因此需要对物流服务场所进行有效规划。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物流要素,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形成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与物流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运作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即在一定区域内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物流服务设施等作业场所进行有效规划,使之形成以大型区域物流园区、枢纽物流中心为神经中枢,城市配送中心为末端神经节点,彼此有机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作设施网络体系。

4.信息网络规划。信息是区域物流系统中各组织相互协同的手段,往往对区域物流的运作发挥着引导和优化作用,从而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信息流的本质在于对物流需求、库存、运输、风险防范、合作关系、顾客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并在区域成员间进行共享。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就是构筑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良好的物流市场信息交换环境,构成区域信息共享体制,高效协调处理和利用各种物流信息,实现现代物流的目标。

5.政策措施体系建设。区域物流发展离不开地方政策扶持,区域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是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应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物流政策的宏观指导,制定物流发展促进政策措施、物流活动规制政策措施,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交通运输政策措施和物流相关专项政策措施,发挥资源配置职能引导物流产业发展,扶持重点物流企业,为现代物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三)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物流园区布局应与其内的物流量、园区功能定位、功能构成及交通组织等要素相互协调。一般而言,基本功能齐全的物流园区的最小用地规模为7公顷,配送型的物流园区用地相对较小,而货运型物流园区用地规模较大。国外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往往按照每10000吨/天作业量的占地规划为30-100公顷进行计算用地量,因此对园区各功能区的规划可参照相关经验值进行推算,如流通加工区的面积一般占物流园区的10%-17%,配送中心的作业面积按0.15-0.2吨/m2、仓储中心的作业面积按0.7-1.2吨/m2进行折算。现代物流园区不是单一物流功能的场所,而是诸多功能的聚合地,园区由此可划为交通运输、仓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物流服务小区域,因此基本现实与未来发展需要相一致,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功能并由此决定园区布局。

此外,还应该根据外部的交通途径以确定各功能区的布局。物流园区的交通途径主要解决货物流通及内部交通问题。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外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途径决定园区内的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区的布局,使之与外部运输系统相互衔接,并以最小成本实现运作。

(四)物流园区的建设及评估

合理规划后需要对物流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包括建设时序安排、开发项目筹划及开发建设。但是在开发建设及物流园区投入运作过程中,都应基于戴明的pDCa模式、依照费用效益分析法或环境评价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对物流园区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健.区域物流规划理论框架及实践[J].学术问题研究,2008(1)

3.谢伯平.湖南省物流园区总体布局规划与运作模式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7

4.张涛.现代供应链管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现代物流规划篇7

[关键词]南宁现代物流问题对策

现代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的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作为多区域合作交汇城市、中国—东盟合作前沿城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圈核心城市,西南出海通道,南宁必须采取措施,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南宁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1.缺乏物流管理机构

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还缺乏系统的组织和规划,物流的行业地位在相关经济管理部门还不明确。目前,尚未有专门机构对物流进行管理、组织、协调。在物流管理工作中,也没有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关系,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与合作。

2.物流发展政策不完善

发展物流业政策不明。2005年南宁市出台了《南宁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提到“2005—2007年三年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发展物流业引导资金”,但政策未落实,资金也不到位。同时与物流发展相配套的各项优惠政策,如税收、土地、用水、用电等政策也不够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滞后。

3.地方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与全国物流重镇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城市相比,作为物流业支撑的南宁经济基础薄弱。发达城市的物流发展迅速,一是得益于它们传统的商业氛围,二是得益于它们拥有的大量生产企业每天频繁的物资流动,营造了物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比较而言,南宁既没有悠久的经商历史,也不是广西的工业重镇,辖区内大型企业较少,很难成为生产中心或销售中心。

4.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

南宁处于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的初级阶段,现有的物流企业大多是由运输公司或储运公司改名或改变部分业务发展而来,规模小,服务功能少,网络分散,管理方式落后,信息化水平低,营运场地面积不足,营运地点分布不合理,设备和配套的基础设施投人不足,与现代物流企业的标准相去甚远,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较低,严重地阻碍物流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5.物流人才匮乏

发展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拥有一批精通物流业务、善于使用信息手段的物流专门人才。目前,南宁市物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其比例在85%以上。由于受到文化层次、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在物流管理的观念、物流策划、物流管理、实际运作等方面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成熟的实际运作模式,无法满足物流市场中、高端客户的需求,难以达到高效益、低成本的运作。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对策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物流发展宏观指导

设立南宁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管理办公室,配备相应人员编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领导、组织、协调、管理。认真落实各部门支持现代物流业的工作责任和具体措施,用足用好现代物流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对物流业发展动态进行跟踪研究,及时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关键性问题,推动南宁现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2.科学规划布局,统筹发展现代物流

一要根据新的要求做好物流规划工作。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等要求,尽快修改完善总体发展规划,使规划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相适应,并加快进行下一步的研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规划实施方案。二要整合和发展现有物流园区。要在政府的统一指导下,打破区划利益分割和物流园区无序发展的状态。三要打破行政区划,统筹发展。积极推动与北海、钦州和防城等沿海港口群建立物流联合区和联合体。

3.加快制造业发展,增加物流需求

我们知道“有物才有流”。要增加本地物流需求,必须加快制造业发展。推动区域内制造企业物流活动延伸至中间商务环节,促进南宁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推动物流服务业供给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优化,增强物流服务在整个供应链中的价值。通过交通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保险业、信息业和旅游业等诸多行业的发展及其相互促进,加快产业之间的融合。

4.培育、壮大本土专业物流服务企业

培育、壮大本土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放宽市场准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物流领域,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零售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物流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在运输型、仓储型与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中,择优扶持,逐步培育一批市场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经营规模大、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先进的现代物流企业。

5.加快物流人才引进与培养

加快南宁物流发展,必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化物流服务理念、懂得现代管理模式的国内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同时,还必须采取鼓励措施,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当地发展的物流专业人才队伍。鼓励通过短期培训、考察、跟班作业等不同方式和途径,培养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和技术人才;鼓励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

6.优化物流发展政策环境

一是建立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二是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将物流服务作为招商引资的前置服务,在项目进驻前期为本地物流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与外商的合作,做好投资软环境工作。三是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按照《南宁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规定》对南宁市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税收的优惠。四是在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

参考文献

现代物流规划篇8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新兴服务业态为主体,相关产业相配套,特色鲜明、空间集中,具有资源集合、产业集群、功能集成以及管理、信息等共享平台的区域。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现代服务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为现代制造业提供基础支撑,为完善城市功能提供有效载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进而推动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意义

1、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顺应经济发展潮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路径。如今,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已经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加快转型的特征。经济全球化和分工专业化加快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0%。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40%左右,甚至落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就**而言,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35.7%,与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发展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随着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日益增强,今后经济增长将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三、第二、第一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符合这一发展趋势,有利于资源集约利用、功效提高,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

2、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提升服务业发展质态、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尽管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础,但其产业特色也决定了其经营覆盖的区域范围的有限性,因而,“大水漫灌式”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并不符合服务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必须依托资源、区位、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集中优势力量,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以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创业环境、经营环境,吸引更多的要素集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由于集聚区产业关联度强,有利于整个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可以通过完善布局、高效开发、联动发展,进一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外部经济优势,在较短时间、较小空间内形成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从而促进服务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是增强企业竞争力辐射力、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富集多重因素,建设集聚区,由于资源、信息、管理、环境等共享平台,在产业链上存在依存关系,大大节约了企业的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培育区域性服务业品牌企业,有利于集聚区企业的市场认可度、知名度以及占有率不断提升。同时,集聚区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也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稳步提高,降低了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了市场良性运转。众所周知,无论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业、社会公共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吸引劳动力、促进就业的“蓄水池”。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吸收劳动力超过一二产的总和。同时,文化、娱乐、旅游、电子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也能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先后出台多项优惠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充实完善专业队伍,集聚区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1、强化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定位更加明晰。市委、市政府规划了“三区五园”八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结合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细分产业导向,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错位竞争,既促进了各集聚区特色化发展,又有利于各类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同类产业集聚趋势已经形成。**港区依托沿江港口码头、开发天星洲发展现代物流。城北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原有基础重点发展专业市场和商贸集聚区。宣堡古银杏森林群落风景区依托古银杏森林资源积极打造旅游集聚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充分发挥沿江的区位优势和精细化工产业特色,发展专业化工物流。虹桥金属材料物流园依托船舶和机械产业加快发展金属材料物流。农产品仓储物流园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和高效农业种植业发展农副产品物流特别是农副产品链物流。黄桥火车站综合物流园充分发展发挥货运站优势积极发展铁路物流。万通物流园积极发展城市生产生活资料综合配送物流。

2、强化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进驻步伐加快。近年来,各集聚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集聚区发展的“龙头工程”牢牢抓在手上,不断完善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大项目纷纷入驻。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自成立以来,竣工或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个,总投资16.5亿元,其中外资项目两个,实际利用外资超4000万美元。2011年计划开工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51亿元,其中由浙江港湾集团投资的沥青仓储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阿尔贝尔化工仓储项目计划总投资2750万美元,轻纺城项目计划总投资8亿元,文化主题街项目计划总投资达1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在建、签约、洽谈的亿元以上服务业重大项目80%落户于规划集聚区内,集聚区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流动的“洼地”。

3、强化培育扶持,规模集聚效应开始显现。从条件相对成熟的集聚区入手,建立健全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专人从事集聚区的相关工作。市服务业发展局发挥职能优势,积极帮助各集聚区申报省级、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07年,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获准为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0年,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获准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和省级重点物流基地。截止2010年,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区企业达201家,累计注册资本达7.2亿元,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两税收入达5000万元,从业人员5671人。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成立两年来,专业化工物流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进驻园区物流、仓储企业

20多家。已建有通用、化工、建材、液化气、油品等11个码头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6个、对外开放码头泊位3个。拥有各类产品仓储总容量近500万方。2010年,该集聚区物流营业收入为20亿元,两税收入超亿元,从业人员1360人。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集聚区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服务业发展的迅猛势头相比,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整体规模偏小。一是集聚区经济体量小。2010年,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靖江)、海陵城北物流园区、高港港口综合物流园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达91亿元、86亿元、34亿元,分别是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的455%、430%、170%;实现税收1.2亿元、1.03亿元、2.3亿元,分别是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的118%、102%、227%。二是集聚区入驻企业少。至2010年底,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入驻企业20多家,而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城北物流园区、高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已达250多家。特别是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近年来共引进1亿美元以上重大项目达12个,形成了粮油、木材、金属材料、石化产品四大物流产业形态,形势咄咄逼人。

2、服务层次偏低。一是总体层次偏低。建成和规划的集聚区主要集中在市场和传统的物流领域,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领域的集聚区偏少。二是产业内部层次偏低。城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市场形态上,同质竞争现象仍然存在,网上信息、网上交易等高级形态的交易方式还没有实现。苏中沿江化工物流园区,物流信息化水平偏低,还没有一家企业完全实现内部管理和业务经营信息化。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相对薄弱,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是运输和仓储,相关的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无法提供。

3、组织化程度偏低。一是组织机构仍不够健全。部分集聚区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专人从事规划、招商、协调和管理。二是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还没有一家集聚区能够为入区企业提供投融资、合作交流、人才培训、信息管理、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三是缺乏规划引导。部分集聚区未能编制专门的集聚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难以有效地引导项目、企业的入驻和集聚区的发展。

四、加快集聚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发展目标

依托产业特色和交通优势,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加快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业态集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较强的服务业产业功能区,成为**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增加、税收增收和容纳就业的集中区。重点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产品交易、商务商贸、科技等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到2015年,力争宣堡古银杏森林群落风景区、虹桥金属材料物流园建成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园、黄桥火车站综合物流园建成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中化工物流园、城北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建成百亿元集聚区,信息化、电子商务在集聚区得到全面应用。

(二)对策建议

1、健全体制机制,提高组织程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用抓工业园区力度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理顺重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工作机构,选调精兵强将负责集聚区的招商、开发和管理、服务工作。特别是省和泰州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顺应规模发展要求,建立市一级独立的组织机构,以便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实施有效的规划、招商、开发、管理。二是建立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建议将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作为服务业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市“双文明”百分赛考核,科学确定年度发展目标和具体工作任务,建立目标管理和工作推进考核机制,推动集聚区加快发展。三是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建立集聚区建设和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集聚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建立集聚区统计体系。建议建立一套快捷、高效的集聚区经济运行统计体系,准确掌握发展动态,做好综合监测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坚持规划先行,指引发展方向。一是修改和完善“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根据全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特色,突出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将原“四区五园”调整为“三区五园”,并完善空间布局规划,超前谋划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空间。二是加快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根据各地实际,做好与工业开发区规划、城镇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加快编制集聚区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建设规模,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编制主题大厦布局规划。一个主题大厦就是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遵循服务业集聚发展和节约用地发展的原则,依托**城区、黄桥镇区和“一区四园”加快编制商贸、金融、电子商务、信息(含软件和服务外包)、科技研发、规划设计、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主题大厦建设布局规划。

3、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招商引资。一是建立健全招商项目库。根据集聚区产业定位,按照规划和空间布局,编制和完善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库,明确重点项目的建设内容、布点、投资规模和效益,以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二是开展集聚区专题招商活动。多层次、多渠道举办招商活动,重点组织专题性招商活动,突出现代物流、现代商贸、科技服务、主题大厦等服务业专题,重点引导一批国内外知名、拥有先进技术的优势企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中,以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三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领军人物及高级专业人才,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高端人才培训,建立人才工作服务站,帮助解决各种困难与问题,切实改善用人留人环境,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不断提升我市服务业集聚区的水平。四是把好项目质量关。对重点服务业项目,通过明确功能定位,加强规划论证和策划设计,从源头上把好项目质量关,防止项目低水平、低档次以及重复建设,克服项目因功能定位不明确、规划不到位和策划设计水平不高造成的先天不足。

现代物流规划篇9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过大,既推高了商品价格,又造成了大量浪费。

3月30日,商务部、发改委、供销总社印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的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运输率分别提高到20%、30%、36%。届时,我国将初步建立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

在内需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规划》落地实施共振之下,商贸物流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对相关上市公司也形成重大利好多项“硬性”指标护航,我国商贸物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30日,作为物流业六大专项规划之一的《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崭露头角。根据《规划》,到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一套与商贸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通畅、协调配套、绿色环保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

《规划》还对未来5年商贸物流业的各项发展目标提出了“硬性”规定: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农村“万村千乡”农家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商品配送率达到80%以上;立体仓库的总面积占仓库总面积的40%;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运输率分别提高到20%、30%、36%;物流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明显加快,流通环节物流费用占商品流通费用的比率显著下降。

九措施加速产业升级

商贸物流是指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目前,我国商贸物流整体水平不高,物流效率偏低,难以满足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改善商贸物流业落后的局面显得刻不容缓。

“中国已开始进入消费通过流通决定生产的时期,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增大。”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中国贸促会物流行业分会会长丁俊发指出,商贸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用信息化、现代物流、新的流通方式等加速产业提升。

为加速商贸流通业产业升级,《规划》提出了包括完善商贸物流网络布局,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商贸物流模式创新等九项具体工作。《规划》明确,要支持大型连锁企业建设、改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商贸服务业与物流业对接。

土地、财税、金融支持三管齐下

《规划》要求,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供销合作社要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协调相关部门运用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手段支持商贸物流业发展。

在土地方面,《规划》明确,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仓储设施、快速转运中心、商贸物流园区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

在财税、金融方面,加大对重点商贸物流项目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推动、引导商贸物流企业‘走出去’,符合条件的企业可以申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商贸和物流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按照企业需求,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或质押贷款担保方式。

现代物流规划篇10

内容摘要:本文从哈大齐工业走廊现代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出发,深入分析区域内各城市在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条块分割、物流园区建设缺乏协调规划、区域内缺乏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等障碍,重点就哈大齐现代物流体系的构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物流物流体系

建立哈大齐现代工业走廊现代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综合运输条件,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充分整合存量资源,合理建设增量资源,构筑以物流产业园区为骨干节点、以各产业区配套物流系统为支撑的工业走廊重点产业服务的物流体系,发展物流产业群。同时,服务于周边经济带的农产品流通、对俄贸易、商贸等领域,逐步建成对内连接全省、东北经济区乃至全国,对外辐射东北亚的核心物流系统,带动黑龙江省物流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及推进中俄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与俄罗斯及东欧诸国的重要通道,对我国与俄罗斯及东欧的经贸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哈大齐工业走廊这一辐射东北亚核心枢纽物流系统在全省及全国对俄经贸及技术合作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三)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并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黑龙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必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高效、便捷的服务,努力降低流通领域成本,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构建区域内统一现代物流体系,对于黑龙江省经济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对于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推动黑龙江省向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哈大齐工业走廊现代物流体系构建所面临的障碍

(一)物流管理与流通体制分割,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协调规划

目前哈大齐工业走廊物流管理职责不清,仍沿用传统的部门分割管理体制,各自为政“条条”与“块块”分割,没有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布局合理的物流网络体系。条块分割,使得原来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成若干个部门。致使一个企业如果要在国内从事铁路、公路、航空、海运货物运输,必须分别向不同的有关审批单位提出申请。这几种基础运输方式之间的规划发展,由于条块分割而无法做到科学有效地配置资源。

目前,在各地的物流发展规划中,彼此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政。如哈大齐各城市在进行物流园区规划的时候,更多考虑的是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而较少考虑与相邻城市间的沟通、协调。

(二)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缺少综合性物流服务

哈大齐工业走廊交通运输设施建设缓慢,特别是集装箱运输中转站发展较慢,集装箱“门到门”的多式联运未得到充分发展。服务于区域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物流设施相对缺乏,多种联运方式间缺乏良好衔接与配合,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使得各种运输方式不能合理地发挥各自优势。另外,从发达国家来看,现代物流的功能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求,其特点是依据信息和物流专业知识,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务。而现在,哈大齐这三市多数物流企业是在传统体制下物资流通企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企业服务内容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现代物流服务在功能上不能很好地发挥。

(三)脱离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盲目规划与开发物流园区

物流企业只能是随客户的产业集群而集聚,只有当园区内的企业形成产业链的共生关系,形成配套的集群效应才能实现物流园区开发的预期目标。而现实中,哈大齐工业走廊内一些地方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发展到有大量的产业集群,并在客观上要求物流企业以集聚方式与之配套的程度。而该区域内地方政府在规划物流园区时,更多考虑的是物流园区可以带来税收增加、扩大就业等好处,因此出现个别地方不切实际的规划与开发。这种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直接造成了区域内一些物流园区空置率的居高不下,入驻企业以非物流企业为主的情况,物流园区所产生效益有限,甚至造成了浪费。

(四)物流信息化程度低,尚未搭建统一的物流网络信息平台

目前,黑龙江省相关的信息化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够完善,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维护,重系统、轻信息的倾向,信息化工作分散,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更新滞后,信息化技术人才缺乏,建设经费不足。真正实用的网络物流信息平台尚未建立。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调查,目前我国工商业企业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比例不到一半,服务业和运输业的比例更低,分别只有24.3%和18.3%。除了poS和条形码技术外,其他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普遍较低。物流技术和物流服务规范标准大多不统一。

我国集装箱运输在整个货运量中的比例只有20%,而世界平均水平则高达65%。据《来华跨国公司物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受调查的近百家来华外商投资企业中,高达80%的企业对目前物流服务商满意度的评价为“一般”。受访企业认为物流服务商需要改进的方面,信息传递效率排首位。

哈大齐现代区域物流体系规划与构建设想

(一)建立推进哈大齐现代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统一协调机制

哈大齐区域物流体系应在哈大齐工业走廊框架协议下,尽快成立区域内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协调小组,建立协调会议制度。具体应由区域各级政府的综合部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牵头,由商务部及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财政、税收、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吸收相关协会参加,形成区域内物流发展部门协调制度,研究区域内物流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区域物流的发展,构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

(二)整合物流资源且完善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

推进物流企业重组步伐。重组后的物流企业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物流动态信息,协调物流网点,构筑起本公司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最大限度地节省时间和费用,以赢得竞争优势。

建立战略联盟。使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中的物流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实现互补和共享,并使优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其运作成本。

产业链整合。对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形成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使物流活动逐步从生产、交易和消费过程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专业化的、由独立的经济组织承担的新型经济活动。

重点发展龙头物流企业。建立区域物流集团公司。培养一批龙头物流企业,在龙头物流企业的带动下,全面推进区域内现代物流业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三)建设好三大物流区域枢纽以形成特色的物流产业群

哈尔滨物流区域枢纽。作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经贸城市,哈尔滨在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格局中起着中心的作用,发展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产业,必须突出哈尔滨市物流枢纽地位。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中心物流枢纽,可带动黑龙江省物流融入到东北大物流和东北亚国际物流体系中。结合哈尔滨市的地位和产业发展特点,哈尔滨作为物流中心枢纽应重点发展综合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农业物流、医药物流、食品物流、会展物流等。

齐齐哈尔物流区域枢纽。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已建立起以重型机械、冶金工业为主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同时齐齐哈尔市也是黑龙江省农业特别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作为横跨黑龙江、吉林、内蒙三大省区主要交通、通讯枢纽,齐齐哈尔已形成了完善的综合运输体系,物流辐射吉林省的白城市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是黑龙江省连接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门户和枢纽节点,齐齐哈尔物流区域枢纽应重点发展综合物流、装备制造业物流、农业物流等。

大庆物流区域枢纽。大庆市为我国最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是以石油石化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城市,位居“泛哈大齐”物流区域中心地带,交通便利,陆路交通四通八达,航空有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和齐齐哈尔机场可供使用;水运方面,通过肇源港可通达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同江、抚远。向南与吉林省松源市连接,形成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重要的南向出省通道。其物流发展方向为石油化工物流、油田物资供应物流。

(四)搭建区域统一物流信息平台

加快基础通信网络建设步伐。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这些电信运营商投资建设基础通信网,扶持和培育一批互联网物流信息服务商。为企业和用户接入互联网、建立网站、发展电子商务提供更加低廉的价格,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

鼓励企业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和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政府可通过参股、贴息贷款等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物流信息系统,实用和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弹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制造资源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以及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理论和技术等在物流企业和广大工商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

搭建区域内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对公用数据的采集,为企业信息系统提供基础支撑信息,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撑企业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实现;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间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

哈大齐现代区域物流体系规划技术程序

根据哈大齐区域物流体系构建所存在问题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哈大齐区域物流体系发展规划的技术程序可参照图1所示进行。

为有效规避区域内物流业发展所存在问题,哈大齐区域物流体系规划过程必须始终强调的是:

引入先进理念,制定哈大齐区域物流发展规划。现代区域物流是从整个物流系统的总体出发,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完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从系统总体优化出发,系统整合现有条件和资源,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物流”的思路进行物流的整体规划,实现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物流系统战略功能的重构。

结合哈大齐区域的经济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总体规划。依据区域经济学的原理,哈大齐区域各主要城市定位于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并围绕定位进行总体规划。

突出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政府的产业政策、市场管理法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等在物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哈大齐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协调。

参考文献:

1.王彦庆,赵洪波.黑龙江省现代物流体系研究[J].物流科技,2008(3)

2.赵颖新.构建高效快捷的现代区域物流体系[J].特区经济,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