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科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39:37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学科知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98-01

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好更全面的提升,我国试着加大课程改革的强度和力度,从而使课程教学适应多变的复杂的发展形势,因此,我们在改革课程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鼓励师生进行创新性的教与学,让新的课程可以得到组织实施的创新,进而进一步增强教学课改的适应性。同时,为了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潜能得到更好的激发,来提高他们的应用数学能力,这样的话,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方法正好可以满足这点。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较大程度的拓宽,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这样将会更加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是探讨在数学教程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多元化教学,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1.分析开展多元化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如今新的课改规定要切实发挥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功能,要求数学老师调整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数学教学的方法,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小学生多元化数学学习模式。因此,老师们要加大对小学生指导的力度,把引导小学生讨论、操作、探究和实验相关的数学问题,在无形中养成小学生的数学热情。同时,老师们也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教学教育经验,用自己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达到提升教学的效果。我国当前的发展需要对实行多元化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样做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符合。具体来讲,小学老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形成实施多元化教学的想法,并且在多元化手段中增强教学实效性,这需要老师们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世纪情况进行有针对的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使得老师的教学进度能够被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适应。

2.大胆尝试多元化的学科知识的运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多元化的数学教学理念已经广泛被人们接受,因此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多元化,必须要努力尝试运用多元化的学科知识,

2.1必须要全面研究小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并且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要知道,小学的数学教程主要是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助达到共同发展,我们开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教学相长",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进行交流时,他们处于一样重要的地位,要是没有任何一方积极地配合,都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只有更加全面的被老师认识了解,老师才能协调教授手段和学生心理状态,从而提升教学效益。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们一定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为数学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2.2通过采取"情景导入"的措施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情景导入"能让学生意识到所所学的课程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相应的课程学习目标中规定,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考虑到小学生生活的环境,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锻炼。

2.3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育质量。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经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自然也包括小学数学教程。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来有力的促进数学课程教学。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今后社会的各种需求。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程中,会有效的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兴旺

2.4要大力重视创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国发达兴旺不竭的动力。"在实现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过程中,少不了创新。我们只有牢牢的树立创新的意思,教学活动才能在实践中得到优化,就是说在小学数学的多元化教学中我们不能光运用信息技术、语言、音乐等学科知识,还有注意不断改革创新,来纠正以前学科本位错误的思想,树立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这样就能使学生不仅能够关注到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还能认知到社会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在多元化的数学教学中,要试图创新,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相关知识想出问题,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所以,怎么样来使得学生有疑问才是老师们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总之,我们要大胆的进行总结来使学生产生恰当的疑问,让他们在寻求疑问的过程中求职。在新的趋势下我们要好好开展小学数学的课程教学,老师们也要丢下落后的传统的思维模式来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从而更好的推进数学多元化的教学。要确定学生主体的地位不动摇,鼓励和肯定更多的学生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数学的信心。

2.5学会进行多元化教学的学习评价。我们都知道,小学数学教育是一部分的基础教育,数学教学中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学生数学学习的全面发展。同时学习评价也是小学数学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个环节。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建立有效评价体系。本研究就是在提供帮助教辅的基础上来对小学生数学的学习过程把我的目的上完成的。当然,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到现在还存在以下不足;(1)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广泛在实践教学中使用。(2)还有进一步研究指挥体系,没有应用反馈在实际中。(3)还要进一步的探索理论研究深度。(4)系统只进行了小范围的反馈和使用,没有更加具体的在应用中反馈。

3.总结

本文通过调查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评价的现状,建立了数学多元化的学习评价的必要性,还构造除了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数学的学习平台和模式,其中,多元化的评价理念体现在平台设计上,还通过探讨研究小学生的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来说明多元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在小学生中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条件和时间有限,再加上笔者的实践和理论水平也是有限的,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继续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后,笔者将会继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小学数学的教学的实践中来实施数学学习的多元化评价。并且通过收集和处理有关的数据,来进一步的完善改进平台建设和评价体系,从而在实际中开拓平台功能,更加来完善评价系统。最终达到实现小学数学的多元化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篇2

小学科学教学离不开数学知识,如何用好用活数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把科学理论抽象成“公式”,另一个是对自然现象进行定量的描述与测量。在小学阶段,数学在科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二功能,即计算、测量、制表作图以及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解释图表。如果只是对科学中观察的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进行大致的了解,不但不会实现科学课探究的目的,同时也有悖于科学的学习态度。因此,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探究中可以使科学探究更加严谨、准确。

从现在的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和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很多知识互相关联。但在学校课程中,因为“科学”和“数学”分列为两个学科,分科教学,“各自为政”,学科间知识的呈现顺序不一致,缺乏纵向的、统筹的安排。

小学科学和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知识间相互联系,从而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笔者就此进行了两门学科相关内容的重组尝试,力图形成学科间学习内容的优势互补,更好地为科学和数学教学服务。

一、注重知识的整体联系

知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更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阶段进行改进而形成的新知识体系。如果学生获得的知识繁杂无序、无系统性,也就不能使学生获得连续的知识,这样就会制约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着力研究科学和数学间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引领学生形成连续性、系统性的知识。

1.联系旧知,创造新知

科学和数学学科之间的知识是有机联系的,具有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将一些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比较,再进行讨论,并处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看法、结论,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

例如,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五课“做框架”。

本课的科学概念是: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其实学生早在四年级的数学课上就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易变形”这一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导入新课后按照教材编排的活动,组织学生扎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长方形框架,那么学生只沉浸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兴奋点仅集中在操作上,而他们的思维没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我们联系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把以制作、体验为主的活动改为以探究为主的活动。先组织学生观看生活中的三角形: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宏伟建筑物,从大型的桥梁到轻巧的晾衣架,勾起学生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的回忆……随后抛出问题:“你能通过这些材料来证明三角形确实比其他图形稳定吗?”学生立即想到了“做框架”;接着分组让学生用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这时他们的操作是带有目的的。推、拉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全班已围好的三角形,大小、形状都相同,是唯一的;而围好的四边形大小、形状都各不相同,不是唯一的;通过对比、分析,从数学角度再次证明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知识的重新整理、组合和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观念的建立,有利于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且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基础条件。

2.调整进度,形成整体

新课程倡导:教学中应突破一些传统的东西,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重视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又注重学科间知识点的结合和应用,突破学科中心,突破固有的模式,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常常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虽然便于教师日常教学,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整体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他们只能被动地学习,缺乏基本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适度调整,便于科学和数学间关联知识的迁移。

科学课中,教师通过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让学生思考橡皮泥的重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再通过把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从而得出: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但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清晰的、完整的“体积”概念,对体积(容积)单位毫升也非常陌生。为了推动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把握,在教学本课之前,应该先把数学第三单元“认识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内容前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概念,沟通科学和数学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这样调整,既沟通了学科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又使学生知道知识是如何产生的,明白其发生过程,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就不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能够体验和理解知识的真实来源和意义。

二、加强资源的延伸拓展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科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要关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这意味着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延伸、彼此关联。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1.有效合作,沟通联系

对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单凭一位学科教师独立来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各学科教师进行合作交流,以最直接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广泛的综合性教学资源。要实现小学科学课程与数学课程的良好整合需要科学教师和数学教师进行密切的交流和联系,通过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课,因为平均数的意义非常抽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在感知用总体和个体不公平的情况下,用代表这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一个数据来衡量。而五年级科学下册“我们的小缆车”中,在研究“小车的运动与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的实验过程中,用一次实验就得出“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就越快”的结论,难以让人信服,所以需要通过多次实验,求这几次实验的平均时间来得出结论,才更科学,更有说服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明白平均时间的意义,还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有利于养成科学的探究精神。

这是一节科学与数学有机整合的课例,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学生预测)

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小车运动的快慢,但是这些因素我们不可能都研究,我们要选择一下。

(针对学生提出的预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所受到的拉力有关系”。)

探究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让小车爬上斜面或桥的模型,把挂的钩码当成小车的拉力,改变小车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

学生在做了第一次实验后,汇报结果。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个小组的结果都不一样,我们用哪个结果来记录更合适呢?”通过讨论,学生在对本组和其他组结果难以取舍的情况下,一致同意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表示更合适。

这样的整合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不同学科得以联通、整合,使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2.课外延伸,联系生活

小学科学、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需要,选取一些能与书本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内容作为基本素材,引领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周围的事物,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一天的生活用水”的教学,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课前的“水资源状况”调查,课堂上观看关于水的公益广告和图片,两种刷牙方式用水量的对比,了解水资源信息,让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从而呼吁人们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水意识,渗透了环保教育。之后,我们可以结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74页“节约用水”这一内容,布置有关节约用水的实践项目:测量一个滴水的水龙头单位时间的滴水量,如果学校教学楼里每个水龙头都按这个滴水速度滴水,计算一下学校一年要浪费多少水?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调查结果:

学校教学楼共有30个水龙头,如果这些水龙头都按这个速度滴水,一年就要白白浪费210立方米的水。计算一下学校每年要多支付多少水费?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收集和整理数据,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更充分地认识到科学课中提倡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打破学科界限,提倡科学与数学学科知识的沟通和融合,但还要把握一点: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融合”,都不应放弃本学科应有的本质属性。我们除了关注这两门学科之间的资源融合外,更应注重思想方法的渗透。课程整合教学的根本目标不是将数学作为一种单一的工具,而是希望把数学完美地融合到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从而有效改善科学学习环境,提高科学探究效率,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京华.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刘谦,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永春.数学课程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篇3

【关键词】幼儿园;学科教学知识(pCK);数学教育;熟手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2)10-0029-05

一、问题提出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通过教学策略与学科内容知识交互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知识。毋庸置疑,学科教学知识已成为教师知识范畴中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1,2〕幼儿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情况决定了幼儿的学习需要在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为了支持和引导幼儿有效学习,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科教学知识。

查阅我国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文献资料发现,针对幼儿园教师群体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均较少。因此,本研究以数学学科领域为切入点来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为幼儿园教师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择

(1)为了方便收集研究素材,同时考虑到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幼儿园有较正规的数学教学活动,本研究拟从重庆市主城区公办园教师中选择研究对象。(2)本研究采用的是个案研究法。(3)考虑到熟手型教师的选取对本研究的重大意义以及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本研究对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教师的选取采取“联合提名法”,〔3〕即由幼儿园领导、同事推荐,最终确定,化名为n教师。n教师具有以下特点:教龄在6年以上;学历为本科;具有丰富的资历和教学经验;是幼儿园的骨干教师;经常积极反思;参与幼儿园的教研工作。

n教师所在的w园是一所有着60年办园历史的重庆市示范幼儿园和全军示范幼儿园。

2.n教师基本情况

n教师2003年毕业于阿坝师专舞蹈专业,教龄8年。工作后参加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的继续教育,取得了本科学历。目前职称为小教一级,是w园的骨干教师,现所带班级为大班。n教师一直在w园工作,平时积极学习相关理论,并运用到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具有为幼儿、家长服务的意识,有胜任各年龄班各科教学的能力。该教师还积极参加园内的教研活动,多次承担园、区的公开教学活动任务,多次获奖。

3.研究工具及方法

采用自编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课堂观察记录表对n教师进行课堂观察,同时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n教师进行访谈,观察记录表和访谈提纲所涉及的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均包含四个维度:数学内容知识、数学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幼儿的知识和数学教学情境知识。〔4-9〕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n教师采用的教材是重庆市幼儿活动发展课程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幼儿活动发展课程方案》(大班上册),表1是对n教师的课堂观察情况。

1.数学内容知识

(1)重视幼儿数学内容知识学习的衔接性

教师的教学对于人类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0〕研究发现,n教师注重对幼儿进行数学内容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重视幼儿数学内容知识学习的衔接性。

我带的是大班,大班孩子很快将进入小学学习,所以我现在所教的数学内容知识主要是为他们上小学一年级服务的。我认为幼儿园大班期间的数学知识学习就是要为小学的数学知识学习做好充分准备。幼儿园期间传授数学知识主要是帮助孩子初步形成数、量、形的概念,为小学乃至初中、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但具有连续性的教育阶段,幼小衔接反映了教育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从上述观察及访谈记录可以看出,n教师认为幼儿园数学学习中“图形、数的分合、创编加减法和应用题等”都与小学数学内容知识的学习密切相关,是为以后的小学数学内容知识学习做准备。可以说,n教师是十分重视本班幼儿数学内容知识学习的衔接性的。

(2)重视幼儿数学内容知识学习的全面性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获得有关数、形、量、空间和时间等感性经验,体验到数学的有趣和重要”。〔11〕可见,幼儿数学内容知识应包含“数、形、量、空间和时间等”。n教师正是这样理解和加以落实的,“我认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数、量、形、时间和空间,它们都很重要,都不应该被忽视”。

2.数学教学策略知识

(1)在教学中鼓励幼儿自由操作和探索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地与材料和环境互动,主动尝试,主动探索,独立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12〕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以观察者的身份了解幼儿,最低限度地适时介入幼儿的自由操作活动,启发引导幼儿,给予幼儿支持性的帮助。n教师认为,“孩子的动手操作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她“运用得最多的教学策略就是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和操作”。笔者在课堂观察中发现,n教师确实是一有机会就“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的。

师:你们很聪明。现在请把你们的正方形分成四等分,注意小心使用剪刀。

幼:(动手操作)

师:每个小朋友自己分好,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也可以请小朋友帮忙。哦!我看到了有的小朋友正在尝试把圆形、三角形四等分。正方形四等分学会了,就可以尝试圆形、三角形的等分了,二等分和四等分都可以试一试。

幼:(继续动手操作)

师:好,三角形、正方形的图形分好了。我们再尝试圆形的,看看圆形等分出来是什么形状?

……

(2)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材料进行演示

运用直观材料进行演示是指选择并运用教玩具、实物或实验方式组织幼儿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策略。〔13〕在课堂教学中,n教师比较擅长运用这种教学策略。

师:你们看,我拿出了小剪刀,想把这张长方形的纸变成一张四四方方的正方形的纸,可是老师忘记了怎么变,你们赶快告诉我(拿出剪刀,准备裁剪)。

幼:正方形的各条边是一样长的(个别幼儿回答)。

师:一样长的,对了(沿着自己所折的边,用剪刀剪出了正方形)。你们看老师是怎么把长方形的纸变成正方形的:原来两个三角形慢慢地打开就是正方形了(边说边演示)。小朋友们真棒!看啊,这个正方形和其他图形不一样,它的四条边一样长(把图形贴在黑板上)。而长方形只是对着的边相等。四条边都相等的,才叫什么?

幼:正方形。

师:现在我把正方形取下,又要开始变了(手拿正方形,按对角线对折)。你们看变成什么了?

幼:三角形。

n教师通过演示直观材料,既引导幼儿跟随自己一起思考和探索,又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既锻炼了幼儿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又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一定的数学内容知识,教学效果良好。

3.关于幼儿的知识

(1)关注幼儿已有数学知识的经验准备

已有知识及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设计数学教育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幼儿已有的数学内容知识及经验。n教师在访谈中说:“每一次设计数学教学活动自己都会考虑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例见表2),包括幼儿已有的数学内容知识以及相关经验,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考虑幼儿已有的数学内容知识。”幼儿的数学内容知识学习虽然带有启蒙色彩,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数学内容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在数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应遵循数学内容知识的逻辑和幼儿数学学习的逻辑,体现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前后联系的特点。〔14〕比如:幼儿学习“数”的知识,必须了解一些关于“数”的基本概念。幼儿只有通过对应、排序、分类等活动获得一些前期数学知识经验,才算是为“数”的学习做好准备了。

(2)对本班幼儿有较全面的了解

就“有关幼儿的知识”而言,n教师对本班幼儿的了解总体上是较为全面的:“本班幼儿年龄在5岁~5岁半。总的来说,他们各方面能力都还可以,但这个班比较特殊,是艺术特色教育班级,在艺术方面比较突出一些,而且本班女孩比较多,男孩只有7位。总体上他们动手能力、各方面的操作能力还是很强的,比如画画、剪纸、做手工等。”

n教师不仅对本班幼儿有整体上的了解,还对他们当中需要特别照顾的幼儿有一定的认识。她说:“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会特别关注娇气的、自尊心很强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一般会先慢慢地引导这些孩子,多给他们一些挫折教育,另外,和家长进行一些沟通交流,共同帮助他们。”

此外,n教师还能够根据活动组织情况判断幼儿存在哪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对幼儿加强引导。n教师说:“我们班幼儿刚开始上大班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数字运用不规范。”“我是根据活动组织情况知道幼儿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的。一旦发现问题我都会非常注意,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可见,n教师对本班幼儿的了解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内容知识的学习,还涉及了幼儿的情绪情感甚至其他方面。从中足见,n教师对幼儿的了解是较为全面、深入的。

4.数学教学情境知识

(1)以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情境中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学习数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n教师常常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是谁呢?他今天要和小朋友做游戏,你们欢不欢迎呢(从背后拿出一只纸质兔子〈结构不完整〉,贴在黑板上)?

幼:小兔子。

师:今天我们把小白兔请到了活动室里。小白兔说话了(模拟):“小朋友们,你们在做什么?我很高兴和你们做朋友,但是我遇到了一个麻烦,请小朋友帮助我,帮我找到我身上哪些部分的数字是单数,哪些是双数?”我们能不能帮助小白兔呢?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n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为小白兔解决问题”的游戏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以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n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开展教学,巧妙地协调、平衡和整合了幼儿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认知与情感等多方面因素。这样的游戏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能够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出自己的创造潜力。

(2)为幼儿的数学知识学习创设问题情境

设疑是教师在幼儿活动前结合所学内容设置问题,使幼儿产生疑问或惊讶,从而产生了解和学习的渴望。〔15〕n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为幼儿设置问题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请小朋友自由地数数,从1数到50。

幼:(齐声数数)

师:哎呀!数数有一定的规律,大家知道吗?好,我请L说。

幼(L):1最小,往后数变大了。

师:哦,L说1最小,后来越数越什么?

幼:大(很多幼儿齐声回答)。

师:哦。数字越来越大。这是L发现的规律。很了不起,把掌声送给她。还有没有其他不一样的答案呢(做出举手示范动作)?我请B说。

幼(B):(没有回答)

师:好,没关系。除了刚才说的由小变大,老师还知道一个规律,你们发现没有?

幼:(讨论交流)

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强化幼儿的求知欲。从以上教学片段可以看出,n教师为了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设置了适当的问题情境,为幼儿的数学知识学习制造了悬念,营造了氛围。正如n教师自己所言,教学问题情境基本上是每个活动都要创设的,那是必须的。可见,n教师对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视。进一步访谈了解到,n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会根据数学教学目标、数学教学内容、幼儿原有的认知水平及其特征等合理设置问题。

四、相关建议

学科教学知识之所以能够作为区别高效和低效教师、专家与非专家教师、熟手与新手教师的依据,关键在于学科教学知识的实质是一种“转化”智能。〔16〕这种“转化”智能体现在教师将自己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科知识的过程当中。学科教学知识来源于教师自身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包含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教学法知识、情境知识等。熟手幼儿园教师的各种知识(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教学法知识、情境知识等)较为丰富,能够将丰富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学科教学知识,从而顺利地实现“转化”,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鉴于此,幼儿园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得到良好发展,成长为熟手型教师,必须夯实自身学科内容知识,不断学习,不断弥补自身的不足;关注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积极反思;积极与优秀教师“互动”,取长补短,形成“学习共同体”;将反思成果运用于实践,养成“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好习惯;争取培训机会给自己“充电”;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书,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好组织“公开活动”和“考核活动”的机会,认真准备,让自己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1〕〔7〕廖元锡.pCK:使教学最有效的知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5,(6):38.

〔2〕王政,任京民.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养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3):30.

〔3〕〔4〕童莉.初中数学教师数学教学知识的发展研究:基于数学知识向数学教学知识的转化〔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59.

〔6〕GRoSSmanpL.themakingofateacher:teacherknowledgeandteachereducation〔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1990:7-9.

〔8〕常妮.高中政治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9〕杨彩霞.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本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科学,2006,(1):61-62.

〔10〕熊川武.教学通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

〔11〕〔14〕〔15〕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7.

〔12〕〔13〕陈世联.幼儿园课程与活动指导〔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5):160-161.

〔16〕上海市青浦实验研究所.小学数学新手和专家教师pCK比较的个案研究:青浦实验的新世纪行动之四〔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50.

StudyonKindergartenteachers’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formathematicsteaching:aCaseStudyofaSkilled

Kindergartenteacher

XiangQin

(JiulongpoexperimentalKindergartenofChongqing,Chongqing,400050)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篇4

一、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概述

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具体是指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学习中,在认识和了解数学科目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知识,并建立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在这些基础上,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体系或网络来具体应用到数学问题上,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大小是学生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大小,直接代表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等。

二、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必要性

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能够在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运算能力以及更高一层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建设和完善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能够使得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中不断发现自己解决问题时所面临的数学知识卡壳点,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将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查漏补缺,了解自己知识网络的漏洞,不断进行弥补,从而织密学生的知识网络,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2.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小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能够不断尝试将数学知识、数学运算结合起来应用到数学应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运算的准确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不断寻找最简便的运算方式。

3.为学生未来其他方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阶段的数学科目是作为学生的必须科目来开展教学的,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未来一系列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的基础,只有学生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才能够有益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三、通过教学来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1.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通过数学教学,提高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搞明白数学的知识结构,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不断开展总结,将各个章节、各个知识点系统联系起来,进行一定的梳理,帮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从而能够有助于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

2.对同一类型题目进行分析比对,引导学生攻克细节

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不断练习,纠错以及总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同一类型的题目带领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分析比对,对比这些题目的相同点,这些相同点具体应用了哪些知识点,怎么应用等,还要分析题目之间的不同点,将这些不同点进行细分,了解各个不同点所引起的解决问题方式的区别,从而引导学生攻克细节。

3.丰富教学模式,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篇5

[关键词]科学尝试教学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tD35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56-01

前言: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就是为学生升学奠定基础,增强学生逻辑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发现,很多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并不感兴趣,主要是由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不正确,为做好小学数学教学,科学尝试教学法被应用其中,在这种教学法下,学生可以自由的探索知识,有效提升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对科学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展研究。

一、科学尝试教学法概述

科学尝试教学法我国学者邱学华先生提出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应用于教育领域,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在科学尝试教学法中,教师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尝试学习新知识,而教师则主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通过讨论,尝试着做过练习以后再讲解新知识。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科学尝试教学法一改以往的教师先讲,学生听讲的授课方式,而是颠倒了传统教学顺序,在这种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大大增强,这种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论要求也是一致的。

二、科学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做好准备练习

由于科学尝试教学法中教师不能在课堂开始就传授新知识,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探索式学习新知识,这就需要做好准备练习,以便为学生成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一般来讲,在准备练习中应从学习状态准备入手,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知识因素的考虑,还要为学生准备一些具有吸引力的道具[2]。如在小学数学中涉及到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不完整的平行四边形作为道具(如下图1所示),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向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还原平行四边形,学生就会根据教师的问题开始思考,并绘制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然后将其与道具做对比,就可以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另一部分。

(二)编制尝试问题

编制尝试问题也是正确应用尝试教学法,做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基础。在编制尝试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尝试任务,明确尝试过程,加强与教学目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尝试教学法作用[3]。如笔者在分式运算中先带领学生复习了一下整数加减法运算法则,然后编制了“整数加减法运算与分数加减法运算是否相同?”的问题,且应用了两个例题,分别为“1+5=?”“=?”,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研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还易于学生接受。

(三)让学生参与讨论

讨论也是科学尝试教学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也有一定帮助。在学生尝试着学习以后,教师也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但这并不能直接讲解,而是要给予学生时间,让他们在讨论中解决一些自己还不懂的问题,小学生的思维与成人思维不同,有些知识教师直接讲解并不一定让其完全了解,很可能通过同学的讲解就了解到了其精髓,并为其恍然大悟之感,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讨论中。但在正式讨论以前,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讨论内容,并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前后桌四名学生为一个小组,教师只要在适当时机给予指导即可,也就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讨论结束后让各个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生讨论情况,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做好难点讲解

在科学尝试教学法被应用到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以后,并不意味着教师讲解已经不重要,在数学知识学习中,学生能够解决的都是一些相对浅显的问题,至于重难点问题依然由教师来完成。所以,在科学尝试教学法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联系实际情况,做好难点知识讲解,帮助学生走出学校困境。如在认识时钟这节课中,尽管很多学生认识时钟上面的数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看时钟,很多学生都会将2:55分看成3:55分,这时教师就要为学生讲解如何正确看时钟,告诉学生要看时针所处的位置,通过几次练习学生就会了解怎样看时钟。此外,在利用科学尝试教学法的过程中,还要做到二次尝试练习,这样做的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加深学生记忆力的有效措施,这时需要教师结合所学知识为学生设置与新知识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自主解决,这对学生巩固知识也有一定好处。

结束语:

科学尝试教学法是现代教学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它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还能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将以前所学知识应用进来,减少学生对以前知识的遗忘几率,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本文分析了科学尝试教学法,并提出了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措施,希望能为小学数学教师带来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教育,2014,04:32-35.

[2]陈今晨,李成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用“尝试教学理论”引导“目标教学”的实验研究[J].教育科学,2016,02:19-25.

[3]苏春景.尝试教学法的实验、启示及思考[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63-65.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学科素养

数学素养是指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所达到一定心理发展内容和心理水平,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技能,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价值观等。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从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的意义和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培养途径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科素质培养对数学改革的意义

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广大数学教师都共同面临着一个问题,即小学生被动地学习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笔者在此只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讨论。这些问题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方面,迫于教学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些变化引领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受某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许多教学改革仅仅流于形式,教师在改革上始终并未坚定立场。导致这些原因产生的主要问题是,许多教师在个人角色定位和教学目标定位中并未找准正确的路径,很难将教学改革的形式真切地融入到课堂中来。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素质教育改革一直迫于形势而荒于过程。所以,要想把握好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把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在理论研修上刻苦努力,通过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将改革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

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实际上是人的改革,改革的目标和主体都是针对学生而言。在对学生的要求上,教师要由以往的分数要求更多地向素质要求倾斜。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另外,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和探究、创造习惯的基本能力。所以,要立足素质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对数学知识探究、专研、思考的热情。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质不但是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

二、小学生数学学科素质培养途径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小学生心理变化过程、情感需求、认知能力等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教师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能力。笔者认为,小学生的学科素养形成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

学习语文、英语有语感的说法,同样,相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善于运用感知去对数学知识猜测也是建立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小学生思想单纯,他们的感知能力往往来源于直觉思维,他们直觉思维的产生不易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直接感知。感知能力也是数学素养的一部分。根据教师对数学知识本质现象的阐述,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在脑海中经过简单的思维分析,对数学知识作出分析与猜测,这就是他们形成感知能力的必要过程。相对于计算而言,感知不通过其他辅助手段,仅凭学生对客观知识的认识而产生,是对学生质疑能力和猜测意识的培养。同时,感知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元素,也是他们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的第一前提。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数学问题分析中产生的直觉更加灵敏,对他们活跃思维的促进和培养良好的洞察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位数学家必备的数学品质。

2.思维迁移,举一反三。

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对学生讲学习数学应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是因为数学知识点所具有的特殊性。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认识数学知识、定理的来源都是具有根据的。在同等的情况下,任何数学知识之间都具有共同性。因此,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共同性就对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提供了条件。在学习数学知识中,教师应当贯穿知识点,针对知识点的具体情况融会贯通,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这个知识点隐射到另外的知识点中去,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了解,又能使他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这对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结合所学的内容,对他们思维能力进行激活,培养他们善于积极思考、获取多种解答问题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掌握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方法。

要让学生学会变通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解放思想,打破陈规,不被成见所束缚,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深刻性,而且可以达到克服思维惰性的目的,使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我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通常把分析法、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即从“问题―条件”,分析问题,从“条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分析问题的又一方法――分析综合法。教师让小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法思考问题,可以初步培养变通思维和连续思维的能力。这样,学生学有法,思有路,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简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应当从小开始,小学是学生建立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开启数学探索和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就应当按照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对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再结合小学生善于学习的思维特点,这样才能使学生数学学科能力得到提高。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篇7

提起教学方法,大多数教师都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自身要求,部分教学方法的应用程度与其他学科相对比来说,则显得更为重要。比如说,讲解法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为教学人员广泛应用。示范法则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则较少提到或者应用。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学习的要求,通常意义上来说,更多情况的是体验法或实践法应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使学生进入可控性场所,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对事物个体数目的查找,可以通过参与性个体思考来实现,在这一方法中,教学人员起到组织与管理,引导进行思考作用。

数学方法的应用原则有三种,第一原则,实践性原则。数学学科是应用类学科,并非人文社会性学科,其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中,因此,其数学知识的学习需通过个体的理论知识与逻辑性思想的学习,进行现实问题的解决。第二原则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合理认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自然之间关系,自然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数学学科学习与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场景性介绍与学习,给学生以一定程度上的场景化讲解,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与解决,否则,其教学效果会难以达到初期想法。第三原则是互动性原则,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动态性知识的演化过程与其学科相比更为明显。因此,学习数学学科与进行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均需要个体对数学学科的动态性认知与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简单的演示,给学生以数学知识能力角度上的动态演化过程。使学生学习突破平面化的学习,进入三维空间的学习。通过思维空间的转化,使得学习的兴趣提高的同时,更加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神秘的吸引力。李安导演曾说过“神秘是求知的最大吸引力。”给学生以神秘,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动机,使枯燥的学科以新的面貌呈现于学生面前。

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特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需要提到的重要问题。小学生心理发展处于半开放状态,知识的记忆能力有限,接受能力也是受到心理和神经所限制。故此,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人员应整体性观察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判断。通过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一定时机上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性教学与引导。

2小学数学学习的个性化牲实现

个性化是新时期,教育理念的一个新的特征,是实现个体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由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培养的转型,当下,大众化培养理念开始转向大众化与个性化培养相并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实现成为新时期数学教学的一个新的话题。从教学理念上来说,个性化是实现精英化数学人才的必经手段。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课堂教学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99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健全学生人格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另一方面要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肩负着重要的教学责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结合起来,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本文就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展开论述。

一、教师应该具有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

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学科教学而言,要求教师不仅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且要求教能够通过学科教学,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真正达到了现代教学的目的。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同时小学阶段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想要通过小学数学这门基础行学科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这样才能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因此,教育部门及学校等相关方面要对培养教师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识引起重视,并在提升教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识的同时,能够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进而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数学学科本身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同时数学也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如此重要,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本人认为在新时期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想要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数学首先是一门需要学生有效进行相关定理、定义学习的学科,学生只有有效掌握了定理、定义的概念,才能通过对定理、定义的有效应用,达到解答数学题目,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对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点的学习,而且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理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也要与学生的运算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理论知识点的学习与运算能力的提升有效结合起来,达到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科学习的目的。

三、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考能力

较之于其他学科,数学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想要顺利的对一道数学题目进行运算,首先得有效的进行思考,这样才能通过运算得出最终的答案。本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虽然思考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效进行思考,反之,为数不少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的能力还不强,部分小学生还不知道该如何思考,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为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注意设置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对知识点讲解之后,也会让学生做一些与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相关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去应用知识点,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的目的。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考能力的提升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四、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本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较之于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的其他学科,数学对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有更大的帮助。就数学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来讲,主要是由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学生不管是在做较为简单的数学题目时,还是在做难度较大的数学题目时,都需要谦虚、谨慎,否则随着可能出现错误,影响学生做题的准确性。

当然,小学生的思维等方面的素质还善待提升,因此,学生在做数学题目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学生做题的正确性。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叮嘱,从思想上使学生树立严谨治学的理念。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鼓励学生在做数学题目的过程中要认真、细心,争取准确的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就注重培养学生谦虚、严谨的学习态度,对培养学生谦虚严谨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帮助,谦虚严谨的态度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科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精神是现代社会十分需要的一种精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只有能够有效的进行团队协作,才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而培养一个人的团队协作精神,势必要从小开始,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在小学生学习的诸学科中,数学无疑是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大好机会,对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行培养。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篇9

学习兴趣教材使用生活实际创新意识科学整合小学数学教学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前提,合理地使用教材是基础,恰当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是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关键,科学地与信息技术整合是强有力的保障。

一、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数学主要是促进学生在幼年时期接受数学教育,进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石,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

二、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科学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新课改文件指出数学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和环节,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进行必需的计算、推理等日常操作,同时数学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赖以发展的思想和方法,是其他技术进步的基础。利用生活中的情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让小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抽象成数学理论和模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深化,容易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

利用生活中的小例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将生活进行抽象化概括,让小学生从心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理解力有限,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起来也更加有激情、有活力,效率也更高,效果会更好。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例子、场景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对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如果数学老师在讲课中,将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小场景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并让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了减少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发生,相关教育工作者从小学开始就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无疑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对如何在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在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在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有益探索。

四、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注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五、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信息技术科学整合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边教学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路在脚下,希望在前方。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是永远正确的,只有不断发展的数学教学才是充满生命力的。

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篇10

关键词:数学兴趣探讨

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学的语言、方法和思想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不仅在传统的理工科中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科学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么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却不愿意去学。对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一种煎熬,能够学得好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么重要的学科,学生为什么学不好也不愿意学呢?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好数学就不难了。

一、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知道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找到了原因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1.认为数学无用

数学与人的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数字的表示、基本的商业和金融交易、天气预报、时间、空间、重量和货币的衡量、产品标识、各种图形表格的识别等等,这些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面对的事物。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使数学更进一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人们需要掌握数学知识,可惜这一点往往被高中的学生所忽略,因为他们小学初中所学的最基础知识已经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大部分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认为,高中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是无用的。

2.认为数学是枯燥的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抽象性。基于这一特点,大部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都很难理解,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一头雾水。因为数学知识是连贯的,有一点断层,老师所讲的内容,学生就理解不了。数学知识又不像其他学科,在课堂上可以加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通过故事来使学生理解教师所要讲的知识点,这就使得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

3.数学能力缺乏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数学课的重要内容。进入职业中学的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到了高中,数学课要逐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由于三种基本能力的缺乏,使得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一步一个拦路虎,在解决问题时,一路磕磕绊绊,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就没有了。

二、培养数学兴趣的方法

要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是有用的。这一点要想做到很难,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大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没有明显的联系,也就是说,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不是显而易见的。要想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需要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在他们身边直接用到的事例才可以。教师可以准备一些课外作业,出租车里的计费机是按什么标准计费的,如何用数学知识揭露骗子的骗术等等,这些问题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借助于数学知识,而数学知识又是连贯的。即使暂时看起来没用的知识,它也是对有用知识的一个前提准备。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学生才会有动力去学,去学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知道数学是有用的,肯去学了,这还不足以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数学知识给人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即使学生知道数学是有用的了,枯燥乏味的东西,学生还是不会有兴趣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和乐趣了。数学中的美可以在讲解知识点时,一点点渗透给学生,如数字中的美,完全数、勾股数、质数,几何图形中的对称美等等。数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渗透就有点难度了。要想在课堂所讲的基础知识中找到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是不容易的,这时也可以借助数学兴趣小组。在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如拼火柴、数字猜谜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而且同样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解法。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发现数学中的一些有趣现象,还能满足他们对成功的渴望,这样就会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