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融资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1:17

负债融资的意义篇1

一、负债的概念内涵

随着经济(金融)活动的资本化和全球化,会计学先是受到了经济学的普遍影响,后来又广泛渗入了金融学的理论和知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复杂。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为中国企业的经济(金融)活动输入了新的记录元素和报告内容,也使得中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变得十分复杂。在现行的准则体系下,对负债的概念结构没有给出整体描述,需要分析提炼才能得出负债的概念内涵。在定义上,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因此,负债具有三个特征:负债是现时义务,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对负债定义的理解通常没有难度,有难度的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体系下负债计量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的含义何在。

从核算内容来看,负债构成的项目体系变得更加丰富,负债计量的重要性明显增加了。关于负债计量的制度性规定,主要集中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并且,职工薪酬、企业年金、股份支付、所得税和金融工具等五个内容属于新增事项。那么,为什么会增加这么多项目,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动,会计准则的基本内涵在哪里?如果仅仅从趋同、等效的角度去理解可能难以得到理想的解释,还需要在理论和应用层面都有一些独到地视角和见解。

首先,早期的负债项目主要是指经营性负债和融资性负债,但是《企业会计准则》强调了企业对于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这表明除了债权人拥有优先清偿权、股东拥有剩余财产权之外,政府作为国家财富的管理者、职工作为企业财富的创作者,这两个利益群体正在显著影响和涉足企业的经济活动。其次,前期的负债项目只有结算功能和融资功能,但《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负债还具有金融投资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这些变动表明交易性金融负债具有对赌性质,企业对经济责任的承担和给付水平可以随着市价的变动而变动,并有可能期待一个少付利息的好处和盈利空间。因此,从概念内涵来看,负债计量的制度性变化体现了负债理念的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从对经营与生产活动的负债跃升到对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利益的主动承担,企业与职工签订一些远期合约和承诺以锁定未来分配关系,负债因此具有了公司治理和利益分配的功能。第二个飞跃是从融资功能跃升到投融资功能一体化,企业推出由债权人自由抉择的短期借贷产品,因此衍生了(金融)负债的投资功能。将这两个飞跃结合来看,《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度性框架对于市场的不确定性给与了认可,使得企业的现时(远期)责任和义务变动错综复杂,企业既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制约,也赋予了利益相关者以选择权和执行权,负债既可以具有远期承诺能力,也可以具有金融市场上的即期对赌功能,这就是《企业会计准则》赋予负债计量的丰富涵义和理念创设。

二、对负债的基本分类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度性框架下,新增的负债项目很多。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负债项目,如何才能理顺核算关系和加以统筹规划就需要给出一个有价值的分类方法,并最终找出其中的核算规律。按照资产负债表的分类方法,负债被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两大类。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含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予以偿还的债务,核算项目比较多,核算类别比较广。非流动负债是指除流动负债以外的其他负债项目,一般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预计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其他非流动负债五个项目。与原来的制度体系相比,现行资产负债表的分类方法更加科学,体现在两个方面:把预计负债从流动负债调入了非流动负债,这就更有利于揭示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价值相关性和真实性;非流动负债不一定都是长期负债,所以“长期负债”作为分类概念退出资产负债表是合适的。但是,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分类原则不能反映负债项目的计量基础和核算规律。因此,需要引入第二种分类方法,这里基于计量属性提出“负债的三分类法”,也就是将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三个类别,在计量属性上依次对应于市值计量、摊余成本和实际成本,在资金运动上依次对应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融资性活动以及经营性活动,具体如图1所示。

“负债三分类法”以计量属性为分类依据,与资金运动相对应,便于理解,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类方法。其中,“交易性金融负债”采用市价计量,对应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金融负债”通常采用摊余成本计量,主要包括应付债券、银行借款以及对融资租赁的长期应付款;“非金融负债”采用实际成本计量,主要是指因即期结算关系而形成的应交应付款项。此外,“短期借款”虽然属于“其他金融负债”,但由于偿还期限较短,借款金额较小,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通常以合同利率核算账面价值。这种分类方法的合理性还可以从会计学的理论演进过程得到解释。按照传统观念,负债最早产生于结算关系和借贷关系,结算关系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借贷关系与融资活动有关,两者都采用实际成本计量。后来经济学的价值观和资产观被大量引入会计学中并诞生了真实收益学派,会计信息质量受到了广泛关注,应付债券就改为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费用并按照摊余成本确认账面余额。这是因为应付债券往往金额比较大、时间比较长,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有优劣之分、市场对企业的债券评价有好次之分,对债券按照内在价值和真实收益进行计量就确有必要。再后来资本市场高度发达、金融衍生工具被大量开发,显著影响到会计学的理论与实践,于是融资行为和投资行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对交易性金融负债要求采用市价计量,这就产生了负债理念的第二个变化。交易性金融负债既然能在市场进行自由交易,有了交易就有了市价,有了市价就有价格变动损益,有了损益所以就具有了投资性质,因此交易性金融负债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融资活动,而是投融资活动的组合。

三、“负债三分类法”的准则应用

总体来看,准则的分类方法与“负债三分类法”在总体框架上基本一致,但对应付款项的归类不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规定和解释,“金融负债”是指交付金融资产、以一项新的金融负债或者以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或清偿的合同义务。“交易性金融负债”是指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的金融负债、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将于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负债部分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债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解释,“其他金融负债通常是指除按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以外的金融负债;通常情况下,企业发行的债券、因购买商品形成的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应划分为其他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通常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与本文不同,《企业会计准则》把应付账款和长期应付款都一并划入其他金融负债,而“负债三分类法”是把应付账款和非融资租赁的长期应付款都划入非金融负债。那么,应付账款究竟应当归入哪一类更合适呢?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应付账款(包括应付票据)以及其它的应付应交款项,都是因为结算关系而形成的现时债务,通常是按发生当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并且债务人的风险承担是由购销协议、借贷协议、工资协议来约束,这些协议规定了一个确切的付款金额,既不受市价影响,也不采用摊余成本。从这些项目特征来看,应付账款与其他结算性债务并无显著区别,同样是来自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性活动及其结算业务,所以还是归入“非金融负债”更为合适。而《企业会计准则》的负债分类主要是参考了“金融资产”的分类方法,但问题是“其他金融负债”把结算负债和融资负债混为一体,其实没有确切的指导意义,仍然值得商榷。这里提出几点看法:首先,应对金融负债的内涵有一个基本界定,否则外延过度,反而不知所云。一项负债之所以被称为金融负债应当是基于融资业务,也就是投融资活动,譬如融资租赁是金融活动,而一般租赁就不是金融活动。那么,应付账款作为企业经营活动所附生的结算业务,既不同于投融资活动,计量基础也不是摊余成本,因此归入其他金融负债就不合适。与此类似,其他结算业务的负债也应归入非金融负债才是合适的。所以,负债分类首先应当确定一个分类基础,或者是业务性质,或者是计量基础,或者是流动性,这样才具有一致性。其次,对金融负债(或者金融资产)的界定应当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当。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英美国家,金融衍生工具十分普通,应收应付款项可作为金融工具来管理,譬如那些比汇票更复杂的结算工具。那么,美国作为全世界的资本中心和金融风险中心,FaSB的这些规定与美国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是相适应的,但是放置到其它的国家和地区就未必合适。况且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始于金融衍生过度,始于风险泛滥的美国房地产次贷市场。所以,中国会计准则也把应收应付款项视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就很值得商榷。最后,对金融危机和公允价值的反思,不仅要评判金融业务与公允价值本身的对与错,还要关注金融工具以及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程度是否合适。其实,并不需要无限扩张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适当收缩和限制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和公允价值的使用是必要的。

四、第四类负债项目

“预计负债”与上述三类负债项目显著不同,既没有实际成本的发生,也没有交易性市价,应当单独列为一个类别。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已经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但没有解释“预计负债”的概念内涵。那么,“预计负债”有哪些特殊性质,为什么需要单独归为一类?

就概念来说,“预计负债”应当是指在会计期末按照权责发生制对某些不确定事件所导致的现时义务的合理估计和风险承担。根据权责发生制,凡是当期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确认为当期费用,因此《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规定,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所以,在理论上,“预计负债”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对收付实现制的突破。

就质量特征来说,“预计负债”通常可能存在某些要件的空缺,以至于虽然存在经济责任但还没有产生结算义务,并且信息可靠性的质量不如其他负债项目。例如,在会计报表日还没有收到判决书但已经确知企业将负有赔偿责任。那么,考虑到“预计负债”被记录时,某些手续或某些要素还有欠缺,可靠性也有所欠缺,所以其最佳披露方式是区别于其他的负债项目并进行单独报告。就风险管理来说,“预计负债”往往是风险警示信号,向投资者报告了风险信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预计负债”是对“或有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常见的或有事项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和环境污染治理。除了产品质量保证,其他项目通常对应于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基本上是来自于各个种类的经营与管理风险,除自然灾害和交通事故归属于不可控风险,其他的非经常性损益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人为因素,这些人为地风险因素基本上都被包括在“或有事项”之中,揭示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建议把“预计负债”单独归为一类,这就产生了“负债四分类法”,见图2。“负债四分类法”比较完整地勾画了负债的概念框架,具有风险与资金管理的意义。“负债四分类法”的分类原则,来自于计量基础的不同和资金运动的不同,每一类负债项目都具有不同的风险涵义,对其成分、比重、结构进行计量分析,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意义。

在应用层面,以2007年、2008年a股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为例,“预计负债”对债务结构的影响见表1,“预计负债”的平均报告比例为18%,平均余额为1.12亿元,占负债平均总额的1.35%。

五、原“预提费用”

“预提费用”尽管已经被取消,但作为权责发生制的重要内容还会继续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仍然值得讨论。特别是“预提费用”与“预计负债”既有着相似性,又有着重要区别,以往还没有研究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关于“预提费用”,有两个问题比较重要。首先,“预提费用”为什么被取消?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预提费用”给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另一种认为“预提费用”不符合负债的定义。第一种解释给出了大部分的理由,因为“预提费用”科目确实带来了比较多的管理问题,最多见的是企业在没有任何合同、协议等外部债权和约定义务的限制下就自制内部单据并用以计提成本费用,这一类行为需要严加防范。第二种解释其实不成立,因为对“预提费用”的合理计提其实是符合负债定义的(这将在后面解释),但对“预提费用”的滥用往往不符合负债的定义。还有第三个原因也很重要,那就是取消“预提费用”科目不至于影响到会计核算。按照原来《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企业预提的短期借款利息、租金、保险费和固定资产修理费等”。这些项目的债务记录都有相应的核算科目,譬如“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账款”。其次,“预提费用”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涵义?那么,从利息、租金、保险费等项目的核算性质可以知道,这些项目是企业的常规履约责任和经常性支出,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有关。如果给“预提负债”一个定义,应当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在会计期末承担有确定金额的支付责任。譬如,会计期末的应付利息、工程进度款都是典型的预提负债等。为了避免发生概念上的混淆,建议用“预提负债”代替“预提费用”作为对这一类企业债务的概括。总的来说,“预提负债”应当归入带结算义务的“非金融负债”。

“预计负债”与“预提负债”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理论基础,但两者的区别在于“预计负债”是基于不确定事件的发生,而“预提负债”是基于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其次,“预提负债”的管理要点是成本控制,“预提负债”的成立应当满足三个要件:协议书、债权人、经营管理活动,否则就属于企业主观意识的预提也就是盈余操纵行为,滥计成本费用和滥提负债应当被严令禁止。而“预计负债”的管理要点是风险控制,应当采取措施尽量免于诉讼、仲裁、担保、重组义务与环境污染责任;并且,“预计负债”往往是来自于非经常性的、不可比的、对企业的声誉和经营有着特殊影响的事件,传递了经营风险。

总结全文,对负债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基于负债项目的计量基础提出了“负债三分类法”;基于权责发生制分析了“预计负债”与“预提负债”的概念内涵和提出了“负债四分类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现有准则体系的金融负债分类方法(也适用于金融资产)的潜在问题。现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理论涵义归纳如下:(1)本文的分析表明《企业会计准则》蕴含了负债理念的两个转变,一是更加重视对职工、管理层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利益的主动承担,二是由单一融资功能发展到投融资功能一体化。这两个转变使得负债计量变得既复杂又重要,企业的负债行为既可作为风险与资金管理的投融资工具,也可作为协调和维系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管理措施。(2)本文基于计量属性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将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和非金融负债的“负债三分类法”,在计量属性上依次对应于市值计量、摊余成本和实际成本,在资金运动上依次对应于企业的投(融)资活动、融资性活动以及经营性活动;考虑到“预计负债”的信息质量可靠性往往不如其他负债项目,属于非常规项目并且具有特定的风险涵义,需要单独归为一类,这个考虑了预计负债的“负债四分类法”才是对负债的概念框架的完整表述。(3)本文的分析表明在我国把应收应付款项归入金融资产(负债)值得商榷,把往来款项划入金融负债,实际上是把结算负债和融资负债混为一体,没有确切的指导意义。会计准则对于金融负债(或金融资产)应当有一个合理的界定,并与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当,外延过度不利于体现经济业务的真实涵义,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过度外扩会蕴含潜在的计量风险。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债务风险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面临竞争失败、关停、破产等多重危机。但是,目前对负债的研究还不为国内学者所重视,特别是没有关注到对负债结构的研究,本文提出的“负债三分类法”和“负债四分类法”为此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在未来将有大量可拓展空间。在微观层面,可以研究负债以及负债结构对于公司治理水平、企业绩效、融资政策选择以及企业生命发展周期等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可以研究负债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负债结构与资本市场发达程度、负债结构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等。譬如,通过负债结构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检验企业的业绩报告是否属实,检验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务虚,进而可以判断一个企业当前的经济状况、未来发展前景并以做出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年。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2006年。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出版。

负债融资的意义篇2

关键词:租赁会计;资产使用权;租金支付义务

一、现行准则概述

租赁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融资来源之一,它可以使企业以相对低的成本快速地获取相关资产的使用权,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现行会计准则(如CaS21、iaSl7、SFaSl3)规定的租赁业务的普遍会计处理方法为:将租赁按一定的标准分为融资租赁(SFaSl3称为资本租赁)和经营租赁,并规定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融资租赁,承租人视同向外部借款融资购买资产处理,对租赁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相应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为一项资产和负债;对经营租赁,承租人无需将租赁资产资本化,而是将应付租金在租赁期间按一定方法进行费用化。上述会计处理方法是基于如下假设;融资租赁,不同于经营租赁,其性质更接近于借款购买一项资产,因此必须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如此可知,目前只有融资租赁被确认在资产负债表中,而经营租赁成为表外项目。

二、现行会计处理不足

租赁会计的作用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展现完整的易于理解的租赁活动。目前将租赁业务人为地拆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并分别采取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做法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重大经营租赁活动对财务报表产生的影响未得到全面完整的反映;报表使用者无法在现有准则条件下获取足够的关于重大经营租赁的信息。

第二,对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采取两种完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将导致相同或类似的交易采用不同会计处理的后果,将降低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第三,现行会计准则为有意选择较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甚至操纵会计处理方法者提供了机会(如,财务报表提供者能够通过租赁条款安排而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处理);由于经营租赁作为表外融资项目,将加大报表使用者理解报表信息的难度。

举例来说,上述问题就常常存在于房产租赁行业:房产租赁普遍存在于零售、酒店、连锁餐饮、银行等各行业,租赁期普遍相当长(通常为5~15年甚至20年)但通常尚未达到现行融资租赁要求(即租赁期占租赁资产使用寿命的大部分如75%),且租赁合同通常是不可撤销的,在双方签订租赁合同和出租方交付租赁房产后,承租方即享有在租赁期间使用租赁资产的权利并承担按期支付租金的义务,且上述资产使用价值和应付租金通常金额都是比较重大的。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企业应将其分类为经营租赁,采用表外反映资产使用权与租金支付义务,但由于该资产使用权与租金支付义务通常对财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采用报表反映将低估资产和负债,削弱财务报表的使用价值(如相关性和可比性),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

三、租赁会计新方法简介

基于上述问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联合开展研究项目,拟对租赁会计进行统一,并于2009年3月联合租赁会计初步意见(Leases-prelimi-naryViews)的讨论稿(Discussiondraft),对租赁业务采用统一会计处理方法的设想提出初步意见和设想方案。

本次初步意见的原则主要是:不再对租赁业务区分为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由于租赁合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符合准则关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因此不论融资租赁或经营租赁,都将纳入资产负债表范围,确认相应资产和负债;初步意见将这种方法称之为使用权模式(right-of-usemodel),若得到采用将对经营租赁的会计处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融资租赁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也会受到影响。

四、租赁会计新方法应用探讨

初步意见对于租赁会计新方法的探讨,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也为租赁会计新方法搭建了一个新框架。下文将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1 租赁各方的权利义务分析

2 资产负债定义分析

承租人享有的资产使用权符合资产的三个特征:首先,承租人尽管不拥有资产所有权,但在不可撤销合同情况下,承租人在租赁期内具有合同赋予的排他性使用资产权利,可以视为控制该资产。其次,通常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可以通过使用和出售两个途径,租赁资产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承租人在租赁期内使用该资产,将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经济利益流入,说明承租人通过使用途径实现资产价值;第三,承租人获取资产使用权是通过与出租人协商谈判并签订租赁合同实现的,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因此,承租人的资产使用权符合资产的定义。

承租人的租金支付义务符合负债的三个特征:首先,在签订了不可撤销合同和出租人按时交付租赁资产情况下,承租人无论是否使用租赁资产,均附有合同义务按时足额支付租金除非其中一方违约而造成合同无法履行,故属于承租人承担的现时义务;其次,承租人在履行合同支付租金时,毫无疑问将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第三,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义务是由于与出租人签订了租赁合同而导致,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因此,承租人的租金支付义务符合负债的定义。

承租人的资产归还义务不完全符合负债的三个特征。首先,租赁合同期满承租人具有及时归还租赁资产的合同义务,属于现时义务;其次,由于承租人只享有租赁期内的资产使用权而不拥有资产所有权,从租赁期满起租赁资产的剩余经济寿命由出租人拥有,承租人归还租赁资产不构成经济利益的流出;第三,承租人归还资产义务是由于与出租人签订了租赁合同而导致,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于不符合第二个特征,因此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但是若承租人在履行资产归还义务时将导致费用的发生如运输费用等,则满足第二个特征,因此符合负债的定义,此类型的负债可适用或有事项准则(CaSl3、iaS37)。

综上所述,由租赁合同产生的承租人主要权利义务为资产使用权和租金支付义务,均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因此必须加以会计确认。

3 承租人会计处理

(1)资产使用权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常见的租赁资产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实物资产,因此对应的资产使用权通产不符合金融资产的定义。目前外购和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初始确认一般采用历史成本,换入固定资产以公允价值确认。

对资产使用权的初始确认可以选择的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外购资产是购买人支付代价获取资产的全部经济寿命,而租赁是承租人支付一定期间租金的代价获取资产一定期间的使用权,区别为可使用期的长短和代价的大小;从这个角度看,可以采用成本法进行计量,具有与其它准则保持一致、运用简便的优点。

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才能确认为资产,其价值理论上

应等于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在现时体现为该资产的公允价值;从这个角度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计量。可以看出,假设不存在非理性因素情况下,在当前市场条件下达成的租赁交易应该是公允的,因此资产使用权的成本也是在租赁开始日对公允价值的合理估计。因此初步意见认为采用成本确认,且等于以承租人增量借款利率折现的租赁付款额现值。因此,资产使用权与租金支付义务的初始确认金额一致。

资产使用权作为一项资产,在租赁期间为承租人带来经济利益流入,而自身价值随着资产使用和租赁期的流逝而减少,因此应该通过折旧或摊销的方式体现其价值的降低。根据受益情况,应在租赁期或寿命期较短时间内进行折旧摊销。我们注意到,承租人通过使用途径实现租赁资产的价值,与使用其他资产创造价值并无本质区别,因此租赁资产应该根据资产性质不同而采用不同准则,例如租赁资产如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则可采用成本模式或价值重估模式,如为投资性房产,则可采用成本模式或公允价值模式,如此可以使得各准则之间的会计处理一致。我们认为目前初步意见拟将成本法作为资产使用权的唯一方法,将造成准则之间的差异,从而降低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2)租金支付义务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根据准则,金融工具是指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租金支付义务和应收租金具有对应关系,构成一项金融负债和一项金融资产。根据现行准则,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是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初始确认时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可以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或摊余成本计量。

租金支付义务以租赁开始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计量,无疑是比较合理的,既可以与金融工具准则一致,又反映了当前市场条件。由于在大部分情况下,承租人无法直接获得租金支付义务的公允价值,那么常用的替代方法就是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值方法。初步意见建议采用承租人的增量借款利率是合理的,因为对承租人而言,租赁内含利率一般无法获得。我们注意到,增量借款利率实际是要考虑承租人信用等级、租赁期民短、借款保障的性质和质量等因素的,即承租人在同等情况下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率。在此,可以考虑增加目前国内常用的折现利率,如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等。因此可以认为,租赁付款额现值是对租金支付义务公允价值的合理估计。

租金支付义务后续计量时,若采用公允价值,由于一般无法直接获取公允价值的信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运用预期现金流量和市场利率进行计算,成本较高且较复杂。若运用摊余成本,则与多数非衍生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一致,且运用简便,成本较低。目前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与其分类密切相关的,租金支付义务属于非衍生的其他金融负债,应采用摊余成本。但是对负债的后续计量若只允许采用摊余成本,则与其他准则不符,因此尽管成本较高,但由于公允价值信息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可增加公允价值模式作为企业选择方案。

五、对新租赁会计的评价

会计是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它的发展趋势总是朝向尽可能提供更加可靠相关的财务信息。初步意见除对上述简单的租赁业务分析外,还对附选择权、或有租金及担保余值等复杂情况进行了分析,当然还对某些方面的问题尚未提出明确意见,如:初始直接费用、租赁资产减值、租赁激励、条款修改、含服务的租赁合同等问题的处理及出租人会计处理等。

尽管新租赁会计初步意见对一部分问题尚未明确处理方法,但其为消除目前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提出了新思路,有助于提高财务报表的相关性和可比性,杜绝会计方法操纵,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透明的财务报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租赁会计(即对取消现行两种会计处理方法的尝试)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目前根据现行准则分类为经营租赁的,根据新租赁会计应在资产负债表确认相应的资产使用权和租金支付义务,可以使经营租赁得到全面完整地反映,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阅读理解、获取信息。

负债融资的意义篇3

关键词:金融工具;金融负债;权益工具

2014年6月20日,财政部颁发了修订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金融工具做出了进一步的规定。金融工具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会计界关注的重点,关于金融工具的会计计量也是会计准则的重点。金融工具主要涉及科目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项、股权投资、债券投资和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等。金融负债主要包含: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等。

一、我国现阶段金融工具准则现状

金融工具的分类在我国早期的会计准则中没有专门的定论,对金融工具的分类主要叙述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货币与金融统计的相关规定中。1998年版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涉及到金融工具的科目主要是投资,将投资划分为短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券投资;还介绍了成本法、权益法和公允价值。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用两条准则对金融工具进行了说明,分别是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第37号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准则中规定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计量时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均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确认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并计入当期的利润表中,直接影响当期利润;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则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其他资本公积,直到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才转入到当期损益,影响企业未来的利润。虽然准则对金融资产的类别和判断标准做了详细的描述,但金融资产之间相似性较大、区别不明显,且部分金融资产之间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重分类。因此,企业管理层在确认划分金融资产的种类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会根据企业和自身的利益做出最有利的选择,这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徐先知、刘斌(2010)就证明了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选择将金融资产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加当期的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

在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方面,06年旧准则中的定义较为简单,22号准则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对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做出了定义,也仅限于定义,并未明确的说明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和分类标准。因此,企业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对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划分比较困难,造成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划分的混乱,同时也为企业的盈余操作提供了可能。

在金融工具披露方面,仅强调披露金融资产及负债的计量基础、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等内容。披露信息多为数据上的,性质上的信息较少,信息披露不全面,易造成外部投资者跟内部投资者信息不对称,不利于外部投资者投资决策。

二、修订版新准则的变化

2006年的会计准则中对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较为简单,且在分类和判断标准上均是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统一叙述。2014新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分类和区分做了更详细描述,首先指出:企业应当根据所发行的金融工具的合同条款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实质而非仅以法律形式,结合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分类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其次,对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表述,指出了权益工具的确认标准:一是,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方,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方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二是,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结算该金融工具。再次,详细介绍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方法:如果企业不能无条件地避免以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履行一项合同义务,则该合同义务符合金融负债的定义;如果可以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需考虑用于结算的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是作为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替代品,还是为了使该工具持有方享有在发行方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最后,对衍生工具做出更详细的解释说明。

旧准则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消说明很简单,新准则详细解释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消。需同时满足企业具有抵消已确认金额的法定权利,且该种法定权利当前可执行;和企业计划以净额结算,或同时变形该金融资产额清偿该金融负债的调节。并明确了抵消权的定义和抵消标准,列举了五种不能抵消的情况。还规定了抵消的披露要求。

新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做了更为详细规定。首先,是对金融工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列报,详述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对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规定企业至少应当将金融工具区分为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类型,应详细披露的内容主要有:已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总额;按本准则规定抵消的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净额;不满足本准则抵消条件的已确认金融工具的金额。规定了企业应当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其次,规定了金融工具相关风险的披露。在流动性风险披露中,规定了金融负债按剩余到期期限进行到期期限分析的方法和流动性风险敞口汇总定量信息的确定方法。在市场风险披露中,定义了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强调对具有重大汇率风险敞口的每一种货币,应分比重进行敏感性分析。最后,对金融资产转移提出披露要求。详细解释了企业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所有未终止确认的已转移金融资产,以及对已转移金融资产的继续涉入应当披露的信息。新准则对金融资产的列报和披露的规定弥补了以前准则相关方面的空缺,企业年报中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方面的详细披露更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新准则对企业实施过程中新旧准则的衔接做出来明确规定。对准则实施前的金融工具,按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则采用未来适用法。在对外提供的比较期间财务报表时,对因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应当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涉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当一并调整。

三、新准则的优点和完善

2014年对金融工具列报和披露准则的修订,完善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和分类,进一步完善了金融工具的整体系统,让金融工具类别更全面,详细。为企业正确划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提供了依据,弥补了以前因准则对金融负债解释力度不够而导致的会计人员实务操作难度大的问题。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正确划分有助于企业的负债管理,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对企业利益有益的决策。

对金融工具的列报和披露的详细要求,让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全面、真实、详细地反映企业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对内,有助于企业系统、规范的管理金融资产,分析金融资产的各项风险,完善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对外,企业提高了企业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增强了企业报表信息的可信度,有利于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高了对外部投资者和潜在外部投资者的吸引力。

在新旧准则的衔接时,采用追溯调整法,更有利于企业信息的同期比较,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另外,2014年新增的《企业会计准则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为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巨大的助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更能反映金融工具的真实经济情况,更真实和全面的反映企业金融工具的利得和损失,弥补历史成本法下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严重不对等的不足。公允价值计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从而提高信息决策的有用性,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和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经营和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间资本交易的频繁发生,资本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逐渐扩大,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日益迫切。我国会计准则趋向于国际化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新会计准则的和实施,正是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体现,同时又符合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因此我们要全面促进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使得企业的财务报告能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事实,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在加强准则实施的同时,也会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专业技术要求。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能掌握新会计准则的理念、原则和方法,以及概念框架,更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充分认识和有效把握新会计准则的真正内涵。充分理解和有效掌握新会计准则的内容,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内容要求编制企业财务报告,对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经营决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于印发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通知[J].当代会计,2014,07:56-64.

[2]财政部财会字[1988]26号.企业会计准则――投资[J].财会通讯,1998,08:38-39.

负债融资的意义篇4

关键词:政府隐性负债风险控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影响力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然而,当前我国政府负债的不断积累和管理不善导致了政府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潜伏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调控效果。据统计,2013年我国中央债务规模已达7.7万亿元,地方各级政府债务规模在15-18万亿元之间,其中隐性负债接近11万亿元,天文数字般的隐性负债及其不可未知性必然引发各种风险。因此,研究政府隐性负债风险及其防范,在当前形势下显得尤为迫切,对于缓解和控制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政府隐性负债的涵义与内容

哈维・罗森认为隐性债务是由于政府承诺未来支付一定数额款项而产生的。汉那将隐性负债定义为政府道义上的责任,主要反映公众预期或政治压力。进一步分析,政府隐性负债至少有以下含义:(1)政府隐性负债是过去事项引起的很可能导致政府财政流出或其他负面影响的偿还义务;(2)政府隐性负债是不受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一项债务;(3)政府隐性负债中的“隐性”是相对于“显性”而言的,大部分的隐性债务最终会变为显性债务。综上,本文将政府隐性负债定义为,过去事项引起的并不受法律约束或政府法规规定,而是由于公众期望或者政治压力,政府必须担当的道义责任或预期责任,这种道义责任或预期责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某种因素的变化而显性化。

与传统意义上的显性负债一样,隐性负债也有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之分,即直接隐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指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的那部分债务,包括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国债投资项目资金缺口等。其中,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是最主要的政府隐性负债,养老金负债所占比重非常大。或有隐性负债为政府没有承诺担保但当其确实发生时却又碍于公共利益不得不管的负债,典型的有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政策性银行负债、为国有企业弥补的亏损等。

二、政府隐性负债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政府隐性负债是一个时点上的概念,是由于过去某个因素在动态运行的社会经济中,在不断的积累与恶化过程中产生的对债务偿还责任的承担。例如,政府部门对债务的担保,便属于过去的事项;养老金缺口便是在过去收付实现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化过程中逐渐出现,并在实施现有制度下不断加深恶化,这样的债务并不是将要发生的状况,而是一种既存的事实。

我国当前政府隐性负债具有以下两大特征:一是规模大,从政府负债整体角度来看,其规模庞大性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前文已述,我国政府债务规模在相同发展类型国家中,债务水平比较高。近几年来,隐性负债规模更是急速膨胀,2013年,我国政府隐性负债的总规模约近11万亿元。二是隐匿性强,隐性负债很难通过审计或评估等有效程序对其进行检测,隐性负债本身就具有隐匿性强的特点,加之政府负债本身就不够透明化。也正是因为其隐匿性,使得监管困难,规模不断膨胀。

三、政府隐性负债风险及成因分析

风险,即不确定性。一种表现为收益风险,另一种表现为成本不确定性。从不确定层面来看,政府逾期债务增多,说明必须承担偿还责任,可支配资金减少,导致资金紧张,风险自然产生。本文认为,政府隐性负债风险指政府未来拥有的可供支配资金不足以偿还其隐性债务而带来的对于经济以及社会损失的一种不确定性。风险与生俱来就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损失性等,政府隐性负债风险同样具备这些基本特点。政府隐性负债风险包含以下几类:

1.财务风险。政府隐性负债带来最直接的风险便是财务风险。所谓财务风险,是指财务结构上不合理、融资不当等各方面因素使得政府偿债能力下降的风险。虽然财务风险本身就是客观存在,不能完全规避,但是通过有效措施可以适当防范。而政府自身隐性负债的大量存在,政府不得不对其进行弥补,此外,政府还充当责任担当的最后担保人,很多企业的亏空也不得不由政府最终偿还,这样政府偿债压力巨大,账务亏空使得政府大大降低偿债能力,财务风险当然无法化解,最终陷入困境。

2.流动性风险。所谓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资产流动性的不确定性变动使得经济主体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由于政府隐性负债规模巨大,虽然政府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不慢,但是其经常账户上通常为赤字,所以为了还本付息,不得不出让国有土地取得收入。然而最近的国家政策阻碍政府通过国有土地出让取得收入,因此政府隐性负债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大。

3.法律风险。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除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国际经济组织或外国政府贷款进行转贷之外,国家机关不能担任担保人。因此,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缺乏法律效力,以政府名义出具的承诺函也并没有法律保证,还有很多城司以道路收费的形式偿还债务,同样也是没有法律依据。面对高额的隐性债务,政府有些时候难免会陷入法律风险之中。

上述因政府隐性负债而引发的风险,除了体制转轨与老龄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客观的因素在于制度和组织设计所带来的管理风险。我国政府存在债务管理上的缺位和漏洞的问题,此外,政府风险意识淡薄,对于偿债和担保有时候无法做到合理判断与决策,风险责任更是不清。由此看来,管理风险对政府隐性负债风险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管理风险影响着债务的形成,债务规模巨大很大程度上因为政府多头举债,而举债缺乏应有论证和审批程序也起到催化作用。其次,管理风险影响着债务的偿还。由于风险的连锁性特点,各种不利因素与各项风险之间相互作用,发生不良反应,最终使政府隐性负债处于更大的危机中。

四、我国政府隐性负债风险防范与控制

(一)拓宽融资渠道,发行政府债券

因为政府收支严重不对称,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提供支出,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政府有时采取担保或者抵押贷款的形式筹集资金。然而,借鉴发达国家的筹资经验,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不仅使得政府隐性债务直接化,还有效增加了公共投资。通过债权发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降低政府筹资成本。适当发行政府债券用于公共事业投资与建设,这样容易使得隐性债务显性化,从而能够适当进行有效计量,如此一来,潜在性的风险就转化成可以评估与计量的财务风险,政府可以通过预算与评估,根据现行状况下的收益来填补其行为成本。此外,成立投资公司进行融资也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式,这样政府便可以直接参与市场,并从市场上筹集资金。

(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转移支付主要是指为解决财政失衡,各级政府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偿公共物资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性支出,是政府财政资金的单方面的无偿转移,体现的是非市场性的分配关系。面对隐性负债的压迫,政府可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同级之间、下级向上级、上级向下级、政府与市场之间进行风险转移。除此之外,也可以在加大转移支付之前,使得现行转移支付形式简单化。在资金双向流动的复杂形式下,耗费政府税收增量返还,倘若对转移支付方式进行简化,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而扩大均等转移支付的形式便可以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很好地缓和债务压力。

(三)构建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框架

完善我国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能够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这是深入改革的关键所在。深化财政改革,建立财政体制。首先应该清楚划分政府之间的职权,大力减少对一些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对可以利用社会资金发展的一般竞争性投资领域,应该减少投入资金,这样便可以从根本上减轻资金支付压力,从而积累更多的资金投入更需要的领域,隐性负债也就降低了对政府的威胁。其次是要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拓展效益型税源,最终结果要使得地方税收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收入的最主要的来源。

金融制度方面则应该深化和改革金融制度,减少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针对这些不良资产,应该加强改革力度。由于我国银行体制在改革中还存在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地方,权责因为金融边界模糊的原因而不对称,所以应该完善改革,防止不良资产的发生。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体制管理,提高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金融预警机制,从而合理防范风险。

(四)明确责任主体,加强隐性债务披露

根据道义上的负债,即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推定的负债,其责任边界不清楚,所以应该借鉴解决隐性养老及负债问题的措施,明确问题承担主体。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并做适当的分散,做到既不推卸责任又能分散风险。

除了明确责任主体,更重要的还应该加强隐性债务的披露。现如今,我国政府债务会计改革还不够完善,所以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模式进行改善。将一些重点的政府隐性负债信息披露放在直接显性负债上,遵循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对当期应付而没有支付的养老金债务、不良资产、未弥补亏损等隐性负债进行核算,无法计量的隐性债务也可以在附注中披露出来。在制作资产负债表时,可以适当进行改进,以便更好地反映出政府的偿债能力。

总而言之,对政府隐性负债的计量也要严格遵循重要性和谨慎性等原则,对债务的研究可以通过纵向对比的方式,将上年度披露信息与本年度相对比,从而及时把握政府隐性负债的有效信息,从而对成本有效计量,对风险进行把控。Z

参考文献:

1.邸晶鑫.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途径[J].贵州社会科学,2011,(5):39-43.

负债融资的意义篇5

同业存单已俨然成为当前市场的一线明星。

2017年以来,同业存单发行量一直居高不下,余额也不断上升,更值得关注的是,同业存单利率水平在一季度也处于明显上行趋势;其中,2月同业存单余额单月净增量超过9000亿元,3月同业存单利率仍维持在高位,甚至在资金面异常紧张的下旬时还出现了一小波上行走势,发行量亦丝毫未减。

目前,未到期同业存单规模已经超过7.8万亿元,在债券市场的存量占比高达11.8%,2017年以来的交易量占比高达35.3%,发行利率已经达到4.5%至5%左右。

从供给端来看,同业存单的发行主体是商业银行,实际上,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除了表现一直平稳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已经成为同业存单发行的增量主力,目前占据了同业存单90%以上的发行份额,而国有大行的发行占比相对较低。

作为银行负债的一部分,同业存单余额的显著上行一定对应着资产总量的上升或者其他负债的相对收缩,这是由资产负债的平衡所决定的。在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浮出水面之后,2017年一季度,影响同业存单发行又多了应对季度末监管考核这个因素。商业银行为应对3月末可能出现的资金面紧张情形,不得不选择提前融入跨季资金;而且,如果同业存单的发行期限较长,对同业存单发行资金进行合理配置则能起到改善流行性覆盖率指标(LCR)考核的作用。

从需求端来看,同业存单的影响可能更加直接,主要动力源于较高的风险收益比。一般而言,银行再融资渠道畅通,流动性周转能力较强,如果出现偿付问题大概率也能获得各方面的救助支持。因此,从市场角度来看,同业存单的信用风险极低。尤其是2016年年末以来,同业存单利率的上行使其成为典型的低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唯一“不足”在于同业存单的期限较短,一般在1年以内,这可能会给投资机构带来较大的再投资压力。

此外,由于当前持有同业存单未计入广义信贷范畴,对广义信贷增速较高而受mpa考核压力较大的银行来说,持有同i存单是既不增加考核压力又能带来稳定收益的资金配置方式。而且,在信用风险资本计提方面,同业存单的风险权重不超过25%,相对于普通信用债也有较大优势。

2017年以来,3个月aaa同业存单的利率已经超过了1年期aaa中票的收益率,也一度超过了1年期aa+中票的收益率。由于银行体系的同业存单发行能力理论上不存在上限,加上同业存单发行后资金还会留在银行体系内,这无疑对信用债短端收益率形成较强的挤压效应。

监管套利的驱动

自2013年12月央行《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同业存单从无到有发展迅速,这主要得益于同业存单是一种灵活有效的主动负债方式,实行年度额度备案制,在当年发行备案的额度内,由发行机构自行确定每期同业存单的发行金额、期限,且与同业存款相比有不会被提前支取的优势,稳定性更好。

目前,已加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均可发行同业存单,发行同业存单首先可以避免资产负债相关监管指标的要求。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即“127号文”),同业业务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投资业务,发行同业存单暂不受“127号文”中“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1/3”的限制。在mpa考核日渐规范的前提下,发行同业存单不会影响mpa“资产负债情况”项下的同业负债占比。

发行同业存单一般计入“应付债券”会计科目,未纳入存款统计口径,无需缴纳存款准备金。而且,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发行同业存单能够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考核指标。以在mpa考核与银监会流动性指标考核中都出现的流动性覆盖率(LCR)指标为例:如果银行发行较长期限(30天以上)同业存单并用来配置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HQLa),则可以在分母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分子项,起到改善LCR指标的目标。根据此前上市银行财报来看,不少上市银行的LCR指标仅在达标线附近,2016年年底要求在80%,2017年年底要求在90%之上,由此可见,LCR考核对于不少机构来说确实构成一定的压力。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类产品均可参与同业存单的投资交易。相比同业存款、同业拆放等,同业存单具有标准化、电子化、可交易、可质押的优势,流动性好,定价透明。相比风险权重100%的信贷资产和信用债券,3个月以内期限的同业存单风险权重仅为20%,大幅节约资本占用。在mpa中,“资本和杠杆情况”和“资产负债情况”都主要取决于广义信贷增速。由于持有同业存单未纳入广义信贷,不会影响mpa的考核。

因此,在央行逐渐收紧对银行的各种考核指标的背景下,同业存单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受“127号文”中“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1/3”的限制、以及同业存单具有可交易、可质押、节约资本占用、未纳入广义信贷不影响mpa考核等诸多优势。换言之,在当前监管趋严的形势下,同业存单仍具有较大的监管套利的可能。

数据显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是同业存单发行的绝对主力,接下来农商行也不甘落后,而且,城商行的发行规模和占比还在逐步提升,有赶超股份制银行的趋势。在投资端,广义基金持有同业存单余额的2/5,而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和邮储银行合计持有1/5,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持有超过1/10,其余主要是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之间互持。

统计数据显示,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邮政储蓄银行、广义基金和非银机构是同业存单资金的主要提供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是同业存单资金的主要需求方,由于广义基金的资金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存款类金融机构,同业存单的资金供需体现的是资金从大型银行向中小型银行的流动。

此外,股份制银行间同业存单的互持规模为6664亿元,城商行间互持规模为6493亿元,农商行间互持规模为6542亿元,三者合计的同业存单互持规模占比达到26.7%。虽然这种互持不受“127号文”等政策文件的限制,也不影响mpa考核,但实际上并未使有关监管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甚至也未体现出资金在不同机构类别之间流动的监管精神。

民生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认为,同业存单互持现象反映的是机构的发行部门和投资部门看法的分歧,合并来看是一种资金规模的“虚增”和“内耗”。即在当前同业存单利率高企的情况下,机构的发行部门为补充负债缺口仍加大发行力度,与此同时,同一机构的投资部门根据同业存单的投资价值又持有了一定的规模。

量价齐升之蹊跷

进入2017年,同业存单余额一路增长,利率也一路走高并维持高位,整体形成“量价齐升”的局面。尤其在进入3月下旬后,资金面的紧张推动同业存单利率继续在高位再度上行,对债市情绪、信用债短端收益率都形成了较大的压制。同业存单利率能否在一季度末考核时点后出现下行,成为当前市场对后市判断理由的重要分歧。

一季度以来,由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资产的快速扩张,使得它们在负债端存在较大的缺口。加上中小型银行的资金缺口一直在扩大,亟须通过同业融资渠道进行补充,从而带动同业存单发行需求的上升和发行规模的攀升。另一方面,同业存款在2016年结束同比增长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同业存单的大量发行,这是央行所乐见的,因为同业存单标准化、线上化的优势使其可以成为1个月至1年期的市场基准利率,这在未来很可能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

从2016年8月开始,央行增加14天、28天逆回购和mLF操作,锁短放长降杠杆,并在2017年一季度两次全面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移“政策”利率走廊,从而抬升“市场”利率走廊的底部,向上挤压债券市场利率。由于同业存单兼有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双重属性,发行利率也随着市场利率水平的提升而不断走高。

2017年2月,同业存单净发行量创历史新高,而国有大行的同i存单投资规模并未出现显著的新增。作为资金源头的国有大行融出意愿下降,导致资金面骤然紧张,并向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广义基金等机构传导,结果是进一步压缩投资端的需求,并提升对收益的要求,最终使得新增的同业存单主要靠对收益要求更高的广义基金进行吸收。

其实,在2016年8月之前,一般存款、票据融资、个人住房贷款、长期债券等表内资产和同业存单之间都保持着一定的利差,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可以通过同业存单直接加杠杆,扩大资产规模从而提升整体收入。另外,市场上普遍存在发行同业存单、投资同业理财、理财资金直接或通过委外等方式加杠杆投资于信用债的操作链条,而且在这个操作链条的各个节点,相关机构都能获取正利差。因此,在这种操作模式下,发行同业存单更多体现的是银行主动负债对接高收益资产。

但8月以后的情况发生了改变,由于同业存单利率大幅攀升,尤其是在2017年以后,已经超过了理财、票据融资、个人住房贷款的收益率,而随着近几个月信用债供给的减少和同业存单供给的猛增,同业存单利率也攀升至短期限信用债收益率的上方,利差甚至开始出现普遍倒挂的现象。而从发行端来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仍不得不继续大力发行同业存单,弥补负债端的缺口以及提前应对一季度末预期中的资金面紧张的状况。因此,现阶段银行发行同业存单已经不再是对接新增资产,而是在为前期的资产扩张买单,是不得已而为之。判断未来同业存单量价走势需要在新的市场逻辑下进行分析,同业存单的量和价仍将由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方面决定。

在mpa考核的压力下,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的资产增速将趋于缓和,负债端的需求增长也将有所放缓,利差的倒挂将进一步减弱对同业存单增量的发行需求。但考虑到当前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表内资产结构,贷款的占比约为60%,而其中一半以上为中长期贷款,债券投资的占比约为14%,从支持流动性操作、资产配置、市值情况等角度考虑,银行能够压缩的空间也很有限,银行资产规模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刚性,银行尤其是中小型银行的资金缺口将处于高位。因此,至少在二季度,同业存单的存量规模仍将温和增长并维持在高位。大幅回落的情形大概率不会出现。

由于国有大行和广义基金是同业存单的主要投资方,随着同业存单利率的攀升,其相对于信用债的配置价值开始凸显,同业存单大部分期限为1年以内,对广义基金而言,在当前市场情况下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底仓品种,既可以用同业存单做质押回购,持有到期赚取收益,也可以在有预期行情之时灵活调仓追逐其他品种。但问题是,广义基金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于银行,包括表外资金,用银行的资金投银行发的同业存单,本质上是一种套利银行的行为,不可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根据民生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分析,是同业存单的价格决定广义基金需求的增加,而不是广义基金的配置需求决定同业存单的价格,同业存单的收益率水平归根到底还是由国有大行的配置规模决定的。由于近期国有大行配置同业存单的增速低于同业存单发行规模的增速,且这一趋势尚无改善的迹象,同业存单的收益率没有大幅回调的基础。此外,1-3个月存单发行占比的增加,说明跨季配置的考量占有很重要的权重,还需考虑一下季末考核、资金面阶段性紧张预期等因素是否过高地推升了同业存单当前的价格。

具体而言,同业存单价格过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短期存单的收益率超过长期存单的收益率,形成期限利率倒挂;二是同业存单的收益率超过表外理财的预期收益率,形成表内外负债利率倒挂;三是同业存单的收益率明显超过信用风险更高的短期信用债收益率,形成信用利差倒挂。在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中,尤为重要的是表内外负债利率的倒挂。因此,在度过季末时点后,同业存单的收益率会有所回落,但仍会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除非同业存单被纳入同业负债口径进行考核,否则一切不会有任何变化。

同业存单变化路径

整体而言,同业存单发行需求旺盛主要来源于银行较高的资产增速、其他负债增速的下滑以及应对监管指标考核,未来如何发展,主要取决于银行的资产调整行为、负债的结构性差异能否逐步降低监管指标考核的压力。

实际上,当前阶段同业存单的发行需求主要由非价格因素确定,而同业存单的持有需求则主要是由于较有吸引力的收益率水平,从这个角度分析,同业存单的供给价格弹性低,而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这正是一季度同业存单价格上行较快的重要原因。

发行需求较旺盛的机构一般具有资产增速仍较高、资产负债不匹配较明显、线下负债成本较高这几个高度相关的特点。目前,银行发行同业存单并没有显性的制约,发行需求旺盛的银行可以较好地通过发行等市场行为反映自己的真实意愿,而不受到显性监管指标的约束,对同业存单市场的最终定价有较强的影响力。

此外,从目前同业存单的等级利差较低可以看出,投资者整体认为同业存单间的同质性较强,发行主体也很难依靠信用等级的不同而有独立的定价权,定价受边际发行机构影响的特点更为明显。

针对上述同业存单“量价齐升”的三个驱动因素,从同业存单供需两旺的角度出发,可以分析后续同业存单的变动路径。

首先,银行资产实际增速较高能解释银行体系在mpa等的考核下仍有一定的压力,但很难解释一季度同业存单的发行量之巨大,包括发行量、净增量同比增速均较高。从当前金融监管的大方向看,虽然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仍存在博弈,但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逆势增长,尤其是在同业存单发行利率一路上行的情况下。实际情况更可能是银行的资产增速虽有所回落,但相对来说仍在高位,从而带来部分同业存单的发行需求。

虽然很难得到银行表内资产与表外理财资产久期的具体情况,但可以从现有银行的资产期限情况进行大致的估计:一是贷款,多数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在一半以上,全部贷款综合久期很可能在1年以上,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还在上行过程中的银行;二是债券资产,绝大多数债券持仓期限在1年期以上,一季度内自然到期的比例应该比较低;三是非标类资产,从2016年下半年_始,非标类融资再度抬头,其久期一般在1-3年,短期应尚未到偿还高峰;四是委外投资,一般合同期限为1年,2016年一季度与三季度曾有两波委外投资的高峰。

由此可见,债券类资产与委外投资是极有可能在短期内压缩的长期资产。但由于债券在出售时可能产生价格冲击,如果出售债券(包括赎回委外等形式)最终带来浮亏或收益率走高,则银行更可能选择用同业存单等负债维持资产直至自然到期的方式减缓价格冲击。换言之,银行的资产调整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行为,很难在一季度之后便告一段落。

由于总量上存贷同源,资产与负债上的匹配主要还是金融系统的结构性问题,即过去一段时间规模增长较快的银行如果负债增长能力难以匹配上,而资产端由于惯性仍维持相当大的增速,则需要以同业存单的形式补充资金。在银行的负债端则完成了渠道优势强、负债成本低的机构向高负债成本机构转移的过程。

在实际经营中,中小型银行的资产增速与大型银行的资产增速虽然同时有下滑迹象,但两者之间的差值并未出现明显收敛的态势,这意味着资产与负债结构性不匹配的问题仍然会明显存在,这或许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带来同业存单的发行需求。

此外,考虑到2017年一季度的mpa考核将表外理财余额纳入到广义信贷口径中,这说明很多机构即使拥有保持理财高速增长的能力,但如果广义信贷增速受到mpa考核的约束,可能仍会面对理财资金缺口的问题。

而结构性的差异或许会对同业存单的定价产生较强的影响。由于中小型银行是同业存单市场边际上的发行主体,同业存单的利率水平很大程度来自于中小型银行对利率的承受能力。如果结构性差异仍明显存在,同业存单的利率水平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负债成本较高的发行主体,短期内难以回落到较低的水平。

综上所述,无论是资产端还是负债端的压力,都或多或少与监管指标考核有着相应的联系。合理运用同业存单可以改善部分监管考核指标,减轻银行在面对mpa、LCR等考核时的压力,这很可能是同业存单利率在3月中旬仍能高位上行的原因。而在资产端,如果银行受到广义信贷增速的约束,此时同业存单因为不计入广义信贷也将是较适合持有的一类资产。

从发行期限上也能找到一定的迹象:2016年年末以来,同业存单3个月期限以上的发行占比明显低于此前一段时间,与此同时,同业存单的收益率曲线也呈现出3个月和1年期倒挂的现象,这里隐含出发行方对于资金的跨季属性更为重视,与以mpa为代表的季度考核节奏相对应。

如果应对监管指标压力是一季度同业存单如此火爆的主要原因,那么,在二季度初,同业存单的发行需求可以预见将有一个回落的过程。但从银行平滑发行节奏的角度看,4月末开始同业存单发行量就会因二季度考核压力而出现发行需求的逐渐回升。

自mpa考核开始实施后,银行业整体资产增速还是出现了下滑迹象,尤其是针对2017年一季度纳入广义信贷的表外理财余额分项,更是比较明显地呈现出增速下滑的情形。这意味着此后每季度银行的监管指标绝对压力较前一季度将有所减轻,与此相对应,银行对同业存单的发行需求可能也将有所下滑。

整体来看,银行资产增速与监管合意数值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同业存单能较大地拓展银行的负债能力,这是同业存单发行需求旺盛的根本原因。但季度末的监管指标考核又赋予了同业存单发行以特殊的意义。

结合当前的数据来看,天风证券认为,未来同业存单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组合变动路径。

第一,银行资产增速维持高位+负债结构性差异持续存在。如果是这一组合情况,在进入新季度后,由于指标考核压力的缓解,同业存单发行需求会有部分减少。但如同1-2月的表现一样,银行很快进入到针对6月考核的准备当中,表现在发行量与利率上,可能阶段性有所回落,但整体发行量仍将持续走高,利率也将一直维持高位。

第二,银行资产增速温和降低+负债结构性差异持续存在。若如此,在进入新季度后,同业存单发行需求首先仍然会由于一季度考核压力的消失而下滑。随后在4月末开始,由于二季度考核压力的影响而开始回升,但由于二季度绝对压力小于一季度,同业存单的发行需求可能整体较一季度有所下滑。在利率方面,负债结构性差异的持续存在,可能仍会导致同业存单利率水平的下滑相对发行规模而言不是很明显。

第三,银行资产增速温和降低+负债结构性差异逐步缓解。在这种情形下,同业存单的发行量和利率水平都会出现趋势性的下滑,同业存单曲线3个月与1年期倒挂的现象也能得到改变。同业存单与理财收益率再度出现正的利差,银行发行同业存单套利的动机在mpa考核下能获得有效的约束。

从目前的月度数据来看,第二种情形出现的可能性较大,在mpa考核下,银行的资产增速已出现下滑趋势,只是下滑速度可能并不明显,考虑到资产处理难度与利润的压力,银行仍有一定的博弈思维。加上不同银行各类负债间的差异仍然较为明显,短期并未看到收敛的迹象。

一季度三个月的同业存单发行量大致比例为1:21:2,2月净发行量压力最大。考虑到春节在1月末2月初,实际发行压力在季度初过后会相对均衡。由于一季度发行期限偏短,二季度的再融资压力也相对较高。如果按照第二种情形的发展路径进行类比,则4月的发行压力相对会小一些,与此对应,同业存单利率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并不会得到彻底缓解;随后的4月末至6月,同业存单的发行压力又会再度增大,利率水平可能也会再次出现回升。

同业存单去杠杆

实际上,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同业往来业务占比的提高,是金融体系结构性加杠杆的表现之一。从负债结构来看,国有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表现出明显差异,五大行负债中“向央行借款”和“存款”比重基本在80%以上,且占比相对稳定;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负债中“向央行借款”和“存款”占比不及国有五大行,前者在67%左右,后者在70%左右,且占比不断下降,这就意味着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越来越多利用同业负债或债券发行方式进行负债。

从资产结构来看,国有五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也存在明显区别:国有五大行资产构成中“现金及存放央行”+“信贷资产”的占比在75%以上,且占比相对稳定;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的上述两项资产占比累计均不超过65%,且2015年6月以来该比重均趋于下降。这就意味着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资产构成中投向债券和同业资产的比重不断提高。

从央行口径的其他存款类金融公司资产负债结构来看,2010年以来,对金融公司债权占比不断提高;对非金融部门机构和其他居民部门债权占比下降,且2015年9月以来加速下降。2015年6月以来,对央行负债占比以及债券发行占比不断提高,对其他金融公司负债占比、对非金融部门负债占比不断下降。考虑到同业存单发行计入“应付债项”,同业存单购买计入“债券投资”,所以将债券投资+同业资产定义为广义的同业资产,将应付债项+同业负债定义为广义的同业负债,2015年下半年以来,银行资产负债中广义同业业务往来占比明显提升。

除此以外,金融体系结构性加杠杆,将催生银行同业理财和非y机构规模的扩张。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同业理财规模自2015年3月以来就不断扩张,不论是相对整体理财规模,还是相对其他存款类机构的总规模,银行理财规模的相对占比均在不断提升。

在此轮加杠杆中,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进行主动负债管理。股份制银行发行规模最大,占比最高,其次是城商行;两者相加为同业存单发行的绝对主体。2016年1月以来,农商行同业存单发行规模有所扩大,发行占比略有提升。

根据wind数据,2014年2月至今,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同业存单发行相对整体发行规模占比分别为48.4%和37.9%,累计占比86.3%,两者为同业存单发行的绝对主体。农商行同业存单发行始于2014年5月,直至2015年11月,农商行同业存单月度新增发行占比鲜有超过10%。而2016年1月以后,农商行同业存单月度新增发行占比稳步在10%以上,不少月份都在15%上下,个别月份(2016年11月)发行占比甚至接近20%。

2015年下半年以来,理财等通道业务机构在此轮加杠杆过程中大幅加持同业存单,国有大行持有规模迅速下降。国有大行和非法人机构为同业存单的重要投资者。2015年至今,持有规模占比变动较大的是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以及非法人机构,前两者持有同业存单规模占比下降较快,尤其是国有大行;后者持有同业存单规模提升较快。

根据计算,得到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1-2月份机构持有同业存单规模占比的月度均值,政策性银行持有同业存单规模占比变化不大,2015年、2016年及2017年1-2月份的月度均值分别为7.0%、11.0%和9.9%。国有大行持有同业存单规模占比下降最快,从2015年的34.1%迅速下降至2016年的14.2%,随后再下降至2017年年初的10.7%。股份制银行持有同业存单规模占比略有下降,但变化并不大:从2015年的15.7%下降至2016年的12.7%,再微降至2017年年初的10.1%。信用社持有同业存单规模也有所下降,从2015年的8.7%下降至2016年的6.6%,再微降至2017年年初的5.7%。非法人机构和城商行持有同业存单规模占比有所提升,尤其非法人机构持有同业存单规模占比提升幅度极大。2015年,非法人机构持有同业存单规模占比尚只有12.6%,2016年该比重陡然上升至37.6%,2017年年初持有占比略有下降,但也维持在36.8%,非法人机构是目前持有同业存单规模最大的机构。

纵向对比各机构持有同业存单结构的规模可知,2015年6月-2015年10月,同业存单持有者结构发生了迅速切换:国有大行持有同业存单比重迅速下降,非法人机构持有比重迅速提升,并一跃居成为同业存单的最大持有机构。2015年10月-2016年10月,非法人机构持有同业存单比重仍在缓慢提升,而国有机构持有占比缓慢下降。2017年1月-2月,非法人机构持有同业存单占比有所反弹。

广发证券认为,同业存单撬动金融体系结构性加杠杆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大行将加杠杆空间让渡给中小行,中小行资产负债快速扩张;第二层,在中小行加杠杆的过程中,理财和非银机构也在进行资产负债扩张,导致理财、非银机构资产负债也较快扩张;第三层,为增厚收益,金融机构普遍在货币市场拆入流动性,进行狭义加杠杆。

与之对应,金融体系结构性加杠杆可以在四个方面得到印证:第一,相对实体部门杠杆,金融体系杠杆率增速更高;第二,金融体系的杠杆率增速存在差异:中小行加杠杆增速快于大行;第三,金融体系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生变化:同业业务往来对应的资产负债项目膨胀速度较快;第四,理财和非银金融机构规模迅速扩张。

此外,同业存单发行和持有者结构印证金融体系结构性加杠杆。同业存单主要发行者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主要持有者为国有大行和非法人机构,国有大行持有同业存单占比在2015年下半年以后不断下降;反之,非法人机构持有同业存单占比趋势不断提升。可见,同业存单起到的作用是将资金从国有大行引向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2015年下半年,理财等通道业务机构开始加杠杆扩规模。

以同业存单形式加杠杆蕴含着极大的金融风险,这也正是当前强调的“去杠杆”所对应的主要内容。去杠杆恰好是加杠杆的逆过程:去杠杆第一阶段对应第三层杠杆率降低,去杠杆第二阶段对应第二层杠杆率降低。而第三层次金融杠杆放大利率、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因此,去杠杆第一阶段即为控制第三层次的金融杠杆,即降低狭义杠杆率;表外理财等通道业务致使金融体系负债端成本不稳定,因此,去杠杆第二阶段是控制第二层次的金融杠杆,即降低理财和非银机构规模增速。

狭义杠杆的形成机制为资产回报率与负债利率差距的不断缩小,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通过逆回购等短期资金拆借方式推高杠杆,增厚收益。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还下沉资产信用评级,拉长资产久期,目的也是为了增厚收益。可,狭义杠杆率提高,使得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均被放大。

针对性降低狭义杠杆率的方式主要是抬高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水平,尤其是短端利率。此轮金融体系结构性加杠杆主要在债券市场展开,因此,降狭义杠杆过程必然体现为债市杠杆率下降、利差扩大;且体现为流动性溢价的信用利差、长久期利差等均扩大。

理财或非银机构充当中小行与大行之间资金往来的桥梁,其负债端资金主要来自银行(包括大行和中小行),投资标的主要为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一方面,中小行发行同业存单,利用同业存单负债所得资金购买理财或委托非银机构进行投资,投资标的主要为债券;另一方面,大行将闲置资金购买理财或委托非银机构进行投资,投资标的为中小行同业存单或债券。

负债融资的意义篇6

论文摘要:从理论上讲,债务融资在经营者激励、信号传递和控制权的转移等三方面表现出治理效应。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且债务融资比例高于除金融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文章选取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实证分析样本,发现房地产企业债务融资与公司治理效率负相关,债务融资没有起到相应的治理效用。因此,文章提出改进房地产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建议,以提升公司治理效率。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房地产行业已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扣除土地购置费后,1997-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6.32%增加到13%。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间接贡献更大,对关联产业如钢铁、水泥、木材、玻璃等产业的增长带动约为其本身增长的两倍。而房地产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房地产开发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因此,如何筹集资金成为房地产资本运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构成企业资本结构,同时形成相应的委托关系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兴起,国内学者研究房地产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较多,而对于债务融资对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房地产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

二、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企业债务融资的治理功能,即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作用与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从最早mm理论中对债务融资的财务效率方面的讨论到新资本结构理论中对债务融资治理效率的研究,从理论上讲,债务融资在经营者激励、信号传递和控制权的转移等三方面表现出治理效应。

债务融资在经营者激励方面主要表现在:债务融资可以提高经营者占有剩余收益的比例;债务融资到期还本付息的硬性约束,减少了可供经理使用的自由现金流量,抑制管理者做出低效率、非理性、投机性投资,促使经理努力工作并做出较好的决策。

债务融资的信号传递理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从两方面影响到企业的投融资:其一,当外部投资者预期到自身处于信息不利地位时,可能会减少投资或增加融资成本,使企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成本;其二,当外部投资者缺乏足够的信息时,对市场上所有融资企业只能按照平均价值估计,导致投资的低效率现象。ross(1977)最早注意到经理可以通过负债比例的选择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其融资项目的质量,投资者把具有较高举债水平当作是一种较高质量的信号。当企业提高债务时,相当于经理预期企业有更好的经营业绩。majluf和myers(1984)提出的融资优序理论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负债融资将优于外部股权融资。

由于债务融资状况会影响到公司的控制权分布,当企业经营业绩优良的时候,债权人较少地干预企业事务;当企业经营状况恶化,陷于债务不能履行的状态时,债权人会干预甚至接管企业,意图改善企业治理效率。这一潜在接管威胁对企业的激励约束作用非常显著,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从负债融资的治理机制角度分析了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国内学者近几年在借鉴国外文献的基础上也开始关注债务融资治理效率问题,但经常得出不同的结论。于丹枫(2007)从房地产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整体出发,发现资产负债比例与我国公司治理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刘晓江(2008)以资产负债率为自变量检验出资产负债率与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和托宾q值相关系数均为负相关,得出资产负债率与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为负相关。刘建国和杨卫东(2009)对2004-2008年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表明,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治理效率与长期银行信用融资率和财政融资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公司治理效率与股权融资率呈负相关关系。方茂扬(2009)通过实证分析表明,当前房地产上市公司负债率过高,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效应。

综上,国内学者大多从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及融资渠道拓展角度研究债务融资对房地产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公司绩效作为中间变量,主要分析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试图揭示我国债务融资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房地产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升公司治理效率。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4年以前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为保证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特性,剔除2004-2008年间,年房地产主营业务收人不及50%的公司,同时剔除2004-2008年被列为st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最终选取了41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万得资讯系统(),数据分析使用spss16.0。

(二)定义变量

(1)被解释变量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

学者对公司绩效的研究,通常用的指标主要有三种tobinq、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分割,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因此,在计算公司市场价值时就易失真。净资产收益率能够很好地反映自有资本收益能力,但忽略了债权形式资源投资的影响。总资产收益率反映了公司全部资产所产生的效益,体现了公司资产综合利用的效果。因此,本文选用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

(2)解释变量选取总资产负债率(dar)

总资产负债率最能体现企业的整体负债状况,是体现公司融资结构的最基本指标,并且容易计算和界定。

(3)控制变量

①公司规模,根据莫克(morck,1998)的研究,公司规模对业绩也有影响。本文选取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insize)来衡量公司规模。

②自由现金流量比(fcf)是国际上各行业领先企业所普遍采用的业绩考评指标,而自由现金流量比正是企业价值的最重要变量。企业价值和自由现金流量因其本身具有的客观属性,正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替代传统的利润、收人等考评指标。

③流通股的比例(ple),即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数量和总股本的比例。因为流通股越多,表明一个公司的股权越分散,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正面的影响。

(三)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ols)来研究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具体的多元回归模型设定为:

其中,α是回归方程的常数项,β1、β2、β3、β4分别是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待估系数,产‘是随机项,i表示公司,t表示年份。

四、实证分析

本文对2004-2008年共205组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见表1、表2。

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样本标准差不高,各变量偏离平均值水平均不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各变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样本不具有自相关。

(一)强行进入法回归分析

本文采取强行进人法,将所有对总资产收益率具有解释能力的总资产负债率、1nsize、自由现金流量比和流通股比例纳人回归方程,得出的多元回归结果如表3、表4、表5。

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相关系数r=0.374,判定系数r2=0.140,调整的r2=0.122,表明此多元回归模型拟合度比较理想,并且durbin-watson=2.326,表明各残差间相互独立、无自我相关。方差分析显示,f值为8.116,p值为0.000a,表明这一回归模型成立并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这四个自变量能显著解释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绩效。

由回归系数分析表6的结果可得回归方程式为:

由标准回归系数可知,四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总资产负债率、in-size、流通股比例、自由现金流量比。其中总资产负债率、自由现金流量比和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四个解释变量中总资产负债率和1nsize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相关关系。但是我们也发现自由现金流量比、流通股比例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不该保留在模型中。同时,在共线性诊断(见表7)中我们发现此模型中条件索引的第五维度高达58.925,说明存在明显的共线性问题。

总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以上回归方程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通过逐步回归法选取变量,避免发生复共线性现象。

(二)逐步回归法回归分析

由逐步回归结果(见表8一表12)可知,总资产负债率和1nsize选人回归方程,这与我们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这两个解释变量对公司绩效具有显著性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强行进人与逐步回归整体回归模型的f值都达显著。因强行进人法有四个解释变量,所以其r与r2都较逐步回归法高,但调整自变量各数值的影响后,由调整后的r2与f值可知,去除复共线性影响后,逐步法的回归模式的解释力较强行进人法更佳。可以得到回归方程式为:

其中,总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公司规模与公司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五、结论

本文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采用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度量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公司治理效率,然后运用收集的数据对经营绩效与债务负债率进行了回归分析和统计检验,得到如下结论:

1.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效率与总资产负债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理论分析中的结论相悖。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短,尚不规范,只是弱有效市场;二是房地产公司本身特殊的债务融资特点。据统计,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银行贷款加上购房者银行按揭贷款,房地产开发中使用银行贷款的比重在55%以上。房地产公司债务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而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完全走上商业化轨道,经营管理水平长期以来偏低,对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缺乏监督机制,参与公司治理的兴致不高,很难在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负债融资的意义篇7

关键词:企业;表外融资;财务问题;改善

表外融资是指企业实质上利用相关资源,却没有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有关资产和负债表外业务。表外融资的表是指资产负债表,通常的融资业务,企业应分别确认有关资产和负债,如融资固定资产租赁业务,企业应分别确认固定资产和长期应付款。而表外融资形成的经营能力和债务状况却不能体现在资产负债表内,如经营租赁业务,企业只需确认相关租金,并在财务报表附注项目中披露。常见表外融资方式有经营租赁、应收票据贴现、合资经营、资产证券化、衍生金融工具等。在信贷规模不断壮大的当今,很多企业非常乐于使用表外融资以实现融资的目的,因为信息不对称,表外融资常常被利用充当企业财务状况的“挡箭牌”,并且表外融资业务常常以复杂的交易形式实现,不易被外界理解,这样掩盖企业的资金流和债务规模,以向外界传递良好的信号,以满足融资、稳定股价等现实需求。但是,表外融资违背了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利于外部利益主体全面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从而影响到决策效果。对于会计理论和实践来说,表外融资的报表表现形式是一种缺陷,将表外融资移至表内也将会计理论的发展逐步实现。

一、表外融资的财务问题

(一)违背了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信息质量要求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要原则,它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政策时,尽量多计费用和负债,少计有关资产和收益。谨慎性原则对于企业预警和化解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抑制企业高估资产与收益和低估负债与费用。而表外融资的处理结果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是相违背,表外融资巧妙地回避了负债问题,企业使用表外融资的融资方式也正是为了隐藏负债的目的。表外融资隐藏了企业的实质负债,使得企业容易忽略未来的资源支付义务,这不利于企业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和做出正确的资金预算和安排。以安然公司为例,安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创新了大量的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而与衍生的金融工具相关的义务不能有效地计量和确认,未来的风险也就很难预估,最终发生的结果是安然公司到期存在大量债务,并且无力偿还。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比较重要的原则,它应基于交易的经济实质而非其法律实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充分理解交易的经济实质,提醒阅读者不要被交易形式所迷惑。在很多情况下,表外融资的方式常常会采用非常规的、复杂的交易形式,往往不容易被人察觉和理解。例如,有些公司会将自身的债务转移到低于一定控股比例的被投资公司,正是因为低于会计准则所要求的合并财务报表所需的最低比例,被投资企业的财务报表无法被纳入到投资企业中,这一部分债务将无法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

(二)掩盖了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和负债状况

虽然资产负债表内并不确认表外融资形成的资产或负债,但是企业是成功进行了融资,并且扩大了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利益主体就难以获知企业筹措的资金和扩大的生产能力,当然这也会造成一种假象,财务报表使用者在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时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在资产规模保持往年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成果却显著增加了,反映到财务指标上来看,就是收入增长和资产收益率升高。当然有些人会毫不犹豫地得出这一结论:企业的资产经营效率提高。这一结论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只关注了表内的资产分布,却忽略了表外融资的事实。因为表外融资形成的企业资源所带来的收益是要确认在损益表内的,而相关的资产是不确认的,因此资产收益率必然提高,权益净利率也会提高,因为这是财务杠杆的作用,企业利用这种财务杠杆扩大企业的经营成果。不得不说,虽然以扩大经营能力为目的的表外融资放大了企业的杠杆效应,增加了股东财富。但是这也给外部利益主体的分析和判断带来了不便,会误导他们做出企业经营效率提升的结论,掩盖了企业经营实力扩大的事实。

企业的负债情况往往是外部利益主体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因为体现了企业未来所面临的风险,高资产负债率通常会给外部主体带来不良的印象,这也直接会影响到潜在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所以企业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掩盖企业的实际负债状况。因为表外融资不易监管,且又不违背有关法律规定,因此很多企业乐于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融资。如果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企业会详尽各种办法不披露有关的经济内容,或者采用比较复杂的交易形式,增加外部的理解难度,这对于外部相关人是非常不利的。财务报表是一种企业向外部传递企业内部信息的非常重要的文件,如果表外融资项目较多,也没有充分披露,外部相关人士很难真正了解企业的负债情况。安然公司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安然公司通过设立多个子公司,将企业的债务转移到这些子公司的账面,从而美化了自身的财务状况,并且创新了很多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因为衍生金融工具本事不易被确认和计量,相关的义务也往往很难反映到表内,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迷惑了很多人,但是最终却被曝出了惊人的负债,并以破产而告终。

(三)影响了企业的财务评估

不论是潜在投资人,还是潜在债务人,他们的决策都是建立在对都企业财务报表的评估的基础上。财务数据时使财务评估的必备条件,例如,对于企业价值评估,很多机构会采用现金流量法进行预测,现金流量法就是通过预测未来企业的实体现金流量,并以折现的方式得出企业的价值。预测企业的未来的现金流,也就是企业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的组合,而表外融资会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如果表外融资没有被识别,那么评估人所利用的数据是不完备的,因此评估的结果必然是有显著的偏差的。另外,偿债能力指标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较为重视的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的好坏决定了是否发生借贷交易和借款的资金成本问题,基于经营的压力,低估债务就成为企业的唯一选择,表外融资自然而然登上舞台,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原因,银行未必能察觉到企业的表外负债,这必将影响其对企业的判断,增加其信贷风险。

二、改善企业表外融资的措施

(一)加紧会计制度和准则建设

表外融资之所以存在于表外,主要在于会计制度和准则无法将其纳入表内进行管理,这充分说明了会计准则的漏洞和建设的滞后性。随着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改进,表外融资逐步会被纳入表内,例如,对于附追索权的应收账款出售,在以前都是以销售的方式进行处理,其实其本质上仅是一种抵押借款,而后来的会计准则对这一业务处理进行修改,不以销售为处理方式,而是确认为短期借款。由此可以看出,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改进是规范表外融资的最为重要的途径。未来,为了规范对表外融资的管理,会计制度和准则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改进:(1)改善传统表外融资方式的会计处理。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很多都已经被纳入到了表内,如代销商品、售后回租、票据贴现等,传统的表外融资方式能够有效地计量和确认,因此对于其会计制度和准则的改进相对简单,并且,我国会计准则一直处于不断修正的过程中。(2)对于利用组织形式进行表外融资的管理。很多企业往往通过设立子公司,使得子公司成为自己的融资平台,并将自身的债务转移到子公司,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后来,合并财务报表使得这种方式得以披露出来。但是合并财务报表对于控股比例有一定的要求,很多企业往往打球,降低比例已无法到底合并要求,从而规避监管。所以,准则建设应在这一方面做出改进。(3)加快对创新金融工具的研究。诸如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在确认和计量有关的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很多难题,会计处理存在很大难度,目前最重要的是加快创新金融工具的研究。

(二)加大信息披露力度

表外融资虽然无法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但是也是外界关注的重点业务,企业需要财物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以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了解相关的业务内容和财务影响,例如,对于经营租赁,企业应披露租赁内容和支付义务。并且,对于某些表外融资业务,很难单从资产负债表内的数据解读,还需借助于财务报表附注的披露,如票据贴现业务,但从财务数据不易发掘有关交易内容,还需借助于企业的信息披露来了解借款的来源方式和票据的处理方式,这也充分说明信息披露能够增强人们对于表外融资的理解。另外,对于金融创新工具来说,目前还很难将其纳入表内,这样更需要更加充分披露有关信息,使人们充分理解其带来的资源效应和潜在的现金流出规模。因此,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针对表外融资的信息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当前,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是披露不充分,很多企业有意或无意地掩盖了一部分信息,有关监管部门对于这种现象加大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对于这种瞒报行为及时通报,及时处理。

(三)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银行这些金融企业,表外融资存在的风险非常大,并且表外融资的监管还是存在一定难度,因为牵扯到公众利益实体,国家对这些企业的监管也是非常严格的。国家可以通过经济立法的形式,严格限制企业对于表外融资的使用和信息披露,明确对于表外融资的监管权力,将表外融资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纳入到法律体系内,使得对表外融资的监管做到有法可依。另外,诸如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企业的机构也可以指定相应的制度规范,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表外融资,规范企业对于表外融资的披露形式和披露内容,要求有关企业定期上报融资规模和融资方式,使得有关监管机构及时掌握企业的融资规模,从而监控风险。

三、结束语

表外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企业的扩大和发展,但是由于其隐蔽性的特征,表外融资加剧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损害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的信息质量要求,掩盖了企业的实际债务规模,不利于外部利益主体对目标企业做出科学的评估。因此表外融资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会计准则建设、信息披露和外部监管等方式进行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负债融资的意义篇8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创业板自设立至今,对于我国中小型成长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且创业板在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时间较短,制度尚不完善,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创业板公司规模较小、投资风险大等。

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业绩究竟如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公司业绩,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相关学者文献的检索,收集、整理、归纳,可以得出,公司的资本结构对于其业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公司的发展战略、治理结构和资本成本等,最终影响到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是一些具有较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中小企业,与主板相比有较为独特的特点,且专门针对它的研究目前还是较为缺乏的,鉴于此,探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对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之间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从理论方面探讨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其次;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模型,进行数量化的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并结合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的理论分析

(一)概念界定

资本结构,是指的公司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企业采取各种筹资方式筹措资金,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不同的筹资方式形成了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关于资本结构的概念,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叫广义的资本结构,指公司全部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总负债和总资产的关系、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组成成分及其比例关系。第二类被称为狭义的资本结构,特指长期资本结构及比例关系,也就是长期债务和权益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考虑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本文在研究中选择的是广义的资本结构定义。

公司业绩,通常也称作经营绩效,对公司业绩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有助于经营者提高公司经营,帮助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意义重大。主要包括二层涵义:(1)效果:常以销售成长率和市场占有率衡量业绩;(2)效率:投入和产出的比率,常用投资报酬率来表示业绩。在对各位学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后,本文认为“公司业绩”是合理配置企业资源所取得的成果,即投入和产出的比。

(二)资本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分析

本文仅研究资本结构中负债结构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负债结构通过对公司的治理结构效率产生影响,可以减少成本,并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业绩,有效的债务治理,必然会使公司的经营者积极努力的提高公司的经营情况,改善公司业绩。

首先,负债对公司的管理者有监督和约束的作用。因为负债需要定期还本付息,能够减少公司的管理者随意支配的现金流,进而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管理者在职消费和过度投资的行为,也即负债能够减少管理者在公司经营中的成本。并且债务人面临着债权人的压力和破产机制的约束,当公司经营一旦失败不能履行债务契约的时候,债权人可以按照相关契约或者法律对债务人进行治理,比如对企业进行重组或者破产清算,给公司的管理者形成很大的压力。为了避免控制权丧失,管理者必须努力经营,所以负债对于公司的管理者有很好的监督作用,并降低因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产生的成本。

其次,负债能够影响公司的控制权归属。公司负债水平高,虽然能够带来减税收益,但公司破产的风险也更大,当公司不能够正常支付债务时,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由股东转移到债权人的手中。与股东控制相比,债权人控制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力更强,因为经营者在债权人控制时比股东控制更容易丢掉饭碗。

(三)研究假设

与主板的大型企业相比,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仍处于劣势,如举债难、资产信用不足、公司规模小、实物资产少、担保物、抵押物少,因此大多倾向于内部融资、股权融资,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创业板上市公司债务规模较小,负债的减税收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很难体现出来。因此,提出本文的假设:

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即公司业绩越好,资产负债率越低;公司业绩越差,资产负债率越高。

三、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的选择

本文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同时剔除St以及*St和pt以及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选取了35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本文的研究样本,以披露2013年财务报表的数据为为分析对象,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深交所官网。

(二)变量的设计及说明

1.被解释变量。当前学术界用来衡量公司业绩指标包括:市场价值指标和财务指标。市场价值指标主要以托宾Q为代表,由于受非流通股的影响,很难真实反映创业板公司的真实业绩。鉴于此,本文选择财务指标中的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公司业绩,原因在于它不仅是国际通用反映公司资本收益能力的综合指标,而且是杜邦财务分析模型中的核心指标,具有应用广、代表性强的特点。该指标数值越高,表明公司经济效益越好,投资者所获得的回报也就越高。

2.解释变量。当前学者衡量公司资本结构大多采用资产负债率,本文在参考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择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借以检验公司的资本结构对其业绩的影响研究。

3.控制变量。影响公司业绩的因素很多,为了控制其他因素对其的影响,本文借鉴了其他学者的研究,同时考虑到模型、数据的收集难度,最终选择了3个控制变量。(1)公司规模(SiZe),用来控制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2)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用来衡量公司成长性;(3)总资产周转率(ZZL),用来衡量公司营运能力。

表3-1变量设计及说明

(三)模型建立

Roe=α0+α1Dt+α2SiZe+α3GRow+α4ZZL+ξ

其中,Roe代表净资产收益率,Dt代表资产负债率,SiZe代表公司规模,GRow代表营业收入增长率,ZZL代表总资产周转率。

(四)实证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2描述性统计分析

通过表3-2可以看出,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仅为7%,投资回报率较弱;资产负债率均值为24%,负债水平较低,财务杠杆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公司规模均值11.68,较为接近极小值和极大值,表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较为均衡;营业收入增长率均值为21%,极小值和极大值相差很大,公司成长性有着较大差距;总资产周转率均值为0.49,极小值和极大值相差较大,不同公司间营运能力有较为明显差距。

2.pearson相关性分析。

表3-3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分析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本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创业板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分析,结果如表格所示,发现Roe与Dt的相关系数为负数,且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了假设,但仍需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进一步验证,绝大多数变量都呈1%水平显著相关,且自变量与控制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根据表格所示结果可以得出,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等5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较低,鉴于此,本回所构建的归模型多重共线概率较小。

3.回归分析。

表3-4资本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回归结果分析

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业绩在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信用不足、公司规模小、借款难,现有融资渠道依然单一,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融资需求时,更倾向于采取内部融资、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创业板上市公司债务规模较小,负债的减税收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很难体现出来。此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占绝大多数,风险大,企业到期面临的偿债压力大,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价值与绩效。

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在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也存在规模效应,规模越大、产量越大,每件产品平摊的固定成本就比较少,促使公司的利润率得到提高,实现公司绩效的增大;公司成长能力与公司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对提高公司绩效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总资产周转率与公司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公司营运能力越强,对提高公司业绩具有推动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业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假设得以成立;公司规模、成长能力、总资产周转率与公司业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建议

1.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债券融资。基于本文的实证回归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负债规模较小,以致负债的减税收益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很难体现出来,此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负债以短期负债占绝大多数,风险大,企业到期面临的偿债压力大,也会影响到企业的业绩水平,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目前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融资手段单一,普遍更倾向于发行股票、银行借贷等保守的融资方式。

负债融资的意义篇9

高负债是潜在危险还是杞人忧天

随着今年前几个月经济数据显示企稳迹象,市场此前对经济放缓的担忧开始让位于对高负债的忧虑。部分市场人士认为,鉴于中国目前的债务/GDp已达250%,这一水平过高且可能进一步引发更严峻的问题,因而建议政策制定者不应(或不能继续)实施宽松政策来支撑经济增速,因为继续宽松只能加剧债务负担,因而不可持续。一部分人甚至认为,继续加杠杆将导致所谓的“明斯基时刻”,届时贷款人将选择退出,从而导致流动性紧缩。

这些担忧未免夸大其词。要理解我国的高债务问题,应将其置于我国高储蓄率以及股权融资欠发达这一背景中来看待。通过分析研究债务累积、储蓄率以及金融体系结构之间的关联,笔者的结论是:如果将我国融资结构的特殊性考虑在内,目前看似较高的债务水平,其实质上并没有达到过高的程度。这就意味着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仍有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此外,到目前为止,政策偏宽松并未加剧产能过剩的既有问题,因此“政策宽松意味着放弃改革”这一观点并无依据。结合实际,鉴于目前通缩风险仍可能存在,及时的政策应对措施无疑有助于抑制债务通缩风险并支撑经济增长,从而有利于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

我国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笔者估算,截至2015年,我国债务规模/GDp为249%。债务规模中包括8770亿美元的外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其余均为国内债务,主要集中在企业(尤其是国企)部门。如果只统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那么截至2015年末,政府债务/GDp为44%。如果将政府的或有负债也包含在内,则政府债务/GDp约为64%。但即便是按照后者的统计口径来看,政府负债总体仍属可控范围。在这一结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的债务总规模并不高。因为一个经济体的负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中介的活动是分不开的。经济增长需要信贷支持,而融资结构的差异在债务累积速度上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一个是高储蓄率,另一个是股权融资欠发达。考虑这两个因素,中国的整体债务水平相对正常。

我国债务水平的几点分析

(一)高储蓄率必然带来高负债

从个体企业和家庭的微观角度来说,更多的储蓄意味着借贷需求更少。但宏观意义上的含义却有所不同,因为储蓄和借贷活动并非在经济体的各部门均匀分布。我国的家庭部门为净储蓄者,而企业部门为净借贷者。家庭部门的高储蓄率意味着更多的储蓄盈余可以转化为企业部门的投资,这一转化过程除非通过股市实现,否则就会导致借款人积累更多的债务。正因为如此,储蓄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变量。高储蓄通过快速动员资源为投资增长提供融资,进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笔者用国际清算银行(BiS)的非金融负债数据考察储蓄率与债务占比之间的关系,涵盖所有被BiS列为“新兴市场”的国家。通过研究发现,储蓄率与债务/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性程度因样本规模而有所不同,但正相关性自身很稳健。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总体国民储蓄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总体债务/GDp就会提高3.6个百分点。基于这一相关性,中国的债务/GDp与其高储蓄率基本一致,因此属正常情况。

上述分析中并没有涵盖发达国家,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是债务水平较高而储蓄率较低;但这也许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果。许多发达市场(如日本),在其发展阶段的储蓄率也较高。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债务结构也不相同,因而政策含义不同。不少发达市场同样有较多的政府债务,尽管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直接抑制这些国家的借贷能力(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的货币曾经或依然是储备货币),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扩张政策的实施。

(二)融资方式与高负债相关

在特定经济增速水平下,融资方式的选择是金融体系结构的反映。比如我国2015年的融资结构中,95%为债务融资,股权融资仅占不到5%。要使股市成为更重要的融资渠道,需要对股权融资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没有足够发达股市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仍需通过债务累积的方式(银行贷款和债券)获得融资。笔者所作的融资结构对债务率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市增长与债务率上升呈负相关关系,即股市增长越快,债务累积越慢。

鉴于该数据集为长时间的面板数据,笔者对数据集进行一阶差分来消除不平稳性,这意味着相关系数的绝对大小不如相关性的方向更有意义。此外,考虑到要检测的是股市发展和债务比率的相关性,因而股市市值/GDp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释变量(主要是因为波动性较大)。尽管有这两个附加说明,但回归分析的结果仍与笔者预期一致。另一种回归分析仅使用1999―2007年的数据,避开了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因为这两段时期大部分国家股市市值占GDp的百分比降至个位数。剔除两次金融危机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大概是原先的四倍。

(三)基建投资推高单位GDp信贷强度

近年来我国资本回报率明显下降,引发了市场关于我国债务效率的担忧。毕竟,目前贷款余额增速为13%左右,而名义GDp的增速仅为7%。2015年每生产1单位的GDp大约需要3个单位的信贷支持,而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需要的信贷支持不过0.8个单位左右。很多市场观察人士由此推断我国的债务、投资效率低下,难以持续。笔者对此并不认同,因为上述观点忽视了我国投资结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已经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转变为资本密集型的投资,这自然会增加单位GDp使用的资本规模。投资对GDp的贡献已由危机前(2005―2007年)的37%,上升到危机后(2010―2014年)的46%左右。尤其近年来,基建投资作为主要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更加关键的作用。如果将我国基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与每单位GDp所需信贷支持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基建投资的投入大,初始回报率低,投资周期长。简单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说无疑较为低下。但基建投资对经济有巨大的外溢效应,包括降低其它部门的生产、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整体的生产效率等。根据估算,2014―2015年间,我国修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类基础设施,除去其自身对投资的直接贡献之外,在未来5年内大约会产生约3%的GDp外溢效应。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也有类似估算,即基础设施类的资本存量每上升1个百分点,对其它行业的总产出外溢效应大约为0.1个百分点。

政策宽松与改革并不矛盾

债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对于新兴市场走向繁荣之路至关重要。然而,很少有人尝试在理论或实证框架中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债务问题并不适合标准的经济理论。近年来,市场已经从对金融关联度的关注上升到对系统脆弱性的担忧,并试图以实证方法来看待这一问题。但即便是那些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其结果一般也仅限于政府债务,结论也非常明确,即较低的负债通常有利于金融稳定,其政策含义大多模棱两可。

笔者则通过量化分析来考察,当考虑到中国经济的一些特殊性,如高储蓄率、金融市场尚在发展之中等因素后,我国的债务率是否还是异常高企。而结论是,中国负债率其实并不算高。虽然就部分行业和企业而言,高债务可能潜藏着金融风险,但整体而言,鉴于我国的高储蓄率和相对欠发达的资本市场,负债率仍属正常水平。其中的政策意义是,政府仍有实施相对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而某些人所担心的政策稳增长或将延缓改革进程实际上并无数据支持。

负债融资的意义篇10

随着今年前几个月经济数据显示企稳迹象,市场此前对经济放缓的担忧开始让位于对高负债的忧虑。部分市场人士认为,鉴于中国目前的债务/GDp已达250%,这一水平过高且可能进一步引发更严峻的问题,因而建议政策制定者不应(或不能继续)实施宽松政策来支撑经济增速,因为继续宽松只能加剧债务负担,因而不可持续。一部分人甚至认为,继续加杠杆将导致所谓的明斯基时刻,届时贷款人将选择退出,从而导致流动性紧缩。这些担忧未免夸大其词。要理解我国的高债务问题,应将其置于我国高储蓄率以及股权融资欠发达这一背景中来看待。通过分析研究债务累积、储蓄率以及金融体系结构之间的关联,笔者的结论是:如果将我国融资结构的特殊性考虑在内,目前看似较高的债务水平,其实质上并没有达到过高的程度。这就意味着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仍有执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空间。此外,到目前为止,政策偏宽松并未加剧产能过剩的既有问题,因此政策宽松意味着放弃改革这一观点并无依据。结合实际,鉴于目前通缩风险仍可能存在,及时的政策应对措施无疑有助于抑制债务通缩风险并支撑经济增长,从而有利于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国债务规模究竟有多大?笔者估算,截至2015年,我国债务规模/GDp为249%。债务规模中包括8770亿美元的外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其余均为国内债务,主要集中在企业(尤其是国企)部门。如果只统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那么截至2015年末,政府债务/GDp为44%。如果将政府的或有负债也包含在内,则政府债务/GDp约为64%。但即便是按照后者的统计口径来看,政府负债总体仍属可控范围。在这一结构基础上,笔者认为我国的债务总规模并不高。因为一个经济体的负债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中介的活动是分不开的。经济增长需要信贷支持,而融资结构的差异在债务累积速度上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有两个因素需要考虑:一个是高储蓄率,另一个是股权融资欠发达。考虑这两个因素,中国的整体债务水平相对正常。

我国债务水平的几点分析

(一)高储蓄率必然带来高负债

从个体企业和家庭的微观角度来说,更多的储蓄意味着借贷需求更少。但宏观意义上的含义却有所不同,因为储蓄和借贷活动并非在经济体的各部门均匀分布。我国的家庭部门为净储蓄者,而企业部门为净借贷者。家庭部门的高储蓄率意味着更多的储蓄盈余可以转化为企业部门的投资,这一转化过程除非通过股市实现,否则就会导致借款人积累更多的债务。正因为如此,储蓄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重要变量。高储蓄通过快速动员资源为投资增长提供融资,进而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笔者用国际清算银行(BiS)的非金融负债数据考察储蓄率与债务占比之间的关系,涵盖所有被BiS列为新兴市场的国家。通过研究发现,储蓄率与债务/GDp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性程度因样本规模而有所不同,但正相关性自身很稳健。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总体国民储蓄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总体债务/GDp就会提高3.6个百分点。基于这一相关性,中国的债务/GDp与其高储蓄率基本一致,因此属正常情况。上述分析中并没有涵盖发达国家,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情况是债务水平较高而储蓄率较低;但这也许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结果。许多发达市场(如日本),在其发展阶段的储蓄率也较高。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债务结构也不相同,因而政策含义不同。不少发达市场同样有较多的政府债务,尽管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会直接抑制这些国家的借贷能力(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的货币曾经或依然是储备货币),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扩张政策的实施。

(二)融资方式与高负债相关

在特定经济增速水平下,融资方式的选择是金融体系结构的反映。比如我国2015年的融资结构中,95%为债务融资,股权融资仅占不到5%。要使股市成为更重要的融资渠道,需要对股权融资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在没有足够发达股市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仍需通过债务累积的方式(银行贷款和债券)获得融资。笔者所作的融资结构对债务率影响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市增长与债务率上升呈负相关关系,即股市增长越快,债务累积越慢。鉴于该数据集为长时间的面板数据,笔者对数据集进行一阶差分来消除不平稳性,这意味着相关系数的绝对大小不如相关性的方向更有意义。此外,考虑到要检测的是股市发展和债务比率的相关性,因而股市市值/GDp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解释变量(主要是因为波动性较大)。尽管有这两个附加说明,但回归分析的结果仍与笔者预期一致。另一种回归分析仅使用19992007年的数据,避开了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因为这两段时期大部分国家股市市值占GDp的百分比降至个位数。剔除两次金融危机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大概是原先的四倍。

(三)基建投资推高单位GDp信贷强度

近年来我国资本回报率明显下降,引发了市场关于我国债务效率的担忧。毕竟,目前贷款余额增速为13%左右,而名义GDp的增速仅为7%。2015年每生产1单位的GDp大约需要3个单位的信贷支持,而在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需要的信贷支持不过0.8个单位左右。很多市场观察人士由此推断我国的债务、投资效率低下,难以持续。笔者对此并不认同,因为上述观点忽视了我国投资结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已经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转变为资本密集型的投资,这自然会增加单位GDp使用的资本规模。投资对GDp的贡献已由危机前(20052007年)的37%,上升到危机后(20102014年)的46%左右。尤其近年来,基建投资作为主要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更加关键的作用。如果将我国基建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与每单位GDp所需信贷支持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二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基建投资的投入大,初始回报率低,投资周期长。简单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说无疑较为低下。但基建投资对经济有巨大的外溢效应,包括降低其它部门的生产、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整体的生产效率等。根据估算,20142015年间,我国修建的铁路、公路等交通类基础设施,除去其自身对投资的直接贡献之外,在未来5年内大约会产生约3%的GDp外溢效应。世界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也有类似估算,即基础设施类的资本存量每上升1个百分点,对其它行业的总产出外溢效应大约为0.1个百分点。

政策宽松与改革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