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十篇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十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1:53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篇1

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C931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问题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 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 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 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 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 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DB/oL].2001.

[7] 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 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 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11]Sharonnovak,StevenDeppinger.Sourcingbydesign:productcomplixityandthesupplychain[J].managementScience,2001,(1).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研究热点;学科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日趋复杂,工商管理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国内许多学者非常关注在新形势下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并进行有益的探索,这对提高我国工商管理研究水平、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对研究人员把握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的最新趋势以及促进和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学界较有影响的期刊都是大有裨益的;也有助于扩大和提高我国工商管理学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趋势,综合考虑国际上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工商管理研究领域分为3部分:职能管理领域、应用领域、综合领域?在探讨各分支的热点及重点时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分类方法将工商管理分为11个类别心1。

1本文对国内外工商管理各领域的研究

内容、热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以发现国内外研究的差距,旨在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国内一些学者作过类似统计,本文工作的特点和创新之处在于:①选用的期刊范围。国内外管理学科期刊种类繁多,选择的期刊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囊括管理科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本文和前者选择的期刊存在着交叉,同时也存在不同,所以二者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②统计的时间范围。本文统计年限为1995年1月一2005年12月。覆盖年限较长且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③管理学学科分类代码。本文为自然科学基金委2004年最新编制的管理学学科分类代码。④增加了国内外各研究领域的纵向详细统计和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确定各个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热点问题非常关键。本文通过阅读在近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重要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国内外期刊上相关综述性的文章以及其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确定了工商管理各分支的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能够反映各研究领域的主要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题目、摘要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内外管理学界主要学术期刊1995一2005年发表的文章进行检索,以此得到各年度不同领域发表文章的数量,并在对摘要和相关文章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各个分支研究重点的变化和特点。

2国内外工商管理研究热点分析1)国外工商管理研究历程。

工商管理的研究在国外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本文在综合工商管理各分支核心刊物的基础上,选择了sci和SsCi中影响因子大于o.5的50种期刊在1995—2005年发表的论文作为检索目标,通过对文章的题目、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出了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趋势及热点,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文献重复引用的现象我们采用了逐篇检索的方式。

从国外的检索结果来看1995—2005年间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理论的研究上升趋势比较明显,而企业技术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方向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图l中还可以看出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财务管理以及企业理论是国外工商管理研究较多的分支,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更广的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如何面对运作管理觑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人力蛊源管理——斗一信息忤理与应用一一非企赢业利文组化织管理一市场营销——_一企业理论一一企企业业技臆术略管管理理?一项目管理图l1995—2005年工商管理各分支在国外主要期刊对比更加成熟的客户、如何通过资本运作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力等工商管理的基本研究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因而理论界相关的研究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我们认为战略管理也是很热门的分支,但考虑到企业对战略规划的保密性,公开发表的文献相对较少。

在对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得出了国外工商管理研究的热点。

2)国内工商管理研究历程。

在选择国内工商管理期刊时主要参考了以下相关资料: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管理学界20种重要学术期刊,②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③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点期刊目录,④北京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根据上述资料选出国内工商管理研究领域的40种主要学术期刊。

本文以40种期刊发表文献的关键词、题目以及摘要为检索目标,通过逐篇检索的方式,得出了国内1995~2005年工商管理研究的趋势及热点问题。

从的走势来看,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日趋活跃,每个分支的文献数量都呈较快上升状态,其中尤以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理论发展更快。一方面国内近年来逐步从以政府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以企业为主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面临着诸多不适应现象,这是工商管理理论研究发展的根本推动力;另一方面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在1996年设立管理科学部,随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教育部在1998年都先后将管理学从其他学科中分列出来,成为与理学、工学、经济学等并列的学科,这些事件都表明了工商管理正逐步为科学界、政府部门和社会认可,开始走向成熟。

从横向来看,企业运作管理是国内研究最多的分支,该分支无论在文献数量还是发展速度上都远高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中国加入wt0以后,对外开放度逐步加大,宽松的政策环境、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需求正在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作为市场重要组成的企业对提高运作效率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因而企业运作管理成为理论界追逐的焦点。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劳动力、原材料的竞争,更大程度上体现在资本、管理水平的竞争,这些都成为近年来中国工商管理研究非常活跃的分支。同时市场营销和企业理论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技术是企业运行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国内企业技术水平比较低,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中国因此每年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购买技术,预计未来企业技术管理也将成为工商管理研究的热门。

3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趋势比较1)数量分析。

为了使结果具有可比性,将国内、国外发表文章分别以100%为基数,以各年度文献数量与总量的比值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了1995—2005年中外工商管理发展对比图(见图3)。图中表明,国外工商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各年度发表文章数量趋于稳定,新领域的进入和旧领域的淡出之间平稳过渡;而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则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发表文章的比重由1995年的3%增长到1995—2∞5年国内外工商管理发展年的16%。

采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我们得出了国内外工商管理各分支研究内容的对比图。图中表明,国外研究较多的分支有企业运作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理论,而国内研究较多的是企业运作管理、企业理论、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这说明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不仅在文章数量上有大幅增长,而且热点分支的研究也接近于国外。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应用国际化的视野研究国内工商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国内工商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最大的不足是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度上还有较大差距。

2)国内外工商管理热点问题比较。

总体来看,国内工商管理的研究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国外主要研究领域在国内均有涉及,但是具体到一些热点问题还存在较大差异。①企业运作管理是国内外关注最多的分支。最近1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一新兴技术对企业原有的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纵向一体化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供应链管理方式(横向一体化)应运而生,与此相对应引发了一系列的研究热点。国外目前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整个供应链或者物流链的管理和控制,相关的研究热点有闭环供应链、配送中心、敏捷制造、精益生产、业务流程重组等;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优化和企业运作效率的改善方面,相关的研究有供应链建模方法、存货制度、柔性制造系统、作业调度、牛鞭效应、全面质量管理等。从研究侧重点来看表明中国企业运作管理水平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而且中国理论研究还不能很好地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②市场营销是国内外差距较大的分支。现代社会正在逐步进入全面的买方市场,而企业面对的是成熟的消费者群体,这一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最近10年发表的文章来看,国外在传统的品牌营销、渠道策略、广告促销等研究方面趋于稳定,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一对一营销、客户资产、客户生命周期、体验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成为研究较多的热点;从国内情况来看,发表文章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广告、渠道、品牌建设等方面,另外在理论界也引入了一些新兴的营销概念,比如绿色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等,但相关文章题目和摘要表明,多数新兴的营销理念为介绍和综述性的,与实际联系的较少。③项目管理是国内起步较晚的研究内容,分析国内外项目管理领域发表文章的题目和摘要认为国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复杂项目的集群管理、全球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模式等方面,侧重于对项目的整体运作;而国内的检索结果表明项目的融资、安全施工、进度安排等方面发表文章较多,从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来看更侧重于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④技术管理、信息管理是国内外差距较小的分支。结合检索结果及对部分文献的阅读认为中国在这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另外与国内实际情况结合紧密的一些热点也处于先进水平,例如国企改革、中小企业成长机理。

4提高我国工商管理水平的建议

课题组在总结研究最近10年来国内外工商管理学科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的基础上作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分析,我们对加快我国工商管理学科发展做出如下探讨,供大家参考:

1)从文章题目、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来看,国内比国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比如绿色营销、核心竞争力、跨国并购等领域的研究首先在国外形成热点,随后我国学者将相关理念引入并加以研究。国内在一些我国独有的实际问题解决方面的研究有特色,而多数管理理论则是在引进和消化西方文化及其管理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管理体系,往往是国外形成热点后国内再引入。国内的管理学者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相关的热点持续深入地加以研究,这将有助于我国管理学科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管理学各分支问相互渗透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又一特点。

论文的检索过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新技术对组织结构和商务模式的影响、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创新机制设计、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与营销结合的服务运作管理对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等。

3)国内外工商管理在研究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存在差别。

国外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将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国内的研究经常停留在引进和介绍国外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对一些新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国内研究应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强调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而国内多是思辨研究,定性分析的较多,定量研究和试验性成果少。

4)分析所检索文章的题目、摘要及部分文章内容认为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理论性和学术性论文少于应用性、经验性的论文。

这表明工商管理学科在我国仍处于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理论方法为主的阶段,缺乏结合我国实际的自主性学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5)与国外相比国内工商管理学科有些分支没有自己的核心刊物。

比如企业文化、非营利组织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只能发表在一些综合性或者以其他领域为主的期刊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国内应加强期刊建设,建立相应的案例库和数据平台,为管理学学术交流提供很好的平台。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篇3

热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热带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研究热带农产品的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1]。探讨热带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领域与体系架构,对于提高热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热带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热带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已加入wto,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全面启动,中国的热带农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如何使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在新的形势下为我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架构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是随着热带农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主要是开展热带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的调查,进行热带农业区划研究,例如:《华南各省区自然区划》、《华南各省(区)橡胶等热带作物宜林地选择及开发利用》两项成果均获得了1979年广东省科技大会奖;80年代,在继续做好热带地区农业区划工作的基础上,也开始了区域热带农业发展战略、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等问题的研究,特别是1982年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开始创办热带农业经济学的专科班,开始探讨热带农业经济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系统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农业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在专业委员会的推动下,热带农业经济学学科体系逐渐构建起来,例如:《海南岛农业区划报告集》在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科技三等奖,《全国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候区划的研究-中国橡胶树气候区划》和《中国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海南岛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均在1985年获全国农业区划成果一等奖,《我国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研究-我国天然橡胶与椰子生产发展研究》在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热带作物种植业区划》在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大力发展热带作物,热带地区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特别是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之后,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集中于热带农业产业与区域发展等问题上,在推进热带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热带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1世纪,国家大力支持热带农业发展,连续的八个“中央一号”文件,都落实在农业问题上,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从热带作物产业经济研究、热带地区农村区域发展研究、热带农业资源环境经济研究等拓展到热带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国际热带农业研究等领域。

2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许多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就目前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于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2.1研究领域与学科内容滞后于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形势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大规模开发热带作物资源的决定,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热作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促进我国热作产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与大农业比较起来,由于热带农业所占地份额比较小,社会关注度不够,热带农业的保险、补贴政策,热带农产品的收储机制、农村的贫困问题,资源环境高效利用问题等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很多领域未拓宽,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建设还跟不上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步伐,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热带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是未来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中应重点考虑的内容。2.2缺乏自身的特色热带农业不同于传统的大农业,热带作物多属多年生作物,其生长习性不同于粮棉油等传统农作物的生长习性,以致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济研究。目前,热带农业经济的研究还是按照传统农业经济研究的方法来进行的,缺乏创新;热带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描述不够清晰,容易与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一些理论混淆,体现不出自身的特色;同时,也缺乏系统的专业教材,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一门学科没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那么这门学科发展就相对缓慢。2.3其它的一些问题①热带农业经济学尚未构建完整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②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的建设定位还相对模糊;③由于热带农业经济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地域性、系统性、社会性等特点,更加大了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难度等[2]。

3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的意义

3.1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世界热带作物重要的生产区和贸易区之一,但是热带农产品表现出较弱的产业竞争力,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常发生,并且在一系列的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进程中,屡遇瓶颈。在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热带农业产业要在市场中赢得地位,赢得生存与发展,就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备研究队伍与学科体系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专业的指导,将热带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2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为国家、热区政府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热带农业受到了农业部、热区政府的重视,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建设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可以为国家、热区政府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提供基本信息,为各级领导发展热带农业提供决策理论依据,明确主攻方向,制定发展目标。而现实中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滞后,信息的不对称,制约着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的修正和完善。因此,为了政府能够及时掌控热带农业发展动态,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十分迫切的。

3.3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是国际热带农业合作的需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和深化,区域贸易自由化日趋明显,我国与热带地区国家的经济贸易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大湄公河次流域国家、非洲、南太平洋岛国合作纵深推进,再者,当前的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和经济体系重设,中国热带农业应该抓住历史的契机,开展科技外交,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才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开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建设热带农业经济学科体系,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及时接收和分析最新经济资讯,为我国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国际热带农业经济研究接轨,加强热带农业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参考。#p#分页标题#e#

4未来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趋势

热带地区多处发展中国家,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热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展开,许多关系到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重大问题,先后成为热带农业经济的研究重点。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热带农业与热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①热带农业国际化进程与市场化程度加速,从而竞争程度进一步提高;②热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地区之间的协调问题愈来愈受到政府的关注;③改革向纵深发展,土地、金融、财税、政府等方面的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和有所突破;④热带农业微观管理和产业组织将进一步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基于这些变化与特点,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研究领域方面,主要表现为“热带农产品的供给安全和质量安全”、“热带农业灾害与风险管理”、“热区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国际贸易与经济自由化”、“收入、贫困与农村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现代数理经济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量模型与分析方法已成为国内外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主流方法,由以前的注重定性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为主。随着热带农业、热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由注重产业宏观领域转向了微观经济问题,从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转向产业链的微观层面,加强了与信息的结合,加强了农业企业层面的研究[3]。

5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的架构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的架构,应该紧扣热带农业经济研究的对象、学科性质和特点,从任务、内容出发,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就可构建和形成一定特色的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4]。

5.1热带农业产业经济

主要开展现代热带农业宏观发展战略、主要热带作物产业宏观发展战略、热带农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热带农业产业基础与组织、热带农业产业发展与模式、热带农业产业管理与政策、热带地区畜牧业、热带海洋渔业发展战略问题、国家农业政策、国家热带农业政策等研究。为制定热带农业产业,为制定的热带农业产业政策提供经济理论依据。

5.2热带农业区域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区域热带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热带农业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创新、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热区农村发展政策与评价、热带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与对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问题、热带农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热区农村贫困与反贫困政策措施、热带地区农村扶贫模式、热带地区城镇化问题等研究。为国家制定区域热带农业的发展战略、区域规划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5.3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经济

主要开展以生态与环境为中心的热带农业和热区农村生态与环境经济及政策研究;以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为中心的热区农村能源建设和现代热带农业能源需求研究;以土地和水资源为主的热带农业资源管理研究。目前的主要研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热带农业污染防治、热带地区农村环境保护、热带农业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管理、热带地区农村能源建设、热带农业能源结构、气候变化与热带农业生产、全球变暖对热带农业的影响、生态扶贫政策、天然橡胶林生态建设、经济地理和城乡区域管理等。这些研究可以为热带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热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5.4国际热带农业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农业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热带农业“走出去”发展战略、中国热带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中国热带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热带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战略、国际热带农产品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热带农业问题、热带农产品进出口关税问题、国际热带农业经贸合作与交流等。为提升我国热带农业的发展水平、增强我国在热带农业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提供策略。

5.5热带农业技术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农业技术经济与热带农业科技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研究重点是热带农业技术进步理论与政策、热带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区域热带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热带作物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现代热带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与政策、热带农业市场风险管理和预警及政策研究、热带农业经济模型与政策效果预测评价等,为提升我国热带农业的科技含量提供依据。

5.6热带农业信息经济

主要开展热带农业信息收集和整理及分析、热带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热带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数字化管理技术、热带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热带农业精确决策理论与技术、热带作物模拟模型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热带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网络信息系统开发、GiS技术应用、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热带农业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及管理、热带农业风险管理信息化、热带农产品安全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热带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及市场等方面信息的监测和智能信息分析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等,为热带作物产业发展规避风险提供指导。

6推动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架构的建议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的架构,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调整自身的研究内容、学科定位、框架和体系,具体说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6.1坚持正确的学科指导思想

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以服务热带农业、热带地区农村发展和推动热带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集群化为基本出发点,以面向社会普及热带农业经济管理知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中、初级热带农业科研与推广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为中国热带农业和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6.2系统凝练热带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与学科建设重点和发展方向

针对当前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应该组织全国热带地区高等农业院校和热带农业科研院所的力量,对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发展方向展开讨论,组织学者们对热带农业经济理论、方法和应用领域开展系统的讨论,逐步在某些方面形成共识;同时,对热带农业经济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开展调查,了解全国热带地区高等农业院校热带农业经济课程开设、教材使用、师资配备及学科发展的一些情况。#p#分页标题#e#

6.3合理引进人才,完善人才队伍

学科队伍是研究领域与学科体系建设的主体,研究领域的拓宽与学科体系建设必须依靠学科队伍来实现,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提高热带农业经济的研究水平,也不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体系。既要引进适合于学科发展需要的高学历、高职称的研究人员与教师外,还要从热带农业管理部门中引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管理人员来完善人才队伍。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篇4

Ki为数据源,用CiteSpaceⅡ的关键词聚类和突变词检测功能,客观全面分析了国内知识图

谱研究热点及相关学者?研究前沿及热点与前沿的演化,以揭示国内知识图谱研究进展?

〔关键词〕知识图谱;CiteSpace

Ⅱ;共词分析;研究热点;研究前沿;VoSviewer

Doi:10.3969/j

.issn.1008-0821.2014.01.019

〔中图分类号〕tp399;G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1-0084-05

ResearchDevelopmentofmapp

ingKnowledgeDomainsinChina

——analysisBasedonCiteSpaceⅡ

SunYushengQiuRongrongDengXing

(Schoolofmanagement,Hu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68,China)

〔abstract〕”BZ〗withtheCnKiasdatasource,thisarticlemadeuseofthekeywordcluste

ringandburstdetectionfunctionofCiteSpaceⅡ,analyzedresearchhotspotsand

relatedscholars,researchfrontierandtheevolutionbetweenhotspotsandfront

iersobjectivelyandcomprehensively,inordertorevealtheresearchdevelopment

ofmappingknowledgedomainsinChina.

〔Keywords〕mappingknowledg

edomains;CiteSpaceⅡ;co-wordanalysis;researchhotspot;researchfrontier;VoSvi

ewer

作为一种可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可视化揭示学科?领域?主题发展概貌的方法,知

识图谱可辅助学者多角度直观审视领域研究主体(含机构)及其合作?研究热点及前沿?研

究结构和现状?研究范畴等,其理论及应用研究逐渐成熟,成为科学计量?信息计量?文献

计量等领域新兴研究热点,发文量近年来成倍增长,呈J型曲线走势?

知识图谱根据构建方法分为传统计量图谱?三维构型图谱?多维尺度图谱?社会网络图谱?

自组织映射图谱?寻径网络图谱[1];所用工具包括引文分析软件HistCite?统计

分析软件SpSS?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netdraw?Ucinet等;所用方法涉及词频分析?共

词分析?共被引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所研究主题经历算法?复杂网络分析?科学

动态性内容分析,并趋于融合;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根据研究性质分为学科研究(如管理

学?医学等)?主题研究(如政府绩效管理?创新研究等)和其他研究(如辽宁省高校自然

科学学科分布与合作网络)[2],根据实际应用分为科研领域?教育领域?社会问

题领域等[3];存在研究缺乏标准?方法不系统?深度不够?中文引文数据库不完

善?工具兼容中文文献不理想等[4]问题?

本文基于CiteSpaceⅡ分析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热点?前沿及热点与前沿的演化,以揭示其研

究进展?

1数据来源?研究框架?工具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CnKi)相较其他中文数据库,文献数量最多,覆盖面最全,为确保来源数据的高

相关性及高质性,本文以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知识图谱”为检索词,用主题方式进行

检索,共得到552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13年8月24日,发文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并

保存为refworks格式?此外,国内“知识图谱”最早出现在陈悦和刘则渊于2005年发表的《

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一文中?

1.2研究框架

本文基于CiteSpaceⅡ和共词分析法,用路径搜索算法精简生成作者和主题词共现网络,分

析研究热点及相关学者;用突变词检测算法探测突变词及其突变率,分析研究前沿;生成关

键词时区视图以分析研究热点与前沿的演化,最终揭示国内知识图谱研究进展?

1.3研究工具与方法

1.3.1CiteSpaceⅡ简介

CiteSpaceⅡ是陈超美博士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及共引网络理论[5],适用于多元

?分时?动态复杂网络分析的?支持iSi格式(可将部分其他格式转换为iSi格式)文献数据

导入的开源知识图谱软件?其以可视化图形展现并识别学科前沿及其演进路径?经典基础文

献,辅助用户挖掘?分析科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并通过关键词聚类和突变词探测来确定领

域研究热点和趋势[6]?此外,还可进行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作者

共被引?文献共被引等分析[7]?

1.3.2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法最早由法国文献计量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提出,基本原理是统计一组词两

两出现在同一文献中的次数并基于此进行聚类,通过分析词所代表学科和主题结构深度剖析

当前研究热点[8]?

2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现状分析

笔者用CiteSpaceⅡ的数据格式转换工具转换并导入国内知识图谱文献数据,进行相应设置

后生成所需图谱:在“preferences”中选择“Chineseencoding”选项;设置“timeScal

ing”为1年;“termSource”选择为title(标题)?abstract(摘要)?Descriptor(叙

词)?identifiers(标识符);“nodetypes”选择“author”;阀值设置为top30;最

后点击“go”运行CiteSpaceⅡ,生成通过不同颜色及大小反映各知识节点及其关联的作者

与主题词混合图谱,见图1?其中,方形节点表示热点术语,圆形节点表示作者;节点大小

表示出现次数;节点年轮颜色及厚度表示出现时段;紫红色外框节点是发生研究转向或引发

大量学者关注的关键节点;节点间连线颜色和粗细表示关联年代及关联度[9]?FL)〗

2.1研究热点及代表作者分析

由图1可看出,该共现混合网络聚类效果不明显,呈星形结构,研究力量较分散,一方面,

作为研究方法,知识图谱实现方式?构建工具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不同领域学者多用知识

图谱进行各自领域主题研究?紫色外框主题词节点“知识图谱”?“科学知识图谱”?“科

学计量学”?“研究热点”?“信息可视化”具有较高中心性及频次,为关键节点,其他主

题词节点星形分散在其周围?从与主题词共现的作者连线颜色看,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候

海燕?候剑华?陈悦?许振亮等构成的合作团队最早开始该领域研究,其中紫色外框作者节

点刘泽渊?侯海燕?许振亮中心性较高,为核心作者?刘泽渊教授将知识图谱引入国内并创

建了wiSe(网络——信息——科学——经济计量)实验室,其带领的研究团队(包括侯海燕

?陈悦?侯剑华等)开拓了国内知识计量学与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的新方向[4];南

京大学宗乾进?袁勤俭?沈洪洲等构成的合作团队近两年发文量较高,该团队利用其开发的

多功能数据处理软件popCite处理所收集原始数据[8],用CiteSpace?VoSviewer

?Ucinet等工具构建信息管理?旅游?管理学?金融等学科知识图谱,发表了系列论文,为

知识图谱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他学者合作关系不太明显?

研究热点是特定时段内数量较多且有内在联系的文献共同探讨的科学问题或内容,通常其频

次?中心性较高[10],国内知识图谱领域中心性及频次均较高的前16个热点术语

(频次均不小于23?中心性均不小于0.01)见表1?可看出:“知识图谱”词频?中心性

均最高,这与检索词为“知识图谱”有关;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分析原理?研究内容?研究方

法?数据源及分析工具4方面?

表1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热点术语的频次

2.1.1分析原理

知识图谱定义的详略程度及侧重点各异,或注重结果展示(如可视化效果),或说明理论基

础(如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科学学?信息科学?统计学?图形学等),或强调研究方法

(如引文分析?共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但其内涵较一致:揭示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

结构?进行知识发现,属科学计量学范畴[11]?“知识图谱”的出现为文献计量

发展奠定了新的里程碑,广泛用于各学科领域,是“科学计量学”?“科学计量”研究最前

沿,同时“可视化”?“信息可视化”技术使“可视化图谱”得以实现?图1中

“信息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科学计量学”?“知识地图”及刘则渊和陈悦形成的

蓝色多边形网络为国内知识图谱领域早期研究主题及相关学者,知识图谱源于科学计量学,

雏形是知识地图,其较知识地图更能揭示知识间联系及进化规律[12]?早期主要

研究概念?发展历程及定位等,以借鉴为主(翻译国外专著与文献),并结合实例展示其研

究方法与应用现状[13]?从与分析原理主题词共现的作者节点看,国内从事该方

面研究的主要有刘则渊?侯海燕?侯剑华?陈悦?杨中楷?葛莉?赵玉鹏?尹丽春?许振亮

?庞杰等?

2.1.2研究内容

知识图谱涉及的研究主题较广泛且分散,主要研究具体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

等,从图1所示连线颜色可看出,其主要应用领域根据时间先后涉及“科学学”?“管理学

”?“情报学”?“竞争情报”?“体育科学”?“图书馆学”等?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笔

者认为该领域应用研究主要分为知识基础与知识构成,主流学派及代表人物,研究结构及演

化规律,研究热点?前沿及趋势,研究机构空间分布及学术合作五方面?具体体现为节

点“理论体系”?“学术群体”?“代表人物”,“研究进展”?“研究方向展望”?“前

沿领域”等?此外,还涉及“生物”?“人因工程”?“环境”?“信息”等主题研究?从

与研究内容主题词共现的作者节点看,国内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主要有侯海燕?袁勤俭?宗乾

进?沈洪洲?李江波?杜维滨等?

2.1.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决定研究内容揭示的角度?结合图1?表1可得出知识图谱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共

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引文分析”?“聚类分析”及“共引分析(共被引分析)

”等?“共词分析”可进行主题分析,系统?全面?直观了解学科结构及发展状况,预测发

展趋势;“社会网络分析”旨在构建描述群体结构关系及行动者对群体或内部个体影响的关

系模型;“引文分析”可揭示高被引文献,减少数据分析量,简化研究;“聚类分析”根据

彼此相关度分类对象,使类内尽量相似?类间尽量相异,以揭示对象间关系,分析研究过程

;“共引分析(或共被引分析)”通过测度两个或多个分析元素被其他元素共引情形来量化

元素间关联度,进而刻画科学发展的动态过程?图1显示,“共被引分析”包括“文献共被

引”?“作者共被引”?“作品共被引”等;“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词频

分析”?“作者共引”?“文献共引”等研究方法频次及中心性均较低?此外,从与研究方

法主题词共现的作者节点看,国内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主要有王琪?刘则渊?侯海燕?侯剑华

?卢章平?赵勇?赵玉鹏等?

2.1.4数据源及分析工具

数据源选择对知识图谱构建至关重要,多以数据库或期刊为导向?由于CSSCi收录文献质量

较高且含有参考文献信息,国内具体领域研究状况分析多以“CSSCi”为数据源;同样,由

于“webofScience”(iSiweb的全称)引文数据库收录文献齐全且回溯时间久远,国外具

体领域研究状况分析多以“webofScience”为数据源;此外,也有学者以具体领域“核心

期刊”为数据源进行期刊评价,为相关研究人员投稿?期刊自身发展提供参考?分析工具是

实现图谱应用研究的途径,目前多用CiteSpace?从与数据源及分析工具主题词相关的作者

节点看,国内从事该方面研究的主要有赵蓉英?汤建民?姜春林等?

2.2研究前沿分析

本文通过CiteSpaceⅡ的Kleinberg算法检测主题词词频变化率,获取知识图谱领域突变词

(出现频次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使用频次增长率明显提高的术语),以此确定研究前沿

及趋势[7],最终得到17个突变词,将其按突现率高低及其突变时间段列出,详见

表2?

2.2.1注重计量?分析方法与可视化研究

计量分析?分析方法与可视化对知识图谱研究至关重要,“科学计量”?“知识计量”?“

信息计量”依次成为各阶段研究前沿,从知识计量及信息计量角度研究知识图谱成为新的发

展方向?“共引分析”?“作者共引图谱”?“代表人物”等是国内知识图谱2006-2009年

研究方法的趋势,“共词分析”则是2011-2012年研究方法的趋势?可视化技术的引入使传

统二维或三维图表?社会网络等形式的知识图谱表示过渡为“可视化图谱”,成为知识图谱

表示方法的发展趋势?学者关注的焦点?

2.2.2应用领域以学科为主并逐步扩展

随着理论基础及构建工具的发展和成熟,知识图谱成为新研究方法并受到领域学者的广泛关

注与应用,体现为突变率较高的“科学学”?“管理学”?“创业型大学”?“eRp”?“

创业教育”等,结合突变时间可看出,知识图谱引入国内后迅速在学科领域得到应用,并逐

渐扩展到主题分析,其中创业教育是近两年国内知识图谱的主要研究主题?

2.2.3研究主题以研究进展?前沿领域?作者关系为主

国内知识图谱研究通过“研究进展”整体把握研究主题?整体状况?核心内容;通过“前沿

领域”准确把握学科研究主题演化及最新动态,预测发展趋势;通过分析“代表人物”及所

涉及学术群体了解领域研究力量分布和合作关系,常用方法是“作者共引图谱”?

2.3研究前沿与热点的演化

为更好展示研究热点与前沿的演化过程,本文用CiteSpaceⅡ生成热点与前沿词汇的“time

Zone”时区视图,见图2(隐藏了最大节点“知识图谱”,以更好展示演进状况)?其中,

节点及其大小表示热点术语及其出现次数,其他特征(如年轮?连线等)含义与图1相同?

分析图2?表2可大致得出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热点与前沿的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科学知识

图谱的引入与信息可视化密切相关,而要确保知识图谱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就必须采用科学

计量方法,两者均为知识图谱研究的核心,始终受关注;2006年主要研究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包括词频分析?引文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其中,共引分析?作者共引图谱?代表人物

等突变率较高,作者共引分析成为研究趋势;2007年开始研究知识图谱应用,主要集中在管

理学?科学学?创业型大学等领域;2008-2009年侧重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研

究前沿;2010年,随知识管理研究不断发展,知识计量成为知识图谱新研究思路,同时重视

可视化技术研究及应用;2011-2012年向综合应用方向发展,通过知识图谱方法全方位研究

学科领域进展,重点关注创业教育和共词分析法,信息计量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3结束语

本文用CiteSpaceⅡ,从研究热点及其代表作者?研究前沿?研究热点与前沿的演化三方面

分析了国内知识图谱研究进展:研究热点集中在分析原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数据源及分析工具四方面:分析原理侧重知识图谱概念解析?发展历程研究;研究内容

包括学科领域知识基础与知识构成,主流学派及代表人物,研究结构及演化规律,研究热点

?前沿及趋势,研究机构空间分布及学术合作等;研究方法多用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引文分析?聚类分析及共引分析(共被引分析);数据源多用CSSCi和webofScience,分

析工具多用CiteSpace?研究前沿注重计量?分析方法与可视化研究;应用领域以学科为主

并逐步扩展;研究主题以研究进展?前沿领域?作者关系为主?研究热点及前沿演化过程为

:始终以信息可视化和科学计量为研究核心,2006年侧重构建方法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集中

在2007年和2010年,2008-2009年侧重构建方法?构建工具?数据来源研究,2011-2012年侧

重通过知识图谱全方位展现学科领域研究进展,创业教育和共词分析法?信息计量将成为知

识图谱新的研究趋势?

下一步,笔者将用Ucinet?VoSviewer?SpSS等工具,采用多种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国内

外知识图谱研究进展,尤其是构建方法,为后续构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知识图谱奠定基础

?

参考文献

[1]陈悦,刘则渊,陈劲,等.科学知识图谱的发展历程[J].科学学研究

,2008,26(3):449-460.

[2]魏瑞斌.国内知识图谱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55(8):126

-130.

[3]廖胜姣,肖仙桃.科学知识图谱应用研究概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1

):122-125.

[4]肖明,陈嘉勇,李国俊.基于CiteSpace研究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

情报工作,2011,55(6):91-95.

[5]孙雨生,仇蓉蓉.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网格门户进展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3,(1):59-66.

[6]王霞.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知识管理研究可视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

(20):175-178.

[7]姜春林,刘盛博,丁.《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研究热点及其演进知识图谱[J].中

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6):954-958.

[8]宗乾进,沈洪洲.2009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热点和知识来源谱系——南京大学知识图

谱研究组系列论文之一[J].图书馆杂志,2011,30(6):13-19.

[9]严若谷,周素红,闫小培.西方城市更新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化[J].人文地理,2011

,(6):83-88.

[10]姜阳阳.基于共词分析的组织变革知识图谱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

.

[11]赵丙军,王霞,司虎克.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知识图谱研究[J].图书情报工

作网刊,2012,(8):23-31.

[12]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

-154.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篇5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个体差异;分类教学实践模式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国家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秉承“夯实基础、面向应用、培养创新、国际接轨”的办学宗旨,在创造性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下,完善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完成了学科方向布局、分类分层培养课程体系建设[1]。基于总的学科发展与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划的目标,我们对主干课程之一的数据库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中的核心和基础,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数据库课程不仅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等的必修课程,也是大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与实践技能。在同济大学计算机系的本科专业必修课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由于学科发展和分类分层培养目标的确立,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与体系需要进行新的规划与设计;另一方面,数据库课程相关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创新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取向等多方面的差异,也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研究课题。要取得好的教学与实践效果,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所长,需要不断的研究与探索课程的教学实践模式。

基于计算机系学科发展与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根据数据库课程自身的特点、数据库相关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并参考国际、国内一些主要大学数据库课程的教学资源和科研文献,我们提出一种数据库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3种类型,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侧重不同的教学与实践内容,更好地体现该课程教学的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与实用性。

1课程的教学对象分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2]。

但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背景和创新能力并不完全相同,如有的学生数学基础好、擅长理论分析,有的学生编程能力强、喜欢软件开发,有的学生则倾向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管理。因此,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总体规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对象与培养目标分为以下3种类型:

1)理论强化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具备坚实深入的数据库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独立开展科研和实际工作。

2)工程研发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掌握数据库基础理论和主流数据库软件产品,以及数据库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具备较扎实的研究与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技能,成为国内乃至国际认可的高级研发型工程技术人才。

3)应用管理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将掌握数据库系统基础理论,以及数据库系统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主流数据库软件产品,能较好地设计、管理与评估数据库项目方案。

目前,国内已有许多高校,以不同形式的实验班或培训课程,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别培养。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实验班”、同济大学的“图灵班”和“卓越工程师班”等。在数据库课程分类教学与实践模式研究探索中,我们把计算机系特色教学的“图灵班”、“卓越工程师班”和其他学生分别作为数据库课程教学的理论强化型、工程研发型和应用管理型对象。

2课程的分类教学与实践模式

对于上述3种不同培养目标的学生,我们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总纲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调整课堂授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选用不同教材,安排不同的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开展不同的课后活动,引导学生研究与解决不同的开放思考问题,尽量充分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研发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在各自擅长和需要拓展的领域内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2.1分类调整授课内容

数据库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基础理论、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关系查询处理和查询优化、数据库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以及数据库技术的新进展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有针对性地拓展和加强不同部分的知识。

1)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拓展和加强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强化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原理与相关算法实现,如存储、索引、查询处理及其优化、事务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等的机制与主要算法。教材上倾向于国外原版教材,即《DatabaseSystemConcepts》[3]辅之以《DatabasemanagementSystems》[4]和《DatabaseSystems:theCompleteBook》[5]。

2)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在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基础上,强化DBmS的底层算法实现与数据库系统工程设计方法,介绍基于一种主流数据库产品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教材上使用国内经典教材结合国外原版教材,即《数据库系统概论》[6]辅之以《DatabaseSystemConcepts》[3]和《Database:principles,program-ming,andperformance》[7]。

3)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则在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基础上,强化关系数据库的查询优化技术、数据库事务处理技术、数据恢复和并发控制技术、DBmS的安全技术和完整性检查技术,介绍基于主流数据库产品的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与管理技术。教材上使用国内经典教材,即《数据库系统概论》[6]辅之以《DatabaseSystemConcepts》[3]和《数据库系统原理》[8]。

2.2分类安排课程实验

数据库课程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安装与配置、数据库使用、SQL语言使用、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完整性和数据库编程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在课程实验中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不同的内容。

1)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课程实验将完成6~8个DBmS底层算法的研究与实现,主要包括存储、索引、查询处理、查询优化、事务处理、并发控制、数据库恢复等算法,另外还有一个理论方法探索或实际应用系统研发的综合大作业。

2)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课程实验将完成4~5个DBmS底层算法的实现,如存储、索引、查询处理与优化等的算法,完成1~2个通过oDBC访问数据库、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开发实验,一个实际系统工程研发相关的综合大作业。

3)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课程实验将完成6~8个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管理相关的部分实验,主要包括安装了解DBmS、SQL数据定义与查询、SQL更新与视图,数据库事务处理、数据恢复与并发控制、数据安全性与完整性以及一个实际应用开发管理相关的综合大作业。

2.3分类进行课程设计

数据库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数据库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实践能力,全面拓展数据库原理课程相关的综合研发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实现一个实际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熟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基础理论,掌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开发技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动手能力,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分析DBmS的体系结构与主要技术,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课程相关的理论技术发展与前沿动态。数据库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3个方面。

1)数据库应用系统的研发:综合运用数据库理论与技术方法设计一个较完善的有实际意义的数据库;掌握流行数据库管理系统SQLServer/oRaCLe/DB2等的应用与开发技术;利用高级语言开发完整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2)DBmS研究分析以及功能实现与扩展:以开源代码的DBmS为基础熟悉并研究分析DBmS的体系结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完成一些系统功能的实现和进行相应的可扩展性研发,形成系统分析报告、算法实现软件包和技术文档。

3)领域研究综述与热点问题研究探讨:跟踪数据库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完成相关的前沿研究或技术问题的综述,对领域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形成综述报告、技术报告或研究论文。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我们开展不同主题的课程设计,有不同的考查侧重:

1)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课程设计更强调在开源代码的数据库系统如postgres上,针对DBmS底层实现做进一步研究与扩展,以3~5人的课题小组为单位,分析开源DBmS的体系结构和主要的技术方法,并对其中某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与扩展实现;此外,强调对领域前沿的了解,对某方面理论与技术研究的综合把握与研究分析,并能对一些领域热点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完成领域某方面的综述报告和研究论文。

2)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课程设计强调在oracle或SQLServer等数据库产品基础上,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3~5人的课题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中等规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并要求对系统研发过程中的各个设计与技术实现环节能够有较全面的把握;此外,强调对领域技术动态的了解,并能对领域技术和应用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对实际系统研发能形成有效的技术方案和分析报告。

3)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课程设计将以3~5人的课题小组为单位,在oracle或SQLServer等数据库产品基础上,构建一个实用的数据库系统,强调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过程的全面把握,以及对项目研发过程中各个实践环节的全面调度与管理;此外,强调对领域研究与技术动态的了解,对系统开发与应用相关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模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分析,能对实际项目开发与管理形成有效的方案和分析评估报告。

2.4分类开展课后活动

数据库课程以各种形式的课后活动,培养不同类型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1)对于理论强化型学生,增加一些相关的领域研究现状和动态的介绍,提出一些开放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广泛地了解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学术前沿的研究热情和研究能力。由教师引导学生去找寻一些课程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热点或难点问题,主要追踪数据库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与国际期刊,国际会议如SiGmoD/poDS、VLDB、iCDe等,国际期刊如aCmtransactionsonDatabaseSystems(toDS)、ieeetransactionsonKnowledgeandDataengineering(tKDe)、VLDBJournal等,以及追踪国际国内一些著名的数据库研究小组,学生以自由组合小组形式展开针对某个主题的研究探讨,完成领域综述以及研究论文,并在讨论课上做口头报告;更进一步鼓励学生加盟数据库相关领域导师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参与相关的实际科研项目的研究。

2)对于工程研发型学生,增强数据库前沿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的介绍,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前沿的研究探索热情和研发能力,由教师或企业研发人士引导学生去探讨一些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热点问题,完成领域技术分析报告以及研究或技术型论文,并在实验课上做口头报告;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导师的实验室和课题组,具体开展一些相关实际课题的研发;引导学生在小学期的企业实习期间有效地参与和完成实践项目的调研和分析设计与实现工作。

3)对于应用管理型学生,加强数据库软件产品和应用案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对本学科技术前沿的研究探索热情和应用管理能力,邀请企业数据库工程师举行讲座,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些相关的技术热点问题,完成领域综述以及数据库系统开发案例分析报告,并在实验课上做口头报告;鼓励学生参与相关导师的实际项目研发;引导学生在小学期的企业实习期间有效地参与相关企业项目的研发与管理实践的调研分析。

3结语

数据库课程分类教学与实践模式是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模式的探索,通过对学生个体

差异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分类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集中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和课外辅导,因材施教。在数据库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中,我们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探索和逐步应用分类教学和实践模式,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实践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学生们的课程作业、实验报告、技术分析报告、应用系统设计、DBmS分析报告、领域综述报告、研究或技术论文、参与相关导师的研讨班与课题工作、期中和期末考试等情况来看,分类教学和实践模式在较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与潜力,大部分同学取得了较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当然,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数据库课程教学与实践各个环节,特别是课程自身的体系与数据库日益发展的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应用间的关联,以探索更合理、更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蒋昌俊,苗夺谦,王晓国,等.“一体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eB/oL].[2009-02-19].高教教学参考,2009,3(1):1./model1024.asp?id=1425.

[2]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2006修订)[eB/oL].[2009-09-30].cs.tongji./prog/inforweb/publish/newsdetail.jsp?newsno=904.

[3]abrahamSilberschatz,HenryF.Korth,S.Sudarshan.DatabaseSystemConcepts(影印版)[m].5thed.newYork:mcGraw-Hill,2006.

[4]RaghuRamakrishnan,JohannesGehrke.DatabasemanagementSystems[m].3rded.newYork:mcGraw-Hill,2002.

[5]HectorGarcia-molina,JeffreyD.Ullman,JenniferD.widom.DatabaseSystems:theCompleteBook[m].newJersey:prenticeHall,2002.

[6]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patricko’neil,elizabetho’neil.Database:principles,programming,andperformance[m].2nded.SanFransisco:morganKaufmann,2001.

[8]李建中,王珊.数据库系统原理[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ClassifiedteachinganditspracticemodelforDatabaseSystemCourse

GUanJi-hong1,weiQing-ting1,2

(1.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1804,China;

2.SchoolofSoftware,nanchangUniversity,nanchang330046,China)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篇6

[关键词]竞争情报 信息可视化 知识图谱

[分类号]G350

1 引言

竞争情报是当今市场激烈竞争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指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目的,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它不仅包括竞争数据的收集和行业数据、竞争对手的分析,而且还体现出企业的一项核心能力,即通过对有关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和竞争策略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生成关于企业机会、威胁、优势与弱点的新知识和情报,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能够发挥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经营战略;它既是一种信息产品,又是一种信息活动和过程。竞争情报已经成为企业等竞争实体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国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研究成果及其转化应用也比国内成熟。因此,有必要对国外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以供国内各方参考借鉴。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1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20日。检索表达式设定为top-ic=(“compefiti*intelligence”)oRtopic=(“competiti*information”)oRtopiC=(eompefiti*Sameintelli-gence)oRtopic=(eompetiti*Sameinformation),学科类别范围是所有学科领域;入库时间设定为2000―2010年;文献类型只包含期刊论文(article)。经过检索得到有效的文献记录为1522篇,总引文频次为10517,引证文献(去除自引)为9563篇,如图1和图2所示:

2.2数据处理工具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University)教授陈超美利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的一种多元、分时、动态的应用程序和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在绘制知识图谱和基于不同特征引文网络的可视化分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功能优势,能用于对学科的知识基础、研究前沿(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动态演化历程、研究热点、不同研究前沿之间的内部关系以及研究趋势的分析与探测。

3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3.1竞争情报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3.1.1重要学科领域分析从检索结果来看,关于研究竞争情报的主要学科(交叉学科)共13个,文献数最多的学科为227篇,最少为54篇;按文献数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和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工程技术、工业、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电子与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的跨学科应用、生态学、工程制造和商业金融。

将“术语”和“学科主题”作为网络节点,绘制竞争情报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图谱,有139个节点,248个连接,如图3所示:

图谱中主要有10个较明显的聚类,基本上各聚类之间联系紧密,充分表明了这10个关于竞争情报研究的主要学科领域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呈现出学科间相互交叉和融合的特征和态势。

解析图谱,按节点中间中心度大小,并结合各学科内的文献数量及被引频次,可以客观和直接地反映出竞争情报研究所属学科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基于此,按照被引频次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经济学、管理学、商学、运筹学与管理学、信息科学(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心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这表明,当前国外竞争情报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图书情报以及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并形成了较大的研究规模,具有比较丰富和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一分析结果与上述检索数据的引文分析报告内容基本一致,与竞争情报活动最早兴起于工商与企业管理领域的现实相符合,同时也反映出这样一种客观情况,即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以图书情报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科学与技术等领域在内的学术界一直重视对竞争情报的研究。另外,计算机科学领域具有唯一较高的突现度(为8.48),说明自2000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竞争情报活动中的应用有着越来越突出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竞争情报研究中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3.1.2研究前沿的知识基础分析知识基础反映出某一领域前沿的本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助于明确和预测研究前沿和动态趋势。以“参考文献”作为网络节点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些竞争情报领域中权威学者的经典文献或奠基性文章,以展现其研究前沿不断演进变化的学科知识基础。

采用类似于3.1.1的方法,以“参考文献”作为共引分析的节点,以论文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包括描述词和标识符)作为前沿术语来源,分析竞争情报研究前沿领域的重要知识基础,得到9个主要的共被引文献聚类,共有962个节点,2946个连接,见图4。

基于文献的共被引关系,按照共被引频次,在引文网络中可以形成不同的文献聚类;同一聚类内的文献在专业属性和研究主题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而不同聚类之间则具有较大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图谱中处于中心的聚类代表了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核心学术群体,周围还围绕着8个主要聚类,代表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群,包括很多竞争情报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图谱中最明显的两个文献节点分别是《竞争战略》及《企业资源和持续性竞争优势》,其中间中心度最高,均为0.22。按被引频次排列,主要文献及其作者如表1所示:

表1中列出的学者及其代表性论著,总体上展现出国外竞争情报领域各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知识基础,为后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演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3.1.3研究热点分析文献题录中的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以用于确定竞争情报研究的热点领域和重要主题。以“关键词”为网络节点,生成共词网络图谱,如图5所示,共有471个节点,958个连接。

根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间中心度衡量网络中某节点对经过该节点并彼此相连接的另外两个节点的控制能力,一定程度上表征某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间中心度在0.1以上的节点,在网络中具有较核心的位置。因此,在知识图谱中,按中间中心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模型、绩效、信息(情报)、管理、行为、系统、竞争、因特网、质量等关键词,都集中在2000至2002年,反映出当前国外竞争情报领域一直关注的研究热点。具体而言,企业竞争情报绩效评估研究包括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绩效分析指标、绩效评估流传等内容;竞争情

报与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管理等管理领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竞争情报活动中需要进行不同类型信息源的分类和选择,有关竞争对手和环境信息的搜集与分析,竞争性信息的甄别、挖掘、利用与评价,不完全信息的情报分析等,都与“信息”或“情报”直接相关;竞争对手作为竞争行为的主体,竞争对手的行为也是竞争情报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的实施竞争反应模式分析与预测竞争对手行为是竞争对手情报跟踪的中心目的;基于业务需要的各种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需要系统设计与开发理论的指导与技术方法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竞争情报活动、网络竞争情报源、网络技术在竞争情报活动中的应用等方面都离不开因特网和互联网,竞争情报工作也要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除此以外,还包括竞争情报质量评估模型与体系、竞争情报质量评价方法、竞争情报活动中的质量控制等其他热点研究领域。

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是可视化网络图谱中较大的节点,这些高频词代表了国外竞争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要主题。按照频次大小(取30以上)排列依次为:模型、竞争、信息、绩效、管理、系统、行为、技术、因特网、公司、市场、商业、设计、不对称信息、(企业)影响力、知识、质量、竞争策略、产业、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创新等关键词,在2001年到2002年间开始出现,代表了国外竞争情报研究一直普遍关注的热点主题。除上述研究热点分析内容以外,以计算机、网络、通讯和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竞争情报活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竞争情报活动最早起源于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不同企业或公司之间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一现实,最先在工业、商业等部门和领域中开展,企业或公司便必然成为开展竞争情报活动中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另外,竞争情报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与维护,竞争情报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知识管理、知识发现与竞争情报,竞争情报产业与产业竞争情报,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创新性企业与竞争情报研究以及竞争情报创新研究等,都成为近年来国外竞争情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得到学术界和工商管理界学者与专家的广泛关注。

3.2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分析

突现词是指出现频次在较短时间内突然增加(即增长速度较快)或使用频次增长率明显提高的术语。利用突现词的动态变化特性,会比一般的较高频次术语更能准确地反映出竞争情报研究的前沿领域。从大量的文献主题词中检索出所有的突现词术语,根据词频的时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而不单纯依据词频的大小,有助于较清晰地分析和了解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按照突现度这一量度指标从大到小排列,一共探测出10个突现词,如表2所示:

选择“timeZone”时序视图功能,在基于词频时间分布的网络图谱中同样标有若干个较明显的突现术语,如图6所示:

其中,2000年出现的“信息技术”一词最明显,表明国外竞争情报研究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即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竞争情报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形成了该领域中包括数据挖掘(Dm)、联机分析处理(oLap)、信息融合、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等在内、广泛使用的竞争情报处理技术。同年内的“竞争优势”也是一个研究前沿领域,表明企业内部的竞争优势成为当前国外较为关注的研究主题。竞争优势是Swot竞争情报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和对象之一,是相对于企业的竞争对手而言所具有的资源、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特殊强势因素。明确企业自身的关键内部竞争优势和劣势,把握好外部机会和威胁,有助于企业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002年的“产业(行业)”、“行为”和“知识”成为新的研究重点。首先,从产业与竞争情报的关系上分析,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同一产业或行业领域的竞争对手、产业发展状况和态势、产业政策和技术等都成为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内容;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成为信息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竞争行为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中为战胜对手、实现自身利益和取得长期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市场竞争机制的结果。竞争情报活动离不开对竞争对手市场行为的准确分析与预测,以便使企业不断地迅速作出市场反应,调整竞争策略和行为方式,确保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知识与竞争情报紧密相关,竞争情报的目标就是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战术实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知识和技术支持。此外,开展竞争情报也需要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旨在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知识”这一概念在国外竞争情报研究领域也将会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

2003年,“竞争战略”又成为一个关注的研究主题。从概念上分析,竞争策略是竞争情报的三个方面内容之一(其他两个方面为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从竞争情报产品角度上体现为一种用于企业决策的情报或策略。国外比较注重对竞争策略的研究,从现实意义上有助于指导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战略决策。特别是在2007至2009年内,公共(众)信息、市场营销情报、生存(环境)选择分别成为研究的前沿领域。公众或公共信息对竞争情报工作的影响,基于营销策略、营销战略、营销竞争力的竞争情报活动的广泛开展,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为实现长期生存与发展等方面,都需要企业随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各方面情况,准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竞争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利机会、机遇以及潜在的威胁、风险等,以便长久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有效规避风险和威胁,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这成为每个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国外研究的方向和关注点。

4 结语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篇7

思考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思考三: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转贴于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思考四: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中小学教育科研有它自身的特点,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科研。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我一再强调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联系实际,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在现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不少的教育科研工作都存在功利主义色彩,假大空现象很突出,教育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不仅没有起到教育科研工作的作用,相反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容必须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这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方向

我们明确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意义,其实也就给我们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指明了方向,即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因此,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应注重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小的课题研究为主,做到一个课题能解决一个教学实际问题即可,切忌贪多求大。这是因为:

1、工作需要。

2、自己熟悉。

3、便于操作。

4、利于推广。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种种不良现象

1.功利主义:今天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功利主义造成的,严重违背了教育科研的实质。我们知道,教育科研是一门严肃的科学,。虽然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起点低,学术性不是很强,但其科学性不容置疑。它更多的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通过研究来指导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科研的研究来达到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使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眼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如此,而是借教育科研工作为学校招来一块“金字招牌”,那些参加科研工作(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大多是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给自己脸上贴金罢了。至于所研究的内容(课题)是否对教学有益,对学生是否有切实的意义则不太关心。只要上级能肯定,给一个什么奖,那就万事大吉了。

造成科研工作功利严重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主管部门只浮于表面,而疏于管理和指导是分不开的。只要留心一点就不难看出,由于现在许多评定的项目和内容中,都有一条“科研情况”或“课题研究”情况。你想评职,没有参加课题研究,不行!你要获得诸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称号,对不起,未参加课题研究,不行!这种人浮于事的现象的确太多、太普遍了,“功利主义”能不大行其道吗?

教育科研是严肃的、科学的,它不能成为一个指标,也不需要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参与,因为它必定是理性的,学术性很强的东西。而我们今天的某些领导,不能正确认识其科学性和学术性,硬实要把它作为一项评定的指标,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科研的本质,更是把它推进了“功利主义”的死胡同。

2.两头热,中间冷:功利主义必然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两头热,中间冷”。这里所说的“两头热,中间冷”主要是指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方面,大家的热情和精力都放在课题的立项、开题和结题上。这种现象在中小学教育科研中是比较普遍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应为大家所关心的并不是课题本身,而是课题的影响力,课题在上级那儿能引起多大的注意。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功利主义”在作怪。

3.泡沫成果多:功利主义、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必然产生“泡沫学术”,在中小学教育科研热的背后,各种“泡沫”现象层出不穷,水分沙子越掺越多。在不少的科研项目中,老师为课题的名称的确化了不少心思,以取悦于领导,课题一旦获得通过,便在开题、结题方面大做文章,包装过度,大话空话不少,但对课题的实施研究过程,却并不看重。更为甚者,对研究的过程凭空想象,造假数据,东摘西抄,胡乱拼凑,把课题越吹越大,但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一些用巨资累起来的课题成果,不要说推广运用,就连本校教师甚至高课题研究的老师也不敢真正把它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谁敢拿教学质量开玩笑呢?

“功利主义”倾向是产生“泡沫学术”成果的温床,而“泡沫学术”成果的飞扬跋扈又直接刺激和助长了“功利主义”倾向盛行的势头。要纠正这些现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强调教育科研的正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并强调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功能,淡化名利,弘扬科学精神。

三、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几点意见

1.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

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顺利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功利主义思想,因此,要使中小学教育科研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必须克服功利思想,端正科研态度。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提高我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的关系,多做实事,少空谈,不为名利。这样,中小学教育科研才能健康顺利的发展,也才能起到指导教学的目的。:

2.切合实际,做小做实

中小学教育科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作为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是为搞科研而科研,不是为开展课题研究而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必须要切合实际,做小做实。所谓“小”,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着眼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工作,研究一个方面,解决一个问题,决不能贪多误得。所谓“实”,就是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应该做踏踏实实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解决我们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为名、不为利。

3.来源实践,指导实践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篇9

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001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080103流体力学01计算流体力学及应用02流体与固体的耦合力学分析03实验流体力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3流体力学901船舶原理080104工程力学01工程结构冲击振动与噪声02计算结构力学理论与应用03船舶制造工艺力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1理论力学或802材料力学903力学综合08240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0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03船舶与海洋结构物流体力学性能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5船舶原理与结构902船舶力学省优势学科082403水声工程01水下噪声机理及其控制02水中强声波及其作用03水声信号与信息处理04水声网络理论及应用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8振动与声基础904信号处理省优势学科085223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0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02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航行性能技术03船舶与海洋结构物结构性能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5船舶原理与结构902船舶力学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002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1空调制冷新技术及设备02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03舰船舱室环境控制系统及设备设计与性能优化04传热传质强化技术与数值模拟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3流体力学或807传热学905工程热力学082402轮机工程01船舶动力装置性能与系统优化设计02船舶系统与设备振动噪声控制与故障诊断03船舶节能减排与人工环境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6工程热力学或801理论力学906动力综合(3选1)省优势学科082403水声工程01舰船振动及水下噪声控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49声学基础与噪声控制技术936振动基础与振动控制技术省优势学科085213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01暖通空调新技术02建筑能源有效利用与建筑节能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3流体力学或807传热学905工程热力学085223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01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检测控制02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先进设计与制造03船舶轮机设备及系统的振动与噪声控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6工程热力学或801理论力学906动力综合(3选1)085206动力工程(专业学位)01动力机械及工程02新能源技术03动力机械振动控制与故障诊断04制冷空调与动热质高效传递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6工程热力学或807传热学或801理论力学906动力综合(3选1)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003机械工程学院080200机械工程01海工装备数字化设计理论与方法02船舶装备现代制造技术及系统03船舶装备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04精密微加工工艺与绿色可持续制造技术05船用加工装备机械系统动力学及控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1理论力学或802材料力学或810机械原理或809机械设计或812微机原理910机械工程综合085201机械工程(专业学位)01海工装备数字化设计理论与方法02船舶装备现代制造技术及系统03船舶装备机电液一体化控制技术04精密微加工工艺与绿色可持续制造技术05船用加工装备机械系统动力学及控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1理论力学或802材料力学或810机械原理或809机械设计或812微机原理910机械工程综合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004电子信息学院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1舰船电力系统02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03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13电力电子技术或814自动控制原理912电机与拖动基础或939电气与pLC技术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01信息处理理论及技术02信号处理理论及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15信号与系统或816通信原理937信号与系统或938通信原理(不与初试科目相同)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3系统工程04导航制导与控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11电路或812微机原理913自动控制原理或941计算机控制技术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01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应用02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应用03应用电子电路与系统04通信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工程05电磁场与微波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15信号与系统或816通信原理937信号与系统或938通信原理(不与初试科目相同)085210控制工程(专业学位)01先进控制技术与应用02智能信息系统与应用03现代检测技术与应用04船舶综合控制技术05导航技术与应用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11电路或812微机原理913自动控制原理或940检测与仪表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005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1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02图像处理03计算智能04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05系统仿真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17概率论与数理统计916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1智能信息处理02语义网与web技术03网络与信息安全04嵌入式系统与应用05云计算与大数据06数据库与信息系统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45计算机综合914数据库原理083500软件工程01知识工程与知识管理02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建模03语义网与web技术04项目管理与信息系统05网络与信息安全06软件测试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18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914数据库原理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01信号处理理论与技术应用02信息处理理论与技术应用03应用电子电路与系统04通信技术及其应用工程05智能网络理论与工程应用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12微机原理911电子技术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085211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01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02软件工程03信息安全技术04智能信息处理技术05web应用技术06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技术07多媒体及图像处理技术08管理信息系统09企业信息化技术10现代信息系统与远程教育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18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914数据库原理006经济管理学院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0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2生产运作管理0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04成本控制05系统分析与优化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21运筹学或822生产管理或826管理信息系统918管理学省重点学科,博士点120201会计学01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信息管理02成本管理03企业理财理论与实务04会计理论与方法05审计理论与方法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23会计学或824财务学917管理统计120202企业管理01供应链管理02造船战略管理03营销管理04生产运作管理05人力资源管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25西方经济学918管理学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120204技术经济及管理01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02物流系统评价理论与方法03项目管理04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25西方经济学918管理学085236工业工程(专业学位)01生产运作管理02企业信息化暨eRp系统的研制与实施03工程经济分析与成本控制04质量工程与质量管理05物流分析和设施规划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21运筹学或822生产管理或826管理信息系统918管理学085239项目管理(专业学位)01项目计划与控制02软件项目开发管理03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04项目质量管理05项目策划与评估06项目融资与风险管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3数学三④828项目管理学918管理学125100工商管理(专业学位)01战略管理02营销管理03生产运作管理04成本管理05物流与供应链管理06企业信息化管理07质量管理08人力资源管理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③-无④-无919政治理论+918管理学125300会计(专业学位)01成本管理02财务理论与实务03审计理论与实务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③-无④-无919政治理论+942会计专业综合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007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1材料物理与化学02材料学03材料加工工程04材料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32材料科学基础或833材料连接原理或837物理化学或838高分子化学920焊接方法与设备921普通化学或922高分子物理或925材料成型技术基础博士点,省重点学科085204材料工程(专业学位)01先进材料焊接及应用02焊接质量控制及装备03新型材料制备与成型04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05材料腐蚀与防护06高分子加工与改性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32材料科学基础或833材料连接原理或837物理化学或838高分子化学920焊接方法与设备921普通化学或922高分子物理或925材料成型技术基础008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081400土木工程01结构工程02岩土工程0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2材料力学或804结构力学924土木工程综合(4选1)1201Z1工程管理01工程建造管理02工程经济和成本控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21运筹学或822生产管理或826管理信息系统918管理学085213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01建筑与土木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2材料力学或804结构力学924土木工程综合(4选1)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009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01功能配合物及应用02纳米材料与器件03电化学工程04精细化工05环境化工06生物化工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37物理化学或835有机化学935仪器分析或934化工原理085216化学工程(专业学位)01精细化工02环境化工03生物化工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37物理化学或835有机化学935仪器分析或934化工原理010数理学院080901物理电子学01计算纳米材料与团簇02光电子学与光纤激光03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器件04能源与环境材料05现代检测技术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31物理学931电磁学或911电子技术011外国语学院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应用语言学02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03语言与文化研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41日语或242德语或243法语③610基础英语④841语言学基础932写作与翻译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012生物技术学院(蚕研所)071000生物学01动物学02植物学03微生物学04发育生物学05遗传学0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1生物化学④842细胞生物学或850遗传学929分子生物学或944微生物学090504特种经济动物饲养01蚕桑生物资源学02蚕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03蚕桑病理微生物学与病虫害防治04蚕桑生理生化学05蚕业经济与管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2化学(农)④844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930普通动物学或943植物生理学博士点,省重点学科095105养殖(专业学位)01特种动物遗传育种与养殖02特种动物产品开发03特种动物病虫害防治04营养与饲料作物栽培05特种动物可持续发展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0农业知识综合二④843普通动物学928动物生理学或943植物生理学013冶金学院(张家港校区)080600冶金工程01有色冶金工艺及新材料制备02化学冶金与物理冶金03钢铁冶金工艺及特殊钢制备04冶金资源利用与环境控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36冶金物理化学或837物理化学923冶金学或945材料近代分析方法专业代码、名称 及研究方向初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复试科目备注014公共管理学院125200公共管理(专业学位)01船舶产业与海洋公共政策02行政治理03社区管理0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①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②204英语二③-无④-无919政治理论>>>2016考研招生简章专题

>>>2016年考研秘诀!点击免费试听<<<

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篇10

【关键词】能源新形势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长沙理工大学2016年度校级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新形势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课程优化设置研究(JG2016YB0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8-02

1.引言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实现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的平衡将是未来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为此,2014年国务院了《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明确强调要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2016年,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未来十年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的路线图。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了能源行业的显著特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型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能源行业的机制体制改革以及能源互联网的兴起,对能源技术人才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中国能源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社会各界都积极投入到先进能源技术的开发与产业的建设当中,但在这繁荣的表象背后,由于技术、管理、投资等原因,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究其本质仍然是人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教育入手,大力培养人才[1]。然而,目前我国新型能源技术人才普遍匮乏,高校的科技资源优势还未完全在能源领域释放出来,在人才培养方面急需跟上国家战略发展新常态。

研究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课程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诸多环节。其中,课程学习是整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良好的课程教学是达到学习目标、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为此,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以能源的开发、生产、转换和利用作为主要的学科应用背景,在整个能源领域起着支撑和促进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国内研究生教育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未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随着研究生教育的深入发展,现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如何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及行业的人才需求,改革和完善现行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状况,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2.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认识上存在偏差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教育重点而言,以各省、直辖市相应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为契机(2013年之前还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各高校每年也进行相应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选,此外学校还制定了各种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励办法等相关的质量激励措施,出台了研究生创新计划,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选也直接与学生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直接挂钩,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论文为重”的培养取向日益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无疑具有积极意义[2]。但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另一个基本环节――课程教学,获得的相对关注较少,这直接导致了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相对滞后,其课程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2研究生课程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我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一般由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组成。但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工程热力学、燃烧学、传热传质、多相流等多方面知识,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不同的学科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研究热点,学科交叉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因此在科学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才培养课程结构的滞后性之间,矛盾日趋明显,课程结构的基础性、先进性和综合性承载着调和这一矛盾的重担[3]。尽管课程优化设置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很大。因此,如何建立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满足不断发展的行业和国家需求,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2.3跨学科课程和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缺乏

在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只开设了传统的研究生理论课程,而忽视了一些重要的跨学科课程和有关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目前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实行的是学分制,从课程内容上看,包括政治课、英语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下辖若干个二级学科,其学科交叉性强,理论与技术发展迅速,许多问题仅靠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知识去协同应对,如若缺乏跨学科课程及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那么对于学生在该领域的创新发展极为不利。

3.对策及建议

3.1提高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认识

首先要真正重视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重学术论文、轻课程学习的现状。针对此问题,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2015年学校研究生院出台了《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把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规范了课程设置审查,加强了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生院还成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成的课程教学督导小组,实时检查研究生课堂教学并反馈意见,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个人考评。这些措施都极大地强化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3.2对课程内容进行国际化和工程化

总体上,我国的能源科学与工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多年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就投入巨额资金大力发展能源学科,大力培养能源人力资源。因此,可以通过与国外高校间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设置国际化课程,增强课程内容的国际前沿性,也可以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国外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加强国际化课程设置。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面向能源科学,具有极强的工程应用性,已经渗透到工业社会的各行业中,因此研究生课程也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适用性,可适当引入实践课程,在师资队伍中引入企业导师或者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此外,针对该学科快速发展的特点,可以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专业科学素质。

3.3增设跨学科选修课及科学研究方法的课程

根据研究生研究方向与培养目标,适当增设跨学科选修课更有利于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如对于太阳能研究方向的学生,可以跨学科选修物理学、材料类的课程;对于风力发电技术方向的学生,可以选修部分机械结构强度、结构完整性等方面的课程。研究生只有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本专业,才能够充分借鉴相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在专业领域内做出新的成绩。学习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十分必要,提高研究效率,也能使得学生在不断发展的科学中始终具有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始终保持较强的创新能力。

4.结语

各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国家战略需要,紧跟能源行业发展新形势,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新的思考与研究,深化课程教学理论、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优化机制;增强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国际前沿性和工程实践性,通过高质量课程学习强化研究生的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这些对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珏.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人才,2010,(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