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3:30

现代体育管理篇1

一、体育档案管理的现状

体育运动在我国虽然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很多体育比赛中,我国运动员都表现出色,体育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也初具规模,但我国的体育档案管理在一些方面仍具有一定的隐患。

(一)体育档案管理的意识薄弱

大多数人对体育档案管理的意识还较为薄弱。一方面,多数人认为决定档案管理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是所购买计算机的先进程度。事实上,这是错误的。体育档案的建立绝不只计算机管理这么简单,它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工程,每一个环节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整个档案管理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多数人认为体育档案管理即对体育数据的记录,只需将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即可完成体育档案的管理工作,这也是不正确的。体育档案的档案管理是将体育数据进行录入后的分析和比对,在确保体育档案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前提下,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二)体育档案管理领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在我国,大多数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是跨领域工作,而且多数以传统的体育档案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这些管理人员由于多年的体育档案管理经验,对传统的体育管理经验较为偏爱,不愿意接受更加现代化的高科技的体育档案管理模式,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当前体育档案管理的科技滞后化。体育档案管理领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才的缺乏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很多体育档案管理单位先进的档案管理设备都在闲置的状态,因为缺乏专业的人才对设备进行操作,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大的浪费。

(三)体育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的体育事业在世界范围来看起步相对较晚,相关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由于体育档案管理对档案收集及时性、科学性、系统性有严格的要求,这需要相关档案管理部门具有系统的体育档案管理制度来进行体育档案管理。我国一些档案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的收集不够及时,对档案数据的整理不够科学,效率较低,这是制约我国体育档案管理的直接因素。

二、现代化的体育档案管理方法

针对我国体育档案的相关现状和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提高体育档案的管理水平,避免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体育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发展。

(一)充分应用高新技术手段

将计算机应用到档案管理的工作当中去是当今时代的要求。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电子计算机是现代化体育档案工作的重要标志。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庞大的体育数据增长,纸质的数据记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档案记录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庞大的数据记录能力能给体育档案的储存带来极大的便捷条件,数据库的建设已经逐渐成为了体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对整个体育档案管理的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体育档案管理应用程序的不断升级,对档案管理的从业人员也提出了相应的更高水平的技术要求。部分工作人员还停留在原始的通过计算机录入数据的水平,这样是无法适应时代需要的。必须要充分的应用最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自己的应用程序,并充分应用其中的先进手段,才能实现体育档案管理的优化升级。

(二)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

高素质的体育档案管理团队是现代化体育档案管理的标准配备。加强对体育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是提高体育档案管理团队素质的必要准备。通过培训,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能够熟悉使用计算机的相关方法,对相关的技术得到很好的提升,对最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很好的掌握,将最新、最高校的方法应用到工作中去。通过培训的方式,能够帮助档案管理人员了解工作中的不足,有利于整体工作质量的提高。

现代体育管理篇2

关键词:儒家文化;管理思想;体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K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2-0005-03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了丰富的管理智慧,对现代管理活动有着极大的启示。挖掘、探寻儒家管理思想的源流,吸取儒家文化精神中的现代价值,推动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体育管理的融合、交汇,对体育管理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1.儒家文化中以人为本、尊贤尚能管理思想

儒家认为,人作为万物之一而生存于天地宇宙之中,具有超然万物之上,最为天下贵的卓越地位和尊贵价值。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人的因素,主张尊贤尚能、知人善任的管理思想。从“尚贤”方面而言,儒家智者深刻的洞悉了“管理之道,归于用人”的至理;从“择贤”方面而言,儒家主张选拔若干才、德兼备的人,《论语》中有“无求备于一人”,只要在品德方面大节无亏,在工作能力方面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并且忠于职守,勤于任事,即使有某些缺点该选拔的扔选拔,该重用的仍重用;从“用贤”方面而言,古时就有“知人善任”、“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原则,因才任使,像对器具一样,什么样的器具派什么样的用场。

2.儒家文化中的经、权管理思想

儒家的管理谋略最突出表现为尚“权变”的思想。力主“执经达变”的管理方略,不变的是“经”,“经”是管理的目的和原则,以“经”作为判断事物的准绳,仁、礼合一的仁道原则构成了“经”的内涵;变化的是“权”,“权”是管理过程的具体操作运用,以“权”来达到最好的决策。“执经达变”是管理的策略,其特点和追求在于实现和谐的管理境界。儒家主张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模式,管理应及时分析可能出现的变化,做出决策,采取措施,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决策的确立还要对管理要素的全面考虑基础之上,不拘泥于某种模式,亦不排斥某种模式,而是根据某种情形做出合适的选择。

3.儒家文化中礼、法相济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中极为重视“仁政德治”的管理思想,但在强调“道德礼仪”的管理方法的同时也主张采用“政令刑罚”的管理方法。孔子主张“德、法并用”,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荀子提出“礼”、“法”相结合的治国思想,“治之经,礼与刑”,认为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比单纯的法制有更多的优越性。礼实际上也包含了法的内容,在《荀子o.王霸》中有“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仲长统也强调“德教与刑法并用”,《群书治要》中指出“情无所指,礼为之检;欲无所齐,法为之防,越礼宜贬,逾法宜刑。”晋朝的袁淮言:“夫仁义礼之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故曰本之以仁,成之以法,变两通而无偏重,则治之至也”。礼、法相济、恩、威并施对于管理活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可弥补只有一种管理方法的不足,两者相互补充,使管理机构得以高效运转。

4.节用的管理思想

儒家文化也蕴含了极为丰富的“节用”思想。孔子谈到治理国家的措施时,明确地提出了“节用”管理思想。荀子在《儒效》中有:“凡事行,有益于理(治)者,立之;无益于理(治)者,废之。”《荀子・天论》中“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强本节用,开源节流,能过实现民众的富裕,增加国家的财富。元代金履洋人为“天地自有无穷之利,有国家者亦本有无穷之财,但勤者得知,怠者失之,俭者裕之,奢者耗之。故传之四语,万世理财之大法也。”

5.行政管理思想

在制定为政的方针政策时,儒家智者认为管理者应把握管理工作的总纲领,掌握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分清工作的主次,而不是去处理日常小事或从事被管理者所应从事的事情。荀子指出“主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夫兼听天下,曰有余而治不足者,如此也,是治之急也。”及“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复之。”儒家特别重视管理中的责、权一致的理论,“正名”思想就是这一原则的集中体现。儒家所主张的“君君”、“臣臣”是指作为君、臣的道德和才能,君主和臣吏要各守其位,各行其权,不能逾越这种责、权一致的思想,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虽然儒家的行政管理思想是服务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层,但仍对现代体育管理具有极大的启示。

二、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体育管理的启示

1.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是现代体育管理中的核心

以人为本、尊贤尚能的价值导向是儒家管理思想的精华,也是现代体育管理的新动向。体育事业要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认真的选拔、培养人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能动性。体育的发展需要具备长远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的领导者,需要有一支综合素质高、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队伍,更需要有一批优秀的运动员,还需要有大量事业心强、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工作人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运动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与管理部门“大胆选择,着力培养领军人物”有直接的关系;重视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造就了一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对运动项目的训练规律有较高认识的教练员密不可分。优秀的教练员必然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扩宽运动员的培养渠道,建立国家、社会、集体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各尽所能。人是体育管理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在体育管理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才能科学、合理的任用人才,并且建立各种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2.把握管理的“经权观”是现代体育管理的取得成效的保证

借鉴儒家的“经、权”管理思想,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顺应国际体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而制定了《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两大发展战略。针对两大“计划”在不同时期内体育发展的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计划、策略。为实现特定的奥运目标,根据竞技体育的制胜规律,准确预测,确立以奇材制胜、科学与经验相结合的选材方案;确立以新制胜、以特长制胜的训练原则,探索科学的训练规律;竞赛中有效的发挥本方的潜能,运用心理战的竞赛策略,采取有效的战术抑制对方。为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研究,构建全民健身内容体系的,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管理体系,并构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部署。因此,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管理战略的制定,到教学、训练计划的制定,管理者都需要做出合理的决策使之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3.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是体育管理的必经途径

儒家的“礼”与“法”相结合的管理思想运用于体育管理领域,对体育管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几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体育法规、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这些法令、制度对于保证必要的体育管理秩序,调节体育管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把体育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促进体育管理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法规、制度还不健全,必须健全体育法规、制度。此外,体育法规、制度的强制性、权威性特点决定了在体育管理活动中只运用法律的方法难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体育组织人员进行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纪律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能提高组织人员的素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掘人们的精神动力,管理效率必然会得到很大提高。在体育竞赛中用法律、规章制度来维持公平竞争是外在的、强制的,而用道德来维持公平竞争是发自内心的、主动的。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有的运动员、教练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无视体育的法规与职业道德,做出一些越轨的事情,如使用兴奋剂、假球,黑哨等现象,运动场上蒙上了一层行为失范的阴影。还体育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已刻不容缓,加强体育制度和法规建设,把体育中的失范行为纳入到合法的轨道之上,同时使体育的职业道德深入人心,发挥体育法规与道德对体育的规范作用。现代体育管理应遵循“礼、法相济”的管理原则,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将“礼治”与“法治”相结合运用于体育管理之中,对各项体育管理活动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加强节俭办体育的理念

在体育管理中要本着节俭的原则,注重管理的效益。在我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事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可能把全部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体育事业中,投入到体育事业的财力是有限的。因此,体育管理者需要本着节俭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将其用到最需的地方,发挥有效的作用。我国对于足球事业的投入可谓之大,可我国的足球事业屡屡让人失望,体育管理者要重新审视“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财力,促进我国足球事业的发展。举办奥运会给举办地留下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长远的财富,国际奥委会提出了节俭办奥运的理念。雅典奥运会节俭的举办却依然给雅典带来了五十多亿的经济赤字,增加了雅典人民的经济负担。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给我国带来机遇与挑战,应探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模式,树立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体育大国形象。在体育场馆建设本着节俭的原则,尽量节俭开支,对于奥运会后将面临资源的闲置和场馆的维护给予高度的重视,让奥运会留给北京的是一笔财富而不是一种负担。体育管理者应本着节俭的原则,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之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5.加大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

我国高度集中的政府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是在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不发达,体育结构单一的情况下,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我国的体育事业,在世界舞台上确立体育大国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举国体制出现了许多弊端,影响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因而,体育管理者应借鉴儒家智者在行政管理方面成功的经验,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体育行政部门应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责、权、利相一致,每个在岗人员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顺利实现管理目标。此外,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级体育管理者要确立“敦本务实”的思想,以确保体育管理改革路轨不偏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方向,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三、小结

借鉴儒家文化中的尊贤尚能的管理思想、经权管理思想、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管理思想、节用管理思想、行政管理思想运用于体育管理领域中,对于体育管理的各项活动以极大的启示。使我们不再盲目的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而是挖掘、探寻儒家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聚友.儒家管理哲学新论[m].济南:齐鲁书社,2003

[2]韩冬.曹莉.孙晋海.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孙汉超.中国竞技体育得益于五大管理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

[5]孙洪涛.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体育科学,1997,(5):27-29

[6]刘英辉.葛菁.古代管理思想对体育管理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8):26-28

现代体育管理篇3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21;G649.5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1)05-0071-03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基本上都是在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基础上形成和确立的。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一化、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的有计划、有组织,这些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中苏两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中俄两国的高等教育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就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全面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尽管中国和俄罗斯社会状况变化的性质、方式、程度有许多差异,但是在终结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一点上是相似的。由此,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受到了深刻影响,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子系统――高等教育也不例外。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高等教育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成为当今中国和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对的主要课题。

二、相近的具体策略

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将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更多地由中央政府转移到地方政府,将高等学校的办学权限更多地由政府下放给大学,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使高校成为面向社会独立办学的实体;二是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高校经费完全由政府拨款的局面,已形成政府资助、学生交费、学校筹措的多样化经费来源结构;三是高等教育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增长幅度惊人;四是高校毕业生由过去的政府分配工作改为全面走向市场,社会劳动力市场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从而进一步影响高校招生与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俄罗斯,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倾向。为了使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能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联邦政府制定法律,规定顾主联合会必须参加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与跟踪调查,参与高校专业目录的制定;建立劳动力市场相互作用的跨学校中心,协调用人机构、高校、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就业。另外,高等教育结构与内容的多样化是两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形成多层次的高校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为主的本科学院与专科学校等;二是民办高等学校、民办独立学院的迅速发展。而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更多地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多层次、多形式上。

三、存在的共性问题

转型时期,两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出现不少共性问题。一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在俄罗斯,学术和财政经济活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行政管理的局限性,阻碍了有效大学管理机制的形成及高等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在中国,由于市场尚处于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在高校与政府关系问题上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以及制度惯性仍然在发挥作用。二是如何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是两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之一。在俄罗斯,对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尚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在中国,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所造成的办学资源紧张、办学条件下降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三是两国高校都面临着如何调整培养专门人才的结构以使毕业生更加适应社会、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问题。

近年来,两国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所采取的措施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倾向:在招生时把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国家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为提高教育质量建立全国的和学校的监控和评价系统,把资金保障和职业教育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权能转交给地方政府,积极发展重点高校。90年代初,中国政府启动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的大型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90年代末又开始了另一项国家重点大学建设项目――“985工程”。2010年,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在俄罗斯,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与分化之后,高等教育系统中一批重点高校得到了发展,它们成为现代教学一科研一创新联合体,拥有强大的科研教育机构、必需的物质基础、高水平的国际整合和在世界共同体中的崇高威望。因此,俄罗斯联邦政府将优先扶持这些“主导”高校的发展。《俄联邦2006―2010年教育发展目标纲领草案》中有这样的论述:“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把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划分为全国性的高等学校和构成系统的高等学校,以提高利用高校智力潜力的效率,把物质技术和财政资源集中用于俄罗斯教育的关键方向。”

四、引发的思考

(一)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高等教育发展

俄罗斯关于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是系列化的、不断完善的。从1992年的《俄联邦教育法》开始,俄联邦政府在1993年制定了《教育的非国有化、非垄断化》(草案),1994年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标准》,1996年修订了《俄联邦教育法》和颁布了《俄联邦高等和大学后职业教育法》、《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1999年制定了《俄罗斯民族教育方针》(草案),1997年和2000年先后两次颁布了《俄联邦教育发展纲要》。这些法律和法规的出台为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这些法规值得我们在高等教育立法时借鉴,即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详尽的实施细则,特别是在管理与监督方面,应制定出明确的法律程序和实施细则。我们也要加快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教育法、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等,制定有关考试、学校、终身学习等法律。还要加强教育行政法规建设,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二)市场引导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在俄罗斯,联邦中央教育机关是教科部,它代表联邦政府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教育政策,确保全俄高等教育的人道主义性质、全人类价值的优先地位、学校的自治和人的个性自由发展。教科部通过行政、经济、评价、法令等手段,管理、监督和协调高等教育的运作,在保证统一政策的前提下,扩大地方和高等学校的权限。地区行政部门(州、边疆区、共和国)通过制定地区政策,把高等学校纳人本地区社会发展中,强化高校为地区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而高等学校具有自主制定决

议和自主开展活动的权利,是自治机关。通过改革,俄罗斯初步明确了政府、市场、高校三者的关系。以国家为主要力量,同时面向市场经济成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但是,由于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其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也是得与失并存、积极与消极效应共生。

在我国,由于市场尚处于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在高校与政府关系问题上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以及制度惯性仍发挥着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中央政府部门的职能发生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快,这必然要求统筹高等教育的权力相应增大及打破各地区、部门之间的分割状态,使高等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我们要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合理设置和调整高等学校及学科、专业布局,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三)更新观念,适应发展趋势,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转型期,俄罗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基本上是20世纪80年代苏联教育改革的延续,同时,又结合新的社会发展需要,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管理上的民主化、办学模式的多元化、管理体制与世界接轨等变化,都反映了俄罗斯政府与社会教育发展的新理念和新的建构图式。在合理吸收传统教育优秀成分的同时,又敢于创新。而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所以,中俄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都应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趋势潜心研究,对现代大学新理念及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由此形成对大学具有全局性的观念体系,使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更具有开放性、更加国际化。

我们要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现代体育管理篇4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制度安排

一、政府与学校关系的制度安排

(一)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转变政府部门管理职能

针对目前我国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多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落实职业教育的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促进企业的利益驱动。通过对企业进行专项补助或者提供长期贷款的形式给与企业扶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在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监管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显示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管理重心在不断下移。在中央的宏观统筹指导下,逐步把管理职业教育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给予了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调动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我们当前要做的是,就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提高地方政府与职业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同时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督管理。

二、学校与企业合作与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

从实践中看,学校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同职业学校骨干人员一起组成委员会,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人才培养提供咨询意见,出谋划策,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

(二)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行业组织的作用。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行业组织具有对本行业的企业进行组织与监督管理的职能。

(三)在法律的规定下,校企之间签订契约

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事业组织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的,应当签订委托合同。”校企双方应该在法律规定下,本着意识自治、平等互利的原则签订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保障校企双方的合法利益,同时约束双方的不利行为,保证校企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增强学校活力的内部管理体制安排

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建立高效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需要作必要的制度安排。

(一)构建多元内部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制度

在董事会制度下,董事会可以监督职业学校校长的行为,促使校长管理好职业学校。

(二)减少内部管理中间环节,建立两级管理体制

建立职业学校两级内部管理体制,可以减少职业学校内部管理的中间环节,解决由于管理层次过多引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种内部管理体制的优点是学校的内部责任明确,办事能直接找的责任人。使得任务的落实能力比较强,能有效提高职校的内部管理

效率。

(三)建立专业法人制度

建立“专业法人制度”可以明确教师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权利,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主动了解市场信息,使得学校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促使学校专业与产业的结合。

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度建设

(一)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准入制度

建立灵活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证书制度,针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高级技能的人才,适当降低学历标准,让这些拥有高级技能的人才能够加入到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采用教师资格年审制度,定期考核教师,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以符合教师资格标准。

(二)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培训制度

1.拓宽师资培养培训渠道,加大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2.建立职业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倡导终身学习。

3.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落实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要把到企业实践作为提高职教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

五、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教

目前来说,首先应该对《职业教育法》做出相应的修改与完善。从法律上明确各个参与职业教育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防止互相之间推脱责任。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与义务,体现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员所必须要承担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增加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体育管理篇5

关键词:教育管理模式;基本特征;发展过程

在目前的教育管理过程之中,更强调过程管理,区别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结果取向管理模式。文章将以当代教育管理发展现状为着手点,针对目前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以及基本特征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提出促进当代教育管理的具体措施,以此推动目前当代教育管理在理论层面上的发展。

1当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性质——过程性

在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之中,其教育管理与传统的教育管理所进行区别的基础就是基本性质的区分,从传统教育管理角度上而言,所形成的基本性质中更强调教育管理结果,一切教育管理都是以基本结果为相应的发展导向的,然而却忽视了对于过程的控制行为与规范行为,并且仅仅注重教育管理的最终结果。在这里笔者要对这一点加以强调,并不是当代教育管理在基本性质的体现中只强调过程不看重结果,而是说在兼顾结果教育的同时更注重教育管理开展的过程[1]。所以当代教育管理并不是仅仅以过程为导向的,而是将整体的当代教育管理都看作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整体,强调过程之中的细节化与公平化,注重教育管理是否能够遵循相应的规则,例如公平性与表现性。注重教育管理理念的体现,促进多方之间的融合,促进教育思维能力的提升与进步。同时也建立相应的机制来保障过程性的体现,比如合作共享机制、互动反馈机制、研究发展机制等,这些都是过程性在当代教育管理基本性质中的具体体现,为当代教育管理过程性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在明确当代教育管理基本性质的基础之上,加强对于当代教育管理的改革,以当代教育管理理论的进步带动目前当代教育管理行为以及管理制度的发展与转变。

2当代教育管理的特征

2.1开放性

事实上不能将当代的教育管理看作分段式及可分离式的管理模式,而是要将其看作开放性的教育管理,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管理模式与管理手段上,还有管理思维与管理制度上,开放性意味着能够以开放性的思维与开放性的心态去进行管理工作,此时的当代教育管理工作是具有连续性以及联系性的,是能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不以结果为最终结果,而是以过程为导向[2],促进管理人员以及教育管理工作的参与者思想意识的提升。

2.2沟通性

传统教育管理进行过程之中,往往教育形式较为封闭,教育管理人员都固守自身的教育角色,缺乏灵活性与变通性。但是当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特征中,是具有沟通性,一切的教育管理工作都离不开沟通,沟通也是教育工作进行的基础与前提,沟通性使得目前的教育人员都能够实现不同岗位最大程度可协调化,将整体的教育管理形成一个连续的过程,促进教育管理过程开放的同时,实现资源整体调控配置,增强教育资源使用的合理性[3]。总而言之,沟通性这一特征是当代教育管理的基础特征,只有在做好沟通的前提之下,沟通的双方实现交流行为,交换思维交换立场,新知识的理念以及立场思维的变更使得双方产生相应的理解,以此带动教育的转变以及思想行为的变革与妥协,才能够进行相应的教育管理工作,实现教育管理的目的。

2.3转化性

当代教育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转化性,能够将固有的知识结构理念进行转变,促进其使用知识与运用知识行为的产生,通常在当代教育管理过程之中也称其为能力的培养与变化。传统的教育管理中过度注重知识结构的掌握,但是忽视了能力培养与转化的过程,这就致使当代教育管理存在着缺失与不足,当代教育管理针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改进,不是其管理形式上的问题,而是在管理过程之中的生成行为方式进行改进,促进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与素质培养,推动学生们能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知识进行相应的转化,以知识为基础合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掌握方式,又能够通过技能的使用而促进个人能力的培养,比如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4]。转化性同时也是当代教育管理中最为具有灵活性的特征,一旦实现转化与转变,当代教育管理也实现的了质的发展与变化。

2.4灵活性

当代教育管理也呈现出灵活性的这一基本特征,有人将当代教育管理过程称之为互动过程与交流过程,在互动与交流过程之中实现有机化。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这一互动过程与交流过程还是应该称之为灵活性的基本过程性特征的体现。在当代教育管理进行过程之中,灵活性的体现不仅仅在于管理之中相关要素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是对于教育情景以及教育行为的深层次理解。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是由不同的情境过程所组成的,在特定的教育管理开展的情境之中应该根据相应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与处理方式[5],而且当代教育管理不同方面以及不同因素间联系较为紧密,所以灵活性也体现在对于多个因素多个方面的进一步管理与考量,实现最终的教育管理行为,实现教育管理过程的最优化,将教育管理过程与教育管理情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当代教育管理发展与进步。

2.5丰富性

目前当代教育管理的相应互动活动也呈现出了较为丰富的局面,改变了当代教育管理活动较为单一的发展局面,实现了当代教育管理活动的丰富性,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标准需求、管理人员的管理需求、宏观教育的发展需求等。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是将不同的个体单位与不同的社会角色建立相应的联系,产生多种的互动活动,例如从宏观层面上的教育理论与教育体制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之间都会存在互动性活动,在丰富互动活动的过程之中也能够为当代教育管理过程建立一个相对平等的平台,提升所参与人员的积极意识,在促进其积极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当代教育管理过程的进行与发展。

2.6共享性

共享性的体现是对于当代教育管理过程之中的管理成果、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关系的一种交流与协商行为,所有的个体都能够参与到教育管理过程之中,而不是被当代教育管理过程排除在外,所有的个体也都在为当代教育管理起着参与创作的作用,这也实现了当代教育管理过程的综合性发展。共享性中强调发展、强调创造、更强调教育资源的分享[6],这不仅仅是当代教育管理的深层次的内涵,同时在合作共享之中能够实现对于当代教育管理的综合性整体发展。促进教育过程的发展与进步,个体在参与过程之中既保障了其参与的权利,又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个体对于当代教育管理的理解,实现当代教育管理的多向共赢。

3结语

在当代教育管理发展过程之中要将其看作成一个过程性的发展状态,明确其基本性质与基本特征,即开放性、沟通性、转化性、灵活性、丰富性以及共享性等,我们需要在明确这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以过程为导向,促进目前当代教育管理的发展与进步,以此实现教育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安世遨.当代教育管理的过程性质与特征[J].现代教育管理,2015(3):43-48.

[2]戚建.教育管理研究理论思维探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张伟坤,黄崴.近十年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2):26-31.

[4]董泽芳,李东航,谭颖芳.全球化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10-17.

[5]毛亚庆.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J].教育研究,2013(12):68-74.

现代体育管理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人力资源有效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教育的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在中学,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支持现代教育思想的实现、支持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丰富教材的形式与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过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管理。

“资源”是指能促进学习的一切资源,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硬件资源、各种教育信息软件资源、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的人力资源和支撑学校教育的课程资源。其中,人力资源由相关领导主要是校长、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学科教师和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接受教育的学生四部份组成。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中,人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力资源的管理决定了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

一、校长的力量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校长责任制,现代教育技术能否在学校教育中起作用,校长的领导力是关键。

校长的领导力体现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上,就是校长明确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政策、制度、措施以及日常教育工作的相关行为,采取说服、指导、支持、激励等方法让全校师生员工接受并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最终共同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普及,要求校长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结合学校实际,带领全校师生共同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校长领导力的具体表现有: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协调学校各部门统一制定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规划,如:软硬件资源的配置规划、教师的配备管理与培训规划、理论技术学习与研究的管理规划、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的推进规划等,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绩效评估目标。

2.校长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筹措资金,合理配置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软、硬件资源,合理配置使用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员。

3.校长不仅要通过学校各部门创造条件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提供各种支持,如:理论学习、技能培训、教育教学环境、各种软硬件资源、技术服务等,要求并激励师生员工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中,还要带头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4.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长教育、教师进修、行政管理等,并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求具体体现在学校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评估中。

校长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各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不可替代的。有的学校花重金装备了先进的设备,但没有人会用,只能作摆设;有的学校对教师使用设备作了专业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思想理念,教师不愿意用;有的教师接受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但却苦于没有现代教育设备的支持而无法实施……因此,校长现代教育技术的领导力应体现在校长将现代教育技术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地管理。

总之,在中学教育中,校长的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力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的程度。而校长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力的产生,既来自于校长的自身水平素质,更来自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领导力的要求和培养,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力的考核评价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专业教师的一席之地

现代教育技术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备的支撑,而这些设备的购置、使用、管理、维护都需要懂得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专业教师,他们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专业技术教师应该是既懂得技术又懂得教育的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他们的职责是:

1.从专业的角度选择、购置、建设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备。

2.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专业培训,它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而不仅仅是软硬件设备使用的培训。

3.管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设备,参与学校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各项管理工作,协助学校相关部门督促师生员工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

4.通过课程或课外活动,对学生开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

5.维护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备。

专业教师在学校教育中集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为一身,校长的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力将依赖于他们具体实现,教学、培训、使用、管理、维护哪样都不能偏废,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他们的工作。

因此,专业教师既是懂教育教学的教师,也是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员,他们在学校应享有恰当的地位和待遇。

专业教师要管理维护校园网的硬件设备、开发管理维护校园网的软件资源;他们要维护管理学校教室、会议室等各个场所中的多媒体设备,还要维护管理使用广播、演播等设备;他们既要管理维护校园几百台办公计算机,还要开发维护各种教学多媒体课件资源和学校教育管理软件;他们要为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也要培训教师在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各种新技术新软件以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顺利应用……他们必须随时准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要求在中学教育人员中配置一定数量不同专长的专业教师,以确保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学校要为专业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的机会和时间,以确保他们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所需要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促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专业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所以对专业教师的考核评价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学、技术服务和管理三方面都要有具体的要求,不能有所偏废甚至忽略不计。专业教师确保了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学管理。

三、学科教师的能力

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离不开教职员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科教师的能力,学科教师是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学科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学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具体体现在:

1.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专业素质;

2.掌握各种必需的信息技术;

3.具有研究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探索和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能力;

4.注重研究学习教学软件、硬件、课程和教学模式,会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软件、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并将设计和研究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5.会评价和管理各种教学方式所需要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

6.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获得来自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更来源于学校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教师学习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具体有:

1.开展理论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

学校应定期开展理论和技术培训,使教师建构起正确的现代教育技术观,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

2.采取各种措施,营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

通过引导鼓励、考核评比等措施,深入教师、学科、课堂,促进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3.注重学习研究,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提升能力

在学校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通过教学研究让教师及时研讨、反思、总结,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提升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依赖于学科教师,而教师的运用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积累、逐步提高的,学校应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措施才能推动学科教师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水平。

四、学生的素养

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课堂教学时,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政治教师利用网络教室组织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时,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水平将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数字模拟实验室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实验也有帮助,总之,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教育管理,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养成主要靠中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当然,学生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参与学习活动,也能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学校不仅要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还必须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加强课程的评估与管理。

总之,信息时代要求学校教育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培养新人才,在学校实施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人是决定因素。在校长、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在学校教育中有效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孙祯祥.基于知识管理的区域现代教育技术管理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7,2

现代体育管理篇7

关键词:现代教育管理效率思路

一、引言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现代教育装备在学校教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呢?具体来讲,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包括学校所有教育技术装备,但现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利用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等电教设备的装备,而是基于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技术装备[1]。之所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如此受到新时期各类教学机构的重视,主要还是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知识传播方面的无与伦比的优势,包括其传播知识的“立体性”、“直观性”、“真实性”、“震撼性”和“生动性”。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经常被利用在各种新式教学方法中,而且很多新的教学方法都要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载体才能实现更高的有效性。基于此,我们力求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利用效率,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能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更多更好的作用,发挥更大的优势。

二、科学发展,提高学校教育装备管理效率的主要思路

2.1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是一门学问,如何能有效的管理这些设备更是一门学问,而这其中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或者对于设备管理效率的高低是决定性的。试想一下,我们把一位既不懂专业知识,又没有奉献与服务意识的管理人员,硬生生的放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岗位上,怎么可能可以把工作做好?因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中很多都是比较精密的设备,尤其是一部分基于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技术而产生的终端硬件及设备,类似网络中心的交换机、传感器等。这些电子设备对于室内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而且如何有效的维护更是需要相当的专业知识。因此我们务必要强调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知识。而我们之前的职称考核中,都是要求发表什么级别的论文,有什么贡献,显然这对于从事教育设备管理的人员来讲是不公平的,他们从事的是管理工作,很少与教学或者科研搭界,因此我们采用这种职称考核机制无形之中就打消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学校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扭转这种局面。各学校可以通过合理的渠道引导工作人员产生工作积极性,认真的去研究钻研专业知识,比如通过在职称评聘的时候,把他们的服务意识与专业知识纳入考核范围,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引导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人员形成更好的服务意识。也可以通过让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人员参与一些比如计算机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引导他们对业务钻研的兴趣。

2.2严格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制度

效率与制度是分不开的,一套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必然要有与之相配套的严格制度。我们很多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效率之所以不高,与他们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比如很多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用都是哪位教师有课,就派个学生去拿钥匙使用,中间教师们还可能把钥匙几易其手。这种看似为教师行课提供方便的举动,其实有很多隐患。最起码不是每位教师都非常熟悉这些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中间很可能有损坏的问题出现,而如果这其中没有管理人员及时发展,教师们还在继续的使用,很可能一点小问题就会变大,最后严重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和运转,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校必须要有严格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登记记录,完好程度检查备案,每次谁用了谁登记,谁登记的谁负责,谁拿走的钥匙(或者设备)要亲自归还,并且管理人员要当场检查设备的完好程度并及时的注销。当然,严格管理制度并不是限制教师们使用,相反目的却恰恰是为了提高教师们的使用效果。

2.3探讨现代教育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建立

目前,很多地方的教育设备管理都是学校各自为政,上级主管部门只负责领导,具体的管理都是各学校实行,这种情况对于设备比较少的时候的确可以有较好的管理效果。但随着设备的水平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多,需要的人员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这时教育设备的管理成本就大幅提高。如果学校之间的教育设备是相似的,而每个学校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设备管理机构,这势必会造成很大的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尝试开展校际之间协作管理的机制,由上级现代教育设备管理部门牵头,由某一个学校具体承担,若干个在地域上较为相近,办学层次较为相当的学校联合组成一个管理平台。由一套管理机构具体实施一些关键设备的管理、维护。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提高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尤其在仪器使用心得、经验方面。当然,现代教育设备综合管理这只是一种尝试,其具体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待深入探讨,包括是独立的成立第三方管理机构,还是由学校之间轮流担任,这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可以进行一些优异的探索。

四、结语

实际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可以创生出无限的教育空间,又可以衍生出无穷的教学方式。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效率关系设备的运转、维护、管理及使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各级主管部门,学校重视[2,3]。而且要不断地探索新的管理方式,把不同的管理方法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让现代教育设备在学校发展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现代体育管理篇8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教育观;大学生教育管理;启示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是一种当代西方社会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从兴起就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凭借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迅速的波及全球。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就是反“现代主义”,是一种质疑主流社会观念,崇尚多元化,尊重差异的哲学理论体系。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还有进步意义。

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传统教育观相比,主要强调的是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崇尚多元化管理和多元化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师生平等对话,尊重个性,开放教学,去掉“等级”和“中心”教学观念等。这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颠覆和补充,这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针对现代社会发展状况所探索出来的,而这样求新求变的教育观势必会给我国现在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很大冲击,但是有挑战就会有机遇,我们应该努力把握好后现代教育观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运用,重要的是了解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和启示,并结合中国大学生现有的教育管理水平,使其更好的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那么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一、反思批评,调整完善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定位

后现代主义突出的是对现代主义、现有的思想观念、文化理论等的反思和批评。那么针对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后现代教育观反对其忽略差异,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僵硬封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课程体系;还有不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等等。后现代主义教育家马丁这样来定义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不是以个人的自我发展为目的,而是从社会角度出发,考虑社会问题、社会情景及社会整体的发展,求得一种内部的平和。”我们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吸收这样的反思和批评,调整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定位,只有从一个全新的起跑点和预期目标才能创造一条区别于传统的教育管理之路。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目的

从新中国建立开始,我国的教育目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这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这样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严重忽略了学生个体所存在的差异,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的人格缺失,没有特色和特性,没有质疑和批评的勇气与精神,更缺乏创新能力等等。后现代教育观主义者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可以是:“仍可注重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但并不强求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也可以培养片面发展的人,即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这一理念对于改变传统的教育目的,为大学生教育管理设定一个新的预期目标有着重要的启示性和引导作用。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定位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存人们观念中的理所当然认为的普遍性、统一性、确定性的观点和理论,提出绝对的质疑,并进行反思和批评。这就启示我们在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要采用新的模式,改变僵化固有的管理经验。重要的是更新陈旧的思想观念,结合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确定全新的工作思路,开展全新的管理途径,针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和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一个全新的管理工作模式。在结合发挥各种规章制度的功能,突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全面实施学生成才成才战略。这样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定位,对促进我国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全面革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多元思维,探究改革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思维是一场思维改革的风暴,旨在对传统存在的僵化、封闭、单一的思维进行极度的批评和摧毁。就如同他们倡导“像读一首诗、一部神话那样去解读哲学原著和哲学文本”,主要是让人们承认思维差异性的存在,多视角、多向度的去重新认识和思考我们的生存的世界。这样强调“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多元化思维,对改革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有很大的启发性。

(一)改变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先打破我们教育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才能更好的进行工作。现在的大学生观念超前、思想活跃,价值观念早已发生改变,这些都是对我们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教育管理的挑战,我们要改变自身思维模式,创造条件满足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人生成长的各种需求。首先,要处理好学生和老师之间主客体的关系,准确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并且还要做到主动了解学生的最新变化;其次,就是将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主要就是做到“多层、多面、多样、多角度”的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更好的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第三,就是要求将工作做到实处,不能空喊口号,“假”、“大”、“虚”,工作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引导有技巧性,不能蛮干;最后就是结合现实社会的进步,适时更新传统“什么都是统一”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标准,打破学校校园的限制,建立一个更加符合现在学生心理的多元化、开放的思想教育模式,如:结合网络手段,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结合,增强学生对管理教育的兴趣,切实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等,完成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二)改革教育管理方法中的否定性思维

后现代主义主张:向人类迄今为止所有肯定的真理般的存在发起挑战,志在摧毁一切僵化的、制度化的思维模式。这是一种对权威的否定,实极需要勇气的行为。那么,在运用多元化思维方式改革大学生教育管理方法时,我们需要结合后现代教育观中的否定性思维,敢于对传统的权威的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否定,权威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僵局,创造形成一套完善的、符合现实环境的教育管理方法。

三、创造能力,创新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理念

后现代主义突出的特点是质疑、批评和反思,但是更加重视反思之后,“人”的创造性活动。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在建筑、装饰、绘画、设计等艺术方面比别的方面,流行、发展的而更加迅猛,成就也最高,这与他们推崇创造性是分不开的。后现代主义者都倍加欣赏从事创造活动的人,也认为人们最需要的就是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这一点也直接体现在后现代教育观中。后现代教育在反思和批评传统的教学观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强调倡导创造性。

(一)重视创造能力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如果只是单一的了解认识后现代教育观,并认清现有管理工作的缺陷和不足,或者全面照抄照搬西方的后现代教育观的方式和方法,都是不科学、不完善的做法。这样做法只会是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出现新的问题,并不能够提升我们工作的成效和效率。这就需要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后现代教育观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倡导创造性。格里芬强调说:“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的能量,人作为整体显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的能量”,“但是,我们同时又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这就清楚的启示我们,要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和整体的创造性,创新和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理念。

(二)创造能力下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观念

我们进行教育管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当然在后现代教育观启示下,我们成人成才的目标不是全面的完美型人才,而是突出学生个性差异的成才标准。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教育管理理念下的统一性、计划性和服务性观念,要形成一个长远发展的整体目标的教育管理战略和独特的办学理念。与此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改变传统的重复灌输的方式,形成一个创新机制;在教育管理内容上,要重新定位,在讲授系统、逻辑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培养他们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就是要充分调动现有的教育资源,深化教育管理的层次。只有不断的结合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的发挥我们的创造性,才可以是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与时俱进,永葆生机。

四、平等对话,优化改善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反对不平等的交往形式,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需要的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机制,只有在这样公开的、对等的对话形式中,人们才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内容更加完善的交谈。他们旨在传统的认识主体中的“中心化”现象,要打破这种不开放的、不公平的对话模式,倡导以平等的交往关系来进行不同认识者之间的对话,重点在与消除主客体之间“对立”与“主体中心”。这个概念就是后现代主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体间性”。这样的概念引用到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就直接要求我们要以这种新的“对话”概念,来处理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革新后的教育管理模式,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

(一)平等对话下学生的需求

在进行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时,要先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对的学生主体是一群思想超前,追求个性和独立的新时代学生,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他们来说并不适应,为更好的进行管理工作,就要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现在的普遍心理问题和学习生活问题,现在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什么,这样才有可能做到“知己知彼”,“打有准备之战”。而且了解学生的需求还是突破传统制度化教育管理,向理性化和人本化教育管理转变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改善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师生关系。

(二)平等对话中老师的能动性

面对现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形势,需要我们以一个全新的管理思想来进行工作指导,套用后现代教育观的一种理念就是:“强调一种朝向人的、水平的管理风格,而不是朝向任务和功能的管理”,这就是更加理性化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强调管理工作应该“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尊重个体差异和存在的创造性价值。平等对话并不是简单的只是要求老师改变自身传统僵化的观念就可以了,而是要求老师在实际过程中切实认识到学生个体的差异,包括他们自身的行为习惯和接受能力,还有个体与外界环境因素的结合,关注学生个体情绪因素等,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将“灌输式教学”变为“引导式教学”。这样的过程,重点是要营造一个自由活泼的管理教育氛围,让学生对枯燥的管理教育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更好的使教育管理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尊重个体的价值,形成人本化教育和理性化教育管理。

五、结语

总而言之,后现代教育观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影响,结合后现代教育观的一些理念,对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进行全面的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从反思批评角度入手,调整完善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定位;(2)利用多元思维,探究改革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3)从倡导创造能力的启发入手,创新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理念;(4)利用“平等对话”,优化改善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将后现代教育观的启示与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切忌照抄照搬。

参考文献

[1]朱爱胜,段向帅.后现代教育观对“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启示[J].学理论,2011(20).

现代体育管理篇9

【关键词】高校德育管理特点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科技、新媒体不断出现,加速了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脚步。新形势下,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了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成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生活、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其目的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政治思想过硬、德行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高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对现有德育管理体制进行实际考察,积极转变德育管理理念,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时效性,进一步推动现代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学生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一、高校德育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德育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效果不佳

目前,我国高校对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德育工作收效甚微。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忽略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这种忽略了个性化差异的工作方式,导致学生被“同化”,学生个性的缺失,成为“书呆子”。此外,现代高校德育评价体制不完善,很多高校的评价标准依旧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没有形成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综合评价的体系,导致出现了高分低能、知行不一等现象。对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德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现代媒体的出现给德育管理带来挑战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更加紧密,新媒体的出现促进了这种交流的加深。然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大众媒体也开始进行市场化经营,部分媒体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对新闻内容缺乏科学的审查,迎合低级趣味,这样不仅损害了新传媒的形象,也导致很多的大学生受到其危害,不能正确的判断是非,迷失了自我的观点。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扩宽学生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但是不良的新媒体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这给高校德育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高校德育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方式仍然是前苏联模式,“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德育的养成与培育。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却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道德不是靠“教”会的,它是学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构建对事物认知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道德、伦理结构的构筑过程,因此,对学生道德培养,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帮助其构筑科学正确的道德结构。

二、加强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构建与运行对策

(一)明确责任,推动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构建

在当前的高效德育工作的管理中,要更加注重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这不仅仅是建立健全德育管理机制的问题,更根本是要明确在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职责问题,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完善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时,应该明确德育工作的责任,要将具体责任细分到个人,界定各个部门、各个人员的职责,做到权责分明,只有这样才能完善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此外,高校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现代化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与运行维护,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视现代媒体的应用,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形式大量出现,新媒体是一个双向性甚至是多向性的交流平台,其开放性和民主性的特点使得其可以让人们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以及在多人传播过程中实现平等的交流,帮助师生充分的了解原始信息,做出独立的判断,提升师生的公共意识。必须提高新媒体条件下高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坚持科学发展观,勇敢的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切实的增强运用新媒体开展德育工作的能力,重视将新媒体作为重要的交流互动平台,积极的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民意的收集、引导大众舆论,有效的借助新媒体,在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明辨是非,正确的引导舆论的导向,增强校园舆论的积极效应。

(三)建立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

在构建高效管理机制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的德育管理体系的科学管理,积极推动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手段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运行效率,推动高校人才的培养水平的提高。创新高校德育管理机制,向科学化、综合化和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化,提高创新意识,转变工作观念,切实地推动高校德育管理的系统化发展,将德育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改革当中。同时,应该对传统德育管理方法进行科学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优秀传统管理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不断提高德育管理的科学性,实现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外,要加大对高校德育管理机制构建的投入力度,积极与社会各界进行交流,促进现代德育工作与社会接轨,切实提高学生德育的培养水平。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高校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德育管理机制中,很多高校对德育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导致高校德育工作效果不佳。因此,应该加强现代高校德育管理机制建设,明确德育管理工作责任,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加强科学的德育管理体系构建,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管理的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军.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07).

现代体育管理篇10

从1999年开始试点,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开展了招生考试、教学组织、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质量保障等多方面的改革试点,在众多实践探索中,质量保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了由审批制度、年报年检制度等构成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17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试点高校加强质量保障的努力和社会对远程教育质量的质疑形成了鲜明对比,远程教育的质量声誉远低于其实际办学水平。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和试点高校,其管理和办学的追求在于举办高质量的现代远程教育,但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却揭示了我们在质量保障方面的缺憾和不足。教育治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方面,而质量保障体系是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仅对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更对当前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影响深远。鉴于此,需重新梳理并反思已有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厘清问题所在,明确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构建适合发展新需求的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一、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

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发展和质量问题从试点伊始就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17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多种措施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引导办学机构加强内部质量保障,推动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建设。教育行政部门构建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制度构成:

(一)审批制度

审批制度是对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资质和支持服务资质的准入制度,实施主体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面向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两类机构。针对高校的审批履行高校申请―教育部实地考察―答辩―专家评审―得出结论的程序。

2000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对教育网站和网校进行管理的公告》(教技[2000]4号)中明确规定:“未经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机构不得冠以‘网络大学’的名义或在网上以学校名义注册域名,建立相应的网站,进行招生和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不得以远程教育的名义建立和利用卫星网络开展远程教育。”[1]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教技[2000]5号)中明确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申报开办教育网站和网校,必须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开办。”[2]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审批制度初具雏形。2000年,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可谓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阐明了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试点学校的基本条件、试点工作的管理方式等,对试点高校的基础设施、机构设置、办学指导思想、教学组织、内部质量保障、专业设置、资源建设、经费及师资队伍等做出了初步规定。它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工作开展之初对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同时也是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办学质量的概括性要求。该文件规定了申请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明确了审批的要求和条件。2004年6月29日,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中,将“利用互联网实施远程学历教育的教育网校审批”设定为行政审批项目。10年之后,这一审批制度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4]5号)中取消“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权”而宣告终结。

校外学习中心审批制度于2002年开始施行,之前实施备案制。负责学习中心审批的机构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其程序是由试点高校会同学习中心依托建设单位向学习中心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评审―定期将批准设立的学习中心报教育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3]200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暂行管理办法》(教高厅[2003]2号),该文件对校外学习中心(点)的性质、职能做出了详细规定,初步提出了校外学习中心(点)的建设标准,规定建设依托单位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对管理服务人员、软硬件条件等做出了相对明确的规定,对校外学习中心(点)设立的程序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等做出了规定。该文件可以说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第一份专项的标准规范性文件。针对在2002年、2003年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年报年检中校外学习中心(点)出现的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分别于2003年、2004年《关于规范现有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管理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73号)、《关于加快对现有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4]141号)两份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监管。2015年10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5]57号)明确取消了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校外学习中心(点)审批”,校外学习中心审批制度正式取消。

(二)年报年检制度

年报年检制度是教育部加强对试点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措施之一。2003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院开展年报年检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3]1号),决定对试点高校的现代远程教育实行年报年检。在随文件一同下发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自查要点中,将办学定位、招生、考试、教学、资源、校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等纳入检查范围。年报年检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学校自检―学校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教育部审查年报材料―专家组实地检查抽查―得出年检结论的运行机制。针对年检不合格的高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会根据其问题的严重程度做出限期整改、复检乃至停止招生的处理措施。截至目前,已有十几所高校在年报年检中被发现问题而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处理,有的高校至今尚未恢复招生。经过十余年发展,年报年检已经成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一项较为成熟的质量监管制度,规范了试点高校的办学行为;基于年报年检所建立的现代远程教育基础数据库,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监控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的管理基础,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有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针对属地内的校外学习中心实行年检制度,以此加强对校外学习中心支持服务质量的管理。北京市教委每年对设在北京市内的校外学习中心进行评估检查,检查对象包括高校在京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和经教育部批准的弘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与高校合作在京设立的公共服务体系学习中心,检查范围包括招生、规范办学(包括合作办学)、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与服务、教务管理、考务管理、收费及安全、稳定等各个方面。北京市教委制订了完善的《在京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评估指标体系》,检查评估采取实地检查评估和信息化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在实地检查评估过程中先由学习中心提交自评报告和《校外学习中心基本情况调查表》,评估专家组实地检查后向北京市教委提交总结报告。北京市教委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决定,分为合格、暂缓通过和不合格三类,对不合格的校外学习中心将取消其招生资格,甚至撤销校外学习中心资格。

(三)网络统考制度

为探索完善“宽进严出”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现代远程教育的规范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对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通知》(教高厅[2004]2号),对统考对象与组织实施进行了初步规定;同年6月,教育部成立了第一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同年11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教高[2004]5号),对统考的组织实施进行了详细规定,标志着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宽进严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建立。2005年1月,第一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考试委员会下发《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试点工作管理办法》(网考委[2005]1号),随同公布了考点设置和管理办法、考试安全保密规定、阅卷工作管理办法、违纪处理办法、考试过程应急预案5份文件,基本建立起组织严密、要求严格、纪律严明、考风端正、信誉良好的网络教育统考组织和管理制度。2006年8月,在总结2006年3月和6月两次网络教育统考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06]17号),对统考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收费管理以及组织和实施的信息化等方面进一步做了详细规定。至此,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确立了完善的网络教育统考制度。网络教育统考作为落实“宽进严出”政策、提升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提升。

(四)招生管理制度

招生是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办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实施监管的重点环节。2002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调整2002年秋季招生计划的紧急通知》(教高司函[2002]183号),要求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招生主要面向社会在职从业人员。针对部分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03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格现代远程教育招生工作管理的紧急通知》(教电[2003]369号),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定位,规定“试点学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不得招收或以各种名义变相招收全日制高中起点普通本专科学生”。[4]至此,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完全转向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这份文件中,对招生宣传工作及宣传信息的真实性做出了明确规定,不允许校外学习中心(点)自行招生广告,招生信息必须实事求是,不得模糊和虚假信息误导社会。2004年的招生文件中明确提出从2004年7月开始不得以现代远程教育的名义招收各层次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学生。2008年的招生文件中规定:“不得组织招收各级各类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学生(含全日制脱产学习的自考学生)同时兼读或套读网络高等学历教育。”[5]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渐深入,国家对招生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完善,招生定位清晰明确,并实现了对招生的信息化监管,网络教育阳光招生服务平台实现了招生信息的公开以及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学生毕业电子注册等数据的对接。通过电子注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掌握试点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为规范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其他管理制度

审批制度、年报年检制度、网络统考制度、招生管理制度是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中较为成熟、完善的制度,是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具有明确、可执行、可操作的特点。除此之外,教育行政部门还了一些引领性的规范文件,以指导办学服务机构内部质量保障建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2]8号)提出,要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科学制定并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教育规范管理的通知》(教高厅[2006]1号)要求试点高校“规范招生、教学、考试、学籍、证书发放等各个环节的管理”。[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规范管理的通知》(教高厅[2007]1号)要求试点高校严格做好网络高等学历教育学生的毕业资格审查、毕(结)业证书发放和电子注册工作。《关于2007年度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与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03号)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7个方面的工作要求,涉及建设规划、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立体化教材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激励和评价机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后来开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其建设和评审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远程教育课程建设的标准,带动了课程及资源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对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

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从机构准入、办学检查、支持服务评估、毕业控制、招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实施质量保障,涵盖了机构资质、招生宣传、基础设施、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支持服务、毕业考试等众多质量保障要素和环节。现有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凸显了信息化监管的特点,依托年报年检系统、统考管理系统、数字资源管理系统、质量评估管理系统和阳光招生服务平台等共同形成的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监管系统,实现了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年报年检、统考、评估、招生注册及日常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但随着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这种由政府主导、主要依靠政策推动的质量保障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质量保障的需要。重构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必要且迫切。反思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政府绝对主导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把将政府作为高校直接管理者的理念加以制度化而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的。[7]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从本质上说是主要由政府控制和决定的行政管理模式,政府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在其中不仅履行决策职能,还发挥监督职能,更主导了规则的制订和一些具体措施的施行。相比之下,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行业组织发展极为缓慢,其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更多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延伸,而没能独立地开展质量保障工作;社会第三方机构由于种种原因难以介入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由于过于依赖教育行政部门,这一质量保障体系显得相对封闭和孤立。政府绝对主导的质量保障模式也与教育综合改革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新型关系的大方向不一致。政府集中控制和完全非政府监督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向政府、社会和保障机构协同的时代迈进是大趋势。[8]

(二)质量保障标准缺失

在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17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大量规范文件,涉及机构资质、办学定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招生考试、支持服务、毕业注册等诸多教育教学环节,这些文件多以规定、要求、要点、大纲的形式出现,从质量保障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质量保障标准,更没有形成清晰的指标体系。即便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的年报年检制度,也仅仅形成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年度工作自检要点,实际运行中的价值追求偏向于年度办学数据统计和情况摸排,没有充分体现促进办学机构内省与质量改进的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规定、要求、要点仅仅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的萌芽形态,离质量保障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质量保障标准尤其是国家层面的质量保障标准缺失,是当前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之一。质量保障标准的缺失使质量保障行为失去合理的目标指向,也使质量保障效果千差万别。

(三)有效衔接沟通机制尚未形成

现有的质量保障依赖教育行政部门,但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理、明确的职责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同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难以有效合作与衔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各相关司局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管理不协调,政策没能完全统一;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试点之初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管理责任界限不明,在招生管理、学习中心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后经调整,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已经明确了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划分,但权力相对集中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导致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质量保障的积极性不高,质量保障机制运行依然不畅。

(四)反思改进价值弱化

年报年检中的自检阶段是整个年报年检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应该是办学单位在诚实、自省的基础上完成,通过自检清晰地呈现学校整体、真实的办学情况,寻找差距和谋求改进的措施,以此不断提升办学的质量,这应是质量保障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但实际运行中,由于质量保障标准缺失,高校难以对本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做出准确判断,高校依照要点进行自检的过程更接近于数据统计,反思、改进的价值追求弱化,使年报年检“加强质量监控”的设计初衷大打折扣。

三、远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经验

相比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封闭与不完善,国际上一些国家针对现代远程教育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不仅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也坚持质量保障开放性和参与主体多元性的原则,有效保障了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尽管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不同,文化传统有差异,但从提升教育质量的价值追求角度,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尤其在我们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的过程中,其在质量保障中所坚持的开放性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

美国高等教育建立了以认证、认可为基本制度的质量保障体系,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同样纳入这一体系中。这一体系的主体是19个院校认证机构和近70个专业认证机构,其中包括专门针对远程教育机构和项目的美国远程教育与培训认证委员会。认证是高等教育中通过检查或评估,或二者兼而有之的方式,认可院校或院校中的专业,表明其达到了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过程。[9]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是非政府性的社会化认证,更多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认证的过程一般经过提出认证申请―院校自评―专家实地考察―得出认证结论四个步骤。实地考察团由认证机构委派教师、管理人员以及行业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等组成,充分体现了认证的开放性和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不同的认证机构依据各自制定的标准对院校和专业进行认证,这些认证标准以引导性的定性描述为主,已经逐渐抛弃了以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测量的价值追求,转向了引导学校或专业注重质量建设的方向。认证机构对办学机构或专业的认证是周期性认证,经过一个周期后要重新认证,并且认证周期内会有不定期的视察,如果发现问题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直至取消认证资格。

(五)研究制订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