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4:50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61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教育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既有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原因,也有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发展起点与过程不公平致使发展结果不公平,最终导致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1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互为依靠互为补充,达到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它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城乡教育一体化则是伴随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乡教育资源一体发展,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促进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

1.1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的体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抢抓当前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机遇,继续大力发展教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为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2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体现

城镇化建设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城镇居民。其中就包括积极推进农村公用事业的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使农村孩子也享受优质的教育,从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成长起点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和社会和谐的基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发展,让人们从小感受到社会公平,建立起通过努力就能够改变命运的信心,让孩子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中国梦。

2当前我国教育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教育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基础设施投入不平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职业教育资源贫乏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2.1城乡教育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大

农村人口基数大,但是居住较分散,学校分布不均衡。村小与直属校、中心校,远郊学校与近郊学校,同一个乡的校与校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村一级的学校多数比较简陋,连教学的基础设施都不完善,更不要说其它的设施。在现行的教育投入体制下,往往是“胖者越胖、瘦者越瘦”,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扶持重点学校,相反忽视了农村教学条件。

2.2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严重缺失

教育的弱势群体主要是贫困学生、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但当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和措施的保障力度不够,这已成为当前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爱护等问题,在心理、教育、家庭监护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留守儿童的处境令人担忧。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城乡教育差距和不公平的集中体现,严重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

2.3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不协调发展

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教育的重心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学校数量相对较少,特别是应对向外输出的劳动力的培训几乎没有。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教育培训资源匮乏相矛盾。因而,在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有竞争优势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相当重要,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

3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对策

3.1深化城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投入规划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人由“以乡镇为主”改为“以县为主”。同时对基础教育投入主体进行调整,统一由市级安排经费投入。统筹安排中小学的建设经费,确保教师工资的足额发放,实现城乡教育投入均衡发展。

3.2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教育资源在我国还处于紧缺的状态,除了加大教育投入外,还需要在整合教育资源上下功夫。一方面让市区的教师到县城、县城到乡镇、乡镇到村进行交流任教,农村教师到城镇、市区学校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开展联校教研,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子,在教学与教研上资源共享,教师之间共同交流经验。利用城镇学校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帮助和指导农村学校开展实践,使农村学生也能长期接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教学。目前农村的村一级学校生源数量急剧下降,乡镇的中心校出现生源膨胀。在农村地区必须加强村级学校的撤并,整合农村的教育资源,重点扶持乡镇的中小学建设,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应当加大校车投入力度,让农村学生安全方便上学。

3.3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财政投入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足够的财政投入也是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区县教育发展的公平均衡和一体化。同时明确各区县教育投入的硬性指标和考核标准,确保各区县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上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奖、贷、免、补、勤和绿色通道等各种形式的资助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和社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力度,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关爱。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在教育改革进程中,要基于公平正义的原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探索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之路,为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小林.城乡统筹:挑战与决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河南新乡;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挑战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我国在1984年开始实行义务教育,迄今为止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攻坚取得显著进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在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今天,提升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紧迫问题。而教育质量提升步伐缓慢正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对农村教育不满意的重要原因。城乡教育发展处于两极结点,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很普遍,农村教育的发展与农民教育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虽然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十分重视,目标与要求也很明确,广大农民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也非常迫切,但是,当前在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二)研究意义

本文以新乡辉县市侯兆川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问题为研究个案,主要探讨新乡市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状况,2005年国家提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理念后新乡市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取得的成就以及仍然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国内外经验从多角度提出促进新乡市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政策建议。

二、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挑战之一:经费困难,资源短缺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物质保证,也是教育公平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农村教育资源短缺主要表现为“硬件”的教学设施和“软件”的教师资源两个方面。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农村教育缺少最基本的教育设施、实验条件、信息技术设备条件等,这些条件的缺失使不少农村学校难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要求。对专业能力相对薄弱、在职继续教育机会不足的农村地区,因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僵化,教学条件差,对学生理解关心不够等,也无法满足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需要,硬件不“硬”,软件不“优”是当前农村教育资源短缺两个突出问题。

1、教学设备不全,更新困难

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实行国家和地方政府分摊的方式,加上历史原因及自然条件限制等因素,所以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使得教育投入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当前,许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学校的实验室、计算机等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水平过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我国各地区农村小学生人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明显低于城市,以2004年为例,各地城乡之比平均为2.9:1,初中生的人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也较大,城乡比各地平均为1.4:1,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限,难以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

2、农村教师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大量的农村教育调查资料显示:农村教师素质不高是制约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一个瓶颈。从2004年的统计数据看,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基于农村学校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工作和学习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优秀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有些没有受过专业的师范教育,知识观念陈腐,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普遍低下,农村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农村教师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乃至结构上都无法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的获得、道德的培养、素质的提高。

3、经费投入不足,负债仍然存在

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全免学费之初,有不少人士对农村学校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担忧的原因是,免费之后,如果政府无法保障对中小学校经费投入,必然会导致中小学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待遇下降、教学设备无法更新、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与此同时,部分农村学校负债严重,少的几万,多的几十万、几百万,虽然部分省份逐步化解了一些农村学校的债务,但是由于学校的部分经费支出不符合化解条件或上报程序上出现偏差,仍有一些学校的债务没有被化解。学校的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压得校长们喘不过气来,其发展令人担忧。

(二)挑战之二:政策偏离,执行不力

教育公平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的发展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与农村教育发展相关的政策,如<<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两基”攻坚计划、“两免一补”政策等,对农村教育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而这些政策的实施在不同地区乃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县(市),执行的力度不同,效果千差万别。

1.政策缺失公平性,对农村教育倾斜不够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政策虽然关注到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也有相关的配套措施,但从总体上看,政策并没有根本解决城乡的差别。有一些向农村教育倾斜的往往是提出的目标、口号激动人心,但现实操作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比如,一方面各级政府鼓励教师安心农村教育、献身农村教育事业,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还提出过一些鼓励的措施,但与此同时又通过选拔考试、抽调、借用等,挖走了农村学校的一些优秀教师,造成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一所乡镇学校每年流失3-5个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的现象比较普遍,访谈中,一位初中校长叹道:“让我们提升教育质量,又不断地挖走学校的优秀教师,我们真无颜面对广大农民和他们的孩子。”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流失必然造成学生家长对

学校的不信任,大量优秀学生为追求高质量的教育,纷纷转入县(市、区)的好学校,家长租房陪读。一些乡镇学校,特别是离县城较近的学校,也因这些原因陷入招生困难的尴尬局面。

2.用教育拉动经济,缺乏对教育自身规律的重视

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这是无可非议的,有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而成了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附带产品”,教育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被不恰当地夸大,有的地方政府把教育作为聚集人气、开发房产的手段,政府办公地搬到哪儿就让好学校迁到哪儿;房地产开发到哪儿,就让名校建到哪儿,甚至出现了开发商将择校名额捆绑销售商品房的例子。其实他们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或者表象,并没有考虑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引发了一些本不该发生的问题:学生离家较远,增加了不安全因素,也增加了家长开支;建设寄宿制学校经费的投入不到位,不能解决距离远的学生寄宿问题,学生上学困难;有的还带来了新的布局不合理,与原有的学校招生范围重叠,引发学校抢生源的现象。对此老百姓从心底里是不满意的。

(三)挑战之三:文化缺失,家教缺位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留守儿童最关键的问题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第一,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教育,由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带养,文化素质较低的监护人基本上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的学习,而且由于很多事情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差异,对孙辈的过分宠爱,一味迁就,或者根本就管不了。第二,很多留守儿童存在身心健康的问题。由于父母的常年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造成孩子上网、打游戏、早恋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久而久之,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从而造成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另外,由于父母的常年外出,容易使一些孩子形成性格内向、自卑、逆反的心理,甚至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够关心而形成对父母的怨恨心理。第三,安全方面的问题严重。隔代教养使得一些孩子无所顾忌,为所欲为,许多校园的恶性事件,往往都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关。

2.“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普九面临考验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家长对教育失去信心。就业难,上学贵所导致的读书短期回报率降低,上学所得的回报与农村家庭的脱贫期望值偏差越来越大,这些因素使得“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农村家庭培养子女成才在一定意义上看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即工作后的收入。2006年年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25个省(区、市)的530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他们对外出务工的月工资平均预期已达到1100多元。与此同时,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预期连年下跌,2006年已降至1000元左右。教育成本与回报的差距如此巨大,那些带有明显功利性心理的农村家庭如何看待子女的教育便可想而知,愈来愈多稚气未脱的孩子拥入打工的大潮之中,早早的为生计奔波忙碌。有的地区初中生流失在10%以上,多的达到20%,已经实现的普九教育的目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三、总结

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毕竟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要党和政府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大计落到实处,在加大投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上多下功夫,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是不难实现的,农村教育的未来一定是灿烂辉煌的。

参考文献:

[1]李斌.读书无用论再流行――代表委员透析新一轮“脑体倒挂”[n].中国青年报,2008-03-14.

[2]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篇3

一、统筹城乡发展客观要求农村教育先行

城乡统筹发展是我们党在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基于我国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这一重大现实国情。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其中,农村教育先行,就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保障。

1、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在农村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起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经济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发展仍未进入良性互动的轨道,城乡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有一定程度上的扩大。据报载:在目前的近8亿农村人口中,有3000万人还未能解决温饱问题,还有约6000万人没能稳定地超越温饱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2001年在千元以下的农户还占农户总数的10.71%,而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15.07%。这些数据深刻表明,农村发展的滞后已十分明显。因此,就目前而言,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对象、重点、难点已经集中在农村。

2、农村教育落后直接影响农村发展

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农村发展滞后的表向在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其根源却是农民素质的不高。虽然近十多年来,农村教育的结构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农村教育基础尤其薄弱,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受教育机会很不平等,尤其是城乡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部级贫困县。农村教育的落后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对广大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3、农村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先行

近十年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已经证明,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农村新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引导和支持,重要一点还要依靠农民的自身努力与提高。我国有13多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4%,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在教育。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从长期看,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的竞争力,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二、农村教育先行必须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这一目标

农村教育先行,必须要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这一根本目标,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农村教育要着眼农村面向城市

发展农村教育,首先要为农村教育确定科学、合理的定位。农村教育的定位,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着眼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对未来预备劳动力的教育,要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年限。对于已成为现实劳动力的农村教育,要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机构——农广校和远程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使他们处处能学、时时能学,创建学习型社会。二是着眼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化的教育。高度重视和加强非农产业的能力与技术教育,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在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的非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城市要为农村教育发展主动服务

在开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现代化战略”的时候,对政治上处于强势、经济文化上处于优势的城市,必须主动地、实实在在地为农村教育服务,如赋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城市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等等,只有城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助和服务,统筹城乡发展才能成为现实。

3、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向农村教育定向拨款是政府的历史使命。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地方政府更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一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共同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其次是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农村教育,尤其在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多种形式的社会助学还能够起到很大的补充作用,甚至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应当大力倡导。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篇4

近年来,国家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教育是重要途径之一。自2012年起,丽水市多县与杭州师范大学合作开启“小学全科教育专业”项目,定向培养教师,服务家乡教育。作为本专业学生,我们应了解家乡教育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同时加强自身能力。

丽水科学课程如何展开?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改进?带着问题,我们以遂昌和青田为例展开调查,对比城乡科学教育现状。

一、现状

通过采访、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对目前丽水市小学科学教学城乡差异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1.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师资方面存在差异。现任的大部分农村小学科学教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但是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在科学教师专业性上,农村小学很少有专业科学老师,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

2.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材料分配与使用上存在差异。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室多媒体的使用上。农村小学图书馆科学类书籍更新慢,城乡学生阅读的时间都偏短,8%的农村学生表示他们难得或从未接触过科学类图书。城乡小学的实验室基本已全面覆盖,但许多农村小学多媒体设备仍没有配备完善,实际教学中使用率均不高,73%的农村学生表示不常去实验室。课外拓展资源方面,城镇小学拥有的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学生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很少有机会了解和参加拓展活动。

3.城乡小学科学教育在教学方面存在差异。无论城乡,科学课仍以讲授为主。某乡村小学校长反映:“教学的不断进步,是需要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的。”但是农村小学规模小,部分课只需上一次,实践中改进的机会不多,城镇小学则正在尝试引入先进的授课方式和授课理念。丰富校内交流以及各种荣誉的评选鼓励了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尝试。

二、对策

从本次调查来看,不论是青田还是遂昌的城乡,科学教学在课堂授课方式、教学资源利用、科学知识拓展等方面都有待改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利用好教学辅助资源。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资金投入,丰富并及时更新科学实验设备,向小学提供更多的科学前沿类图书。农村小学应当采用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的利用率。

2.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政府出资向农村小学提供先进的网络教学设备,组织教师新式课堂培训,例如mooC、室外课堂等,加强城乡小学科学教师交流,扬长补短。小学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程度列入教师考核项目,家长尽力配合学校科学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热心实践。

3.关于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拓展活动的建议。农村小学和政府应当重视科学课外拓展活动,丰富课外科学生活。教师的眼光不能局限于教学和分数,应看到并激发学生的潜力。

4.加强农村师资建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工资待遇,鼓励年轻教师投身于农村科学教育事业。农村小学应当重视科学教育,扩大科学教师招收数量,提高教师科学素养。师范类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科学教师,加强农村教师的“卓越教师培养”,适应农村教师身兼多职的特点。

三、启示

1.树立“服务农村教育”的意识。只有具有为农村教育献力的意识,才会真正研究农村科学教育的需要,为农村教育做出实际的贡献。

2.增加科学信息阅读量。作为农村科学教师,我们就是孩子的“百科全书”。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应增加科学信息的获取量,了解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

3.真正地把实验做起来。小学科学以探究为核心,我们应该理解小学科学教材实验背后的原理,掌握规范流程、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4.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小学科学教育中。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河北省城乡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一种相对的均衡发展。在基础教育中,学前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社会经济的当前发展水平和群众对教育的需要相符合,因此为了体现社会的公正和当代教育的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均衡由于受经济发展速度、程度和人口数量等不同方面影响,会在不同区域内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在我国学前教育处于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教育资源配置相对均衡的实现是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首要前提。

一、城乡学前教育的现状

河北地处华北、渤海之滨,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其中山地和高原占56.6%,平原占43.4%,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地理条件不平衡,对教育投入也受当地经济水平的限制,因此河北省的城乡学前教育出现了不均衡的状况。一方面,由于近些年河北省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在限制新增人口的数量,由此导致学龄儿童的数量在一直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受历史观念的影响和当地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城镇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改变城乡学前教育差距的对策研究

1.政府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应该把包括城乡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应该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并制定相应的优先保障措施。其次,为了促进城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稳步进行,应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责任,并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关于城乡学前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再次,各级政府要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的工资,积极促进示范幼儿园的建设,并保证正常进行师资培训等业务活动,同时资助和发展农村及边远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事业。

2.推行关于弱势群体学前教育免费制度。

首先,实施并开展学前教育免费项目,对4-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幼儿进行免费一年的学前教育。其次,坚持执行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入园收费减免制度,并不断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儿童经所在幼儿园的核实,通过报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免除当期的部分或全部保育教育费,所需经费由当地政府和区县政府共同承担。

3.大力加强公办园建设,全面均衡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

公办校园数量的不足和入园难问题是当地各级政府普及学前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公办园建设,全面均衡地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保证学前教育在教育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应调整学前教育的发展思路,以当地政策为支撑平台,通过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设公办校园,适当调整关于公办、民办园“民重公轻”的数量比例,改变目前以少带多的“示范带头”的发展路线,平衡各地校园的发展状态,并在土地划拨、教师培训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民办幼儿园一定的政策扶持,以实现“公民办并举”的发展策略。

4.保障教师等价工资待遇,保证城乡学前教育质量。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普及城乡学前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城乡教育均衡普及必须以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实现高质量师资配置的基本均衡为前提,尤其是要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和非公办教师的待遇,保障教师在一定阶段受到相应的培训。其次,政府应努力拓宽教育经费的渠道,设立教育专项资金,为幼儿教师和非公办教师提供相应的保险基金社保补助,并制定对农村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的统一规定,积极解决农村在职幼儿教师的保险问题。

三、启示

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多方面对学前教育进行持续努力的改革,通过对学前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以及幼儿教师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学前教育向规范化、均衡化方向发展的目的,推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缩小城乡学前教育的差距,具有普遍且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罗英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城乡统筹职业教育变革

[作者简介]王利华(1979-),男,陕西勉县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广西南宁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编号:DJa080197)、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虚拟―仿真―全真’实训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桂教人[2012]41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05-03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这是新时期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实现社会和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而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集中地,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其先导性作用,是职业教育发展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承担的任务

(一)职业教育发展应为缩小我国城乡发展差距服务

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使城乡居民共享我国改革发展的共同成果。①职业教育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首先,职业教育应着力于缩小城乡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层次较低,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粗放式生产,导致生产效益低下,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这是促进农村生产方式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转变的重要抓手,能够从根本上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其次,职业教育承担着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历史重任。国内外学者对教育个人收益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经验表明,教育对提升个人收益水平具有直接的正相关作用,尤其职业教育对农民个人收益的提升就更为明显。农民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进而能够融入城镇化建设中,收入水平也随之大幅提升,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方面的差距也得到进一步缩小。

最后,职业教育应当为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服务。在农村大力普及职业教育,使更多的农村人群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受到科学文化、法律常识、现代化民主文明理念的熏陶,进而在农村地区形成民主文明的社会发展风气,缩小与城市地区的文化发展差距,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树立新的标杆。

(二)职业教育发展应为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服务

目前,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上也存在城乡分制的二元格局,严重影响了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因此,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亟待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的构建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职业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是多元的,总的来讲,有两大根源:一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制度的影响,致使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无法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这也是制度层面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②;二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也就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短板问题,农村居民转向城市就业也就毫无优势可言。

在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高速推进中,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较为迫切,这就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惠及广大农村居民,农村居民在接受职业教育的相关培训后,能够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从而在城乡劳动力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的最好途径。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出现松动的前提下,以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技能素质来逐渐弥合城乡劳动力市场之间分割的现状,逐步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这将成为最有效、最科学的途径。

(三)职业教育发展应为实现我国“三化”建设服务

根据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大力实施“三化”建设,即要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以及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步伐。可以说,“三化”建设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着力点,“三化”建设的过程也是我国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教育作为连接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点,要发挥其在“三化”建设过程中的助推器作用。

首先,职业教育担负着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大职责。农业产业化建设是基于市场导向的前提下,不断地将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农业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经营为依托,以生产基地为纽带,促进农业产、供、销一体化,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助力器,通过对农村居民开展职业化培训,在农民向职业化农民或市民转换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受益人群越多,农业生产的附加值也就越高。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的层次和水平的重要支撑力量。

其次,职业教育承担着农村工业化发展的重大任务。要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应以农村产业作为重要的突破口,首先实现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在农村大力推进高效益、无污染的工业建设。而职业教育发展不仅关系着农村工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对我国工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我国,推进农村工业化,必须突出职业教育,努力为农村工业化提供更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最后,职业教育承担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的历史使命③。我国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目前(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2.6%,但是任务依然严峻。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要加速非农化建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有效地向城市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强化对农民向城镇转移培训的力度,要将对农村人口的转移培训放在与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二、城乡统筹发展视野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有悖于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鉴于城乡统筹发展周期的长期性、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发展任务的艰巨性等特点④,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方面与其相适应。这就要求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体制。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具备以下三种办学模式:第一,内涵型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职业教育内涵型发展模式一般是指职业教育根据社会发展的现状,为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而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并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办学形式和办学结构,通过职教内部结构的调整来提升办学效率和质量的教育发展模式。第二,外延式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就业导向式发展模式)。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根本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外延式的职教发展模式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对办学的调控作用,同时兼顾学生的就业意向,所开展的一系列教学与培训活动。第三,开放式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城乡统筹发展对人才需求也日趋旺盛,尤其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开放型人才,这也就要求职业教育开放办学模式,帮助受教育者有效地离农、适应多种非农业生产工作。

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有悖于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很多层面上还无法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盲目地进行扩张办学、单纯追求办学规模和数量而忽略办学质量、严重偏离社会发展需求的现象。还有一些职业院校行政力量干预办学过多,是典型的注重行政导向而忽略市场需求的单一式、封闭式、僵化式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显而易见,当前的职教发展模式和体制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是相背离的,如何创造与城乡统筹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是当前职业院校和教育管理者必须深思的现实问题。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数量无法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求

城乡统筹发展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改变我国人口的城乡结构化水平,提升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与生活环境。⑤当前,我国还存在着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人口素质水平较低、农村生产力较为落后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从职业教育入手,强化对农村人口的职业教育培训,将农村存在的大量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而我们必须正视这一庞大的职教工程,其涉及我国数亿人口的教育培训问题,需要大量的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师参与。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与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相比,仍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仍然无法满足受教育群体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历史遗存问题,很多职业教育资源存在着闲置的问题,在职教培训领域也还存在着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问题,直接导致职业教育办学和培训效率低下,职业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适应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要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以及职教资源的整合力度。否则,以现有的职教规模和数量是无法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目标所需要的庞大规模的教育培训任务的。

(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与城乡统筹发展相背离

从根本上看,职业教育要想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符合其发展需要,在保证满足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还要具有一定的适度超前性和针对性。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职业院校和职教培训机构缺乏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宏观把握,自身也缺乏发展的前瞻性战略部署,在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布置上存在着错位、越位的问题,难以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契合,甚至出现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矛盾的问题。以上职业院校的一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四多三少”,即职业院校热门专业多、趋同专业多、长线专业多以及投入少的专业多⑥,复合型专业少、新型专业少、涉农专业少。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与复合型并重的人才,并且随着现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提供大量的高科技专业人才,人们对新兴专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要更好地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加大对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以及教学内容的变革。

(四)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城乡统筹发展不相协调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必须是城乡统一的,并且能够面向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相应的人才。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城乡统筹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由创新驱动的内生型经济增长作为主导。同时,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这也就要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随之作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要求。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来看,行政性力量过度干预、部门分割的条块化管理体制较为严重,职业教育城乡二元分治,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城乡统筹建设的顺利开展。因此,革新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考虑的紧迫任务。

三、围绕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步伐

(一)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水平,贯彻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办学观念

职业教育应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线,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资源。然而,当前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仍然很大,很多地方特别是东部发达省份遇到了招工荒的困境。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这既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战略机遇,树立起为城乡统筹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课程及内容。一方面,职业院校要转变过去以升学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要切实以受教育者技能的培养与提升为根本,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实现有效转移就业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立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同时认真研究城乡统筹发展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从而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以提升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契合度。职业教育要主动融入城乡统筹发展中,保持与城乡统筹发展的一致性与协调性。

(二)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体系,以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出发点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关系着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如何做好职教规划,对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的影响。城乡统筹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只有紧紧以服务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为落脚点,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投入规划体系。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较为薄弱,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教发展差距较为明显,十分不利于教育的城乡统筹发展。鉴于这种现状,首先,政府在制定教育公共财政投入规划时,要适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增加对农村职教的投入,确保职业教育发展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在进行职教结构化经费投入规划时,要平衡好常规性经费与专项经费之间的比例,在常规经费投入规划中要能够保障城乡职校的日常有序运转,同时在专项经费的投入上保证城乡居民对职教培训的特殊需求。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⑦。城乡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也适应于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城乡二元发展结构不仅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在教育基础设施层面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尤其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因此,要根据城乡统筹发展对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办学设施提出的要求,加大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力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

(三)强化职业教育城乡之间的联动与合作,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

城乡职业统筹发展的核心在于城乡之间的联动、合作,在合作中寻求共同的发展,继而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然而,我国职业教育一直走的是分离发展的单行道,城市职教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农村,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如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所写到的:“城市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农村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她)生活在社会化的生产当中,在社会经济增长中所交往的群体是社会人,而乡村居民是生存于农耕的文化社会中,生产交往的主体是土地。”⑧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化的生产与协作是提升个人产值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要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必须让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和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与培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加强职业教育的城乡联动与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培训,才能进一步提升劳动力专业就业的层次和水平,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人口转移。与此同时,在对已转移到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群体的培训上,要实现城乡职教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城乡统筹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资源。

(四)革新职业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提高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是职教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顺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分治、城乡有别、城乡分策”的领导和管理体制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发展差距,导致城乡职业教育分别成了两个封闭化的圈层,对城乡统筹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打破职教政出多门、条块化的管理体制,必须对现有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革新,以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从职业教育管理与领导体制上看,要以地级或以上的省市级政府作为统筹城乡职教发展的管理主体,这既是可行的,又是有效的。相对于县级城市,地级市及以上的城市拥有较为雄厚的财力和广阔的管辖范围,能够对区域的教育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领导、统一运营。以地级以上的政府作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强化省、市(地)级政府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也将更加有力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注释]

①姜作培.城乡统筹发展视野下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J].成人高教学刊,2010(6):35.

②唐智彬,李永红.论城乡统筹发展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J].职教论坛,2009(13):5.

③张涛,罗旭,彭尚平.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27):5.

④俞启定.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职业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12(4):75.

⑤姜作培,李汝.城乡统筹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46.

⑥张涛,邓治春,彭尚平.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3):7.

⑦潘岳生,唐智彬.试论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城乡观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10):14.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乡镇中心小学;农村教育;教育管理

目前,随着新课程在乡镇学校的开展,作为农村教育改革主力军的乡镇中心小学被赋予许多更重要的功能,而现实中这些功能的发挥是否完全到位呢?围绕这一问题,笔者试图探讨课程改革背景下乡镇中心小学的“应然”功能,并以福建省漳浦县某中心小学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了解目前乡镇中心小学功能发挥的“实然”状况,寻找差距,旨在更好地促进乡镇中心校功能的发挥。

一、新课程背景下乡镇中心小学应当具备的功能

(一)课程改革示范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乡镇中心小学无论在师资力量、实验研究能力上,还是在课程资源的占有、利用和管理上,都有村级小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心小学要起示范作用,率先开展课程改革实验,这不仅可以带动乡镇其他村级小学的课程改革,还可以积累经验,避免简单的重复和走弯路。

(二)教研中心功能

在课改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村级小学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组织实施问题。乡镇中心小学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而且有比较多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验的经验,有比较畅通的教育信息来源,与课程专家有较多的联系,完全能够帮助村级小学解决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大多数问题。因此,乡镇中心小学应组建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队伍,帮助农村教师解决在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指导全乡镇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和教材研究工作,从而带动全乡镇各村级小学开展教研活动。

(三)师资培训功能

乡镇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对村级小学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前和改革中的培训,是有效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措施。乡镇中心小学一般在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配备下拥有较好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源、电教设备及教学资料等教育资源,又处于乡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应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教师进修规划,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结合所在乡(镇)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负责起全乡(镇)小学教师的业务文化进修和考核工作,承担起培训整个学区教师的任务,使乡镇中心小学成为农村教师进修基地。

(四)规划督查功能

2002年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提出,“乡(镇)人民政府不设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教育教学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负责”,这意味着乡(镇)教育教学管理权下移交由中心学校负责。在管理过程中,监督和检查是一重要环节,这就要求乡镇中心小学必须负责起学区课程改革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督促村级小学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市、区的统一部署开展课程改革,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改进。

二、乡镇中心小学功能发挥的实然状况

乡镇中心小学诸多重要功能发挥的实然状况如何呢?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以漳浦县某中心小学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经过一年多的调查和分析后,发现该中心小学在发展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一镇的教育中心,其带动辐射等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示范带动功能尚有欠缺

该中心小学能够抓住实施新课程机遇,开展校本培训,学习新课程理论,并在校本教研中积累了不少良好的经验,2008年6月该校经由市批准成为校本教研基地。在县、片区教研活动中,教师所开的公开课经常受到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虽然该中心小学在校本教研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镇各小学中起示范作用,但却忽略了与“兄弟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目前该镇17所小学的教研水平十分不均衡,呈现出“中心校强,村级小学弱”的局面,边缘村级小学,办学规模较小,在教研方面并无太多成绩,平时很少开展教研活动。而“兄弟校”的教研弱势现象则直接反映出中心校在教育改革中的示范带动功能发挥并不十分到位。

(二)教研辐射功能明显不足

该中心小学目前拥有43名教职工,其中小学高级教师有25人。自课改以来,学校一批优秀骨干教师不断实践并屡创佳绩,但仅凭中心校这些骨干教师很难对全镇教育工作起很大推动作用。

据调查,中心校与其他村级小学问很少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一学期至多一两次。另外,据教师反映,中心校与其他村级小学间关于教学的交流往往短暂而流于形式。其他村级小学之所以很少开展教研活动,原因或许在于其不懂得如何开展,而作为中心校,尽管自身校本教研勇创佳绩,但是却没有及时总结经验,没能深入到其他村级小学中进行“如何开展教研活动”的指导,未能将教研功能辐射到其他小学。

(三)师资培训功能有待发掘

该中心小学拥有全镇最好的教育资源,为中心校师资培训基地的建成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而本校优秀的骨干教师队伍又为教研中心的建成提供了人才保障,但该校却没有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育资源,也没有意识到建立教师培训进修基地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让农村教师都前往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是不切实际的。为进一步了解教师接受进修培训的需要及乡镇中心小学师资进修培训基地建立的必要性,笔者结合问卷进行了以下调查。第一,在调查培训内容方面,选择“应更贴合实际教学”的教师占49%,认为内容应“多样化”的占23%,而更偏重理论的教师则占28%。大部分教师期望培训内容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乡镇中心小学一般拥有较好的实践经验可供其他村级小学借鉴。第二,在100名被调查者中,选择“培训机构的地点最好设于城镇”的教师占80%,而认为中心校可胜任并应当成为“教师进修基地”的教师占85%,从中可看出农村教师对中心小学具有很强的认同感。

调查结果证明了农村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明显不足,基于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笔者认为,把中心校建成村级小学师资培训基地是十分必要的。

(四)督促检查功能未能落实

中心小学目前特殊的地位大大影响该校对其他村级小学进行管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与校长的访谈中,校长十分明确作为中心校所应发挥的示范、骨干、辐射的功能,对本镇其他16所村级小学的情况也大致了解,但或许是日常事务过于繁忙,校长的中心校“主体意识”渐渐弱化。据教师反映,该校由于受上级领导的重视,各种“检查”和“评定”特别频繁,校长的“业务”也更加繁忙。所以,中心校只能自我监督,根本顾不上对其他村级小学的督促与管理。由于中心校的督促工作不到位,其他村级小学自我监督力度偏弱,发展意识也不够,致使边缘村级小学的教研水平及课改进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而目举步维艰。

三、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客观地说,造成目前乡镇中心小学功能发挥“应然”与“实然”的差距,责任不全在中心校本身。因此,解决中心小学功能发挥中存在的问题,使之发挥出应然功能,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一)理顺学区与中心小学的关系,提高中心校的主体意识

目前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仍然存在学区与中心校职责不明的问题,应尽快理顺学区与中心小学的关系,使两者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并给自己的地位与职能定位。对于学区而言,其职责主要应是协助乡政府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档案;维护学校的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协助县教育行政部门发放教师工资,搞好全乡学校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而对于中心小学来说,主要任务则是利用在全乡中的优势地位,整合全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自身优势,负责管理全乡教育教学工作,为全乡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起办学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为全乡各学校服务,提高全乡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全乡整体教育质量。学区与中心小学唯有明确了各自的职责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各尽其职,避免产生“侵权”现象,而中心小学的办学才能更具活力,更加自主,进而更好地为村级小学服务。

除了明确各自的职责外,两者间还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在新体制下,乡镇中心小学在业务上要对村级小学进行业务管理和指导,而实际上单凭中心校领导班子的努力很难负责好对各村级小学的管理和指导,因此,中心校应当与学区各机构人员平等交流,共同规划提高乡镇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共同目标而统筹全局,分工合作。

(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尤其要加强校长培训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校长培训是校长成长和成熟的保证。以往那种面向所有校长的培训缺乏针对性,并未能有效加快农村教育改革的进程。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作为“主帅”,其个人素质是决定农村教育改革“成败”的因素。对此,上级教育部门应专门组织乡镇中心小学校长进行研修培训,使乡镇中心小学的校长们在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及各项操作技能的同时,通过对农村教育形势及中心校自身地位、功能的认识,树立起较强的“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

作为农村教育的主力军,乡镇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尤为关键,乡镇中心小学应负责起培养和配备村级小学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工作。首先,中心校要承担起培训村级小学骨干教师的任务,负责起全乡(镇)小学教师的业务文化进修和考核工作,努力把中心小学办成教师进修基地;其次,鼓励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到村级小学任教,这部分教师可保留中心校编制,在村级小学交流三年又回中心校;再者,按照相应的关于提高教师素质的规划,让村级小学教师轮流到县进修校参加培训,不断提高村级小学的师资水平;最后,应尽可能补充一些新教师到村级小学,为其输入新鲜血液。

(三)努力建成乡镇教研中心,帮扶村级小学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篇8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日渐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鉴于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的现状,促进城乡中小学教师伙伴式合作就成为了促进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分析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的背景,发现城乡中小学教师伙伴式合作存在着编制和保障、人才流通等一系列问题,认为构建校际联盟,成立学习型网络社区是助推城乡中小学教师伙伴式合作的方法之一,有益于助推农村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伙伴式合作;校际联盟;学习型网络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17-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师教育课题“web2.0环境下创建区域性中小学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桂教师范[2012]66号);广西新世纪教改课题“港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JGB118);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立项项目“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师政教学〔2013〕70号)的研究成果。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伙伴式合作的背景

1.农村教育薄弱。在多年城乡二元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广阔的农村落后地区,中小学教育领域城市“反哺”农村已势在必行。农村教育存在先天劣势,兼又被多年忽视,已呈畸形式发展态势。相对于城镇教育的大投入、大手笔,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使得整个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师资质量严重落后,办学条件和办学手段也很落后。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下,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落后地区,依旧存在着一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一些民众认为教育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不愿意支持教育的发展,存在目光短浅、单纯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等弊端。

2.追求教育平等是大众意愿。公平的教育环境一直是民众所奋斗的目标,当代中国,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在公共财政方面,更多的资金流向了基础更好的城镇教育,而相对落后的农村则只能分到财政资金的一小部分;而在更重要的师资方面,中小学农村教师没有城镇教师一样的待遇,甚至很多农村教师还只是民办教师,没有政府所承认的编制,师资力量的绝对失衡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由此,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更有效率的分配,特别是教师资源的进一步流通利用,是解决农村教育困境的重点。

3.发展三农需要重视农村教育。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被国家所重视,解决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基于教育的的基石效应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教育成为了重中之重。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整体素质水平,对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更是具有重大影响。现今,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推动农村教育发展,以引导更多的教育资源流向农村地区。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伙伴式合作的困境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将中小学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发展作为促进地区教育均衡的重要方式。如上海市“新农村教师教育新路”中提出加强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的沟通协作,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水平。然而,在整个支援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些许问题亟待解决。

1.编制问题和保障问题。2006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明确提出中小学城镇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农村教育工作,甚至将城镇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验作为评选高级职称的依据。由此,一些城镇教师为了编制和职称,以支教为名,谋取自身利益。而对于支援农村教育的城镇教师保障,如何确保他们的薪水待遇和基本福利,这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2.人才机制流通问题。支援农村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人才机制的流通问题长期存在,目前,中国通过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从具有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挑选了一批优秀青年赴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任教,而在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方面,选取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形成必要的流通机制,从而保证教师资源的长效流通。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伙伴式合作的策略

1.构建校际联盟。教师的均衡分配在教育问题里成为一个难题,相对于农村而言,城镇更具有吸引力:如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福利保障等,越来越多的优秀农村教师走向城镇;另一方面,现有的一些农村教师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落后。因此,在整个社会师资力量并不是很充沛的大背景下,构建校际联盟,形成教学协作就成为了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的必然趋势。①考虑到农村教师的相对弱势,在教学协作里,应由城镇教师作为主力军,但是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教学合作关系。②加强教师间的互助合作关系,比如,教师师徒结对活动、新老教师的“传帮带”活动等。通过制定方案、参与活动、检查考核等过程,打造一个不断前进的教师群体;③开展伙伴式合作,不仅要求教师之间协作,更主要的是整个城乡教育系统之间的合作,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起到领导作用。对于城镇教师而言,发挥自己的业务能力优势,带动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改变一些落后、不适宜的教育方式,会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在整个伙伴式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由此,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和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建立,旨在促进农村教师学会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校际联盟的建立及形成城乡教师之间的伙伴式合式,将有利于提高整个城乡教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

2.成立学习型网络社区。网络技术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及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让城乡中小学教师找到了与其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行为习惯及表达方式相互匹配的虚拟空间。从最初的e-maiL、QQ、mSn、BBS、博客到现在的SKYpe、微信等,每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网上交互行为,都很好地契合了城乡中小学教师群体追求进步的要求,应建立一个专门面向城乡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城乡教师随时可通过网络社区平台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如通过Blog、RSS、wiki、SnS、im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即时传送文字、声音、图像,为学习者的学习和人际交往提供多媒体化、互动性的立体途径。这些技术注重个性化与交互性,该环境中的学习者可自定步调和方式学习,也可与他人协作学习。通过这种“平等互动、多元协同、自主探究、远程开放”的网络社区,让城乡教师广泛、深入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成立学习型网络社区,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信息资源城乡共享,可以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

(1)让志同道合者集聚。城乡中小学教师学习型网络社区,是由一批立志于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同道合者”共同组成的,学习型网络社区的每位参与教师,因“志”凝聚而成为网络社区的“魂”。对于不同的城乡中小学教师个体而言,在智力和能力上占优势的城镇教师不一定能激发相关的兴趣和爱好,但是与智力类型相关的兴趣和爱好却能更好地发展智力优势。志趣相投的城乡中小学教师,通过网络社区这个平台,实现各成员通过互动环境交流、研讨,超越时空限制,随时无拘束地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实现志趣相投城乡中小教师的相互熟悉、接纳、赞赏、分享、互助,为提高相互合作和协作的能力、水平搭建平台,助推城乡中小学教育更上一层台阶。

(2)以县为单位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库。建立城乡中小学教师学习型网络社区的关键在于优秀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建议以县为单位,集中主要资金,建设大型的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库,整个区域内,各学校和教学单位集中共享,不再单独组建本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库,通过信息资源库,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分享统一的资源,使得整个教育在起点上是公平的。

(3)不断扩充和丰富中心教育信息资源。在整个信息资源库中,信息是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资源库建设管理,城镇教师和农村教师在利用信息资源库的同时,也要不断提供最新的教学资源,将教学中创作或完成的资源分享出来,以实现城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通过教育信息化,让基层、农村学校的教师也能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全的教研信息、优质教学资源。

3.建立补给制度。建立补给制度,通过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在国外,普遍存在着这种补给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针对我国国情,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以下两种办法:①师范生免费培养计划。选择基础条件较好、培养能力较强的高等师范院校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进行创新性教师队伍培训。将课程安排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根据农村地区所需要的具体教师类型,开展针对性的培养,剔除不切实际的课程开设和不必要的培养任务,让培养出的师范生更加符合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

②流动岗位制度。在不断扩大教师数量、提高教师整体水平的情况下,适度建立流动岗位制度。在韩国,存在着一种教师互换制度,每隔2~4年,教师都需要在本地区城镇与农村学校之间调动换岗,以保证城镇与农村之间教育质量相对一致,这种制度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该制度一方面能够让城乡中小学生得到相对平等的教育,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的相对均衡;另一方面,在不断流动换岗的过程中,城乡中小学教师需要面对来自城乡不同区域的、形形色色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这将考验城乡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促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志耀.以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4).

[2]阎亚军.北仑模式: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马晶.web2.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软件导刊,2011,(9).

[4]徐国梁.伙伴合作——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脉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晏阳初乡村教育运动借鉴

晏阳初(1890―1990),四川巴中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世界平民教育运动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1943年,他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人被誉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20世纪30年代蔚为壮观的乡村教育运动更有其开先河之功。他在乡村教育方面所做的一些有益探索,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不无借鉴意义。

一、乡村教育运动的概况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不断、匪患遍地、自然灾害频发,广大农村遭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双重压榨,农业生产萎缩,农民生活恶化,农村经济濒临崩溃,“中国农村的黑暗,算是达于极点”[1]p209。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忧国忧民、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纷纷走出“象牙塔”,深入农村探索“振兴农业”、“拯救农村”的道路。

晏阳初认为,解决中国的问题不能“只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终究是治丝愈棼,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今日中国的生死问题,不是别的,是民族衰老,民族堕落,民族涣散,根本是‘人’的问题;是构成中国的主人,害了几千年积累而成的很复杂的病,而且病至垂危,有无起死回生的方药的问题”[2]p67。这个问题比其他任何问题“都严重、都根本”,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对于其他问题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白费力气,自做牺牲。而中国是“以农立国”,85%以上的人口是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其“蕴存着无限的力量,是复兴民族建设国家的根本”,农民的智慧不开发,农村不发展,中华民族就不能真正繁荣富强。乡村教育运动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兴起的。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使农民祖祖辈辈受苦受难,不能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这不是他们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缺乏才智,而是‘无教’,他们是中国最大的‘脑矿’。我们搞平民教育就是在开发‘脑矿’,开发民力。”[2]p325中国的乡村教育运动,担负着“民族再造”的使命。

(二)主要内容

1、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晏阳初从一开始就注重从农村社会的现实出发,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和农民们一起劳动和生活,在农村要“换上一副农夫眼镜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3]p221-222。只有这样,乡村工作者才能感受到农民的痛苦,了解农民的需要,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服务。为此,晏阳初亲自携妻将雏迁到河北定县的农村从事乡村工作。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留洋博士,纷纷舍弃了城市相对舒适的生活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以“宗教家”的奉献精神投身乡村教育运动,时称之为“博士下乡”。这种首开风气之先的壮举,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学而优则仕”的封建官本位意识的彻底决裂与超越。

通过调查,晏阳初认识到,“农村的问题千头万绪,但最基本问题是农民普遍存在愚、穷、弱、私四大病害”[4]p54,这是中国农村贫困落后的原因,也是中国衰败的原因,有这些基本缺点,任何建设事业都谈不上。

2、推行四大教育。晏阳初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四大病害”,就须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农民的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农民的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农民的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农民的团结力”[3]p434。只有具备了这四种“力”,才能在国家将亡的今日有救国图存的能力,才能在这“唯力是视”的世界谋生存。文艺教育,是从文字与艺术教育入手,使农民认识基本的文字,得到求知识的工具,促进文化生活,并能了解和欣赏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为此,晏阳初带领大家根据定县农民的文化情况,先后自编了多种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教材,并开展民间绘画、话剧、戏曲等文艺活动,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生计教育,是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村工业各方面着手,以达到农村经济建设的目标。把文化教育与科技的传授融为一体,使教育内容、方式、途径尽可能结合农民“生计”之需要。在实验中,兴办农场,推广先进技术与良种,组织合作化,创设了实验巡回生计训练办法,其中分“生计巡回学校、表证农家及实施推广训练”三个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教育制度;卫生教育,一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将治疗和预防结合起来;二是建立一种适合农村需要的卫生保健制度。晏阳初在定县普遍宣传卫生知识,建立了由村到县的医药卫生保健组织和制度;公民教育,是要“激起农民的道德观念,施以良好的公民训练,使他们有公共心、团结力,有自决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政治道德”[2]p56。在实验中,他们编写了《公民道德根本义》、《公民道德纲目》等公民教育材料,来进行农村自治与公民活动的指导。

3、采用三大方式。晏阳初认为,实施“四大教育”应采取“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方式相结合,其目的是“使整个社会尽是教育的环境,以免一曝十寒之弊害”[2]p80。学校式教育,是指面向青少年的“平民学校”和面对初级小学年龄阶段儿童的“村学教育”。各个学校都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平民学校分为初、高两级,初级学校以识字为主,教学中广泛使用挂图、幻灯等工具以方便识字,还采用“导生练习法”,以学生教学生的方式,最经济迅速地普及教育,弥补教师不足的缺憾;高级学校是为提高初级学校毕业生而设,以提高“四大教育”的知识力为主,不为升学。此外,为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农业技艺,还设有生计巡回学校,按一年中节令时序分别安排植物生产、家畜殖育、农村工艺及合作训练的教学;社会教育,是向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四大教育”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设施”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以弥补学校式、家庭式教育范围固定的不足,如组织读书会、开展演说比赛、成立合作社、举办农产品展览、修路、禁赌等等;家庭教育,是一种联合各个家庭中地位相同成员施以相当训练的特殊教育形式,多与社会教育联合进行。主要方式是组织各家的户主、主妇、闺女、幼童等分别集会,研究有关家庭的实际问题。

毋庸置疑,晏阳初推行“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主张存有严重的缺陷。但如果因此而给予全盘否定,也有失公允之处。首先,晏阳初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的主张,反映了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爱国热情和深沉的忧患意识。尽管没有实现“教育救国”的目的,但他们身体力行,努力投身于乡村教育运动的实践,“是民族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有进步意义的爱国行为”[2]p404。其次,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践,虽没有彻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现状,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验区文盲人数明显减少,医疗卫生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一批优良农作物品种得到推广,农业合作社以及其他公益性事业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再次,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三大方式”理论,已突破“就教育论教育”的模式与单纯强调从教育入手改造社会的局限性,是一种“大教育观”。他主张乡村教育和建设应该是“相依并进的”,“在乡村办教育若不去干建设工作,是没有用的……不谋建设的教育,是会落空的,是无补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的。”[2]p53认为乡村教育运动“不是零零碎碎,而是整个体系;不是枝枝节节,而是统盘筹划”[2]p329-330的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强调乡村教育、经济、文化、卫生、道德等同步进行,“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方式相互配合,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实属一种创新,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二、乡村教育运动的启示

曾经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终因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的漫延而告终止。但晏阳初数十年的乡村探索、实践和实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问题与启示:

(一)以“改良”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运动,是一场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由爱国知识分子自下而上发动的、采用和平手段的社会改良运动。正因其改良主义的性质,使他看不到农民“愚、穷、弱、私”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残余势力之统治”[5]p426,故未能达到“复兴农村”的目的和实现“民族再造”之重任。但这并不是“空而无用的”,实际上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旧中国,只要是在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这个目标下,许多政治改良、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尽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改造中国的问题,仍然在某些方面起过有益的作用”[6]p480。晏阳初为首的一批乡村建设者“主观上是企图改革中国乡村,而不是为着维护地主资产阶级,甚至不是为着个人的金钱和地位,而是为着追求光明在农村艰苦地工作着”[6]p481,他们的精神和取得的实绩是值得肯定的。今天我们提倡的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改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及时疏导矛盾,化解冲突,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要,这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改良,是一种对现行体制的完善。因此,乡村教育运动在当今社会转型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最大的问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古圣铭言,一直是晏阳初从事乡村教育运动的根本信条。“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国势强大而人民衰困”[2]p322。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农为国本”的重要性,晏阳初才矢志不渝地投身于开发亿万农民“脑矿”的“固本”实验。今天,尽管中国农村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农村苦、农民穷、农业弱”的状况依然普遍存在:在“城乡对立的二元化格局”下,农民赖以安身立命的土地的主动权、支配权至今仍没完全落实,农民失地现象时有发生;农村医疗保健体系仍很不完善,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相当突出;农村虽已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但农村孩子因贫辍学的情况仍不在少数;农民的经济合作组织仍不健全,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这些已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的瓶颈。面对尖锐复杂的现实,我们的确应汲取乡村教育运动中的有益探索,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注重培养“农民自觉”的能力,实现三种力量的结合

“乡村问题的解决,自然要靠乡村里的人为主力。我们组织乡村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这解决问题的主力”[2]p178,若不培养“农民自觉”的能力,乡村里的人自己不动,等待人家来替他解决问题,那是不可能改造好乡村的。知识分子到民间去,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启发教育农民,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自发自动的精神”[2]p332。今天新农村建设的主力依然是中国八九亿农民,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任何优良的“制度安排”和“专家建议”都将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新农村建设也不可能取得真正成功。历史经验表明,在乡村建设中,“农民主导、知识分子指导、政府领导”三股力量的有机结合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四)乡村教育应注重科学性、实践性,真正适应“三农”的要求

晏阳初认为,乡村工作者“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从事乡村工作,既不墨守成规,也不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外国,而应从本国实际出发,注重农村社会调查,来建立符合国情、为全民所有的新教育体系。为此,他号召知识分子“深入民间,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协助平民解决问题”[2]p324。众所周知,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看不到效益就不会主动介入,若不了解农民的真实需要,乡村教育就不可能收到实效。因此,他反对“坐而论道的空谈”,提倡“扎根于民间,与平民共同生活,共同工作”,[2]p419这充分体现了晏阳初力图使乡村教育走中国化道路的务实求真精神。面对当今农村、农民、农业的多样化需求,农村教育也应坚持“以农为本”,立足现实,不断完善其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国现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宋恩荣.晏阳初文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3]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目前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乡镇中心园;学前班;师资培训

乡镇中心园,就是在乡镇所在地由乡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独立建制,有三个以上不同年龄班,按国家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履行幼儿园根本任务的学前教育机构。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力图以乡镇中心园辐射村级幼儿园(班)和培训村级幼儿园(班)教师,带动幼儿教育的整体和和谐发展。那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这种形式是否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当如何促进贫困地区的乡镇中心园更好地培训村级幼儿园教师?

为了考察这些问题,笔者运用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即出于获取研究样本的便利性,并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选择西部某省一部级县为研究对象。该县具备贫困地区的特征,如该地农村为山区、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属部级贫困县。该地农村仅存在乡镇中心园和附设在小学的学前班这两种学前机构形式,还建立了“以省示范幼儿园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主体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在搜集资料时,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查阅法,辅助使用了问卷调查法。资料搜集分两次进行,2006年9月和2007年6月分别在该地停留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实地调查。

一、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必要性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十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管理,要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发挥其对乡镇幼儿教育的指导作用,乡镇幼儿保育、教育的业务指导由乡镇中心园园长负责”。可见,国家已从政策层面上认可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鼓励和要求其发挥指导作用。由于培训学前班教师是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容和方式之一,为此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在部分程度上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是贫困地区农村幼教现实的需要。在我国,不同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即使在笔者考察的同一个乡镇,乡镇中心园和学前班在发展水平和办园(班)质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该地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乡镇中心园是幼儿教育体系的枢纽之一。利用乡镇中心园承上启下的优势,把乡镇中心园作为实现农村幼教发展的基本载体,以乡镇中心园为点辐射学前班,是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健康发展的可行途径之一。

(二)贫困地区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可行性

在该地区,一个乡镇发展学前教育的落脚点在乡镇上,首先投资兴办的也是乡镇中心园。教育主管部门比较重视乡镇中心园的建设与发展,对其师资、设施、管理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和改善强度比较大。为此,该地乡镇中心园是农村幼教人力、财力、物力最集中的资源地,是农村学前教育的示范基础和骨干力量,具备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条件。

具体来看,在地理位置上,该地的乡镇中心园都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所处位置交通便利,生源较为充足,人文环境较好;在师资上,该地有限的幼教专业人才都集中在乡镇中心园,且多为国家正式编制的教职工,工资待遇基本能得到保证,师资队伍相对稳定;在财力上,该地乡镇中心园大多属于全额或差额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其经费以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为主。有相对机动的财力可以利用;在规模上,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办学规模在本地区相对较大,场地较为宽敞。园舍、设备相对较好;在信息传递上,乡镇中心园与上级幼教机构的联系较为紧密和便利,可以直接上通县市级幼儿园学习到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还可以结合学前班的实际需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帮扶。

二、乡镇中心园培训学前班教师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因地制宜,组织学前班幼儿教师参加各项培训,并为其提供学习机会,带动了学前班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农村幼教发展贡献了力量。但是,当前乡镇中心园在培训学前班教师中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

(一)培训活动无计划

就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当地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制定了每学年幼儿教育发展规划,规划中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要开展培训学前班教师的活动,建议性地指出培训内容,但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培训哪些内容,更没有制定培训活动计划。在执行上级规定时,绝大多数乡镇中心园没有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这表现在:乡镇中心园往往不考虑学前班教师的需要。而是依据自己的方便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时间往往安排不当,将本应安排在学期初的活动安排在学期末;在履行完培训任务后一扔了之,没有记录和思考存在的问题;在培训中存在重复培训和随意培训,没有延伸和巩固培训的成效。

(二)培训形式较单一

问卷调查发现,学前班教师较喜欢“专题讲座”、“跟班见习”、“送课下乡”等培训方式,部分学前班教师希望在接受培训时能“亲自去上课,让老师找出存在的问题”。但访谈发现,该地乡镇中心园培训作用的发挥途径较为单一。以经济发展较好、幼儿入园(班)率较高的一个镇中心幼儿园为例。该幼儿园已经成立10多年之久,每学期举办1—2次的学前班师资培训活动,80%的培训采取了集中培训这一方式,即在乡镇中心园举办讲座、培训班、展示公开课、开展技能培训等;该乡镇中心园曾送课下乡5次,接待学前班教师来参观学习及业务咨询4人。除此之外,结对指导、包点支教、合作教研、资源共享等培训形式使用极少。

一方面,培训内容不全面,集中在室内外环境布置、教育教学技能、教玩具制作等较实际、易学会、有显性结果的培训内容,但“培训的东西只涉及教师本身,只让学前班教师学习立竿见影的、表面的东西,没有长远的考虑”;相对而言,对幼教政策宣传、幼儿园(班)管理、家园工作、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培训较少,而实际教学中十分需要这些内容。如一位学前班管理人员认为,十分有必要教授怎么进行家园工作,因为“很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跟着公公(爷爷)奶奶,他们只把孩子送来读书,不知道怎么在家教育孩子”。再如,还需要教授如何进行分层教学,因为“学前班都是不同年龄混在一起的,年龄不同,教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不同。幼儿园老师可以培训他们,怎么提出分层要求,进行分层教学”。另一方面,部分培训内容不符合学前班教师的需要。不少曾接受过乡镇中心园培训的学前班教师认为,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是依据幼儿园的设备和条件设计和实施的,其教材、教学内容和学前班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培训内容脱离了学前班实际。还有的教师认为,乡镇中心园教师培训的某些内容要求过高,自己纵使有心也无能为力。

(四)培训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乡镇中心园过多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教师的优势,未将学前班教师看作平等的合作者和交流者。有的学前班教师感到,幼儿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接受培训的学前班老师。一位小学负责人曾这样说,“幼儿园老师送课下乡,根本就认为学前班老师无知。(幼儿园老师)下乡的时候像总指挥指点江山一样教育学前班教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这或许说重了问题,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状,否则学前班老师不会认为,“我们确实不懂,自己也很自卑,因为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自己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需要接受培训,但幼儿园老师这样的态度打击了学前班教师的积极性”。

(五)培训工作的监管力度小

该地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在乡镇中心园执行上级规定开展培训活动时,由县和乡镇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和管理其培训活动的开展。但因为权责不明、或者工作繁忙、人手不够等原因,这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只是要求乡镇中心园在学年末上报培训活动开展情况。除了这一规定,两级教育主管部门极少或者根本不监督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情况,更没有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的开展进行较完整的考核。这导致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责任感较弱和积极性差,个别乡镇中心园根本未履行培训和指导学前班教师的任务,还有很多乡镇中心园管理人员认为开展培训工作是上级领导的规定和附加的工作量。

三、促进乡镇中心园更好培训学前班教师的建议

以上诸多原因影响了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的效果,以至于有的学前班教师认为,“虽然每年都培训,都是走形式,没有实实在在的收获”。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当地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制定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的规划

针对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无计划这一问题,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国家幼教政策和本地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立足本地实际,出台相应的规定和制定5年或者5年以上的长期规划。在规划中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在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职责,尤其明确指出乡镇中心园需要开展培训活动的最终结果、基本内容、形式、考核方式等;规划中还可指出何时、以何种形式组织相应的会议或者活动,让各个乡镇中心园交流经验、互相学习。2、乡镇幼教管理部门结合县级幼儿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5年内的近期规划;分解出近期规划,制定每一学年的短期计划,最好为乡镇中心园明确基本的培训内容和大致的培训形式,让其有步骤地开展活动。3、在制定规划时,两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给予乡镇中心园一定的自,鼓励其在培训活动开展中多跟学前班教师和负责人进行沟通,制定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培训活动开展计划。

(二)加强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监管力度

针对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监管力度和责任感弱问题,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1、县和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各自制定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乡镇中心园每学期一次汇报培训活动开展工作的执行情况。2、明确和区分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人员及其任务,并对监督者的工作进行监督。比如,乡镇中心校可在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检查或者亲自参与该活动;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则可每学期听取乡镇中心园的汇报一次、到园亲自考察和督导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工作一次。3、将乡镇中心园培训活动开展列入乡镇中心园园长和幼儿教师的工作业绩范围,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成立相应的评审组,在学年末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4、在每次的督导和评估过程中,两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表扬和鼓励开展培训活动良好的乡镇中心园和个人,对其给予物质奖励。

(三)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该地特殊的经济、教育和文化现状严重制约了乡镇中心园示范作用的发挥及其效果。比如,在师资上,该地绝大多数学前班教师是由小学聘请的代课教师,她们的学历多为初中,收入相对低,这样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很大,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基于此,各级教育部门要重视幼儿教育工作,加大经济投入力度:1、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农村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该经费主要用于保证幼儿教师固定工资的按时发放,为后期持续培训奠定基础;还有少部分经费可有针对性地扶持和积极改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2、由乡镇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统领各个小学的职责,规定各个小学拿出一定比例的幼儿收费用于补贴和提高代课教师工资,尽可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3、乡镇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费用用于促进乡镇中心园开展培训活动: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鼓励乡镇中心园,为其提供开展培训工作的费用,包括购买必需物品的费用、下乡送课的交通费和就餐费等,并对培训活动开展好的幼儿园教师给予物质奖励;一半费用用于支持和奖励学前班教师,包括补贴他们参加培训时需要的交通费和就餐费,对优秀学习人员给予物质奖励等。

(四)乡镇中心园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该地乡镇中心园的师资水平、教育保育、管理等方面的条件相对较好。但笔者也发现,该地很多乡镇中心园缺乏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幼儿园示范和龙头作用弱。特别是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乡镇中心园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生存,经费少且不稳定,幼儿园设施简陋,中心幼儿园不断呈下滑和萎缩趋势,影响了其在农村幼儿教育中培训学前班教师效果的发挥。针对乡镇中心园本身存在的问题,除了依靠上级资助,乡镇中心园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因地制宜,完善机制,加强教师业务技能培训,探索管理和保教方法,以保持在幼教管理、教育教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先进性,更好地带动学前班教师的发展。此外,乡镇中心园应该结合当地农村幼教实际,如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明了开展培训工作也是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从内心勇于承担起培训学前班教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