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6:11

农村教育研究篇1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研究;新农村;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对人才的需要,在宪法中增加了公民受教育权利的规定。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保护农民受教育的权利已成为时代主题。而我国目前由于政策不完善以及条件限制的原因,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为了改善当前的不利局面,本文我们将就农村成人教育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分析当前的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同时对我国未来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做出展望。这对于推动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建设文明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关农村成人教育的研究

1.1农村成人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约8亿,农村成人教育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显得愈发重要,但是就农村成人教育开展的现状来看,依然不尽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1教育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成人教育支出远远小于义务教育,农村教育人均支出小于城镇、贫困地区教育人均支出小于富裕地区的现象依然突出。而且,我国农村应受教育的人口基数大,经济状况不一,不少地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办学条件,财政投入明显不够。资金问题仍然是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1.2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教育者的素质对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由于农村成人学校的教师工作条件艰苦,造成教师大量流动。农村成人学校教师向当地中小学校流动,而流出的往往都是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流失、非职业化教师的增加,导致农村成人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村成人学校的教育质量。

1.1.3教育对象素质较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国务院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达76.4%。由于受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约束和禁锢以及封闭式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普遍缺乏依据市场变化调整和组织生产的能力。加之缺少适时的农业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不高,他们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要求。

1.2农村成人教育模式的探讨

然而,现在多数的成人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譬如,部分学校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小麦何时浇水、何时施肥、葡萄何时扦插、如何嫁接等低级技术,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技术不用学,而是成人学校应当与时俱进,拓宽教学内容,让现代农民们学到更多科学有用的知识。

1.3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成人教关系的论述

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创造了发展机遇。农村成人教育应该建立在适应并服务于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并根据这一教育开展基础,更加切合实际地规划农村成人教育的开展路径。这为农村成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未来农村成教的发展趋势。

1.4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农村成人教育应该以农民全面发展及农村教育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与农村教育培养目标转变相一致,其教学内容也应该贴近农村实际生活。具体来说,对于青年农民,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的教育,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安全生产知识,营造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良好环境,提高他们的竞争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的非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趋势与展望

2.1解决成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成人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要着力解决。一是改善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和管理不善的问题。农村地区师资力量是教师队伍中最弱的,且优秀教师流失率很高。发展农村教育必须采取妥善措施留住人才并积极引进人才,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解决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困局。三是调整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

2.2创新农村成人教育模式

依据国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转化的经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走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走出农村,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其他管理部门就业;二是到现有农村空间内发展起来的新兴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三是留在已被改造了的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即现代农民。农村劳动力走向的趋势,事实上已经给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一个课题,提供了一个方向。农村成人教育应该在传统的模式上进行创新,使教育能够真正地顺应当前农村的发展需求。

2.3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于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

现阶段,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加速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问题也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这就要求农村成人教育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适应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既要注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技能,又要注重人才的多样化。

2.4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农村成人教育和谐发展环境

长期以来,农村发展受到政策和自然环境的制约,进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只有先形成良好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才能为农村成人教育的更好发展打下基础。要提供便利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给农民创造更多的生产机会,进而更好地调动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由此逐步提高农村自身的经济和社会能力。只有农村自身经济健康发展了,才留得住人才和资金等资源,才会让人们对发展农村和农村成人教育充满信心,让现代农民就地生根,落地开花。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成人教育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农村教育研究篇2

关键词:教育公平;农村教育;反思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阐述

(一)公平的概述

从古至今,由中到西,公平作为人类不懈的追求,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关于公平的记载卷轶浩繁,不同学派各抒己见,届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中国,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被认为是教育公平思想的起源;1997年版《汉语大词典》引用《管子•形势解》:“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将“公平”定义为“公正而不偏袒”;《辞海》对公平解释有两种:一是认为公平即公正,即在观念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下,人们对某种现象的评价会依据应有的社会状况;二是将公平解释为按照一定社会标准制定的道德品质或要求;“民国之父”孙中山也曾对公平做过阐述(“三民主义”),认为只有贫富均等,才能人人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同样在西方,柏拉图也提出公平问题,认为公平即和谐;而社会契约理论家伊壁鸠鲁认为,公平是人们彼此约定的社会产物。

(二)教育公平的概述

和公平一样,教育公平的观念也源远流长,受特定历史阶段不同因素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关于永恒的公平的现象,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一个人有一个的理解。”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教育公平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即人人都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受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将教育公平视为教育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创办晓庄学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美国教育家詹姆斯•科尔曼(Coleman)将教育公平归于为“教育机会均等论”,认为所谓的教育公平指不论社会背景如何,教育应为所有儿童提供进入同样学校的机会,一定水平的免费教育,平等的课程等。瑞典教育家t•胡森(Hus-en)的“教育机会平等论”对教育公平进行了详细梳理,不同阶段不同学派对公平理解不同,保守派认为教育公平即入学机会平等;自由主义学派主张的教育公平是教育起点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激进派的观点认为教育公平是学校教学设施使用情况与教育组织的平等。

(三)农村教育公平的概述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农村教育问题依然是教育界的主旋律。所谓的农村教育,广义上来讲,就是指能够为农村的生产生活服务的教育;狭义上讲,农村教育是针对那些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地区的适龄人群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等的总称。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为了改变命运,更加需要教育的公平,不仅在起点上确保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资源的配置要做到均衡,教育结果上,使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完成学业、获得成功。而农村教育公平的实施能给这些“弱势群体”提供向上流动的平台,能够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

作为教育改革中心和重点的农村,经费投入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较大的经费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很难实施。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有9亿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80%,尽管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半壁江山”,但就城乡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而言,农村教育经费支出比重却不到国家财政经费投入的50%,此外,在西部一些偏远山区,全国尚有近200个县以及区的小学的学生平均预算经费为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农村教育投入比例不断加大,但与城市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相比,教育经费的基尼系数还是较大。据相关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学生均经费分别为1484元、798元,城镇约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955元、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城镇小学953元,农村小学558元,城镇是农村的1.71倍。普通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镇与农村分别是1120元、667元,城镇是农村的1.68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距:我国小学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与农村分别是95元、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与农村分别是146元、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城乡投入比例差距较大,致使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危及教育公平。从农民自身来看,近年来,受国内产业政策、乡镇企业的调整、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这势必影响农村教育的经济基础。相对农民收入下降,较高的学校收费超出部分农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大多数家庭为了生存选择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使很多贫困家庭的适龄儿童失去走入校门学习的机会。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根据国家教育督导团的报告,在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长期存在着,特别是一些西部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以及分配不均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1)教育政策。“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政策是导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罪魁祸首,“优先发展城市教育,托起城市希望”的呼声彼此起伏,一波赛过一波,长期以来,为响应“城乡二元体制”中“城市优先”的号召,国家在公共教育资源分配方面都不遗余力地向城市倾斜。据2010年数据统计,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村在全部教育资源配置比例不足40%,农村教育投入资金本就有限,一直在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浮动,有限的投入加之不合理的分配,导致城市的教育国家办,农村的教育完全将教育经费和各种名目的教育集资转移到农民身上。(2)教学设施配置。在教育仪器配置方面,城乡学校间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城市教学仪器先进,教学模式多样,农村地区虽设备多媒体,但仪器设备基本上都是摆设,实际用途不大,教学模式单一。据2004年数据调差显示,小学生人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市为484.3元,农村167元,城乡之比为2.9∶1;初中生人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市为376.6元,农村269元,城乡之比为1.4∶1。在教学硬件方面,城市学校教室宽敞明亮,教学空间大,教学资源(专门图书馆)丰富,食宿条件优越;相比,农村教学环境简陋,教学楼破旧不堪,一张桌子,一支粉笔就可以支起三只讲堂,教科书可以连用几届学生,更不用说供学生读书的专门图书馆了。在教育娱乐设施方面,城市学校娱乐设施多样,各类社团俱乐部可供学生课余参与,在农村地区,学校几乎没有什么运动设施,学生们最多只拥有一块狭小的沙土地作为运动场。(3)师资力量。优秀院校毕业人才大多留在教学条件优越、福利待遇高的的城市,虽然国家采取鼓励措施号召优秀教师走向农村,但很少人会选择留在偏远的农村任教,即使那些农村走出来的优秀学子,致使大批人才流入城市,相应地农村师资配置处于不利地位,据数据统计,某农村小学的师生比为1∶20.3,而城市师生比为1∶19.4。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素质高低和教学水平是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薄弱,交通闭塞,生活艰苦等不利条件,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即使一小部分教师留了下来,加上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少,农村教学问题凸显。(1)教学队伍方面,学校老师大部分是中老年老师,教育观念传统,教法单一,在编的年轻教师较少,由于条件限制,新教学技术无法得到很好实施。(2)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师都是师专院校出身,只能从事语数外这些主科的教学,像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缺少专职教师的现象非常普遍,部分学校或采取现学现教的形式,或让其他学科的老师“越俎代庖”,非专业教师从事教学,师资水平毕竟欠缺,对学生素质教育及其不公平。

(四)辍学率偏高、升学率低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部分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但在个别偏远山区的农村,很多家庭经济负担重,看不到教育投资的回报,选择让子女放弃学业,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学生辍学率仍然偏高,据调查发现,从1998年至今,每年中小学平均辍学人数达400万以上,农村中小学生流失数上升到30%以上。高辍学率对应的就是低升学率,农村地区的绝对升学率虽然上升了,但就城市而然,差距反而呈现加大的趋势,从普通高中的入学率来看,城市的升学率从1999年的55.4%提高到2010年的98%,而同期农村则从33.5%上升到55%,两者间的差距较大。

三、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因素

目前,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各种复杂原因,农村教育不公现象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而有关影响农村教育不公的因素,虽大多数文章都有涉及,但研究者论述的层次、角度、侧重点不尽相同。总而观之,农村教育不公的成因可归结为以下几大点。

(一)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落后,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更加落后,社会资源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的前提下,大多家长将眼光放在眼前,让孩子辍学打工贴补家用,作为精神需求的教育更加不可能,经济的落后教育落后经济落后教育落后的恶性循环,这就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更谈不上实现农村教育的公平。

(二)直接原因———教育政策的偏差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需要慢慢探索,而教育政策的偏差和城乡取向,是加剧教育不公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后,“城市为中心”的二元结构,国家鼓励城市地区教育先开展起来,由城市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故而,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倾向于城市,而农村却得不到来自城市的反哺,加深了二元结构的畸形发展,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城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三)重要原因———传统文化的束缚

在农村地区,文化因素中的封建思想、旧风陋俗及宗教意识这双“无形的手”仍然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尽管,法律上已经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权利,但在落后的农村地区,男尊女卑思想仍占有一定市场,在家庭困难时,女孩的受教育权往往最先受损;在偏远地区,早婚早育的陈规陋习使广大本应接受教育的儿童过早成为人父人母,受教育机会缺乏;少数民族地区受宗教意识影响,重视教规戒律,不允许女孩“抛头露面”,致使女孩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四、农村教育公平的反思

智利诗人加布里拉•米斯特说:“我们所需要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等待,但孩子所需要的东西不能等待。他的骨骼正在成型,他的血液正在生成,他的心灵正在发展。我们不能对他说明天,他的名字就叫今天。”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为了数以千计的农村孩子能有一个美好未来,我们必须要勇敢面对现状,认真对待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以期实现实现农村教育公平。

(一)经济发展———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教育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教育公平的客观因素,所以,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农村教育公平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为了改善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必须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了,才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教育、扩大教育规模和改善教育质量,另外,在财政拨款方面要格外慎重,做适度调整,对经济较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投入比例相应加大。

(二)法制保障———深化改革、健全制度

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如果不考虑法制因素,那就只能停留在美好愿望方面。完善的教育法律和制度体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保证。政府,作为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应当担负起完善教育公平制度的义务,为教育公平保驾护航。国家在加强教育法制时,应通过立法程序把有关农村教育的制度措施和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社会所遵循的准则;农村教育公平的法律法规要体现民主与平等原则,代表广大农村人民的利益;

(三)政策导向———适度向农村倾斜

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鉴于我特殊的国情,国家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考虑到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并且可以适度地给予农村教育差别对待。在经费投入方面,关注城乡经济的差距,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处于弱势地位,在调整相关政策时,对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农村适当地给以补偿,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教学设施的分发都应侧重向农村弱势群体的倾斜,通过侧重补偿切实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社会参与———教育公平的“加速剂”

教育公平不只是农村人的事,而是全民族的大事,与全体公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我国农村教育公平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广泛的社会的参与,能够调动社会各界对教育问题关注的积极性,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棘手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改革建议供教育部参考;我国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广泛的的社会参与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肯定,有利于形支持教育公平的良好社会风气;全体公民的参与可以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到监督作用,完善教育公平制度,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03):1-6.

[2]朱启臻,田牧野.农村教育公平实践的尴尬[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37-38.

[3]尚靖君,王小溪.教育公平实现的困境与出路[J].外国教育研究,2012(04):3-10.

[4]王振存.文化视阈下城乡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5]褚宏启.关于教育公平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1.

[6]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李明阳.论教育公平[J].安徽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45-149.

农村教育研究篇3

论文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国家战略社会公正民生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是关系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而农村义务教育又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实现程度。把农村义务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待,对于国力的增强、社会公正的实现以及民生的改善,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义务教育是关系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而农村义务教育又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的整体实现程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义务教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较为滞后。近年来,我国政府颁布了许多扶持和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法律政策,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等。这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并不尽如人意,仍然存在着重经济轻教育,挪用挤占教育经费,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质量难以保证等种种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从根本上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待。这对于国力的增强、社会公正的实现以及民生的改善,均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一、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国家竞争力的强弱

农村义务教育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发展的最大比较优势就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丰富的劳动力还不等于具有竞争能力的劳动力。国家要真正有持续的竞争力,就需要劳动力总体质量的提升。目前,我国劳动力总体质量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中国工人中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1.5%,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则占到了60%。

这项统计还不包括为数一亿人以上的“农民212”的统计。而农民212现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全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在建筑行业一线操作人员中,农民212占80%以上,但在这些农民工当中,90%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技师不足1%,高级技师不到0.3%。这样看来,如果加上“农民212”的因素,中国初级212的实际比例恐怕要高达80%左右。而且,一段时期以来,由于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技术进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在技能方面的短缺问题非常突出。许多城市相继出现“普工过剩”和“技工短缺”的现象。这些现象所带来的,从国家角度看,是国家竞争力的不足;从个人角度看,是中国工人及农民生存竞争能力的严重下降。如果对这种情况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的话,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造就合格的劳动力队伍,变沉重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中国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长期性持续高速增长的关键。这是未来人力资源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换的需要。而这一切的实现,基础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幅度。

因为对于个人来说,认知能力的获取可能来自于不同的途径,但教育是使人们获得认知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而对于最基本的能力而言,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显得重要。所以,对于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的农村地区,尤其是教育水平很低的贫困地区,将更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投资于最基础的农村的义务教育,才能最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劳动总体素质低下的状况。

二、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公正与否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基石。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指出,“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而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关我国的社会公正能否实现。

首先,义务教育可以为广大农村居民的发展提供平等的发展平台。在追求社会公正的过程中,起点的平等是极为重要的。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社会不同的是,人们所看重的是机会平等,即:强调起点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相似。起点如果不平等,那么,其结果必定不会平等。这就需要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一个起码的平等发展平台。而要想充分利用好平等发展平台,就需要有一个大致相似的发展能力。这就是义务教育应当做的事情。在现代社会中,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公正主要是指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对于公正的特殊意义表现为,一是可以为人们提供获得各种能力的捷径;二是可以改变人们的地位。通过接受基本的义务教育,有了基本的发展平台,人们才有可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即:有能力拥有一份职业。而拥有一份职业,不仅意味着人们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状态,意味着可以平等地融入社会。这些,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尤为重要

其次,重视农村义务教育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弱势群体的状况。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便是通过政府的强制力量来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进而促进社会公正,维护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在我国,农民是数量最大的社会性弱势群体,农民子女能否接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民下一代成长及其未来生活的幸福,因此,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政策的优先关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在全国范围内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最基本的教育设施,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最起码的基础教育,这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教育公正标准之一。为了保证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在不同地区、在不同的职业阶层中能够得到平衡发展,许多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都制定了特殊的优惠政策,给予特别支持。如,韩国的先农村后城市的义务教育政策;法国在偏远农村建立单班小学并实施贫困农民子女可以享受的各种优惠政策;埃及重视女童教育,为提高农村地区的入学率,在农村地区专门为女童建立单班学校,等等。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义务教育的发展,全国的义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与城市平均9.80年相差近3年;全国文盲、半文盲的90%以上集中在农村,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2.3%。如果不及时调节政策,改变农村的这种教育状况,不仅农民现在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很难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其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也很难有条件改善。如今,精英群体的后代在其基本生存和发展状态方面已开始明显表现出优越于其他群体后代的情形。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专科学校除外)、1994级和1997级学生近7万人的调查显示,就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来说,来自城镇的学生比来自农村的学生,机会获得的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高达8.8倍。农民子女、工人、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进高等学校的机会分别是1:2.5:17.8:12.8:9.4,其中进入全国重点高校中的机会更是悬殊极大,分别是1:4:31.7:22.6:17.4。如今四五十岁的农村居民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潜力已大致定型,而要想使其后代在未来平等地融入社会,义务教育至关重要。

再次,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将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巨大,也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滞后。

大批农村贫困地区的儿童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正常入学或中途退学,一些农村地区失学率和辍学率长期居高不下。农村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上与城市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比如,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占总人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长此以往,将会使城乡差距更加拉大。近年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特别是中央政府的有利政策和积极推动,义务教育城乡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之间的差距显著减小。(见表1)但就总体而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国家对城乡的公共投入,实际上是起了一种社会再分配的作用。而作为公共投入的一种,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事关农村教育落后状况的改变,城乡差距的缩小,社会公正的维护。

三、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大面积的改善民生问题

农村义务教育事关大面积的民生改善问题。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等等。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对于确保改革进程健康持续的推进,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具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指出:“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

首先,农村义务教育有利于减轻当前农民的生活负担。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应当承认,由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制度,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并没有相应得到大的改善,大量农村居民的收入十分低下、生活十分困难,相对贫困问题也比较严重。教育、医疗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生活,甚至致贫的重要因素。义务教育的本质是免费教育,本应由政府买单。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却成为一种收费教育,而且所收取的费用越来越高。这就严重地加重了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负担。从农村居民的情况来看,一个阶段里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明显提高,1993—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支出年均增长14.5%,同期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支出年均分别增长11.1%和10.5%,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的增幅明显高于收入和支出的增幅。因此,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可以减轻农民当前的生活负担,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广大农村地区民生的状况。

农村教育研究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研究研究现状建议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是基础,而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不仅成为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备受关注。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加以探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等几个方面,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在正确处理好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关系的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引领作用。

(一)关于具体的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不同类型的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有何关系?这是学者们关注和探讨较多的问题。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国各种教育类型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谢祁的研究指出,职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劳动力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并进而指出,职业教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谢祁,2007)。刘海鹰的研究指出,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足,大量人口和劳动力还滞留在农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刘海鹰,2009)。对此,刘范一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城乡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在需求要求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刘范一,2006)。也有部分学者从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进行研究,如:农村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新农村建设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吕海燕,2011)。

2.农村远程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研究

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研究: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促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需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挑战的需要。远程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功能研究:政治教育功能、技术培训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文化宣传功能、事务管理功能、党群连心功能;发展农村远程教育促进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张秉让,2008;邱永权,2008)。

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学者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新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政策的缺陷、经费的不足、师资的薄弱、管理的滞后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等种种原因,农村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影响。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慨括。

1.农村办学经费投入不足。中国教育经费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1.5%,却担负着超过世界教育总规模1/5的教育任务,教育经费短缺始终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余梅芳,200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国农村和城镇的教育经费差距也很大,这也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一个原因(张红涛,2011)。

2.农村人才总量供给不足。尽管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但能够提供社会服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各类人才相对匾乏,农村人才供给总量是不足的。全国文盲、半文盲的人口有90%集中在农村,可想而知依靠农村自身提供的人才是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和培训不足、高素质农村劳动力外流、城市回流农村的人才较少,选择到农村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多,这些造成了农村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更是出现断层(刘传初,2010)。

3.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滞后。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我国得到的重视不够,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不足使得我国农村教育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在教育功利化、知识学历化等传统思想影响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缺乏基本的认可度,生源严重匾乏。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严重影响了其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张红涛,2011)。

4.“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依然严重。我国城市与农村相比较,有着许多优势。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代化设施先进、又是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则是保守、落后、封建、贫穷的代名词。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城乡二元化结构,城市的种种优越深深地吸引着农村家长及学生,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成为城里人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上学走向城市,因此,农村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又是典型的二元制结构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忽视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国家的公共政策优先满足甚至只体现城市居民的利益,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巨大反差以及城乡教育发展的失衡。(张红涛,2011;余梅芳,2008)。

(三)关于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的研究

1.完善农村教育投入及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投资的管理机制是“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县来说,教育投入的压力就非常大,县与县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别也就会悬殊。要解决农村教育投入分担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这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证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汤宇梅,2008)。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投入应以市场投入机制为主,采取“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方式;在农村教育投入机制中引进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可以考虑吸引民间资金!教育信贷!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发展农村教育(刘文箐,2009)

2.把握农村教育的“为农服务”的方向。农村教育必须确立为农服务的办学思想,其一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的意识,只有热爱农村才会想在农村有一番作为。其二调整农村教育内容,实行“三教统筹”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农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张红涛,2011)。

3.建立和健全农村人才机制。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所有制结构、观念守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人才机制不合理,管理体制不顺,管理粗放,农村人才成长环境差,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只有健全人才机制,才能吸引专业人才,有利于高素质的人才投身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献策献力(张颖,2012)。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近几年来,学者们不断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研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如果我们对其加以冷静的思考和审慎的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关系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较为欠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要求、政策进行细细解读,并使其与农村教育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已有的研究类型进行统计后,笔者欣喜地发现,多数研究都能把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然而,对研究的过程仔细分析后,笔者发现,其中的不少研究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的内在机理缺乏深入研究:或是简单罗列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和政策要求,而与农村教育的联系研究不够深入;或是只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大背景,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一笔带过。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与农村教育的研究齐头并进,并使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

2.对农村教育与农村建设缺乏足够的国际比较的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数据来看,学者们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教育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点,对国外的农村教育建设实践缺乏足够的关注。事实上,许多外国的“新农村建设”也进行得轰轰烈烈,其在农村教育方面所做的实践并不乏可借鉴之处,如:韩国的新农村运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作为邻国的韩国新村运动和我国的农村建设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在我国的新农村的教育建设中,应注意借鉴前者的经验。

三、对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后续研究的建议

1.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教育提出什么要求?农村教育建设怎样才能体现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本质?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教育建设提供了什么政策保障?通过对诸如此类课题的全方位、多角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和出路,这是我们在今后研究中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

2.加强对国外农村教育的研究

因为不适应,就需要改革,改革就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新近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容置疑,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际的经验。但是任何成功的教育模式都是在特定的背景条件下创立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的文化、社会、教育制度、法律构架、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简单地照搬是有问题的,需要对其细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张红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农村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2]汤宇梅.农村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3]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4]刘传初.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建设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5]邱永权.远程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与作用[J].百色学院学报,2008(2).

[6]张秉让.发挥远程教育功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1).

[7]刘海鹰.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3).

[8]张颖.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2(17).

[9]吕海燕.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浅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10]刘范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J].现代乡镇,2006(Z1).

[11]谢祁.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J].世纪桥,2007,(2).

[12]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刘娟,刘晓林,林杜娟.发展主义逻辑下的农村教育:述评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14]曾利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5]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纬阳市四所高校为例[D].华东科技大学,2011.

[16]谢方平.办好乡镇成教服务农村经济[J].中国农村教育,2011,(4).

[17]刘尧.农村知识贫困与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8]莫利拉.新农村教育战略理论与战略选择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7,(2).

[19]唐华生,唐炜.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价值、问题及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农村教育研究篇5

1.研究对象

以“郑州市(6个市辖区、1个县和代管5个县级市)的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将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作为调查和研究的主要课题,并通过在河南省图书资料室和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收集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参考依据.

2.2问卷调查法

对郑州市(6个市辖区、1个县和代管5个县级市)的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向包括城区和农村(包括镇中心校和村小学)在内的60所中小学发放了问卷.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1.1体育教师数量统计分析

在所调查的郑州市60所学校中共有体育教师320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分别有264人、56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2.5%、17.5%.上述调查的60所学校中,只有城区中学的教师是专职的,城区的其他学校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为10%,农村中学兼职体育教师的比例为13.5%;相比之下,农村小学中兼职体育教师人数较多,占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比例的35.8%.如果我们不考虑那些兼职教师的话,那么农村小学将缺少更多的体育教师,这将会严重制约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以及体育质量的提高.郑州市仅仅有城区中学在专职体育教师人数分配上比较令人们满意,学生与教师的配比为277:1,但是城区小学、以及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配比情况差强人意,学生与教师配比分别为340:1,308:1,469:1,这些配比远远不能满足上述条例规定的标准,体育教师数量太少,以致每个教师负担的教学任务过重.

1.2体育教师学历统计分析

郑州市城区中学和城区小学体育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者分别占97.1%、82.5%;农村中学中具有专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30.8%,占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占65.4%,其他占3.8%.农村小学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体育教师大约占所有体育教师的一半.从总体上看,具有高学历的体育教师人数不是很多,而学历在研究生以上的教师更为短缺,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和鼓励那些年轻教师,让他们在闲暇之余将强自身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参加诸如函授班、短训班等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等各种渠道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获取更高学历,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

1.3体育教师性别、年龄结构统计分析

郑州市中小学男女教师配比不太合理,男教师人数较多,女教师人数短缺.调查的城区中学中男女教师数量差别极大,男女教师配比约为3:1,城区小学中男、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65%和35%;农村中小学中女教师人数更少,所占比例也更低,分别为16.3%和11.7%.造成女教师数量较少的因素较多,很多中、小学校的领导不能转换教育观念,不能平等对待从事体育工作的男女教师,女教师的就业观念、师范院校招收女生数量较少等现象的存在都将会造成体育娱乐健美和体育生理、心理等方面教学开展进度缓慢.郑州市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学教师中较大年龄者所占比例较少,大部分为处于中青年年龄段,教师在年龄结构方面的配比较为合理,而农村小学中老年体育教师较多,青年教师较为短缺,其中46岁以上者和25岁以下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5%、1.9%,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以前中师毕业的教师在农村教师中所占比例较大,同时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认为去农村工作没有前途,不愿意去农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这些都导致了青年人才的不断流失,会严重制约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这就需要通过添加行政编制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而实现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可持续化.

1.4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统计分析

郑州市不同学校体育教师的职称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城区中学中仅有11.4%的体育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具有一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人数较多,占48.6%,而体育教师中职称为、二级、三级的所占比例分别为35.7%、2.9%,这也意味着还存在具有小学职称的中学体育教师;城区小学中不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数量也较多,所占比例为50%;农村中学中没有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且7.6%的教师为小学职称.另外,农村小学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所占比例为11.3%,甚至还有部分无职称教师存在的情况.

2.体育教学设施现状分析

2.1各种运动场地统计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郑州市所有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的状况不太好,一方面是体育场地数量较少且场地面积较小.郑州市城区、农村大多数中小学,都达不到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的标准水平.另一方面是体育场地严重达不到质量标准.体育场地基本上都是土场地,塑胶场地较少,只能在天气较好的情况下使用,而田径场的各项标准如周长、直道长和跑道数等都达不到要求.3.2.2教学、训练器材和体育经费投入统计分析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体育场地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础,体育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关键部分,它们与体育教学工作密不可分.在调查的60所中小学中,农村的一些小学和中学体育器材配备简单,郑州市城区78%的中学体育器材能满足教学、训练需要,还有一部分学校的体育器材尚未达到2002年我国教育部下发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器材配备标准.每年都有体育专门经费的有18所学校占24.3%,没有任何体育经费的有42所中小学占56.7%,郑州市城区、农村各中小学之间体育经费的投入不均衡,城区学校与乡镇中心校及农村学校间的经费投入也按比例呈现.体育经费的短缺是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许多农村学校教育经费中没有体育项目的计划.

3.制约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缓慢的因素

3.1农村学校大环境的问题

学校领导、家长、学生还未真正脱离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没有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指导思想;体育教师工作任务负担重,工作条件艰苦,除了上课,还要组织早操、课间操、大课间活动、课外群体活动等,农村学校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外出培训与学习,有关专家也很少来校指导工作,使教师失去学习机会,自身业务能力得不到提高.

3.2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常常采取上课出勤方式对体育教师进行评价与考核,但是很多体育教师只要稍稍留意就能通过考核.大多数教师体育固步自封,常常局限于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能力,他们只专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求创新,这些对体育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体育教师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4.郑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发展对策

4.1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城乡统筹工作并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投入

政府部门要成立专门机构来完成城乡素质教育的统筹发展工作,并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努力使农村中小学体育工作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要充分借助于新农村建设这一契机,合理规划和重新布局农村中小学的校点,进一步加大中原经济开发区的经济投入,对该区域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标准化建设并实施校校通工程,将现有的大学城模式纳入“中小学教育科技园”的建设中,同时将学校体育设施落后,学生资源少的学校并入生源好且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加快合并步伐,加大学校整合力度,以集中有限的教育投资和教学资源,获得最好的投资效益.

4.2提供政策支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布局,统一安排,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统筹发展.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为农村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提高体育教师的薪资水平和福利,维护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最大化的缩小城郊和农村体育教师薪资待遇方面的差异,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来引入高层次、高水平的优秀体育人才投身农村体育事业,加大在岗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颁布相应的法规并切实有效实施以监督体育教育事业,推动和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开展.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全程参与,是主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各项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成果的好坏,体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农村体育教学的提高密切相关.

4.3城区、农村中小学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

农村中小学要不断与城郊中小学进行体育学习交流,交换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定期让体育教师去参观优秀体育教师的示范教学,城郊中小学也要定期的派遣其优秀体育教师去指导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要不断的互换教学心得和体会,充分利用双方的教学优势,不断开展体育教研,彼此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农村学校要不断向更好的城区学校输送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体育苗子,从而保城区学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郑州市农村中小学老年教师数量较多,中青年教师短缺,男女教师配比不合理.

1.2郑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普遍不具备专业化水准,教师科研能力较弱.

1.3郑州市农村中小学体育物质条件较差,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

2.建议

2.1建立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机制,加大对农村学校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投入力度,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体育教学设备;

2.2在郑州市城区各高校的教育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基础上,加大校区合作力度,建立农村学校教育的实习基地;

农村教育研究篇6

1.关于农村妇女教育地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妇女教育地位是指农村妇女在教育资源分配体系中相对于男性、城市妇女所处位置与机会获取的平等程度,并围绕这种平等程度所反映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和受群体尊重的程度。在我国,农村妇女的教育地位明显低于男性和城市妇女,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钟涨宝、汪萍等人从教育程度、受教育机会、学业成就三个方面对不同时期农村妇女与城市妇女教育地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农村妇女的教育地位是由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二是社会文化、传统观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农村尤为明显。王兆锋认为农村妇女群体教育地位普遍偏低是由城乡、性别以及社会观念等因素引起的。三是家庭因素。农村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和分工,使其受到伴侣、子女等一系列问题的干扰,缺失受教育的机会。四是农村妇女主观原因。农村妇女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教育需求是影响农村妇女教育的重要因素。2.关于农村妇女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农村妇女教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第五届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上,《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妇女创新教育研究》一文通过阐述知识经济和农村妇女创新教育,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知识经济为开展农村妇女创新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大力开展农村妇女教育。段迎超在《农村妇女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使命》一文中认为,农村妇女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担负重要使命,农村妇女教育还存在受教育程度偏低、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障碍、脱离农村实际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赋予了农村妇女成人教育新的使命。可见,农村妇女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村妇女素质的高低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新时期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妇女教育,加大经济投入,建立教育长效机制,改革办学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努力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3.关于农村妇女教育现状调查的研究一部分学者对农村妇女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在2007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第五部分对万名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问卷调查报告中,对农村妇女的教育状况、家庭状况等进行了详细调查。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对妇女教育培训、妇女发展问题进行了调查。高敏丽以河南省L县为例对农村失、辍学妇女进行调查,并对她们当年失、辍学的原因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认为农村妇女教育不足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贫困)、传统社会文化观念、教育体制、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四重社会机制合力作用的结果。张丽萍对农村妇女教育参与障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调查进行梳理,以实证的方式对福州市农村妇女教育参与状况开展调查,发现当前福州市农村妇女教育参与障碍的主要类型,即妇女自身障碍、人际障碍、信息障碍和教育费用等。农村妇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调查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也反映出了农村妇女教育的迫切性、现实性。4.关于农村妇女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研究农村妇女教育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实现农村妇女教育、提高妇女素质,任重道远。刘丽鸽认为可以通过教育培训,改变农村妇女一直以来的弱势地位。提高妇女参与经济发展和社会事务管理能力是项目培训的重中之重,开展教育培训必须依靠和整合社会资源,建设一支庞大的师资队伍。权梨舟等学者认为可以借助图书馆、阅览室等实体媒介,让更多的农村妇女走进图书馆享受阅读服务。农村阅览室作为一种教育媒介,可以发挥积极作用,为女性教育提供思想文化和知识技能,使得她们的思想与生活发生质的飞跃,从而加速农村的发展步伐,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可以依靠网络等虚拟媒体。网络媒体具有时效性、互动性、多元性等特点,利用网络对农村妇女实施农业远程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妇女科技文化素质的战略措施。2010年全国妇联农村妇女现代远程教育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实现农村妇女教育应大力提高农村妇女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水平。

二、我国农村妇女教育研究中的问题与不足

(一)基础性研究的欠缺纵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农村妇女教育的研究取向以现实性、社会性为主,很多学者倾向于用量化的方式来剖析现实层面上所表现出的农村妇女教育的问题,而理论研究却处于停滞状态,没有成为研究的主流方向。所谓基础性研究是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我国农村妇女教育的内涵是什么、特征有哪些、实施的原则应该怎样、课程内容如何设置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进行专门研究。基础性研究的缺失,导致农村妇女教育概念的模糊,难以达成社会共识,内涵无法进行科学鉴定,特征难以彰显等大量问题。这无疑会成为我国农村妇女教育发展的障碍,不利于农村妇女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缺乏国内关于农村妇女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尚是空白。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使农村妇女教育研究缺乏系统性,无法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以往的研究多停留于农村妇女教育问题的表层,进行问题的阐述、提出对策后即不了了之,未针对妇女教育的实况进行对比评价,也没有一个完整与合适的评价指标作为农村妇女教育实效的衡量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缺失,一方面让我们无法对农村妇女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提高农村妇女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则更加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会降低农村妇女教育参与者的积极性。教育评价也是一种管理办法,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农村妇女教育机构带有盲目性、随意性,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降低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农村妇女,需要一定的评价来规划学习方向,检测学习成效,激发学习热情。正确的评价体系对农村妇女教育参与者具有导向、激励等作用。(三)多元研究视角的缺位近年来对农村妇女教育的研究视角以社会性别、经济发展、地域差距等为主,应该说热闹非凡,但是在这背后,缺乏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单一的研究视角和思路使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片面化、缺乏新意。只有将所有视角观察分析的结果合成在一起,我们才可以得到农村妇女教育的全景。当然,我们透过农村妇女教育的某些现象看其本质,生成相关理论,便于我们分析同类问题,继而通过创新产生独特的研究视角。多元的研究视角往往需要多种研究方法,,才能挖掘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四)理论实际结合不紧密农村妇女教育研究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但目前我国农村妇女教育研究却未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目前理论研究的不足、基础性研究的缺失使研究缺乏科学性、严整性和稳固性,使农村妇女教育缺少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农村妇女教育研究对现实的干预及影响力还不够,关注的范围也比较狭窄,需要得到延伸和拓展。农村妇女教育的实际状况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在调查不够严谨、不具普遍性的情况下,探究的对策缺乏实际操作性,不能有效服务于农村妇女教育。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不紧密将导致研究资源的浪费,也无法真正解决农村妇女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研究所构建的模式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妇女教育活动的开展。

三、我国农村妇女教育研究趋势展望好

农村教育研究篇7

摘要:农村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最薄弱的环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析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发展特点:数量少,素质低,待遇差;专业成长空间狭窄;职业认同感淡薄等,提出诸如确保国家财政投入,提高待遇;制定制度,加强培训;采取措施,增强职业认同感等策略来促进其发展,并明确如何促进其自主学习,记录培训,借鉴国外等研究方向。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农村幼师学前教育师资

一、当今农村学前教育的政策背景

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幅员辽阔,可是,这块土地的三分之二的是农村地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恰恰相反,这占了中国绝大多数面积的农村地区竟是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庞大人口的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毫无疑问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010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十条)提出:“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

由此可见,政府正逐渐认识到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现状令人堪忧。最突出的还是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严重匮乏。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育发展的主力军,是制约园所发展质量的瓶颈,它直接影响着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高素质的师资可以保证因材施教顺利实施,可以保证学前儿童不会“千人一面”地发展,可以保证学前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潜能。本文讨论的是在“国家十二五”和“国培”计划实施、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大背景下,提出有关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问题。

二、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现状

各级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政策相对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部分乡镇、村对学前教育已有持续性经费投入,农村幼儿园布局正在进一步调整,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正在构建,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渐入决策层视野。据调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不清楚幼儿教育规律与教学方法,极少教师能够依据《幼儿园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不能从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出发,制定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并且不懂得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其生活环境,设计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布置情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

三、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幼儿教师数量少,素质低,待遇差

在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比例很低,待遇一般很差,其月薪通常在500—1000不等,师幼比例失衡,农村地区许多幼儿园都是两教无保,而且,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工作压力大,流动性大。[2]

2、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空间狭窄

促进在职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手段与形式主要是培训和园本教研。当前各种“国培”“省培”幼儿教师计划开展的如火如荼,但这些培训机会只属于各地优质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与农村幼儿教师无缘。并且,农村地区的园本教研几乎是天方夜谭,农村幼儿教师基本都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方面又是死胡同。[3]

3、农村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淡化

许多农村幼儿教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却得不到承认,体验更多的是职业疏离感,从而否定自我,导致职业认同的淡化。在农村幼儿事业不景气的状况下,农村幼儿教师遇到报酬更高的工作,便换工作。[4]

四、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的对策建议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依法保护农村幼儿教师的权益,让他们享有教师的基本待遇,让他们感受教师的专业尊严。

1、确保财政投入,切实保障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消除教师后顾之忧。[2]

2、加强政府对农村地区幼儿教师培训的专项投入和相关制度管理。[5]

3、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农村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

五、反思与展望

对于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这一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几乎所有文献都把责任归因与政府。确实,长期以来,政府对学前教育欠账太多,学前教育的基础较薄弱,全社会发展学前教育的基本认识还没有形成。没有政府积极主动的投入,学前教育的发展基础就难以得到巩固。但是,这只是客观的影响因素,还有教师本身这一主观因素。极少文献从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样,外在的培训也只是一个手段,未必能内化为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要知道,农村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知识的掌握很不充分。她们没有也不懂得把利用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教学和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观念,在教学中遇到困难,习惯于通过与同伴交流来解决问题。农村幼儿教师对教育科研严重认识不足,从不参与科研。所以,农村幼儿教师的自主式学习是接下来有待研究的方向。或者,她们有没有进行自修,自我充值,自主撰写读书心得,教案以及活动策划,培训小结等。内动力是促进个人发展的根本原因,诸如政府投入等外动力只是农村幼儿教师的一个推力。研究如何促进农村幼儿教师的自主式学习无疑是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发展的重要举措。

另外,在对培训现状的研究的文献中,一个培训案例都没介绍,更不用说成功的案例了。对具体培训案例的分析,可使研究更具针对性,实践性与有效性。分析已有培训案例,为接下来的培训提供借鉴与实践指导可事半功倍。

最后,可以加强对国外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发展研究,虽然也有一些专家对此有研究,但毕竟还是很少。对其加强研究,借鉴改革完善我国师资标准。“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取其精华,洋为中用,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做法,这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石阳.青岛农村集体幼儿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12.3.

[2]刘晓红.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发展路向.学前教育研究,2012.3.

[3]姜勇.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现状、评价及其需求.学前教育研究,2012.1.

农村教育研究篇8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00)

摘要:通过对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从树立农村创业教育新理念,构建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评价考核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增强高校农村创业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农村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50-0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HB141JY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齐晓东(1970-),女,河北平山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甄晨光(1980-),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刘春秀(1965-),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0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面对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势在必行。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有知识、懂技术、能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创业型人才。因此,加强高校农村创业教育,支持和鼓励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到农村创业实现就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缓解就业难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创业教育观念的陈规性尽管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与招生工作全校动员,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的情况相比,创业教育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高校仅仅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之一,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理论和针对性的创业指导,农村创业教育更是较少涉及。

1.2农村创业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但还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的体系之中,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全过程性;还有些高校只局限在创业实际操作层面上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比如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设计活动”等,尽管这些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但是由于没有完整的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难以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无法有效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大多数高校都不重视对农村服务意识的培养,直接服务农村的专业寥寥无几,针对大学生的农村创业教育几乎没有。

1.3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随着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不断增多,人们逐渐认识到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相当于建立创业教育学院或创业就业指导的专门机构,设施配备良好、功能齐全等硬件环境,各高校在师资配备上比较薄弱,目前多数学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或从事大学生招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辅导员等。这些老师最大的不足就是自己没有创业经历和经验,更加缺少创办过农业企业的企业家、创业者的课堂参与,农村创业教育教学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课程传授,当面对纷繁复杂的企业咨询和后续支持服务时,很难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强的、高质量的农村创业指导服务。

1.4缺乏科学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目前,高校农村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良莠不齐,原因之一就是有些学校缺乏完善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基本上是结合学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来评价考核,但是农村创业教育的质量受到创业政策、创业环境、学生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农村创业教育若要按质按量地落到实处,高校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

2高校农村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这就要求加快高校农村创业教育改革步伐,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大学生农村创业服务。

2.1树立高校农村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有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深刻认识实施创业教育尤其是农村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农村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把农村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将农村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核心指标考核体系之中,要与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系统的农村创业教育理论和针对性的创业指导,调动全校力量共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事业心、责任感、吃苦精神教育,为农村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懂技术、善创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2.2构建专业化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农村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适应农村创业,热衷于农村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农村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构建专业化农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完成该目标的重要抓手。农村创业教育课程可分为创业理论课和创业实践课。农村创业理论课在讲授农村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素质和创业实践操作等方面知识的同时,将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纳入农村创业理论课中,同时将“三农”知识融入所有创业理论课程,使学生能接受到更全面系统的专业化农村创业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业实践课可通过邀请一些从事农业创业研究的专家和有农业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有重点、分层次举办讲座论坛,针对具体案例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互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指导;通过开通大学生创业教育网,开设农村创业教育专栏,加强农村创业教育资源建设,宣传国家和省鼓励支持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政策措施,分享各地、各高校开展农村创业教育成功经验,树立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传播创业理念、创业知识,搭建创新、创意、创业平台,激发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升大学生农村创业能力,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农村创业实践中;通过创办大学生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富民协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形式,广泛搭建渐进式农村创业实习实训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农村创业实训舞台和机会,增强其创业的能力与信心;通过举办“农业项目创业计划设计大赛”、“农产品营销大赛”等各级各类农村创新创业竞赛的形式进行农村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农村大学生创业技能。

高校应当依据农村创业教育认知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规划农村创业教育的分段实施,以保证学生从跨入校门到毕业走上创业之路,从在校学习到创业实习实训,都能接受到相应的农村创业教育与指导,真正做到把农村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关注全程化开展农村创业教育的同时,要注重各阶段的农村创业教育内容相互贯通、有机衔接。

2.3加强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从事农村创业教育的人员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必须是综合性的,不仅要掌握农村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要足够“三农”知识,了解农村创业政策、农村创业形势、农村创业程序,具备开展学生工作的相关经验等。目前高校的农村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并不理想,高校加强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其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具体说来,一方面,重视对从事农村创业教育的人员在职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培养其满足创业咨询岗位工作要求,具备信息采集和整理技巧、熟悉政策法规、诊断并提供解决方案、实施培训服务、方案执行服务和后续服务等专业的咨询服务知识和职业技能,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校还要注重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实践锻炼,要注重农村创业成功或失败个案的积累,组织从事农村创业教育的人员开展农村创业教育教学、研究和对学生一对一的咨询辅导实践,对学生农村创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创业师资农业实践基地,通过参观、座谈、挂职等方式了解农业企业的人才招聘流程、选拔标准、员工职业发展路径等情况,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切实提升农村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外聘相关专家和有经验者参与到农村创业教育团队当中,从自身的亲身经历出发传授经验,进而提升整个农村创业教育的水平。

2.4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高校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农村创业教育评价考核机制,实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相统一的评价考核体系,以此来增强学校各部门强化农村创业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农村创业教育效果,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农村创业就业。

农村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高校为培养农村创业人才,对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培养过程中评价,在评价中完善和提高的动态理论体系,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同时,农村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还必须对农村创业的技术成果、技术指标、市场前景进行评价,对创业团队的整体结构、创新能力等评价,大学生创业为获取风险投资者的资金投入还须接受风险投资者的评价,因此,农村创业教育评价也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只有做好农村创业教育评价工作,做到及时深入地了解学生农村创业的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于农村的新型创业者。

农村创业教育校内评价是指学校的考核督导部门对相关院系、相关部门农村创业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价,同时加强对从事农村创业教育人员的科学管理,对他们的履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进修学习、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工作的参考依据之一,对评价不合格的人员,严格执行“优胜劣汰”,及时调离工作岗位。校外评价包括学校聘请咨询专家、投资家、企业家、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对学校的农村创业教育质量、效果、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等进行考核与评价。农村创业教育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评价考核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对于高校农村创业教育起到引导、监督的作用,保障了评价考核的质量,同时也为农村创业教育工作的管理、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关朋,孙云龙.新农村视域下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7.

[2]徐秀芳.建构主义视野下农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3.

[3]田建伟.大学生农村创业工程的路径选择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4]竺正海,肖红霞.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5.

[5]李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唤创业教育[J].农业经济,2008,8.

[6]刘景宏.关于高校创业教育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5.

[7]桑大伟,谢富纪.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4.

农村教育研究篇9

从2006年9月10日到10月10日,我们课题组奔赴濮阳、安阳、焦作、新乡、鹤壁等地的14所农村中学,通过查访、发放问卷等形式对其体育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农村体育教育不容乐观。由于分数是衡量学生成绩和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体育仍被排在其他课程的后面,或被其他课程挤占和挪用。部分学校体育教师严重不足,体育教学不能顺利开展。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必须做具体分析,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因为学校体育的目标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功能

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或重视不够,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领先”、“升学第一”。社会上有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李宁、姚明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支持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以为搞体育“出息不大”。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

体育学科的教育特点是: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的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育的质量问题,并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是要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育未有形成

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学、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村里的学校和乡办联中学,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要求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存在着许多问题。

豫北农村中学生主要分布在县城以下乡村学校,目前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短缺,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体育教师少,有不少是兼职和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了阻力和消极影响。体育教师的队伍也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在黄河沿岸乡办中学,一般学生人数在800-2000人之间,小的中学也在八百人左右。一个教师既带早操、课间操、运动队,又上体育课,工作多、任务重,致使体育教师不堪重负,另易其辙。有的学校没有器材,篮球场成为虚设。体育课每一节课得不到保障,课程设置成为摆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

通过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育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社会化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培养全体公民积极参与的意识。

2.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

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校体育具有社会功能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以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作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3.加强监督职能:

(1)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2)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3)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列”赏罚分明。

4.体育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

克服单纯比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1)动员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继续后备力量。

(2)提高农村体育工作者的工资待遇。在边远农村、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待遇一定要优于都市教育工作人员,以此作为奖励农村体育教师。

(3)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站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4)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能力,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立体结构,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吸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5)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调动体育教师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6.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

(1)学校挤点,上级拨点,学生适当筹点,争取社会赞助点。

(2)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体育大纲中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搞好体育教育,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1.优化体育教学

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好效果。首先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开展中学体育选修项目,不但满足学生的精神发展,而且对学生个性健康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也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他们会有新的需求和目标。

2.选择教材内容

目前,在农村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时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做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中学各阶段所安排的体育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中学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究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中学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的特殊需要。因此,可安排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越野跑、游戏等内容;再则,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社交场合;如门球、网球、保龄球、健身操都是目前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兴趣比较高,教师可用自制教具让学生练习。而且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3.教学相长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只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正确地评价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不宜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可以成立评价小组,对每名学生的成绩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体育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做最终评价使得这项工作更加民主、客观、公正、合理,更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也有利于体育教师数学质量的提高。

4.体育课程标准评价理念

农村教育研究篇10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育;探讨;现状;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少专业体育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体育教师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掌握较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说在上课时就能够得心应手。而目前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大多都是兼职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难免在上课时力不从心,甚至就连最基本的队形、步法、简单的技能技巧都无法传授、训练。可想而知,要上好体育课,从何谈起?于是,体育课上让学生打打篮球、捉捉迷藏、自由活动等就是很自然的了。

(二)教育教学考评的缺失。一般来说,有怎么样的教育教学考评,就有怎么样的教育教学过程。而目前阶段性的小考只重视文化课的考查,以往中考中的体育课成绩也只是“蜻蜓点水”,所占比重甚微。高考除了体育专业外,其他专业更把体育专业视为乌有。就是在平时,尤其是在小考、中考前的几周,为了提高所考查科目的成绩,学校课程安排中仅有的一两节体育课更要大开“绿灯”,为其他科目的教学让路。

(三)安全教育的限制。体育课是所有教学任务中危险性较大的,最容易出现意外事故的课堂。无论体育教师把保护措施做得多么到位,防范措施多么严密,都不敢保证不出意外事故,所以,在体育课堂上,一些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不得不三思而后行。这就导致课堂上很多方面受限,失去它本质上的意义。在空间上虽然一般它在户外进行,但却像其他课程一样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各种形式的运动与训练技巧,有时甚至有较为激烈的项目竞赛。因为安全问题,面对激烈的运动,高难度的动作就只能可望而不可即了。

(四)学校教学管理的缺失。各学校在教学管理尤其是在课程管理上缺少对体育课的常规督导,缺少对学生体质的量化测评与管理。在开展教研活动时,缺少对体育课的观摩、研讨,而片面追求文化课的教研。

除此之外,缺乏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各类学校体育设施、场地的严重缺乏等也是体育课堂活动化的重要原因。

二、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的方法对策

(一)首先是转变教育观念和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课是技能课,在学生、家长、学校的心目中都不受什么重视,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自身也就觉得低人一等,觉得体育课上得好与坏没有什么区别,就产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所以,作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改变自身观念,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要利用体育教学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能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先进的体育设施、媒体被带进了体育课堂,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率。虽然农村学校有可能不具备这么好的条件,但是作为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努力,重建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智能型”的教师;尽量向学生灌输先进的学习思想,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从而为以后进入高一级学校,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树立自信心提供可靠的保证。这是农村体育教师能够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必须要做的。

重新设定体育教学的目标,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的教育教学观,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忌“分数第一”的短期行为。

要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体育成绩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

充分利用农村中学已有的各种有利环境条件,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农村学校相对于城市学校体育设施落后,但拥有丰富的自然环境,体育教学场所空白地比较开阔,因此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有的环境优势,就有可能推动整个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如:在农村体育教学中可利用弯曲的小道来设计体育教学的环境。农村学校只要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就可以创设出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