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教弊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8:37

短期支教弊端篇1

一.Seo

知道Seo这个词的可能不知道,网络营销包括Seo,网络营销是一个综合的大类,而Seo是网络营销的分支。

优势:Seo优势在于依靠网站为媒介,信息,进行关键词的优化,以获得搜索引擎排名。给网站带来流量,带来浏览量。

弊端:可能有些比较热的关键词不能通过Seo获得排名,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

二.竞价排名

通过购买百度、新浪、网易、天涯论坛等大型门户网站的广告位来获得网站的流量。

优势:短期内就能获得很好的排名,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前期做网络推广是必须的!

弊端:价格贵,中小型企业很难承受高额的广告费

三.论坛发帖

天涯论坛、经济杂谈、新浪经济论坛等各种大中小型论坛进行发帖推广企业产品。

优势:范围广,有很好的网络宣传效果,如果可以通过与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论坛版主合作,让他们把网站文章置顶加精,更加有利于网站知名度的提高,增强了信任感!、

弊端:企业大规模的广撒网,对网站进行发帖质量肯定不高,而且删帖率极高,最终导致网站发了很多的帖子,看不到效果。而且帖子存活率很低!

四.软文推广

软文推广是网络编辑人员针对网站产品的样式、类别、优势等写出的适合论坛的文章,这些文章包括论坛帖子、博客文章、贴吧文章等,这三类文章又要以不同的要求写出适合网站推广的文章,要求比较高!

优势:文章类型涉及范围广,可读性强,对关键词的优化排名有好处!是网站推广的主要力量!

弊端:文章类别多,文章写作难度大,要求编辑水平高,又需要大量的原创,因此出现文章质量跟不上的弊端,导致可读性不强!解决办法请专业的编辑人员写高质量的文章!

五.博客推广

博客推广包括新浪博客、网易博客、搜狐博客、天涯博客等大型的博客媒介

优势:博客账号多用,一个账号可以实现大类别中的通用,不仅可以博客文章,而且可以发帖,传照片、传视频、写微博、与网友互动,是网络营销中的大后台!而且权重高!可以给主站放友情链接,提高网站权重!

弊端:不能充分的利用博客的优势,有些时候是为了避免博客权重过于高,导致与主站关键词进行争权重。

六.邮件营销

邮件营销这种方式通过网络机器,进行大规模的企业网站产品邮件信息,进行推广。

优势:提高网站流量有奇效

弊端:转化率,跳出率很高,转化率低

七.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一种依靠粉丝进行网络推广的一种方式

优势:传播范围广,如果有转发,引起共鸣,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

弊端:产品很难对味,网友们喜欢新鲜的搞笑的事情或者搞笑视频,一般的产品很难有生动性。不容易被转发传播!

八.视频推广

视频推广需要很大的投入与策划,需要专业的人员制作视频。

优势:生动性高,传播快速

弊端:素材比较难找

九.图片推广

制作添加网站网址的图片,吸引用户视野

优势:图像更容易被人记住,观赏性教文章更强,与文章结合效果会更好

弊端:在很多的地方不能加入锚链接,无法通过图片进行点击

十.口碑营销

通过在网络上言论,制造有利于企业产品的优势言论

短期支教弊端篇2

内容提要:短期自由刑的利弊和存废一直是刑罚学界争论的话题,报应刑论从报应的角度论证短期自由刑存在的正当性价值,目的刑论从功利的角度论证短期自由刑废止的根据,现代刑事一体化思想主张短期自由刑具有正义和功利的双重价值,对其不应废除而应改进。对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应该从替代和完善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短期自由刑是相对于长期自由刑而言的,指在较短时期内剥夺罪犯人身自由的刑罚。作为自由刑内部的这种划分方法是基于短期自由刑自身的特点,从刑事政策的角度进行的一种划分。短期自由刑由于剥夺自由的时间较短,其适用的对象、执行的方式、罪犯释放后的表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都有别于长期自由刑,由此引起的对短期自由刑的利弊分析、存废之争成为一百多年来刑罚学领域争论的焦点之一,而如何改进短期自由刑的适用和执行则是近年来刑罚理论与行刑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短期自由刑的存废之争

自从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对短期自由刑提出质疑以来,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已成为中外绝大多数刑法学者的共识。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f.v.liszt)认为,“短期自由刑既无改善,亦无威吓之效果,只有打击犯罪经历之人的自尊心而已。”(注:谢瑞智著.犯罪与刑事政策[m].台湾文笙书局,1996,(增订版),217.218.)意大利学者雷·弗里斯塔(adeforesta)指出,短期自由刑的时间,对改善犯罪人虽然过短,但很不幸,使其败坏则足足有余。(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前苏联学者别良耶夫也对短期自由刑提出过批评,他认为,短期剥夺自由由于刑期较短,其教育改造功能难以发挥,在只有隔离或剥夺自由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指望实现改造、再教育被判刑人的目的是不现实的。(注:[前苏]别良耶夫.刑罚的目的和劳动改造机关实现刑罚目的的手段[j].46.转引自王扬.俄罗斯刑法中的剥夺自由[j].政法论坛,1998,(3).)总之,在西方国家,短期自由刑受到批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短期自由刑无异置受刑人于犯罪渊薮中,在执行过程中受刑人很容易受到其他犯罪人的负面影响,强化犯罪意识,于释放后再次犯罪。(2)被判处短期自由刑的人很多是初犯或仅有轻微的犯罪行为。这些人主观恶性不深尚有羞耻之心,容易悔过自新。把他们投入行刑机关,不免使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实施更严重的犯罪,失去刑罚的特殊预防功能。(3)短期自由刑不但让受刑人感觉不到其严厉性,也难以通过立法威慑和行刑威慑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4)由于关押时间短,行刑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受刑人开展教育和矫治工作,有违教育刑论医治犯罪人之“病态”的目的。

与之相对的主张保存短期自由刑的学者则论证了短期自由刑的积极效用。后期古典学派的领袖、德国著名刑法学家毕克迈耶(k.birkmeyer)就主张短期自由刑具有存在的价值,认为对于轻微违法者进行报应,它是不可或缺的。(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德国刑法学者华哈(adolfwach)认为短期自由刑时间之短,不但非为缺点,反而是其优点。虽然数日或数周的自由刑不能教育也不能改造犯人,但可给受刑人以强制劳动的深刻印象。短期自由刑之执行,只要是受刑人感受到刑罚痛苦即足,此可拿军队的禁闭予以证明。因而他强调短期自由刑得以严格其行刑方法以达到防止再犯的目的。(注:张甘妹著.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1979,275.275.275.)奥地利刑法学家谢利(seelig)也对短期自由刑之否定论进行了反驳,强调短期自由刑具有必要的警告、威吓、赎罪、惩罚的记忆功能。(注:谢瑞智著.犯罪与刑事政策[m].台湾文笙书局,1996,(增订版),217.218.)挪威学者约翰尼斯·安德聂斯教授认为,“从效果看,长期徒刑与短期徒刑并没有什么区别。”“长期的监禁应该比短期的具有更强的遏制效果,但是这种效果可能会被在狱中积累的反面影响而抵消。”(注:[挪威]约翰尼斯?安德聂斯.钟大能译.刑罚与预防犯罪[m].法律出版社,1983,201-202.)

二、短期自由刑的利弊分析

以上对短期自由刑存废的争论体现了两种不同刑罚观的对立,主存论者坚持报应刑的观点,主废论者坚持目的刑的观点,他们从各自刑罚存在的正当化根据出发对短期自由刑进行了利弊分析。

报应刑论以刑罚功能的正义性来论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认为:犯罪是一种恶害,刑罚的内容是一种痛苦或恶害,对罪犯科处刑罚,就是以恶害报应恶害。对罪犯以恶害进行报应就是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在短期自由刑问题上,报应刑论认为,短期自由刑是理性、自由、法制和人道主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是对危害不同的犯罪适用不同的刑罚的一个重要刑种,是贯彻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重要表现。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犯罪轻重不同,刑罚的严厉性也应随之不同,重罪重刑,轻罪轻刑,轻微罪就应该是非常轻的刑罚。这样,从长期刑到短期刑都有独到的作用,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真正实现罪刑相适应,因此,短期自由刑在刑罚阶梯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具有存在的正当化根据。目的刑论是刑事实证学派的刑罚理论,是以刑罚功能的功利性来论证刑罚的正当化根据。目的刑论,也称为“保护刑论”或“社会防卫论”,认为,刑罚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在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即保护社会或防卫社会的意义上,才具有价值;刑罚保护社会的目的,只能由教育犯罪人,把他们改善成善良的社会人来实现。在短期自由刑问题上,目的刑论对短期自由刑的社会效果提出了质疑,认为短期自由刑不具有改善犯罪人、实现防卫社会的目的,反而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犯罪,不具有存在的正当性。

报应刑论从已然之罪出发,以追求刑罚的公正性论证短期自由刑的正当化根据,但无视预防犯罪的重要性,不免得之公正,失之功利。目的刑论从未然之罪出发,以追求刑罚的功利性论证短期自由刑的正当化根据,却不能正视其正义性的价值,不免得之功利,失之公正。报应刑论和目的刑论在刑罚存在的正当化根据问题上针锋相对,各执一端,都不能科学地认识短期自由刑的存在本质。现代刑罚理论发展的趋势是报应刑论与目的刑论的折衷与调和,刑罚一体化理论已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刑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刑罚是一种报应,但同时具有预防犯罪的目的,所以刑罚的正当化根据是正义性与合目的性、公正与功利的统一。短期自由刑是实现轻微犯罪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重要刑种,符合报应刑论罚当其罪的价值追求,有利于实现刑罚的正义性。虽然短期自由刑在实现预防犯罪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但并非完全没有预防犯罪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对实施轻微犯罪行为的行为人判处短期自由刑,能短时间内剥夺其再犯能力,由于短期自由刑犯的主观恶性不深,经过短期的改造一般都能悔过自新,因而具有特别预防的作用;同时,对社会一般人来说,会产生有罪必罚、轻罪轻罚的公正印象,强化守法意识,实现一般预防的目标。在实践中,自从短期自由刑被提出质疑以来的一百多年里,许多刑法学者提出种种措施,甚至建议取消短期自由刑以避免短期自由刑带来的消极影响,但是这丝毫没有动摇短期自由刑在各国刑事立法中的地位。在1950年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2届国际刑法及监狱会议上,挪威代表指出:短期自由刑的弊害论,不是不能批判的教条,挪威自实施短期自由刑以来,该国的累犯调查数字表明,短期自由刑并不像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缺乏刑罚的适应性。瑞典代表格里逊更指出,该国短期刑之初犯,于刑满释放后40年间,并无再犯之记录者接近90%。(注:赵秉志主编.海峡两岸刑法总论比较研究[m](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81.)可见,只要短期自由刑运用得当,措施得力,同样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总之,短期自由刑除具有惩罚犯罪的正义价值外,还具有预防犯罪的功利价值。不能仅因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就彻底否定其全部价值。实践证明,在短期自由刑的执行中存在的种种不当做法等外部因素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短期自由刑的利弊问题,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改进其有缺陷的一面,使其符合我国刑罚正义和功利的双重价值追求。

三、短期自由刑的改进方案

针对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对我国短期自由刑的改进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对于适用短期自由刑不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甚至导致负面效应的轻微犯罪分子,实行替代措施,易科非监禁刑;其二,完善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方式。

(一)易科非监禁刑

在刑罚实际执行中,有一部分罪犯本来没有很深的主观恶性,即使对他们不进行关押改造也不会再犯,如果对他们关押改造,不但于预防再犯的刑罚功利目的无益,而且容易被交叉感染,降低了自尊心,导致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有可能走上再犯之路。根据“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的谦抑思想,对这类犯罪人就没必要关押。然而,从刑罚正义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实施即使轻微犯罪的人也应予以惩罚,以体现刑罚的公平价值。易科非监禁刑就是适应刑罚轻缓化发展的趋势和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而出现的一种替代型刑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易科非监禁制度改进短期自由刑。

1.易科社区矫正。社区矫正是相对于在监狱等传统的刑罚执行场所进行的设施内处遇而言的社会内处遇,强调调动社区力量对罪犯的矫正改造起监督促进作用,同时将罪犯置于开放的社区环境,避免罪犯的交叉感染,也不会使罪犯的家庭、工作等受到太多的不利影响。因此,对情节较轻的犯罪分子不予关押,易科社区服务,扩大管制、缓刑和假释的适用,不仅能够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而且也是世界刑罚轻缓化发展的趋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社区矫正适用于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5种罪犯。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报应刑思想的影响,我国对犯罪分子适用管制、缓刑和假释的比率极低,几乎成为刑事立法上的一种虚设,从1999年到2001年,被判处缓刑者仅占各年判处刑罚罪犯总数的15%左右,而且各地适用标准差异很大,有的法院很少适用,有的几乎不用。而假释作为缓解自由刑负面影响的一项重要刑罚变更措施,在我国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假释率从1996年到2000年,一直徘徊在2%左右,其中1997年最高,也仅为2.9%,2000年最低,仅有1.63%。另外两种可以适用社区矫正的刑罚种类:管制和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情况也不容乐观,管制刑作为我国刑罚体系中惟一的限制自由刑,对于加大矫正工作的力度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实践中,实际判处管制刑的为数极少,从1999年到2001年,每年大概只有1.2%的罪犯被判处社区矫正。监外执行的适用也是大体如此,2001年,全国监狱系统监外执行的罪犯仅占在押犯总数的1.13%。为改变此种状况,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第一,健全管制、缓刑和假释的刑事立法,加强罪犯综合的人格演变调查和法律预测,细化管制、缓刑和假释的适用条件;第二,司法人员转变观念,摒弃惩罚报应的刑罚思想,树立教育改造罪犯的刑罚观;第三,改进社区矫正的执行方式,建立一整套得以监督、管理、改造、撤销为内容的管理体制。

2.易科资格刑。易科资格刑,是指通过剥夺实施较轻犯罪行为的罪犯从事一定职业、活动或享有某种权利,以代替短期自由刑执行的刑罚替代措施。在司法实践中,有许多犯罪是行为人凭借自己享有某种资格、权(力)利的便利条件实施的,如,渎职犯罪的犯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虐待罪表现为利用亲权虐待家庭成员,等等。如果对这部分犯罪人剥夺实施一定行为的条件或资格,不但能抑制一定犯罪的发生,而且对行为人来说也是一种惩罚,因为对于那些适用资格刑具有有效惩罚性的犯罪人来说,其惩罚力度往往并不比短期自由刑差。因此,对利用一定资格实施较轻犯罪情节的犯罪人判处资格刑,既能剥夺行为人的再犯能力,又不必关押,从而避免了短期自由刑的弊端,是短期自由刑改良的有效方式。

由于资格刑的性质有别,各国刑法规定了不同类型的资格刑。从世界各国刑法典的规定来看,资格刑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剥夺一定的权利;禁止担任一定的职务;禁止从事一定的职业;禁止驾驶;剥夺荣誉称号;剥夺亲权及其他民事权利;剥夺国籍和驱逐出境。(注:陈兴良主编.刑种通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489.)目前,我国刑法典中只规定了剥夺政治权利和驱逐出境两种资格刑,而在法治社会中,人的社会公共权利不仅包括政治权利,还包括政治权利之外的内容。因此,实现资格刑的非政治化是我国充实剥夺法律权利刑罚内容的趋势。在我国有关行业管理的法规中,已对行为人的从业资格有了一些规定,刑法中应该充实资格刑内容,如剥夺职业资格、剥夺一定民事权利等。特别是在我国没有设置保安处分的情况下,实现资格刑的详化、具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全社会的作用。这样,通过剥夺受刑人的某种社会活动的资格,刑法在一定期限内不仅把犯罪人置于政治社会之外,还将其置于市民社会一定区域之外。

3.易科罚金刑。对短期自由刑易科适用罚金刑,不但可以有效剥夺犯罪人再犯的经济能力,削弱其犯罪的经济基础,减缓监管设施的负担,减少国家的财政支出,而且可以使不少应处短期自由刑的人因罚金的代替而免于入狱执行,避免狱中交叉感染。同时,因犯罪人没有入狱的经历,不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避免了短期自由刑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消极影响。

但是罚金刑的适用应该慎重,为追求最佳的适用效果,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罚金刑只适用于某些贪利性、经济性犯罪,不利于惩治和改造罪犯的一律不得判处罚金;其二,为使犯罪人所实际遭受的痛苦一致,保持刑罚的公平性,罚金刑的数额的确定应当与犯罪人的经济状况相适应,即以富者多罚,贫者少罚。

(二)完善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方式

短期自由刑存在弊端,改造效果差,已成为行刑实践中不争的事实。要对其进行完善,必须找出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目前,在短期自由刑的执行中存在以下消极现象:(1)没有独立的执行场所。我国对短期自由刑犯的执行没有设立专门的执行场所,短期自由刑犯一般实行“就地消化”的关押原则,我国目前只有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设有专门的拘役所,大多数县、市的拘役都是在看守所或附近的监狱执行。一些地方限于监舍条件,往往将拘役犯与其他罪犯混合关押,加之管理不善,犯人之间极易交叉感染,从而增加其人身危险性。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更是往往与其他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恶习的传染更是难免。(2)监管人员对短期自由刑犯缺乏应有的重视。短期自由刑犯一般是过失犯或初偶犯,主观恶性相对较小,往往不能引起监管人员的足够重视,再加之我国将短期自由刑犯和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监管人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长期自由刑犯的监管和教育改造上,以至于对短期自由刑犯疏于管教,造成改造效果差的后果。(3)短期自由刑犯缺乏改造的热情。大多数的短期自由刑犯是因一时失足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很难接受这种角色的转变,不愿意把自己当做罪犯,不愿意配合监管人员的管教措施,有的自暴自弃,消极改造,甚至抗拒改造。(4)许多刑罚执行制度未能具体贯彻到短期自由刑犯的执行中。由于短期自由刑犯的刑期短,行刑机关没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各个罪犯的改造情况,许多刑罚执行制度,如减刑、假释等未能有效落实,短期自由刑犯缺乏这种激励机制的鼓励,不愿意积极改造,存在混刑度日的消极情绪。

针对短期自由刑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实现短期自由刑改造效果的根本好转。

1.设立专门的短期自由刑执行场所。短期自由刑犯与长期自由刑犯的区别之一是主观恶性不同,如果将短期自由刑犯与长期自由刑犯混合关押,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增大短期自由刑犯的人身危险性,不但起不到预防再犯的作用,而且会引发更严重的犯罪。同时,短期自由刑犯和长期自由刑犯在改造方式上也不应一致,短期自由刑犯的刑期较短,服完一定刑期后就将出狱,因此,对短期自由刑犯的改造应重在思想教育,集中有限的时间突击改造,使其认罪服法,重新做人。在这种情况下,将短期自由刑犯关押于专门的执行场所,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改造的效果。

2.实行严格的分类制度。目前,我国对同一监所内的罪犯按以下五大类型犯罪进行分类:(1)盗窃犯型;(2)其他财产型犯罪;(3)性犯罪型;(4)暴力犯罪型;(5)过失和渎职犯罪型。然后,在对罪犯按犯罪类型分别关押的基础上,再实行二次分类,如,按罪犯的犯罪历史和主观恶性程度,把累犯、惯犯与初犯、偶犯分别关押;同一犯罪团伙的罪犯分别关押,等等。实行这种严格的分类制度,有利于防止不同类型的犯罪人进行交叉感染,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造。这种分类制度对短期自由刑犯更为重要,短期自由刑犯一般不具有很深的主观恶性,其犯罪意识处于可变阶段,容易改过自新,也极易被交叉感染,加深主观恶性。因此,对短期自由刑犯更应坚持分别化行刑,提高改造效果。

3.提高刑罚执行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短期自由刑犯的改造热情。行刑人员的重视程度和罪犯的改造效果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重视程度高,必然责任心强,能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改造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行刑机关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学习教育、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行刑人员的思想认识、管教水平。同时,罪犯的改造热情也直接影响改造的效果,改造热情高,必然会积极配合改造措施的实施,迅速、彻底地消除犯罪意识,放弃重新犯罪的意念。为此,行刑机关应该采取各项措施,例如,加强思想教育,实行累进处遇制度,采取各种奖励机制,以消除短期自由刑犯的消极情绪,提高罪犯改造的热情。

4.认真落实减刑、假释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假释是我国行刑机关进行改造罪犯、提高改造效果的重要制度和有效措施。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以及有关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假释适用于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因此,减刑和假释都适用于短期自由刑罪犯。行刑机关应该认真考察罪犯的改造情况,对于确有悔改或有立功表现的短期自由刑犯进行减刑,对于假释后不具有现实危险的短期自由刑犯给予假释。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改造效果,又能缩短罪犯关押时间,减少关押造成的负面影响。

短期支教弊端篇3

论文关键词 短期自由刑 弊端 替代方式

一、短期自由刑的存在

中国自西周时期就萌生了自由刑,出现了所谓嘉石制度,即是一种既有拘坐又有劳役并有一定期限的刑罚①。其后在历朝历代的刑律中也都规定了拘役的内容,但是应该明白我国古代的自由刑不仅具有惩罚的目的,而且具有剥削的意味在里面。对于短期自由刑来说,由于我国古代社会组织体系的完备,国家往往对于轻微刑事犯罪给予宽容态度,力求解决于民间内部,而且社会一直强调平息止争,忌于诉讼,所以轻微刑事犯罪往往解决于民间之中,而作为国家机器和工具的司法机构仅仅关注于大的危害社会的刑事案件,所以短期自由刑根本无适用的空间和条件,民间也乐意和崇尚于用道德和舆论去规制轻微的犯罪。国家用有限的司法资源和有效社会控制手段成功的解决了社会预防和纠治的问题。

近代西方的自由刑产生于16世纪在西欧各地都市成立的矫治所或劳役所。由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使得失去土地的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涌向城市,失业和流浪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社会治安,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关当局便把无业的农民收容起来,组织他们进行劳作,使其自力更生。后来,逐渐收容不良或者犯罪少年及女性犯人,17世纪才开始收容一般犯人,逐渐演变成纯粹的监狱。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工作场,其在自由刑的执行过程中已经注意到对罪犯的精神感化和职业教导,例如阿姆斯特丹女监的标语写着:“勿怕,吾并非对汝恶行加以报复,而是将汝导于善,吾手虽严,但吾心仍亲切”。这被认为是现代监狱制度的滥觞。

二、短期自由刑的弊端

短期自由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弊害:

第一,因为是短期自由刑,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育、改善受刑人,且因为时间短、严厉性弱而没有威慑力。实务中,大量的不法分子正是觉得拘役等短期自由刑不痛不痒,无所谓轻重,其只不过是几天十几天而已,这些与其犯罪收益的比例是极不协调的。犯罪人往往是付出很小的犯罪成本便可以享受自己犯罪所带来的利益。即便是关在拘留所,由于时间很短,往往无法系统的对犯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教育和引导,犯罪人只是机械的在拘留所呆够天数,便可以出来继续危害社会,而无法对其人格进行教育和改善,无益于刑法的特殊预防功能。这样更加滋长了犯罪的形势恶化的趋势。

第二,短期自由刑只能给受刑人的家庭带来物质上、精神上的贫穷,受刑人被释放后难以重新回归社会。短期自由刑的适用对象即表明了犯罪人其罪行和主观恶性程度很浅,只是轻微的触犯刑法,往往只是一些烦琐小事所引起,事后犯罪人后悔不已,已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省并进行了积极的弥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顾犯罪人矫正的方面,一味予以关押收监,一方面犯罪人家庭的经济来源被切断;另一方面,犯罪人触犯刑律,一旦处以监禁,对其家庭的精神伤害是巨大的。因为我国的历来的礼仪道德对于罪犯是极度歧视的,家庭成员一旦有人触犯刑律,被科以刑罚,便成为家庭的耻辱,周围的群众也会对这个家庭避之三分。在这之后,可能会促使家庭与犯罪人决裂,使得犯罪人更加得不到关怀和教育,失去重返社会的动力,沦为社会制度副作用的牺牲品。

第三,由于执行场所大多数设施不齐备,硬件设施较差,无法完全达到对犯罪人隔离和教育,犯人被不分种类和主观恶性程度地关押在一起,对于犯罪较轻的罪犯来说往往会在监狱中会感染一些其他犯人的恶习。另外,监狱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无法对犯人进行系统的良好的教育和指导,不能引导犯人走向好的一面。

第四,由于使用短期自由刑的受刑人大多数是初犯,故适用这种刑罚会使他们丧失对拘禁的恐惧感,也造成他们自尊心的低下,不利于防止他们再次犯罪。目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即在于它使得犯人对拘禁不再恐惧,相反他们会觉得国家刑法只不过如此,内心对法律的恐惧和信仰不复存在,这时候法律不再被信仰,那么法律所赞扬和支持的社会秩序在犯人眼里便什么都不是,那么犯罪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社会将不再社会。

第五,刑罚体系中存在着罚金与拘役的可以选处的情形,实务中在决定宣告刑的时候,法官在面对一个穷困潦倒的犯罪人的时候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要么判处罚金,但是面对身无分文的犯罪人,无法执行的刑罚分明就等同于无罪,这是不符合刑法的目的的。如此以来法官只能是判处监禁的刑罚。相反,犯罪人如果腰缠万贯,在面对类似罪责的时候,罚金对他可以说九牛一毛。这样,刑罚便出现不公正的情况。容易引起人们对刑法的不信任,会使得刑法失去其应有的公平正义之意。

三、短期自由刑的改良方法

从理论上讲,所谓刑罚,从形式的观点来看,是针对犯罪的法效果,是由国家对犯人科处的一定法益的剥夺。当然短期自由刑的执行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即短期自由刑在宣告和执行,或者短期自由刑替代方面都有改善改良的余地。

(一)在短期刑的宣告和执行方面,做到恰如其当的刑罚个别化

1.在宣告刑罚的时候,法官在对轻微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应该详细斟酌犯罪人的个人情况,全面考虑犯人的社会危险性乃至社会适应性的差异,采取适合犯人的方式决定短期自由刑的宣告和执行。1937年美国明尼苏达州通过了《社区矫正法》,迄今为止多数州已经有了社区矫正法或者类似的法律。社区矫正的适当解决了监狱的人满为患,也节约了司法资源和为监禁囚犯所付出的社会二次成本。在美国,由于社区发展相对成熟,对罪刑不严重的罪犯采取非监禁的方式能为公众所接受,有利于罪犯回归社会。另外,认真落实减刑、假释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假释是我国行刑机关进行改造罪犯、提高改造效果的重要制度和有效措施。根据我国相关的规定,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假释适用于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罪犯,因此,减刑和假释都适用于短期自由刑罪犯。行刑机关应该认真考察罪犯的改造情况,对于确有悔改或有立功表现的短期自由刑犯进行减刑,对于假释后不具有现实危险的短期自由刑犯给予假释。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罪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改造效果,又能缩短罪犯关押时间,减少关押造成的负面影响。

2.在执行短期自由刑的时候,借鉴美国的监狱制度,有隔离悔罪形式、教育改进形式以及社区参与形式等。短期自由刑的犯人往往社会危害性很低,大多数是因为邻里纠纷、过失等轻微过错而触犯刑法,如果将他们同重犯一起关押,一同对待,不仅不公平,而且也切断了他们改过自新的途径和希望,对于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都十分不利。因此我们在做好隔离管理和因人施教的同时,我觉得应该重点借鉴一下美国的社区参与类型,其主要有以下内容: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监狱制度开始第三个阶段的改革,并且大力提倡“非监狱化”,社区参与型的矫正设施被大力宣扬和提倡。其主要有两中形式,一是所谓“监放中心”,即有监有放,监放结合。在工作或者读书的犯人可以外出工作或者学习,工作完了或者放学了仍要回到监狱服刑,如果是女犯人可以回家照料家务;另一种是利用很早以前在美国旧存在的“中途监狱”。犯人在这其中可以有许多机会可以与社会接触,一方面可以得到社区的直接帮助,另一方面可以在出监以后很快能适应社会生活。在次期间中途监狱的管理人员除了组织犯人进行劳动和学习以外,还为犯人寻找职业,以便出狱以后能够有固定的生活保障,免得重新犯罪。在这一点我国在监狱实行的劳动改造形式,笔者是有些赞同的。因为这样帮助了犯人学得一门技能,以便以后能够自食其力,经济自给自足,当然仍需要改善犯人的处遇和地位,切实保障犯人的报酬权利和休息权利。

(二)除了在司法使用过程中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在理论上以及立法上可以寻找一些替代方式,在刑罚体系中改进刑罚种类,进行制度创新

1.灵活运用罚金刑。对于既可以运用罚金刑又可以运用短期自由刑处罚的犯罪人来说,运用罚金刑的意义在于从经济上制裁犯罪人,阻碍其进一步犯罪的能力,同时也是给了犯罪人一个警告,相对于短期自由刑其轻得多,数额足以使得犯罪人产生痛苦的感受。这样给了犯罪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而不使其锒铛入狱,以保证其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自尊心,促使其更好更有利的改进自己发展自己,这样做从宏观上讲也可以说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节省社会成本,以便使更多的司法资源能够运用到大案要案上来,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平稳和人民生活的和谐。

2.罚金可能存在富人和穷人不公平的争议,所以可以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日罚金制度。日本学者西原春夫曾经讲过,日罚金制度融合了短期自由刑与罚金制度,可以说是吸取两家之长,其规定判处罚金刑的日数取决于被告人的罪责,每日的罚金数额则取决被告人的财产和收入状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量刑平衡,体现罪责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采用日额金制就必须查明被告人的经济状况。这样不公平的问题便相对减少,不存在出现穷人因为缴不起罚金而面临监禁的结果,也不会存在富人会付很少的罚金而免除刑法的制裁。

短期支教弊端篇4

关键词手机弊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随着通讯手段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带手机走进校园,利用短信聊天、QQ聊天等网络形式进行沟通、交流也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据调查,城镇中学约80%的中学生已经拥有手机了,农村也有约50%的中学生拥有手机。那么学生用手机一般都做什么?调查统计:与家长联系占38.55%,玩游戏8.99%,上网8.36%,闲聊44.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它方便了家长与学生的联系,但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的管理。

一、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弊端

1、影响健康。手机辐射会对中学生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伤害,配有手机的中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事实证明,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2、影响学习。以前,学生需要翻越学校围墙才能到网吧上网。而现在,随着手机GpRS的强大功能的开通,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室里或寝室里随时通过手机进行QQ聊天、网页浏览和拨打不良声讯台。如果用手机进行空中下载,20元人民币就可以大约下载50本(每本500页)流量的小说;如果进行QQ聊天的话,20元人民币按现在的标准可以包70m的流量。说得简单一点,每天从早到晚再到深夜无时无刻都进行QQ聊天也用不完。如此一来,学生们看小说、聊天都要加班加点,哪里还有精力和时间顾及课本上那些枯燥无味的说教呢?

3、毒害心灵。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不是为了和父母加强联系、向父母报告学习成绩,而是为了谈恋爱。每当老师查寝后,有的学生用手机QQ发肉麻短信和彩信,有的寝室甚至用手机集体看黄,获得一种不正常的视听,许多学生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对于那些直接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手机短信,很多老师和家长表示,希望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

4、败坏考风。一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玩手机上,一到考试就一筹莫展,除高考之外,大大小小的考试基本上都靠手机作弊,蒙混过关。近年来各类考试学生用手机作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考风败坏,学生能作弊获得较高分数,自然学习就更不努力了。

5、滋生事端。在一些学生看来,手机就是他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容易造成相互攀比的现象。由于手机属贵重物品,是学生的心爱之物,势必要花费掉许多精力和时间来保管,但还是容易被别人偷走,校园丢失手机的现象频频发生,造成了不少的损失和麻烦。再说,学生们年轻气盛,受不了半点委屈,一旦发生小矛盾,会很快通过手机纠集社会青年前来打架闹事。同时,经常接触电源充电,可能会引发触电事故和学校电线线路故障。有的学生由于电话过多,为了交上话费,平时只好省吃俭用或者以学校要交资料费为由向父母要钱,甚至出去敲诈、偷抢。还有少数学生因用手机与学校外面广泛联系而被拐骗出走。

二、管理对策

当手机智能化,当3G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后,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它就是一台可以移动的小电脑。实际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网络所包裹中。虽然学校出台了禁止学生用手机的规定,但用手机的现象却屡禁不止。学校也为此想了很多办法,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曾经采用了很多办法,如没收手机,砸手机,请家长协助教育等,虽然收到一定效果,但并没有彻底杜绝,而且容易遭到个别学生及家长的不理解。尽管家校齐抓共管以及跟家长签定协议书之类的,但是都收效甚微。

反思之余,我顿然醒悟:不可能不让学生不接触手机,但这种接触需要引导,要像大禹治水那样。一味禁堵,不如有效疏导,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手机。

首先,每年新学期开学我都会向学生宣传使用手机的危害。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等有效阵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用报刊、网络上报道的,生活周围的活生生事例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危害,形成一个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的良好氛围。

其次,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也知道学生带手机的危害,让家长协助管理学生手中的手机。学生每次放假返校后将手机一律上交,由我登记编号统一保管,每周定时发给学生打电话给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平时有特殊情况也可单独申请使用。走读生的手机虽然不用上交,但要告诉家长进行有效管控,如限制话费,必要时查看通话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等。平时多注意观察学生上课的表现。

再次,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使用手机的学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手机主动上交,可能会有少数学生不会上交,留着偷偷地用。那怎样把不听话而偷偷使用手机的学生楸出来呢?这就需要班主任平时多留心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些细微变化。如上课打瞌睡,考试成绩下降,下课后经常回教室很迟等。然后从这样几方面去了解情况,直接打电话给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询问学生是否带了手机。也可以把学生带到办公室,要他把自己的QQ登在办公室的电脑上,查看他的QQ空间,看看是否在在校期间经常在发表说说、更新微博,是否经常去别人的空间去踩一下或者顶一下等。有了充足的证据之后,他也只有乖乖地把手机交出来了。而且根据他手机里的记录还可以把其他学生使用手机的痕迹也找出来。对于被查出使用手机的学生要按照事先制定好的班纪班规严肃处理,教育其他学生要主动地上交手机。达到惩一儆百的效果。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有害的一面就有有利的一面,关键是看老师和家长如何去引导,转变一下思维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道理:堵不如疏,我们应如大禹治水一样去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

(作者单位:公安县狮子口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文国.对学校管理学生手机行为的法律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12年16期.

短期支教弊端篇5

[关键词]川科院并购组合得与失

一个经济实体为达到其迅速壮大的目标,经常通过多种形式的市场手段达到快速成长,并购组合便是方式之一。四川科技职业学院于2007年初创建的“继教中心”是并购组合的产物,运行了一年的继教中心情况怎样呢,它的创建为学院带来了什么呢,应该理一理它的成长脉络,做一个短短的小结,来总结一下并购组合的得失,以便为后续工作提供一个借鉴。

一、并购后的发展脉络

川科院于2007年三月份将它并购,同月进入川科院,名为继教中心,自有职工若干人,川科院为其另配教职工,组成有十多人的部门,开始运作。员工工资、招生费用、办公费用及其它相关各项开支由继教中心自行承担。继教中心07年自主招生近500人,其中,中专130多人,大专360多人,学生学费标准由学院统一确定。在学生陆续招入之际,由继教中心组织教学和管理,九月份以后,教学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学生管理仍由继教中心自行执掌。同时学院将其它招生部门所招的07级所有中专学生全部归于继教中心,统一组班进行教学及学生管理,由此继教中心管理的大、中专学生近700人。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教学顺利完成,学生管理基本到位,学生和教员关系融洽。

二、并购的益处

并购的目的往往是为迅速获得自身最缺乏的东西。这次并购川科院获得了什么?现在看来,应该说获得了以下内容。第一,生源。继教中心2007年招生约500人。当前学校之间的竞争就是争夺生源,招生多才能规模大,规模大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教育领域,尤其是民营学校没有国家政策的庇护,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生存,竞争就是规模的竞争,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源。有了学费收入,才有学校运作资金,教学才有保障。学生越多,投入教学和管理的资金越充盈,越有利于学院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第二,新鲜的教学班子及教学管理。继教中心的教学班子以原有为主,自主管理,为川科院教学管理树立了一个新的参照系,提供教学学术研究的多元思想和多元融合。学校的兼容并包、海纳百川、自由探索、无理念是教育之根本,是学校品牌之根本。多方吸纳成功的经验,可保持生命体的常绿常新。仅为此,并购继教中心也是值得尝试的。第三,引入人才。尽管目前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但从茫茫人海中筛选出适合的人选,是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的,继教中心班子的人员组合、运作流程,以及产生的管理效果,呈现了一个人才整合的现成范例,可供川科院通盘考查、分析优劣、去伪存真、去粗求精、优化组合。对决策者来说,一个有良好效益的班底完整呈献,从稳定大局出发,先行照单全收也许是取胜的前提。第四,节约成本。并购的成本通常高于被收购资产本身的市场价值,即收购方必须付出一个溢价来获得目标资产。川科院并购继教中心没有支付收购费用,也无溢价这一款项。可以说,这次并购对双方都是一次难得机遇。

三、并购的弊处

通过此次并购案运行一年来所显露的端倪,试将可能会发生的危机做一点初步分析。首要之弊就是失败风险较大。可能有如下具体风险:第一,资金及费用风险。如果并购方或被并购方都有向对方承诺的支付,这些支付无论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当形势发生骤变时,承诺能否兑现?怎样制止无端冻结、强行挪用、截留、质押、停断等等损害对方的资金行为?如何掌控合理和正确的支付行为?另外,机构运作就要产生费用,管理费、租赁费、水电费、住宿费、课时费、考试费、录取费等等,某方垫付或部分垫付这些费用,能否回笼;双方对于产生的费用是否做了事先预算,能否接受预算外费用,只要一方不认可,就会发生经济纠纷,预支费用就有可能打水漂。第二,机构涣散风险。如果没有清楚的并购规划和战略、没有明确的管理层责任、没有双方有效地交流,当被并购方员工不清楚他们应该如何与新团体共事时,便会产生“安全岛”效应,员工们会退回到原来熟悉的老路,以他们从前熟悉的方式做事,少与外部沟通,并购的动力便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出现怠工、工作逾期、甚至拒绝工作。一旦这种效应形成,并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第三,人员流失风险。并购完成后最大的愿望是“速赢”,为了实现速赢目标,最方便的手段是人员成本的降低,其结果有可能把被并购方中最优秀的员工流失了,员工流失又可能引起“生源”的忧虑和骚动,甚至“生源”的流失。如果“生源”发生流失,并购的失败就在所难免了。

次要之弊就是增加了管理难度,管理跟不上,再好的方案也得不出好的效果。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架构,要在并购前产生,双方领导人要有管理思想的升华,管理观念的更新,形成整合后的新思维、新方法。这一年来继教中心的运行,似乎没有事先的未雨绸缪,只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石头过河,踯躇难行,前景一片模糊;管理上的具体要求,常常是朝令夕改,过程一片混乱。

还有一弊就是心理障碍。尽管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劣和长短,但并购方是强势一方,强势的各部门常常会表现出领导姿态,我施令你执行,拒绝学习弱势方的长项和经验。弱势方也由于处于被动状态,常有寄人篱下心理,你的号令我听着,但我不为所动,难以形成主人意识。如果决策人长期不予以纠正和调整,人文环境继续恶化,弱势方的去意很快将变为现实。

四、如何趋利避害

做任何事项,无论其方案制定得多周密、多详尽,都难免有疏漏;做任何决策,无论制定了多少可供选择的方案,各种方案都会各有利弊。实施任何措施,无论事先有怎样的预测,都会有许多不可知的情况发生。对继教中心的整合,一年中出现了有喜有忧的局面,利弊参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如何权衡呢?如何趋利避害呢?试建议以下几点。

第一,肯定这次并购组合的成绩,坚定完成它的信心,尽快完善各项工作。制定下一阶段的整合深化措施,尽快付诸执行。

实事求是地评估并购价值,让协同效应更快更好地发挥出来;拿出规避风险的预案,做好事前准备,一旦有情况发生,预案立即执行;成立高级管理小组,有力地实施整合深化措施。

第二,消除隔阂心理,建立共同文化。

进行有效的交流,只有交流才有助于稳定大局;确定管理层的职责,打通沟通上的障碍,以明晰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来避免揣测和迷惑;提高川科院的诚信度,建立员工归宿感,稳定职工队伍。

第三,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责任流程,不留管理空白区。

五、总结

短期支教弊端篇6

一、短期自由刑的概念界定所谓短期自由刑就是短期剥夺犯人人身自由的刑罚,在研究短期自由刑之前,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必需明确:“短”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短期”?有力的主张是三个月说、六个月说、与一年说,此外还有一周说、两周说、六周说(Liszt)、四个月说(Carofalo)、九个月说等等,最极端的主张是短期自由刑最下限应为6小时或12小时。三个月说,是早期的立场,1891年在哈雷召开的第二次国际刑法协会德国分会上,第一次将三个月以下刑期作为短期自由刑,此外1894年在不伦瑞克召开的德国兼职人员会议,1946年的国际刑法及监狱委员会的决议,1950年在海牙举行的国际刑法及监狱会议都坚持了三个月说,还有学者wolfgangmittermaier以及木村龟二也都主张三个月说。自从1959年联合国欧洲咨询小组在斯特拉斯堡召开的会议上采纳六个月说以来,该说受到广泛青睐,H.mannbeim、日本的多数学者都支持这一观点,德国刑法典以及英国的犯罪者处遇咨询委员会也持这样的观点。K.a.Hall指出:“什么样的自由刑应为短期并不明确,但是,我认为三个月或者六个月是太低了,从教育的立场来看,九个月及十个月也太短了,我想提出上限为一年的方案。”1950年海牙召开的第12次国际刑法及监狱会议上,法国代表p.Cannat也将短期自由刑定义为一年以下的自由刑,日本的藤木哲也也坚持这一观点。一年说的理由是期限太短就不能有充分时间教育改造受刑者。“短期”问题是以多长刑期有弊害、多长刑期对受刑者的改善、教育不起作用为基准的,即多长刑期以下对受刑者的教育改善不起作用,就被认为是符合这个“短期”量的要求。因此,反过来说,短期自由刑的最下限应以改善受刑者所必需的最低期限为依据,但是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定论。在我国,从理论立法和司法实践的综合的角度来看其上限应该是3年,下限则为15日,也就是说我国刑法中的3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拘役都应该算短期自由刑的范畴。因为我国的刑法规定的缓刑制度的适用对象就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是拘役的犯罪分子”,而缓刑则正是为了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而创设的,3年的上限似乎长了些,但在实践当中,如果将法官宣判的刑期和犯罪嫌疑人被先期羁押的时间部分相抵之后则剩余的实际执行的刑期应该能够符合“短期”要求。拘役刑应该算是我国短期自由刑的代表,我国在1997年修订刑法时,仍将拘役作为主刑适用,在刑法分则中规定了可以使用拘役的条文有265条,占分则刑罚条文的82%以上,涉及334个罪名。从条文来看,绝大多数规定了适用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都同时规定了拘役作为选择刑,在数量上仅次于有期徒刑。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另外一种现象,据最高人民法院统计,1998年我国实际执行拘役的犯罪分子人数是31251人,占全部被判处人犯的5.9%,其他年份的比例也大都在5%左右浮动。由此可见一斑:短期自由刑在司法实践中是属于被冷落者,只因为其本身弊端较多。二、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关于短期自由刑的弊端归纳一下,基本有以下几点:第一,对于服刑人员的教育和改造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但是短期自由刑的刑期是有限的,这样便形成服刑人员改造期与服刑期之间的矛盾,服刑人员服刑期不能满足改造的时间需要,以致无法达到改造效果。台湾学者林山田也认为:“现代刑事政策上的自由刑所预期的刑罚效果,有赖于刑事矫治机构对受刑人的再教育与矫治,而求达到犯人‘再社会化’的终极目标。今若受刑人的服刑期间过于短暂,则刑事矫治机关根本无法从事矫治与教化工作。因此,自由刑所预期之积极性的刑罚效果,在短期自由刑就成为不可能”。前苏联学者别良耶夫也对短期自由刑提出过批评,他认为,短期剥夺自由由于刑期较短,其教育改造功能难以发挥,在只有隔离或剥夺自由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指望实现改造、再教育被判刑人的目的是不现实的。第二,由于受狱内存在的监狱亚文化影响,罪犯入狱后可能不但没有悔过自新,反而受监狱亚文化侵蚀,强化了犯罪意志,习得新的犯罪技巧,巩固了犯罪心理结构。文化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有如下规律:当社会个体开始接触这种文化时,这种文化对社会个体的刺激最大,影响最大;当社会个体接触这种文化一段时间后,社会个体开始对这种文化全面评价,从肯定态度为否定态度。监狱亚文化对罪犯的影响一样。当罪犯入狱一段时间后,监狱亚文化对罪犯刺激最大;当受刑人入狱一段时间后一般需二三年后,罪犯对监狱亚文化的兴趣减弱,并对监狱亚文化的态度开始变化。而多数短期自由刑犯是监狱亚文化对罪犯刺激强度最大影响最大期间内服刑的,因此,监狱亚文化对罪犯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初犯。短期自由刑可能使罪犯受到犯罪思想与犯罪恶习的交叉感染与深度感染。林山田教授在论及短期刑的弊端时也指出:“短期刑无异于置受刑人于促成犯罪的环境之中。受刑期中极易结交其他的犯罪人,而于释放后另犯新罪。经常有些机会犯(偶发犯)更由于短期的监狱,受到其他犯罪人的感染,而变得更具有犯罪倾向。”意大利学者雷·弗里斯塔(adeForesta)也指出,短期自由刑的时间,对改善犯罪人虽然过短,但很不幸,使其败坏则足足有余。第三,短期刑犯人大多为初犯、过失犯或犯罪情节轻微的犯罪人。这些人主观恶性小,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尚有耻辱心、悔过心,容易改过自新,重新成为一名守法公民。但是一旦对其判处短期刑,给其贴上“罪犯”标签,只会使他们感到羞愧、绝望,使他们感觉在社会上难以做人,降低了自尊心,自暴自弃,因而无法重返社会。有的则进而产生反社会情绪,甚至重新走上犯罪道路。正如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F.v.Liszt)所说:“短期自由刑既无改善,亦无威吓之效果,只有打击犯罪经历之人的自尊心而已。”第四,短期自由刑执行中和执行后的“后遗症”多。如罪犯可能因受刑而失业、失学、婚姻家庭破裂,子女的教育培养、家庭的经济生活等也将受到不良影响。罪犯服刑期满,无论是否得到改造,都会在升学、就业、婚恋等方面受到歧视和阻碍,从而对前途失去信心,复归社会困难。此外,短期自由刑短期自由刑的受刑者大多属于下层阶组的人,上层阶组的犯罪人往往只被处以罚金,这恐怕加深了不公正感;另外,短期自由刑的受刑者过多地占用了监狱设施,给行刑实务造成了过大的负担,如此等等。三、短期自由刑的程序控制既然短期自由刑有如此多的弊端,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彻底废除它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短期自由刑同样也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短期自由刑并非根本就不具有预防作用,其被指责的一些弊端也为其他刑种所具有即并非其所特有,而且其中一些弊端并不是其本身所必有,而是由于刑罚执行方式的不科学造成的。况且,正如奥地利刑法学家谢利(Seelig)强调的那样,短期自由刑具有必要的警告、威吓、赎罪、惩罚的记忆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其符合现代刑罚发展的轻缓化趋势。因此短期自由刑作为长期自由刑与非监禁刑的过渡措施还是有它的存在价值的。但是在控制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上我们还是应该有一些对策的。国内外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已经存在或者是正在探讨许多实体法上的对策,如a.刑罚替代措施:将短期自由刑易科为罚金、强制劳动、训诫、剥夺或限制一定资格等;B.变更执行方式:如开放式处遇、扩大监狱行刑的社会参与、改进分级处遇制度等。但是少有从程序法的角度进行探讨的,下面笔者就从形式犹豫制度体系的构建,也就是从程序上对如何控制短期自由刑的弊端作以粗略探讨。(一)刑事犹豫制度含义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关系是法的价值的重要内容,其间的争论也从两者产生一直持续至今,实体法固然有其正义的内在要求和规定性,程序法则可以通过保障实体法的实施来贯彻实体法的正义要求,然而程序法是否存在独立的、非依附性的价值、这种价值在哪里,虽然争论的声音还没有消失,但主流的观点还是值得赞成的:程序法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实质正义不仅仅通过实体法的规定和贯彻来实现,对某些刑事争议按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的程序进行诉讼也是可以实现实质正义的。刑事犹豫制度就是最好的明证。关于刑事犹豫制度的含义,我国台湾学者许福生说:犹豫制度乃是目前整个刑事司法体系在处理有关犯罪问题的时候,包括警察机关的犯罪侦查,检察机关的追诉犯罪,法院的审判及监所的行刑等,针对刑事司法的各个阶段,分别检查其可否暂缓国家刑罚权执行的制度。笔者认为刑事犹豫制度不仅仅包括刑罚权的暂缓执行,更应该包括对于某些行为的非刑罚化处理。所以刑事犹豫制度应定义为:刑事司法机关在刑事程序的各个阶段,基于法律赋予的自由裁量权,根据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人身危险性的综合评价,决定对其进行的非刑罚化或者是暂缓刑罚权执行的制度。笔者认为在刑事案件的立案、侦查、起诉和裁判阶段都可以有犹豫制度发挥作用的空间。(二)侦查阶段的移送犹豫移送犹豫是指警察机关,经过侦查后,对于危害轻微的刑事案件不移交检察机关而自行处分而终结案件的制度。日本《侦查规范》第195条规定:“对于犯罪事实极其轻微,并且,检察官已事先指定不必移送的侦查事件,可以不移送。”根据检察官的一般指示,对(1)被害数额小,案情轻微、被害状况已经恢复的犯罪、被害人不希望处罚且犯罪嫌疑人属于偶犯没有再犯可能性的盗窃、欺诈、贪污或类似案件;(2)情节轻微、金额微小,共犯没有再犯可能性的案件;(3)其他经检察官特别指示由警察处理的轻微案件,没有实施刑罚必要的,不需要经过移交程序,由警察依照职权执行做出免于刑事处罚的处理。同时,警察应每月将记录由解决日期、犯罪嫌疑人姓名、犯罪事实概要等的轻罪处理报告书呈交检察官备案。但是警察机关对于不必送交的案件,得为下列之处置:对嫌疑犯加以严厉的训诫,告诫其将来不要犯罪;劝导其赔偿犯罪损失或向被害人认罪;传唤其亲权者及雇主,让他们对嫌疑犯将来给予必要的监督注意,以防止发生再犯我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也认为,如果在立案或者侦查阶段发现案件情节轻微,不宜作为刑事案件来处理,或者是犯罪嫌疑人已经被特赦,或者已经死亡,或者案件已过追诉时效或者是告诉才处理而没有告诉的等等情况下,侦查机关应当做出不予立案或者终结案件的决定。如果犯罪嫌疑人有一般违法行为需要处理的有权机关应该给予其行政处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应该算是我国比较典型的移送犹豫制度,侦察机关享有不移送非刑事案件的权利,但是我国法律还没有赋予侦查机关单独决定不移送轻微刑事案件的权利。这一权利的实现在我国是靠检察机关的酌定不起诉制度来实现的,也就是我们下面要介绍的起诉犹豫制度。(三)起诉阶段的起诉犹豫起诉犹豫,又称为起诉便宜主义或裁量起诉主义,它是相对于起诉法定主义而言的一种起诉制度和刑事诉讼理论,是指在刑事诉讼的审查起诉阶段,虽然该案件已经符合起诉的基本条件,但还是赋予检察机关,根据犯罪嫌疑人所涉案件的事实、情节以及危害结果等因素,来决定是否对其向法院提起公诉的制度。起诉犹豫出现于本世纪20年代,50年代以后在一些西方国家中盛行。最初,起诉犹豫的适用仅限于违警犯和少年犯,后来便逐渐扩展到所有轻微犯罪和检察官认为可以不起诉的犯罪案件。日本现行的《刑事诉讼法》(1948)中,第248条规定了检察官起诉犹豫的制度。该条规定,检察官“根据犯人的性格、年龄、境遇、犯罪的轻重、情节以及犯罪后的状况,认为没有追究刑事责任之必要时,可以不提起公诉”。也就是说,对于已经构成犯罪的被告人,法律赋予检察官在一些具体情况下决定是否起诉的自由裁量权。此外,该法第257条还规定:“公诉在第一审判决前可以撤销”,这也是起诉犹豫的重要内容。类似的规定也出现在了《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53条当中:程序处理轻罪的时候,如果行为人责任轻微,不存在追究责任的公共利益的,经负责开始审判程序的法院同意,检察院可以不予追究。对于尚未受到最低刑罚威胁,行为所造成后果显著轻微的罪决定不予追究时,无需法院同意;已经提起公诉时,在前款的先决条件下,经检察院、被诉人同意,法院可以在程序的任何一个阶段停止程序。我国,1997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在我国刑法理论上被称作人民检察院的“酌情不起诉”权。随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又分别作出了《关于审查逮捕和公诉工作贯彻刑诉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人民检察院实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两个司法解释,就该条款的适用问题作出了补充规定。《意见》第二部分中指出:“适用这一条款应该把握以下两点:(1)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被不起诉人的行为事实上触犯刑法。(2)犯罪情节轻微,主要是指,虽已触犯刑法,但从犯罪动机、手段、危害后果、犯罪后的态度等情节综合分析,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为体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的刑事政策,对于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等,可以在起诉其他主犯的同时,对从犯、胁从犯作出不起诉的决定”。《规则》第253条进一步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经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由此可见,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实际上是借鉴了德日的立法经验,确立了中国的起诉犹豫制度。另外,笔者认为我国的法定不起诉,证据不足不起诉作为重要的不起诉制度内容,从广义上讲,也应该算是起诉犹豫制度的内容。因为起诉犹豫制度从产生目的和存在价值上讲,无外乎是在贯彻刑罚的谦抑性和经济性原则。且证据不足或者是法律规定的不应作为犯罪来处理的情形出现时,不去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本身就是在贯彻“不得已的恶只能不得已而用之”的“用刑之道”和“在保障正义的前提下,尽力节省诉讼资源”的诉讼经济原则。(四)审判阶段的宣告犹豫:宣告犹豫又叫缓刑宣告,它造始于英美法系国家的定罪和量刑相分离的司法制度,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指审判机关虽然认为被告人有罪,但却在一定考验期间内,暂不宣告其罪;另一种是指审判机关虽然宣告被告人之罪,但却在一定期间内,暂不宣告其刑。大陆法系国家包括中国在内后来继承并将宣告犹豫制度本土化,形成现在的执行犹豫制度。执行犹豫,是指对于性质和情节轻微的犯罪人,在一定期限内,犹豫对其所判之刑的执行的一种制度。具体的讲,就是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人,虽然宣告其罪其刑,但是在一定期间内,暂不执行其刑罚,促使其改过自新,在此法定犹豫期间,如无特定法定事由发生,则期间过后不再执行原判刑罚。立法上,又将其称作缓刑制度。19世纪中叶意大利著名刑事实证学派学者龙勃罗梭对此持肯定态度,他认为:“短期监禁不可屡施于人,因为监狱为共同犯罪之学校,而共同犯罪又为犯罪中最危险的犯罪……防止小罪及偶尔犯罪的最善方法,莫如缓刑。”执行犹豫制度具体又有条件附特赦主义(SystemderbedingtenBegnadigung)和条件附罪刑宣告主义(SystemderbedingtenVerurteilung)的区分。前者是指犯罪分子被宣告缓刑后,在考验期内,如无法律所规定的特定情况的出现,则期间经过后所宣告之刑罚不再执行,但犯罪分子所犯的罪名依然存在。大陆刑法采用这种模式。后者是指犯罪分子被宣告缓刑后,经过一定的犹豫期间,如符合法定条件,则不仅免除其刑罚的执行,而且原来的有罪宣告也失去效力,原来的罪名不再存在。我国台湾刑法采用这种模式。而最早将执行犹豫制度立法化的国家是比利时,其于1888年就确立了执行犹豫制度。德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法国、美国等国家都规定了这一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关于宣告犹豫的规定,严格的讲我国审判阶段的犹豫制度应属于条件附特赦主义的缓刑制度,也可以说是一种执行犹豫制度。我国大陆《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也就是说对于那些犯罪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人,不是立即押赴监狱执行刑罚,而是相应的给其一定的考验期,如果在此期间没有故意犯罪,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则原判刑罚便不再执行。这有利于犯人的社会回归,有利于刑罚预防目的的实现。在此笔者建议借鉴国外的宣告犹豫制度以,完善我国的犹豫制度体系,更好的限制短期自由刑的启动。

短期支教弊端篇7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优点;弊端

1多媒体在高校教学中的优点

多媒体教学利用计算机或幻灯片向学生展示教师要传授的内容。传统的粉笔黑板板书的授课形式是无法在课堂上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教师所讲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幻灯片的使用,让教师有目的的去制作与课堂有关的课件。从传统的抽象描述变为形象生动的展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1.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在课堂中可以增加与教学有关而教科书上没有的一些课外内容。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制作与本课程有关的课件,且直观地展示图片或视频与课程的联系。通过视频与音频等多种方式,为课堂内容添砖加瓦,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化为学生自然主动地去学习。

1.2多媒体技术通过动态表达方式促进学生对学科

知识的认识,使其可以更轻松的去理解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板书学生学习,在板书过后学生如果没有记住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就很难再去理解,因为粉笔黑板的传授板书内容有限,过去了就无法再重复浏览。而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对某一内容进行反复地思考与探究。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3多媒体技术扩展了教学课堂的范围

传统教学过程仅限课堂,受到教学资源的限制,教师备课乃至授课的内容有限,且无法及时反映学生课后存在的问题[1]。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实时性,可以增强课堂的目的性。可以让学生拓展知识,开扩眼界,而不是坐井观天。在该模式下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让纸上谈兵的现象减少。

2多媒体在高校教学中应用的弊端

多媒体教学对教学的硬件质量、师生素质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音频设备出现杂音,图片模糊,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引入设备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高校的财力物力并不支持。而学生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很容易出现投入大而收获却很少的情况。同时教师在短时间内将课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大有填鸭增肥的现象,节奏的把控能力要求很高。

2.1教学环境的改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的环境下,对硬件的要求较大,一些普通院校没有足够的资源用以提高设备,如果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且在这一模式下,学生花在思考的时间会减少,导致学生思考能力的下降,通过频烦的查阅资料来解决问题,增加学生的堕性。如果师生换一个环境的话,可能会很难适应新的环境,而阻碍教学。

2.2教师的教学受设备的影响较大,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少

而多媒体的使用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大大减少。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只是来挂名,只将课件拷贝之后带回去学习,没有尊师重道的想法。教师长期使用多媒体进行课件的播放,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减少,对教学效率有严重的影响。

2.3多媒体教学的节奏把握难度较大

在多媒体教学中,如果只顾教学的多样性而将课件做的花哨,是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难以把握重点与难点。学生往往只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图片,动画和背景上,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对于课件要求能够突出重点与难点。既可以理性应用课件,显示出内容的精华,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许多教师的水平并达不到这样的指标[2]。一些教师制作的课件过于追求声色的外在效果,而忽视了教学的根本任务,使教学的效率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知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会去调整教学节奏,使一些学生对知识越来越陌生,这样就造成教育的无用功增加。

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是高校未来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总地来说是值得肯定的。其扩展内容的优点可以在各领域应用、普及。而其在提高效率上仍有一定的不足,这说明多媒体应用水平还不完善[2]。如何实现师生的水平与多媒体教学的相补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只有通过合理,科学的改进,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莉萍,张海燕.浅议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利与弊[J],2011,28(06):13-14.

短期支教弊端篇8

【关键词】考试;作弊现象;诱因;考试秩序

高等学校每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讲,考试可以代替教学。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的自学考试制度可以认为是以考代教的例子。反过来,教学无法代替考试。如果一门课程只教不考,就大学本科阶段而言,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其中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看。从知识的结构看,考试可以把一个学期所学的各部分知识连贯起来,形成整体知识。而整体知识比分散的部分知识容易把握。成功的复习考试可以使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一个飞跃。从记忆方面来看,期末的复习考试也是重要的。一个课程的知识经过期末的考试容易形成较深刻的印象,便于记忆下来,日后应用。考试环节的状况对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1.考试中的作弊现象

考试环节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考试中的作弊现象。考试作弊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考试过程中交头接耳,或者把草纸或考卷放在二人中间以传递信息是大学生考场中一种常见的作弊现象。夹带纸条是一种由来已久作弊方法。而复印机的缩印功能为这种作弊形式提供了现代技术的支持。有学生把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抄下来再用复印机缩印成小纸片带入考场。这种缩印纸片笔者不止一次看到。在监考严格的情况,夹带的纸片难以奏效,有的考生就请假去卫生间。在某种情况下把卫生间选作考试作弊的场所是万无一失的。还有的考生更有办法,把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写在一张考卷大小的纸上带入考场,考卷发下后订在考卷之后。需要时翻一下自己的试卷就解决了问题。监考教师难以发现。至于在交卷前两分钟的混乱中通过偷看别人的考卷处理选择题和填空题,更是难以对付的作弊方法。此外,有的考生用手机接短消息,有的在考前给监考教师打电话表示不让作弊就去自杀,可以说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总之,考试秩序不容乐观。据反映,有的大学生不怎么用功学习,知识自然也没好好掌握,却总可以得到八十分以上的成绩。

2.考试作弊的危害

考试中的作弊现象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首先,考试环节的作弊现象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秩序和作业的质量。既然通过作弊可以通过考试,有的学生就不肯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了。这就使课堂聊天,作业草率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一再出现,难以制止。其次,考试中的作弊现象若不能被消除,势必养成大学生中弄虚作假的习气,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第三,能够通过作弊取得较高的考试分数,期末考试作为检验学习情况的工具就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作用,考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受到挑战。从而对整体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大学生中考试作弊的现象若不能被制止,日后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风气产生消极影响,对未来的社会埋下隐患。因此,制止考试作弊是一项关系重大的工作。

3.考试中作弊现象的诱因

探索制止考试作弊的方法,不能不谈到这一不良现象的诱因。什么原因导致了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呢?明显的诱发因素有以下诸项。

考试中作弊现象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诱导因素是毕业生的分配和录用工作对大学生反馈的不良信号的干扰。在毕业生的分配中,一些工作岗位是大家向往的,而另一些则是大学生们缺乏兴趣的。一部分毕业生凭借社会关系或个人的“公关”能力成功的走上了大家向往的岗位,而这部分人的学业成绩却让人不敢恭维。而成绩优良的大学生往往无法被自己向往的单位录用,除非走考研深造这条路。当一个大学生认为考研对自己而言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时,其学习便失去了动力。对学问本身有浓厚兴趣的大学生当然是可喜的例外,但这种情况并不普遍。

考试作弊的另一个诱导因素是不正的班风。在有些班级里大学生正常的优劣标准和是非观念被扭曲和颠倒了。班级里认真听讲、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等学风得不到倡导,一心求学的学生反而受到轻视。倍受青睐的是“公关”能力。不少大学生把这种轻读书重社交的倾向误解成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而对学习上的落后心安理得。长此以往,学习成绩不免江河日下,在考试来临时以作弊来救急就成了必然选择。

考试过程中这一不良现象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大学生中缺乏诚信观念。考试作弊的大学生感觉不到作弊过程中个人的人格价值的损失。或者虽然也受到了某种诚信观念的谴责,但这种谴责的力度不足以制止其错误行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念的教育是整顿考试秩序的途径之一。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作弊成功者对大学生的影响。一个学习很差的学生居然能通过考试,甚至可以得到不错的成绩,这种现象对其它学生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因此,对于考试中的作弊现象若制止不力,极易出现恶性循环和愈演愈烈的情况。

此外,考试的方法、形式和客观条件也构成了考试作弊的一个诱导因素。如国外组织的toeFL、tSe考试就不象我们的期末考试那样易于作弊。我们自然不可以照搬那些考试方法,但我们却应该对传统的考试形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以使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4.治理考试秩序的若干设想

考试秩序的问题,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制止考场的作弊现象,树立良好的考风,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而使这一问题得到综合治理。消除考场作弊现象发生的诱因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长期的工作。不但象树立学生的诚信观念这样的目标需要进行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工作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班风的形成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而下面几个方面对端正考风尤为重要。

第一、端正考风要从对整体环境的治理入手。在大学生的就业方面应该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机制,从而使优良的毕业生享受到应有的社会待遇。对整体环境的治理最起码应该达到南郭先生们无法进入大家都向往的岗位这一目标。正如高考是中学教育的指挥棒一样,大学生如何分配和就业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的态度和面貌。因为能够继续深造的大学毕业生对多数高校而言毕竟是少数。从而公平的就业环境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短期支教弊端篇9

於些言,我澳市民真的好,回後澳社定繁步,市民的整文化水平、政治敏感度和政治意相得到了提高,特是近年的社文化如雨後春般的增,很多社的展大,完全就是依仗著某些人物的政治背景和社力,抓住了政府都有自己人的基,所以才有所不能的社象,就是什有的社了做公益只能靠自己家庭成生活去助弱人士,但有力的社人士,做“公益”不人不需花分毫,而且能中得到大的公帑去助其自己人的,以及提高人社地位和政治待遇,就是澳回後的特色,情澳就是澳,就是周地不一的澳。

作澳市民大家大局著想,善意去看待社的步,用平常的心去理解澳基金的助目,假若象“感恩澳”的活,主位提出了申,基金能有理由不助?心而一是不可能不助,二是不能不助,否就拉不下面子,就在立法公堂中受到斥和,就是澳社目前存在某些所和平共的社象,可以短期澳以,需要全社共同去取逐步提高社素,的素基首先需要大市民大局,有必要去疑基金是否了助某些特定人士搞“政治秀”,大家明白人物往往就被是代表社的主流音,所以弱社群很容易被社的“主流”音做政治工具充本角色,就是社的,也可以是弊端,但眼前很逾越既正常又可以是不正常的弊端,就是俗所的仁智了。

由澳福州十邑青年合主的“感恩澳”2013系列活於2013年1月20日上午11假佑公行,澳基金行政委怡委,立法明金,社工局家庭暨社服志,教育局青年社旭、澳民事潘志明及十邑青年合信光等出席主。信光致,感恩是中美德,亦是的生活度和水思源的初始智慧,澳在的美好生活均是由每位社成的辛勤所成,正是在背景下成立本澳首支青年感恩,分清,修,者,陪幼,扶弱,後勤支援和展能等八支分,目前有四百成,年介乎十六至三十多青年和生,每月推出不同形式的感恩活。希望透成立青年感恩,不大力量,更好提升青年生心服社的性,拉近人人之的,促社和力。後明金、信光等相探由明提供的相居老人及困家庭,送上物慰。

短期支教弊端篇10

按照《意见》中提出的思路,司法考试将改名为“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且考试内容的侧重点将从以往的选择题,改为案例题等更能考验法律技术的题目。这意味着原有的司考题库要大体量更新。以往的司法考试,在校的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和其他非法学专业的本科考生都可以参加考试。这个考试显示出了极大的包容度。然而,吊诡的是,在校学生和非法学专业本科考生竟然比已经参加工作的法学专业考生的通过率高。一些法学院在校生的通过率甚至高达70%。相对于20%左右的总通过率,这个结果有些令人惊讶。通过率的错位,显示了司法考试存在一定的弊端,真正具有法学知识水平和实务经验的人反而不具有通过司法考试的优势。

改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后,案例题增多将更强调对考生法律技能的考察。而法律技能难以通过书本的短期自学获得提高。因此,即使将来公布的改革具体方案没有限制考生专业,恐怕非法学考生高通过率的优势也将丧失掉。

考试内容上的改革还将影响法学院的教育模式。现在一些法学院已经开始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但是大部分课程仍然是以法条释义为主的教科书式教学。在一些国家,法学院之间招生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毕业生通过司法考试的比例。法学院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对接当然也存在一些弊端,毕竟法学院不是司法考试培训学校。但是法学院必须以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当司法考试更适应法律职业规律,以职业考试为指挥棒开展法学教育也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