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权益保护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49:37

未成年权益保护法篇1

【关键词】法律未成年保护伞

案例一:在广州市番禺区子惠康复服务中心(下称“子惠康复中心”)接受自闭症康复的四龄童瑶瑶(化名),因上体育课不配合运动,被女教师凌空吊起,甩在地上致重伤。事发当天,暴力教师许立欢涉嫌故意伤害罪被拘留。2012年10月11日,该案一审在番禺区法院公开审理,被告人许立欢对指控事实供认不讳,泪洒法庭表示忏悔,乞求轻判。该案将择日宣判。

案例二:12岁的重庆女孩张霞,在网上认识21岁的(四川)内江网友陈峰后,多次发生了性关系。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是否自愿,均以罪定罪处罚。陈峰与不满14周岁的发生性关系,其行为构成罪,被资中县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案例三:15岁少女上学途中被挟持拍下并遭,近日,(广东)清新法院审理此案,被告人苏某勇被法院从重判处有期徒刑6年。)

案例四:谎称吃“聪明药”会读书老汉借机猥亵4一案,2012年10月11日由由湖南省衡南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罗贤一(未遂)、猥亵儿童罪名成立,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5年。

案例五:男子多次工友14岁智障女欲以50元封口终获刑,10月11日,记者获悉,近日,经江西上犹县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一审以罪判处该男子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

面对这些案件,需要我们对未成年人受害人的权益保障予以关注和反思。2012年3月14日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增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对于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专章的设置将大大提高我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司法保护的力度,尤其是将大大提高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司法保护的平等性。当今关于未成年人成为犯罪嫌疑人的研究和探讨数不胜数,我就不再赘述,只是重点阐述这周中关于未成年成为被害人的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要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我国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保护法》等诸多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未成年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呢?我认为理由有以下几点:

一、守法的形式化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只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意识和制度层面。而且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没有进行义务性的规定,立法道德化加之人们缺乏保护意识,从而使这个重要条款形同虚设。

二、执法不严化

在未成年保护法的法律责任一章中大多都只有一些行政处罚、教育批评等象征性惩罚,其惩罚的威慑力不够。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判刑过轻。根据我国刑法第236条第一、二款: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的,以论,从重处罚。而在本周的几个奸淫的几个案例中其判刑期间也就在三四年,对于如此罪恶的犯罪,只比法定最低刑高一两年,是否太轻了呢?

三、立法欠完善化

如今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增加了未成年犯罪的专章,这对于刑事诉讼法还是对于未成年犯罪人的保护无疑是一大进步,可是如今我们的刑法仍然未有关于未成年受害主体的一个专门的犯罪量刑专章。未成年成为受害主体的条款寥寥无几,而且也是夹杂在一般主体之中。而且在当今没有相应的程序法来保证未成年那人保护法的实施,对于被虐待的孩子,按照目前的法律程序,只有他自己父母虐待了,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他不,那就没人管这件事。试问,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又怎么有能力自己的父母?此外,从表面上看,儿童被虐待似乎触犯了刑法,可以适用刑法中的故意伤害虐待罪予以处罚,但是刑法又规定“被虐待”行为必须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判刑也较重,一旦以刑法显得有些苛刻。如果适用民法中的规定,虐待方又存在刑事虐待行为,不符合民法规定。“立法若没有程序法就像没了红绿灯没有警察。”我国应该尽快完善青少年法律体系。有了程序法,谁来,谁来处理就有了准头。最后完善刑事损害赔偿制度,未成年人不仅会受到社会的伤害,也有来自国家机器的伤害。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由于错拘、错捕、错判等,违法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未成年人有权提起赔偿要求,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我国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赔偿法》在很多方面并未充分保护受害人权益,如只规定了无罪羁押赔偿,而对于超期羁押,量刑偏重和轻罪重判并已执行的,未成年人也可要求赔偿。为确保公正,司法机关可采用诉讼程序代替法律规定的非诉讼程序处理此类赔偿问题。

四、监护制度不合理化

在如今的未成年成为受害主体的案件中,不乏关于家庭暴力。而对于我国的关于这方面的处罚,却又太形式化。刑法260条: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上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而何为“情节恶劣”?就算处以拘役,那么两年后呢?而对于一般的家庭暴力,在未成年保护法中也就是批评教育,这又有什么用呢?他还是孩子的监护人,这种处罚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为何不能像美国那样取消当事人的监护资格呢?

未成年权益保护法篇2

关键词:未成年人财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379-02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发展动力,同样未成年人,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自从国家颁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来,社会各界对于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与研究,其中,未成年人财产权益的保护,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保护未成年人,财产权益是基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法律等平台,从而保障未成年人的财产权不受到侵害。未成年人是特殊的群体,他们和成年人不一样,不具有独自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如何才可以完善未成人财产权的保护制度,也是当今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都要去重视、去探讨的话题。保护未成年人财产权,也有着重大的影响,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于国家来讲未成年人财产权保护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影响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落实以人为本,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实施的重要措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所以法律也就有了存在的必要性。

一、未成年人保护概论、意义

1.澄清与界定

研究问题要抓住根源,也是必要的先行条件。因此,明确未成年人的概念,具有重大意义,也为问题的发展探究奠定了基础。未成年人的含义,目前对它的界定一般都是由法律做出具体的规定。可以对比其他国家的规定,很多国家都是以18周岁作为年龄的具体上限。英国《刑法》将14-18岁之间,应负刑事责任者称之为未成年人。我国的宪法则是规定:年满18周岁后即成为成年人,而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也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就是18周岁,我国《民法通则》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定,与《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致的,未成年人概念范围较广,而每个国家对于未成年人年龄的规定,也有所不同,不过一般都是在未满15-20岁的范围内。因为环境、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对未成年界定不一致。具体本国而言,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律,则可以看出对未成年人的年龄争议不大,通常是未满18周岁的公民。

2.理论基础

权益,大多数人认为指的就是权利和意义。其实权益具有多层含义,并不可以从一个方面来对它进行衡量。一是指法律上所具有的保护,权利以及意义。二是指资产包括所有人、债权人两方面的权益。权利和权益是不同的,但是也有相同之处。权利与权益含义,可能是一致的,两者或许可以进行通用。无论是权益还是权利,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得知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财产就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价值的东西。在中国大陆的法律上来讲,财产预算有不同含义的。a仅指有体物品,B不仅包括有形的物品,也同样包括无形的产物。C既包括资产,也包括债务。《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主要指物质财富,比如拥有的资金、股票”等等。未成年人通过继承或劳动得到财产,同时享有了民事的权利。在未成年人财产中,不仅包括有形的财产,也包括无形的财产。有形财产指的就是所有物,而无形的财产,可能指的是知识产权,或者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财产。未成年人处于弱势群体,有必要保护他们的财产权益。法律应当保护未成年财产权益的正当性和公平性。他们也同样享有财产所有权。并且可以对财产进行处理。因为享有财产权益,所以其人格才是独立存在与完善的。

3.保护的意义

财产可以把它称之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体现出人对于自身福利的关注。尽管未成年人生存能力对比于成年人是比较微弱的,但是,却不能把他们进行忽视,因此,保护未成年人财产权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财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财产人将无法在社会进行生存,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生存能力。未成年人还处在弱势的一方,仅仅靠自身能力,生存是十分困难的,必须借助法律等力量来进行对未成年人的帮助。所以,加强对未成年人财产权益的保护,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通过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财产进行保护,社会也可以更加的稳定和谐。让每一个人都能独立的拥有属于自己的财产。想要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财产权益就需要国家通过不断完善宪法,从而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保护未成年人合法财产权益也是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反映。一方面,可以保护到未成年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维护家庭稳定;一方面,可以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社会是由全人类组成的,未成年人也是全人类的一部分,所以社会和谐也需要未成年人和谐,才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最基本的利益。只有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发展变好,家庭才能和谐,社会才能进步,而且,更重要的是未成年人承载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个好的社会要通过法律制度来关爱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始终想着未成年人,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这样才能从根本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保护未成年人财产权益

1.明确法律范围制度

首先明确想要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权益是什么。未成年人通过劳动或其他有偿方式获得财产。每个人都有劳动的权利,那么也将有获得报酬的权利。如果不能得到自己应有的报酬,那么就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来进行合理的所要。这也是τ谖闯赡耆说模保护法律所存在的必要性,因为它是正规的、合理的,并且是有效的,为未成年人争取到应得的财产权益。

未成年人还可以通过,继承或无偿方式取得报酬。父母可以把财产赠与子女,如果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善意的方式之下,那么就可以通过法律,对所拥有的财产进行登记,从而使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不会被别人恶意掠夺,这也体现出了法律的重要性,要未成年人有法可依,做到有法必依,那么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就能受到法律的良好保护,从而使未成年人,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所以,法律制度的存在与完善,是非常具有意义和存在必要的。

2.完善法律保障体制

正确的看待监护和亲权。亲权,就是有着浓厚的情感因素,更多的体现出的是父母的权利。而监护不需要以血缘为基础。监护人除了亲属外,其他社会组织也同样可以。完善未成年人的保障体系,也有助于未成年人财产权益的保护。只有使未成年人的权益,受到法律保护,其权益才能不受到他人的威胁,只有保障的完善,才能使未成年人,在合法保护自己权益的时候能更大程度的帮到自己。所以完善法律保障体制,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3.完善法律权利保护

可以通过设置财产管理人,来对未成年人的,合法财产权益进行保护。设立监督监护人机构,如果没有监督的权利,那么就会产生问题,监护也是如此,通过国家的公力监督,与私力监督,共同发挥作用,未成年人财产权益才能大程度得到保护。《婚姻法》是调解婚姻当事人、家庭成员、以及家庭社会自己的关系。一部重要的法律应当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法律价值,并且不能够忽略未成年人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从国家《婚姻法》相关规定中可以得知,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还是比较薄弱的,需要进行完善:首先,可以把保护未成年人财产权益写到《婚姻法》里面,并同时规定父母,在这方面所要尽到的职责,不能够滥用未成年子女的财产。其次,要规定未成年子女的抚养费,这个问题是比较难解决的。因为抚养子女一方的父母,有可能对子女的财产进行侵害,另一方面,发现侵害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时间,所以在法律的基础上更要进行关注和完善,同样也涉及到未成年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如果要进行诉讼时,可以增设未成年人,财产诉讼人,毕竟未成年人不具备诉讼能力,找寻一个能够代表未成年人利益的人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把法律进行不断的完善,大力保护未成年人财产权益,这对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法律能够很好的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所以一定要完善,并且使之能一直为未成年人权益做出贡献,这就是法律存在的意义。

结束语

经过对未成年人财产权益和法律保护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法律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更是国家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乃至世界都要追求的目标,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既能体现出法律的自由与平等的基本价值,又可以体现出,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未成年人同样存在着缺陷,行为能力不够全面导致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因此要加强对未成年的财产权益保护,法律能够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有了法律作为未成年人的支撑,他们的财产权益能更好的被保护而不受侵害,合理的运用法律,不断的完善法律,更好的对国家未成年人的财产权益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胜娟.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以特定情形下未成年人监护为视角[D].云南财经大学,2012.

[2]刘镭.论国际私法保护弱者权益原则[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毛莉.我国未成年人财产权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4]梁丽容.论未成年人监护制度[D].北京工商大学,2008.

未成年权益保护法篇3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检察院自开展未检工作以来,就一直将未成年被害人列入受案管辖范围,在探索涉罪未成年人特殊审理机制的同时,也致力于探索对未成年被害人必要、适当和及时的救助和补偿,坚持“四个注重”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最大程度上维护和实现司法和谐。

一是注重办案细节,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隐私权。该院对涉及未成年被害人隐私的案件,从审查阅卷、调查取证到出庭公诉每一个细节,强化责任意识,严查对外文书及宣传稿件,注意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个人隐私,防止因办案造成不必要的信息传播而导致未成年被害人的隐私扩散。

二是注重民事赔偿,确保未成年被害人的求偿权。该院将对未成年被害人的救助落实到办案的每一个细节当中,通过细致地了解被害人的家庭情况、思想状态、诉讼请求以及赔偿要求,把小事做实做细,积极帮助未成年被害人及其法定人获得赔偿。对遭受物质损失的未成年被害人,通过追赃、支持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方式使其获得有效的经济赔偿;对身体、精神遭受损害的未成年被害人,经其本人及法定人提出要求,督促犯罪嫌疑人与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协商,尽可能促成犯罪嫌疑人对其予以经济补偿。为使未成年被害人的要求能够得到实现,提讼前对犯罪嫌疑人财产情况及经济能力进行细致的调查摸底,对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案件,督促其主动赔偿;对犯罪嫌疑人本人经济能力有限的,耐心动员其亲属帮助赔偿;对犯罪嫌疑人无力赔偿而未成年被害人又确实有特殊困难的,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

三是注重心理疏导,恢复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健康。该院办理涉及女性未成年人案件时,着重建立保护未成年被害人的有利环境,避免对其造成“二次伤害”。同时与洛阳市心理协会合作,制定详细的心理疏导计划,商讨关爱帮教措施,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精神救济,争取最大限度降低侵害行为给其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创伤。该院每年坚持组织联系心理咨询师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心理疏导,交流沟通,帮助其打开心结,早日恢复正常生活。仅今年,该院已组织心理咨询师协会分别对10案15人女性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长约谈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并建立定期沟通联络,帮助其走出阴影,回归正常生活。

四是注重延伸职能,帮助未成年被害人申请司法补偿。该院针对未成年被害人死亡等特殊案件,考虑到未成年被害人家属若无法得到合理赔偿,积极帮其申请国家财政补偿,以用财产弥补其因案件带来的损失,这也是该院坚持延伸职能、积极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职能所在。去年该院未检局办理洛阳市洛龙区某村一群未成年人之间打架斗殴致人死亡案件,考虑参与打架斗殴的未成年人有的无家庭赔偿能力,经多次调解沟通,特向洛龙区人民政府为被害人申请到3万元的经济补偿,以弥补该家庭丧子之痛。(文/彭法启)

未成年权益保护法篇4

摘要:纵观近几年来出现的各类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其引发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绝大部分案件都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的侵害不无关系。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为了降低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犯罪

一、权益保护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权益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对人们所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权利的一种保障。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内容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仅包括实体性的权益保护,也包括程序性的权益保护;不仅包括权益受到侵害前的预防,也包括权益受到侵害后的救济与补偿;不仅包括社会、学校等外界的保护,也包括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不仅包括一般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也包括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等特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1]其结果都是为了保证人的生存和发展。重视权益的保护,是立足于权益这一基点,正确解析人们的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其中包括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在法治国家,公民普遍具有权利意识,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法律对人们权利的具体规定也使人们明确了自身应该而且必须具有的权益,正是这些明确的权益意识和清晰的权益内容,才使人们明显感觉到权益的重要性和不可侵犯性。对于侵害权益的行为,人们可以采取多种合法措施加以保护。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原因,一旦他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他们所采取的方式有时就不免缺乏理性。他们难以认知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因而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笔者以为: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直接性、普遍性的内在逻辑关系,未成年人犯罪与外在的权益侵害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正确理解权益保护和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二、权益保护与未成年犯罪的关系

有关未成年人被害人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加强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维护未成年被害人的利益,同样可以达到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之目的。从预防犯罪角度看,预防未成年人被害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同样重要,被害人的特征与犯罪人的特征极为相似,而且被害人与犯罪人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转换。根据美国犯罪学学者桑伯瑞和辛格的统计,美国有64%的未成年被害人在成年后变成违法者,只有22%的未曾被害的未成年人在成年后变成违法者。[2]权益保护与未成年犯罪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如果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刑事犯罪的几率就会降低。概括说来,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与其犯罪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在未成年人逐步成长的过程中,家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家庭中,未成年人享有身心健康权、受教育权、享受父母关爱的权利,大多数未成年人的父母都能满足他们的权益需要。可是在有些家庭中,一些家长采用粗暴的教育方式,动辄打骂,甚至拳打脚踢、棍棒相加。在自己的权益遭到极大地侵害时,一些未成年人不知如何保护自己。此时,在家里饱受精神折磨而渴望得到权利的他们,往往会向外界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由于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他们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学校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享有充分的休息权、受尊重权、平等权。但是,在素质教育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仍然置社会呼声于不顾,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无疑严重侵害了学生的休息权、身心健康权和全面发展的权利。单纯的应试教育侵害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权利,造成了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得“差生”的几率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下,犯罪的发生也就不足为怪。

3.社会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某些混乱,使得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互联网的出现一方面开阔了人们了解社会的视野,但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转型社会中的未成年人迫切需要并渴望社会各方面的保护与关爱。而且,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还不很成熟,在上述环境的影响下,与一些社会关爱相关的权益会被动地受到侵害。应该说,今天未成年人犯罪趋势的扩大和他们受到的被动社会侵害不无关系,正是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才导致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结果。

4.自身权益保护与未成年人犯罪

我们不得不承认,未成年人由于其年龄、智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原因有着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在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了解方面,在权益含义的理解、保护的方式等方面与成年人不能等同。一般情况下,他们缺乏对我国法律法规的了解,缺乏权益保护意识和恰当的保护方式。由于年龄的原因,未成年人遇事情绪容易冲动,行为容易受情绪的影响,这种不成熟的情绪很难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主要表现为:一遭受刺激便非常容易冲动,自我控制力很差,往往因为一点微不足道的刺激就引起激烈情绪的反应。在激情爆发后,往往不顾及后果。[3]可见,正是由于对法律法规了解甚少,正是缺乏正确的权益保护意识和保护方式,更是由于年龄较小,未成年人才不能把握自己而犯罪。

三、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权益是社会公民地位的体现,是未成年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权益的保障,未成年人就会处于危险状态,其行为就会出现异化,走向背叛社会、背叛伦理、背叛法律的极端。[4]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重视家庭权益保护,还未成年人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它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心理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在第二章中以六个条文的内容强调了家庭的教育和保护功能,强化了父母的责任。因此,父母应当努力学习与未成年人成长有关的心理、生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孩子心理,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尽量满足未成年人合理的、正常的精神需要,最大限度地履行家庭应有的权益保护功能。

2.学校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切实履行起应有的责任,实现未成年人的学校权益保护

一是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还未成年学生的休息权、受尊重权等各项权利。学校不能只注重追求升学率,应当把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实行全面教育。[5]二是加强法制教育,目前的中小学校,法制教育的根基还很薄弱,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不容回避的问题。许多未成年人在犯罪之后并不知道自己触犯了法律,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一无所知。因此,学校应当经常开设法制课,弥补未成年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3.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人们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认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社会环境的净化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相当困难的过程,因此未成年人不可能在完全纯净的环境中成长,尤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防不胜防。[6]对此,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能,严格执法,加强对我国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对网吧、娱乐厅等单位的监督,加大查处力度,杜绝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其次,全社会都来关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高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认识,依法主动来重视和遵守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各项法律法规,并积极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履行和谐社会中公民的应有责任。

4.增强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意识,正确对待权益侵害,避免激情犯罪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了解并积极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奠定权益保护的基础。二是遇事沉着冷静、理性,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与侵害。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采取多种合法的渠道予以保护,切忌感情用事。

参考文献:

[1]刘芹.论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16.

[2]马迪,许丽.刑事案件中未成年被害人权益保护研究[J].世纪桥,2008,(5):62-63.

[3]魏健馨,张学林.犯罪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00-101.

[4]杜建峰,王国伟,金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思考[J].政府法制,2006,(6);36.

未成年权益保护法篇5

通过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使我对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未成年人有哪些权益受到国家的保护、当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有了一定的了解。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如:在一些学校里,侵犯学生权利、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时有发生,或多或少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如有时罚站,有时一个学生违纪全班同学挨批,优待尖子生,有时对后进生态度粗劣等.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有关法律的规定,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杜绝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应该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则十分必要。

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保护,做好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未成年权益保护法篇6

2、倾心呵护青少年,努力促进你成长。

3、履行公检职责,维护青少年权益。

4、纯真的笑脸,愿它永远绽放。

5、与青春共舞,与维权同行。

6、维护青少年权益,全社会责无旁贷。

7、维权青少年,守护为明天。

8、别让“未来”失落在今天。

9、情系祖国未来,保护青少年权益。

10、创建和谐社会,从青少年维权开始。

11、保护青少年权益,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12、精英也曾未成年过,社会维权应此开始。

13、依法保障合法权益,给青少年一片蓝天。

14、齐心营造合法社会,协力维护孩子权益。

15、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维护花朵我当先。

16、保障青少年权益,给孩子们一片蓝天。

17、关注国家未来,维护少年权益。

18、打造和谐,维护青少年。

19、推进和谐社会发展,加快青少年维权。

20、把握青春年华,掌控权力利益。

21、维护青少年权益,撑起民族的未来。

22、维权如伞,只为人生雨季撑起一方晴空。

23、维护青少年权益,我们在一起。

24、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维护少年合法权益。

25、关爱青少年,重在维其权。

26、维护少年合法权益,需要全民的努力。

27、和您一起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8、少年维权大舞台,有你参与更精彩。

29、坚决依法维护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0、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

31、年龄有别,权利无异。

32、检查在行动,为未成年人权益保驾护航。

33、关注青少年维权,构建祖国美好明天。

34、维护青少年的权益,就是维护人类的尊严。

35、为青少年维权,我们引以为荣。

36、保护未成年,温暖爱心田。

37、政府护法维权,青少年健康成长。

38、维护青少年,守护我们的未来。

39、青少年维权,给孩子多一些的保护。

40、维护青少年权益,检察需要您的参入。

41、大手牵小手,维权路上一起走。

42、让法律为青少年维权保驾护航。

43、让法律为青少年维权撑开一片蓝天。

44、为花季少年维权,让法律彰显尊严。

45、发挥检察职能,维护青春美梦。

46、关爱青少年,法律来维权。

47、监督父母,维护孩子。

48、维权青少年,关爱在身边。

未成年权益保护法篇7

一、加强妇女维权工作的立法调研和意见反馈

我市人大常委会依法享有地方立法权,我委作为联系妇联工作的专门委员会,依法享有提出涉及维护妇女权益的立法议案权。近几年来,我委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认真抓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立法工作。

——认真抓好地方立法的调研工作。今年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制定《昆明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的立法议案,大会主席团交由我委审议。经研究,该议案转为重点代表建议办理。我委对此高度重视,认为近几年来我市家庭暴力情况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所涉及的群体范围也日益扩大,已成为社会性别带来的两性权利不平等从而影响妇女儿童身心健康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有效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公民的行为,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我委在市妇联的支持配合下,从8月份开始,针对妇女儿童维权中存在的突出性、倾向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分别听取县(市)区人大、妇联、社区工作者、学校、律师事务所、戒毒劳教所的意见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委拟将制定《昆明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的议案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纳入明年立法计划,提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从立法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立法工作。20*年,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征求意见的要求,我委认真分析研究了20*年常委会组织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中发现的法律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中所掌握的情况,积极组织政府相关部门、部分人大代表召开征求意见会,广泛听取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意见,并将所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梳理综合,形成对国家立法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修改意见,上报省人大常委会。我委所提意见和建议,得到全国、省人大的重视,部分意见和建议被采纳,发挥了地方立法机关对国家立法和省立法的基础作用。

二、加大对妇女儿童维权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力度

近年来,通过对妇女维权工作的不断探索,我委坚持以发展落实维权,以维权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发挥人大监督维权优势,提高人大维权的效能,努力促进以《妇女权益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主体的有关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

——抓好维护妇女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障妇女权利、权益,以实现男女平等为宗旨的基本法律。我委一直对该法律在我市的贯彻执行情况给予关注和重视,20*年开展了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的执法检查,重点检查了妇女受教育权的问题、妇女卫生保健及孕产期的保护问题、县乡换届选举中女代表比例的落实以及女领导干部提拔培养的情况。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改进要求。同时结合实施《妇女发展纲要》,多次在各种场合、各种会议上,对我委所联系的公、检、法、司等部门提出加大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要加大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检法两院要认真研究涉及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案件的和审判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司法部门要加强对《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向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提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不搞性别歧视的要求,确保妇女的政治参与、经济参与和社会参与权利,使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抓好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能否把他们保护好、培养好,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今年4月26日至4月29日,我委以市人大常委会名义组织了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市“一府两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及《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以下简称“两法”)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在充分肯定“一府两院”贯彻“两法”所做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对贯彻实施“两法”重要意义还缺少充分认识,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育资源不足,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保障还存在薄弱环节;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还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依然突出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等四个方面问题,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个方面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工作要求。要求市政府要尽快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继续把“两法”的宣传教育纳入“五五”普法规划,加大“两法”的宣传力度。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及社区要充分发挥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作用。市县(区)两级政府要认真研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外来人员子女,特别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投入,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市、县(区)两级政府及文化、公安、工商、电信等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净化和优化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政法部门要加大对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推进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检查之后,我委向常委会主任会议作了专题汇报,7月份,我委按照主任会议要求召开会议,专门听取“一府两院”整改情况的汇报,加强了跟踪督办。通过检查和督办,进一步促进了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对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的重视,市政府按照“两法”的相关规定,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统筹全市未成年保护工作,明确了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初步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个案监督,为弱势妇女群体维权解忧

过去几年,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充分认识维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时代意义,找准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及时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处理妇女侵权案件,帮助弱势妇女解决维权问题及实际困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如昆明机床股份有限公司退休女工赵银薇,1993年因工负伤,因其单位未发放伤残补助费、伙食费及护理费,且未按94年厂文件为其增资,上诉至昆明中院。赵银薇从2003年起多次到我委申诉,反映其不服中院判决,生活特别困难的问题。在长达两年的缠诉期间,我委对其反映的问题作了大量调查和协调工作,并督促中院进行认真核查,在我委和中院的主持下,其所在单位补助了一万元,为其解决了实际生活困难。又如,原盘龙区金碧法律服务所女职工姚克俭劳动合同纠纷一案,经我委监督中院启动内部监督程序,有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了当事人的实际困难。为此,当事人送来锦旗,表示对我委工作的感谢。

四、积极工作,促进社会化维权工作格局建立

未成年权益保护法篇8

关键词:监护亲权未成年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很多人容易将监护权与亲权两个概念混淆,看不到两者之间固有的联系与区别。总体来说,亲权是监护权的基础,监护权是亲权的补充与延伸。

一、监护权的概述

罗马法是现代民法的起源,说到现代监护制度的起源,不得不提到罗马法。在古罗马早期,为了防止被监护人和被保佐人挥霍浪费自己的财产,或者其财产被他人侵吞,以保护家族利益或者被监护人和被保佐人的法定继承人的利益,特别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自权人设立了监护和保佐制度,代行家长权。古罗马早期,监护制度起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监护人的利益,即家长和家族的利益,但是随着古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家族制度逐渐解体,监护制度的目的重心转为保护受监护人本人的利益。

在现代社会,人们一般认为监护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学界中对监护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监护是指对一切未成年人和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及其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它包括了狭义的监护和亲权、保护、保佐等。狭义的监护是指对不能得到亲权保护的未成年人和其他限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的成年人的人身和财产及其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广义的监护制度立法体例。亲权与监护权不分,统称为监护权。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无父母时另设监护人,使父母监护与父母之外的人监护统一成一体。

二、亲权的概述

亲权制度源于罗马法和日耳曼法,以未成年人为对象,最初体现为家长对家庭的统治和对子女的绝对支配,而后随着家长权的没落代之以父权,此时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和保护的权力。再后来到了现代社会,人权和平等思想日益膨胀,逐渐渗透到了亲权领域,使得国家的立法重点转移到子女的切身利益上,强调父母对子女抚养保护的义务。

大陆法系同样继受于罗马法,比如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都采用狭义的监护制度,另设亲权制度加以规定,把亲权和监护两个制度分开使用,调整着不同的法律关系,即亲子关系和非亲子关系。

亲权是指父母基于一定的血缘或其身份关系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财产或者某些合法权益进行教养与保护的民事权利。亲权是亲权人依法享有的一种身份权。亲权产生的基础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血缘或者身份关系,作为人类的天性,专属于父母与子女的,因此有学者认为这是父母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天职。父母作为亲权人,享有对自己未成年子女的亲权,可以自主决定对未成年子女进行管教、保护的范围以及内容,并能对抗他人的非法干涉。

亲权的内容分为人身照护权和财产照护权两大类。前者包括:居所指定权、惩戒权、子女交还请求权、身份行为及身上事项的同意权与权、抚养义务和赔偿义务;后者包括:财产管理权、财产行为法定权、使用权及收益权、处分权。

三、监护权与亲权的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在传统民法上,剖析监护和亲权的起源和概念,我们发现两者的支撑点很不一样的,亲权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而监护制度是法律拟制而设立的监护权。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点,我们能看清两者的界限,具体分析如下:

(一)两者的联系

(1)两者的对象都涉及到了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两者调整对象中交叉的部分。亲权人保护的对象是未成年人;而监护权保护的对象包括未成年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2)两者的内容上有相似的部分。监护权与亲权都是在保护未成年人或者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都具有对未成年人的人身及财产进行监督和保护的内容。

(3)两者是前后相补充的关系。又可以说两者是承前启后的关系,亲权作为前奏,在亲权不能行使的情形下设立监护人,监护权作为亲权的后续,来补充、延续保护这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利益。

(二)两者的区别

(1)立法不同。立法上对于亲权是放任的态度,因为亲权源于血缘关系,作为人类的一种天职,完全依靠人们的道德,自然产生,无需特别批准,立法对其限制少。而监护权是法律拟制的一种权利,法律对其采取限制主义,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批准产生。

(2)主体范围不同。亲权关系中,亲权的权利义务的主体是父母,亲权的相对人只能是未成年子女,这与父母和子女之间特有的身份关系紧密相连。而在监护关系中,监护人的担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具有亲属关系的人,还可以是具有某种社会组织关系的人担任。

(3)保护的对象不同。亲权保护的对象仅限于有亲权人并且该亲权人能够行使亲权的未成年子女。而监护所要保护的对象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未成年子女和部分的成年精神病人。

(4)性质不同。亲权制度源于亲属法,是家庭制度的构成部分,是民事主体基于父母的特定身份而享有的一种身份权。亲权源于血缘关系,故其具有很浓厚的感彩,感情因素占主导。亲权不仅包含了父母抚养、监督和保护的义务,也包含着父母可以管理处分子女财产的权利,可以说亲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结合体。而在监护关系中,监护制度属于民事主体制度的重要内容,为了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监护对于监护来说是责任,是义务。从严格的限制主义立法上也能看出监护权的性质侧重于其义务方面。监护权并不以血缘为基础而是依据法律的规定,理性因素占主导。因此,从该角度来看,监护权更倾向于一种职责和义务,并非权利。

(5)权利义务的内容不同。亲权的内容包括对未成年子女的教养保护权,内容广泛。教养保护权主要有:住所指定权、子女交还请求权、惩戒权、职业许可权等。而监护更多的是保护权,其权利内容窄于亲权。比如,亲权人对其未成年人子女的财产享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而监护人对被监护人的财产不得随意处分,除非是为了被监护人的利益。再者,亲权要求父母对子女有抚养义务,所以是无报酬的;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没有抚养义务,因而其监护行为是可以请求报酬的。

四、思考与借鉴

(一)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

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等担任。”该规定看出我国民法只规定了监护制度。我国采用的是广义的监护概念,广义下的监护包括了亲权,这种立法上模糊了亲权与监护之间的界限,这是很不科学的。虽然我国没有亲权的概念,但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本质上就是民法学理论和其他一些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亲权,同样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在人身和财产方面的监督保护的权利。

(二)建议设立亲权制度的理由

由上述分析可知,父母作为亲权人和父母作为监护人,法律效果是相去甚远的。亲权人和监护人的权利义务的内容不同,若是将父母由亲权人降格为受限制的监护人地位,其权利将大受限制,义务也将不断增多,这是不符合法律逻辑的,也不利于切实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切身利益。人为的拟制关系代替了天然的血脉关系,这是对父母对自己未成年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特殊身份的轻视和侵犯。

从监护和亲权的性质上看,亲权具有较强的权利性,是权利义务的结合体,而监护则更多的侧重于义务与职责。若将两者合并使用会有两种不利后果,一是会使得监护的性质倾向于权利,导致监护人滥用“权利”的现象;二是将监护带进亲权,使得立法对监护持放任态度,被监护人的利益将处于无人监管的不利地位。

从历史角度看,设立亲权制度更加贴近大陆法系国家的家族家长制。我国向来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割舍不了的血脉关系,把父母养育子女和子女照顾老人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故设立亲权制度更符合我们国家的传统家族观念。

五、结语

本文认为,监护和亲权各自具有不同的制度价值,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从我国历史传统以及现代社会的现实需要来考虑,我国应该将两者作为不同的法律制度加以规定,加以严格区分。确立亲权概念,明确地将亲权作为一种身份权加以规定,更好地保护父母的身份权利益。

【注释】

[1]王利明.民法[Z].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于水.我国监护制度的比较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0.

[4]于水.我国监护制度的比较与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0.

[5]李志敏.比较家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9(245).

[6]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749).

[7]程思良.建立和完善我国亲权与监护制度的几点思考[J].云梦学刊.2004.

[8]邹小琴.监护与亲权制度的比较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9]邹小琴.监护与亲权制度的比较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10]吴国平,魏敏.监护概念与性质辨析[J].江南大学学报.2008.

[11]刘清波.民法概论[Z].台湾开明书店.

[12]毕征深.监护制度存在问题及完善建议[J].山东社会科学,2006.

参考文献:

[1]郑立,王作堂.民法学(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彭万林.民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3]李双元,温世昌.比较民法学[Z].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高富平.民法学[Z].法律出版社,2005.

[5]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

[6]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李志敏.比较家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杨大文.亲属法[m].法律出版社,2004.

未成年权益保护法篇9

同时未成年人也是一个特殊群体,特殊之处即在于他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从心理上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心理上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外界的侵犯;另一方面,我们这个社会还是一个以成年人为中心的社会,所制定的法律政策的主要参照物是成人。

因此我认真的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本法中提到的五项权益和优先权感触颇深:

未成年人将被赋予五项权益

原文: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权利。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解读: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权利没有做专门规定,只有一款规定“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祝铭山解释,生存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固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发展权是指未成年人享有充分发展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参与权是指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并就影响他们生活的事项发表意见的权利。

草案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贫困、残疾、失去监护和暂住人口中的未成年人以及其他有实际困难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

发生突发事件优先照顾未成年人

原文:优先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公共场所和学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优先救护未成年人。

未成年权益保护法篇10

一、加强组织领导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神圣责任。为切实抓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我局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业务由社会事务股具体负责指导、安排实际工作的开展。其次,我们把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广泛发动宣传,形成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积极扭转,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有效落实。

二、结合民政实际

(一)保障未成年人流浪救助权益。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依靠社区力量,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未成年人,按照就地、就近、就便的原则,及时联系救助站,引导、护送流浪乞讨儿童自愿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妥善安置被救对象。同时,详细询问、了解被救助对象的家庭住址和基本情况,及时联系当地教育、公安等部门及家属前来接送,确保流浪儿童回归家庭。

(二)保障未成年人基本生活权益。将符合条件的城乡未成年人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作为保障的重点对象,若是学生家庭、单亲家庭、重病家庭、残疾家庭和三无对象的,对其进行分类施保,使其在原有低保待遇的基础上享受额外的政策性补贴。通过低保优待照顾措施,切实保障了未成年人家庭的基本生活。

(三)保障未成年人基本教育权益。广泛开展助学活动,通过福彩资助、扶残助学等渠道,对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和其他临时困难家庭未成年人子女实施教育救助,发放学习用品等,有效帮助未成年人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平等享有基本教育的权利。

(四)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权益。结合文明市民、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依托家庭、社区、学校、社会的力量,引导家庭、社区、学校形成监管合力,通过自律与他律,珍惜学习机会,立志做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有贡献的人才。

(五)保障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权益。将未成年人家庭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依托县司法部门法律援助中心,依靠法律专业事务机构的共同参与,为切实为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文书等法律援助服务,认真办理和严厉打击虐待、遗弃等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案件。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及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州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等涉幼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