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育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0:42

线上教育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教学反思;社交化学习;社会性软件

学者波斯纳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1]。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流行、普及,在社交化技术工具的支持下,日常生活的各种领域都在走向社交化,呈现网络社交化的趋势。教育领域同样不例外,也呈现教育社交化的趋势。微信、QQ等社会性软件被应用于教学,教育社交学习网站开始流行并运用于教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员,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受到了社交化的影响。社交化技术的发展方便了教师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分享,以及进行更为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只是教师在社交化活动中更多的是进行个人的分享、交流,专门用于教学反思的情况还比较少。社交化学习的出现为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一、社交化学习的内涵

社交化学习也叫社区学习或人际学习,人们在社交化学习中通过各种渠道与其他人或者人群进行互动分享和学习。社交化学习往往依托于网络。社交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交互模式,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更有效的交互[2]。便于分享、互动交流及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是社交化学习的显著特点,正因如此,社交化学习满足了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技术需要和互动交流的深层次要求。

二、利用社交化技术开展教学反思的优势

通过技术的支持,教师能够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分享交流,从更广的社交范畴获取反馈意见,实时和异步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反思效果。借助社交化技术,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人际交流和互动,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炼经验知识,促进教学反思。社交化技术手段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社交网络教学平台或者通过像QQ类社会性软件提供的群视频功能进行授课直播并进行录制,课后教师自己观看视频进行教学反思,也可以把视频直接进行分享,让不同的人(学生、专家或者其他非专业领域的感兴趣观众)来给予意见。教师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获取更多的反馈意见,并且这些互动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可以借助社交化技术工具的便利性,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提供的各种软件在闲暇的时间实现碎片化的教学反思,最后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最后的经验总结。社交化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空隙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时间效率,弥补传统教学反思时间不足的缺点。同时,社交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技术的帮助下,这一切都变得简单。当然,社交化学习也存在缺点。教师在进行社交化交流中有可能被大量“感兴趣”的信息所吸引,而这些信息对开展教学反思可能无用,教师在交流中有可能“沉迷”,然后偏离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社交化教学反思时要把握好互动交流的度,不然会适得其反。社交化技术改变了交互的方式,把从以信息为中心的交互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交互[3]。通过社交化技术,可以把“志同道合”的教学反思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定期的教学主题类内容学习探讨,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的相互交流、定向交流和专家分享,在网络中共同进行教学反思。以人为中心交流的社交化技术可以建立更为广泛的交流群体并建立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反思团体,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开展。

三、社交化技术下教学反思的渠道

1.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朋友、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理念等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结构。国内代表性的社交网络是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浪微博。不管是现实(线下)还是网络中(线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圈子,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其他熟悉的人。在线社交网络就是把我们现实的社交网络扩大到了更大的范围,能够连接到一些可能平时不是我们现实社交网络中的人,实现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的虚拟延伸,使时间和空间差异都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4]。借助在线的社交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跟其他人进行协作交流,进而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反思获取反馈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同事、其他教师和专家可以给予反馈,学生也可以给予反馈,而且跟教育行业不相干的朋友都可以给予反馈意见,只要教师自己需要或者社交网络中的人愿意。这是传统的教学反思难以实现的。2.微共享和聊天通过聊天工具等社会性软件进行分享、交流和学习。社会性软件是指一类基于互联网强调协作与交互的工具,它将技术和人际交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5]。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是微信和QQ。通过微信和QQ,教师可以跟需要的人群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同时,微信和QQ除了分享和聊天功能,还内置了朋友圈类的社交网络,教师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在需要的时候接入互联网进行所需要的教学反思,这一社交化的教学反思学习过程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3.博客和微博利用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方便地书写教学日志,并进行管理,还可以选择把教学日志到网络上与其他人进行信息分享。借助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互动,实现信息的互补。4.百科知识共建百科知识共建来源于维基百科共建理念,是指对某个主题内容感兴趣的网民群体共同进行内容的创建、修订和更新。国内代表性的百科共建项目是百度百科。教师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百科共建,进行协作交流,从而在百科知识共建中学习并进行教学反思。5.在线社区在线社区,也即网络论坛,用户在平台上发帖、跟帖,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在线社区和在线社交网络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方式不一样。处于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人是由已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例如亲人、同学、同事等。人们加入在线社交网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持这些已存在的社交关系,或者去继续拓展社交朋友圈。而在线社区没有这一限制,人们通常针对某一共同主题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交流的人可能是认识的,也可能是陌生的。在线社区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提供了在线交流的场所,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都可以在其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师生间的这种信息交流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更为宽松的信息交流环境。在线社区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实践提供了一种互动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使用得当的话可以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过程[5]。

四、借助技术开展社交化教学反思的策略

1.记录教学反思内容,实现自媒体式教学反思教师可使用微博、朋友圈等技术工具发表教学反思,通过时间或者主题顺序等进行教育叙事,想到什么教学反思内容就写什么,内容形式可以是教学视频、图片、录音或者是文字等。通过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表达自身教学反思需求。通过社交化技术手段实现反思的电子化档案存档,教师可以灵活地通过不同的查看方式来回溯自身的反思过程及反思内容,更好地进行经验总结,达到通过教学反思实现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社交化技术手段,教师可以选择教学反思是否分享、是否互动交流,也可以选择是匿名或实名分享,实现实时或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反思。通过分享认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内容,跟不同人群进行互动交流,进而获取更多的有价值反馈信息,改进不足。社交化教学反思与其说是改进不足的过程不如说是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2.关注社交圈的同事或他人,实现互动分享交流式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能只局限于单独的个人反思,还需要借鉴他人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社交化工具,教师可以关注他人的实践经验,并参与他人的各种实践经验分享和互动交流。传统的教学反思一般以同事为借鉴对象,因为同事容易找到,而且借鉴的对象一般局限在某个特定范围,然而在社交化学习环境中,可供借鉴参考的对象范围呈几何级的增长,可以是社交网络认识的人,也可以是在线社区中不认识的人。在线社交化环境中的交流会比现实更加频繁,而且由于匿名和实名的不同情况使用、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同时存在,这种交流会显得相对更加真实。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反思中借鉴他人经验时看到的只是别人组织好的教学实践材料,不一定能看到更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减少他人在进行反馈时怕碍于面子不敢给予真实的反馈意见的情况。3.加强交流与讨论,实现网络共同体式教学反思社交化技术工具便于开展分享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育叙事在社交环境中进行分享,和社交圈人群进行交流,依托社交化技术工具的电子化存档功能收集反馈意见并分类,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反思效果。教师除了分享自身的案例,还可以参与社交圈的各种教育事件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观点,了解别人观点,实现网络学习共同体式的教学反思,通过群体氛围促进教学反思的开展。借助智能终端和网络,配合微信等社会性软件及其支持下的社交网络环境,教师随时记录、随时反思,并随时分享自己的反思内容,跟不同的人群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无处不在的教学反思。通过社交化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实现更多的分享和互动交流,实现比传统教学反思更多的交流反馈,达到较好的教学反思效果。同时,在社交化教学反思中教师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提高自身,进而完成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实现社交化教学反思的学习过程。然而,任何东西都存在两面性,在使用社交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反思时,不能被社交化的各种无价值信息和无意义交流吸引,从而偏离教学反思,最终导致效果不佳的社交化教学反思,影响教学反思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常虎温.教学反思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

[2]陈澄波,张雷.移动学习:企业培训的分风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云亮,等,编著.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4]李凡,陈琳,殷旭彪.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大学生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

线上教育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网络教研自我反思立足教育在线研讨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83-02

网络教研是随网络应用的发展而生的一种系统的、崭新的教研模式。伴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传统的教研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一线教师的需求。网络教研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教研发展的必然!它以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和优势,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新型教研文化和课程文化、全面建设学习型学校,有着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一、让教师“学会研究,促进自我反思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争当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勤于记录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反思中不断成长。教育博客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最佳技术支撑平台,被认为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博客基本上是零技术、零成本、零时间的。教师可利用教育博客的写录、分类、更新、互动等功能,记叙生活感悟、读书笔记、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研论文等等,为教学研究提供素材、为工作总结准备材料、为管理工作积累经验。在进行知识梳理与积累的同时,阅读其他教师的博文,使自己看到了发生在别人课堂上的事件及他们的思考,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进而开始以一种审视的目光来看待自己的教学,去思考其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在充分展示自我、参与交流过程中,促进了教师学习反思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

在教育博客上没有明显的等级序列和权威,有的只是相互间平等的交流;这里没有现实人际的尴尬,有的只是教育的研讨与关爱。在这里可以无条件的信赖其中的每个人,毫无顾忌的袒露自己的想法,没有太多现实的压力和窒闷。教育博客是教师精神的家园,可以寻求认同,心灵沟通,给人归属感,增加成就感。可以解决因为独学无友、缺少互动而很难持续进行教学反思的问题。在教育博客上,教师因网络走到一起,精神上互相鼓励,成为真正的志同道合者。

在博客上进行反思学习能够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赋予教师个人持续反思的动力。在成长博客上,几年的时间不少教师在博客上发表文章上千篇,以至于教师连连感叹“博客好像是专门为了教育而开发的一种互联网技术一样”,要把教育博客建成全国教育资源的平台、教师自我学习的平台,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支持平台,教师同伴互助的环境,引导课程改革发展的论坛。”

二、让教师必须研究,实现同伴互助

教育论坛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是一个贴近一线、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的学术研讨平台。在论坛上,教师可以阅读版主、网友的文章,汲取他人的思想精髓,获取最新的教研信息和教学经验;可以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实现同伴互助;还可以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及学术讨论,获取专家的引领。论坛所拥有得天独厚的交流平台,创造了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成为越来越多老师耕耘的花园、精神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当老师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发贴到论坛时,阅读者读贴,对帖子所介绍的问题、现象或是询问,或是答复,或是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些促进了教师进一步反思,实现了从现象到问题原因的研究。如:中国课堂教学网课堂教学论坛上就有教师提出“学生不举手,教师怎么办?阶段性作业展示有必要吗?”等许多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就有网友进行回应,大家从自身的经验、教学中的案例进行阐述,教师在自由的交流中认识逐渐变得明晰,最后形成了比较客观的共识。在论坛上进行探讨,改变老师的交流方式,使得那些在传统教研工作会议上,由于缺乏自信,不善言辞,碍于面子,不敢主动参与问题讨论的教师都能畅所欲言,增强参与的自信心。

教师还可以参与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在线研讨。一直以来,在线研讨活动以其专家的引领、同行的思辨、平等的交流、坦诚的即时互动而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网友,成为教育论坛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论坛举办的在线研讨活动,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专家名师和基层教师零距离接触提供平台,实现了理论界和教学实践工作的亲密交流,使论坛研讨真正介入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深度学习的场所,成为专业研究的资料中心,成为课题攻关的集体作业平台,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三、形式多样,异彩纷呈,获取专业引领

研修平台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教师在网络上参与学习的平台,它仿佛一所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学院,拥有着遍布全国各地的学员。借助研修平台,学员观看主讲专家的视频讲座、学习课程文本,提交课程作业。基于网络的支持,专家团队与广大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能够跨越时空地平等地互动交流,课程团队能够随时听到学员们的心声,全面了解一线教师的疑问,广大教师也能及时得到专家的回应与引领。

2015年1月18日,辽宁省全体教师、教研员首期《国家教育资源网公共服务平台》宣告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期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开展的教师教育项目,是教育部课程中心指导的CeRSp资源平台为教师服务启动的一个新的研究项目。有CeRSp平台上聚集的上百位国家著名专家,30多个教育专业网站支持和24000多博客的后援。全国课堂教学展示课例,视频。这个平台通过无偿的信息提供、专家在线、专题研讨和教师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平等对话、参与合作。这次培训为我国教师培训的方式开启了新纪元,开创了我国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经。

线上教育教学反思篇3

一、营造有利的教学环境

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造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动脑、踊跃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想象、质疑甚至标新立异,给予每位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如讲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有点a(3,2),求k的值”时,学生通过代入计算,可以求出k的值。如果教师停留在此不再深入讲解求解的技巧,对下面的反比例函数图像中关于面积的题目的讲解起不到帮助作用。所以可以提问:如果a坐标改为(,),赛一赛谁能最快求出k的值?引导学生探索,最终得出:用去分母的办法可得xy=k,即只要是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x,y),都满足k=xy。

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个等式,接下来就可以出题,如:

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过点(2,5),则点()也在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a.(10,-1)B.(5,2)C.(1,13)D.(2,-5)

有了上面的引入,这题无需求m的值,即可选出答案B。

二、充分揭示数学思维过程

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满足xy=k,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中可随便描几个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如图1所示。

图1图2

在描点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出点a(a,b),B(s,t),ab=k,st=k,就是两个矩形的面积。如果把矩形的一条过原点的对角线连接(如图2所示),则可发现SaoD=Saoe=SBoC=SBoF=。进而让学生考虑:如果画在其他象限内的点,是否也有如上的规律?如果把这条对角线与双曲线的另一支交点也画出,那么这条直线和双曲线构成的是什么图形?这个结论对以后的解题是否有帮助?

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题目中的相关信息有序化,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正常人通过后天的思考、培养就可以具备的。

三、精选练习,紧扣重点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就必须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揭示解题的思维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虽然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但是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处于再发现的地位,学习活动本质上仍然具有发现和创造的性质,因此解题的思维过程比题目答案本身更应值得重视。

如图3所示,直线l和双曲线(k>0)交于a、B两点,p是线段aB上的点(不与a、B重合),过点a,B,p分别向x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C,D,e,连接oa,oB,op,设SaoC=S1,SBoD=S2,Spoe=S3,试比较S1,S2,S3的大小:。

解答:经过上面知识的学习,如图4所示,因为点a、B在双曲线上,所以S1=S2=。而点p不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所以S3≠,设pe与双曲线交点为F,连接oF,SoeF=。所以S3>,答案是S1=S2

图3图4图5

如图5所示,正比例函数y=x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交于a、C两点,aBx轴于B,CDx轴于D,则aBCD的面积=。

分析:由上面的讨论,直线、双曲线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和双曲线相交则还是构成中心对称图形,因此a、C两点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即aB与CD平行且相等,则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那么对角线aC、BD则把aBCD面积四等分。

解答:SaBCD是4个aoB的面积,SaoB==,答案是4×=2。

著名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哥廷根大学任教时,常常在课堂上即兴提出一些新的数学问题,并立即着手解决。虽然他并非每次都能得到圆满的解答,甚至有时把自己“挂”在黑板上,但他发现的思维过程却使学生受益匪浅。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一向重视概念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的教学,并着意回答学生提出的“你是怎样想出来的”一类问题。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展现数学思维过程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作用。

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有了好奇心,才敢提出问题。”教师最重要的一项职责就在于,要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去,使这种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经过上面几道求面积的题目训练后,对于下面几题,学生们应该跃跃欲试了。

图6

如图6所示,在反比例函数(x>0)的图像上,有点p1,p2,p3,p4,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1,2,3,4。分别过这些点作x轴与y轴的垂线,图中所构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为S1,S2,S3,则S1+S2+S3=。

解答:可利用面积割补法,把S1,S2,S3放到由p1与x、y轴构成的矩形中,而由p4与x、y轴构成的矩形被四等分,得出S1+S2+S3=Sap1Bo=2-0.5=1.5。

如图7所示,两个反比例函数和(其中k1>k2>0)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像依次是C1和C2,设点p在C1上,pCx轴于点C,交C2于点a,pDy轴于点D,交C2于点B,则四边形paoB的面积为_________。

图7

解答:构成的阴影部分面积,正好是矩形面积减去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即k1-k2。

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选择和安排合理的、有引导性的问题,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大合唱。因此善问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所有数学教育家十分重视并长期研究的一项课题。

五、结束语

数学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爱学”态度、“乐学”情绪、“会学”技巧、“自学”能力,突出“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能力”,开阔视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理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肖利民.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的影响[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2):51-52.

[5]谢传建.浅谈数学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3):62.

[6]陶国富.创造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线上教育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状;发展

1.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

1.1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目前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时,常常忽视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锻炼,只是单纯进行文字认识、书写等机械记忆锻炼,尤其低年级语文课堂中,只是单纯进行填鸭式的机械训练,根本没有考虑到加强学生阅读写作等文学素养教育教学工作。这会对学生未来思维逻辑和文学素养起决定性影响。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的教学认知水平不足,单纯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机械的填鸭式训练是这个阶段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方式。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没有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的意识,影响学生未来文学素养的发展。

1.2在课堂上不能合理把握提问和朗读技巧

我国进行的中小学教学改革对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问有着明确要求,课堂对学生提问可以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更有代入感、活跃课堂气氛等,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逻辑能力,这是进行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的。但是实际工作中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往往为了达到目的而走形式,为了提问而提问,只想满足课程改革对课堂提问环节的考核要求。这样的工作态度导致的结果是虽然实行了课程改革提出的课堂提问要求,经常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但是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目的不明确,导致教学工作中不能抓住教学关键点进行提问,单纯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增加学生心理压力,甚至让学生对语文先去兴趣产生反感,使原本为了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课堂提问工作收到相反的效果。所以,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事先做好课程备案工作,保证课堂提问的问题高度概括文章中心思想、准确有效,避免提问达不到预期效果。

1.3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教育部门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对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进行新课程培训及教材教法辅导,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一线教学工作者理解接受并付诸实施。但对部分一线教师来说,接受理解能力较差,短时间内对课改不够适应,导致这些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单纯进行反复机械训练不仅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目前在一些农村小学,许多一线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仍然采用“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法。

2.小学语文教育发展方向

2.1将学生置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

新课程改革后,教育部门要求学校教育不仅先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还要求增加学生科学学习方法和思维训练,一切教学工作要以学生发展为教育教学中心,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并加以引导,主动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态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

2.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过老师努力和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可以迅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学习,还要学会把握学生心理,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平时多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达到在与学生保持轻松交流的同时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目的,增强学生接受能力。2.3教学目标设置要合理新课改后广大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设置,不仅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进行,既实现预先设定的授课目标,又使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

3.总结

新课程改革使当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同时开阔了语文教学视野和语文教学思路,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中快速掌握知识,从开始接触文学就加强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良好态度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京莉.中小学生课外生活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07(03):53-66.

[2]黄少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方法[J].小学教学参考,2011(06):41-79.

线上教育教学反思篇5

作者:张春香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而中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教学水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围绕这个热点课题,就数学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数学教材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法则再到例题的三步曲,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从而也掩盖了数学发现,数学创造,数学应用所经历的思维活动过程,所以数学概念教学不应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概念的引入和概念属性的感知,教学概念时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背景和过程,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感到乐趣,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例如:教学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之前,先结以下几个实际问题:

(1)教室内直立的墙角线和地面的位置关系是什么?直立于地面的旗杆和地面的位置关系又是什么?

(2)阳光下,旗杆与它在地面上的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多少?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位置会移动,而旗杆与影子所成的角度是否发生改变呢?旗杆aB与地面上任意一条不过点B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又是什么?所成的角为多少?

(3)将书打开自立在桌面上,观察书脊和桌面上任何直线的位置关系。

由问题(1)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初步形象;由问题(2)和(3)使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根据这几个实例,让学生归纳,概括出线面垂直的定义。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概念。显然,这种思维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步揭示线面垂直的本质属性做好准备,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参与了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比直接向学生讲解概念来达到认知目标,技能目标要快、要好、要轻松,这样也达到了先学后教的目的。

(二)数学能力在反思中加强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通过在课堂教学、解题训练和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可以使学生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对题意的理解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活动完成以后,对自己最初理解题意过程中是怎样获取信息进行再思考。对思路的形成过程进行反思,就是在解题结束后回顾自己是如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与再生。具体地说,就是回忆自己从解题开始到解题结束的每一步思维活动。解完题目后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对解题表述进行反思。反思运算是否正确,推理是否严密,有无漏洞;反思语言表达是否简明、准确、完整;反思语言表达是否简明、准确、完整;反思解答过程能否优化;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改进或纠正。

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反思,不断的发现困惑。反思只是手段,而且它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意义上,反思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才好。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要与数学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取得好的效果。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基本理论的高度概括,是数学知识的“灵魂”,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助于学生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尤其是数学创造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主要源于其知识迁移能力的增强,知识迁移能力的增强与个体是否能对获得的知识进行高度概括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知识的概括程度越高迁移能力也就越强。由此,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要措施。

问题解决教学是由西方引进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数学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探索为主要操作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积累经验,尝试创造,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等等。它的基本模式是:研究实际问题找到其中的困难所在研究困难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理论证明解决困难的方法实践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教学中注重问题解决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等多方面的素质,特别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所以注重问题解决教学对于落实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学生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即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因此它既要面向能力强成绩好的优等生,也要面向能力弱成绩差的差生。优等生和差生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如何保证他们共同发展又使每个人充分发展呢?笔者认为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在当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便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教学自主调节学习的速度、难度和广度,自觉进行技能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意识的吸收广泛的知识,有选择地进行难度相当的练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经过这样的教育,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学生便可审时度势,信心百倍的迎接所有挑战。古人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线上教育教学反思篇6

有这样一句名言:“当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都忘了以后,还能保留下来的正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保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思维素质,是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会被遗忘,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却会长久地留存下来。

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数学在培养人的坚强的意志品质方面,也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磨练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强化个性品质的培养,从而体现数学学科特色,实现数学的教育价值,成为我二十多年课堂教学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课前功夫是基础

一节课的目标定位是什么?以什么为载体?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与技能?达到什么样的思维高度?提炼或渗透哪些数学思想?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是什么?都需在课前作充分思考。将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了,才能有成功的基础。

在“北京市高中新课程自主排课实验课例研讨会”上,我有幸作了一次主题为“实际背景下的位置关系”的观摩课。当时正值高三立体几何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复习之后,应该进行一些升华性的工作。于是我仔细研究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发现人教社a、B两版教材中都有类似于“木工画线”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既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需要注意实际问题的可行性。为此,我将教材中的一道习题经过改编后形成如下题目:

在一块四面体木料paBC中,m是面paB内一点,木工师傅要经过m在平面paB内画一条直线与pC垂直,该如何画?说明理由。

因为实际画线时,只能沿表面进行,所以看似简单的一道题目,解决起来绝非易事。经过反复思考,我发现这个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所蕴含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十分广阔,有极其丰富的教育价值——

以退为进的思维切入点——退到特例:pC平面paB,由此向正确途径迈出了第一步。

分层递进的问题解决方法——特例的解决对一般情况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启发、帮助。可用螺旋上升的五种情况进行分层解决:∠apC和∠BpC都等于90°;∠apC和∠BpC有一个等于90°;∠apC和∠BpC都小于90°;∠apC和∠BpC都大于90°;∠apC和∠BpC一个小于90°,一个大于90°。

如何创新地解决一个陌生问题,需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否解决问题的一部分?特例是怎么解决的?对其他情形有参考价值吗?有的话,如何构建一个特例那样的模型?前一情况的解决,能为后一情况的解决提供参考吗?这正是科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直觉思维与理性思维的融合——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学地”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分类讨论、转化化归、特殊到一般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知难而进的数学精神——通过探究、否定、调整、类比、转化等手段,突破障碍,走出困境,找到正确的思路,进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

课前的充分思考,使得我对教学目标有了合理定位,对教学方法有了整体把握。在实际教学中,我将自己的思考轨迹融入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课堂教学是关键

1.让问题在课堂中闪光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有一句话:“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古语有:“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往往从问题开始,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

在“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节课中,我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问题1.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有哪些?(两点)

问题2.如果只经过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若不能,还需补充什么条件?(引入倾斜角)

问题3.用数学概念来刻画事物时,讲究准确与简洁,如何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倾斜角?(给倾斜角下定义)

问题4.倾斜角从“形”的角度刻画了直线的倾斜程度。那么,可否从“数”的角度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引入斜率)

问题5.如果你是编书者,你怎么给直线的斜率下定义?

问题6.从几何角度看,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也就确定了直线的倾斜程度,即斜率。因为点对应着坐标,所以从代数角度看,已知两点的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探究直线的斜率公式)

我采取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领学生从现有知识出发,进行思考、归纳、发现、抽象、总结,避免学生被动接受,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问题串”,引发了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把握了“我们在干什么”的主线,突破了“怎么会想到它”的教学难点。学生参与归纳抽象得出概念,分析推导得出公式的整个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最后顺利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也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相信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2.让思维在课堂中碰撞

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避免单纯由教师到学生的信息传播。要特别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思维互补性。学生在研讨探究、补充交流、评价完善的环境中所获取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是教师不能代替的。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善于给学生留足适当的时间和空间。

在一次“等差数列”的复习课中,我设计了如下一道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后,相互补充交流,最后由学生代表板演和讲解。

题目:已知an是等差数列,Sn是前n项的和,S5=28,S10=36,求S15。

生1:列方程组求出首项和公差——基本量法。这是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生2:因为是n的二次函数,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这是函数观点,反映了学生认识上的跨越。

生3:利用等差数列性质——S5,S10-S5,S15-S10也成等差数列。

生4:转化构造,得到■也成等差数列。

生5:受生4的启发,可知5,■、10,■、15,■三点共线。

(生5沟通了数列与解析几何的联系。生4、生5在等差数列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加以联系、扩展,体现了更高层次的认知水平。)

表面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一道题,经过学生的集体智慧,把隐藏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规律,把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都挖掘了出来。学生的思维过程经过交流与展示得以相互学习,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本质理解和思维素质。而我的点评只有一句话:“理解越深刻,解法越简单。”不言自明。

3.让思维定势在课堂中突破

新知识的学习必然受到原有认识的制约,所以突破思维定势就显得至关重要。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如学生对曲线切线概念的理解有偏差:一是“在一点处的切线”与“过某一点的切线”不加区别;二是当直线与曲线只有一个公共点,便认为二者相切。

于是,在“导数的应用”一节课里,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已知函数f(x)=■x3+■,求⑴过点的切线方程;⑵过点a2,■的切线方程。

对于⑴,学生将点a作为切点,用导数的方法,很快得出结论。殊不知,点a也可以不是切点,作为另一条切线上的已知点,用设切点的方法,可求出另一条切线。学生栽了跟头,便有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对于⑵,学生也能很快得出结果,其中一条直线为y=■,通过画图,看出该直线将原曲线拦腰截成两段,便有疑问:这是切线吗?肯定不是!因为以往的切线都是与曲线“”而过。在学生沾沾自喜地将其舍去时,我再追问:舍去的理由是什么?请同学们再次回忆切线的定义。原来问题出在对“切线是割线的极限位置”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上,而理解有误是因为初中学过:当直线与圆只有一个公共点时,该直线与圆相切,形成了思维定势。现在扩展到一般曲线了,就要对概念有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解。这样通过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有效地突破了思维定势。

课后反思是台阶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才可以更上一个台阶。螺旋上升,方可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反思什么?反思成功之处,反思不足之处,反思情景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环节、目标达成、评价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灵感、再教设想,甚至反思教材不足……

总而言之,反思需积累,反思需坚持,反思是台阶,反思才有进步,反思才有创新。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代立体几何课。那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课上学生的反应很好,但作业很差,证明问题逻辑关系不明,起初我简单地归罪为学生,后来发现还是课堂教学不到位,我只注重了学生的口头表达。

于是我做了如下反思,至今记忆犹新——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想出来,可能一闪而过,可以有思维的跨越;说出来,需要表述清楚,要有逻辑性,可以有口头语;但写出来,就需要更加严密,需要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这是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的层次。好多情况下,你问学生会不会,他说会。但让他说出来,他便会发现“想”存在的问题,再要求他写出来,他又会发现“说”存在的问题。写出来,就是一种学术的形态,更高的层次。

我将这段话凝练为“想出来,说出来,写出来”,并且一直伴随我到现在。我常常在教学中用这九个字来要求学生,言传身教,乐此不疲。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数学教学是追求思维价值的艺术。如果数学课只是传授知识与技能,那就失去了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高中数学应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数学地”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数学的教育价值。

——白志峰

通过白志峰老师的课,我们看到了一位教师在教材和教学内容方面的深刻功力:把教材看穿、吃透、挖掘出精髓后的“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因深刻而发人深省;独到:对教材真知灼见的“于平凡中间出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因独到而令人难忘。

——祁京生(北京市潞河中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线上教育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中医药学院;网络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与以往相比,近些年大学生犯罪的几率不断提升,这种情况的不断发展也引起了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意识的重要手段。社会各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意识教育刻不容缓。中医药院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文化传承以及医德传承的质量。

一、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中医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与传承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的医学发展质量。我国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与文学等方面牵扯较多,中医学的发展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中医药学生是我国中医发展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中医传承的发展质量。对中医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第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保证其更好地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学是根据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整理而出,内容满足我国对新一代年轻人的基本要求。第二,促进学生医德教育质量。我国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取自于传统文化,利用其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学生的医德教育相辅相成,提升医德教育质量。第三,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精神学习质量。我国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与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精神有非常大的相似度,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过程中能将其与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相互呼应,提升其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以及使其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的发展,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以及学习质量。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概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应运而生,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网上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现今社会思想政治教学的新方向。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接受程度非常高,且根据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分析情况来看,网上思想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更易被人们接受。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满足学生所需。线上思想政治教学需要将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简与讲解,保证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快速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内容[2]。第二,遵循客户思维。网上信息、思想易于被人们接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进行信息传递过程中是按照客户实际需求进行的。如客户需要对思想政治的知识点进行深入且附有案例的讲述,网上课程在制定过程中更加注重对问题的分析、分解;客户要求思想政治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网上课程在定制过程中就会将部分有趣的案例以及图片等加入课程讲解中,提升课程的趣味性。第三,具有较高的包容性。网上教学不同于线下教学,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好公布的想法以及学生羞涩不敢公布的想法都能在网上进行公布与沟通,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网上学习过程中能与其他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以及通过网上平台了解其他人的想法,提升知识面和思想深度。

三、中医药院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死板我国部分中医药院校在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由学校的教师以及相关的领导人员制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死板与严谨,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喜好,导致学生在进行网上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学习质量也偏低。加上学校在制定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过程中没有学生的参与,学校教师对现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识不清,造成课程脱离现代年轻人的实际生活,难以保证在应用过程中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果。

(二)网络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发展不完善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课程重点讲解,也包括课堂活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后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而我国线上教学的发展时间较短,各个方面发展不够完善,造成多数线上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课堂知识的讲解,而对其他教学活动重视程度不高[3]。

(三)思想政治课程脱离学生实际生活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况不仅出现在线上课程,也出现在学生的线下实体教学课程中。现如今在思想政治课本编制过程中,多数将课程要求进行直接叙述,课程内容非常死板、晦涩难懂。部分课程中引入的案例与实际生活差距较远或者引入的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事件。学生对这些事件的认识程度低、参与程度低,造成其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根据实际生活对案例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现阶段由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中医药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专业知识,而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加上学生在线上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没有教师的监督,难以保证学习质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策略

(一)提升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趣味性提升网上思想教育课程的趣味性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思想政治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在提升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趣味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定制过程中需要对实时政治进行了解,提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让学生对教师制定的课程大纲进行评测,从而在较大程度上保证教师制定的网上思想政治课程符合现代学生思想价值观,提升学生对其接受程度。第二,教师在课程定制过程中需要引入图片、视频、音频等方面的资料[4]。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提升课堂的丰富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张弛有度,提升学习效率。另一方面是人类大脑的特殊性,在应用过程中对冲击性非常强的视频、音频、图片等接受程度远远高于文字以及片面知识讲述。第三,建立反馈平台。网上课程需要有相应的反馈平台,学生在学习后能将自身的认识以及学习中的想法进行公布。而教师能根据收集的信息对制作课程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完整性第一,提升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对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后总结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完善学生的学习体系。如在课程前录制几分钟的微课内容,对重点进行讲述,提升学生对重点的把控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目的。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以及自身经验写小论文,讲述对思想政治知识点的认识,提升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学生要在课后根据学习内容进行大纲整理,提升知识总结规划能力。第二,完善线上教学反馈系统,邀请学生以及其他教师对网上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学习,并对其进行评价与反馈,以便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对课程进行改进与优化。

(三)提升思想政治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第一,教师在课程编制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实时政治的整理与分析,并将当年以及近几年的事件作为案例加入课程中,保证课程更加贴合实际生活,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5]。第二,建立学生微课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自身想法以及在生活中遭遇的实际案例进行分享,确保其在微课堂模块的学习中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识程度以及应用分析能力。

(四)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要想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提升其学分比重,从而使得学生更加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学校可以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互结合,如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线上课程结合线下课程写课后感悟等,并将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计入学生成绩,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6]。

线上教育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反思;教学反思;反思水平;在线实践社区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王陆(1963—),女,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原理与智能学习支持环境的研究。e-mail:。

一、前言

在20世纪80年代教师培训中所流行的基本模式是技术原理模式,对教学持有一种过于技术化和过于简单化的观点,认为只要向教师传输一定的教学知识策略,就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然而,教师培训的实践告诉人们,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一些研究者开始意识到,教学是一种复杂活动,教师培训不仅需要由外部向教师传授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教师通过对自己实际的教学经验反思来增进其对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学水平。[1][2][3]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简称Cop)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学习型组织,它通过聚焦教师的专业学习及同侪合作与反思性对话,分享教师的教学改进形式、价值观、工具和职责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社会的、规范的、持续不断的学习支持服务。[4]本文作者自2008年起与所领导的师生团队一起创建并主持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在Cop中我们采用了以教师工作岗位的真实情境与复杂的真实专业活动为基础的情境学习架构,通过为教师提供资源密集型的专业引领及多种专业助学服务,为参与网络研修的教师提供了合作学习与合作实践的机会;其次通过提供专业的教学行为分析工具与搭建学习的脚手架,支持教师的深度反思与深度交谈,同时每个学习周期都对教师的专业学习开展真实性评估。[5]

本文报道作者及其团队在Cop中开展一年反思性实践后所取得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它聚焦于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中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发展变化与特征等研究问题。

二、文献探讨

1.反思的基本概念

反思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概念,它涉及很多复杂的方法与态度,既可以从哲学角度上进行探讨,也可以从心理学上进行探讨。[6]

从哲学的角度看,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例如,Shulman在《教学推理的模式和行动》一文中将反思定义为“回顾、重建、再现及批判性的分析自己和课堂表现,并给出基于证据的简单解释的过程”。[7]反思性知识是教师实践性知识中的一种。教师反思总是被嵌入进“实践性知识”中,[8]或被嵌入进教师在课堂中所经历的反思性实践中。因此,就像Valli所指出的,当教师把他们的课堂和学校当作进行有意识的研究的场所时,他们才能最好地叙述和理解反思。[9]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反思是一个认识过程。当tobin和Jakubowski在研究教师的反思时,他们提出了促使教师改变的六个必要的认知条件的框架:[10](1)对事物的情况感到不安或不舒服;(2)意识到只有改变才能导致进步;(3)采取行动的决心;(4)教学视野;(5)可视化课堂中发生的变化,并对发生的变化进行反思;(6)对教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并对课堂中自己的行为提出问题,他们不认为这些条件之间存在层级或线性关系,但是它们都是维持持续变化的必要条件。

Day认为反思本身是教师学习的必要条件,然而教师为了使反思变得更加有效,就必须在他们的专业发展中接受挑战与获得支持。[11]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反思是改变教师实践的重要成分,教师反思被看作是教师协调他们的信念与实践之间矛盾的关键。[12][13]Loughran指出,反思及反思性实践对于实践中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潜在作用。[14]一些研究支持了Loughran的结论,他们的研究表明,被鼓励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教师通常能改变他们的实践。[15][16][17]

2.反思的水平划分

范梅南(Vanmanen)提出反思实践者要经历三个认知水平:[18]第一个水平是最低的反思水平,也被称为技术合理性水平,这一水平的反思,是反思者依据个人的经验对事件进行反思,或进行非系统的、非理性的观察,往往看不到目的的存在,是一种经验分析模式;第二个水平为实践行为水平,在这一水平中教师能够对系统和理论进行整合,经常认为教学事件中存在着问题,但往往表现出个人的偏见,因而这是一种现象分析模式;第三个水平,即批判性反思水平,教师能够以开放的意识,将道德和伦理标准整合到关于实践行为的论述中,教师不带个人偏见地关注对学生发展有益的知识和社会环境的价值,这是反思的最高水平,也即批判辩证模式。

Sparks-Langer等人提出了一个教学反思思维框架,共包括七层模型,见表1。

表1所显示出的不同反思水平框架区分了语言和思想,比较容易操作对反思水平的评估。第一层为反思的最低水平,反思者无法用语言描述对教学过程或事件的反思内容及过程;第二层反思者能够用简单的话对教学事件作外行的描述;第三层反思者能够用教育学的术语给事件进行标记;第四层反思者用传统的、具有个人偏好的语言对教学事件作解释;第五层反思者能够用合理的教育原理或原则对教学过程或事件进行解释;第六层反思者在作解释时能考虑到各种背景因素;第七层也是反思的最高水平,其反思已经达到了批判性反思水平,反思者能够考虑道德、伦理、政治等因素对教学过程或事件给予评论和评价。

表1教学反思分析编码框架[19]

3.在线实践社区

实践社区与通常意义的e-Learning学习环境非常不同,它基于人类学的角度,联结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专门用于支持成人通过每天的社会实践来进行反思性实践式的学习。[20]实践社区通过聚焦教师的专业学习、同侪合作与反思性对话等特征,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社会和规范的支持。已有研究者指出,大的专业发展社区非常有助于教学的改进和学校的改革,他们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起到直接的作用。[21]

实践社区有多种水平和多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新手在实践社区中逐渐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就如同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向专家们的学习,是一种合法的边缘性参与式学习,他们不仅可以在实践社区中学到如何做事,而且还可以学会如何做人。[22]在实践社区中,学习被看作为一种社会协商,学习的实质体现为从边缘性参与实践社区到逐步过渡到核心参与实践社区的这一过程,所有实践社区中的参与,即使是边缘性参与,也被认为是合法的学习。

在线实践社区可以通过技术帮助教师进行彼此的连接,使教师之间及与外部专家之间的协作更容易,[23][24]同时也支持了社区中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会导致实践社区中的专业熟手对参与且不太熟练的专业新手以专业发展的干预,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实践社区中的资源与知识的流通与再生。[25]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环境为新手教师提供了学习和适应的空间,同时也为更多有经验的参与者提供了获得实践各个方面的新观点与自身专业身份的机会。[26]为了取得信息时代新环境中的生存与事业的成功,个人与组织都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的技能与管理知识的新途径,而教师在线实践社区就是摆在教师及教师教育机构与组织面前的一种新的技能与管理知识的新途径。[27]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收集

在教师群体维度上,本研究收集了八所来自四个省的项目学校的教师数据,根据教师的教龄,参照小于五年教龄、大于十年教龄和学校着力培养的教师三个标准区分出新手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不同教师群体,每个群体均抽取40位教师,共计抽取了来自三种不同教师群体的120位教师与反思有关的定性与定量数据。

在时间维度上,本研究收集了自2010年9月—2011年7月一个学年间三种教师群体的有关反思的定性与定量数据。

在数据来源维度上,本研究收集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平台上论坛中的帖子、教师们撰写的课后反思文本,以及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所制作的教学反思DSt(DigitalStorytelling)视频材料等,并按照表1对这些材料进行内容编码分析,最后得出新手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三个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水平评价数据。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法(Contentanalysis,简称Ca)、视频案例分析法(VideoCaseanalysis,简称VCa)和统计分析方法(Statisticalanalysis,简称Sa)共三种研究方法,具体见表2。

3.信度与效度

本研究中采用历时信度[28]保证信度。即在取研究样本的时间维度中按时间进程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不同的时间段,使用同样方法对数据样本进行数据分析,此研究过程一方面可以获得演变过程的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三个不同时期的研究结果之间是否具有相似性,以保证研究的信度。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即QUan-QUaL方法,[29]保证研究的效度,其基本原则是从多个角度或立场收集有关情况的观察与解释,并对它们进行比较,以帮助研究者消除只依靠任何一种数据收集来源和理论作研究时可能形成的偏见,由此既可以保证研究的效度,也可以比采用单一定量或者定性方法对一种现象认识得更充分。[30]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1.三种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变化趋势分析

我们将2010年9月—2011年7月一个学年按照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分别抽取各阶段两周的论坛帖子、教师们撰写的课后反思文本,以及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学反思DSt视频材料等内容数据,再以表1所示的教学反思分析编码框架为依据赋值并计算得分,可以分别计算出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性知识得分,从而可获得不同教师群体反思水平发展变化的趋势图,如图1所示。

图1三个教师群体不同阶段的反思性知识发展变化趋势

图1表明:(1)三个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水平都有所提高;(2)新手教师的反思水平是三个教师群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也是增长最显著的;(3)成熟教师是三个教师群体中反思水平最高的;(4)新手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水平在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中一直呈上升趋势,成熟教师群体在初期和中期的教学反思水平提升较快,而骨干教师的反思水平则是在中期和后期中教学反思水平提升较快。

2.三种不同教师群体的反思水平关系分析

根据表1的评判标准,我们将表1中前三层教学反思水平定义为低层教学反思水平,后四层定义为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并据此对三个教师群体的反思数据按照两个层次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pearsonproduct-momentCorrelationCoefficient)作相关分析,其结果显示:(1)在低层教学反思水平上,新手教师与骨干教师、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都没有出现相关性,而骨干教师与成熟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数据在0.05水平上,相关系数为1.000,呈现出正相关特征。(2)在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上,新手教师与骨干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数据在0.01水平上,相关系数为0.996,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特征;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数据在0.01水平上,相关系数为0.993,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特征;骨干教师与成熟教师在0.01水平上,相关系数为0.999,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特征。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和成熟教师三个不同教师群体在高层教学反思中具有很高的密切关系,而且这种密切关系也显著高于三个教师群体在低层教学反思中的密切程度。

作者使用分层聚类分析方法,针对新手教师、骨干教师及成熟教师三个群体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后,可以得到聚类分析的冰挂图,如图2所示。

图2三个教师群体高层教学反思

水平的分层聚类分析的冰挂图

分层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出,在高层教学反思中,骨干教师与成熟教师的反思特征相似,可以聚为一类,而新手教师则单独为一类;这一结果进而说明,新手教师的反思特征“距离”骨干教师与成熟教师较“远”,而骨干教师与成熟教师的反思特征则更相似。

3.三种不同教师群体间反思水平的相互影响分析

文献探讨表明,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会对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为此,我们选择用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为因变量Y,以骨干教师和成熟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为自变量X1和X2,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即三者之间的因果模型,以研究三者之间的反思水平的相互影响。

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1)骨干教师教学反思水平与成熟教师教学反思水平两个自变量X1与X2中,只有骨干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变量X1被引入回归方程中,成熟教师教学反思水平变量X2被剔除;(2)F检验统计量的观察值为257.992,相应的概率p值为0.004,小于0.05,故可以认为变量Y与X1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即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与骨干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回归系数检验的t统计量的观察值概率p(Sig.)为0.001,按给定的显著水平0.10的情形下,具有显著意义;(4)根据回归系数结果,可以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如公式1所示:

Y=0.362+0.801X1(公式1)

公式1表明了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与骨干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说明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受骨干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的正向影响。

五、研究结论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结果,作者认为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对新手教师、成熟教师和骨干教师三种不同教师群体的教学反思均能产生持续的促进作用,正如mason所指出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不同于其他技术对教师学习的影响,教师实践社区的影响和它的扩展速度对于其成员来说,是提高在线学习过程中的深入反思性实践。[31]

第二,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对新手教师的教学反思水平提升效果显著,且新手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受骨干教师的高层教学反思水平影响显著,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骨干教师的反思水平对新手教师的反思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使用以技术为支撑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能够为新手教师提供支持,并给他们提供一个合作与反思的媒介,新手教师通常认为发现引导性反思和讨论是很有价值且有必要的,他们乐于倾听其他教师的观点,并认为其他教师知识渊博,而这样的讨论也会引起新手教师自身的自我反思,有时会使得参与的教师重新考虑自己的实践理念与实践视角,[32]从而减少他们与其他教师的隔阂。[33]

第三,尽管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但是杜威先生曾明确指出:[34]反思也包括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反思伴随于行动过程中,行动者会通过反思来调整、修订个体的行为,这种基于反思的行动被称为反思性行动。因此,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的确能够支持教师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

第四,本研究带给作者的反思是:教师知识是社会地、广泛地和暂时地存在于教师实践中的,[35][36]为了在总体上了解教师的知识和教学实践,未来我们还必须在产生它们[37]的复杂环境中研究它们,因为教学知识是依赖于特定的课堂的独特环境而存在的。[38]

[参考文献]

[1]Schon,D.a..theReflectivepractitioner:Howprofessionalsthinkinaction[m].newYork:BasicBooks,1983.

[2]Schon,D.a..educatingtheReflectivepractioner:towardanewDesingforteachingandLearningintheprofessions[m].SanFrancisco:Jossey-Bass,1987.

[3]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56~62.

[4]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9):30~42.

[5]王陆,杨卉.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专业学习与培训[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07~111,115.

[6]mcentee,G.,appleby,J.,Dowd,J.,Grant,Hole,S.&Silva,p..attheHeartofteaching:aGuidetoReflectivepractice[m].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2003.

[7]Shulman,L.S..Knowledgeandteaching:FoundationsofthenewReform[J].HarvardeducationalReview,1987,57(1):1~32.

[8]Cochran-Smith,m.&Lytle,S.L..RelationshipofKnowledgeandpractice:teacherLearninginCommunities[a].a.iran-nejad&p.D.pearson(eds)ReviewofResearchineducation[C].washington,DC: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1999:249~305,

[9]Valli,L..ListeningtootherVoices:aDescriptionofteacherReflectionintheUS[J].peabodyJournalofeducation,1997,72(1):67~88.

[10]tobin,K.&Jakubowski,e..theCognitiveRequisitesforimprovingtheperformanceofelementarymathematicsandScienceteaching[a].e.w.Ross,J.w.Cornett&G.mcCutcheon(eds)teacherpersonaltheorizing:ConnectingCurriculumpractice,theory,andResearch[C].albany,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1992.

[11]Day,C..Reflection:anecessarybutnotSufficientConditionforprofessionalDevelopment[J].BritisheducationalResearchJournal,1993,19(1),83~93.

[12]Breyfogle,m.L..ReflectiveStatesassociatedwithCreatinginquiry-basedmathematicalDiscourse[J].teachersandteaching:theoryandpractice,2005,11(2):151~167.

[13]thompson,a.G..theRelationshipofteachers’Conceptionsofmathematicsandmathematicsteachingtoinstructionalpractice[J].educationalStudiesinmathematics,1984(15):105~127.

[14]Loughran,J.J..effectiveReflectivepractice:inSearchofmeaninginLearningaboutteaching[J].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2002,53(1),33~43.

[15]Shaw,K.L.&Jakubowski,e.H..teachersChangingforChangingtimes[J].FocusonLearningproblemsinmathematics,1991,13(4),13~20.

[16]Hart,L.C.,Schultz,K.,najee-ullah,D.&nash,L..theRoleofReflectioninteaching[J].arithmeticteacher,1992,40(1):40~42.

[17]Cobb,p.,Boufi,a.,mcClain,K.&whitenack,J..ReflectiveDiscourseandCollectiveReflection[J].JournalforResearchinmathematicseducation,1997,28(3),258~277.

[18]范梅南,m..教育敏感性和教师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6(1):2~21.

[19]Sparks-Langer,G.m.etal..Reflectivepedagogicalthinking:HowCanwepromoteitandmeasureit?[J].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1990,(4):23~32.

[20][22][26]Gray,B..informalLearninginanonlineCommunityofpractice[J].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2004,19(1):20~35.

[21]Little,J.w.,Gearhart,m.,Curry,m.,&Kafka,J..LookingatStudentworkforteacherLearning,teacherCommunity,andSchoolReform[D].phiDeltaKappan,2003,85(3):184~192.

[23]Dexter,S.,Seashore,K.R.,&anderson,R.e..ContributionsofprofessionalCommunitytoexemplaryUseofiCt[J].JournalofComputerassistedLearning,2002,18(4):489~497.

[24]Sherer,p.D.,Shea,t.p.,&Kristensen,e..onlineCommunitiesofpractice:aCatalystforFacultyDevelopment[J].innovativeHigher

education,2003,27(3):183~194.

[25]Schlager,m.S.&Fusco,J..teacherprofessionalDevelopment,technology,andCommunitiesofpractice:areweputtingtheCartbeforetheHorse?[a].Barab,Kling,andGray.DesigningforVirtualCommunitiesintheServiceofLearning[C].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203~220.

[27]Coleman,R.&Laplace,L.e-Learningimplementation[DB/oL].rgsinc.com/publications/pdf/white_papers/elearning.pdf,2002.

[28]张伟远.远程教育研究中质的和量的研究设计之探讨(六)[J].远程教育杂志,2003,(12):54~59.

[29][30]Gay,L.R.,mill,G.e.,&airasian,p..educationalResearchCompetenciesforanalysisandapplications[m].UpperSaddleRiver,nJ:person/merrill/prenticeHall,2006.

[31]mason,R..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ineducationandtraining[DB/oL].europarl.europa.eu/stoa/publications/studies/stoa106_en.pdf,2002.

[32]Chalmers,L.,&Keown,p..Communitiesofpracticeandprofessional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JournalofLifelongeducation,2006,25(2):139~156.

[33]Klecka,C.L.,Clift,R.t.,&Cheng,Y.-m..areelectronicConferencesaSolutioninSearchofanUrbanproblem?[J].Urbaneducation,2005,40(4):412~429.

[34]Dewey,J..Howwethink[m].Boston,D.C.:Heath&Co,1939.

[35]Feldman,a..Varietiesofwisdominthepracticeofteachers[J].teachingandteachereducation,1997,13(7):757~773.

[36]Gudmundsdottir,S..narrativeResearchonSchoolpractice[a].V.Richardson(ed.)HandbookofResearchonteaching[C].washington,DC:americaneducationalResearchassociation,2001.

线上教育教学反思篇9

不记得什么时候迷上读昭通作家廉政小说精选《时光擦亮的银子》这本书,只记得每读一次,贪污受贿的县文化局长马成功、五毒俱全的乡长刘大有、刚正不阿的县纪委书记____……,书里面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是那样的发人深省,同时也映射出一个至理:干部清正,是实现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基础,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才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现实中大量的腐败案件证明,行为的发生,首先是思想道德防线出了问题。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到思想道德防线的重要性,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才能真正做到干部清正,才能为实现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打好基石。

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决定了党员干部只能是人民群众的公仆,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任。所以,党员干部就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方向标,只有把这个价值观、方向标树好树牢,才不会被现实中的权力、名位、金钱、美色所诱惑,才能在实现自身价值、造福群众的道路上看得更远、走得更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要积极学习廉政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一个人理论知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思想境界的高低,而且工作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所以,党员干部要通过自身学、上党课、培训等各种方式,加大对廉政理论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重点学习《》、《廉政准则》、党的十精神、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关于改进机关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文件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不断提升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自身素质,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要扎实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创新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理念,探索实践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一系列有规格、有特色、有影响的廉洁从政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等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突出抓好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积极创建一批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

线上教育教学反思篇10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波利亚说过数学教育“应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要依据课型与知识的不同而有所选择,创设联系实际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例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很多,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采用日出与地平线的五种位置(多媒体呈现运动变化的过程)引入,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公共点的个数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定义本身的理解,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定义形成过程掌握,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人人都离不开数学,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便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

二、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疑,使学生感到看问题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自觉地思考去探索、去发现,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更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独创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出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维将会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如:人教版《作轴对称图形》中探究,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什么地方,可使使用的输气管线最短。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几分钟,再让学生小组合作,可能与什么有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围绕目标展开猜想,让学生揭示本题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已知直线l及同侧两点a、B,要在l上一点p,使pa+pB最短,利用轴对称性来解决,这是一个基本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学会生疑,这是良好思维习惯形成的起始,也是培养学生美思、乐思的前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发明千千万,疑点在一问。”首先,教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课堂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如在讲“切线长定理”的应用时,让学生说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我猜出内切圆的半径,让学生觉得奇怪,老师怎么算这么快,这样激起学生的疑问,感觉到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边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也就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变“要我思”为“我要思”。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开放性地思考问题。

如:在教学《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一课,我现设计了三个问题,1.p(2,3)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是什么?2.p(2,3)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是什么?3.想一想成轴对称的两个对称点坐标有规律,那么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对称点从坐标之间又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探究,学生自己作图、观察、猜想、探索得出结论,通过类比,让学生意识到特殊图形关系可能蕴藏着特殊的数量关系。为后续的学习积累活动经验和策略指导,同时也形成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

四、注重反思,提高能力

有效反思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好的反思习惯,可以积累起研究的经验,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独立解题,我们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