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1:09

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篇1

一、考核的原则

1.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

2.领导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3.考真考实、简便易行的原则。

二、考核的范围

(一)全校在编在岗的教职工。

(二)以下人员不参加年度考核:

1.病、事假累计六个月以上人员。

2.自费出国留学、进修人员。

3.其他不在岗人员。

(三)具备下列情况之一者,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1.新聘用人员在试用(见习)期内参加考核,只写评语,不确定考核等次,考核情况作为转正和定级的依据。

2.因公负伤的工作人员,治疗和恢复时间六个月以上的免予考核,根据受伤前的工作表现确定考核等次。

3.公派学习、进修的人员,由其学习、进修单位提供的学习情况作为考核依据确定考核等次。

4.来校工作未满半年的人员(含当年军队转业干部、复员士兵),由其原单位提供有关材料作为考核依据,确定等次,但等次不能确定为优秀。

5.接受立案审查尚未结案的人员,参加年度考核,暂不写评语,不确定考核等次,待问题查清后再行确定。

6.受行政警告处分的人员,参加年度考核,但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受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处分的人员,参加年度考核,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语,不确定考核等次。在解除处分的当年及以后按正常情况对待。

7.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考核,经教育后仍然拒绝参加考核的人员,其所在部门可以直接确定其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等次。

8.校内工作调动的人员,在现部门工作不满三个月的,由原部门进行考核。

三、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一)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表现;能,主要考核业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开发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更新的情况;勤,主要考核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的情况;绩,主要考核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的水平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情况;廉,主要考核秉公守法、清正廉洁、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通过对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考核综合评定后予以确定。

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廉洁自律,精通业务,工作勤奋,有改革创新精神,成绩突出。

合格: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廉洁自律,熟悉业务,工作积极,能够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基本合格:能够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不足,业务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要求,但能够基本完成工作任务。

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较低,组织纪律性较差,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或工作责任心不强,履行岗位职责差,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明显问题,有严重过失或出现责任事故,不能完成工作任务。

考核要严格坚持标准,实事求是。确定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部门工作人员总数的15%,优秀等次的名额分配情况详见附表。被确定为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次的人数不设限额。

四、考核的方法和程序

(一)采取个人述职、群众评议与领导评定相结合,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二)年度考核的基本程序:

各分院及机关各组按学校考核工作要求对分管人员进行述职考核,述职的时间每人不超过5分钟。

1.被考核人根据岗位职责,写出个人述职报告,填写年度考核登记表。

2.各分院及机关各组负责组织个人述职报告会,会后进行民主测评并确定考核等次。各部门的述职报告会,副处级以上干部先述职,进行民主测评后,再进行其他人员的述职和测评。

3.副处级以上干部考核等次由组织部综合民主测评结果、主管领导意见及部门意见审定;教师、教辅、科级(含科级)以下干部及前勤工人考核等次由人事处、组织部综合民主测评结果及部门意见审定;后勤工人考核等次由后勤管理处根据民主测评结果审定。

4.各分院及机关各部门填写分管人员的考核意见及考核等次后,将《个人述职报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和其他需存档材料及考核结果报人事处备案。

5.各分院及机关各部门要将考核结果及时通知被考核人。被考核人对年度考核结果若有异议,可以在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十日内向本部门考核领导小组提请复核,本部门考核领导小组在十日内提出复核意见,并以适当形式通知被考核人。若被考核人对复核结果提出异议,可以在十日内向学校考核领导小组提出申诉,经审核认为确实需要更改的可予以更正,若学校考核领导小组认为应维持复核结果,则被考核人不得再行提出复议。

6.考核必须坚持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对被考核人的评价应当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和走过场,维护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凡违反上述规定的,一经发现,考核结果无效,追究部门领导的责任,并进行重新考核。

五、考核的时间安排

1.各分院于200年1月8日至14日进行集中述职、测评。

2.机关各组于200年1月15日至17日进行集中述职、测评。

各分院及机关各组主持人需提前将述职、测评时间及地点报人事处。

六、考核的组织领导

为保证本次考核工作的顺利完成,成立考核领导小组。

各部门也要相应成立主要领导负责的,包括党、政、工会及教职工代表参加的考核领导小组,一般3-5人,负责本部门的考核工作。

分院人员考核由各分院的院长负责组织本院教职工进行述职、测评并填写年度考核登记表。考核以分院为单位(昭明文选研究所在汉语言文学学院进行述职、测评;东北亚研究所、萨满文化研究所在历史学院进行述职、测评),人事处、组织部等相关部门派人监票并负责统计。

机关人员考核由人事处组织,并分组进行述职、测评,分组情况详见附表,并填写年度考核登记表,分院派人监票并负责统计。

七、附则

1.学校原有有关教职工考核的文件中有与本方案不符的,按本方案执行。

2.本方案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篇2

根据《衡水市2020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实施方案》(衡组字〔2020〕13号)和市委组织部要求,现就市直教育系统开展2020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统筹谋划,坚持全面覆盖,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严从实,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基层党建的部署要求落地见效。

2.时间安排。自上而下、分级实施,市直各单位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在2021年2月下旬进行,各学校所属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在3月中旬前完成。

二、实施范围和组织方式

按照党组织隶属关系,逐级组织开展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实现各级组织书记全覆盖。

市委教育工委开展述职评议考核,对象为市直各单位组织书记;市直各学校开展述职评议考核,对象为所属党组织书记;市直各学校所属党组织依此逐级开展述职评议考核。

高校开展述职评议考核,按照《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和严格落实高校党建工作责任的通知》(冀办〔2019〕62号)相关规定执行;高校党委开展述职评议考核,对象为其院系级单位党组织书记。

述职评议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简便易行、务求实效,根据本地区本单位疫情防控情况,既可以现场会议的形式述职,也可以电视电话会议等形式述职。参加述职的党组织书记人数较多的,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尽量减少人员聚集,但要确保应述尽述。

三、重点内容

2020年度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点围绕贯彻落实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全省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推进会部署要求,聚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推动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进行。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河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情况。

2.履行抓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班子其他成员履行分管领域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安排部署、督促推进本单位基层党建工作,带动党员领导干部下党支部、抓党支部等情况。

3.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年度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党建示范点建设、发展党员工作、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情况、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情况等。

4.推动2019年度述职评议考核问题整改、巡视巡察等反馈中涉及基层党建工作问题整改和解决本年度基层党建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等情况。

高校要突出贯彻落实部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实施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解决“上热中温下凉”问题等情况。

四、方法步骤

根据省市委组织部有关规定,结合市直教育系统实际,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参加述职的党组织书记要深入学习中央、中组部和省委、市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认真总结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为述职做好准备。听取述职的党组织要组织力量,采取不打招呼、随机走访等方式,对下一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真实情况,掌握一手资料,为点评做好准备。

2.认真撰写述职报告。参加述职的党组织书记要对履职尽责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紧扣述职评议考核重点内容,撰写述职报告。要把自己摆进去,做到“四述四防”,即述自己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和举措,述自己推动解决的基层党建重点难点问题,述自己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方面存在的问题,述目前工作短板弱项和下一步整改措施;防止一味评功摆好、自我表扬,防止只讲面上工作、不讲个人履职情况,防止只讲下面存在的问题、不讲本级存在的问题,防止只讲客观原因、不讲主观原因。

市委教育工委将市直各学校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方案、会议方案、开展集中督查情况、书记的述职报告进行审核把关,对不符合要求的,督促修改完善,对情况失真失实的,责令推倒重来。市委组织部将高校党委书记述职报告进行抽查。

3.严肃开展述职评议。一般采取召开学校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的形式进行,由听取述职的党组织负责召集,听取述职的党组织书记主持。根据不同层级实际,合理确定参加评议人员范围,可邀请熟悉基层党建工作情况的“两代表一委员”和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参加,提高评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述职评议会程序一般包括:一是参加述职的党组织书记述职。二是听取述职的党组织书记一般采取“一述一评”的方式逐一进行点评,重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也可结合实际集中点评。三是听取述职的党组织书记总结讲话。对基层党建工作作出客观评价。肯定工作特色亮点,着重分析存在问题,对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四是与会人员现场评议。组织参会人员对参加述职的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进行现场评议,可按参会人员类型对评议票进行分类,一般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评价等次。述职评议会后,应将述职报告以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接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监督。

4.抓实考核评价工作。上级党组织一般应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依据述职评议和实地考核结果,并结合平时调研了解,对下一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形成综合评价意见,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并按“好、较好、一般、差”确定等次,评价为“较好”或以下等次的应占一定比例。综合评价意见及等次经党委研究后,向被评议考核人反馈,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组织人事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归入干部人事档案。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把抓基层党建工作情况作为党组织书记实绩评定的重要内容,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和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对综合评价等次未达到“好”的,其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评价等次为“一般”和“差”的,要约谈提醒、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要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问责。

5.认真抓好整改落实。参加述职的党组织书记要认真梳理分析自身查摆、集中调研、上级点评、群众评议和考核反馈指出的问题,列出整改清单。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制定具体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列为书记项目,进行集中攻关,切实兑现整改承诺。对面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工作中存在的明显短板,由党组织统一安排,党组织书记牵头负责,开展集中整治。上级党组织要健全经常性指导推动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及时通报整改情况,避免简单以问责代替整改。

五、组织领导

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实施绩效工资,坚持效率优先、注重公平、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指导思想。各项考核工作透明、公正,强化教职工的敬业心和责任感。提高全校工作效率,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一)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

职工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

(二)坚持突出一线、突出重点的原则。

分配向工作一线、高层次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倾斜,强化激励机制。

(三)坚持量入为出,总体平衡的原则。

根据学校财力确定绩效工资发放标准,使教职工的收入与学校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联动。

二、实施范围和时间

绩效工资实施范围为:学校在编在岗的教职工和离岗待退人员。

绩效工资兑现时间以市人事部门正式通知为准。

三、绩效工资分类及比例

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

四、实施办法

(一)基础性绩效工资。

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岗位系数按照学校现行奖金系数标准执行。基础性绩效工资基数根据学校财力确定,报上级相关部门备案核准。

教职工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按照学校规定的基本工作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按月考核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

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50%。主要包括超工作量补贴、突出贡献奖励、年度考核奖励、政策性奖励、教育科研项目奖励、班主任津贴、通讯费、交通费、伙食费、一次性奖励等,根据教职工绩效考核结果发放。

1、超工作量补贴。教师超课时、教师兼岗、行政人员兼课、教职工加班值班等基本工作量之外的工作计发超工作量补贴。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超工作量补贴计发办法》计发。

2、突出贡献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部门或教职工发放突出贡献奖。结合绩效奖励工资总量,由学校研究决定发放标准和范围。

3、教职工年度考核奖励。教职工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经考核发放年度考核奖。校级干部按照市教育局的要求考核。中层干部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中层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其他教职工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考核办法》和《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非教学人员年度考核办法》进行综合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计发。结合绩效奖励工资总量,由学校研究决定发放标准。

4、政策性奖励。学校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各项荣誉称号,按政策予以奖励。

5、教育科研项目奖励。部门或教职工从事教育、科研项目取得突出成绩计发教育科研项目奖。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计发。

6、班主任津贴。教职工从事班主任工作计发班主任津贴。按照《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班主任考核办法》计发。

7、通讯费、交通费、伙食费。根据工作需要发放通讯费、交通费、伙食费。按学校现有规定执行。

8、一次性奖励。除上述奖项之外的一次性发放的奖励。由学校研究决定发放标准和范围。

五、方案执行

本方案经学校教代会讨论通过,报上级部门备案核定后执行。

学校根据本方案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

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127-02

课程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同时检查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大力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倡导“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从而使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因此,作为课程教学重要环节的考核也应该与“职业性”接轨。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程考核环节仍然很薄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进程。虽然近年来有不少有关高职课程考核评价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都是对高职课程考核的宏观研究,[2-4]而根据不同课程特点而构建考核方案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即使有,也没有明确区分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阶段。[5-7]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校内和校外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法与师资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因此这两个阶段的考核评价方案也有所差异;而《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2012)中也建议“加大形成性考核的力度,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根据不同课程、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实践活动形式而有所不同”。因此,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充分借鉴相关行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制定出更合理、更可行的高职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案,实现“以职业为导向”的考核,是当务之急。

本文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外贸函电”为例,结合与本课程对应的外贸行业对高职工学结合课程考核方案进行深入探讨。

一、我国高职院校“外贸函电”课程校内学习考核方案构建现状

虽然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着重考核学生综合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通过对国内珠三角30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外贸函电”课程考核在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主体等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考核结构不合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校“外贸函电”课程的校内考核方式仍然以终结性考核为主,具体表现为:过程性考核(约30%)+终结性考核(约70%)。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把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提高,但是实质上没有多大变动,没有发挥出考核对教学过程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校外学习考核基本没有过程性考核,是由实习单位的实习指导教师或领导直接给出终结性考核。这种考核方式没有反映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做中学”的要求,无法起到考核指挥棒的作用。

2.考核内容不全面

目前高职“外贸函电”课程校内学习的过程性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上课专心程度和完成作业的情况,而且很多学校对过程性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任课教师自由决定,随意性很大,缺乏对职业素质的考核;校外学习的考核基本不涉及过程性考核。

校内阶段的终结性考核以期末书面考核为主,主要是考核教师课堂讲授的以教材知识为主的内容,这是一种重知识考核、轻技能考核的方式。校外阶段的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根据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单评价来完成,只是一种局限于形式上的考核。

3.考核主体单一

目前高职“外贸函电”课程对学生学习考核的主体比较单一。校内阶段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考核。他们对学生的考核有时主观性较强,甚至还包含了对学生的个人情感;另外,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真正意义上的外贸“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在校教师无法从行业标准中汲取好的经验来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考核;校外阶段的成绩也是由单一的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或领导来考核。这种主体单一的考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方案的具体措施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中指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行业评价制度。要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以能力水平和贡献大小为依据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因此,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应该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和导向,需要以外贸行业规范和职业考核标准为依据,把这些标准有机结合并充分体现在专业课程考核体系中。应改变传统的以终结性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构建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核体系,从而最终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目的。

1.考核结构合理化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因此,对学生“外贸函电”课程的校内考核也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按照科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能体现出职业能力素质的考核方案。比如在仿真的外贸工作场景中,分组让学生完成任务,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考核。校外学习阶段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态度纪律、工作表现方面的过程性考核。通过考核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素质。

校内学习的终结性考核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理论性闭卷笔试形式,应该与书面报告、口头报告和实操等开放式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课程考核构成参。

另外,应该把学生考取与“外贸函电”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外贸业务员岗位资格证书》和《全国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纳入本课程的考核方案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考核内容的扩展化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教学强调学生在“做中学”,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高职“外贸函电”课程考核内容的重点应放在过程性考核中。考核内容不但要包括理论知识层面,更应该注重行为表现、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等层面的考核。借鉴外贸企业员工绩效考核的主要标准,完善“外贸函电”课程的考核内容。这种全面考核强调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岗位能力、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必须向学生清楚地说明考核的依据、内容和目的,使学生能够充分按照考核标准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

3.考核主体的多元化

高职“外贸函电”课程校内考核必须改变以往由单一的任课教师考核方式,应该由教师考核、小组考核、学生相互考核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考核;校外考核也应该增加同事、部门团队和自评。多元化考核主体的考核方式。

这样的多元主体的考核结果更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另外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的学习并及时改进。

三、结语

高职院校应更加重视课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灵活的措施,在任课教师、相关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可行的、切合实际的高职课程考核方案,从而构建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企业的高度配合,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让企业积极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课程考核中来,才能制定出具有职业性的工学结合的课程考核方案,才能使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目标真正得到实现,最终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贤彬.多元化高职教育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J].职业与教育,

2011,(32):129-130.

[2]吴亚萍,周大农.“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教论坛,2010,(18):22-25.

[3]王婷.“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1,(32):67-69.

[4]陈移山.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J].职业教育研究,

2011,(7):14-15.

[5]余永亮,李友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法律文秘专业考试评价体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6):27-29.

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篇5

关键词:档案;教育教学;服务

学校档案是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做好中学档案工作,首先必须增强全员的档案意识。在教学改革、教育创新向纵深发展,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新形势下,规范地做好学校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校的做法是:一方面积极发挥原有的档案作用,积极主动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另一方面是充实档案工作内容,并改变档案载体,搞好电子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学校发展服务。

一、档案工作与学校同步建设

南中的档案是与学校建设同步的。从建校起,学校领导就把档案工作列入规范管理的重要部分。2002年2月学校从南坪商业中心搬迁至白鹤路时,学校的档案是用专车在两名保安和档案人员的护送下转移到新校的,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

南中综合档案室存有9大门类共4279卷(件)档案。为使档案工作健康发展,学校舍得投入人财物。一是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专、兼职档案员组成的档案工作队伍,形成了校领导挂帅、中层领导负责、各部门有兼职档案员的全员参与的工作网络。二是档案室规模扩大,由原来一间29平方米的库房兼办公室,增加到三间123平方米库房和办公查阅室分开;设备由多种木柜更新为统一的档案柜,增添了计算机、去湿机、空调、世纪科怡档案管理系统,投入资金近5万元。

为使档案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在南岸区档案局和区教委档案室的督促指导下,制定了《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员工作责任制》、《各处室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利用制度》、《档案室职责范围》、《档案鉴定工作制度》、《档案销毁制度》等规章制度、还编制了《南坪中学全宗介绍》等,建有一套较适用的检索工具,使档案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

二、发挥档案作用,为竞岗聘用做好服务

学校能快速发展,取决于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我校从1994年起在重庆市率先实行校内结构工资;从1998年起实行按需设岗、择优竞争上岗、一年一聘的聘用制,使教师和职工能上能下,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实施的校内结构工资和考核奖惩制,建立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

教育系统实行绩效工资,南岸区教委于2009年1月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为此,要先搞好教职工绩效工资的岗位聘任。为切实做好岗位竞聘管理工作,学校成立了竞聘上岗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并把档案员也加入到工作机构中。为此,档案室为竞聘岗位的教职工查阅档案找依据。档案室依据上级文件和学校的竞聘方案,建立了数据库,将每位教职工的档案信息一一录入计算机。为查准每位教职工的工龄、教龄、职称及评职时间,档案工作人员逐一查考人事档案;并从文书档案、教师业务档案依次查出任现职以来当班主任的年限、年度考核优秀次数,评先进的级别和数次,的级别、数量,优质课获奖的级别、数量等;在此基础上给每一位教职工统计出分数,此分数再与教职见面,少数教职工对分数有意见的再当面核查,个别老师的档案是查阅了五遍才核准分数;学校以此分数的高低作为竞聘绩效岗位级别高低的依据,并把岗位聘任的结果张榜公示,对此有意见的再核实。教职工对竞聘的岗位都心悦诚服,没有因此影响情绪没有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的这一做法,得到南岸区教委领导的高度赞扬并介绍区内的兄弟学校和外区的多个学校来南中取经。这就是档案为学校有效服务的有力证据。

三、利用档案信息,强化考核评价机制

根据《重庆市南坪中学教职工聘任制实施办法》,档案室将教职工在德、能、勤、绩等方面的考核全部归类放入教师业务档案。具体作法是:一是每学期从校长、教导主任到每位教师均有听课、评课任务,分别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教师轮流施教,及时交换意见,对教师的水平、特点、弱点等进行分析;二是每期召开学生和家长座谈会,倾听学生、家长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三是每学期在全校范围内发放问卷,对所有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调查,并逐一进行分析反馈。档案室把这些信息全部整理归档,作为教师考核评价重要依据随时提供给学校考核小组。在评价过程中,拿事实竞争,避免了领导的“印象”和同事间的“人缘”,用业务档案这把“标尺”去衡量和比较,在事实面前公正评价,减少了同事间的矛盾,为考核评价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档案开发利用,为教育教学科研服务

我校不只是创新档案工作方法,还深入开发档案资源,以编研成果为教育教学服务。几年来,我们编辑了《南坪中学全宗介绍》、《基础数字汇编》、《发文汇集》、《专题介绍》等编研资料近15种。

教育教学科研是学校档案开发利用的主体。学校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和论文评选活动,将教育教学论文、班主任工作经验论文汇编成《南坪中学教育教学论文集》和《南坪中学班主任工作论文集》。将它们分类归档,供新教师查阅借鉴。校长赵屏、范国强近五年有18篇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被评为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在校长和教科室的带领下,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氛围很浓;近几年学校共有232篇论文在全国、省、市各种刊物上发表、获奖;学校在此收获了不少荣誉,学校2007年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评为“学校体育科研一等奖”;教育科研成果多次获市区一、二等奖。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校的教育教学成果,为社会各界了解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五、利用档案资源,为建设校园文化服务

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篇6

关键词:“3+4”分段培养模式;计算机专业;转段升学实施方案

1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是在中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进行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江苏省、广东省、山东省、上海市等10几个省市已经在2012年启动中职与应用型本科“3+4”分段培养,很多国内外的教育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文献[1]指出要在中职升本科项目中明确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的错位发展,确定了以技术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践操作能力,培养“敬业、专业、乐业、创业”的高素质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2-3]。“3+4”项目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招生机制、转段机制、培养方案、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和尝试。

在国外,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升入本科攻读学士学位,甚至可以攻读硕士和博士,这样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美国以社区学院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和企业的关系比较密切,专业的设置是根据企业的需求,还有相关的董事会进行监督。董事会不仅起到监督的作用,还可以保证学院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美国有完备的学分认证系统,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德国主要教学模式有双元制,企业和职业学院进行合作,引入双元制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形成双元制业教育与双元职业继续教育体系,使得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进入高等院校[4-5]。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提出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继续教育、双元制高等教育的3级体系方案。澳大利亚推出taFe这一终身教育体系,公布全国统一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把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及高等教育各部门所颁发的资格证书纳入体系。回看我国的普高教育和中职教育,则发现长期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尴尬局面,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吸引力偏低,没有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2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

教师要立足“中职升本”教育的特殊性和培养定位,积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实施并广泛征集各方面的经验和建议。根据反馈信息,我们对计算机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的招生机制、转段机制、衔接机制、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计算机专业“3+4”分段培养模式。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方面。

1)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贯通以及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教师可对美德澳等发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贯通和衔接进行比较,分析各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实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从而为我国建构多元化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参考借鉴。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以校方为主,与企业取得紧密联系,根据企业需要设置专业。德国以双元制为主要教学模式,将卓有成效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与企业及职业学院合作,构建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双元职业继续教育的体系,为接受过职业教育的青年人提供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

2)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施。

教师可在“3+4”分阶段培养模式下,设置本科与中职无缝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等职业学校和本科学校共同讨论形成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计算机实践创新能力和较高社会适应性,能够胜任社会发展相关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3)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转段方案的制订与实施。

根据江苏省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南京晓庄学院组织合作中职院校,成立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具体工作部门;负责转段考核的领导、协调和组织实施并且共同研究制订转段升学考核方案,明确课程考试、过程考核、综合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4)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招生计划和录取工作的完善。

教师可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招生制度,将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纳入学校的招生考试规划中,扩大计算机专业“3+4”项目的招生规模;继续完善录取工作,招生就业处领导直接参与“3+4”工作小组,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和公开。

5)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教育研究和教学管理。

教师要加强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教育科学研究,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目前,“3+4”项目教育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都很不足,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需要积极推进职教科研机构、高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开展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育模式改革研究。

3计算机专业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模式的转段升学实施方案

3.1“3+4”分段培养模式的实施原则

(1)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的原则。转段升学考核要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考核内容要重点体现前段教育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要体现后段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保证培养的连续性、衔接性和贯通性。

(2)重点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原则。转段升学考核应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升学考试制度;要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重点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改革,着力加强学生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能力考核,探索推进文化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的融通。

(3)公平公正的原则。转段升学考核把促进公平公正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完善制度设计,强化信息公开,优化过程管理,切实保障转段升学的机会公平、程序公开和结果公正。

3.2“3+4”分段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

(1)D段考核工作在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由本科院校成立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转段考核、综合评价、面试等工作。

(2)各前段学校均要成立相应转段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转段考核的组织、协调和有关善后工作。转段考核领导小组由分管招生、教学、纪委工作的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

(3)各后段学校要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确保转段考核测试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各相关专业要按要求认真制订并及时公开考核具体工作方案,严格考核程序,严密组织考核各环节工作,及时公示考核测试结果。每个阶段的过程考核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应及时报本科院校备案;综合考核结果及时通知考生本人。

3.3“3+4”分段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内容

1)文化课基础考核。

(1)文化课程统考科目:语文、数学、英语。语文、数学、英语分别于第2学期末和第4学期末进行统考,统考一般由市职业教育教研室组织。

(2)文化基础课过程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学习期间各类主要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文化课课程学期或学年总评成绩不及格者,可在下一学期开学两周内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由学生所在的前段学校组织,非统考课程补考试卷由前段学校负责,统考课程补考试卷由市职业教育教研室确定,补考试卷难易程度与正常考试相当,不降低标准。补考成绩60分及以上者按60分计;60分以下者按实际成绩计。

2)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考核。

(1)每个专业确定1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装维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参加市级统考;特殊情况下也可由本科院校与市职业教育教研室联合组织。

(2)每个专业确定2门或2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参加本科院校组织的统考,专业核心课程统考时间根据教学计划确定。专业统考课程总评成绩要求达到70分以上。其他专业课程考核由前段学校自行组织,本科院校负责督查指导。专业课程过程考核成绩的认定标准参照文化基础课程成绩认定标准。专业课程总评成绩不及格者,可以在下学期开学两周内给予一次补考机会。非统考课程补考卷由前段学校负责,统考课程补考试卷由本科院校负责,补考试卷难易程度与正常考试相当,不降低标准。

(3)职业技能考核。至少获得1个本专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英语通过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B类考试或公共英语二级考试;计算机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或获得劳动部oSta中级操作员证书。

3)综合评价。

在全部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考试都合格的前提下,教师可对进入试点项目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①德育考核合格,占综合评价成绩的20%(前段学校负责);②专业实习成绩合格,占综合评价成绩的20%(前段学校负责);③面试考核成绩,占综合评价成绩的45%(本科院校负责);④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占综合评价成绩的10%(按普通高考要求,在第6学期的3月份到指定医院体检);⑤参加过1次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占综合评价成绩的5%(前段学校负责)。

进入试点项目的学生只有综合评价达到70分以上,方可转入本科院校就读。对于其中任何一项考核未达标者,如果学校下一届开设相同专业项目试点班,可转入下一届试点班学习;如果学校下一届未开设相同专业,则以中专学历毕业。

4结语

“3+4”分段培养模式以构建纵横贯通、立体型、高素质、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了“统筹规划,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探索系统培养人才体制,加快形成现代职业、学历一体化教育体系,系统化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增强了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输送功能,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琛,邓长辉,彭绪梅,等.技术本科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实践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8-11.

[2]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122-123.

[3]易丽.技术本科教育在“跨界”中寻求特色发展之路――技术本科教育发展论坛综述[J].职教论坛,2013(1):18-20.

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篇7

关键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思考与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专业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具体化为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得到运行和实施。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应该构建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的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与评价方式,需要组建的教学团队,教学环境等。只有厘清了这些问题与关系,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标准》才是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与标准。[1]

二、以校企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校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企合作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设计”的方法开发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学习情境的学习,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构建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获取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并获得完成相关典型工作任务的经验,更好实现培养目标。[2]

三、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课程门类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3-4个主要岗位得到专业核心课程5-6门;2-3个次要岗位得到专业拓展课程2-3门。[3]

四、根据人的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科学安排课程教学进程依据职业成长的逻辑规律排列课程序列,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的原则,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来安排教学进程。[4]

五、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提炼教学内容

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教学内容,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教师将其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教学化处理”。[5]

六、根据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实施行动导向教学

“理实一体”教学是一种教学形式,要实现这种形式做到“做中学”,“做中教”,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师按照工作过程,以“资讯(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方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获取信息、制定、实施、评估计划”这一“做”的实践,掌握职业技能,从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体系。[6]

七、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相结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

专业学习领域考核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项目考核(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7](期末按职业标准进行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8]

参考文献:

[1]李正;若干高等教育质量观述评[J];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01期2孙成娟;;培养创新型人才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改革[J];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2]智瑾;石常省;;高校创新文化建设之路径再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李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4]娄安钢;;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认识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S1期

[5]武铁传;;高校建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09年05期

[6]马宏峰;王永杰;;浅议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08期

[7]吴虹;;基于实践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09年07期

[8]刘历波,曹庆奎,郭延华;优化高校教育资源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3期

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篇8

论文摘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与核心技能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深入广泛的专业调研,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工作过程出发,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本位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竞争力。

“十二五”时期国家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正在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就业服务,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敬业创新的优秀人才。由于种种原因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往往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存在偏差,一方面有的专业毕业生过剩,有的急需人才缺乏相应专业的培养,出现“产销不对口”现状;另一方面毕业生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其就业岗位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与职业岗位进行很好的对接。

我校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高职示范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重点示范建设专业之一,在示范和后示范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过程中非常重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审定,把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和打造专业特色作为重点,以对接产业为切入点,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1通过专业调研明确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1.1深入市场调研分析人才需求

人才需求分析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通过制订详细的调研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深入和广泛的专业调研。“走出去”就是分批派出专业调研组到相关企事业单位、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请进来”就是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能手到学校进行研讨。了解毕业生在哪些单位、哪些岗位从事哪些工作,这些岗位需要什么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了解专业发展状况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要求,以及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等。针对调研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找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从而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与质量标准,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1.2面向就业岗位和职业证书要求准确把握进行专业定位

通过专业调研汇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分布来看,近50%的学生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工作,近30%的学生从事电工、电子类产品质量检验监督等工作,有近15%的学生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其余5%的学生从事产品销售或其他工作。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要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专业职业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法律意识的高技能人才。由于行业准入制度对职业资格证书的严格要求,毕业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获取对就业有帮助的一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如电工上岗证、电气设备安装工证等。

2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1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置专业核心课程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调查入手,广泛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企业兼职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及家长的意见,对专业主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剖析,得出工作岗位的业务范围,通过归纳得出相应的工作领域,并转换为对应的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如“工业自动化工程师助理”工作岗位的职务范围是从事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设计、选型、系统编程、系统集成和维护等工作,其工作领域为电气工程制图、成套电器控制柜安装调试、plc自动化系统设计和维护,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及维护、工控网络设备及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在课程设置中转换为相应的核心课程。

2.2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构建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的工作过程,分析学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任务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突出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从知识、能力和态度3个方面,设计“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模块式专业课程体系。由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等模块组成专业课程模块。使之具备:基础性—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针对性—以职业核心技能课程为主干,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实践性—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实用性—技能训练针对学生的岗位设置;拓展性—相同专业不同岗位能力的培养,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2.3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项目化课程

对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打破传统学科性“理论+实验+实习”的课程体系结构,把围绕核心能力培养和职业适应性的原有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结构,确定了本专业7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4门职业拓展课程,不再单独设置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项目化课程标准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教学内容中精选实际工程案例并经教学化处理形成学习型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对应的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点、技能要求融入到各个项目和任务中,并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融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3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的创新教学模式

3.1灵活、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组织设计

在教学设计上采取“3+2+1”的教学组织形式,第1~3学期主要学习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技能基本课程,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融入基本职业技能训练,学会表达、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方法,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第4、5学期安排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组织开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使学生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第6学期进行毕业前的综合职业技能实训,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习结束后完成论文撰写及答辩,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不仅易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而且易于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融入社会。因此,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应贯穿、覆盖适应社会能力、职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

3.2贯穿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式课程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以校内学习为主,采用“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精讲多练。实践教学中将“指导书”更改为“任务书”,采用“实践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方案设计、仪器设备选择、制作、测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感知体验、观察探究,在培养职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独立思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实行分段集中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实训室以单班为单位采用项目化课程组织教学,如2010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4个班在同一时间分别进行4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根据学期教学计划每门课程4~5周,依次轮换。课程教学在实训室以学习型项目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经过强化实践训练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学、练、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实现职业(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3“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考核方式

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考核以校内为主,引入国家职业核心能力测评标准,主要考核“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数字应用”等6项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以校内考核为主,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也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专业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考核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采用“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方式。课程总成绩由课程考核成绩和技能认证成绩两部分组成,二者各占一定的比例。课程考核采用百分制按项目分别考核然后汇总,每一个项目均从知识、技能、态度3方面考核,知识考核重在考查知识的应用和相关的操作规程,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态度考核则重在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评价。职业技能认证有理论和实操两部分组成,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另一种是课程结束后,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考核。

4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经过几年的重点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也积累了一些建设经验。深刻体会到专业建设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只有深入企业,才能了解企业的需求,把课程体系切实融入职业岗位要求,将专业技能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将考核与评价和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戈平.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62-63.

[2]李斯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厘清的若干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7-9.

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篇9

文章在探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内涵基础上,对《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理念引入到《营销策划》教学改革中,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与设计。

[关键词]

工作过程;教学改革;营销策划;真实项目

在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营销策划活动成为现代企业一项非常重要的经营活动,为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国内很多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营销策划》课程,但由于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使得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与企业营销策划工作岗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改进《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活动,以适应企业对营销策划人才的要求就成为各个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内涵

根据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以劳耐尔(Rauner)教授为首的职业教育学专家的研究,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是在德国“双元制”教育改革中产生和发展的,也是在行动导向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托,按照工作岗位行动领域设计教学内容及设计学习情景,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职业行动中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同时,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根据相对稳定的工作活动内容来设计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而且还要面向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职业工作过程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符合时展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开始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新思潮。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院校在理论和实训等课程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

2当前《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营销策划》课程是在中国很多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是一门将《市场营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实企业营销活动相结合的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这门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的市场营销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企业营销活动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帮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企业有关营销策划岗位的工作。但目前很多学校在《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应这门课程的要求,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营销策划》是培养理论应用的专业技能课,它的先导课程是《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学》是学习营销理论的专业基础课,它与《营销策划》课程之间的关系是理论课和与之对应的技能课的关系,因此它们理论上的主要内容是雷同的,例如两门课程主要内容都是探讨目标市场营销战略(Stp)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4pS)。不过,同样的内容,《市场营销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营销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营销策划》的主要任务则是把前者的基本理论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但在目前很多《营销策划》的教学上,并没有很好的处理两者的关系,过于注重对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创造性运用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方面,这种教学目标的迷失导致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市场营销学》存在很大程度的雷同,等于让学生重修一遍《市场营销学》,背离了开设《营销策划》课程的初衷。

第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方法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营销策划能力。传统《营销策划》课程大多采取讲授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这相对于其他很多理论课程而言确实强调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也确实更能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了教学双方的互动,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目前我们很多课堂案例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们使用的大多数案例都是一些国内外具有代表性企业的经典案例,这些案例都是过去的案例,不代表能符合现在很多真实企业的需要;其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始终是站在以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方向上来选择案例分析案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路,容易将其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框架内;最后,由于学生缺乏与案例相关的行业或从业经验,案例往往仅仅被学生当作具体的实例来进行问题的分析、总结,这对知识的学习理解是蛮有意义的,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所起的作用却是非常有限的。当然,意识到传统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营销策划能力的局限性之后,这几年很多高职院校开始采用项目教学法,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项目的来源很多是虚拟的,或者干脆是直接将传统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改为项目,这种教学方法其实是披着项目教学的外衣行传统案例教学的实,依然是一种相对封闭式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理解真实的营销环境与任务,无法验证各种不同方式营销策划方案的结果,使得营销策划工作的学习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或虚拟上,而不是真实的行动上。这也就很难从根本培养学生真实的营销策划能力。

第三,《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考核方法无法配合推动学生营销策划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教学考核方法是一个指挥棒,它可以左右学生的兴趣点与努力方向,可以激发也可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营销策划》课程考核方法以教师为主导,缺乏学生自身的参与;考核对象以知识为中心,缺乏对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的考核;注重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这种考核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视野跳不出传统理论知识学习的局限,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到企业真实营销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无法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营销知识解决营销问题的综合能力。

3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论并结合企业营销策划工作岗位的需求,借鉴当前各个高等职业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经验,我们可以从《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以解决当前《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一,《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建立在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需求上面的。《营销策划》课程对应的是企业营销策划方面的工作岗位,初始岗位是策划助理,之后是策划专员、策划经理,最后到营销总监等高级别的岗位。《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应该帮助学生能够满足策划助理岗位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提供一种知识和能力基础使学生有一种从策划助理晋升到策划专员、策划经理的可能性。根据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营销策划岗位的深入调研,我们发现虽然不同行业不同公司对营销策划岗位人员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有一些核心的要求是共同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对生活充满热情,有创造性思维;②有良好的沟通、协调与团队合作的能力;③有一定的营销实践经验和丰富的营销知识;④能够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⑤能够撰写严谨、规范、可行、有创新性的营销策划案;⑥能有效参与或指导营销策划案的实施。根据企业对营销策划岗位人员这六方面的共同要求,《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素质、知识、专业能力三个层面的目标,其中第①、②点即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素质目标,第③点即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第④、⑤、⑥点即为《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的专业能力目标。同时,基于《营销策划》课程作为专业技能课的定位,而且有《市场营销学》等先导课程,因此《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专业能力目标为主,知识目标为辅,同时兼顾素质目标的培养。

第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工作过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匹配,其要点是立足主要的工作任务,以“够用、适度”为原则,从“简单到复杂”选定特定的学习内容,构建一系列行动化学习项目。在企业的营销策划工作中,尽管具体的工作内容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有一些不同,但基础的工作内容是接近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既包括常规的市场情报的收集,也包括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的市场调研;②为解决专门的营销问题,抓住可能的营销机会,形成专门的营销策划方案;③与相关部门合作执行相关营销策划方案;④对营销策划方案执行效果进行评估等。根据工作过程理论选择教学内容的“够用、适度”为原则,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以下行动化学习项目:①营销调研方案的设计与执行;②销售促进策略与方案编制;③广告策略与方案编制;④公共关系方案策划;⑤新产品上市方案策划;⑥企业形象设计与传播方案编制六个项目。

第三,《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方法。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主要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与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所组成,工作过程导向倡导的基本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开始在很多院校《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试用,但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学生的营销策划训练只是停留在书面上或虚拟上,而不是真实的行动上,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真实的营销策划能力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构建一种以真实项目教学法为主,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为辅的营销策划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的核心就是依托企业真实营销策划项目进行营销策划实践教学,通过完整的企业真实项目将整个课程教学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营销策划理论与真实企业营销实践相脱节的难题,构建一种能突显,并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真实营销策划体验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自主的将所学市场营销知识转化为实际营销策划工作,培养学生综合的营销策划能力。以真实项目教学法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实施步骤:①在本课程开课第一节教师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这种教学法,初步营造一种真实工作氛围,然后采取抽签分组的办法分组,4~5人一组把班级划分成若干个策划团队。②教师把真实企业要解决营销问题转化为策划项目,并把项目中的企业基本情况、营销现状,主要问题与要求,形成项目文案发给每个小组,进行策划。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选择的这些真实的企业营销策划项目必须有代表性而且难度适中,同时选择的企业应该愿意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支持,教师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基地,为学生寻找真实的营销策划项目。③安排学生到相应企业进行参观和调研,邀请相应的企业营销部门负责人就企业的营销情况、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等与学生进行交流,进一步明确企业要解决的营销问题和要求。④各个策划团队开始设计营销策划工作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明确策划问题、市场信息收集与调研、市场环境分析、目标市场营销策略分析、营销组合策略设计、营销创意方案设计六个步骤。⑤各个策划团队按照设计好营销策划工作过程开展营销策划工作,并最终形成营销策划案。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引,同时为学生与企业的互动提供支持。⑥组织营销策划案的答辩会,各个策划团队把营销策划案转化为ppt进行答辩,答辩评委由企业营销部门负责人、教师、各个策划团队代表构成。答辩结束后,由企业营销部门负责人和教师分别对各个营销策划方案进行总结和点评,同时在答辩中表现最优的方案将按照企业营销负责人的意见修改并转为企业解决该营销问题的方案,由企业组织设施并将结果反馈给同学们。

第四,《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评价。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伴随着考核方式的改革,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评价中,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为中心,过于注重结果性的传统考核方法。建立考核主体多元化,以营销策划能力考核为中心,知识考核为辅;过程性考核为主,结果性考核为辅;实现多元化与多角度的360度考核方法。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即考核主体由原来的任课教师变成了任课教师、学生本人、团队其他成员、非团队成员以及企业营销部门负责人等,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教学活动进行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的考核。以营销策划能力考核为中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将所学营销知识转为实际营销策划工作的能力。过程性考核可以把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他人沟通与协作精神,对营销知识的领悟、掌握与应用,以及工作过程的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4结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真实的企业营销项目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营销策划实践活动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改变了传统《营销策划》课程教学中,实践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无法真正落地的问题,为学生全面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同时这种教学改革给当前院校的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拓展了院校校企合作新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政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8).

[2]杨慧.基于任务驱动与团队项目教学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研究[J].职业教育,2015(10).

[3]张翔云.创新能力视角下专业技能课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市场营销策划课程为例[J].广西教育,2014(5).

[4]卢莹.基于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法在《营销策划》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4).

[5]谭属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质疑[J].高等教义研究,2010(4).

教职工工作考核方案篇10

结合我院教改及师资队伍现状,制订了《制定xx—xx学年度人才引进方案》,通过前程无忧、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各高校就业网等渠道招聘信息;选择东北五校、山大、山师、山建筑、海大等部分重点高校参加其校园招聘会或举办专场招聘会;有选择的参加了济南、青岛人才市场招聘会。

认真完善招聘流程,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简历,及时审阅、筛选简历,对符合要求的简历尽快送用人部门再审核;二是及时组织试讲,尽量减少因时间过长导致的人才流失;三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招聘工作记录,如各部门收取简历总数、同意试讲/面试人数、合格人员名单等信息均建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以便查询和分析。

截止xx-3-4,我院共收到简历5386份,同意并通知试讲727人,到校试讲276人,同意录用79人,已签协议51人(附表)。招聘任务完成过半。

(二)新进人员接收工作:

为完成学院本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做好新进人员接收工作,本学期主要完成了学院引进人才信息上报;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改派、二次派遣、落户及外地在职人员的引进;全院劳工合同的新签、续订、招工表劳工合同的整理归档四个方面的工作。截止xx-12-29,已办理完毕32位省内外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协议书。

(三)档案管理工作:

为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人事科在完善纸质档案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了教职工个人电子档案。同时,通过多次与学院网络中心沟通交流,人事管理软件开发工作基本结束,基本信息登陆完毕即可使用。

(四)其他日常工作:

坚持周一工作例会及每周工作总结、汇报制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及理论、政策水平,明确了工作分工,增强了工作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很好的效果。组织了暑假管理干部培训班,收到较好效果。完成了行政部门科室设置及科长考察、任命工作。对个别违纪人员分别作出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及解除合同等处理工作。此外,在新进教职工接收、调动、请销假与离职管理、科室间协调等方面,人事科各位老师也做了大量工作,基本按要求完成了工作。

(五)认真完成了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师资科

(一)教师培训工作:

本学期师资科工作以教师培训工作为重点,逐渐探索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师培训工作。

1、进行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

在骨干教师培训上,探索尝试,组织参加了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共有16名教师参加,教师反馈效果极好,相关总结已交学院。

2、组织新教师参加省岗前培训

本学期省岗前培训工作于8月22日-8月27日进行,我院共参加教师100人,89人取得合格证书。

(二)教师考核工作、辅导员考核工作

为做好教师考核工作,本学期对现实行的教师考核办法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方面征求意见建议,了解了教师的考核办法执行现状,教师考核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收到较好效果。

同时对重新修订的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

对外聘教师和校内兼课教师亦进行了综合评议。

(三)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本年度经过审查,共有82名教师获得高校教师资格。顺利完成其他职业资格的审核报名工作。

(四)教师进修。完成了教师在职进修的审核和管理工作,xx年共组织23名教职工进行了在职进修,收到较好效果。

(五)教师的转正定级工作和教育人才考核工作。

本学期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初级确认24人。包括教师、实验、图书资料、工程四个系列。其中助教16人、助师4人、助工5人和助管1人

本学期按规定适时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职称确认工作,共确认26人,均为讲师。

本学期完成上级年度考核334人

(六)职称评审工作。xx年1月4日我院召开xx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会议。共46人参加职称评审,通过37人。此项工作正在备案整理中。

(七)外联工作。完成3位台籍教师及6位外籍教师的出入境管理、专家证办理等外事工作。

(八)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工资科

(一)完成了收集、核实各部门考勤及相关资料(假条、新进及离职员工信息表、后勤各种情况报表)核发全院教职工工资的工作;

(二)完成了专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发放工作(包括上课课时费、公选课时费、重修课时费、实验课时费等)。

(三)完成了全院教职工个人所得税从网上申报工作;

(四)完成了全院教职工的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的缴纳及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