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优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2:06

建构主义优缺点篇1

一、建构主义视阈下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建构主义视阈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自主发展形成专业自我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主动建构,引发内在认知结构变化的过程。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幼儿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主动认知的参与下,通过个体知识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不断定位发展目标、优化发展策略、建构个人专业知识,形成独特的专业自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幼儿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1]。

二是教师间合作形成群体合力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基于一定的情境,就事物对象和思想观念的意义与他人协商共享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幼儿教师通过与专业同伴组成学习共同体,运用文字、语言、信息技术等表达符号,向他人传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共享同伴的经验及成果,产生新知识,促进共同价值观及教育理念的形成。幼儿教师间平等、共享、开放的合作关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三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教育智慧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不断变化的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那么,幼儿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就是其专业发展的平台。他们通过探究性实践与反思来寻求问题的解决,通过关注自己与他人间的认知冲突来检验、修正、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从而获得教学智慧。幼儿教师的日常实践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

二、建构主义视阈下

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很多农村幼儿教师对当下的教育理念仅限于有所耳,并未深入领会其实质与要领,也没有真正用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缺少对最新教育理念的需求,认为做好日常工作最重要,缺少反思与总结,出现了理念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另一方面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幼儿园教师缺乏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致使教师接触新教育理念的机会较少。

2.专业知识欠缺。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经常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幼儿教师不单对书本上的知识烂熟于心,还要有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结构。而绝大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仅在学历上达到了相关标准,但用于日常教学的专业知识较欠缺。

3.专业技能较低。农村幼儿教师在组织教学、反思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较低。具体而言,不善于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已有经验来组织教学,只是简单呈现课本知识,课堂教学设计兼顾不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大部分教师忙于不停地教授,缺少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总结、提炼,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没有充分利用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

4.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农村幼儿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缺少明确的发展目标与规划,也缺少竞争意识及创新精神。另外,由于参与专业提升与教研活动往往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且在短期内很难看到预期成效,所以他们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

三、建构主义视阈下

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培养农村幼儿教师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强调教师的主动性是其专业发展的前提,因此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使其对幼儿教育保有长久的关注力和兴奋点。要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制定个人成长计划,使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活动,并在新旧知识与经验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由生存型到发展型的突破。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适宜的指导,激发他们专业发展的热情。

2.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建构主义理论主张学习者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因此构建具有相似教育理念和价值准则的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强共同体内的交流互动,开展专题学习、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教师及时总结、分享工作中的收获与体会;充分发挥好专业水平较高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观摩教学、分享经验等潜移默化地带动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成立乡镇、村各级教研网络,找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专人的组织下开展学习与研究,在合作中促进相互间的成长;加强邻近村镇间幼儿园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观与观摩的方式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与互补。运用QQ群、微信群、微博等网络互动工具为广大教师搭建交流平台,使教师在交流互动中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与价值准则的优化。

3.开展有利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可以获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引导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关注与研究,并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反思、改进、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应根据地方特色以及教师们的实际需求,开发适合内部教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训体系,并开展专题培训与研讨。

《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需要我们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调动他们的主观愿望,使他们在与他人的合作与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优缺点篇2

一、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

近年来,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仪器设备配置、教育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但是,无论是办学条件的改善,还是推动教育内涵发展,都需要政府责任的落实,需要政府行为的到位,需要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鼎力支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要建立起“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区政府的责任,建立推动有力、检查到位、考核严格、奖惩分明、公开问责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责任机制,促使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职责,加强对区域教育资源以及优势学校和薄弱学校资源的统筹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确保办好每一所学校,全面落实均衡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加大教育投入,这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在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办学基本标准后进行。而标准化学校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薄弱学校的改造,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否则,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我省各地还存在不少D级危房,个别县区校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音体美卫器材、图书资料、电教设备依然短缺,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还不达标。要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欠发达的县区压力非常大。因此,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除县区政府严格落实法定的“三个增长”要求、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落实项目配套资金外,还需要国家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中央、省级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切实保障均衡发展必需的经费。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教师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没有教师队伍的均衡就没有教育平等。近年来,各地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理顺“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畅通教师补充机制稳定并扩充教师队伍。同时,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和学科性结构短缺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农村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体、美学科普遍缺少合格教师,教非所学问题比较突出。笔者认为:第一,应在引进、调配教师等方面制订倾斜政策,以尽快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第二,以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为重点,完善优秀教师支教制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和定期交流制度,做好对口帮扶工作。要安排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提高其业务水平。第三,要优先保证农村学校能够补充到高素质的新教师,新招聘的教师优先安排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任教。第四,要结合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调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第五,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实行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加快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步伐,在职称评聘、评优选先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教师在农村安心从教。

建构主义优缺点篇3

简而言之,学习就是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之间的相互作用。新知的学习是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使得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并获得更新。在新知的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否完善,建构新知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经验是否充足,往往就成为学习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的使命就在于精心创设情境,把学习者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集中起来,并适度补充相关知识经验,为学生建构新知创造条件,并且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新旧知识,为学习者从旧知到新知搭建桥梁,帮助学生成功建构新知。

了解知识建构过程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高一线教师创设情景和设计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试举一例,谈谈自己对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方面的体会。

案例:笔者上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二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纸的发明”一目时,采用了以下设计:

创设情景:教师展示早期书写材料竹简和布帛的图片:

大家观察图片,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竹简作为书写材料有哪些优点?和纸作为书写材料相比,存在哪些缺陷?

(停顿1分钟)

林友辉:竹子在我国分布广泛,取材方便;竹子质地软,可以根据需要剖成需要的形状。

师:讲得好!他从取材是否方便和加工的难易程度两个方面总结了竹简的比较优势。

刘慧慧(举手):竹简细长,字又小,可以写更多的字;很多竹简用绳子串起来,书写面积更大。

张立峰(举手):竹简串起来,顺序不易搞乱,易于检索。

赵三多(直接站起来回来):竹简价格便宜,使得更多人能用得起,有利于文化知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

师:大家有这么多真知灼见,我非常高兴。几位同学分别从取材、质地、经济、安全、检索、书写面积、文化普及等几个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看得比较全面、细致,我希望大家能够再接再厉。现在我们想想,竹简作为书写材料存在哪些缺点?

张畅伟:竹简比较重,携带不易。

黄晶:竹简不容易保存,容易腐朽,且易被虫蛀。

陈辉:竹简和龟甲相比要便宜,但是砍伐、加工也比较费时费力,因此价格不菲,不利于文化广泛传播。

师:三位同学的观点切中要害,竹简不利于信息的持久保存、携带不便,价格不是很低廉,不能够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记录信息的需要。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奏章所使用的竹木简片竟重达1200斤。大家想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竹简用作书写材料不够方便。

师:对!学富五车的故事大家知道吗?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惠施,很有才学,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当时的人们主要用竹木简作为书写材料。

师:现在我们观察图片,谈谈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优点和缺点。

屈蕊艳:帛比较轻盈,色彩漂亮,让人赏心悦目,但是成本和价格很高,不易于广泛使用。

师:很好!刚才我们讨论了龟甲、竹简、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优缺点。现在我们阅读课本第28页,看看纸是怎么样发明和改进的,结合经验,体会纸作为书写材料的优点。

(学生阅读教材)

冯一晨:西汉早期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更加实用。

陈也:造纸的原料多是布头、树皮、杂草,取材广泛,且价格低廉,可以大量生产,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洪莎莎:纸比较轻便,易于携带;表面平整,便于书写;可用面积大,能满足大量记载的要求;薄,易于收藏。

师:很好。三位同学从成本、价格、书写面积、生产等几个角度对纸的优点进行了全面总结。简而言之,从龟甲、竹简、帛到纸的发明,我国古代先民进行了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渐突破了文化传播的书写材料的瓶颈,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建构主义优缺点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缺失 制度安排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在我国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趋向多样化。但是,在现阶段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金融支持与金融服务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相对落后于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的资金“瓶颈”。这种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使农村陷入了一种“资金少——效益差——农村贫困——资金更少——效益更差——农村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当中,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使得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缺乏金融支持而无法正常启动。

一般认为,农村金融支持的缺失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密切相关,但从理论上讲,相关的制度安排不合理以及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制度经济学认为,金融制度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其产生与变迁既不是随意的,也不是按照某种意志与外来模式人为安排的,它并不仅仅是一种有形的框架,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演进过程的结晶。也就是说,我国农村金融扶持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制度因素引起的。因此,中央连续5年的1号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提出要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一种既能弥补“市场失灵”,又能避免“政府失灵”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农村,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结构优化、产权明晰、机制完善、监管有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

一、国家或政府层面

首先,应该完善农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支持的制度环境。-_一方面,根据农村金融的特点,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一是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发展实际,尽快制定出台专门的农村金融服务法、农村金融监管法,如《农村金融法》或《农村合作金融法》等,就农村金融性质、法定存款准备金、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使各种合法资金放心进入农村金融组织,结束农村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参照《公司法》和《商业银行法》经营管理的无序局面;二是借鉴国外的实践,制定有关支持或鼓励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如《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农业保险法》等,支持农村金融的发展;三是要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为农村金融的良性运转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地方政府要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其次,国家和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担保和失信惩罚机制。一个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因而要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建立起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政府要带头讲诚信,提高行政的公信力;另一方面,政府和司法机关要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列为政绩考核指标,以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农村信用环境工作机制。此外,工商、税收、金融、司法、新闻媒体等有关部门要联手打击逃废债务行为,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对失信者进行严厉惩罚,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另外,国家还应该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包括农村土地产权政策、财政金融政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等改革,比如构建农村金融财政补偿机制和税收优惠机制等。

二、金融机构层面

(一)正规性金融层面

我国农村地区的正规性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农村信用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和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即农业发展银行。由于他们各自的立足点不同,因而应该根据各自的业务重点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第一,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农村信用社支农地位不动摇。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激活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金融纽带的作用,真正成为服务“三农”发展的社区性金融机构,但目前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出现了“去农化”倾向,有着强烈的商业化趋向,主要表现在“合作”性质退化,“商业”性质增强。因此,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务必坚持“三农”方向,防止“去农化”,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能动摇。当前要着力抓好法人治理结构和机制建设,大力抓好经营和发展,壮大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

第二,大力推动商业性金融立足农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大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将从农村市场全面退出,应该通过市场化手段发挥支农作用,在农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即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发掘优质客户,并根据农村市场的特点,积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开发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存、贷款种类,在支持“三农”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盈利目标,开拓经营范围。

第三,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强其“三农”服务功能。一是对农业发展银行重新定位,将其营业网点铺设到县级及中心乡镇,并延伸服务对象,在做好传统的粮棉油购销储备信贷业务的同时,应适当拓宽业务范围,积极介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金融业务,办理其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转贷、委托业务,开展形式多样的支农活动,探索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新路子。二是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将开发性金融推进到“县域经济”和“三农”领域。进一步扩大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的功能,使国家开发银行能够参与“三农”开发,发挥开发性金融的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

第四,加快邮政储蓄机构的改革,组建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目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被批准筹建,其业务重点将是面向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构主义优缺点篇5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师;学生;建构主义;奥苏贝尔

中图分类号:G6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4-0220-02

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刨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才。这是因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这种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就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众所周知,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多年来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导致绝大部分教师不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这就为行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特别盛行。由于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基底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中美两国学生不同特点的对比,看到了这个严酷的事实。他们指出,美国学生在上课时可以随意打断老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国家,除非老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容许学生这样做的,学生也决不敢这样做。其结果是使中国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和美国的同类学生相比,从总体上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明显不如对方。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不仅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可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上述要求而提出来的)。因而很自然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目前常用的自主学习策略有“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自我反馈式”和“启发式”等多种。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由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所以上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正是建构主义理论本身优缺点的具体体现,在我们应用与推广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2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则比较复杂,因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从17世纪30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9世纪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二十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加以改造。提出一种新的五段教学论寨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

用巩固、检查效果),赞可夫的“发展观”(认为教学不仅应当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即儿童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最优化”是指要从实际情况的具体条件出发,确定效果和时耗的双重质量标准,选定最佳教学方案,按照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进程,以期达到最大效益。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以及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认为不应强调增加教材的量,而应按照学科内容自身的体系结构即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加涅的“联结一认知”学习理论和他的“九段教学法”,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等等。

综观上述,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有关的众多理论,尽管其中每一种都对这一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真正能作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对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给以全面支持的恐怕只有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这是因为,学习过程既涉及认知因素,也涉及情感因素。因此,若要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给以全面的理论支持,必须既研究认知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又要研究情感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为了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最好还能在上述两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可以付诸实施的有效教学策略。按照这样的要求,再来看看上述各种理论,不难发现,其中有些理论完全没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如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理论),有些虽然考虑了认知因素,但对认知学习理论的坚持不够彻底(如加涅和布鲁纳的理论),其它或是对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重视不够,或是未能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只有奥苏贝尔对这三个方面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重要成果。因此我们认为,以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作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恰当的(但是并不否认、更不排斥其它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也能对这种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提供支持)。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内容较丰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

建构主义优缺点篇6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控制措施

引言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混凝土检测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关键,无损检测在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测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目前的混凝土强度无损检测方法有很多,每个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在选择时应该首先弄清这些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然后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技术进行比较,再选择技术,以提高检测效果,保证混凝土质量。

1混凝土无损检测的重要性分析

1.1混凝土无损检测的含义

顾名思义,无损检测就是指在尊重混凝土原结构的条件下开展的一系列检测活动,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查清混凝土的强度值和是否存在缺陷。混凝土无损检测包含很多内容,传统的检测仅仅是查找混凝土检测是否存在缺陷,而目前的检测技术不仅包括检查缺陷,还要对混凝土的各种性能进行评价,这就使得混凝土无损检测更加困难,对于检测人员的要求也更高。

1.2混凝土无损检测原理

混凝土无损检测依据较多,具体来说,对其的原理解释如下:假设钢筋中存在一个变阻抗面(图1),介质上部的波阻抗为z1=1v1a1,下部的波阻抗为z2=2v2a2,当钢筋端头受瞬态冲击作用后,引起钢筋头质点的振动,并以应力波的形式向钢筋底部传播,波传到变阻抗界面时发生反射和透射,根据连续条件和动量守衡定理,可得反射系数R和折射系数t为

式中ρ1、a1分别为介质上部的密度和横截面面积;2、a2分别为介质下部的密度和横截面面积;v1、v2分别为波在介质上部和介质下部中的传播速度。对于被锚固的钢筋,在锚固段的上界面,可近似地认为钢筋轴向广义波阻抗增大,故R>0;在锚固段的下界面,可以近似地认为波阻抗减小,故R0。

1.3无损检测的特点

无损检测之所以能够在混凝土结构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是由其优点决定的,具体来说,无损检测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适用范围广泛,无损检测能够应用在新旧建筑中,适用性强。第二,检测工艺简单,检测效果好,无损检测只需要在建筑表面进行检测即可,能够准确检测出混凝土结构的各种指标。第三,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过程中不会给混凝土带来很大的影响。

2无损检测技术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目前,混凝土无损检测的重点包括强度检测和缺陷检测,目前,强度检测技术已经日益成熟,而缺陷检测的起步较晚,技术还不够完善。

2.1强度检测

混凝土强度检测主要有三种方法,具体来说,有:

2.1.1非破损法

非破损法以不破坏混凝土结构为例对混凝土进行检测,它通过对混凝土结构中的物理量进行检测,然后推算出混凝土的强度。我国常用的非破损强度检测方法之一就是回弹法,回弹法就是利用弹簧弹击混凝土结构所得的反弹力对混凝土结构进行的检测一种方法。除了回弹法外,还有超生脉冲法、散射法等等。非破损法的优点就是施工工艺简单,且成本较低,缺点就是其检测的准确性较低,检测结果对于混凝土结构的物理量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当混凝土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则需要调整检测方法。

2.1.2半破损法

半破损法应用时不会给混凝土结构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会给混凝土造成局部破坏,或者是直接钻取芯样进行检测,它是通过对混凝土局部进行检测的方法来检测混凝土整体结构强度的。钻芯法是一种常用的半破损方法,它通过机械设备在混凝土强度中钻取样本,然后再通过加压破坏的方法计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相对于非破损法半破损检测方法的精确度更高。除了钻芯法之外,半破损法还有拔出法、射击法等等。半破损法的优点是精确性较高,缺点是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的破坏需要修补,因此,这种方法不适合大面积的全面检测。

2.1.3综合法

综合法就是综合两种以上的方法对混凝土的结构进行检测,由于综合法能够有效发挥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点,避免检测方法的缺点,因此,检测效果较好。因而,其也是混凝土结构检测的未来发展方向。例如超声回弹综合法和回弹钻芯综合法和超声钻芯综合法等。

2.2缺陷检测

缺陷检测是混凝土结构检测的另外一个重点,其技术还有待完善,因此,但是其应用范围相对广泛。缺陷检测是一种新兴的效果较好的缺陷检测方法,目前,缺陷检测的方法有很多,如超声脉冲法,脉冲回波法,雷达扫射法等等。各种混凝土结构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适用和使用于:1)超声脉冲法主要对特殊结构物(如球罐等密闭容器、路面等)进行检测。2)脉冲回波法用于检测较大的构件(如深度达数十米的基桩)十分方便。3)雷达扫描法适用于道路、机场等结构物的大面积快速扫测。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方法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可以预测无损检测方法的应用前景也是非常广泛的。目前,我国在混凝土无损检测方面的研究和投入还不够,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的总结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法,优化工艺措施。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优缺点篇7

[论文摘要]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创新群众工作,要实现群众工作的观念创新、制度、机制创新和能力创新。

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解决当前我们党群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群众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首先,群众工作是有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性工作。社会和谐的根本标志是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群众工作,可以掌握和疏导群众情绪,了解并引导人们的思想动向,把握社会心态及其变化,这些对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利用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有机结合起来,把群众工作寓于民主化、法制化手段解决认识、处理、调解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过程中,就能够及时地掌握社会矛盾、防止矛盾的激化,正确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其次,群众工作是实现社会和谐与提高和谐程度、和谐水平的重要基础。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实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主体。把党的群众工作与党的执政方式、制度建设和治国方略、治国机制结合起来,通过发挥群众工作联系广泛性的优势,可以联系执政党与参政党及各阶层、各行业、不同利益群体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使之在平等对话、共同协商、感情交流中实现社会的整合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有机聚合。这不仅对于维护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而且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的和谐程度与和谐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再次,群众工作是促进发展、保障和谐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社会,是各种社会合力作用的结果。群众工作是激发主体活力的工作,是调动主体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工作,是实现社会活力、形成动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的工作。一方面,群众工作能够极大地组织、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开发社会发展的主体活力、动力之源。另一方面,群众工作又是优化社会组合、协调社会要素的工作,它能够实现社会要素和社会系统的优化组合和良性互动,形成和实现社会发展的动力、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

二、党的群众工作现状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它在民主革命中作为党的根本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承认群众工作是我们当前工作的薄弱环节。目前,我们党的群众工作现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极不适应。

首先,对群众工作在执政党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一是人们仍然只是从优良传统的意义上理解和认识群众工作,这显然是十分不够的。二是从工作方法、手段的意义上理解群众工作,没有从事关执政基础的意义上理解。群众工作之于共产党执政,特别是有效执政和成功执政,应当是基础和第一位的,是目的、归宿,也是贯穿始终的过程。三是没有与共产党的执政职能和任务结合起来认识。有些人把群众工作看成外在于共产党的执政职能和执政任务的形式和活动,成为“作秀”表演和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没有渗透贯穿于执政党活动的全过程。四是没有认识到群众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党的一些干部,没有把群众工作看成发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治理社会主体作用,实现党群联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执政活动。如此等等。

其次,群众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不适应。一是我们过多地沿用了传统的群众工作方式。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的群众工作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已经不适应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要求。二是缺乏与政治文明建设结合的、并与此相适应的群众工作的机制方式。缺乏使群众工作有力有效的机制方式,如缺乏领导和支持和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群众自觉参与的,民主交流的,平等协商的,良性互动的机制方式。三是缺乏与整合执政、制度资源结合的、并与此相适应的群众工作的机制方式。缺乏使群众工作与执政活动、制度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要求相适应的群众工作机制方式,忽视了制度和权力的力量、民主和法制的手段与群众工作实现机制的有机统一。

再次,群众工作的能力不适应。一是时代条件的变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对党的群众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亟待创新。执政党的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停留在民主革命和计划经济时期,要正确处理群众工作与依靠制度和政权的关系,正确处理群众工作与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转变的关系,适时实现党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三、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创新群众工作的着力点

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必须实现党的群众工作的创新。主要是要实现群众工作的观念创新、制度、机制创新和能力创新。

首先,提高和更新全党对群众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增强创新群众工作的自觉性。

一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产党执政的本质与群众工作统一的高度理解党的群众工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是在党和群众的相互依存关系中得以巩固和加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建,是在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中得以进行和实现的。党的领导权威大小、执政水平高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果和成效,与党的群众工作状况及党群关系状况,呈正比例关系。这就要求执政党对群众工作比革命时期都要更为重视,并实现全面、深刻、系统的政治认知。

二是从共产党执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对创新群众工作的迫切要求上把握党的群众工作。共产党执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基本途径。在共产党执政条件下,共产党执政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机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有机统一;依法治国与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人公地位和意志有机统一;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与创新党的群众工作有机统一。共产党执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与群众工作创新的有机结合,正是共产党执政理国的政治逻辑的根本要求。

其次,运用执政优势、政党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创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群众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

一要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的群众工作,应当是在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平等地位基础上的,以“平等交流、良性互动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群众工作运行机制的群众工作。

二要与执政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文明执政结合起来。创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群众工作机制方式,应当以“结合渗透”为根本特征,以结合渗透机制、利益共享与互补机制、沟通协商机制和教育引导方式、群众自治方式、社会救助方式和典型示范方式等为主要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

再次,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

执政党群众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创新群众工作,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保证。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一是要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与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联系起来。要瞄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执政党群众工作能力的要求,深刻认识新时期的特点,分析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新任务对群众工作的新要求,提高刷新群众工作能力的紧迫性。

建构主义优缺点篇8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0年12月末,全州实有企业4,702家,与2009年相比,2010年全州新登记注册内资各类企业760户,增长10%。注册资本总额1,344,955.8万元。全州国有企业户数377户,占总数的8.02%,注册资本34,175万元;集体企业246户,占总数的5.23%,注册资本12,483万元;股份合作企业27户,占总数的0.57%,注册资本5,327万元;公司制企业3,625户,占总数的77.09%,注册资本i,264,517.8万元;个人独资企业387户,点总数的8.23%,注册资本23,389万元;合伙企业37户,占总数的0.8%;注册资本4,264万元,其他企业3户,占总数的0.06%,注册资本800万元。上述企业中,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占多数,为3,618户,注册资本为715,308万元;从公司的注册资本与结构性质来看,德宏4,702户企业均属于中小企业,没有任何一家发展成为上市公司,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信用评级活动,在日常的融资过程中,主要是向银行金融机构提出申请,接受银行金融机构的内部评价考核。2010年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云南省农业厅联全发文,提出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同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德宏州中心支行、德宏州经济委员会、德宏州农业局按上级要求联合转发了《关于开展云南省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通知》文件,并在全州实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目前,全州4,702家企业无任何一家中小企业主动申报接受信用评级,经过多方动员,只有1-2家企业表示愿意参与,但至今还未提交任何书面申请材料,德宏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前景不容乐观。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缺乏有力的组织协调保障,信用评级工作缺乏推力

虽然相关部门已联合行文,要求积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并对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必要性、工作目标和组织实施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相关机构没有形成较好的协调配合机制,没有形成合力,未定期研究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的困难与对策,就如何推动辖区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未建立良好的磋商机制,存在各机构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中职责不清的情况,缺乏有效的行政推动。

(二)参评者缺乏主动性

企业对信用评级活动态度冷淡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参与信用评级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实际意义,特别是在企业融资、缴税或拓展方面没有太大帮助。取得信用评级中介机构的评级报告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取得贷款或税收优惠。目前,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只要在商业银行内部评审中过关,便极可获得贷款,而在现行体制下,信用评级中介机构的评级报告对企业融资没有太大帮助,影响了企业的参评意愿。

(三)金融机构不看好

对于由信用评级中介机构提供的信用评级报告,商业银行并不看好,也不认同。一是商业银行对市场上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不了解,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二是对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不信任,认为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信用报告并不能保障商业银行的贷款安全。信用评级中介机构与商业银行在信用报告方面缺乏共识,信用评级结果没有共享基础。

(四)信用评级中介机构评级结果缺乏刚性

一是企业和评级报告使用者均对信用评级中介机构的信用评级报告缺乏需求意愿。

二是企业缺乏参与信用评级主动性,加之边疆地区金融机构一般不将评级结果纳入审贷流程,信用评级工作在边疆地区缺乏发展的空间。

(五)费用成本过高

按规定,企业参与信用评级要缴纳相关费用,要求按参评企业资产总额的0.1%-0.35%收取,最低的3,000元,最高的31,900元,企业资产总额越大缴费越多,企业普遍反映收费过高。

(六)宣传不到位

对于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活动,多数企业并不知晓,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目的、意义以及实惠企业更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用评级工作的进程。

三、几点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

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信用评级机构要建立相应的磋商协调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整体联动。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定期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进行研究,了解掌握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推动信用评级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二)增强企业参评意愿

建立由政府主导,金融、工商、税务、海关、质监等部门参与的企业信用评级激励机制,研究出台对诚信企业表彰奖励的措施办法,对获得信用等级较高的诚信企业,在企业融资、证照年检、税收优惠、产品质检以及经营发展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待或倾斜,在信贷投入总量上给予倾斜,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优质客户实行利率优惠,在上市公司培育上给予倾斜。使企业在信用评级活动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既有利于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又增强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的积极性。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在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的指引下,充分发挥各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系会议成员单位的协作作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信用信息实行共享,形成客观、公正的企业评价结果,督促金融机构尽快将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纳入银行信贷审核决策流程。

(四)加大宣传力度

制定年度宣传计划,扩大评级宣传范围。信用评级机构每年应拨付一定的经费,用于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或网络等渠道,对企业信用评级工作进行广泛宣传,使企业真正明白参与信用评级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

(五)建立诚信表彰制度,营造诚信社会氛围

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建立长期稳固的诚信表彰奖励基金,每年对参与信用评级并获得评级较优的企业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与宣传,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和评级公信力,积极推进诚信社会建设进程。

建构主义优缺点篇9

人才文化建设的当代意义

这里讲的人才文化,是指人才的核心价值观、良好的人才公共道德和人才正能量。近十年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跨越式发展,人才强国战略地位得以确立,科学人才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人才效能不断提高。但是,人才文化建设落后于发展的新形势,重才能而轻人文;重组织管理轻文化建设,致使人才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创新型国家必须有创新型人才作支撑,发现、培养、用好创新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文化建设。本文提出这个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分析:

人才群体的多样性,带来人才文化的多元性。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处在社会转型中。有研究报告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已形成了十大社会阶层。每个阶层的人才都有不同的文化需求。在当前多元经济并存、多元人才共处的文化环境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才文化建设,构建多样人才共有的精神家园。

市场经济的效益性驱动人才利益的实用性。

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选择了它的文化。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才价值观变化,驱动人才利益导向实用性。比如,我们讲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难免会产生拜金主义现象;我们讲主体创造的丰富多样性,难免会形成个人主义或小团体主义现象;我们讲机制灵活多变性,难免会出现一些排斥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而对各领域、各利益层面的不同人才,必须把握多元文化的精神价值系统,从多元中求主导、多选中求优势,引导塑造先进的人才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良好的人才公共道德,聚集人才文化的正能量。

社会开放流动性产生人才文化价值的差异性。人才流动的背后实际上也是文化的流动。开放的社会加剧国际人才争夺和人才流动加速,也带来各国文化不断相互渗透、相互碰撞。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在不同制度背景下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结果,比如人才管理环境的文化差异。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管理权限过分集中、过于行政化,人才流动就很困难;国外人才都由市场配置,自由流动。又如人才使用环境的文化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很看重“仕”,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重学历、职称。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用人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

综上分析,我国人才成长发展的文化环境必须根据中国国情,围绕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研究打造自己的人才文化产品,重视人才的“精神家园建设”。如何实现从多元精神价值中求主导、多样精神价值中求共识、多变精神价值中求主动、多选精神价值中求优势的现代人才文化建设,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人才文化建设的当代意义。

人才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分析

我国人才文化建设既受传统文化影响,也被外来文化干扰,其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方面:

人才缺乏团队精神。我国人才文化主流是向好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一些人才在合作中缺少团队精神,考虑个人利益过多,有时也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有人把中国工程师和其他国家的工程师从团队精神上作比较,结论是后者的团队力量比前者的团队力量强。但中国工程师的个人素质,肯定比他国工程师的个人素质要高得多。在人才管理上,许多看似体制机制问题,实际上是人才文化上的差异,长此以往,难免出现制约人才作用发挥的情况。

对人才使用缺乏尊重欣赏的文化认同。人们对“不慎言”的人才多有微词,“少说话、说好话”被认为是成熟的表现。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人才往往是不成熟的表现。

又如在人才使用上采用“中庸”策略。对工作有成绩、学术有建树、管理有能力的人才,反而多有一些指责,因为有“有争议”而长期被弃之不用。再如,认同创新人才时有“从众心理”。创新人才不迷信权威,不简单接受和信奉,具有独立人格、精神自由、兴趣浓厚等性格特点,我们需要有尊重欣赏人才的文化认同。

人才收入分配缺乏公平的文化氛围。人才收入分配长期存在平均主义,有些单位宁愿吃“大锅饭”,也要求得“天下太平”。由于人才“一流贡献”没有“一等报酬”,最终导致优秀人才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影响了人才的作用发挥。近年某地曾发生一桩怪事:一家国有高科技企业200位科技人员集体辞职。这种“人才地震”现象证明:要让人才充分发挥创新活力,必须公平公正对待人才。

对人才的管理缺乏竞争的文化意识。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缺乏人才竞争意识,“你好,我好,大家好”,最终形成“能者不能上、平者不能让、庸者不能下”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的有效发挥。

人才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是有效发挥人才作用最深厚、最持久的基础。我们要以科学的人才观、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引领人才文化建设,倡导构建人才融合文化、人才兼容文化、人才经营文化和人才业绩文化,为人才创新活力的充分发挥,营造良好的人才文化环境。

倡导构建人才融合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和国际人才流动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国将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人才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建立人才融合文化,着力培育健康奋发、积极进取、实事求是、团结奋斗、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等文化精神和民族美德。

倡导构建人才兼容文化。一是敢用有争议的人才。长期以来用人部门不敢重用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为创新人才都是风险人才。二是对创新人才要宽容。既要宽容人才的个性,也要宽容人才的失误,不能有点过失就将人才“一棍子打死”。三是要为人才创造宽松环境。创造性劳动需要心情愉悦、环境宽松,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创新才会达到极致。四是走出优惠政策的误区。要为人才创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平台,这比优惠政策更具根本性、长期性。只有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才能使创新人才心情舒畅,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建构主义优缺点篇10

关键词: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统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87-2

0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农村发展,就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再到社会各界,共同的目标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历来对农村问题高度关注,对新农村建设问题投入充分的精力。为及时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特别是进一步了解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期盼,我们黑龙江大学课题组对省内14488个村屯新农村相关情况组织细致的统计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了深刻分析。

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现状

黑龙江省多年一直坚持确保农业生产不滑坡,农民增收不放缓,新农村建设不松懈,坚持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坚持把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加大“三农”资金投放,工作重心向“三农”集中,其他要素向“三农”整合。

近几年黑龙江省全面推进农业发展,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持续加快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粮食产量屡创新高,对农业重视程度逐年加大,去年全年省级投入“三农”专项资金93.4亿元。农机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成果不断扩大农民持续增收,生活水平日渐提高,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新农村建设试点也深入推进,重点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集中解决了4000个村屯,20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乡村居民最低生活保证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100元,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4.4%,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全覆盖,均超过原定目标。,县乡两级文化体系也基本形成。在国家“汽车下乡”、“家电下乡”政策的引领下,农民乘惠民政策的顺风车,积极购置家庭必须品和农业生产工具,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为农民持续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基层财政保障逐步完善,逐年提高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标准,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使得农村人口受教育情况明显好转,大幅度提高。在经济上,全省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

通过我省近几年的综合发展,可以看出,我省新农村建设初步取得并高于预期效果,随着发展与改革的深入,我省新农村建设的优势项目和突出问题也逐渐显现,为了进一步科学有效的考察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我将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省新农村的基本情况作适当的分析。

2黑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

这里根据黑龙江省省情和全国新农村评价经验,将二十字方针引申为包括农业人均产值,人均耕地面积等各23个具体指标,从而有助于具体问题的量化与分析:

2.1多元回归分析

对于收集的23个具体指标,我们通过做相关分析发现,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接近于1,说明个指标间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做回归分析会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使结果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为消除多重共线性,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这23个具体指标综合成了四个主成分,这四个主成分已经能够代表总的的98.97%。将这四个主成分记为p1,p2,p3,p4。现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综合指标p1,p2,p3,p4作为解释变量(见表1),做多元回归,建立模型Y=a+b1p1+b2p2+b3p3+b4p4。

得出回归模型,人均纯收入

(var2)=94.0957+1.4776p1+0.0045p2+1.0995p3+2.1428p4;

由于模型中p2不显著,去除变量重新拟合得到(图1):

(var2)=99.4539+1.4778p1+1.0989p3+2.1419p4。

图1

将08-09年数据回带到原模型中,可以得到如下结果(表2):

由于我省从04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将08,09年的数据带入回归方程的预测分析,发现两年的实际值均大于预测值,这说明,我省的新农村建设情况好于预期,效果显著。

2.2聚类分析

下面选取新农村指标中较有代表性的数据20项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住房价值、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覆盖20字方针的指标)与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情况做聚类分析,根据结果上pSF、pSt2和RSQ值及CCC值的综合分析看,我国新农村建设情况大体可以分成四组:

(一)北京,浙江,上海,天津,江苏。

(二)辽宁,山东,福建,广东,河北,内蒙古,湖南,吉林,黑龙江。

(三)江西,湖北,山西,安徽,四川,河南,海南,重庆。

(四)广西,宁夏,新疆,贵州,甘肃,云南,陕西,青海,。

这也基本符合我国国情。

从分组上看,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与临近省吉林辽宁有很大的相似性。

3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特征分析

3.1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特征

农业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产业,虽然具有重化工业和资源型产业方面的优势,但重化工业及资源型产业将越来越受到资源枯竭的约束,而农业资源的优势会日益显示出来,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农村发展水平有较多相似性。加之近年来国家对黑龙江省的支农政策和工作力度逐步加大,黑龙江作为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得到国家较多的政策支持。此外,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造重点企业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这些是黑龙江省独有的优势条件。

3.2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不足

3.2.1资金缺口大,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少充足的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期投入机制,资金支持难以持续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瓶颈。农村金融问题也亟待解决。虽然目前黑龙江有多家面向农村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调节,商业银行大多转向大中城镇,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农村金融渠道日益干涸,严重阻碍了龙江农村经济的发展。

3.2.2文化水平有待提高,技术人才急需加强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但从收集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黑吉辽三省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人才相当匮乏。一些面向农村推广的实用农业技术不被农民接受,这说明农民文化认知不够,没有技术,使本来受制约的农村建设进行的更加缓慢。

3.2.3产业结构单一,文教卫生有待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比重偏大。产业结构中畜牧业、林果业、水产业都不够发达,显示出弄错产业结构的单一。这种单一的结构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进而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农村的一些地区,精神面貌还比较落后,缺乏文明、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这种落后的面貌是我们建设新农村必须改造的。

3.3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3.1完善金融体系,发展多种金融形势积极履行政府财政职能,建立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同时完善相关农业类银行的职能,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发展农村金融业务。以多种金融业务形式为后盾,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逐渐形成各种金融机构体制健全、功能完善、责任清晰、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新农村金融体系。

3.3.2加强农村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落实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降低辍学率。同时也要遵循培养与引进高素质人才和专门人才双管齐下的战略方针,只有素质提高了,思想观念才会跟着发生改变,以优异的待遇,吸引外来技术型人才,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也必将会受到明显的成效。

3.3.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产业。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保证高质优效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积极推进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发展规模经营,实现机械农业。使黑龙江省的农业尽早实现现代化,从而全面提高黑龙江省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3.4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事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重视文化体育生活,利用农闲时间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民生活,培养本土的文化活动带头人,为农村做福利。普及乡村卫生知识,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争取全省的全面覆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普及科学常识和法律常识,除封建迷信,使农村拥有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倡导农民以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

4结论

农村比较效益下降,经济就缺乏强大的竞争力,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就快不了;产业结构单一,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起来,就扛不住风浪的袭击,发展方式传统、粗放,就必然被淘汰出局;体制机制固化,非公有制经济薄弱,整个经济就缺乏活力;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社会就难以稳定。这几年黑龙江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加大投入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在积极解决着不断涌现出的问题,可以说,在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上,黑龙江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先天不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在今后的探索中,黑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定会更上一层台阶!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资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