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体育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7:52

现代体育的内容篇1

一、现代化远程开放式思想政治基础教育的基础目标形式特征论述

现代化教学体制改革秉承全面尊重、维护学生个体的主观适应地位标准,同时沿着个体学习积极态度与创造潜质进行长远开发,最终达到其多元方向发展的指标。经过长时期科学思想工作内容的布置,学习主体综合素质和认知态度得到必要梳理;另外,为了提供更为详尽的学习支持服务项目,扼制学生心理弊端倾向结果,就必须围绕良好道德品质格局实施渠道扭转。依照目前成人学生的结构特征阐述,贯彻富有针对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修正单位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方向,确保在现代远程开放式教学体制范围之下,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形态。

二、现代化远程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架构研究

自然、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创新教学方案要做的就是尽量调试环境协调作用,从中挖掘更多满足接收主体实际需求标准的可塑造元素,确保教育全程能够收到更加稳定的沟通效果。思想教育工作本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学员沟通、交流机制应该得到一定程度的开放。

(一)涉及政治意识稳定、业务疏通能力超群的思想政治队伍建设活动

由于特定人群规模引导,在社会认知与工作经历背景覆盖范围之下,有关政治基础素质完善的动机标准就是赢取更高层次的文凭验证资格,方便后期综合竞争活动的参与。面对此类教育对象,管理主体决不可依然采用传统调试方案,而是结合阶段实践经验实施更高标准的措施。首先,必须联合政治素质高、责任心较强且工作经历丰富的人员参与中心辅导工作,稳固专业体制形态。经过特定服务项目与管理细则的延展发现,涉及学生个体学习意识的转变现象比较频繁,尤其在专业服务延伸环节下,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他们对远程开放式网络教学体制的认知结果,令其主动强化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秉承终身学习的观念,确保后期阶段学习态度和动机标准都能充满积极效应。目前创新形式的思政教育工作,其实就是广泛结合网络传播渠道进行学生认知水平的改善,其间当然不可忽视学校整体引导规则和思政教育团队专业素质的完善细务。必要时可要求教师群体主动完成两方面的工作内容:第一,利用教育人员的信息资源优势条件,加强网络监控基础,对于任何不良资料信息要及时清除,维持网络宣传环境的健康;第二,在学校官网上设立讨论专题与回执信箱,借助网络空间掌握学生思想政治问题的思考进度,并决定是否需要提供单独的教学辅助以及拓展个别化思想渗透途径,总之就是尽量凸显学校网络思政教学工作的主导地位形式。

(二)全面迎合时代规划标准,完善现代网络开放式思政教学方案表现形式

1.加强网络媒介依托能力。现代化远程网络开放式教学工作主张结合校园政治交流主页进行当下时事、国情、品德标准、政治理论的研究活动,在教学资源和社会热点新闻高度发达的文化背景映衬之下,学生随时可以实施潜移默化的学习方针,令个体文化综合素质绽放完全。另一方面,主页上提供的教学资源处于不断更新、完善局势,能够确保全程与时俱进之功效,使得网络全然成为学生思政素质改造的圣地。经过网络媒体的开发,涉及学生今后人生以及学习方向也同步得到有机调试,考风稳定局势之下的文凭成果不妨多让,使得基础栏目全然成为学生开拓发展道路的辅助工具,人生延展旅程的启迪者,并逐渐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意识丰厚、实践协作能力超群的社会主义专业型人才。

2.开展异质化模式的教学活动。首先,定期举办网上开学典礼交流活动,其间邀请上届学员讲述个人长期学习状况,劝说新进人员能够加倍珍惜难得的素质改造机遇,切实稳固自身长远研究的思想标准;交流过程中语气不可过于生硬,创造轻松愉悦的谈心氛围,诱导这部分人群主动树立健康的人生目标,竭尽全力适应学校开放的学习节奏;对学生实施针对性教学方针,确保其能够坚定政治跟进效率,增强爱国情感。其次,利用多媒体设备作为合理的教学手段,注重增强网络平台的实效地位,借助各类电视短片使得学生充分融入富有艺术感染功效和智慧启迪作用的场景之中,使得学生自觉塑造个人政治素质形态。

现代体育的内容篇2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传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师范生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开展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是提高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教学设计这条主线,精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既可解决当前课程内容繁杂、教学时数有限的矛盾,又可有效提高学生有效应用教育技术与专业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设计;课程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历来是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以培养师范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核心,要求学生在掌握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优化,具备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与现代化的需求。本课程是很多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唯一主干课程,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大多数师范院校教学内容基本相似,均采取以传统的媒体技术及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1],比较典型的教材体系如:张剑平老师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黄河明老师等编著的《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这些教材在教育技术界有较强的影响力,其用量也相对较大。从其教材内容及教学纲要分析,其教材写作体系依照传统的教育技术学的内容划分,既关注教育技术学的教学体系,又关注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综合能力。但随着当前很多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课时的削减,教师发现这种教学体系受到较大挑战。细分析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1.教学涉及内容繁多,知识结构庞杂。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包涵内容繁多,从内容分析看,恍如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浓缩,内容涵盖“大而全”。如教材的第一部分一般会涉及教育技术学的一系列概念、理论及相关知识的介绍,而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的一系列课程的理论基础,一般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导论中会涉及。现将这些内容放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学习,分析发现部分内容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已有涉及,如学习理论等,有些内容对于非专业学生学习意义不是太大,对公共课程的学习不具有实际意义,如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传播理论、传统视听教学媒体设备的原理及应用等。类似的问题在技术教学方面也存在,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媒体技术的极大丰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在内容选择上需要关注的技术越来越多,这些技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用短短的几个课时一带而过,学生只能掌握皮毛,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教学课时紧张,实验设备短缺。

当前很多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理论课时多为16学时左右,而教学内容有6个部分,分别为教育技术基础理论、传统教学媒体设备的使用、教学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加工、教学软件的编制、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平均来看,每个部分所用学时不到3学时,在兼顾教学内容的系统化的基础上明显不足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深化。因此,在有限的课时内,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精心选取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强化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时,本门课程有32个实验学时,需要进行实验的内容有9个,涉及内容较多,当前因为师资比较紧张,而开课班级的规模都比较大,实验时间相对集中,因此实验设备会相对短缺,经常实验时间都会安排在周末进行。

3.“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与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

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主要是由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要讲解及练习的是教育技术专业所关注的知识与技能,但这些知识与技能如何在学生自己的专业学科教学中应用,在课程中很少涉及,这就造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应用领域。以上这三点原因对于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妥善解决这三点问题关系到我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同时也关系到本课程的生存与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要解决当前这些问题,有必要对课程的组织方式、内容选择及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必须转变当前课程教学中关注课程体系性与科学性而忽略课程内容应用性的观念。高校师范教育主要是为广大的中小学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到中小学校一线教学将是大部分师范生的就业选择。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以使他们能够适应教育现代化及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本课程对于师范生而言,首先应当是一门应用性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师范生以后在教学岗位上就能够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解决学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才是这门课程存在的目的。基于这一点看,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教学必须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特别要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至于技术与教学脱节。针对以上目标,当前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改革应当与国家对于职后教师所建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简称“标准”)相适应,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应当符合国家制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人员版)的要求。由对“标准”分析可以发现,“标准”对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应用层面的要求为“教学设计与实施”和“教学支持与管理”,其具体描述为“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能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能够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以优化教学环境”、“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能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等[3],从以上描述看,其核心思想是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或者说是教育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种思想的表现形式可以涵盖教学设计过程。从高校现有师范生所开设的课程来看,在低年级阶段,已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初步具有了信息技术的基本能力,能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等相关工作。同时,师范专业都开设了学科教学论之类的专业学科教学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学科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能力。从这些知识储备来看,高校师范生已具备了开展类似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中要求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条件,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如果经过精心的选择、设计和有效的教学实施,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学习过的信息技术与高年级正在学习的学科教学论联系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规范化的教学设计,则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在当前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但不懂得如何将现已具有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效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工作中,这正好可通过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来解决。所以,如果能有效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体系,把“标准”的要求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把本课程从传统的关注技术转变到以关注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教学服务”的这条主线上,就可以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具体解决方案要解决“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完成:

1.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课程内容编排方式。

从教学过程分析,教育技术的应用环节其实是教学设计过程的体现。一般将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教学分析阶段—教学策略选择阶段—教学媒体选择阶段—教学评价阶段[4]。根据这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实施的过程.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学生根据自己学科的知识进行选题完成一个初步的教学设计方案(此部分内容一般在学生自己专业的学科教学论中已涉及)→针对这一教学设计方案选择要用的教学媒体(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媒体相关知识)→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及媒体的选择确定信息化教学环境及所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学信息资源知识)→根据信息化教学环境及资源的选择而集成或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文化基础”中信息处理部分相关内容)→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成果(此部分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论”相结合的内容)→对教学设计成果实施与评价反思(此部分内容为“学科教学论”、“微格”、“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相结合)。以上设计思路将繁多庞杂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紧围绕“教学设计”这一主线梳理,所有学习活动都依托“教学设计”开展,解决了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将一系列与实际教学应用无关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增加了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选择的内容,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学生学习的临场感加强,能体验到“学以致用”。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将部分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复的内容以活动形式展开,使学生能将其他课程所学内容应用到教学设计中,既可节约出不少课时,又可解决学科之间整合的问题。整个“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的组织及活动开展由于都是围绕课程之初学生选择的教学设计选题完成的,在整个课程学习中,所有活动的开展都为此选题服务,而学生的选题均为其专业学科教学中的选题,这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专业学科开展的,也解决了原来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学科专业应用相脱节的问题。

2.建立以小组协作的活动教学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传统的教学是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验证实验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践分割开来,而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听完教师讲解后需要过段时间才能进行实验活动,遗忘率较高、临场感不强,学生学习相对困难,很容易出现应付学习的情况。按开展的教学活动不适合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验室验证实验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及实践,比较适合采用以“小组协作”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方式开展,因此,可以考虑将理论讲授与实验教学的学时合并在一起完成。这样,本门课程的整体规定学时就可达到48课时,学生通过48课时的教学活动,能系统完成一次完整、规范的教学设计体验并进行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及反思,对于其在以后的学科教学中开展教学活动将受益匪浅。

3.建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的课程评价方式。

由于课程的内容及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学习者的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传统的纸笔测验不能很好地反映学习者按“教学设计”为主线而进行的课程学习状态及学习成果,因此需要建立以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本课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阶段性成果,才更能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调控及导向功能。因此,学生的课程成绩应当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每个模块的学习成果(20%)+教学设计成果(30%)+教学测验(40%)+课程学习活动参与情况(10%)。并且这样的评价方式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应进行公布,这样的评价指标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开展,确保以“小组协作”为主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是关系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建立以“教学设计”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方式,既能解决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更能有效培养出符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的师范生,以适应当前我国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在当前教学中,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实验,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规范,才能使本门课程绽放出新的活力,成为高校师范生教育技术不断提高的动力之源。

作者:许山杉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兆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94-97.

[2]张松.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1-3.

现代体育的内容篇3

关键词:公安高等教育;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294-02

“教育的现代化”或“现代化的教育”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现代化的教育,作为教育自身发展追求的一个目标和作为教育现代化运动的结果,在一定的时限内具有特定的质的规定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都要发展,所以教育都要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决不对等于教育的科技化、信息化,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除了科技、信息这些体现现代化的表象特征外,教育的现代化还应包含人文性、开放性、创造性、灵活性和和谐性等内容。

公安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的年代,也面临着从过去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适应新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社会条件的课题。公安教育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体现时代的特征,坚决走自主创新之路,同时公安高等教育要走现代化之路,决不能故步自封。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条件下,公安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应首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主体要实现现代化

教育是主体和客体的互动的过程,对客体的培养结果,取决于教育主体的思想、知识和能力。公安高等教育是面向具体公安工作培养人才,能否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经得起实践检验同时又适合公安工作具体需要的人才,对当前的公安工作影响巨大。而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完全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现代化程度。

对于一个高等学校来说,它的社会影响力取决于它的成果。而它的成果包括两个:一是所培养的学生,二是它的科研成果及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无论是学生还是科研成果,都主要取决于教育者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现代化的程度。笔者认为,教育主体的现代化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学历层次较高。学历并不是能力的代表,高学历并不代表高的能力。但获取高学历的过程必然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个人的考评,都把是否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是否具有高学历,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作为现代化的学校,决不能唯学历论,但一定应该把引进和正确使用高学历的人才作为重要的工作。是否拥有学历层次较高的人才,应该作为学校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2.知识结构合理。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教育者既要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无止境,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知识都是学不完的,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可以构建的。当前的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有所长,又文理兼顾。现代化教育需要一专多能的教育者[1]。

3.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来源于实际,服务于实际。高等公安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公安院校的许多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工作的,虽然具有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但普遍缺乏实践工作的经验,所教授的内容受制于教材却偏离于实践,使受教育者所学的知识偏于理论化和理想化。这一方面制约了教育为实践服务的程度,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教育者最大能力的发挥。笔者认为,当前应该加强公安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培养力度,使其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4.具备教师技能。教师技能应该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所必备的。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能用标准的普通话和优秀的板书上课,同时能熟练应用各种现代的教育技术,比如幻灯机、多媒体和互联网等等。是否具备这些能力应该作为是否符合教育现代化的标准。

二、教育内容要实现现代化

在此所指的教育内容,不应仅仅理解为课堂教育的内容,还应包括德育教育、法制教育、日常行为教育等内容。受教育者的发展程度,受制于教育内容,也就是说教育内容对于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至关重要的。要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具有现代化的知识、具有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人文情怀,都取决于教育内容是否现代化。笔者认为,教育内容要实现现代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科学严谨。刚才已经提到了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学有所长,文理兼备。这不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应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当前公安高等院校的教育内容应该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思维、法制精神、人文情怀和公安技能的现代化的人才。公安高等院校应该建立系统完整、内容科学和体系严谨的教育内容。

2.教育内容贴近实际。公安高等教育是为公安工作培养人才,这是公安院校的特色,也是其生存的根本。所以公安高等院校所设定的教育内容应该着眼于“从理论上指导具体工作,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出发点。教育内容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及时把一些社会问题和公安工作面临的新问题纳入进来。

3.教育内容具有前瞻性。当前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治安状况空前复杂,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犯罪等问题最近几年在中国越发突出,同时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也是伺机而动。这一切都对公安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公安高等院校应该从理论上分析这些影响社会稳定因素产生的原因,同时对这些问题的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预测,这些问题的分析和预测应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4.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社会稳定应该作为和谐社会的前提。公安机关作为经常与群众接触的执法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巨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互相信任的社会,同时也是人民和政府互相信任和尊重的社会。公安机关在处理群众问题时实际上就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公安干警在与群众的关系处理上,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明确“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公安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必须体现这一点,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作为公安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受教育者牢固树立公安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2]。

三、教学模式要实现现代化

当前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其中课堂教学虽然出现了一些技术化的特点,但仍然没有抛弃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模式,教学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在教学中则是完全被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出现了很多可以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模式。教育现代化的趋势要求我们理应革除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体现出来的弊端,采众家所长。其实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利益的最大化才是我们的目标。笔者认为,要实现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实际上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当前的课堂教学都是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思维跟着老师走,并不能发挥其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再者由于学生缺少预习,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老师上课要讲哪些内容,下课后不久就忘了。长期以往,造成了教师的惯性和学生的惰性,老师按习惯讲课,而不区分学生的水平和精神状态,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和要求听课,缺少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实际上,这种教学效果是最差的,而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让教师挣到更多的课时费。其实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更主动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教学案例化,公安院校的教学离不开案例,但这种案例往往是老师提供的,学生只是听热闹,容易忽视案例本身所反应出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事先熟知案例,课堂上让一组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案例表达出来,表演、叙述都可以,案例表达的时间大约是十分钟,然后教师围绕这个案例再把相关的理论、概念、法律以及反映的社会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老师。这种方式将极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模式,比如课堂辩论方式、分组讨论方式等,不管何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介入课堂教学,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过程中,不仅老师在带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也在带动老师的思维,让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我们必须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赋予任课教师更大的自主性。如果教师认为某节课的最好的教学效果是在广场,那么应该让教师有这个权利将课堂从固定的教室中走出来,到其认为最好的教学地点上课。教学不应是封闭的过程,而应是开放的过程,只要是在允许的条件下,课堂都应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教师可以从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获取灵感,学生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上获取知识。

3.教学方式的技术性。技术化并不是现代化教育的全部,但却是现代化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远程教学、信息教学都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化的公安教育也离不开现代科技,一方面是一些新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比如投影仪、多媒体、电子监控设备等[3];另一方面一些新的现代化的仪器也应用在教学上,比如Dna鉴定仪器、测谎设备、火灾鉴定设备等等。公安高等院校的这些现代化的设备一方面可以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社会开放,为学校盈利。

参考文献:

[1]谭正江.公安教育师资建设的思考[J].政法学刊,2002,(3):19.

现代体育的内容篇4

关键词: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126-03

作者简介:郭现军(1969-),男,河南汝州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构建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是构建大学和谐德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和谐德育实践的基本前提。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规律,以大学德育实践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依据,以科学性、合理性为原则,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更为科学、更为完善的内容体系。

一、构建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的依据

从根本上说,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总结大学德育的实践经验,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对现有大学德育内容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的基础上,构建起能适应大学和谐德育实践的新的体系。

1大学德育内容体系的发展

大学德育内容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高校德育目标被赋予了新的要求,相应地,德育内容也有了进一步的充实。

1987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学德育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教育。十四大以后,大学德育中又增加了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课。此后,“98”方案中又增加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即在大学中又增设了《法律基础》课。“05”方案进一步规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确定大学德育内容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法纪教育。

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大学德育内容也理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应构建新的体系,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长期德育实践的经验

对大学德育内容进行调整,构建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也是我们总结长期以来大学德育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德育经验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德育目标及内容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政治轻生活、重理想轻现实、重社会轻个人等缺陷,不利于德育功能的合理发挥,也不利于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大学德育的育人功能来说,由于我们一贯强化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所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一般没有太大的问题,但道德意识与法制观念却并不尽如人意,道德缺失的现象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的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也已经成为一个较突出的问题。客观地说,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他们在礼仪规范、心理健康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增加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就应是构建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的必然选择。

3现代社会生活的推动

德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学生使之具备健全的人格。伴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大学德育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需要构建一个能真正面向现代社会的大学德育内容体系,以充分发挥大学德育应有的功能。

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是法治社会,是开放竞争的社会。在现代社会,大学德育承担着对未来的社会公民进行教育的职能,即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能。现代社会的合格的公民,不仅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要合格,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和利他的精神,而且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和法制观念,要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和健全的心理,要有高雅的精神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紧紧围绕培养现代公民这一德育目标,以现代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丰富大学德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纪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审美教育等作为教育内容,构建起新的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

4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大学和谐德育的实施;而大学和谐德育的实施,则要求我们对德育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要求我们要构建起一个新的大学和谐德育的内容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价值目标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相应地,大学和谐德育也应该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受教育者个体成长需要的统一为目标。我们要把满足个体成长的需要即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大学和谐德育要实现的目标,在德育的内容方面,就不仅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纪教育,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审美教育等。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作为社会主体的每一个大学生,使其身心和谐发展,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来说,我们就需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法纪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审美教育等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使大学生能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二、大学和谐德育内容确定的基本原则

大学和谐德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笔者看来,这些原则应包括德育内容与德育目标相统一的原则、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统一的原则、各司其职与整体和谐相统一的原则以及原则规范与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策略的灵活相统一的原则。

现代体育的内容篇5

关键词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演进;本土化

作者简介 肖群雁,云南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朱露晓,云南师范大学2007级硕士研究生。云南昆明650092

中图分类号 gs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8)08—0166—04

一、引 言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他于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宫廷学校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四个世纪,现代学校体育终于传入我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biateer)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至今,学校体育在我国已发展百年有余,其教学内容等虽经不断发展、充实,但仍未能够达到完全符合我国现状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文章通过对现、当代中国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提出浅薄意见,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部分有关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并做分析归纳。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比较,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840—1903年)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绝大多数朝代都存在“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偏重德育和智育,轻视甚至无视体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军事侵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经历了种种屈辱的清政府和民众。逐渐认识到“强国”、“强兵”的重要性,我国学校体育也因此开始进入酝酿、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之前,虽有极少数教会学校已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影响较小并未能引起国人重视。李林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陆续创办学堂。据统计,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先后有23所洋务学堂开办。当时的北洋水师学堂的体操课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普通体操和田径为辅,还包括击剑、刺棍、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跳远、跳高、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及双杠等,属综合性教材。教会学校中虽然开设体育课的比较少,但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却相当普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就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还有就是通过1881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章程》的课程汇表,我们知道该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打球、体操和身体学。很多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开办的女子学校、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等。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并进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近代普通学校的雏形。在当时兴办的新式普通学堂中,也大都把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之一,如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三个学年均设有体操课程,其体操教学内容是:第一学年柔软体操、第二学年柔软操、第三学年兵式体操。又如上海三等公学、上海澄衷学堂、上海育才书塾、广州教忠学堂、广州时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均设有体操课。

在向西方列强学习和教会学校的启发下,洋务派创办学堂,将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移植到我国学校教学中,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中没有体育课程的模式,其体育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已经呈现出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状态。至此,可以说我国近代体育课程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分科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确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及一些运动性游戏,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成发展阶段(1904—1949年)

1902年,清政府曾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必须设置体操课程,但却未能实行。直到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开始贯彻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均设体操课程,并规定了体操课程的目标、课时、学科程度、教法要求。从高等小学校第一年至中学堂第五年都把兵式体操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只能由退役军人担当体育教师,导致多数情况以兵操代替体操,体操课只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最终使得体操课变成了队列队形练习。

民国成立伊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法令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教学内容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但其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也有很大提高,如随着学级’的增高,体操课程内容呈现:适宜之游戏一渐加普通体操一时令游戏一加兵式体操(男)-户外运动或游泳(课内或课外)。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武术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1922年9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学校体育教育从过去的模仿日本,转为仿效美国,充分体现了这套学制的实用主义思想。把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高中体育增加了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方面内容,这样体育学习和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育走向科学化。此时,体育师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场地、设施等原因,致使“壬戌学制”中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无法实践,于是在小学首先出现了“放羊式教学”。

192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三个体育课程标准,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明确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且详细规定了教学时间分课内和课外。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50分钟,高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80分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2—3小时以上。课内教学内容有游戏、体操、球类、田径以及器械运动等;课外内容包括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后来体育教学内容又把田径运动、远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学中年级开始。

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统治四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稳步发展,趋于定型,其教学内容也是越来越充实、完善,课程安排越发具有科学性。

(三)高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学校体育课程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但其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经历了“三代”。

1 第一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类。其中基本体操包括三部分:队列练习和体操队形练习的基本动作;一般发展和准备的练习;走和跑、跳跃、投掷、攀登和爬越、平衡等练习。游戏根据大、中、小的活动量进行分类编排,五六年级以基本体操为主,随着年级的降低游戏的份额逐渐加大。中学体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游戏三大项。但由于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实施,还有的教材内容存在着机械、刻板、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布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虽然名为体育教材,但其内容和结构实为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小学教材内容的五大项分别是: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包括球类)、体育基本知识,并且要求游戏教学占低年级总学时的50%,中、高年级则以游戏、田径和体操为主。中学教材由分别占总授课时数80%的基本教材和20%的选用教材组成。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球类)、体育基础知识五大项。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学年都安排有体育基本知识内容,除“体育基础知识”外,还增加有“卫生保健知识”,并指出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用教材不集中于某一项。这套教材内容试图“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较强的竞技意识。

2 第二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其中,1992年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体育教学大纲>最具代表性。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强调以基本动作为主,小学三至六年级,身体锻炼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目排列,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田径具体内容都经过再创造,体操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身体锻炼为目标,编选比较简单的动作,并且把身体素质练习单独作为一类。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比重,拓宽选用教材的范围,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教材中,加大了理论教材的比重。把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编选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内容。与1987年的大纲相比,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的比重增加了。而选用部分有所降低。

3 第三代体育课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代体育课程是一次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改革,其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目标”。力图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教学内容中,小学以基本运动、游戏、田径、体操、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还有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中学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韵律活动和舞蹈为辅,还有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选修部分包括游泳、滑冰等地区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使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2 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法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和经费投入不足等也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发展。

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果较多的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

4 现在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达到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较高水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二)建议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摆脱高度集权、具有浓重技术主义色彩的“前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体育教育事业,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

1 “大本土化”

所谓“大本土化”,就是指在体育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如将中医、中药的基础知识增加到保健养生内容中。舞龙舞狮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增加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我国各地区的民族特色对民间的传统游戏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运动。

现代体育的内容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中政治;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9-0033-02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让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教育手段走进课堂活动中,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高中政治教学一向死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高中政治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发挥教育技术积极作用,成为社会对于新时代教育的重要要求。

1现代教育技术于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误区分析

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十分丰富,在备课时,教师可以搜集大量的资料给学生。在需要之时利用多媒体,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是一些教师不管需不需要,都会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让高中政治课堂成为多媒体展示活动,限制了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与思考能力的提升。教师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过分依赖,让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发挥,也大大影响了高中政治教学效果,更会让学生产生多媒体视力疲劳。一些教师在展示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反应,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联系起来,影响了教学进度与质量。

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不足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融入,让教学活动不再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而成为了人与机或者人与机、人之间的互动。新型的教学体系,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便利。不管传统的政治教学还是现代化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的政治知识量得以提高,利用正确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理解与吸收政治知识。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参与的过程。但是,一些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更多的关注度放在点击鼠标与读课件上,教师与电脑的互动增多,与学生的互动减少。教师认为自己读完了课件,就等于完成了教学,没有关注学生的政治知识真实掌握程度,大大影响了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主导地位明显忽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是为了让那些较为抽象与难懂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同时,也是为了促进政治教学内容的丰富与趣味性的提高,促进学生高效地掌握政治知识。但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为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忽视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也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师确实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录音、视频、模型等事物,但同时也将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概念、过程、活动、实践活动规则等多类内容组合到课件中,教师就成为课件的讲解员。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被现代教育技术所剥夺,反而加大了教学活动的枯燥。

2现代教育技术于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探讨

结合政治学科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中,要考虑实际教学情况。正确的应用,会让高中政治教学环境得到改善,也会促进学生学习理念与方法的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政治教学的任务以及政治学科的特点合理选择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技术去丰富教学形式。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技术的应用,都要讲究适当性。每一个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要多分析政治学科的特点,让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特点相整合,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

数学逻辑性较强,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去显示函数之间的关系。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去引导学生参与写作。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去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组织学生去真实的情境中解决实践问题。像在学习有关于选举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一个真实的选举氛围,利用选择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选举,深入理解政治学习内容。

结合政治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内容的类型,对于教学活动的类型有着重要的影响。高中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要传递的重要信息,也是学生政治水平提高的重要凭借。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要为学生吸收与理解政治学习内容起到促进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利用,让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让政治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同时,针对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还会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政治教学内容也在随着社会文明的变化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也应当随之变化,从而让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有效结合,体现其应用价值。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当成为学生认识社会的一个窗口,将丰富的真实事例组合到课件中。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将课件作为一本人民代表大会说明书进行展示,有利于学生政治思维的扩展,感受政治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像在学习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一些有关民族自治与国家治理的新闻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新闻去发现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政治教学对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候,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对象的特点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追求与兴趣,会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更高,也会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成熟,他们希望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当作师生交流的平台。像在讲解有关于正确消费观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将课堂问题放在大屏幕上进行展示,促进师生间的互动,认真听学生的想法,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活动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对于高中政治学科发展以及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都有较大意义。许多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存在误区,消除这些误区,是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价值的必要手段。当代教师要认可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去主导课堂,服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高中政治教学更加信息化、现代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覃燕.浅议现代教育技术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作用[J].大众科技,2013(5):175-176.

[2]丁克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环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6):45-47.

[3]孔仙俊.浅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45-146.

[4]吴慧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9(2):17-19.

现代体育的内容篇7

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维多里诺被称为第一个现代体育教师,他于1423年在曼图亚郊外开办宫廷学校对现代教育和体育进行实践。经历了漫长的四个世纪,现代学校体育终于传入我国。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w·biateer)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这是所见材料中最早开设体育课程的学校。至今,学校体育在我国已发展百年有余,其教学内容等虽经不断发展、充实,但仍未能够达到完全符合我国现状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改进、完善。文章通过对现、当代中国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提出浅薄意见,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部分有关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文献资料,并做分析归纳。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推理、判断等方法对我国近代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发展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我国先后颁布的有关普通中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计划、体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纵向的比较,总结其特点与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育在我国发展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萌芽阶段(1840—1903年)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绝大多数朝代都存在“重文轻武”的教育思想,偏重德育和智育,轻视甚至无视体育。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方列强和日本的军事侵略,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经历了种种屈辱的清政府和民众。逐渐认识到“强国”、“强兵”的重要性,我国学校体育也因此开始进入酝酿、萌芽阶段。

鸦片战争之前,虽有极少数教会学校已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影响较小并未能引起国人重视。李林认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起点应该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与“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体育也逐渐被引进学校(主要是军事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陆续创办学堂。据统计,同治、光绪年间(1862—1895年),先后有23所洋务学堂开办。当时的北洋水师学堂的体操课教材以兵式体操为主,普通体操和田径为辅,还包括击剑、刺棍、拳击、哑铃、算术竞走、三足竞走、跳远、跳高、足球、游泳、木马、单杠及双杠等,属综合性教材。教会学校中虽然开设体育课的比较少,但是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却相当普遍。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就设有体操(体育)课程。还有就是通过1881年《福州鹤龄英华书院章程》的课程汇表,我们知道该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包括:打球、体操和身体学。很多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如“美以美会”在江苏镇江开办的女子学校、美国长老会在山东烟台开办的汇文书院等。

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全国的书院改为学堂,并进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形成了我国近代普通学校的雏形。在当时兴办的新式普通学堂中,也大都把体育课列为学校课程之一,如上海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堂,三个学年均设有体操课程,其体操教学内容是:第一学年柔软体操、第二学年柔软操、第三学年兵式体操。又如上海三等公学、上海澄衷学堂、上海育才书塾、广州教忠学堂、广州时敏学堂、湖南时务学堂等,均设有体操课。

在向西方列强学习和教会学校的启发下,洋务派创办学堂,将西方体育教学内容移植到我国学校教学中,打破了我国两千多年来学校中没有体育课程的模式,其体育课程发展和教学内容已经呈现出近代体育课程的萌芽状态。至此,可以说我国近代体育课程雏形已经基本形成,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分科课程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确立,其主要教学内容是德国、日本的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及一些运动性游戏,这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形成发展阶段(1904—1949年)

1902年,清政府曾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必须设置体操课程,但却未能实行。直到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并开始贯彻实施《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各级学堂均设体操课程,并规定了体操课程的目标、课时、学科程度、教法要求。从高等小学校第一年至中学堂第五年都把兵式体操作为主要内容,但由于当时师资力量的极度匮乏,只能由退役军人担当体育教师,导致多数情况以兵操代替体操,体操课只进行队列、队形练习,最终使得体操课变成了队列队形练习。

民国成立伊始,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学校教育的法令,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法令总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其教学内容仍然以兵式体操为主,但其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也有很大提高,如随着学级’的增高,体操课程内容呈现:适宜之游戏一渐加普通体操一时令游戏一加兵式体操(男)-户外运动或游泳(课内或课外)。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武术以合法的方式进入了学校体育课程,成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1922年9月,北洋军阀的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并于11月1日公布了“壬戌学制”。这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学校体育教育从过去的模仿日本,转为仿效美国,充分体现了这套学制的实用主义思想。把体育课程的名称由体操科改为体育科,以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高中体育增加了卫生法、健身法和其他运动三方面内容,这样体育学习和生理卫生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使体育教育走向科学化。此时,体育师资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再加上场地、设施等原因,致使“壬戌学制”中所提出的改革内容无法实践,于是在小学首先出现了“放羊式教学”。

1929年,南京政府的教育部又颁发了《小学暂行课程标准:小学体育》《初级中学体育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暂行课程标准》三个体育课程标准,第一次把以往的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并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体育课程明确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类,且详细规定了教学时间分课内和课外。如小学中低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50分钟,高年级每周课内时间为180分钟,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2—3小时以上。课内教学内容有游戏、体操、球类、田径以及器械运动等;课外内容包括课外运动、日常姿势比赛、定期运动会等。后来体育教学内容又把田径运动、远足和登山提前安排在小学中年级开始。

体育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先后经历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政府和******统治四个时期,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程稳步发展,趋于定型,其教学内容也是越来越充实、完善,课程安排越发具有科学性。

(三)高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学校体育课程进人高速发展时期,但其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主要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发展

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以前苏联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的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与游戏两大类。其中基本体操包括三部分:队列练习和体操队形练习的基本动作;一般发展和准备的练习;走和跑、跳跃、投掷、攀登和爬越、平衡等练习。游戏根据大、中、小的活动量进行分类编排,五六年级以基本体操为主,随着年级的降低游戏的份额逐渐加大。中学体育教材包括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近代体育课程发展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演进

、游戏三大项。但由于教材内容偏多、偏繁,使部分教学内容难以实施,还有的教材内容存在着机械、刻板、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问题。

1961年,教育部重新制订颁布了十年制《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虽然名为体育教材,但其内容和结构实为一套新的体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小学教材内容的五大项分别是: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包括球类)、体育基本知识,并且要求游戏教学占低年级总学时的50%,中、高年级则以游戏、田径和体操为主。中学教材由分别占总授课时数80%的基本教材和20%的选用教材组成。基本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球类)、体育基础知识五大项。

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给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1978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每学年都安排有体育基本知识内容,除“体育基础知识”外,还增加有“卫生保健知识”,并指出了应将基本教材作为体育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用教材不集中于某一项。这套教材内容试图“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但仍具有较强的竞技意识。

2第二代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要求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六个中小学大纲,其中,1992年颁布的第一个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最具代表性。这套大纲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强调以基本动作为主,小学三至六年级,身体锻炼部分的内容基本上按运动项目排列,但球类教材以小球类为主。田径具体内容都经过再创造,体操从内容到形式,都以身体锻炼为目标,编选比较简单的动作,并且把身体素质练习单独作为一类。初中各年级加大选用教材的比重,拓宽选用教材的范围,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基本教材中,加大了理论教材的比重。把原来的武术教材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编选了传统养生和健身等特色内容。与1987年的大纲相比,这套大纲的基本部分教材的比重增加了。而选用部分有所降低。

3第三代体育课教学内容分析

第三代体育课程是一次以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的改革,其关注的是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目标,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目标”。力图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教学内容中,小学以基本运动、游戏、田径、体操、韵律活动和舞蹈为主,还有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及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中学以田径、体操、球类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韵律活动和舞蹈为辅,还有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选修部分包括游泳、滑冰等地区性、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使我国体育教学内容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2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法规的制定、经济的发展和经费投入不足等也影响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顺利发展。

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体育教学内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较快、进步较大、成果较多的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道路。

4现在体育教学内容已经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让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可以达到体育课程“五个领域目标”的较高水平,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个性,促进身心健康,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需要。

(二)建议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要摆脱高度集权、具有浓重技术主义色彩的“前苏联模式”的束缚,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带有人文主义色彩的体育教育事业,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根本。

现代体育的内容篇8

关键词: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策略

现在,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很多程度上,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促进高职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专业课教学中不能成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自己服务,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很多教师的头疼的问题。对于教师而依然,他们大多数不抵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他们也希望能够成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善自己的课堂,但他们的信息素养不高,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力,是制约他们课堂改革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1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问题

1.1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缺乏统一的标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现代高职院校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普遍较为重视,并且,他们也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进行网络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之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主要是因为,现代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这一块存在一些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缺乏统一的标准,影响到培训内容的有效制定。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任何政策要求教师必须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也没有出台政策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内容进行规定,对考试方式进行要求,因此,就导致,在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这一块上,教师学习随意性较大,学习的整体效果不是很理想。

1.2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的组织不合理。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都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但对培训组织形式,培训内容却不做认真研究,导致很多培训内容与教师的专业教学内容不符合,培训形式搞一刀切,采用统一模式,导致为教师的抵触,很多教师不是很重视学校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他们认为这种培训只是在走形式,走过场,对自己的专业教学发展作用不大,因此,参与的热情不高。加之,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研究培训教师的年龄特点,不研究教师的知识情况,信息素养情况,搞一刀切的培训,致使很多年龄大一些的教师完全听不懂培训的内容,他们难以消化培训内容,而一些年轻教师,他们的信息素养较高,又觉得培训内容过于简单,老套,对培训内容也很失望,这样,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的效果就不是很理想。

1.3培训手段单一。现在,高职院校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主要开展模式是一个专家在讲,很多教师在听,采用的是传统的讲座式培训法,这种培训模式单一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个体需要,很多教师认为只是听听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的应用水平还是得不到提升,因此,抵触这种讲座式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培训效果不理想。

2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效果的策略

2.1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国家要重视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要能够制定统一的培训标准指导这项工作,以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的效果。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已经出台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行)》文件,这个文件,对于规范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家也需要针对高职院校特点,出台类似的文件,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工作压力不大,他们不需要参与考核活动,他们的工作的随意性比较大,导致教师的学习紧迫感不强,在这种环境下,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素养,使教师能够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助推课堂效果的提升,必须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对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进行规范,通过统一标准的制定,制定统一的考核内容和考核策略,教师才能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在一定标准的引导下,培训活动的内容才能更为科学完善,教师通过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2.2根据教师需要设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高职院校要根据教师需要,根据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设置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培训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全体教师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高职教师而言,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相差很大,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从事的专业各有不同,对于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而言,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而言,他们的信息化应用水平相差很大,信息化应用环境也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就需要对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内容进行个性化设计,要确定一个最低标准,然后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内容,要设置层次化的培训目标,设置不同的培训班级,比如,基础班和提高班,设置多个层次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通过基础培训,使教师能够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具备简单地信息操作技术,能够掌握多媒体的使用方式,能够利用多媒体为自己的教学服务,通过提高班的培训活动,使教师具备现代教育意识,使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并能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课件进行设计创新,培养创新性的现代教师。培训内容的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按照一定的层次,设置成模块,每个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模块单元,比如,可以分为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模块,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块,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指导模块,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等等,通过层次化的模块设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模块内容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保障所有的教师在培训活动中都能有所收获,可以保障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稳步提升。这对于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多元化学习,提升教师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丰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学校要根据教师的需要,应用多种手段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活动,充分调动教师的培训积极性,以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在培训活动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培训模式等多种方式,充分引导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展开学习讨论,培训专家给教师以必要的指导,引导教师参与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实践中去,这样,在实践中,在教师的上机操作中,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总之,在高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组织活动不利,培训模式单一等问题,高职院校要认识到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积极解决培训中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促进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庞静,王咏.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20).

现代体育的内容篇9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教育;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同样在不断发展,并且在多个领域中得到推广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现代教育的改革,有利于丰富现代教育教学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在现代教育中加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探究,促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一、在现代教育中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点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逐渐在现代教育中得到推广使用,并且优化了现代教育教学方式。具体内容如下:1.突破了课堂教学限制。计算机具有存储功能,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将所需要教授的知识,提前将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随时调用将教学内容。此外,利用计算机存储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下次的教学活动中再次使用,有效的提高了教师工作效率,同时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2.摆脱了教育空间的限制。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促使教育空间得到有效的增加。人们在接受教育时,不必要在课堂中接受教育,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学习,同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登陆教育专业网站,从而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下载相关学习文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如此看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摆脱了教育空间的限制。3.便于教学中的交流。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在教学中的应用,交互性是最为重要的一个优点,同时在开展教育活动中,有效的交流,能够促使师生之间教育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此外,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促使教学方式得到有效的优化,教学内容将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一系列优点。现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践运用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在预习环节的应用。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之前,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主要是通过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加以任何的指导,促使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不明显。但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远程向学生说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同时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促使预习效果更为明显。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将学生的预习效果加以展示,从中及时发现学生预习存在的问题,从而在备课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重视,促使在教学效果更为明显。2.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促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丰富,同时有利于教师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促使课堂教学手段变得多样化。计算机的应用,促使教师脱离了传统的板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此外,教师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制作了一系列教学课件,这些课件形式多样并且内容新颖,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教师利用计算机设置一些开放性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自主交流,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3.在构建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的提高。构建多媒体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音频设备、控制软件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在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学内容,同时配以声音、视频等,促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例如,教师在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利用计算机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由于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针对性讲解。此外,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效进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以及试卷分析,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代体育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

0概述

1)“微”时代

“微”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为传播媒介为代表,以短小精炼为文化传播特性的信息时代。“微”时代具有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内容更具震撼力及冲击力等鲜明特点。微时代快速地改变了媒体形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形成力量的汇集。

2)“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

“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是指基于“微”时代下的信息技术平台,诸如微博、微信等,对干部开展远程教育工作,以达到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以达到对干部持续再教育的作用,让远程教育染上“微”色彩。

1“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应具备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时代或“e”时代的干部远程教育,“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应具备以下鲜明的特点:

1.1远程教育学习随时化

在传统时代或“e”时代,干部远程教育地点相对比较固定,有固定的课室。而随着3G技术的高速发展,充分解决了移动终端接收信息的难题,为“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微”时代的培训内容可以以短小、精炼及个性化的微课呈现,学习者只要有手机和网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

1.2远程教育内容迷你化

微”时代远程教育应具备的“迷你化”特性:其一,体现在学习工具的迷你化。相比于传统的pC机,移动终端设备无论在大小还是在重量上,都非常迷你;其二,体现在学习内容的迷你化。“微”时代的信息因其“微”且“快”才快速风靡全球,根植人心。所以,“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的学习内容必须吻合“微”时代的发展规律,言简意赅,内容精悍,具备强有力的信息传递性。

1.3远程教育速度爆发性

“微”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极强的爆发性,和强大的信息传递力,瞬时间就拥有极大的传播范围。因此,“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应通过较小的信息量,获得较快的信息传播速度。另外,要求传播的培训内容要具备冲击力大、复制性高,并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传播学习价值,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学员注意力及学习兴趣。

1.4远程教育方式呈扁平化

在传统时代或“e”时代,老师与学员的角色相对比较清晰。而进入“微”时代,远程教育与学员的角色就比较模糊,经常处于角色交互过程。“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应该注重“去中心化”,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并能为他人提供高价值的学习内容,为传播活动的主体,提高传播的长尾效果。

2“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策略

2.1“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规划策略

2.1.1学习平台选择

在“微”时代,学习平台呈现丰富化发展趋势,但是并非是自由化。对于干部远程教育工作,在规划学习课程时,首先要确定学习平台,宜选择用户数多、安全性高的微平台,比如微博、微信等。

2.1.2学习方式选择

在传统时代,干部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基于课堂模式。而进入“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明显丰富。在当前技术背景下,微博、微信、微课堂、微视频等均可应用于干部远程教育工作中。

另外,“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对学习方式的要求还体现在学习内容的篇幅上。由于移动终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因此在远程教育工作中所的学习内容应注重言简意赅,彰显微、快和个性化,以提高阅读兴趣。

2.1.3学习对象规划

“微”时代为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方式,但是学习质量的高低仍离不开有效的学习对象规划。干部远程教育,应该根据干部的年龄、职务、业务方向等,规划不同的学习班次,让培训更具针对性。

2.2“微”时代远程教育管理策略

“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可以界定为“e”时代干部远程教育的互联网“+”,是对“e”时代干部远程教育的补充和优化。所以,对学习者进行有效管理同样重要。

可以考虑按照学习者的年龄层次、工作职务、业务范围和兴趣爱好等组建不同的“微”网络,从而实现对远程教育学习内容、参训率学习成效等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调动学习者在“微”网络进行有效的“微”讨论,营造深厚的自主学习氛围,从而提升远程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2.3远程教育考核策略

对学习者采取有效的考核是检验教育培训效果的最有效方法,在“微”时代的远程教育也必不可少。而“微”时代选择的考核方式与策略要更吻合时展步伐。可以考虑基于微博、微信互动的方式,考核内容以主观感受、收获体会、问题与建议等能力题为主,知识性内容以客气题形式出现。这样,既能充分了解教育培训的效果,也能为下一次培训提供指引。

3“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3.1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点

“微”时代,为远程教育带来诸多的便利,是干部远程教育的助推器。但是远程教育内容时间节点,会极大影响所的学习内容受关注的程度。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微”时代,一天之中,在中午及晚上饭后的时间来学习内容,会更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有效推送。一周之中,相对于工作日,周末显得更为休闲,人们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休闲和放松的事情上,其中包括浏览微博、微信上最新的动态信息,对于干部群体同样如此。

所以,远程教育内容时间节点需与干部作息时间及信息传播规律相吻合,方能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引导干部更主动地学习。

3.2要选择合适的平台

3.2.1平台选择应大众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时代可利用的平台越来越多。不同的平台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平台都适合应用于干部远程教育。

干部远程教育的对象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人员层次差异大,因此适宜选择用户数更多的平台。一方面受训者能用并且会用学习平台,另一方面更利于培训内容格式的统一和。

3.2.2平台选择应安全化

由于干部远程教育的对象及内容都具独特性,因此对远程教育渠道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微”时代的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应该选择安全性更高的平台,不要只考虑传播平台是否拥有强大的功能和受众性,而忽略其安全性。

4结束语

“微”时代以信息传播速度快及传播内容震撼力强等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也“微”及干部远程教育。探讨“微”时代干部远程教育的规划和策略,对促进干部远程教育更高效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饶龙海,王林,付妮娜,等.基于微博的远程教育评价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下旬刊,2011(01).

[2]张瑞敏.微时代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大平台[oL].http:///news/articl

eDetail.aspx?articleid=79d10cb4-4acc-476f-a79a-d04b3403f17d&article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