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计划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8:42

科普计划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农业,关心农村,致富农民的部署和《东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跃、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全市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推动全市农村的科技进步、科学知识普及、实用技术培训、新品种试验推广和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整合农村科普资源,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目标

东港市是省科协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试点县(市)之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试点的行政村建立和配备“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旨在搭建科技传播的社会化服务平台。按照省科协要求,2006年1月—12月为试点阶段。在市委、市政府确立的确2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建设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宣传员;2007年为示范推广阶段,全市行政村60%完成“三个一”建设;2008年所有的村建成“三个一”,实现农村科普网络的全覆盖。同时,组织科普志愿者80人;建设《科普大蓬车》播放点15个;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农村科技服务200人次;年培训农民13万人次,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000人次,培训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及乡土人才200人,培训农村青少年1500人,培训农民经纪人500人;引进实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实用技术20项。通过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活动,进一步推动“农民科技增收工程”的深入开展,完善农村科普组织网络,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强化农村科普实践,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工作内容

(一)、以“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为起点,巩固和发展完善已经取得的“全国科普示范县(市)、”“辽宁省科普工作达标县(市)”荣誉和成果,深入开展科普示范镇区、示范村、示范户、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在全市逐步实现科普网络建全,科普设施完备,科普队伍稳定壮大,科普示范基地完善规范,科技活动经常,科普成效显著。各级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与现代农业的管理能力显著增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

(二)、以农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和科普宣传员即“一站、一栏、一员”建设为突破口,依托农技协、村委会、科普示范基地等建立科普服务站,配套建设科普宣传栏,把农技协负责人、村干部、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等致富骨干组织起来,培养成为科普宣传员,形成村级开展科普活动的场所、科普宣传阵地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在试点村至少培养一名以上科普宣传员。科普活动站要建立组织机构,做到有管理制度、有标牌、有电教设施、有活动记录,每月至少活动1次,并有效发挥作用。科普宣传栏一般修建在村部明显处,贴墙或立式,用白钢和铝型材制成,长5米,高1.5米(8块科普标准挂图),每月更换1次内容。市科协组织50名涉农专家组成新农村科技服务团,结合“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和培训任务,定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普讲座、技术服务,实现专家与农民的零距离对接合作。

(三)、以“农民科技增收工程”为载体,结合“大孤山庙会科技咨询”、“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活动日”、“科普之冬”等大型科普活动,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使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农业经济中科技贡献率逐步加大,农民收入明显增长。与此同时,市科协继续组织开展“赶科普大集,送科技下乡”和“百名专家进百村带千户富万民”活动,使之成为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为了使工作扎实开展而富有成效,东港市成立“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市科协,主任由市科协主席鞠素澜兼任,负责“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工作组织协调,督促指导。领导小组将于8月份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总结评比。

科普计划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根本任务,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巩固和发展“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成果,进一步加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大力提升公民的科学素质,为增强试验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基础支撑,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在“十一·五”基础上有显著进步,公民获取科技知识的机会和渠道更加宽广,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认知更加理性,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处理实际问题更加科学,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和科技能力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的区域差距明显缩小,科普公共服务更加公平普惠,政策支撑、经费投入、监测评估和考核激励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的全省平均水平。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试验区的深入贯彻落实。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宣传普及低碳生活、防灾减灾、创新创造、公共安全、身心健康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形成和谐、健康向上的科学文化氛围,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服务。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未成年人的科学兴趣显著增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的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农民、城镇劳动者、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明显提升。公众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的愿望进一步攀高,城乡之间和与发达地区的居民的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公民科学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学教育与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和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普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更加丰富,科普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和监测评估等体系进一步完善,公民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制更加完善。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加大投入,完善法规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捐助或参与兴办公益性科普事业,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实行优惠政策;社会各方面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合力不断增强。

二、重点任务及工作措施

(一)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提高行动

任务:

——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等内容,使未成年人不断提高科学认知水平,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着力提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与兴趣。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其具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

措施:

——推进学前教育阶段科学启蒙教育。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科学素质教育。不断总结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改革经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考试制度,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丰富校外、课外科学教育活动。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环境友好型学校创建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各种科技传播行动;广泛开展学生进实验室动手做科研、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

——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创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特色校园、绿色校园活动过程中,普及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自救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

——重视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鼓励中、小学校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会议等形式,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在观念、方法上给予指导,提高其科学监护水平,探索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

分工:

牵头部门:市教育局、团市委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文体广电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安监局、市农科所、市妇联、市社科联、市科协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提高行动

任务:

——面向农民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安全生产、倡导卫生健康、实行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等科普宣传教育,推动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提高农民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和增收致富的能力,引导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本领,以及适应现代科学文明生活的能力。

——提高贫困地区农民和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素质。

措施:

——建立农村科学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在农村科技培训中的作用,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面向农民大力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加强农村科普示范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和“科技致富二传手”等项目的实施力度,深入开展科普示范县、乡(镇)、村的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科普“站、栏、员”和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科普示范带头人。

——继续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培训。面向农村产业服务人员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岗位需求,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和上岗培训;组织有技术、资金和创业意愿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支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参与新型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经常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专家和农村致富能手下乡入户开展科技指导、科教兴村、科普惠农等服务;开展“环保进农村”和反对封建迷信等科普活动。

分工:

牵头部门:市农委市科协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开发办、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民宗委、市民政局、市文体广电局、市卫生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农科所、职业技术学院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提高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为重点,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为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措施:

——加强对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的宏观管理。贯彻落实《省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2010-2014年)》,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促进用人单位加强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工作。

——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培训制度,承担各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和劳动预备制培训。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激励妇女岗位建功成才。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大课题,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企业事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学习制度,鼓励职工在职学习。

——开展职工科普教育活动。企业、研发中心等组织积极举办面向职工的各种竞赛、专题讲座,开展小发明、小创造等技术革新活动,组织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送科技活动,着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技能型团队。充分利用科普专栏、职工书屋、实验室、产品陈列室等建设科普宣传阵地。

分工:

牵头部门:市人社局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能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卫生局、市文体广电局、市工会、市妇联、市科协、职业技术学院

(四)实施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素质提高行动

任务:

——紧紧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将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素质贯穿于的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大力增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执政科学管理的能力,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素质的提高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措施:

——加强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的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建立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素质学习培训制度,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将科学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对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学习,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学素质。

——加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科技知识学习。以创建学习型、发展型党组织为载体,各级党委(党组)中心学习组将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建设等战略思想以及科技发展规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等作为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科学素质的宣传教育。

——着力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推进科学发展的执政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健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体系,在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中体现对科学素质的要求。

——举办面向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科普活动。组织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参加科普报告和科普讲座等各种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科学素质的良好氛围。

分工:

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市科技局、市妇联、市科协

(五)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提高行动

任务:

——宣传科学发展观,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健康生活等知识,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激发社区居民提高科学素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提升社区科普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措施: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在提高居民科学素质、服务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面向社区居民开展科学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方面的科普宣传教育,引导社区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获取有益知识、拒绝不良信息,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开展提升自身素质、适应城市生活的宣传和教育活动。

——实施,提升社区科普能力。充分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图书室、科普画廊等科普设施建设;结合社区信息化建设,发挥好互联网、移动通信、电视等新型传媒的科普宣传功能;逐步建立街道社区科普组织,建立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等创建活动,组织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

——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鼓励教育系统、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科普场馆等建立起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参与社区的科普活动。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面对城镇社区,组织开展专家咨询、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活动,寓科普活动于文艺宣传、旅游休闲之中。

分工

牵头部门:市科协、市妇联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文体广电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旅游局、市国教办、市妇联、市科协、市文联

(六)实施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任务:

——加强学校的科技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多种途径组织开展中、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举办各类科技教育的培训研修,提升科技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教能力,提高科技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高科学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科学教育的基本能力建设。以科学发展观、先进适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等为主要内容,加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的教材建设,改进科学教育的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重点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满足科学教育与培训要求的教材教育法。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建设新的科学教育基础设施,为开展科学教育与培训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措施:

——大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鼓励高等院校增设科学教育相关专业,着力培养科学教育的专门师资。增加在职教师培训的科学教育内容,广泛开展中、小学科学教师之间的

业务交流,提高实施科学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推进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与课程实施能力建设。

——改进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法。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改进科学教学方法,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理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科学教育培训,改革与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的基础条件建设。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边远农村中、小学的科学仪器、教具、图书等基本达标,并面向社会提供服务;积极开发科学教育网络资源,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公共机构对公众进行分类教育和培训。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实验室等科学教育基础实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与培训场所,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为开展科学教育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分工:

牵头部门:市教育局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林业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学院

(七)实施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

任务:

——针对社会和公众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需要,注重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鼓励和支持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创作科普作品和开发科普资源。

——集成国内外科普资源及信息,建立共享交流平台,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基本科普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促进科普资源开发、集散和服务的社会化,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作用,积极推动科普产业发展。

措施:

——加强科普资源建设。繁荣科普创作,引导、鼓励和支持科普产品及信息资源的开发,举办各类科普作品创作竞赛;加强民生、生态和应急科普资源开发,探索适合农村和社区科普产品的开发,丰富资源种类和总量。

——加速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集成市内外科普资源和信息,拓展科普资源的服务范围,促进资源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优化配置、提高效能;加强现有科普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共享交流平台,充分发挥科普资源的社会效益。

——大幅提升科普能力。对各类科技、教育等资源进行开发和转化,促进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制作,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务。

分工:

牵头部门:市科协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社科联、市文联

(八)实施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

任务:

——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

——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质量。

——组织实施“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

措施:

——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质量和水平。坚持媒体科技传播的严肃性和社会性,建立与市场、公众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传播能力。

——建立精品科技传播媒体平台。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开辟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读物;丰富广播电视台的科普内容,提高传播媒体的科普传播质量,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

——提高大众传媒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加强对新闻记者、编剧、作家等传播者的科学素质培养,坚持科学态度和科学责任,提高宣传内容创作的科学精神,提高各媒体工作者与创作者的科学素养与科学传播能力。

——深入实施“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加强校园、农村、城镇、机关学习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提高数字图书馆的知晓率和点击率,有效推进“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

分工:

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文体广电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教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九)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任务:

——大幅度增强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增加公众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形成较为合理的区位整体布局。

——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保障体系。

措施:

——加大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将科普基础实施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加大对公益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逐步建立科普基础设施长效发展保障体系,大幅度增强各类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服务能力,增加公众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

——完善科普基础设施的特色功能。强化市科技馆的科普服务功能,力争建设体现特色、突出专业个性的县级科技馆;完善市图书馆、科研院所等科普教育基地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整合利用社会相关资源,创建、改建或命名一批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科技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具备教育、培训、展示等功能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

——推进基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各级各类文化站、广播站、中小学校、党员活动室、科普活动站、农家书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等公共设施,充分整合和利用农村和社区现有的科普资源,增加科普图书、挂图、声像资料以及相关展示设备,建设“科普活动站”、“科普图书室”等基础科普阵地。

——大力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工业园区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技设施,支持中、小学校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大力优化科普资源配置,开发开放科普教育基地。

分工:

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委、市林业局、市文体广电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任务:

——大力提升科普人才整体素质。积极开展科普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培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机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

——积极优化科普人才队伍结构。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稳定专职科普人才,壮大兼职科普人才,培养面向基层的科普人才,逐步建立起强大的科普人才队伍。

——努力培育科普创作和管理人才。鼓励、支持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科普创作设计、科普研究开发、科普策划组织、科普传媒和科普产业的经营管理,培育创作和管理的高端科普人才。

措施:

——加强农村科普人才培养。依托农村和社区的基层党员干部、专业技术骨干、科技教育工作者和科普带头人等,积极发展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培养和造就各类科普人才。

——发展壮大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中、小学科技教育教师、科技专家、老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发展壮大专兼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素质培养,提高承担科学教育、组织策划科普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依托市内高等院校、科研结构、科技媒体、科普场馆等,在实践中培养一批科普活动组织策划和科普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多渠道推进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分工:

牵头部门:市科协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宣传部、市农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局、市科技局、市农科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十一)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机制

任务:

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参与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机制。

措施:

——建立人才动员培养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建立有关动员、培养和鼓励科普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教育、传媒等社会各界参与科学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科研与科普的紧密结合机制。研究制定在科技计划项目中增加不部分的相应科普任务、在重大科技项目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中增加相应的科普效果评价的办法和措施,鼓励承担科技项目的部门、单位和科技专家推进科研与科普的结合,使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最新科技进展和科技创新成果。

——强化科普投入和产业发展保障机制。逐步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设、维护良性运转。落实国家对捐赠公益性事业的税收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贯彻落实和完善有利于科普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推动科普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和考核激励机制。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科普统计工作,为《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提供监测评依据,为公民科学素质提供衡量尺度和指导。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和结构的业绩考核,对各级各部门开展科学素质工作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和问效跟踪。

分工:

牵头部门:市科技局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农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统计局、市文体广电局、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严格执行“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供保障。

——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的年度计划和工作规划,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互相密切配合协调,共同形成整体合力,扎实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各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切实加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切实推动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保障条件

——政策法规。在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条例和地方科普条例的研究制定,完善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法规;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科普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政策保障。

——经费投入。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科技、教育和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逐步加大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所需经费。

(三)进度安排

——启动实施。2011年,组织制定本实施方案中11项重点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好“十二·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指导和推动各县(区)制定“十二·五”期间《科学素质纲要》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

科普计划方案篇3

各省辖市科协、财政局,有关县(市)科协、财政局: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国发〔2006〕7号),落实中国科协、财政部《关于组织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通知》(科协发计字〔2006〕41号)的有关要求,提高我省农民科学素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省科协、省财政厅决定在“十一五”规划期间联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在全省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引导广大农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保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我省的顺利实施,我们共同制定了《河南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尽快组织实施。根据《方案》的有关要求,现将组织实施2006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评选名额2006年,在全省评比3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7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27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并从中筛选出1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9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9名农村科普带头人报送中国科协、财政部参加全国评选。二、表彰奖励获得全国先进单位和个人的由中国科协、财政部予以表彰和奖励,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奖补金额为20万元,农村科普带头人奖补金额为5万元。获得省级先进单位和个人的由省科协、省财政厅以适当方式予以表彰。三、相关要求(一)各省辖市(含有关县(市),下同)应在省科协和省财政厅分配的推荐名额内,坚持标准,严格把关,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好中选优,做好推荐和初评工作。(二)各省辖市要参照中央和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情况尽快制定当地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部门和联系人,于2006年9月15日前报省科协和省财政厅。(三)各省辖市要认真审核推荐对象的申报材料,并在申报表中签署推荐意见后,于2006年9月15日前将申报推荐材料报省科协和省财政厅。申报推荐材料包括:①正式报送函;②推荐名单汇总表;③各申报单位、个人的推荐表和相关资料;④推荐工作简要总结和说明。推荐表样见附件3、4、5。(四)各省辖市报送的实施工作方案和申报推荐材料要求签章齐全,书面材料一式三份,同时报送电子文本。

科普计划方案篇4

为了推进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增加科普任务试点工作,5月4日,中国科协科普部组织召开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增加科普内容试点工作座谈会。、财政部、中科院、自然基金委等有关部委的同志,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计算所、软件所、微生物所、自动化所等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以及中国通信学会、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科普期刊研究会等全国学会的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科普部杨文志部长主持。

科普部纳翔副部长介绍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增加科普任务试点工作的背景,发达国家在科研与科普相结合工作中的普遍做法,以及我国相关部门已开展探索工作的情况。并从试点范围、试点工作内容、试点进度、工作保障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中国科协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增加科普任务2012年试点工作的初步设想。

会议代表一致认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相辅相成,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增强公众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科技成果只有通过科普方式,被公众广泛了解,才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效用,也符合公众对提高科学素质的诉求;承担科普任务是科研人员的社会责任,科研人员有义务将科研成果面相公众普及宣传;在我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逐年增多,项目经费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开展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增加科普任务试点工作,是科研成果科普化有效模式的积极探索。与会人员从科技项目管理、科技项目实施等角度,对试点工作的实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杨文志部长做了会议总结,指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增加科普任务试点工作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贯彻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会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他指出,试点工作涉及到多个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和不同类型的科技计划项目执行单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深入研究并尽快完善试点工作方案,在今年启动试点工作。对于试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并研究提出解决办法,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杨文志部长强调各单位要积极协作,形成合力,对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共同推进试点工作。

(中国科协科普部)

科普计划方案篇5

一、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做好统计“六五”普法工作

(一)继续抓好统计普法宣传工作。

一是制定普法学习计划,并认真抓好落实,全年组织机关干部学法不少于2次,重点学习《宪法》、《统计法》及与统计法制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是把统计普法宣传融于各项统计业务中,利用各种统计会议、举办的各类培训班进行广泛的宣传学习;

三是开展以案释法活动,通过对典型案件的剖析或“曝光”,提高对统计法律法规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教育效果。

(二)确保完成年度统计“六五”普法任务。按照《市统计局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统第六个五年规划》和《市统计局年统计“六五”普法计划》的具体要求,圆满完成“六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

二、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加强统计法制队伍建设

(一)切实搞好教育培训工作。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部署和局党组的要求,结合统计继续教育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强化统计培训教育,把统计法律知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单独考试,确保参加继续教育人数不少于1000人次,统计从业资格认定人数不少于500人次。

(二)提高统计执法队伍业务水平。局党组计划组织局内有关科室及各镇(处)统计执法人员参加全省统计执法检查员培训班,确保每个专业科室及各镇处都有一名专职统计执法检查员,不断加强统计执法力量,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三)建立统计法制工作考核制度,从统计普法宣传教育、统计执法检查、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统计工作规范性文件、统计政务公开、部门调查项目清查、审批或备案等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

三、推行统计执法责任制,加大统计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一)推行统计执法责任制。明确目标责任,加强监督考核管理,建立长效奖惩机制。

(二)推行全员分段执法责任制。成立由局执法监察大队牵头、相关业务科室参加的联合执法组。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业务科室负责完成催报单、查询书的发放,负责完成执法检查记录和调查笔录的制作,负责完成拒报、迟报等统计违法案件的调查笔录、证据材料的收集工作,并将相关材料及时送监察大队备案,监察大队配合完成;业务科室将案件及相关材料提报给监察大队后,由监察大队负责进行案件的立案、补充调查、处理、结案等相关工作,业务科室配合完成。

(三)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把迟报、拒报问题作为执法重点,加大对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统计资料以及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参与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各相关科室在每季度后5日内将登记的迟报、拒报情况及相关证据材料送执法监察大队,由执法监察大队依法进行查处。全年大检查不少于1次,常规性执法检查每月开展1次。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是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统计考核指标数据质量;

二是各专业年报和年月度、季度、半年报数据质量;

三是对不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上岗或持证但未按要求进行继续教育的上岗行为;四是其他违反《统计法》的行为。

科普计划方案篇6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批次B阶段录取工作已基本结束。根据市教育两委的安排部署,市高招办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穿始终,把初心和使命转化为行动,严格执行教育部及天津市的各项招生工作规定,努力做好新时代人民满意招生考试。本阶段共有207所院校参加录取,录取新生6970余人,增加招生计划310余个。7月25日中午12时起,考生可以通过登录招生院校网站或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查询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院校的录取结果。

我市2019年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录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该阶段院校的档案充足率不高,这主要是由于我市普通本科批次(含a、B阶段)按照招生计划数的100%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目前招生院校增投的计划累计已超过一千六百余个,且部分上线考生因院校办学性质和收费等原因放弃填报该阶段院校志愿所导致。文史类191所院校中,84所不足,档案充足率为56%;理工类203所院校中,71所不足,档案充足率为65%;二是考生对本市院校认可度较高,使得本市院校录取分数偏高,生源较为充足;三是热门专业报考仍然集中,医学类、师范类、学前教育类、计算机类、财务会计类等热门专业仍受考生青睐。

根据本市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院校志愿录取结束后,市高招办将公布尚有余缺计划的院校和余缺计划数,面向未被录取的考生征询志愿。目前,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院校尚有171所次2315个余缺计划需经征询进行录取。其中文史类尚有91所招生院校,余缺计划888个;理工类尚有80所招生院校,余缺计划1427个。

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征询志愿填报结束后,市高招办将根据考生填报情况,划定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征询志愿录取控制分数线。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征询志愿仍然实行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共设置10个平行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栏中设置6个专业志愿和1个服从调剂专业志愿,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不再补档”的规则进行录取。录取时,招生学校依据考生填报的志愿和考试成绩,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如招生院校在征询志愿录取控制分数线上仍未完成招生计划,经院校同意,可适当降低分数提供考生电子档案,由院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填报征询志愿的考生,须在7月26日10时至7月27日12时,登录招考资讯网(www.zhaokao.net),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考生须在填报志愿截止时间前,按照《网上填报志愿系统使用说明》的提示进行填报,逾期不再补报。登录时,考生首先须输入考生号、手机号码(为报名时填报的手机号码),通过获取手机验证码的方式,登录系统;接下来考生填报征询志愿信息;考生填报志愿后,应通过点击“保存并确认志愿”按钮保存所报志愿信息,如需修改志愿信息,考生可在规定的时间内重新进入系统,在志愿填报页面上修改并保存,考生确定志愿后,须在填报志愿截止时间前,点击志愿填报页面上的“保存并确认志愿”按钮,完成志愿填报;最后,考生需点击“导出志愿表”按钮,确认已保存本人志愿信息。

市高招办特别提示考生注意: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征询志愿填报为今年我市本科层次院校最后一次志愿填报,希望考生珍惜接受普通本科教育的机会,积极填报志愿并服从专业调剂,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科普计划方案篇7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成绩为依据,严格按照2018年招生录取计划、标准和程序,进行公正、公平的录取。

我市高中阶段学校分两个批次录取:第一批是普通高中录取,第二批是中等职业学校录取。

(1)普通高中录取

公办普通高中录取工作由市教育局统一组织。公办普通高中录取分三次进行。首先进行统一录取,其次招生学校可以在掉榜生中按自主招生计划和方案进行自主招生录取;自主招生结束后,市教育局根据全市录取学生实际报到和学校自主招生情况,下达补录计划,再由学校在掉榜生中予以补录。

公办普通高中严格按志愿批次和分数由前到后依次录取。前一志愿已被录取的后面志愿不再录取,前一志愿未被录取又达到后一志愿学校分数线的由后一志愿学校录取。全市统一划定普通高中最低录取控制线为350分。

普通高中定向生在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内未录满各初中学校的定向计划时,剩余的定向计划按志愿、由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定向生最多可降低40分录取。

普通高中艺体特长生录取,在术科成绩合格基础上,按文考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

普通高中学校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在普通高中统一录取后,可在掉榜生中自主招生,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各学校自主招生方案报市教育局备案。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自主招生名额不得超过112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不得超过56人。泸州老窖天府中学进行学制改革试点,招生人数控制在100人以内。

(二)中等职业学校录取

中职学校招生录取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录取只参加初中毕业考试学生,根据填报的中职志愿,初中毕业考试结束后直接录取;第二阶段录取参加初中升学考试学生。按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必须参加升学考试和面试。中职学校市级以上重点专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划线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择优录取。三年制普通中专、师范学校、成人中专的招生录取按省、市相关招生录取规定执行,由市招办制定录取办法,统一组织录取。

凡兼报不同类别志愿的考生,报考前一类别的志愿已被录取的考生后一类别的志愿不再录取。

优先保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报考中职学校所需专业和学位数,做到愿读尽读。

科普计划方案篇8

《实施方案》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湖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提高全省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更好地为创新型湖南建设服务,根据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和《湖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湖南实际,湖南省科协联合21个成员单位,共同确定了“十二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总体奋斗目标:到2015年,全省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显著发展,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在2010年的基础上提高2.8个百分点,2015年力争达到5%的目标。

以“五项行动”“五个工程”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实施方案》提出,要围绕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突出湖南特色,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五项行动”: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推动“五个工程”: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基础设施工程、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实施方案》对“五项行动”进行具体分工,明确了各任务的牵头单位,要求由省教育厅、共青团省委牵头,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内科学教育,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发挥社区和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由省农办、省科协牵头,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湖南农村需求的科学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着力推动农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加强对城镇劳动者科技教育培训,开展日常性职工科普教育活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科学素质提升,围绕湖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提升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由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在选拔录用、综合评价工作中体现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要求,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养,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由省科协、省妇联牵头,以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文明和谐的学习型社区为目标,搭建社会化的社区科普工作格局,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实施方案》要求,优化整合社会科技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教育培训,推进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利用湖南动漫产业较发达的优势,促进原创性科普作品创作,在建设数字湖南的大背景下推进动科普资源数字化建设,推进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利用湖南影视传媒较发达的条件,鼓励各类媒体兴办科技栏目,提升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推进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积极发挥湖南省科技馆的示范作用,重点在市(州)和有条件的县(市)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馆,巩固发展科普教育基地,到2015年,国家科普教育基地达到30个左右,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达到100个左右,力促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每年培训1 000名农村实用科普人才,培养300名社区科普人才,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壮大兼职队伍,发展志愿者队伍,推进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以扎实稳妥的保障措施保证五年目标的实现

《实施方案》在组织领导上明确,湖南省人民政府领导方案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单位和人民团体按照要求将有关任务纳入相应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省科协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合同有关方面共同推进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省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

在政策法规和经费投入上要求,在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有关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政府要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科普计划方案篇9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tephy520”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科学技术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科学技术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

州委依法治州办:

根据《海西州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西法政组办[2020]8号),我局积极开展了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党对法治建设工作领导。一是加强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在党组会议上专题听取上一年度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印发《海西州科技局党支部2020年工作计划》《2020年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成立法治建设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法治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责任落实将依法行政责任制、依法行政目标分解落实到各科室、各岗位,要求在依法行政工作中必须遵守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和法定期限。二是落实中央和省州委依法防控疫情决策部署,成立海西州科技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党员先锋队,印发《海西州科技局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工作方案》,确保了疫情防控期间各项制度和防控措施的贯彻落实,为疫情期间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撑。三是制定我局法治政府年度计划,根据上级安排,及时制定我局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方案,印发《海西州科学技术局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将法治责任落实到分管领导和科室、个人,切实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工作举措。四是强化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印发《2020年度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计划》《20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坚持学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宪法学习,认真领会理念精神,深入抓好贯彻落实。五是按照州依法治州委员会办公室要求,按期报送法治政府建设进展情况和工作总结。

(二)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职责。一是加强州级科技项目规范管理。在每一年度科技项目立项工作中,我局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按照项目申报、受理、专家评审、现场检查、公示、研究讨论、下达等决策流程,最后确定州级科技计划立项项目。二是在科技创新奖评审工作中,严格按照成立专家评审组,审定、公示、州人民政府批准等评审程序,整个过程做到了客观、公正、公开、透明。

(三)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一是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监督管理。为了更好地适应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根据《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2015-2020年)》和州人民政府下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文件精神,我局认真部署开展规范性文件制度和备案审查自查工作,累计至2020年10月,我局现行有效文件规范性文件3件。二是选派人员参加规范性文件的培训,通过全面认真的学习将规范性文件培训内容向全局扩大,进行专题传达,从国家、省级层面政策制度支撑、规范性文件的概念特征与认定、规范性文件制定原则、规范性文件制发程序、后续管理的审查、备案及清理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答疑,用指向性的学习方式强化培训效果。三是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发程序,发挥法律顾问职责作用,对我局新出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依法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

(四)强化法治建设能力落地见效。结合科技工作实际,制定年度法制学习计划,创新学习方式,强化了工作人员的学法用法行为意识,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一是强化对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和考察,通过组织专题学习,发放学习资料等形式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能力。二是组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宪法法律知识,学党章党规。根据部署要求,在局党群开展“共产党好、总书记好,听党话、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加青海干部网络学院、法宣在线等网络平台学法普法。三是围绕单个法律条文开展专项学习,使干部职工法规政策意识明显增强,依法依规、按程序、不越权的法制思维逐步养成。四是制定普法责任清单,确定年度普法重点。制定我局“谁执法谁普法”创建方案并形成自查报告,确定以深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民法典》等为重点的法律法规以及群众关心及现实需要的科普知识作为宣传重点的普法重点,完善普法宣传工作机制,依托科普宣传队,结合已备案普法志愿者及业务骨干组成普法队伍,代表我局参加社会公益普法活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线上充分借助微信QQ工作群、海西科普公众号等形式开展法治宣传,使法律宣传与依法行政工作相结合,使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线下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活动,通过展出展板、悬挂横幅、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宣传品等方式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及防震减灾、农牧等科技实用技术,使全民科学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组织干部职工参加法治宣传活动、和法治专题讲座,并对业务对象进行法治培训。

二、依然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宣传人员力量单薄。海西州科技局无专职法治宣传人员,存在法治宣传临时组建队伍的情况,影响法治宣传工作的开展。

(二)法律法规学习不精不深。一些干部职工法律知识不全面,对涉及科技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不深、掌握不透彻。个别工作人员对涉及科技工作相关法律法规的运用不熟练,依法行政本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普法宣传形式略显单调。法律法规内容严谨单调,直接学习宣传,在普法宣传过程中只注重了法律条文,缺乏对其深层次解读和有效的宣传方式提升吸引力;运用新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法治宣传队伍。积极探索多种办法和措施,开展普法志愿者招募工作,进一步壮大法治宣传工作队伍,提高普法宣传人员专业法律知识,严格依法普法,提高普法宣传的质量和水平。

(二)坚持理论学习培训。强化法治观念,坚持学法用法制度持续落实。进一步深入学习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邀请法律顾问开展法治专题讲座,及时开展新颁布、新修订的法律知识学习,增强科技部门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依法行政意识。

(三)加大法治宣传工作。加强信息报送,提高信息质量,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进一步扩大法治政府建设社会影响力;广泛通过主题宣传活动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增强法治工作影响力。

科普计划方案篇10

【重磅新闻】成都公布中考改革方案中考升学总成绩调整为710分

一、总体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任务‍

(一)实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

“两考合一”

建立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管理体制。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坚持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备考负担。统一全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科目和时间。完善全市统一的考试评卷信息化平台,统一网上评卷,实现同考等值。

2

“全科开考”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和地方课程等,并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调整而调整。

3

分类考核

语文、数学、外语实行纸笔闭卷考试,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物理、化学、生物采取纸笔闭卷考试和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每个科目两项考试成绩合并计算作为学科总成绩;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按省教育厅相关要求执行。道德与法治、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地理采取纸笔闭卷考试。信息技术实行上机操作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音乐、美术成绩由艺术素质测评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确定,由初中学校根据市教育局要求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地方课程测试由各学校自行组织。

4

命题要求

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引导发展素质教育。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范围,研制考试试题,兼顾毕业考试和招生考试的不同功能。在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基础考查。

5

“学完即考”

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规定和要求,坚持“学完即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考试于毕业当年6月中旬进行。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考试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体育与健康统一考试、音乐和美术技能测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

6

成绩呈现

初中毕业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毕业成绩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级。具体认定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

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市教育局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2

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以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为主要依据,包括: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评价和成长发展的记载;各学科的学业成绩记录和学习小档案的记载;参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和班级及社团活动的记录,“个性特长”和获得奖励的记载;身心健康状况记载;艺术特长和基本素养记载;校本课程的考查结果等。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坚持客观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进行。

3

评价程序

综合素质评价由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基本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市教育局研发“成都市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管理系统”,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指导学校使用好记录管理系统,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含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并将用于招生使用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便于在招生中使用。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在九年级下期(毕业当年4月底以前)完成。

4

结果运用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初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在招生章程中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具体使用办法并提前公布,规范、公开使用情况。

5

评价实施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初中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公示制度、诚信制度、监控与评估制度、举报与申诉制度,确保公平公正。高中学校要向社会公布招生录取中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改革完善招生录取办法

1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将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和统一公布成绩。

试卷的结构及分数。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化学100分(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体育与健康60分(含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10分)。生物(含实验操作考试15分)、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满分各100分。

升学成绩计分办法。升学成绩以分数形式呈现,总分为710分。具体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150分;物理成绩按70%计入,满分70分;化学成绩按50%计入,满分50分;体育与健康满分6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生物、地理升学成绩每科总分按20分计算。具体折算细则由市教育局、市招考办另行制定。

2

坚持普职协调发展

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制定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切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工作。对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类学校实行免试注册入学制度,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来蓉工作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措施。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质量,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3

完善指标到校生分配办法

合理分配优质高中招生名额,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要以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重点(示范)等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也可将一定的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促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初中学校推荐指标到校生要依据学生初中各阶段学业考试成绩,并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

(四)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普通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经市教育局批准后,可面向全市自主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自主招生一般安排在中考后进行,自主招生总数一般不超过当年学校招生计划的5%。经批准实行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制定招生录取办法,综合考查,择优录取,并将招生时间、招生办法和招生程序等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自主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安全有序进行。

(五)强化招生管理

1

严格招生计划管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资源总量,完善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编制,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合理确定普通高中招生总体规模。根据各校办学条件、核定的办学规模确定每所普通高中学校具体招生计划并严格执行。各区(市)县要按照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办好各类高中阶段学校,提供充足学位。中心城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计划经市教育局审核后由市招考办统一公布,其他区(市)县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编制并公布。

2

规范招生行为

普通高中学校应严格按照规定录取新生,严禁无计划、超计划和违规跨区域招生;招生结束后,学校不得擅自招收已被其他学校录取的学生。具有中等学历教育资格的中职学校按省教育厅规定的范围自主招生。严禁出现人籍分离、空挂学籍、学籍造假等现象,学校不得为违规跨区域招收的学生和违规转学学生办理学籍转接。

3

严格招生时间管理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所属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保证九年义务教育依法实施。所有公办、民办高中学校均须按市教育局规定开展招生工作,不得在学生完成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前组织考试和录取新生。严禁将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提前送到高一级学校就读。

4

严控考试加分

落实成都市教育局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普通高中录取加分政策的意见》(成教发〔2015〕8号),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学生相关特长和表现等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中呈现。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5

实行阳光招生

各区(市)县和学校要在招生入学关键节点,就关键政策、群众关心的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高中学校招生宣传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和指导。招生宣传必须规范、合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虚假宣传资料和信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要做到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招生方式、收费标准、录取结果“七公开”,其内容必须在当地的主流媒体、教育网站、学校公示栏等公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禁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学校名义招生或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生。禁止把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收的学生安排在民办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就读。禁止生源学校和教师干扰或违背学生意愿填报学校志愿。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招考委、市教育局统筹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明确各单位、部门责任目标,加强过程监督和目标考核。根据考试招生工作特点,提前公布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各项改革。

(二)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强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资配备、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障,满足正常教学需要。定期对初中学校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三)提升保障能力

各区(市)县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考试机构、考务组织、考场基础条件、招生录取等方面基本能力建设,充分保障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经费。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和命题研究,提高命题质量。建立健全试卷命题、印制、运送、保管、阅卷等全过程保密制度,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加强标准化中考考场建设,到2022年按要求全面完成。

(四)做好宣传引导

各区(市)县要认真做好改革政策措施的宣传解读工作,及时回应学生、家长和社会关切。加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和中等职业学校免费等惠民政策的宣传,为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政策解读

现就《成都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中考改革方案”)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中考改革方案出台的背景、依据是什么?

成都市中考改革方案是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川教〔2017〕107号)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的。

近十多年来,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学校和中职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坚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此次中考改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坚持稳妥推进,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进一步优化中考考试制度、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录取方式、招生计划等。

中考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教、学、考、招有机衔接,构建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考试招生制度。

中考改革从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起开始实施,到2022年形成具有成都特点,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

中考改革实施后哪些政策将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将保持“五个不变”,具体为:

01

坚持“两考合一、一考多用”原则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将继续坚持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有利于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02

高中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保持不变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的规定,中考改革实施后升学计分科目与现行中考升学计分科目相同,继续保持不变。

03

9门科目录取计分分值保持不变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9门学科升学计分分值将继续保持不变。

04

高中招生分批次录取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实施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仍实行分批次录取。

05

指标到校生录取办法保持不变

中考改革实施后,将继续实行指标到校生政策,将省级示范性公办普通高中统招计划50%以上的比例均衡分配到服务区内的初中学校,并适当向薄弱初中、农村初中倾斜。

中考改革主要有哪些变化?

中考改革将进行“五个优化”,具体为:

01

改革优化考试制度,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实行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一考多用”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考试范围覆盖到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科目,这是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确保义务教育基本质量的需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克服一些科目“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倾向,引导学生打好基础。中考改革实施后,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音乐、美术和地方课程,但新增学考科目不纳入升学计分,由学校组织实施,成绩合格即可。此外,按照“学完即考”的原则,及时安排学业水平考试,避免考试过于集中。

02

改革优化考试方式,实行分类多样考核

按照学科特点,分类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将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纸笔考试与实验操作考试相结合,必修必考与选修选考相结合,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语文、数学、外语学科,成都市将按要求参加四川省教科院组织命题的考试。

03

改革优化考试内容,引导发展素质教育

01

优化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

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增强考试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增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02

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新增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并将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分值提高到15分。

04

改革优化录取方式,形成“一依据一结合”模式

中考制度改革以依据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制度架构,充分发挥中考在素质教育中的正向指挥棒作用,进一步破除唯分数论。

01

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依据或参

初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素质表现评价档案,突出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写实记录,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作为高中阶段学校选拔新生、自主招生的依据或参考。

02

提高体育与健康升学计分分值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现已采取4(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6(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模式录取计分的,不再减少计分科目”和“将体育与健康纳入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其分值权重原则上不低于总分的8%”的要求,中考改革实施后,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计分科目仍为10科,除体育与健康计分成绩由原50分提高到60分外,其余科目计分权重不变,升学成绩总分为710分。

05

改革优化招生计划,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

01

适当提高普通高中招生比例

近年来,全市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2018年,全市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已达60%。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加强统筹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普职比例调节机制,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目前,成都市正在加强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到2020年底前,全市将新建公办普通高中9所(不含民办),改扩建24所,普通高中学位将进一步增加。

02

推动普职融通育人模式改革

探索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资源共享、课程互选、教师互派、学分互认、学籍互转,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为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二次选择”机会。

03

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

中考改革实施后体育与健康考试怎么考?

体育与健康考试由统一考试和体育素质综合评价考核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统一考试由体能和技能项目组成,实行必考加选考。具体办法由市教育局另行制定。

中考改革是如何体现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