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十篇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十篇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9:24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篇1

一、加强领导认真部署

为切实抓好这次活动,10月19日上午7:30,利用国旗下讲话时间,校长亲自作了学校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的动员,对整个宣传活动作了详细的布置,明确了人员的职责,会后下发了《小甸子小学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方案》。要求各位教师充分利用各种会议、活动、课堂等有效形式,在全校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知识,强化全校师生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师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全校应急管理宣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精心组织 狠抓落实

自教育局下发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通知以来,学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讨论全校的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为确保宣传周活动不走过场,达到预期效果,全校各部门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了活动取得实效。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校长祝振华为组长的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次宣传活动的方案拟定、工作部署、组织协调等工作。其他部门各负其责,全力配合学校做好本次宣传周的活动。

三、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全校开展应急管理现场宣传活动各年级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在应急管理宣传周活动中开展了丰富多彩、效果显著的宣传活动。

1、针对活动意义和活动目的,确定宣传标语为: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依法应对突发事件。并张贴在校门口。

2、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和相关知识,针对学校特点和学生特点,邵延新老师和赵波老师利用学校宣传板创办了以提高应急避险意识和普及应急避险知识为主的图文并茂的黑板报。

3、工会主席组织全校教师和学生参与了应急避险知识答题活动,参与率达到100%,这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应急避险的知识。

4、学校大队部牵头,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影像资料,对学生进行防地震、防食物中毒及交通安全教育,并指导学生办一次安全教育手抄报。

5、全校教师在校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收看了学校应急知识讲座光盘,并写出了几万字的观后感。

6、做好全员应急疏散预案,举行突发事故应急疏散演练。10月21上午召开紧急疏散演练领导小组会议,部署安排紧急疏散的有关事宜,2010年10月21日上午7:40在全校演练。整个撤离过程井然有序,没有意外事故发生。听到警报后,所有班级教室学生都能按顺序由教室到操场,撤离时组织有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没有推搡、拥挤现象发生。到达操场后,班主任清点人数,年级组长汇总年级人数向总指挥报告。演练结束以后,各年级依照本年级实际,进行认真总结。

四、效果明显 深入人心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

评价研究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构建理论研究体系角度思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高校正确认识其应急管理状况提供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找出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势及不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评价是全面性系统指标评价,可以科学地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强还是弱,这样能充分“知己”,只有对自身的现实状况有客观真实的了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决策等工作。

(2)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评估和检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改革的措施等,从而达到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目标。

(3)能够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

根据“木桶”理论可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大小并不是其自身的长处所决定的,反而是短处决定了其能力大小,正是由于受限于这样的短处,所以其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通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来发现高校自身的“短板”,然后付诸实践,制定相应的提升措施,从而促进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所构成的威胁时,为了能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应对措施,如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应急管理预案等行为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事态,把损失降到最低范围,并做好和全校师生的沟通工作,获得师生的有力支持,尽力维护好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以及高校的荣誉,这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非常关键,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减少损失,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尽可能控制事态,将突发事件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则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个阶段,那么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就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此划分有助于理解及实际操作。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和应急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间断期。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应地也可分为事前积极预防预警、事中快速处置、事后迅速恢复并总结学习等内容。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平时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及时捕捉到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兆信息,那么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数量,抑或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它是高校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工作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组织与人员建设和规章制度体系;将预警工作分解为信息管理体系以及应急预警建设等两方面内容。

应急管理处置是应急管理比较关键的阶段,一般包括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和应急协调等四个方面。

高校突发事件平息之后的恢复与总结学习也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在短时间内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难以消除,需要及时恢复,妥善处置,并认真思考突发事件带来的机遇以及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改善管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恢复学习工作可以分为善后处置、恢复建设以及经验学习等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预警过程(组织与人员,规章制度)、预警过程(信息管理、应急预警)、处置过程(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应急协调)、恢复学习过程(恢复建设、心理辅导、经验学习)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1)完善相关组织人员与规章制度的建设

高校应设有相关应急小组,小组成员应设置在师生平时接触较多的地方,切实保障校园安全。要对相关应急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以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目前部分高校仍然没有具体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方案,相关应急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相关设备比较落后。所以,加强组织然人员和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2)细化并动态化应急预案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的文件,但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发事件种类繁多,属于动态发展,相对应制订相关应急预案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高校可以将制定的预案更加具体化,可在预案中详细列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应急小组、各个部门、相关应急负责人等应做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各种事件的处理步骤,这样才能保障在处置工作时预案启动与执行的快速有效性,将突发事件处理得有条不紊。同时,应根据以往的相关处置经验和最新动态,对预案进行修改补充,随时保持预案的时效性。

(3)及时严肃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高校应注重以人为本,但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处理不可草率行事,应慎重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校规校纪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处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方面还有待提高,应科学评估突发事件对高校或社会造成的损失,严肃对待,不可纵容或包庇,以防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向宇,陈德军.浅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1):85-86.

[2]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3]凌加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原则;程序

一、遵循原则

高职院校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遵循五个原则:

1.居安思危,重在预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编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工作。

2.全面覆盖,减少危害。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学校可能发生的所有突发事件种类,要制定学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学校所在区域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应急预案。此外,预案应覆盖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环节,不仅针对学生,也要针对学生家长、教师、校外人员制定预案。

3.明确职责,协同应对。高职院校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充分考虑调动所有部门的应对积极性,明确各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责,互相配合协作,整体联动,以达到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目的。

4.灵活适用,重在实效。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很多新变化、新形势,也不断出现办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新事件。只有认真总结每一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才能不断提高预案的实效性。

5.加强演练,提高质量。预案演练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能走过场。针对预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真正达到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

二、应急预案编制的程序分为七个阶段

1.成立编制小组。在编制应急预案前,高职院校应梳理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别,根据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该小组要明确预案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编制小组的成员最好包括院校综合协调、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宣传、安全保卫、后勤、校医院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共同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保证预案中各工作部门的职能明晰,促进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

2.基本情况调查。(1)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校名称、法定代表人、法人代码、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行政隶属关系、师生人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学校的特殊状况、交通图、疏散路线图、应急设施平面布置图及其他情况说明。(2)突发事件的风险点排查。由高职院校各二级部门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风险隐患的设施设备、各种物资、教学用实验耗材、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情况、管理流程等进行逐一登记并详细说明风险点,汇总到预案编制小组,预案编制小组根据全校的情况进行增补说明。(3)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说明,包括所处区域的社区基本情况、环境治安情况、与所在区域政府部门联系方式、周边大中型单位、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基本情况。

3.风险评价。根据梳理出来的突发事件风险点,进行易损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周边环境状况,进行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1)对突发事件本身的界定,结合突发事件的种类,对不同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诱发因素、带来危害的强度、可能持续的时间、发生的区域及关键点进行评估。(2)对突发事件的影响方式进行界定,包括该突发事件给学校和师生带来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否会引发其他的相关事件;事件对学校的作用范围等。(3)对突发事件的后果进行界定,包括可能给学校和师生带来什么样的损失;如果增加投入以减少该类突发事件,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

4.应急能力评估。评估包括硬件评估和软件评估,前者是指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学校现有资源,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类型,按照应急准备与应急绩效之间的差异与因果关系,对学校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财力投入、物资保障、场地设施等进行评估,确定上述资源是否能满足应急需要的效果。后者是指高职院校要充分做好师生的调研工作,了解师生对学校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接受程度和了解程度,掌握主要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应急意识、过往经验、应急处理技术水平、接受的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情况,查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应急预案编制。高职院校应具体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针对分析结果编制相对完整的预案,在预案中对应急机构的指挥协调、组成人员、岗位职责、应急设施设备、救急物资、救援行动的开展等方面做出预先的具体安排。

6.应急预案的评审、与更新。评审主要分为外部评审和内部评审。外部评审是由高职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单位、环保部门、周边公众代表、专家等对预案进行评审。内部评审由高职院校组织校内涉及部门、师生代表等进行评审。预案经评审完善后,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签署,按规定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地政府部门备案。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并及时备案。

7.应急预案的实施。高职院校应由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篇4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对应急疏散演练的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工作的指导,提升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现印发给你们,供各地各校在日常安全管理和集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

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

为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应急疏散演练工作的指导,提升学校应急疏散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强化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安全素养,特制定本指南。

一、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条例》《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二、目的意义

本指南立足于提升应急疏散演练的实际效果,明确应急疏散演练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涵盖演练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等全过程,供学校在日常安全管理和集中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通过实战型应急疏散演练,进一步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逃生自救能力,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有序、迅速地安全疏散,确保师生的生命安全。

三、适用范围

本指南对演练的各个环节、步骤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和规范性要求,适用于全国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在开展针对地震、火灾、校车事故等的应急疏散演练时参考。

四、基本原则

(一)精心准备,科学组织。学校要确保参演师生的生命安全,严防拥挤踩踏事故发生。要提前谋划,提出预案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尽量避开雨雪等恶劣天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保证疏散演练既安全有序又有效快速。

(二)着眼实战,注重细节。演练要立足于模拟紧急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景,要着眼于提高学校应急指挥人员的指挥协调能力、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师生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演练方案并将其细化、落实到演练的各个环节,保障演练的整体组织及每个环节科学合理。

(三)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地震、火灾等灾害留给人们的逃生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是2分钟左右,应急疏散演练应明确最终的时间目标,原则上中学生2分钟以内,小学生3分钟以内完成。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设定合理的时间要求,通过经常性的演练逐步提升,最终达到设定的目标。

(四)立足实际,务求实效。演练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明确演练的主题,合理确定演练的时间、地点、参演人员、形式、内容、规模、疏散路线和保障措施等。要重视对演练效果及组织工作的评估、考核和总结,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务求到达实效。

五、演练准备阶段

演练准备阶段应包括:制定演练方案,成立演练组织结构,演练前安全教育及其他准备工作。

(一)制定演练方案

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应根据学校自身性质、地理位置、周边环境、教职工和学生人数、校园内建(构)筑物类型和数量等实际情况,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应应急预案制定。

演练方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演练主题、演练目的意义、演练时间和地点、参与演练人员、演练组织结构及人员分工、演练准备工作、疏散路线、演练流程、保障措施、善后处置和信息报告等。演练方案应做到:内容完整、简洁规范、责任明确、路线科学、措施具体、便于操作。

相关要求:

1.应急疏散场所:通常利用操场、广场等设立应急疏散场所,应通风通畅,相对宽阔。应急疏散场所应远离高大建(构)筑物,与建(构)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其高度的三分之一;应避开有对人身安全可能产生影响的地段,如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避开陡坡等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疏散场地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

2.应急疏散通道:保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禁止占用疏散通道;禁止将安全出口和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安全门上锁或堵塞;应将房间的老式内开窗户改成外开式或平移式窗户,一楼窗户的防护栏应符合消防要求,应急情况下防护栏能迅速打开。

3.应急疏散路线:根据学生分布和建筑物结构,合理确定各班级疏散路线,合理分流。要建立规范,细化措施,保障大量学生在楼道相遇或意外情况发生等情况下不发生拥堵甚至踩踏。疏散路线要避免穿越公路、交通密集和易发生危险的路段。

4.应急疏散用语:教职工在组织学生避险、疏散的整个过程中,应使用规范、简短、明确的疏散用语。

5.应急警报信号:警报信号应具备很强的覆盖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并考虑在断电等特殊情况下的备选方案。覆盖性:警报信号能有效地覆盖到学校的每个地点;独立性:在无法或不能及时采取广播等辅助手段的情况下,警报信号能独立向师生传递准确信息;差异性:与学校日常的铃声、广播声等声音要有所差异。避险信号和疏散信号也应有明显区分。

6.疏散时间:从疏散信号发出到全体师生(除伤病师生外)疏散完成,原则上楼层较低(4层以下)、安全出口合理、通道通畅的学校应控制在2分钟之内。

7.应急演练次数:中小学校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幼儿园每季度至少要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应急疏散演练可与学校升旗、课间操、集体活动等相结合。在校生较多的城镇中小学、农村寄宿制学校要适当增加应急疏散演练的次数。应急疏散演练工作基础较好的学校要加强随机性应急疏散演练。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有住宿学生和晚自习学生的学校要重点加强就餐时间、午休时间和夜间应急疏散演练。使用校车的学校,还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演练。可根据演练内容,以组、班或年级为单位进行小规模应急演练。

(二)建立演练组织机构

学校应根据演练方案的要求,建立健全演练组织机构。成立由校长、有关校领导及工作人员组成的演练指挥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演练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工作,同时落实每位成员在演练中的具体工作。设总指挥、副总指挥及相关成员。

主要职责:

1.全面负责应急疏散演练工作。总指挥要亲自组织,现场指挥,确保演练效果。

2.执行上级有关指示和命令,领导小组成员按其所在部门的职能、职责各负其责,认真做好应急疏散工作。

3.合理划定学校及周边应急疏散场地(避险场所)、疏散通道,明确应急疏散信号,设立应急疏散指示标志,教育学生熟悉和掌握应急疏散方案。

演练指挥部应下设若干小组,明确职责,落实人员。

1.组织协调组:负责演练方案的制定;演练过程的协调指挥;信息的上传下达、对外联系等。

2.宣传报道组:负责安排演练前的宣传教育、演练的摄影、记录、计时、总结等。

3.疏散引导组:负责科学编制和张贴学校应急疏散路线图、班级应急疏散路线等;引导、组织师生安全有序疏散;帮助伤病学生疏散并妥善安置;疏散完成后协助其他各组工作。

4.抢险救护组:负责第一时间组织实施自救互救,抢救遇险师生,视情况抢救重要财产、档案等;检查学生身心状况、进行临时救治和必要的心理疏导;演练中发生意外事故,负责将受伤师生尽快运送到指定安全区域,并迅速联系急救中心或拨打120,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救护组应对受伤师生采取必要的救助措施,为救治伤者赢得时间。预防次生灾害发生。

5.后勤保障组:负责治安保卫工作,布设演练场地,维护演练秩序,拉响演练警报;通讯、标识、广播、救助等演练所需物资装备的准备;检查、恢复学校水电、通讯等后勤保障设施。

各小组应设立负责人,统一协调本组工作。各小组演练前应充分了解本小组职责,并将职责落实到每位成员;演练中按照职责开展工作,在疏散完成后各小组负责人应及时向总指挥进行反馈、汇报。学校可视演练主题和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演练组织结构,以保证演练质量。

(三)演练前宣传教育

学校应根据演练的主题,在演练前要依托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橱窗、板报等传播载体,通过专题会议、班、校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向全校师生宣讲疏散演练方案,让师生明确演练的必要性和基本步骤,熟悉疏散程序、疏散信号、疏散路线、疏散顺序、疏散后的集合场地和时间要求等。有针对性的组织师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

(四)演练前师生身体问询检查

演练前要对师生身体情况做一次问询检查,凡有特异体质(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的师生,演练前发烧、腿受伤等不宜进行紧张和奔跑活动的师生,要给予特殊考虑和安排。

(五)其他准备工作

1.加强协调宣传工作。演练前学校应向教育主管部门报告。根据不同演练主题,教育部门、中小学要加强与公安、交管、地震、消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邀请专业人员到校指导,帮助学校完善方案,加强过程指导。学校可视情况通报相关部门和周边单位,并通过广播、网站、横幅标语等方式,预告演练的时间、地点、内容,避免发生误解、谣传和恐慌,保证演练安全顺利进行。

2.印制演练相关文件。包括演练方案、演练人员手册、演练脚本等;酌情配备需要的装备器材,如:胸挂式应急工作证和指挥员、安全疏导员标志,手电、应急灯、口哨、对讲机、手持扩音器、医疗急救箱、灭火器材、警戒线等。

3.张贴疏散线路图和指示标志。在每个教室、宿

舍、办公室内或门后张贴应急疏散示意图,在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实验楼等场所疏导通道的适当位置张贴应急疏散示意图和到达避险场的指示标识,避险场所应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指示标识、平面图和疏散示意图。指示标识、平面图和疏散示意图应当清晰完整、简洁规范、美观大方。

4.准备演练器材。演练前后勤保障组要提出演练经费申请计划,根据需要购置或准备演练所需的烟雾发生器、警报器、场地标志等物品。

六、演练实施阶段

演练实施包括避险科目、疏散科目。一般情况下,防震疏散演练依次实施避险科目、疏散科目;消防疏散演练直接实施疏散科目;其他应急疏散演练应结合实际进行具体安排。学校可根据实际,酌情增加或强化医疗救护、卫生防疫、人员搜救、治安维护、火灾处置、危化品处置等科目及内容。

(一)避险科目

1.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广播响起:“现在地震来袭,实施紧急避险”,同时避险警报信号(电铃声、警报声、哨声等)响起,长鸣60秒。

2.听到信号后,在教室、实验室、宿舍的教职工应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地震来袭,进行避震。在实验室等地点的教职工应迅速关闭火源、电源、气源等,处理好易燃、易爆、易起化学反应的物品等。

3.师生避险要求:保持镇静,头脑清醒;就近蹲或躺在课桌、实验台、床铺的旁边或承重墙的墙根、墙角;用手或其他柔软物品等保护好头部,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缩小面积,不要靠近窗口,避开灯扇,避免被砸;视情况就近关闭火源、电源等。避险动作原则上在12秒内完成。

(二)疏散科目

1.火灾发生后或者地震暂停后,需要进行疏散时,广播响起:“现在发生火灾(现在紧急避险结束),全体师生立即疏散”,同时,疏散警报信号(电铃声、警报声、哨声等)长鸣,长鸣60秒,停30秒,反复两遍为一个周期,时间共3分钟。

2.在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地点的教职工立即告知学生“按照疏散路线,快速疏散”,组织学生从前后门有序进行疏散,并且根据教室、实验室、宿舍等的位置,按照不同楼层,就近从疏散楼梯向下疏散。

3.学生立即向避险场所疏散,要求:沉着冷静,服从指挥;所有学生应做到快速、猫腰、护头、掩鼻(遇到浓烟时,可利用衣服、毛巾或者其他可利用的东西捂住口鼻,并尽量降低行走姿势,以免烟气进入呼吸道。如果烟气特别浓而使人感到呼吸困难,可贴近墙边爬行,因为近地处往往残留清新空气);不拥挤,不推搡他人,不起哄,不高声喧哗,不争先恐后,不拉手搭肩,不嬉戏打闹,不弯腰拾物,不逆流而行;在拥挤的人群中,注意双肘撑开平放胸前,形成一定空间保证呼吸;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摔倒了,马上要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救,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当自己摔倒时,应尽快爬起;当被踩踏时,要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双膝尽量前屈,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

4.中高层楼房消防疏散逃生的有关要求:在7层以上中高层建筑物进行消防疏散时,严禁乘坐普通电梯(有条件的可以乘坐消防电梯)或跳楼逃生;处在10楼以下的学生可视情况利用楼梯道走廊向下逃生;12楼以上的学生,可视情况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后向天台奔跑或尽快寻找阳台等安全的地方躲避,等待专业人员的救援。有条件的学校可自备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设施离开危险楼层,也可用身边的绳索、床单、窗帘、衣服自制简易救生绳,并用水打湿,从窗台或阳台沿绳缓滑到下面楼层,从而逃离起火层。

5.疏散引导组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位置(楼梯口、转角处、楼门口等)引导疏散,指挥学生保持秩序,控制速度,逐次疏散。同时视实际情况可喊“大家注意脚下,防止滑倒;保持秩序,不要拥挤;注意保护头部,小心坠物;有人摔倒了,大家小心;不要向回跑、不要捡东西”等提示语。帮助有困难的人员疏散。如出现拥挤摔倒等突况,负责疏散引导的老师应立即向指挥部报告,等险情排除后,再组织学生有序撤出。待学生疏散完毕后,方可撤离。

组织协调组做好演练指挥、协调等工作;宣传报道组做好演练的记录(摄像、摄影等)和计时等工作;后勤保障组做好报警等工作;抢险救护组做好伤员救治等工作。

6.学生疏散到避险场所后,应按照班级形成队列在指定位置站好,避免混乱。班主任或负责统计的人员进行班级、年级人员统计;抢险救护组检查学生身体、心理状况,进行临时救治、心理疏导;后勤保障组检查学校各项设施、物资等。完成后,各小组负责人及时向总指挥报告,并根据总指挥的指令采取下一步行动。

7.总指挥宣布演练结束。

七、演练总结阶段

(一)总指挥对演练进行现场总结讲评,内容主要包括演练组织情况,演练目标及效果,演练中暴露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等。

(二)结合演练的主题和目的,可适当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

(三)对演练场地进行清理恢复,回收整理演练物资装备。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篇5

abstract:inrecentyears,projectmanagementgraduallydevelopedintothebranchofmanagementscience,usedwidelyfromtheinitialspace,constructiontofinancial,medicineandotherareas,andhasbecomeincreasinglyperfectandmature,andshowstrongvitality.Universitystudents'emergencyprojectmanagementisanewresearchfieldandtheinevitabletrendofmodernprojectmanagement,andtheinevitablerequirementofprojectconstructionofcollegestudentemergencymanagement.Basedontheprojectperspective,combinedwiththecharacteristicsofcollegestudents'emergencies,thelifecycleoftheemergencymanagementisdividedintothreestages,suchaspreventionmanagement,emergencytreatment,andgoodpost-processing,andthusanalyzestheemergencymanagementprocess.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生命周期;项目管理

Keywords:university;emergency;lifecycle;project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74-03

0引言

从中国的长城到意大利的比萨斜塔,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工程到北京申奥项目等,都是项目。在如今社会里,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都将成为项目。任何一个项目的运作,都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不同的阶段就构成了项目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描述了项目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领域或不同方法可以进行具体的划分,以下以生命周期为主线,统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全过程。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预防管理

预防管理阶段,即在项目还未开始前,应根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全面考虑,来预测可能出现的事件。近年来,高校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如北京某大学登山队事件、北京两所大学发生的连环爆炸案、西安某大学群体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云南某大学马某某案、反日本右翼势力的大规模学生游行、上海某大学寝室的着火等等,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使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同时高校管理者也逐渐意识到与其等突发事件爆发后采取紧急应对措施,还不如在事发前进行积极的预防。因此,很多高校对突发事件的管理逐步用充分的预防准备来取代反射性的反应模式。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确实收到很好的效果。预防管理首先要根据各种征兆进行预测,包括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的期间、范围和影响等,并针对这种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并作为预案经常演练熟悉,只有预测越准确详细,准备工作才越能充分有效。此外,预防管理还可运用模糊目标的管理方法,比如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抵御传染病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来减少学生因冲动发生的冲突等等。

1.1预防管理的机构组建组建高效率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并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充足的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运作,是高校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时行之有效地方法和前提。目前在我国高校内部,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的松散组织,这样松散的组织对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存在着先天的不足:由于机构人员构成上不具有延续性,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在危机发生时需要花大量时间和成本对相关机构进行协调,错失工作良机;危机处理后的经验和教训不能有效保留和存储。因此,高校应急组织机构应是由多部门联合构成的常设机构,机构内的成员平时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应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且一旦突发事件出现,应在学校领导的组织和协调下迅速进入处理危机的角色。此外,小组所有成员应定期会面,商讨学校近阶段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并对预防和应对方案进行不断完善,还应接受应对能力、心理方面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1.2预防管理的预案制定突发事件发生时,在必须应对的事务中,有一半是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的。制定适合实际操作的预案,是预防和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必不可少的环节,关系到学校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学校能否立即感应到,关系到突发事件爆发时,学校能否根据自身状况,迅速有效的采取相应措施缓解和钝化危机,并减少潜在危机隐患。预案的制定必须与各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界定的前提下并充分体现人的情感与理性,以人为本。为始终保持预案良好的预防性和应对的可行性,高校管理者要随着突发事件的实际发生和应对经验的不断总结和积累来适时更新预案。

1.3预防管理的教育培训外在约束和指导的制度保障与辅助作用的物质保障固然需要,而要建立对大学生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有效引领,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内化为个人或组织的能力是需要教育和培训的。四川某中学,从2005年起就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坚持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性的紧急疏散演练,每周二下午进行学校常规性的安全教育,正是日常的这些教育训练让这个中学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无一师生伤亡,充分证明了日常教育和训练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有效性与重要性。

因此,预防管理阶段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前期的预防管理愈完善有效就愈能使高校在应急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阶段,即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对突发事件及时处理和控制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因为项目的唯一性,很难出现两次一模一样的项目,因此,在处理当前的项目时不可能完全沿用以前处理项目的经验,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过往的处理程序;又因为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特征,当高校学生的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已经发生时,学校预先成立的危机管理机构就成为处理突发事件的指挥中心,必须要做到迅速反应,立刻启动突发事件的应对行动机制,要做到“听从指挥、高度负责、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依法办事、因事施策、果断及时、加强协作”,尽最大的努力平息事态,控制局面,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将影响与损失降到最低。

2.1应急处理的行动应对世界各国处理学校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是保护和保障学生生命安全,这也是我国“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体现”,是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最高准则。学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机构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时,应保持冷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开始紧急行动,争取事态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此时最好、最重要的工具是时间,提前一分钟,事态就可能简单一分,损失也可能减小一分。否则行动迟缓、处理不当,无论何类事件都有导致矛盾激化,事态升级的可能性。学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一切可用资源,果断处置、沉着应对,控制突发事件的扩大、蔓延与升级,将其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处理的突发事件的现场,应“疏堵结合,以疏为主”,调动校内一切有利于化解参与者情绪的资源,控制事态发展。

2.2应急处理的信息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向学生说明实情并进行正面疏导是稳定人心、制止谣言的重要举措。更重要的是,如今的信息时代注定了任何信息都不可能被封锁,当突发事件来临,如果学生得不到高校公开、及时和权威的解释,谣言就会迅速传播,学生心态的失衡很容易造成集体的恐慌,从而使突发事件加剧。因此,应在学校建立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形成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分析、评估和等为主要环节的信息保障机制。

因此,项目启动后,要求各职能工作人员迅速到位并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处理,发挥各自作用。由于项目的突发性特点,可能会导致项目管理机构的启动滞后,然而,反应时间越长,事件的可控性越弱,损失也就可能越大,因此必须要时刻保持警觉,建立一套快速反应机制。

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善后处理

随着突发事件的结束,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应急处理阶段也进入完结期,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处理过程也已终结,因为还需要通过突发事件管理项目的善后处理阶段对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界定。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从警戒状态向常态管理的调整,对正常教学、科研、生活秩序的恢复;对事件进行全面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做好信息收集、档案保存、危害评估;对师生的事后教育,总结经验等等的善后工作。

3.1善后处理的分析评估对刚刚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分析评估,具体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及时尽快组织评估,掌握最完整、客观、及时的材料;二是评估工作既要涉及物质层面也要关注心理层面,要覆盖到所有涉及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对学校在应对突发事件中所采取的措施、解决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科学的计算、分析与评估;三是在评估过程中,要防止弄虚作假,充分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使高校能找到不足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完善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管理。

3.2善后处理的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总会给学校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及损失,而如何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及损害,恢复高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及生活秩序是高校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事后管理中最难以实施又必须实施的就是心理恢复及身心医疗补救工作。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相关者的心理冲击是难以估计的,这种恢复补救工作也是长期、艰难的。大学生已经成年,对人生和世界有了初步的看法,对社会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大学阶段正是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从校园突发事件的开始到结束,学生心理遭受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受到较严重伤害的学生,受突发事件的影响,会产生消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丢弃远大理想,通过谣言或自我想象产生思想世界的混乱,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此时,重要的不是批评和处理学生,而是以突发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为契机,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进行不同心理调适,帮助学生舒缓心理震荡,走出自我想象的迷宫,恢复平常心态情绪,加强对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还要建立追踪辅导机制,不定期进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3.3善后处理的反思总结在启动了突发事件的分析评估、恢复重建工作并基本完成之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项目管理机构接下来就应全面回顾整个突发事件,反思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方面,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行理性客观的评价,并举一反三,有利于对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加以整改完善,增加高校关于突发事件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丰富管理经验,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能力。“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突发事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事后的总结不仅仅是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在分析原因,查找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完善预防和应对机制,进一步修改、完善预案,使之更实用,也更便于操作,为下次类似事件积累经验。

善后处理阶段,工作要做到及时周到,以防事件的突变和死灰复燃。如果把处置突发事件比作外科手术,那么后续工作就像给伤口缝针、消毒一样重要,后续工作做得好,“手术”才彻底。因而,在收尾阶段一方面要做好详细客观的总结评估工作,彻底追查事件原因,及时披露事件真相、公布处理结果,从根本上安定人心,切实排除反复隐患;另一方面也要对事件进行评价,总结在此次突发事件管理项目处理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为下次积累经验。

4结论

许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表明,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必须有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项目管理就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计划管理技术。每个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项目都应很好的做到这三阶段的控制,不断优化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做好经验与教训的总结,那么该项目组的管理水平定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薛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管理探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1.

[2]美国项目管理协会著,卢有杰,王勇译.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

[3]胡向东.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考试,2008,(3).

[4]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4,(3),53—55.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学生管理;紧急事件;应对体系

abstract:thecampussafestableistheschooleachworkpremiseandthefoundation,relatesthegeneralteachers’andstudents’personalsafetyandnational,thepersonalpropertysecurity,relatestheschoolandsociety’sdevelopment.theuniversityhasthestudentemergencies,veryeasytocausesociety’sstrongreaction,creates“thestir”,“theenlargement”and“theradiation”theeffect,thereforehowtodealwiththestudentemergencies,becomestheuniversitystudentworker’simportanttask.thisarticledealswithsystem’sconstructionontheuniversitystudentemergenciestoproposeownview.

Keywords:studentmanagement;emergencies;dealswiththesystem

预防和处理学生紧急事件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学生紧急事件的危害程度,除取决于紧急事件的性质与影响范围外,更取决于高校管理者对紧急事件是否有清醒的认识,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只有深刻认识紧急事件的本质,把握其发展规律,及时化解矛盾、防患于未然,才能在关键时刻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1高校学生紧急事件的界定

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紧急事件,有的来自于自然界的不可抗力,有的来自于人为因素造成,还有的是爆发性的公共卫生方面的传染病,还有的是因社会政治原因引起的抗议、集会、游行示威等。这些事件共有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给社会正常秩序和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冲击和危害。高校是人群密集、大量年轻学生聚集的地方,学生思想活跃、爱国、民主意识强、易冲动,这使得高校学生紧急事件与日常生活中的紧急事件既有相同点又有自身的基本特点。

高校学生紧急事件是由自然的、人为的或者社会政治等原因引起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出现,并迅速演化为较大规模的,以学生为主导,不以学生管理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乃至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

2高校学生紧急事件的特点

高校学生紧急事件除了具有日常生活中紧急事件突发性、破坏性、扩散性、潜在性及紧迫性的特点外,由于其发生范围和发生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紧急事件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2.1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机构,高校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群体,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望,有着对事业和生活的热情,有着自己的思想意识,有更快的接触新事物的先天条件,更有着对非常规事物的天然好奇心理。同时,高校学生正处于年轻时期,更容易表现出青年人的热情和冲动,所以高校学生主体具有特殊性。

2.2参与的群体性

高校是人群密集、众多学生聚集的场所,一所大学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有些城市中还建有大学城、职教园,学生密度则更大。高校紧急事件虽然有时仅仅涉及个别学生,但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若处理不当,则会引发大规模的群体事件,很快的会使大部分情绪冲动的学生参与进来,所以高校紧急事件又具有参与的群体性。

2.3后果的严重性

伴随着网络和媒体消息传播速度的加快,通讯技术的发达,高校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在很短的时间内会迅速蔓延,导致局面的进一步恶化。加之社会转型、利益结构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增多,某些不法分子会利用学生容易激动的情绪,故意制造混乱,扰乱社会治安,历史的经验多次证明,与大学生有关的紧急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更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客观上“放大”或“加深”了危害的程度和范围。

2.4影响的持久性

由于高校的密集性、学生的聚集性,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很容易影响、波及其他学校,乃至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即使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紧急事件的高校局面得到了控制,但如果善后工作处理不到位,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不会因为事件的结束而影响在短期内便消失。

3学生紧急事件应对体系的构建

3.1建立健全预警防控机制

3.1.1提高认识,立足平时

应对学生紧急事件,要立足平时,说和不说,管和不管,绝对不会一个样。学生管理者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全面把握学生信息,对于有心理疾患、情绪波动较大的“重点人”、“重点事”要重点观察和看护,尽量不让已有问题的学生造成更大伤害。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强化学生的危机意识,进行自我教育。

3.1.2认真细致,建立预警机制

建立组织有力、运转高效、职责明确的组织机构,形成及时、快捷、畅通的信息沟通网络,针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建立预警机制,监测学生“重点人”平时的心理行为变化规律,当然对“重点人”进行重点关注,不代表只做一部分人的工作,还要通过加强日常管理调研工作,全面把握学生信息,针对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的心理行为,提前决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预警机制。

3.2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

参与事件处理的学生管理人员要坚持“情、理、法”相结合的思路,坚持“快、准、净”的工作作风,同时还要有能够正确处理几种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学校与司法机关之间,学校与上级机关之间,学校与新闻媒体之间等。

3.2.1处理学生紧急事件的依据

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日常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国普通高校教育大纲》、《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紧急事件发生以后,能够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理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收集与保全必要证据,明确责任,进行客观公正、及时妥善的处理,保护学校及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3.2.2对学生紧急事件的处理

在事件发生之初以情入手,稳定当事人的情绪和事件的局面,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从不同途径了解事发原因,将事件及初步调查情况向主管部门和领导报告,出情入理,分析事件性质,明确相关责任,以理服人,将事件的真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以正视听,防止以讹传讹;并做好舆论导向工作,防止媒体对事件的夸大或扭曲报道,同时将事件的处理过程进行翔实记录,并汇总成书面材料。

3.2.3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系统;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应急管理预案;美国

中图分类号:G64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4-0048-07

进入21世纪以来,“911事件”“炭疽事件”“美加大停电”“卡特琳娜飓风”[1]等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急剧加速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内外部环境变革,并不断倒逼其应急管理改进。为有效指导高等教育机构更好地应对各类公共事件,美国教育部安全与无毒学校办公室于2010年《高等教育机构应急管理行动指南(2010)》,以为各高等教育机构的应急管理提供行动参照。此后,面对新的形势变化,美国又于2013年《高等教育机构应急管理行动指南(2013)》(以下简称《指南》),并以教育部、卫生部、公共服务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联邦调查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等多部门联合颁发的形式,明确了《指南》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行动指导总纲的地位。为此,本文特以《指南》作为分析文本,一方面梳理阐释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实践,另一方面辩证审思其应急管理的积极价值和深层弊端,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应对公共事件提供一定的域外资料参考。

一、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所针对的事件及内容

美國高等教育系统的应急管理是针对特定事件而进行的。就目前来看,被列入其应急管理的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类事件、生物危害类事件、暴力威胁类事件、社区环境方面的危害事件、社区中的相关风险事件、校园安全隐患事件、恐怖主义及军事冲突”等几个大类。每一个大类的公共事件,则又包含着若干不同的具体事件,共同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内容(详见表1)。

如表1所示,上述各类公共事件,无论其直接发生在高等学校校园内部,还是发生在高等学校所在社区,抑或是发生在高等学校所在社区附近,其在理论上都可能会触发相关高等学校在特定范围内实施应急管理。与此同时,如果上述公共事件的波及面超过一定区域,扩大为全国性的突发公共事件时,则会触发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对该事件的一致性应对。

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总体方略

在明确应急管理内容基础上,为保障应急管理推进部署的整体水平,《指南》还从战略统领高度,就“指导理念、应急决策、组织架构、实践响应”维度,明确提出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四位一体的总方略。

(一)应急指导理念: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应急管理核心理念,并在《指南》中明确规定,各类应急管理应采用全覆盖的危机管理模式,全面培养并努力提升高等教育机构应对各类危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事件所带来的损害;与此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在应急管理预案制定上做出统筹考量,将多种不同类型的危机管理统筹在一个应急管理预案中,形成应急防治的总方略,进而通过前期的多举措预防,为可能发生的公共事件培育必要的适应能力和抵御能力。”[2]

(二)应急管理决策:统一指挥、高效领导

在应急管理决策上,《指南》要求各高等教育机构统筹确立应急管理领导体系,并由董事会、校长等高层领导,直接对整个学校的应急管理进行决策和指挥。基于这一方略,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中,学校高层领导被赋予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决策指挥权,并通过启动应急响应、制定政策议程、实施应急计划等,确保应急物资、执行人员及时到位;在这一基础上,学校的中、基层领导具体负责推进落实各应急资源、应急人员的统合配置,并及时向社区公开相关应急信息。

(三)应急组织架构:组织全面、系统完善

在应急组织架构上,美国要求高等教育活动各牵涉部门合作构建系统完备、职能完善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而多维服务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应急管理。围绕这一方略,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成立了“应急管理委员会”,并在管理委员会框架内实行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高校的多主体分层参与以及公共事件预防和应对的分级管理,明确界分了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中各相关高校校长、教务长的权限,同时详尽地规定了执法、消防、医疗、疾控等部门的职责任务和协作范式。

(四)应急实践响应:协调联动、信息通畅

在应急实践响应上,美国将“各应急管理系统、部门间的协同配合,以及应急管理过程中各相关信息的顺畅对接”看作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生命线,明确规定高等教育机构信息处理部门应在公共事件发生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汇总报送,供应急管理决策层决策参考。在此基础上,一旦启动应急管理响应,则各响应实施部门应及时将施策信息给师生员工、社区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应知晓应急信息的受众(诸如向交通部门传递疏散信息、向医护部门报告救护需求等),以使应急响应全体参与人员能依计行事、有序应对。

当然,除明确提出上述应急管理方略外,美国还要求其高等教育系统在应急管理全过程中依据事态演化情况不断调整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和工作内容,因时制宜地动态施策,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三、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前期准备

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公共事件应对,是“公共事件未发状态下理论准备应对”和“公共事件已发状态下实践响应推进”的有机统一。其中,“未发状态下理论准备应对”即各高等教育机构围绕校本应急预案制定,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通盘考量与应对。

(一)组建应急管理预案编制团队

应急管理预案制定是推动各高等教育机构实施高效应急管理的基础,而预案制定的首要工作又是组建预案编制团队。一是确定核心团队的人员构成,要求团队成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充分吸纳学生及其家庭成员代表、急救人员代表(如执法人员、医疗救助人员、消防部门人员)、高校(或社区)应急管理人员代表、公共卫生与心理健康人员代表、特殊需求人员及其组织代表(如残疾人、慈善机构等)[3]。二是由团队人员商定应急预案框架和预案编制流程,依据各团队成员的部门来源、专业知识、所代表群体的应急诉求,讨论形成各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通用框架,并明确预案从“初稿撰文—修订改进—定型实施”到后续动态调整的总体流程。三是确定团队人员的角色分工及职责任务,明确专人负责预案初稿、预案评估、预案修订、预案核准等工作。

(二)统筹编制应急管理校本预案

高等教育系统对公共事件的整体应对,离不开具体的高等教育机构应急实践。每一个高等教育机构既是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应急管理的核心主体。为此,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单元的校本应急预案制定,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理论准备的核心要务。在应急管理校本预案内容模块上,《指南》有着明确要求:一是在领导指挥模块,要求高等教育机构的校长或教务长在各类事件应急中承担起强有力的领导责任,并指派具有决策权和指挥权的人员对整个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统领;二是在决策支撑模块,要求全面厘清应急处置不同阶段相应责任部门的可支配资源要素,形成应急管理过程中“可支配资源要素与应急管理理想需求调和决策”的理性参考;三是在组织实施模块,要求从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学校不同部门职责划分、应急响应启动条件、应急资源要素准备、应急响应报告及决策程序等多个方面,统合构建权责分明、运转顺畅的应急管理实施体系。

(三)实施应急管理预案的评估修订

预案文本对应急管理实践的指导价值,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案文本的科学性。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极为重视应急管理预案的评估及修订,要求在预案文本初步形成后,通过对其实施环境的模拟分析,对文本中存在的纰漏以及预案实施的可能风险做出相应评估。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评估应急预案的目标設定,围绕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具体应对目标和事件所可能带来的不同损害,确定突发事件应对的主导目标、关键环节和具体策略;二是要选用适切的评估工具,分部门、分层次检视文本的瑕疵与缺漏,并在不同部门的统筹机制、响应机制、协调机制方面,做出兼顾整体决策而又符合部门实际的修订调整;三是要明确针对“自然灾害、生物灾害(传染病)、大规模食物中毒、有毒物质泄露、校园枪击、帮派暴力、炸弹威胁、恐怖事件、军事冲突”[4](p22,33)等不同事件类型以及不同事件等级对高等教育系统可能造成的危害,阐明应急管理的响应等级和应对施策;四是要对应急响应各部门的应急能力、协同效率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对不同类型危害的承受能力做出评估,进而明确预案启动后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要素的投入力度;五是要科学研判事件的后续影响和次生危害,并针对性地提出预案文本中“恢复阶段”的施策举措。

(四)审定并核准应急管理预案

预案文本在历经一系列科学评估和修订完善后,方能最后定型为各响应部门、响应人员共同遵照执行的规范文本。在这一过程中,《指南》要求:一是要在专门渠道公开预案文本,以供社会公众进行访问查看,且预案文本须包括“基本计划”“功能性附件”“针对威胁和危害的附件”三个完整的部分,并在内容上做到通俗易懂。二是要将预案文本分发给各相关预案执行部门和执行人员审定,审核文本内容是否符合联邦及各州的法律规定,并检视文本的实践有效性、可行性、可接受性和完整性。在这一基础上,高等教育机构还应将预案文本向各参与方和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社区合作伙伴和媒体)[4](p50)进行宣传,以保证不同利益相关者都能知晓应急管理预案内容。三是将最终定稿的预案文本报高等教育机构所在州政府、教育部,必要时还需报送联邦政府核准认定。

(五)演练与维护应急管理预案

预案的演练与维护是高等教育机构应急管理准备的末端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一是要积极组织预案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应急知识宣传、应急程序讲解、应急设施设备参观、应急技能培训等多维举措,切实提升公共事件应急参与者及其牵涉人员的应急知识储备和应急能力,使之能在事件发生时做出更为合理的应急行动;二是开展预案演习,组织有关人员在一定范围内对预案进行模拟演练(含桌面演习和实践演习),尤其要通过应急处置演练,更好地找出实践应急举措与原有计划中的差距,找出应急预案可能存在的纰漏和不足,进而对原有预案做出改进;三是常态化的应急预案维护。尽管应急预案在制定初期会有一定的前瞻性考量,但其更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最优解[5],而高等教育机构整体能力、资源禀赋、外部环境等的变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预案本身的最优化。所以,《指南》也明确要求各高等教育机构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动态地更新应急预案,并注明每次更新的内容和时间。

四、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实施步骤

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成效的高低,既与理论应对层面各高校应急预案制定密切相关,更直接取决于实践应对各环节的协同推进和针对性施策。为此,美国还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实施步骤和每一步骤的任务与举措。

(一)预防—缓解阶段

“预防—缓解”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实践推进的初始环节。“预防”主要强调积极采取多元举措来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缓解”重在考虑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减少危机事件所可能带来的损害。在这一阶段,其所需采取的具体举措包括:(1)对校园和社区相关数据进行检视,主要包括“社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既有数据、社区应对各类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软硬件条件、社区及校园区域内特定类型犯罪事件的数据,以及洪水、龙卷风、地震等自然灾害事故发生概率”等;(2)对相关应急设施及其避灾场地的完备性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对社区、校园的应急设施设备尤其是相关建筑物的应急处置设施设备的检查,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场地设置进行科学性、合理性的评估等;(3)增强高等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应急管理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诸如通过“校园—社区”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降低严重暴力事件发生率,通过应急管理知识教育等提高师生员工的风险防控能力等。但需要注意的是,“预防—缓解”的工作更多地是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独立完成,较少涉及“联邦卫生部、公共服务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联邦调查局、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等部门的协同。

(二)准备阶段

在“预防—缓解”的基础上,高等教育系统还需要会同其他相关系统(部门),从全局角度考量制定应急管理处置预案,为事件应急处置提供经过论证的、不断调整修订的、科学可行的操作指导。这主要包括:(1)建立与国家事件管理系统(nimS)相一致的事件指挥系统(iCS),以在各类公共事件应对时能够形成步调一致的统一指挥;(2)统合执法、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意见,制定多主体共同参与、一致遵循的应急管理规程;(3)打造“高等教育机构及其所在社区、社区内不同高等教育机构间,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与不同政府部门间”横向贯通的应急响应联合体;(4)吸纳非营利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多元力量提供应急管理的信息和资源支持,以保障应急管理过程中充足的物质资源获得和外部信息支持;(5)明确高等教育机构应急处置中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专人专岗、任务到人(同时明确不同岗位在特殊情况下的递补人选);(6)明确将学生(含留学生)、教职员工及两者的家庭成员纳入应急管理处置范畴;(7)针对不同事件作出“就地避难、封锁、疏散”等具体的处置模式,并辅之以相应的设施设备支持;(8)构建多种通信方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系统,及时向校园内有关人员通报应急事件状态及处置情况;(9)与社会媒体合作制定校园应急沟通计划,努力做到应急管理中与师生员工、社区和家庭间顺畅高效的信息互通;(10)与所在州及地方机构协调讨论并审定校园应急管理预案,以规避区域内各高等教育机构间应急管理处置的相互干扰;(11)按审定后的应急处置预案,对师生员工等应急管理参与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内容的学习、培训和必要的演练;(12)通过与校园和社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合作,为应急管理中的心理支持(心理干预)提供外部保障。

(三)响应阶段

在应急管理响应阶段,由高等教育机构的应急响应决策部门,依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以及可能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及时启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具体包括:(1)激活高等教育机构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按应急处置预案的各项程序和内容,具体实施各不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2)及时向急救人员和其他社区伙伴进行应急事件的信息互通,让各类应急响应参与主体尽快了解事态信息、协同进入应急处置情景;(3)快速组建应急处置行动指挥中心,负责整个应急处置的人员调配、信息、资源统筹;(4)使用“电子邮件、书面文件、短信发送、电话沟通、网络”等多种方式,面向应急响应区域内的各参与人员、牵涉人员,进行高频次、动态化的应急处置信息;(5)应急管理各部门针对所掌握和汇总的信息及时决策,并按既定预案执行适当的响应策略;(6)及时统计并汇总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损失以及学校的设施设备损害情况;(7)对应急管理中已然启动的相关程序及各程序的实施及进展情况等进行相应的汇总,并依据事态发展做出施策调整。

(四)恢复阶段

依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围绕高等教育机构正常的运行环境恢复,具体从“物理和结构恢复、业务恢复、学术学习环境恢复、心理和情绪恢复”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包括:(1)物理和结构恢复方面,由损害评估小组对高等教育机构相关设施设备的物理损害、结构损坏以及交通状况、食品服务的可用性等进行评估,并综合确定教育教学工作恢复的进度计划表;(2)业务恢复方面,全面厘清突发事件对师生员工、办学设施设备的影响损坏情况,并切实依据受灾情况确定停课、停学或推迟上课(使用替代地点进行授课)以及接受物资和服务捐赠等决策,尽快恢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3)学术学习环境恢复方面,考虑采用在线学习等模式,同时对课程作业、课程考核、教学出勤、学费、住宿费、学习时限、毕业要求等做出统筹调整,并及时向媒体、师生员工及其家庭公布相关的调整内容;(4)心理和情绪恢复方面,多渠道合作引入“心理健康资源”,坚持为师生员工及其家庭成员提供校内与校外结合、短期与长期互补的心理健康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将这种心理和情绪恢复支持的范围扩大到其他应急参与人员、应急处置恢复人员中。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指南》对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阶段划分的原始表述为“预防—缓解、保护、准备、响应、恢复”。但通过笔者对《指南》文本内容的综合审视以及对相关高校在H1n1流感等公共事件中的应对实践的分析梳理,可以得知: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实践应对既是一个由“预防—缓解、准备、响应、恢复”渐次推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以“保护”为目标纽带而联结成的实践应对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围绕“高等教育系统人员生命财产保护、高等教育机构设施设备保护、高等教育系统运行能力保护”三个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生成了一致的目标,并依据这种一致目标分解形成了不同阶段的具体实施举措。换言之,我们既可以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应急管理分为“预防—缓解、保护、准備、响应、恢复”五个不同阶段,也可以将“保护”看作是其他四个阶段的一致性目标和联系纽带。

五、对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辩证审思

作为社会巨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既有系统独立自为的实践部分,也必然与整个国家体制下的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结成关联。在这一框架内进行分析审视,可以从不同程度上窥见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积极价值和深层弊端。

(一)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积极价值

检视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总体方略、理论准备和实践推进的相关规制,以《指南》为行动指导总纲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其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校本预案制定科学、施策灵活。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极为重视按照应急管理预案制定的科学流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结合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园区)的应急准备和资源调配实际,制定适合校本特色的公共事件应急校本预案,并在各类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调整应急策略,及时应急信息,以从根本上提升应急管理的实践效能和预期应对水平。二是应急培训演习到位、改进及时。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一定范围内组织相应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和应急实践演练,并通过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工作规程、协调指挥机制、落实处置程序,有效识别、查找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纰漏,进而科学系统地评估和检测应急管理处置预案,为应急管理实践工作的完善提供依据。三是响应推进步骤清晰、任务明确。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有其明确的推进步骤,并在每一步骤上有着明确的任务要求。就绝大部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而言,只要高等教育系统能够切实依据外部环境变化,按部就班地完成应急预案中提出的任务要求,则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效能势必能够得到相应保障。

(二)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急管理的深层弊端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篇8

本学期,后勤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指针,树立全面、协调、高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以“后勤保障,物尽其用,杜绝浪费,教学所需,文明高效”的服务原则下,以“后勤服务为本,开拓创新,勤俭节约”为宗旨,转变思想观念,锐意改革创新,加强后勤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坚决做好后勤保障,尽力谋取综合效益,扎实稳妥地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进程。为以后更好的做好服务,现做出总结如下:

一、抓好常规管理为学校的发展做好后勤保障

后勤工作必须服务于学校大局和各项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因此我们后勤的工作人员都能从学校整体工作出发,认真倾听每条合理化建议,主动配合其他领导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后勤综合管理的好坏,反映在学校产管理、学生宿舍诸多方面。这些工作细致到位才能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财会管理方面:严把财务制度关,从学校大局出发,千方百计增收节资,避免浪费。在资金问题上可花可不花的钱坚决不花,非花不可的钱尽量少花,为学校节约每一分钱。在校产管理上,做到工作细心,认真负责。为了减轻一线教师的工作强度,开学初克服人员少事务多的问题,精心策划,合理安排工作,从办公室、教室的安排,学生课桌的排放,及办公用品的分发,加班加点做好,为按时开学提供了保障。我们后勤工作人员听从指挥、统筹安排,及时妥善处理了各种突发事件。

二、规范操作优化管理

一是各类票据办理规范,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

二是物资采购实行了部门申请、校长审批、总务办理的制度,规范了采购行为。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安全预案

首先规范制定了后勤人员考核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公物损坏维修等制度。

为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和学校财产的安全,提高师生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时的应对能力,我们制定了教学楼紧急事故疏散预案、消防应急预案、学生宿舍安全应急预案、学生活动安全应急预案等预案、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并进行了相应的演练,提高了认识、明确了职责、统一了思想。

四、执行政策不走样,切实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按时完成对““四类生””的摸底、走访、补助以及资料的整理与上报,按时完成“一站式”、“一单式”以及“国家资助”系统的上报,开展“助残捐款”活动,打赢扶贫攻坚战。

总之,后勤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保障,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搞好搞活学校后勤工作,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很多不足之处。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高校安全;联动平台;实践探索

高校稳定工作的预警研判机制是以良好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渠道对不稳定因素的预警提示和早期的预警预案工作做好准备。从具体工作机制上看,一方面要构建完备的危机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各部门要注意收集、掌握各自工作范围内的信息和动态,依照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将突发事件或可能引发事端的重要信息及时报告;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危机预测系统,对可能影响稳定的情况随时上报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通过分析事件性质,判断形势的严重程度,决定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或依据权限启动应急机制。

然而,传统的人防、技防、物防手段着重于事中处理与事后总结,事前预警功能薄弱,近年来,由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急剧加速,高校突发事件频发,这就呼唤安防工作强化预警功能,提升信息化水平,确保基层可将信息迅捷、完整地传达至决策中枢可以科学、及时地进行决策,并将指令快速下达,从而保持各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高效运作。

一、高校稳定预警研判信息化现状分析

对高校自身而言,安全稳定的校园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校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为此,大部分高校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建设如消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道闸系统、消防给水监测系统等硬件系统,以及办公、安全教育考试和人员信息管理等软件系统。这些技防系统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校稳定预警研判能力,但从实际应用看,单系统建设目前已到发展瓶颈,其功能单一,不能在系统间形成协同,对应急指挥支援不足,日常管理效率提升有限。因此,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各安防子系统整合协同,成为智慧型的校园安全管理指挥中心,实现地图、报警、视频、语音、人员等资源的整合和联动,实现各子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打造可视化、跨区域、多层级、软硬融合的联动平台,从而达到数据直观、管理便捷和系统联动,实时、有效地进行校园安全管理迫在眉睫。

二、高校安全稳定联动平台应具备的特征

建设安全稳定的平安校园不仅需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类事件的发生,也需要建立快速高效反应机制,控制事件、降低损失。为实现以上功能,高校安全稳定联动平台应具备以下特性:

实用性,各模块功能应基于前期需求调研科学设置,符合校园安全管理业务特点。

方便性,系统易操作,各模块分类要明确,符合使用习惯,内容涵盖各类安保业务数据,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利用网络条件,尽最大可能实现办公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终端不限地点登录。

快速性,根据应急处置流程,设计快速查询系统,各类数据信息要能根据权限进行检索和排序,实现紧急事件应急通讯、应急分析和应急处置。

决策性,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同比环比形成报表,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数据,进而调整优化工作方案。

联动性,平台能实现在各系统间实现信息分配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又能统一管理各系统,减少人力和物力;能通过系统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增强应急处置和人力物力的调度能力,实现校园安防系统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动态化,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内外安全问题,在校园稳定预警研判工作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前瞻性,结合主流技术进行系统开发,综合分析系统涵盖内容,预留动态扩充功能。

三、浙江大学的实践探索

以浙江大学为例,浙江大学于201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校园安全管理服务平台,集预警研判、接警处置、留档追溯三位一体,成为高度集成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依托互联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平台强大的扩展性,不断融合相关安防子系统,促进了学校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指挥体系的完善,在第二届全国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

1、平台功能

包括综合事务、工作流转、值班管理、宣传教育、治安交通、消防安全、应急指挥、信息汇总和校园地图九大模块。

构建安防基础平台。平台已对相关软件子系统进行高度集成,涵盖案件管理、人员信息管理、协同办公、安全教育考试、公用房信息查询等系统,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充分利用浙江大学无线网络全覆盖的基础条件,实现多终端不限地点登录。

在平台软件子系统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结合主流技术,以实际需求为依托,以高效便捷为目的,加大对安防硬件子系统的融合,使本来相对独立的系统之间能够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多功能报警立柱与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车、人、队伍的区域可视化管理;通过消控联网信号接入,搭建单体消控室、联网中心和安防基础平台的三级监测体系;将消防给水远程监测系统融入平台,实现系统24小时不间断管理。

建立高度协同体系。实现了跨校区、跨部门、跨层级之间的业务流转,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通过系统协同管理,可迅速定义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应用。

开展数据分析决策。系统自动分析各项数据,同比、环比形成图表,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进而调整优化工作方案。

实现资源量化管理。对各类案件、人员和消防等相关数据进行归案登记,形成全面的数据台账,随时掌握相关业务的信息情况。

2、运行成效

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实效。平台实现了在各系统间信息分配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又能统一管理各系统,减少人力和物力;对消防安全实现“实时管控、资源共享、多向互动、便捷高效”的管理模式,设计快速查询系统,各类数据信息要能根据权限进行检索和排序,实现紧急事件应急通讯、应急分析和应急处置。

数据挖掘隐患,实现“热点捕捉”。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实现校园安防系统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动态化。设立汇总报表分析系统,实时掌握接警、嫌疑人、消防工作、消防器材、安全检查和考勤日志等数据,对案件高发和问题集中区域进行重点防范。

前移安全教育,激发安全意识。一改过去先入学后宣传教育的模式,使得安全教育关口前移,大大强化安全教育及时性和有效性。迄今为止,共有11927名新生参加了考试,考试通过率由2014级的80.5%上升为2015级的82.3%,据统计,2014级和2015级新生发案率同比大幅下降。经统计新生入学后2月内,发案率降低30%。

参考文献:

[1]沈建华,汪维富,邱娟,陈江鸿,钟志贤.开放大学教学模式创新的十大预期[J].中国远程教育.2012(07)

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篇10

0引言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由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并具有突发性,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1]。近年来,青海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进程在加快推进,给各高校的安全维稳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处于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青海高等院校,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威胁,维护高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切实保护师生安全,成为当今青海各高校管理者均必须严肃面对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1青海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征

突发事件的类型与特征分析是应急管理者面临的普遍问题。研究和分析青海省内高校当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可以为突发事件防控机制建设,带来特殊的效果,如果把突发事件类型与特征分析看作问题,那么突发事件防控机制建设就是解决方案,因此突发事件类型与特征分析是完善青海高校突发事件防控能力的基础和关键步骤。类型与特征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工作重点,而且也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青海省高校突发事件的表现多种多样。通过调查和参阅历史材料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进行了归总,突发事件的类型包括: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社会安全事件。根据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结合青海省高校突发事件种类的研究,2016年5月,笔者对青海部分高校学生及教师进行小型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08份。在调研当中,笔者将以上突发事件类型归类为重大传染性疾病、师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腐败、重大意外事故、校园犯罪、群体性事件、食品安全、自然灾害、环境灾难、民族宗教问题、邪教组织渗透等11种情况。调研方式为确保被调查者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内涵有着清晰了解的前提下,请受调查者对青海高校发生概率较高、危害较大的突发事件类型采取多项选择的方式进行评估。经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青海高校各类突发事件当中,公共卫生及社会安全类事件是被师生评估为风险等级与危害性较大的校园突发事件类型。图1为高校突发事件管理机制结构示意图,可作为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参考。

2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当中存在的问题

“非典”之后,我国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机制建设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多部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在教育系统中,已经基本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形成了以教育部总体预案为总纲,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部门预案为主体,以各级各类学校预案为支撑的体系格局。

在此宏观背景之下,青海高校普遍加强了对于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及能力的建设。普遍制定出台了校园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类型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另外,在学校管理制度方面,普遍成立了校园综合治理的领导小组或专门委员会,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组织框架。并形成了一些重要机制,如“责任包干及承诺书制”、“处级干部联班制”、“网格管理制”、“维稳例会制”、“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初步建成了一套适应省情的突发事件预警和应对管理机制。

青海省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民族社会,所处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不仅关系到高校日常教学与工作秩序以及未来的良好发展,还关涉民族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任重而道远。因此,以长远眼光及紧跟时代潮流的视角出发,当前青海省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建设,可能存在以下六个方面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第一,如何认识和处理校园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设与“维稳”工作的关系。

高校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管理、全系统管理、全面应急响应、全手段管理和全社会管理。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与应对往往要求在短时间、大范围、超强度、高效能地调用各种资源应对突发的公共安全危机。它与携政权之力,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全员参与的维稳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共通之处。由于青海高校在校园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设方面起步较晚,处突机制尚不够健全和完善,处突机制的效能还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过去及今后一段时间,青海高校的处突工作,被纳入到更为成熟的“维稳”体制的范畴之中是一种常态。但是,以制度化、长效化、专业化、技术化为目标的处突机制的构建,与举国体制下以政治动员形式展开的“维稳”机制,在发展方向、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分歧。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设,应当正确处理与“维稳”工作的关系,在后者同步协调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到处突机制建设的主体性。

第二,突发事件防控工作没有制度化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专项经费保障。

高校突发事件包括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心理健康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自然灾害等多种类型。根据2008年以来的经验来看,青海高校防控的重心在于由民族和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突发事件。而由于学校管理疏失或自然不可抗力所引发的突发事件,无论数量还是影响,均远逊于前者。换句话说,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大部分是受到社会发展消极因素波及所产生的次生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投入,应当计入政府社会治理的成本。既然高校的主要职能包括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不在其中,那么,当前校园处突工作所分摊的社会治理成本,由高校自身承担自然是不合理的。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设,应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由政府财政划拨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在政府投入之外,学校还应当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社区共建、优惠贷款、基金资助、项目捐助、企业捐赠等形式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破解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机制建设运作当中所出现的投入不足的瓶颈,使青海大学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进入稳步提升的良好状态。

第三,当前青海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建设实际并未以提升校园突发事件预警能力为导向。

突发事件具有随机性的固有特征,即突发事件的发生,大部分情况下无法用常规性规则和知识进行判断。青海高校突发事件防控机制,重点放在了“事后的消防式处理”。而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实质上是用一套固定的确定体系去应对不确定的突发事件。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的核心关键要素在于能否在危机发生临界点前掌握及时、全面、充分的信息,并且保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恰当的过滤、分析和处理。青海高校预警机制在以下方面可能存在缺失:

①信息的收集、报送、整理、分析、共享的机制;

②突发事件数据库,危机事件的管理模式研究,准确预测突发事件发展变化的经验性知识;

③以学校中枢指挥调度机构为轴,扁平型的信息传递网络。

第四,高校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与专项应急预案文本性突出,实用性有待加强。

所谓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设备、设施、场所和环境,在安全评价的基础上,为降低事故造成的人身、财产与环境损失,就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机构和人员,应急救援的设备、设施、条件和环境,行动的步骤和纲领,控制事故发展的方法和程序等,预先做出的科学而有效的计划和安排。因此应急预案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搞好专项调研,在充分掌握情况的前提下,保证预案的精准性。从内容上讲,考虑到参与突发事件处置人员的多样性,其中大部分均为非专职人员,因此预案的编制应该尽可能的详细具体,明确写明突发事件前、中、后等各阶段的注意事项及处理规程,形成手册,保证相关人员能够及时便捷地进行查阅。

第五,学校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体系的基层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重点在于强化突发事件防控系统的终端建设。突发事件防控系统的终端,主要是指辅导员、班主任、大学生社团组织和学生志愿者组织。该群体既是校园突发事件预警系统主要的信息源,更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及事后恢复过程中主要工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当前青海省高校突发事件防控系统终端的主要问题是,班主任、辅导员尤其是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数量的比例、待遇偏低,导致基层工作薄弱,处突工作在中层以下难以落实到位。

第六,校园突发事件预警与应对体系的教育和演练相对缺乏。

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缺乏人的有效参与,不能发挥任何作用。在笔者开展的问卷调研当中,70.9%的受调查者对于本校的应急预案完全不了解,23.6%的受调查者对于本校的应急预案不太了解,说明高校应急机制的学习教育和实操演练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因为对突发事件应对的教育和预演工作的贯彻落实不够到位,师生对校园安全工作的警惕性不够,危机事件处理的经验不够,应急预案的修订不够及时,应急管理队伍的应急反应速度和能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3青海高校完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路径

在较长的时期当中,青海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被纳入高校维稳工作当中。高校维稳工作,卓有成效,这些努力对于近年来青海高校突发事件的防控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不能脱离实际,遽然要求学校一夜之间从“治安与政治事件管理”切换到“突发事件管理”模式。因此,从务实的角度来看,维稳模式下的学校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延续下去。如何在维稳模式框架下,构建科学化、系统化、有效化的维稳工作策略,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十分重要。

3.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各高校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推进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专题教育,在学生当中培育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严格遵守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线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法制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道德、法制和安全防范观念,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辨别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以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完善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让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寝室文化建设、社团文化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校文化的熏陶作用,让广大师生能够在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当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法制宣传工作结合起来,教育广大师生学法、用法、守法,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学会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

3.2不断加强校园基层安全工作队伍建设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校园突发事件的防控与处置仍然将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级党委为核心开展工作。各高校院系基层安全工作队伍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一部分学生当中的积极分子,他们是高校整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收集情报、处突工作具体落实的重任,其重要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调查数据显示,52.7%的受访者认为政治觉悟高、工作认真负责的教师和学生党团干部在“处突”工作当中更容易取得良好成效。样本分析结果显示,班主任、辅导员在提升校园突发安全事件防控与处置能力当中能够起到关键作用,其个案响应有效百分比为40%,超过校主管领导的36.4%,居第一位。因此,班主任与辅导员,应注重选配政治可靠、业务强、作风硬的优秀教师担任,并加大辅导员班主任职称、津贴、政治待遇等方面的政策倾斜。针对当前校园安全工作队伍中最薄弱的学生干部这一环节(个案响应有效百分比29.6%,高居第一位),应制定学生干部选拔、配备、教育、管理的办法,配备思想政治素质好、品德优良、负责任、有担当的学生担任班团干部。根据部分高校的经验,在有条件的高校,班委当中应当增设安全委员。

3.3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

坚持“平战结合”的方针,扎实开展校园突发事件模拟演练。在平时应注意抓好应对突发事件的相应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物资储备以及应急资金准备,以确保相关保障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调度到位。不定期开展相关人员的应急知识、技能培训,根据安全维稳工作预判,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应急演练,检试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功效性,不断提高学校应急管理系统人员的能力和素养。模拟演练的时间可以选定为春季或秋季运动会前后,抑或将演练作为新生军事训练的内容。模拟演练的主要任务包括:普及性地进行校园安全教育,确保广大师生对学校应急管理机制有基础性的了解;评价学校应对突发事件机制的运行状态及其有效性,完善修订各项应急预案;检视校内应急管理机构与其他职能处室、教学院系的协同配合情况,锻炼应急管理队伍。

3.4完善校园突发事件的事中反应、事后恢复机制

首先,要强化学校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工作效能,确保突发性公共事件一旦发生,能够及时启动危机应急预案,能够在学校主管领导的指挥下,统一指挥调度所有资源投入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其次,应该将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作为各高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中心工作之一。在校级层面统筹规划事后恢复计划,领导重建工作,恢复学校正常工作秩序。加强学校心理危机的干预能力,充分借鉴社工机制,发挥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主阵地作用,依托“对口支援”等合作机制,借用外力,全面加强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3.5建立突发事件物资保障与处突社会联动机制

学校应当按照“防护救助、食宿消毒、应急交通、动力照明、通信广播、设备工具和一般工程材料七类物资类别”[2]做好事前的物资、装备准备,并建立应急物资的保障机制。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九条规定:“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警、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因此,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力建设完善设置合理、标识统一、易于识别的应急避险场所和设施。最后,加强省内外高校之间关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的内部管理机制理论研讨和相互借鉴学习。积极地与公安、消防、民政等公共机构建立有效沟通协调机制,以“党员进社区”等主题活动为契机与周边社区建立合作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外衔接”,整合学校、政府与社区等各方资源,务使高校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效能最大化。

3.6建立应急预案修正机制

学校突发事件处理工作基本结束后,学校应该对整个突发事件进行全面地跟踪与回顾,形成专项调查报告,对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刻地反思及备案,以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校应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调查报告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一个包含突发事件发生原因、发生经过、处理结果以及相关背景资料的详细记录。

②人员伤亡情况及财物损失情况明细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