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规划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59:59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篇1

关键字:城市规划;旅游发展;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我国的城市旅游业也迎来新的发展高潮。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得城市的旅游功能不断加强,这往往得益于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然而,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城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应该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城市规划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一、我国城市规划与旅游发展的现状

1、城市规划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出现了一些问题。首要问题就是城市规划的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的设计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城市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因而不同太重视城市的旅游功能。正因为如此因而城市建设者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和人力用于增强城市的旅游功能。除此之外,观念落后也是城市规划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城市规划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者没有认识到城市规划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也没有认识到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由于城市规划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的原因,我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问题。

2、城市规划目标不明确

我国城市规划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符合城市实际状况的。然而,有些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却没有全面考虑城市发展的状况。特别是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目标不明确,没有认识到发展城市旅游也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应该相关部门要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

3、城市规划方案不合理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要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只有城市规划方案合理才能在城市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却并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规划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可是有些人员只会纸上谈兵而并不进行实地考察;其次,有些人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往往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因而忽视了城市的旅游功能;最后,城市规划者没有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变动性,因而城市规划方案不能与时俱进。所以要积极完善城市规划方案。

二、如何通过城市规划促进旅游发展

1、增强城市规划意识,改变城市规划观念

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为此应该要积极优化城市规划。所以要增强城市规划意识,为此应该要使城市规划者认识到城市规划对于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性,要求城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更多的向旅游功能倾斜。除此之外,还应该要改变城市规划观念,要使城市规划者认识到进行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双向作用。只有在这种基础上才会引起城市规划者的重视,才会在资金和人力上对城市规划有更多的支持。在积极优化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城市将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三大效益的完美结合。

2、明确城市规划目标

城市规划目标的不明确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在促进城市旅游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必须要明确城市规划的目标。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明确城市规划需要进行哪些大规模的建设或整改,要明确大体范围;其次,要在城市内部根据旅游景点的分布来确定城市规划的具体目标;最后,要从整体上把握建设旅游型城市的目标。只有确定好城市规划的目标才能促进城市规划的优化也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以清远市清城区为例,清远市清城区明确定位,把自己定位为宜游城市,增强城市规划对旅游发展的实操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清远市清城区根据当地特色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可见明确城市规划目标对于发展城市旅游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完善城市规划方案

在发展城市旅游业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完善城市规划方案。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城市规划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城市规划者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并不进行实地考察;其次,城市规划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能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城市的旅游功能,要实现经济效益与旅游功能的双向发展;最后,城市规划者应该要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变动性,要使城市规划方案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得到优化才能使城市旅游业得到发展。

三、总结

总而言之,积极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进行对于发展城市旅游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展城市旅游业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不断优化城市规划才能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城市规划一定会更加科学合理,我国的旅游业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篇2

【关键字】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基本内容;关系;对策

由于近几年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很多城市越来越注重旅游业的培育,旅游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发展经济的新对策。旅游业要想长远科学的发展下去,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仅如此,城市规划也应该受到重视。虽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热点,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多数城市的旅游规划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属于一个大的范畴,而旅游规划则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和很难进行把握,所以应该将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关系理顺,城市规划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市整体旅游的规划与发展。所以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需要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业和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1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内容

1.1城市规划的内容

城市规划是指在预测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将城市的各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以适应城市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知道已经建设好的环境的设计和开发。城市是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个综合实体,城市规划的内容是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展开的。现代城市的规划一般在研究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这样就能够制定出一套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划方案。城市规划中应该根据城市的性质、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的部署和安排,包括对城市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城市环境的保护与各项工作的协调建设。我国出台的《城市规划法》就规定了,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即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城市的详细规划。大中城市应该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区规划,这样就能做到整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相统一。

1.2旅游规划的内容

旅游规划是指在一个地区综合体的范围内对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旅游业的实现方式进行整体的部署和合理的安排。根据各地旅游规划的实际情况,旅游规划的内容分为三个阶段,即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旅游区的规划以及一些专项旅游规划。旅游规划还可以按空间来进行划分,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通过对这些阶段认识的不断加深,旅游规划的方案越来越合理,不再是传统的理想方案,而是将理想和实际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现在的规划师认为旅游规划应该能促进旅游有秩序并且科学的进行开发,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必须要将经济和环境的关系协调好。旅游规划能够指导旅游发展的工作和实践,将经济、社会和环境这三者的利益实现到最优化。

2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之间的关系

2.1城市规划是旅游规划的基础

旅游规划要以城市规划作为支撑,因为如果城市规划工作没有做好,旅游工作就很难进行。所以旅游规划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城市规划是旅游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中空间布局的规划十分重要,同时也是一项与旅游规划紧密相连的实质性内容。城市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应而存在的,任何城市如果需要用地。都必须要得到城市规划的许可和认证才能使用。所以,这就说明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也就是土地的使用必须要得到城市规划的许可。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规划领导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必须要和城市规划相互协调,这样旅游规划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不仅如此,旅游规划牵涉到的行业非常多,而这些行业与城市规划的联系非常紧密。只有在城市规划中做好其它行业的相关工作,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2旅游规划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

现如今,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在很多城市旅游业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旅游,旅游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同样的,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里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能够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进展。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规划相当于城市规划中的一项专项规划。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同时还能促进城市其它行业的发展。例如,城市自然风景区的开发和发展,能够让前往旅游的旅客在观赏自然风景。与此同时,旅客还要购物和食宿。也就是说,这个旅游景点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对旅游的规划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旅游业给地区经济带来越来越多的发展机会,各地政府开始注重旅游规划的工作。所以,旅游规划能够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3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相互作用、互相协调

由于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城市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它们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服务功能的更加完善,也能促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高又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当旅游规划工作与城市的其它行业发生利益冲突时,城市规划部门应该做好协调工作,保证旅游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如旅游产业会与工业之间发生冲突,因为工业会污染环境,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这时城市规划部门应该权衡好利弊关系,充分的进行协调、解除矛盾。绝大多数城市的旅游规划内容已经纳入了城市规划的内容中,这充分说明了两者紧密联系的关系。旅游规划的内容纳入城市规划中,这样有利于旅游规划的实施得到有力的保障,有利于旅游业和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3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内容上的混淆和错位。因为旅游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分支,所以内容非常难界定,常常出现两者内容的混淆与错位,导致工作的效率的降低。例如,旅游风景区中的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建筑特色、城市公园、古老街区等一系列观赏区,城市规划需要做的是保护风景区的工作规划,而旅游规划要做的则是旅游开发方面的规划。它们的工作内容不同,甚至有着完整的分工,如果出现内容混淆,则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

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还容易出现基础设施规模上的问题。例如,城市规划中没有将交通的因素考虑进去,而到了旅游的高峰期,交通设施的使用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在原有的交通基础上,城市应该专门设置旅游通道,这样才能更好的缓和正常交通道路的压力。要想解决好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出现的问题,需要将二者进行协调。在进行旅游规划工作时,尽量考虑到城市规划的整体规划。城市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到旅游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用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从而保证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协调与共同发展。

4总结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和经济的建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城市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关系属于统筹和从属的关系,但是它们二者必须要不断配合、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能使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周建明、岳凤珍.试析城市规划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作用[J].旅游规划与发展,2000(3).

[2]阮仪三.城市建设与规划基础理论[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篇3

关键词:城市旅游景区;设计规划;城市规划;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4)6-0058-02

1城市旅游景区概述

通常人们在宏观上的理解喜欢把城市旅游景区狭义的简单定义为城市中纯粹的旅游景区,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作为城市规划的学生,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狭隘的观念和思维。现在用这种狭隘的观点往往将城市景区定义为城市的某些具体景点极其周围的一些衍生小景点。但是在这些城市景点的周围还有一些类似于人文的历史的民俗的东西在,而这些东西往往都被人们忽略了,就此我们可以将城市景区进行广义上的定义,即以具体的城市景点为基准,以其附近的人文历史景观为辅助进行更为广阔的城市旅游景区定义。例如北京的故宫,我们在游览故宫的时候,故宫周边还有许许多多胡同小巷,这都是历史人文的东西,也应该归结于人文历史景观一类。这对我们城市规划的研究人员也是很好的借鉴,在以后对城市进行新的城市规划时,应该将这些人文的历史因素考虑进去,而不能局限于景点本身。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寻一些人文历史之路进行旅游,例如我们现在不少旅行社提出的“重走长征路”的一系列的红色特色旅游。但是结合城市规划而言,这样的旅游线路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城市,它涉及的城市数量多、里程长,如果让一个城市单独的运营做这样的城市规划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此时就需要城市规划者有远见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能力。积极倡导与其他利益相关的城市进行相互合作,一起营造完善的互惠共赢的城市旅游规划蓝图。

2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

结合本文所要论述的理论和概念,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从两方面出发进行考虑。一个是旅游景区自身的资源为定位出发进行新的规划和整体的包装,只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才能区别于旅游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景区,不仅要将景区进行定位还要进行推广和宣传;二是把旅游景区置身于城市规划的大环境中进行整体结合在一起的规划包装,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是充分利用资料的一种方式,不仅旅游景区能带来收入,还能节省城镇的建设费用,互利共赢是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的最终目标。

接下来我们先把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置身于城市规划中来看二者的相互关系。首先我们应该很清楚的知道,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旅游景区的规划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镇的规划关系到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与责任。我们应该很清楚的认识到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应该是城市规划中一个专门的项目而存在,不仅要从思想上去接受,还要积极的去建设我们的城市。同城市规划相比较,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虽然也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旅游景区的整体内容相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就显得极其单一了,因为与城市规划相比较旅游景区的规划没有太强的其他目的,例如吸引投资,评选先进城市等政治目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知道,城市规划有其一定的其他功利性,如果我们在城市旅游规划中过多的加入了非景点和人文风俗之外的因素的话势必会引发人们的不满情绪,反之,就会影响城市规划制定的权威性,如果真的产生了这样的后果,对我们的城市整体规划会产生一定不必要的影响,增加不少额外的负担。

3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城市污染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向城市的郊区所走动。更愿意去城乡结合部去体验城郊的生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而为了保证城市旅游景区的质量和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城郊旅游景区的发展也归进为城市旅游景区的发展当中,但由于城郊景区受周边居民点的影响,居民点的不断向外扩张,会影响城郊旅游景区的稳定发展。

因而,我们采用的城郊景区的规划采用了GiS技术进行辅助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景区的测量分析、周围居民点的疏密程度等来进行评价城郊景区的价值。经过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后,我们得出结论,为城郊旅游景区的规划作出适合的方案与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通过保护城郊旅游景区的方式对景区进行维护和整治。尽量选择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风景区来进行保护和开发。这样不仅能保证景区的质量,还能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再次基础之上,我们还必须注意景区开发的难易程度和是否利用游客去观赏。

其次,要注意与周围居民点的联系。假如景区距居民点太近容易发生冲突,同时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而相反,如果景区离周围居民点太远又导致开发景区的基础设施成本的增加。最好能通过对景区的开发带动周围居民的经济发展,互利双赢。

最后,景区的开发要具有独特性。只有找到景区的景点,可观赏性或者景区旅游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使得城郊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4小结

城市旅游景区的规划不仅要适应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水平,而且要因地制宜,不能够过渡开发影响当地的居民生活水平,使得城市旅游景区与城郊旅游景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旅游景区的聚群,减少旅游中的成本,因而更能够吸引更多的旅行社和游客进行观光。同时,我国旅游行业正处于一种转型期,从原来的观光旅游转型成为一种度假、会议、观光等专项旅游为一体的旅游新形式。同时,专项旅游、度假旅游已经日益成为旅游行业的主体,因此我国的旅游业也正处于一种上升阶段。如何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和攻克的一大难题,需要我们综合研究分析现状,同时调整思路,设置新的方法来进行城市旅游景区的城市规划。

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从业者而言,一个大意或是不基于详实的调查研究而做出的规划决策,会影响一个城市和城市原住民若干年的发展和生活,是不容有一丝一毫的差错的。作为城市规划人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不管以后自己是不是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都要以严谨的精神去做事,也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报以自己最大的热情。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篇4

唐朝诗人李白的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把我们带到了正是烟花烂漫、春色醉人的魅力扬州。

扬州扬泰机场将在今年5月通航,到时将会有更多游客涌向扬州。自驾车的游客来到扬州,现在就可以通过道路交通诱导显示屏和手机查询到实时道路交通及停车场车位情况。将来还可以查询到公交车间隔时间,即将到来的公交车上有没有空位,距离到站还有多长时间。推荐的酒店有什么房型,有没有空房等。目前,扬州已经在市区30个点布置了“扬州旅游查询系统”,可以查询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种信息。但信息大都是固定的,缺少实时的动态更新。比如游客不能提前预知景区的游客量,无法避开人流,科学安排好行程等。

信息实时互动

之前扬州市在“智慧旅游”上一直有持续投入,包括通过建设统一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和旅游资源数据库,为旅游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应用云计算、物联网、3G、三网融合等智能技术,打造旅游服务与管理创新的现代化工程。

现在作为智慧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扬州市下一步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就是“智慧旅游”。

2月16日,扬州召开了2012年全市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了扬州大旅游计划。今后要把旅游信息化项目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重点工程来抓。由市信息办牵头,组织旅游、园林等有关部门调研、编制方案,共同推进实施。比如说智能公交项目会从旅游角度出发,解决游客的租车和停车问题。如果游客想租自行车游览扬州,在主要景点都会有临时租用点。在停车方面,游客自驾车进入扬州后,可以用手机查询到各个停车场的位置和车位实时信息,也借此彻底解决扬州市的停车难问题。

24万征集方案

为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扬州智慧旅游项目,构建支持扬州公共服务、城市管理、游客服务、电子商务各方面的“智慧旅游”体系,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扬州市启动了“智慧旅游”总体建设方案设计工作,面向全国征集总体建设方案。

此次方案征集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所有符合条件的法人或社会组织。方案设计总体要求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亮点突出、标准规范、接口统一、便于扩展的原则;将充分体现扬州旅游的“智慧”特色,以服务游客为中心,实现“网上一点击,问题全解决”的效果和目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等先进、成熟的技术,体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兼顾技术架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政府管理要素和旅游行业生产经营要素,促进扬州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方案将紧密结合扬州旅游发展的特色和定位,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周期和实施计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方案要求充分体现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借助网络,充分利用GiS、3D等技术,为游客提供多样化、定制化的旅游线路导览及展示,让游客实时通过各种媒介获知所有景区信息、游客分布及周边交通、车位、天气、住宿、餐饮、娱乐等相关旅游信息,实现“一张图”游遍扬州。方案要求充分整合扬州现有旅游资源和市民卡应用,将扬州“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有效整合在一起,建立统一的旅游营销中心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售票、订房与在线支付,现场刷卡入园,并逐步实现旅游六要素的全面覆盖。同时,要充分体现投资和运营模式的创新。方案征集结束后,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和中外游客代表对征集到的项目方案进行评审,确定3个优选项目方案入围一、二、三等奖,并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方案设计者分别给予15万元、6万元和3万元的奖励。

智慧城市惠民生

在2月16日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扬州市市委书记谢正义提出,要用信息化促进“四个加快提升”,推进扬州市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扬州市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市政府与江苏电信、江苏移动、江苏联通三大通信运营商签订了“十二五”共建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投入近100亿元在信息基础设施和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同时,加快市政府云计算中心建设,争取在2012年全面实施到位,实现政务资源的共享,今后政府投资的工程全部落地到云计算中心,消除信息孤岛现象。

扬州市今年度信息化重点工程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用信息化促进现代化“大扬州”建设以及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承载力的提升。第一,完善天上“一张图”,把整个“大扬州”这张图完善好并共享,定期航拍,转变研究问题的视角和思维。第二,结好地下“一张网”,地下管网信息系统项目应着眼于一体两翼,加快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和信息化建设。第三,强化数字化城管,“管好地上不脏,管住人不违章”,建立城市建筑物比对系统,坚决杜绝违章建筑。

扬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杨福喜介绍说,“一张图”项目早在几年前已经开始实施,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现在扬州市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启动地理空间框架项目建设,主要解决国土部门建设的基础数据,完善一个数据平台,拓展应用,将来所有部门都可以从平台中获取基础地理数据和应用图层。

二是用信息化促进民生幸福建设。着眼于区划调整以后的社保一体化,建设比较全面、覆盖所有人群、运转高效安全的社会保障信息化系统,特别是做好社会保障信息的安全。建立家庭低保信息、人口信息的比对系统,以确保享受低保的人员核定和保障性住房分配准确,做到应保尽保,不能保的绝不保。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市信息办将牵头研究食品安全溯源系统项目,今年重点解决猪肉和蔬菜的安全追溯问题。

四是用信息化促进政府管理、社会管理水平提高。第一,要用好、用足“12345”政府热线的功能,进一步扩大“12345”政府热线知名度,宣传部要牵头报社、广电做好公益性的宣传;建立政府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在约定时间接听政府热线电话制度。同时,在“一号、一门、一网、一站”的基础上建设“一屏”,把电子政务推送到老百姓的手机上,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政府服务。第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由市信息办牵头,拟定出台《扬州政府信息资源采集共享管理办法》,实现一个数据一个部门一次采集,所有部门共享,提交信息资源共享目录,提请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第三,酝酿成立市政府总值班室。总值班室将与应急办合署办公,与“12345”政府热线、公安消防同步联网,与县(市、区)联动,市、县(市、区)领导轮流值班,使整个政府的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长效化。建一个“智真会议室”,少开大会,多开电视电话会。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篇5

关键字:开发模式开发原则规划设计空间整合

我国滨水区的开发建设大致始于上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而滨水游憩空间的发展较为缓慢,现在仅处于起步阶段。滨水游憩空间的规划与开发存在两种形式:一是由于交通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线路的铺设,使得航空、铁路、公路成为方便、快捷的运输方式,逐渐取代了水路运输。使原来主要起到运输功能的部分水域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慢出现旧功能的退化,而推进了新功能的更新―游憩功能,进而受到人们的重视;二是很多滨水游憩空间是由旅游景点衍生出来的,最早发展的是旅游,随着游憩需求的增加,许多城市滨水区在旅游的功能与价值基础上派生出了游憩的功能与价值。从研究对象上看,我国学者主要从研究模式、开发原则、规划设计和空间整合四个方面入手。

一、开发模式

我国学者对滨水游憩的开发模式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部分学者借鉴国外滨水区规划开发模式,提出我国滨水区规划开发模式。如徐永健和阎小培以北美城市滨水区再开发的背景与概况为基础,总结了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和加拿大维多利亚内港的开发过程、开发效果和特征,重点从开发模式、规划问题、开发管理和设计问题四个方面分析对中国的启示;张环宙和吴茂英梳理国外关于城市历史滨水区的复兴与游憩开发的资料,总结国外滨水区的背景、模式、经验,对我国历史滨水地段的开发模式、开发理念、开发机制提出建议。部分学者以具体滨水游憩空间为例来研究规划开发模式。如殷滋言通过分析环巢湖滨水游憩现状特征及问题,基于游憩体验的规划开发对策及模式研究,探讨巢湖的规划开发模式;武丽娟以临沂市滨河景区为案例,分析开发与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探讨管理、开发、监督三位一体的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开发与管理模式。部分学者以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进行具体分类。如周永广和沈旭炜从时空纬度归纳出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模式的五种导向:交通水道导向、住区品质导向、边缘新城导向、遗产飞地导向与复合开发导向,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内涵与空间开发的特点,对它们的空间特征、主导功能和典型形式做了比较总结吗,对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提出建议;保继刚和刘雪梅探讨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滨水区开发模式,开发商利益最大化,政府获利有限,市民成为最大的牺牲者。政府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充分发挥控制角色的作用。

二、开发原则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开发的原则是在充分发挥其游憩功能的基础上提出的,吴必虎和贾佳从游憩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滨水区规划开发的原则,并指出滨水城市的规划的热点就是滨水区的规划开发问题,文中以武汉东湖为例,分析了滨水区的旅游和游憩功能的开发;基于城市滨水空间功能的转化,高静探讨了滨水区更新与大都市发展的关系,以伦敦泰晤士河和上海黄浦江滨水区作为实证案例,进一步提炼大都市滨水区的游憩化机理奠定基础,并对后发性大都市滨水区a游憩化更新提出了原则性建议;姜真林分析镇江滨水旅游资源及特点,总结镇江滨水区空间开发的过程及原则;孙勇和刘青提出了滨水环境设计的具体原则。

三、规划设计

国内学者研究国外滨水区规划设计的成败,为我国的滨水区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提供建议。王建国和吕志鹏探讨了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背景和内在动因,通过案例分析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今后值得中国关注的五点结论;李慧轩介绍了美国的丹佛市普拉特中央谷地的综合发展规划,选取了土地利用、开放空间设计、交通系统的组织等几个方面,分析规划思想和运作方式;赵鹏军借鉴旧金山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成功与失败,对我国滨水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建设提出7条建议。此外,部分国内学者还就具体滨水空间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张力从游憩空间这一角度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对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的形态进行分析,并尝试对城市湿地游憩空间用艺术设计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郑华敏、钟岚都曾对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的合理规划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卜燕红针对目前苏州环太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缺少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民俗文化逐渐流失、旅游配套设施不齐全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提出苏州环太湖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陈程和吴霜等以行为模式为导向,总结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天心区段)游憩者的基本行为模式及特征和游憩空间的开发现状和问题,为长沙市湘江风光带设计提供参考;张翼和吕斌探讨哈尔滨松花江风景带滨水空间的公共游憩、景观生态和文化展示功能,在保护与开发的总体框架下,提出城市滨水区和非城市水系廊道的两套规划控制体系及其具体的控制方法;吴迪、刘智才和王建军分析西安市泸灞河生态区开发,探讨了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一般性目标,形成城市新的生活与游憩空间;王辉和姜斌把滨海游憩环境系统分为4个子系统:陆域游憩环境系统、海岸游憩环境系统、近海游憩环境系统和海岛游憩环境系统来论述提升滨海游憩空间的游憩功能,并以大连旅顺口为例,为滨海区域游憩环境的建设提供参考。除此之外,黎克继运用系统论、景观生态学及各类城市设计理论和景观规划理论,对滨水游憩商务区的特性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别丹针对目前在滨水区游憩环境规划在旅游文化特色方面研究的不足,挖掘城市滨水区的旅游文化内涵,将旅游文化学的观点引入城市滨水区游憩环境规划;唐峰陵分析梧州生态滨水旅游资源概况,梧州开发生态滨水旅游的需求现状,对梧州生态滨水旅游开发的设想。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篇6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区管理对策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c)-0208-02

1灵宝景区的发展现状

1.1推进力度加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专门成立了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灵宝市旅游兴市战略实施纲要(2013―2017年)》,成立金城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明确全市旅游经济的发展蓝图、措施和政策保障。

1.2建设步伐加快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政策撬动作用,集中有限财力,着力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推动核心景区扩大规模、上档升级。函谷关、汉山、娘娘山、亚武山、燕子山等景区加快项目建设,不断完善软硬件配套设施。

1.3景区数量不断增加,类型上更加多样

我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我市有三大旅游园区:以传承和弘扬老子文化、军事文化为核心的函谷关文化产业园、以姓氏文化解读为主题的华夏锦绣生态文化园、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的荆山黄帝铸鼎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在此基础上,我市形成了四大旅游品牌:文化旅游品牌、黄金旅游品牌、山水旅游品牌、果乡旅游品牌。

1.4接待能力提高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一大批具有灵宝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投放市场,旅游从业人员规模不断壮大,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稳步提高,旅游环境明显改善。

1.5知名度、人气指数逐年攀升

我市采取“周边辐射、远距离突破”的宣传促销措施,以宣传促销活动为重点,到国内大中城市举办了多场旅游推介会,策划了老子诞辰暨《道德经》问世纪念大会、黄帝诞辰公祭等活动,邀请台湾国学大师曾仕强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在黄河旅游节期间举办“函谷论道”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2灵宝景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旅游规划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我市由于总体规划不完善,旅游业发展缺少整体布局和长远谋划,一些项目找不到落脚点,一些资源也找不到发展的定位。部分景区规划档次不高,活动内容单一,缺乏内在的文化内涵,灵宝独特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风民俗等要素未能充分开发挖掘,旅游资源未能充分整合互补,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景点人气不足。

2.2宣传促销力度不大

旅游宣传缺乏大手笔,全市还没有一个城市旅游整体形象策划和宣传方案,灵宝旅游的品牌定位和宣传口号还未确定,缺乏高层次、大规模、强影响的宣传促销方式和活动,市场开拓力度不大。

2.3配套服务不完善

(1)硬件方面:部分景区景点通行条件较差,旅游产业链短,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能有机结合,不少景区景点是有吃无住、有住无行、有行无游、有游无购、有购无娱,旅游产业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软件方面:各旅行社没有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旅游服务效率、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妨碍了旅游市场的发育。

2.4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比较单一

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依然采用以政府为主的管理模式,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普遍归于政府,这样单一的管理模式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我市还没有高水平的旅游行业协会,各旅游企业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投入、全方位营销等方面的理念亦亟待提高。

2.5招商引资力度不够

旅游业投入渠道相对单一,投资严重依赖政府,仅仅靠财政投入难以保证我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做法相比,我市旅游项目投融资机制不活,缺乏融资平台和市场化运作资金的手段。不少旅游项目缺乏高标准发展规划,旅游品牌没有形成,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成功难。

2.6我市的旅游主题不够突出,特色地方文化不够彰显

我市旅游资源没有清晰独特、引人入胜的主题。龙头景区函谷关,在发展时应当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凝练主题,形成吸引核,这是主题提升的突破口,也是增强吸引力使景区更上一层楼的关键。

3对策和建议

3.1强化科学规划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

尽快完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灵宝旅游近年来在产业融合、a级景区创建、社会资本进入旅游等方面的实际,邀请国内顶尖旅游规划编制机构,深挖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准确定位,结合灵宝实际,围绕建设国内著名、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目标制定灵宝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总体规划。

3.2加强旅游产品的宣传推介工作,叫响特色旅游品牌

首先,多方位营造浓厚宣传氛围。积极整合有效资金,综合运用电视、报刊、广播、户外广告、网络、手机短信、微博等手段,做好宣传推介。其次,制定城市旅游宣传总体策划方案。聘请专家或专业化的营销策划公司,大手笔制作我市的城市整体形象策划和宣传方案再次,建立宣传促销机制。

3.3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接待综合服务功能

在城区建设一个档次较高、功能较全的游客集散服务中心,提升灵宝旅游接待的对外形象。引导星际酒店适应市场、放下身价,加强内部管理,让利游客,消除我市旅游饭店消费价位高于周边城市的现象。充分发掘《道德经》、果品、黄金、民间剪纸等特色资源,培育和开发金银饰品、挂件、摆件和杜仲产品、虢国砚台、剪纸、苹果醋、枣茶等具有灵宝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更好地满足游客购物需求,提高旅游商品购物收入在收入中的比例。

3.4拓宽发展思路,创新管理模式

景区作为旅游发展的基础平台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单纯依托景区的建设来取得旅游业大繁荣的思路已经不再可行了,要将景区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吸引并留住更多的游客,就要拓宽视野,实行“吃、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经营。

3.5加大旅游招商的力度,促进旅游业大开发大发展

旅游经济的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大投入。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瓶颈”,不能单靠财政或自身的积累,要进一步搞活投融资机制,搭建旅游产业投融资平台,通过建立政府-旅游部门-国内外招商引资等多层次多元化融资渠道,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运作。

3.6以函谷关为依托,打造“人无我有”的特色景区,树立起灵宝旅游的独特品牌

首先,深入发掘道家廉政文化,将警示教育与修德旅游相结合。其次,深入发掘道家养生文化,将休闲疗养与度假旅游相结合。再次,深入发掘道家审美文化,将艺术创意与园林旅游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灵宝市旅游兴市实施纲要(2013―2017)[eB/oL].灵宝市人民政府网站,2013-05-07.

[2]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打造国内著名、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eB/oL].三门峡市人民政府网,2013-05-17.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篇7

1.“省法”第十八条明文规定,县以上城市总体规划审批前,须经省城市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组织技术鉴定,并向审批机关提出技术鉴定报告。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城市建设的副省长为首脑的省城市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专门负责征询各行各业权威人士、高层次专家、学者对县城以上城市总体规划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综合平衡和技术审定。90年代初至今开展的黑龙江省70个市、县城市总体规划在省人民政府审批前,均由省城市规划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评审和审定。

2.1992年6月9日黑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法”)中规定了在城市规划制定和实施方面鼓励公共参与的有关条款。如在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制定第十三条明文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再如在第四章城市规划的实施第二十条明文规定“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公布并进行广泛宣传。”这就为全省各城市在编制和实施城市规划全过程中引入公共参与提供了法规依据。

3.黑龙江省及各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政治协商会议的委员在定期召开的会议上,每次均有针对城市规划的提案和建议。如哈尔滨市人大代表杨明远研究员提出将哈尔滨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国际经贸城的建议被省、市政府采纳并成为新一轮编制哈尔滨市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确定哈尔滨城市性质的主要内容之一。

4.省、市各级人民政府专门设有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征集中有不少关于城市规划的意愿和要求。如闻名中外的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的哈尔滨冰雪节从1985年开始创办至今已有10多届。举办冰雪节的创意构想来自于哈尔滨人宋勤修题为“冰雪节及同步运动”的建议。“哈尔滨正处在时代的起飞线上,冰雪节将是哈尔滨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她不仅是哈尔滨冰雪艺术、冰雪运动的象征,而且是哈尔滨同步起跑的象征。哈尔滨已有的经济基础与各种优势同冰雪节联系起来,将构成一种特殊的增效运动,将在哈尔滨构成‘黄金时空’,并迅速形成多功能大市场”。这一切将为哈尔滨的起飞安上双翼,使哈尔滨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国际贸易城、艺术城和科技城,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高频率、快节奏、多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性、现代化城市,哈尔滨市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笔者之一曾在1991年我为冰雪节献计活动中,以题为《开拓优化“黄金时代”》一文参与并获奖。

5.各级市、县人民政府在编制城市规划工作过程中均非常注重运用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听取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和要求。如1993年编制黑河市区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市政府曾召开动员大会、座谈会、民意测验、审定会等多种公共参与方式,对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公共参与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许多市、县政府在城市规划编制完成后,采用电视、报刊、广告、宣传单等多种方式提倡市民公共参与。如哈尔滨市通过报纸将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向全市人民公布,1994年肇东市在城市规划法颂布实施纪念日出版专刊总结城市编制及执法情况并宣传城市规划科普知识。大庆市在《城市规划法》颁布实施4周年之际开展城市规划知识竞赛,大庆高新技术开发区将其总体规划图竖在开发区边缘的广告牌上向市民宣传。

二、公共参与在我省城市规划工作各环节中已均有尝试

到目前为止,我省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旅游规划及城市规划专题研究等各类规划设计与研究中均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公共参与。

1.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方面。例如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1993-1994年编制《黑龙江省设市预测与规划》过程中,根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将影响乃至决定黑龙江省城市发展潜力的城镇现状综合发展水平、城镇建设条件、城镇发展区域基础条件三大类18项因素,聘请省内外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城市地理、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对评价指标按设市影响大小进行了排序,在此基础上取得了各因素的权重,该项研究在方案构思阶段和成果阶段,还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评议和技术鉴定,使黑龙江省设市预测与规划编制过程能够获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较好效果。政府决策与专家参与协同,取得国内同类成果的领先水平。

2.在城市总体规划方面。例如在1993年编制黑河市区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以民意测验的方式了解到广大市民对黑河市的发展战略目标、近期建设重点、旧城改造原则、城市特色、重点保护建筑、加深城市规划管理等方面的诸多意见和想法,公共参与为我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黑河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在城市规划专项设计方面。如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1992年编制中国油都大庆市中心城总体规划中,针对城市景观特色专题规划问题,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对帮助规划人员了解大庆人心目中的城市形象观起到了较大作用。

又如1994年黑河市环城东路详细规划针对这段主要交通干道现存问题与规划意向对市民进行了民意调查,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再如,1997年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改造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电视、报纸、向市民宣传,许多市民积极参与了对规划方案提出宝贵意见,获得了不少市民的心声。

4.在旅游规划方面。例如在1994年黑龙江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域旅游规划中开展了有关旅游需求意向的调查和分析。旅游者的兴趣点应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但这种研究属于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以前研究者较少。为了更好地了解旅游者的需求意向,规划师在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大庆市进行了针对杜尔伯特县域旅游规划的民意调查。

我国目前的旅游形式以观光型旅游为主,根据民意调查的结果看,大多数城市居民仍倾向于这种旅游形式,但调查结果还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城市居民中已经有了较强的度假需求,一旦带薪假期出现,度假旅游将成为旅游需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在杜尔伯特旅游的最大客源地大庆市的调查结果分析,大多数城市居民在五日工作日工作制休息的两天内愿意出行(占调查总数据和92.3%,下同),其间外出旅游的距离多愿意在乘车2-4小时的距离以内(45%),这样既可以脱离喧嚣的城市,又不至于影响下一周的工作。

大多数城市居民愿意以家庭为单位外出旅游(48.3%),其次为集体旅游(31.7%)。旅游者大多愿意充分利用每周休息的两天时间进行旅游活动(56.7%)。

调查的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去杜尔伯特旅游的兴趣点着眼于“新”、“奇”、“野”,并强调一定的参与性。旅游项目中较受欢迎的有蒙古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68.3%)、美丽的草原风光(61.7%)、独特的沙地景观(70%)、壮观的冰上捕鱼(53.3%);最受欢迎的活动有骑马(55%)、游泳(43.3%)、垂钓(55%)、射箭(46.7%)等;旅游者对于蒙古族特色的食品(66.7%)、野味烧烤(85%)和连环湖鱼宴(45%)等美食也表示较浓厚的兴趣。久居城市的人,对于杜尔伯特清新的空气也很向往(56.7%)。

在民意调查中,我们还对旅游业中的一些配套项目进行了调查。旅游纪念品中,较受欢迎的有土特产品(53.3%)、蒙古族工艺品(40%)、苇制纪念品(38.3%)、纪念章(26.7%)等,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住宿接待设施中人们仍存在猎奇心理,蒙古包(55%)、水上旅馆(35%)较受欢迎,而一般旅馆(30%)仍将作为主要接待设施。在旅游区内部的交通工具,装饰马车(56.7%)、骑马(46.7%)较传统的汽车(23.3%)、三轮车(5%)等更受人们青睐。

5.在一些城市规划专项研究方面,也有一些公共参与的尝试。

如哈尔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6年11月完成的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软科学课题《哈尔滨市城市特色塑研究》,针对哈尔滨市城市景观风貌有关问题进行了市民问卷调查,公共参与结果如下。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好未来哈尔滨

市民问卷调查结论序号问题选择项结果

序号问题选择项结果

1提到哈尔滨市,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a.松花江B.冰雪节C.火车站D.防洪纪念塔e.近代建筑F.太阳岛G.老街区H.其它方面a、B、F、D

2您认为哈尔滨市哪些景物景有特色?a.桦花江绿带B.太阳岛公园C.中央大街D.火车站e.冰雪活动F.其它C、e、a、B

3您认为沿江哪些景色最好?a.松花江大桥B.斯大林公园C.太阳岛公园D.道外公园e.防洪纪念塔F.铁路江上俱乐部C、e、a、B

4哈尔滨应该发展和建设成什么样的城市?a.冰雪风光城市B.国际贸易型城市C.工业城市D.旅游城市e.中西合壁的欧式风格城市F.现代化高楼城市B、a、D、e

5您最喜欢啊些建筑?a.现代高层建筑B.欧式建筑C.有特点的多层建筑D.其它高层B、C、a

6您最喜欢哪些高层建筑a.沿江革高层建筑B.中心区革高层建筑C.机场新区革高层建筑D.其它高层B、a、C

7您认为哪个区环境意好或最差好:南岗区道里区区动力区

差:太平道外

8节假日您经常去啊些地方休闲江边公园

9您经常去何处购物百货商店批发市场

10您喜欢的城市雕塑(1)没有(2)天鹅(3)防洪纪念塔

11您对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建议?(1)增加绿化(2)加强街道建设(3)完善小区建设

注释:

[1]亚行专家组(2002):《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未公开出版。

[2]尚晓援(2003):《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报告》,未公开出版。

[3]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2004):《东城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低保人员劳动就业研究》,未公开出版。

[4]国际劳工局(2003):《努力摆脱贫困》,国际劳工大会第91届会议局长报告。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5]唐钧(2004):《“可持续生计”与城市就业》,未公开出版。

[6]参见香港社会福利署网站,网址:http//info.gov.hk/swd/html_tc/

[7]湖南省统计局(2003):《湖南省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状况调查报告》,来源于湖南省统计网站。

[8]民政部(2002):《全国百城万户低保抽查结果》,来源于湖南省统计网站。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篇8

关键词:旅游城市;旧城规划;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成就并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及各地区民风民俗、当地文化的积极传承也成为了个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与建设部门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随着旅游经济成为国内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一些以旅游产业为主打的城市也在不断发展与壮大,而旅游城市不仅仅需要大力体现自身的旅游文化特色与丰富资源,为了更好的打造现代化、生态化的旅游城市,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想要在旧城更新与维持旅游资源供给与当地文化特色之间取得平衡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寻找更为科学有效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正确方法。

一、旧城规划现状分析

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综合的工作,城市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其规划的文化性、经济性、可行性,同时还要重视生态与环境在其间的作用。我国旅游城市旧城更新规划工作开展多年来,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与研究力度。

(一)传统与现代无法有效整合

旅游城市的旧城规划是对旅游城市未来发展的一种促进性工作,但规划也不仅仅只是未来建设及发展景象的预见性描绘,在具体城市规划及制定的同时,也对城市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具有科学性与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因此具体规划必须重视现实基础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旧城规划工作当中,往往容易出现规划方案短则十数年,长则数十年的现象,过于漫长的时间周期之下,所规划出来的发展预期很难与当前城市改造与更新速度相统一,同时也很难保证在未来的建设工作过程中能够有效执行预期规划。所以大多数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及相关规划方案制定出来以后会因为无法实现或出现偏差而反复修改,要么专注保护传统文化而忽视了现代城市应有的功能,要么在改造过程中不断偏离旅游城市的建设初衷,历史文化特色逐渐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而最终丧失了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而在此过程中从而也会反复出现成本提升、规范性降低、严谨性降低以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遭到浪费等消极问题。

(二)脱离当地实际,事倍功半

城市规划不是天马行空、随意想象,也不是画家在画布上随意的描绘,对于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来说更是如此。城市规划的目的虽然在与指导未来建设发展工作,但也必须将现在的实际及当地风土人情融入城市规划当中去,并将旅游城市的发展优势始终放在最重要位置。但当前许多城市在旧城更新时,一味的追求高科技或者流行时尚,无视当地民风民俗、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不仅劳民伤财,也没有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效,一味追求所谓地标性建筑却忽略了当地人文的深厚底蕴,无法实现感情上的共鸣,最终不过是一处没有使用功能的普通建筑。

(三)缺乏有效约束

任何工作想要切实开展都必须加强监督管理与约束,对于旅游城市旧城更新工程来说亦是如此,因为旅游城市由于拥有大量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在更新及改造工作中所涉及和影响的单位及部门更为庞杂。但是当前情况来看,监督约束机制建设工作相对落后,甚至有些地方只是简单应付,没有发挥出实际作用。

二、提升城市规划总体水平的思考

前文我们提到了当前在旅游城市旧城更新及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着的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与切实的质量提升,不仅直接制城市旧城更新、凸显旅游城市发展优势及加强相关管理工作的具体有序开展,同时也将影响整个城市的建设发展质量,所以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的寻找解决措施与应对手段。

(一)如何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旅游城市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及现代化建设质量,同时也要兼顾城市所传承下来的历史底蕴以及可以用作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如当地人文、历史、风俗以及艺术创作方面,规划工作也不可以偏概全,对于旅游城市来说,不可像其他旅游景区规划那样只凸显某一点或者某几个重点,必须全盘兼顾。同时还要重视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以及现代化城市使用功能的全面整合,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基础之上再来进行具体建设的细节设计,这样才能够让旅游城市的规划及旧城更新能够发挥真正的促发展、促交流作用。

(二)重视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

旧城更新不仅仅是一幅图画,更是未来旅游城市发展建设的指导与预期。而每一座具有自身人文特点及特色旅游资源的城市都有其特有的地理文化特点与发展轨迹,具有自身独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所以在城市规划工作当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凸显当地特殊,首先可以在建筑材料方面加强当地特色建筑材料的使用与凸显,这样不仅能够降低建筑材料远途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与风险,同时也可以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有利改造,再者用当地居民所熟悉的材料进行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其心理层面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在身体健康方面也更为有益。其次,加强当地特色的积极利用,还能够以此建设属于当地的地标性文化景观,能够作为不断打造出新的旅游风景,实实在在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更多远道而来的客人驻足观赏,加深她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与了解,同时能够加强当地居民的心理凝聚,激发她们为城市建设贡献更多力量的热情。例如巴国古都重庆,在当地旧城改造过程中将古街磁器口进行了保留原始风味的翻新工程,同时将散落于周围的特色建筑都聚集在一起,这样不仅加强了对文物古建筑的集中保护,同时也让古街磁器口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与活力。

(三)加强绩效考评与监督约束机制建设

旅游城市的旧城更新不仅仅是拿出漂亮美观的未来发展蓝图,更重要的是这副蓝图必须具有非常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否则任凭想象乱画一气,除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之外毫无意义。所以为了有效提升规划设计方面的具体质量,应该加强对设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考评和监督约束机制建设。考评机制必须以规划方案的准确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为评价考核标准,同时将其质量与效率与人员的奖金福利挂钩,激发其工作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方面,应该加强审计监督小组的建设与工作开展,小组人员应包括原规划设计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社会专门审计机构专家人员三方构成,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严肃性与权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审计小组对设计单位的忠诚度。此外还可以借由专门人员多年来从事同类型审计指导工作的丰富经验帮助设计单位在审计工作方面更好的制定总体制度与具体细则,更好的适应市场变化发展要求,确保其审计工作能够向着科学、严谨、规范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栋伟.城市规划设计问题研究[J].城市建设.2014.1.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篇9

(一)旅游规划水平较低

(二)很多旅游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地方特色

旅游规划是一项非常深奥的学问,规划的编写要是多角度多科目的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规划的内容更要充分融合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三)与当地相关规划缺少协调与衔接

旅游规划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过程,它是通过联系同级和上级相关部门的规划的联系,进行自身调整和规划的过程。比如,在一个地区的旅游规划过程中,它的规划要结合城市的规划,城市规划又需要根据旅游规划进行调整,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带动与促进。旅游规划还涉及很多领域,比如交通,电业、环保、服务业、医疗、安保业等很多社会组织,所以,在制定旅游规划的时候要与这些部门达成一致,才能使规划顺利进行。

(四)部分旅游规划实施难

据调查分析,世界上的旅游规划和旅游方案只有大概百分之五十五被真正的利用实施,将近一半的规划方案没有被落实。我国也是如此,很多旅游规划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被任意改动,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在自然景观的规划中体现的比较多。

(五)专项旅游规划与总体旅游规划脱节

在很多的专项旅游规划中,规划的内容在项目建设上过于抽象化,很难让人理解深层的含义,具体内容的分析又不够详尽,所含有信息量少、或者不高,和整理的旅游规划往往脱离关系,很难与整体规划联系起来,缺少连贯性,使规划再进行专项规划时不能连贯起来,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二.加强与改善旅游规划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实行市场化运作

当前,我国旅游规划的专业部门没有形成,很多旅游规划项目编制人都是一些大学院校,社会组织、研究协会的专业人员来完成的,在工作上有一定的麻烦和不便利因素,并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好规划又有很大的难度,在信息的采集上就不一定十分全面。

(二)完善对旅游规划单位资质的认证管理

当前大多数的旅游规划有资质进行申请的是那些专业学院、社会团体,研究所等等,所创作出的旅游规划受到相关专业的影响,结构趋于单一化,不能很好的适应旅游规划的多元化多角度化的特征,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将旅游规划机构专业化分类,结合自身特点分为森林旅游类、城市旅游类、自然生态旅游类、人文风情旅游类、生活度假旅游类等,使各个旅游规划单位充分运用自己的特色,让需要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可以精准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规划项目类型,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实行旅游规划师考核制度

现在我国的旅游规划师人才匮乏,缺少相关培养机构和组织,造假现象频频出现,既威胁了社会又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专业水平的旅游规划师,但是这完全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这时就势必要实行制度的改革,建立相关旅游规划师考核制度,在各方面加以规范,保证旅游规划的质量。

(四)加强对旅游规划的实地考察、调研过程的重视

没有实际经验的结合,单纯的编制旅游规划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通过对旅游规划地的考察和探究、挖掘旅游地的历史内容,设定考察人员、考察时间,保证旅游规划考察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要体现考察的意义,保证旅游规划的完成质量,不管委托方是否哉昌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照相关规定独立完成任务,不能偷工减料,减少出现不必要麻烦。

(五)对旅游规划项目的后期管理

城市旅游规划方案篇10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