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1:32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

一、

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篇2

【关键词】冀中南经济区;外贸出口;发展规划

2011年6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冀中南地区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该区正在迅速成长为河北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同时,自2010年以来,冀中南经济区的外贸出口总体趋势看好,但是,作为河北省三大经济板块之一,冀中南经济区的外贸出口产业还很薄弱。

1冀中南经济区外贸出口现状分析

2008年至2012年,除了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冀中南经济区的出口贸易额均呈现出增长趋势,尤其是2011年和2012年,出口总值均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几乎占河北省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见图1)。

以石家庄市为例,从出口企业的性质来看,私营企业出口额从2008年的29.38亿美元一路飙升到2012年的49亿美元,成为冀中南经济区外贸出口产业的最大贡献者。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年出口额基本保持在10亿美元左右,外商投资企业自2008年到达峰值17.88亿美元后就一路下滑至2012年的12.2亿美元,这跟不佳的外商投资环境息息相关。

根据石家庄海关的统计数据,一般贸易方式的出口额近年来大幅度增长,2012年为249.1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41.4亿美元。虽然一般贸易额的增长标志着对外出口贸易方式的优化,但是加工贸易额五年间一直保持在50亿美元以下,低水平发展,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从出口商品的结构来看,石家庄市主要以机电产品、服装、钢材、医药品为主。衡水市的皮毛、丝网、化工、机械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产业逐步走向国际市场。邢台市进出口商品结构呈现新的特点,出口儿童自行车及零件、维生素、阀门、铸铁搪瓷、拖拉机等特色产品增长迅猛。邯郸市的出口商品依旧是传统的钢材、铸件、色素、鞋、无缝钢管、日用陶瓷等。

从海外市场来看,石家庄市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澳大利亚、巴西、美国、日本。邢台市的海外市场主要由欧盟、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组成。邯郸市的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澳大利亚、巴西、欧盟、印度和韩国。衡水市与欧盟、俄罗斯、美国、韩国、东盟贸易往来频繁。

2冀中南经济区外贸出口问题分析

首先,外贸出口总额增速减缓。虽然冀中南经济区的外贸出口额呈现增长趋势,几乎占据了河北省的半壁江山,但是近年来,增速明显放慢。2010年出口额比上一年增加37.6%,2011年增加25.6%,但是2012年只增加了3%。所以说,冀中南经济区的外贸出口产业面临着增速变缓甚至负增长的困难,我们必须找出症结所在,推动外贸出口产业发展。

其次,外贸出口企业的性质单一。近年来,私营企业一枝独秀,成为外贸出口产业的生力军。而拥有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却一路下滑,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加上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小规模经营、抵御风险能力差等诸多不利因素,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外贸出口商品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再次,贸易方式单一。近年来,冀中南经济区的加工贸易发展速度及其缓慢,且所占比重不足总出口额的20%,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外贸出口企业缺乏相应的加工技术与人才储备,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另外,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冀中南经济区的出口商品主要依赖于煤炭、钢铁等资源型产品,结构不合理。另外,这些产品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其它企业的品牌,成为贴牌代加工产品,缺乏自主品牌。很多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出口竞争激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因此主要靠低价销售,获利甚微,甚至形成恶性竞争。

最后,外贸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商品主要销往欧、美、日、韩、东盟等市场,这样出口面临较大的区域风险,容易遭遇贸易壁垒。因此,大力开拓新兴海外市场,如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加拿大、非洲等地是当务之急。

3冀中南经济区外贸出口发展规划

冀中南经济区的外贸出口产业要想取得长足进步就必须做出整体规划和全盘考虑,与冀中南经济区的整体发展相一致,以石家庄为外贸出口中心,以邯郸、衡水、邢台为外贸出口基地,以正定、鹿泉、栾城、元氏、高邑,临城、宁晋、内丘、沙河、南宫、清河,永年、武安、磁县,深州、冀州、武邑、枣强18个县域经济的崛起为外贸出口源动力,科学规划冀中南经济区的出口产业发展蓝图。

3.1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要想改变外贸出口企业的单一性,除了做强国有企业、扶持私营企业外,省市县三级政府还必须积极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培育一批外商投资企业,因为外商投资企业是出口产业的重要源动力。要想创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就必须塑造良好的投资地形象,减少“”作风。健全投资保障体系,让外商感觉投资有保障,投资有收益。构建双边长效合作机制,逐渐树立诚实守信的企业形象。生产合格的外贸产品,增加外商投资信心。搭建快捷便利的信息平台,使投资环境现代化。

3.2优化贸易方式结构

在进一步做强一般贸易的同时重点提升加工贸易的市场份额,因为加工贸易是出口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有助于工业发展、扩大出口、推动技术进步、培养国际人才。因此,要大力引进外资,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值链,提高本地增值、本地配套比重。

3.3整合县域出口产业结构

一个地区要想和谐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就必须发展特色经济。况且,位于冀中南经济区的18县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县域经济,所以发展“一县一业”的出口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调查走访,现将18县的特色产业总结如下:正定家具业、鹿泉水泥业、栾城畜牧业、元氏化工业、高邑陶瓷业,临城林果业、宁晋服装业、内丘医药、沙河玻璃业,永年紧固件、武安钢铁业、磁县煤炭业,深州丝网业、冀州铸造业、武邑木雕业、枣强皮毛业、南宫绒毛业、清河羊绒业(见图2)。

3.4推进海外市场多元化进程

冀中南经济区的出口商品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具备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的前提条件。今后,在加强对欧、美、日、韩、东盟等市场传统市场的出口比重的同时要大力开拓新兴海外市场,如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加拿大、非洲等。

总之,在外贸出口方面,冀中南经济区具有良好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特别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能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很大,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冀中南经济区具备良好的外贸出口基础,因此加快发展,发挥各市县的优势,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切实把冀中南作为我省最大的经济板块的优势发挥出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能够切实激活县域经济,本地区的外贸出口产业将活力不断。

【参考文献】

[1]刘学华,孟颖,王艳文.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148-149.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篇3

随着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关系到一个城市的生产建设、经济发展,并且我国对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所以,加强城市的规划管理,对促进整个城市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就此,本文将对经济飞速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

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关系

一、了解城市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的涵义

从社会经济发展上看,所谓城市规划,就是指城市建设人员为了促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城市进行了全方面的规划和部署,其主要包括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的土地资源配置以及城市中的各项基础建设,它也是对于城市整体外部环境的一种艺术规划和设计。

经济发展就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运用各种生产方式实现经济总值的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与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侧重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一种是侧重于经济发展的质量。前者可以依靠外延粗放型或者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目的在于推动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后者不仅注重经济增长,还关注产业结构、经济运行效益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两者目标都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城市规划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二者同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城市规划不仅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面貌,而且还可以为广大人民提供一个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好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持,这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飞速发展对城市规划的相关影响

(一)经济发展对于城际联系的影响。城市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就使得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对城际联系工作进行更加详细的安排和管理,以此提高城市经济的整体水平,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二)经济发展对于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所谓城市,它包含了各个方面的载体,而每一个载体都有着不同的联系。比如,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社会就需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多方面的福利保障。并且,对于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则需要为其提供高等的科研设备,以保障其项目的顺利进行[2]。

(三)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土地是一个城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大小、规模、地形等的差异性,使得其用途也是大不相同的。在进行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时,一定要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学会在经济发展的带领下,来促进城市规划的快速进步。

(四)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主要包括:第一、整治环境污染。第二、保护地理环境。通常情况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大多数都被建立在风景优美的中心地带,而相比之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则被建立在重工业发达的地区。因此,企业要懂得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对城市环境规划进行适当的选择。

(五)经济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通讯等设施,而且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时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帮助。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它对于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是极高的,所以城市规划部门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采用最合适的基础设施进行城市规划建设。

三、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相关影响

(一)城市规划的编制。城市规划的编制大多数都要依附于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且它也是促进城市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向标。其中,要考虑以下几点内容:GDp的目标、经济发展前景、产业布局等等。通过经济发展来实现城市的进一步规划,就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方法。我国一直在采取传统的规划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城市中人口的增长概率来预测城市的人口数,然后再根据详细比例计算出城市的用地规模,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城市建设。但由于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传统的规划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实际情况。

四、促进城市规划和经济水平共同发展的相关措施

(一)要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项企业的发展都需要占用土地空间,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业的比重,进而影响到我国的城市规划目标。因此,国家和社会一定要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保障城市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建设水平。

(二)对第二产业进行调整。国有企业进对内部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详细规划,使其有足够的竞争力来面对来自世界经济的挑战。如此,城市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划:第一、要针对第二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目标,对其进行下一步的改革和创新。第二、要充分注重工业在整个城市中的主导地位。

(三)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金融、商贸、文化、旅游、教育等事业都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就要努力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最大程度地去扩大第三产业的范围。而且,对于第三产业的用地问题,要避免局限于简单的商业用地,要放开自身的目光,并且对于那些符合规划要求以及适合第三产业发展的用地,都可以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以此克服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从而大力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开发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世界经济处于持续变化过程中,并且技术在经济发展当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标志。技术进步在发达国家对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70%;在我国也达到了40%左右,但是在大部分偏远地区,科技依然是空白。为此,在城市兴建高新技术产业区城市带动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依托科技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引导城市建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的建设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在努力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也要学会将其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促进,互相提高。最终为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和城市规划事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芦美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与城市规划关系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8):4-4.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规划;产业集群

一、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发展现状

从2009年开始,中国前所未有地先后出台了13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版图已经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等。在“十二五”期间,一批新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将继续上升为国家战略。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

作为我国当前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区域经济规划对我国经济带动的作用是确定无疑的。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各有不同。那么,究竟有哪些影响我国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呢?

(一)本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在当前全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的背景之下,国家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决定了某一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规划。在国家的宏观布局规划之中,各省区的战略地位的确定,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了相应的安排与设想。因此,对于各地区的区域规划来说,都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规划为前提。例如,在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省份的的对外开放政策,在2000年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近些年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规划区域的自然状况等因素状况

自然资源构成了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制定规划时,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状况进行一定调查,规划和分析,在区域内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比如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新疆地区。新疆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而且还是重要的棉花产地,这都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质。该地区的经济振兴,一定要在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做文章,以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振兴经济发展。

(三)规划区域的经济资源状况

1.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在我们对某一地区进行区域经济规划时,我们应该将该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看作是该地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人力资源与智力资源。对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源的了解,可以方便我们对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的合理规划。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劳动,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会产生很大的积极的影响。廉价的劳动力将会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本地区进行投资建设;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会导致该地区涌现出大批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合理规划和健康发展。

2.市场对区域经济规划的影响。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市场需求量和和市场容量,将对该地区规划发展的经济产业部门日后的发展壮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对该区域的市场进行很好的调查和研究。在当今社会,交通工具的大力发展,使得空间位置对于区域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但是对于某些产业而言,产业的发展,产品的销售还是应该离市场越近越好。譬如,农业的发展与农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需求。这些都是对市场有着强烈的依赖。此外,与市场联系越紧密的企业,对于该市场的占有率通常会增长的越快,从而方便企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月繁荣。

3.区域内以及周边的产业集群状况。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如果一个区域具有产业集群的优势,那么,在该区域内就包括了某一产业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包括:企业生产的上游原材料,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以及所需的生产服务业;企业生产产品的销售,物流运输,以及相关的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此外,政府也可以对此进行专门的配套设施的建设,生产一种代表着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生产综合体,促进区域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的发展。在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生产企业享有这政府统一建设的公共基础设施,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生产成本,增强了集体的竞争力。另外,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条件下,也能促进彼此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以达到技术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产业的升级。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商品经济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发展迅速,越来越具有活力,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层次。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支撑点,因此,正确认识影响区域经济规划的因素,对搞好我国的区域经济规划,使之既有利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统一性,体现全国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省地区的区域经济的特色,形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与以资源.区位优势互补为纽带的区域经济格局。为我国的进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科,杨敬.对制定合理区域经济规划的若干思考[J].铜陵学院学报,2007.

[2]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篇5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依靠县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依据本县域具有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人工状况,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情况以及所属较大经济区域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对本县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布局等做好统筹规划。县域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在城乡差距不但加大的情况下,对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带动农村发展的举措。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依据农村的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水文地质,人口资料,历史改革等),以及社会条件(包括土地利用及分布,村民居住条件)和经济条件对农村产业特色,人口,发展方向和规模,古建筑保护等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一般以5~10年为发展规划期限,若发生重大环境变化或规划期满时应该及时调整规划。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规划两者相互协调,互为一体。县域经济发展能够为新农村规划工作提供方向,合理的新农村规划能够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下文首先阐述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此背景下对新农村规划工作的具体内容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县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优势经济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的同时又是一种区域经济,在具备国民经济一般性特征的同时又兼具区域特色。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应该秉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应该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做大市场,不能也不应该搞全线出击,面面做大。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与其他地区结构雷同,产业趋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和特色。

县域经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本地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对于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保持地区经济优势具有显著作用,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所谓的特色必须与符合市场需求才具有经济价值。因此,县域经济发展须以市场为根本性导向。县域经济发展不能目光短浅,考虑经济发展只从自身资源出发,而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努力参与资源利用竞争,不能局限于区域经济格局,要对虚拟经济进行充分利用,这样才能通过联合与合作等市场桥梁和纽带促成经济的持续深化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须将县域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循环中,实行对外开放。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摆脱行政区域局限,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经济循环交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任何自给自足,保守的,封闭的潜意识和经济观念势必导致经济差距扩大,经济落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县域经济持续高效率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开放性,只有以开放观念作为主导,才能有效地发展外向型,开放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才能提高县域经济开放度。

县域经济发展须依托城镇,使县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达到聚集规模。要以发展城镇为载体实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产业聚集。在发展县域经济时应该重视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步性,重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高度相关性。在此过程中还应该秉承规模经济原则,生产专业化原则,比较利益原则,才能引领企业集中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城镇,进而大大加快县域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产业互动,提高产业协调性。产业间的连锁互动依赖于产业间的关联度,如果产业间的关联度过低,将导致产业链条伸展困难,严重制约欠发达县城的经济发展。在引导和规划县域经济发展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注重产业关联性,清除制约产业互动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从微观的角度应该主动适应产业互动,展开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沟通,寻求并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县域新农村规划的具体内容

县域新农村规划工作须形成合理村庄规模,对旧村进行改造,合村并点。我国当前大部分县域农村居住分散,农房占地多,村庄规模小,数量多等状况尤为突出,如何在这种状况中配套基础设施,集约利用土地,改善农村景观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为了集中处理垃圾,污水,方便上下水道,供暖,道路等设施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必须在地域上实现居民点的相对集中。因此,县域新农村规划必须按照节约用地,紧凑发展,强村并弱村,大村并小村,合并相邻村等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通过实行有关优惠政策,对现有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对村内闲置宅基地要进行妥善清理,利用村庄原有用地治理“空心村”,改造旧村,在减少村庄数量的同时扩大村庄规模,撤并人口少的自然村和行政村,引导农村人口向居住社区集聚,社区的选择必须秉承有利生产且方便生活的原则,有限考虑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社区。要合理控制中心村的居住人口规模。中心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种类型:一是改造旧农村,对农房进行集中布置,合理配套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二是以富村带动穷村,以发展快的村庄兼并过于落后的村庄,通过发展快的富村带动较落后的村庄聚集成中心村。

县域新农村规划工作必须依托城镇,以县城为中心,形成村镇县城体系。众所周知,工业化始于城市化,县域经济工业化需要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获取规模经济,发展城镇载体。县域城市化发展通常不能跟上工业化进程,这种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县域尤为明显,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因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坚持规模经济,生产专业化,比较利益等原则,合理定位城镇功能和规划城镇布局,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县城作为县域中心,是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对县域发展起着带头作用,可以且应该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龙头”作用。城镇作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点,一方面联系城市,接收城市辐射效应,另一方面联系广大农村,能够指导和协调本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发展,且能通过辐射带动周边乡村,聚集生产生活资料为农民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新农村规划应重点建设市场发达,经济繁荣的中心城镇,再通过其示范作用和辐射力带动欠发达村庄和城镇的发展。

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工作

县域新农村规划要紧密结合自身资源、环境、经济条件,以县域经济发展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规划工作两者的协调统一。

首先,县域经济发展为新农村规划工作提供方向。县域经济发展是县城发展的根本性目标,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以县域经济实际发展特征为出发点,才能制定出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大规模县域经济建设。新农村规划涵盖了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必须服务于特定发展目标,是一种详细的具体规划。而县域经济作为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乡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结合体,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对实现农村经济甚至国家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决定意义。因此,新农村规划必须服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其次,新农村规划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新农村规划通过采取多项措施,综合协调建设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用地,交通,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实现多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规划,它能通过结合本地实际,合理布局,统筹兼顾,逐步向农村引入县域规划建设项目,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切实提高农民生产技能,转变农民生产经营思路,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搞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规划工作,必须把新农村规划和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结合起来,将新农村规划置于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之下,将两者融会贯通,使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两者协调统一,把改变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生活条件与发展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事业相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惠娟.县域经济发展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J].江海纵横,2008(04).

[2]赵秋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对西宁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青海统计,2008(06).

[3]李健,张建诚.五个文明目标的和谐统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的新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4]王爱萍,韩淑芬,王立红,等.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J].商业时代,2009(21).

[5]王婉芳.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以长三角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12).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篇6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2009年批复的第8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7个规划,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在部级区域规划之外,地方政府之间进行联合规划也是紧锣密鼓:《广佛肇经济圈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珠中江紧密合作框架协议》、海南国际旅游岛、重庆“两江新区”、深圳综合改革配套。一时间区域经济正以风起云涌之势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部级的区域规划来看,政府希望通过整体布局,发挥区域优势,促进特色板块的崛起,未来实现板块间的相互协作和良性互动。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8个区域规划都有各自的期望和战略重点,如海西经济区要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辽宁沿海经济带要起到拉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作用;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江苏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缩小苏南苏北发展差距;关中―天水经济区则是支持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目前,我国经济版图已初步形成了东、中、西部并行,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中国经济大变局

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镇居民点,使各项建设在地域分布上综合协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顺利地进行地区开发和建设。区域规划要对整个规划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布局问题作出战略决策,把同区域开发与整治有关的各项重大建设落实到具体地域,进行各部门综合协调的总体布局,为编制中长期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区域规划一直是我国规划体系中一个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必须强化区域规划。从“十一五”开始,我国已开始将区域规划编制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及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

2009年我国区域规划密集出台的背后,是我国经济形势变化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三种发展模式――从单纯依靠外来投资,到三来一补加工为主的出口,再到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这三种模式无一不是以国外市场为增长动力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我国的经济规模还比较小,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这种发展模式还可以维持,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扩大和内容的丰富,外部导向型的经济越来越难以支撑国内的发展。最深刻的例子便是,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外贸受到严重的打击,最终不得不依靠中央政府的大规模投资振兴规划。事实证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是不能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放在国外的。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国内的市场,通过完善包括工、农、第三产业整个经济体系,合理调整各行业比重,扩大内需,形成产销两旺的良性循环,中国的经济才能健康长久地发展。200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定下了基调: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在此背景下区域规划同产业振兴规划,双双被赋予了保证经济稳步增长,推动经济转型的重任。

首先,区域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依赖对外出口,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外部。金融危机给我们原有的发展思路敲响了警钟,未来中国的经济必须从外需过渡到外需经济和内需经济相结合,并逐步以内需为主体的经济。产业规划是直接着眼于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而结合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区域规划政策更具有宏观战略性和针对性。区域规划的目的也正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政府对上海的要求是建设“两个中心”,这显然是适应了其产业升级,从制造业为主转向金融服务业,对接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对海西区的扶持,自然是对接台湾产业的转移,加强亚洲地区区域融合。北部湾、环渤海、以及东北振兴区域振兴都可以看到国家在调整结构时,产业振兴和区域规划相结合的思路。

其次,区域规划要促使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依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区域之间发展的布局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的工业集中东部沿海,东部和中西部区域间产业布局不均衡。这种情况的产生受制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国情国力,客观条件要求必须集中力量,在有地缘优势的东部地区以点状或线状突破。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已形成东、中、西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四大板块。同时又划分出若干个独立活跃的经济圈、经济带,比如长三角、珠三角等。更进一步,还细分出若干个经济区。中国经济已经具备了网格化均衡发展的条件。同时,长期以来的非均衡发展也产生了诸多矛盾,如城乡差距、地区间差距以及收入差距,这在客观上要求今后的发展必须要采取均衡发展的方式。区域规划则是实现均衡发展的科学依据和有力保证。

区域规划担当着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的重任。正常在无外力推动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产业结构将形成从沿海向内陆层层递进的阶梯型。先发展地区随着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以及各种成本的提高,原有产业失去竞争优势要求升级,新的产业兴起要求发展空间,进而产生转移的压力和动力。而次发展地区则顺利地承接,实现经济的起步发展。这一过程将是比较缓慢。但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客观上加快了这一进程。同时,自发的产业转移也存在不合理之处的。例如,有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会允许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项目进驻。而科学统筹的区域规划既能够实现产业的快速转移和升级,同时避免了自发无序的产业转移带来的弊端。在区域规划之下,东部沿海的产业升级,除了实现自身新的发展,也将产生以点带面的效应,辐射东部周边地区,进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对于有转移压力和动力的产业,政府将统筹规划,加强地区间的协作,完善配套服务,使这些项目在中西部重新获得市场,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篇7

关键词:产业集群规划;国土形成规划;东海道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K901;F062文献标识码:a

上世纪末日本面临资产泡沫,经济增速渐缓,被喻为“失去的十年”。虽然中国等国经济快速增长对日本经济发展有所带动,但人口减少、老龄化、全球化和信息化对日本劳动力供给和产业发展形成新型挑战。伴随着生态经济社会的建设需求,经济全球化对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2003年世界企业投资报告(Gem)指出日本经济企业化程度低,对新企业启动支持相对缺乏[1]。日本政府引进和借鉴西方产业集群概念[2],经济产业省启动产业集群系列规划,文化教育省启动创新集群系列规划,对国土综合规划目标[3]做出具体部署,确定各经济领域和特定地域的发展模式及项目设置。产业集群规划以提升产品生产率、创新性和创造新型商业机会为目标,规划范围涵盖日本9个主要区域的19个产业集群,包括约5000个中小企业,200个大学以及系列配套机构。

产业集群指特定领域企业和相关机构形成的空间集中有序布局[4]。创新钻石理论模型的提出和修正分析了除政府管理和机会因素外,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共同影响国家某种产业的竞争力[2,4]。多要素环境影响和支撑产业需求,创新经营环境、与当地企业合作关系等因素对区域层面产业集群有显著影响[5]。增加创新投入要素和开发新型商业模式取代商品产出量增加,成为经济发展核心要素。伴随着企业集群的影响和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创新对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得到提升,产业集群的负面效应也得到重视。为借鉴相关经验,对重视地域性和特定需求的日本产业集群规划进行研究具备紧迫性和必要性。

1日本产业集群规划的发展

1.1规划背景

战后日本产业发展主要经历四个阶段,根据不同时代需求,产业规划统筹资源合理配给,对相关法规条例进行补充,实现了从重视沿海地区重化工产业发展,产业分散化,到新型产业创造和构筑具全球竞争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进程,见证了日本国土综合规划变迁和产业发展重心转移的重要进程。分阶段发展目标的明确及相关条例法案完善,为产业集群规划提供了规划基础和法律依据。

1.2规划目标

广域圈选择与当地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联系,与产业转移、产业基础和产业振兴等内容息息相关。日本产业集群规划以促进产业集群,支撑区域经济和布署世界级新型商业活动为目标,致力于构筑和加强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政府-研究机构”合作,注重区域比较优势、基础设施支撑以及提升商业孵化器功能,探索和构筑产业内部网络和跨产业合作网络,形成新型产业和商业机会,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日本试图通过产业集群规划的实施,实现创新的产业链式效应,带动知识和信息的循环聚变,增强对经济环境风险的抵抗能力,加强区域品牌建设和加速创造国际型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规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5)为产业集群初始阶段,第二阶段(2006-2010)为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11-2020)为产业集群自组织扩张阶段。

1.3规划内容

(1)创造“产业-政府-研究机构”区域功能网络

具体措施包括创造促进集群和相关功能的组织,如协同参与企业和大学;通过沟通网络构筑等新型模式为商业发展提供信息,举办“产业-研究”合作交流会、研讨会和工作坊[6];建设企业、研究者和相关个人的资料数据库等。

(2)提倡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地域特征和科技含量

具体措施包括重视政策配套扶持[7];寻求区域产业研究合作,布署科技发展项目;以新企业支持项目帮助企业融入产业集群网络;建设企业创新孵化器,促进创新和企业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新型商业机会等。

(3)加强与财政机构和贸易企业的协同合作开发

具体措施包括发展跨国市场和国际交流,与贸易企业加强合作;组织商业博览会,支持跨产业合作项目;与财务机构合作,采取商业联盟推动低息贷款等计划;创建区域企业资本,鼓励新市场开发;创建企业基金,组织商业计划汇报和创办产业集群会议。

1.4规划特征

(1)创新管治模式,与国土规划广域综合体建设相配合

日本前五次国土综合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水和其他资源利用及灾害防范,城市和农村规模配置调整,产业合理布局,重要公共设施规模布局以及与文化观光资源保护。国土综合规划包括全国综合开发规划、都府县综合开发规划、地方综合开发规划和特定地域综合开发规划等层次。日本第六次国土综合规划(国土形成规划)提出建设广域综合体,即创新空间和产业管理模式,强调国土平衡开发和发展需求。通过整体范围的分区域国土综合开发,鼓励各区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宜的国土发展道路。日本产业集群规划促进了产业合理布局和附属职能提升,作为国土综合规划的延伸,与广域综合体建设相互配合。

(2)高标准高起点,构建面向国际的跨界合作发展载体

日本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与欧美的跨界商业合作,强调高标准和高起点,通过学术会议、商业合作和销售创新合作等系列活动来创造日本的国际经济合作网络[8],有效促进了跨界资本和信息流动[9],推动了面向欧美的跨界合作发展载体。知识交流[10]为日本发展寻求多层次多类型的产业投资和合作开发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日本产业集群规划重视地理区位相互关系。日本与东亚周边国家地理区位临近,有显著的产业纵向联系关系,相互依存度高。除此外,日本在发展产业集群规划项目时重视与东亚其他国家间的产业联系。

(3)分阶段分步骤,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日本产业集群规划分为产业集群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自组织扩张阶段,为了分步骤地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产业集群初始阶段强调对原有产业基础布局的保护和再开发。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根据时代需求对原有产业布局进行调整。产业集群自组织扩张阶段强调政策保障,注重产业自主发展,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日本产业集群选择东京都市圈(以高科技产业为主)、近畿都市圈(以生物产业为主群)和北海道都市圈(以生物科技产业为主)作为重点产业开发地带,以此分阶段分步骤对其他地区推动产业开发模式[11],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三个产业集群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东京都市圈产业集群缺乏集群核心,多层次制造业在不同地区分别存在。近畿都市圈产业集群以科技为核心,但各企业间有显著差距且相互联系较少。北海道都市圈产业集群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大学和企业合作持续加强。三种模式为周边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4)选择核心产业,确定项目具体负责机构和保障措施

日本产业集群规划针对相关地域有明确产业选择部署,以生命科技、科技技术、生物科学和环境医药为基础。日本规划保持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具有显著联系[12]。日本产业规划致力于改变原有的城市和农村产业分配选择模式,促进城市和农村间统筹,调整区域经济复兴模式[13]。各产业集群项目有明确的负责省和目标内容以提供具体的保障措施。日本产业集群规划通过两种模式创造集群密度,分别为企业自发寻求合作者和政府寻求投资、咨询以及其他地区企业进入。通过核心产业确定,具体项目落实,日本产业集群成效显著。但产业集群需长期培育,退出策略的局限和政府耐心缺乏,对产业集群规划具体实施有显著影响。

2“东京-大阪”东海道产业集群发展

2.1人口产业的自发集群

随着“东京-大阪”快速交通圈概念的提出,亚洲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新干线予以规划和建设[14]。通达性提升使得日本东西城市间交通联系便捷程度得到显著加强。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一体化发展,使得人口和产业迅速在“东京-大阪”东海道特大廊道上集聚[15],形成了日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脊梁。新型交通促进了城市和区域发展模式改变,形成多个产业集群[16]、新型地域发展轴和东海道大都市带的雏形[17],从而促进了人口和产业自发集群,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特大城市廊道(mega-corridor)建设,产业配置内在联系促进了特大城市区域(mega-region)的形成和特大城市网络产业集聚[18]。特大城市区域和特大城市廊道已突破行政边界限制,由经济相互联系形成科技创新特大都市区域。东京和大阪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自身产业集群形成特大城市区域,特大城市区域间紧密联系促使区域内产业廊道形成。

2.2产业规划的全球战略

日本东海道产业集群规划以面向全球为战略,设定亚洲、欧洲和北美作为不同客源对象,通过文化外向传递和人口内向吸引,产业规划与签证等政策相互联系,注重文化软实力发展与区域特性和资源禀赋的相互促进,依托地方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的整体竞争优势。产业规划的全球战略为东海道地区吸纳投资和人才,有助于建立面向不同地区的销售渠道和交流渠道,促使日本国际市场的拓展。

2.3科技创新特大城市区域(tama)

科技创新大城市区域建设起源于1998年,以形成城市内部企业新型联系为目标[19],基础为大学和企业间产业合作的显著加强[20](图2)。伴随日本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建设,科技创新大都市区域成为试点。地理区位包括神奈川县中部、东京特大都市区多摩新城和琦玉县西南部。城市产业集聚具有区域特性[21],受到土地区划和城市规划的多方面影响[22]。区域内部经济活动组件为大型零售企业、科研大学和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结构主要为电子信息制造、交通装配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中小企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23]。该区域通过信息网络构筑、科研机构合作、大型事件促进、企业启动支持、销售发展促进、会议基金创立等具体措施[24],实现区域内专利数、生产总值、与大学相联系的企业数近年获得显著提升。

2.4“CoolJapan”跨国提升项目和“创意东京”项目

2011年经济产业省提出的“CoolJapan”战略关注到日本独特的食物和日常用品等产品正在世界范围受到广泛欢迎[25],尤其对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显著增加的亚洲地区而言独具吸引力。因此日本试图寻求对外扩张和区域资源再利用的具体措施。对外扩张策略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性调查和市场评估支持,试图协助其拓展销售渠道,扩大知名度和增加销售量。区域资源发展以“创意东京”项目为例,统筹企业、非盈利机构和当地政府,强化东京的比较优势以吸引消费和旅游活动,振兴地方经济。该项目为日本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策略,具体产品包括食品、日用品、动漫和时装等。与东亚首尔都市圈、上海都市圈相比,东京都市圈项目推动至今已获得重要进展[26],但相关策略开发应用仍不够广泛,开发更高层面政府协同合作将是未来重要挑战。目前周边国家的竞争和国内消费需求显著减少,日本经济成长潜力有限。日本亟需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应着力于吸引国际需求和促进国内需求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政策,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企业成长环境和协调统筹机制。2012年外籍专家组对“CoolJapan”项目进行评估,指出应提高准入门槛,着重选择对整体产业发展有益和对政府政策落实有所帮助的项目。

3日本产业集群规划对我国的启示

3.1理清产业集群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关系

我国从国家到地区层面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对财政投入、土地利用和发展策略有具体部署。各规划由不同管治主体(相关职能局)所编制,相互间统筹协调有待加强。部分省市正探索“三规合一”的具体实践,即通过编制综合开发规划以统筹开发方式。日本产业集群规划和国土规划也由不同空间管治主体编制,在具体实践中显示出较强的兼容性,共同促进地域目标实现,以应对经济社会形势变化、国民价值观多样化和国土格局变化现状,发展以新型管治模式为基础的平衡开发格局。

3.2梳理比较优势,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日本产业规划以国内项目和国际项目相结合,“走出去”是为“引进来”做准备。我国产业规划多为宏观控制辅以财税等政策的配合,区域产业规划则重视产业布局。我国产业规划多重视“引进来”,即试图通过吸纳外来投资发展地区产业,在“走出去”层面仍有待提升,需进行资本投入,结合国外宣传与国际丰富沟通交流,有效推动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通过签证、投资、财税等政策适当调整形成经济杠杆,有效吸引国外资本和先进经验,促进学习型创新,有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3.3提升产业集群规划差异灵活化和时效性

产业具有地域性和植根性,产业发展存在区域分异[27],产业规划和产业转移模式需因地制宜[28]。产业集群规划的重要性在于统筹企业和地区发展。集群为企业共享基础设施、知识资源和创造高附加值知识经济提供基础支撑。灵活的产品和产业体系需求使得产业集群规划的重要性得到提升[29]。我国正努力改变原有以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试图以内需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对产业规划提出新的要求,需重视产业集群规划的重要性和时效性,选择适宜发展的产业类型。但产业集群规划也具局限性,需根据时间动态进行调整。日本面对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状况,适当调整产业发展目标。我国目前正试图改变外向型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外向型发展与内部需求并重的产业目标。因此我国需立足扩大内需,优化产业布局,严格市场准入,强化投资管理,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同时借鉴日本现有产业规划模式,尝试建立碳排放考核指标体系和节能管理制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

3.4重视产业集群规划可操作性和分阶段性

集群创造需要充分的政策支持和时间培育,需分阶段分步骤制订产业集群规划,有效把控规划发展模式和时序。日本产业集群规划以地域特性为基础,通过不同发展模式策略促进地区发展,从而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我国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不可单纯关注土地利用问题,应结合地方特性,进行因地制宜的产业规划,提高可操作性。产业集群规划需相关配套政策予以支持,如学校-企业间合作、跨界企业合作都需相应鼓励和激励措施。产业集群配套政策的颁布和落实,有效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改变产业发展资源主要掌握在大型企业的现状。通过降低中小企业获启动资金支持和贷款门槛,渐进式放松民间资本融资条件,为新型商业发展提供支持。

4结语

面临经济增速渐缓、老龄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日本经济产业省启动产业集群系列规划,文化教育省启动创新集群系列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模式及重点发展项目。借鉴其他地区产业与基础设施配合经验[30],日本产业集群规划范围涵盖全国,具有明确目标内容,致力于充分发挥政府资源统筹能力,强化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间联系。日本产业集群规划与国土综合规划相互协调,通过明确规划目标和机制建设等模式,与广域综合体开发相协调,推动了国土平衡发展和产业错位发展。分阶段分时序,针对地域现状,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和模式,重视配套政策及相关设施,形成了区域整体与重点个体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策略。日本在积极借鉴欧美产业发展经验基础上,强化与东亚国家产业依存关系,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我国以开发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在城市发展初期对经济促进效果显著。在宏观经济条件和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制约下,过度追求规模忽视质量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导致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效果并不显著。

我国国土范围较大,区域协调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均对产业布局进行思考和配置,国家层面则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和财税优惠,以扶植战略性新型产业和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产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力图缓解企业困难和转变发展模式,相继制定出台了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物流、纺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轻工、石化、船舶等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多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低迷,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国家产业规划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抑制产能过剩和落后产业,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和加快自主创新任务。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新形势,我国产业规划重视调整结构和转变方式,完善政策机制,促进产业发展质和量的同步提高。对日本产业集群规划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处阶段,借鉴经验教训,以局部带动整体,理清产业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关系,提升产业集群规划的差异化、灵活化和时效性,重视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分阶段性,促进外向型产业与内需型产业并重的产业结构转型,有针对性统筹安排以推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paulD,ReynoldswDBe.Gem2003GlobalReport[R].BabsonCollege,Babsonpark,ma,USa;LondonBusinessSchool,London,UK,2004.

[2]Reportme.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newYork:Freepress,1990.

[3]翟国方.日本国土规划的演变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9(4):85-90.

[4]Reportme.ClustersandtheneweconomicsofCompeti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8,6(76):77-90.

[5]LevinthalCwma.innovationandLearning:thetwoFacesofR&D[J].theeconomicJournal,1989(99):569-596.

[6]Kodamat.anintermediaryandabsorptiveCapacitytoFacilitateUniversity-industryLinkages-BasedonempiricalanalysisfortamainJapan:University-industryLinkagesinmetropolitanareainasia,washington,2005[C].theworldBankandSocialScienceResearchCouncil.

[7]imaiY.industrialClusterprogramasindustrialpolicy–theprocessofFormationoftheindustrialClusterprogram[m]//industrialClustersandRegionaleconomy.YachiyoShuppanCo.,Ltd.,2005.

[8]achrolRS,Kotlerp.marketinginthenetworkeconomy[J].Journalofmarketing,1999,63:146-163.

[9]RichardportesHLnR.thedeterminantsofcross-borderequityflow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5(65):269-296.

[10]SzulanskiG,JensenRJ.presumptiveadaptationandtheeffectivenessofKnowledgetransfer[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6,27(10):937-957.

[11]河藤佳.astudyontheindustrialrevitalizationanddevelopmentofthecompanytown:thechallengeinmuroranCityinHokkaido[J].Studiesofregionalpolicy,2011.13(4):71-92.

[12]廉仲.日本的城市发展与管理[J].城市规划,1986(6):55-57.

[13]YamaguchiJ.RegionaleconomicRecoveryfromthetohokuRegionpacificCoastearthquakein2011[J].Journalofbusinessandeconomics,2011.91(3):87-111.

[14]高津利次,甘霖.日本高铁的历史与未来[J].国际城市规划,2011(6):6-15.

[15]遠藤貴.FactorsSustainingtheLocalagglomerationoftheLeatherBagandpurseindustryintheeasternpartoftokyo:analysisoftransactionLinkagesandinterfirmCommunications[J].地理学評論.[Seriesa],2012.85(4):342-361.

[16]浅妻裕,勝岡本,Y.asazuma.,StudyonRegionalagglomerationofUsedautopartsindustry:theCaseofSharjahmarket[J].開発論集,2012(90):69-83.

[17]柴彦威,史育龙.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的形成、特征及其研究动态[J].国外城市规划,1997(2):16-22.

[18]FurukawaS.theCreators'networkinthemetropolitanagglomeration:aCaseStudyofogimachiareainosakaCity[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economicGeographers,2010.56(2):88-105.

[19]maruyamam.theFactorinFormingofnewinterfirmLinkagesintokyometropolitanindustrialarea:aCaseStudyofitabashiCity[J].日本地理学会発表要旨集=proceedingsoftheGeneralmeetingoftheassociationofJapaneseGeographers,2006(69):172.

[20]Kodamat.SmepromotersofindustrialClusterFormationasSeenintheCaseoftama:annalsoftheSocietyforindustrialStudies[C],2006.

[21]梅村仁.astudyon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oftheurbanindustryagglomeration:focusingonamagasakiCitycomparedwithHigashiosakaCityandota-wardintokyometropolis[J].Kansaiurbanstudies,2010(10):117-134.

[22]今泉飛.effectsofland-usezoningonagglomerationofmachineryindustryintokyo:industrialagglomerationundercityplanning[J].経営史学,2010.45(3):31-56.

[23]matsuhashiK.implicationsofSmes'snetworksproposingCollectiveLearninginagglomerationareasofnon-metropolitanRegion:CaseStudiesonYonezawaCityinYamagataprefecture,KitakamiCityandHanamakiCityiniwateprefecture[J](ontheinnovativenessofindustrialagglomerations).annalsoftheassociationofeconomicGeographers,2005.51(4):329-347.

[24]atakaY.effectsofinvestmentforinformatizationonRegionaleconomicGrowth:investigationwithGrowthaccounts[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economicGeographers,2006.52(2):67-81.

[25]akuneYS.GeographicDistributionandagglomerationoftheJapaneseFoodindustryinJapan[J].proceedingsofannualconferenceoftheagriculturaleconomicsSocietyofJapan,2003:326-328.

[26]YamamotoK.theagglomerationStructureoftheanimationindustryineastasia:aCaseStudyoftokyo,SeoulandtheShanghaiRegion[J].thesciencereportsofthetohokuUniversity.7thseries,Geography,2010.57(1):43-61.

[27]黒瀬誠,章大塚,マクロセ.DeterminantsofregionalvariationinnewfirmformationinJapan[J].地域経済研究,2007(18):19-33.

[28]木村元.thechangeofinter-firmnetworksinagglomerationoflocalindustry.Journalofeconomics[J],2008(29):83-98.

[29]tokunagaSm.Kageyama,impactsofagglomerationandCo-agglomerationeffectsonproductionintheJapanesemanufacturingindustry:UsingFlexibletranslogproductionFunction[J].StudiesinRegionalScience,2008.38(2):331-337.

[30]李康乐,李朝阳.新加坡常规公交系统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2(3):41-48.

DevelopmentandenlightenmentofJapan

industrialClusterplanning

ZHUHui-bin

(1.SchoolofUrbanplanningandDesign,pekingUniversityShenzhenGraduateSchool,Shenzhen518055,China;2.CollegeofUrbanandenvironmentalSciences,Beijing100871,China)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45-002

经济发展规划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移民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是移民得以妥善安置、生产生活水平得以恢复和逐步提高的基础。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基于特定环境,以特定任务为取向,涵盖自然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因此是一个包含诸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从空间和世间维度上看,规划的对象和区域也会随着时间的递延而不断变化。这个特定的动态经济系统的研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对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规划目标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

一、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原则

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是必须满足水利工程移民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与要求,力求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

1.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原则

人类生存与发展总是依赖于环境。虽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以来的环境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停的演进过程中,但依靠自然环境生活是不可改变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觉地控制人类自己的活动和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依托。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交通、信息、流通市场等条件的不同,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类型、开发潜力和生产价值等都有可能千差万别。同时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还必须具备一套相适应的技术、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等配套措施。因此必须科学地研究开发目的地各种资源的优劣,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因地制宜,确定开发的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离不开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以农业为基础,适当发展二、三产业的原则,这是因为:(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农业国家,现阶段还不可能走农村移民大批进入城市务工安置的道路,而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在乡村中发展工副业,搞多种经营,发展库区经济;(2)水利工程移民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移民的生产技能主要还是农业生产技能。移民劳动力素质、人才、信息、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市场等,难以满足大批兴办工业企业的要求,相应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3)目前我国土地集约化经营不足,生产规模小而窄,经济效益低,农业还有发展潜力,可以走集约化经营之路;(4)立足于农业,加强农业基础,可为发展二、三产业创造良好条件。适当发展二、三产业并使之成为移民致富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3.移民经济系统发展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的目标、水平、结构、途径、流通、市场等都离不开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要与所在区域规划协调一致,利用所处区域的市场、技术、信息等,发展其自身经济,加快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恢复与提高。

4.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

移民系统的经济发展必须综合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注重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这是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先决条件。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个互相适应又相互对立的整体,解决得当就可以促进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共同协调的整体发展;解决不得力,就会对安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恶化,最终对移民的生存发展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规划发展,一定要注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储备,不断更新其储备恢复能力,使得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都能得到共同发展。

二、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发展规划

农业生产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规划,确定各产业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生产发展规模与策略,主要生产项目的分析、论证和评价。

2.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包括市场分析与预测,评价与选择移民企业的管理、组织模式等。

3.自然资源管理开发的综合规划

包括各类资源(水、水能、矿产、土地、土特产品等)合理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项目的技术经济分析及其环境保护。

4.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主要确定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区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产业合理布局、社会经济的发展策略、资源的合理开发、配置与保护。

三、经济发展规划目标

1.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设定

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规划的目标,是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经济系统发展的规模、模式、策略的依据。从理论与实践看,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确定是一项困难的工作。目标定得低,移民群众无法接受,安置问题难以妥善解决;目标定得高,则不利于开发利用水资源,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整体效益的发挥。根据有关水利工程移民安置的国家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要求,通过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真实案例,可以将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目标概括为:(1)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水平不低于安置区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或搬迁移民在搬迁年份的前、后年份生产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降低;(2)移民生产生活发展的速度,与安置目的地当地居民的平均发展速度相当。其中第(1)条基本目标是防止移民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生产生活水平发生大幅度降低,保证移民安置区的安定。移民系统的发展最终总是要与所在区域经济系统融为一体。因此,第(2)条基本目标是保证移民系统纳入所在安置区目的地所在地区经济系统的发展,缩短移民系统消失的时间,防止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差距越拉越大。

在具体实践中,测度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规划基本目标的主要指标包括:(1)人均粮食占有量。它是水利工程移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移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2)人均年纯收入。它是测度移民生活水平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发展规模与水平的一个重要统计指标。(4)移民经济发展增速。它是反映移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用以预测与评价移民经济发展的趋势。(5)其它指标。包括人均资源占有量,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卫生、教育、科技水平,环境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这些也都是评价移民生产生活水平经常使用的指标。

2.水利工程移民经济规划制定的影响因素

确定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水平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

(1)时间问题。目标与时间相对应才能动态地反映移民系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的目标要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这样利于解决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时间是各种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水利工程移民系统应在国家财力、物力扶持的可能条件下,争取速度,尽可能缩短实现目标的时间。

(2)投资问题。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资金投入是前提条件。资金的运用须与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相统一,考虑资金投入的规模与效益,提高资金使用的周转速度,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用辩证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确定资金的投入规模。

(3)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水利工程移民系统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因此,规划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利益的相互协调。

基金资助: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编号:2012RKB01182);山东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科技计划(编号:2011YK063)

参考文献:

[1]黎强.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9):43-44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篇9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规划弊端规划模式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03-02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大城市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带动与增长极核效应,特别是位于城乡交错带的大城市边缘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增长地域,是产业发展最集中、城市面貌变化最迅速的地区。然而在城市增长过程中,由于核心区和乡村的共同作用,大城市边缘区的各种规划出现了很多弊端,导致其产业发展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大城市边缘区成为社会、经济矛盾最集中的地区。从区域行政和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策略就是优化和更新规划模式,消除规划弊端所带来的影响,协调推进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促进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城市边缘区概念及特征

大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核心区的社会、经济功能和影响力等因素集中向周边区域辐射与扩散,所形成的位于城乡之间,特征、结构和功能实质介于传统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地理区域,是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互相作用、互相融合、互相转化的特殊地带。

大城市边缘区在地域空间上处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之间,是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区域,是城市化进程中核心区向乡村的辐射与扩散,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在城市和乡村二重要素的共同影响下,大城市边缘区中部分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被纳入城市建成区,或成为相对独立的边缘城市,从而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城市区;同时,这一区域又不断地向外扩展,继续吸纳部分郊区或乡村地区,形成新的边缘区域,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发展也随着区域性质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特征。

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城乡关系过渡区,大城市边缘区是乡村不断向城市转换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它是城市核心区产业向外扩散的前沿地域;另一方面它是乡村产业最先更替的“形成层”。因此,与城市核心区和乡村相比较,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表现出更大的弹力和活性,但往往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表现出更大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

1.产业发展迅速,发展空间优势明显。大城市边缘区是在城市核心区和乡村地带之间形成的一个城乡要素激烈转换的中间地带。和城市其他区域相比较,它具备区位、土地、环境等多方面的产业发展优势。在此条件下,它是培育城市经济实力和发挥城市功能的腹地,它是第二、三产业的重要扩散区,城市核心区的工业、商业和科技首先向这里辐射延伸,它也是第一产业的重要保障区,提供生活食品和生产资源。因此,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迅速、生机勃勃。

2.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保持了城乡混杂的状态,从城市核心区扩散而来的第一产业在边缘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其带动下,乡镇工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在第一产业的带动下,第二产业虽然快速增长,但是第三产业由于产业结构集中和劳动力结构分化而导致发展不足,不符合城市经济架构的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布局混乱。大城市边缘区由于自身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同时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很容易造成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重构现象严重等状况。面对这些状况,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以期使产业结构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但是由于大城市边缘区的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要素较为复杂,存在多头管理和多重管理的现象,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发展后劲不足。

三、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常见的规划弊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城市边缘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产业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近年来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规划的关系来看,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可以说是常见的弊端,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规划体系尚不够健全,规划制定过程较为随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产业规划理论研究不足,产业规划理论基础广泛但不成体系,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制定的产业规划要么流于形式,要么背离现实,难以形成有操控价值的产业规划,无法指导现实的产业规划实践;另一方面产业规划在实际应用中的针对性不强,很多产业规划缺乏科学的论证和严格的制定过程。

2.规划模式及管理缺乏弹性。传统的规划模式及管理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其过分强调产业发展与规划期末的一致性,使规划在市场经济下,面临一些突况时缺乏弹性,而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又极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给规划和管理都带来很大的麻烦,面对“不定性”,缺乏调控机制,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权威性受到严峻的挑战。

3.规划目标定位不准确。产业规划的目的在于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通过产业的选择、产业发展规模的评价、产业布局的合理化等手段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受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从目前中国产业规划的实践来看,很多边缘区在产业规划制定中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规划的目标常常脱离于当地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要么过分超前于经济发展,要么落后于经济发展。两种情况的结果都将使得产业规划成为一纸空谈,使规划失去意义。

四、大城市边缘区规划弊端问题的对策建议

大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弊端问题是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累积性矛盾问题。该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关联,需要通过统筹协调产业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关系、更新规划观念、改变规划模式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规划是一个体系,编制产业规划不能只关注产业自身的问题,还要注意与其他规划尤其是城市规划的衔接。从规划定制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规划有不同的对象、功能和内容,他们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产业规划如同边缘区发展的源泉,而与其他规划的协调就是边缘区产业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两者是双向因果的关系。没有产业规划,边缘区产业发展就像无源之水;没有与其他规划的协调,边缘区将失去持续成长的生命力。所以,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统筹协调产业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促进边缘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遵守产业规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具有比较高的动态性,其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空间比较广阔,其产业结构相应地具有很大的可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技术不断更新,边缘区的产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产业规划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因素,确立“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使得规划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调范围和弹性空间,以此适应时间和空间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人口资源的承载能力以及生态环境容量的约束内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大计。

3.采用产业规划的新模式。传统的规划模式可以概括为:“时间―规模―布局”,即由时间决定规模,再由规模决定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静态的、封闭式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两个端点的状态描述,却忽视了边缘区自身生长的规律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规划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加无法起到规划的引导作用。针对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的二元性、过渡性和动态性,我们需要转变思想,采用具有弹性和动态性的规划新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规模―产业―布局”,即由边缘区的规模来决定产业分布,再由产业分布来决定空间布局。这种规划模式的特点是动态的、开放的完整状态,它专注于边缘区发展的动态过程,重视边缘区自身发展规律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随时可以进行合理的调整,真正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促使边缘区产业规划顺利科学地进行。

五、结语

产业规划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安排、部署或展望,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的战略谋划或部署。在中国大城市边缘区产业发展中,只有通过明确产业规划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产业目标的定位、规范产业规划的编制程序等手段,才能逐步消除传统规划带来的弊端影响,促进大城市边缘区产业的有序、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陈田,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4):54-65.

[2]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47-150.

[3]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53-57.

[4]王林容.浅析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5,(3):25-27.

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和谐发展

如今的人们,打开报纸、杂志、电视网络,随处的媒体都可见到房地产产业无所不在的广告。到处都是楼盘分析,楼价趋势预测,房屋买卖中介,不知不觉房地产开发日益成为社会的经济龙头产业。房地产业是一种城市形态的产业。是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表现与必然产物。房地产业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这个主体环境。它是在人群聚居的城市地区中,随着工业化、城市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的独立产业。而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在城市这个环境中体现也来的。因此,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等种种原因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发展存在着不和谐之处。从最开始的长期的滞后到后来的短期的过热,即使在经过调整后的今天,仍有一些矛盾存在。该如何采取措施,才能促使形成房地产业这一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房地产业这一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更好地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点浅显的分析。

1何为城市规划?何为房地产开发?

城市规划即为: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房地产开发一般则指房地产开发企业以赢利为目的投资开发房地产项目,从立项、规划、土地出让或转让、拆迁、建设、到销售等一系列经营行为。我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条对房地产开发下的定义是指在依据本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进行基础建设,房屋建设的行为。

2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行为特点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而房地产开发是指在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对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和房屋进行的综合开发与配套建设,是一种商品生产和管理的行为。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3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矛盾

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城市规划考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用地的合理组织,以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房地产开发是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选择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段,采用收益最大的开发方式,要求更高的容积率。

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导致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之间产生的必然的矛盾:城市规划在寻求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模式,立足于长远考虑。而房地产开发的投资者和开发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投入资金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市场经济成为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房地产开发更加着重于经济开发,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以上的根本矛盾导致了现代城市建设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比如,对公共开发的冷落,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缺少直接的经济利益,很少有人参与建设。而商品房楼盘则存在过度开发现象,开发方为提高出房率,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如果过份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那么如何协调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通过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到稳步、协调的发展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3.1城市规划必须有超前意识。城市规划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3.2开发方则应在委托规划设计时,在审查资质的基础上,设计输出除符合法律、法规外,一定要符合城市规划和开发企业的设计意图。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联片开发,都应和周围的建筑及环境相协调,并体现出设计规划总体意图的建筑艺术。加强自己身服务城市的意识,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幽雅的生活空间。不能只顾自身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

3.3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这导致了规划部门对城市建设的一些被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更应该强调主观能动性,在控制性指标范围内适当的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也赋予开发方更大的设计方面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更好的吸引投资。

3.4房地产开发要服从城市规划,同时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情况及时反馈给城市规划部门,双方共同协调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