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3:05

旅游规划的特点篇1

1.1国外度假旅游与旅游度假地的发展

度假旅游始于公元初,开始是作为少数统治者消磨闲暇时间的一种需要。如最早出现的为了满足执政官需要而建立的公共浴室和相应的旅店配套设施。直到18世纪,休闲度假也只是少数统治阶级和富裕阶层消磨闲暇的一种活动,而并非大众生活中的组成部分(tower,1996)。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出现于19世纪,随着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可自由支配的财富的增多,便捷交通的出现(刘家明,1999),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使大众休闲度假在欧美等国家日益活跃,具有医疗性质和保健性质的环境质量优越的地域成了人们在闲暇时间竞相追逐的地区,出现了海滨度假、湖滨度假、山地度假和温泉度假等不同资源类型的度假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度假旅游的大发展,在加勒比沿岸、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国家的海滨地区、夏威夷、澳大利亚的海滨地区形成了以夏季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海滨旅游度假区,在欧洲的阿尔卑斯、韩国汉城附近的山地,出现了以冬季山地运动、健身为主要目的的山地度假旅游区。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多数欧共体国家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人口每年离家休假至少1次。到20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的度假旅游甚至成为各类旅游产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产品。1994年,以度假旅游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英国占59%,德国占75%,法国占57%,西班牙占55%(骆文滔,1997)。

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也成为该区域的新时尚。1994年,亚洲除韩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者中休闲度假的比例至少占外出旅游的2/3。到泰国旅游的外国人中80%以上是为了度假观光,而新加坡的入境旅游者中以度假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60%左右(刘家明,1999)。热带、亚热带海滨度假地是休闲度假的最主要去处。

为配合度假旅游的迅速发展与旅游区建设的需要,世界旅游组织聘请的有关专家,专门对世界上较著名的6个旅游度假区:西班牙的加那利蓝岛、土尔其的南安塔利亚、多米尼加的波多普拉、墨西哥的坎昆、韩国庆州的波门湖和印尼的巴厘杜阿岛等地的发展条件,规划与建设,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进行了调查研究与总结(e.inskeep,mark.c.1993)。

1.2我国度假旅游与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我国的度假历史也很早,早期的度假较典型的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式的旅游度假区,如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北京的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以及苏州、无锡等地的私家园林,但度假的主体为极少部分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和社会名流。现代休闲度假则主要集中在海滨、山地和温泉疗养地等,以避暑和修疗养为主要目的。前者如著名的避暑胜地河北秦皇岛、江西庐山;后者主要为解放以后建立起来的各类修疗养院,如云南个旧为锡矿工人建造的温泉疗养院等。真正大众化的休闲度假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标志,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特别是1995年“五一”双休日假期的启动,以及199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度假旅游主题年”活动。经过8年的发展,现已大体形成了一个“三三”式结构:一是以满足海内外度假需求为导向的国家旅游度假区和部分省级旅游度假区;二是以满足暑期度假休闲需求为主的海滨度假地;三是以满足双休日需求的环城市旅游度假设施。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观光度假旅游成为市场的主体。从单独分列的1999年来看,国内游客中以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出游者占到总量的8.6%;2000年增至16.8%;2001年上升至17.7%。

从休闲度假的核心市场区——京津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来分析,其度假旅游的发育程度与速度惊人。京津环渤海地区以最典型的北京市为例,根据2000年的调查,在北京市常住居民中,占人口总数50%(中等收入者35%,富裕阶层11%,富有人群3%,豪富人群1%)的中等收入以上的人群中每年平均有1次以上的休闲度假活动,每年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占这部分人口中的比例超过50%。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市为例,1998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其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的比例达到了29.3%。珠江三角洲地区以最具休闲度假功能的珠海市为例,珠海游客的78.2%来源于珠江三角洲,从1999年的调查统计显示,到珠海旅游的游客中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的占32.7%。我国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除了云南昆明的滇池、福建南平的武夷山外,其余皆分布在京津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或与此相近的海滨地区。

1.3我国旅游度假区的现状问题与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

美国未来学家甘赫曼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预言“休闲时代”,据一些国外权威研究机构的预测:旅游、环保、it产业和文化产业将是21世纪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部门;据wto预测:到2020年国际旅游将达16亿人次,2万亿美元。休闲产业将取代传统的主导产业和现代的信息产业等,跃居世界第一大产业的位置,而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第四大客源国。中国国家旅游局未来20年的目标是“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

目前,我国旅游市场的总体特征是: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国际旅游向东亚太转移(旅游人数从1975年3.9%增加到1997年14.7%),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度假旅游正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旅游产品。一些书籍甚至预测到2010年我国的度假旅游收入将达到7200亿元人民币,占当年旅游总收入的51%。

鉴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特征,在“十五”计划期,国家和多数地方政府都将度假旅游的发展与度假区建设作为其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目标是“要在国务院批准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将一批条件比较成熟的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外资建设的度假区批准为国家旅游度假区,以增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数量,扩大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规模”;“把集中力量抓好海南热带海岛海滨度假地的建设作为全国开发旅游度假产品的重点”;“把青海、甘肃、新疆、黑龙江建成暑季度假旅游的新的热点地区,分流东部海滨压力,促进西北大开发”;“其他地区要在“十五”期间,规划建设一批借助山间、湖畔、林地、温泉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旅游度假地,以形成度假产品的多样化”;“环城市度假设施要更加适应家庭式旅游的需求,逐步增加和调整经营项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地方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以长江三角洲度假区为最。目前,江苏省已有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和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2个,在江苏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中,将规划建设8个旅游度假区(省级及部级),其中多数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以苏锡常地区和南京为主(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阳澄湖旅游度假区、苏州金鸡湖旅游休闲区、连云港海滨浴场、常熟尚湖旅游度假区、东海温泉等)。上海市对度假旅游区的发展也相当重视,但限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度假区数量相对较少,除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外,主要分布于滨海和城郊区(县)。浙江省在2005年以前,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一个的原则,批准建设13—15个城郊休闲型、历史文化型、湖山型、滨海型、海岛型和温泉型旅游度假区。苏州市在《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中,将规划建设除太湖度假区外的淀山湖度假区和阳澄湖度假区等5个地方级的度假区。北京市在1996年就已批准设立6个市级度假区,目前发展的趋势有增无减。

与旅游度假的红火发展和度假旅游区的雨后春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国际化水平不高;海滨度假地的淡旺季严重失衡;环城市旅游度假设施的总体质量差强人意。除此之外,对度假旅游需求与旅游度假区发展趋势把握不准;旅游度假区策划创意与规划设计缺乏新意,雷同模仿;以及个别地方设立度假区的动机不纯(如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目的)等,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度假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目前我国旅游度假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借鉴国外成功度假区的经验,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规划将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度假环境的营造与旅游项目的策划(发展趋向)。

2旅游度假区的环境营造

2.1度假旅游与旅游度假区的概念

要弄清楚旅游度假区的环境营造,首先必须对“度假旅游”与“旅游度假区”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谓“度假旅游”,即是“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康体休闲方式”(j.d.strapp,1988)。早期欧美发达国家的度假旅游是先开发海滨和温泉旅游度假活动(r.c.millanda.morrison,1985),往往带有保健和治疗的目的,最后才发展成为社会交友、康体休闲和游憩的地方(刘家明,1999)。由此可知,度假旅游即是以度假(消磨闲暇、健身康体、…)为主要目的,具有明确的目的地(良好的度假环境)的旅游活动。

对于度假区,我们可以从以下有代表性的定义中找出其部分实质。“旅游度假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属于纯粹的商品开发项目”(d.金,b.怀特英1994)。香格里拉集团t.b.seng认为,旅游度假地是你创造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可以大批量地去度假的旅游中心“(a.burkart,s.medlik)。”服务设施相对综合配套的旅游地,一般提供有广泛的旅游服务和设施,尤其是休闲娱乐设施“(e.inskeep,1991)。”旅游度假区概念的中心原则就是创造出一种能够促进并提高愉快欢乐感的环境。在实践中,它是通过提供娱乐设施及服务项目,创造愉快,宁静(或兴奋)的环境,尤其重要的是以亲切、友好的态度,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提供高水平的服务来实现的”(朱卓仁,1992)。旅游度假地是以闲暇为导向、自给自足的设施与服务有机组合体,用以为游客创造一种特殊的环境与经历(邹统钎,1990)。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度假区是旅游地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以休闲度假为主要目的,通过向旅游者提供配套的设施与服务的;并具有丰富休闲度假内容的,环境良好的旅游地。

2.2旅游度假区的环境营造

度假旅游活动一般具有客源市场相对稳定,游客逗留时间长,重游率高,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比例大的特点。从以上对度假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传统的度假旅游的目的主要是保健康疗,现代度假旅游的目的则逐渐扩大,除传统的健康消费外,亲情回归、社会交往、(旅游者)素质提高、会议商务、消磨闲暇等也成为度假旅游的目的。因此,作为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旅游度假区,具有良好的度假环境应是旅游度假区的基础条件,而对度假环境的消费及为度假目的而配备的各项设施、服务和其他旅游内容是旅游度假区的吸引物体系。度假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心理环境3个方面,良好的度假环境应体现出舒适性、康益性和安全性。

舒适性

度假环境的舒适性是度假区设立的最基础条件,迄今国内外学者将此作为确定度假环境好坏的唯一指标,并且仅限于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我国目前12个部级旅游度假区有5个分布在海滨,5个选择在沿海地区的湖、河边上,2个布局于山地,除了度假区的市场区位因子外,自然环境的舒适性是主要因子。国际上目前主要的度假地也主要考虑在环境舒适的海滨与山地。如美国的夏威夷、西班牙的加那利蓝岛、韩国庆州波门湖度假区等。舒适性指数一般包括温湿指数(thi)和风效指数(k)2个,其中以前者为主。温湿指数以度假区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的组合来评判度假区的舒适性,公式为thi=t-0.55(1-f)(t-14.47),其中t为气温(℃),f为相对湿度(%)。表2为度假环境舒适性的等级标准。

但是,将度假环境的舒适性仅限于自然环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度假环境除了自然环境之外,还应该包括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舒适性通过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的营造以及现代化(信息化、科技化)、宜人化的设施建设与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人文度假环境。

康益性

从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看,早期的度假旅游主要以保健康疗为目的,即使现代度假旅游目的多样化了,但保健康疗仍是重要目的,更主要的是,从旅游者的特征分析,因为度假旅游的逗留时间长,重游率高,对环境和康体设施的要求较高,因此,度假环境的康益性成了旅游度假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与“舒适性”一样,度假环境的“康益性”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康益性。前者包括要有良好的绿化,优美的景观,无(或轻)污染、无(或轻)公害,保持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如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的旅游度假区地面水应达到一级标准;大气达到一级(优);固体废弃物的处置率达到100%;噪声白天达到55分贝,晚上达到30分贝;绿化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建筑容积率一般小于0.3等。后者包括度假区建筑的艺术化与宜人性,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建筑功能等),具有各种康体设施和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即通过选择性的园林绿化、休闲性的康体设施、以及健身娱乐场所的设计和建筑设施的生态化,为旅游者在心理、身体上创造一种健康有益的度假环境。目前,国内外对旅游度假区环境的康益性越来越重视。除了选择温泉、森林、山地等自然环境康益的地区作为度假区外,在度假区内建设高尔夫球场、运动健身场、保健康疗中心等人工设施与服务,增强度假区的康益。如珠海御温泉,北京九华山庄;韩国汉城附近的温泉度假区,地中海度假地,以及加勒比地区的古巴保健度假地等。

安全性

安全是包括度假区在内的旅游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使是以追求惊险刺激为主要目的的探险项目,现今也以“软性”探险为时尚,即在使游客体验惊险刺激的同时,保证游客生命的绝对安全是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其经营的基本前提。应该说,安全性对于度假区的重要性更高于舒适性和康益性。如200年印尼巴厘岛发生炸弹爆炸的恐怖袭击后的3个月内,其外国游客量几近为零。为恢复国际著名旅游度假地的吸引力,当地政府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加强安全。而浙江淳安千岛湖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沉船事件,使千岛湖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旅游“冬天”。对旅游度假区而言,其安全性除了自然环境条件的安全性以外,使游客在度假区内的旅游活动具备较好的安全条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旅游度假区选择在自然环境相对封闭独立的地方,如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安全的人文环境(度假区所在地方的社会治安好,当地居民对游客的亲善态度等);安全的旅游设施和项目及现代化的安全监控系统与快速救援系统便成为旅游度假区选择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3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趋向

旅游项目的策划是建立在度假区的发展趋向基础上的。分析国内外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过程与趋势特征,可以看出,随着度假旅游的快速发展和旅游度假区之间竞争的加剧,定位核心客源市场,形成度假区特色,及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成为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新趋向。这些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主题性

所谓主题,即是度假地发展的主要理念或核心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形成或强化度假区特色,增强度假区的竞争优势,满足度假区核心客源市场的休闲度假需求。度假区的主题是与其形象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度假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度假区的类型也日益增多,除了综合性的度假区继续发展外,具有特定主题和专门内容的度假区得到了较快发展。如“海南博鳌”会议型度假地,作为以官方为鲜明特色的高层次论坛的会议型度假地,其“自由”、“合作”与“互信”的主题与政治形象非常鲜明。土耳其南安塔利亚海滨度假区,则以其“生态”、“健康”和“人文”主题著称于世。墨西哥坎昆旅游度假区则以“古老文明”与“现代休闲”有机结合的主题特色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旅游者。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档次商务会议型度假地,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突出了“生态、文化、科技”3个主题。通过文化与生态的锲入,以及现代科技的应用,形成度假区特色和舒适宜人的度假环境,提升度假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际比较优势,并产生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从而实现策划地域的综合效益的极大化。

3.2文化性

文化是度假区的灵魂,是度假区能够存在与发展的源泉,是度假区形成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化既体现在度假区的特色之中,又成为度假区旅游吸引物的主要内容。如印尼巴厘岛的特色文化主要是巴厘传统习俗和社会习俗。国外游客到巴厘岛休闲度假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去领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度假区的文化一般有地域特色文化和现代休闲度假文化两部分组成,以形成既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又满足特殊客源市场的需求为目的。韩国庆州波门湖度假区则以地方古老文化和国际文化的兼容为特色。墨西哥坎昆大型海滨度假区以玛雅文化为中心。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则形成并集中展示了传统地域文化(吴地的地域文化)和现代休闲文化的有机结合。

3.3生态性

目前世界上被公认为取得很大成功的旅游度假区有印度尼西亚巴厘省的杜阿岛、韩国庆州波门湖、墨西哥坎昆、多米尼加波多普拉塔、土耳其南安塔尼亚、西班牙加那利蓝岛。这些度假区之所以成功,据世界旅游组织委托的有关专家的考察,是因为这些度假区都采取了一种“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平衡发展,严谨规划、认真实施”的综合开发模式。

对度假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一方面源自度假区生态环境的退化,另一方面则是旅游者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噪声刺耳的恶劣环境,不可能给人们留下美好印象。必须将“环境、旅游设施、旅游服务”视为旅游产品整体框架的一部分,重视旅游产品的生态含量,克服旅游业发展中忽视环保与生态的短视行为,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对度假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提高度假区的绿化率,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生态保育,注意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一致,尽量减少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并开始重视环保规划以及生态产品的生产。度假区的生态包括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度假区生态保护是要尽可能保护度假区内外的原生环境,保护动植物的多样化和文化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的改善,文化生态的营造,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旅游项目设计,支撑生态旅游项目的技术体系策划。

3.4景观性(园林化)

开发利用度假区内的风景资源并着力营造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是旅游度假区的又一趋势。一些度假区选择在风景区内或风景区附近,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如印尼巴厘的杜阿岛、多米尼加波多普拉度假区、土耳其南安塔利亚度假区和西班牙加那利蓝岛度假区,以及我国的武夷山度假区、无锡马山度假区、苏州太湖度假区和昆明滇池度假区等,无不设置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武夷山度假区距武夷山风景区只一河之隔。滇池度假区则直接融人于滇池风景区之中。

强调度假区的景观性一则因为景观本身是度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是休闲度假的重要旅游内容。对度假区而言,其旅游吸引物主要包括3个方面:舒适康益的度假环境;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保健康疗服务,以及优美风景的观光游览。到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游客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的占了68.3%。对度假区的景观设计,通常是通过度假区原有景观系统,结合度假区的绿化、园林化设计,山水景区景点划分与策划、人工景点与小品及建筑等的布局与设计,营造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构筑度假区的观光游览系统,使度假区成为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优美景观的场所。

3.5休闲性

从严格意义上说,休闲与度假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所谓休闲,是指对闲暇时间的消磨,而闲暇时间消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逛街,可以观光游览;可以在家,也可以出门旅游度假,还可以出席各种其他活动。将休闲性充实为度假区的一大特征,是由于消磨闲暇时间已成为度假旅游的一项主要内容,而度假区所具有的良好的环境,丰富的旅游内容为游客休闲提供了一项特殊的经历与体验。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度假区将成为人们消磨闲暇的重要场所。因此,针对度假区旅游时间较长和较高的重游率,增加度假区的休闲设施和内容,有利于丰富度假区内容,提升度假区档次。

4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特点

4.1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过程

1977年,baud—bovy和lawson提出了总体规划的4个阶段,其规划过程与我国现状旅游度假区的条件有较大差异。1991年,k.inskeep提出了较复杂但详细的度假区规划过程,其与我国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内容与规划管理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我国的现状实际,本文提出以下规划过程:

4.2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特点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内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确定客源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度假环境的营造、旅游吸引物体系的策划与规划、度假区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不同等级、类型与区位的度假区具有不同层次,相对固定的(潜在)客源市场,确定客源市场及其需求特征,开发针对性的度假旅游产品是度假区成功的前提。确定了客源市场之后,在度假区现状资源与环境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度假环境的营造与旅游吸引物体系的策划和规划,形成度假区的特色与主题,并开发出“适销对路”的度假旅游产品,这是度假区规划成功的关键。之后,提出度假区规划实施所需要的政策、融资、管理等保障体系。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特点。科学性:科学的功能分区与旅游吸引物体系规划,环境容量确定与接待设施规划,道路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度假环境的保育规划。地域性:针对度假区的地脉与文脉特征,通过创意策划与规划布局,形成度假区的地域特色。可操作性:旅游度假地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所以要将发展策划与规划布局有机结合,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相互衔接,旅游规划与实施管理紧密配合。

旅游规划的特点篇2

(北京建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安图县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其支柱型产业,但作为中小城市的安图县长期以来对于旅游业规划意识淡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鲜有提及,严重弱化了旅游业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阐述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规划策略,对安图县的总体规划设计、旅游业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http://

关键词:安图县;总体规划;旅游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52-03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北京建筑大学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资助,项目编号:31062014001。

作者简介:许鹏(1990-),男,吉林延边人,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

0引言

由于近年来长白山风景区及县域民族特色旅游的风靡,旅游业为安图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距今时间较长,尤其是对旅游业的规划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选择和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的规划策略。该策略若能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下一轮的县域总体规划设计中,使之与安图县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相适应,将对安图县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的关系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

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如表2所示。

2.2.3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如表3所示。

2.3旅游路线规划策略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如表4所示。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如表5所示。

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如表6所示。

2.4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安图县新一轮总体规划即将开展之际,旅游业的规划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介绍安图县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涵盖旅游业布局、县域旅游路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安图县的总体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其他旅游型中小城市的对于旅游业规划的认识,发挥起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http://

参考文献:

[1]刘波.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7-38.

[2]苏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6-39(3):251-254.

[3]赵秀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8).

旅游规划的特点篇3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地方特色,以建设旅游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a级乡村旅游点和星级农家旅馆为重点,加快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为我省绿色崛起和旅游产业大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二)科学规划、持续发展。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推动乡村旅游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要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原生态和原生文化资源,突出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和农家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特色风貌,突出以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景观与森林生态文化结合的特色功能,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整合农村、农业、林业、旅游、文化等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五)创新机制、提升效益。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提高效益。

三、发展目标

用五年时间,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示范景区,培育一批精品目的地,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培养一批高素质从业人员,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旅游商品,丰富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全面提升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6亿元,带动直接就业48万人,间接就业240万人。

四、工作重点

(一)科学编制规划。健全和完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加快编制《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积极组织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并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旅游、农业、林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要强化规划执行力度,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开发保护。要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保持特色风貌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做到“一村一品”,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明确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建设施工行为。乡村旅游景区(点)内的污水、烟尘、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必须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切实做到旅游开发和环境资源保护均衡、持续发展。

(三)改善基础设施。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林业和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整体布局,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状况;大力整治村容镇貌,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的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景区(点)房屋外观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旅游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加快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四)创新旅游产品。要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特点,发挥森林养生和生态文化功能,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身和养生等多样化需求。

(五)强化宣传推广。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分析和定位,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媒介,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支持和鼓励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定期建立信息制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六)健全标准体系。组织实施《省乡村旅游点质量划分与评定》标准,完善《省旅游强县标准》和《省农家旅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制订《省农家餐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省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等系列标准,对乡村旅游区点、食宿娱乐、游客中心、购物场所、安全设施等进行规范指导,提升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

(七)发展旅游商品。积极支持和鼓励乡村旅游经营者、农民和林区职工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兴办旅游产业,设计和开发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绿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一林一色”。推动农林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提升产业化水平。

(八)强化行业管理。鼓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在原料采购、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发展和管理协调长效机制。

(九)加强示范引导。积极创建一批旅游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a级乡村旅游点、示范旅馆、示范餐馆、示范购物场所以及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示范企业,对验收达标的实行统一管理。鼓励乡村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a级景区,鼓励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县和村镇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鼓励申报部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创建成功的优先安排项目发展资金。

(十)强化人才培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力争建设一支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的乡村旅游管理队伍,一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深谙当地实际的乡村旅游营销队伍,一支素质较高、服务优良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要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强旅游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各地要重点开展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将导游员、接待服务人员的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结合起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按项目补助标准给予技能培训经费补助,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投入。各地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充分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支持政策。发改、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扶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乡村公路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项目倾斜。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实行收费优惠。对新开办的乡村旅游项目,工商、卫生、消防等部门免收办证费用。对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旅馆免收标牌费,用电实行比商业用电低0.1元/千瓦时的价格,用气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价格。

(三)实施用地支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鼓励开展乡村旅游规模经营。乡村旅游企业经营用地应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后申请办理用地手续。加快推进重点乡村旅游地区经营用农村房屋产权的登记发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涉及乡村旅游产业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旅游规划的特点篇4

关键词:旅游规划;高校旅游;旅游资源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简介:周盼(1989―),女,湖北孝感人,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学生。

通讯作者:刘倩如(1978―),女,湖北人,讲师,乌克兰基辅国立建筑大学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8-0231-04

1引言

随着生活条件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和科技更加重视,兼具都市旅游和风景旅游特点的“高校旅游”成为近年旅游的一大热点。我国的高校旅游由清华、北大此类名牌高校兴起带动,逐渐稳固成一特定旅游产品,在高校运作中可期夯实为附属支柱产业。现阶段我国高校旅游呈现发展不平稳的总体特点,一类名牌高校旅游开发较早,市场效应较好,且近年来旅游服务水平不断发展完善;大部分大学由于专业限制或名气稍逊、校园用地狭小等原因较少进入旅游者视线[1]。部分高校旅游旺季游客盈门的同时滋生负面影响,导致对高校旅游褒贬不一,校方和社会舆论支持与反对并存。高校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受学术性质限制程度不一,开发利用的差异度较大。

“十二五”时期,旅游业已定位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我国旅游规划主要任务明确提出须提升产业地位、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满足市场等需求。高校旅游理应正视国计民生的要求,重视旅游市场日益扩大,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优化经营管理思想,将“高校旅游”诠释为适应旅游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现代旅游产品体系中一员。

2目前高校旅游存在的问题

2.1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充分

高校具有城市建筑、科研机构、体育设施、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古迹等,并具有自己独特的高校品牌、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这些都是高校旅游的宝贵资源[2]。在目前的高校旅游活动中,多数宝贵资源沉默于校园,仅少数部分作为旅游资源供人游赏,导致高校旅游资源的低度开发和利用不充分。各类高校千城一面不能突出特色,无法确立各自独特的旅游形象和和旅游优势。

2.2旅游项目内容、形式单一化

高校旅游内容分为观光旅游、会议旅游、探亲访友、修学旅游、体育旅游、科技旅游和事件旅游7大类[3]。针对社会大众的旅游类型仅局限于观光游一类,其他内容偶见于特定人群(如科技旅游用于高校学术交流或高校外事展示)。游客在高校游览观光过程中仅能走马观花的观赏,而未能通过互动行为和体验活动更深入的了解大学生活、高校文化和科技研发知识等,低端的内容和形式局限了公众吸引力。

2.3旅游系统缺失

名牌高校的“高校游”热暴露出高校旅游系统不完善。高校旅游缺失支撑保障系统,无管理组织;旅游产品缺乏规划设计,景点和项目相对散乱,在旅游功能规划、游线设计等方面不完善;旅游市场无科学预测,游客的组成、数量及游览内容存在不可控制性,旅游活动对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对设施和场地的使用造成压力,甚至出现安全隐患。

2.4专于教研的观念束缚高校旅游发展

高校管理层对于高校旅游持保守态度,一方面受固有观念影响,保持校园教学、科研的安全和专属性;另一方面担忧高校旅游带来诸如嘈杂、秩序混乱、安全隐患等增加校园管理负担。高校中如图书馆、展览馆等谢绝对游客参观,有潜在旅游价值的旅游资源未积极开发利用,致使高校旅游发展受限,不能充分展示其特色。

2.5旅游形象不突出

高校旅游主题形象模糊,鲜有具独特吸引力的意象。高校旅游形象作为表象层,依托于高校的历史和人文内涵支撑,根植于高科技旅游产品和丰富旅游项目基础[5]。在高校旅游中,支撑层和基础层未有充分利用,导致各高校旅游形象模糊单薄,无法突出自身特色。

3华中农业大学旅游规划分析

3.1探寻潜在可利用资源,明确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

本文尝试做有针对性系统规划,重在利用高校自身特色旅游资源,突出旅游特色上以华中农业大学(下文简称华农)为例,尝试利用规划手段,合理分配和利用旅游资源,建立旅游框架体系,着重对景观、游线、基础设施等的规划,以期建立华中农业大学高校旅游系统,突显旅游特色。

3.1.1自然旅游资源

华中农业大学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地处武汉市二环线与三环线之间,比邻珞狮南路和狮子山大道,城市内外交通联系方便。北枕狮子山麓,南瞰田园阡陌,兼收南湖之滟、野芷湖之幽,以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与园林式景观称道。华农校园内绿树成荫,绿化率达到了98.88%,被誉为湖北省园林式学校[6]。

3.1.2人文旅游资源

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农学氛围营造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孕育了学农爱农的朴素校园文化。狮山广场、南湖湖畔读书声不断,田园、实验基地劳作身影不息,这些都是华农独特的耕读文化魅力,更是校园淳朴学术氛围影响下鲜活生动的人文景观。学校有建于20世纪早年的苏式历史建筑,也有朴素无华的清水砖建筑群,它们与校园中高大虬劲的悬铃木相映成趣,与校史馆一起向人们展示着院校历史和文化底蕴。

3.1.3科技旅游资源

在工业及信息产业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的当代,公众同样好奇农业的发展。华农具有以农业高科技品牌,学术“六个一”科研硕果,“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更有“康思农蜂蜜”、“华农脐橙”、“华农茶”等一批附属产业,这些均是有潜在价值的特色旅游资源。学校农业科研试验基地也具有较高的农业观光游价值和农业科普游价值,可作为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形成生态农业试验观光区、园艺观赏区和果树采摘区等,成为农林院校旅游的固定内容。华农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和科技旅游资源,以良好区位条件,形成自然、人文和农业科技三类资源体系(图1)。

3.2根据校园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校园旅游形象

华农的科教特点、农业景观和耕读文化可以作为特色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华农作旅游地,采取游客调查和访谈形式对其历史和现实形象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技农业、农事景观和园林品质3大核心要素。通过对华农校园的本底形象及感知形象的分析和研究,综合优势及特色资源,最终将华农的高校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科技农业、耕读田园”。

3.3合理整合校园旅游资源,根据学校现状用地进行规划

3.3.1旅游资源整合

校园旅游资源选取基本避开教职工住宅区、行政办公及教学科研核心区和学生生活区,主要环绕分布于,避免学校正常教学与校园旅游的相互干扰和冲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3.2旅游规划目标

在保证学校正常的教研活动下,以“科技农业、农耕田园”为主题,充分发掘校园特色旅游资源,策划观光游和体验游活动相结合使游客体会“农校旅游”特色,提升华农的高校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同时带动农业科研产品的推广。

3.3.3功能分区与规划结构

规划中将旅游区与教学活动以及学生、教职工住宿区划分开,主要集中于学校南部的科技园区、试验基地,北部狮子山,东部滨湖地带。整体规划为“一轴三带”结构,“一轴”为人文景观轴,“三带”即农业科普观光带、滨湖自然休闲带、山林景观体验带。旅游功能分区为:农业科普展示区、试验基地观光科普区、滨湖景观区、山林探险体验区和狮山人文休闲游览区5大景区(图2)。

根据资源分析结果,对综合评价较高的资源予以留用,适当地加以改进部分项目,并增加旅游服务设施(表1)。

表1华中农业大学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3.4旅游线路

规划设计农业科普观光游线和自然人文观光游线两条路线。农业科普观光游线以壕沟入口为起点,主要延香樟路、学府路、南荟路和沿湖东路,将宠物之家(原兽医院)、蜜蜂博物馆等农业科技景点串联起来。自然人文观光游线以新西大门为起点,主要依托于狮子山大道、学院路和南湖东路,并设计两条次级游线分别通过狮子山广场和狮子山,从而将校园自然人文景观联系起来。两条游线各有特色又紧密联系相互补充,整体形成网状分布,避免了游线的重复单调。旅游交通便捷,游线起止于4个校门,尽量与学校的教学生活区避开,组织串联了集中性旅游服务设施,如国际交流中心、梧桐路商业街和农家乐(图3)。

3.3.5景点设计

详细设计的双狮望月游园景点选址于校内绿化科庭园,基址位于学院路和狮子山大道之间,近邻西校门,紧挨国际交流中心。为了疏散校园出入口人流,为国际交流中心游客提供游憩场所,展示校园文化,选择在此设计游园。调查“校园八景”之“双狮望月”缺失实际内容,因此以“筛月”为主题,重塑双狮望月景点,以游园形式弥补其内容空缺(图4)。

3.4策划独特有吸引力的旅游活动项目

现代旅游出现由单纯的观赏性游览向体验型游览转变[7]。华农旅游资源具备体验游开发价值。基于校园旅游主题形象和游线规划,将旅游产品分为3类10项进行策划。

3.4.1农业科普观光体验游

科普观光体验游包括关爱宠物周;蜜蜂文化展;生态湿地观鸟活动;农事认知体验活动;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校园科技成果展。

3.4.2自然人文观光休闲游

自然人文观光休闲游包括校园文化展;暑期校园开放日;野外拓展训练营;“花香校园”书画摄影;“幸福农家”体验活动。

3.4.3科技产品成果推广游

华农科研成果丰厚,推出系列农业科技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在旅游活动中增加相应产品的宣传,突出了华农的特色,提升了校园形象。并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带动高校旅游的附属产业发展。各高校有其自身特色,须通过旅游规划突出其特色,保证旅游效益。

4结语

综合评价高校旅游资源,明确特色资源及潜在资源。根据旅游特色资源,塑造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校园旅游形象,强化校园特色旅游的宣传和传播。系统规划校园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特色资源,确定校园旅游规划体系。根据校园特色资源和旅游规划体系,丰富旅游项目,拓展校园旅游的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张伟,涂菁.高校游发展初探[J].特区经济,2006(2):229~230.

[2]吴雁华,傅桦.高校旅游资源类型与开发[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22(2):86~92.

[3]朱f,田美蓉,欧阳颖.高等院校校园旅游研究[J].人文地理,2005(1):45~48.

[4]吴修和.校园旅游开发浅析[J].山西科技,2005(3):52~53.

[5]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佚名.华中农大通过湖北省园林式学校评审验收[eB/oL].[2004-11-10]./details/index.php/news/2004-11/20421/

[7]郭璇.山东省环城游憩旅游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analysisofHighlightingUniqueFeaturesofCollegetourismbymeansof

planningmeasures

―aCaseStudyoftourismplanningof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Zhoupan,wuJiayu,LiuQianru

(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

旅游规划的特点篇5

关键字:城市旅游规划;政治性;科学性

ReflectiononaFewbasicQuestionsofUrbantourismplanning

abstract:theintegrationofscienceandpoliticsisabasicprincipletobeimplementedincitytourismplan-ningwiththedestinationplanning,targetplanningandobjectiveplanningasitsbas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s:Urbantourismplanning;politicalnature;Scientificnature;

1两种角度认识城市旅游规划

笔者在博士生阶段读的是旅游规划与管理,之间和之后做过多处旅游规划和策划,例如平遥、北京、泰山等地;再之后,先后进入泰安、杭州等城市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职。因工作关系,直接接触和操作过多处城市旅游规划。笔者发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什么是城市旅游规划,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应当遵守的规划理念等方面,在由旅游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和由规划部门委托的城市旅游规划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理解上的分歧。

1.1从旅游规划看城市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分为三类:区域旅游规划、城市旅游规划、景区景点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宏观尺度,侧重于旅游业的布局分工;景区景点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侧重于景区的开发,包括景观的配置、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等。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属于中观尺度的规划,虽然城市有大有小,但是,规划内容大同小异,既要有宏观上的定位,又要有微观上的建设规划,因而是一种旅游综合规划。

这类城市旅游规划的委托方即甲方往往是旅游主管部门;而乙方即规划编制单位,由于需要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来研究,需要多种学科的支撑,因此,中标单位往往出身于旅游、地理、文化等学科。

1.2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旅游规划

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旅游规划。在这里,城市旅游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而存在。虽然与城市规划一样,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法律性,但其内容十分单一,主要成果是旅游景区(点)在城市中的布局(有的规划还包括了部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的规划内容),以及旅游线路的组织等。显然,这是一个城市的"游览规划"或观光规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规划。由于这种背景下的城市旅游规划主要依托在城市规划之中,它的完成单位基本上是城建规划设计单位,而这些单位的技术人员多为城市规划出身,鉴于其学科背景,对旅游产业和文化的理解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规划人员依照1933年的《雅典》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即居住、交通、生产、游憩)来进行空间布局,而游憩不等于旅游,范围比较小,因此,把城市旅游规划做成"游览规划"是在情理之中的。

不过,作为具有法律效应的城市规划,如果城市旅游规划包括过多的不可预测的旅游经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城市规划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2城市旅游规划的性质与特征

笔者在做学者时,是作为乙方完成甲方交办的规划任务,主要的着眼点是在学术上是否立得住脚,因而极为重视数据得分析和结论是否经得起推敲;进入旅游主管部门以来,多是作为甲方协助和监督专家组完成旅游规划,因而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城市的旅游规划,出发点就变成了规划的实用性、指导性、可操作性和结论的可靠性。根据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规划的特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目的地规划。其假设是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作为客源地进行的规划。这其中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是要满足游客到这座城市之后的旅游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因此不必涉及这座城市作为客源地满足市民出游需要的规划。第二,旅游目的地规划决不仅仅是旅游线路和旅游景区的问题,它要涉及到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旅游要素,即城市旅游规划的综合属性。

二是目的性规划。城市旅游发展的目的、方向、指导思想、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等是城市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例如,上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近期的主要目的是:如何构筑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旅游框架,以及世博会完成后,旅游设施和资源如何可持续利用等;北京考虑的则是迎接2008奥运会,借此提升北京旅游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而杭州则是围绕"旅游业国际化战略"这一目的展开。离开了目的性,城市旅游规划就失去了它的实用性,也就不具备可行性。

三是目标性规划。城市旅游规划作为一个产业规划门类,不可能不涉及旅游业发展目标和指标问题。虽然我国学者完成的诸多城市旅游规划大都进行了指标的测算,但往往是太教条,不具备现实意义,与规划措施也不匹配。例如某大学规划组在给中国东部一个著名旅游城市的规划提出的指标中,在该市2003年接待2800万人的基数上,按照年递增比例,测算出到2020年,年接待规模为2.5亿人次。显然,这是想当然,当一个城市接待达到其最高承受力时,游客还会来吗?这是没有考虑现实中存在着"自疏"效应的结果。所以旅游发展目标既要有战略上的,即城市旅游发展的定位,又要有战术的,即设定发展的指标,但是,这个指标要合理--既要与规划举措相适应--光有目标没有投入,指标的完成是无源之水;又要与城市的承载力相适应。笔者对中国城市的调查显示,住宿往往会成为这个城市接待规模扩张的最后的瓶颈要素,例如苏州,由于星级宾馆数量较少,许多游客只好住在无锡等周边地区。在新加坡则可能是劳动力成为限制要素。

言而总之,城市旅游规划是以特定的经济区域--城市作为对象而编制的,有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城市这一特定区域内的细化和落实,是旅游业战略性、空间性和有约束力的规划。规划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旅经济工作进行有效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3城市旅游规划的原则

科学性和政治性相统一,是好的城市旅游规划应当贯串的一个基本原则。

科学性是一名规划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规划科学"也是要掌握的第一要务。但是,作为甲方的城市政府和作为乙方的规划编制单位虽然在大的目标上总体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措施和行动上往往产生矛盾,特别是在环境、资源、土地、文物等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往往有很深的"鸿沟"。这个时候,规划编制单位就必须坚持真理,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沟通"来消除认识上的消除差距,力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说服甲方,坚持科学,避免损失。为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惜借用权威人士或社会舆论来迫使当地政府"就范"。另外,我们经常谈到的规划的"前瞻性"应当包含在"科学性"这一范围之内。政治性则是要在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上与当地政府、党委保持统一。由于城市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很多城市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对待,因此,城市党委和政府对旅游业非常重视和热心,有的领导甚至已经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所谓的"旅游书记"、"旅游市长"层出不穷。他们对这个城市非常熟悉和热爱,战略构思也基本形成,一个规划如果与他们的战略背道而驰,即使是通过评审,也会束之高阁,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俗套,甚至规划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这种规划既然不具备可操作性,所以是失败的。其实,规划就是一个甲乙双方的思想博弈过程,规划组没有思想是不被甲方看重的,而一旦思想与当地政府完全背离是行不通的,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借鉴和启发后形成的规划才是成功的。例如,北京大学在做杭州的旅游规划时,按照国际化的要求,听从了西方专家的意见,提出了"大运河"是杭州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并在媒体上,结果与当地政府培育"西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理念相“冲突”,使得规划编制陷入僵局。最终通过多次交流、沟通、论证,科学的提出了分市场的竞争产品概念,即国内市场和日韩、东南亚市场对应西湖,而欧美市场对应"西湖+大运河",圆满解决了这种矛盾。

4城市旅游规划的基本内容

按照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要求,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应当能够解决以下问题(也即它的基本内容):

第一,提出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空间步骤,城市旅游发展的方向、定位等。第二,在对城市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第三,通过目标市场分析,提出旅游业发展的目的地营销规划。第四,结合城市规划,提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框架,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地区等的安排。第五,基于功能和营销为目的的城市旅游形象规划与设计。第六,对现有旅游产品进行提升与改造。第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旅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旅游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等。

城市旅游规划把城市作为规划对象,而城市的旅游发展对区域产生极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旅游的主导,因此,城市旅游规划要考虑这个城市的个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规划:

(1)随着城市居民周末度假、观光休闲需求的增加,城乡结合部和郊区旅游逐步兴起,近远郊旅游可能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补充和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②为保证城市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把近郊区的旅游功能定位列入城市旅游规划的范围。至于郊区的范围有多大,要视需要而定。(2)城市康体休闲设施越来越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晚间娱乐活动,成为一个城市品味的关键因素和吸引游客逗留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可忽视这些传统上不算是城市旅游要素的规划。(3)要注重城市公共产品转化为旅游产品。一般认为,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旅游产品,城市本身就是旅游产品。但是,城市要成为旅游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在诸多公共项目上进行更新和再创造,在不影响原先功能的基础上,把公共产品直接转化为旅游产品。例如,大学城、特色街、标志性建筑景观、桥梁、海港等。上海88米高的金贸大厦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当然,在进行大厦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把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空中观光的重要设施,自然就可以减少后期改建带来的损失)。把城市景观建筑、城市广场、城市中心(如CBD)和分中心、城市标志性地段、城市雕塑、城市绿化等公建设施转化为旅游资源,既共享了资源,节约了资金--建设新的旅游景点的投入要远比利用原先建筑要节省费用和土地;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味,增加游客的逗留时间。这一点,大连是全国的典范。(4)要对城市的风貌和格局提出建设性意见。城市需要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文化,而文化是地域性的、个性化的,建筑、道路等是城市风格的主要载体,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标签。要从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原则出发,对城市的风格做出界定。例如,杭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去界定这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体现东方园林之美的江南水乡风韵,布局疏朗、尺度合宜、色彩淡雅,以宋瓷"鸭蛋青"为基本色调。而浙江湖州提出的"亲山、望水、见塔、知城"理念,也是提升城市魅力的重要途径。而地理或旅游学家所作的城市旅游规划对城市风貌和格局的忽视,显然也是不应该的。另外,城市设施和旅游设施既要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个性,又要有"代"的概念,以展现和表征城市的活性。例如饭店的大堂和外立面,饮食、娱乐等场所的建筑和装修,都要渗透这个城市的文脉,既互为背景,又各有千秋。城市旅游规划不可忽视这些背景要素。

关于规划期限,原则上应当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一般为10年,其中,近期规划为5年,重大问题和发展远景可以展望到15-20年。

城市旅游规划的文件,一般要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以及主要规划研究成果(或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Duncantyler,YvonneGuerrier,martinRobertson主编.陶犁,梁坚,杨宏浩译.城市旅游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陈传康.城市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提纲[J].旅游学刊,1995,(5).

[5]这是笔者借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自疏效应",是指当一个区域的旅游密度达到一定比例后,潜在旅游者就会通过信息的反馈,选择其它地区游览的现象.如中国的黄金周,如果"五一"黄金周期间这个地区人、满为患,往往"十一"黄金周期间就相对冷淡.

[6]乡村度假是国际上流行的四大主题度假产品之一,其余3个是:海滨度假、山地度假、温泉度假.

旅游规划的特点篇6

我竞职的岗位是市规划发展科以及市场开发科长。科室都是我们到位的主要职能科室,与之前规划及市场开发科相对比,这两个科室工作任务更重、担子更沉,但我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两个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给各位领导作好助手、当好参谋,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我认为自己竞聘这两个岗位的优势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我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大学期间我学习的就是旅游专业,对这个行业有比较清醒地认识,同时比较注重提高自己理论素养,大学里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学习,自己购买了大量的书籍,供闲暇时间阅读,平时也能通过互联网等积极学习其他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扩展,理论水平得到稳固和提高,有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是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规划与市场开发科工作。两年来,在分管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工作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积累了一些实际工作经验,对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今年1月份,被单位聘任为规划与市场开发科科长,这是领导对我自身工作的肯定。虽然现在规划、市场开发科一分为二,但我相信,在各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能够胜任这两科的工作,做出与岗位相符合的工作实绩。

竞聘这两个岗位,对我来说是一次机会,但更多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考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的工作,不辜负领导对我的培养和信任。在这里也谈一点自己对今后工作的一点想法。

规划发展方面:

1、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旅游“五”发展规划。根据市海洋旅游“五”发展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本,尽快编制县海洋旅游发展“五”规划,在今后五年里更好的指导全县旅游业发展。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普查成果。在年,我们配合势力进行了全县旅游资源普查,普查结果已经出来了。利用这次资源普查的成果,汇集开发价值较大的资源,建立旅游项目库,明确将来的旅游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

3、加强景区建设规划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全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县内重点旅游项目规划和各景区、景点的详细规划的评审。加强对全县景区规划的管理,禁止随意开发建设,确保每个建设项目都有科学的规划为指导,并负责监督有关单位严格落实既定规划方案。

4、积极申报a级景区。今年我参加了省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区质量等级评定员培训班,从我县旅游区的建设情况看,基湖核心景区是最有希望成为我县首个a级景区的单位,接下来要指导和帮助他们做好a级景区的申报工作。并随着我县各旅游区的开发建设,随时做好个新建项目的a级景区申报、推荐和评定工作。

5、优化结构,开发旅游产品。以休闲度假为突破口,贯彻“重点旅游工程优先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优先发展、大旅游产品优先完善、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优先打造”的发展策略,大力开发渔家乐旅游、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等具有海洋特色的旅游产品。

6、做好各乡镇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目前大多数旅游乡镇还没有编制自己的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开发方面以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规划科要发挥自身职能,指导各旅游乡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走科学发展之路。

市场开发方面:

一是深入开展市场调查,高起点制定宣传促销方案。在主要客源城市和游客中间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旅游消费群体成分、了解在游客心中的形象地位,以此为基础,制订旅游市场开发计划和宣传策略,并提前做好每年的年度实施方案。

二是协助实施旅游节庆,举办主题活动。协助做好每年一届的中国贻贝文化节期间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同时通过与网站、电视台等合作,每年举办一次较大规模的主题活动,逐步打响旅游的品牌。今年与电视台合作举办的海鲜总动员、自驾车之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是做好宣传队伍的组织工作。组织下属旅游企业参加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等活动;在各主要客源城市和潜力城市举行几次较大规模的旅游推介会,条件成熟的话,组织“大篷车”宣传,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四是转变传统促销方式。一直以来,政府都是我县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的主体,各旅游企业参与。今后,要努力转变这种传统的宣传方式,政府部门逐步淡出旅游宣传促销的舞台,而由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自主开发旅游市场,争取客源。

旅游规划的特点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巩固发展省旅游经济强县创建成果,根据中共县委《关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的决定》的要求,结合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体战略为指导,紧紧抓住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原则,全力推动旅游重大项目和产品建设,提升产业素质,扩大产业规模,推动旅游从传统的单纯观光型向观光旅游与度假休闲综合型转变、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不断延伸并做强旅游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产业、创业创新的先导产业、生态文明的示范产业。

二、发展目标

我县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二五”规划期末,使全县旅游区域布局合理、特色旅游明显、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客源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管理高效,基本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一)建成一批旅游项目。“十二五”期间,以西塘为龙头,大云为重点,陶庄、姚庄为配套,在规划指导下,引进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加快开发建设,形成一批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旅游特色产品。五年内,开发旅游项目30个,计划投资60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

(二)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十二五”期间,计划建成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新建或改建高星级旅游饭店5家,新增省级绿色饭店5家。高星级旅行社2家,省百强旅行社1家。

(三)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培育旅游特色商品生产企业5家、旅游商品特色街(区)2家、旅游特色商品推荐(示范)购物场所3家。培育旅游娱乐文化企业1-2家,推出一定规模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1-2个。“十二五”期未,使我县旅游购物和旅游娱乐产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做大旅游经济总量。至“十二五”期末,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950万人次,力争10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突破18万人次,力争20万人次,过夜游客突破150万人次,力争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95亿元,力争100亿元,全县旅游从业人员突破一万人。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旅游景区建设。按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抓重点带一般”的工作思路,更加突出旅游景区产品建设这一核心,着力打造“游古镇西塘、泡大云温泉”为主要特色南北呼应的旅游新格局,全力推进两大旅游综合体建设。要突出西塘旅游龙头地位和作用,整合北部旅游资源,以水乡古镇、湖荡湿地、休闲农业为特征,着力培育以古镇西塘为核心,陶庄汾湖和丁栅水村为两翼的北部“金三角”旅游综合体,形成西塘古镇观光休闲、陶庄湖泊休闲度假、姚庄乡村观光体验这样错位互补的产品体系。要突出大云旅游新增长极的地位和作用,整合南部旅游资源,以水乡温泉、名人文化、花卉园艺为特征,着力培育以大云温泉度假为核心,县城名人文化旅游、会务旅游及新城区商务休闲旅游相配套的南部旅游综合体。

(二)实施旅游品牌带动。旅游景区以打造精品为总要求,着力提升景区产品竞争力、吸引力。古镇西塘要围绕5a级旅游区创建目标,在注重保护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改进提升旅游配套设施,尤其是古镇景区(东西南)入口通道形象及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要实施外延、外拓战略,完善旅游功能区布局,加大休闲、娱乐、度假项目建设,努力提高旅游承载力和附加值。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要按照省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明确特色定位,加大资源整合,坚持政府主导,搭建大平台,促进大发展,形成大品牌。同时,要深化融合、完善功能,不断提升我县乡村旅游、名人文化旅游、会务旅游的品位和效应。旅游饭店以质量提升工程为载体,在创星、升星的基础上,主动引进国际化品牌企业,加快推进国际专业化管理模式,着力培育一批在长三角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酒店。旅行社以市场转型为总目标,加快构筑以地接为主、组团为辅的运行新模式,着力培育全市十强乃至全省百强旅行社。要积极培育节庆品牌,努力办好古镇西塘国际文化旅游节、大云生态旅游暨花乡艺术节(杜鹃花展、葡萄节)、姚庄桃花节(黄桃节)和“田歌”节、陶庄汾湖民间文化艺术节、渔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树立大旅游的理念,延长旅游产业链。要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充分挖掘我县资源特色,积极开发农副产品及加工延伸产品、休闲食品、纪念饰品、名人文化艺术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国际农商城要进一步提升旅游特色商品市场的内涵,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力争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购物旅游区。县城区及各旅游区要规划配套规范化的旅游购物商店乃至旅游商品特色街。鼓励扶持本县企业开发具有特色的名特产品、旅游纪念品,推荐确定一批旅游特色商品生产企业(经营公司)。要积极发展旅游娱乐文化,充分利用我县的地域传统文化,着力培育以吴越水乡文化为特色,以田歌为核心的旅游演艺文化产业。同时,要适合现代各类群体的需求,在县城及各旅游区有序发展一批现代旅游娱乐项目。

(四)加强旅游区域合作。要深入实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战略,按照“上海后花园”的总体定位要求,坚持“优势互补、客源互送、资源共享、信息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产品和市场为核心,创新合作理念和方式,推进国内热点旅游城市和旅游专业组织的深度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建好景点连接链。要把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城市的形象宣传作为我县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工作计划和目标管理。要加快与境内外强势主流媒体的合作,展开新一轮以“风情西塘、水韵”为主题的旅游整体形象宣传攻势。要按照统一策划、整体包装、重点推介的要求,积极实施旅游品牌营销战略,通过多种宣传形式,集中推介旅游。要建立旅游营销业绩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旅游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营销意识,加大促销投入,优化营销队伍,拓展客源市场。

(五)优化旅游发展环境。要重视旅游生态建设,坚持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紧密结合,深入开展绿色饭店和生态旅游区创建活动,大力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控制旅游地的环境容量,切实加强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旅游方式。要强化旅游市场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旅游综合执法体制和机制,加大对旅游市场的管理及整治力度。要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旅游企业和导游的监管力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要加强旅游安全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宣传和监督力度。安监、消防等部门会同旅游主管部门加强指导,确保旅游安全工作的实效性。

(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要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县城区优化配置县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点),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城市公交要开辟旅游专线,逐步实现旅游散客集散、旅游公共交通枢纽的功能。合理规划、适度增加高星级旅游饭店,加快建设国际会展中心。要完善旅游区服务功能,加快发展一批高星级旅游度假酒店,着力建设好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及生态星级厕所。要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功能,北部旅游综合体要加快陶丁公路及西丁旅游通道建设,切实解决陶庄汾湖及丁栅水村主入口选址及连接线问题,南部旅游综合体重点要解决大云温泉生态旅游区内的道路建设,不断提高我县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要完善城市及县域高等级公路、主干道旅游标牌标识,进一步提升我县旅游导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健全领导体系。完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县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着重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县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涉旅镇要建立旅游领导小组,确定分管领导,落实专职人员。依据旅游开发建设的实际进程和需要,对条件相对成熟的旅游区建立旅游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旅游考核的推动激励作用,建立健全对重点涉旅镇的考核激励机制。

(二)强化规划引导。规划是旅游发展的龙头和方向。要重视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严肃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各类旅游规划。在县域总体规划、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县域交通规划等重点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的规划内容。“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做好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同时,以旅游镇为主体,完成西塘古镇旅游、陶庄汾湖度假旅游、姚庄乡村休闲旅游等区域性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旅游发展进程,适时选择编制全县旅游专项性规划。

旅游规划的特点篇8

一、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优越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区位优势明显,随着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旅游产业具备了良好的资源、政策和工作基础。

第一,在资源禀赋方面。县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环境优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古人类遗址、古墓葬群、古动物化石点106处,馆藏珍贵文物30余件,有野狐峡、、、仙姑山、、生态园等10多个旅游景点。据考证,地处在关山深处的是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遗址。根雕、剪纸、刺绣、罐罐茶、洋芋搅团、核桃包子等民间工艺品和风味食品,都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

第二,在发展环境方面。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而且,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旅游进入了大众旅游的快速发展期,能够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对此,省、市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了扶持投入力度,特别是我县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分别被纳入《省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20)》和市关山旅游经济区,市上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市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把风景区开发建设纳入全市旅游工作重点来谋划。同时,周边县区开发和利用崆峒文化、成纪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的工作十分活跃,旅游产业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第三,在工作基础方面。历届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近两年来,县上把旅游产业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点产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先后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完成了《县旅游业开发策划纲要》,《县人文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及近期建设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人文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成立了省陇山()历史文化暨旅游开发研究会。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研究文集》、《县览胜》、《诗话》等系列丛书。按照加快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区域中心小城市的思路,先后建成了人民广场、河风情线、公园,完成了景区一、二期建设工程,开工建设了雷神山生态园,建成国家3a级景区生态园、2a级景区公园,景区先后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建成三星级宾馆2座,二星级1座,旅游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全县旅游产业综合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二、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从近几年全县旅游业发展现状看,“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日益完善,以广场、生态园、公园及河、风情线为点,旅游专线为线的“四点一线”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坚持高起点规划,发展定位趋于科学。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北京旅游学院专家、教授,编制了《县旅游业开发策划纲要》;投资120万元,委托北京大地景观规划设计院和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完成了《人文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暨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划》,《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5)》已完成了初稿,年内可通过专家评审,为景区开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坚持大项目带动,发展要素日益完善。投资6000多万元,打通了旅游专线、完成了广场建设项目,建成了风情苑、玄峰山森林浴场、生态园和河风情线等。双风山公园、生态园、景区创建部级旅游景区顺利通过验收。以打造宜商、宜居、宜游的区域中心小城市为统揽,建成了“四馆两中心”等一批城市建设标志性建筑。三是坚持大力度整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修订完善了《县景区开发优惠政策》,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不断优化。深入开展旅游经营单位专项整顿,加强旅游市场和服务从业人员管理,旅游市场秩序逐步规范。四是坚持大手笔运作,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坚持每年组团参加西安、银川、兰州、成都等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宣传推介会,制作了宝鼎和瓷板画、芦苇画、粮食艺术字路由纪念品。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旅游节、“奥运城市行走进”大型文艺演出和文化论坛。举办了中国著名摄影家走进采风活动暨旅游风情摄影大赛。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香港阳光卫视等境内外知名媒体上,对全县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地域文化进行了专题报道。

总之,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比较明显,基础条件比较优越,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但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的产业,要经历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而我县旅游产业刚刚起步,还处在起步期向发展期过渡的阶段,景区(景点)规模普遍偏小,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对外知名度不高,吸引力不强,综合效益和带动发展优势尚未凸显,加快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三、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科学制定规划。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按照“理念超前、要素齐全、符合县情、便于操作”的原则,在整合全县各种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修建性控制详细规划,尤其是在加强与交通、文化、农业、林业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的同时,重点做好关山旅游经济区和、玄峰山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规划。通过规划来提高景区开发质量,增强景区吸引力和竞争力。要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严格执行“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审批不准实施,项目未经审查不准动工”的原则,切实加大旅游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力度,防止盲目开发,充分发挥规划对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的统领和指导作用。

2、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有侧重的整合资金主攻旅游产业大项目。建立扶持和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工作机制和投融资机制,重点在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用地、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快制定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组建旅游开发公司,搭建融资平台。积极开展银企对接,对重大旅游项目实施政府贴息,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扩大对旅游项目的贷款规模,鼓励私营企业、民间资本投资经营旅游产业,兴办旅游项目,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3、推进项目建设。按照彰显特色,强化功能,丰富内涵,完善服务,优化环境的思路,重点实施一批对旅游线路具有支撑作用的重点项目,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景区基础建设。重点抓好关山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汭河旅游观光长廊、基础设施建设、关山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等8个过亿元项目,将、、、等景区有机连接起来,初步形成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西部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二是加快道路通讯建设。把完善交通条件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重点实施、、三条旅游道路,加快建设各主要景区的停车场,组建旅游客运公司,配套建设通讯基站、公用电话和电子触摸屏等通讯设施。三是加快旅游标识建设。按照景区标识建设规范化的要求,突出文化特色和人性化服务特点,紧密与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主干道路相衔接,规范设置景区标识指示牌和导览牌,方便游客通行。

旅游规划的特点篇9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消费旅游资源旅游产业

旅游消费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达水平以及旅游客源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一般而言,旅游业发展水平越低,旅游者的消费水平也就越低,基本性需求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非基本性消费支出所占的比站就越高。因此调查分析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不仅可以反映日照市旅游消费水平所处的阶段,还可以反映出日照市当前游客消费的层次性特征,分析旅游者整体和不同群体的基本性需求与非基本性需求结构。

一、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现状

近几年,日照市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却不是很突出。主要原因是日照市旅游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旅游收入主要集中在吃、住、行等基本旅游消费上。旅游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不仅影响了日照市旅游业整体形象的提升,而且严重阻碍了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分析

1.总体旅游环境层面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地区经济基础,特别是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看,只有当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必须的资金、技术等条件的支持。日照市自1989年才升格为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不具备接待大量散客旅游者的条件。

2.政府层面

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和政策倾向上都是十分明确的,把旅游业列为日照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处理好做“裁判员”还是做“运动员”的关系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招商引资上,掌好日照市旅游业这艘大船的“舵”是政府的根本职责。

3.企业层面

日照市旅游企业因发展时间短,缺少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力和规模都无法达到目前日照市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小型旅游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益,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雷同,削价竞争严重。缺少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资金缺乏成为阻碍日照市旅游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4.旅游资源层面

日照市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海滨资源和民俗资源,而在这两种资源类型中,民俗旅游消费层次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不能真正吸引度假型的游客,不仅没有门票收入,娱乐、购物等项目收入基本空白。旅行社“牧羊式”的服务和游客“到此一游”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使得日照市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实际上成了游客旅游计划中的一个旅游景点,大批的游客及其所带来的住宿、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收入被白白送往周边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

三、日照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措施

1.高起点整合丰富的旅游资源

(1)完善旅游经济发展规划,促进旅游资源整合

实施科学的规划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科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跨区县旅游发展规划—区县旅游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四级规划体系。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要,建立旅游项目库,完善专家评审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通过规划实施,实现旅游景区高质量、高水平的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高品位、高效益的需求。

(2)明确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

以打造东方太阳城、水上运动之都为核心,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内容,立足于日照海、山、古、农、节的鲜明特色,重点打造十大精品景区系列:3S旅游度假休闲景区(海滨一线)、莒国古文化旅游景区、五莲山宗教旅游景区、九仙山生态旅游景区、森林公园景观系列、竹洞天风情系列、茶文化系列、古人类遗址景观系列、节庆系列、日照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3)加强区域性旅游合作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鲁东南苏北城市群为载体,加强日照与青岛、临沂、连云港等周边市地的跨区域旅游合作。积极构建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共同发展跨周边省市的旅游线路。适应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区域关系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培育综合竞争优势,共同塑造和提升“水上运动之都”和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两个国际旅游品牌。整合优势资源,联袂打造旅游精品,形成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的多赢发展格局。

(4)挖掘丰富的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利用文化专业队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艺人、社会中介机构等深入发掘莒文化精髓,努力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增加旅游产品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充分利用两城古人类遗址、海曲汉墓、莒国古城、日照市博物馆、莒县博物馆等建设文化旅游基地。

2.加强旅游市场化运作和整体形象策划营销

(1)改革旅游景区(点)产权制度,创新旅游经济市场化运作方式

推进景区经营企业化、景区运作市场化、景区管理属地化。对鲁南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风景区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建立巡察制度,对景区(点)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定期巡察、监管。推动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旅游“龙头”企业,培育大型旅游集团。发展同业合作联盟,推进利益共享的连锁经营和集约式服务。广泛吸纳中小企业参与分工协作,发展专、新、特、精的旅游服务。扶持和培育农民旅游、体育旅游服务组织。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以及导游服务公司化。

(2)突出“东方太阳城”整体形象的宣传促销

以海滨3S旅游、打造“水上运动之都”为主线,注重高层次、战略性策划,精心包装“太阳文化节”、“沙滩文化节”和“民俗文化节”三大产品组合。加强旅游产品主题概念的区别设计,突出特色。围绕整体形象,建立和完善企业为主、部门协同、上下互动、口径一致、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机制,共同塑造日照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利用申办组织国际性、全国性会议、会展及文体、经贸活动宣传造势,提高日照旅游目的地在海内外的认知度。

同时,要不断强化和改善旅游软环境,制定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推行旅游行业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旅游细微服务活动,规范旅游市场行为,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的安全,通过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3)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按照“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促销机制,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提高宣传促销的实效。大力实施“以节促旅”,定期举办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渔家民俗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推介会和旅游交易会,在上海、南京、西安、郑州、济南、青岛等主要客源地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促销,针对不同的城市提出相应的宣传口号,如在济南主打“避暑、渔家”,在西安主打“避暑、海滨”,在郑州主打“方便、海滨、实惠”等。

加快构建全市旅游电子信息网,建立功能齐全的旅游行政办公网、旅游公众信息网、旅游电子商务网,建立与全国各省市联网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的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实行网上旅游服务交易。

3.调整消费结构的六要素,努力延长旅游产业链

(1)发展壮大旅行社业

严格把好旅行社设立、导游资格审核关,日照导游队伍目前不足700人,真正从事导游职业的不足400人,按照2010年日照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的规模,日照导游缺口还有1500人。日照目前只有一家国际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开发需求。鼓励旅行社依法经营、走向联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服务质量、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活跃旅游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既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基础条件。要围绕“十大旅游精品系列工程”,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快铁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备的旅游交通体系。通过组建旅游专业运输、设置旅游专线、更新新型舒适的旅游交通工具、维护正常的营运秩序等措施为旅游提供优质服务。

(3)促进旅店、餐饮业发展

合理布局宾馆、旅店。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形成高、中、低档次分明、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安全卫生、服务优良的游客住宿接待体系。发展符合规范的景区(点)民居客栈。开发菜肴新品、精品,规划建设有一定规模、环境优雅、各具特色的旅游餐饮中心区和美食街(城)。组织日照名特小吃展示、民俗茶艺、烹饪技艺表演、品评等活动,做靓日照美食品牌。

(4)发展旅游商品和旅游购物

按照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原则,策划开发具有地方标志性文化内涵的旅游特色商品。围绕开发旅游纪念品,扶持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立旅游商品研发、生产、营销基地。促进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用品等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结合城镇化的推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形成规模的旅游商品专业村镇。规划建设日照旅游商品批发市场和若干个规范管理的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万平口等较成熟的旅游景区或沿线规划建设旅游购物中心,延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5)繁荣文化娱乐和会展产业

鼓励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大力推进参与式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体育场、万平口生态广场、日照展览馆、日照博物馆等重要设施,丰富旅游文化,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市及各区县旅游文化娱乐设施和综合性演出场地建设,策划建设一批主题公园。大力发展旅游景区(点)及旅游饭店主题旅游娱乐活动。促进会展和旅游的有机结合,争办全国性、国际性会展,以会展促旅游,以旅游带会展,形成会展商务旅游品牌。

(6)在培育民俗旅游特色上求突破

围绕“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做渔家活、享渔家乐”日照渔家民俗风情游这一特色,将之打造成为独具日照本土特色的旅游品牌。鉴于日照市民俗旅游整体层次低的现状,今后要着力提高民俗旅游的层次和水平,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高,推动日照市民俗旅游由粗放型、速度型向质量型、效益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必虎著:《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2]philipKotler等著谢彦君译:《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白永秀郝索师萍著:《旅游企业管理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4]日照市旅游局:《山东省日照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年

[5]王德刚:《日照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思路》,2003年

[6]杨乃济:《日照市旅游发展战略》,中国旅游规划设计网,2000年

旅游规划的特点篇10

【关键词】旅游景区景观规划主题文化包装

引言

主题产生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初始策划阶段,主要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后续景观规划设计与意境营造工作的。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开发暴露出了诸多严重的问题,造成旅游景区在整体视觉上混乱、无序、人文关怀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景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挖掘不足、景观资源浪费,致使景区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包装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如何通过对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打造一个既具有鲜明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又能满足游客休闲与游憩活动需求的主题景区是旅游规划中的难题。

1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1.1概念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的多种功能与价值,通过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创造景区更大的吸引力。

旅游景区规划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大致形成了以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产业文化为主题的三种类别的旅游景区。其中,自然生态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动植物观赏等为主题的景区;社会人文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名人、名胜古迹、民俗文化、事件等为主题的景区;产业文化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游乐、科学科幻等为主题的景区。

1.2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有几种不良的现象蔓延,一种是过于重视构成景区环境的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小品、主题雕塑等表面物质形式的景观要素建设,而忽视景区精神内涵的提升;另一种是不切实际地的照搬模仿,旅游景区的风格混乱;第三种是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利益,弱化了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内涵。最终,导致已建成的许多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与人文关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主要原因是在旅游景区的策划阶段时,对景区的主题定位缺失,形象塑造错位。

2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影响因素

主题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内容的组织主线,是对整个景区旅游环境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旅游项目规划艺术形象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总指导思想与理念。可以说,一个旅游景区规划的成功与否与其主题的确立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旅游景区主题的界定往往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或区域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确立景区主题定位的题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景区的旅游资源包括项目区域背景、周围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等各项资源。

2.2设计师的素养

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决定了旅游景区主题定位的高度,即特色性和鲜明性。如果一个设计师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景区缺乏实地调研与考察、系统全面的分析基础,片面追求新奇时髦、视觉冲击力,这都会使其对旅游景区独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拿捏不到位,造成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

2.3管理者的水平

除此之外,主题定位还和景区主要职能管理部门或管理者的水平有关。如由于管理者的短视或干预,为了暂时的政绩工程、表面的形象工程,往往也会造成主题定位不准、不突出,景区缺乏应有的识别性和感召力,各项资源难以形成市场效应。

3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策略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是指对景区特色与个性塑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挖掘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或遗迹等各项文化资源的内涵,凝练出最具有特色和个性且区别于同地区其他景区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设计开发旅游产品,达到提升景区品牌形象,增强景区吸引力的目的。

3.1立足文化,凸显主题

文化不仅是确立旅游景区规划主题的引擎,更是形成有别于其他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灵魂。一个景区的主题要能很好反应其文化内涵,就必须对景区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各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整合提炼出核心主题文化,以此作为旅游景区规划的根本。同时,要求旅游景区的主题具有鲜明性的个性特点,体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游览中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景观序列设计

在空间布局时,围绕主题来规划旅游景区,划分景区的各大功能区,设计旅游景点,组织交通流线,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景观序列,达到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传承地域文化目的。

对于景观序列的规划,可以通过编撰故事情节隐喻主题,然后围绕情节展开各分景点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宁夏的沙坡头景区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大漠文化),编撰桂王城的故事来包装景区的主题;新疆的喀纳斯湖景区结合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撰湖怪的噱头来包装主题,吸引人游客。当然,编撰故事不可胡编乱造,是对景区的文化资源内涵更为深刻的梳理。在景点的设计上,可以通过直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来对主题进行文化包装。例如可以通过情景雕塑、主题标志、文字、图案等形式以直白的手法将景区所在地的历史事件、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主题再现出来;再如借助景区规划的场地材质、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形态以隐喻的手法来包装主题。最终,使游客在景区中体验到“由景入境,由境生情”的感受,获知景观所蕴涵的主题情感,满足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2)影视剧创意

通过挖掘景区所在地的民间故事传说、人文遗址或遗迹、英雄人物事迹等文化资源,创作影视剧来对外宣传景区旅游文化和品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例如由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即《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以绚丽的山水风景、民族民俗文化为创作核心,成功包装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宣传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西部影城,原本是地处宁夏银川西郊镇北堡荒野地带的一处城堡遗址,通过张贤亮的运作,使《红高粱》、《大话西游》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因此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影视剧的成功使其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宁强县青木川古镇,因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作为故事发生的原型地,带动了古镇旅游发展。

3.2合理安排,统一规划

整个旅游景区的主题要有统一性和逻辑性,景区与景点之间的大小主题要体现总与分的逻辑关系,即在大主题的统一下有细分主题,其主题内容与表达形式必须统一于大主题之内,且大小主题的文化特点都能体现整个旅游景区的风貌。其次,主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综合地考虑景区所在地范围以外的周边地区旅游的开况,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旅游产品定位,确立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主题文化。

对于旅游景区环境的构建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将每个分景点设计纳入到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中来,使构成景观的元素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这方面可以借鉴企业Ci理论,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

(1)Vi系统设计

Vi全称Visualidentity,即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对于旅游景区的Vi视觉识别系统规划,主要表现在景区的主题理念与视觉传达的协调性,即造型与材料的统一性、颜色的一致性、风格的一致性等。通过旅游景区的Vi设计,使旅游景区庞杂的系统具有更强的条理化、系统化和协调性,促使景区特色文化主题的形成,在视觉上各分景点的标识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小品、建筑以独特的造型、色彩等设计语言体现其性格与魅力,唤起人们对地域人文特色的记忆。此外,在手工艺品、服装、饰品、门票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包装上体现统一性,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2)标志设计

在景区Vi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标志设计。标志设计作为景区旅游形象的主要文化载体之一,是旅游景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形象化、视觉化、图案化概括,具有高识别性、传播快、识记性强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旅游景区标志,只有通过深层挖掘景区的各类文化资源,提炼出景区文化的核心(即主题),然后以解构、整合的手法创作简洁明了的视觉文化符号,同社会大众见面,达到宣传景区品牌的目的。

3.3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从游客的参与性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景区规划要以游客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了解游客的动机与爱好,在审美情趣和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将景区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发展为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多元化产品,使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人生体验和经历,并加深对景区主题文化的理解。

目前,对于旅游景区最成功且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策划节庆活动来实现游客的游憩参与性。因为节庆活动互动性、参与性较强,同时也是最好继承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是了解景区主题文化的窗口。根据景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可以设立具有特色的植物采摘节、观花节等;根据景区的文化资源,可以设立特色民俗文化节等。当然节庆活动的策划与设立不是盲目性的、毫无根据的标新立异,一定要有文化的渊源,在实际运作中禁忌过于重视节庆活动的营销价值作用,而忽视其内涵的发展,例如甘肃省西和县的巧娘娘节,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泼水节等。

结论

通过对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规划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性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现人文关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对外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景区的市场竞争力,达到传承和弘扬地域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地方特色文化与环境文脉得以延续。同时,在对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开发;注重对旅游产品的文化主题内涵不断地挖掘,以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永福.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2:85-86.

[2]徐晶.民族旅游文化包装创新[J].包装工程,2013(4):17-20.

[3]秦学颀.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J].经济地理,2002,22(1):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