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3:38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篇1

《决定》是指导我国新世纪初叶职业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决定》的颁布与实施,不仅对我国职业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必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当前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统一认识是当务之急,深化改革是重点,狠抓落实是关键。为做好《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领会精神,统一认识。

认真学习、宣传《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统一认识,是当前教育战线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深刻认识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伟大任务的需要;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是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既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部署,及时传达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广大干部、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决定》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并推动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负责人开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各省、地、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组织专题学习,各类职业学校新学期开学后要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集中学习。各地还可以举办专题学习班、研讨班,进行骨干培训。各地和学校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坚持紧密联系实际,把深入领会《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与分析本地区、本单位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改革发展的任务结合起来。要重视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决定》精神,在教育战线和全社会营造贯彻落实《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以深化改革为重点,真抓实干,把《决定》和会议精神落在实处。

《决定》对“”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多种渠道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事关职业教育全局性问题提出了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当地党委、政府提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建议,做好政府统筹职业教育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切实负起统筹管理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各地要及时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做出全面的动员和部署。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深化改革为重点,制定贯彻落实《决定》和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工作计划;要在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经贸、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沟通配合,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研究解决贯彻落实《决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基层解决落实《决定》中遇到的困难。要加强对贯彻落实《决定》工作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我部将在适当的时候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贯彻落实《决定》情况进行检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也要结合学校实际,及时研究贯彻意见和实施方案,努力提高学校工作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篇2

1,改革教育结构,促进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拨乱反正、百废待举的日子里,针对“”之后教育结构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严重脱节的状况,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摘要:“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他还指出摘要:“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计划,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非凡是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邓小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二十年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把改革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有关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指出要使高中阶段的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985年,中共中心作出《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摘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1991年,国务院作出《有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根据九十年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1993年,中共中心、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贯彻积极发展的方针,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1996年,我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正式颁布和实施。1997年,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摘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些方针、政策和法规,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氛围。

二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气,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等到高等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1997年,我国拥有职业初中1469所,在校生80.9万人,另外还有“三加一”、“初二分流”、初中引进职业教育因素等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和义务教育的普及有积极意义。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本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1997年,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17116所,在校生1089.4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3.6倍和8.6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7.6%提高到1997年的56.2%。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经济建设对各类初中级人才和劳动者的需要,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缓解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压力,对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高等职业教育的应运而生,是和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相适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采用和引进,在资金技术密集的行业及经济发达地区对生产第一线的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力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量培养把握较高技术技能、又有一定理论知识的高层次技术人才。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有了积极发展的势头。目前,全国已有职业技术学院27所,职业大学73所,高等技术专科学校3所,举办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班的中专学校14所。此外,还有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也正在进行高等职业教育试点。高等职业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加强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对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带动功能,而且成为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成功尝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符合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实际,职业教育发展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了强大的推动功能。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1980以来,仅中等职业教育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3086.5万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是解放后前30年同类毕业生总数的4.5倍。各种职业培训机构和学校实施培训累计数亿人次。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量大、面广、专业门类繁多,涉及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的各类专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经过短期职业培训的结业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就业于城乡的各行各业,明显地改变了各行业人才队伍的结构,从整体上提高了各行业劳动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以江苏省为例,从1989年到1994年,全省初、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结构比例由70摘要:27摘要:3提高到45摘要:50摘要:5。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职业学校毕业生发挥了科技示范和生产带头功能,提高了广大农民吸收运用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据国家统计局1989年抽样调查,农户人均收入和户主受教育情况的关系为摘要:文盲户442.84元,小学户542.96元,初中户616.3元,高中户639.85元,中等职业教育户740.9元,同1985年相比,人均收入增长率分别是45.6%、54.9%、56.1%、53.9%和68%。结果表明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户人均收入和增长率都最高。这说明了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功能。一些职业学校根据需要,举办乡镇及村级干部中专班,培养一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能带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很多职业学校毕业生走上了村长、乡长岗位,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和维护社会安宁团结的重要力量,这对于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有深远意义。在第二产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多为应用型、工艺型的人才,是生产第一线的管理者、组织者和生产技术骨干,在把科学技术变成社会财富中起着重要的功能。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职业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据国家旅游局分析,全国涉外饭近几年新增的第一线员工中80%以上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目前,中专学校三分之一和职业高中二分之一的专业设置是面向第三产业的,这为改变我国第三产业的落后局面、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起了积极的功能。

2,领导重视,政府统筹,充分调动各方面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关键在领导。邓小平同志是关怀和重视教育的典范。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几年前,我曾说过,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今天,我还是这个态度。领导者必须多干实事。”(他还指出摘要:“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象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基础相对薄弱,社会历史文化中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发展职业教育,更需要党和政府的关怀。各级党委、政府在逐步增强对发展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的同时,更是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河北、湖南和陕西等省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非凡是一把手重视抓职业教育工作,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还加强人大、政协对发展职业教育的监督功能。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大了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河北省于九十年代初在每个县建立一所综合性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成为全县培养中初级人才的基地、农科教结合的枢纽,并对全国骨干学校建设起到了促进功能。山东省在“八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支出达40多亿元。没有领导的重视和对职业教育功能熟悉的提高,这样的成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实现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职业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发展职业教育更需要、也更有条件动员社会各方面参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逐步由基本上为政府办学向全社会共同兴办的体制转变,依靠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各方面力量来办的体制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理顺领导管理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在职业教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在政府统筹管理下,包括政府办学在内的多元办学主体并存的办学体制和由教育部门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行业部门参和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实践证实,这样的办学和管理体制,有利于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密切联系,形成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办好职业教育的整体合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更新观念,提高质量。

3,投入增加,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办法。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育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阻碍了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对此深为忧虑,一再提出要增加教育投入。198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重,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新问题解决好。”(根据国际上的统计,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应当是同级普通教育生均经费的2.5倍。正因为这样,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新问题就会轻易发生,就会更加突出,也就更需要引起重视。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办学单位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从1983年起,中心财政和各级地方财政每年划拨一定额度的城乡职业教育补助经费;学校主管部门按照“两个逐步增长”的原则加强对办学经费的投入;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青岛市、宁波市和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等六个城市,向企业征收职业教育统筹经费;有的地方还利用外资、内资贷款、社会捐资、海外侨胞捐助,形成了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职业教育办学经费逐年增加。

在职业学校中,通过科学全面地评估,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集中必要的力量建设成水平较高的具有示范性的骨干学校,既可以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端正办学方向,提高教育质量,主动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也可以通过树立样板更好地宣传职业教育的成绩、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地位,使各级党政机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了解、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九十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对三类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的包括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三项内容的教育评估,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功能,成为一项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办法和机制。各地各部门在职业学校评估和重点学校建设中,克服困难,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经费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开展中专学校评估的三年期间,全国约增加投入30亿元,较明显地改善了办学条件。仅湖南省就增加投资2.8亿元,校园占地面积扩大了905亩,新建改建校舍87万平方米,添置教学设备价值3630万元。目前全国已经建设部级重点职业学校741所和省部级重点学校1964所,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具备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教育质量和显著的规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其他学校提供办学经验和各方面的指导帮助。全国已经形成了由一批起骨干和示范功能的职业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共同发展的局面。

4,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摘要:“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些指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和经济的重要结合部,有条件能够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培养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根本。为了实现这样的办学方向,职业教育不断深化办学体制、外部和内部管理制、招生和就业制度、体系结构和学制、专业设置、办学形式和教育途径等多方面的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按国家计划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经历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毕业后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发展到目前实行的招生并轨、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后通过劳动力市场自主就业,就是中专教育适应经济体制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需要的很好例证。农业职业教育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为农业、为农村、为农民服务的办学方向,在农科教结合、三教统筹和实施“燎原”、“丰收”、“星火”计划中发挥龙头功能。第二产业职业教育根据各行业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和经营方式转变的需要,拓宽专业服务面向,更新教学内容;第三产业职业教育,非凡是职业高中以第三产业各新兴职业和职业群为目标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一些地方和部门根据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上海市开展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10181工程,以适应上海逐步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江苏省通过“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等适应高新技术环境的新专业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实践证实,只有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实行按需施教,职业教育才会有特色,才会有活力,才会有吸引力。

加强教学基础工作和基本建设是保证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八十年代提出了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及示范性教学计划,在九十年代修订了中专专业目录,规范了培养目标和教育标准。地方和行业也在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订及教学管理规范化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也相应进行了改革。首先,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加强,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突出了职业道德教育。其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围绕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深化。第三,认真贯彻“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逐步实行两种证书制度。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和两种证书制度的实行,职业学校及时充实相关教学和考核内容,积极配合劳动部门和相关行业开展职业技能考核工作。据初步统计,1995年19个省的55.57万职业高中毕业生,有26.7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24.7万人取得了相应的证书,占参加鉴定人数的92%。目前,和国家公布的职业资格标准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学生大部分都参加了职业技能考核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实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我们必须认真探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职业教育教学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这是由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质量要求决定的。落实这一原则,首先在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设符合教学要求的实习基地,切实加强实验、实习、职业技能练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次,和建立新型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相适应,增强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和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积极聘请相关经济界、产业界专家参加校董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咨询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工作中的重要功能,积极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员参和教育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在落实“三个面向”的方针中,还注重积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如德国“双元制”、加拿大的以能力为本位的“CBe-DaCUm”模式、世界劳工组织倡导的就业培训模块“m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小企业创业技能课程”和国际上广泛兴起的商业贸易模拟公司等。目前,已有机械、化工、电力、建筑、农业、铁路、石油、卫生、商业和轻工等行业,青岛、苏州、无锡、常州、芜湖、沈阳、荆沙市等地方的数百所学校和一大批企业先后开展了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实验,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已有经验,探索并创造出一些适应实际需要的新思路、新模式。

5,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要从根本上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指导思想,就必须进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摘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包括全民和集体经济)为主体,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混合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内容,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同时,努力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托管、委托经营等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种所有制结构具有的多元性和灵活性,要求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也应该具有多元性和灵活性,举办职业教育不必要也不可能象在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基本由国家独揽天下。通过进行国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点,可以探索国有职业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江西省在部分职业高中试行“国有民办”,有的地方还试办股份制职业学校。国有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实行统筹规划,调整布局结构,打破条块分割,提高办学规模效益。青岛市把原来属于不同部门的5所中专学校合并为一所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市预备到2000年把目前的302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整为250所,大连市拟把城区的中等职业学校由110所调整到80所。凡是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办学体制改革,都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和此同时,近几年来,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有了一定发展,各地涌现出一批水平较高、声誉较好的民办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职业教育反映和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实现职业教育和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整合和良性互动。发挥地方政府的统筹功能和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责任,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地方政府逐步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和沟通各方面的联系,制度化地筹集职业教育经费,并通过提供招生和就业信息、运用经济杠杆配置教育资源等机制,有效地把促进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落到实处。各部门和行业组织在依法举办或和其它方面联合举办职业学校的同时,具有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进行组织协调、业务指导和检查评估的权利和责任。各部门和行业组织对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最为了解、最有体验,让他们在劳动力需求、劳动力规格、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标准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在市场经济中,职业教育只有面向市场、走进市场、适应市场、运用市场机制,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职业学校逐步可以象市场经济中的企业那样,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护。过去那种完全由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地对职业学校的行政管理体制无法使学校快速灵活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职业学校建立起校董会或校务委员会,实行校长负责制,使学校具有法人地位,是扩大学校办学自的有效办法之一。实践证实,学校自的扩大对于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有重要的积极功能。

在办学效益方面,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受到办学和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的影响,造成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小”而“全”、专业设置重复、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相当分散等弊端,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效益的提高相当困难。邓小平同志指出摘要:“科教投资的使用要改进,这也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摘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合理规划教育事业的规模,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避免结构性浪费。”对于职业教育来说,不同类型的院校,包括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成人高校等教育资源的融通和联合,使一所学校同时实施多类型培养目标,发挥多功能功能,能丰富职业教育内涵,更新职业教育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几年来这项改革已经有了一些实践基础,例如原电力部在几年前把中专和技工两种类型的学校合并成新型的职业技术学校,攀枝花钢铁公司把所属的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以及电大、职工大学和职业培训机构合并成职业教育中心,为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6,实行依法治教,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

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在党中心、全国人大和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继《义务教育法》、《教育法》等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之后,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5月15日正式颁布并于同年9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从此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新阶段。《职业教育法》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针,以我国《宪法》和《教育法》、《劳动法》为基本依据,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功能、体系结构、方针原则、办学职责、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等都做出了原则规范。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对有效地、普遍地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和新问题具有公开性、严厉性和强制性。认真贯彻落实职教法,大力推进依法治教,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职教法为各地制定职业教育配套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据统计,职教法颁布实施以来,辽宁、吉林、北京、山西、河南五个省市已出台了职教法的地方配套法规,还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先后制定了贯彻落实职教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各方面的职责,使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其次,职教法的实施,能落实行业、企业在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权利,制度化地建立企业提供、参和管理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第三,在实施职教法中,建立和强化法律监督制度,加强各级人大对政府执法的监督,加强上级对下级政府的检查,加强有关教育部门对各类职业教育活动的检查和督促,逐步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第四,各级政府和教育战线带头落实职教法,切实在政府教育工作中形成依法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空气。职教法的贯彻落实,使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依法治教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改革

音乐课程是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艺术审美、陶冶学生情操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发展实际没有紧跟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发展步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此,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现状

第一,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在上职业学校前没有接受過正规的音乐教育,很多学生来自农村,来学校之前根本没见过钢琴。音乐课只是跟教师学唱过几首歌,乐理知识一片空白。

第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可以分为钢琴、视唱、声乐、乐理、合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几部分。可是因为中职学生在校只有两年或更短的时间,而且好多学校师资严重短缺,就出现了一个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音乐课程教学的情况,既不科学也不规范,教学效果更是可想而知。

第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为幼儿园或早教中心。尤其是幼儿园,对学生音乐教学中儿歌弹唱、识谱、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所以,学生在校只学习这么一点音乐教学中的皮毛,根本无法胜任幼儿园中的音乐课教学。

二、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改革方向

1.有的放矢的教学模式

学生入学之初,根据面试及个人意愿可分为美术方向或音乐方向的特长班。进入音乐特长班的学生,应该具备的第一点素质就是唱歌不能跑调。音乐特长班的课程可与普通学前教育班略有不同,适当增加音乐课及学生课下练琴的时间,而且在音乐教学中课程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有钢琴特长的学生课下更多地去练习钢琴、有声乐特长的学生课下更多地去练习声乐,教师有的放矢地教学,学生学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

2.实行教考分离,锻炼学生的胆量

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阶段,一般情况就是一名音乐教师从入学之初一直把这个班带到毕业。开始面对教师上课的时候还会有些紧张,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和教师越来越熟悉。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让学生单独在舞台上进行考试,现场抽题——弹琴、唱歌,所有音乐组的教师现场打分,真正实现教考分离。第一学期,学生们可能不适应,会特别紧张,但几个学期下来学生的胆量一定会越练越大。

3.分组教学,事半功倍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每个班的学生都会达到40~50人,班容量很大,这就增加了教师开展音乐教学的难度。音乐教学不同于语文、英语等大班课的教学,更适合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教师指定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当这一小组的组长,指导监督小组成员练习钢琴或声乐,并把小组成员练习情况反映给教师,小组成员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学习,优势互补。教师也可以根据组长反映的情况,合理安排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4.适当加入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属于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舞蹈动作、肢体语言等多项综合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对此,在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中可采用游戏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即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合其他学科如美术,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小结

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希望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能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提供服务。

  作者:曹棕楠等(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2003(6).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篇4

【关键词】职业发展能力;会计教育;改革

现阶段,我国社会市场竞争激烈,学生拥有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有助于今后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为此,会计教育需要革新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现代企业会计需求。鉴于此,本文对“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会计教育改革”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1.基于职业发展能力,革新教育理念

在会计教育中,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推动会计教育的创新,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现阶段的企业会计人员需要专业的会计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操作技术,还需要具有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诸如国际语言交流能力、企业发展趋势把握能力以及经济问题处理能力等。为此,当前的会计教育需要革新教学理念,不仅仅传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还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因此,今后的会计教育教学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促使教学内容符合企业会计发展需求,同时加强实践教学[1]。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会计职业教育需要对信息化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原因在于信息化建设是企业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总而言之,为使会计教育的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就需要革新教学理念。

2.基于职业发展能力,调整教育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现阶段的企业会计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诸如良好的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财务预算与管理能力以及较高的职业道德。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人员还需要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为此,现阶段的会计教育基于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开展教学活动,就需要对教育培养目标加以调整。由于会计职业的特殊性,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应该注重技术技能性人才培养,重视个人的智力开发,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如此一来,才能使得会计教育培养的人才满足现代企业会计需求。

3.基于职业发展能力,创新会计教育培养模式

在会计教育过程中,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一种形式,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诸如培养目标、教学设计以及培养过程等。在以往的培养模式中,只是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技能方面的培养,导致培养的人才,只能够进行纸上谈兵,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教育虽然重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远远没有达到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要求。为此,会计教育需要基于职业发展能力,创新会计教育培养模式,现阶段,国家提倡校企合作,使得会计人才培养具有了较多的途径[2]。为此会计教育需要对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课堂中不断充实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方面的能力,通过在企业会计岗位的锻炼,使得会计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良好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实践能力。如此一来,会计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职业发展的人才。

4.基于职业发展能力,创新会计教育教学手段

为培养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会计人才,就需要会计教育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往的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只有不断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发展需求。对于实践教学方式具有多种,诸如案例情景教学法、团队合作教学法以及自主探究学习法等,使得学生能够拥有符合自己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3]。例如,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就能通过多媒体展示会计教育理论知识,使得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学生可以自行利用计算机进行拓展知识视野,有效掌握会计其他相关方面的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会计教育就需要对现代企业会计需求加以分析,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深化改革,诸如革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目标以及创新教学手段等,从而培养出具有职业发展能力的会计人才,满足现代企业会计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新玲,金晶.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财会通讯,2015,13:51-53.

[2]汤长胜,庄胡蝶.基于职业发展能力的会计教育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5:131-132.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篇5

为了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16号)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辽政发〔*〕40号),深入实施科教强市战略,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培养输送人才,市政府决定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并提出如下要求:

一、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一)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各地区、各部门要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认清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措施,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二)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突破口,以提高劳动者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为重点,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大*”建设服务,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要求,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今后5年,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是:

——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人数稳定在3万人以上,在校生人数保持在9万人以上。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比例大体相当。要重点建设30所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其中10所达到部级重点学校标准,涉农各区市县均建成1所达到部级重点学校标准的职教中心。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全市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要达到5万人左右。加快发展*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特点,依托现有职业学校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it产业和装备制造等行业紧缺人才。全市各区市县都要争取创办1所综合性的社区学院。

——加快专业建设和两个基地建设。结合*实际,做精长线专业、做优传统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做大新兴专业,优先发展面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航运、造船、服装、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生物工程、商贸流通、水产品加工、城建等行业的专业。在中职学校中建成40个省级以上示范专业。在高职院校中建成10个品牌专业。建成一批具有区域特色,与我市主导产业相适应,依托行业、企业的职教人才培养基地和共享性职教实训基地。

——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每年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80万人次,培训城镇在职职工和下岗失业人员40万人次,95%以上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绿色证书”。职业学校毕业生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5%以上,全市各行业、企业全面实现持职业资格证书上岗。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每5年进行一次知识更新,每年培训率达到20%。全市产业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达到15%以上。

二、推进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一)围绕将*市建成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和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船舶工业基地的目标,结合我市的产业布局规划,将现有的140所中等职业学校调整到100所左右。依托部分办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职业院校建设10个左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和共享性实训基地。

(二)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市政府领导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教育、劳动保障、计划、财政、人事、经贸、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市政府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的重大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并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组织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各区市县政府也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

(三)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制定优惠政策,调动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坚持各级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市政府将集中力量办好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机构。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指导并支持行业、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涉农各区市县要以职教中心和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统筹安排本地区各类职业培训,努力办好农村乡镇职业技术学校,充分发挥职教中心和就业训练中心对乡村职业技术学校的辐射作用,为农业、农村、农民做好服务。

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行业职业教育的协调指导,继续办好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企业要依法举办职业教育,要根据实际需要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强化自主培训功能,加强对职工和准备录用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特别要加大对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训,形成职工在岗和轮岗培训制度,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行业、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式教育培训,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也可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

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经过批准开办的民办职业学校,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民办职业学校师生享有与公办职业学校师生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可以采取出租闲置的国有、集体资产等措施,对民办职业学校予以扶持。鼓励公办学校引进民办机制,可以采取独资、股份、联办、合作等办学形式。逐步加大民办职业学校规模,提高其比例。对举办民办教育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国(境)外组织和个人与我市职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外职业教育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鼓励职业学校拓展毕业生海外就业市场和留学深造渠道。引进国际知名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认证教育。

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对社区内各类人群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和职业培训。要认真抓好部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甘井子区的试点工作,努力争创部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市各区市县都要创建一所社区教育学院,并以此为龙头,在全市开展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等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活动,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三、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和钻研、务实、创新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我市产业布局规划,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我市支柱产业的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切合我市职业教育教学实际的地方教材。改革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实行分层次教学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鼓励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与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开发职业教育资源库和多媒体教育软件,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建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安排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高校、国外进行专业实践和考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推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和竞争机制。

四、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

(一)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用人单位招收、录用职工,凡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学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优先录用取得职业学校相应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并将此做为行业、企业各种评估的重要依据。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也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管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收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就业的要限期纠正并给予处罚。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对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接受职业学历教育,毕业后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我市农村学生,落户时可以转为城镇户口。

(二)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学校学历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应充分体现相关职业资格的要求。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含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的考核。省级示范以上的职业学校开设的主体专业和其他学校开设的省级以上示范专业,经劳动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可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经人事、教育行政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认定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可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并免试部分科目。劳动保障、人事或相关部门要统筹规划,注意发挥和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

(三)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职业学校要把职业指导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下大力气,扎实抓好。职业学校要设立实习就业指导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小城镇、农村就业或自主创业。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和便利条件,支持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协助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国(境)外就业。

五、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市职业教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职教工作政府报告制,各区市县政府每年要向市政府报告年度职业教育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提高措施。各区市县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列入领导任期目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督导检查。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逐年增长,确保公办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监督民办职业学校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我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20%,实行专款专用。从*年起,市本级要将教育基本建设专项经费增量中的20%、教育经费增量中的20%,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高、中等职业教育骨干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实训基地、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项目建设。农业经费增量中的10%、存量的5%可用于农村职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科技经费增量的10%、存量的20%可用于职业教育中的科技攻关等项目支出。建立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援助机制。从*年起,市、县政府分别设立扶贫助学专项资金,对农村和家庭经济困难并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紧缺人才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学生予以资助。

(三)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的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包括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严禁挪作他用。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都应按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技术培训。对不按规定实施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收取其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篇6

【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164-01

在当今社会仅有一技之长而不能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也终将会被社会淘汰。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满足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人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的需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带动经济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既为职业教育回归就业本位提供了一个良好机遇,也不可避免地使有关职业教育的观念、政策、投入及自身改革方面问题凸显。

一转变对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低端”的看法

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都是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性人才,这些人才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每个家庭的切身利益,职业教育本应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然而,中国职业教育百余年的发生、发展过程,却一直在两种环境因素中艰难而曲折地挣扎。在经济因素方面,工业化对批量劳动力的需求,改变了千百年来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技能,通过师徒或父子传授的方式,使以专事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日益显示出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因素方面,长期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却使鄙薄劳动、轻视实践、排斥大众的观念盛行,并积淀为传统文化,又阻碍了面向大众且崇尚实用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而面向人人、培养人人成才,恰恰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使命。

正是传统的重虚(理论)轻实、重学轻术、热衷于坐而论道的文化陋习在教育领域的强力渗透,使当今的市场调节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失灵:一方面,媒体不断发出“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信息;另一方面,家长、学生却无动于衷地挤在“小学到研究生”这条求学路上。

在许多家长心目中,孩子只有走所谓正统的高中――大学路线,才可能成为学业和将来踏入社会的“成功者”,才可以做“管理者”和“白领”,而选择上职业学校不过是中考、高考被淘汰后的一种无奈。一些职业学校的学习气氛总是较差,因为学生们摆脱不了作为“失败者”的灰色心情。而在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德国,则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当作平行、平等的体系,只是个人发展的不同选择而已。因此,我们的观念一定要转变。

亘谷科技,25岁的Ceo郑俊雅,2003年进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主修外语,结果几年的摸爬滚打,于2009年年底,正式成立广州市亘谷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受国际同行刮目并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利润和竞争实力的“智能蓝领”,都是职业教育出身。这类成功的事例一再证明,一个年轻人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就是创造发明的“淘汰者”,当技术工人一样有灿烂的前途,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作绝不低人一等。

二回归突出能力培养的教育轨道

在职校层面,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或一味抱怨社会鄙薄职业教育,解决不了发展的整体问题,还必须坚持自身办学以就业为导向,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鼓励发展民办学校。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深化改革职业教育让教育与人才需求相融合,包括设立校企合作机制,以企业、机构与学校联合自主招生方式,做“菜单式”培养计划,实施订单化、标准化、实用化培养,将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人才需求之中。

第二,要以国际视野对国内外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趋势做深入调研,同时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制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比例,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以此来定向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形成职业教育与就业协同发展,避免学非所用造成职业教育与就业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称。

在基本上实行登记入学的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在这个基础上,应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这些现状,国家要制定相对应的政策,老师要因材施教,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应现有的固有模式,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要适时的创新。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才能有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无论是国家的、学校的,还是教师的观念,都会影响我国职业教育的命运。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篇7

一、坚持政府统筹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职业教育将从计划体制下的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职业教育放松调控而单由市场调节。为此,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整个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将政府统筹与市场驱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而又切实可行的规划和政策导向,实现对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有效调控。

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重点,应当是大力扩展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稳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开展非学历职业培训。首先,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其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仍应稳步扩展,同时在发达地区适度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新的通道。第三,积极扩大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资源面向社会开展非学历职业培训的规模,在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在职职工岗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及其功能作用。

二、明确就业教育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我国职业教育要在扩大招生的情况下,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实施就业教育,在扩大“进口”的同时抓好“出口”。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向就业能力本位的转变,明确推行适应就业教育要求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其次,在运行机制上,更加注重用户需求与市场驱动,注重发挥行业企业的导向作用。第三,在投资体制上,通过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体制,吸引更多的个人、社会团体和企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三、加快推行弹性学制,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是采用三年至四年全日制的固定学制。这种学制适应了以学历为特征的职业学校教育需要,也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中阶段学历教育要求。但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劳动力流动加快,职业的稳定性减弱,更多的劳动者需要不断接受职业教育,尤其是短期职业培训,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学制模式,加快推行以学分制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改革。

四、坚持规模、质量、效益与结构的协同发展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篇8

一、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加快建设专业性、权威性的行业组织引导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是跨界教育,需跳出教育系统内部来研究职业教育。国外的经验反复证明,要办好职业教育,只有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才能正确引导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当前,四川正经历“新常态”的经济转型期,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急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因此,对四川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行业组织建设必须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这是因为:一是教育系统只能起到教学的作用,无法全面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必须建设一批专业性、权威性的行业组织,集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各级学校为一体,才能引导行业发展,指导职业学校培养人才。二是,目前,我们所谓的校企合作,并无相关制度保障,真实情况是学校校长变身为社会活动家,通过个人关系,与少数企业合作,其局限性在于校企合作的稳定性不够,对整个行业发展情况不了解,我们希望通过建设强大的行业组织,使得校企合作制度化,让学校校长回归教育本身。东部经济强省的职业教育正在有计划地抢夺省外生源,其根本目的是争夺劳动力,我们只有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才能稳住我们的人力资源,为四川今后的经济发展保证充足的劳动技能大军。

二、发挥职业教育自身有利因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我省行业组织未做大做强之前,教育部门主导下的职业教育也要发挥现有一切有利因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杜绝以行政命令代替教育规律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规律可循,不按科学规律办事,教育将不能完成其价值和使命。目前,教育系统的公务员既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其专业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所以选拔教育系统的公务员应以学校30-35岁,具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作为来源的主体。

(二)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

大力扶持包括省属行业中职学校在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教育与省内各行业主管厅局的合作,助力职业教育发展。

(三)合理规划,调整职业教育布局

调整学校布局,重点加强产业集中区、劳动力集中区的职业学校建设。对薄弱学校引导、扶持转入社区教育,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四)打造优质职教教学团队,区域实训中心

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极不规范,教学内容不科学,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我们建议集全省之力,充分利用现有各种优质教学资源,依据统一的教学标准,整合教学资源,变个人、学校教学为全省相同专业集体教学,保证各学校教学质量基本一致;建设行业指导,服务区域内所有学校的分专业实训基(场)地,培训各级在校学生和企业继续教育员工,解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问题。

(五)认真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促进高职向

高技能教学转变我省高职院校多数是从中职学校升格而来,升格后,很多学校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没有明显改变和提升,“技能不高、理论来凑”现象普遍。我们认为,高职的专业技能要求应更高,要避免与中职技能要求重复。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可以取消中职学校,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在高职学习即可。我们认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最佳年龄应在十七八岁,这个时候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强,理解能力最强。学技能要和足球运动一样,从娃娃抓起,要从小培养动手能力,缩短技能人才培养周期。

(六)加大内涵建设的投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

目前,我省职业学校的硬件建设比以往有较大改善。十三五以后,在继续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应将学校的内涵发展摆在整个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推动内涵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要规范,其次是加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监测、信息化教学运用等方面的投入。只有切实抓好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才能解决社会、学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疑虑。

(七)合理确定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我们认为培养能使用和制造现代化软硬件工具的劳动者应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重要的教学目标。通过职业教育,不再出现普通大学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就业困难,家长抱怨“人财两空”的局面。(八)建立教师培训和教师自我成长的激励机制教师培训应以短期、实用培训为主,针对教学,缺什么补什么。引导教师自我成长,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

三、加大宣传力度和舆论引导,形成社会共识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篇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改变了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结合。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能否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形势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是改革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更新观念;校企结合

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者就业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的职教工作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职业教育受传统观念“歧视”。

受两千多年封建教育思想的束缚,社会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理念仍根深蒂固。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甚至一部分领导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

很多学校没有纳入财政预算,培养一名中、高级技工要大量的资金,而缺乏资金来源,职业技术学校运作起来往往力不从心,很多公办职业技术学校人头经费都无法保障,学校主要靠自酬资金“生存”,而非公办校更是如此。

(三)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双师型"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职业学校在实际上仅仅是将聘任兼职教师作为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的一种补充,这有悖于高等职业教育聘请兼职教师的初衷。由于先天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都处于弱势[1],与社会上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职业教育中理论不能有效的联系实际。

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2],这就要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要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反观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数学校依然还沿袭以前的模式,没有考虑社会需求。许多职校学生的技能训练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上。

(五)没有为职业教育“量身制作”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太慢,且许多内容早已过时。而且各职业院校在制订大纲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可以参考,而只是一味的仿效普教大纲或凭主观想法随意制订。这些都制约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因此,尽快发行适合职业教育的专门教材和教学大纲尤为重要。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而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非常有希望、有前途的部分。目前,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总的看还不够。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应当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发展职业教育:

(一)更新陈旧观念。

一方面,抛弃“读职校不如人的观念”。很多人认为读职校没有出路,其实不然。在国际上,以德国为例:德国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当作自身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操作上,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严格把住“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这一关,青年们不经过正规职业培训,不准进入职业生涯。据统计,德国只有约30%的青年选择上大学,约70%的年轻人则选择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这么多的人选择进行职业教育与德国人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在德国人们普遍重视技能、尊重技工;从经济角度来看,实惠也很多。从就业形势来看,受过职业培训的青年找工作相对容易。更重要的是,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不是一辈子当工人,他们有很多晋升的机会。可以说,德国整个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重点的结构体系。可见职业教育之路是可行的,快速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来说是重中之重。

另外,也要增强“三种意识”。一是增强生存意识。职业学校面对危机和挑战,既要正视危机,又要抓住机遇,在职业教育范围内进行创新。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决定它必须要按市场规律运作,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只有不断重塑自己,才能有新的辉煌。二是增强前沿意识。要适应市场需求,预见市场需求,还要创造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必须站在市场前沿;专业技能和专业设施必须要站在行业前沿。三是增强品牌意识。品牌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要重视在管理领域和教学领域的创新,就要特别重视在管理和教学领域的借鉴。要借鉴企业的经验,兄弟学校的经验,兄弟省市的经验以及国外的经验,从中受到启示,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

(二)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均对“科教兴国,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3]进行了科学论述,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投入和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职业教育做出了新的规划与部署。最近,财政部与教育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每年都有所增长,从而使职业教育得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可见政府投资对于职业学校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从课程内容设置说:首先,出版适合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大幅度削减文化课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育内容,以“够用、实用、能用”为原则,不要搞那些流于形式的不切实际的统考、会考、抽考,人为地将职业教育普教化。其次,允许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能根据学生的现状、专业的特点、学校的校情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再次,学校要切实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要做到技能训练课堂化,集中训练经常化。大幅度削减理论教学时间,增加技能训练的时间,力求做到技能训练和企业生产相结合。最后,在校期间落实学生考取技能资格证书事宜,做到技能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挂钩,以此来制约学生,给其压力,从而使其更行之有效的学习专业知识。

从师资建设角度说:应通过加快职教师资基地建设、建立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人才流动和与企业的人才沟通交流制度等,解决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是由教师决定,历来各国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比如:在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比一般中小学教师证书要求更高;在日本,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先到企业去工作,接下来还有很多短训项目;在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而在丹麦,职业学校的教师都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可见,“双师型”教师数量的多少,水平的高低,是职业院校兴衰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国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来更好的进行师资建设。比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师资调配上予以适当倾斜,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水平不高;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职业教育任教,并注重名师的培养,通过名师带动创建名校,培养名生。

(四)走“校企结合”之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注意把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就业准入以及解决就业问题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成不成功,取决于用人单位是否认可。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培养,那么在培养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来培养。“校企结合”宣扬了一种将职业实践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的整体的职业教育观,既重视满足企业需求的功能性,又重视满足个性需求的人本性。

德国“校企结合”的成功模式就是最好的证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举世闻名[4],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或校企结合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即他具有了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工,在学校是学生,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企业和学校。按照《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德国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均参与职业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分别承担。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的典范。课程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学生在职业学校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实操训练等一般在企业开设。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各企业根据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由各州制定。它的任务是在服从企业培训的前提下,实施普通和专业教育,深化企业培训中的专业理论。在制定课程计划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统筹双方互动办学的有利因素,双方充分考虑了企业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课程内容既有职业技能的具体内容,又有符合企业岗位的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同步,从而建立起由“专业技术课”和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的“岗位实训课”组成的主干课程体系。在德国在大企业里,一般都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如果是小型企业,受训者可在生产车间培训。学生第一年是内容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后两年是专业训练。每周1~2天的理论学习在职业学校进行,另外3~4天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因此,学生大部分时间的学习是在生产现场进行的,在现场接受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是以生产的方式进行培训,既减少了费用,又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在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企业参与办学,企业利用现成的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企业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生产及竞争能力。企业的教学内容与学校的教学内容形成合理的分工、协调和互动,避免了时间和内容上的重复,使学生的学习得到优化。可见,职业教育走“校企结合”之路是必然趋势。

本人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经历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必将更加规范,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办出特色,办出优势,更直接、更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洪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徐国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启迪[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了充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入研究,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创新突破,北京市针对职业教育应该重视以下4个方面。

1深刻认识职业教育迎接新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得以改善,社会认知度逐年上升,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职业教育也极为重视。职业教育既具有职业性,还具有高等教育性,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动手的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向导的教育[1]。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顺应人口和经济的变化,推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二是职业教育有助于满足产业升级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生产率,改善民生问题[2]。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多重的挑战,如从业人员多面性的挑战、功利的社会需求和教育的挑战、封闭的校园与开放的社会需求的挑战,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之间的挑战等。面对挑战,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提高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强化教学研究和学术研究,面对挑战,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需求。

2了解和熟悉京郊发展形势有的放矢地做好人才培养

北京由2个市城区、4个近郊区、10个远郊区组成,郊区占北京市总面积的93%以上,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格局基本形成,呈现着集体搭台、农民唱戏、城里人休闲的良好态势,京郊在整个北京市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3]。京郊发展现状和需求,以及北京功能的定位,是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确定的指挥棒,为职业院校办学宗旨的建立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为适应京郊农业产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应该秉承“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服务‘三农’”的培养目标,秉着“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现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办学和不断创新”的办学理念,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社会服务人才。

3拓展科研和社会服务更好为“三农”服务

北京市的农业职业教育有三大主体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评价高职院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开展专业建设的基础,是促进专业发展的保证。科研有助于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师团队精神培养,有助于造就教师的成就感。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基于教育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通过让教师参观教师挂职基地,了解农民、企业所需,让教师明确人才的培养应朝着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努力让自己成为不但是教书育人的表率,而且是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表率[4]。

4紧跟时展努力成就“双师型”职教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