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5:03

医药市场规划篇1

那么,2006年呢?我国医药行业与医药企业则是在经历了“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的期盼、僵局之秋困惑以后,也开始了变局之际的思考。

开局之期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医药行业也开始了对应的“十一五”规划。国家发改委在《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已明确规划出了未来五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任务: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处方的制度,加快医药分家的进度;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其实,在此之前,国家科技部、药监局、卫生部、社保部等与医药卫生关联部委纷纷推出了一些产业新政:

从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启动;从第十九次降价到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从卫生部“医院药品招标制度研讨会”的召开到《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出炉;从中央及国务院两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到《刑法修正案草案》将医药商业贿赂行为列入惩治之列;从医保扩容、注册井喷带来低水平的恶性竞争,到《药品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的通知》等“一药多名”治理政策出台以及委托加工适度放开、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修改;从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多处涉及医药产业,到《中药国际化发展战略》和《中医药发展纲要》对民族医药产业做出的战略规划;从政府解禁网上药品交易鼓励开展网上B2B贸易,海虹等医药商业试水B2B模式,到医药分销行业集中度逐渐加强……医药新政为开局之年拉开了序幕;新的产业规划、政策和动向,闪烁着新的亮点,带来挑战,更带来了机遇。

从此,医药行业优势资源向大型强势企业进一步集中;以农村市场和城市社区为主战场的低端市场潜力更进一步释放;医药营销由潜规则转向显规则营销环境进一步肃清;医药工商企业的业务交往和战略合作关系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于是,已进入微利时代的广大医药企业,期盼着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广的销售市场。

僵局之惑

然而,开局之年却相继发生了“齐二药”、“阜阳特大假药案”、“鱼腥草”、“欣弗”等几大事件,这不仅是我国众多医药企业的迷惑,同样是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的迷惑。它似乎从医疗改革、药品监管、市场流通等视角暴露了我国医药行业的不成熟。为了打破开局之年的僵局,国家相关部委又采取了鼓励各地探索社区医院与大医院“双向转诊”、修改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限制仿制引导创新、规范药品包装、实行Gmp飞行检查、成立反商业贿赂专门机构、挂网招标等举措和行动,引导市场向有序、向规则过度。

从此,我国医药企业的生存环境将变得更加严峻,因为国家的监管力度加强、改革步伐加快;新的药品评价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将发挥重要作用;药品的注册、生产、流通将受到更加严格的管控;仿制药受限、包装规范、伪劣药品和假药的流通渠道将会得到根本遏制。同时,我国的医药市场也开始从“潜规则”转向“显规则”、从“无序”转向“有序”。伴随而来的,同样有医药企业营销模式的全新转型。

变局之思

未来五年的医药市场,既是增速最快的市场,同样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将全面重建厂家、经销商、医院、药店、消费者、监管部门乃至媒体之间的全新商业生态系统。如何才能颠覆传统,经营未来,适应新的商业规则新的市场秩序,迎接中国医药产业20年来最大变革带来的挑战?是调整经营战略,还是创新营销手段?是坚守传统医药产品线阵地,还是向保健品、化妆品等边缘产业突围?是巩固医院药店等老战线,还是寻求第三终端市场蓝海?是要自建队伍深度分销,还是招商大包整合社会网络资源?游离于厂商之间的百万个代何去何从?此外,宏观的反商业贿赂重点将导向何处?Gmp再度评审淘汰大潮如何应对?医疗体制改革路在何方?仿改与创新谁是英雄?此乃药企变局之际的诸多思考。

医药市场规划篇2

【采访背景】: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制定了未来5~10年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发展规划》,对未来5~10年蒙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6项主要工作任务:加大投入促进发展;合理配置蒙医药资源;加强蒙医医疗机构建设;推进蒙医药科技进步;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蒙医药人才;推动蒙药研究与蒙药产业的结合,同时《规划》还特别从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机制保障5个方面制定了详细措施。

以“崛起内蒙古振兴蒙医药”为主题,从弘扬蒙药文化,挖掘蒙药资源,规范蒙药市场,加强蒙药科研,打造蒙药品牌,振兴蒙医药及促进医疗体制创新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充分挖掘、展现、传播蒙药具有与藏药、苗药媲美的价值与魅力,内蒙古必须而且已经把蒙医蒙药的发展纳入重要产业来抓,蒙药的崛起势不可挡。

“崛起内蒙古振兴蒙医药”大型论坛,由“内蒙古新闻网”与“自治区60周年大庆办”主办,拟邀请国内知名医药界专家集中论证蒙药功效、蒙药文化、蒙药科研、蒙药发展潜力。通过论坛集思广益,孵化出符合时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新型蒙药药系和蒙药标准。研发并集中打造几项能走出去、叫得响的、具有高度影响力的蒙药标志性品牌。拉动和培养一批药材乡、药材县、药材市的建设,为内蒙古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做贡献。

“崛起内蒙古 振兴蒙医药”大型产业发展论坛预计8月18日——19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举办。

【内蒙古新闻网】: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记者采访

1、有关振兴蒙医药:

【内蒙古新闻网】:在您看来,“蒙药”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推向全国?

【韩耀国】:首先地方政府应加大对蒙医药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蒙药的知名度和可信度,这是最主要的,其次是借势蒙交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年2次大规模的呼市药交会有数十万医药商家、经销商云集呼市,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利用起来;还有就是通过蒙药龙头企业的带动,比如现在内蒙有名的奥特奇蒙药,通过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带动其他蒙药企业的快速发展;另外也可以借召开各种会议来提升蒙药的行业知名度,如召开关于蒙药发展的营销论坛等;还有一个最好的渠道就是可以借势蒙派营销军团提升蒙药知名度,目前在垄断中国医药保健品营销行业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权威的蒙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这些资源都可以利用起来,借他们在行业的知名度,对他们进行专访、奖励、炒作等,同样可以提升蒙药的知名度。

【内蒙古新闻网】:在推广上,“蒙药”和“藏药”比输在了哪?

【韩耀国】:首先是地方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到位;比如青海的藏药,青海省已把藏药定为优势产业来发展,“十五”期间产值要达到30个亿,目前藏药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和产业规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仅是体现在口头上,而主要是行动上,由政府出面,召开招商引资大会、定期召开新闻会、带领藏药知名企业出国考察、重点扶持藏药龙头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等,借各种机会扩大藏药的宣传力度,但是我们的蒙药呢,这几点我觉得做得不够到位,说了得做,行动是唯一的标准。

第二呢,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藏药目前已形成完整的生产体系和产业规模,成为青海和西藏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而我们的蒙药虽然很知名,历史也很悠久,但是目前仍不是我们内蒙古的支柱产业,没有形成产业化,仍是停留在过去一些中蒙医院、蒙医药生产厂、学校蒙医药系等,生产设备老化、科研力度跟不上、营销缺乏创新等,可喜的是,这两年一些民营企业加大蒙医药的整合力度,一批现代化的蒙药企业脱颖而出,对未来蒙药形成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看龙头企业;藏药的一批龙头企业极大地带动了藏药的快速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快速推动下,藏药逐渐形成了西藏和青海两地的支柱产业,如奇正藏药、晶珠藏药、藏药股份、金诃藏药、诺迪康药业、西藏藏药、金珠藏药等,而我们内蒙古的蒙药到现在都没有一家蒙药龙头企业,这是最大的差距;

第四、行业的自律和整体性不强;藏药有自己的行业自律和行业协会等,而且整体性比较强,对外宣传的基调比较统一,而且政府的主动性及与企业的互动性非常强,而我们内蒙古的蒙药由于缺乏政府的理性引导,对外是一盘散沙,缺乏整体性和互东性,各做各的,没有一个整体的形象。

【内蒙古新闻网】:蒙医药如何在推广上进行有效的整合?

【韩耀国】:第一:增强产品竞争力,实现蒙药生产和销售的现代化、科学化;这是蒙药发展的前提,蒙药实现现代化、科学化是将传统蒙药的特色和优势与现代科学生产技术及现代营销理念相结合,按照国际标准对蒙药进行研究、开发、生产、管理、营销,使产品达到国际主流市场的标准和要求,增强产品竞争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新药开发水平,制订蒙药发展的一系列标准、行业规范等,使蒙药向国际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第二:打造蒙药龙头企业,提升蒙药企业竞争力;面对民族医药的竞争加剧,蒙药企业散、乱、多、小的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的竞争,所以蒙药要想发展必须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实现优势互补,集约化生产,提高蒙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大型蒙药集团,加快企业上市步伐,通过上市快速融资,力争打造蒙药航母,进而带动其他蒙药企业的发展。

第三:树立知名蒙药品牌,拓展国内市场,开发国际市场;依靠蒙药企业已有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借蒙派营销人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加快营销网络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独特的疗效、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民族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树立蒙药的知名品牌。

第四:政府出面建立行业规范制度,强化对蒙药的引导和宣传;面对目前蒙药现状,由政府出面成立蒙药产业化领导小组,制定蒙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蒙药,定期举办各种关于蒙药的论坛、研讨会、交易会,利用蒙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在行业的知名度,对其进行专访、邀请参加会议等,加大媒体对蒙药的宣传力度,规范蒙药的价格体系、营销体系,使蒙药真正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第五:增强人才引进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应根据蒙药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蒙药学术带头人、高级生产管理人才、市场经营管理人才,加快体制改革,建立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性环境,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有关人员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培养国际性人才,通过多种渠道吸引资金,加大对蒙药产业的投入。

第六:特殊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对企业创新力度及蒙派优秀人才的鼓励、奖励力度;制定利于蒙药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政策,如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蒙药企业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对于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加大奖励力度,对于提升蒙药品牌知名度的蒙派营销专家、策划专家及其他具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加大奖励力度,对于行业突出的行业垄断产品政府进行政策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内蒙古新闻网】:您目前有没有进行过某种“蒙药”的策划?如果没有,是否有兴趣?

【韩耀国】:策划过,扎冲十三味丸,是一个治疗骨病的蒙药,效果非常好,而且当时全国卖得非常好,总经销也赚了数百万元,但是因为某种原因,产品只是赚了钱,而没有很好地做成一个知名品牌,这也许是目前许多蒙药面临的一个现状,产品做完了就没事了,不注重品牌的维护和提升,原因很简单,因为真正的产品生产厂家不会操作,全是委托经销商来运作,而经销商只是注重利润,品牌什么的他不管,赚了钱是硬道理。

如我们蒙虎营销策划机构,既有自己的策划公司,同时也有自己的营销公司,也在做全国产品的总,所以好多生产企业跟我们合作,现在我们营销公司就在做2个产品的全国总经销,招商非常好,所以对于蒙药,我们更感兴趣,不仅因为其是家乡药,最主要效果确实好,消费者也认,所以,如果有疗效独特的蒙药,都可以找我们蒙虎公司进行合作。

【内蒙古新闻网】:蒙派营销适合蒙医药推广吗?

【韩耀国】:我觉得完全可以,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蒙派营销的营销观念现在已发生了质的转变,已由过去的粗放式营销转向精细化营销,由过去的单纯追求利润转向提升品牌、注重服务;

第二:蒙派营销控制着国内医药零售终端65的销售终端;

第三:蒙派营销控制着全国各大媒体75%的医药保健品广告;

第四:国内65%热销全国的的医药保健品是蒙派营销人招商、策划后热销全国的;

这么好的、而且是现成的资源,为什么蒙医药就不能利用呢,也许有的人说,蒙派营销适合做短期行为的产品,如果是树立品牌的产品他们做不过来,但我不这样认为,事在人为,只要整体操控好,完全可以做成功。

2、有关您本人和“蒙虎团队”以及“蒙派营销”

【内蒙古新闻网】:您是内蒙古人吗?内蒙古哪里人?怎么评价您的记者生涯?您有记者情节吗?

【韩耀国】:我是地地道道的内蒙人,从事医药营销策划已有10多年了,我现在自己的公司在北京,家又定居在了美丽的秦皇岛,但是我也忘不掉自己的家乡内蒙古,每年8月份的呼市药交会我总会回到内蒙古与朋友们相聚,由于我是众多蒙派营销人中第一个将“蒙派营销”以书面形式(2005年轰动营销界《蒙派营销》一书作者)提上中国营销历程的营销策划人,所以业内又称我为蒙派营销策划第一人。

虽然现在从事了营销策划这一行,但是短暂的记者生涯是我这一生永远都无法忘记的,因为我一直非常喜欢记者这个职业,所以一毕业就去做了记者,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这也是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当然,如果没有那件事的发生,也不会有我的今天,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当时也许认为是坏的,但是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好的。

但是我现在的性格还是像做记者时那样,敢说敢做,始终保持“三实”,做人要诚实、为人要踏实、做事要务实,这是我的人生哲言。

【内蒙古新闻网】:抛开特殊原因,您认为“蒙派营销”是最“有效的”营销理论吗?

【韩耀国】:从某种角度来说,各种营销模式层出不群,但是谁又能说哪个最有效呢?所以每一个营销模式都有自己的利弊,而且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环境、营销模式也不同,就拿我们蒙派营销来说,在80——90年代末以及2000——2002年的时候确实是最有效的,效果是最好的,其他营销模式确实都不行。

所以说,在特定的时期和市场环境下,“蒙派营销”绝对是最有效的,“蒙派营销”最大的特点就是低成本营销,投入小、效果好,如在80—90年代末,蒙派营销人依靠一张报纸就能够成功,就能够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由于当时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广大老百姓对于医药保健品的消费意识处于一个朦胧的阶段,尤其是对于医药保健品广告的辨别分析能力较差,再加上国家地政对医药保健品市场的监管能力比较宽松,所以正好给蒙派营销钻了一个政策的空子,他们趁着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刚刚起步,纷纷组团挥师大江南北,迅速占领大中型市场,从而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因为当时的消费者不像现在非常理性,不管你怎么宣传,消费者都相信,所以效果就好。

但是现在就不行了,为什么,因为市场环境变了,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所以蒙派营销的效果就不如以前好了,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蒙派营销至今仍是引领中国医药保健品营销的主导模式和风向标。

【内蒙古新闻网】:不好意思,您敢于揭露医药广告黑幕,可是一些人却把“医药广告黑幕”与“蒙派营销”联系起来,您觉得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韩耀国】:这个话题首先得从中国的医药保健品发展历程说起,80年代初,一批内蒙人在国内率先销售医药保健品,他们就是中国医药保健品营销的先驱者,也是蒙派营销人的开山鼻祖,他们的这一举动不仅成就了中国的医药保健品行业,也造就了以后号称百万营销大军的蒙派军团,但是当时国家相关的行业制度却是一片空白,没有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来管理、监督蓬勃发展的医药保健品,所以市场出现了一些虚假广告、夸大宣传,所以说我国的医药保健品诞生的时候就是一个畸形儿,等90年代末,国家针对医药保健品市场相关的行业法规相继出台、监督力度逐渐加大,但是那个时候的中国的医药保健品市场已经成熟了。

所以说,在国外,人家是先有制度,后有市场,或者是同步进行,但是我国的医药保健品行业却是先有市场,后有制度,也就是说我国的医药保健品是在市场不成熟、不规范、政府没有较好制度约束的前提下实施市场化运作的,你想,在没有监督、管理、约束的、不规范的市场现状下,出现了所谓的虚假广告,产品的夸大宣传最终导致了目前的信任危机。

当然,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蒙派营销人的营销观念已发生了质的转变,已由过去的粗放式营销转向精细化营销,由过去的单纯追求利润转向提升品牌、注重服务,而且蒙派营销人至今仍是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于推动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的的迅猛发展,蒙派营销人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经过10多年的市场洗礼,蒙派营销人不断走向成熟和规范,并由此带动了中国各地医药、媒体、广告、策划、印刷、旅游、就业等诸多行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对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地、透彻地了解蒙派营销在中国的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垄断地位和突出贡献:

医药市场规划篇3

1979年1月28日,上海《解放日报》在第三版刊登了“上海市药品公司的药品广告”,标志着中国医药市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5年时间,中国的医药市场在更迭起伏中,经历了无数次阵痛和创新,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25年的荡气回肠,中国民族医药终于和世界在微笑中握起了双手!

1953年5月1日,人们欢欣鼓舞地走过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一年,新中国胜利地完成了三年经济恢复;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周恩来总理曾经这样说:“我们国家计划建设的规模一开始就是极其宏大的,摆在人民面前的任务是光荣而巨大的。”

“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这个光荣耐恨巨的任务寄托着几代中国人的渴望与梦想。

从“一五”计划到“十五”计划,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走来的50年中,每一次历史的变革和体制的创新,都显示了非凡的民族智慧。医药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50年来,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和2020年远景目标研究》课题组公布的数据,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

新物质基础的奠定,经济结构变动的空前活跃,使医药行业的发展空间急剧扩大。

我国现有医药工业包括化学制药工业、中成药工业、中药饮片工业、生物制药工业、医疗器械工业和其他工业。随着改革深化和新体制条件的逐步完善,“十五”计划的2001年到2005年间,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有了进一步增强。但未来5-15年,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

2004年行业数据显示,虽然医药工业总体呈现收入增长低于成本增长的格局,完成工业增加值1388.39亿元,但就全年经济增长波动看,总体还是呈现了持续回升的势头。这得益与宏观调空。

无数次的市场调整和政策规范,策略创新给中国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十五”中国医药行业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医疗保健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随着国家对产业政策的调整,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了16.6%,医药行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大规模的联合与兼并和国际资本市场运作,建立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十五期间,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我国医药行业的竟争对手变得空前强大。国内市场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使市场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和生死攸关。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成为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

到1999年,我国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43万吨,位居世界第二。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000余个品种。2000年,我国5大类制剂片剂、水针、粉针、胶囊、输液产量分别达到2778亿片、264亿支、93亿支、486亿粒、23亿瓶。一些重要品种如维生素C、青霉素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传统中药,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40多种,中成药产量已达377吨,品种8000余种。我国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可以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在内的医疗器械11000多个品种、规格。还可以生产8大类1200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十五期间,随着国家对制药企业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Gmp改造,医药科技呈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生物技术、民族医药和天然药物产业成为期间的几大亮点,集团化策略和人才策略促进了产业规模的整体提升。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医药经济结构的改善,为”科教兴药”创造了条件。

目前,世界排名的前20位制药公司在中国投资,不仅改进了资金,还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对国内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医药工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天然药物热潮的涌起,为我国中药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十五期间,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我国医药市场增长呈现快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的趋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上促进了医药产品的消费,拉动了医药经济的增长;城镇化人口的净增长和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增加了对医药产品的需求;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使零售药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预防网的加强,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医药市场创造了发展空间;加入wto,促进了我国医药管理体制与国际接轨,促进了医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使我国优势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促进了医药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体制创新,提高了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一直处在大变局中,医药行业在变局中加快了发展,国际经济环境、国家政策和市场竞争的深入将中国医药市场逐步推入到全面竞争时代。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2005年5月21日在此间召开的武汉医药高峰会议上曾作出这样表述:2004年12月11日我国医药分销市场全面放开,我国医药行业平稳地度过了三年过渡期。三年中,我国医药行业加快了整合,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了行业整体素质,呈现明显的迎接挑战态势。在这样的环境下,医药市场整体是平稳增长的,表现为医药工业持续高增长,医药市场销售稳中趋活,进出口增势平稳,但经济效益稳中趋降,医药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统计结果表明,截至2004年底,全国5071家药品生产企业中,已有3731家通过了GiVp认证,占药品生产企业总数的74%,未通过Gmp的1340家企业已经全部停产。在全国应认证的药品批发企业中,已有91%的企业通过了GSp认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中,已有86.8%的企业通过了GSp认证;县及县以上药品零售企业中,已有76%的企业通过了GSp认证有1400家药品批发企业、11600家药品零售企业未通过GSp认证被政策淘汰出局。

朱长浩分析,我国医药行业进入全面竞争时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购并、重组发展大公司大集团成为共识、进程明显加快,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一批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实力竞争成为全面竞争时代的重要标志;二是整合医药资源成为医药市场发展的重要课题,医药市场进入微利时代。现在,整合资源、用好渠道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工作,特别是降低物流成本成为重中之重,发展医药供应链成为发展的重要课题.建立生产、供应、医疗战略合作伙伴将是企业的中心工作;三是多层次的医药市场消费结构进一步呈现。多层次的医药市场消费结构将促进医药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并推动医药工商业对市场信息的重视,信息营销开始引入。

期待,“十五”发展目标实现

“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特色发展为原则,以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快医药行业的发展。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医药产业的改造,以生物技术和中药现代化为切入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医药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医药行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这是“十五”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国医药行业“十五”发展具体指标是:

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2%左右;

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13%左右;

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年平均递增9%左右;

医药进出口额年平均递增6%左右;

医药工业利润年平均递增13%左右。

产品结构调整目标:

有10种创新药物实现产业化,其中部分完成国际注册,并进入国际市场,50种左右创新药物完成临床前研究。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开发取得显著成果,争取有10―15种新的生物工程药物投放市场,其中部分进入国际市场。

培育20个左右具有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现代中成药。争取有2―3个中成药正式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中成药的出口在全部中药出口额中的比重有所增加。

化学原料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到“十五”末.争取有5个左右产品单品种出口创汇超1亿美元。

缓、控释等新制剂品种明显增加,其产量所占比重从目前的0.2%增加到5%。制剂在医药产品出口额中的比例有较大增加。

形成一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新产品;医学成像设备整体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末水平;产品结构要和医疗目的的调整、医疗模式的改变相适应。医疗器械出口额年增长10%,部分大型医疗设备开始批量出口。

技术结构调整目标:

大型企业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研究开发投入达到其销售额的5%以上,中小型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也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生物工程药物的关键技术有所突破。转基因动植物生产药物开始实现产业化。

主要化学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青霉素G综合产率、维生素C综合收率、主要氨基酸类产品的产酸率有所提高.一些关键中间体如6―apa、7―aDCa、7―aCa、异植物醇、三甲基氢醌等实现产业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目标:

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10个左右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

培育5至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达到医药行业销售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达到100个左右。

“十五”发展的重点领域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发展现代生物技术,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优势原料药。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实现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企业改革,调整和完善医药所有制结构发展特色医药经济,促进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

“个五”计划即将结束,“十一五”迎面走来。我们坚信中国医药行业“十五”计划必将全面胜利实现。

策略创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为保持医药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满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十五”期间,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医药科技的投入,在科研立项、经费补助、新药审批及必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上为医药企业提供了大量支持,并制定了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对于基础性研究和为新药开发服务的筛选中心。毒理、药理实验室及临床试验基地上加大了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医药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进一步引入了风险投资机制。设立了医药产业基金,建立健全了医药风险投资的市场运作机制,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共同促进新药科研开发。

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修订产业政策并及时,国家继续在技术创新基金、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减免税等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淘汰了落后产品、工艺、设备,坚决制止了低水平重复建设。针对当前医药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特别是制剂生产能力过剩的现状,鼓励医药企业之间开展委托加工,盘活了资产存量,促进了结构调整。加强制剂管理,取消了医院制剂的生产。

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及时公告清理吊销的产品生产批准文号,为有条件的企业组织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满足了市场需求。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制假售假、污染严重、扭亏无望、达不到Gmp的企业,依法关闭、破产,为优势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秩序与空间。

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定期清理和修订不利于医药行业发展的文件和规定,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公平环境。进一步深化了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在中外合资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了对外开放的领域。规范医药流通企业经营行为,积极推进了流通企业实施GSp。针对当前医药市场混乱,非法医药市场屡禁不止的状况,加大了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强化了进口药品管理标准,将进口药品的注册与国内药品的注册同等对待,实行Gmp认证制度。建立健全了商业医疗保险制度,激励了企业开发医药新产品的信心。

结语

十五期间,国家为规范和整顿医药市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全国开展的Gmp达标验收和GSp验收工作,强化了医药生产和流通领域管理。加入世贸组织后,医药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人才引入机制逐渐与世界接轨,医药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加强和市场的有序发展,为医药企业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

从“六五”计划到“十五”计划的25年,中国的医药行业伴随着中国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得到了长足发展。25年间,中国医药行业成功的从计划经济体制过度到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很快,期间年均增长率达18%,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党的十六届五中五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指出,要继续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定人口低生率水平,提高初生人口素质。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全会催人振奋的十大关键词,折射着中国“十五”计划的发展历程,描绘出一幅中国人民建设伟大祖国的恢弘画卷。“构建公共卫生框架:把人民身体健康置于首位”,体现了国家对医药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视,也让我们看到了“十一五”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希望。

从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到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从第五个五年计划末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到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从《解放日报》刊登第一个医药广告到邓小平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国的医药行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激荡了25年。25年来,中国医药行业经历了许许多多振奋人心的变革,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和发展,经历了艰难和挫折,“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带领这艘巨轮破浪前行。

医药市场规划篇4

2011年是新医改攻坚的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如果说新医改的重心是“保民生”,“十二五”规划的重心则是“促发展”。继商务部2011年5月5日《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之后,2011年7月13日,科技部公布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医药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工信部牵头制定的《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也将有望于近期出台。促进产业升级是医药产业发展各项规划的共同关键词。产业升级具体体现在产业组织形态(做大,外延增长)和科技含量(做强,内涵增长)两个层面。提高行业研发技术水平,加速医药产业的升级,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规划》奠定了未来五年我国加快医药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推进其快速增长的基调,对于加快医药产业走向先进化、国际化明确提出了科技创新突破和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同时指出了提升企业作为主体的自身创新能力,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大企业,产业集中化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投入力度强化:推进医药科技创新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当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生物医药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它符合国家政策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是以重大技术突破(21世纪科技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老龄化、城镇化以及全民医保扩容升级带来的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未来五年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23%左右,有望由2011年1.25万亿元左右增长到2015年3.6万亿元以上),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医药产业主要的挑战是:国产药以低附加值的仿制药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磅炸弹”,与研发基础薄弱、盈利水平较低、资金投入短缺有关。

为加快实现中国药物研究和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历史性、战略性转变,推动中国逐步从“医药大国”发展成为“医药强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确定为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按照部署,我国医药体系创新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8年至2010年,为创新转型阶段,基本形成国家创新体系,期间国家分两批确定970项课题,课题经费53亿元,截至2010年9月底,在专项支持下,全国已有16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41个品种处于三期临床研究阶段;

2011年至2015年,也就是“十二五”,为快速增长阶段,也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时期。据悉,中央财政计划下拨资金100亿元,配套资金300亿元,规划“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新增)”。扶持力度明显加大,杠杆撬动作用明显,目标是新药研发的主要技术规范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缩小;

2016年至2020年,为跨越发展阶段。我国医药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将再上一个台阶,真正成为“医药强国”。

走向先进化、现代化:各领域发展各有侧重,战略重点清晰

《规划》立足国情,突出医药产业发展重点、热点,亮点鲜明。资金支持的重点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性病原菌感染、肺结核、病毒感染性疾病等10类重大疾病药物的研发。重点从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药物大品种技术改造、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新药技术开发关键技术研究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个层面构建新药创新体系。在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医疗器械和材料各细分领域的战略重点也非常清晰:

化学制药:重在新结构、新剂型、仿制和改进

从2006年以来,受制于高昂的研发成本和较长的研发周期,发达国家化学创新药物专利数量减少,而专利保护到期的药物数量较多。由于我国在新药临床试验的人才、成本和资源上有较大的优势,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药物创新中心,同时在国际研发外包潮流推动下,中国自身软硬件实力正在提升,带动中国制药企业和学术机构研发水平不断提升,在化学制药领域仍有一定的后发优势。

“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发,尤其是基于新靶标或多靶标的药物、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和化合物改构药物的研究。此外,还将力求在药物缓控释技术上有所突破,研发具有新剂型、新释药系统的创新品种,提高用药安全性、有效性。(相关上市公司有现代制药、亚宝药业、美罗药业等)。另外,化学制剂大品种的改造将提升这些品种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通过工艺改进,也利于节约部分生产成本。

中医药:药效物质研究、新剂型、大品种二次开发是重点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领域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种。我国拥有丰富的中医药学术资源、久经临床应用的大量方剂资源、庞大的人才资源和中药材资源。国家也将现代中药的研究与开发列为新药创新的重中之重,以保持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先发优势。

《规划》指出,重点支持有较好的前期工作基础,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相对清楚且所治疗病症明确、填补市场空白的复方创新中药研究开发。优先支持多学科协作创新中药的探索性研究。开展中药有效部位、有效组份、有效成分的创新中药研究。

重点突破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利好红日药业等)、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及中药质量评价等关键技术(利好天士力、康缘药业、益佰制药等现代中药龙头企业)。建立有区域特色的中药研发共性技术平台。重点支持100余个常用中药材品种开展中药规范化种植研究和10余个中药材大品种的深度开发(利好康美药业、紫鑫药业等),开展8~10个新药品种的研发、30个传统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利好天士力、中新药业、同仁堂等)。

生物制药:与国际一流水平同步快速前进

全球生物制药领域保持着高速的发展。生物药由于国际发展历史并不久,因此是一个具有后发优势的领域。在国际上,生物医药企业是医药创新领域最活跃的群体,但存在产业化能力较弱的局限,成为国际制药巨头并购的对象。通过提升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生产和纯化能力,重点创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新药,有望逐步接近或达到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水平。

《规划》提出:重点支持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究。重点开展人源或人源化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药物、新型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及多肽药物、核酸药物、基因治疗和树突状细胞治疗等研究。蛋白药物、人源化单抗、大分子化合物、干细胞技术产品等高端生物技术制品是国际创新药物领域的重点方向。长春高新、兰生股份、海正药业、St中源等上市公司都涉足了以上部分领域。以抗体药物为例,2007年全球抗体药物已占整个生物技术药物市场份额的34.4%,而我国仅为1.7%,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过去11年中,全球抗体药物市场以55%的复合增速高速增长。目前,我国抗体药物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共批准了14种抗体药物,其中7种为自主研发,市场规模约为40亿元以上。

规划提出,重点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检测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150种诊断试剂,其中20种以上获得注册证书;10个以上新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相关上市公司有长春高新、华兰生物、天坛生物等)

医疗设备和材料:进口替代和高端化发展是趋势

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特别是高端产品基本上被国外进口所主导。《规划》鼓励开展医学影像、医用电子、临床检验、微创介入、放射治疗、激光治疗等高端医疗设备研究,研制生产15项左右中高端产品,培育20个以上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大幅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民生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公众卫生和全民健康领域,提出要遴选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进行临床评价、示范试用和普及推广(鱼跃医疗、乐普医疗将从中受益)。

《规划》在生物医用材料方面将支持研发新型骨及口腔植入体、可降解血管支架、适宜国人的人工关节、介入人工心瓣及防钙化生物瓣膜、新型人工血管、神经修复材料、可承力骨修复材料、创面快速无痕修复材料等重大产品20项以上,获得关键专利50项以上。推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及产业化,扶持培育若干龙头企业。

走向国际化:提升国际竞争力,全面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

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正逐步成为全球药物创新中心,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丰富的临床受试群体、庞大的人才库、正在逐步增加的符合国际要求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基地。“引进来”的开放战略带来了显著的学习示范效应,提升了国内整体创新研发水平的提升。同时,我们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政府将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开展临床试验,包括促进3~5个中药品种进入国际市场。例如,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在美国FDa二期临床的顺利通过为国内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化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大量国际品牌药专利的到期为我们带来了产业升级、出口结构升级、融入国际医药产业链的大好国际机遇,我们的药品出口结构将逐步从以原料药出口为主逐步调整为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比重逐步加大,将由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游(低端制造)逐步走向上下游(高端研发、营销)。到2012年,全球有大约40多个“重磅炸弹”药品专利到期,每年有大约200亿美金销售量的药品专利到期,对于我国制药企业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一方面,对于一批像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信立泰、人福医药这样技术研发实力较强、产品储备丰富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抢仿”,与原研厂家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可以通过“mebetter”新药的研发进入国际主流市场;一方面,像海正药业、华海药业、海翔药业这样一批企业可以抓住由专利药到期所带来的国际产能转移的机遇,承接国际医药巨头制剂加工的丰厚订单,通过FDa等高规格的国际认证,提升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和技术工艺水平。

总之,我们可以充满信心的预见,在未来五年,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将快速得到提升,从医药“大国”走向医药“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

产业集中化:更加突出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集中度提升是必然趋势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将“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目前,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在发达国家,以世界医药巨头为代表的先进医药企业掌握了最强大的研发资源和科研人才,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保持了公司持续高速的业绩增长。而我国,企业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研发投入相比国外巨头15%的水平,我们的平均水平不到2%,研发型企业也仅为5-8%。政府引导建立了一批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药物孵化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批持续投入、目标明确、队伍稳定的药物创新示范企业和产学研联盟。通过积极探索,创造条件,以资产为纽带,组建药物研发和产业化紧密结合的实体,推进药物创新成果转化。通过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望培育若干个工业产值突破100亿元的化学药和中药大企业,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的生物药大企业。

政府对医药研发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严格,加上新药审批门槛的提高和对普通药品价格的打压使得企业越来越有动力从事真正意义上的新药和技术工艺方面的研发工作,同时,我国具有的较高素质的医药科研人力资源和庞大的总体人力资源规模为从事新药开发和临床试验提供良好的低成本的条件;医药行业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的日趋成熟,大量科研院所提供的前期成果为企业分散了早期风险,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都为医药企业从事研发提供了日益充裕的资金。

政策将扶持有研发优势和潜力的优秀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今后这些科技创新实力突出的企业必然与那些从事低端生产制造的企业拉开较大差距,谈判议价能力更强,品牌优势更为明显,产品更有市场空间,行业的集中度也将日益提升。

医药市场规划篇5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扩大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医药产品出口,增强医药产品出口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医药产业跨越式增长。营造适合国际资本集聚医药产业的投资环境和服务平台,带动现代医疗服务业发展。

总体目标。建成比较完善的出口基地服务促进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并基本形成医药出口国际营销网络及产业集群;培育一批自主品牌和医药出口规模企业,支持一批重点品种在国际市场注册,鼓励一批医药品种项目自主创新,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实现较大突破,化学药和生物医药出口初具规模,医疗器械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到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医药行业利用外资年增长超过10%,医药产品出口超过3亿美元,医疗器械出口超过2亿美元,西药出口超过1亿美元,中药出口超过2300万美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出口基地和产业化基地。

二、出口基地区域布局

按照园区布局规划建设出口基地,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在出口基地进行集群化、专业化发展。在引资布局上,按产业组团式集群发展要求,形成以**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为龙头,以**国际生物岛、番禺医药工业园、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区为主体的南部板块和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和龙生物服务岛、流溪湾生物港、从化医药化妆品基地为主体的北部板块。在出口布局上,形成**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两个出口核心。逐步发展壮大各类医药企业园,促进医疗器械、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现代医疗服务业等园区协调发展。

(一)核心基地。

**科学城生物技术产业园。规划面积12.19平方公里,以生物医药产品出口、外资集聚发展为主,逐步建成集研发、孵化、生产、进出口、物流于一体的医药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

到2010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增长速度不低于10%,医药产品出口超过2亿美元;完成医药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2至4家著名跨国生物企业集团和若干国际性研发机构,开发5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扶持一批医药企业发展,支持一批重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企业开发实现产业化,培育和促进一批创新型企业发展,努力实现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

(二)南部板块。

1.**国际生物岛。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聚集一批具有高新技术研发能力的研究机构,引进国际生物制药研发机构,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成为国际医药研发和中试基地。

2.南沙生物医药产业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吸引跨国制药企业投资,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努力实现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成为国际制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集聚发展区域。

3.番禺医药工业园。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主要投资项目建成投产,一批跨国生物制药企业集聚发展,扶持一批医药企业发展及若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并实现产业化,成为国际生物医药集群发展的重要区域和**医药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三)北部板块。

1.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规划面积8.56平方公里,以**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药、化学药企业为主,吸引其他中药企业,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出口,实现研发、生产制造、商业物流共同发展,建成**市重要的中药材提取基地、化学药制剂与中药制剂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药品物流中心。

2.白云和龙生物服务岛、流溪湾生物港。主要集聚国内外资本发展生物医药与发展生物经济服务业等。其中,和龙生物服务岛规划面积3.7平方公里,主要建设生物经济论坛和生物产品博览会;流溪湾生物港规划面积0.22平方公里,主要建设**北大未名生物技术院、基因药物和多肽药物生产基地等。

3.从化医药化妆品基地。规划面积1.67平方公里,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企业和新药研发及产业化,成为吸引国内外资本、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区域。

(四)其他医药出口园区。

重点支持拜迪生物医药产业园、康和中药城、金大基因技术产业园等企业园区建设,形成以企业为主导、各具特色的专业产业园区;培育和发展**国际医药港、东山健康产业园、清平药材商贸中心、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等现代医疗服务和医药物流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以出口基地园区为载体,加大医药领域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对出口基地园区产业投资环境推介及基地企业医药项目境外招商推介,提升园区产业集聚力和影响力。加大对美国、欧盟等生物制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项目招商,积极引进跨国制药企业。开展对日韩、东南亚等地区的中医药成果推介活动,通过以商引商、技术交流等,筛选可合资合作、共同开发的中医药项目,推进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开展国际风险融资和资本运作。

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推进国有医药资本调整和重组。深化国有及国有控股医药企业改组改制,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名牌产品为依托,通过联合、兼并、资产划转等方式发展重点大企业、大集团,实现集约化;鼓励民营医药企业吸引国际资本,推进以民引外,民外结合,促进社会资本投资医药产业。扶持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医药企业发展。

(二)改善医药出口结构,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高新技术和常规诊疗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快二次开发和技术改造,发展与国际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术制造产业,加快我市医疗器械与高科技含量的大型医疗设备出口。加强医疗器械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研发,积极采用其他行业的技术成果,加快生产技术现代化和产品更新换代。鼓励采用oem方式加工出口医疗器械产品,重点推进一批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市场。鼓励具有知识产权的化学药新药研发生产。稳步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合成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非专利药出口。支持企业发展非专利药品出口,推进医药代工或加工贸易出口,扩大医药出口规模。扶持和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医药出口项目,在产品技术研发、技术改造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和鼓励。同时积极争取省对我市医药出口基地项目的重点扶持。

培育具有岭南特色的“名厂、名店、名药”,塑造“广药”的区域品牌和国际品牌,开发和培育在国内和国际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中成药和生物制药品牌。扶持医药自主品牌、自主专利技术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和资助名牌企业和重点品种在国外以药品等名义注册,指导企业开展国际Gmp认证,鼓励医药出口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和申请专利,积极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竞争。

(三)鼓励中药出口形式多元化,扶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品种开发和产业化。

在继承和保持中药特色优势的基础上,按照国际技术标准规范,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中药品种进行国际化开发。鼓励中药以植物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等形式进入国际营销网络,并在完善种植养殖措施的基础上,促进中药制剂、中药饮片和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种植药材出口。鼓励医药企业开展中成药出口,并开展技术创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增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选择一批中药生产企业和中药品种,通过合资、合作等组建中药加工生产企业。

(四)加强穗港医药领域合作,推进泛珠三角区域资源共享和合作。

加强穗港在医药领域的紧密合作,扩大和充实Cepa协议下医药合作领域和内容,推进中药材检测、中药材标准、传统中药二次开发、中药保健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加强与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和分工合作。利用四川、海南、广西等地中药材资源丰富优势,加强与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合作,鼓励和引导我市医药企业投资、合作建立药材种植基地,把医药企业加工制造环节的低端部分向内地转移。

(五)发展国际医药物流,促进现代医药服务业发展。

发挥**医药物流中心和清平部级药材交易市场优势,联合国际物流企业,构建以**为中心的覆盖华南地区的医药产业物流网络,建设现代国际药材物流基地,增强在华南和东南亚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建设**国际医药港,整合区域医药资源、商务网络、行业信息等资源,建设国际医药商贸物流中心。支持**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与外资合作,打造大型医药物流国际平台。支持**市清平集团公司发展电子商务,规范药材流通和出口,打造辐射东南亚的药材出口渠道。鼓励企业发展中药连锁经营,建立自主国际营销网络。

发展现代医药服务业。加强与国际医疗机构合作,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行业管理经验,开设多样化的医疗救济服务。依托广交会等会展品牌,培育和做大生物医药会展服务业。推动**地区医药类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GLp、GCp等认证,促进企业与研发机构的联合,发展医药研究开发服务业。发展新型医药技术诊断检测服务业,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促进医药评估、专利、咨询等中介服务发展。

(六)加强医药贸易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依托**科技兴贸网等宣传媒体,加强对出口基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推介。建立相关技术标准委员会,鼓励医药企业积极采用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国内外标准的制订,加强医药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组织我市医药企业参加境外知名医药展和境外专业展,引导医药企业走向海外市场。

通过商会、学会、贸促会等中介组织,推进与世界各国在医药政策、法规、药物技术标准和规范管理等方面交流。加强中医药的对外文化宣传,鼓励和支持**地区医药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在国外开展正规中医药教育和医疗活动,使世界各国广泛接受和认同中医药。

(七)对在出口基地的鼓励发展项目给予优先扶持。

重点支持和发展以基因工程品种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医药产品,以中药现代化品种为核心的现代中药产业,发展优势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以及生化制药、海洋药物和新型生物农药等技术与产品。支持列入重点项目和重点产品的企业申报各级政府的专项资助,年度资助项目实行公示审查制度,在政府网站公布并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市医药出口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外经贸局、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财政局、知识产权局等为成员单位,主要研究决定出口基地建设工作的重大事项,部署、检查有关建设和扶持工作,督促执行有关决议。同时,充分发挥市科技兴贸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推动医药出口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二)设立医药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把出口基地扶持工作列为科技兴贸的重点内容,实行区别对待、重点扶持,所需资金在“**市科技兴贸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并将国家、省、市出口基地扶持资金纳入统一管理。扶持资金专项用于出口基地科技创新、自主研发、技术改造、拓展国际市场、品牌与知识产权建设、出口促进平台建设等,根据园区研发成果和出口建设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国家、省、市出口基地扶持资金。

(三)建立健全责任机制。由外经贸部门拟订并下达出口基地年度考核指标,并将出口基地建设增设为外经贸系统年度奖励项目。各园区所在地政府要把园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和扶持措施,有条件的可在财政上给予资助。

医药市场规划篇6

关键词政策与制度医院用药样本医院

中图分类号:F71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32-05

我国政府部门在2012年先后了多个与医药行业相关的“十二五”规划及配套政策。内容涉及医药工业、医药流通、电子监管码、医药工业转型升级、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提升医药工、商业行业集中度、促进行业转型升级;规范行业管理、促使医药市场快速向有序化发展;配合医疗体制改革、加快医药分开的速度。不少政策与制度的出台的确左右了医药市场,致使样本医院药品的使用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政策与制度简述[1-2]

由于2009年开始实行新医改,为此围绕新医改而出台的配套政策是接二连三,其中直接影响医药市场的真不少。这些政策对医药环境而言,既表明医疗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在变革中循序渐进越来越明显;又说明国家始终对医药市场进行着宏观调控,加快了医药市场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步伐;同时也印证了笔者曾阐述的观点――政策与制度左右着我国医药市场。2012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分类见下。

1.1规划类

《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关于医药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和《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等。

1.2医改类

《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关于做好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医药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1.3价格类

2010年起,国家发改委对药品价格进行第三轮调价。从2010年12月《关于降低头孢曲松等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开始,经2011年3月《关于调整部分抗微生物类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2012年5月《关于调整消化类等药品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年10月《关于调整免疫抗肿瘤和血液系统类等药品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到2013年2月《关于调整呼吸解热镇痛和专科特殊用药等药品价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结束,共分5次,对化学药进行调价,涉及医院使用的主要大类药物,影响面极广、影响度颇深。下一步将对中药价格进行调整。

1.4其他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等。

2样本医院用药分析[3-4]

本文讨论的2012年样本医院用药变化数据取自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数据库。数据表明,整个医院市场在平稳中出现复苏;新医改的全面铺开,尤其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使22个城市的样本医院中,有50%的地区增长幅度低于平均水平,而上海、北京是医院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实施总额预付制的因素使其增长幅度低于22个城市样本医院的平均水平,但已经较其上年同比有所上升;抗感染药物由于经历了3年的分级管理,目前已进入了正常期,所以已从负增长的困境中走出;抗肿瘤药物由于医保外自费品种较多,排序上升为首位,前不久出台的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出现26个抗肿瘤药物,可以预见此大类药物可能会风光一时;样本医院的品类结构的比重变化也与10余年间疾病谱变化趋势相符,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比重下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慢性病、抗抑郁等药物的比重上升。

2.1典型城市样本医院用药变化

上海、北京是医院体制改革27个试点城市之一,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使其增长幅度虽低于平均水平,但已经较2011年有所上升。山西出现高增长可能是样本医院数量太少的原因,个案不能表示全部,但石家庄、郑州、武汉等地区的高增长有待于进一步分析(表1)。

2.2样本医院用药总量分析

表2所示是样本医院自2007年到2012年药品购入总金额统计。2009年开始实行新医改,基本药物制度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实施使样本医院用药在2011年跌入一个新的历史低谷,抗菌药物出现负增长。2012年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同比比2011年上升2个百分点,医药市场出现复苏迹象。这可能是因为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进一步趋于合理,导致抗感染药物同比出现回升,脱离了负增长。

表3所示是在样本医院使用的15大类药品中,主要6大类品种购入金额及同比增长的情况。2012年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份额显示,首席位置已被抗肿瘤药物所替代,抗感染药物主导地位已被撼动,金额排序已退居第二,这是历年来第一次发生的情况。这也进一步佐证国家政策与制度的确左右着我国医药市场。细观之,其他几类药品所占份额也是逐年上升,他们正在取代抗菌药物让出的份额。

2.3主要大类所占份额变化

从1999年至2012年10余年间,我国疾病谱显示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比重下降,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慢性病、抗抑郁症等领域药物的比重上升。其中也不排除政策的导向与临床治疗手段提升等原因,更有老龄社会提前到来、城市工作节奏加快、人们生活压力加大等因素存在。样本医院所示的品类结构的比重变化也与疾病谱变化趋势相符。其中,全身用抗感染药物份额下降最快,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与神经系统药物则上升最快。表4仅将医院15大类药物中的前10类予以排序分析。

2.4样本医院领先药品统计

样本医院使用归档的药品共有2395个。从领先的前50位品种中分析,前20位中已经没有抗感染药物,前50位中也只有9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抗病毒药物。他们分别是:哌拉西林/三唑巴坦(23――位序,下同)、恩替卡韦(26)、美罗培南(29)、左氧氟沙星(34)、伏立康唑(35)、头孢呋辛(37)、莫西沙星(38)、头孢孟多(40)、三唑巴坦/头孢哌酮(50);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剂有11个品种,除了表5已罗列4个品种外,还有,培美曲塞(27)、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28)、奥沙利铂(30)、康艾(39)、卡培他滨(41)、吗替麦考酚酯(46)、利妥昔单抗(49);前50位中心血管系统用药6个;消化系统用药5个;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9个;神经系统用药6个。

根据表5统计,看好复方维生素、复合辅酶、阿托伐他汀、磷酸肌酸、前列地尔、神经节甙酯、奥拉西坦和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等品种。奥美拉唑出现负增长可能是与销售渠道走向基层医院有关。

2.5领先供应商分析

供应样本医院的厂商有2934家。前20家供应商中,进口、合资与国内企业正好平分天下(表6)。分析这些销售领先的国内企业均是属于创新性企业或具有特色的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等地。

近些年在分析样本医院用药时,发现对通用名加厂商进行金额排序能研究出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领先品种均是被临床认可的好品种(比如神经节甙酯);其二,领先品种中不少是一些企业的主打品种(比如前列地尔、复合辅酶);其三,也有一些很不错的中药制剂(比如康艾)。表7将药品通用名+生产商进行排序,共有15650项,前150位占全部金额的37.59%,前100位占29.48%,前50位占18.77%,前20位占9.88%。建议对这些品种及供应商进行一次深度研究,可能会发现一些临床热门品种、销售策略得当的品种和有发展前途的新品种。

3分析与思考[5]

1)新医改“低水平、全覆盖”是宗旨;基本药物制度“安全、有效、价廉”是导向。与此同时,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深入实施,使抗菌药物的市场出现连年下滑,跌到历史低谷。可以说我国的药品市场的确被政策与制度所左右。

2)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占全部药品的比例,已从2009年的23.88%下降到2012年的16.72%,但也必须看到此类药虽退居抗肿瘤药物和免疫调节剂之后,从其所占药品的份额说明还是医院主要使用的大类药物,因此必须继续予以重视。

3)大城市的样本医院要保证引入新药的机会,应该启动备案制,通过程序保证满足临床需要。同类品种择优入选,尤其是免疫制剂和复方制剂,要选择被公认的品种。

4)人口老龄化比例扩大,根据人口统计数据推算,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老年人目前用药占全部用药的一半,老龄化的加速推进意味着,用药量大的群体基数在快速扩大,这些人群的用药又具有相当程度的特殊性,今后医院用药结构的变化必定会发生变化,这些值得我们关注。

5)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将规定各级医院使用比例,但其并不会直接带来医药产业的整体消费增量,更多的是产业内部的再分配,而相同疗效品种之间的竞争无疑将会进一步加剧。

6)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需要和一系列改革同步综合起作用,包括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不断推进,使基本药物从配备使用走向合理使用和规范使用。

参考文献

[1]干荣富.我国医药市场现状及行业发展探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3,44(1):100-104.

[2]黄敏,干荣富.新医改政策对医药行业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1,42(5):116-120.

[3]徐培红,干荣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新政解读及其对医院用药品种结构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11,32(8):67-71.

[4]干荣富.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上海医药,2010,30(9):398-401.

医药市场规划篇7

当天上午,商务部召开新闻会,公布了《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下称《纲要》)。

《纲要》明确,其主旨在于促进行业集中度,并提出具体目标:到2015年,“形成1家-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纲要》“意义重大,明确了行业发展方向”,但对其出台后的“效力”表示担忧。

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陆国平认为,如此重要的《纲要》,却无掌握药品流通行业准入权的药监局参与,商务部恐难协调各部门博弈。

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恒鹏表示,若药品定价机制不顺、“以药养医”、公立医院主导药品零售的现状不变,药品流通行业的良性发展之路将继续遍布荆棘。

来之不易的规划

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迅速,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万多家,销售总额达到5684亿元,十年间,年均增长15%。此外,中国还有近39万家零售药店门店。

中国的药品流通行业兴起于计划经济时代。

1952年左右,建立了由国企垄断、以条为主、统购包销的三级医药批发体制,即中国医药公司通过其下辖的大行政区一级医药批发站,向各省级医药公司等二级批发站调拨药品,二级批发站再向市、地、区级医药公司等三级批发站分销药品,此后药品进入医院、卫生院或药店,最终销售到患者手中。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医药流通行业市场化起步,政府取消统购包销、按级调拨等项规定,实行“多渠道、少环节”措施:一、二、三级批发站皆可从药厂进货,并向医院和药店等零售终端批发,一些批发站也兴办企业,进入药品零售领域。

彼时,新的药品批发企业大量涌现。陆国平回忆,目前的药品批发企业中,90%以上都是那时候进入的。“当时准入门槛不高,也没有药品的最高限价,只要进入这个行业就能赚钱。”

药品流通企业蓬勃发展之时,对它的监管却显得滞后。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医药管理局成立,其下设流通司,为药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管理部门,同时,卫生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都参与管理。“九龙治水”的结果是,有关行业发展规划、市场规划等始终是空白。

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原国家医药管理局的药品流通监管职能、卫生部的药政药检职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药流通监管职能,统一交由新组建的国家药监局行使。

2000年7月1日起,药监局正式施行GSp标准(GoodSupplypractice,良好供应规范),此标准成为药品流通企业最重要的进入门槛。

2009年11月25日,商务部和国家药监局共同《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明确商务部作为药品流通行业的管理部门,负责研究制定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而药品经营企业的准入管理依然由药监局负责。

商务部成为药品流通行业主管部门后,《纲要》的制定即提上日程。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由商务部牵头、卫生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参与制订的《纲要》方始出台。

药品流通生态圈

中国药品流通散乱小局面由来已久,因此,《纲要》的核心即为“提高药物流通企业的市场集中度”。

《纲要》指出,由于准入门槛较低、行业规划管理欠缺等原因,导致药品流通行业存在集中度低,发展水平不高,跨区域扩展缓慢等问题。

目前,全国有1.3万家药品批发企业,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只有491家。

其中,中国医药集团(下称国药集团)、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药集团)与九州通医药集团(下称九州通)分居业内前三,市场份额仅占20%。而1.2万多家小型公司却只分摊不足15%的市场份额。

与此相比,占全球药品市场销售份额近一半的美国,只有70余家批发企业,其中规模最大的三家企业市场份额达到94%。

朱恒鹏指出,中国药品流通企业“多、散、小、乱”小散乱局面二十多年没有改观,加价率管制政策是主要原因。

该政策规定,公立医院售药加价率不能超过15%。这一政策使得公立医院选择了这样一种药品购销模式:一方面抬高药品采购价,以获得更多的合法加价,另一方面以返点和回扣形式向药品供货商要回采购价抬高部分,这样表面上执行了15%的加价率政策,实际上得到的卖药收益远超过15%。

国家发改委的一次调查表明,2005年国内医院的实际药品购销加价率为42%。

据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统计,2009年公立医院药品销售额占70%,药店销售仅占27%。

上药集团副总裁李忠和也表示,“上药集团2009年的销售额中,70%销往上海市各大公立医院,销往药房的仅有10%。”

公立医院主导药品零售环节这种格局,使得上述虚抬药品批发价,然后以返点和回扣形式向医院返利,成为国内药品流通行业的主导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中国药品流通企业难以实现优胜劣汰和行业集中。朱恒鹏表示:“医院选择供货商的标准不是效率而是返点和回扣的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比拼效率的优胜劣汰机制不复存在,高效率的企业无法做大做强。”

此外,公立医院给付企业的药品回款期普遍在半年以上。在此期间,需由药品批发商替医院垫支药品采购款。现实中,许多药品批发商需要拿出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周转资金,用于垫支采购款,这也使得他们仅有能力数种药品,而无法扩大规模。

即使是目前规模较大的九州通、国药集团、上药集团等企业,也均无力承担巨大的垫资压力,因此它们的大部分业务实际上是药品配送,而不是批发。

而在长期的合作中,药品批发企业和医院之间已形成独特的生态关系。一些长期为医院配售药品的批发公司,通过返点和回扣等灰色纽带,已经将双方捆绑为利益共同体,医院一般不会轻易更换供货商,一些试图做大的药品流通企业亦无法通过公开竞争,挤入公立医院市场。

比如,九州通的规模虽居行业第三位,但其供货对象主要是民营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以及药店,该公司虽一直试图向二三级公立医院供货,但始终难有突破。

正因此,业内人士指出,“以药养医”,公立医院垄断药品零售市场的现状不加改变,药品流通行业集中难以实现。

需要看到的是,进入药品流通行业的审批权仍掌握在国家药监局手中,商务部对于药品流通企业的结构调整空间有限,仅凭其一己之力,显然无法医治长期以来的医药体制痼疾。

医药分离难

《纲要》还力主发展零售药店,意在以此促成医药分离。《纲要》提出,“在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以药补医的基层医疗机构”,“可率先探索医生负责门诊诊断,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的模式”,“逐步提高社会零售药店在药品终端市场上的销售比重”。

朱恒鹏认为,“如果该纲要能够引导基层医疗机构逐步走向医药分离,零售药店市场份额在十二五期间能够有较大幅度提高,药品批发配送行业的适度集中也许有望实现。”

但北京金象大药房董事长徐军认为,在以药养医的现实下,药店与医院的进货渠道、销售模式不同,再加上医院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严格控制处方外流,以保证自身的药品销售收入,零售药店难以获得处方药销售资格。

现实情况也证实了上述人士的担心。比如,在药店,基本可以购买到大部分和医院所开药品通用名相同的药品,但却很少能找到有同样商品名的药品。

记者拿着北京一家医院所开的处方单,开列售价每盒20.99元的迪克罗氧氟沙星眼膏,走遍各大药房,可以找到十几种不同品牌、价格在10元-20元之间的氧氟沙星眼膏,但却找不到“迪克罗”氧氟沙星眼膏。

这是一个行业内公开的秘密:除了像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万艾可”等少数独家药品,同一品牌的同种药品,一般很难同时在公立医院和药店销售,即使同时销售,规格也会有所差异。“万艾可”之所以能够在公立医院和药店获得同等待遇,是由于辉瑞垄断专利所享受的“特权”。

现实中,药品流通企业需要面对公立医院和药房两个不同的市场,前者占据国内药品零售市场70%的份额,成为药品批发企业的必争之地;而后者虽然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但是市场份额相对单薄,反而不能成为企业着力开拓的市场。

医药市场规划篇8

医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是高投入、高收益、高技术密集型的特殊产业群体,有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为加快我市医药产业发展,叫响“中国北药之乡”,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药业发展趋势及××药业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医药产品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已成为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是继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处方药市场、世界非处方药的第一大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药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北药资源丰富,省内分布的动、植物药材有种,总蕴藏量为亿公斤。有药材保护区处,保护面积万亩。年末黑龙江省已步入医药大省行列,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位。形成了以哈药集团为龙头的一批骨干企业,涌现了一批骨干产品,产值超万元以上的就达种,产值超亿元的有种,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动力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药消费的增长、新疾病带来医药的新需求以及医药生产的多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医药市场增长速度仍将继续高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速度。

××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为发展医药产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野生药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共科、种,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山参、田鸡、鹿茸、麝香、熊胆、豹骨等种;道地药材有黄芪、黄柏、龙胆草、苍术、北五味、刺五加、满山红等种;大宗药材有柴胡、灵仙、寄生、巨麦、白鲜皮、地榆、益母草、升麻等多种。全市中药材年蕴藏量达到万吨,周边市县中药材年蕴藏量在万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种植历史悠久。××种植中药材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甘草、柴胡、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黑龙江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多亩。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万吨。松籽年收购量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万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经济大通道中,距省会哈尔滨公里,距黑龙江省第三大城市牡丹江市仅公里。滨绥、图佳铁路、⒈国道横贯全境,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公里。周边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公里,距东宁公路口岸公里,对俄贸易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对于我市发展药业产业,迅速抢占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先机。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全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电力充足,水质优良。××所处的黑龙江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全市有大小河流条,地下水储量约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黑龙江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医药工业基础坚实。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药业产业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并依托黑龙江省第一家生态农业开发区,辟建了医药加工园区,为发展医药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科技支撑。出台了税收、土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具有资质的制药企业进驻××,现已有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制药、林海雪原制药、金鹅生物制药等户制药企业入驻医药加工园区,全市制药企业达到家,总投资近亿元,年产值达到亿元,生产药品剂型种,药品品种个。全市已有户药品批发零售企业通过认证。

二、指导思想、遵循的原则及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为主题,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开发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坚持“以药兴市,以药富民”的发展战略,实施医药工业园区、北药种植养殖基地、药材市场和药业关联产业等重点工程,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产品系列化发展,叫响“中国北药之乡”,把××建成黑龙江省外敷药基地、全国北药种植基地、药品流通和中药材(品)集散地。

(二)遵循的原则

⒈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合理保护的关系,把发展医药产业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结合起来,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

⒉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把药业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突出药业产业领域建设重点,分阶段实施,逐步将医药产业培育成我市支柱产业,把××建成药业大市和药业强市。

⒊坚持以政府为导向,企业、农户为主体的原则。政府扮演支持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角色,引导规范企业、北药种植户成为产业发展主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快药业发展。

⒋坚持医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北药名优产品的同时,加快医疗器械、新型包装材料等配套产业发展。利用医药产业生产技术优势,向相关产业进军,在化妆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植物农药等产业方面取得新成果,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医药经济新格局。

(三)任务目标

⒈总的目标

到年,北药基地面积达到万亩,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亿元,税收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户。

()北药生产。按照生态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人参、丹参、龙胆草、甘草、林蛙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进一步扩大药材和药用原材料作物种植面积。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北药种植园、北药高技术产业园、北药良种示范园,形成以××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拓展药用动物养殖领域,为北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药材(品)加工制造。突出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发挥群体优势,把××建成药业大市、药业强市,把我市的药品(药材)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药业(药材)加工产业体系。

()药材(品)流通贸易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先导作用,把××建设成集药材、药品流通、监测质控、配送服务、信息交流、药品博览展示于一体的最具黑龙江乃至全国特色的流通贸易服务中心。

⒉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年-年。以、、为目标,铺摊子、搭架子,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政府、企业、农户三赢机制,形成产供销、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建立平贝、五味子、刺五加个品种生产基地,扩大北药试验示范研究,扩大良种基地面积,北药种植面积达万亩。在药业企业已有一定实力的基础上,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药业集团公司。制药企业总数达到户,产值亿元,税收万元。

第二阶段:年-年。跨越式地提高××药业的功能和地位,把××建成黑龙江乃至全国北药原材料种植示范基地、药品(材)加工制造基地、药业流通及信息中心、药业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教育中心和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北药种植面积达万亩。建立种植(养殖)生产示范基地个。全市制药企业总数达到户以上,医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亿元,税收亿元以上。

三、重点规划任务

⒈合理规划,加快北药生产基地建设。一要实行优良品种工程。充分发挥市农技推广中心、科技局作用,加快中药材良种的引进、繁育及推广,大力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道地药材,扩张优良品种种植(养殖)总量。积极培育无公害药材品种,通过对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对育种方法、植株施肥、浇水剪枝、嫁接等管理方法及高效无污染、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生产出优质、无污染的中药材种苗。在育种基地上推广应用示范新品种小规模栽培,实行规范化、科技化、标准化种植养殖。二要标准化生产。执行药材生产规范化标准,严把质量关,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大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喷灌、蓄水池、温室和大棚等设备设施,满足基地生产需要积极与省医学院、省中医学院、省药品检验所合作,开展中药材指纹图谱研究,从生产、粗加工、贮存、制剂的原料、中间品、成品、流通样品等各个角度和方面,发现药材质量变异和缺陷,从而建立完备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为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三要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中药材种植区域进行规划和调整,到年,在横道镇建立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山市种奶牛场建立万亩的五味子生产示范基地、××镇建立亩的黄芪生产示范基地、柴河林业局建立亩的刺五加生产示范基地、××镇和柴河镇建立个头的鹿养殖基地、柴河林业局和长汀林业局建立个万亩的林蛙养殖基地、柴河镇和××镇建立个把的蚕养殖基地。在保证制药企业药源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发挥现有种植(养殖)品种优势,不断扩大辐射区,增加基地面积。四是建立健全组织服务体系。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积极开展北药种植技术培训,推进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提高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防虫治病、收割晾晒等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北药产业协会,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流通渠道,调动流通领域经纪人的积极性,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到年,北药协会发展到个分会,覆盖面达到。五是建立野生药材自然保护区。在长汀、横道、柴河、二道、三道建立刺五加、五味子、林蛙三大品种的自然保护区,明确保护任务,落实保护责任,实现我市野生药材永续利用。确立北药发展利益机制,凡是涉及到森工局和山市种奶牛场的有关北药发展事宜,由市政府统一进行协调,保持步调一致,共同发展。

⒉强化措施,创建现代药业工业企业体系。一是加快医药工业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制药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加速产品升级换代,突出各自特色和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进现有药业企业改造,大力实施调高、调优、调强、促大等战略措施,使药业企业得到升级,加快发展。二是组建研发机构。引导制药企业自建孵化器,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北药研发系列产品,并积极进入临床。各企业都要做到生产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鼓励企业向科研院所、优势企业挂靠。积极与中国药科大学、省中医药大学、省中药研究所等药品科研机构、医学院校联合挂靠,达到人才、设备共享,形成产学研联合体。充分抓住国内、国际知名制药企业对外扩张机遇,与国药集团、哈药集团、石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企业实施联合挂靠,通过入股、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市场等多种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技术和实力。四是促进企业产品出口。培育制药出口企业,帮助办理进出口经营权,企业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在药品包装、工艺、原料等方面不断创新,增加出口种类和品种,要不断与国外制药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逐步打入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市场,提升我市对外开放水平。五是组建药业集团。以建立现代企业为目标,打破不同所有制界限,鼓励企业实行产权整合,推行强强联合,产学研、贸工农相结合,组建制药集团,走医药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⒊扩大营销,全面拓展药业流通领域。一是建立北药集散地。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原则,以药材公司为载体,建立北药集散地,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药材药品生产、经营行为,创造平等交易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鼓励企业、经销大户到大型药材市场设立窗口,不断拓展销地市场。二是培育药品流通企业。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积极通过认证,提升企业资质。加快企业营销队伍建设,营销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要达到以上。完善销售网点建设,通过总经销、区域、终端销售、广告宣传促销、医学专业推销等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覆盖率。积极引进大型药品流通企业,鼓励制药企业与药品流通企业进行联合,积极参与或融入国内外大型药品销售公司,逐步收购或控股一些重点城市的医药批发企业或配送中心,组建全国性的药品连锁店。三是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编制我市药业网页,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村村通”、农业信息网和农业技术,广泛宣传我市北药资源、政策信息,通过网络加强与各大制药企业的联系,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最新的市场信息,做出科学的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战略,指导药业产业健康发展。四是实施名牌战略。树立创新意识、营销意识,面向国内外市场,采用先进加工设备、工艺和技术,开发生产高质量、有特色的优质名牌产品,及时抢抓机遇,强化营销,迅速抢占市场。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联牌经营,通过“联牌、靠牌、引牌”,走出一条“以名牌抢占市场,以名牌促发展,以名牌求效益”的名牌之路。五是发挥政府在市场开拓中的作用。强化政府部门的组织协调、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市场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引导生产。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经营,解决地区分割、流通不畅,环节多、费用高等问题。各相关部门要高度负责,以开拓产品市场、搞活产品流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为己任,帮助企业进一步开拓北药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重点解决卖药难问题。

⒋科技创新,提高医药行业整体实力。一是推进医药行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制药企业要普遍推广、使用计算机在线控制技术,实现制药过程程序化、自动化。完善拓展药业行业信息网络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全部开通互联网,实现网上信息、信息查询。二是加快新药开发步伐。坚持新产品开发、仿制药品开发、老产品改进并重,做到仿中有创、创中有闯,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新药开发体系。三是加快人才开发。依托牡丹江医学院、省中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培育较高层次的医药人才;完善市职教中心功能,建立培养初级药业人才和劳动力的医药职业教育体系,保证药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医药产业人才开发,引进科技和管理人才讲学,培训科技产业化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培养我市掌握现代化科技的新一代药农和专业技师。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同时,重视选拔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的厂长经理,积极鼓励企业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先进企业深造、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和造就一支实力雄厚、稳定的药业科技和管理队伍。争取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见效,五年初步形成稳定的科技和管理队伍。

四、保障措施

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及医药行业方面的专家顾问组成的××市医药产业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长担任,下设办公室,设在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由相关部门抽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市药业产业重点项目开发,制定全市药业产品开发战略,规划、部署和组织新产品研发、企业技术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帮助制药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扶持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和骨干企业,加速推进药业产业发展。下设个专题推进组。①北药基地建设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单位由农委、科技局、林业局、药监局等部门和各乡镇组成。负责制定基地发展目标,进行组织协调、种植落实、信息反馈、技术指导等。农委牵头负责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由市林业局和柴河、大××、××个森工局负责野生中药材的保护与开发。②药业加工组。办公室设在经济局,组长由主管工业和主管开发区的政府副市长担任,成员由经济局、药监局、开发区、科技局等部门组成。负责对企业改造任务的指导、督促检查、信息反馈等。③企业流通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长由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成员由药监局、经济局、农委组成。负责组建流通企业,扩大销售渠道,打造知名品牌等。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认真落实规划任务,各乡镇也要制定出每个年度的乡镇药业发展规划,为全市药业发展创造最优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⒉强化政策扶持。①建立医药产业开发专项资金和奖励资金,用于新药研发、贷款抵押担保、奖励为研发新药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等。②各部门围绕我市北药资源积极向国家、省申请资金、项目,并开辟“绿色通道”,设立专项贷款支持北药基地建立、发展。③对新建、盘活、改制制药企业,市财政将在企业所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一定条件下给予适当贴息。④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⑤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⑥对获得省级、国家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的,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资金奖励。⑦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家属就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⑧新建制药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服务,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市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代办、领办,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⑨针对企业特殊情况,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办法给予优惠。

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以商招商。通过政策、资金手段,扶持现有企业发展,建立××市招商引资工作良好信誉,依托雪都制药、五环制药、康宝药业、林海雪原药业等制药企业的宣传纽带作用,积极向外联络,吸引外来企业到××投资办厂。二是定向招商。根据北药种植基地及品种,由药监局、科技局、农委负责,确定重点开发领域,以优势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加强对全国制药企业的了解,重点选择东北区域、兼顾全国制药企业,主动出击,宣传资源、政策、区位等优势,吸引投资。计划、经济、药监、科技、农委等部门每年要与—家企业有实质性洽谈。三是上门招商。根据搜集整理的制药企业信息,由药监局牵头,经济、计划、科技、农委、开发区等部门组成工作组,有针对性的选择重点制药企业,每年不少于两次集中、分片上门招商。四是委托招商。由招商局牵头,其它相关部门配合,委托知名的医药设计、药品经销商、科研部门作为全市的招商,利用自身接触范围广、信息渠道通畅的优势,开展招商活动。同时,要在全国一些有影响的药材市场、制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城市,不定期召开药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宣传××的资源、项目和政策,为拓展××知名度,加快药业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五、近期重点任务

为强力推进药业产业发展,实现本规划预期目标,近期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⒈做大北药种植基地。推进北药基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年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万亩。主栽品种平贝亩,五味子亩,刺五加亩,黄芪亩,沙参亩,龙胆草亩,防风亩,鹿存栏头,养蚕把,养殖林蛙面积万公顷。一是制定政策,完善机制,保证北药产业健康发展。最大限度用活用好国家和省市关于北药发展的优惠政策。开辟“绿色通道”,设立北药发展专项贷款,制定风险规避和损失补偿政策,在北药基地生产上开展农业灾害保险,逐步建立北药生产抗风险能力的长效机制。在企业与种植户的利益联结上,重点尝试企业与农户采取“反租倒包”的形式,按照企业要求,从基地北药品种的选育、引进、种植(养殖)、加工、产品包装、商标、质量标准和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调控、统一规范。严格执行野生药材资源管理有关规定,对全市野生药材资源区域、采集、责任等进行明确规定,实现野生药材的永续利用。二是坚持标准,基地示范,实施北药品牌战略。北药种植、养殖基地建设要做到与中成药企业原料供应、商业企业货源供应相结合,重点发展黄芪、五味子、刺五加、防风、平贝、龙胆草等具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的道地药材品种。药监局对药材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控,确保药材生产符合质量标准。××年在横道镇二十二村建立亩的平贝生产示范基地,在柴河镇长石村、××镇马北村建立个蚕养殖基地,××年做好平贝生产示范基地认证前期准备工作。以我市农友北药开发研究所为基础,与东北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产学研联合。积极引进北药新品种和优良品种。××年重点种植北黄芪、北龙胆、北防风等品种,平贝选用本地野生驯化的品种,刺五加选用所在地块野生品种,五味子选用一串红。实施北药种植品牌开发工程,××年、××年重点打造林海雪原、威虎山、横道二十二平贝、山市五味子、三道北芪等品牌,扩大我市北药种植、原料生产、产品开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强化服务,完善功能,提高北药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实施“科技兴药”战略,建立和完善北药产业的服务体系。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北药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和普及,加大对北药种植技术的培训力度,××年培训率达到以上;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平贝、刺五加、五味子、黄芪、防风等主要品种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促进北药种植规模化;建立北药产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年建立二道、横道个镇级北药协会;加大信息服务力度,积极提、销等有关情报信息,准确预测和分析药材市场,引导药农有计划发展北药生产。

医药市场规划篇9

《物流》:香港物流科技作为香港一家专业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业务从香港到国内主要城市,并且对内地二、三线城市非常关注,你们是如何看待内地二、三线城市物流业发展的?

王治诚:内地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现在在内地的投资在将来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内地二、三线城市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的水平,很多方面还不完善,但这也带来了更多的商机,更大的潜力。国家一直有较优惠的政策扶持内地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当地政府更是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投资,例如财政补贴、税收、土地价格方面等。对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公司很早就已经开始拓展内地市场,近年来先后参与完成了许多大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较早期的案例有东莞诺基亚物流中心一、二、三期功能与概念设计规划及整体项目管理,顺丰速运(SFexpress)华南航空快件运输枢纽概念设计专案,国药控股天津医药天津物流中心规划及运作流程设计项目,深圳大铲湾港口物流园区,虎门港物流园区;近期的有李宁(中国)荆门物流中心整体规划及建设工程委托式管理,中兴通讯(Zte)河源生产及物流基地规划设计等。

我们公司将会继续全力在内地拓展物流项目,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杭州、成都、长沙、武汉、昆明、南昌、西安等内地二、三线城市都有在建项目,未来几年更是会陆续开展20多个项目。

《物流》:香港物流科技是如何评价江西医药物流及物流行业的发展?在江西南昌建设的医药物流中心项目进展如何?

王治诚:生物和新医药产业是江西省主攻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南昌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此,南昌市先后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方医药物流的需求增长。正是看准了第三方医药物流在南昌市的广阔市场前景及众多的发展机遇,公司才决定投资建设江西省南昌首个医药产业物流园。

据了解,“南昌桑海新医药谷物流产业中心”项目总投资额1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占地面积480亩左右,总建筑面积428317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279917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1484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年预计总产值17亿5000万元;年税收7662.5万元。项目建成后可以为当地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已经吸引了包括江西威裕物流医药有限公司、福建同盛医药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九家医药物流企业落户。

桑海新医药谷物流中心背靠部级医药基地,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其供应网络较为完善,上游客户几乎包括所有全国知名的药品生产厂家,下游客户省内囊括了全省的11个地级市,周边省份延伸至湖南、广东、福建、湖北、安徽等省际周边城市。通过桑海新医药谷物流中心的优化组合,上、下游供应链与桑海新医药谷物流中心必将向战略联盟关系迈进,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物流》:事实上,目前国内大多数的物流园区经营并不太理想,你认为作为物流园区的经营者,除了拥有足够的用地之外,还需要具备哪些资源与优势?

王治诚:内地的物流园区,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物流园区,在规划设计、设施配备、配套服务、经营理念方面都还在起步阶段,非常落后。国外物流园区建设较好的国家,如日本和德国等,首先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对物流园区功能的准确定位,其次有政府的全力支持,再辅以先进的信息平台和完善的多式联运网络等,因而发展都非常成功。对比之下,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园区建设总体思路不够清晰,有些缺乏充分的市场考证,仅仅是跟风建设似的面子工程,导致建成的园区利用率不高。

《物流》:据我们了解,与别的物流园区不一样的是,南昌桑海新医药谷物流产业中心已经在开发前期就有进驻意向的客户,你认为南昌桑海新医药谷有哪几方面的优势?

王治诚:在南昌桑海新医药谷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我们将西方的一些经验拿来当作参考,结合南昌当地的情况,在结构布局、功能区域划分、建筑设计、配套设施建设等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力图使本项目的设计水平、运营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项目脱颖而出,创造出项目价值。

南昌桑海新医药谷物流园是以医药仓储、运输为主体的较专业化的物流园。我们从立项到规划设计都是按照国家一流的医药物流园标准来进行建设的,在仓储功能上,我们充分考虑各类药品的不同存储条件,为需低温保存的药品设计了专门的阴凉库、冷库,对于其他各类型药品则根据其性质分别建有现代化立体库、平面库、贵重药品库、医疗器械库等;在医药运输上,我们配有专业的医药物流公司,可以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在信息上,我们则开发了专业的医药销售、物流信息平台。

我们为入园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全面的、一站式服务,具体包括了医药仓储、医药第三方储存托管仓库、医药加工、包装、分拣、货代、装卸、配送以及集成的医药供应链服务等。

本项目拟配置的与项目功能相适应的设施设备主要有:满足项目运转、送货的装卸设备,仓库自动化设备,变配电和发电设备,用于客商查询的网络计算机系统,宣传告示设备,药品质量检测(化验)设备,生活设施等。

在园区内部,我们建设有专门的管理信息平台,同时为园区内的各种人员设置相应的权限,每个人、每辆车进入园区都会有相应的识别卡,在信息系统上都会有显示,不同角色的人员在园区中的权限也有不同,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授权标示卡实时监督相关各方的活动。

在面向入园企业的业务层面上,我们开发了专业的医药销售和物流信息平台,可以让药企及时地了解自己产品的情况,并保证其相互之间就相关问题的实时交流。概括起来讲,我们将努力建成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为了更好地服务药品的最终消费者,我们对进出园区的药品将会采取严格的监控与管理,园区内也配备有专业检验、化验设备,我们将努力把桑海新医药谷打造成无假药、放心药基地。

《物流》:最近,湖北某医药企业拟将总部物流中心的用地转为商住两用的商业中心,引起业内的关注。在内地,通过物流“圈地”的现象较多,你是如何评价这种现象及其根源?

王治诚:事实上,加速“圈地”、押宝物流,在医药商业领域并不罕见。

2003年左右,在中国医药行业就曾有一股建物流配送中心的狂潮。当时的配送中心投资潮的主要投资方是国有企业,资金构成大部分是国家的贴息贷款,目的是支撑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连锁配送网络,背景是国家要扶植几个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

借政策之力,上海医药、国药控股、广州医药等在医药物流领域大肆布局,而作为民营企业的九州通也加入了此番热潮之中。

上海成为第一个争夺的热点,上海医药、太极集团、国药控股、九州通相继抢滩上海。2003年,上海医药拿下位于上海普陀区桃浦镇的80亩地,计划投入2个亿打造全国最大医药物流中心;几乎同一时间,重庆太极集团联合其旗下公司桐君阁,与西南药业共同投资组建“桐君阁上海医药”,在上海普陀区桃浦镇的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圈地250亩,投资3亿元,打造一座华东医药物流中心;之后国药控股和九州通也纷纷“落子”上海,竞争空前。

时任上药桃浦镇物流项目负责人的董宝兴表示,在上海地区有两个如此规模的配送中心足以支撑整个市场的药品配送需求。

物流园区发展“副业”已成为普遍现象。据中物联相关调研报告称,有些企业虽然名称上叫物流园区(基地),但实际功能上是从事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个别以从事批发为主的现货市场也冠名为物流园区。当然,很多物流园区也加入了商贸的功能,比如批发、电子交易,物流园区和商流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总裁姚文通认为,物流园区如果变成商业为主、物流为辅的市场,那就失去了搞物流园区的意义。“如果大部分是商品交易市场区,那就不能往物流园区靠,否则就有变相‘圈地’的成分在里面。”

近年来各地物流园区仓促上马,地方政府成为最主要的推动者。中物联的调查显示,各级政府参与推动物流园区建设的积极性最高,政府规划推动建设的物流园区比例占到了85%。其中,通过省级政府审批的占32%,地市级政府审批的占59%,区县级政府审批的占9%。

医药市场规划篇10

一、优势和机遇

(一)条件得天独厚。我县地处武陵山腹地,是重庆、贵阳、长沙、武汉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是重庆市规划建设的五大地区级物流枢纽之一,药品销售市场前景看好。境内药用植物种类有1270余种,达到国家和省级标准约有268种,重点药材有银花、白术、玄参、天冬、杜仲、骨碎补、黄姜、黄精、续断等品种,其中银花、白术量大质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药材资源。

(二)产业初具雏形。截至目前,我县以银花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超过35万亩(银花30.1万亩、白术3万亩左右、天冬6000余亩、黄精3000余亩、青蒿8000余亩、百合20__余亩,另试种了白芨、重楼等名贵中药材),药农户年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中药饮片、绿原酸提取和植物中间体提取、金银花凉茶生产线已经投产。与西南大学等科研单位开展了____银花成分分析和药理、药效、毒理等基础研究,开发试制了包括银天颗粒在内的一批新产品。“____银花”获国家地理商标认证和Gap基地认证,“药食同源”认证在国家卫计委网站完成公示。依托中药材天地网建立了首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原料动态监测与信息服务站,“中药材买卖通”等电商交易平台运行良好。成功举办两届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发展论坛,____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高。

(三)扶持政策给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单节列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将____银花、白术等纳入特色中药材基地规划。全市《医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__—2020年)》将____银花作为“五园七基地”之一进行布局。今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中药材“1211”的发展战略,明确到2020年,中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并从今年开始,每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000万元以上,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二、问题和挑战

(一)外部竞争激烈。近年来,外资医药企业争先恐后地加大在华投资,国内各大医院进口药、合资企业药和国产药大约各占1/3,技术领先、资本雄厚的外资医药企业基本上垄断了高端药物市场,传统的中医药产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就渝东南地区而言,各区县中药材资源都比较富足,发展思路大同小异,且大多各自为阵,缺乏统筹规划和差异化发展,甚至存在恶性竞争。

(二)资源欠缺管理。部分中药材品种受市场、病害等客观原因影响严重,产量差异极大。如银花产业因受市场低迷、《药典》分离等因素影响,群众种植积极性有所降低,目前很多中药材种植基地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生自灭现象普遍存在。对稀有药材还未形成系统管理,乱采乱摘现象仍然存在,破坏十分严重。

(三)产业结构失衡。虽然我县明确提出打造100亿级的中药材产业的战略目标,但我县企业仍然集中于简单的种植和加工等生产环节,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生物化工等行业仍处于“零”起步阶段。以祥华生物、红星中药材为主的我县中药材企业,在化工原料、制剂和制药等方面研发投入不够,生产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如不能引入大型制药企业落户,产业集群将很难形成。

(四)队伍素质不高。目前,我县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未受过专业培训,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成立了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办公室,但与中医药专业相关的人才几乎没有,既缺乏中药材种植、加工、制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门从事医药产业评估、市场运作的产业化人才。而在产业开发方面,虽然与重庆大学等科研机构研发了一些科研产品,但仍未成规模开发、生产,利用效率太低。

三、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产业支撑,构建发展体系。继续加大对药材示范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对种植典型户建档立册,跟踪服务,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在药材发展种植过程中的种子、技术、销售等困难,确保已成规模的药材基地不因外部因素受到破坏。加大对野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建议由县中药材办公室抽调专人对全县范围内中药材资源开展一次资源普查,并建档管理,对稀有药材进行跟踪保护。同时,要抓紧制订我县中医药产业中长期规划,避免产业结构重复、产品项目雷同等现象,既要确保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又要制订大型医药企业引入规划,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对项目、人才、技术的引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为补充,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投入为放大的医药产业投入支撑体系,使相关新兴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