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6:59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篇1

近几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问题成为教育领域乃至于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安全现状,以及存在的安全教育隐患和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个人等层面形成有效的安全教育体系。

【关键词】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80%以上的留守儿童未满14岁,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留守儿童的安全状态令人堪忧。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留守儿童的人身侵害,如:殴打、勒索、欺诈等;二是,意外事故伤害,如:溺水、触电、车祸、食物中毒等;三是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事故

二、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的原因剖析

1.政府层面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缺位。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保障未成年人权利的法律法规体系中,缺乏维护留守儿童这特殊群体的权益的专项法律、制度,立法不够细致,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与可操作性。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保护没有真正地从法律层面得到明确的表达与维护。此外,地方各教育行政部门缺乏设置相关的职能部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安全、教育等现状的开展实时调查、监管和保护工作。

2.学校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和法制教育。

首先,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条件比较简陋,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简单化。留守儿童在校期间的状态和行为表现得不到重视和有效管理。其次,农村师资有限,很多学校重视儿童的学习成绩,缺乏对他们的关爱和心理教育。再次,学校缺乏系统安全教育管理机制,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训练;此外,学校缺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监护人的沟通,使得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方面出现了家、校脱节的问题。

3.家庭教育功能与监护功能严重缺失。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监护严重缺乏的表现主要包括:一是,父母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无法履行对子女的教育和监护职责。二是,监护人不能有效履行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责任。

4.社会监管的缺失和不良因素的干扰。

首先,社会对于儿童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因素影响。譬如:“金钱万能观”、“读书无用论”等不良的社会思想,严重误导留守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社会监管力度不足。一些娱乐场所仍然违法向对未成年开放,致使过早流入社会而又缺乏自制能力的留守儿童沉溺于色情、暴力等网络世界中,导致其违法犯罪。此外,一些社会成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所表现出的冷漠、无视、甚至轻蔑的态度,严重损害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的心态逐渐失衡,产生厌世情绪和异常行为表现。

三、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的改进对策

1.政府应加快推进专项立法,完善相关教育体制。

首先,国家应积极推进立法进程,构建维护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法规,运用法律武器加大对侵害留守儿童安全的各种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其次,加快推进户籍改革和教育改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配套体质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第三,逐步构建和完善监护人管理制度,明确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约束和监管监护人履行其职责。此外,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不断投入,优化农村学校(尤其是寄宿学校)的师资队伍、教育环境、办学条件等,为留守儿童打造一个安心、安全、安乐的家园。

2.学校应改革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安全教育演练。

首先,学校应改革教育管理体制,一方面,着力完善师资质量,实现“责任到师”的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心理辅导;另一方面,建立学校与监护人沟通机制,及时反馈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态,督促和协助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其次,学校应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演练,利用各种媒介手段

3.家庭亲子关系的改进,监护人切实履行职责。

亲子教育对儿童成长发展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农村父母必须明确自身对儿童的抚养和教育职责意识。其次,充分利用各种沟通手段,如短信、电话、视频等形式与子女及其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儿童成长动态并实施有效的亲子教育,随时了解监护人对儿童的监护情况,配合其实现保护教育的职能。最后,监护人应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状态和心理动向,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关爱、和谐的成长环境。

4.社会各界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多元保障体系。

社会各界应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预防留守儿童的安全风险,提升他们的教育质量和安全管理。首先,社会各团体、组织要牵头共建农村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如:建立农村儿童维权中心;建立图书馆、心理辅导室等;定期招募社会志愿为农村的教师、监护人以及留守儿童普及安全教育理念与技能。其次,各大通讯企业可以为留守儿童和父母、教师以及其他监护人打造一个“互联网家”的沟通平台;再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投资设计“学生电子跟踪卡”等实时监控手段,并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留守儿童,随时跟踪了解孩子的安全动向,预警各种潜在危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谢启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0).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篇2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教育政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2010年7月29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四次出现“留守儿童”一词,并在第三章“学前教育”、第四章“义务教育”和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三个章节专门论述了留守儿童教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高度重视。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主要是农村留守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工作人口特别是农村流向城镇的工作人口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加。近几年来,留守儿童教育已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自古就有,但我国留守儿童教育成为社会问题是近几年的事。分析留守儿童规模等基本情况,是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前提。

1.留守儿童规模。我国目前有多少留守儿童,还没有精确的全国权威数据。近年来,一些学者和机构对留守儿童规模进行过分析,但结果不一,差距较大。根据罗国芬评述,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是有共识的,然而,由于统计口径不一,具体版本较多,如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召开留守儿童问题座谈会,提到农村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人,这里的留守儿童是指16岁以下的儿童;段成荣、周福林估计,我国0~14岁农村留守儿童有1981.24万人;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组织河南省城调队对河南鲁山、叶县4个乡镇的4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调查的结论是,留守儿童比例为33%。而段成荣、杨舸的研究结论是,全国17周岁及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高达5861万人,其中6~14周岁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总规模为3264万人;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迅速,2000年至2005年间增长了140%。根据对赤壁市神山镇的调查统计,全镇在校中小学生1598人,其中留守学生达61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8.36%,这个数据与上述33%的比例接近。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大约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分类。目前,多数研究者将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型(父亲或母亲)、隔代监护型(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上代监护型(亲友)、同辈监护型(哥嫂姐)或自我监护型等。实际上,留守儿童主要有二种: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父母对这种监护比较放心,但监护人大多对孙辈过于溺爱,生活满足较多,宽容放任过多,管束引导较少;祖孙年龄差距大,代沟明显,沟通困难,祖辈往往以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孙辈,观念保守,方法简单,而孙辈见多识广,喜欢新潮、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对祖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难以接受。另外,老人岁数大,健康欠佳,精力不济,监护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型,即由父母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友进行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儿女,监护人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导致上代监护也多属物质型和放任型,容易养成留守儿童的任,对较为敏感的留守儿童,则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虽然在生活自理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发生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其教育问题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大问题。

1.学习滞后问题。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监护不力,与学校教育配合不够,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滞后。特别是在隔代监护情况下,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加上存在重养轻教倾向,致使留守儿童学习得不到有效辅导、督促和引导。同时,有些打工父母工作不顺,怨天怨地,对留守儿童不闻不问,使留守儿童的幼小心灵承担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还有些打工父母认为“能读就读,读不好打工也能挣钱”,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整体上学习滞后,且男生学业失败的风险大于女生,具体表现为:学习自觉性较差,迟到早退较多,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草率了事,纪律性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显著下降,个别甚至产生厌学逃学辍学情况。

2.心理健康问题。亲子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正常的亲子互动,很少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父母也很少有机会直接传达对子女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健全的关爱和沟通,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亲情支持;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帮助、引导,久而久之,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理隔阂,使留守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形成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观察表明,由于亲情长期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不如非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内心封闭,亲情淡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自信心不足,性格变化明显,人际交往困难,不主动与人交流,压抑、苦闷与孤独感严重,有些甚至冲动易怒、常为小事与人发生纠纷。

3.德行失范问题。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担负着对儿童的养育责任。养育不仅仅是抚养,更重要的是教育儿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习得正确行为习惯,为长大成人奠定基础。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缺乏必要的监护能力,对其学习、生活监护尚且困难,更谈不上德行教养。正是缺乏有效的德行教养,有些留守儿童是非不分,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养成不良习惯。观察表明:有些留守儿童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有些由于家庭经济有所改善,零花钱较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个别甚至利用零花钱沉溺于网吧玩游戏等。虽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德行表现整体无显著差异,但留守儿童德行缺乏必要约束,分化明显,个别留守儿童违法乱纪严重,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难点问题。

4.安全保障问题。如前所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健康欠佳以及劳动负担重等影响,导致其安全监护能力不足;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遭欺负,交通安全威胁比较大,安全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此外,还面临三种安全隐患:一是学校布局调整后,多数留守儿童上学较远,没有监护人接送,安全隐患较大,特别是女孩的安全隐患更大。二是临时监护人不住一起的留守儿童,有的独守一栋房子,存在侵扰、盗窃等安全隐患。三是临时监护人缺失时,留守儿童生病了,在学校有老师、同学们关心,回家便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疾病,安全就更无保障了。

三、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强留守儿童教育,要落实新纲要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作用。

1.政府落实政策。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新纲要为依据,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多管齐下,落实留守儿童教育政策。一是落实农村学前教育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二是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三是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2.社会积极参与。政府有关部门要鼓励社会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留守儿童教育合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妇联、团委、少工委等组织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村镇组织要要创新管理模式,考虑以村、组、镇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配备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安全;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组织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基层党委和政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要把关心留守儿童作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帮助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学校加强教育。学校要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做好日常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是制定留守儿童教育规划。将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学校主要议事日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落实。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镇村组”和“镇校班”两线三级调查网络,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掌握留守儿童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三是全面推行家长制度。发动广大教师争当家长,为每个留守儿童确定一位学校临时监护人,重点加强“问题”留守儿童的转化教育。四是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认真落实生活补贴政策,改善住宿环境,开展互助活动,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五是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花名册,开通亲情热线和师长热线,方便家长与留守儿童电话联系,让老师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利用春节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感。六是加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配备生活和心理辅导教师,加强留守儿童的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定期进行体检,传授健康知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4.家庭主动配合。学校要组织监护人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家庭要主动配合留守儿童教育,强化监护意识,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外出后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电话和书信交流,询问其学习、生活、安全、健康情况;利用节假日定期回家探望,寒暑假可接孩子到自己身边团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双方均外出时,要委托责任感强的监护人,否则,如果为了打工赚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那就本末倒置了。留守儿童父母教育责任缺位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家庭主动配合,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强化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监护人的教育功能,促使他们切实承担家庭教育作用,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J].青年研究,2006,(3).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13-01

1.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管理的重要性

在实际生活中,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时期的特殊群里,在安全监护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多数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些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在照顾,老人对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的意识相对淡薄,缺少安全意识,很少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对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不到位,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缺失,造成了很多孩子对父母慈爱渴求的心理偏差,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何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制定合理的发展措施,可以为儿童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因此,重视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2.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监护管理的措施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监管,缺乏父母及老师的关爱,极易导致留守儿童生产心里问题,例如常见的性格孤僻、对身边的人有敌意、过分自卑等问题。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年龄都较小,很容易被环境影响,加之缺乏一定的正确观念引导,常常出现留守儿童旷课、打架、喝酒等不良行为。为了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结合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及学习状态,身体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制定合理的发展措施,有利于确保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一般情况下,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有:政策"人性化"的帮助;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等内容。

2.1政策"人性化"的帮助。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让留守儿童得到最好的关心和爱护,为其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政策"人性化"的帮助,是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的措施之一。通过制定一些人性化的政策,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在工作的同时,创造与孩子相处的时间,更好的照顾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应结合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适当的进行生活费用补助和学习方面的帮助,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身边的爱,健康、快乐的长大。因此,在处理涉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的时候,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帮其树立积极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2.2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为了有效的提高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水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在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方面,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进行一定的法律宣传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法律对其成长的重要性。

2.3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对于培养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非常重要。通过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的措施,鼓励留守儿童在参与安全教育活动的同时,促使留守儿童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安全防范意识对自身成长的重要影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热气,不断提高留守儿童处理问题的能力。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及法制教育,并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与其中,帮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安全及法制教育的相关问题,对于其日后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况,及时的帮助留守儿童排解心理问题,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及安全防范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伴随着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大量的儿童被留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如何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生活情况及学习环境,积极的探究加强留守儿童安全监护管理,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的措施,强化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与监管,成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及教学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完善,及时的关爱留守儿童,对于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玉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罗惠文,莫秀婷,盖若琰等.山东省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调查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2):26-27.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篇4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成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人口中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有半年以上时间不能和父母双方生活在一起的18周岁以下的所有未成年人①。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②,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呈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与监护等多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近几年来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今年“两会”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他们举数字,说现象,写议案,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大声疾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孩子个人成长问题,也不仅是一般家庭私人问题,而是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关系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如果留守儿童问题不能及早得以解决,十年之后,将会让整个社会付出代价。”③

怎样才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呢?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以及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鉴于笔者多年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现状入手,对其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研究,以期为党和政府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现状

我们先来看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几则案例和几组数据:

案例12004年,四川富顺13岁留守女孩小英被堂伯父怀孕生子④。

案例22005年,湖南新晃县一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14岁初一女生服药自杀⑤。

案例32005年,湖北勋县59岁的李爷爷病死在床上,由他照料的3岁小孙子兵兵也因此饿死在床上⑥。

数据12002年,湖北随州市曾都区法院少年审判庭审理的48宗案件中,留守女童遭犯的占1/3⑦。

数据2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②。

数据3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⑧。

…………

近几年来,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工涌入城镇打工经商等,诸如上述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意外死亡,留守儿童自杀死亡乃至因违法走上犯罪道路等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溺水、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危及生命安全;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欺负和侵害的对象;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轻视生命,采用投河、服毒等方式自杀;四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控,或因偷窃、伤害他人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成因

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家庭教育功能和监护功能严重弱化乃至缺失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变不离其宗,大抵胚胎于家庭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以父母为主体施行的家庭

教育对于孩子品德、人格、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来自父母的管理和监护则是保障孩子人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在我们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里,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监管伴随着父母双方或单方的外出而被严重地弱化了,甚至是缺失的。

首先,外出父母难以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护。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后,由于多种条件的限制,对于留守在家孩子的教育和监护,他们基本上是爱莫能助的。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⑦。这表明,父母外出以后与在家孩子的联系和沟通是少之又少的,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母情感与生活上的爱护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与引导,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有的甚至滑向犯罪边缘。

其次,临时监护人基本不能履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责任。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多达84.6%的孩子②由其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弱,无法保护和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②。这表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生活上关心得多,精神上关注得

少,而对于孩子的思想、品行、心理、安全等方面更是很少顾及,致使留守儿童在安全、健康、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不能得到保证,不但导致了很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都较差,还给这些孩子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2.学校缺乏有效管理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未成年人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的双重监护下成长的,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指出的那样,学校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和家庭的一致,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的一致,是儿童时期完善教育的首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边远地区,许多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还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对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过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样,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时,往往失去了判断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很容易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侵害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各种娱乐场所的兴建,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一方面,农村学校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等,对于自制力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学光顾电子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体镜头如凶杀、、暴力等引诱着年幼无知的留守儿童不加分辨地加以效法和模仿,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经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乘虚而入,有的把拐卖或利用农村留守儿童当作谋取钱财的手段,有的把留守女童当作发泄淫欲的对象,给留守儿童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关注和解决好他们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农村和谐稳定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笔者以为,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既需要家庭、学校的倾情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来齐抓共管。

1.父母应切实履行教育监护责任,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

我国法律规定,养育孩子是每一对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务必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切实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切不可为了赚钱而误了孩子的终身,双方尽可能留一方在家教育和监护孩子。如果双方必须同时外出务工,应当通过电话、写信、回家等方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亲情上多给孩子一些慰藉,多给孩子一些关爱,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时时提醒他们注意人身安全。与此同时,临时监护人应提高教育监护质量:一是要树立起角色意识,切实承担起教育监管留守儿童的责任,尽可能地教育和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尽量保护他们不受意外伤害;二是应改进教育方式,多与孩子谈心交流,关心孩子的精神世界,切忌溺爱迁就,多加教育引导;三是应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加强联系和沟通,随时告诉他们孩子在家和学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情况,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避免此严彼宽现象的发生。

2.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实行寄宿制管理,举办家长培训班

农村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应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一是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以此培育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防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并教给他们一些识别和应对诸如水火灾害、交通事故、房屋垮塌、山体滑坡、禽兽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常识与技能、技巧,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创造条件实行全日制寄宿制管理,让农村留守儿童统一在校园里吃饭和住宿,由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统一对他们的安全进行监护,减少安全隐患;三是举办家长培训班,在节假日乃至赶集日,利用外出父(母)回家团聚之机,分期分批举办家长培训班,免费对留守儿童的父母及其临时监护人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祖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帮助家长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和监护留守儿童的职责。

3.社会应净化环境,实施关爱工程,开展结队帮护活动

社会各方面应密切协作,共同为解决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出谋划策,多办实事,形成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一要净化环境,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文明新风尚,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孩子提供健康向上的书籍和音像制品,使他们远离不健康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二要实施关爱工程。建议由关工委牵头,协调教育、共青团、妇联、公安、司法、财政、劳动、卫生、民政、工商、新闻媒体等相关部门联合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三要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种类型的结队帮护活动,关工委、妇联、团委可以分别组织和发挥“五老”队伍、社会各界妇女和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独特作用,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1+1”对子,开展“老少牵手”“争当爱心妈妈”“心手相连”等帮护活动,给农村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和温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4.政府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改革户籍制度,加大财政投入

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他们能否远离各种伤害健康快乐地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的党和政府务必高度重视和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待遇,使农民工逐步具备带上子女进城直接教育和监护子女的能力,从根本上避免因家庭监护功能的缺失而导致的留守儿童伤害事件;其次,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再次,要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村借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学校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以便学校对他们进行集中教育和监管,以此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注释:

①钟昭会.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②张乐.20000000.那是农民工留在村里的娃[n].新华每日电讯,2007.

③曹显钰.农村留守儿童亟待关注――访全国人大代表汪春兰[J].安徽日报,2007.

④周俏春,邬焕庆.留守儿童遭摧残十三岁女孩做妈妈[n].新华社成都,2004.

⑤李伦娥.其实你们不懂我苦闷的心――留守儿童渴望更多的关爱[n].中国教育报,2005.

⑥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老屋悲剧[n].2005.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03-02

StudyontheeducationofChildrenLeftbehindinRuralareas

YangHuimin

(Hebeieducationpress,Shijiazhuang,050091)

abstract:Unevenurbanandruraldevelopmentmakesalargenumberofruralsurpluslabormigrantworkers,andthusproducingaspecialgroup-childrenleftbehind.Childrenleftbehindfacearangeoflearningproblems,psychologicalandethicalproblemsbecauseoftheabsenceoffamilyeducation.Studyontheeducationofruralchildrenleftbehindhasagreatsignificance.

Keywords:Childrenleftbehind;educationalproblems;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段成荣、周福林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0.95‰抽样数据,推算出全国有留守儿童2290.45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8.05%。上官子木最早于1994年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学习问题。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孩子的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而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或者亲友照料,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道德以及人格方面的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问题。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落后、家务负担过重等原因,很难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和督促。生活在亲友家庭中的留守儿童有着寄人篱下的感觉,心理压力较大,而亲友对孩子进行监管的同时又担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监管不力。农村学校教育基于应试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升学率。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短缺,教师教学和家务负担过重,办学条件较差,很难对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加之缺乏和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有效沟通,监管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2.心理问题。由于家庭生活不完整,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父母亲情的缺失。但是,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教育理念匮乏,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心理辅导、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及法制教育。亲子关系缺失使留守儿童无法形成安全依恋,而他们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一系列身体、心理、生活和社会问题,茫然不知所措,无从诉说,长期压抑,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常表现为意志力薄弱,自卑,冷漠,敏感,充满敌意等,属于心理病变的高发群体。

3.道德问题。任何生命个体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国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社区组织几乎空白。社会组织是发达国家的有效帮助形式,其中对儿童的帮助是重要内容。我国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市场环境和安全环境较差,一些治安盲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管、心理问题无从排解的情况下极易走上错误甚至犯罪的道路。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道德发展先后历经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过程。而留守儿童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监护人监管不力,学校忽视个性教育,无法弥补亲情的缺失,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和解决,导致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出现危机,丧失积极的生活态度,形成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违反校纪,沉溺网吧,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从而引发一系列安全问题,留守女孩甚至成为犯的对象。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把留守儿童工作至于管理和服务体系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师资配备,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培育良好的农村风气,提高整体的教育理念,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快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打工者留在本地,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兼顾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他们的安全。配备专门保育人员或生活老师承担起一定的监护责任,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和照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期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顺利地渡过人生的关键时期,让留守儿童居有定所,情有所依。提高其安全意识,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的性安全教育,提高留守女童性安全防范意识,强化留守儿童父母、农村社区对留守女童的监护责任。同时,学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平等互助、自强不息的学校氛围,鼓励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开朗、乐观地生活和学习。

3.外出务工的家长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联系留守子女的监护人、老师等,及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并在节假日期间和孩子团聚,多给予孩子精神上的关爱,而非仅仅物质上的满足,及时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4.社会力量也要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希望工程及各类基金会和社会捐赠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发挥作用。完善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图书馆和活动室等,组织留守儿童参加义务劳动以及各种竞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维系着千千万万的家庭,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协同努力,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文化道德修养,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和谐共进。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古桂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政府职责研究[J].黑河学刊,2010,(7).

[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王江荷.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教育问题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心理研究,2009,28(2).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由此而引发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心理、健康、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焦点。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现状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儿童安全状况整体上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但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安全状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危及儿童安全的事件频发,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主要受害者。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从时空范围看,可以划分为校园安全、家居安全、户外安全等问题;从类别属性来看,可以划分为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娱乐安全等问题。当然,做这些区分只是为了方便研究,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比如消防安全问题与校园安全问题就有相互关联、共同包涵的一些问题;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家庭、学校、社会;而意外伤害的问题可能在以上几个方面都会发生。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农村留守儿童遭遇的自然风险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尽管自然风险发生的频率不是很高,但它造成的灾难将是毁灭性的。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成为这些风险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如果不好好保护这些年幼、脆弱的生命,不仅给家庭带来痛苦,也会给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消极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剖析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监护功能减退。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功能是家庭的一项重要功能。这项功能的减退或缺失都有可能引发儿童安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保护及安全意识教育,从而导致了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机率大大增加。留守儿童父母外出以后,多达84.6%的孩子由其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这些祖辈监护人大多年事已高、精力有限,防护、防范能力弱,无法保护和阻止留守儿童受到伤害,而且他们文化层次偏低,难以胜任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据调查显示,有69.8%的监护人表示“很少与孩子谈心”,有70.8%的隔代亲人及73.1%的亲戚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很少管”。此外,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其他一些监护方式,也往往由于委托监护人的责任不明确、监护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而存在诸多隐患。

农村社区的儿童安全教育力度薄弱。儿童天性好动,好奇心强,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容易暴露在各类风险中,这是引发儿童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许多农村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却往往轻视学生的安全教育。此外,由于农村的宣传资源缺乏,使得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因而不利于他们对安全风险的认知及风险防范知识的普及。农村留守女童除了面临与留守男童相同的安全问题之外,还有着特殊的困扰与危机,如留守女童遭受害的事件屡有曝光,原因之一就是对留守女童的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司法保护制度缺位。目前,我国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务院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收养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保障儿童权利的法律法规,这标志着我国儿童权利保护正在步入法制化的轨道。但其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完善的环节,特别是针对特殊儿童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数量少,立法还不够细致,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儿童的权利主体地位没有在法律中充分体现。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没有专门的条款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问题,没有独立的司法保护体系,在客观上不利于对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司法保护。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我国现实国情下,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防护,应当以预防为主。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设置机构,认真调研,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状况的统计工作。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规模逐年增长的趋势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将在一段时期长期存在。在这种形势下,有必要认真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状况的统计、分析、预测、预防等工作,定期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风险报告,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障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然而,我国当前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工作机构承担这项任务,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现有的9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中也没有相关的规定。要做好此项工作不仅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还需要多个行政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同时对非政府的儿童公益组织、研究机构的创新实践,政府应给予积极的鼓励、引导、支持。

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机制。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是以亲友监护,因此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的首要工作就是完善亲友监护制度,落实监护人的义务和责任,明确监护人、被监护人和委托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更好地保障被监护人的权益。并逐步建立多元人监护制度,整合政府、学校、社会等多种资源,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同时政府还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监管机构,全面负责留守儿童监护的监督与管理工作,各地区根据实际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或工作站,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管理和监督,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心理状况,及时对监护人进行认定,当发现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时,应及时明确合适的监护人。

加强教育,重视演练,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我们应针对各年龄段的农村儿童所遇到的不同安全问题,开展形式不同、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讲座、游戏等多元方式,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防范、抵御风险的安全教育及实践。各类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教育机构必须发挥积极作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在幼儿园、学校可以设置安全风险的相关活动或课程,组织各种安全风险模拟场景演练,提高留守儿童对各类风险的认知,增强防范、逃生能力。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可以开展预防常见风险的技术培训,传播急救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风险发生时的应变能力。

完善法律,加强监督,为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成长提供法律保障。我国在对儿童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上,一向强调成人在法律上对儿童所承担的保护义务。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儿童不仅是保护的对象,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①“涉及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公立或私立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②而目前我国关于儿童保护的立法不完善,执行力度差。因此,建立健全保护儿童安全的具体的法律法规并强化执行力度迫在眉睫。应借助法律的威慑力,加大危及儿童安全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消除、减少某些可能诱发意外伤害的因素。譬如,制定法规,要求在所有人对已确知有危险因素的场所,设立醒目且儿童易懂的标识;要求在水库、鱼塘边设立警告标识,安装防护和急救装置以减少儿童溺水的事故;规定生产厂家对玩具、家电、药品、食品等产品的设计兼顾安全性,以大幅降低儿童触电、中毒等意外伤害的概率。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驾车、飙车等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细化了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生产销售假药和破坏环境资源等方面犯罪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更广大范围内的公众尤其是儿童的生命健康远离非法侵害。

多方协作,共同努力,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妥善安排和解决;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在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和监护缺位的情况下,承担着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重要使命。农村留守儿童学校要健全安全教育和监督机制,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准确记载家长、监护人的联系方式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各种社会力量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多方关爱氛围,构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532188)

注释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健康安全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全国妇联近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我国2010年我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总体规模扩大。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

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三是疏于照顾,人身安全难以保证。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女孩受到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要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面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作为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必须是不断充实和丰富多彩的,他们需要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以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提高他们的创作力,他们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倍加呵护,以便使他们健康成长。基于以上考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教育管理。政府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建立“留守儿童工作绿色通道”,形成自上而下且分工明确的工作网络保障体系。对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进行专款补助,鼓励“离土不离乡”的务工模式,完善当地用工信息系统,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尽量在家乡附近打工。农村中小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农村中小学校应设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教育的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建好校内图书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家长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关键力量。家长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上的作用是其他力量所不可替代的。家长在外出务工和抚育子女两者之间要理性选择,合理安排、长远考虑,切不能一走了之或不管不问。外出的家长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积极主动地与班主任、监护人、家长及时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二要关心身心健康。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留守学生特点,各地农村中小学开展对留守学生现状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调查,区别施教。坚持留守学生登记制度,为留守学生建立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等在内的个人专门档案。开办家长学校,利用成教中心等阵地,加强对“留守学生”父母及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实行寄宿管理,是使留守学生受到健全教育的好办法。寄宿后,留守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感受到温暖,体会到爱心,有利于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消灭校外教育的空白点,积极探索建立“家长”制和组建“临时家庭”等。“家长”负责留守学生日常特别是节假日生活学习的监护。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不是父母爱胜似父母爱。

三要关注人身安全。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让人担心。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需要保护,让他们远离危险,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建立“阳光家园”,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援助列入重点倾斜范围;乡镇、街道要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广泛推行“留守儿童家长”活动,共同构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设立“留守儿童服务指导站”,招募爱心妈妈,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政府应多办一些寄宿学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列;学校对留守儿童给予特别关爱,建立与留守孩父母及监护人之间的经常联系,配备心理辅导老师,让留守孩心结有人解;家长最好将孩子带在身边,若做不到也应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多回家团聚,为广大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回应;家庭整合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4-0099-07

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政策。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多方努力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构架日渐清晰、体系日趋完备,正在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类型。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研究大都在该种类型下进行完善与优化。然而,这种政策类型能否满足留守儿童群体的基本需要、能否从根本上消除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否达到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政策效果,这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试图在分析我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实践的基础上,界定目前关爱保护政策的类型特征,分析其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的政策效果,并提出更能够满足留守儿童需求的政策类型。

一、当前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是一种“问题回应”型政策设计

加强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一直是我国民生领域的重要议题。近些年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类问题加速推进了各项关爱保护政策的出台。通过分析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生发机制、政策执行主体的选配以及政策文本的内容设计,发现当前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是一种“问题回应”型政策设计。

1.“留守儿童问题”决定了关爱保护政策的起点和终点

需求的产生与满足划定了一项社会政策的生命周期,但能够划定社会政策生命周期的需求却因地而异。在我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是为了满足一种特定的需求――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而开始制定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是伴随着“农民工”这一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即从20世纪90年代农民工进城起,那些未能随着农民工父母进城的孩子便成为事实上的“留守儿童”。尽管这些留守儿童一旦离开父母便有了关爱保护需求,但我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是随着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而渐次出台的。2004年,随着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增多,教育部召开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研讨会。这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正式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2010年以后,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继而,《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同时,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明确问题指向及其政策安排也预示着,当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被解决或得到有效缓解的时候,这些制度便完成了政策使命,“问题取向”的政策设计就会失去用武之地,从而这些政策将进入衰退期直至完全终结。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决定了我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起点和终点,“问题回应”既是启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启动机制,也是终止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终止机制。

2.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执行主体能且仅能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

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出台之后,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积极响应,各类政策执行主体纷纷到场。综合各地政策实践,执行主体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即由某地方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负责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全面统筹工作。比如在2012年由全国妇联、中央综治办、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体系试点工作中,18个试点县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均由党政主要领导干部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1〕;江西某县则“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由分管宣传部、关工委、教育局、文明办、团县委、妇联、文广局的县委政府领导任组员”。〔2〕第二类是政府相关部门。各地区根据本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具体需要,由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体育部门等政府相关部门协力参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第三类是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以及村(居)民委员会等部门。第四类是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工作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第五类是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村(居)委会等部门工作的工作者。实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以来,“妈妈”“家长”成为各地的一项较为成功的政策实践。这些承担“妈妈”“家长”职责的人员大都属于上述官方机构或半官方机构的职业工作者。如“陕西石泉县由全县2447名党政干部、教师及社会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担当家长”〔3〕;江西某县则“组织各行业的优秀女性代表”担任“巾帼志愿者”“爱心妈妈”“坌慕憬恪薄!4〕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工与行政分工体系内,上述五类执行主体是我国实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正式制度安排与核心力量,能够有效完成我国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各项工作任务。当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教育、安全、健康等问题之后,如果能够被有效调动并发挥其积极作用,这些执行主体能够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然而,如果当留守儿童在其“正常”的留守生活轨道内生活而尚未出现教育、安全、心理或其他问题的时候,留守儿童就可能因为不具备“问题标签”而进入关爱保护政策的盲区。关爱保护政策的执行主体可能难以搜寻到符合关爱保护政策标准的儿童,其关爱保护功能也难以发挥。即关爱保护政策的执行主体能且仅能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

3.关爱保护政策构建了解决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完整体系

若想解决某一类问题,就需要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群体进行仔细排查,保持动态跟踪。并在此基础上,需要采取相关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需要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然后启动预案来解决出现的问题。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我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在基础数据排查、问题预防、及时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方面都形成了相应的政策安排:(1)在基础数据排查方面。了解留守儿童的数量,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留守儿童监护情况,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是关爱保护政策的出发点。对此,各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均把这一基础数据排查作为首要任务。许多地区能够做到准确排查,分类帮扶。〔5〕(2)在问题预防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在农村社会治安、校园安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已经做出问题预防的相应部署。〔6〕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开展较好的地方,留守儿童问题的预防工作已经开展。(3)在及时发现问题方面。各地陆续建立了强制报告制度,就可能与留守儿童有工作接触的村干部、社工等工作主体,一旦发现留守儿童出现问题,必须上报,以阻止留守儿童问题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4)在解决问题方面。各级、各类部门分工合作,制定了较为有效的工作办法。如公安机关的应急处置机制和监护干预机制、乡镇人民政府会同民政部门的评估帮扶机制、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监管照护和心理健康教育等。〔7〕

总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因留守儿童问题而出台,政策设计围绕解决问题而制定,政策执行主体依据能否解决问题而选配。因此,可以说,目前我国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基本理念的“问题回应”型政策设计。

二、“问题回应”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效果分析

留守儿童p爱保护的“问题回应”型政策设计延续了多年来我国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施政理念,整合了多项能够有效进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政策储备,是我国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政策类型。该政策类型能够契合、匹配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特点及需求,因而能够在社会管理与服务场域产生积极、重大的政策效果。但是,这样一种政策类型却并不十分契合、匹配留守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特点及需求,因而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场域表现出种种不适,未能达到更大的政策效果。

1.在关爱时点方面,“问题回应”型政策的“运动型”干预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日常性”需求

如上所述,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政策执行主要由地方党政领导、各级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各类职业工作者等五类主体完成。不论对于这五类主体的哪一类来说,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只是其工作内容之一,而不是全部。留守儿童只是上述执行主体所要管理和服务的众多群体之一。着眼自身的工作全局,各政策执行主体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效率最高、成本最低、效果明显的关爱保护办法就是“运动式”关爱保护,即通过行政指令、社会动员等手段,集中多种政策资源,以“项目”“活动”“行动”等形式应急性〔8〕、集中性、阵发性地开展关爱保护。如江苏某市的“爱心结对送温馨行动”“学校协会送关爱行动”“快乐成长送安心行动”“安全教育送平安行动”以及“免费体检送健康行动”等五大行动〔9〕,江西某县的以“读一本红色书籍、唱一首红色歌曲、讲一个红色故事、游一次红色圣地、访一名红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红色育人”系列活动〔10〕,河南某县“手拉手心连心”活动〔11〕等。

在社会管理与服务场域,在大部分时间内,某一领域的社会运行处于一种没有问题的正常状态,“问题态”只占很小一部分,有时只是突发性事件。即使出现问题,各类社会问题也很少在同一时期集中出现。因此,在某一时点,当某一领域的社会运行出现问题的时候,运用“运动式治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回应办法。然而,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场域不同。在这里,留守儿童不是在大部分的“正常态”与小部分的“问题态”交替出现的状态下生活,而是一直在关爱照料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态下生活。“儿童的留守状态本身就是关怀需求的成立条件”〔12〕,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状态。留守儿童对关爱照料的需求伴随其日常生活本身,其需求是“日常性”的,贯穿于留守儿童每天每时每刻的每个生活环节和每个生活过程。

于是,“日常性”“过程性”的关爱需求与“运动型”“节点性”的关爱输出存在着较大的张力。留守儿童更需要的是身体不适时的细心照料,而不仅是“一年一次健康体检”〔13〕;留守儿童更需要的是每天放学后的作业辅导,而不仅是在“1+X”帮扶机制下,志愿者在自己空余时间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指导〔14〕;留守儿童更需要的是在情绪低落时的鼓励和劝慰,而不仅是每周一次〔15〕甚至是每学期一次的心理辅导〔16〕;留守儿童更需要的是对生活中每个安全隐患的不断叮嘱,而不仅是由公安、司法部门定期开展的法治教育。总之,“问题回应”型政策的“运动型”干预难以满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日常性”需求。

2.在关爱属性方面,“问题回应”型政策的公共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个体化需要

“问题回应”型政策安排调动了公安、司法等社会管理部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部门,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个人社会服务①部门的关爱保护资源。首先,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功能和使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维持社会稳定,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制度体系服务于社会秩序大局,着眼社会成员一般性的、公共性的需求,而难以顾及个别社会成员的个别需要。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农村的社会管理与留守儿童教育属于薄弱环节之一。考察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实践,不论是公安民警的法治宣传、安全防护,还是教育部门的强化寄宿管理、丰富课余生活,都属于弥补社会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在留守儿童群体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其工作性质仍然是加强社会管理与提供公共服务,其工作目标仍然是解决留守儿童群体的突出问题、满足留守儿童群体的共性需求,而不是着眼于满足留守儿童的个体需要。

其次,从服务可及性和服务效率方面考虑,公共部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只能限制在留守儿童的公共需求范围之内,而难以也不应该提供针对留守儿童的个人社会服务。一旦公共部门开展个人社会服务――如由公安警察担任某一留守儿童的安全顾问或保安、由学校教师负责某一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或担任其家庭教师、由医院医生担任某一留守儿童的家庭医师――公共部门就会面临诸多的合法性困境:任何一个群体包括留守儿童并无资格享有这种来自公共部门的个人关爱保护,公共部门对留守儿童的个人关爱保护会影响对其他社会群体的正常管理和服务,从而是一种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滥用。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生活照料,自身的各项行为能力尚未健全。农村较为薄弱的治安环境和教育状况一时难以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留守儿童都需要针对其行为特点的安全保护、针对其学习情况的课业辅导、针对其身体状况的健康照料。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可及性难以覆盖每个留守儿童,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部门的公共性关爱难以满足留守儿童的个体化需要。

再次,个人社会服务部门的功能和使命是针对社会成员特殊、个别的需求开展个体服务。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开展较好的地区,社会工作者针对留守儿童已经开展了心理调适、人际交往、行为矫正以及课后辅导、丰富课余生活等多项个人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相比,个人社会服务在服务可及性和服务合法性方面更能进入留守儿童的个体领域,更能够满足留守儿童的个体化需要。然而,目前我国的个人社会服务主要由社会工作者、社会公益工作者及志愿者组成,尚未建成一支专职、专业的照料者队伍;受自身专业使命限制和服务的成本-效率考虑,社会工作者只能为问题儿童或需求强烈的儿童提供各种干预服务,社会公益工作者、志愿者也只能提供非常态的关爱保护。即当前社会福利制度和关爱保护政策安排下的个人社会服务部门只限于满足个别留守儿童的个体需要,而不能满足广大留守儿童的个体需要。

3.在关爱内容方面,“问题回应”型政策的“能力型”培养和“公德性”教育难以满足留守儿童“儿童化”“私德性”成长需求

为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问题回应”型关爱保护政策致力于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为追求社会有序发展,“问题回应”型关爱保护政策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规范意识。在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方面,从儿童经过少年再到青年需要十余年的成长历程,在这一长时段的成长历程中,儿童表现出“能力型”教育与“儿童化”抚育的双重需要。即一方面由于长大以后要面临独立生存、适应社会的挑战,儿童需要在身体、心理、社会参与等多方面提高能力和水平。在“能力型”教育目标之下,儿童期的生活、学习服从于成年期的各项需要,儿童期成为成年期的准备期;另一方面,儿童的成长和各项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这一长时段的成长过程中,怀童心、语出童言,保持童真和童趣――这种“儿童化”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表达模式及其生活模式和生活状态构成了一个人生命历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儿童来说,这种“儿童化”的生命、生活状态就是生命、生活本身。同成年人有权享有成年期的生命、生活状态一样,儿童有权享有儿童期的生命、生活状态。“儿童化”抚育同样是儿童的权利和需要。

为保护儿童的“儿童化”生活状态,父母往往尽己所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安全、适宜儿童成长的生存空间,而不让儿童去直面其尚不能承受的严峻生活和社会的危险。“儿童化”的福利政策体系是“保障儿童免于各类社会问题的困扰”〔17〕,而不是由留守儿童直面各类社会问题。当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陷入窘境的时候,妇联、学校等部门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这可能会解决留守儿童的一些生活问题,但也加重了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负担,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留守儿童快乐的童年生活;当留守儿童发生意外伤害或不法侵害后,公安、司法等部门开展安全讲座和各种防范教育,这种关爱保护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但另一方面也使儿童过早地独立面对严峻的社会,加重了儿童的生活任务。这种“加重”减缩了留守儿童原本应当享有的儿童期生活。

因此,一味培养留守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未能给予留守儿童以“儿童化”抚育,其结果是可能培养出会洗衣做饭、能够独立生活,能够躲避他人侵害甚至能够照料老人和幼儿的“小大人”,但实质是把原本应由社会、家庭担负的生活照料、安全防护责任转移到脆弱的留守儿童身上,剥夺了留守儿童在儿童期“儿童化”的生命与生活。

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公德”与“私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自己的隐私观念,就难以知道应当尊重别人的隐私,从而可能会冒犯他人;没有对自己私有人身、财产权利施加保护的概念,可能会毫无顾忌地攫取他人财物,从而可能会破坏社会秩序。在这个意义上,没有私德教育就难以进行公德教育,公德教育以私德教育为前提。私德教育既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也是公德教育的基础。没有私德教育的公德教育难以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家庭作为一个私领域,其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是关怀、爱和自由。”〔18〕在家庭这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空间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既有私德教育也有公德教育,但首先是私德教育,其次才是公德教育。即父母首先会教育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及自身利益,满足个人需求,然后才是关心、帮助他人,满足社会需求。留守儿童因家庭离散,私德教育不足。社会公共部门鉴于自身的社会使命和工作要求长于开展公德教育而难以开展私德教育,因而难以满足留守儿童正常成长所需要的私德教育需求。

因此,尽管“问题回应”型关爱政策可以产生一定功效,但这种政策类型“以社会整体运行为政策场域”“以解决突发问题为政策目标”“以成年人为干预人群”,适合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但并不全然适合“需要日常照料”“需要个体化关爱”“缺乏私德教育”“本身属于未成年人”的留守儿童群体,因而关爱保护效果有限。

三、关爱留守儿童需要一种“家庭整合”型福利政策

与孤儿、残疾儿童及流浪儿童等的困境不同,留守儿童的困境在于其处于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导致家庭离散的生活状态之中。与其他困境儿童对温饱、健康、回归家庭等方面的需求不同,留守儿童需求家庭复原。另一方面,家庭离散直接或间接引发留守儿童出现多种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重整会有效避免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家庭离散状态不改变,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就难以避免。因此,不论从满足留守儿童需求角度,还是从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角度,都需要一种致力于留守儿童家庭整合的关爱保护政策。

1.关爱保护的主要内容应当是促进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问题回应”型关爱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但出现在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不一定是留守儿童的问题,更不同于留守儿童的需求。

“留守儿童问题”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留守儿童意外伤害问题。如留守儿童交通安全问题、留守女童遭受害问题、留守儿童野浴溺死问题等。这类问题尽管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但其本身更属于公共安全、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而不是至少不完全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即由于农村的公共交通服务不足引发所谓“校车”安全事故、农村的社会治安漏洞引发留守女童遭受害事件、农村的娱乐运动场所不足引发儿童野浴溺死事件。这类问题更属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通过加大对落后地区公共服务的输送来加以解决。而如果把这类“公共服务不足问题”当成“留守儿童问题”,就容易导致“重视对留守儿童的规训和管理”而“弱化ε骞共服务的供给和加强”的政策倾向,容易造成以限制留守儿童的自由生活为代价来克服国家公共服务不足的后果,违反了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政策初衷。第二类可以归结为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失范问题。例如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出现攻击他人事件等。这类问题的确属于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部分服务内容属于对行为异常留守儿童的干预或治疗,只能关照极少部分有问题的留守儿童,而未能关照绝大部分正常的留守儿童。如果未能关照正常留守儿童,则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问题儿童。对问题儿童的政策关照只能作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末端环节,而不是政策主体。

由上可知,尽管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推进了我国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实施,但对显性留守儿童问题的回应并未满足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隐性”需求,进而并未杜绝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继续产生。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重心应该重新转回到满足留守儿童渴望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渴望得到父母情感关爱、渴望得到日常生活照顾和陪伴等需求的轨道上来。

2.关爱保护的主要执行主体应当是家庭成员或类家庭成员

社会管理部门、公共服务部门、个人社会服务部门均可为社会成员提供福利。然而将上述三个部门作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执行主体的时候,则难以达到p爱保护留守儿童的政策效果:公安、司法等社会管理部门致力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该类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对于那些影响、破坏社会秩序的失范人员有明显功效。而农村留守儿童属于难以破坏社会秩序的弱势群体,对于这部分弱势群体,“由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司法局的工作人员组成法制讲师团,到各乡镇(街、区)的多所学校进行法律知识巡回讲座”〔19〕,这种不注重对犯罪分子或潜在犯罪分子进行整治和震慑,反而对受害者或潜在受害者开展法律知识讲座的“关爱保护”是受人质疑的。教育、医院等公共服务部门致力于提供国家的基本公共服务,在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服务需求时,公共服务部门能够发挥最大功效。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需求属于某一类服务对象的某种特殊需求,公共服务部门难以顾及这种需求,或者满足这种需求需要极大成本。社会公益组织、社会工作机构等个人社会服务部门致力于为有需求的社会成员提供个别、具体的个人服务,其有效的服务对象是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留守儿童。尽管其服务实践能够辐射一些正常的留守儿童,但无法满足全部留守儿童的需要。综上可见,政策执行主体的服务功能与政策客体的需求之间的偏差导致了目前选配的三个部门作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执行主体有不足之处。

儿童作为未成年人,其独立生活能力较弱,对父母的依赖较强,需要生活照料和情感关爱。由于“儿童与父母的心理―社会距离最近”〔20〕,儿童更需要也更容易接受来自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爱和照料,“老师或其他社会成员无法替代父母”。〔21〕如果儿童不能得到来自父母或家庭的生活关爱和精神慰藉,容易出现性格内向、孤僻、自卑、无安全感或暴躁、冲动等行为或心理现象,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及其社会化成长。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与需求,有效、可行的关爱保护者是家庭成员或类家庭成员。只有家庭成员或类家庭成员才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私人领域的生活空间,才能提供日常性的照料和关爱,才能满足或替代儿童对亲人的情感依恋。

3.关爱保护主要应采取“家庭整合”型福利政策

由于我国城乡之间的巨大发展差异,从事农业劳动的收益率远远低于进城打工的劳动收益率,“迁移流动人口务工经商的经济收入已经成为我国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的最重要途径”。〔22〕在此情况下,“进城打工,家庭分离”成为农民工“被迫的理性选择”。〔23〕在这种“理性选择”之下,农民工的家庭结构被迫拆分、家庭运行遭到分解、家庭功能大幅缺失,留守儿童处于一种家庭关爱严重不足的生活状态。在此离散家庭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场域,“帮助家庭即是帮助儿童,不能帮助家庭就不能有效地帮助儿童”。〔24〕因此,支持留守儿童家庭整合的政策就是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

鉴于福利资源有限以及我国仍处于家庭福利政策的初级发展阶段,借鉴目前相对成熟的政策手段,“家庭整合”型关爱服务政策可以在以下方面试行:

在留守儿童原生家庭恢复政策方面,鉴于目前原生家庭恢复的实际困难,可以先行探索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留守儿童的生活空间与父母的生活空间相连接,使留守儿童与父母互相可视可听可言,建立一种跨时空的留守儿童家庭生活互动模式;结合我国目前企业社会工作和农村社会工作的先进做法,采用政府财政、用工单位、农民工个人合作共担的方式,在留守儿童寒暑假或其他时间,将留守儿童带到父母身边,实现暂时性的原生家庭恢复。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重组”政策方面,融合我国家庭寄养制度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对农村现有家户进行监护整合。选择有监护能力、符合照料条件的“邻家爱心爸妈”“邻家爷爷奶奶”作为留守儿童生活照顾的承担者。以留守儿童父母出资、民政部门购买照料服务或财政部门补贴的方式为监护人提供经济支持。一些打工母亲在城里从事卫生清理、病人看护等家政服务工作,如果这些打工母亲在农村照料儿童也能得到相当的收入,可以扭转这种“能够照料他人却不能照料自己家人”的“照料转移”〔25〕状况。可以吸引部分父母回家照顾自己的孩子,间接达到促进留守儿童原生家庭恢复的效果。

在留守家庭功能修复政策方面,以政府购买小时工服务的方式,在农村当地选择照料者或者聘请社会工作者每天到留守儿童家中提供数小时的生活照料、学业辅导、精神关爱等服务,以一种类家庭成员的方式修复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

总之,在福利资源的支持下,以家庭成员或类家庭成员为政策执行主体、以促进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修复的“家庭整合”型政策是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的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3〕〔11〕石兰月.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成效、问题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2〕〔4〕〔10〕〔14〕吴霓.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的县域样本剖析――江西省于都县的试点实践分析〔J〕.教育研究,2015(12).

〔5〕〔6〕本刊编辑部,孙玉琴.合力共筑农村留守儿童的美好明天――聚焦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暨“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视频会议〔J〕.中国民政,2016(22).

〔7〕梁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机制的政策:缺失、完善与探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的解读与修正〔J〕.理论探讨,2016(6).

〔8〕徐晓新,张秀兰.将家庭视角纳入公共政策――基于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演进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6(6).

〔9〕〔16〕张一群,王超.“五大行动”关爱留守儿童〔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6(3).

〔12〕卢德平,商洋.略论留守儿童关怀的性质与方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

〔13〕〔19〕李德栓,周汇,张浩.构建三个“网络”关爱留守儿童〔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6(3).

〔15〕陈柏峰.问责基层需实事求是――以毕节自杀事件的责任追究为例〔J〕.中国法律评论,2016(1).

〔17〕肖莉娜.大转型的孩子们:儿童福利政策的反思与建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8〕〔20〕熊跃根.福利国家儿童保护与社会政策的经验比较分析及启示〔J〕.江海学刊,2014(3).

〔21〕王煜.“关爱机制”为何失效〔J〕.决策探索,2015(7).

〔22〕〔23〕任远.大迁移时代的儿童留守和支持家庭的社会政策〔J〕.南京社会科学,2015(8).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篇9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留守儿童监护不到位,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活动没有兴趣,表现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小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园长亲自挂帅,安全管理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园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配班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的疏导,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四、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做好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基于这种认识,田坎中心幼儿园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深入开展了关爱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举措,营造关爱氛围,着力解决普遍存在的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等问题,在生活、学习中对“留守儿童”倍加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性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经商,然而在大量农民外出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伴随父母进城,只能留在原籍入学接受教育,这部分儿童被称为留守儿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6102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这个庞大的儿童群体的成长状态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亲子家庭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都无法取代的教育方式,亲子教育的缺失阻碍了孩子社会化的发展并使其心理问题发生的几率增加。父母榜样行为的缺失,父母对孩子监控机制的弱化,使留守儿童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关爱和情感支持,他们需要独自面对很多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1]而且大多数监护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了学校,孩子就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1.2情感教育缺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通常感觉不到家庭所带来的温暖和安全感,内心缺少对亲情的信任、理解,长此以往也许会造成的心理扭曲。待他们长大成人后,也许会不自觉地遵行这样的原则对待他们的下一代。。

1.3家庭的安全教育“真空”。相关调查显示,有56%的临时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2]由于监护人疏于对孩子的管教,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存在较大的安全教育隐患。暑假是留守儿童安全事故多发期,溺水、交通等意外事故很容易发生。但是大多数的父母或监护人没有给孩子普及过安全知识。

1.4心理健康教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地满足他们正常的的心理需求。他们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内向等心理特征,并且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表现出社会交往行为退缩,孤僻不合群。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溺爱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攻击、胆怯等个性特征。[3]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合力来进行缓解和弥补,具体对策如下:

2.1家庭方面

2.1.1家长要从多角度关心留守儿童。家长要从多角度关心留守儿童。不仅是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转变教育观念,要切实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要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可以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开展“亲情信”、“亲情热线”等活动,为亲子沟通提供方便。

2.1.2重构良好的家庭文化。家庭文化对个人的成长影响很大。米德将隔代教育称为后象征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对过去的“复制”,监护人往往由于自身的原因忽视了社会变化对后代教育的要求,有的老人由于不识字,无法从书籍或报刊上了解各种教育方法。因此,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留守儿童的家长培训,重构良好的家庭文化。

2.1.3监护人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粗野蛮横方式,起不到任何的教育效果,甚至会让孩子形成逆反心理,用仇恨的情绪与监护人作对。或者有些监护人对孩子监护不力,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放纵孩子,最后导致无法管教。

所以,这两种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学校方面

3.2.1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心理档案。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外出打工的问题。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为留守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等情况进行详尽记载,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

3.2.2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朋辈小组的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快乐,交流困惑。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冲淡其对父母的思念和孤独感,而且,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使朋辈辅导小组成为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途径。

3.3政府方面

3.3.1打破城乡壁垒,改革户籍、教育制度。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壁垒,扩大了城乡差别,限制了城乡资源的互动,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孩子不得不交由父母或亲戚照管。所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从户籍和教育制度、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体制入手,加大破除城乡壁垒的步伐,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3.2兴办农村乡镇企业,让农民“离土不离乡”。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把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共同进步的重要手段。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施行降低农民贷款门槛、减免税收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

3.3.3建议留守儿童密集地区仿照“四老学校”模式。政府在留守儿童密集的地区,可仿照“四老学校”模式开办针对监护人的学校或讲座,扭转监护人“只监护、无教育”的状况。

例如:河南省“四老学校”目前已达2930多所.这些特殊的学校通过开展多种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家长素质,也促进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据介绍,河南省创办“四老”家长学校村的留守儿童优良率均达90%以上。

总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同时,要通过媒体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力度,唤起社会各界人事以及企业的关注。形成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真正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王坤,郑晓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