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十篇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十篇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9:22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篇1

一、立足学校,挖掘实践渠道

1.因地制宜。《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强调“要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即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深化学校特色。学生是学校的小主人,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又特别强。为此,学校为了鼓励学生民主参与学校管理,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其课余生活,创办了“雏鹰之声”广播站。教师大胆放手,从站长到小记者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拔、担任。广播站在站长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自拟栏目,现场采访、独立撰稿以及编辑播音等。“雏鹰之声”广播站定期播放,内容丰富,节目纷呈,有校园快递、焦点访谈、优秀习作、故事大王、生活窍门、每周一歌等,是学生展示活力、亮出风采的大舞台,成为了学校德育阵地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与校园活动相结合。节日、纪念日等学校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师要抓住契机,结合学校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校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笔者结合开展“艺术节,我能行!”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异常高涨,学生之间展开了演讲比赛、歌舞比赛、书画展览等。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展示才华,大显身手,在创新实践中感悟积累经验,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走进家庭,丰富实践内容

1.感受生活。家庭生活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感受也是最深刻的。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因此开展家庭生活方面的实践活动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意外事故或染上一些小疾病,如何正确对待,及时处理,避免产生更大的伤害或更严重的后果,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自我保健和自我救助的基本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因此,笔者开展了“我是家庭小医生”系列活动,先要求学生回家与父母共同查找、收集、探讨自我保健与救护的相关知识,并做好记录,然后组织由家长共同参与的意外事故如烫伤、灼伤、扭伤、撞伤等紧急救护演习,邀请校医作现场指导,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知识竞赛。让学生在与父母共同查阅资料、实地演习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经验,学会自我保护的本领,也让学生感受亲情的温馨。

2.体验活动。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笔者根据学生的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如周末开展“小鬼我当家”实践活动,让孩子承担家庭主人的角色,买菜、做饭、洗衣服、大扫除等,父母为孩子表现评分,再举行班队会进行交流。又如,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家里的生产劳动,学会给农作物播种、松土、除草、施肥、处虫害等。有些学生还采集农作物样本,利用实验室的显微镜观察蔬菜等作物的病害情况,通过网上搜索、查阅资料,并在父母的帮助下,对症下药成功预防病害,获得丰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掌握劳动的技能技巧,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也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情感。

三、走进社会,生成实践资源

1.关注热点。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领域之一,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会,通过考察、访问、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反映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如开展“知荣辱、守纪律”、“互助献爱心”、“文明伴我行”等主题活动。开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验活动,寻找身边的陋习,寻找身边引以为荣的事情,开展各种实践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资料搜集、社会调查、实地采访等,并通过问卷调查、汇报演出、演讲报告、宣传栏和广播站等形式,让学生“知荣明耻”,争当“五好少年”。还可以根据社会上某一时期人们关注的热点或难点问题设计主题实践活动。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篇2

关键词:综合实践;生活;社会;教学;效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紧扣现实生活化,活动方式多样化,运用知识综合化等特点。《义务教育综合实践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如何切实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实生活化效益,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浅谈三点看法。

一、延伸社会资源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因此,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以班级的形式,或以小队的形式,因地制宜,因“效”制宜,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开放的时空,让他们在兴趣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的同时收获发展,例如社会调查等等。

社会调查是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社会发生的某一现象进行调查,弄清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及解决方法的一种研究策略。这是学生走近社会,感受生活的形式之一。通过社会调查,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能力。

二、融合生活主题

为了促进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更好地开展,主题内容的设定尤为重要,是实践活动的良好开端。

1.确定主题

综合实践课程强调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实践活动的主题确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取用为学习课题,以建立与生活的联系,并要注意主题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使学生产生兴趣,在活动之前便开始“蠢蠢欲动”。例如,我组织开展“巧吹肥皂泡”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自制肥皂泡,比赛谁吹得大、谁吹得多,学生都爱玩,学生一听到这个活动课题就非常高兴。

2.专题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最佳手段。不受课堂空间和形式的局限,能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例如,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学校德育部开展“拒绝吸烟”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合该专题,我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拒绝吸烟”签名活动,并让他们查找资料、抄报,宣传吸烟有害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该主题实践活动中受到了教育。

三、丰富实践内容

如何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内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在实践中学习,如,搜集有益信息,进行劳动体验等等,以学增知,以劳辅德,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更好地体验劳动实践。

1.信息搜集

在社会信息化不断提升的今天,良好的信息索取习惯是帮助学生养成信息素养的前提,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同时还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养成了关心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2.劳动体验

为唤起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和身心、情感、能力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我校开辟出一小块菜地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称为“劳动乐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更懂得了珍惜。

小学综合实践课堂教学强调“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就是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灌输教育,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开拓创新精神,发展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郭元祥.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杂志,2006(8).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篇3

关键词:中职生劳动就业稳定

《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给中职教师提出了九大要求。其第一条就是“要有职业道德就业能力”,它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就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意识教育。

今天的中职生,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学生从小缺乏严格规范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行为习惯差,学习习惯差,基础知识差,思维能力差,进校无门槛。面对这样的“懒散”学生,仍然采用学科体系的培养模式,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依然呈现出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尴尬局面,教师深感头痛。学生就业后,稳定率偏低,经常可以看到已经就业的学生回校要求再次安排就业的情况,甚至有的学生已经毕业多年还在游荡,换若干工种也静下心来工作,嫌工作累,时间长等等,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是怕劳动。因此,作为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教会学生劳动,才能让学生安心工作,从而提高就业稳定率。

那么,作为就业指导教师,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来作点探讨。

一、组织学生劳动,培养劳动习惯

1.明确劳动任务。把需要完成的劳动任务和通过完成这一任务要达到的目标交代清楚。

如:开展学校公共厕所清洁轮流值日活动。为学生准备好胶手套、抹布、扫帚、拖帕、厕所刷、洁厕剂、洗衣粉、水桶、提示牌等,要求洗干净便槽,抹干净地砖、墙砖,地上不能有积水。

如:绿化校园义务劳动。每年春、秋,我总和学生一起去校园植树、栽花,夏天,带学生除草。教学生植树中应注意的地方。首先,要除草,然后,需要挖坑,坑的深度也要看树的情况而定,再填土,填土也有讲究,底部填什么土,上面填什么土,松紧程度如何,这些都会影响树的成活,最后需要浇水,做完这些事后,还需要经常来给小树除草、浇水。

2.分组行动。在教师指导下,在组长主持下进行任务分析,通过分工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

3.展示成果。各小组轮流展示劳动成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或口头总结,或组织参观等等。

4.评价反馈。先是其它小组对劳动任务完成情况(特别是质量)进行评价,然后教师进行评价。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要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并对评价结论做记录,如记“优、中、差”。以此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的习惯,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

二、组织学生参观企业,感受普通劳动者

每学期两次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学生看到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工人熟练地操作着沉重的机器。车间里,工人都在埋头安装数不清的仪器、机器,生产汽配等。有些工件,一个工人一天只能组装一两件,工序相当繁多。而车间内弥漫着浓重的喷漆的味道,眼前的一切,切实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劳动者的辛苦。通过眼、耳、鼻、舌,身切感受到了实际的生产生活,体验到普通劳动者的光荣与伟大,于平凡处见不平凡。参观企业,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平台,将课堂教学与工作体验活动相结合,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感性经验和知识背景,有利于学生职业方面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学生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感悟,引导他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学到一些处理问题、与人沟通的技巧。因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通过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亲身体会到劳动的光荣感,促进学生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抵制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对于现在的中职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四、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强化劳动习惯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篇4

【关键词】学农吧;体验教育;行为习惯;沃土

同学们做完眼保健操去上体育课时,混乱的脚步声从楼上一直传到楼下,老师们一再教育学生上下楼梯要靠右走,而且脚步要轻,不要影响其他班级上课,可到了实际中同学们全然不顾;吃饭的时候,很多班级的同学们一哄而上,盘子悲哀地躺在地上。诸如此类现象,不胜枚举。走楼梯现象也好,吃饭现象也好,虽只是个小问题,但它应该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在青少年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是个比较突出、比较普遍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体验环节入手。所谓“体验”,就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的教育方式。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少年儿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应注重少年儿童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少年儿童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无独有偶,去年我们学校给每个班级分了一块责任田,我们班分到了四块,每块地长15米,宽1.3米。征求同学们同意后,我们给四块地分别种上了西葫芦、玉米、圣女果和莴苣。之后我们在这块责任田上辛勤耕耘,不但收获了果实,而且收获了希望。笔者常常利用责任田这块沃土对学生进行体验教育,而且给它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学农吧”,收获颇丰。

一、利用学农吧进行集体体验

集体体验就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氛围、集体的温暖、集体的重要和集体的力量,从而树立起集体主义的观念,形成把集体放在第一位的观念,养成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行为习惯。

笔者把我们班的“学农吧”分成四块责任田,分别分给四个大组,1号西葫芦责任田由第一大组负责,2号玉米责任田由第二大组负责,3号圣女果责任田由第三大组负责,4号莴苣责任田由第四大组负责。每组成员都同心协力,和他们组的宝贝一起成长,他们精心施肥、定期浇水、捉虫。当其中一组遇到困难时,别的组也会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这不仅是组与组之间的比赛,也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比赛。通过集体体验,他们不仅感受到了帮助他人是快乐的,而且感受到被人帮助是温暖的。有个学生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看着自己的莴苣苗在第四大组的责任田里快乐成长,我感到自己的心也在飞扬。”

二、利用学农吧进行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就是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参与体验,使自己感受到参与的快乐、参与的真实、参与的辛劳,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每天早上、中午,孩子们都会利用课余时间去责任田里为庄稼浇水、捉虫、除草,量一量叶子有多大了,植株有多高了,记录下第一朵花开的时间,第一个果实收获的时间……看着庄稼和蔬菜的成长,孩子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时间的珍贵。有的同学经常给农作物拍照,有些同学几乎每天都写观察日记,罗淮佳同学在她的日记里这样写道:“看着小小的圣女果在我们的细心照料下一天天长大,我觉得自己的劳动是那么有意义!因为这是一项培育生命的工作。在劳动中,我体验到了生命的成长,明白了我们从小要养成守时的好品质,感受到人与自然界要和谐相处的重要,明白了要学会保护动植物、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三、利用学农吧进行角色体验

角色体验就是以他人的身份、他人的视角去参与体验,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感受工作中的辛劳及完成工作后的收获,从而从小在心里形成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记得西葫芦收获的第一天,我让班里的几名同学趁放学时间把西葫芦摆到校门口进行出售。面对一群群同学和家长,那几名同学羞得满脸通红,早已忘记了招揽顾客。这时,我在旁边用眼神鼓励他们,并自告奋勇第一个吆喝起来。一天下来,同学们都说累,嗓子都喊哑了。在以后的几次体验中,他们渐渐地能大方地向顾客介绍他们所出售的蔬菜的名称、价格、营养价值,俨然是一个个小小售货员。胡杏清同学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出售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共卖了23块7角。晚上回家,只觉得喉咙火烧火燎的,小腿胀痛得厉害。我感受到了劳动是件辛苦的事,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工作的辛劳,懂得了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那都是劳动人民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的。”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篇5

关键词:地方资源;开发利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

在中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练、练、练,考、考、考”是对“城市化模式”的简单照搬,忽视了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面临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学生的乡土生活,使得很多乡土鲜活、丰富,极具教育潜质的作文教学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最终导致了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更加低效,甚至无效。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关键在于“善假于物”――地方乡土资源这个“物”。作文教学中恰当地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和空间,也能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目前学生作文苍白乏味,空洞无物,虚情假意,甚至学生写作时无从写起、无米下锅,这主要是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认知,忽视了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1]写作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是作文的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才容易打开思维,有话可说,才可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2]“没有对生活丰富的切身体验,写作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3]王阳明也曾说:“此正如烧锅煮饭,锅内不曾渍水下米,而乃专去添柴放火,不知毕竟煮出个什么物来?”[4]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丰富的乡土资源,只有合理开发和利用好乡土资源开展写作教学,为学生引来作文的“源头活水”,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提高农村中学写作教学的效率。

一、点评生活事象,提高思想认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学生身边的乡土生活事象,正是作文教学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从体验的角度来说,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土生活,更应通过引导学生点评乡土生活中的各种事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梁启超在《作文入门》中指出:“文章,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5]叶圣陶也曾说:“通过写作关,大概须在思想认识方面多下功夫。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6]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侧重于写作技巧的指导,把写作技巧视为作文教学的全部,把写作技巧的训练过程等同于学生写作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作文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有些倒退。事实上,学生的写作学习过程,远不只是写作技巧的学习过程,更应是一个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发展认知、增进思维、提升境界的过程,是一个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乡土教育专家李元昌先生曾说:“通过认识和感受能力提高来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解决了语文教学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许多难题。”[7]关心国内外形势和乡土生活的时事要闻,都是丰富和提高思想认识的途径。因此,设计“时事类材料写作”专题,聚焦乡土生活事象,选取乡土生活的“时事材料”进行作文训练,以催长学生心智,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我们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阅读本地报刊《湛江日报》“热评”“热读”“民生”以及《湛江晚报》“热论”、“本土动态”“本土人物”“社区坊间”等栏目,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利用两报的“热评”“热论”资源,指导学生学习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对“热读”“民生”“本土动态”“本土人物”“社区坊间”等栏目中的生活事象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进行点评,写时评或杂感类文章。此外,结合口语练习,我们利用早读前5分钟开展“朝闻半岛”时事开讲活动,每天早上轮流由学生播报自己收集到的本地“新闻”,并作简单点评,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生活,关注地方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生活体验。“学生一旦对社会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会产生社会角色的存在感”[8],能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只有认知有发展,思想境界提升,认识水平提高,才可能写出言有力度、思有深度、情有感染度的好文章。”[9]

二、抒写农家劳动,提升生活感悟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材料和材料来源的问题。”[10]缺少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是写不好作文的。而劳动是学生参与、体验和认识生活最直接的途径,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可以利用乡土生活资源,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在劳动中交流情感,身体力行,领悟劳动的艰辛,获取最有感受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写作文,可以避免虚构故事、泛泛而谈、“为赋新诗强说愁”的作文陋习,使学生写作有实料有真情。如有一位同学在《给香蕉喷药记》一文中写道:“农家子弟不会干农活,这是何等可笑!劳动中出现的种种失误,使一向看不起劳动的我猛然醒悟:技能是生存的前提,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以为人!”

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劳动中观察、学习、感受、体悟,不仅能掌握劳动技能,了解各种农活知识,也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农民、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思想意识。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学生若能把知识同生产结合起来,不仅促使他们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反过来,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也开阔他们学习的领域,把他们的生产知识应用到语文学习上,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设计“渔民的一天”“一次难忘的农活”等劳动实践类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经历的劳动生活和生产实践写作文。因为有真切的体验,他们的文章言之有物,真实感人,展现了很强的作文能力。有一些学生,他们不是写劳动的体验感受,却对生产实践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探索,请教长辈,查找资料,写出了《香蕉为什么会变异》《雨季,虾池消毒要科学》《虾为什么长不大?》等科学知识含量很高的文章。

作文亦做人。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抒写劳动生活,不仅使学生融入乡土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感悟、体味生活,体验与认识社会角色,学会承担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懂得感恩,成长成为有责任能担当的社会人。这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赋予个人的使命。

三、采写乡土民俗,积淀文化素养

写作是思想的表达,它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土壤基础之上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可以说成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文章”。文章的好坏,是一个人综合素质最全面最集中的反映。作文能力除了跟一个人的核心文化素养有着密切关系之外,更与一个人的地域文化素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民俗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民族中有其共性,在一个地区内又有其个性。采写家乡的民间习俗,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家乡特有的风韵、情致,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结合写作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去了解、去认识乡土民俗,适时地开展一些乡土民俗文化讲座,鼓励他们参与乡土民俗活动,组织学生探访、采写乡土民俗。尤其是乡土民俗文化中蕴含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人文精神,更是写作教学应该挖掘的写作主题。同时,利用凝结着真、善、美等情感的乡土民俗资源来熏陶感染学生,培育学生的乡土情怀,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因地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民俗风俗为题材的写作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指导学生欣赏各种乡土民俗所蕴含的造型美、神韵美、精神美、情感美、寓意美、和谐美、动作美、阳刚美等,让学生写关于乡土民俗的鉴赏、推介类文章,表现乡土民俗之美。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也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我们组织“采风”活动,引导学生认知乡土民俗、生活习俗,让学生以乡土民俗为写作题材,采用“采风手记”的形式把对乡土民俗、生活习俗的认识或采风过程中的体验写下来。在采风过程中,通过访谈、观察和交流,甚至亲历其中,有见闻、有体验、有感受,特别是那些乡土特色民俗和有趣的生活习俗激起了学生好奇心,积极探询了解,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如学生写妈祖圣诞拜祭盛况的文章《三月坡,你想不到的热闹》,写清明节扫墓见闻感受的文章《清明节那天》,写参加亲戚家“年例”见闻的文章《奇怪的傩舞,难忘的年例》,写自己参加游神活动感想的文章《游神不是迷信》,等等。通过这样的写作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的认识认知,培育了学生的乡土情怀,积淀和丰厚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1]这其实就是倡导生活化教育。体验式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回归生活,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乡土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让学生体验、感悟、抒写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写作。这样,就能使学生作文“有米下锅”,使学生能写出“言之有物,思有深度,情有感染度”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8.

[2]陈玉秋.思维学与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8.

[3]牛树超.走简约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J].中学语文教学,2013,(6):72.

[4]王守仁.传习录(中)[a].见:吴光,钱明等编校.王阳明全集(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83.

[5]梁启超.作文入门[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3.

[6]叶圣陶著,周益民编选.怎样学好语文――叶圣陶谈语文教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181.

[7]李元昌著,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李元昌与乡土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1.

[8]王建稳.谈作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以“时事类材料”作文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3,(7):23.

[9]胡立根.“基于研究”的写作教学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2013,(3):29-31.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篇6

在感恩体验中体悟“敬业”

在实践中体验是让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办法。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校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成长,学校开设感恩教育系列特色课程。例如,学校组织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参与“‘今天我上班’――感恩从体验开始”实践课程,实践体验内容包括食堂管理、宿舍检查管理、保洁清洁管理等。学生们走进食堂,与食堂师傅一起择菜、切菜、卖饭;走进宿舍,与宿舍管理员一起整理床铺、收拾内务;走进楼道,与保洁员一起清扫楼道、打扫厕所……活动中,学生们团结互助、相互合作,努力把本组所承担的任务做好。劳动体验中,学生们“累并快乐着”。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了师傅们工作的辛劳,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受到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教育,更体悟到了“敬业”的深刻含义。

在引导示范中凸显“和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优秀示范与榜样的作用。在感恩体验活动中,学生们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有困难一起想办法,出了问题一起解决,不相互埋怨,每个小组都是一个和谐的集体。为了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学校还特别邀请了部分家长参与,和学校教师一起为学生指导。活动中,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工作质量,家长、教师和学生一起虚心向食堂厨师、宿舍管理员和校园的保洁员请教学习,恭敬地称呼他们“老师”或“师傅”。家长的大力支持、辅导老师的行为示范、家长和教师的有效沟通与配合,以及所有参与者对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尊重和维护,构成文明、和谐的画面,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家长和教师严谨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极强的团队合作意识等都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树立了和谐相处的榜样,在引导示范中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自主管理中理解“自由”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篇7

一、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是教师组织活动的资料之一。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开放的、强调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不必完全按照教科书来开展相同主题的活动。

如:在教学认识“交通标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交通标志。由于我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偏僻的农村,学校门前又有一条马路,学生上下学都要路过。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就把学生带到马路旁,亲自指挥、操练学生过马路时要“一慢、二看、三通过”。

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升华

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性质是:以儿童社会性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环节的安排和设置要以引导学生重新进入自己的生活并对他们进行观察、体验、反思、提升为目标。

根据这一目标,我在教学《收获的感觉真好》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秋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人们进行各种收获的劳动,认识和了解春种秋收农作物的特征和生长规律;学会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及收获的技巧,并用看、摸、闻、学、问等方式了解收获物;感受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能积极参加收获劳动,体验收获的喜悦。我联系了班主任和部分家长一起到学校周围的农户家去秋收,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别人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一系列教育。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体验了陶行知先生“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生活教育内容。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更多的是让儿童知道怎么去行,而不仅仅是知。把儿童放到生活实践中来,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体验、行为的实践。只有让学生动手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在教学《爱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知道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当中。我就让学生利用废旧物

品制作环保警示牌、环保小画册、环保标语等有关宣传环保知识的小制作,举办班级环保作品展示活动,并让学生向家人及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在活动中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开动脑筋,通过小组活动,学会相互合作,并能用实际行动关心、爱护自己生活的环境。

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不仅使学生在“动”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体验快乐。这种生活化的教学,使课堂成了一种快乐有积极意义的生活,同时也让孩子在生活中受到了教育,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四、生活中要“巧”用即时评价

永远不要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在生活中要“巧”用即时评价,以正面激励、尊重学生人格为主,避免讽刺、挖苦。即时评价虽然时间短,但见效快。有时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篇8

如今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使农村学生全方位动起来,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活”起来,成为学生喜爱的活动呢?我们抓住本地实际,挖掘农村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把“学生生活”引入综合实践课,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在活动中有玩、有乐、有所学。

一、挖掘校园生活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心驰神往,这样课堂活动就会因这份心动而丰富多彩。如开展“商品交易会”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把家中的玩具或喜爱的图书标上价格,想好介绍词,向同学们进行推销。哪个孩子的家中没有玩具与图书呢?谁又不喜欢玩具与图书呢?学生一听到这个活动课题就比较兴奋。

好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农村孩子在玩上决不逊色于城里孩子。抓住学生的课间游戏,将其有针对性地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

课间,学生都喜欢跳绳。我以“跳绳的学问”为主题开展了活动课,师生共同探索关于跳绳的问题,如跳绳的历史、价值、优点、注意事项、在教学中的应用、新花样等,学生分组活动,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积极性很高。展示成果时,学生玩出了很多花样:8字跳、单侧回旋跳、连锁跳等,还开发出了“跳大绳”的项目。在整个活动的始终,学生的思维都在活动着,思维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各学科课程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但学科知识并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我尝试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补充,将学科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进行一体化设计,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生活是精彩的,收获是巨大的。

例如:在学完课文《冬眠》后,学生都感到意犹未尽,对动物的奇闻趣事非常感兴趣,于是,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以“动物的奇闻趣事谈”为主题的研究活动。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确立研究子课题:a.动物的冬眠;B.动物的年龄;C.动物的进食;D.动物的奇闻趣事。鼓励学生按研究意愿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内容是多彩的,形式是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整合了两者内容,使学科领域的知识寓于综合实践活动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又利用学科教学生成,形成了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优势互补,密切了两者关系。

2008年下半年,我校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学生对此项活动有压力也有动力,于是,我指导学生围绕艺术节活动开展了以“露一手,我为艺术节添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学生之间还展开了“变废为宝时装设计”比赛、“看我露一手歌舞”比赛、“书画、摄影、剪纸”展览等。学生在活动中大显身手,在创新实践中体验、感悟,积累经验,享受到了实践活动的乐趣与喜悦,促进了个性潜力的开发,培养了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学校活动生成,能使学校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相得益彰,既富有成效,又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

二、立足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是每个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感受也是最深刻的。以家庭实践活动为辅助,可以使学生以学增知,以劳辅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篇9

一、参与初衷:

(1)大豆杂交技术不是我所学的专业,但是由于它与农业、农村、农民靠的比较近,能使我们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三农”,我个人来自农村,虽然对于农村、农民比较了解,但由于年龄的原因,却不是很深入,凭借此次机会,能使我更好地了解它们。

(2)由于大豆杂交要在田地里进行,在暑假这个气温比较高的时期,对于我们大学生,尤其是我们这些经常在外上学的大学生来说,借此机会能让我们再次体验一下干农活的过程,锻炼我们的意志,增强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社会实践很多时候并不是和我们的专业对口,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也鉴于此,所以我参加了这次仅仅七天时间的大豆杂交项目,以此作为我个人的社会实践项目。

二、感受:

通过这次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i)在炎热的天气中干农活,需要的不仅是体力,更要有毅力。一个人的意志坚不坚,通过农活能够很好的测验出来,没干过农活的人可能刚开始干还可以,感觉很有意思,但是连续让你干几个小时,你就会感觉到厌烦、无聊,心情有刚开始的好奇就会变成抱怨、不满,所以干农活不仅能够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力,更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

ii)体会父母的艰辛。在家时间父母总是不让干活,我知道九层以上的家庭都是这样,我平时在家也是这样,但我总是硬要干,我知道,父母嘴上不让干,如果你陪着父母一块儿去干活,父母的心里会很高兴。干农活很辛苦,这是毋庸置疑的,体会了农活的艰辛,很容易就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体会到父母为什么总是不舍得给自己买衣服等等,也会使得我们在大学花钱会收敛许多,“可怜天下父母心”,理解万岁!

iii)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生活。吃过了农村的苦,你就会感觉自己吃的苦不算什么,就会感觉自己的努力还很不够,而且差的很远,就会使得我们来到学校,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会更加珍惜求学的美好时光,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感受了农活,也就能感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会使我们更好的珍惜现在,加倍努力。

iv)做为一名大学生,我深深地感到初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希望以后能够经常参加实践,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大学中的社团生活所无法比拟的,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亲身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使自己得到锻炼,才能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到实践,才能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于实际,使自己成为真正有用于社会的学生。社会实践弥补了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和不足,社会实践的意义也在于此。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我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我增强了扎根实践吃苦耐劳的精神。亲身地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真的很有意义,我想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大学生的暑期实践。

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和感受篇10

关键词:本土资源;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06-01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怎么也亮丽不起来。怎样全面有效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实施,使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逐步走向“常态化”,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项任务,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

一、选题贴近生活,培养丰富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教学模式,着重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兴趣,注重情感教育与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家乡有一座建于清初的土楼――聚奎楼。这座土楼的规模结构、建筑艺术堪称闽南之冠。这些独特的资源,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校本活动――“家乡的土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们去土楼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体会、感受土楼的建筑艺术,这毫无疑问的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立足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拓展学校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关注时事新闻。现代社会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的时代。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学生耳聪目明,头脑灵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了让学生在这方面得到锻炼,我们要求学生在家里,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上等多种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择其重要的两三条新闻,写在“每日信息”摘录本里。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收集、整理信息的活动中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了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

2、收集农谚。农民群众的语言是生动活泼、寓意深刻的。谚语、歇后语、成语在劳动中被广泛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虚心地向自己的长辈学习,收集这些生动的语言。把“农”语收集到自己的摘录本上,下面是学生收集的一些本地农语:“云跑东,太阳红。”“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并且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去观察和体验,使得学生体会淳朴的“农”味。

3、体验劳动的快乐。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生家庭特点,要求学生多参与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在劳动中学生学会了给植物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活,同时也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三、亲身体验,用心感受生活。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社会,我们不能局限于学校,而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让学生个性自由飞扬。例如:综合实践课《家乡的土楼》,教学时我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立子课题:土楼由来调查组、土楼历史调查组,土楼建筑艺术调查组,土楼文化价值探索组等。同学们自由选择活动小组,深入到土楼现场进行采访调查,从生活实际中积累素材。通过亲身的体验、观察、调查,分析等活动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也学会了讨论与合作的方法。

四、课余拓展,感悟生活。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着重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我校区不远有一条小河,以前河水清澈见底,可现在河水发臭发黑,虾儿鱼儿全不见踪影,河面还有很多漂浮物。针对这一现象,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保护家乡的小河”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调查,查清河水污染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治理对策。通过这种社会性的调查活动和参与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社会的现状,认识周围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熟悉各种社会资源,融入社会,感悟生活。

如果学校是一池清水,那么本土生活资源就是浩瀚的大海。知识来源于生活,让教学活动面向本土生活,就能使活动如生活般色彩斑斓、充满乐趣。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但我坚信,有诸位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综合实践教学一定会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