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缺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09:34

传统教育缺点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美德观念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46-0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缺失的情况。虽然如此,但我们不能任传统文化流失,而是要更加关注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意义,并通过相应的渠道来实现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促进现代化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在百科中有专业的定义,指的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范围

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三、高职院校生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是令人担忧。高职院校生的表现在某些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美德、礼仪、榜样、诚信等方面背道而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

1.对他人尊重程度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生对他人的尊重程度不足,这个表现对应的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礼仪方面。学生具体表现在课堂上玩手机、不认真听课,公共场合不注重言行等。而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尊师重教等许多优良传统,对比之下,这些高职院校生就是传统文化中礼仪缺失的表现。

2.缺乏诚信力度

作为学生随意迟到、旷课、作弊,都可看作是不诚信的表现,因为学生在校遵守学校的教学制度是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曾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单从诚信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们则把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抛之脑后了。

3.心里承受能力差

大部分高职院校生都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心里承受力也相应很差,碰到一点点事情就叫苦连天。在很多高职院校中,更有甚者,部分学生家长前来陪读,来给孩子洗衣做饭。而这些心里承受能力差的人,就缺少了传统文化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气势。

四、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及体现

上文中多次提及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在相当长的时期,传统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严重缺失了。其确实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缺少文化滋养

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大多只是作为基本的了解内容,并没有全面真实的把握传统文化中的精神重点。由于他们内心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最终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生没有精神食粮,非常迷茫。

2.美德观念淡薄

在人际交往中,高职院校生不懂得听取和尊重他人意见。而传统文化提倡“孝道”,子曰:“唯父母之疾是忧”。

3.生存理念扭曲

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扭曲,过于现实功利。传统文化中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说法,指的是做人应有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真正的智者应该是胜不骄、败不馁,依靠自身的智慧来克服困难,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非依靠官二代、富二代来做啃老族。

五、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被迫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中国有过三次现代化的努力,分别是洋务运动、抗日战争前民国政府的努力、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建设。

2.构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作为高职院校,和谐社会的行动归结在和谐校园问题上,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要注重儒家“仁爱”精神,提倡“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次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才能形成“为政以德”的局面;再次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具体体现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念。

3.提升学生素质的有力保障

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的优秀的文化,很多历史学家以及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先生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六、提高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1.优化并尊重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

尊重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树立重视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2.强化并体现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

强化传统文化的校园环境,一方面打造高职院校硬件设施,如广场、花园。利用花园来引领师生的去处,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每个场景,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3.加大并提升传统文化的改革力度

为使传统教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被接受,高职院校应该加大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改革力度。

七、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高职院校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课堂,也是学生获得为人处世的重要渠道之一,高职院校在向学生传授职业技能的同时,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根本,开设课程,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让社会在更和谐的环境下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2);51-53

[2]李清文.传统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28-30.

[3]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m].黑龙江高教研究.

[4]刘雅娇.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在民族精神中的重要性.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传统教育缺点篇2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医学人才;身心健康;传统文化教育

近年来,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五年制办学过程中,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比较而言,德育工作相对滞后。而医学生的职业特点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就要求他们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人之心。

一、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特点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着“以个人为中心”,严重缺失“心中有他人”的仁爱意识,大部分学生养尊处优,学会了坦然索取,而不去关心他人、体贴他人,严重形成了“得到”理所当然,“付出”岂有此理的心理倾向,学生的“精神家园”日渐封闭,有的甚至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寻找自我,怯于、难于融入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仁爱意识更是难以说起。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知而不行。具体表现为一些学生对规章制度记得很牢,考试不成问题,但是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落实到平时行动中去;有些学生帮助别人只是以获取奖励为目的,未能真正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和意义;有些学生在学校是好学生,尊敬老师,善待同学,而在家里却不尊重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有些学生“严以律人,宽以待己”。这些现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形成虚伪和懒散等不良品德的主要原因。

二是缺乏博爱精神。学生做事缺乏责任心,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愿意关爱自己喜欢的熟人,不太愿意帮助陌生人,认同弱势群体需要同情和帮助,但却很难实际去帮助别人,同时也意识不到父母长辈、老师邻居等也需要关心和帮助。

三是施爱方式单调,不善于帮助别人。助人方式的单调导致他们施爱快乐体验单调贫乏,大多数人是当别人在物质上有困难时去给予帮助,而没有认识到学习上的帮助、生活中的帮助、精神上或行为上的相互鼓励都是关爱的方式。

职业学生的以上这些特点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多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方法,其中也有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思想、活动的教育,但基本都停留在育人的某一阶段的某些单项活动,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育人机制,也没有系统地将儒学中的精华提炼升华。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等特点。而儒学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学说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在儒家学说中“仁”和“爱”并用,形成了仁爱思想体系。关于儒学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有些研究甚至比较深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发现,现阶段的儒学文化教育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大多是针对本科院校及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学生,没有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研究;二是没有构建有效的教育操作模式,没有将儒学文化教育与创建和谐校园相结合,也就是缺乏整体观。五年制高职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而言有着特殊性,如入学年龄小、心理和生理发育快、心理发育落后与生理发育、青春期表现突出、学习内在动力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弱、缺乏自信或是自信心过度膨胀、对社会不良现象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等特点。如何对于五年制高职这一特殊时期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的“仁爱”意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对五年制高职医学生进行传统教育的意义

(1)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家园。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儒学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及合理成分,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崇高亲情;“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不屈不挠精神;“仁者爱人”的高尚品德;“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功业抱负;“神农尝百草”的献身精神等与中医药的“济世救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有机融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五年制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为培养“仁爱”医学生提供理论依据。

(2)提高医学生素养。学生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因而加强学生的儒学思想教育和中医药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善良心、同情心和感恩心,引导学生把仁爱之心付诸于实际生活中,养成健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改变目前五年制高职学校中德育工作相对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3)建设和谐社会。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廖世承认为,品行是品德和品格,是人在与外界发生作用时,稳定地支配着人的行为和态度的那种内在精神。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培养积极的高尚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之,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是我国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作为现代的医学院校是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仁爱”医学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管理方法[J].黑龙江

教育学院学报,2011(18).

[2]沈晴.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J].教育探索,

2008(2).

[3]黎小冰.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改革[J].牡丹江师

范学院学报,2010(6)

传统教育缺点篇3

但是,网络教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的成绩却远不如他自身规模上的发展那么引人注目,人们开始怀疑,网络教育真有人家说的那么有效吗,到底网络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网络教育迫切需要人们给他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

1.网络教育存在与发展的价值体现

网络教育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种新兴教育形式的存在和发展对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弥补了社会教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距;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如今社会正处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不发达国家步入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明显增大.而且在类型上也有所改变,现存的教育体系不可能及时适应这样的变化。由于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敏锐性.不仅能够缓解“人炸”对教育迫切要求的压力,而且能够适应由于“知识爆炸”引起的社会对人才类型的多样化需要,很好地弥补了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1.2改善了社会需要的教育资源与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之间的不平衡;网络教育在教育资源的处理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由于世界网络资源的互联以及组织规模的扩大.必然要求全世界尽可能的资源共享和人力合作,然而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教育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及门户的偏见使它们无法达到尽可能的资源共享和人力合作,而网络教育不失时机地满足了新型社会的这一需要.它与生俱来的开放性能很好的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并能跨越时空地实现更广泛的交互协作。

1.3调和了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之间的矛盾;教育的效率与公平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尤其是在现有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要实现教育公平困难重重,但是人们还是在不断地寻求能够缓解二者关系的方法。网络教育由于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时、空的跨越。降低了教育成本,而且它的开放性能更广泛的吸纳受教育者,为后进地区以及弱势群体提供了更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这是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做到的。

2.现今网络教育存在的误区

网络教育拥有自己的优势,而且能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但是,如果不正视自身的缺陷,盲目地发展,失去方向性,就会步入误区。

2.1网络教育企图取代传统教育;就目前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看,数量、规模的扩大是非常惊人的,而且从目前一些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来看,大有取代传统教育之势,他们猛烈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应该是新时代的淘汰品,网络教育才是真正的并且唯一适应新环境的教育形式。然而,他们忽视了网络教育自身的一些缺陷,并且有些可以说是致命的弱点。网络教育是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模式,并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学习理论.始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学习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对理智的和成熟的人是适宜的,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习者的潜能,但对缺乏理智的、可塑性很强的儿童和青少年(这里所指的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可以依据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的人生阶段来划分)是不利的,环境因素和人际交往是塑造儿童人格的关键因素,虽然网络教育也可能实现传统教育对儿童智力培养的目标,但由于它与生俱来的缺陷——虚拟的环境以及受教人群的隔离,是不可能实现塑造儿童伟大人格的目的的。在这一点上国内外曾有过争论,德国远程技术学院规划主任霍姆伯格(bodeholmbeng)在1983年提出的开放教学过程中的“非接触性传播”概念,强调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学者之间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非接触性的人际交流,但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批判他所提出的“非接触流”只能导致虚幻的、缺失本性的畸形交流。因此,网络教育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而只能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成为教育社会化中的一份子。

传统教育缺点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泛渗透到包括政治、伦理、礼仪、习俗,以及哲学、教育等在内的社会的各个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诸子百家学说众多,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庸之道和“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要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视德育。“德”被看做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核心要素。一个人的才能必须在高尚的德行指导下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效果。如果一个人有才而无德,那么才能越高,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越大。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一个人的教育首先要从道德层面开始。对孩童发蒙的教育就开始进行了道德教化。三字经,百家姓以及诸多家训故事都说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下,伦理的教育是首位的。可以说,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基础性的、伦理性的。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奠定了一个人的道德底线。在我国现今的高职幼师教育中,也必须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对高职幼师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在促进人的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学龄前的儿童心智发育水平较低,在他们的心里,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教师就是智慧的象征和高尚人格的化身。尤其是师德面貌,对孩子的影响巨大,教师仁爱、温良的品行有利于儿童健康性格的形成,反之,会给孩子一生蒙上心理阴影,造成不可逆的恶劣后果。所以,幼儿教师更应把传统文化中崇高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付诸行动。传统文化中对道德教育的要求,是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完整。对于儿童的道德教育更是如此。“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俗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教给幼儿的是做人的根本,幼儿教师要以身作则,感染和引导幼儿建立道德善恶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而在当前的高职幼师教育中,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其道德教化的基础功能受到了严重削弱。对于今天的幼儿教育而言,在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现实中,隐含着潜在的危机。首先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批区域经济中心,这些中心城市往往集中了某一区域内的最优质资源,包括就业、医疗、经济、教育等方面。大量人口向中心城市汇集,在中心城市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在这种环境下,高职幼师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后果明显的就是幼师教育功利化。一方面,目前我国幼儿教育资源紧缺,公立幼儿园数量较少,经过正规教育培养的幼儿教师人数较少,远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就读的需要。因此,幼儿教师的就业形势非常乐观,高职幼师生往往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形下,高职幼师教育更多地体现了职业化的性质,即将教育的目标侧重为培养更多的具备具体教学能力的高职幼师生,担任幼儿教师。由于职业技能教育的直接性和实用性,对高职幼师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成为了高职幼师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对于长期性基础性的道德教育则涉及较少。高职幼师教育目标的定位出现了偏差,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高职幼师教育不再是德业,而成为了更为功利的职业。另一方面,在目前我国高职幼师教育的内容中,大多数课程是关于如何教育幼儿的方法和技术手段。高职幼师生接受的教育模式仍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了道德的教育只是冷冰冰的机器。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高职幼师生缺乏对幼儿老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在一些高职幼师生看来,幼儿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仅仅是能够让自己安身立命的职业一样。而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其他职业一样,属于职业技能的一种。这种冷冰冰的职业观正是屡见不鲜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缺乏道德感的教育,使得幼儿教师忘记了自己是幼儿道德引导者的身份,而没有道德感的教师也不可能培养出有道德感的学生。缺乏传统文化教育的幼儿教师,缺乏对幼教工作的重视和敬畏,将会对幼儿教育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高职幼师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对策

传统教育缺点篇5

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教育意义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素质每况愈下,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成为一个难题。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包括网络文化的冲击,使部分青少年的素质低下、行为不良;另一方面,随着中等职业院校的扩招,招生质量参差不齐,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而忽略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因此,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重视传统文化教学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中职教育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中职学校在实际教学中把重点更多地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淡化了对文化课的教学,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学。例如,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老师过分注重对阅读或写作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语文教学的功能是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事实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也缺乏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因此,老师应把重点放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上。科学的教学体系不仅要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功能,使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当代中职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

当上课铃响时,满校园的学生还在悠闲地踱着步;课堂上,嬉笑声、喧哗声难以入耳,面对老师提问一无所知;课下玩电脑打游戏,作业不做,该交时东拼西凑;有些学生打架斗殴甚至打骂老师。这些现象经常发生在中职学校的校园里。学生挑战道德规范,不守纪律。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道德情感的教育,无论是家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忽视了对他们道德的教育,以至于他们缺少自律意识和自觉观念。

总的来说,第一,中职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他们当初选择中职就是为了学习技能或者是应家长的要求甚至是随大流,他们来到中职后,抱着“一技在手吃穿不愁”的想法,没有更大的追求,也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生涯和规划。第二,中职生抗挫折能力弱。很多同学面对一些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很好的调整,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同学甚至觉得自己没有高学历会被瞧不起,具有很强的自卑意识。因此,中职的教育教学必须把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提上日程,发挥语文教学的教化作用,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道德自觉,提高他们的行为规范意识。

三、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学生管理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化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有其独到的见解,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之于学生,德之根本。因此,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传统文化在德育方面的精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中职生,践行爱国主义就是从自身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具有班级荣誉感,积极参加活动,为班级争光;积极参加志愿活动,为那些需要的人献上自己的爱心。第二,仁爱原则。主张“和为贵”,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倡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首先要学会谦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学会做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第四,理想。理想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因此,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能够全面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中职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兴趣。

第二,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由于中职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中职教师对文化基础教学重视不足,而且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对理论知识长篇大论,缺乏新意,这导致中职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自主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的讲解,如谈谈对红楼文化、经典小说等的个人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契合学生心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可以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

四、结语

总之,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指引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7):19-24.

传统教育缺点篇6

关键字: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传统文化应用能力较差

高中语文教学中,涉及到传统文化内容的主要是古文教学。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的束缚,古文教学的重心无关传统文化渗透及审美关照培养,而仅仅与考试成绩挂钩。因此部分教师急于求成,在学生缺乏古文必要知识的情况下,生硬的向学生灌输有关古文知识,这样的教学策略必然不能促使学生对古文知识融会贯通,自然的对传统文化的体味也相对不足。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本身就存在局限性,那么我们更不能苛责其对传统文化进行高度的应用。因为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充分认知情境下,责求对其应用与缘木求鱼无异。譬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文章阐释了大量的传统习俗,所谓“修禊事”、“流觞曲水”等,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不曾接触的,因此学生虽然能根据解释大抵知晓其意,但是也很难保证对其领悟透彻,加之这些本身离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对其应用也更难以实现。总而言之,由于缺乏对古文的深入探析,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较低,因此也就降低了其应用率。

2.教学实际缺乏传统文化熏陶

高中语文想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需要通过长期的熏陶培育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功利化教学一味图快,从而忽略了文化熏陶的实效性及具体内涵。急功近利教学思维,驱使部分教师单纯将高中语文视作工具性学科,仅仅以讲解“句读之义”为教学宗旨,在古文教学中片面强调背诵课文的重要性,缺乏对文章的深入透析,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只能囫囵吞枣般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主观意识上的领悟传统文化精髓。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做好文化熏陶工作是确保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必要措施。

二、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中语文除其工具性特点外,其还具备一定的文学性与传统文化性。工具性与文学性职能通过课本教学是可以轻松完成的。但传统文化教育职能,则并不能仅仅依托于课本教育,构建一定的传统文化环境才能有效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所谓的传统文化环境,即是能够透过环境因素折射传统文化关照的特定教学环境,简单的讲即在某种环境下能够诱发人的联想,同时进行美感渗透和输出。譬如在高中古诗词学习中,学生可能不甚清楚何为“桂棹兰桨”、“琼楼玉宇”、“玉阶凝露”、“霸陵烟柳”,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鲜有接触的,因此很多学生都不能更好的理解这样的含义。为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就有必要营造出一定的传统文化渗透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

2.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而校园文化建设也有助于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工作的展开,因为它不仅包含了院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内容,同时也是影响学生内在涵养的重要因素。总而言之,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常常能够潜移默化的矫治学生精神世界的弊病,从而营造出一个积极上进的文化氛围,进而全面提升传统文化渗透能力,由此可见为了保证学生的传统文化应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首先就应该做好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譬如学校可以定时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抑或“诗词创造展”等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充分融入到文学世界,从而构建起良好的精神文化,进而推动其传统文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3.全面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元素

上文中,我们已经阐释了教材因素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为了提升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实效性,就应该落脚于教材中传统文化美学元素的运用与分析。首先教师应该整合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一定的重编,例如将现代诗歌与古文进行交错学习,避免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产生抵触情绪。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更加深入的挖掘教材美学元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譬如讲解《荷塘月色》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领会月下荷塘的美感,深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评鉴文章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符号,以此提升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4.利用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能力

在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审美关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审美关照,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一般意义的审美即是通过对物体的观摩,深入理解体味其独特美感的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需要一定实物直观展现,如果缺乏这一必要条件那么这样的审美活动就是虚妄的。那么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很难保证学生对文章描绘的事物具有既定的直观认知,也就是说由于审美过程受到阻碍,因此也导致传统文化渗透也处于不利形势。譬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特征》一课时,学生对中国古代@林建筑的特点本身就知之甚很少,在这样的情景下,学生是很难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意思。因此想要通过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领会我国建筑之美似乎就有点强人所难,为了改变如此的尴尬情形,我们就应该利用好如今先进的多媒体教育资源,收集一下有关的图片和影视资料,为学生直观展现我国建筑的具体特点,以此提高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好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途径。但是在教学实际中,诸多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渗透。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力,教师应该构建好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应该深入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美学元素,确保传统文化强劲的渗透力。

参考文献:

[1]王封.高中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的核心价值[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传统教育缺点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教育;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其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是世界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也已成为大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好大学生德育教育,已经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指路明灯。只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才能使大学生德育教育正确有效的进行。

1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简述

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不太乐观,很多高校德育教育的相关工作进展十分缓慢滞后,德育教育的质量也不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成果很差。具体来说,高校相关部门或领导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认识不够彻底,对德育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忽略了学生的德育教育,无法从政策体系上保证德育教育相关工作的展开和实施。部分老师对于德育教育也没有正确认识,教学活动始终按照教学大纲在进行,以教学为策略、考试为手段、分数为目的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完全忽略了应该具有的德育教育。一些学生也没有注意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受到老师或是家庭的影响,只看重分数,不注意素质培养,导致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果。所以,综合来看目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2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积累沉淀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是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和精神食粮。

2.1内容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极其丰富。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传承至今的主流文化思想。就战国时期来说,除开儒家文化,其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多个文化流派,当时文化爆发,百家争鸣。不仅文化流派种类繁多,就是同一种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主流表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近现代杂文,这都是儒家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唐朝繁荣昌盛,儒家文化则侧重于学习。近现代抗日解放,儒家文化则侧重于舍生取义,为国家而奋斗。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容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最好资源。

2.2具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是每一代炎黄子孙长成为人的重要学习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明确了许多道德立场和价值取向,比如《乐羊子妻》这篇文章,羊子路遇金饼,拾之归家,妻见大怒,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这短短的一句话,所包含的道德准则以及价值观念放眼如今也是完全适用的。

2.3适用范围广

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早已分化出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和各种社会地位的人的内容。对小孩来说,《三字经》、《千字文》就是最好的启蒙读物,这些文化内容不仅简单易懂,其中更包含了许多从小就该树立的道德价值观念。比如《三字经》中有这样一段:“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这样一段话,清楚地表述了为人从小开始就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让兄弟。除去这些基本读物,还有各种不同类别适宜各类人接受的文化内容。

3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大作用

3.1中国传统文化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提升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两个方面。就爱国主义情感来说,就是对国家真心热爱完全忠诚,并愿意为国家奉献自己全部的一种高尚情感。新时代的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推动者。爱国主义情感可以把新的年轻一代团结到一起,使之成为一个爱国主义集体,成为国家建设过程中强大的中坚力量。同时,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董存瑞、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爱国主义情感高度体现的英雄事迹,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透过这些历史事迹,有助于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内心萌芽生长,激励其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的未来而努力。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是一个人之于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职责使命,是每个人的义务。由于人在社会的角色多样,因此承担的职责使命也不尽相同。对学生而言,其社会责任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社会的需求为目标,以社会的发展为动力,努力学习好相关科学知识,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3.2中国传统文化能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培养

目前,许多学生缺乏道德感。由于从小受到过分的家庭溺爱,致使其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价值观念,缺少感恩仁爱之心,表现得心胸狭窄骄傲自大,很容易被利益诱惑做出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行为,给自身、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其文化素养较低,缺少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数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学生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言而有信,信而必行”的诚信品质,也有“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宽容品质,还有“卧冰求鲤,怀橘遗亲”的孝顺品质。当代大学生缺乏守时守则的诚信,缺乏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宽容,更缺乏百善孝为先的孝顺。只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借德育教育之手,为学生培养树立这些欠缺的品质。此外,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还能使学生意志坚强,提高其独立自主的能力。根据多方调研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在遭受挫折失败或重大打击时,经常一蹶不振,从此颓废。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各种溺爱,有求必应,很少遇到挫折和失败。

父母也是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忽略了孩子意志品质的锻炼;二是学校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加重了学生对分数的追求程度,以此更加忽视对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综合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学生在大学毕业之前的所有时间段内,都缺少吃苦耐劳的作风,缺少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就拿大学新生入学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在父母陪同下前来报到,甚至各种手续床铺铺设都是由父母一手操办。曾经有一条新闻,一个大一女生入学一月后快递回家三十斤衣物,拜托母亲清洗。由此可见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出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3中国传统文化能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大学生德育教育发展情况滞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德育教育过程没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德育教育内容空洞,方法偏离目标,最后导致德育教育质量低下成效甚微。只有在德育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使之贯彻整个德育教育过程,才能切实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德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人格、品质、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这需要大量的可用素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就目前学生而言,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普遍关注于各种明星或科技产品,其内在品质或道德观念均随其兴趣点的转移而发生改变。比如说手机,选择苹果手机的学生看重苹果对于科技的不断创新,选择诺基亚的学生看重诺基亚外在质量。

作出什么选择,如何作出选择,都是学生内在品质的具体外化,是学生德育程度的一种体现。教师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选取合理的素材进行德育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内涵在很大程度上来说,与德育教育的内容目标完全一致。在德育教育中充分利用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极大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具体外化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是要培养学生这些方面。在德育教育之中,教师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岳母刺字这个故事,虽然在正史之中并无记载,但中国民间都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毫无质疑,完全可以用作教育事例。岳母在岳飞拒绝杨么使者的聘请之后,在岳飞后背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字,以此警醒岳飞要一心报效国家,不可有其他想法。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岳飞对于母亲的孝顺,更为岳飞日后报效国家埋下了伏笔。教师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历史典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德育教育的核心思想统一起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更可以让其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如此便可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4结语

虽然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发展情况不好,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也较低。但只要大学教师能够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德育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在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大量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内在价值,就一定可以将德育教育做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庄甲鹏.浅析儒家传统道德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借鉴意义[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2).

传统教育缺点篇8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观

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是经几千年社会历史文化所积累、沉淀形成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气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行为是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能否顺利实现。

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传统文化是青年大学生塑造价值观的有力武器,但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中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问题,急需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需要。

传统文化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是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如果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将“仁义礼智信”很好的传递,可以说传统文化教育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漠视应当反思我们在传统文化精神选择中存在的弊端。其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方式存在缺陷,形式过于单一,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大多数国内外高校里,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仅限于海报、主题班会、报告会等方式,缺乏利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如通过网络的途径(网站、微博等)。再有,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过于枯燥。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以单向灌输为主,没有进行双向互动,受教育者很难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经常忽视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学习,没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是流于一般的口号和说教式的重复发动,很少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到传统文化的附着点;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当今大学生生性好动,求新立异意识强。如果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年轻人的个性特点,就不能让受教育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收益,那样教育效果就不会很理想。

二.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价值观的对策

(一)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增进传统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清明节期间,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通过祭奠祖先、缅怀先人,是同学们学会爱长辈、爱父母,学会用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通过组织学生为烈士扫墓、观看有关解放战争的电影录像,回忆往夕峥嵘岁月岁月,懂得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和难得的学习机会。中秋节,努力营造团结、团员、祥和的节日氛围,借以表达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大力推行传统文化,塑造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我国,由古至今,就有许多仁人志士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激励人们胸怀祖国,忧国忧民。学习传统文化,无疑对我们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无数革命者为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抛头颅抛头颅、洒热血,塑造了可歌可泣的历史。推行红色经典歌曲传唱和经典诵读,真实再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通过对那段艰苦岁月的回忆,忆苦思甜,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统教育缺点篇9

【摘要】目的:评价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化抽样方法,选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由学校组织受训学生深入农村,通过手牵手活动向目标人群传播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对1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行为测试和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干预的重点在农村学校,通过学生向家长宣传健康教育知识是可行的,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应以学校及电视为主,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增强目标人群防治碘缺乏病的意识和能力,有效控制碘缺乏病的发生。

【关键词】碘缺乏病知晓率健康教育干预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信息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1]。泸西县利用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进行碘缺乏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本评价重点对项目乡镇五年级小学生对碘缺乏病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做分析,旨在了解小学生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碘缺乏病健康知识知晓率的变化情况,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情况,同时通过分析他们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倡导建立健全政府领导下的卫生、教育、广电、商务等多部门合作的碘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干预长效工作机制,促[1]进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开展。

1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化抽样方法,按照东、西、南、北、中的方位,在全县范围内选取5个乡镇作为项目乡镇,每个项目乡镇在中心小学五年级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由该中心小学组织受训学生深入农村,通过手牵手活动向目标人群传播相关健康信息。

2方法

采用派发宣传资料以及专题培训等形式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干预方法。由泸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培训项目乡镇参与单位,项目乡镇中心小学五年级的班级利用健康教育课,上好一节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健康课,做到学校有安排、教师有教案;项目乡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深入项目村开展碘缺乏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一次,每位学生负责向自己的母亲和5户家庭传播相关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的核心信息;项目乡镇卫生院负责悬挂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标语2条,培训乡镇领导干部、村干部和村医,出2期专题板报宣传栏,利用“街天赶集日”开展2次宣传咨询活动。

3评价指标

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抽取5个项目乡镇的5所中心小学,每所小学抽取该校五年级1个班的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知晓率、生活习惯、知识传播途径的变化情况。

4资料整理与分析

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的数据采用检验。

5结果

5.1基本情况: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分别作了两次调查,每次收回有效问卷150份。

5.2获取知识渠道:学生获取知识渠道主要以学校、电视为主,其次为医生和宣传单。由此可见,今后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干预应以学校及电视为主。

5.3学生行为测试情况(见表1)

学生行为测试差异有显著性(X2=13.66,p

5.4学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知晓率情况(见表2)

通过表2可以看出逸圃中心小学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该所学校位于离县城不远的坝区;其余学校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干预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

6讨论

健康教育干预是消除碘缺乏病工作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它能使公众了解碘缺乏病的危害及干预手段的重要性[2],提高公众对碘缺乏病知识的认知水平。健康教育干预可以作为碘缺乏病预防控制的有效策略,重点是利用学校和电视宣传。大力加强政府领导下的卫生、教育、广电、商务等多部门间的协作,通过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健康教育课、播放健康教育电视节目、发放宣传单、出黑板报宣传栏等健康教育干预方式,可增强目标人群防治碘缺乏病的意识和能力,有效控制碘缺乏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姿芝主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2.

传统教育缺点篇10

论文关键词:进步教育;进步教育运动纲领;进步教育思想

进步教育是美国历史上一个主要的教育流派,对美国以至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关进步教育的论述很多,主要是对其发展历程的介绍。对于它的终结,多归因于教育实践上的过激行为和诸如改造主义、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等对它的猛烈攻击。进步教育盛极而衰终有其内部原因,所以,本文试从进步教育理论内部人手,寻找其终结的内部原因。

一、理论基础的缺失

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之初就只有反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没有提出协会自身的建设性纲领,后来也没有建立自己的运动纲领。

1919年,柯布发起了进步教育家的华盛顿集会,联合倡议成立了进步教育协会。联合的基础是共同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某些传统学校中使用恐吓或体罚等手段,反对只依靠教科书或书本进行教学,只让儿童通过记忆事实材料获得知识等现象和教师的绝对权威。由此可见,进步教育协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反对传统教育。它对传统教育提出挑战,一开始以针对性措施来改革旧的教育传统,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见物不见人的做法,这在教育史上是个伟大的创举。但在理论上,进步教育运动只是消极地停留在对旧事物的批判上。

进步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中的进步主义,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去改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但是,进步教育者对“进步教育”中的“进步”一词的理解和解释始终停留在非常广义泛化的层面上,没有进步教育自己理论上的明确含义。在进步教育运动的黄金时期——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美国进步教育协会会长福勒说:“虽则我们的学会并未在教育原理或程序方面宣扬或提倡任何似乎运动纲领之类,我们却在共同协商之下提出一桩明确的假定,那就是教育工作的中心是儿童而非教授的学科,而且以科学态度来对待教育理想,才是进步的最可靠的保证。”协会更要求不把进步一词的含义冻结起来,使它失掉灵活而旺盛的生命力。也正因为如此,事实上,直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终结,“进步”一词似乎带有更多的政治上的色彩。所以进步教育者们在反对传统教育弊端这个统一的基础上,对进步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实践。结果是运动的方向和主流虽是具有合理核心的,但如拜克所说,在运动中出现了一些过激分子和过激行为。

杜威曾明确指出:“一种新的运动往往有一种危险,即在摒弃它所要代替的目标和方法时,只是消极地而不是积极地和建设性地发展自己的原则。”进步教育运动在一开始提出改革旧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时,激起了人们宗教般的热情,得到非常广泛的支持。但随着运动的不断深入,作为进步教育运动的核心机构——进步教育协会,还只停留在消极地反对旧有东西的层面上,而不是积极建设自己的理论和原则,它没有提出自己的运动纲领,进步教育者们只能按照自己对“进步”的理解来实践自己的理想,结果是让人失望的,灵活而富有生机的运动就只能成为良好的愿望了。

二、共同理论信念的缺失

进步教育领导层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有着多种教育观。因为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原理缺乏统一的坚固性,领导权被削弱,最终走向分化。

进步教育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是儿科医生莱斯,他在报刊上大量揭露当时美国教育领域的丑恶和黑暗,引起文学、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1919年由柯布发起的华盛顿集会,86名进步教育家中有教师、学者、家长,也有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其他社会人士。因为早期的进步教育直接来源于社会改良运动,所以除杜威以外,很有影响的人大多都不是职业教育专家而是社会贤达。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不同领域,只是因为出于对教育的关心和热情才聚在一起,但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却不尽相同。这时他们需要的应是在共同的基础上接受统一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在开始时进步教育运动便孕育着多种教育观,它的整个历史意味着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学校改革计划,并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如帕克的昆西学校实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实验,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计划,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沃特的葛雷计划等。问题是这些实验学校并没有统一的思想理论。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实验遵循卢梭的思想,“道尔顿制”实验是以蒙台梭利思想为指导的,“葛雷制”实验借鉴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某些理论和实践。

在经济大萧条期间,关于手段和目的的争论也引起了进步教育家内部的不和,如进步主义教育之父帕克的兴奋点就逐渐转移到民主政治上了,他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的。他认为学校“能够铲除各种社会灾祸,优秀教师可以减少监狱中的犯罪人数,可以减少社会上改造罪犯的场所,可以减少贫穷的家庭,可以减少精神病院”而不仅仅“只教育儿童而已”。康茨则对进步教育发出了挑战——《进步主义运动敢于进步吗?》。至此,进步教育中分化出了改造社会的进步主义教育,我们称为改造主义,它对进步主义教育发起了猛烈攻击。进步教育领导层内部的思想不仅没有得到统一,反而不断分化。

杜威自身始终对进步教育的适度和混乱持批评态度。在20世纪20年代,进步教育协会以儿童中心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但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则转变为社会中心和政治进步主义的原理,目的则是想摆脱片面性。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从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之日起,其领导层就由于缺乏统一理论指导,思想没有得到统一,在短暂的繁荣过后,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的争论出现了,以前的裂痕就会逐步扩大。

三、理论与实践协调性的缺失

在进步教育运动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人们却发现改革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结果,学校里出现的无组织、无秩序状态,学生缺少系统的心智训练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状况,受到了猛烈的攻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教育理论,来寻找原因。

“进步教育思想是从进化论和科学,而不是从文艺人文主义之中引申出自己的基本理论的”。

达尔文思想对它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为实用主义的心理学和社会哲学就是受达尔文思想的启发而产生的。进步教育领导人非常认真地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的含义扩展到人类、道德、社会和教育的领域,他们提出了一套进化论的、自然主义的设想。由于进步教育理论家们接受了世界是长期发展变化产物、人是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学术探究是问题解决的延伸等观点,教育就变成世俗的、科学的、实际的和技术的了。他们的教育大纲是一个庸俗世界的纲领,它强调此时此地的问题,因此学校增加了更多的活动,设置了较多的职业课程和技术课程,也更加注意培养青年人适应社会、个人和职业的能力。进步教育者们接受了进化论的观点,认为变化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人是进化的产物,人和他的经验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把人从上帝那儿夺回并重新放回自然之中了。因为事物是相互联系可以体验的,所有的知识都是来自对事物的直接体验或了解,从而,有益的生活就是致力于探究,以增加未来经验的价值。这种观点反映在教育实践上,探究的方法就成为进步教育最为重要的方法了。

进步教育者们把科学和民主作为教育的理想,他们认为科学总是攻击传统观念的,它始终向既得权利开战,所以,掌握了科学方法就意味着对所有现成的惯例展开自由的、公开的质疑。又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如果我们准备去迎接变化,并使这些变化有利于我们,就必须开发创造性思维与行动的源泉,而这种创造性思维与行动,以前曾受到过传统的纪律教育实践的歪曲和压抑,所以,在学校教育实践上,浪漫的自由放任就成了正当的了。

我们知道,进步教育协会以“十项原则”相标榜,即尊重儿童自由发展,尊重儿童活动和兴趣,教师为儿童指导者而非监督者,注意儿童身体发育等。显然,儿童中心和从活动中学习等,是进步教育的灵魂。但进步教育过分强调“学生中心”,忽视教师的作用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它存在的头10年里,它的精神是极端个人主义的。

博德于1935年在《走在十字路口的进步教育》中说:“民主这一课题在现在各种生活关系中已显得日趋紧迫了。民主主义应包括一种社会的和教育的哲学,而这种哲学是需要形成和应用的。如果进步教育能成功地应用民主主义哲学和过程来解释进步教育的精神,美国今后的教育就将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否则,如果进步教育仍然被片面地吸引在儿童个性之中,它就将陷于没有出路和盲目之中了。”但在“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里,“学校”被看作应当适应儿童,学校的任务就是满足儿童的需要,研究、关心并尊重儿童的需要。学校的任务不是给儿童传授一些学科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做出决定。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或忠告者而发挥作用,因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做出决定,但绝不能命令他们做什么。而浅薄主义和机会主义是美国生活的象征,孩子们自己的经验不足又深受社会影响,他们有经验、智慧和自制能力去制定或选择优良的学习计划吗?他们有这种自我计划学习的本领吗?进步教育能给孩子们提供升学准备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确实击中了进步教育的要害。

黄济先生认为进步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有三,即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强调个人的主观经验),庸俗进化论的社会观(强调点点滴滴的改良)和生物化的心理学观点(强调儿童本能的发展)。他认为,进步教育思想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由于生物学的局限,对于人的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关系,对于儿童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并未做出科学的阐明。

在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之间,每个方面都有脱节的现象。所有的方面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争论和分歧。运动者大都凭借自己对“进步”某一方面的理解去着手实践,以期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却没有很好地来研究和发展进步教育的理论和原则,所以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完全抛弃旧的束缚学生的一套做法。进步教育试图解决如何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新的需求问题,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再加上一些进步主义教育家理论和实际做法过于偏激,存在明显的缺陷,忽视和否定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导致美国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进步思想以及进步运动遭到了许多提倡传统教育理论的教育家的激烈批评和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