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3:04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篇1

威海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市和各县市区都成立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并将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把瓜菜、果茶、食用菌等标准化基地和“三品一标”认证,列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量化考核内容,定期调度通报。采取田间指导、举办培训班、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指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每年开展集中培训活动300多次,培训群众4万多人次。把农业标准化知识纳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范围,培训各种农业技术人员3000余名,达到村村都有1-2名标准化生产技术明白人。

据了解,从2006年起,全市累计发放奖励资金2070万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进行奖励。从2009年起,财政每年安排1200万元的产业化发展资金,对建设标准化基地规模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成效显著的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补助。同时出台了《威海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威海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威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奖励办法》,《威海市蔬菜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和《威海市苹果产业发展资金使用奖励办法》等一批农业标准化规范性文件,为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围绕瓜菜、果品、茶叶、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在已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坚持引用、修订与制定相结合,结合实际和产业特点,制定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工规程等标准,完善了标准化基地的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肥料使用准则、农药使用准则等多项标准。制订了多种蔬菜、果树、茶叶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目前,共制订修订农业标准176个,涉及粮食、水果、蔬菜、茶叶、畜牧、水产等主要农产品,内容涵盖产地环境、种苗、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要求和包装、标识等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全市蔬菜、果树、茶叶等大中型生产企业和合作组织都能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统一生产。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篇2

实现优质山葡萄标准化栽培为中心,推广优质山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和示范培训为重点,做大做强葡萄酒产业为目标,最终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带动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二、目标任务

围绕我县葡萄酒产业总体发展规划,规范山葡萄种植、管理方式、方法,实现山葡萄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山葡萄质量和品质,促进山葡萄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完善标准体系。示范区围绕示范产品,按照市场要求,依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完善标准体系,建立山葡萄生产各环节技术和管理标准,并制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明白纸。

(二)建立核心示范区。要建立1个核心示范区,核心示范区要明确界限,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原则上示范区不少于山葡萄种植面积的30%

(三)加强技术培训与宣传要对山葡萄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人员进行农业标准化宣传和培训。每年培训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1次以上,每年培训种植户2次以上。同时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信息平台,开办农业标准化专栏,加强宣传,扩大示范效应。

(四)规范投入品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监管制度,示范区要实行投入品定点销售,建立档案制度,普及安全使用知识,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等有害物品。依法规范投入品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投入品行为。

(五)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行山葡萄生产、加工档案管理,引导葡萄酒生产企业逐步建立山葡萄栽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存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网络。

(六)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管理模式。积极引导示范区内葡萄酒生产企业,根据自身条件推广示范模式,探索创建“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管理模式。即:以企业带动基地,基地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以基地联系农户,充分调动农户接受新品种、新技术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从而提升葡萄酒原料整体水平。

三、实施步骤

优质山葡萄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期为3年(年月起至年月)

(一)年:编制优质山葡萄栽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完成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动员工作;确定核心示范区;制定标准,建立标准体系;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立示范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联系。

(二)年:总结第1年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修订相关技术标准;将核心示范区推广扩大;采取多种手段加强示范区宣传工作;通过举办电视讲座、专家授课、开座谈会等方式,加强标准宣贯和技术培训,多层次、多结构培训标准化工作专业人才;质监部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做好对龙头企业的监督指导和示范区各项工作。

(三)年:继续做好标准宣贯和标准体系的完善工作;加强龙头企业和示范户之间的合作;做好示范区的各项总结工作;迎接国家验收组的考核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县政府成立优质山葡萄栽培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负责全县优质山葡萄栽培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组织领导工作。

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确保技术有人推,工作有人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调度会议,及时沟通优质山葡萄栽培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的相关事宜,并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二)加强队伍建设,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农业标准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农业部门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走出去,学习和借鉴外地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我县农业标准化发展进程。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基层,传播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知识,帮助农民解决标准化实施过程中遇到难题。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推广农业标准化。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用实例宣传农业标准化对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农业和质监部门要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情况举办专业培训班,利用科普读物、音像资料、现场会等形式,对广大农民开展标准化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能。

(四)多方投入,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农业标准化生产是一项社会性、公益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足够的经费保证。要坚持政府、企业、农民多方投入的方式,将农业标准化工作与农业科技推广、科技兴农、农业综合开发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工作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原则,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各项工作落实,并以“助奥行动”为契机,全面巩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主要目标

以我市主要供京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全面强化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产品产地与市场对接,确保奥运期间供京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生产指导

要全力以赴抓好主要农产品生产,全面落实《*市农业局2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的工作部署,加强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加强重点基地建设

经初步调查摸底,我市7——10月份奥运期间供京的种植类农产品主要是*毛庄绿圆实业有限公司,面积57510亩、总量6400吨,涉及10个品种。各县(市)、区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查摸底,确定辖区内供京农产品主要生产基地、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情况,以便做好相关准备。供京农产品基地要率先实施农业标准化,应达到“五有”要求。一是有标准,按标准组织生产;二是有记录,建立健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档案和生产记录;三是有检测,配备相应的检测设备开展自检工作,或委托有关质检机构定期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四是有标识,生产的产品有标识,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的应按规定进行标注;五是有组织,生产基地应有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组织带动,具有一定规模,生产设施完善。

(三)实施产地准出制度

奥运期间供京农产品必须落实产地准出制度,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农产品,方可调运进京,并依照北京市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落实本地产地证明和有关质量合格证明出具工作。各相关县(市)、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对奥运期间供京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强产地检测,并及时上报检测结果。市农业局及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将对其监测情况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抽查。

(四)继续推进市场准入制度

进一步巩固市场准入成果,今年*市区将实行禽蛋市场准入,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的各项制度,巩义、中牟和荥阳按省要求实行市场准入,其他县(市)区也要创造条件,尽快实行市场准入。要强化农药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防止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投入品进入市场。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等环节,全面推行进货验收和索证索票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的实施。

(五)加快标准的实施推广

大力开展农民培训,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基地建设,提高示范带动能力。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以产业化带动标准化水平。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培育名牌农产品,推进名牌认定,不断提高优质农产品竞争力。

(六)加强产销衔接

在商都农网上建立我市供京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合作组织和主销农产品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并与各县(市)、区建立对接,及时在网上有关农产品供求信息,同时与北京市农业局食用农产品生产履历中心链接,推动产销对接。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支持政策。

四、行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农业局成立*市“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全面协调、指导开展“助奥行动”。组长由市农业局副局长刘同德担任,副组长由局总畜牧师杨东宽担任,成员由局质量流通处、法规处、市农产品质检中心负责人担任,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局质量流通处。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助奥行动”的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高标准地完成“助奥行动”各项任务,确保本辖区内供京农产品不出质量安全问题。已确定供京蔬菜的惠济区农经委和毛庄市场要建立组织,制订方案,狠抓落实,明确专人与北京、省农业厅和市农业局的联系。

(二)完善对接机制

及时和北京市沟通、掌握奥运期间农产品需求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优质农产品进京展销活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协调有关方面对奥运期间各地农产品进京提供便利条件,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

(三)落实保障措施

各县(市)、区要制定“助奥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行动实施牵头单位和责任人,指导和协调本地区的“助奥行动”实施。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行动顺利开展。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报道行动进展和重大活动情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及时报送信息

各县(市)、区要建立信息报送机制,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对本方案的初步实施情况及联系人请于20*年4月15日前报市农业局质量流通处。

五、重大活动安排

(一)20*年3月,成立“*市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领导小组”。

(二)20*年3月,调查摸底,摸清供京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组织和运销单位基本情况,以及供京农产品品种、数量等基本情况。

(三)20*年4月,组织召开*市“保质量、保安全、助奥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会议,部署我市“助奥行动”有关工作。

(四)20*年5月,组织对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组织管理者和经营者进行培训。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篇4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全国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的要求,围绕初级农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突出源头治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坚持标本兼治,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高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监管目标

(一)种植业初级产品源头监管

1、制定和完善主导产业主要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这些主要农作物有:柑桔、葡萄、西瓜、西红柿、空心菜、小白菜、真姬菇、竹荪、姬松茸、茶树等。与此同时,还要将这些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转化编印成栽培历张贴于各主产村。

2、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抓2~3个作物连片(或相对集中)5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含农业“三品”认证基地、柑桔出口基地)。(各乡镇具体任务见附表1)。

3、加强生产基地源头巡查与抽检

一要加强余坊等城区、城郊蔬菜基地巡查,督促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开展自查自检活动,同时不定期抽检12批次,每次6~10个有代表性样品,全年抽检100个样品以上。

二要加强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含农业“三品”认证基地、柑桔出口基地)各产季上市前检测,特别是夏秋季节叶菜类、豆类产品,如空心菜、小白菜等要加密检测次数,每10天抽检1次,每批次不少于3个样品)。

三要加强地标产品上市前检测,每个产品抽检3个基地,每个基地抽5个样品,其中申请用标企业的生产基地全部为必检单位。

四要加强绿色食品原料(柑桔)基地上市前检测,对蜜桔、芦柑、甜橙、柚类等四个品类,分鲜果和保鲜果,在上市前进行抽检,每个品类抽检5个果园或5户,每个果园或农户抽5个样品,确保抽检覆盖面大,抽检样品有较高代表性。

(二)农产品市场监管

1、督促并指导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好农产品准入关,建立农残检测制度。

2、督促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残检测室,并开展日常的检测工作。

3、每月对绿鑫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顺心菜市场巡查1次以上,了解市场销售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情况,同时随机抽检当季主要上市品种,每次不少于6个样品,全年抽检72个以上样品,每次选择蔬菜、水果等摊位3户以上。

(三)农资市场监管

1、在全县范围内,杜绝销售和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行为,确保无重大农残事件发生。

2、将县境内农药经营店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全年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执法抽检10批次以上,严厉打击假劣违禁农资产品流入市场,流入农产品生产基地,确保假冒伪劣农药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

3、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构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网络。

4、加强农药监督管理,重点抽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农药产品质量、农药标签是否符合要求。

四、落实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责任,营造社会氛围。农业局成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加强领导、负责统筹协调工作。各相关牵头站、办、大队等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提高工作人员认识,增强服务的责任意识,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工作,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专项整治内容和农产品安全消费等相关知识,及时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细化监管方案,及时反馈信息。各相关站(办、大队)要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细化监管方案,加强系统内的配合,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报送信息。从年3月开始,各相关站、办、大队要每月10日和25日前向局、绿办汇总工作进展情况,再由绿办综合汇总报送市农业局和县政府食安办。

(三)完善管理制度、健全长效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完善准出准入、质量追溯、包装标识等各项制度,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综合执法,逐步完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达到标本兼治。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篇5

2013年全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为底线,以量化考核管理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基层监管能力,规范监管行为;加快推进监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监管工作效率;强化突出问题整治,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努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任务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年计划新增“三品”130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10万亩以上,三品基地面积占耕地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承担2011年度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项目的5个县(区)加快项目建设进程,确保11月底前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加大乡镇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力度,力争规范化运行考核合格率达到60%以上。加强2012、2013年度示范乡镇项目建设管理,努力打造一批典型亮点;加快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努力建成质量追溯与监管平台;加大监督检查与例行监测力度,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先争优工作。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一)以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乡镇监管机构规范化运行。承担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项目的县(区)农业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建设成效,建成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先进典型,并以此为抓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辖区内所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能、人员和条件,积极争取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列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加大乡镇监管队伍培训,规范监管行为,力争年底前实现乡镇监管机构规范化运行率达60%,有效发挥基层监管作用,切实从源头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二)以县级质检站建设为重点,提升农产品质检机构技术支撑能力。要以完善检验检测手段、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健全完善县级农产品质检体系。要加快国家已下达的第三批县级农产品质检站项目建设步伐,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尽快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力争年底前,承担2011年度农产品质检站建设项目的5个县(区)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切实发挥质检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组织开展各类农产品质检技术培训,严格落实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升农产品检验检测水平。同时,市农产品检验测试中心要加快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项目进程。

(三)以加强监管队伍自身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科学监管水平。各县(区)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职能、人员和条件,积极争取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人员到位、职责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彻底解决“有职责,缺队伍;有法律,缺手段”的问题。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的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队伍自身素质。要加强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培训和技术练兵,不断提高检测技术人员专业水平。

二、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快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通过示范创建,重点加强产地环境、安全控制、种苗培育、生产规程、产品等级、规格包装、质量追溯等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推广一些高效、生态、安全、集约的新技术、新模式,以点带面,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各县(区)农业部门也要在现有各类产品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组织农产品企业、农技推广单位、有关科研院所,加快制定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制定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的操作手册和明白卡(纸)。

(二)以加快发展“三品一标”为抓手,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积极扩大“三品一标”总量规模,纵深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园艺场整体认证,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园、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艺作物标准园和健康生态养殖场“三品”生产技术全覆盖。同时,通过加强“三品”企业内检员队伍建设、证后监管及包装标识规范使用等,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不断提升“三品一标”公信力,努力实现“三品一标”持续健康发展。

(三)以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为抓手,不断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要结合农技人员培训工程等技术培训,采用“明白纸”、“简本标准”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农业生产者传授各类标准化生产技术知识。引导生产者自觉建立生产记录档案,严格按照标准和规定合理使用农药、兽药等,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和规范,有效杜绝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业投入品。

(四)以投入品监管为抓手,加强规范农资经营者行为。各县(区)农业部门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强化对薄弱环节的管理,加强对农资经营门店的日常巡查,重点整顿规范农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集散地、运销大户和乡村流动商贩。加强对电视、网络、交易展销会等方式经营农资的行为的监管,及时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不具备农资经营资格的物流企业变相经营农资的行为。加大禁用农业投入品清缴力度,大力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

三、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

(一)以突出问题治理为重点,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采取措施,落实行动,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生产、经营、使用农业投入品活动,特别是加强对违禁药物和非法投入品的排查、整改和治理,从源头上杜绝安全事故。对整治活动中发现的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始终保持“严防、严打、严惩”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二)以防范风险、消除隐患为重点,不断加大产品监测力度。各县(区)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省农委开展的风险监测与专项监督抽查工作,制定本地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案,实行月检月报,并积极开展“检打联动”行动,加大监督抽检力度,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做到定期、不定期地对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巡查和抽检。督促批发市场加大对入市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扩大监测范围和频次。针对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做到三个“不放过”,即没有溯源清楚不放过,没有依法查处不放过,没有整改到位不放过,确保追溯查处率、整改率100%。同时,要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尽快启动农产品产地监测工作,制定具体监测方案,确定监测点,定期开展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监测。按照省农委《关于印发2013年免费为农民提供蔬菜农残速测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农质监〔2013〕3号)要求,开展农残速测开放日活动,确保年底前完成相关任务数。

(三)以健全完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协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无缝监管。各县(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部门协作,主动与工商等部门沟通,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配套的产销衔接机制,以优势区域农产品、“菜篮子”产品为重点,推动产品认证、产地准出;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重点,推动查标验证入市、备案登记、合格销售,通过市场准入促进产地准出,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无缝监管。

(四)以应急管理“一案三制”为基础,加强投诉及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快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建设,县(区)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追究制度,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最大限度地预防或减少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投诉及突发事件,各级农业部门将根据事件性质启动相应应急预案,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及时报请上一级农业部门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投诉电话,接收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举报投诉。接到举报后,有关部门及时分析,主动开展调查处理工作,做到受理率、查处率100%。

四、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监管工作效率。

按照省农委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数据平台工作要求,依托现有检测资源,实行联机联网,使农产品检测数据等监管信息即时上传,预警信息即时下传,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防范能力。加快“放心吃网”的推广与完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覆盖面,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方便公众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督。

五、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一)不断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制,对所有具有承担质量安全监管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奖惩。要严格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通过签订责任状、承诺书、保证书等形式,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农产品生产者。要督促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经营者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协议书,通过缴纳质量安全风险保证金等方式,落实农产品经营者的质量安全责任。

(二)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区编码、数据共享、通查通识的原则,构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立完善覆盖全市7个农业县(区)、8个乡镇、26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企业产业链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建成集“管、防、控”于一体的面向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平台,为行业管理部门决策、企业内部管理、消费者追踪溯源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实现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制、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积极推进生产者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和质量安全信用等级管理,落实分级管理制度。

(三)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今年,市里将结合省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办法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方案的修订工作,制定完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明确部门内部相关职能处室职责,规范应急处置程序,基本建立反应快速、部门联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县区也要根据市里的方案,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四)注重舆论引导和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与引导,支持新闻媒体客观公正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道。各县区农业部门可根据工作实际,定期不定期地邀请有关媒体深入农产品质量监管一线采访,从正面报道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成果。要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举报专项奖励资金,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积极调动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五)认真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评比工作。

今年,省农委将继续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先进考核评比,各县(区)要按照《关于下达2012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奖补资金的通知》(苏财农﹝2013)34号、苏农计﹝2013)14号)要求,规范使用2012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奖补资金,促进各项监管措施、制度的有效落实。认真分析总结去年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量化分解今年的目标任务,制定出台相关考核激励办法,认真落实各项监管措施,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创先争优,不断提升各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六、加快落实市委市政府“食品安全放心行动”各项任务。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第五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实施为契机,以提高农业效益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围绕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立健全科学、统一、规范的猕猴桃种植标准体系,做到果苗质量优质化、种植管理标准化、服务保障一体化,引导带动全县建成一批标准化猕猴桃示范基地,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规范园区猕猴桃种植、栽培、田间管理等环节,到2015年,形成县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和规程,建立完善猕猴桃种植管理标准化体系、品种销售标准化体系、疾病防治标准化体系,实现园区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猕猴桃的质量和品质,促进园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任务

1.搞好标准化体系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猕猴桃产业,按照市场要求,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基础,以企业标准为补充,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制标”的原则,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健全各个生产环节技术和管理体系,并制成科教光盘、操作手册等,在全县广泛推广应用。

2.提高标准化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以农林局现有技术检测设备为主体,以园区快速检测设备为配套,以农产品安全检测为重点,合理布局,建立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提高区域性检测能力。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园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形成“园区自检,部门监督,市场监控”的猕猴桃检测体系。

3.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园区推行猕猴桃种植、栽培、灌溉、施肥等档案管理,引导园区建立猕猴桃种植、包装、贮存、运输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4.规范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制度,农业投入品要实行定点销售,建立档案制度,普及安全使用知识,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等有害农药。依法规范投入品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

5.提高标准化专业人才体系建设。充分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源优势,建立专家型农业标准化人才库,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和高级专业人才定点帮扶和指导,全面培养乡土拔尖实用人才,力争为园区培养一批高素质农业标准化专业人才,形成科研专家、农民技术员、农民种植能手组成的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

三、实施步骤

省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期为3年。

2014年编制省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完成建设实施的组织动员工作;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确定各自领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示范区管理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搭建标准体系框架,搜集整理现行标准,制定配套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建立本领域的标准体系;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立示范区示范户和部门之间的联系制度。

2014年总结2013年工作经验,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修订相关技术标准;推广扩大核心示范区;采取多种手段加强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宣传工作;通过举办电视讲座,专家授课,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标准推广和技术培训,多层次培训标准化工作专业人才;质监局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做好对示范区和示范户的监督指导工作。

2015年继续做好标准推广和标准体系的完善工作;进一步加强示范区和示范户之间的合作;做好示范区各项总结和资料准备工作;迎接省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考核验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质监、农林、环保、水利、科技、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有关镇(中心)为成员的省级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加强督促检查,不断推动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质监局,负责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成立由质监、农业等职能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及有关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建立猕猴桃种植标准化体系,制(修)订县猕猴桃种植地方标准,开展标准宣传培训和实施指导工作。

(二)明确责任,齐抓共管。各镇、中心及各负责部门要按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目标考核细则》要求,积极落实各项任务,按照职责和分工,制定出本单位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方案,并报领导小组。县考核办、县联合督查室及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工作方案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考核。(各镇、中心,各责任部门职责分工表附后)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篇7

根据《印发<惠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强化市场农副产品残留农药检测议案办理情况的决议>的通知》(惠市常函〔20*〕31号),市政府组织市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强化市场农副产品残留农药检测议案延长办理期限的方案,并经九届54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方案报告如下:

一、工作目标

我市农副产品残留农药检测工作的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市、县(区)、镇三级农药残留检验检测网络;全市蔬果农药残留抽检平均超标率降至8%以下;“瘦肉精”平均检出率降至5%以下;全市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及其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

(一)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建立保障机制。

1.按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关于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98号)要求,20*年底前完成农产品质检大楼的装修改造,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力争20*年底前通过省级计量认证,20*年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2.各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争取在20*年底前通过省级计量认证,2009年底前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

3.各乡镇(办事处)及大型蔬菜基地尽快建立农副产品质检站。20*年12月底前,各中心镇建成镇级农药残留监测站;20*年底前,全市一半以上的乡镇(含商场、超市、生产基地)完成农残质检站(室)建设并开展检测业务;2010年底前,全市各乡镇(含商场、超市、生产基地)建成农残质检站(室)并正常开展检测业务。

4.建立农产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和农产品企业生产经营档案,建立政府监管机制、行业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全面推进我市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二)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适度发展有机食品。

在原有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制定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推进主要农产品生产实施标准化。同时,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通过以点带面,解决技术推广难题,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适度发展有机食品。实施农业名牌带动战略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建立健全市、县(区)、镇三级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农产品安全信息平台。

20*年底前,力争建立和完善市、县(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并实现市、县(区)检测信息网络联网;2010年底前,力争实现市、县(区)、镇三级农产品质检信息联网。建立农产品安全信息平台,完善信息收集制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农产品信息在政府、企业、消费者之间的有效传递。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监管模式,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和效率。

(四)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制定主要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专销网点,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市场覆盖率。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执法力度,确保广大市民“菜篮子”安全。

二、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市农业局及各有关承办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严格按照粤府办〔20*〕98号和惠市常函〔20*〕31号文的要求,把农残检测议案办理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党和政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一项“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让无公害食品进入千家万户。

(二)调整职能,明确职责,建立农产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根据省编委办《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有关问题的通知》(粤机编办〔20*〕131号)的规定,调整有关农产品监管部门的职能,目前仍继续维持农业部门负责的监管和监测任务,适当之时才将由农业部门负责的市场抽检工作改由工商部门负责监管,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从源头上对农产品进行监测。同时,加大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到2010年底,实现我市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力量加强、职责明确、责任落实、机制理顺”的目标。

(三)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

1.增加人员编制。20*年底前,市农产品质检中心及各县、区检测中心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人员编制,具体增编员额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农产品质检机构业务开展情况确定。

2.加强源头污染治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强化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行为。

3.继续开展蔬菜农药残留、畜产品“瘦肉精”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已认证生产基地及其产品的例行检测,及时农药残留监测结果。对不合格率较高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跟踪督导、重点整治,对不合格农产品依法进行处理。

4.加强肉品的监管。按粤府办〔20*〕98号文及《转发市农业局关于对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品实施监测的请示的通知》(惠府办〔20*〕50号)规定,市农产品监测中心负责市、区两间肉联厂的兽药残留的监测,并不定期对辖区内养殖基地进行抽样监管。县、区兽药残留监测由各县、区畜牧部门负责检测。各县、区在20*年底前拨付检测设备资金,并将正常检测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把好生产源头关。

1.加快制定农业生产地方标准,引导生产者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

2.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抓好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切实抓好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生产档案和质量追溯制度,逐步实现农产品上市标准化、包装化、有标识、可追溯。

3.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鼓励和扶持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发展,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水平和市场覆盖率,确保广大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安全。

(五)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监督。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安全宣传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活动和农资打假活动,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增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农产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六)加大各项投入,提供工作保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保证各项目标如期实现。根据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加强各部门在农产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能和农产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大对农产品安全的基础设施、监督网络、检验检测、信息手段、科技推广等方面的政府资金投入与支持,增强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加大对农产品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帮助重点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品牌、名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把农产品监测经费列入每年财政预算,确保议案办理工作的需要。市、县(区)、镇三级均实行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农产品监测经费必须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逐年增加。在起步阶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经费投入,保证检测项目顺利开展。

1.及时投入设备经费。市农产品质检中心20*年至20*年底前所需的设备经费326万元,纳入市财政预算,分三年逐步解决。其中20*年安排101万元,20*年安排115万元,20*年安排110万元。20*年至20*年,各县、区每年投入50万元以上经费用于本级监测中心购置设备,所需资金由各县、区解决。

2.保证正常检测经费的投入。(1)市农产品质检中心每年正常检测经费不少于120万元(含农药、亚硝酸盐、重金属、农产品生态环境、市场准入制);江北云山蔬菜批发市场每年40万元(含10名检测人员工资),采取市财政负担一半,惠城区负担一半的办法解决;惠城区田头检测经费每年60万元。以上市级负担经费共200万元,每年由市财政核拨。(2)市农产品质检中心“瘦肉精”等兽药残留检测经费每年安排50万元,纳入当年市级财政预算。(3)除惠城区外,各县、区每年投入的正常检测经费不低于20万元(不含人员工资)。惠城区的农残检测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在市级财政进行专项扶持的同时,必须配套不低于50万元(不含人员工资)的专项经费,以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

3.落实乡镇建站经费和议案办理经费。今后5年,全市所有乡镇都必须建立镇级农残监测站,经费由各县、区自行解决;市农业局议案办理经费每年10万元由市财政安排。

4.加强农产品质检监测信息网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市、县(区)、镇三级农产品质检监测信息网络,所需经费由市级财政视财力情况安排。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篇8

我局在市局及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严格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指南》、《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乡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黄栀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已顺利通过省局验收。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切实加强对示范区、乡建设工作的领导

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落实组织保障,我县成立了__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公室主任任副组长,质监、农业、林业、畜牧、科技、农办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了责任明确,各司其责,相互协作的工作局面,为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工作

为顺利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乡工作,我局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举办了三期培训班,培训农业标准化技术人员9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0__余份。金土地有限公司还开办了黄栀子标准化和质量管理技术培训班2个,培训种植户956人次。同时,在世界标准化日,我局采取悬挂标语,在主要街道和乡镇进行农业标准化相关知识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的农业标准化意识。

(三)严格按照有关标准组织生产

我们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指南》、《四川省农业标准化示范乡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进行了示范指导,建立了油橄榄、黄栀子标准化体系。目前,我县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已基本走上了标准化生产的轨道。

(四)建立示范乡生产档案,完善产品质量追溯管理

示范区、乡都建立起了生产档案,在实施油橄榄和黄栀子标准化生产时,把重要的栽培措施、生物学性状、肥料与农药的使用等作了原始的详细的记录;既方便了生产过程中经验总结,提高管理水平,又便于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

(五)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为示范区提供多方位服务

我局抓住油橄榄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黄栀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建设的有利时机,利用天源油橄榄有限公司和金土地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强大的资金、技术优势,大力促进油橄榄和黄栀子走产业化经营、品牌化经营之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由公司统一向农户提供种苗、技术,并指导农户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种植。

(六)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初见成效

为了让油橄榄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黄栀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永兴镇建立油橄榄科技示范基地1812亩,现在油橄榄已经分布全县20个(乡)镇,69个行政村,463个合作社,示范农户达15190户,示范面积达3.5万亩,带动2.5万农户9万农民,其中,29个贫困村,198个贫困社,2.73万贫困农民通过种植油橄榄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了我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目前,我县黄栀子种植面积达3万亩,成活率在85%以上,这是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的又一个新突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第一批示范乡工作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抓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二是标准宣传贯彻实施不到位,农民的传统生产习惯惯性大,对标准化生产的内涵了解不够,自觉应用标准进行生产的比例还很小;三是少部分示范乡辐射面积不大,生产档案记录不够完善,培训形式单一,技术示范措施粗放,示范带动不明显;四是部分示范乡农民不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依然突出,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尚未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今后设想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篇9

首先,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在全国、全省占有一定的位置,许多农产品在国内外各种博览会上得过大奖,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出口农产品档次和规模。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5.3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0.2%,农业外贸依存度达到15.7%;其中柳编制品、蔬菜食品和花生制品分别实现出口2.3亿美元、1.4亿美元和1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65%、5.3%和3.8%,特别是草柳编和花生制品出口在全省、全国均具有较高知名度。但是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品质量不够高、管理不够规范、规模效益不够明显等因素制约着我市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势在必行。

其次,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农产品出口一方面联系着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体现"中国制造"、"中国生产"的国际形象。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质量安全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影响民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影响到国家形象和国家稳定的政治问题,是农产品出口的生命线。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是围绕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来实施和推进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就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形势下,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对于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在当前国内大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出口效益普遍好于国内销售,在一些主产区,出口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带动农村就业。农产品出口带动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这些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专家测算,每1万美元的出口农产品,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以2008年的出口额计算,全市农产品出口共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有助于促进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高标准、严要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基地建设、品种、品质、品牌、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标准更加优化,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些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如河东的蔬菜出口基地,苍山的大蒜出口基地,平邑的罐头出口基地,莒南的花生出口基地,临沭、莒南、郯城和河东的柳编出口基地等。总体来看,扩大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全市农业战略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下,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就是稳就业、保增长、促民生。

我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由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工作量大,个别地方干部群众存在畏难发愁情绪,认识不够到位;备案基地相对较少,县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品牌产品更少,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资市场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基地发展不够规范有序等。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依靠抓质量安全提升竞争力,依靠品牌赢得国际市场,全力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努力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

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对出口农产品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管,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我市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在现有20万亩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明年争取达到50万亩,逐步实现出口蔬菜、水果原料、干坚果、仔仁类、植物源性调料、可兼做食品的植物源性中药材、水生动物、肉类100%来自备案基地。

(一)抓源头治理。抓源头是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要健全完善以源头治理为前提、以全程监管为基础、以科学有效把关为保证的管理机制,重点抓好农资市场管理,加强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控制,严格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专用综合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禁用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降低出口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污染风险,进一步提高源头管理水平。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学习乳山经验,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兽渔药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凡是进入本地市场的农兽渔用药,必须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管理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按国家及国际标准进行审查审核,经审查符合要求并签订"质量承诺书"后,方可进入市场流通,在源头上筑起坚固的"防火墙"。二是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药行为。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制定周密严格的集中整治方案,对现有农资市场经营单位和农兽渔用药进行全面排查摸底,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药行为。要建立农资市场整顿长效机制,市里每年定期组织集中检查,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农资市场从根本上得到净化,保障农民的用药安全。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农资市场。农业部门会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质监局根据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制定农业化学品投入使用规范,按照国际标准和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对当前国家标准允许使用,但国际标准禁止使用的部分农药,按国际标准要求规范市场,鼓励使用同种效果的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替代用药,保证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要建立有效的"农业化学品投入品控制体系",对现有的农药经营者进行资质审查和备案,抬高经营门槛,梳理规范经营队伍;要建立可控的专业配送体系,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二)抓基地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出口基地建设。要学习乳山的"双备案"机制,凡是生产档案齐全、管理达标的基地都可以申请检验检疫部门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管理单位的双备案,备案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出口可减少检验批次,出口产品可随检随放,充分调动企业建基地、管基地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出口企业自属基地建设。有关部门要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建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参照国外市场要求和农业操作规范,因地制宜地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指导企业扎实推进基地建设。要学习乳山经验,明确所有出口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基地管理负责人,建立日常生产管理档案,所有基地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统一收获"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各县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日常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服务,保证出口农产品的原料安全。二是加强农业基地建设。目前,我市现有市级农业基地87.9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基地181.7万亩,这是发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检验检验、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将这些现有基地作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基地进行规范提升,使其尽快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出口农产品基地。三是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要抓住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强化村企优势互补、利益联合,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联合村级合作组织多形式壮大出口基地。要借助村级合作组织的力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地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以项目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综合管理,加快建设和发展一批出口农产品基地。

(三)抓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出口生产基地,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枢纽。一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企业严格按目标市场安全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严把原料、产品质量关,引导企业靠信誉、靠质量开拓国际市场。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措施,强化企业自律意识。二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精深加工。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强化产品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丰富适销品种,提高出口农产品效益,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三是加强质量检测机构建设。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区域性检测中心,在满足骨干企业自身检测的同时,积极为周边中小出口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借此逐步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在充分发挥和整合农业、畜牧、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及有关县区、龙头企业现有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调研,合理设置配备检测资源,没有建立的要尽快建立;每个生产基地都要配备速测仪;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也要结合实际,添置仪器设备,建立速测室。

(四)抓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品牌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钥匙,市场是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关键。按照出口国的标准组织生产是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途径,要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品牌+市场"五位一体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模式,这是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要采取单一型品牌创建与区域性品牌建设并重、传统市场巩固与新兴市场拓展并举的办法,全面加强品牌创建和多元化市场体系建设。规模出口企业要利用自己的优势,重点引进一批境外目标市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开发目标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创出自己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在企业争创好产品品牌的同时,要做好区域性品牌的文章。尽管我们已经有花生出口基地、脱水蔬菜基地的品牌,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地理性、标志性品牌。因此,我们要整合部门、企业、协会、农户的力量,改变以往各自为战、单独创牌的做法,共创区域性、代表性品牌,借品牌打通出口"关卡",靠品质拿到出口"绿卡"。外经贸、检验检验、农业等部门要加强联合,在全面搞好区域化建设和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做好"苍山大蒜"、"河东脱水蔬菜"、"莒南花生"、"沂水大姜"等地域性、区域性品牌的文章,真正使其成为国际认可的知名品牌。在市场拓展上,也要学习乳山的经验,变过去企业自己走出去参加各类博览会、举办产品交易会的做法,由政府出面组织同行业企业联合参展,并优先给予摊位费补贴,集中展示我市农产品的整体形象。注重引进、并购一批国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利用其国际营销渠道,带动我市农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特别是直接进入大型连锁超市。重点引进一批境外目标市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开发适合目标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市场开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向农产品出口企业传递国外农产品贸易政策、市场动态和商品信息,指导企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五)抓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必须采取强力有效措施加以推进。一是创建完善标准体系。要加快引进国际质量安全标准,并根据目标市场质量安全标准变化,制定完善我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检测相关标准,健全完善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实现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二是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以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最近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契机,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思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在大宗农产品基地种养管理、原料收购贮存、产品加工包装、成品运输出口等各环节建立完备的管理档案,确保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出现质量问题根据信息源迅速启动追溯程序,做到不召回问题产品不放过、不查清问题原因不放过、不制定整改措施不放过、不限期进行整改不放过、不追究相关责任不放过、不处理问题产品不放过,力争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百分之百的安全。

三、强化措施,形成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创新,涉及部门多,标准要求高,工作量大,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区是以县区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单位推进的,县区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主体。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赋予相应的执法权限,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该项工作总负责、总体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研究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根据各自实际有选择性地进行重点突破。乳山市就专门设立了区域化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具体办事机构,从农业、安监、质监、工商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常驻办公,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系,实行集中化、流程式监管;在乡镇设立质量监管站,村级实行村委负责制,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现了农业与质监管理网络的无缝对接。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认真学习乳山的经验做法,建立相应的常设机构,确保有人干事、有章可循。

二要全面部署,重点推进。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都要进行全面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加快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省里确定了我市4个县区作为试点区重点推进,这些县区要高度重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农药管理办法、禁止使用名单、限制使用的名单、禁止含砷农药使用的通知、禁止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生产肥料使用准则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重点在县区,具体要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农户。要围绕建立完善的工作责任制,采取多种形式,与各乡镇(街道)、重点涉农企业和有关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将目标责任逐级细化,形成以乡镇(街道)为功能区域、以企业为管理中坚、以村为基本单位的责任落实和追究体系,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纵贯上下内外链接的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管理工作的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在全市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三要部门联动,形成整体合力。要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部门合作推进机制,形成推动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农业、畜牧部门负责植物产品原料种植环节和动物产品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品和水生动植物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生产企业和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备案和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并通过监控计划的实施及时对出口农产品的警示通报信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依法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中的质量违法行为和标准化、计量工作的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农资市场及流通环节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区域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监测,与环保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分别负责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监管。外经贸部门负责出口农产品综合协调及相关信息服务。

四要广泛开展示范区建设宣传培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深入开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基地、进农户活动,围绕普及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从群众不认识的环节入手,从经营者不了解的知识讲起,从干部不熟悉的环节开始宣传,提高全民质量安全意识。要印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知识手册",免费发放宣传到千家万户,重点包括高毒药鉴别、标准化操作规范,农药案件受理、真假农药鉴别、举报投诉方式等内容,大面积、高密度的普及安全使用农药知识。要充分利用农民课堂、电教设施等多种培训手段,强化对农业植保、供销生资等系统农资经营者的法律法规和区域化管理实施方案知识的培训,加强对骨干管理人员、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要多层次搞好示范区建设培训,市里重点组织区域化检测、示范区规范的培训,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重点搞好标准化养殖、农作技术和化学投入品控制的培训。

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篇10

首先,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在全国、全省占有一定的位置,许多农产品在国内外各种博览会上得过大奖,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必将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发展水平,提升出口农产品档次和规模。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达到5.3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0.2%,农业外贸依存度达到15.7%;其中柳编制品、蔬菜食品和花生制品分别实现出口2.3亿美元、1.4亿美元和1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出口总额的8.65%、5.3%和3.8%,特别是草柳编和花生制品出口在全省、全国均具有较高知名度。但是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品质量不够高、管理不够规范、规模效益不够明显等因素制约着我市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势在必行。

其次,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农产品出口一方面联系着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体现"中国制造"、"中国生产"的国际形象。去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屡屡发生,质量安全已经不单纯是一个影响民生的问题,更是一个影响到国家形象和国家稳定的政治问题,是农产品出口的生命线。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是围绕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来实施和推进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加快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就业和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形势下,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对于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在当前国内大部分农产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出口效益普遍好于国内销售,在一些主产区,出口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有助于带动农村就业。农产品出口带动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这些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专家测算,每1万美元的出口农产品,能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以2008年的出口额计算,全市农产品出口共创造了100多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有助于促进农业发展。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高标准、严要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基地建设、品种、品质、品牌、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标准更加优化,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了一些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如河东的蔬菜出口基地,苍山的大蒜出口基地,平邑的罐头出口基地,莒南的花生出口基地,临沭、莒南、郯城和河东的柳编出口基地等。总体来看,扩大农产品出口对促进全市农业战略结构调整、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严峻形势下,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就是稳就业、保增长、促民生。

我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由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工作量大,个别地方干部群众存在畏难发愁情绪,认识不够到位;备案基地相对较少,县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品牌产品更少,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资市场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基地发展不够规范有序等。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依靠抓质量安全提升竞争力,依靠品牌赢得国际市场,全力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努力稳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二、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工作

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对出口农产品各环节、全过程进行质量安全监管,推行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我市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在现有20万亩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基础上,明年争取达到50万亩,逐步实现出口蔬菜、水果原料、干坚果、仔仁类、植物源性调料、可兼做食品的植物源性中药材、水生动物、肉类100%来自备案基地。

(一)抓源头治理。抓源头是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要健全完善以源头治理为前提、以全程监管为基础、以科学有效把关为保证的管理机制,重点抓好农资市场管理,加强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控制,严格实行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专用综合管理,从源头上杜绝禁用药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降低出口农产品农兽药残留污染风险,进一步提高源头管理水平。一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学习乳山经验,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农兽渔药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凡是进入本地市场的农兽渔用药,必须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管理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登记备案,按国家及国际标准进行审查审核,经审查符合要求并签订"质量承诺书"后,方可进入市场流通,在源头上筑起坚固的"防火墙"。二是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药行为。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制定周密严格的集中整治方案,对现有农资市场经营单位和农兽渔用药进行全面排查摸底,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违禁农药行为。要建立农资市场整顿长效机制,市里每年定期组织集中检查,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经常性检查,确保农资市场从根本上得到净化,保障农民的用药安全。三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农资市场。农业部门会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质监局根据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制定农业化学品投入使用规范,按照国际标准和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对当前国家标准允许使用,但国际标准禁止使用的部分农药,按国际标准要求规范市场,鼓励使用同种效果的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替代用药,保证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要建立有效的"农业化学品投入品控制体系",对现有的农药经营者进行资质审查和备案,抬高经营门槛,梳理规范经营队伍;要建立可控的专业配送体系,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二)抓基地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重点是出口基地建设。要学习乳山的"双备案"机制,凡是生产档案齐全、管理达标的基地都可以申请检验检疫部门和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管理单位的双备案,备案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出口可减少检验批次,出口产品可随检随放,充分调动企业建基地、管基地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出口企业自属基地建设。有关部门要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建标、缺标补标"的原则,参照国外市场要求和农业操作规范,因地制宜地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指导企业扎实推进基地建设。要学习乳山经验,明确所有出口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基地管理负责人,建立日常生产管理档案,所有基地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统一收获"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各县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要组织有关部门对日常生产实行全过程指导服务,保证出口农产品的原料安全。二是加强农业基地建设。目前,我市现有市级农业基地87.9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基地181.7万亩,这是发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检验检验、农业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将这些现有基地作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基地进行规范提升,使其尽快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出口农产品基地。三是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要抓住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强化村企优势互补、利益联合,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联合村级合作组织多形式壮大出口基地。要借助村级合作组织的力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地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以项目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为载体,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标准化综合管理,加快建设和发展一批出口农产品基地。

(三)抓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出口生产基地,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枢纽。一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企业严格按目标市场安全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严把原料、产品质量关,引导企业靠信誉、靠质量开拓国际市场。要制定并严格执行失信惩戒措施,强化企业自律意识。二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精深加工。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强化产品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丰富适销品种,提高出口农产品效益,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三是加强质量检测机构建设。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区域性检测中心,在满足骨干企业自身检测的同时,积极为周边中小出口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借此逐步完善出口农产品质量控制和可追溯体系。在充分发挥和整合农业、畜牧、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及有关县区、龙头企业现有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调研,合理设置配备检测资源,没有建立的要尽快建立;每个生产基地都要配备速测仪;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也要结合实际,添置仪器设备,建立速测室。

(四)抓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体系建设。品牌是打开国际市场的钥匙,市场是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的关键。按照出口国的标准组织生产是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途径,要大力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品牌+市场"五位一体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模式,这是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拓展和延伸,是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要采取单一型品牌创建与区域性品牌建设并重、传统市场巩固与新兴市场拓展并举的办法,全面加强品牌创建和多元化市场体系建设。规模出口企业要利用自己的优势,重点引进一批境外目标市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开发目标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创出自己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的产品品牌。在企业争创好产品品牌的同时,要做好区域性品牌的文章。尽管我们已经有花生出口基地、脱水蔬菜基地的品牌,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地理性、标志性品牌。因此,我们要整合部门、企业、协会、农户的力量,改变以往各自为战、单独创牌的做法,共创区域性、代表性品牌,借品牌打通出口"关卡",靠品质拿到出口"绿卡"。外经贸、检验检验、农业等部门要加强联合,在全面搞好区域化建设和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做好"苍山大蒜"、"河东脱水蔬菜"、"莒南花生"、"沂水大姜"等地域性、区域性品牌的文章,真正使其成为国际认可的知名品牌。在市场拓展上,也要学习乳山的经验,变过去企业自己走出去参加各类博览会、举办产品交易会的做法,由政府出面组织同行业企业联合参展,并优先给予摊位费补贴,集中展示我市农产品的整体形象。注重引进、并购一批国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利用其国际营销渠道,带动我市农产品进入国外市场特别是直接进入大型连锁超市。重点引进一批境外目标市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生产开发适合目标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提高市场开拓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及时向农产品出口企业传递国外农产品贸易政策、市场动态和商品信息,指导企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五)抓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必须采取强力有效措施加以推进。一是创建完善标准体系。要加快引进国际质量安全标准,并根据目标市场质量安全标准变化,制定完善我市出口农产品生产、检测相关标准,健全完善有关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实现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二是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以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最近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为契机,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思路,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在大宗农产品基地种养管理、原料收购贮存、产品加工包装、成品运输出口等各环节建立完备的管理档案,确保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出现质量问题根据信息源迅速启动追溯程序,做到不召回问题产品不放过、不查清问题原因不放过、不制定整改措施不放过、不限期进行整改不放过、不追究相关责任不放过、不处理问题产品不放过,力争进入市场的农产品百分之百的安全。

三、强化措施,形成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创新,涉及部门多,标准要求高,工作量大,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区是以县区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单位推进的,县区和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是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主体。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赋予相应的执法权限,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该项工作总负责、总体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研究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方案,根据各自实际有选择性地进行重点突破。乳山市就专门设立了区域化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具体办事机构,从农业、安监、质监、工商等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常驻办公,建立起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运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系,实行集中化、流程式监管;在乡镇设立质量监管站,村级实行村委负责制,实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实现了农业与质监管理网络的无缝对接。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认真学习乳山的经验做法,建立相应的常设机构,确保有人干事、有章可循。

二要全面部署,重点推进。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都要进行全面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加快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浓厚氛围。省里确定了我市4个县区作为试点区重点推进,这些县区要高度重视,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农药管理办法、禁止使用名单、限制使用的名单、禁止含砷农药使用的通知、禁止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生产肥料使用准则等相关规范性文件。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工作重点在县区,具体要落实到企业、落实到农户。要围绕建立完善的工作责任制,采取多种形式,与各乡镇(街道)、重点涉农企业和有关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将目标责任逐级细化,形成以乡镇(街道)为功能区域、以企业为管理中坚、以村为基本单位的责任落实和追究体系,充分调动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纵贯上下内外链接的管理组织体系,实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管理工作的全领域、全方位、全覆盖,在全市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三要部门联动,形成整体合力。要建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部门合作推进机制,形成推动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的强大合力。农业、畜牧部门负责植物产品原料种植环节和动物产品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并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品和水生动植物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生产企业和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的备案和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并通过监控计划的实施及时对出口农产品的警示通报信息。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协调依法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中的质量违法行为和标准化、计量工作的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农资市场及流通环节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区域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监测,与环保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分别负责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监管。外经贸部门负责出口农产品综合协调及相关信息服务。

四要广泛开展示范区建设宣传培训。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深入开展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基地、进农户活动,围绕普及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从群众不认识的环节入手,从经营者不了解的知识讲起,从干部不熟悉的环节开始宣传,提高全民质量安全意识。要印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知识手册",免费发放宣传到千家万户,重点包括高毒药鉴别、标准化操作规范,农药案件受理、真假农药鉴别、举报投诉方式等内容,大面积、高密度的普及安全使用农药知识。要充分利用农民课堂、电教设施等多种培训手段,强化对农业植保、供销生资等系统农资经营者的法律法规和区域化管理实施方案知识的培训,加强对骨干管理人员、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要多层次搞好示范区建设培训,市里重点组织区域化检测、示范区规范的培训,各县区、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要重点搞好标准化养殖、农作技术和化学投入品控制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