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管理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5:37

循环经济管理办法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横向构成;纵向构成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106-04

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不断推进,在清洁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与资源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循环经济的发展彻底变革了传统的通过牺牲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开创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和谐相融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从经济与法律的关系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迫切需要循环经济法制为其提供保障。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梳理,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之内涵界定

在探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之前,有必要先明确法律体系的内涵。一般而言,法律体系,也称之为法的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1]。但也有学者认为,法律体系是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是由一国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性文件组成的综合体。相较而言,在法学理论中,法律体系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是不同的概念,是有区别的。首先,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的构成要素是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法的形式渊源。多层次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宪法及其统帅下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其他各层次的规范性文件。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则是法律部门,是以法律部门的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其次,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是以规范性文件的效力范围和效力等级为分类组合标准,而法律体系则是以法律规范所调整的不同社会关系为分类标准。但法律体系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两者虽然存在差异性,但是也具有相融性。法律体系侧重于从法的内容和功能的维度来解构组合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但它也包含形式上的要求,即要求该法律体系在效力上的等级性和功能上的逻辑性。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则主要从法的外部形式即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来分类组合一国现行全部法律,但它同时也要求内容和功能的完整性。可以说,法律体系与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这两个概念在具体要求上是密不可分的,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组成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中的法律规范,除了以习惯法、法定解释为表现形式的以外,在现代国家大多数都是通过规范性法律文件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分析循环经济法的体系时,既要从内容的角度来分析该体系,也要从效力等级的角度来分析该体系。

从此意义上讲,循环经济法的体系,是指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全部现行法律规范依据其具体调整内容的不同分类组合而成的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它既包括“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包括宪法和其他体现循环经济内容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不同效力等级法律规范当中的具体条文”[2]。我们既要从效力等级的纵向角度对我国现行全部现行法律规范进行整理、归纳,这样在形式上更加一目了然,方便把握和理解。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要从内容的不同来对现行循环经济法律规范进行分类,解析循环经济法体系的横向构成。

二、循环经济法体系的纵向构成: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层次

(一)宪法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条款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第9条第2款、第10、14、26条等,宣誓性地确认了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如其明确规定,国家是保护珍贵动、植物,保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第一义务人,有权禁止任何组织、个人采用任何形式侵害自然资源。国家应当采取一切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同时,在其第10条的规定中更是隐含了“减量化”的理念,提倡节俭,反对浪费。这些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法律指导作用。但是,对于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这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型,在宪法中没有直接规定,使得循环经济法体系缺乏宪法的直接指导。今后,宪法应加以修正完善,以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生态文明的需要。

(二)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中某一方面带有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一种法”[3],是我国法的形式体系的主导。目前,我国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比较多。根据内容侧重点不同,可以把法律层面的循环经济法分为两个方面。

1.循环经济基本法。2009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龙头法和统帅法,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环节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作了全面系统综合的调整。它是一部“将清洁生产、固体废弃物利用、环保产业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等相关内容统一纳入循环经济框架内综合考虑的法律,是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并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系统规范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则,是在本体性循环经济法领域规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行业资源回收利用的法律”[4],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的重要标志,也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核心。

2.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的其他法律。循环经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领域。因此,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其他法律零散地分布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能源法、经济法等法律部门中。主要包括《清洁生产法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农业法》、《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法》、《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渔业法》、《水法》、《水土保持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煤炭法》、《电力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或其中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条款对于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对于污染的预防、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都作了规定,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属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范畴。但总体来看,我国现行循环经济法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除了《清洁生产法》外,主要是在环境资源保护等法律规范中附带性地规定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且相互之间缺乏配合,相融性、协调性不够。

3.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法制定或修改的有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两方面事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5]。目前,我国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中已有不少规定涉及循环经济方面的内容。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森林法实施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退耕还林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矿产资源开采等级管理办法》、《资源税暂行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等。这些行政法规在数量上并不少,但总体上看专门针对循环经济进行规定的行政法规不多,许多领域尚待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譬如《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垃圾处理条例》等。

4.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权力机关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城市均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各地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活动,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性立法主要有:《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甘肃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陕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大连市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等。这些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一方面为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另一方面也为国家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地方特色不够明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循环经济法律规范与《循环经济促进法》内容大同小异,借鉴多,特色少。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性较大,各地经济发展侧重点各不相同,因此作为地方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制保障也应体现当地特色。

5.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指由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分为部门行政规章和地方政府行政规章。与循环经济相关的行政规章是目前循环经济法体系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为庞杂的法律规范。国家层面涉及循环经济的部门行政规章主要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的规定》、《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管理规定(暂行)》、《中央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地方政府规章主要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制定的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推动清洁生产的办法,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方案以及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其他配套规定。如江苏省人民政府《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杭州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实施办法》、《南京市促进清洁生产实施办法》、《云南省清洁生产表彰奖励办法》、《云南省清洁生产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北京市实施细则》、《东莞市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深圳市循环经济示范项目认定办法(试行)》等。这些行政规章是对《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其地方性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充,在内容规定上更加具体明确,更加符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具有可操作性。

6.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标准。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相关技术标准的规范和保障。这些标准包括高耗能、耗水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能效标准、环保绩效考核评价标准等。《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5号)都明确指出,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标准体系。不断制定和完善节能、节水、节材和废物再利用、资源化等标准;加快制定可降解产品、再生利用产品、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品、利废建材等产品标准和农业机械禁用及报废标准;健全能源效率标识等产品资源消耗标识制度;明确过度包装商品标准等。我们认为,这些标准是循环经济法体系中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准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规范,它通过一些定量性的数据、指标、技术规范来表示行为的界限,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也像其他法规一样,要经授权由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发。可以说,循环经济发展标准,既具有技术性的一面,也具有法律性的一面,既具有规范性,也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三、循环经济法体系的横向构成: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调整内容

循环经济法体系的横向构成,是指由循环经济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调整具体内容的不同而分工组合而成的统一整体。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横向构成,决定于循环经济法调整对象的构成。但目前,我国在理论上以及立法实践中都未对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形成共识性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们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因从事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以及绿色消费等活动时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还有学者认为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来理解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6]。我们认为,学者们虽然表述不一,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这一在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是特定的,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又可以分为宏观循环经济关系和微观循环经济关系。相应地,从横向结构划分循环经济法体系可以分为宏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和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横向上看,法的体系组成要素是法律部门,但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刚刚起步。从内容上看,目前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存在立法不健全、部分领域处于空白的问题。循环经济专门性立法少,相关配套立法缺乏。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科技、教育培训等纵向管理,以及企业经营、垃圾处理、建筑、食品、化学品、家电、服务行业等领域”[7]的法律规范需要制定和完善。从效力上看,目前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和内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大多以“暂行规定”、“通知”、“意见”、“决定”等形式出现,效力等级不高,从而缺乏权威性和规范性。因此,在现阶段我们不宜将循环经济法再划分为宏观循环经济法和微观循环经济法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将其称之为宏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和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更符合实际。

(一)宏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

宏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是调整在国家对循环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根据具体调整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法律规范、循环经济产业法律规范、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关的财政法律规范、税收法律规范、金融法律规范、投资法律规范、价格调控法律规范等。总体来说,我国现行宏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严重缺位,主要是在《循环经济促进法》中作了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如《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采取规划、财政、投资、政府采购等措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要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要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的价格政策;要绿化政府采购政策等。这些规定对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但是太过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而一些关于促进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定以及财政、金融、税收、投资等激励制度则主要体现在国家及各地方政府的循环经济发展计划或实施方案之中,或者以行政规章、政策性规定等形式出现,法律效力较低,具有政策性、临时性、短效性等特征,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稳定的调控体系。

(二)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

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是调整在国家协调各类主体全面参与循环经济相关领域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根据循环经济“资源开发―能源开发―生产―流通消费―废物综合利用―污染防治”这样六个基本领域[8],我们把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按照上述各个领域进行分类。这些法律规范大致可以分成六类:一是在资源开采、利用、保护和节约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及相关的循环经济法标准。包括《草原法》、《森林法》、《渔业法》、《水法》、《矿产资源开采等级管理办法》等资源领域的法律规范。二是在能源开采、利用、保护和节约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及相关的循环经济法标准。包括《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电力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新能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等能源领域的法律规范。三是在生产领域的法律规范,主要是指《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以及各地为促进清洁生产颁布的实施意见等法律规范。清洁生产属于循环经济的实质内容之一,它在生产领域体现了循环经济思想。四是在流通消费领域的法律规范,在这一领域我国还没有涉及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主要是一些散布于其他法律中的条款规定。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条规定,“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反对浪费”。五是在废物综合利用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及相关的循环经济法标准。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年修订)、《废弃电气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六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领域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以及相关的循环经济法标准。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必须指出,我国微观循环经济法律规范涉及面广,内容庞杂,与《循环经济促进法》之间的相互重合和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且许多领域存在立法空白。

总之,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体系。随着循环经济不断发展实践,循环经济法体系也必然会有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今后的重点在于:纵向构成方面应不断提高循环经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进一步细化规范内容,增强可操作性;在横向构成上,“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为指针,协调好相关法律规范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关系问题,适时修订相关规定,使各项立法相互协调配套,发挥整体合力”[9]。同时,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工作,如制定《绿色消费促进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容器与包装物分类回收与利用法》、《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垃圾处理条例》等法律规范,填补立法空白。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规范循环经济各个领域的社会关系,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以致循环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24.

〔2〕〔8〕〔9〕乔刚.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41,143,157.

〔3〕〔5〕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7,98.

[4]李玉基,俞金香.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研究――基于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思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23.

循环经济管理办法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循环经济专项资金是指由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用于推进我市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围绕我市“一个中心、四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坚持择优支持、突出重点、效率优先、公正透明的原则。

第二章资金支持方向和安排方式

第四条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主要支持:

(一)节约降耗、清洁生产方面。重点支持技术先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节能、节水、节材、减污方面的技术、产品研发及推广项目,重点支持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确定的燃煤锅炉和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绿色照明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的重大项目和示范项目;

(二)环保产业方面。重点支持环境保护产品、洁净产品生产及环境保护服务重大项目;

(三)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意义的废渣、废气、废水等资源化利用、木材节约代用、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电子废弃物处理以及提高专业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化重大项目;

(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重点支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开发利用项目;

(五)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方面。重点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开展能源服务,开展发展前景广阔、推广价值较高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持企业采用节能自愿协议方式实施的节能改造项目;

(六)获得国家、省政府支持需要地方配套的项目;

(七)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宣传、技术知识培训、学术研讨、交流、相关展览等;

(八)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相关经费;

(九)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项目。

第五条对企业节能、节水、节材、清洁生产、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和技术改造项目,按照实际投资总额给予不超过6%的专项补助,重点项目和重大示范项目按照实际投资总额给予不超过10%的专项补助,单项补助资金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第六条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的相关项目,按照其项目达产后2年的实际节能效益给予补助,补助资金不超过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单项补助资金一般不超过200万元。其中补助资金的80%补助给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补助资金的20%补助给服务接受单位,

第七条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市本级财政资金支持的项目,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一般不再予以安排。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八条申请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二)能源管理制度完善;

(三)企业重视循环经济工作,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并按时实施;

(四)项目投产后社会示范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五)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第九条申请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为社会提供相关服务的资质,其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

(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

(三)具备实施相关项目的技术实力和保障;

(四)熟悉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熟悉国家(行业)标准;

(五)对所实施的项目有相关的培训能力;

(六)在合同能源管理方面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完成项目的良好信誉度;

(七)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第四章申报和审批程序

第十条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申报和审批应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第十一条申请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由企业提出申请,经所在区、市、县(先导区)主管部门审核后,与当地财政部门联合以正式文件形式上报市经委,同时抄报市财政局,市直企业可直接上报。

第十二条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原则上每半年申报一次。

第十三条申请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企业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申请报告书;

(二)企业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复印件);

(三)企业基本情况表,包括经营范围、主要产品、生产技术、职工人数等;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落实或已投入项目的资金有效凭证(包括贷款合同及银行资金到账凭证等);

(六)节能篇(章)评估报告;

(七)项目产品(技术)鉴定书;

(八)项目施工单位资质证明;

(九)需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四条申请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机构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申请报告书;

(二)机构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

(三)机构基本情况表;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

(五)项目基本情况表;

(六)项目产品(技术)鉴定书;

(七)项目施工单位资质证明;

(八)与接受服务企业签订的合同;

(九)需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五条市经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所申报项目的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企业实施项目的能力等进行综合论证,根据评审鉴定结果最终确定支持的项目及支持额度,提出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安排意见,报请分管市长批准后执行。

第十六条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项目资金计划由市经委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市财政局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拨付资金。

第五章职责分工

第十七条市经委承担以下职责:

(一)提出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年度预算;

(二)会同市财政局组织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查和认证;

(三)会同市财政局提出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安排意见;

(四)监督检查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五)编制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年度决算;

(六)会同市财政局对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第十八条市财政局承担以下职责:

(一)核批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年度预算;

(二)会同市经委组织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查和认证;

(三)会同市经委审核并拨付循环经济专项资金;

(四)监督检查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五)审批年度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决算;

(六)会同市经委对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应单独设账、单独核算,保证资金专款专用。项目实施单位每月以书面形式分别向市经委、市财政局上报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竣工投产后,提供经相关机构审计的决算报告。

第二十条市经委、市财政局将不定期对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收回部分或全部资金、取消申报资格等处罚。对情节严重的,将提请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循环经济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循h经济;国土资源;合理管理

所谓的循环经济根据当前的形势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形态,主要是对经济的可循环利用,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国土资源的管理上,就要求对资源合理科学的管理和利用,实现其循环利用,创造其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高其利用率。

1.关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现在社会的一大趋势,循环经济也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今社会,人们对循环经济还没有很普遍的认识,特别是在还要靠消耗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的地区,基本都没有循环经济的理念。所谓循环经济是与线性经济相对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将资源进行循环的利用,是一种以节约资源以及循环利用的经济形态,也叫做资源循环型的经济。将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的流程是循环经济的主要要求,这个过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步骤:第一,自然资源的开发;第二,物品的生产以及消费或者是旧物的再利用;第三,废物再生,物质之间的交换通过互联的方式来进行,对进入系统的物质以及能量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以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以及低排放”的效果,将经济活动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尽量的降到最低。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它要求的是要根据生态学的规律来对人们的经济活动进行指导,要求在资源管理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占用后人的资源。简单来说,循环经济是根据生态规律来对环境容量以及自然资源进行利用,来使经济活动向生态化的方向转变。

2.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

根据循环经济对资源管理的要求,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当前所存在的问题有以下的几个:

(1)在指导细想方面,还没有进行真正的转变,没有实现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来从根源上减少资源的消耗,与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2)没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国土资源的管理还处在改革的初级阶段,没有可行性较强的理论体系,还被禁锢在计划经济的“牢笼”中;(3)有关的法律建设有很大的滞后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但没有很好的前瞻性,与时代的发展相比反而比较滞后;4)在对国土资源的管理与经济的循环协调发展的促进政策上还不够完善,衔接比较差;(5)技术手段比较落后,还没有形成有关的先进技术的支撑体系;(6)人才比较缺乏。缺少既有国土资源的管理技术又有业务素质的复合型的人才,而且这种情况将会随着时间的增长有越来越突出的表现;(7)没有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节约意识进行全民普及。

要解决当面的这些问题,要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在理论思维、操作方式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要借鉴先进的经验以及管理来进行创新,不断的推动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3.改变的策略

在当今社会,地球上的自然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在人类不断的将地球物质大幅度的挪动的同时,在化石燃料以及矿物之中的有害物质也被释放了出来。国土资源的管理只能以可持续发展为立足点,以循环经济的发展为立足点,才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并且为其提供物质基础。所以,加强国土资源的管理特别重要。主要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进行:

(1)要加快管理办法的制定。注意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以及方法,提出有关的思路、步骤、目标以及政策措施,指导其健康的发展。

要坚持“资源的开发与节约同时进行,节约为首要任务,依法对资源保护以及合理的利用。提高其利用率,要能够实现永续的利用”方针,要以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为要求,将市场作为导向,把企业作为主体,以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环境的保护为目标,来加强对法制的建设,进行政策导向的强化,依靠技术来进步,加强管理的科学性,建立并且完善可以和现在经济体制相适应管理体系以及运行机制,进行经济与环境以及资源相协调发展的促进;

(2)以管理的创新以及技术的进步为依托,为其提供较有利的支撑以及保证。要使用新技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来提高其管理的水平。比如,可以使用“3S”技术,对其进行比较彻底的检查,对承担此任务的单位要进行工作质量的监控,避免由于“人情关”的关系而出现漏洞,也避免地方的保护主义泛滥发生;

(3)要突出重点,注重实际的效果。国土资源的管理,涉及到的面比较广,必须要能够抓住重点。一方面是以土地的节约、能源的节约以及矿产的节约为重点,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是以资源循环利用的推行以及综合利用为重点,要能够保证资源可以被最大程度的可持续的利用,为新型的工业化奠定比较坚实的基础。对只是走形式主义的有关管理部门,主要的领导人要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于违反国家法律的要依法惩办,不能只是采取一些经济手段或者是行政手段;

(4)要强化政策的导向,坚持限制与鼓励相结合的制度,尽快的出台有关的鼓励办法,加强管理,形成有关的激励机制,为实现国家的投资体制的改革提供保障;

(5)建立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的有关的法律体系,依法来推动有关的管理工作的有序的发展。要注意制定比较统一的法律法规,对地方性的有关法律法规要废除;

4.结论

由于现在国土资源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式,所以国土资源的管理特别的重要,加强国土资源的管理,不但可以适应当前的经济体制,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现在所面临的资源的严峻形势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关的部门一定要注意加强管理,提高管理的质量,实现国土资源的最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晓红.浅谈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会计[J].广东科技,2011(18).

循环经济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 法律制度 立法体系

一、以宪法为核心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是由宪法和一系列位阶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系。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进行具体化,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具体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普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对环境权、健康权、生命权的理解与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立志于使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如法国政府内阁会议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环境宪章》的宪法草案。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美国第九次修正案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被否定或被贬低。”“宪法第九次修正案被认为是包含公众免受不合理的环境质量降级的权利。”从上述不难看出,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宗旨,在宪法中是有切实的依据的。同时,在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要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框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第一层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利用政府强制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护和引导。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考虑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二)第二层面的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三)第三层面的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属于第三层面的立法问题,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房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要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三、通过立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一)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循环经济管理办法篇5

循环经济是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低投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l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清洁生产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等先进理论指导,促进区域的发展、使区域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在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运用目前在管理领域行之有效的一些管理工具,如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合同能源管理、绿色招商、绿色办公、绿色采购、创建绿色社区、优美乡镇和绿色学校等。本文就这些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

2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区域推进循环经济需要覆盖第一产业(即工业)、第二产业(即农业)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以及区域管理的主要部门和区域内的社会人群。根据这些管理工具的内容和作用,可以描绘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3管理工具在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3.1应用内容

目前,上海市的许多区、县正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工作,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功能区为例,分析上述11种管理工具在区域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以及功能区管委会推进管理工具的具体实施工作内容。根据循环经济理论在功能区内可以分为企业内、功能区公共区域和功能区与区域外界3个层次,这11种管理工具在不同层次内分别发挥着作用。

3.2区域管理部门使用管理工具方法分析

3.2.1在推进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中使用

功能区管委会应当鼓励企业建立、实施和保持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清洁生产和合同能源管理,通过采取改进产品设计、采取无毒无害的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运用先进的物耗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功能区内的工业园区人驻企业中部分企业存在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及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也存在着部分企业污染物超标排放的情况,这些属于清洁生产促进法要求实施审核的重点企业范围,对于这些企业要求其自觉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功能区管委会定期公布实施重点清洁生产审核的名单,推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帮助这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为改善区域环境质量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政府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主要依靠引导和激励,而不是单纯靠执法监督,政府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要作相应调整,政府与企业不是单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伙伴关系,政府要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努力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帮助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取得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功能区管委会应当在区域内主要酒店/宾馆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提倡绿色餐饮,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向社会提供有益于公众身体健康、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绿色餐饮。在区域内的大型超市或卖场,积极推进开展绿色商店创建活动。在超市或卖场的经营过程中要体现绿色营销理念,积极推销绿色产品,采用绿色包装,重视绿色设计,改变传统的销售渠道,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对绿色产品标出环保特性及对环境有益的方面,以广告、促销等方式宣传,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引导,有利于消费者做出对环境友好的购买行为,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

3.2.2在推进功能区公共区域循环经济中使用

功能区的管理部门应当率先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规范和加强其行政行为,提高管理部门执法能力和环境管理水平,依法管理,提高办事效能和服务质量,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政府带头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对功能区内的相关方加大宣传力度和施加影响,使企业和社会组织深化对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识,动员和帮助更多的企业和组织建立15014001环境管理体系,转变环境管理单纯靠强制性的政府行为,引导企业自觉参与保护环境,实现污染预防和清洁生产,从而促进区域的循环经济的发展川。功能区域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绿色机关创建活动,实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建立政府机构能耗统计体系,明确能耗、水耗定额,重点抓好政府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以及公务车节能,推行政府机构节能采购,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办公用品,降低费用支出。积极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工作,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推动社区居民改变传统生活方式,实施绿色消费,节约资源,做好废旧物资回收和垃圾分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主动参与,积极监督,依靠广大居民自觉行动,提高资源利用率,努力改善城市社区环境质量,为全社会实现循环经济作出贡献。功能区政府应将创建优美乡镇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有力抓手,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机构和布局,促进农业向无害化方向发展,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设施化生产,基本形成服务完善、产业集聚、生态优良、效益显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在功能区域管理学校范围内,搞好绿色学校创建的普及工作,鼓励尽量多的学校参与到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中来。绿色学校的创建应从学校的整体规划出发,学校上下应对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达成共识。组建绿色学校创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人到学校规划中去。

3.2.3在推进功能区与区域外界循环经济中使用

功能区管委会在对进人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实行绿色招商,在招商引资时就强调1个“绿色”的概念,充分考虑到废物最少的原则,并且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条件,进行有序的招商,在源头控制对环境带来的损害。在引进企业时应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区域应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为切人点和突破口,示范和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种植,并将这3种产品在市场上予以推广,从而加快绿色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4管理工具在功能区域循环经济实施项目中的体现

在川沙功能区域循环经济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分步实施、滚动推进的原则,拟定川沙功能区域循环经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2008一2010年3年期间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实施时段、责任单位以及投资匡算。循环经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30项重点项目,其中直接与管理工具应用相关的项目有18。

循环经济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4-0016-04

一、乌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步实践

(一)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各项制度的建设

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乌海市政府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面:即企业、园区、社会逐步建立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一是企业层面的小循环。要求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建立企业内部的工业生态系统;二是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对工业各行业和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设计与改造,要求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实现园区企业间废物相互交换利用;三是社会层面的大循环。促进工业园区之间、工业各行业之间形成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要求工业固废物得到再利用和再循环。逐步完成生态工业系统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良性循环,努力把乌海市建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区。

(二)注重循环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的落实力度

1、整合基础资源,提高利用效率。按照《乌海市煤炭工业发展规划》,乌海市先后关闭了所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井300余家,并对目前仅存的23家符合条件的煤矿进行了大幅度整改。在此基础上,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深度转化,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煤炭由初期的洗选、炼焦为主,开始向下游产业延伸,新审批的煤焦项目年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而且必须具备回收利用焦油、粗苯、煤气等化工产品的能力,促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2.淘汰落后产能,加速结构调整。由于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与国家产业政策存在明显的博弈行为,乌海市在宏观调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处于较被动的地位,大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先后被淘汰关闭,涉及煤炭、焦化、水泥、电力、电石、铁合金等多个行业,关闭各类企业近千户。同时,投入环保治理资金60多亿元,对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3.推进清洁生产,实现污染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治理由末端治理向全过程控制转变是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乌海市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了清洁生产工作,27户企业列入清洁生产试点,涉及发电、采煤、洗煤、水泥、焦化、硅铁、电石、化工、玻璃、炼铁、制酒、印刷等12个工业类型,包括自治区强制要求的12户沿黄企业。目前,20户企业已通过清洁生产验收,13户企业通过了节能审计。同时,在全市范围内针对沿黄、高载能、电力、化工、水泥重点行业企业,开始实施排污调查摸底工作,不断对排放污染物超标、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鼓励企业自愿申请清洁生产审核。

4.引进重点项目,实现产业接续。在循环经济理念的引领下,乌海市加快发展能源、化工、建材、冶金四个支柱产业,重点抓了一批较大型盐碱化工、硅化工、煤化工等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接续项目的建设工作。这些项目的建成,推进了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延长产业产品链条,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通过“煤――电――化工”、“煤――焦煤――化工”、“煤――电――特色冶金”、“煤焦――钢铁”等产业链条的构建和联合重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综合利用,形成产业集群雏形和规模效益。

5.确立重点企业,发挥带动作用。目前,乌海市有2户企业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分别是君正科技产业集团公司、黄河工贸集团公司。黄河工贸集团公司遵循“以主带副、以副养主”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使单一生产链条迅速发展为多元循环链条,提高了废弃物利用率,现已形成循环经济雏形,如何扩大循环范围,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集团面临的新的战略性问题;君正科技产业集团创建之初就制定了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依托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在产业规划和建设上以高起点、高标准和规模化建设为指导方针,已初步建成煤炭、电力、pVC和硅铁、电石等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框架,仍在进一步培育产业接续项目。此外,神华乌海煤焦化公司、乌海化工有限公司也已形成初级循环产业链条,有20多户企业基本实现了内部小循环,并且开始从企业内部循环向园区乃至地区范围循环过渡,以构建完整的循环产业链。

二、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障碍和阻力

(一)国家政策层面

1.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存在滞后和不健全的问题。调查显示,虽然从2003年起国家就开始提倡发展循环经济,但《循环经济促进法》是2008年8月29日由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2009年1月1日起才执行。法律出台滞后,导致循环经济发展长期缺乏最有力的依据。而且,循环经济发展缺乏各方面配套的优惠政策,税收、财政、信贷等方面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体系。如对于清洁生产型企业、部分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电石渣、高炉水渣等)的税收优惠政策、资金倾斜政策不明确,不利于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办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统计、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加强资源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产生的统计管理,并将主要统计指标定期向社会公布”,表明我国循环经济的监督考核机制仍然没有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考核的依据。

3.部分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存在步调不一致问题。如《关于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08)981号)中规定: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生产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其电石渣生产水泥装置单套生产规模必须达到2000吨/日及以上。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的企业,经国家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认定后,可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但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的鼓励类产业中却没有上述内容,而2007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迟迟没有下发,导致部分准备实施该项目的企业难以得到优惠政策的扶持,影响了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积极性。

4.循环经济发展缺乏信贷资金支持。目前,信贷政策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对产业政策鼓励类目录所列项目,基本是重点支持的对象。而循环经济是一个综合性的发展理念,就资源型城市的现状而言,只考虑单个项目很难满足信贷准入条件,而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缺乏综合性的扶持政策,信贷政策也就不能配套而行,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难以取得信贷支持,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及时调整和转型。

5.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涵盖的范围有限。调查显示,《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和国家减免税政策主要以建材产品为主,化工产品种类多、利废多,但给予的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少,不利于促进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型经济的转型。

(二)地方操作层面

1.现行《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可行性有待商榷。《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现行《乌海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形成于2006年,主管部门是乌海市环保局。行业规划以指标设定为主,园区规划形同虚设,重点企业规划空缺,整体工业经济循环发展构建的目标不明确。总之,《规划》已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都存在问题。

2.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管理部门不够明确。调查显示,由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管部门不明显,虽然乌海市各经济管理部门、各区级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方面的态度都相当积极,但却各自为政、独立发展,难以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由于难以将循环经济发展统一到一个口径上来,导致许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能有效落实。

在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中,各部门、特别是各区级政府仍然延续“增长型”而非“储备型”经济,倾向于做大做强,主要的做法仍是上项目,而对于新项目之间、新旧项目之间、现有项目之间的配套问题,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园区之间的配套问题,缺乏完整、慎密、清晰的思路,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长远发展、协调发展、互动发展的意识差。

3.对企业不利于环境行为的处理力度不足。对于企业违反规定损害环境的行为,国家出台了多项措施,乌海市也制定了部分处理办法。但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措施和办法起不到有效的规范和促进作用,导致资源循环利用程度和废物资源化水平仍较低,导致环境污染在一定范围内仍较严重,影响了循环经济的推进力度。

4.现有产业配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乌海市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底子薄,产业的配套能力差。虽然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但主要产业及龙头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仍显不足。目前已形成的只是循环经济的雏形,而且是产品层面上的循环,发展循环经济的链接项目有待补充。

(三)企业执行层面

1.企业对循环经济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的趋利心理仍然是第一位的,社会责任意识差,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也不高。为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企业更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流投入生产环节,而不愿将资金投入到增加成本的循环经济实践中,这对更广泛的在企业行业内推行清洁生产、实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2.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一方面,在《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没有明确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地位,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小循环没有成为循环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削弱了企业在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试点企业的产业层次不高,难以发挥带动效应。就目前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情况看,起支撑作用的规模企业不具备,也存在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问题,不断进行产业接续、延伸的项目建设,目前还难以起到产业带动和辐射效应。

3.循环经济政策落实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部分生产资料丰富且价格低廉、环境监管力度不足、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原因,使企业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动力不足。如粉煤灰的利用问题,乌海市虽然出台了《关于粉煤灰、煤矸石综合利用暂行办法》,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工业固废的消化,但由于费用高于原生产材料,导致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企业自己实现内部配套循环不现实,也会导致新的重复建设问题。目前,乌海市部分电厂的粉煤灰山已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和水资源污染,有效解决仍有待时日。

4.乌海市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停留在企业层面的小循环。虽然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但“小而全”毕竟是一种较落后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企业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优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社会化分工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融入工业经济的整体循环才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

5.资金缺口较大导致产业接续项目配套进展不力。几年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资源型经济受政策调整与市场波动的影响相当大。近年,乌海市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的重点项目不断投产,但依赖于资源的基本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政策和市场风险较大,导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或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需求受阻,部分企业由于资金缺口较大,致使项目搁浅、设备闲置。据非正常渠道测算,乌海市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体系的资金缺口约在80亿元左右。

三、促进循环经济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保障体系

1.充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消费、回收、财政、税收、投资等制度,为保障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和政策环境。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只有建立有力的监督机制,才能把循环经济变为企业、政府、公众的共同行为。

3.建立健全循环经济考核体系和考核标准。通过对循环经济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明确的指标评价,促进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推动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4.进一步落实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范围,出台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利用工业废弃物的积极性。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进一步完善《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在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方面要实行全市“一盘棋”,做到企业规划符合产业规划和园区规划、园区规划和产业规划符合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企业规划之间、园区规划之间、产业规划之间要做到环环相扣,协调共生,逐步建立起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新体制。

2.统一协调各方利益,确定发展目标。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工程,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科学决策,统一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各园区的行动,使他们能力乌海市经济发展的全盘考虑,通过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破资源约束、消除环境污染,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试点企业的指导,推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工作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对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乌海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工作刚刚起步,从具体情况看,企业发展规划雷同、目标不够明确、发展动力不足、缺少技术资金以及协调机制不完善等成为试点工作的主要问题。加大政府的协调指导力度,解决试点单位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有可能发挥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为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提供实践经验,也为争取早日进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行列、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奠定基础。

4.建立地区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衡量的具体标准。目前“大循环、中循环、小循环”的思路已成为乌海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如何促进这种循环模式的有效运行却没有明确的标准。应该从资源消耗、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等方面加以进一步强化,并结合国家即将出台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衡量标准,促进其有效运行。

5.借助目前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循环经济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建设循环经济“补链”项目,加速完善产业链的续接,对不同产业集群进行整合,使循环经济企业内部各成员企业之间、各循环经济企业之间、各工业园区之间、各产业之间形成高度关联的产业链。使产业链结构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减量化、生产过程无害化、企业发展规模化转变,构筑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优势产业框架体系,实现乌海市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的构想。

6.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认证工作,进一步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通过减免税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资源综合利用的行列,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加大税收返还力度、政府补贴力度、奖惩力度等办法激励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同时,还要考虑通过加大收费力度的办法限制企业工业固废物的堆放量,实现工业废弃物的统一管理和运输,促进企业通过多种途径消化工业固废物,降低工业固废物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三)疏通信贷支持渠道

一是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拓展服务领域和空间,逐步将信贷支持重点向循环经济项目、企业、园区、城市和行业倾斜。二是支持循环经济接续项目和补链项目,促进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利用目前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建、扩建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使企业层面、园区层面、行业层面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逐步衔接完善,尽快有效发挥作用。三是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通过设立循环经济担保基金的办法,增加各类担保中心对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贷款担保职能,为企业申请信贷支持提供保障。四是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研发提供信贷支持。重点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技术研发,以及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为循环经济发展做好技术保障。

课题主持人:周宝成

循环经济管理办法篇7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负荷;参数;防磨

1、前言

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锅炉,采用流态化循环燃烧,燃料适应性好。由于采用分段低温燃烧,大幅降低So2的排放量,另一显著特点是可燃用高硫煤,通过向炉内添加石灰石,显著地降低硫氧化物的排放浓度,以达到良好的环保效果。

本文从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周期的重要性出发,探讨了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长周期运行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周期的措施:对设备进行合理的选型;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提高设备运行的管理水平;设备遇到问题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检修;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接着探讨了锅炉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得出:在以后的设备管理中,不断的总结,创新更多的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周期的措施,注意锅炉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周期,以此提高经济效益。

2、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长周期运行的因素

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长周期运行的因素主要包括:锅炉发生事故;锅炉故障的不正当管理;运行过程管理不科学。具体的因素可通过下表描述:

3、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周期的措施

作者通过多年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方面的工作经验,并结合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周期措施的相关资料和文献,总结出如下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周期的措施:对设备进行合理的选型;采用先进的设备技术;提高设备运行的管理水平;设备遇到问题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检修;提高职工的业务水平。具体过程可以通过下表来进行说明。

4、锅炉运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有效的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周期,必须在锅炉运行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对负荷进行合理的控制;风量要适宜;对入炉煤进行合理控制;合理的进行参数的调整;做好水冷壁的防磨工作。

4.1对负荷进行合理的控制

根据多数电厂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负荷最好不要超过额定负荷,以控制在80~100%为理想。在此负荷下,操作稳定,效率较高,磨损较轻,运行周期较长。

4.2风量要适宜

二次风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风量过大过小都会造成相应的不足。所以要有效的控制风量,做到适宜。

4.3对入炉煤进行合理控制

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优先考虑燃用优质煤。另一方面,入炉煤的加工粒度应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最大粒径≤10mm,粒径≤0.070mm尽量少。

4.4合理的进行参数的调整

无论何种炉型,运行过程中的参数及时调整都是很必要的。基于循环流化床的燃烧机理,需要合理的控制炉膛差压、料层差压、流化风量、循环倍率、蒸发量等等。事实证明,合理的运行过程中参数调整对延长锅炉运行周期的重要性切不可忽视。

4.5做好水冷壁的防磨工作

通常的处理办法是在卫燃带及炉膛出口覆盖耐火材料。另一种办法是对上述部位进行喷涂耐磨材料。目前,尚没有找到比以上两种办法更经济实用的解决办法。

5、总结

总之,在以后的设备管理中,不断的总结,创新更多的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周期的措施,注意锅炉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周期,以此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玉龙.循环流化床锅炉防磨技术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0(11)

[2]张小宁.谈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常见问题及治理措施[J].科技资讯,2010(01)

[3]陈惠杰.浅谈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磨损与防范处理[J].科技信息,2008(30)

[4]韩子玉.浅谈13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点火启动[J].科技信息,2011(09)

循环经济管理办法篇8

一、继续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2005年资源节约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制定和落实宣传方案和措施,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广泛深入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组织好2005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做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影响广泛、注重实效。在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探索建立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节约新机制。

二、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待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后,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和各项任务。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利用国债资金和财政预算内资金对试点项目给予支持。组织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及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组织开展循环经济法规框架研究,提出立法建议。会同国家统计局研究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组织编制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节约型社会“十一五”规划,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推动全社会节能工作

贯彻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做好规划宣传和社会反映搜集工作,细化分解并组织实施规划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落实《钢铁工业中长期规划》和《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有关资源节约要求,实现资源消耗减量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指导制定和完善强制性能效标准,扩展节能产品认证范围,实施家用电冰箱、空调器能源效率标识管理。组织制定《节约石油管理办法》、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继续推行分时电价制度和试行差别电价政策。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生产或使用节能产品的鼓励政策。加强对地方节能监测(监察)中心的能力建设。落实《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推动政府机构节能。《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修订),支持重点行业重大节能技术改造,组织重大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积极推进节水工作

继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继续支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抓好火力发电、钢铁、石油石化、化工、造纸、纺织、煤炭、建材、食品等高用水行业节水,特别是北方严重缺水城市的节水工作。推进废水资源化,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制定和《海水利用专项规划》,重点抓好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工作,提高沿海缺水城市海水替代淡水资源的贡献率。开展矿井水资源化利用,重点抓好严重缺水矿区和矿井水资源丰富矿区的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工作,解决矿区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短缺问题。制定和《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加快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把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作为城市供水价格改革重点,扩大实施范围。以推行农业终端水价制度为目标,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

五、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研究起草《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协调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研究推进“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督促和指导国家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专项资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积极抓好共伴生矿、尾矿、大宗废物等的回收利用。研究制定《墙体材料革新管理办法》和《墙体材料革新发展规划》。

循环经济管理办法篇9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节约资源优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符合**实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坚持科技先导、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总体谋划、突出重点、有限作为,抓好试点示范,努力在近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坚持制度激励与法律规范,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

(三)发展目标。力争到**年,逐步建立全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全省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以冶金、化工、建材、电力、轻工、汽车6大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建成100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循环型企业;以现有各类开发区为重点,规划、建设、改造10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加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5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示范城市。(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农业厅、环保局、法制办、供销社和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负责)

(四)主要指标。按**年不变价格(下同),力争到**年,努力实现以下工作指标: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每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年均降低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降低7%左右;矿产资源采选综合回收率提高3个以上百分点,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左右;主要污染物单位排放量年均下降5%。努力完成以下预期指标:全省消耗每吨铁矿石、铜矿石、磷矿石等重要资源产出的生产总值年均提高3%左右,农业灌溉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8,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和30%左右,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1300万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农业厅、水利厅、环保局、供销社和冶金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负责)

二、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五)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高效利用,以开采、冶炼、再生利用等环节为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装备,努力提高矿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冶炼回收率,降低单位产品能源和水资源消耗。积极拓展铁矿、铜矿共伴生矿元素范围,推动磷、盐等矿产资源的梯级利用,重点推进磷矿全层开采,加大中低品位磷矿选矿技术开发和应用,提高综合回收率和加工水平。在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终端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发展热电联供、余热余压发电和绿色照明,严格执行新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促进中水工业发展,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机械、汽车、化工、建材、纺织和信息等行业的主导产品为重点,积极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发展绿色制造,大力推广应用重量轻、可再生零部件或材料,延长原材料的生命周期。(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信息产业厅和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华中电监局负责)

(六)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要加强对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提高尾矿、尾渣、磷石膏、冶炼废渣、黄磷炉渣、尘泥、粉煤灰等综合利用率,加强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有机废物等综合利用,推进污水、烟气资源化,促进以废纸为原料的造纸工业发展,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在冶金、建材、能源等行业中大力发展能大量消纳利用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利用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城市垃圾的产业,不断提高可燃废弃物在水泥生产能源中的比例。推进煤矸石发电和垃圾发电,大力兴办沼气工程,发展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秸秆还田,建设秸秆生物有机肥、秸秆气化和秸秆发电等示范工程。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加快建设畜禽生态养殖示范工程。(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农业厅和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负责)

(七)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在冶金、化工、石化、建材、轻纺、造纸、医药、电力等工业行业和畜禽养殖、餐饮、旅馆等农业和服务行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实现单位产品能耗、物耗、水耗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度减少。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加快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限期治理,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积极推进工业园区清洁生产,企业新建、改造项目,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继续扩大清洁生产试点,在全省开展创建部级、省级清洁生产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活动,积极推进行业内不同产业和相关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合理延伸和组合,加快现役燃煤电厂二氧化硫脱硫改造,**年底前完成2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脱硫改造,建成一批废物“零排放”企业,不断提高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水平。加强三峡库区及影响区水污染防治,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的水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加大洪湖、梁子湖等湖区水污染防治力度,逐步改善重点流域区域水环境质量。(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农业厅、商务厅、环保局、旅游局和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华中电监局负责)

(八)大力推进废旧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提高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建立以城市社区和乡镇为基础的回收网络,大力推进废纸、废电池、废橡胶、废塑料回收与资源化,在武汉建设废纸、废塑料分检处理和综合利用基地。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推进报废汽车的整体拆装,加强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废弃电脑回收和再生利用,建设区域性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中心。发展各类规范化的废旧物资和大型再生品交易市场,加强废弃物资回收利用,形成回收、集中加工预处理、综合利用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加工产业体系。积极推广社区厨余及粪便减量化系统,全面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及分类收集,促进城市垃圾生物转化、能源转化利用;推广垃圾制块技术,加强建筑渣土和建设工程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扩大建筑垃圾环保制砖;加快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强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推广城市中水回用,积极推进雨水收集和利用。(省供销社、发展改革委、建设厅、水利厅、商务厅、环保局负责)

(九)大力推进绿色消费,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购买和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以及再生产品。推广“绿色建筑”,提倡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推广净菜进城,限制过度包装,提倡宾馆、饭店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费。大力发展节能、节材、可重复使用、易于自行降解的包装材料,在食品、保健品行业推广包装物资源化试点,鼓励大型商场、超市使用和销售再生材料、再生包装产品。大力倡导合理用餐消费,减少剩菜剩饭浪费,推进武汉市率先在全省餐饮业进行泔水回收处理试点。政府机构要带头推行绿色消费,全省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在改扩建时,必须同步实施节能达标改造,在政府机构、公共建筑全面推广高效照明产品和节电电器,减少、限制会议办公用品的发放与使用。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产品以及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等绿色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积极倡导办公用品多次重复使用,鼓励回收报废办公用品。(省发展改革委、经委、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商务厅、环保局、质监局、机关事务管理局、政府采购中心负责)

(十)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循环式组合。生态产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各地要根据本地区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特点,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规划、建设、改造各类开发区,推动产业的区域合作互补。整合提升部级、省级各类开发区,制定入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准入标准,集中建设能源供应和污染治理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共享和规模化经营。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引进关键链接企业,重点推进汽车、磷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盐卤等特色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提升市县级工业园区层次,提高工业集中度和清洁化水平,推进市、区或县、镇联动为园区配套,延伸为冶金、化工、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建筑建材、机械电子等支柱产业配套的生态工业链网,培植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废物消纳利用等循环型产业。建设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园区,积极推广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种养加模式,建设能源综合利用体系,提高农村能源自给能力。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不断提高复种指数、养殖指数,实现农业无害化生产、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提高土地、水面、草场、山林等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绿色食品,形成以主导农产品为中心的链式复合农业产业体系。(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建设厅、农业厅、环保局和机械、石化、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负责)

三、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

(十一)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和制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分析各地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研究,加快组织编制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明确推进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十二)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统计核算制度。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统计局、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污染排放强度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将主要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核算制度,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监测分析。(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局、统计局负责)

(十三)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各级政府要组织发展改革、经委、环保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省直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省发展改革委、经委、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环保局和机械、石化、轻工、纺织、冶金、建材行业投资促进中心负责)

(十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产业。省发展改革委要抓紧制定《**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优先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先进制造业和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制药、新能源、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和资源再利用循环型农业,逐步建立工农业之间的产业共生联系,形成新型生态产业。提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密集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坚决关停一批资源消耗大、物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加快淘汰一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建立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综合利用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经委、科技厅、农业厅、环保局负责)

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十五)加快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开展产学研联合,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各级财政、科技和环保部门应在科技经费、环保专项资金中加大对循环经济科技攻关项目,以及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研究开发共伴生矿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减量技术、提高材料使用寿命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将其纳入科技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计划,提高循环经济技术创新能力。(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环保局负责)

(十六)加强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科技厅、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导向目录和技术发展指导意见,以及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组织展览会、推介会、技术讲座等形式,推广一批先进成熟适用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以及节能、节水、低耗、环保型新装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省科技厅、发展改革委、建设厅、环保局负责)

(十七)制定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省有关部门要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修订重点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加快推行能效标识制度和再利用品标识制度,积极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标准的研制。(省质监局、发展改革委、建设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环保局负责)

(十八)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政策和政务信息,积极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服务。(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环保局负责)

五、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

(十九)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投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循环经济发展的投入,各级投资主管部门要把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纳入各级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吸引民间投资向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项目倾斜。(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负责)

(二十)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省物价局要贯彻落实国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价格政策,积极调整我省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价格关系,逐步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循环经济产业。推进农业用水价格改革。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逐步达到保本水平。合理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加快推进对居民生活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扩大峰谷分时、丰枯电价执行范围,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实行尖峰电价;对风电、垃圾焚烧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价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规定执行;在国家实施竞价上网前,对现役燃煤电厂经过脱硫改造后,上网电价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杆电价的,要按规定予以支持调整;对国家明令淘汰和限制类项目及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省物价局牵头)

(二十一)制定和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认真落实国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大力支持和鼓励废旧物资交易行业的发展。财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在地方排污资金中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投入力度。对应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而未按规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投资计划、安排企业发展基金时不予考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中对其申请的环保专项资金项目不予受理。加快研究促进节能、节水、推广节能省地型建筑的鼓励政策,制定鼓励使用环保型、小排量、经济型轿车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将污水处理费标准尽快调整到保本微利水平,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省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水利厅、国税局、地税局、环保局、物价局负责)

(二十二)加强地方性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建设。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框架,结合国家正在制定的《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以及《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法规,及时研究提出地方性法规或规章建议,并配套制定实施细则。近期要重点修订完善《**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研究制定《**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省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管理条例》等。(省政府法制办、发展改革委、经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农业厅、供销社负责)

(二十三)加大对资源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矿产资源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实现物料平衡。要切实加强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推进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和iSo14000认证。建立废物处置监督制度,加强对有毒有害废弃物处置的责任追究。各级环保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水利厅、环保局、统计局、质监局、供销社负责)

六、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保障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保障。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及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省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各司其责,各负其责,加强协作。各市、州、县政府都要指定一名领导同志负责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省发展改革委牵头)

(二十五)着力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省环保局等有关部门及市(州)人民政府,在企业、园区和城市(或社区)三个层次推进循环经济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一是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建一批循环型企业;在重点领域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立资源循环利用机制。二是整合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大力开展生态工业(农业)园区试点,建立以产品链为基础、相关产业并存、资源特色突出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三是以资源梯级利用城市为重点,按照城市环境容量大小和产业体系之间耦合关系,探索建立具有地区特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地区产业体系、城市运行体系、人居生态体系和消费体系,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重大专项,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总结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全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局负责)

(二十六)设立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专项资金。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专题调研、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示范试点等,加大对循环经济组织协调工作的支持力度。(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负责)

循环经济管理办法篇10

清洁生产注重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产生和生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该制度扭转了传统污染治理方式的根本观念,更加注重从源头上控制和削减污染物的数量。餐饮业的清洁生产属于减量化活动中的具体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餐馆、酒店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服务业清洁生产通过从源头削减污染物质、改进食品生产工艺和设备、重复使用投入原料以及降低水、电、煤等能源的消耗量来合理利用资源。《清洁生产促进法》是我国有关生产、消费和流通领域实施清洁生产的基本法,该法第二十三条对餐饮娱乐住宿业的清洁生产制度做了如下的规定: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2009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龙头法、统帅法,该法第二十六条也对餐饮娱乐住宿业的清洁生产做了如下的规定: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减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产品。本法施行后新建的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根据以上几条法律规范,我们可以解读出服务业清洁生产制度的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在餐饮、娱乐、宾馆行业推广采用清洁的能源燃料,对照明、空调、锅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生产过程中采用不产生废物或者废物产生量少的技术,不用或者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料,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的中间产品。三是行业内生产的产品本身及在使用过程中不宜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任何影响和危害;产品失去使用功能后,应易于回收、再生和回用,也就是要使餐饮业所生产出的副产品和废物能被减少排放或循环利用。

总而言之,餐饮业清洁生产制度的主要任务是降低资源、能源损耗和加强废物的处理与控制。餐饮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从而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清洁生产法》和《循环经济法》中对餐饮住宿业清洁生产制度的规定简单抽象,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及其他配套的法律法规,因此过于原则,不具有操作性。为此,各地方根据其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设计制订了地方性的配套法规。目前,以南京、杭州、武汉为代表的27个市(省会城市、地级市),深圳经济特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方政府都制订了地方饮食娱乐服务业环境管理办法,为地方餐饮服务业实施清洁生产制度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引。其中,上海市2003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市饮食服务业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为典范,详细的规定了政府、餐饮娱乐业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制度中的权利、义务及责任。该规定第六条指出:本市中心城、新城和中心镇范围内,新开办饮食业务项目应当使用天然气、煤气、液化石油气、电等清洁能源。前款规定范围内现有饮食业务项目尚未使用清洁能源的,应当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限期改用清洁能源。

该条规定,对于不采用清洁能源的企业经营者将承担限期改正的行政责任,进一步扩大了清洁生产制度在餐饮行业内的实施范围。该规定的第八、九、十条规定了油烟、废水排放、噪声等其他污染的具体防治措施,确定了饮食业务经营者在相关措施方面的义务和及违反义务要承担的责任。该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新建的成片开发地区内,新开办饮食业务项目环境保护实行告知承诺制度。实行环境保护告知承诺的区域,区、县环保部门应当将环境污染防治要求书面告知饮食业务经营者,饮食业务经营者应当书面承诺履行相应的义务。做出承诺的,视为饮食业务经营者已经办理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饮食业务经营者应当将承诺的内容自做出之日起10日内在经营场所周围醒目位置公布,公布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本条第一款规定范围以外的饮食业务项目,视条件成熟情况,逐步推行环境保护告知承诺制度。具体实施步骤由市环保局另行规定并予以公布。以上规定是饮食业务经营者环境污染防治要求的告知承诺制度,要求环保部门将环境污染防治要求书面告知饮食业务经营者,饮食业务经营者应当书面承诺履行相应的义务,并且将承诺的内容自做出之日起10日内在经营场所周围醒目位置公布。

然而,企业经营者关注的往往是眼前的短期经济利益,对于清洁生产所带来的经济与环境效益一般没有深刻的认识。从长远看,清洁生产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产品、名誉等市场竞争力乃至各种效益,但短期成本的加大必然影响其规模的扩大、眼前利益的丧失,因此大部分企业对清洁生产没有太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除了国家施以法律强制手段之外,还需要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予以鼓励刺激。《清洁生产促进法》专设第四章鼓励措施,规定了表彰奖励制度、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企业发展基金以及规定审核、培训费用可以列于企业经营成本等经济激励措施。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多数激励清洁生产的政策更加倾向于工业和农业领域,适用于服务业主体的寥寥无几,这导致餐饮住宿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效果不佳。

二、一次性消费品生产和销售的限制制度

一次性消费品或者一次性产品是指仅作一次性使用并且难以直接利用的物品。一次性消费品在餐饮住宿行业内被我国消费者广泛使用,它在给消费者的生活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在生活中,容易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一次性消费品主要包括: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如塑料袋、包装袋、垃圾袋等),一次性饮料容器(如各种易拉罐、矿泉水等软饮料容器)、一次性餐具(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饭盒等)、酒店业的一次性牙膏、牙刷、拖鞋等。为了减少资源浪费,控制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国家在餐饮住宿服务业内加强了对一次性消费品生产和限制的力度。《循环经济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国家在保障产品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具体名录由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对列入前款规定名录中的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由国务院财政、税务和对外贸易等主管部门制定限制性的税收和出口等措施。本条规定第一款一方面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建立在保障产品安全和卫生的前提下(如出于卫生健康的要求,某一次性医疗器具不能加以限制)。另一方面规定限制生产和销售的一次性消费品的具体名录由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环境保护等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本条第二款规定列入名录中的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由国务院财政、税务和对外贸易等主管部门制定限制性的税收和出口等措施。如2006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的《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中,在消费税税目中新增了木质一次性筷子的税率为5%。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所有的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对塑料袋的使用实施有偿收费制度,以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该规定还禁止厂家、销售商、消费者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配合以上的税收、经济刺激政策,一次性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量在近些年内持续下降。国务院2013年1月制定印发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是我国制定的重要的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行动纲领。该计划第五章第四节倡导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到2015年,餐饮住宿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明显降低,一次性用品使用率大幅降低。综上所述,一次性消费品生产和销售的限制制度是循环经济减量化活动中的重要制度,对于减少服务业对资源的消耗具有重要的意义。